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八年级艺术上册全册教案1

时间:2019-05-15 01:10: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沪教版八年级艺术上册全册教案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沪教版八年级艺术上册全册教案1》。

第一篇:沪教版八年级艺术上册全册教案1

沪教版八年级艺术上册全册教案1

第一单元

生活——创造艺术的源泉

主题构思

本单元选取了几组描写生活场景的艺术作品构成主题内容,旨在使学生以感性方式认识到:艺术作品能反映生活,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惟一源泉,从而启发学生从生活中去寻找艺术,粗浅地了解“艺术源于生活”这一本质特征。这对于“艺术”第一课是十分必要的。

“艺术”究竟是什么?这一答案历来不同。唯物主义的艺术观告诉我们:艺术是生活的一面镜子,产生于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艺术现象,一开始就是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而出现的。正因如此,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内容也只能于实际的社会生活。离开了社会生活,艺术也就不存在。然而艺术不是被动地反映生活,而是经过艺术家的头脑的加工制作,并融入了艺术家的思想情感,艺术作品比现实生活更典型,更集中。

以上这些艺术的基本特征,在本单元的构建中是以形象生动的艺术品体现出来的,学生通过学习,能在潜意识中对艺术有了基本的认识,而不是通过理论性的说教阐述这些观点。本单元在“课”的主题选取及内容的选择上有以下意图:

.选取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与音乐、艺术作品。如第一课《乡韵》中《故乡是北京》与《上海本是好地方》反映了北京与上海的民俗风情,南北呼应,相映成趣,同时也反映了本土文化,上海地方特色。

2.选取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的艺术作品。如《故乡是北京》的京腔与《上海本是好地方》中的小调说唱,一听就感到非常贴近生活。又如第三课中的《收获》,选取了一组反映丰收的民族舞蹈,风格性很强。

3.选取各时代较经典的作品,尤其是富有时代气息的作品。如歌曲《中国娃》、《一二三四歌》。

4.选取具有综合性艺术文化价值的作品。如大型服饰舞蹈《金舞银饰》,它融音乐、舞蹈、服饰、模特表演于一体,是比较典型的艺术的综合表现形式,同时具有民族的风格。

第一课

教学目标

.通过听、唱、看、演等实践活动,领略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及浓郁乡情,体会到音乐是历史的写照,生活的反映,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2.通过《故乡是北京》、《智斗》等歌曲与戏曲,感受音乐民族气息与地方色彩,准确表达歌曲《中国娃》民谣风格,做到自然、亲切、愉快、明朗,充满童趣;通过一系列创造性活动,加深对民族音乐在产生、发展、曲韵风格表演特点等方面的理解。

3.了解戏曲、京剧的形成发展,对戏曲行当、脸谱及角色特点有个初步感性认识。

教学内容与教法建议

一、音乐长廊

(一)欣赏:

.内容介绍:

《故乡是北京》

创作于1988年,并于1989年元旦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元旦晚会上由女高音歌唱家李谷一首唱。歌曲由著名歌词作家阎肃作词。歌曲运用中国曲艺中的“不说那……”、“只看那……”这类排比句,展现了北京种种具有中国古典特征的景致风貌,表现了故乡人对北京深挚的情感。旋律以京剧曲调为素材,与歌词完美结合,民族风格浓郁,像一杯浓烈的醇酒,沁人心肺。

歌曲分为ABA三部分。头、尾是一个类似京剧中紧拉慢唱的散板段落,自由、豪放,也有点类似引子与尾声的作用。中间部分运用了流水板体的节奏及委婉的拖腔,跌宕起伏、潇洒流畅,如在向人们娓娓诉说,亲切而自然。这首歌词问世后,相继出现了许多用戏曲曲调写的歌曲,俗称“戏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首歌开拓了歌曲创作的新途径。

《上海本是好地方》

这是一首用沪语演唱的歌曲。创作于1997年。歌曲旋律采用了上海及江南地区的小山歌、小调等音乐素材,具有典型的江南音乐的风格。在许多乐句中的旋律接近口语化,叙说性较强,类似上海的说唱。

整个歌曲篇幅较长,共有四个部分,中间有两次转调,它像一位音乐导游,罗列了上海的各旅游景点及特色产品。本教材选取了第一部分。

(附歌谱)

2.教学建议:

(1)可用“你去过北京吗?”、“你认为上海有哪些变化?”等问题作导入,让学生认识生活。可以让去过北京的同学谈谈对北京的感受。通过独特北京文化来加深对此曲内涵的理解。

(2)听歌曲后可引导学生仔细听辨歌曲中描绘了什么景色及生活场景?哪些是你所熟悉的?

(3)引导学生听辨歌曲的音乐素材是什么?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素材。词曲的特点如何。

(4)可从《我是中国人》等大家熟悉的京歌或现代京剧导入本课内容。

(5)引导学生从伴奏乐器、节奏节拍及频繁的短过门等特点感受此曲的京韵风格。

(6)带领学生哼唱其中几句好听的旋律,以增强对歌曲的感受。

(二)歌唱:

《中国娃》

.歌曲分析:

这是一首带有中国民歌风格的通俗歌曲,通称为“民通”歌曲。歌词纯朴、直率,真诚地表露了华夏子孙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及习俗的热爱。旋律采用了陕北民歌的素材,但有很大的创作成分,有歌演体的风格,其中装饰音、儿化音的运用使歌曲的韵味十分具有乡土气息。

歌曲的主要部分是“主唱”段。头与尾的“童谣”是伴唱,这是流行歌曲的常用手法。主唱部分为展开性的二段体结构,调式是六声徵调式,旋律明朗,流畅。

2.教法建议:

(1)为使学生准确把握歌曲的地方风格,可放送一下通俗歌曲《黄土高坡》或一些有名的陕北信天游。

(2)尽管歌曲具有“黄土高坡”的粗犷,而且音域较宽,调性较高,但高音部分还是要避免大喊大叫。

(3)歌曲中的倚音、波音、滑音是很具地方色彩的装饰音,尽量要把它表现好。

(4)歌曲的节奏清新明朗,内容很具生活化,故可把歌曲处理成有简单动作和情景的表演唱,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5)由于调性关系,伴唱部分可由老师弹奏或听录音,学生可不唱。

二、艺术天地

(一)音乐与戏剧:《智斗》

.内容介绍:

唱段选自现代京剧《沙家浜》。剧情:抗战时期,新四军某部在转移时,留下以指导员郭建光为首的18名伤病员,在地下党联络员阿庆嫂的掩护下,隐蔽在芦苇荡中养伤,汉奸部队忠义救国军司令胡传魁和参谋长刁德一勾结日本侵略军搜捕新四军,阿庆嫂以“春来茶馆”老板娘身份与他们周旋,进行机智的斗争。郭建光等18名战士伤愈后。在地下党的配合下,一举消灭了敌人。

2.教学建议:

(1)《沙家浜》是现代京剧的典范之作,其唱腔、伴奏等风格与京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可以融会贯通地来体味戏剧音乐的特点。

(2)《智斗》是《沙家浜》中著名的唱段,可让学生先听、看,并有条件可分角色学唱几句。分清行当,体验韵味。

(3)在欣赏了解现代京剧的同时,可拓展欣赏传统京剧。

(二)音乐与舞蹈:

《金舞银饰》

.内容介绍:

大型服饰舞蹈,由上海歌舞团创作并演出。这是一个十分有创意的舞蹈,编者把中国传统的服装、舞蹈与音乐融为一体,在赴法国演出时共有演员100多名,展示服装1200多套,优美的舞姿、多彩的服装、壮观的布景、绚丽的灯光展示了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美不胜收,折服了以“时装之都”著称的巴黎。全剧分为:序幕——亘古回音;第一章

唐朝——琼宫神韵;第二章

宋朝——市井风情;第三章

戎马生涯;第四章

乐舞升平;第五章

清朝——礼仪华章。

2.教学建议:

(1)《金舞银饰》是一种融合音乐、舞蹈、服饰、舞美等各种艺术与历史文化于一体的新型艺术品种,是理解音乐通融性、相关性典型体裁,教学时,不要仅仅将目光停留在音乐与舞蹈的关系上,而应以一带面,告诉学生综合性艺术的特征。

(2)可让历史知识丰富的学生介绍一下历代文化,以更好地理解服饰文化,让擅长舞蹈的同学学跳影象中的舞姿;让有音乐特长的同学比较一下历代音乐的风格。

(3)可自编自演有简单背景的,融音乐、舞姿与现代服饰于一体的《时装秀》。

三、创造与拓展

(一).答案

唱段

剧种

剧目

流传地域

旋律特点

越剧

《红楼梦》

浙江

优美舒展、诗情画意

黄梅戏

《打猪草》

安徽

柔美婉转

2.教学建议:

(1)两段唱段均为著名剧目的戏曲唱段,可收集此类资料给学生看看、听听、唱唱。

(2)组织不同籍贯的学生用“大家唱”的形式娱乐,要求不能定得太高,只求活跃课堂气氛。

(3)与“创造与拓展”中的《智斗》结合起来,点明音乐与戏剧的关系。

(4)可让学生列举一些他们所熟悉与喜爱的戏曲品种(有条件的可哼唱几句),以此加深他们对音乐与戏剧之关系的理解。

(二).内容介绍:

《枫桥夜泊》

诗意:

月亮西斜,乌鸦哀啼,满天霜花悄悄飘降。江边幽暗的枫树与泛舟上的灯火遥遥相对,一如愁绪满怀的游子,昏昏欲睡。在这夜深人静之际,故苏城外寒山寺敲起的钟声,飘到我这艘来自外乡的小船之中。

说明: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行旅中的孤寂心理和夜泊时的冷落景色。首句从眼中所见、耳中所闻、身上所感三个角度,描绘了夜泊枫桥的感受。次句又将夜卧舟中,被客居异地的孤寂心理所包围的旅人推入反面。细密的景物编排使读者仿佛显身于幽冷寂寞的水乡秋夜中,心头笼罩上了一层凄凉的愁。然而诗人并未觉得语意已尽,又用疏朗的笔调叙写寺院敲响的夜半钟声,那钟声仿佛打破了夜的宁静,但又令人想见钟声过后更加沉寂的气氛,而这气氛又使诗人在更寂寞的感受中难以入睡。诗篇意境深远,情味隽永,情思与景物交融无闻,历来被人传诵推崇。

