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借助“阅读批注”引导文本对话
钱雪娟
在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引导学生通过文本对话来学习课文内容,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文本对话是一种高效的阅读方式,学生通过文本对话才能整体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的语言,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情感。在初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写“阅读批注”的过程中深入文本对话。所谓“阅读批注”,就是指对文本的品味、鉴赏与评价,并在文本空白处及时地进行记录与分析,是一个读与写、想与悟相结合的高效阅读方式,具有多角度、多层次的特点,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文本阅读过程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在文本阅读的预习、品读、反思的过程中,引导初中生写“阅读批注”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借助预习式“阅读批注”,把握文本内容
课前预习是初中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通过课前预习,他们才能为在课堂上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现在,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时往往存在“虚化”的现象,只是简单地让学生去读一读课文,给课文分分段。在课前,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写预习式“阅读批注”则能够达到比较好的预习效果,所谓预习式“阅读批注”就是指学生在课前阅读的过程中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层次及一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批注。预习式“阅读批注”能够促使学生通过有效的课前阅读把握文本的基本内容,能够为他们在课堂上的文本对话打下坚实的基础。
1.基于文本线索写预习式“阅读批注”。理清文本脉络是进行文本对话的重要基础,而文本脉络反映在文本中就是文本的线索。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对文本撰写线索式批注,从而抓准文本的脉络。如,对于《变色龙》这一篇课文,要让学生对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奥楚蔑洛夫斯基的“变”进行批注,让他们对奥楚蔑洛夫斯基的每一次变化情况进行简单记录与原因分析,通过这样的方式就能够使学生初步掌握这一篇课文的线索。这样,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把学生的这一种认知作为教学起点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阅读。2.基于文本层次写预习式“阅读批注”。文本层次是一篇文本基本内容的一个缩影,把握了文本的层次也就把握了文本的基本内容。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对文本层次撰写剥笋式批注,在这个过程中对文本的层次进行划分,对段落进行批注。如,对于《背影》这一篇课文的预习,要引导学生对三次写见到父亲的背影的地方进行批注,在批注的过程中让学生写一写父亲的这三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样,学生在对父亲三次背影的批注中自然在剥笋式的层层深入中把握课文的层次,从而体会到作者在课文语言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实践证明,通过课前预习式批注能够有效地使初中生对一篇课文的脉络、层次进行深入了解,从而让他们认识课文的题材、内容和中心思想,从而为他们在课堂上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感悟文本语言、情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借助品读式“阅读批注”,解读文本重点
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品读与感悟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只有学生与文本内容进行品读与感悟,才能有效地促使学生与文本内容进行深入对话,把文本语言进行内化,从而不断提升语感。所谓品读式“阅读批注”,就是指学生在品读文本时,对文本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发表自己的见解的批注方式。学生在写品读式批注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从而有效地解读文本的重点,促进自身语感能力的综合提升。1.借助品读式“阅读批注”,对文本进行赏析。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的教是为了最后的不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在初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写品读式“阅读批注”来赏析文本。例如,在教学《威尼斯商人》一课,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大胆引导学生通过点评式批注对课文进行研读,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描写巴萨尼奥、鲍西亚、尼莉莎、葛莱西安诺、安东尼奥、夏洛克等人物的内容,并对这一些人物形象写一写点评批注。接着,组织学生将自己的点评批注内容在课堂上展示,与同学分享。然后,组织学生根据要求阅读全文,整理字词句,并对文本形成初步的感知,并推荐几位同学给大家简述整个故事脉络,并由同桌点评。最后,组织学生进行话剧表演。我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其余同学作为评委小组,并引导学生品读文本,请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最有意义的段落有感情朗读,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在这一案例中,学生在对课文中的人物撰写点评批注的过程中主体地位被充分发挥出来了,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进行角色扮演、学生点评,通过品读、评论,充分展现自己。这样的课堂,学生参与充分,教学内容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在这样的课堂中,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充分,生态气息浓郁,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帮助者、促进者。2.借助品读式“阅读批注”,对文本进行解疑。现在,问题导读已经成了语文阅读课堂上的一大亮点,通过问题导读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解读。在初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课文内容设计有针对性的导读问题,引导学生借助品读式“阅读批注”,对文本进行解疑。
