第一篇:《高级职业英语》教学辅导(第 5单元)
《高级职业英语》教学辅导(第 5单元)
UNIT 5
HEALTHCARE Words and Expressions:
1.hospitalize
v.t.send or admit(a patient)to hospital
e.g.She contracted pneumonia and had to be hospitalized.2.infectious
adj.infecting with disease;(of disease)that can be spread by
means of germs carried in the atmosphere or in water
e.g.If you have an infectious disease, other people can catch it from you.even if they don't touch you.3.recurrent
adj.(of events, fevers etc.)recurring frequently or regularly
e.g.He allowed $10 a month for recurrent expenses,(e.g.rent, lighting, and heating)
recurrent health problems.4.psychiatrist
n.a specialist in mental illness
5.neurologist
n.a specialist in diseases of the brain and nervous system
6.geriatrician
n.a specialist in diseases of the elderly
7.gynaecologist
n.a specialist in disease that only women have
8.paediatrician
n
a specialist in disease of children
9..cardiac surgeon
n.a specialist who does heart operations
10.dermatologist
n
a specialist in the treatment of skin problems
11.orthopaedist
n.a specialist in the treatment or prevention of bone
problems
12.ENT department
ear-nose-throat department
13.mount
v.i.increase
e.g.Social problems in modern society are mounting.The temperature mounted rapidly.14.over
prep.concerning
e.g.We all laughed over the affairs.15.close down
(of shop, factory, etc.)discontinue business, esp.permanently
e.g.Business is so bad, they will have to close down soon.16.catastrophic adj.extremely bad or serious, of ten causing great damage
e.g.Continued rains will cause catastrophic flooding.Vocabulary Exercise:
Give the Chinese version to the following words 1)burn up calories ___________________ 2)invest in an exercise bike__________________ 3)work out at home ___________________ 4)cope with stress___________________ 5)domestic chores___________________ 6)a negative influence___________________ 7)enjoy life to the full ___________________ 8)high-density___________________ 9)a string of health problems ________________ 10)keep to a balanced diet __________________ 11)maintain high spirits___________________ 12)stay away from bad habits________________ 13)expand the pilot program________________ 14)build a new type of medical insurance system 15)be entitled to open welfare accounts_______ 16)establish a medical fund__________________ 17)take a drug overdose ___________________ 18)admit patients___________________ 19)prescribe medicine___________________ 20)give rise to ___________________ 21)ENT department___________________ 22)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______________ 23)registration off ice___________________ 24)operation theatre ___________________ 25)cardiograph unit ___________________
KEY:
])消耗热量
2买一辆供锻炼用的自行车
3)在家里健身锻炼
4)应付压力 5)家务活
6)负面影响
7)尽情享受生活
8)高密度的9)一系列健康问题 10)坚持平衡的饮食
11)保持愉快心情
12)远离坏习惯
13)扩大试验项目 14)建立新型医疗体系
15)有权开设福利账户
16)建立医疗基金会
17)吸毒过量
18)收病人住院
19)开药
20)引起
21)耳鼻喉科
22)中医 23)挂号处
24)手术室
25心电图室
Writing
Write some advice on how to keep people fit and healthy by doing some exercises Sample writing
1)Walk briskly for forty-five minutes at least three times a week or ride on an exercise bike in the same way.2)If you feel up to walking, you can mix some jogging in with your walking.3)Try to walk up the stairs at the office rather than taking the elevator when there are five or fewer flights.4)If you eat out, choose a restaurant a couple of blocks from the office, so you can walk.5)Walk to the next office to discuss a problem rather than request people to come to see you or use the phone.
第二篇:2011.11.18英语第5单元讲稿
Good moring, everyone!I’m„„.I’ll spend ten minutes talking about AIDS.It includes four points: the meaning of AIDS and HIV, the background of World AIDS Day, the transmission of AIDS and how to prevent AIDS.AIDS stands for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获得性免疫系统缺陷综合症).Acquired means you get infected with HIV, Immune Deficiency means a weakness in the body’s system that fights diseases, Syndrome means a group of health problems that make up a disease.HIV stands for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 – Human – This particular virus can only infect human beings.I – Immunodeficiency – HIV weakens your immune system by destroying important cells that fight disease and infection.A “deficient” immune system can't protect you.V – Virus – A virus can only reproduce itself by taking over a cell in the body of its host.HIV is different with AIDS.HIV is a virus, and AIDS is a disease.HIV causes AIDS.People get infected with HIV, and later develop AIDS.The first case infected by HIV was found in 1981.The first World AIDS