《饮湖上初晴后雨》

诗意: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西湖水被浮动,银光闪耀,显得分外美好,细雨霏霏时,湖面上烟雾迷茫,山影隐约,又是一种奇丽的景象。想把西湖比作绝世美女西施,那真是最好不过了。因为它不论是秋冬淡雅的装束,还是春夏浓艳的打扮,都是那么恰倒好处,惹人喜爱。

说明:

苏轼是宋代杰出的散文家和诗人。这是一首著名的描写杭州西湖风光的诗。起首两句,诗人用“潋滟”、“空

”二词简练而准确地概括了西湖盼雨两种天气下的湖光山色,意境优美,令人神往。末两句更以古人心目中完美的西施形象形容西湖的天然之美,使西湖变得生动可爱,风韵迷人。这一比喻,构思奇巧,独具匠心,成为西湖诗中的名句,西湖也因而被称作西子湖,名传天下。

2.教学建议:

(1)如同配乐朗诵,诗歌的意境要与音乐相吻合一样,这里,古诗的意蕴应与戏曲曲调的氛围相投。根据这两首诗的诗意,所选配的戏曲曲调速度宜慢不宜快,节奏宜稀不宜密,旋律宜悠扬不宜激昂,力度宜弱不宜强。

(2)剧种以南方戏曲为好,如浙江的越剧,上海的沪剧,江苏的锡剧等。

(3)因两首古诗均为七言绝句,所选配的戏曲曲调最好是以两乐句或四乐句为一个乐段的结构,最后要有终止感。

(三).答案:

(1)周信芳:二堂放子

(2)梅兰芳:霸王别姬

(3)梅兰芳:贵妃醉酒

(4)周信芳:

2.教学建议:

(1)可借助于这些剧目音响(演员嗓音与剧情)来辨认剧照内容。

(2)大部分学生对传统戏曲了解甚少,故在做这个练习前,老师有必要给学生介绍一些名人名剧,戏曲行当、角色、脸谱及流派演唱、表演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音响再来辨认会大大减低难度。关于戏曲知识方面的书籍,可参阅《中国戏曲音乐》、《京剧唱腔》、《辞海•艺术分册》等。

(四).答案:

(1)张飞(豹头环眼)戏出《三国演义》。见京剧《瓦口关》。剧中张飞勾画三块瓦脸。其谱里通天纹上的菱形墨块勾画的很大,眼窝造型十分讲究,呈现豹头环眼之态,具有勇猛大将的神韵。属夸张性脸谱。(钱金福先生笔意)

(2)关羽(忠勇双全),见京剧《古城会》,故事取材于《三国演义》。关羽揉红脸,再用油黑色勾画眉、眼及其它纹理,突出关羽的卧蚕眉、丹凤眼的关髯公相貌,属寓意性脸谱。(李万春先生笔意)

(3)包拯(白眉横直、月牙向上)白眉平直,逐渐展宽,斜插入鬓,眉心耸起,额头托园月牙,开口向上,此谱线条刚劲,造型犹如“雪山悬月”,生动刻画了人物刚正不阿,执法入山的性格,属寓意性脸谱(侯喜瑞先生笔意)

(4)孙悟空(可趣而不可宗之谱)见京剧《芭蕉扇》,故事取材于《西游记》。红心画作倒挂石榴形,金眼圈勾成佛手,额头画成带叶桃。此谱只供欣赏,属趣味性脸谱。(翁偶虹先生笔意)

2.教学建议:

(1)要讲清每一脸谱的面部特征与角色涵义之间的关系,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形象化记忆。

(2)可在上课前,把脸谱作为一种环境渲染,布置在教室四周,既有趣,又有效。

(3)很多旅游胜地有画脸谱的纪念小品,如饭碗、饭勺等,可收集一些展示出来。

四、音乐小词典

.内容介绍:

(1)戏剧与戏曲: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样式,它与古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合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综合艺术。故事属于内容;表演属于形式。戏剧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与音乐相结合的,如歌剧、舞剧等;另一类是不与音乐相结合的,如话剧。中国的戏曲有个特定的含义,就是在表演故事的过程中,凡第一人称的表述大都采用韵文体的“曲”(曲子)这种形式为唱词,所以“戏曲”称谓的本身,就体现了音乐在其中的作用,但它又不同于歌剧,它在世界剧坛上是独树一帜的,概括地说:戏曲是产生在中国特定时期、扎根于特定民族土壤,具有特定概念的音乐戏剧样式。这三个“特定”大体可将戏剧与戏曲,戏曲于其他音乐戏剧作出概念上的区分。

(2)京剧:

京剧的缘起,一般要追溯到1790年秋为庆祝乾隆八十大寿,徽班“三庆班”的晋京献艺。尔后其他徽班接踵而来。至道光年间,“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合称为“四大徽班”,在北京扎下了根。

徽班进京之初以扮演旦角为主,表演技巧上吸收昆剧载歌载舞的一套程式,声腔以二黄为主,兼收昆腔、吹腔、四平调、拔子腔等。徽戏的剧本内容丰富,戏词通俗易懂,有齐全的角色,还有一套独特的武打技术,所以在进京之前,它已形成了唱、念、做、打齐全的剧种。进京扎根后更是“色艺最优”。后来又有湖北的王洪贵、余三胜等人进京,带来了已将皮黄结合的汉剧。到了咸丰年间,“和春”徽班解散,“三庆”、“四喜”、“春台”分割由杰出的生角程长庚、张二奎、余三胜当班主,他们均以唱工见长。特征是质朴、高亢、气势磅礴。当然他们在腔调语言、表演上又各有自己的特点。由于他们三人在唱腔上的突出成就,早期以演旦角为主的徽班变成以演老生戏为主,剧目内容从表现一般社会生活进入表现政治事件,艺术的严肃性大大提高。这种从形式到内容的重大变化说明一个以皮黄为主的新兴剧种已经逐渐形成,其词句比昆剧浅显易懂,又比地方戏雅致讲究,受到各个阶层的人士普遍喜爱。因此程、张、余等人可说是京剧的奠基人,尤其是程长庚,被称为“京剧开山祖师”。随着唱腔流派的竟相争艳,京剧逐渐形成为一个剧目丰富、行当齐全、名家辈出、流派纷呈,号称“国剧”,全国性的大剧种。

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经历了笛子——软弓胡琴——硬弓胡琴既京胡几种。京剧的唱腔以西皮、二黄为主,称之为皮黄腔。

2.教学建议:

(1)关于京剧的历史、唱腔、行当、文武场、伴奏乐器和锣鼓经等知识的介绍,力求简单、形象,并以听为先导,不要上成理论课。

(2)如能发现学生中有京剧爱好者,可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其他学生也可发动他们寻找一些材料进行交流。

(3)充分利用课本上的剧照、脸谱,必要时可另找其他剧目彩照,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观看京剧录象或观摩京剧演出。

(4)知识的介绍可与语文课、历史课的有关知识相联系。

第二课

教学目标

.通过听、唱、看、诵、做、编等实践活动,感受音乐的欢快愉悦的情绪,并产生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使命感。

2.通过对《丰收锣鼓》及一组少数民族舞蹈的欣赏,想象与感受农村劳作与丰收时的欢快景象,熟悉少数民族音乐的旋律与节奏特点;用富有弹性的声音及欢乐的情绪唱好《土风舞》;围绕“丰收”题材,进行一些编、讲、做的创意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表现力。

3.了解民族管弦乐队,民族民间舞蹈的音乐知识。

教学内容与教法建议

一、音乐长廊

(一)欣赏:

《丰收锣鼓》

.内容介绍:

彭修文、蔡惠泉创作于1972年,乐曲借鉴我国民间吹打音乐的鼓点和旋法加以变化发展,推陈出新,充分发挥我国丰富多彩的打击乐器的表现功能,既有民族风格又具时代特点。乐曲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在雄壮嘹亮的引子后,展现了一幅热情欢欣、你追我赶的劳动场面,旋律跳荡,节奏明快,情绪热烈;尤其是最后的锣鼓段,以浙江吹打中音色丰富的十面锣鼓为主奏乐器,情绪更为欢腾高涨。第二部分以吹管乐器富有号召性的音调开始,转入弦乐组和笛子先后演奏一歌唱性旋律,表现了人们内心的喜悦;然后笛子与弹拨乐器以轻快的节奏和跳跃的旋律,抒发了人们在劳动时的欢快心情。第三部分再现了第一部分的旋律后,笛子以明亮的音色和散板旋律,展现出优美如画的田园景色;云锣则以柔和的音色和琶音旋律,犹如阳光下的水库粼波。第四部分是全曲的高潮,表现欢庆丰收的宏伟场面。一开始用潮州大锣鼓的打击乐器,并借鉴其“火炮”点子加以发挥,气势磅礴;在变化再现了第一部分的旋律后,打击乐队又选用京剧锣鼓中擅长表现紧张、急促、激烈场面的“急急风”、“马腿”和苏南吹打中的“螺狮结顶”点子加以发展,构成了第三段锣鼓。乐曲在快速强烈的全奏中结束。(摘自《音乐欣赏手册》)

2.教学建议:

(1)丰收喜庆的情绪不光来自于乐器锣鼓,民乐中经常用到的打击乐鼓点节奏及旋法,同样是营造这一情绪的重要元素。可把这三方面的音响单独放给学生听听,加以细致的体会。

(2)欣赏器乐曲,掌握作品的关键性主题颇为重要。因此,要分情况采取适当措施。重要的主题要唱一唱,甚至背下来;一般主题要摘出来听一听(老师哼唱、弹琴或听录音均可)。

(3)作品段落之间的情绪对比较明显,可用色块或图形记号加以表示,当然也可用简单的表情术语加以表述。

(二)歌唱:

《土风舞》

.歌曲分析:

歌曲为一段提结构,由三大乐句组成,每乐句具有相同的节奏型,节奏明快,结构规整。速度较快,表现了欢乐、活泼的音乐情绪。

“土风舞”是类似于波兰的南部的“克拉科维亚克”民间舞蹈。音乐节拍为2/4拍,舞蹈轻快有力,富有跳跃的节奏感。以对舞为基础,男女舞伴对面而立。舞蹈中常常插以表现男性气概的大幅度跳跃动作。

2.教学建议:

(1)歌曲结构短小,节奏明快,旋律简单,具有外国儿童歌舞的特点,学生在熟练演唱后,可用集体舞的形式来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活跃气氛。

(2)在唱与跳的同时,由于歌曲旋律较简单,还可用小乐器伴奏,使唱、奏、跳达到完美的统一,同时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气氛。

二、艺术天地

(一)音乐与舞蹈:

.内容介绍:

《农乐舞》:

朝鲜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吉林省朝鲜族地区。形式较自由,人数不限,有的持小手鼓而舞,有的男子头戴“象帽”,帽顶上系一“象尾”(细长纸条),舞时用力甩动头部,从“象尾”绕身体旋转。舞蹈风格健壮活跃,节奏由慢转快,形成高潮。伴奏乐器有小锣、大锣、法鼓、长鼓、喇叭、胡笛等。也有边唱边舞的歌舞形式。

《丰收歌》:

964年获得第三届全军汇演优秀作品奖和演出奖,1994年“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评比中获“经典作品金项奖”。

《摘葡萄》:

《摘葡萄》根据x疆维吾尔族的表演性舞蹈《手鼓舞》改编。x疆地区的维吾尔族有着多种形式和特殊风格的舞蹈艺术,大致可分为自娱性舞蹈、风俗性舞蹈与表演性舞蹈三类。手鼓舞属于表演性舞蹈,是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舞蹈形式,开始流传在南北疆各地民间,后发展成舞蹈节目。表演多由一女子在手鼓的伴奏下进行独舞,有时与手鼓中对舞。舞蹈的特点是动作敏捷,节奏多变,多用高难度的旋转与腰部技巧。舞蹈《摘葡萄》运用“手鼓舞”的表演形式,表现了在葡萄丰收的季节,少女摘葡萄、尝葡萄的喜悦心情。维吾尔族舞蹈的主要特点是身体各部位的动作用眼神配合传情达意。从头、肩、腰、臂到脚趾都有动作。昂首、挺胸、直腰是体态的基本特征。通过动、静的结合和大、小动作的对比以及移颈、翻腕等装饰性动作的点缀,形成热情、豪放、稳重、细腻的风格韵味(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

2.教学建议:

(1)舞蹈是一种形体艺术,所以最好要通过录象、VcD等媒体来进行教学。

(2)以上三部作品都是以农家劳作为题材的,而对于民族舞的欣赏,关键还不在于内容,而在于掌握各民族舞的旋律风格与节奏特点,这里的三部作品的旋律、节奏特点见“创造与拓展”中的题一答案。

(3)从影象中体验音乐与舞蹈是如何在节奏与气氛上丝丝相扣的。

三、创造与拓展

(一):

答案:

盅碗舞

长鼓舞

黄土黄

孔雀舞

蒙古族

朝鲜族

汉族

傣族

骠悍有力

飘逸柔美

奔放直爽

矫健婀娜

热烈欢快

优美抒情

欢快喜悦

柔美含蓄

(1)蒙古《盅碗舞》根据蒙古流传民间舞蹈《盅子舞》创编。舞者双手边碰击盅子边舞,双脚一前一后踏动,形成“手在舞腰在扭、眼跟手、脚步稳”的典雅优美的舞姿。

(2)汉族舞蹈《黄土黄》根据陕北秧歌创编,舞姿潇洒、大方、活泼,风格健壮、有力,节奏自由奔放,音乐富有高原音调特色。生活气息浓郁,陕北秧歌是中国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学建议:

(1)从图片上辨别舞种,主要从服饰与造型上去思考。为减轻练习的难度,最好结合音响或影象来加以辨别,这样,音乐与动作也可以作为参考对象。

(2)让擅长舞蹈的同学跳一段或做几个民族舞的动作造型。

(二):

.答案不定

2.教学建议:

(1)根据音乐的实践性特点,可有唱、有奏、有讲、有跳、有画、有做(工艺品),也可将它们结合起来进行创编,如配乐、朗诵、背景(指画)演奏、歌伴舞、舞伴歌、小品、情景剧等。

(2)让全班同学享受与点评这些成果。

(三):

.答案不定

2.教学建议:

(1)在朗诵所收集的文学作品的同时,最好配上风格一致的音乐,甚至可参照电视里的“电视小说”、“电视散文”以及“诗与画”之类的节目,自己拍摄或选配合适的镜头与画面。

(2)根据音乐非语义性的特点,所选文学作品应以抒情类而不是叙事类为主。

(四):

.参考答案:

自制乐器与发声体可有以下一些内容——灌满沙子的易拉罐/被串成排箫式的吃空的口服液瓶/双层对折的沙皮/锅碗瓢盆/串成一圆串的汽水瓶盖/吹胖的气球或塑料袋(击破声)/绷紧的橡皮筋/(手击)课桌椅……

2.教学建议:

根据题目意思,可有两种构思,一种首尾两段A较热烈,中段B较抒怀平稳;另一种首尾平稳,中段热烈。热烈时“乐器”敲击(或摇摆)得紧密、有力、快速;平稳时,乐器则奏得稀疏、轻柔、慢速,并且音色清脆。

四、音乐小辞典

.内容介绍:

(1)民族管弦乐:

又称民族器乐曲。我国民族乐器伴随着民族音乐的发展而发展,反过来也为民族器乐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古代民族乐器伴随着民族音乐的发展而发展,反过来也为民族器乐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古代民族器乐常和歌、舞相结合,并为礼仪或风俗活动服务,因此,合奏形式比较盛行。古代的器乐独奏、合奏活动在民间很繁荣,尤其是宋代以后,“小乐器”的发展形成许多传统的固定形式,如各类鼓吹、吹打、丝竹乐等。20世纪以后,借鉴了欧洲音乐的创编手法和乐器制造经验,为民族器乐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许多大城市如上海、南京、广州、北京等地相继成立了民乐演奏团体,改编、演奏民族管弦乐曲。1949年以后,民族管弦乐发展更为迅速,许多大型演奏团体相继成立,各地音乐院校也成立了民族器乐、演奏和作曲专业,社会上民族器乐活动也很活跃,这一切都促进了民族器乐活动的空前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在国内外都有影响的演奏家、作曲家、指挥家,以及运用新的技法创作的乐曲。

少数民族乐器也很丰富,早在汉、唐时代经由西域、匈奴、高丽以及印度传入我国的乐器和乐曲,就丰富了当时汉民族的音乐。长期以来,除保留了各自的特点,还不断得到进步和发展。我国民族乐器按发音机制分为:弦鸣乐器(二胡、古琴、扬琴、马头琴等)、气鸣乐器(笛、箫、巴乌、笙、唢呐等)、体鸣乐器(钟、锣、铙等)和膜鸣乐器(鼓类)。也可以按演奏方法分为:吹管乐器(笛、箫、笙、唢呐、管子、巴乌、海笛等)、拉弦乐器(二胡、京胡、板胡、四胡、坠胡、马头琴、牛腿琴(侗)、科布孜(哈萨克)等)、弹弦乐器(琵琶、古琴、筝、阮、扬琴、伽倻琴(朝鲜)、扎木聂(藏)、热瓦甫(维吾尔)等)、打击乐器:掌鼓、大鼓、书鼓、铜鼓、象脚鼓(傣)、锣、八音鼓、写锣、钹、铙、镲、碰铃、拍板、木鱼等。

根据乐队组合方式,传统合奏分为五类:

乐器组合 特

吹打乐

西安鼓乐、潮州鼓乐、苏南中鼓、苏南吹打乐

管(弦)乐器、打击乐

乐曲中常有由打击乐单独演奏的段落。风格粗犷、刚劲、热闹

鼓吹乐

冀中管乐、山东鼓吹、山西八大套、辽南鼓吹等

唢呐、笛子为主奏乐器,配合其他弦乐器和打击乐器

打击乐主要担任伴奏和间奏,风格有端庄典雅的,但大都是速度轻快、活泼热烈

锣鼓乐

四川闹年锣鼓、闽台锣鼓、板头锣鼓、舞蹈锣鼓、天津法鼓、晋中锣鼓等

全部使用打击乐演奏

风格大都欢快热烈,也有偏重抒情细腻

弦索乐

弦索十三套、中州古乐、广东客家汉乐等

全部用弦乐器演奏的小合奏形式,一般只用少数几件有地方特点的乐器演奏

风格典雅、细腻

丝竹乐

江南丝竹、广东音乐、二人台、牌子曲、福建南曲、潮州弦乐、河南曲子板头曲、白纱细月等

以一两件弦乐器和竹管乐器为核心的器乐合奏,有时加入轻型打击乐器,如板鼓、木鱼等

风格柔和细腻,多在室内演奏

民族器乐曲的旋律展开,曲式结构有着自己的特点,它与民族声乐曲,尤其是戏曲和说唱有着深远的关系,在展开手法、板式变化、装饰音的使用(润腔),在因不同的语音形成的风格韵味上都有相似或相同之处,有的乐曲甚至直接于戏曲曲牌或唱腔。

民族乐曲音乐的展开手法主要有“变奏”、“展衍”两种。

(2)民间歌舞:

与专业歌舞相对而言,概括在民间形成并流行于民间的各种歌舞艺术。大多载歌载舞,诗歌、音乐、舞蹈三者紧密结合。我国各民族的民间歌舞丰富多彩,体裁形式、音乐风格各不相同。汉族的主要有秧歌、花灯、采茶、花鼓等。有的小型歌舞,如采莲船、竹马灯、霸王鞭、小车等,常是秧歌等歌舞的组成部分。此外有风俗性的歌舞,如唱春牛、伴嫁舞等;宗教性的歌舞,如师公舞、单鼓(太平鼓)等。各兄弟民族的主要有:维吾尔族的木卡姆、赛乃姆等;藏族的囊玛、堆谢、锅庄等;蒙古族的安代舞;瑶族的长鼓舞;朝鲜族的农乐舞;高山族的杵舞等。民间歌舞密切联系人民的生活,表现劳动生产,如采茶舞,反映了开荒、锄地、播种、摘茶、炒茶等过程。牧区的歌舞表现了狩猎、放牧、挤奶等劳动生活。也有的反映社会生活,如《凤阳花鼓》等。更多的是反映人民的爱情生活,人民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民间还有许多没有歌唱而纯用乐器伴奏、舞蹈,如汉族的狮子舞、龙灯舞,苗族、侗族的芦笙舞,傣族的象脚鼓舞,景颇族的刀舞等。这些舞蹈虽然没有较高情节,但都具有健美、轻快、活泼和富有特色的舞姿和音乐,反映了人民生活的情绪。歌舞音乐源自民歌,根据舞蹈艺术的规律,产生了新的结构特点,常见的是加引子和过门,以作为舞蹈的准备,或表演动作的伴奏。伴奏乐器有的以丝竹乐为主,有的以打击乐为主,有的甚至全部采用打击乐器,音乐富于舞蹈性,且具有刚健明快、热烈红火的特点。也有一些具有优美抒情的气质。表演人数一般为一男一女,也有单人的,也有多至五、六十人的集体歌舞。