例如,在引导学生对《出师表》(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这一篇课文进行批注时,笔者主要让学生根据以下几个问题开展课堂阅读批注:①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有什么样的抱负?②这一篇文章表达了诸葛亮一种怎么样的精神?给你的启发是什么?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两个问题在课文中找出最能够体现中心思想的句子,并对其进行详细的批注。我在进行点拨的过程中,在结合文本主旨的情况下,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感悟和阅读体验。引导学生对比自己的批注是否契合了文本的教学目标,哪几个批注涉及了,哪几个偏离了,然后再根据教学目标对文本重新阅读,分析、讨论、总结,逐步实现教学目标。
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上,品悟式批注的形式还有很多,如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式批注、想象式批注、概括式批注等等。这需要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文本内容进行灵活选择,合理运用,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品悟式批注的价值功能。
三、借助反思式“阅读批注”,内化文本情感
现在,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只停留于课堂,引导学生在课后对文本内容进行拓展延伸是文本对话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反思式“阅读批注”,就是指学生在品读文本以后撰写自己对文本的观点与感悟,往往具有学生的个性化成分。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借助反思式“阅读批注”,在这个过程中有效促进学生对文本情感的内化,从而让文本对话向情感更深入迈进。1.借助反思式“阅读批注”,对文本进行评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课后对课文中所体现的文本情感进行评论式批注,在评论式批注的过程中提升文本的所蕴含的基本情感。如,在教学完《愚公移山》这一篇课文以后,我让学生在课后写一句最能够体现愚公这个人精神的句子对其进行点评,其中有一位学生在批注写道:“与大自然竞胜,征服大自然”。这一位学生的点评是很到位的,有效地体现了“愚公精神”,同时也可以看出课后批注反能使学生结合文本的内涵,表达自身的感悟,继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升华了文本的情感。2.借助反思式“阅读批注”,对文本进行续写。文本续写是对文本内容进行拓展延伸的重要形式,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续写式批注,通过续写式批注来内化文本的情感,这样,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完《愚公移山》这一篇课文以后,可以让学生对“愚公移山”这一则寓言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续写,这样,学生在续写的过程中,就能够有效地对文本所蕴含的情感进行深入对话。
总之,批注式阅读是一种高效的阅读方式,通过批注式阅读能够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在初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批注式阅读对文本的语言、思想和内涵进行把握与感悟,从而让文本阅读更高效。
第二篇:《赛龙舟》教学设计(对话引导)
《赛龙舟》教学设计(对话引导)
教学目标:
1.读课文,体会赛龙舟的热闹场面,感受竞争、向上的精神。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3.认识本课9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是如何描写赛龙舟的热闹场面,积累、丰富语言。教学难点:
体会赛龙舟的热闹场面,感受竞争、向上的精神。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朗诵一首诗,同学们听听是写哪一个节日的?(屈原已死三千年,招魂野祭五月前。龙舟迅疾如流矢,万人喝彩青潭边。)生答。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吗?生答
师: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逐渐形成的,在我国南方每逢端午节时,还有一个这样重要的习俗。(板书:赛龙舟)
师:这三个字是什么意思?生答
师:这节课,我要带你们去看“龙舟比赛”。那可要完成两个任务:一是把课文读好,二是一边读一边想作者是怎样有条理、具体地写这场龙舟比赛的。
二、初读感悟,理清思路。
师:你们知道吗,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是你们朗朗的读书声,想不想把你们美妙的声音展示出来。
师:为了展示你们最佳的读书效果,再把课文读一遍好吗?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生答。
师:谁想读读这热闹的场面?指名读一至四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想一想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师:评价读书情况,课文会读了,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生答 师:通过概括,我们摸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这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答。
1/3
师:我们在练习作文时,也要按一定的顺序写,这样能使读者思路清晰,读得清楚明白。
三、精读感悟、体会写法。
师:现在我们具体看看每段是怎么写的?指名读第一自然段。你们听明白了吗?第一自然段都告诉我们什么了?生答
师:虽然只有两句话,却交待得清清楚楚,文章就要这样开头。
师:人们的翘首企盼,终于迎来了龙舟的到来,如果你在场,你的心情是怎样的?生答
师:带着这种感受快速浏览第二自然段,找出最能体现你此时心情的句子大声读。
师:把你找到的句子读出来?生读。师:师指导朗读。生再读。
师:你们读得多高兴啊!你发现这一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生答 师:远处的龙舟像什么?生答
师:你们见过蛟龙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生答
师:用上比喻句,文章要描写的事物就更加生动、形象,大家在写作文时要注意学习这种方法?