Day was held in 1988.World AIDS Day is about getting involved so that everyone can make a difference in the global fight against HIV and AIDS.It’s about people from different and diverse backgrounds pulling together, in the same direction, to inform and educate people of all ages about HIV and AIDS.The 24th World AIDS Day is coming on the first day of December.1988 全球共讨,征服有期Join the Worldwide Effort 1989 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世界———让我们相互关照Our Lives,Our World ——— Let ' s Take Care of Each Other 1990 妇女和艾滋病Women and AIDS 1991 共同迎接艾滋病的挑战Sharing the Challenge 1992 预防艾滋病,全社会的责任A Community Commitment 1993 时不我待,行动起来Time to Act 1994 艾滋病和家庭AIDS and the Family 1995 共享权益,共担责任Shared Right,Shared Responsibilities 1996 同一世界,同一希望One World,One Hope 1997 生活在有艾滋病世界中的儿童Children Living in a World with AIDS 1998 青少年:迎战艾滋病的生力军Force for Change : World AIDS Campaign with Young People 1999 倾听,学习,尊重Listen,Learn,Live!2000 男士,责无旁贷Men Make a Difference 2001 你我同参与I can and You 2002 相互关爱,共享生命Live,let Live 2003 耻辱与歧视Stigma and Discrimination 2004 年―关注妇女 抗击艾滋‖ Women, Girls, HIV and AIDS
2005-2010 年―遏制艾滋 履行承诺‖― stop AIDS,keep the promise ‖ 2011 Getting to Zero——“Zero New HIV Infections”(零新增感染),“Zero Discrimination”(零歧视)和“Zero AIDS Related Deaths”(零死亡)
第三篇:绪论-第4章教学辅导
绪论
内容提要(一)广义文化
广义文化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狭义文化
狭义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三)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意义与方法
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意义: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及当前的国情,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去继承传统开创未来。
学习方法:一是注意历史梳理和逻辑分析相结合;二是典籍研习与社会考 察相结合,三是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练习题
1.毛泽东在论及新民主主义文化时说:“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应。”这里的“文化”属于 狭义文化。
2.文化层次本书分为那几个层次 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
3. 一般来说,文化哲学、文化人类 等学科的研究工作者多为广义文化的界定。
4. 民族性、国度性 是文化的重要属性之一。
5.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6.文化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
7.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8.学习研究中国文化,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本身。
9.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10.科举制度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
1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12.学习研究中华文化,要掌握几种方法: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内容提要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疆域:如果将私有制产生、国家建立作为文明的标志,那么我们民族的文明史应从夏朝开始。而清王朝最终奠定了今日中国疆域的基础。
政区:政区是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地方。商和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秦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二级政区制,直至唐代前期。唐代安史之乱后至明清时期,基本上实行道(路、省)州县三级政区制。
民族和人口: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历史由各民族共同缔造。数千年来,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保持在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左右,是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频繁,人口分布呈东南稠密、西北稀疏的格局。
地形地貌:中国是个多山国家。地势西高东低,形成三级台阶。青藏高原是最高的第三级,青藏高原以东、以北至大兴安岭、太行山伏华山一线为第二级,再往东是最低的第一级。历史上地形、地貌“沧海桑田”的变化主要发生在第一、第二级阶梯内。
气候:中国气候有三大特点,一是季风气候明显;二是大陆性气候强;三是气候类型多样。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但同时给人类发展保留相对广泛的空间。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夏商周中心地区是当时自然条件最优越的地区。
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是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文化。中国农业区自然条件的稳定,为中国文化的延续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
中国和西方文明中心的地理障碍,保护了中国文化的延续。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中国地理环境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各地产生不同的社会、政治、行政制度,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也使各地受外来文化影响程度也不相同。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要辩证地分析中国的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但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理障碍的阻隔,而是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
练习题
1.政区是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地方,它的出现是以 国家 的建立为前提的。2.秦汉都实行 郡县制,即由数十个至百余个郡管辖数百个到一千多个县或县级单位。3.在人类社会早期,利用和改造自然条件的能力非常有限,一般只能被动的适应自然环境。4.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
5.漫长地年代里,地形地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明显的有湖泊的发育和消亡、水道和水系的变迁、海陆变迁、黄土高原的变迁。
6.中国气候的特点季风气候明显、大陆性气候强、气候类型多种多样。7.在今天中国的56个民族中,除了朝鲜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 等几个是在以往从境外迁入的以外,绝大多数都是在中国形成的。8.中华民国废除了府一级政区,州、所都改为县,又重划了道区,所以成了省、道、县三级制。
9.明初洪武六年废除行省制,原来的省改称布政使司,分别任命三位官员负责民政、司法监察和军务。(×)
10.五千年来,中国气候的总趋势是由温暖转向凉爽。(√)
11.在衣食住行方面,中国各地历来就存在很大的差别,久而久之就形成不同的风俗习惯。(√)
12.中国地理环境的开放与封闭是相对的。(√)
