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陈希旦和他的水彩人生
陈希旦和他的水彩人生
文/吴玉泉
上海是中国水彩画发源地之一。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上海聚集着一大批水彩画精英,他们带领着年轻人,把中国水彩画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在当时群星璀璨的画家群里,有一位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如饥似渴地吸取着老一辈艺术家的精神营养,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他就是著名水彩画家陈希旦。如今,他虽已过耳顺之年,却仍活跃在水彩画坛上。
——题记
随着朱家角文化集聚带的建立,一大批文化、艺术家相继走进朱家角,或用艺术去表现朱家角,或在朱家角展现艺术。陈希旦,这位用“水彩”本体语言终生歌唱,用“写生”手段终生创作的艺术家,借助透明、轻快、滋润的特性演绎了“面向自然,对景写生”的艺术灵感和创作意境。
借助国内第一本非盈利性水彩画专业杂志《水彩画家》在朱家角创刊的契机,笔者有幸拜访了《水彩画家》主编陈希旦。这位在上海水彩画界倍受尊敬的前辈,竟是如此谦逊,如此和善,满面笑容,满口谦词,丝毫没有大家的架势。在舒宅,在全华艺术馆,在二楼他的工作室,面对窗外的美景,他渐渐打开了他尘封多时的记忆和颇有青春活力的话匣„„
他钟爱痴迷水彩
“我学的是西洋画,重在写生,1962年我放弃油画而从水彩。因为水彩的表现力强,当时的上海又是水彩画家集聚的地方,我感到水彩画更具吸引力。于是,我专攻水彩画了。”一段轻松的开场白,就此打开了他的话匣。
1936年1月,抗日战争前夕,陈希旦出生于上海,那揪心的**时期。自幼喜欢画画的他,却有一股超乎常人的平常心。1956年,他与人合作的油画《球赛归来》第一次参加全国青年美展,获得好评,顿时激起了他旺盛的画画热情。当他看到上海老一辈水彩画家注重写生后产生的作品都是栩栩如生时,他就把“写生”作为苦练基本功的手段,他的足迹几乎遍布了全国各地。中国美协水彩画艺委员会主任黄铁山曾有一段精辟的话概括了他的艺术:“崇尚自然,师法造化,总是在实景的体验中去寻找灵感,打造意境,在对景写生中锤炼艺术技巧,探索表现手法,以真实生动而又艺术的手法表现对象。陈希旦一直是这样做的。所以看他的画是那样真、那样美,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跃然纸上。”
然而,艺术的道路并不是那么好走的。七十年代,陈希旦经历了人生的一段坎坷。他的生活几乎到了贫困潦倒的状态。为了生存,他到街道服务队当油漆工,到织布厂做临时工,每天只能赚几毛钱以维持最基本的生活,而画画则成了他躲躲闪闪的事。尽管如此,他没有放弃手中的画笔,对水彩画,他还是顽强、执着地追求着。人生阅历给他最大的教益是:“我喜欢用明亮、饱和的色彩,这是人生经历给我的。”
随着十年文革的泯灭,陈希旦和全国人民一样迎来了人生的春天,艺术的春节。刚刚恢复工作,他就投入了满腔的热情,先是在上海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担任地毯创作室主任,后来又创办了《美化生活》杂志,出任主编。利用休息日,他又积极开展工作,恢复上海水彩画研究会的活动,那一段时间,他真有点忙得脚不沾地。用他爱人吴安仪女士的话讲:“他是90%的精力用在水彩画上,10%的精力用在家庭上,其中还有一大半是给女儿的。”这既是对他工作埋怨中的肯定,又是对他生活责怪中的爱怜。
2002年,陈希旦回到阔别了近二十年的故乡上海,被上海日新月异的景象所吸引,他的足迹遍布了上海城乡的每个角落。当他来到朱家角时,他又被古镇的风光所陶醉,从此,外滩的人行道上多了一位携画夹的老人,古镇的大街小巷上多了一位痴情的老汉。他一蹲就是几个小时,用他精湛的彩色语言,水色淋漓的表现技法,创作着水乡的美景。在全国第六届水彩粉画展上,他的《故乡情结——上海外滩》荣获铜奖,他的《夜上海》被湖南出版社收入《水彩画范本》,并出任中国水彩画写生精品大赛组委会副主任。2003年,他的作品《游艇》获中国水彩画名家精品展银奖。2004年,他的《浦江晨曦》等三幅作品参加美国加州大学分校美展„„