2.教法建议:

(1)无论是器乐还是歌舞介绍,理论上力求精简,而且要结合音响,尤其是歌舞,一定要有影象资料,加深学生的感性体验。器乐也要进行直观教学,尤其是乐器、乐队演出队形,最好能看到实物,听到音响,至少也应看到挂图,这里,根据教材所列乐器,给出《丰收锣鼓》的乐队编制——

管乐器类:梆笛、曲笛、中音笙、唢呐、中音唢呐。

弹拨乐器类:扬琴、琵琶、中阮、三弦、大阮。

打击乐器类:水镲、顶钹、大锣、风锣、十面锣、排锣、云锣、定音鼓、抗锣、大镲、片镲、大斗锣、小斗锣、大鼓、高音大锣、马锣、梆子。

弓弦乐器类:板胡、高胡、二胡、中胡、大提琴、低音提琴。

第三课

教学目标

.通过听、唱、看、奏、编等活动,领略由规整节拍、结构和均匀节奏带来的音乐的形式美、力量美,从而鼓舞斗志,振作精神,以良好的精神状态面对学习与生活。

2.通过《军队进行曲》、《闪闪的红星》等乐曲感受进行曲体裁那威武雄壮、铿锵有力的情绪特征;以豪迈英武的精神状态演唱《一二三四歌》;通过吹奏、欣赏等实践活动,从速度、力度,尤其是节奏上加深对进行曲的理解。

教学内容与教学建议

一、音乐长廊

(一)欣赏:

《军队进行曲》

.内容介绍: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作于1818年前后。四手联弹钢琴曲。后被改编为钢琴独奏、管弦乐合奏等。乐曲采用D大调,迅速的快板,2/4拍,一开始奏出一六小节号角性的引子,高亢嘹亮。接着乐曲全奏出进行曲,主题。在后半拍开始的富于跳跃感的伴奏音

衬托下,曲调轻快活泼,充满诙谐欢快的色彩。这一主题在不同的调性上变化重复之后转为G大调,进入中间部,显示出歌唱性的中间部主题A,由单主题的单三部或构成的中间部的主题B,转入同名小调,这是舒伯特作品中常见的作法,它使这一主题由于调式色彩的变换而更加诙谐。

有一改编曲使中间部变得更加柔和流畅。一方面表现在演奏主旋律时多加了一些装饰音,另一方面表现在把伴奏织体,改变得毫无进行曲特点而更加突出了“家庭音乐”的特点。

中间部之后,乐曲按照进行曲常用曲式的惯例在再现开头“号角性引子”和乐曲第一部分主题后结束。

2.教学建议:

(1)进行曲的主题旋律清晰刚强,节奏鲜明匀称,可启发学生标一些操作性活动,如用少先队鼓号队的部分乐器或打击乐配合主旋律的进行;用踏步或队列进行来表现乐曲。

(2)参考教材上的插图,搞一些情景表演。

(3)音与画配对的练习,可通过两种途径来完成:由乐生画与由画生乐。

(二)歌唱:

《一二三四歌》

.歌曲分析:

是近年来创作的一首比较优秀的,具有进行曲风格的部队歌曲。歌曲为大调式。原1=c,旋律采用民族调式中的五声音阶,徵调式,使歌曲具有中国的民族风格。歌曲结构是不带再现的两段体。第二乐段有较大的扩充。歌曲第一乐段使用较多的八分附点。使旋律刚健有力并有行进感。第二乐段节奏变化,密集后又突然放宽,使旋律富于变化,并音高上扬,显得高亢奔放。在扩充部分加上许多不同节奏的“一二三四”口令词,使歌曲情绪饱满,富有军人的刚强气质,最后以口令作为结束,生动刻划了当代人民子弟兵乐观、豪放的崇高品质。

臧云飞(1932——)作曲家。山西人。1969年入伍,1979年起在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从事音乐创作。代表作有歌曲《当兵的人》、《珠穆朗玛》等。

2.教学建议:

(1)歌曲的节奏感很强,又有很多衬词,既严肃又活泼,很适合学校团队、班队及体育活动的北京烘托与节律伴奏。

(2)为突出歌曲的英武豪迈,可用打击乐来加强歌曲的节奏感。

(3)合唱部分,除了用掌声伴唱外,还可用跺脚、拍桌、击手等方法来丰富伴奏效果,提高学生的兴趣。

(4)让学生聆听范唱感受歌曲的风格特征。

(5)可以说唱形式按节奏朗读歌词,增强趣味性。

(6)许多的“一二三四”可作为节奏视奏练习。

(7)可用乐器、打击乐,编成器乐合奏。

(8)可随音乐编排队伍歌曲表演。

(9)可根据学生实际演唱水平移调。

第二篇:沪教版八年级艺术上册全册教案2

沪教版八年级艺术上册全册教案2

二、艺术天地

(一)音乐与戏剧:

《大进行曲》

.内容介绍:

一名《阿依达进行曲》。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作于1871年。管弦乐曲。为所作的四幕歌剧《阿依达》中的选曲。同年12月24日在开罗剧场首次演出。歌剧剧情为:埃塞俄比亚公主阿依达被埃及人俘虏后,隐瞒身份,在埃及公主安娜丽丝宫中为奴。安娜丽丝倾心青年侍卫长拉达梅斯,而拉达梅斯暗中与阿依达相爱。埃塞俄比亚王阿莫纳斯曼为救阿依达,发兵进攻埃及,拉达梅斯受命率军迎战,俘阿莫那斯罗后凯旋而归。埃及王将阿莫那斯罗扣为人质。阿莫那斯罗暗中斥责阿依达与敌国将领相爱,并命阿依达向拉达梅斯刺探军事机密,以利再战。拉达梅斯与阿依达幽会时果于无意中泄露机密,恰为安娜丽丝听到,安娜丽丝指控拉达梅斯叛国。阿莫纳斯罗与阿依达出逃后,拉达梅斯被判处活埋。墓穴封闭后,拉达梅斯突然发现阿依达已在墓穴等候,于是两人共同殉难。

本曲为歌剧第二幕第二场,拉达梅斯凯旋归来,庆祝场面中所奏。并以单活塞、直筒、降B小调的特制小号(阿依达小号)担任主奏。乐曲一开始用“阿依达小号”奏出威武雄壮、高亢嘹亮的号角性音调的进行曲主题,表现了凯旋而归的士兵英武洒脱的姿态。这一主题反复一遍后,出现另一段号角性音调,这一主题的情绪热烈而欢快。随后,乐曲在明快、进行曲节奏的衬托下,再现了开头部分凯旋主题,并在新的调性上再次反复。最后乐曲回到原调,在热烈而雄壮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2.教法建议:

(1)与《军队进行曲》相比,《大进行曲》更沉稳庄严、气势恢宏,这可以从速度(较慢)、节拍(稳重的4/4拍)、亮丽的乐器(小号)和大器的剧情几方面加以体会。

(2)谱例是作品的主要旋律片段,可用嘹亮的口风琴吹奏加以熟记。有条件的可将旋律作上小三度转调,这样更可感觉出《大进行曲》的气势。

(二)音乐与舞蹈:

《闪闪的红星》

.内容介绍:

由上海歌舞团于XX年创作并演出。舞剧题材取自李心田的同名小说。该剧在第二届中国“荷花杯”舞剧比赛中获金奖,最佳编导奖、优秀表演奖等六个奖项,并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第十届“文华奖”,第五届上海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等。小冬子的扮演者黄豆豆是曾多次在国内外舞蹈比赛中获奖的青年舞蹈家。剧中的音乐主题之一“红星歌”采用了同名电影的主题歌,这是一首具有进行曲风格的少儿歌曲。

2.教法建议:

(1)由于舞蹈的语汇学生不一定都懂,会造成对舞剧情节理解上的不完整,故在欣赏舞剧《闪闪的红星》之前,可先安排时间让学生看看电影《闪闪的红星》,若时间有限,则老师用语言简述一下剧情和角色。

(2)欣赏中,不仅要特别注意音乐与舞蹈的丝丝相扣,还要感受心理、渲染故事情节。一句话,舞剧是综合的艺术,音乐与舞蹈是密切相关的。

三、创造与拓展

(一).内容不定

2.教学建议:

(1)无论配两个声部还是三个声部,音乐前后两个乐段(特别是第二乐段的第一乐句)的节奏型最好与前有所对比。这样,既较好地表达了乐意,也让学生在节奏练习上得到更多锻炼。

(2)作品原本有个力度渐弱的尾声,以表示队伍由近而远的动态,这里可把最后乐句或乐汇作补充性的延伸,并逐渐减轻音量,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答案:随音乐而定

2.教学建议:

(1)同样是进行曲,但类别不一样,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

进行曲

拉德茨基进行曲

快板

激昂的 运动员进行曲

中速

朝气的 婚礼进行曲

活跃的中板

庄严的 解放军进行曲

中速

雄壮的 题

(三).内容不定

2.教学建议:

(1)将四首进行曲的谱子与感情术语、速度术语一一罗列出来,让学生选择。

(2)创编宜选一个乐段,不宜太长。

(3)告诉学生一些简单的填词技巧,如一字多音与一音多字的搭配,语音重音与音乐强拍的对位等等。

四、音乐小辞典

进行曲:一种用步伐节奏写成的乐曲。多为管乐合奏曲,也有管弦乐、钢琴及其他乐器演奏的器乐曲及齐唱或合唱的声乐曲等。常以偶数拍作周期性反复,典型的结构模式为复三部曲式,附有简短的序奏,其三声部中段常用下属调。按内容可分为军队进行曲、凯旋进行曲、典礼进行曲、婚礼进行曲、葬礼进行曲等。为行进伴奏的军队进行曲一般为二拍(2/

4、2/2或6/8拍),大调式,速度稍快。加冕典礼进行曲、凯旋进行曲常用四拍子(4/

4、12/8拍等),速度从容。葬礼进行曲常用4/4拍,小调式,速度中庸。被采纳为国歌的进行曲有中国的《义勇军进行曲》和法国的《马赛曲》等。一种供家庭娱乐用的进行曲有时也被成为军队进行曲,如舒伯特的《军队进行曲》。