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内容提要
一、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一)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的南移 中国大陆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自古至今的农耕经济。从考古发现的资料来看,农耕文化的地域广阔,时间跨度大,空间分布广,有关的记载 较多。
(二)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与融合
农耕的特点是安居重土,游牧的特点是流动快捷。如果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农耕适宜安居乐业,游牧适宜迁徙;农耕比游牧更有利于人的生存。
(三)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诗经·氓》中“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说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农耕经济为主的前提下,物物交换的商品经济就已经产生和存在。《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体现了封建地主经济,孟尝君拥有薛地,可以收租放债,冯谖客命焚券,收买人心,老百姓欢天喜地,这可以看成是一种租赁关系。
(四)内敛型的海洋贸易
中国的地理环境三面为大陆,一面临海,对外交往更多的是通过陆路,对海洋有一种天生的恐惧之情。海洋贸易是农耕自然经济的补充,贸易的目的不是获取利润,而是显示王朝的天威和富足,最典型的是明代郑和下西洋,满载而出,空船而归。
二、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说道:“在农业国,土地是财富的根本基础。所以贯穿在中国历史中,社会、经济的思想和政策的中心,总是围绕着土地的利用和分配。”
土地是农耕社会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所有制是农耕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显著标志。《诗经·小雅·北山》中的诗句“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表现了西周以前,土地完全“国有”,土地高度集中,而且不得自由买卖和私相接受,即使是被分封的诸侯贵族,也只拥有土地的使用权,而无所有权。
东周以后,公田变私田的现象多了起来,“爰田”的出现,表示土地私有成为可能。土地私有之后,一夫一妻的家庭个体生产形式开始普及,土地成为社会各阶层竞相获取的目标。
中国商品经济缺乏独立的发展和特点,商品经济具有极大的依附性。当农耕经济较为繁荣,政治较为清平之世,商品经济也随之繁荣;而当农耕经济走入低谷,政治腐败混乱之际,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严重破坏。
三、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
(一)农耕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成熟
一家一户的生产单位在温饱解决后,往往不思变革,难以形成厚重的资本积累。早熟的经济发展使人们迷恋现有的成就,拒绝新的思想和社会变革,这也是经济不成熟的表现。
传统农耕具有保守性和坚固性,同时又具有稳定性和现实性,农耕能够使人衣食无忧,深深的依赖于土地。到了明清,有了专业的商品生产和交换之后,不是把剩余价值用于扩大再生产,而是用来购置大量的土地,因为成为“地主”是中国农民心中的理想。
(二)恶性经济循环
1.封建政策对经济的人为破坏。明代中国已有资本主义萌芽,开始有专用于交换的商品生产,如棉花;一些主要的交换场所形成了大的工商业市镇,如于江泾、朱仙镇、佛山镇、景德镇。
清初实行海禁,“片板不准下海”,后来开始放宽,逐步建立了一套管理来华贸易的制度,如“公行制度”和“商馆制度”,对外国人进入中国经商进行了种种限制。
2.人口控制对经济的阻碍。封建经济的严重剥削,使农民长期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自给自足经济的长期存在,排斥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阻碍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3.战乱对经济发展的毁灭破坏。《阿房宫》里说阿房宫的消失是“楚人一炬,付之焦土”,战争对资本的原始积累具有强大的毁灭性。
曹操诗歌《蒿里行》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反映的就是东汉末年战乱之后凋敝的社会现实。
元末明初,河南、河北、山东、陕西、陕西等省的耕地大量荒芜,无人耕种,1368年,明令垦荒,所肯荒地就归各家所有,鼓励农民勤劳致富;但是等到沈万三富可敌国时,又对他们的家产仇视眈眈,想尽办法抄家瓜分。俗语说:“有财要藏”,没有一定量的资本积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无从产生。
4.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对民间工商业发展的束缚。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以农耕为根本,商业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贱业,从商的都是“奸人”。从商鞅变法时首次提出“重农抑商”,汉武帝大力推行,之后历代封建王朝都依照执行。
统治者执行“重农抑商”,目的在于维护专制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为社会提供基本的生活资料,维护社会健康发展。
重农,能促进农业,保障老百姓安居乐业。生活中也发挥过巨大作用,比如,商鞅变法时期使秦发展最为强大,汉武帝时国力强盛,都与此项政策有关。但人为的割裂农业和商业之间的联系,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三)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钳制和束缚 1.官僚体系对自然经济的压制和剥削。中国是官本位社会,官员和经济被提及最多的词是“官商勾结”,这是个贬义词,意即官僚和经济要么勾结,要么官僚对商人进行压制或盘剥,官员往往以权谋私,只有在清平盛世时,这种压制、盘剥才不显眼。
2.“瞻后”思维对经济主体的束缚和限制。言必三代行必周孔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思维定式,仰视上古,缅怀过去,依照圣人的榜样来安身立命,不知社会已经越来越复杂,旧的生活模式往往阻碍新的经济发展。
3.区域经济被压制。中国自古以来强调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强调皇权至上。皇帝为了控制天下,往往压制地方经济势力,地方经济发展超前的,往往要照顾弱势的地区。这种相互的钳制,使经济发展过度缓慢。
四、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力
农耕经济在中国持续了几千年,形成中国文化的承受力、愈合力、凝 聚力。
(二)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说的争鸣,取长补短,既有对峙又有包容。对不同区域的文化,相互交融和创新。对外域的文化能够敞开胸怀,吸收其精华。
(三)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练习题
1.早在四五千年前,兴起于黄河中游地域的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已经展现了华夏民族的历史风貌。
2.农耕与游牧作为东亚大陆两种基本的经济类型,是中华文明的两个彼此不断交流的源
泉。
3.中国的海洋贸易,不是向外扩展的外向型经济,而是一种内敛型的经济,它是作为农耕经济的一种补充形式而存在的。
4.东周以后,土地国有形态走向瓦解,井田制破坏,变公田为私田的现象普遍出现。5.唐宋时期的长安、开封、杭州等城市,都是闻名世界的大城市。
6.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古代中国形成了不同区域文化的风格,比如齐鲁文化、楚文化、秦文化。
7.多元的经济结构,为中国封建经济的延续注入了活力,从而创造出唐、宋、明、清不同时期各具特色的繁荣盛世。
8.早在先秦,我国已有敬德保民、民为邦本的思想。这种民本思想曾受到西欧启蒙思想家的高度赞赏。
9.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缺乏独立发展的性格。(√)10.中国人最早开辟了亚非两大洲之间的海上交通。(√)
11.指南针、造纸术、火药、铁犁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文明的伟大科技成果。(×)12.中国古代社会的上层建筑是建立在游牧经济特别是小农经济的基础上的。(×)
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内容提要