师:范读龙舟样子的句子。
师:能用声音把龙舟的威武、精美展现给老师吗?生读
师:看着这高昂的龙头,我还有一种骄傲、自豪,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生答
师:龙舟是威武的,我们是龙的传人也应该是威风凛凛的,让老师看看自信的你们,想去比赛吗?我们来个现场模拟,划船的姿势怎样?
师:要想比赛,应该怎样坐着?穿着什么?划着什么?
师:穿戴整齐,我们就要出发了,做好姿势,预备开始。划不齐怎么办?生答。
师:中心人物出现了!他的动作什么样?配上声音
师:在你们的努力下,龙舟有节奏地起伏着,飞快地前进着,作者看到此景,发出了赞叹!让我听听。生答
2/3
师:龙舟的出现,使人群沸腾;竞赛的激烈更把赛场的气氛推向高潮。现在请大家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作者在龙舟竞赛部分是抓住什么来写具体的?
师:谁愿意把写龙舟的部分读一读!
师:通过作者的描写,龙舟比赛有什么特点?生答 师:哪些词或句子能突出激烈的场面。生答。
师:看到这热烈的场面,你会怎样?观众的反应是什么样的?生答 师:我在人群中的动作表情是什么样的?
师:龙舟过去了,人群还久久不能平静,这两段具体地把龙舟的场面和人们的激动心情淋漓生动的写出来:龙舟、人
师:写一个场面,就要像作者一样抓住典型的事物写具体,这样才能吸引读者。
师:现在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要读出作者赞美之情。生读 师:作者的感受是什么?因为什么难忘?
四、整体回顾、感悟升华。
师:作者的精彩描写也让我们难忘,下面就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遍课文。师:赛龙舟这项活动为什么能从古代流传至今?它仅仅是一种竞赛吗?生答 师:希望同学们从比赛中汲取力量,发扬龙的精神,今天积极进取、努力学习,明天积极进取、共创祖国的辉煌。
五、布置作业。
课后,我们也来进行一场比赛-----拔河,希望同学们认真观察比赛的激烈场面,然后模仿第7课,也来进行一个场面描写。看谁写得最棒!
3/3
第三篇: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语文三年级下册《可贵的沉默》说课稿
各位同仁:
今天,我以三年级语文下册《可贵的沉默》为内容说课,说课的题目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一、把握课标,说教材
1、说教材地位 《可贵的沉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这一篇课文的重要地位就在于,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感恩教育、爱的教育。
课文讲的是,上课时,老师从孩子那里了解到,几乎所有的爸爸妈妈都知道自己的孩子生日并向他们祝贺,孩子们因此而感到骄傲和快乐;知道爸爸妈妈生日的孩子只有几个,而没有一个孩子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强烈对比之下,孩子们沉默了,老师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孩子们懂得了要关心父母,并学会以行动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
《可贵的沉默》这篇课文及第五组的其它课文,是三年级上册第八组四篇关于“献爱心”内容的拓宽与延伸,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感受“爱与真情”的同时,能够行动起来,在生活中能够体验这种感情,学会表达和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关心他人。
2、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第二学段(3~4年级)学生要“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由此可见,识字写字在三年级阅读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因此,学习本课时,学生必须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地读写课文中的新词,这是本课的学习目标之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学习目标之二,这也是《课标》所提出的要求;学习目标之三是,读懂课文内容,学会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关心父母,关心别人;学习目标之四,体会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3、说重点难点
理解孩子们的情绪变化,懂得关心别人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体会沉默的可贵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4、说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查找自己最满意的生日照片或一份生日礼物; 教师准备:查阅远程教育资源,并下载相关资料,课文插图及歌曲《生日歌》
二、培养能力,说教法学法
阅读教学是教和学双方互动的教学活动。文本是一座桥梁,联结着读者和文章,也联结读者和作者,阅读就是跨过这座桥的最好方法。
为达到上述学习目标,我对教法和学法的总体预设为:以学生为主体,以阅读为主线,充分引导与文对话。让学生在阅读中感知,在阅读中品味,在阅读中情感得到升华。
三、激发情感,说流程
本篇课文我预设为两个课时,下面我重点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整节课我以情感为主调预设为四个板块:创设情景,生成情感;多重对话,迸发情感;深入品读,燃烧情感;拓宽实践,延续情感。
㈠创设情景,生成情感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良好的开头,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开课前,学生齐唱《生日歌》,开课时,教师在全班做一个调查:谁记得自己的生日?谁还记得你父母为你过生日的情景?谁能说说你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过生日的情景?这种这种轻松愉悦的开课方式,就有可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整到最佳程度,此时教师相机板书课题:“可贵的沉默”,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加强对课题的理解。教师设问:读了课题后,你知道了些什么?同学们还想知道什么?这时,学生的情绪可能会达到第二个小高潮: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又是谁在沉默呢?为什么而沉默?沉默的神情是什么样子的?等等,教师把握这一最佳时机,引导学生观看课文中第二插图,体会文中的孩子们沉默、不安、羞愧、不好意思的表情。学生的学习情感生成了,也为下一环节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㈡多重对话,迸发情感