他继承发展水彩
如果说1979年,他参与、发起、成立“上海水彩画研究会”是对传统水彩画的继承发展的第一次推动的话,那2006年,他在朱家角创办“全华艺术馆”则是对水彩画的继承发展的又一次助推里程碑。
“我跟朱家角很有缘。60年代灭钉螺时,我来过朱家角,这儿的‘小桥、流水、人家’都十分适宜画画,在上海大城市,很多乡土风情是看不到的,只有朱家角才能体会到„„”
“从深圳回来后,我一直有个心愿未了:水彩画在社会上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重视,在物质生活还不丰盈的今天,要推广水彩画还有一定难度,水彩画的发展要靠我们自己的努力,不断提高水平,在社会才会不断增加地位。台湾有位收藏家专门收藏水彩画,其数量已超过中国美术馆。那位收藏家一下子就把我的一百多幅画收藏去了,答应明年为我在北京、上海办个画展。为了让更多的好作品留下来,我执意要办个水彩画博物馆。”
“后来听说上海朱家角有意办个大众化的、有文化底蕴的馆,我马上想到这是个很好的机会。上海是中国水彩画的发源地,上海在60多年前曾是水彩画家的齐聚地,而朱家角水乡画水彩画最合适,于是,先办个水彩画工作室,继而筹办一个水彩画艺术馆的方案在几经磋商后很顺利地达成了协议。”
在朱家角画水彩画,陈希旦似乎找到了一片新天地。他用雄健、明朗、豪放的气势,用红、蓝等明艳的纯色,夺目而不艳俗;他用重重的黑色和微妙的中间色来调和抑制心中的激情,他还将中国行草书法的功力运用于水彩画,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笔法,酣畅沉雄,痛快淋漓,活脱脱是画家心脉搏动的艺术表现。“他的画是画出来的、写出来的,而不是描出来的、磨出来的。”黄铁山如是说:“你可以从他的画中感受到作画过程的快感,领略到中国书画直抒胸怀的笔墨韵致。”
他领悟感怀水彩
陈希旦学习水彩画,至今已经50多年了,其中种种坎坷、磨难,他都以坚强的毅力挺过来了。他对水彩画的钟爱痴迷,对水彩画传统的继承和发展,都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其中最令人感动的莫过于他有一颗平常之心,有一颗感恩之心。
2004年,台湾集藏家陈进兴为他出版《陈希旦水彩画集》,收录了他自1958年至2004年,近半个世纪来创作的88幅水彩画精品,在画册出版前夕,他专门写了一篇《我的心愿》作为前言,列举了他人生履历上曾经给予他帮助和支助的人,包括水彩画坛的老一辈,人生转折时的携扶人,乃至每一个曾看过画册的普通人,他都一一致谢,足见他有一颗纯正的感恩之心。如此坦荡荡的君子之心,着实让人感动。
陈希旦一生工作变动多多,故至今没有评到职称。在他给我的名片上只有一个泛称——“水彩画家”陈希旦,余下的就是两个电话号码。唯一值得引以自豪的——他是英国伯明翰水彩画学会的会员,在全球51名会员中,中国仅他一人。最近,伯明瀚水彩画会又邀请他赴英参加建会100周年庆,他带去了《咖啡馆》、《水乡朱家角》、《上海外滩》、《游艇》等4件作品参赛。在大赛的开幕酒会上,陈希旦等6位画家被评为“伯明翰水彩画会100周年纪念奖”,伯明翰市市长为他们颁发了获奖证书。
短短的采访,我无法用更多的语言去表达对这位老艺术家的崇敬。只想引用台湾收藏家陈进兴的一句话来表达我的同感:“陈老师的水彩画,实现了干湿之间的完美结合,绝对值得你我细细地品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陈老师的都市风光与海上景致,陈老师对水影的处理,光线的着墨,那都是千锤百炼的硬功夫,每一个画面、每一个细节,都是佳作,都是极品。”
“谢谢你,谢谢你对水彩画的支持”。那一句句纯正的沪语伴着和蔼的笑容,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记忆。祝愿陈老在水乡的水彩画得更靓、更美!