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结构主要有两大特点:第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第二,专制主义严密,延续时间长,且日益强化。宗法制度和专制制度相结合,形成“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中国先民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始终没有冲破人类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血缘家族的社会组织形式被长期保留下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转化为宗法制度。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西周建立了一套体系完整、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
(二)宗法制度的确立周公制礼作乐,确立了宗法制度。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宗庙祭祀制度等。
1.嫡长子继承制。商朝主要实行兄终弟及制,康丁以后的最后五个王则稳定下来父子相继的传递方式。自周成王始,推行固定的嫡长子继承制。古代统治者实行一夫多妻制,其中有一个正妻,即嫡,其子为嫡子;其他妻子为庶,其子为庶子。继承周代最高统治者即天子之位的,必须是嫡妻长子。如嫡妻无子,就只能立庶妻中级别最高的贵妾之子。即《春秋公羊传》所说的“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嫡长子继承制事先确定了权力的归属,避免了兄弟为争夺王位而互相残杀。它从父权制社会演化而来,用血缘亲情维系王权稳定。周天子,从君统看,是天下的共主,是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从宗统看,是天下的大宗。
2.封邦建国制。即分封制,是由周人创立的。分封制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分封制的具体内容是:“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分封诸侯时,要举行“授民授疆土”的仪式;周天子与诸侯有一系列的权力与义务的对应关系。诸侯再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则分封士。
3.宗庙祭祀制度。宗庙祭祀制度,旨在尊祖敬宗,维护宗族团结。其内容是,周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这对维护宗法制度和巩固政权,发挥过重要作用,形成了中国传统的礼乐文化,为历代统治者所继承和发展,形成皇宫前“左宗右社”的制度。
二、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春秋以后,周天子式微,礼崩乐坏,西周宗法制度开始瓦解。到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些新制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分封行郡县,对血缘宗法制度和观念产生较大的冲击。继秦而起的汉代否定了秦的做法。纵观整个中国历史,由于小农自然经济生活方式一直延续下来,宗法制度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其特征是:
(一)家天下的延续
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最高统治者把国家权力掌握在自己家族的手中。这种家天下思想深深影响了统治者和广大民众。家天下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姓家族统治一个朝代,只要这个朝代不灭亡,这个家族就一直统治下去。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
(二)封国制度不断
秦汉以后,郡县制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行政区划制度,但皇帝难以割舍血缘宗法亲情,封国制度一直不同程度地或以不同方式被历朝历代所保留。这造成历史上多次发生诸侯王叛乱事件。
(三)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构成中国传统社会基石的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的家庭始终非常稳固。战国时期,超姓氏的家族在发展。到汉代,一些强宗豪右迅速发展起来。这些大家族不但在政治上拥有巨大权力,而且广占良田,形成宗族色彩十分浓烈的地方庄园。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制度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豪门与寒门的区分,兴起家谱和族谱的编写高潮,以防寒门混入豪门。家族制度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族权是政权的补充,能起到政权所无法起到的特殊社会作用,故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为理学家所垂青.(四)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即家与国的组织系统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家国同构,忠孝相通,忠孝同义,“求忠臣于孝子之门”,都是宗法制度长期遗存的结果。
三、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
(一)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
欧洲与中国政体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阶级基础不同。欧洲君主专制政体出现在封建社会晚期,阶级基础是僧侣、地主和新兴资产阶级;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一进入文明社会,即已形成,阶级基础是奴隶主和地主。
(二)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1.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我们的祖先黄帝的权力,是用武力取得并用武力扩大的,从而形成了一个祖先,一个权力,一个核心。至商朝,代表宗教势力的贞人没有独立的人格,自然难以与商王抗衡。到春秋战国,一种新的专制制度——以郡县制为外在形式的君主官僚政体,取代了旧的专制制度,并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只不过,战国时,是区域性的君主专制体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则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2.经济基础稳固。君主专制制度的经济基础是土地的国有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商周时期,土地归君主所有。春秋以后,尽管出现了土地多级所有的局面,但在整个封建时代,国家对土地的占有量依然很大,而且官僚、地主对农民土地的剥夺非常严重。当土地兼并严重时,统治阶级就会采取措施,限制对土地的占有,以维护君主专制制度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同时,历代统治者还采取打击工商业的政策。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集权程度,总的趋势是日益强化。由皇帝和以丞相为首的百官决策的格局,由于皇帝专制的本性决定,不断发生变化,其
轨迹是:皇帝总是把大权交给身边的亲信侍从,以取代皇室以外庞大的官僚机构。当这些亲信侍从又发展成像丞相那样的官僚机构后,皇帝又从身边找另外一些亲信侍从,委以重任,来取代那些不再是亲信的官僚。皇帝相信的是身边的仆从,而不是正常的决策行政系统。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和明代内客、清代军机处的出现,正说明了这一点。因此秦汉盛行的宰相制度,到明清终于消亡。朝议制度、谏议制度等,没有对皇帝的否决权,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补充。
4.对人身控制严密。中国是一个实行人口统计和户籍管理最早的国家。很早就有一种什伍组织,并实行连坐法,管理百姓。这些制度和法令,使居民失去了流动的可能,国家便可轻易地按郡县、乡里、什伍系统征收赋税、徭役和兵役,帝王的诏令也就很容易达到每一个家庭。中国专制统治者还十分重视用控制生计的办法,把农民牢牢固定在土地上,形成中华民族安土重迁的风俗。
(三)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制度高度发达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中国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这种范式带来的正面是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强劲,注重道德修养等;反面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的修身养性,盲目排外心理等。
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性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这种范式带来的正面是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文人学士的经世致用思想等;负面是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力的迷信,个人自信心的缺乏,文人的影射传统等。