阅读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想方设法地促进和加深学生与文本对话,尊重学生的个性感悟,要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个性化思考,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的过程是深层与文本对话的过程。
我们在第一个环节,先给学生带来这样一个悬念:沉默为什么可贵?为解开这个谜,此环节我又设计了这样一条主线:热闹——沉默——热闹,根据这样一条主线,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
第一次热闹的场面,是老师调查孩子们的父母为自己过生日的场景,让学生从孩子们的语言、神情、动作中体会到他们的心情。
第二个场面是孩子们的沉默,当老师问孩子们有谁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并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的时候,大家都沉默了。此时,教师一方面可引导学生再进一步观看课文中的第二幅插图,品味孩子们沉默时的心情;另一方面,让学生初步感悟沉默的含义。学生通过与文对话,比较容易明白,孩子们都认为自己做得不好,感到很惭愧。所以这种沉默是可贵的。
第三个场面是“教室里又热闹起来,只是与沉默前的热闹已经不一样了。”孩子们在沉默之后再热闹起来,是因为老师的提醒“怎么才能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呢?”其实老师是在提醒他们自己的过失是可以弥补的,当孩子们明白这一点后,心情也就渐渐地放松了,于是“教室里又热闹起来”。这些情感的习得,是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领悟到的。
㈢深入品读,燃烧情感
在第二环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可能会达到一定的境地,怎样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学生的预设是:深入品读课文,使学生的情感得到燃烧。
一是情感朗读。如指导朗读文中两个热闹的场面(出示课件),一是要让学生读出“得意”的神情、“骄傲”的神情,要读的“神气十足”。二是要让学生读愉悦的心情、天真可爱的表情,因为孩子们知道了过失可以弥补,你说他们的心情能不愉快吗?再如指导学生品读“沉默”这部分(出示课件),既要读孩子的惭愧,又要营造一个“沉默”的场景,读到省略号时(我和孩子们一起沉默着„„),可让学生有意沉默一分钟。根据农村的孩子情感朗读能力不太强的特点,教师可采取教师示范朗读、远程教育资源示范朗读的形式进行,这种示范朗读的形式,一定会使学生产生极大的朗读欲望,学生在模仿中可能会达到预期效果。
二是表演朗读。在第一次情感朗读中,我们同时要求学生注意找准文的人物角色,并初步体会他们的表情和动作,为分角色表演朗读打下基础。表演朗读比情感朗读也许更困难一些,但是我相信,学生有了情感朗读做基础,再要求他们把课本演一演,他们的兴趣一定会更加浓厚。对学生的表演朗读,教师的要求不必太高,只要他们读出“骄傲”的神情、读出“可贵的沉默”、读出可弥补过失后高兴的神态,就基本达到了目的。
通过深入品读的方式,可让学生心与情与课本融为一体,与课文中的场景融为一体,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㈣拓宽实践,延续情感
在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领悟了文章的情感之后,我结合课文中最后的一个学习目标“我也要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设计两项实践活动:
一是课中实践活动。回忆和交流父母关心爱护自己的事情。在前面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一定都受到了深深感染,并产生联想,他们会联系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小事,体会到父母的关爱无处不在,活动的交流一定会异常的热烈,异常的真诚,这是可以设想到的。
二是课外实践活动。一是向父母了解他们的生日,并做好详细的记载;二是向亲人和邻居了解,在小时候父母是怎样疼爱自己的。对这一活动,教师一定要做好检查,还可用班队活动课的时间,开一个“感恩教育”的主题班会,以激发学生回报父母的情感,培养他们尊敬父母、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
四、抓住主线,说板书
根据课文的表达方式,我板书的主线是:热闹(骄傲、神气)——沉默(惭愧、内疚)——热闹(能弥补过失、高兴),这种简单明了的板书,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以上我就《可贵的沉默》一课的教学做了一个预设,课堂的“生成”会是怎样的呢,这不可能做出肯定的回答,但是我相信,在教学中只要我坚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地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预设”与“生成”就一定能达到和谐的统一。(沙洋县高桥小学CJR)
第四篇:抓住教材特点 巧妙引导对话
抓住教材特点 巧妙引导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对学生而言,“对话”意味着主体性的凸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对话”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播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即由传统的知识传播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在“对话”中,要求老师要与学生“平等沟通”,尊重学生,转变“权威”角色。愚以为,改进阅读教学的关键就是抓住教材特点,精心设计并组织好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活动,就是教师首先与文本“对话”,在对教材了如指掌的前提下,在课堂上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教与学的“对话”。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课堂上抓住教材特点,捕捉最佳的时机,进行教学“对话”呢?