第二篇:陈希部长讲话心得体会
精品学习资料范文
陈希部长讲话心得体会
陈希部长讲话心得体会
学习陈希部长系列讲话进一步加强对党情和国情的了解,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认识自身使命,树立科学精神,增强自身责任感和紧迫感,特别是对组织工作定下了基调、指明了方向,这使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他强调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目标任务确定以后,关键在于提高执行力,保证各项工作落地见效。关于提高执行力问题,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论述,强调执行力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没有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和执行力,再好的政策措施也会落空;要求我们切实提高操作能力和执行力,确保中央决策部署及时准确落实到位。领会到学习教育要常态化,要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对习近平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做详细解读,并融汇贯通,我们更应该抓好机遇,把握时机,充分落实陈希部长系列讲话。他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石。熟悉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他强调爱国主义一直是中国青年人的精神传承。执行力就是战斗力,战斗力来自严实作风,切实提高操作能力和执行力,确保中央决策部署及时准确落实到位。各级组织部门和广大组工干部带头响应、自觉践行,思想上都得到深刻洗礼,作风上有了明显改进。习近平
精品学习资料范文
同志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陈希同志对此做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我们党员干部一定要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学习陈希部长系列讲话使得我们要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思想上认同核心、政治上维护核心、组织上服从核心、行动上紧跟核心、坚定地捍卫核心、纯粹地忠诚核心;我将坚定坚决做实现总目标的践行者,更加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发声唤醒群众、亮剑绝杀敌人的伟大实践中作表率。
第三篇:103班陈佳希
亲近自然 快乐成长
温岭市新河镇中学初一(3)班 陈佳希
寒假来临,我以为自己又要亲近补习班,因为这次期末考试考得不太理想。然而,这次父母的决定让我大吃一惊,父母不仅没有给我报补习班,还在临近春节之际带我去长屿硐天游玩。我心里不明白他们心里打的什么主意,不过有机会出去游玩,我还是挺感兴趣的。于是,跟着他们前往长屿硐天去了。
刚走进长屿硐天山门,就见“双门硐”几个大字映入眼帘。走时石园,里面有许多用石头雕刻成的图案,有龙,有虎,有狮子,十二生肖尽在其中,可谓生龙活虎,栩栩如生。在石窗旁边,有一个草房子,草房子里有一个石磨,估计是古代用来磨豆浆的,我想上前去体验一把,结果使出吃奶的劲儿也推不动,老爸看着我那狼狈样,笑着说:“呵,看你那细胳膊细腿的,怎么推得动呢?”我尴尬地一笑,不理老爸,继续向前走。
走进观夕硐,就来到了水上长廊。水池里的水可清澈了,水里的鱼儿欢快地游来游去,有的鱼儿还跳将起来,似乎在欢迎我们一家人,又似乎在说:“我们可爱吗?我们可是游泳健将呢!人类可是比不过我们的。”鱼儿自由快乐的游来游去,它们心里估计想亲近我们人类呢。
再往里走,我们来到一尊有佛像的地方,那里坐着一尊弥勒佛,脸带笑容,两腮泛红,面若桃花,简直可以用“心花怒放”来形容它,我想哪怕再不开心的人看到它,也会露出笑容来的。此时此刻,我那颗被考试压得很沉重的心,瞬间放松了下来。我是否可以向弥勒佛一样,天天,时时,刻刻,笑对生活呢?
一晃眼,就正午时分了。我们从观夕硐出来,在白龙潭的草地上,铺开一张塑料布,把自家准备好的干粮摊开,一家三口就在这冬日暖阳里吃了一餐与众不同的午餐。之后,躺在这草地上,晒着暖暖的太阳,我眯缝着眼睛,做出极为享受的表情,心想,这里的空气多好啊!尽管现在是冬天,可是草木似乎要绽放新芽了。虽然现在还是冬天,可是春天不久就要到了。想到这里,我的心似乎早已春暖花开了。