宗法与专制的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的反映则是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用政治伦理秩序代替了法律秩序,政治大于法律,伦理也大于法律,因而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在中国古代很难找到立足之地。这种价值取向突出地表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这一特点自先秦时期形成后,一直被延续下来。中国文化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的范式,从“内圣外王”的矛盾统一体中获得了坚韧的理论架构,并以小农自然经济和宗法专制社会政治结构作为坚实基础,组合成一个严密的体系。这个严密体系,只有在近代大工业兴起之后,才逐渐瓦解。
练习题
1.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史,除受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和外来因素的制约外,社会政治结构对其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2.阶级产生以前,人类先是原始群居、氏族、部落。这些组织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系起来的。
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统一的冯建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实行编户齐民。4.中国社会结构的专注性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5.氏、族、宗是宗族存在的证明。
6.战国时期一些新制度产生并相当成熟,比如:郡县制、官僚制、俸禄制、上计制。7.豪门大族为了防止寒门的混入,十分重视是家谱和族谱的编写,南朝的刘湛、王俭、王僧儒为家族的发展尽心尽力。
8.黄帝实行专制统治,需要百官来辅佐。秦始皇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9.门下省的出现体现了皇权强化。(√)
10.从黄帝传至禹,禹巩固自己的政权多用武力。(√)11.分封制曾是西周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12.宗法制度是以血缘亲疏来辨别同宗子孙的尊卑等级关系。(√)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
内容提要:
一、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一)中国人的起源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的自然”或“自然的人化”,有了人就有了文化,中国文化与中国人起源同步。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远古文化。
(二)原始物质文化 原始物质文化表现为石器、木器、火等工具的使用,如磁山、裴李岗等遗址发现的石斧、石镰;北京猿人文化遗址发现的灰烬、木炭等。
(三)原始观念文化
为原始宗教,包括自然、生殖、图腾三大崇拜;自然崇拜是先民的崇拜形式之一。如在仰韶、屈家岭等文化遗址上发现的太阳图形的文饰。生殖崇拜表现了先民对自身繁衍的关注。图腾崇拜为高级的崇拜。
(五)原始社会组织
原始社会组织形式为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等。社会形式经历了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发展过程,父系氏族铜、石并用,生产力得到了发展,私有制开始萌芽。传说中的五帝就生活在这个时代。原始制度文化为禅让制度,尧让位给舜,舜又让位给禹。
(六)上古文化分布
神话传说、民族学及民俗学表明,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华夏发源于黄土高原,后沿黄河东进,散布于中国的中部和北部地区,即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分布区。东夷文化分布在山东、河南东南、安徽中部一带,即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及青莲岗文化江北类型分布区。苗蛮文化分布在湖北、湖南、江西一带。即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分布区。中国文化一开始就呈现出多元状态。
二、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一)殷商神本文化
殷商以尊神重巫为特色:按鬼神意旨办事,以卜筮来决定自己的行动。《礼记·表记》记载了这一文化特征:“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商朝出现了象形、会意、形声制字原则的甲骨文,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到成熟阶段。
(二)西周人本文化
西周之际,人们实践经验日益丰富,智力、体力水平不断增进,对神的力量的崇拜逐渐淡薄,西周神本文化开始向人本文化过渡,其契机便是商周之际的文化维新。文化维新内容为:一是宗法制度建立——强调伦常秩序;二是确定上下尊卑等级关系的礼制。礼的内容为“亲亲”、“尊尊”,周人确立的礼后被儒家继承、发展。
三、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一)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周天子权威失坠,诸侯们云合雾集,竞相争霸,私学兴起,各家著书立说,议论政治。在思想战线上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
(二)百家兴起及其学派特征
春秋时期文化突出特征为百家争鸣,孔子创立儒家,其核心思想是“仁”;墨翟创立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老庄创立道家,主张清静无为;法家的代表人物早期为李悝,后期为韩非等,主张变法。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追述和创造,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
得到充分展开和升华,中国文化走向了大致确定,鉴于此,称春秋战国文化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四、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
秦汉文化处于一种不可抑制的开拓、创新的亢奋之中,宏阔的追求、开拓进取,成为秦汉文化精神的主旋律。如秦长城,阿房宫等。
(一)文化的统一
国家的统一促使文化的统一和思想的统一,表现为: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车轨;统一文化心理 ;统一法律制度等。文化和思想的统一有利于强化专制君主集权,同时也有利于文化发展。
(二)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
汉统治者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使儒学取得了“定于一尊”的显学,并推行“以经取士”的选官制度,于是出现了传经之学和注经之学的 “经学”热现象。由于经学内部因学术派别不一,爆发出今文经和古文经之争。
五、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秦汉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分裂、**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显著特征为打破了秦汉大帝国所形成的以经学为核心的一元文化格局,出现了内容更加丰富、更加生动活泼的多元发展局面。
(一)玄学的崛起
玄学是探索万物根源、本体等层次观念的哲学体系。糅合儒、道而形成。玄学之“玄”,出自老子的思想。魏晋时期,士大夫把道家的《老子》、《庄子》和儒家的《周易》称为“三玄”。主要探讨有无、本末、动静、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代表人物为何晏、王弼、阮籍等。
(二)道教创制与佛教传入
玄学兴盛成为道教和佛教发展的土壤,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它酝酿于东汉,发展于南北朝,魏晋时定型。道教关心的是人如何不死和健身的问题,吻合民众厌死的文化心理,所以很快发展起来;佛教从西方舶来,关心的是人死后如何的问题,投合中国人的心理,因此,很快融入中国文化队伍。
(三)儒、玄、道、佛相与激荡
玄学中出现了推动玄学向儒学靠拢的修正派。道教也极力调和儒学,将儒学中的伦理精义纳入教义、教规之中。佛教对儒家调和多于排斥,佛教和道教互相排斥,互相调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儒、玄、佛、道二学二教的相互冲突、相互整合,造成意识形态结构的激烈动荡。
六、隋唐:隆盛时代
(一)文化背景
隋唐政权推行“均田制”、“崇重今朝冠冕”及科举制,使门阀世族衰落的
同时,大批中下层士子由科举入仕途,参与和掌握政权。这些庶族寒士登上了中国文化的舞台,对自己的前途充满自信和热情,使唐文化具有一种明朗、高昂、奔放、热烈的时代气质。
(二)“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
隋唐不仅继承了南北朝汉族传统的封建文化,而且又采撷了国内各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华,同时又以博大的胸襟吸收了外来文化,如南亚的佛学、历法、医学等,体现出兼容并包的宏大气派,造就了一个辉煌灿烂时代。