第二单元

自然——孕育艺术的乳汁

主题构思

在宋代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一词中写着:“万象为宾客”(见第六课),说明“自然界的各种物象都是艺术家观察、思考的对象,它们能触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法国印象派绘画大师莫奈把大自然当成真正的老师。有一次,一个年轻的画家向莫奈求教。莫奈指着天空、树木和水面对他说:‘你的老师在那里,向它们请教,听听它们的倾诉吧!’”(参阅《艺苑趣谈录》P68)现代舞的创始人、杰出的美国女舞蹈家邓肯说过:“我的灵感可以从树木、云彩、海浪以及介于热情与山岚之间和恬静与微风之间的共感得到。”以上事例都说明:自然美赋予艺术家以创作的灵感。

本单元则选取了几组以描写自然为主题的艺术作品构成课题,如辉煌的太阳、宽阔的大海、迷蒙的月光等,旨在使学生感性地知道,音乐、艺术如何表现自然的美体验到艺术的美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广袤的大自然处处蕴藏着美的韵律,湖光云影,山姿水色,月貌花颜,历来是艺术家着意描绘的对象,大自然是孕育艺术的乳汁。

本单元选材与组材有以下意图:

.考虑音乐作品的丰富及生动形象。在音乐中有许多作品描写太阳、大海及月亮,这些作品都十分优秀,广为流传,十分经典,描绘性也比较强,这样的作品易被学生接受。如《大峡谷组曲》中的《日出》、德彪西的《大海》。

2.考虑到这些自然景观非常美,能与艺术作品完美地统一,因此就以这些作品为主题,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3.尽可能选取音乐与其它类艺术相关的作品,以体现各门艺术的结合,并让学生认识到艺术门类是相通的。如第五课中《平静的海洋与幸福的航程序曲》是门德尔松根据歌德的诗创作的音乐,《春江花月夜》是根据音乐创作的舞蹈、《秋湖月夜》是根据宋词创作的笛曲等。

4.在原课题上进行题意上的拓展,让学生初步认识到自然与情感的融合。如《东方红》、《我的太阳》、都借用《日出》,寓意着朝气,蓬勃歌颂光明的事物,写景不是机械的,呆板的,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其寓意是深刻的。

第四课

教学目标

.通过听、唱、看、奏、弹的实践活动,体验音乐语言美、作品的内涵美,由身心的愉悦产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感情。

2.通过《日出》的欣赏,感受各音乐要素在作品中的变化发展,想象音乐中所描绘的盎然生机,并熟记主要旋律,用富有弹性的声音及充满生机的情绪唱好《天上的太阳,你早》,通过将音乐与姐妹艺术的比较,进一步了解音乐表现特征。

3.了解组曲、管弦乐队、音乐舞蹈史诗的知识及格罗菲其人。

教学内容与教法建议

一、音乐长廊

(一)欣赏:

《日出》

.内容介绍:选自美国作曲家格罗菲的管弦乐组曲《大峡谷》第一部分。大峡谷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西北部高原的科罗拉多峡谷带。全长约350公里,深600—1800米,宽8—25公里,河谷谷底水面线宽度小于1公里,两侧谷壁呈阶梯状。其中最深的一段(长约170公里),1919年为国家公园。大峡谷景观宏伟雄壮,气势磅礴。

全曲由5个部分组成,每部分都有文字标题,分别组成5幅各具风格的音画,它们是:日出、如画的沙漠、在小径上、日落、暴风雨。

第一部分的“日出”,一开始定音鼓轻柔微弱,滚奏象征着黎明前混沌的夜色和微露的晨曦。随后渐渐增强的鼓声和徐徐流动的乐声,表现了由暗转明的天色变动。这时,响起了尖锐的短笛声,如同婉转的鸟鸣,使人联想到大峡谷在晨光

下苏醒了。鸟鸣声的音调是这一部分最重要的动机,它逐渐发展贯穿前后。接着英国管奏出由这一鸟鸣动机发展而成的主题音调,组成了一个温和亲切的晨曲。随着鼓声的增强,晨钟声、水车声和鸟鸣声交织在一起。尔后,各种变化发展的曲调,描绘了断壁岩层上五光十色的绚烂色彩。最后,出来鼓声和乐队全奏的强音,象征冉冉上升的太阳蓬勃而出。阳光灿烂的大峡谷以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展现在人们面前。

2.教学建议:

(1)因为是描写大自然变化多端的景色,音乐的和声语汇与感情色彩很丰富,因此,学生在表达自己感受的时候也可运用多种手段,如在钢琴上用大、小、增、减和弦的色彩加以表达;用绘画加以表达;用美术视觉的色彩加以表达;用图形记号加以表达,当然,也可用优美如画的语言或各种佳作加以表达。

(2)要让学生学会从冗长与凌乱的音响中挑出主旋律,这是听大部交响乐的关键(以后的几部大作都是如此)。方法之一是寻找突出于其他声部的乐器音色;方法之二是寻找具有歌唱性的旋律。找到的主旋律要加以熟记。

(3)描写风景的音乐作品,最好能收集到风光片来辅助教学。

(4)可发动一些摄影爱好者拍摄一些日出的照片作为音乐欣赏的背景。

(二)歌唱:

《天上的太阳,你早》

.歌曲分析:

这是一首朝气蓬勃的少儿创作歌曲。c大调,4/4拍,大调式。其结构为带再现的二段体。第一乐段完整地呈示了歌曲主要的主题素材,每一个乐汇与乐句的节奏型比较统一,附点与八分休止符的多次出现,使音乐形象活泼而富有朝气,第一乐段结束在较高的主音上,使音乐色调明朗。然后第二乐段和弦色彩变得稍暗一些,使音乐产生对比,并用衬词演唱,显得轻松而亲切,最后回归主题,再现第一乐段第3乐句,并用“你早”结束,点明了主题。整首乐曲旋律十分流畅。歌词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有趣、富有诗意。

2.教学建议:

(1)歌曲的景色优美,情感真切,可谓情景交融,演唱时可打出一些气氛相似的画面,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歌曲内涵。也可作一些环境演唱。

(2)在歌曲处理上特别注意跳跃与连贯的对比,以突出歌曲的勃勃生机。

(3)歌曲音域不宽,调性不多,要避免不用气息控制唱此曲。

(4)第二声部的演唱如有困难,可用小乐器先将和声吹奏熟练,再进行合唱。

二、艺术天地

(一)音乐与舞蹈:

《东方红》

.内容介绍:

964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在周恩来倡导下创作演出的大型音乐舞蹈作品。它以音乐、舞蹈、诗歌、舞台美术为艺术手段,把各个历史时期的具有代表性的音乐、舞蹈和新创作的音乐、舞蹈贯穿起来,艺术地再现了中国自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期内的历史场景,是一部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作品。

类似的表演形式古而有之,如周代的《大武》、唐代的《秦王破乐阵》等。

2.教学建议:

(1)本课的舞蹈史诗是一种与前面的服饰舞、舞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体裁,庞大的音乐、舞蹈、诗歌、美术、历史的综合是史诗的一个特点。故最好是通过看(影象)而不是通过听来了解感受这一体裁。

(2)史诗中的一些著名歌曲都是流传了几十年的老歌,有的已经通过改编被大家老歌新唱了。很多学生都听过或在班队活动中演唱过这些歌曲。

(3)可结合历史课上的内容,由学生介绍一下各阶段中国革命史。

三、创造与拓展

(一).内容介绍: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有这样两行练习:“是什么光从那边窗户透出来?那是东方,朱丽叶就是太阳。”卡普鲁的歌词就用了这样的立意,把爱人的笑容比喻为“我的太阳”,又以赞美太阳来表达真挚的爱情。卡普阿所借歌曲的前半部分,以富于歌唱性的中音区曲调,赞美着灿烂的阳光和蓝色的星空,令人精神爽朗。后半部分以高音区奔放热情,倾诉着对心爱人的感情,其中在“啊太阳,我的太阳”一句出现的和声大调的降六级音,更使音乐的色彩一新,深情感人。《我的太阳》最初传于那坡里民歌,演出后既流传开来。

2.教学建议:

(1)首先要告诉学生,这里的“太阳”是有寓意的,比喻为爱人。不要将它等同于自然风光。

(2)第二乐段的降六级音可以先跟琴唱热,再完整学唱。

(3)此曲有无数种演绎版本,也被改编成声乐、器乐等多种形式,不妨让学生听听看看,演唱演奏者是如何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的。

(4)学唱时,前半部分要抒情些,后半部分奔放些,视唱与音准能力较差,可用来欣赏。

(二).内容介绍:

此曲为当年陕甘宁边区新民歌的代表作。词作者李有源是葭县有名的“伞头”(秧歌领唱、领舞者)。他用《骑白马》调编了几段新词,歌唱新生活,歌颂党和革命领袖。1943年带领移民队去延安开荒。这首歌随着移民队到处传播,深得群众欢迎。后延安文艺工作者将它整理为三段歌词,改名《东方红》,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从此传遍全国。作曲家李焕之曾将它改编为大型歌舞《东方红》序幕交响合唱。

2.教学建议:

(1)受乐器调性的限制,原调F大调可适当移高或移低。

(2)所配和弦,注意民族性,不要滥用大小调和弦,可用固定低音伴奏,所选伴奏音型要疏密得当。有困难的学生用打击乐器敲出节奏即可。

(3)可让学生先听听陕北民歌《东方红》或其他版本的此曲,感受一下此曲旋律的光彩照人,并把这种感受转移到乐器吹奏上。

(三).内容介绍:

挪威作曲家格里格作于1888年。管弦乐组曲。根据1875年为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五幕诗剧《培尔•金特》所作配乐选编而成。每部包括四首乐曲,是教材所选的《早晨》,选自戏剧第四幕启幕后,展现摩纳哥海岸早晨场景的前奏曲。先由长笛在小快板速度上轻轻奏出早晨的主题。这一除装饰音外基本上由五声音阶组成旋律,带有很新的牧歌风味,体现了恬静温馨的田园诗般的意境。这一主题由双簧管延续后,由长笛在移高小三度的调上进行反复。随后,在宁静的气氛中渐渐收束。

2.答案:

(1)从总体上感觉《晨曲》的旋律比较含蓄秀丽,《日出》的风格比较豁达奔放。和声风格不同。

(2)音乐与美术在感受方式与表现方式上的不同:

a.作为声音艺术,音乐也可以表现具体形象,从唯物主义角度讲,音乐不是空洞的纯艺术,它和文字、美术一样,能将自然美转化为艺术美。

b.由于音乐所使用的物质材料是抽象的声音,所以它所塑造的形象不如文字、美术那么直观。听众需要有更丰富的想象与更创意的思维去体会它。

c.由于音乐是随时间而流动的,所以它又能使形象表现得比其它艺术更生动活泼。

d.由于音乐是声音直接作用于听觉器官的,它能直接激起人的体验而使音乐成为比其它艺术更抒情的情感艺术。

3.教学建议:

(1)《晨景》与《日出》的风格对比,可从乐器音色、调式调性、和声色彩等主要音乐要素上去考虑。

(2)在进行音乐与美术的对比时,立足点应站在音乐角度,不要长篇累牍地叙述美术的特征,但可以简单地与文学比较一下,因为它们同属于艺术领域。

四、音乐小辞典

.组曲:

若干短曲连为一体的管弦乐曲或钢琴曲。其中各曲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组曲有古典,近代之分。古典组曲又称为“舞乐组曲”,兴起于十七与十八世纪之间,是采用同一调子的各种舞曲连接而成,但在速度、节拍等方面互相形成对比,如巴赫的古钢琴组曲。近代组曲又称“情节组曲”,兴起于十八世纪,从歌剧、舞剧、戏剧音乐或电影音乐中选若干乐器辑成,有的根据特定的标题内容或民族音乐素材写成,如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交响组曲《舍赫拉查达》、德沃夏克的《捷克组曲》等。

2.管弦乐队:

通常由弦乐、木管、铜管、打击乐等等不同乐器组合而成。有时因创作意图和演出条件的不同,可对乐队编制作适当的调整,或加用钢琴、竖琴、钢片琴等。我国的管弦乐队为增强作品的民族风格或地方色彩而加入一些民族乐器亦属常见。

海顿确立了管弦乐队编制(和主调音乐的样式);莫扎特则进一步加以肯定,发挥了木管乐器独特的表现力;贝多芬以交响性、戏剧性手法协作管弦乐序曲,给奏鸣曲式以广阔的表现天地。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管弦乐创作尤为繁荣,兴起了由柏辽兹倡导的标题音乐创作;瓦格纳扩大了歌剧中管弦乐表现力,充实了乐队编制,丰富了配器手法,突出了音乐色彩,发展了和声语言;体裁上出现了李斯特的标题交响诗,比才、格里格的乐队组曲,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以及诸如狂想曲、音乐会序曲等大量管弦乐作品。

各国民族乐派也大显身手,德沃夏克、斯美塔那等作品都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创作技巧属先进之列。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以来,西方管弦乐创作中产生了各种主义和流派。影响较大的是德彪西的印象主义,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拉赫玛尼诺夫的晚期浪漫主义,勋伯格的新维也纳乐派的表现主义和十二音体系。

我国的管弦乐创作是“五四”以后才逐渐兴起的。

第五课

教学目标

.通过听、唱、奏、跳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进一步体验音乐的美感,由此对音乐艺术产生兴趣和向往。

2.通过对《海上的早晨到中午》、《小溪、河流、大海》等作品的欣赏,感受与想象作者所表达的大自然的美好景色,并熟记音乐主题片段;满怀深情地唱好《鼓浪屿之波》;通过一组创造性实践活动,用各种艺术形式表现大自然的景色。

3.了解德彪西、门德尔松的生平。

教学内容与教法建议

一、音乐长廊

(一)欣赏:

《海上的早晨到中午》

.内容介绍:

选自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的交响诗《大海》中的第一乐章。《大海》被认为是印象派音乐的代表作。序奏部表现黎明前

的海洋。一开始,低音提琴的持续音,定音鼓轻轻的、持续不断的震音、竖琴的轻弱音响,使人联想到晨雾笼罩着的无垠的大海所特有的那种混沌、迷蒙的色彩,联想到透过昏暗雾霭的模糊的初明。加弱音器的小号与英国管奏出的轻弱绵长的声响,使人联想到渐渐展开的黎明。大海仿佛显露出沉思般的暗蓝的色彩,弥漫在海面上的浓雾在初露的晨曦中轻轻地散开。进入主要部分后,由长笛和单簧管奏出的第一主题,由五声音调组成,仿佛海风亲昵地吹拂着渐渐苏醒的波涛。随着乐曲的发展,一支支动人的旋律相继出现,但又仿佛不时被风浪卷走那样断断续续。乐曲多变的色彩和音响透明度,使人联想到阳光照射下变幻不定的海洋景色,波光潋滟的海面,和大海浩瀚而无穷尽的活力。紧接着,乐曲又呈示出浑厚的音响,表现出海洋蕴涵着的巨大生命力。经过木管发展后,乐队仿佛从远出奏起了序奏部的主题,接着,在重现第一主题时,乐队加强了音响,使人联想到中午那辉煌灿烂的阳光和大海磅礴的气势。最后,在充满力量的音响中结束。

2.教学建议:

(1)印象派的乐风出自印象派画风,欣赏时可将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在这一流派上的表现特征进行一下对照。第四课插图就是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的《日出》。

(2)作“印象画”练习。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在听音乐时,头脑里产生了一种什么样的“画面”(可以口述),然后由同学们自己(或小组)进行作画(色块或抽象的线条等抽象性画面),教师无须去评价他们的优劣,只要他们自圆其说,达到锻炼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即可。

(二)歌唱:

《鼓浪屿之波》

.歌曲分析:

创作于1981年,表现了台湾人民盼望祖国早日统一,亲人早日团聚的迫切愿望。

歌曲为大调式,4/4拍,不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第一乐段结构方整,音区较低,旋律微微高低起伏,自然、朴实而流畅,第二乐段旋律上扬,表现了一种激动、急切的心情,然后又回落。“我渴望”两句,用了近似口语的朗诵音调,犹如发自内心的呼唤,最后落到低音,深沉而真挚,感人肺腑。

鼓浪屿——位于厦门市的一个岛,素有“海上花园”之称。

日光岩——郑成功操练水军、挥师东渡之地。

基隆港——台湾的港口,与鼓浪屿遥遥相对。

2.教学建议:

(1)可用《大海啊!故乡》等熟悉的歌曲作导入。

(2)演唱速度不宜太慢。

二、艺术天地

(一)音乐与诗歌:

《平静的海洋与幸福的航程》

.内容介绍:序曲的标题取自德国诗人歌德的两首独立、但又相互补充的短诗——“平静的海洋”和“幸福的航程”两首诗作意译如下:

《平静的海洋》

风平浪静,大海在沉睡,忧虑的船夫,凝望着如镜的海水。

四周纹丝不动,像死一般寂静,海天一望无际,水面一波不兴。

《幸福的航程》:

雾幔消散,天空蔚蓝,而风神,也松开他的羁绊。

海上和风阵阵,船夫抖擞精神,快些吧,快些吧!

海水让开路,远方已临近

看!——那边就是大陆。

以上两首诗,贝多芬与舒伯特都曾为它(们)写过歌曲。门德尔松的这首序曲,以这两首对比性的短诗为依据,乐曲相应扩展的慢速引子(Adagio),标有“平静的海洋”的字样而随后用奏鸣曲式写成的快速度音乐(moltoAllegroVivace),则反映“幸福的航程”的内容。但是门德尔松在描绘像死一般的寂静和船夫的忧虑,以及船在平静的海面上起先停滞不前,后来,迎风疾驰的情景时,主要是反映人们在这水平如镜的海面航行中所获得的印象,而且看来因他15岁时在罗斯托克附近疗养地时对波罗的海的印象密切相关。序曲的两段音乐同样贯穿着统一明朗和欢乐的情绪。引子的音乐所描写的海洋是肃穆而静谧的,人们的心情同样是敬和高尚的。

在这段引子中,可以听到像管风琴奏出的圣咏一样的音响,而在各种乐器间传递的时断时续。简短音型,宛如平静的海面上的微波闪耀。最后,长笛的独奏音型的呈现,则像孤单的海鸟鸣叫。但是一会儿,清晨的微风吹来了。船上的人们愉快地活动起来。阵风鼓满船帆,船在中疾驰——引子转入快板后,从弦乐器组深处升起一急速的乐句,它溅出的浪花遍及整个乐队,使音响不断地增强,终于序曲的第一主题出现了。起先,这个主题由木管乐器奏出,音响轻微,只是弦乐器组有一些大声呼喊的短句同它构成有趣的对照,后来。当全乐队复奏这一主题时,就显得十分饱满有力。主题陈述的过程中,特别是转入连接段时,在那像被船劈开的海面上形成的浪潮拍击的背景上,又出现一个新的主题——它的旋律进行的特点,近似第一主题,依然是统一情绪的反映。

第二主题更安详、明朗而欢愉,由大提琴用温暖的音色奏出,它那流畅如歌、进行在门德尔松的创作中是很典型的。这支旋律写出后,一直成为门德尔松家里迎接宾客亲友的一支乐曲。在呈示部的小结尾,第二主题那心挚意诚的旋律为表示祝贺的军号合奏声所替代。在发展部中,前面那些主题的片段轻轻闪现,其中一度色彩转暗,情绪显得有些紧张,这使人想到风暴和暗礁,急流和漩涡,明朗的曲调也变成不安的呼喊。但是,一转瞬音乐就又恢复到原来晴空无云的景象。序曲的再现部开始时,独奏单簧管从远处奏出第二主题如歌的旋律,随后才是第一主题和连接段主题相继再现,到处充满欢乐雀跃的巨响。幸福的航程临近结束时,已经可以看见目的地的口岸了。全曲尾声的军号合奏,表示对逐渐临近的船只的祝贺和欢迎,全乐队的音响像凯旋一般;结束整首乐曲的最后一瞬间,情绪同序曲开始时一样,静谧而肃穆。

2.教学建议:

(1)因为是由诗生乐,同学们可采取逆向思维的方法,体验音乐是怎样用自己的语汇去表现诗歌的内涵的。

(2)可以边朗诵边配些音乐,不过诗短乐长,要注意两者意境的吻合,也就是诗歌的朗诵是时断时续的。

(3)可以在欣赏时配上合适的风景画或有关大海的影象,形成诗、画、乐各种艺术的默契配合。

三、创造与拓展

(一)教法建议:

(1)三拍子是一种动感性韵律。在音乐中常常表现流动的河水与流畅的舞姿。这里,为突出海洋的波浪起伏,吹奏时要特别注意3/4的节拍感。做到强弱分明,气息连贯,语汇流畅。

(2)吹奏乐器为口风琴,可以完成二个声部,由于指法编排上的要求,最好不要分声部吹奏;若吹奏乐器为口琴,则可以由不同学生完成不同声部,待吹熟了再进行合奏。

(3)四个乐句中有三个乐句句末四长音,吹奏时一定要运用好气息。

(二):《帆》

.内容介绍:

莱蒙托夫(1814—1841)是19世纪上半叶俄国优秀诗人,是俄国诗坛上继普希金之后的又一颗璀璨之星。他在青年时期的诗歌都带着鲜明的浪漫主义性质,而晚年的抒情诗中更多的则是对人生悲剧性的苦思,充满了忧郁与孤独感。他的创作表现了对自由与爱渴望的主题,发挥了积极的浪漫主义。他除了诗歌天才外,还具有惊人的绘画和音乐天才,他是列宁喜爱的作家之一。

这首诗创作于诗人大学时代,是诗人早期抒情诗中的名篇。《帆》是诗人人格、理想的象征,在诗中,作者塑造了漂浮大海,祈求风暴的孤帆形象,是诗人寂寞、孤独及叛逆性格的写照。这首诗艺术技巧丰富,特别是在自然景色的描绘上,显示了诗人的才能。马克思曾对这首诗赞赏道:“对于自然的描写未必有哪一位作家能超过莱蒙托夫,至少,具有这种才华的人寥寥无几。”这首诗似一幅出自名家的油画,湛蓝的大海、茫茫的雾霭、呼啸的海风、凶猛的巨浪构成了画面的背景,也决定了画面的基调——动荡不安、广袤的海空、恶煞般的巨浪似欲吞噬一切。在这个背景上,一支在金色阳光下闪着白光的孤帆在汹涌的海面上奋力波击,它一会儿被拥向浪尖,一会儿又被推入波谷,它在祈求风暴,欲在风暴中寻得“宁静之都”。表现了作者孤独倔强与不屈的追求。(顾蕴英、占继军)

2.教学建议:

(1)根据诗意,所选音乐最好是有情绪上的对比的。

(2)以点带面,用音乐课中所学的本领为主题班会、团队活动文艺汇演的朗诵节目进行配乐。

(三):

《乘风破浪圆舞曲》

.内容介绍:

一译《在海波上圆舞曲》、《在波涛上圆舞曲》、《在波浪上圆舞曲》。墨西哥作曲家罗萨斯作于1891年。原为钢琴曲。题献给阿尔法罗夫人。同年在庆祝阿尔法罗夫人教名日的聚会上,由作者首次演奏。后被改编为管弦乐曲、口琴独奏曲等。以管弦乐曲最为流行。

本曲受约翰•斯特劳斯圆舞曲作品的明显影响,但却表现了与大海没有缘分的维也纳作曲家们所无法表现的大海般宽广舒畅的气势和情绪。乐曲由引子、两首小圆舞曲及尾声组成。在短小的引子之后,乐曲立即奏出第一小圆舞曲主题A。这一波浪起伏般流动的旋律,和着轻松而带有动感的三拍子节奏,仿佛把人带上鼓满风帆船,随着大海的波涛起伏滑行的小船,那船头激起的浪花,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白光。这一旋律构成了乐曲的灵魂,使整个乐曲充满了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情绪;第二小圆舞曲转为E大调,采用频繁的切分节奏。开头的主题曲调轻柔舒展,犹如小船上的人们在讴歌着生活和自然;接着乐曲往下属方向依次转向G大调、c大调。最后再现第一小圆舞曲主题A,并在温和甜美的尾声中结束。

2.教学建议:

(1)舞蹈不求复杂、漂亮、精确,但求流畅而富有韵律。

(2)有困难的学生可以以操代舞,踏出三拍子的节奏即可。

第六课

教学目标

.通过对“月夜”题材的一系列实践活动,感受音乐的抒情性,与音乐美的特征,从而产生亲近大自然,亲近艺术的情感体验。

2.对《月光与水仙的舞蹈》所描绘的恬静、安谧的意境作一番创造性的联想;用清甜的歌声深情含蓄地表达歌曲《夜歌》的意境。

3.了解斯美塔那的生平。

教学内容与教法建议

一、音乐长廊

(一)欣赏:

《月光与水仙的舞蹈》

.内容介绍:

选自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第二曲《伏尔塔瓦河》。伏尔塔瓦河是捷克最大的一条河,它从远古就同捷克人民的生活血肉相连,是捷克历史的见证。夜幕降临了,音乐开始弥漫着神幻的色彩:长笛和单簧管在低音区上下跳跃,还有竖琴乐句的穿插,这里既描绘出河水的流动,又像是“水仙女的舞蹈”,而在这有点阴暗的背景上,弦乐器(带上弱音器)合奏的和弦乐句,似反映出银白的朦胧月色,又很像水仙女的歌唱。

2.教学建议:

(1)从《伏尔塔瓦河》的两个源头的主题旋律的听赏开始导入正课,这将引起学生的注意与兴趣,因为书上并非出现《伏尔塔瓦河》几个字样,而对于这部作品的主旋律初中大家都已听过了。

(2)对于《伏尔塔瓦河》,人们更熟悉的是它的“两个源头”的主题,这里要告诉学生《月光与水仙的舞蹈》与“两个源头”主题同属于一部作品,以积累学生的音乐常识。必要时,可完整放一下《伏尔塔瓦河》主题。

(3)《月光与水仙的舞蹈》仅仅是《我的祖国》中的《伏尔塔瓦河》中的一段,并非开头部分,故在上课前,教师先要做好编辑音带的工作,把这段音乐从《伏尔塔瓦河》中挑出来,而这一段的音乐恰恰就是作者“情节性”主题发展的具体体现。

(二)歌唱:

《夜歌》

.歌曲分析:

这是一首俄罗斯民歌,曾被柴可夫斯基采用作为《如歌的行板》主题。歌曲结构为完全重复的两大句,节拍自由,情绪忧郁而惆怅。经填词后的歌曲,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意境空旷、神秘。

2.教学建议:

(1)从世界名曲《如歌的行板》(柴可夫斯基)的主题音乐作导入,并通过它来更好地感受俄罗斯音乐特有的风格。

(2)本曲是4/6与5/4的混合节拍,第2、6小节的句末时值要唱准。

(3)可拓展介绍《如歌的行板》,介绍其创作背景。可以让学生在大家面前介绍介绍。这样,对于把握好歌曲的情绪很有好处。

二、艺术天地

(一)音乐与舞蹈:

《春江花月夜》

.内容介绍:

962年在第八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会”获舞蹈比赛古典舞金奖,1994年“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评比中获“经典作品金像奖”。表演者陈爱莲是我国著名的舞蹈家。

2.教法建议:

(1)此曲的音乐旋律大家已经非常熟悉,主要让学生在观看影象时观察舞蹈是怎样用其肢体语汇表达音乐春、江、花、月、夜的美景。

(2)让擅长舞蹈的同学跟着影象学做几个动作或身段造型。

(二)音乐与诗歌:

《秋湖月夜》与《念奴娇•过洞庭》

.内容介绍:

《秋湖月夜》:

《念奴娇•过洞庭》:

注解:

洞庭——两个相连的湖泊名。

玉鉴琼田——玉一样光洁的镜子。宝石一样的地面。比喻湖水明澈安详平静。鉴,镜子。琼,宝石,玉石。

著(zhuo)——挨上,附着其上。

会——会意,体验。

岭海经年——岭海,岭南两广一带。经年,一年(以上)的时间。作者曾江府兼广南经略安抚史,后被去职,不久又州,权荆湖南路提,点刑狱公事。

萧骚——形容草木、水被在风中发出的声响。比喻发短而稀疏。

“尽挹”二句——指北斗七星当成酒杯,把天地间万物请来做宾客,一起把西来的江水当成美酒,尽情畅饮。

拍舷——拍打船舷。

今夕何夕——化用《诗经•绸缪》成句:“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今天是什么好日子,竟遇到这个人!)

2.教学建议:

(1)音乐是在流动的,当找到吻合的地方,可以马上举手回答它对应了诗中哪一句。

(2)对于同一题材的不同艺术表达形式,主要还是要从整体去理解,意境的联系,每一乐句未必能找到对应的诗句,反之,每一诗句也未必能找到对应的乐句,更何况诗的长度与音乐的时间是无法吻合的。

(3)看注解,理解诗意,并进行听听谈谈的活动。

三、创造与拓展

(一).答案:

这类音乐作品一般都表现出宁静、安谧、甜蜜或忧伤的情绪色彩。

2.教学建议:

(1)作曲家描绘月光的手法(一度创作)是多种多样,同时欣赏者理解月光,表达月光的手法(二度创作)也可以多种多样:口头描述,美术绘画,摄影,手工艺品制作,诵读名诗佳作,想象画,色块、图形、舞蹈等等都可以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这里,用名诗佳作的诵读、色块、图形来表达月光尤为有效。

(二)教学建议:

(1)歌曲旋律简单,通谱采用135三个音写成,又有乐句的重复,很通俗朴实,较能为全体同学所接受,故建议全班同学一起参与此活动。

(2)尽量放松,手脚并用,全身舞动,口中欢呼,无须顾虑动作的整齐划一,规范精确,能随韵律踏准节奏即可。

(3)后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及彝族特有的五拍子节拍要与击掌(打击乐)和人声的伴奏节拍合得天衣无缝,不要错位。

(三)教学建议:

(1)听一下歌曲(无伴奏合唱)的录音,先感受一下作品的气氛。

(2)此曲较适合人声模仿与口风琴演奏,口琴若是半音阶的也可吹奏。

(3)奏唱时,注意音与音之间的连贯。

(4)可让一部分同学唱歌曲,一部分人奏歌曲,做到人人参与,唱奏齐全。

(四).答案:

《静夜思》、《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中秋》、《十五夜月》等等。

2.教学建议:

(1)唐诗宋词中描写月色的名篇很多,也很经典,可从语文教材及课外文学作品中寻找一些。

(2)描写月色很少有纯自然景色的描写,作者大多数是借景抒情的,学生在选配音乐时,先要搞清楚古诗所传递的是怎样一种情感:愉悦的,还是忧伤的?然后有针对性地配上音乐。

(3)准备一些砚台、砚墨、对联字画、纸扇民乐等作为道具与背景,进行情景朗诵。

第三篇:沪教版八年级艺术下册全册教案1

沪教版八年级艺术下册全册教案1

第一单元

社会——滋养艺术的沃土

主题构思: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而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这是唯物主义的艺术观。组建这一单元,旨在使学生更进一步从感性上认识艺术与社会生活的辩证关系。

艺术反映并作用于社会的角度是多方面的,本单元选取几个与社会密切相关的几个主题:如:

艺术的历史性——从社会的重大变革中产生艺术,并对社会历史有推动作用

艺术的社会性——劳动创造了社会,人们在劳动中得到艺术创作的灵感,这是古而有之的;