1、在文章的矛盾处引导对话。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抓住教材中看似矛盾的“点”,积极创造条件,提供机会,适时点拨,让学生把隐藏的认知过程充分显现出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鼓励学生交流合作,取长补短;鼓励学生求“新”、求“异”。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才会茅塞顿开,从心里体验到美感和成功感。例如在教学《落花生》一文时,笔者就抓住“在21世纪的新时代里,你认为是做苹果、石榴好,还是做落花生好”这一矛盾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对话,使学生明白石榴和苹果也有好处,有时候应该“做石榴和苹果”,有时候应该做“落花生”……
2、在文章的结尾处引导对话。“对话”的目的在与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对话”的特点不是单向的,而是多向的;不是死板的,而是灵活的;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化的。在教学中我们应以问题作为发散点,在文章的领域里去探索更大的空间,从而获取新的知识,培养思维能力。所谓在结尾处引导对话,就是在文章的结尾或课堂的结尾选择恰当的触发点,激发学生从各个角度求答的创造性热情,通过联想、补充、借意发挥,以求掌握作品的广度和深度。例如《凡卡》在结尾之处,写到凡卡寄出没有贴邮票的信,把无尽的思索和回味留给了读者,凡卡未来将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呢?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进行对话,凡卡以后的命运会如何?引导同学们运用求异思维进行“对话”,多方求答,结论也是多姿多彩:有的说他疯了,住进了疯人院;有人说他继续遭受老板的毒打,有的说他被迫离店出走……多角度求答,海阔天空,拓开了学生的思路,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再如在《丰碑》一文的教学结尾处,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请你结合自己的感受,给军需处长写一条碑文,来赞美他的高尚品质。学生们跃跃欲试,写的多姿多彩:“舍己为人红军魂,精神丰碑育后人”;“全心全意为人民,军需处长永远活在我的心”;“立此丰碑留军魂,处长精神泣鬼神”……这样的“对话”,就把教学引入了一个柳暗花明的新境界,学生的“对话”,各种各样,不一而足。这一教学环节,使教学再次推向了高潮,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主题的认识,升华了学生的思想境界,又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3、在文章的“空白”处引导对话。有些课文,留下一定的艺术空白,这就为创造“对话”提供了有利的契机,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些艺术空白,引导学生驰骋想像,创造“对话”的广阔空间。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已有知识水平和可接受能力,鼓励学生展开大胆而又合理的想像,予以补充。《小英雄雨来》记叙了这样的情境:雨来被鬼子拉走后.人们听到几声枪响,以为雨来再也回不来了。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他却从水中冒了出来。雨来是怎么脱险的?课文只作了简单的交待:雨来趁鬼子不防备,一头扎进河里游到远处去了。鬼子为什么会“不防备”?是怎样“不防备”的?雨来跳水后是怎样躲过敌人射击的?他又是怎样避开敌人搜索的?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有趣的互动对话,引导学生把这些情节、细节设想出来,既可使雨来机智勇敢的形象更为丰满,又能有效地活跃思维,提高创造想像的能力。
4、在文章的语感点上引导对话。典型的语感点是文章的精彩之笔,是文章的要紧之处,是教学“对话”的最佳“点”。在教学时巧妙的捕捉文章的语感点进行“对话”,往往能收到一箭双雕的妙用。例如在教学《荷花》一文时,我们就可以抓住语感点“冒”字设计三个精彩的对话环节:①“冒”字还可以换成什么字眼?(学生可能会形成的答案:长、钻、探、伸、露、冲……)②细读课文,体会体会怎样“长”出来才叫“冒”出来?(学生可能会形成的答案:使劲、拼命、用力、急切、一个劲儿、高高、痛痛快快、争先恐后、生机勃勃、兴高采烈、精神抖擞、喜气洋洋……)③想象荷花冒出来想干些什么?(……)这样的对话,引导学生通过换词比较领悟作者用语的巧妙,领悟文章的形象感、情趣感。这样的对话建立起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把学生当作“知识源”,而不是盛知识的容器,把课堂构建成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使学生主动地、兴趣盎然地去学,做到了真正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5、在文章的重点段中引导对话。阅读的“对话”过程就是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意识之间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阅读时,各种相关的知识与生活体验都被读物的信息激活,与文本意义发生碰撞。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各自表达自己的理解,进行平等的、无偏见的、无权威的交流。