(三)风采辉煌的艺术成就
政治上的强盛、宽容、摄取,造就一个丰富热烈的艺术世界。唐代诗歌创作热情高涨,出现了“行人南北尽歌谣”,“人来人去唱歌行”的景象,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和著名诗人。唐诗“无体不备,无体不善”,无论内容、风格、形式、技巧,均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成为后世效仿的典范。书法在魏晋六朝开始走向美的自觉,在唐代达到了高峰,书坛推出中国书法的宗师——颜真卿与柳公权。散文自由质朴。由韩愈、柳宗元发起的古文运动,一扫六朝绮丽的文风,创造一种自由、质朴、实用、注重内容的新散文体,造就了一批杰出的散文大家。
七、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
(一)理学建构
理学是宋文化的标志,理学是以儒学为主体,以伦理为本位,融合道、释思想的哲学理论体系。其特征为:一是强调儒家的伦理纲常;二是提出格物穷理的认识论;三是提出性即理的人性论。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由于理学家将“天理”、“人欲”对立起来,以天理遏制人欲,造成了人心的焦虑和人生悲剧。
(二)士大夫文化
宋词精致细微,词坛上出现了“豪放”、“婉约”两大派别,豪放词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婉约词派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文人画潇洒高迈,具有幽雅细密、温柔恬静之美。
(三)市民文化 市民文化野俗生动,在勾栏瓦舍里发展起来,如技艺性的傀儡戏、参军戏、杂说、讲史、说书、鼓词等,热闹非凡。
(四)教育和科技文化
两宋教育发达,一是官方教育缩小等级差别;二是重视发展地方学校。教育的发展促使科技的发展,指南针、印刷术、火药武器三项重大发明创造是宋代科技最为突出的成果。
八、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一)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双重效应
宋代政治软弱,自立国之始,长期与北方辽、夏、金对峙,造成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冲突的双重效应。一方面,北宋人因被动挨打而产生忧患,南宋人因国破家亡而产生忧患,对文化各个层面的渗透。另一方面,因游牧民族南下,汉文化被少数民族吸收。
(二)元杂剧及其文化意义
元蒙统治时期,凶猛剽悍的蒙古人把汉族士人文化践踏得支离破碎,科举中止,文人仕进之路堵塞,于是一部分文人投身于杂剧创作,出现了著名作家和著名剧作,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等。元杂剧不仅抨击社会现实的黑暗,倾吐内心的不平,而且讴歌了非正统的美好。
(三)规模宏大的中外文化交流
元帝国对欧亚大陆的征服,打开了中国西部和北部的大门,阿拉伯、波斯和中亚的穆斯林大规模迁居中国,伊斯兰教文化在中国广泛传播。同时为东方和西方旅行家远游提供了极大的方便,1275年至1291年,中国大地上留下了南欧旅行家马可·波罗的足迹。同时,西方人的涌入,也带来了异邦的先进文化,如阿拉伯的天文学、数学等,中国的《授时历》就是在此基础上修成的。在外域文化输入的同时,中国文化也源源不断地传入欧洲。
九、明清:沉暮与开新
明清是中国社会的重大转折时期;旧的封建制度日渐衰落,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已经萌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如“天崩地裂”、“海徙山移”的巨大变化由此开始。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正一步一步无可挽回地走向它的终点。
(一)空前严厉的文化专制 明清文化专制的突出表现是文字狱盛行。大批读书人因文字之过而遭横祸。如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所作《贺万寿表》中有“作则垂宪”之语,常州府 学训导蒋镇所作《贺正旦表》中有“睿性生智”之语,朱元璋均以“则”为 “贼”,以“生”为“僧”,认为是讥讽他参加过红巾军,当过和尚,从而大开杀戒。清代更是制造了许许多多轰动全国的文字狱大案,造成文化界一片沉寂,万马齐喑的局面。
(二)早期的启蒙思想
明清之际从理学分化出一种具有反封建、反专制的民主意识的早期启蒙思潮。代表人物王守仁、李贽,主张“致良知”,认为每个人心中的理就是“良知”。李贽认为追求正当的物质生活就是“理”,穿衣吃饭就是“道”。早期代表人物还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启蒙思潮打破了程朱理学,反叛了正统思想,高扬了人的主体性。
(三)古典文化的大总结
明清两代进入了中国古典文化大总结时期。在图书典籍方面编纂了《永乐大典》《康熙字典》《四库全书》等书,另外,还出现了科学著作《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明清文学上的最大成就是小说,产生了许多名著:施耐庵的《水浒传》、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等。
(四)“西学东渐”中断
明末清初,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耶稣会士来中国,将近代的世界观念以及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科技成就广泛传播于中国学术界,打开了部分中国士人的眼界。但到了雍正年间,随着耶稣会土被逐出国门,“西学东渐”中断,中国对外大门日渐关闭。清朝大门之外新兴资本主义呼唤工业革命,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以血与火的形式把中国文化推入到一个蜕变与新生并存的新的历史阶段。
练习题
1.根据人种学分类,中国人属于蒙古人种。2.在文化产生的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是工具。
3.火 的使用是旧石器时代先民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4.中华文化在中国大地上的发生,一开始即呈多元状态。5.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三大类。6.传说中的五帝是黄帝、颛顼、帝喾、尧等。7.西汉司马谈将诸子概括为阴阳、儒、墨、名。8.西汉统治者尊《诗》、《书》、《礼》、《易》等为五经。9.佛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
10.魏晋南北朝时期儒、玄、佛、道的相互冲突、相互整合,造成意识形态结构的激烈动荡。(√)
11.唐文化首先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虑的兼容并包的宏大气派。(√)12.宋代文化最重要的标志乃是理学的建构。(√)
第四篇:第5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
教学内容:(认识人民币)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和P53:
1、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2、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懂得1元=10角、1 角=10分,学会兑换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功用。
3、培养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推理能力及合作精神。
4、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准备一套常用的面额的人民币(不同版本的)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我为你们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看看它是谁?你们认识它们吗?
二、探究新知
1、参观文具店回答问题
(1)、师:谁能说说文具店有什么文具?价钱是多少?(学生回答)(2)师:你们喜欢这些文具吗?可是用什么买呢?(学生回答)
2、认识人民币
(1)、师:中国的钱币叫人民币,你们认识人民币吗?
(2)、操作初认人民币
师:将桌面上的人民币拿出,先自己认一认,再在小组内交流,看誰认得多(学生活动)
a:汇报认识情况(学生回答,师板贴人民币:硬、纸币)
问:观察这人民币,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纸做的钱币是纸币,金属做的人民币叫硬币
(3)再认人民币
师:(指纸币)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的纸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学生活动后,汇报识别方法)师:像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在读时有一个相同处是什么?所以它们的单位是元,那你能说说看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单位是什么?
(学生口答)师: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纸币我们会认了,那么硬币你会辨认吗? 师:识别人民币可以从人民币的大小、图案、面值、颜色上来记住。观察1元、5角硬币正面,它们有相同的标记是什么?