下午,我们一家人来到了八仙岩凌霄硐。进入硐穴,就看见一只假的恐龙(石雕恐龙)在吃草,然而远远看去,跟真的一模一样呢,雕刻师傅的水平可谓高超,给人一种惟妙惟肖的感觉。进入景区,里面有一个景点“成语天地”,它上面有关于“二十四孝图”,比如卧冰求鲤等等成语故事,图文并茂,让人大饱眼福。再往里走几步,就看到大大的“地府”二字,我因为好奇,就走了进去,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阎王爷,他正让仆人煮肉吃,再转头看看旁边,矗立一颗骷髅头,似乎直楞楞地瞪着我,看得我毛骨悚然。突然,几声尖叫吓得我汗毛都竖起来了,手心里也直冒冷汗,紧紧地拉住老爸的手。走了好长一段路,终于来到了“天堂盛会”。这里的仙女正跳着舞蹈,转着圈,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则坐在一起看着歌舞表演,好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在这凌霄硐里,我经历了从史前世纪到地狱再到天堂的游历,可谓是惊心动魄,摄人心魂。
游览完了之后,我们向出口走去,沿着山路,那石壁上流水潺潺,似乎来到了花果山水帘洞。妈妈对我说:“这水是很干净的,你可以喝一下,可甜了呢?”我走了这么久,早已经口渴了,于是用双手捧起一口水,往嘴里一倒,真甜!真解渴!一天美好的时光就这样匆匆而过,我们一下子就到了出口,恋恋不舍地走上了回家的路。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才明白过来,原来父母心里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亲近自然,快乐成长。他们是多么希望我能够多与大自然亲近,而不是整天与书本亲近,更不是整天与电脑电视亲近,也许只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才是快乐成长的最佳捷径吧。
指导老师:张春明
第四篇:陈希僖 第一次上学范文
童年——第一次上学五年四班陈希僖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一首《童年》,引发了我对小时候的无限回忆„„时光倒流到七年前……
“希僖啊,快起来,今天是你第一天上课呢,可千万不能迟到啊!” 奶奶在我旁边大声吼着,边吼还边把我的被子掀开。
而我则像小猪一样,趴在床上,整个人呈一个“大”字型,心想:上什么课呀?上课肯定没有睡觉好玩!再说了,我还小,上课什么的,明年再说吧!于是,我便继续睡我的大头觉去了。
过了一会儿,奶奶来了,“你怎么还不起床,上课都快要迟到了!”于是,她抓起我的手,把我从被窝里拉了起来。我闭着眼睛,打着哈欠,缓缓地穿上衣服,再慢慢地刷牙洗脸。洗漱完毕后,我睁开我那水汪汪的大眼睛。
“啊!我长得这么漂亮,还真要感谢我妈妈,其次要感谢我爸爸!你看,这樱桃小嘴,红扑扑的脸蛋……”我磨磨蹭蹭,在镜子前自恋了一会儿。
吃完饭后,奶奶说,“希僖,走吧!”
“走什么走?去哪里啊?”我奇怪地问。
“上学啊,不然去哪里?”奶奶回答道。
“什么?上学!”我大声地说,“啊!我不去!我还小,我还不会洗澡,我还不会洗衣服……”
“你还小,你都4岁了,早该上幼儿园了,这些东西不会可以学嘛!”奶奶穿着鞋子,准备出门。
“我死都不要!”我嘟起小嘴,迅速转身,撒起我的小短腿,“噔噔噔”地跑回到了我的房间,“彭”的一声,关上门,我得意地想:哈哈,这样就捉不到我了吧!对了,还要锁上!这时奶奶也冲到门口,“叩叩叩”使劲敲门。
“你快出来!”
“上课要迟到了”
……
过了一会儿,门外没动静了,我正暗自高兴,突然,门“咔嚓”一声开了。
“哈哈,敢跑?我可是有钥匙呢!”说着,奶奶得意地拿起那把钥匙在我眼前抖了抖,“你还是乖乖跟我上课去吧!”
看来,斗智是不行的了,那就只能用武力解决了!我一把拉住门把手,用双手握得紧紧的。
“我就不去!”我倔强地说。
“不去也要去!”她抬起我的双脚使劲拔。
就这样,一场“拔萝卜”大战开始了。可是,我这么一弱女子,怎么能敌得过我奶奶这位“穆桂英”呢?不过,我还是不服气,上学的路上一路哭:“呜哇——呜哇——”
„„
至今为止,那第一次上学的哭声,还在我的耳边围绕着。而那童年的一幕幕,也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
第五篇:张宝振和他的杂技人生
银川市金凤区丰登镇有一座最边缘的建筑。镇上的人很少能想起来到这里看看。就是在这栋房子里,“藏”着宁夏唯一一家靠自身表演收入养活自己的民营性质的杂技团——银川金凤杂技团。
1994年,银川市马戏团解散,不愿放弃杂技事业的张宝振带着几个团友创办了银川金凤青年杂技团。
没有吃上“公家饭”让张宝振更早地接触了杂技市场,更早地学会了经营。从2000年起,杂技团先后多次赴美国、加拿大、意大利、日本、阿联酋等十几个国家演出……从2010年起,杂技团连续两年参加固原市和中宁县春节晚会演出…眼前他们就有两支团队分别在美国和韩国演出。
过去几年,他们先后应银川市金凤区政府的邀请,多次参加全区甚至全国的演出。2005年,丰登镇将建成的文体活动中心免费提供给杂技团使用,还积极争取金凤区政府投资45万元建成了占地300多平方米的多功能排练演示大厅,杂技团终于有了立足之地。
张宝振的杂技团现在有两支队伍,一支就是记者见到的孩子们。因为年龄偏小,他们主要以训练为主。另外一支常年奔波在美国、韩国等地演出,是团里的主要经济来源。
为了留住培养出来的“台柱子”,演员们的待遇不错。三年学徒期间,吃住免费。出师后,根据演出场次每个月发工资,有的团员已经每个月拿4000多元了。
虽然受经济条件限制,他们在杂技技巧或是商业运作上都远远落后于国内大型杂技团。但是,张宝振对未来充满信心。
17年的生存证明,他们有足够强的生命力。(记者 宋克强 李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