在此基础上,可以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发问、评价;以促进学生加深或反思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大瀑布的葬礼》一课时,我们抓住重点段“大瀑布变化”引导学生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当学生读出了文章的妙处,小到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大到篇章结构、文章的立意,当学生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才是真正走进了语文的课堂。在此基础上引导对话:如果你是一位游客,你会产生什么样的感想?如果你就是巴西总统,你会产生什么样的感想?如果你是一位科学家,你会产生什么样的感想?这样的“对话”,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培育了学生旺盛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里面有心得体会的交流,认识上的交流,也有对写作方法感悟的交流。
综上所述,“对话”就是要抓住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建立起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把学生当作“知识源”,把课堂构建成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营造开放性的课堂教学环境,激励学生乐学;在开放性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师生相互质疑,通过多角度、多侧面的立体探究,促进学生思维,不断产生共鸣,从而发展学生智力,教会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第五篇:学生批注
学生批注:
一、批注的目的:(1)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一观点是语文课程的核心观念。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组织学生阅读的方法,进行种种的阅读训练,以培养学生具有比较高的阅读能力。”(2)批注就是让学生在未经教师江都之前,潜心研读文本,写下自己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验。它改变了一贯依赖教师讲解、分析。提问者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保证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阅读”。有了自主了个性,就有了实现阅读教学多放对话、有效对话的保障。
(3)叶圣陶说:“学生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这是批注的终极目标。过程则是在有效地时间里精读,略读、浏览、反复亲历阅读实践。
二、批注常用的方法
1、批注的方法:
(1)符号批注:默读思考、对文本内容中有所感、有所惑、有所疑处,进行圈点勾画。圈点的符号各年级、个任课教师,最好是用统一要求的符号。(2)文字批注:
边读边想,在符号的批注的基础上,能够围绕重点、难点,写出自己的所感、所惑和所疑。
2、年级要求:
从一年级起,就逐步交给学生批注却独的方法,逐步的提高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一年级下学期,引导学生开始学习做简单的符号批注,能够在自读中划出多感悟的词、句、段。训练一:给学生足够时间,学习用比较完整通畅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理解。
二年级开始学习在符号批注的基础上,做简单的文字批注,既在有所感处简单的鞋一两个词语或短句,在交流时说具体说完整。
三至六年级以文字批注为主,并且做到两种批注的有机结合,逐步的由内容理解到表达方式,进行理解、质疑、批判和赏析。
三、可供参考的方法:
1、质疑法批注
2、联想法批注
3、理解法批注
4、赏法法批注
5、补白法批注
6、评价是批注
四、批注可供参考的环节
1、读懂题目
2、快速标段
3、圈画字词
4、理解句段
5、感悟想篇
6、首尾呼应
五、中高年级批注的要求
(一)亮眼睛(寻找疑点提出质疑)
1、文章题目处
2、重点难点处
3、关键词语处
(二)巧嘴巴(认真思考、多方对话)
1、与作者对话
2、与人物对话
3、重点词语与篇章
4、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玲珑心(善于感悟、多方批注)
1、好词好句
2、瞬间感受
3、精彩仿写
4、心灵对话
5、真言点评
6、读书收获
六、批注的内容:
1、批什么:凡是有所感处,都可以批注。具体包括词语、句子、段落、标点、插图;课文的题目,课文结尾,主要内容、文章结构、表达顺序、写作特点、作者所感;阅读提示、课后习题等。批注结束时,让学生从整体上再回顾一下。
2、怎样批:符号批注与文字批注相结合,要求规范批注符号,对批注的语言既简短精炼,又完整通顺。注意保持书写的整洁美观。
3、批的怎样:
不流于形式,一目了然,文中自有答案的不写批注。努力读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写出自己的理解。
通过示范、激励等有效地措施,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批注,充满个性的理解文本。
七、批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批注要有重点:
防止在细枝末节处打转折,在重点难点处绕圈圈。中高年级的学生主要引导他们在学之导学,阅读提示,课后习题、选择重点进行批注。