3、师:国徽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而且是中国制造的,所以我们要爱护人民币,不能在上面乱写乱画。
小游戏:
(1)我指人民币,你举起与我相同的人民币
(2)我说面值,你举起起相应的面值
(3)我说颜色,你来回答
4、元、角、分的关系
老师板书:1元=10角
1角=10分)问:你知道1元=()分吗?
(可以小组讨论后再回答)想一想:
1元可以换几个5角,几个2角?
2元可以换几个1元,几个5角,几个2角,几个1角?
5、出示第49页的例4,让学生口答
三、巩固练习
第53页的第一题
教学内容:简单的计算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的加法计算。
2、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例
5、例6教学挂图,例7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
1、3元=()角50角=()元 2、8元=()角70角=()元
二、新授。
1、教学例5。
出示例5的挂图,提问:“这是几元几角?”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元2角,接着问:1元可以换成多少个角?1元2角是多少角?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试回答后,教师再做说明:1元是10角,1元2角就是10角加2角等于12角。板书1元2角=12角。
2、教学例6。出示例6挂图。
教师试问:谁知道0.50元是几角?2.00元是几角?你是怎么知道?以元为单位小数点左边是几就是几元,右边第一位是几就是几角,右边第二位是几就是几分。1.20元是1元2角。35.90元是35元9角。(这部分知识学生知道它表示几元几角就可以了,至于1.20元是个什么数,怎么读、写不需要学生掌握)
3、教学例7。
(1)课件演示例7第一小题。
教师:0.5元是几角?(5角)0.80元是几角?(8角)学生回答。5角+8角是几角?(5角+8角=13角教师板书)教师问:多少角是1元?13角里面拿出10角还剩多少角?(3角)所以13角等于1元3角。教师板书:5角+8角=13角=1元3角。
(2)例7第二小题(课件演示,提出问题:我买这两个气球要多少钱)学生尝试完成,然后提问:你是怎么想的?教师强调:元、角计算,只有在相同单位的情况下,才能相加。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50页“做一做”。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说给同桌的同学听,你是怎么想的。第2题:学生先做,教师巡视,提问个别同学,集体订正。
2、本第51页“做一做”。
3、练习九。
第5题:两人一小组进行合作(哪两样物品的价钱合起来是1元)例:一个同学拿7角,另一个同学要拿几角合起来才是1元?你是怎么想的?(1元=10角,7角+3角=10角)在操作过程中,也可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人民币的简单计算(P52:例8)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探究、发挥个性,同时掌握最基本的人民币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学会简单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指导示范
师:数学小精灵聪聪和明明开了一家聪明小超市,你们想去看一看吗?
师:小超市里都有些什么呢?
生:超市里有乒乓球、足球、花皮球、飞机、机器人和小熊。
师:哟!这么多玩具,快看一看,它们的价钱是多少呢?跟你的同桌说一说。(学生开始同桌交流)师:谁来给说一说为玩具的价钱。
生:乒乓球拍的价钱是6元,足球的价钱是3元,花皮球的价钱是2元,小熊的价钱是4元5角,飞机的价钱是8元,机器人的价钱是9元。师:看过这些玩具的价钱后,你想说些什么?(学生口答)师:快看,小叮当也来了,它在说什么呢?(屏幕出示小叮当的话)生读:我买一个足球。
生读:我有5元钱,应找我„„„„
师:哟!小叮当遇到难题了,谁来帮他算一算?(学生口答)
二、参与其中、主动探究
师:你们真聪明,这么快就帮小叮当解决了难题。现在你也可以去买自己喜欢的了,不过最多只能买两件,在买之前,先和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你准备准备买玩具?怎么付钱?(同桌开始交流)
(学生汇报)
三、小组购物,实践体会
师:我们开展一个购物活动,每组将你们的商品放在一起建一个小超市,然后选出一名售货员,其他组员为顾客,可以去售货员那里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比一比,谁是聪明的小顾客?(学生开展购物活动)
师:哪些同学愿意说一说你的购物过程?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教学内容:简单的计算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计算人民币的方法及一步加、减应用,并巩固已学过的有关人民币的知识。
2、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人民币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地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准备:练习中试试看放大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
1元8角=()角 12角=()元()角
1元3角=()角 15角=()元()角
二、新授。教学例8。(小朋友购买皮球)。
教师:看看哪一位小朋友最聪明,能用几句话把你看到的讲一遍。教师:10元钱习皮球用了6元钱,还剩几元?该怎样列式计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0—6=4(元)
教师:机器人几元?飞机几元?机器人比飞机贵几元? 学生:机器人比飞机贵5元。教师:该如何列式呢?