2、批注要有层次。
分层教学,不能一刀切,不能搞统一的要求。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避免皮的过多、过杂,流于浮浅。
3、批注要有参与 学生批注的过程中,老师应与学生一同批注,特别是在巡视的过程中指导批注能力较低的学生。
4、批注要有互评
小组或同桌交换文本,对书写质量或批注质量进行简单的互评。
5、批注要有展示:
展示同学们在批注的过程中文本最好的,典型()
合作讨论
目的:
讨论时学习的常规。生本教育的课堂中,几乎天天有讨论,堂堂有讨论,人人进行讨论,只要是学习需要的,没有什么不可以讨论的。一般的来说,学习者必须对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讨论成为课堂的正常秩序。在讨论中注重了因材施教,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
要求:
1、课内预设或预留的前置性作业中的问题必须有针对性、目的性和层次性。
2、小组中的成员分配必须是合理的、均衡的。
3、小组讨论一定要照顾到差生的发展。
4、小组长的作用不可低估,在这个小团队中起着组织引领、点拨、策划等作用。
5、解决时肤浅的问题,探索式深刻而又具有共性的重点问题,筛选一些较对的困惑问题。
6、讨论的气氛应该是热烈的、活跃的、积极地。
7、讨论的问题,必须结合文本,结合文本的讨论才是最有效果的。
8、讨论的问题,有的是小组每个成员中的一些个性问题,有的是这一个组的组员中的共性问题,有的是前置性作业中的问题,交给学生有效问题的一些方法,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
一、讨论的作用
1、小组合作讨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会形成良好的、平等的民主关系,有利于思维的开启。
2、群体的智慧会得到良好的表现。
3、所讨论的问题会涉及的跨度大、内容多,学生会更加丰富。
4、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讨论中得到提高,足额生用于独立思考,探索创新。
5、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普遍得到提高,创造性能力会得到锻炼。
说汇报
一、注意事项:
1、当学生的思维闸门开启后,有时会偏离主题,教师要加以调整。
2、学生有时会提出一些敏感的问题,教师要加以点拨。
3、有些问题交流以后,对问题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教师要加以引导。
4、有时在汇报交流一些问题时会出现一些冷场,教师要加以启迪。
5、汇报交流的场面是热烈的,气氛是浓厚的,教师应有重点的加以鼓励。
6、交流、汇报的过程中,尽量不要“套治”“或不治”。
7、保持课堂教学的严谨性。
8、汇报交流可以采取有效的交流回报形式,也可以以集体形式汇报、交流,又可以以个人的形式汇报交流。
9、避免一些无效的形式。如4——6人同时站在讲台,汇报交流的内容优势肤浅的。10由于小组分工过细,使得课堂结构不紧凑,防止出现课堂效率低,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11掉一些“套治”。如“给我评评”,“对我说的评价满意吗?”“我很满意”等等。
12的形式作汇报的交流时,要面对同学,但不要挡着同学,面对黑板,但不当着黑板。13培养“学霸”的目的是带经其他的同学成为学霸。照顾全体同学,特别是差生。
二、汇报交流的具体要求
1、提出的问题必须是有效的、深刻的。
2、交流的时候,由教师或交流的学生提示全体学生注意倾听。处理如:1人、全体或一个小组、全体之间的关系。
3、汇报交流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既可以是小组河东交流,也可以以个人的形式。
4、互动交流的内容是广泛的。可以讲、可以读、可以演、可以说、可以总结、可以提问、可以质疑、可以点评、可以组织教学案。
5、说完整话是互动交流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6、静、专、思、主、听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应该具备的嘴基本要求。
7、这个环节是课堂教学中最关键的环节,真正的体现了把课堂主阵地、主渠道还给学生,为此,它应该是课堂教学中的高潮所在。每位教师应很好的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活动中来。
8、活泼、轻松、严谨、放松是这个环节的又一特点。
9、为了防止出现几个同学站起来说,使得汇报交流处于无语状态,教师平时训练学生要分层次汇报交流,既接问题的先后顺序,接段落顺序。
10、汇报交流,不一定都是美人或每组中的一些问题、疑惑,也可以是一个人或一个组对文本或问题的理解,以及评价、欣赏等。
三、作用
1、如果说课堂教学时学生学习的主阵地,那么也是汇报交流又是主阵地中的“主阵地”。
2、学生的表达能力,辩护能力得到提高。
3、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培养了学生的倾听能力。
4、在汇报、交流、讨论中解决了问题,理解了文本(课例),抓住了重点,突破il难点,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训练。
四、举例:
“北大荒的秋天”为例:
1、层次性:可以让学生看:(1)6个自然段,从头开始和结尾两处,你能悟出什么呢?可以让学生看第二自然段,再让学生看三、四各自然段,最后连起来看二、三、四自然段
2、课例性
一群小鱼顶着水游过来……“顶”字怎么理解?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转眼间”怎么理解?请用品读的方法给大家读一读? “大豆摇铃千里金”怎么理解?
3、汇报交流不拘一格:
提问、质疑、解答、理解、评价、解读等多种有效形式参与到汇报交流中来。如:我最欣赏这段话了。下面我给大家读一读,请同学们仔细的品味一下这段话的美。
4、有效性:
问题不能支离破碎,更不能过于肤浅,甚至离题。应注重培养学生如何在做题、审题、读文过程中去抓重点、难点关键。围绕着主要内容(或问题)提出最有效、最有价值的问题。、生本教育近课堂注意五操
体型操:主要的目的是健身。头正、肩平、腰直、足安。记忆操:主要的目的是健脑。注意力高度集中。
思维操:主要的目的是建目。眼脑并用,方法有序、灵活辩护。
心
操:主要的目的是健心。松、静、匀、乐,吸气,吐气循环若干次。
合作学习
一、目的:
1、将第一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
2、将第一表达的机会还给学生
3、将第一体验的过程还给学生。
4、将第一认知反思还给学生。
5、将课堂主阵地还给学生。
二、合理分组是前提
1、按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组。
2、每组的人数一般为每组4—6人。
3、挑选学习成绩较好、责任心强、组织能力强,在同学中有较高的威信的学生担任组长。
4、组员实力基本相当,组际之间的结合水平基本趋于平衡。
5、给班级落后的学生找一个合理的位置。
6、学习小组一旦建立,一段时间内要保持相对的稳定、尽量不做大的调整。
7、小组合作学习之间,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交流讨论都较差,特别是班级展示更差,教师要加以引导。
8、每个小组应成为一个“利益的共同体”,目标的达成是以小组,而不是以每个组员的成就来衡量的。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在自己完成学习任务后会积极地帮助其他的同学。成绩差的同学也因团队的作用尽最大的努力去学习。
三、团队建设时关键
1、强化团队
组建的学习小组,并不等于学生就能合作,就会合作了。要使合作小组能够正常的运行,使合作富有成效,关键是通过团队建设来增强小组的凝聚力。
2、组长培训
组长是小的关键,是教师的帮手。美国学者认为小组长应具备这种能力:一是提问能力,二是激励能力,三是辩护能力。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具备这些能力的学生,而且应该培养这些能力的学生。做到:定期培训,及时反馈,注意倾听,畅所欲言,相互交流、共同启发。
3、起好组名
小组建立以后由组长牵头,组员集思广益,共同磋商,为小组取一个积极向上,富有新意的、响亮的名字。这有利于凝聚人心,形成团队精神。只要教师相信学生,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学生潜能和智慧就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4、合理分工
一般由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特点,自愿在小组中选择自己的分工,组内统筹协调。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贡献自己的力量,使小组的整体能力得到小提高。
5、排好座位
可以改变传统的“插秧式”座位排列。
四、具体要求是保障
1、组员必须服从组长的一切合理安排。
2、每次讨论问题,有该科目基础最薄弱的同学开始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3、合理的利用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必须抓住有效地问题。
4、当天的问题当天解决。
5、组内互相帮助、共荣共耻、同学同进。
6、组与组之间进行互补,乐于助人。
7、认真完成前置性的预习任务。
自主学习:
前置性的作业
1、前置性作业布置应紧紧的围绕重点进行,充分的挖掘学生潜能,让学生在课前进行知识储备。
2、前置性的作业要有层次性,能够盲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3、前置性作业内容的设计要具有广泛性。问题、信息搜集与整理。读、说、写、悟有机的结合。
前置性预习:
1、在没有明确前置性作业内容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自主学习方式。
2、交给自主学习预习的方法。如怎样抓重点、难点、疑点、关键、好词、好句、好段等。
3、掌握自主学习、预习的规律。如说什么、学什么、记什么、查什么、悟什么等。
4、养成会思考、会归纳、会质疑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