学生:45—40=5(元)(教师板书)
教师:“机器人比飞机贵几元?”还可以怎么说? 学生:飞机比机器人便宜几元?飞机比机器人少几元? 机器人比飞机多几元?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课本第52页。
学生独立填,再指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集体订正。
(1)出5元,要买的东西3元,应找回2元。
(2)出20元,要买的东西10元,应找回10元。
(3)付出2元,要买的东西0.50元,应找回1元5角。2元=20角
0.5元=5角20角—5角=15角=1元5角。
2、练习九
第9题:学生看图填书。第10题:
(1)买一本练习本和一块橡皮,一共用多少钱?老师指定学生回答。教师板书:3角+2角=5角。
(2)“买上面3种物品”一共用了多少钱?同一桌同学讨论一下如何列式计算?钱该怎么拿?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角+2角+6角=11角=1元1角(3)抢答比赛:付给售货员2元钱买以上3种物品,应找回多少钱? 2元—1元1角=20角—11角=9角
3、试试看。
(1)可以买()块这样的橡皮。(2)如果买一把尺子,应找回()角。(3)要买一把小刀,还差()角。
(4)小明想买一块橡皮、两支铅笔、一本练习本,他所带的钱够吗?(5)小丽只买了一个文具,就把钱花光了,这个文具是()。
第五篇:高级英语5 教案 unit6
Unit 6
Text I
Preparing for College Lincoln Steffens
I)Pre-reading Brainstorming:
1.How did you prepare yourself for admission to college or university? Were you opposed to such examination-oriented preparation? 2.How did the author of the text, Lincoln Steffen, prepare for college? II)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In the passage, basically a narrative, the author intends to tell his readers what happens in the year 1884-1885: his failure in examinations and his discovery of the right way to prepare himself for college, which he thought was a period of great adventure for him.III)Structure of the passage:
1.P.1-4---His failure and the cause of it;2.P.5-12---His private tutor’s influence on him(to think and discover all by himself)3.P.13-18---He found the best preparation for college in the stimulating Saturday night conversations among all those Oxford and Cambridge men(P16-17: what he gained from the conversations).IV)Comprehension Questions:
i.From Steffens’s description of “the elect” in para.2, what has been revealed about himself?---He must be very different from those boys.To him study did not mean performing all the tasks assigned by the teacher without thinking and reasoning.He must be unhappy to be told to memorize what he was supposed to learn without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He was motivated by a strong quest for knowledge, not by the desire to distinguish himself in terms of marks.ii.Where can you find Steffens’s critical comments on the school education he received? Was it at least in part responsible for his failure to get into university?---Mainly in para.3&4.He was not interested in those subjects which seemed to him irrelevant to his life, and the teachers failed to interest him in those subjects.As a result, he did not do well in them.This partly accounted for his failure.iii.What is the antecedent of the pronoun “it” in the first sentence of para.6? Apart from referring to its antecedent, what cohesive function does it perform?---“It” refers to the change that had come over him.“It” links the paragraph with the preceding one.iv.How does the man Evelyn Nixon impress you? Support your answer with information from the text.---A well-informed Oxford scholar, a good teacher, who knew how to interest his student in what he had to learn, a creative and original man, who was not satisfied with what was known, but was more interested in the exploration and discovery of the unknown.For supporting information, refer to paras.6 to 13.v.Despite their similar background, the Englishmen who met at the Saturday night gatherings had “no common opinion on anything apparently”(para.13).By which sentence in the same paragraph is this fact restated? Why does the author seem to emphasize this point?---“They could not among them agree on anything but a fact.” To emphasize the originality of these searching minds and the infinite nature of the pursuit of knowledge.vi.why does Steffens say that those wonderful Saturday nights in San Francisco were his preparations for college?---The conversations he heard were brilliant, scholarly, and stimulating, thus greatly broadening his scope of knowledge.And the way in which the conversations were carried on was inspiring, too.(Refer to paras.14 and 15)They were much more beneficial to him than the kind of school education he had received.vii.What did Steffens gain from the conversations at the Oxford and Cambridge men?---“Cultivated ignorance and objectivity” as explained in para.16&17.V)Key Words and Expressions:
1.driving motive(L.12)---the incentive / encouragement that urges them on;2.the rudiments(L.32)---the basics, the fundamentals(The word rudiments is always in the plural form when used in this sense.)
3.metaphysics(L.36)---the branch of philosophy that deals with abstract concepts, etc.形而上学,玄学,纯粹哲学
4.conscious culture(L.48)---the culture(i.e.customs, arts, etc,)that is directly perceptible or known to us 5.fanatic(L.49)---one who is very enthusiastic about a particular activity 6.personify(L.53)---express or represent(a quality in human form)7.sedentary(L.65)---inactive;done while sitting down 8.underline(L.74)---indicate the importance of 9.balked(L.77)---baffled;frustrated 10.a maddening lot(L.83)---a wild, uncontrollable group 11.righteous sects(L.91)---morally justifiable groups of people whose religious beliefs are considered different form those of a larger group 12.relish(L.105)---味,味道,兴趣;开胃小菜;great enjoyment VI)Language Points in Text II(S.B.):
1.to be put off for a year---to be delayed for a year put something offunderstand, see, or hear.Examples: That problem is just beyond me;I can't make it out.He muttered a complaint that nobody could make out.4.they looked dazed or indifferent---they looked confused/ bewildered or uninterested/ unconcerned Daze is often used in the passive.To be dazed is to be made unable to think or feel clearly.Example: His answer to the question left us all dazed.indifferentnot at all.Example: Lots of people love to read science fiction.but I'm not in the least interested.10.to be crammed for Berkeley---to be stuffed with as much book knowledge as possible for me to pass the entrance examination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cram---learn as much as possible in a short time just before the examination.Example: Learning is a long-range process.Cramming for an examination in the last minute does one no good.11.all the poets of all the ages---all the poets of all periods in history.Call the students' attention to the meaning of of all the ages(不同的历史时代)here in comparison with of all ages.which means “of different ages”(不同的年龄)12.romance and language sang songs to me---I enjoyed romance and language so much that they were like songs sung to me 13.inspire---encourage in somebody the desire and ability to take effective action by filling with eagerness, confidence.etc.Example: The Party secretary's words inspired us to work still harder/to greater efforts.14.It was too great and too various for me to personify with my boyish imitations and heroism---Life was so good and so different in kind that I was not able to express what it was like with my youthful mind and boldness.15.when I looked...balked---when I looked...thwarted阻碍 / frustrated 16.With a sureness which withstood reference to the books---with such a certainty that they did not have to refer to the source of the quotation 他们在引用权威人士所述时是如此的肯定,他们不必提及引文的出处.withstand---hold out against, stand up to, not be changed by.Examples: Buildings in this area should be able to withstand earthquakes 经得住地震.Great works of art/literary works can always withstand the test of time 17.studied minds as polished as fine tools---great intellectual faculties great mental capacities as flawless as first-class tools 18.those picked Englishmen---those excellent / superior Englishmen Picked is an adjective meaning “chosen as very suitable for a special purpose”.Example: Prizes are awarded to a picked f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