艺术的民族性——人民生活、休养生息在广袤、滋润的土地上,万古流淌的大河大江便是民族生存的摇篮,并形成了民族的性格,这一切都能从所选的艺术作品中得以表现。

本单元选材有以下特点:

(1)、经典性:如芬兰颂、长征组歌等

(2)、时代性:如七子之歌、长江之歌等。

(3)、相关性:如伏尔加河、洗衣歌等。

以上这些作品不是纯描绘性的音乐,而是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对于提高初二的学生的理解力、鉴赏力十分有助。

须说明:上册中所列“生活——创造艺术的源泉”单元,其实根据艺术理论,社会与生活紧密相联的,为组建单元,进行分开但选材上是有所侧重的,立意也稍有不同。

第一课

历史的画卷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音乐及其它艺术作品是产生于社会的,艺术能生动地反映历史的面貌,带有历史的印痕,并对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很强的推动作用,从而对艺术的本质有更深的认识。

2、通过听赏《芬兰颂》等反映重大历史变革的作品,使学生领略音乐及艺术作品的恢宏气势,体会其庄重、激越的情绪特征,知道主题的发展手法及表现的内容。

3、通过演唱歌曲《七子之歌》,增强爱国热情,并能用清晰,柔和及高亢的声音唱出歌曲的对比,表达情绪。

4、通过创造与拓展活动,使学生更主动地学习优秀的艺术作品,了解一些反映历史面貌的作品,体会艺术作品的历史性特征,学会简单的舞蹈造型。

5、初步了解交响乐、交响诗、组歌、及西贝柳斯生平。

教学内容与教学建议

一、音乐长廊:

(一)欣赏:《芬兰颂》

、内容介绍:

芬兰颂由西贝柳斯作曲。十九世纪末,帝俄企图使芬兰俄罗斯化:特别是1899年发出的帝国文告,使芬兰的自主名存实亡,因而大大的激怒了芬兰人民。当时因芬兰报刊被迫陆续停刊,爱国人士则通过为报纸筹募基金来表示维护民族独立。1899年11月4日在赫尔辛基瑞典大戏院举行的募款游艺会中,主要节目是图画剧《芬兰的觉醒》,由作者配乐,剧中的终曲就成为后来的音诗《芬兰颂》,于1900年7月2日在巴黎博览会上以《祖国》的曲名演出。而在国内,最初则称为《苏奥米》(纯粹芬兰语种名称),但因帝俄禁止任何能激发爱国思想的作品演出,所以1904年芬兰爆发大规模罢工运动,作者在沿海各省城指挥此曲。演出时,仍不得不改为《即兴曲》。1905年,莱比锡的勃拉伊特肯普夫、翁特、海尔特尔出版社会以《祖国》的名义将这部作品正式出版。1917年芬兰独立,此曲被称为《国民颂歌》,才得以传遍祖国各地。乐曲结构以变奏曲写法为基础。开头是引子,半音进行的动机在铜管乐器和大鼓的背景上发展,仿佛祖国在危难中,人心动荡不安。后面木管乐器出现安静抒情,但以略显悲伤的对咏式主题,酷似芬兰民间旋律,它象征芬兰人民在艰难的环境下生活,但渐渐的觉醒起来。到中庸的快板处,铜管乐器急促的节奏及半音的音调逐渐发展,仿佛人民爱国的浪潮汹涌澎湃。到了快板部分,低音乐器的固定音型,则写祖国的召唤,而对圣咏主题的变体,仿佛是描写芬兰人民在祖国的危难中步调一致,投入斗争的行列。到轻而柔和的地方,木管和第一小提琴奏出完整的圣咏主题,这是芬兰人民对祖国的祈祷和赞美。后面对圣咏的主题和祖国召唤的音调为基础,不断变奏发展,使我们感到被压迫人怕力量是不可抗拒的。著名指挥家奥曼蒂曾征得作者本人的同意,在演出时加入合唱,使乐曲进入高潮时格外辉煌。(摘自《音乐欣赏手册》)

乐曲由若干性格突出的主题动机及其展开构成。一开始铜管合奏在行板速度上有力地显示的动机,粗犷、强烈、沉重,被称为“苦难的动机”,表现了受压迫的人民及其蕴藏的反抗力量。这一动机显示时,定音鼓不断地用颤音增强悲剧性的气氛。接着出现的木管、弦乐相互呼应的对答旋律,(1=bA4/4

2---

—7-1-1-2-7-1---

--0

7---1-2-

-6-7-5-6-4-5---4-2-3•

沉郁而迟缓,表现了芬兰人民的压抑情绪和威武不屈的毅力,具有较强的戏剧性。

乐曲转入中庸的快板速度时,铜管奏出的号召动机紧张而兴奋。(1=bA

4/4

003

3333

03)这一动机的嘹亮声响与苦难动机交织在一起展开一段之后从低声部响起的另一个号召斗争的动机,坚定而有力(1=bA4/4

671

6367

636

7163)

紧接着木管显示充满必胜信念的斗争动机(1=bA4/4

05

6•13023

3123)

这一动机辉煌华丽,德国音乐评论家滕岑贝格称之为“庆典动机”,具有凯旋进行曲的特点和色彩。它和号召斗争的动机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气势磅礴的斗争场面。

这段音乐反复一遍后,乐曲出现颂歌主题(1=bA4/4

4--3

02

3--

4--

02

3---3

6--3

4--

3--1

2-

03

3---

2-

01

---)这支如歌的旋律后来曾由诗人维科•歌斯肯尼埃米(1885-不详)填上歌词,成为合唱曲《芬兰颂歌》而流传全国。

这一颂歌重复两遍之后,两个号召动机和“庆典动机”重新再现,使乐曲的情绪再次高涨,并在铜管激昂的凯旋声中强而有力地终曲。演奏时间8分钟。(摘自《外国名曲欣赏词典》)

2、教学建议

(1)因作品篇幅不太长,尽可能地欣赏全曲,但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思考。

(2)欣赏交响曲,记忆主题是很重要的,教师应将作品的主要主题事先编辑录制好,以供学生初听。有条件的,可制作成有交互效果的多媒体。

(3)、引导学生用历史课上所学知识来帮助理解此曲,这样既可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又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

(4)、思考题答案参考

形象

号召

歌颂

斗争

苦难

主题

情绪

紧张、坚定有力

庄重

气势磅礴

沉重

(二)歌唱:《七子之歌》

、歌曲分析

大型电视纪录片《澳门风月》中那首朴素真挚,深刻感人的主题歌,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大家听了这首歌不禁潸然泪下,并把它看作迎接澳门回归的“主题曲”。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首歌的歌词并非为澳门回归而写的新作,它是七十多年前一首题为《七子之歌》的组诗中的第一篇,其作者就是已故教授,著名的爱国学者和诗人闻一多。

那是20年代上半叶,刚刚从清华学校毕业的闻一多远涉重洋,到美国留学。从1922年开始,他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柯泉科罗拉多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学习美术,同时继续用大量的精力从事几年前就开始的新诗创作和文学研究。独居异域他邦,闻一多对祖国和家乡产生了深深眷恋,在西方,文明社会中亲身体会到很多种族歧视的屈辱,更激起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闻一多写下了《七子之歌》等多篇爱国思乡之作。《七子之歌》的全文是:

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

七子自怨自艾

冀以回其母心

诗人作

凯风

以愍之

吾国自尼布楚条约迄旅大之租让

先后丧失之土地

失养于祖国

受虐于异类

臆其悲哀之情

盖有甚于

凯风

之七子

因择其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

为作歌各一章

以抒其孤苦亡告

眷怀祖国之哀枕

亦以励国人之奋兴云尔

国疆崩丧

积日既久

国人视之漠然

不见夫法兰西这Alsacelorraine耶

精诚所至

金石能开

诚如斯

中华

七子

之归来其在旦夕乎

(七子指: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与大连)。

(例)

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

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

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

我要回来

母亲

这篇组诗作于1925年3月,当时闻一多正在纽约,其序辞中Alsace

lorraine通译为洛林地区,位于法国东部浮士山脚下,普法战争中割让给德国,凡尔塞和约后归还。在诗中,闻一多以拟人的手法,将我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孩子,哭诉他们受尽民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诗歌一方面抒发了对祖国的怀念和赞美,一方面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列强的诅咒。

就在写完《七子之歌》后不到两个月,闻一多怀着早日投身到报效祖国的行列中去的理想,提前结束了留学生活,于当年5月启程回国。6月1日乘船到达上海,然而,刚刚踏上祖国土地的闻一多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迎接他的是街头未干的斑斑血迹。两天前这里刚刚发生了帝国主义屠杀我示威群众的“五卅惨案”。被失望乃至绝望笼罩着的闻一多愤然北上,在北京见到了也是从美国回来不久的《现代评论》编辑杨振声。相同的经历,共同的感受,同样的激愤使他们走到一起,闻一多决定把原准备投送《大江杂志》的《七子之歌》及《醒啊》、《爱国的心》等几首诗作提前给《现代评论》发表。1925年7月4日出版的《现代评论》第2卷第30期刊登了《七子之歌》。11月25日出版的《大江季刊》第1卷第2期也发表了这首诗,闻一多对诗中个别词句又作了一些修改。

此时正值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高潮,因此,七子之歌》一问世就引起强烈共鸣,一位署名吴嚷的青年读后,将其推荐在《清华周刊》第30卷第11、12合刊上转载,并撰写附识说:“读出师表不感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不孝,古人言之屡矣,余读七子之歌,信口悲鸣一阙复一阙,不知清泪之盈眶,读出师,读陈情时,因未有如是之感动也,今录出聊使读者下沥情之泪,毋忘七子之哀呼而已。

但是,由于这篇组诗不在闻一多的两部著名诗集《红烛》、《死水》之中,也没有收入《闻一多全集》,因此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它并不为人们所熟悉。直到1997年庆祝香港回归祖国的活动中,有人提起了这组作于七十多年前的诗篇,当年4月出版的《清华校友通讯》曾刊登1947级校友施巩秋题为《重温七子歌思念闻一多》的,随着澳门回归祖国日子的临近,第一节就诗咏澳门的《七子之歌》更加引起人们的注意,澳门特别行政区筹委会正式成立后,本报于1998年5月15日在文艺副刊《水木清华》上刊登了《七子之歌》的香港、九龙、澳门、台湾四节。

998年初,大型电视片《澳门岁月》的总编导在一次偶然翻阅闻一多诗刊集时,也发现了《七子之歌》,即请祖籍广东中山的作曲家李海鹰为之谱曲,李海鹰一遍遍地吟诵闻一多的诗句,流着泪在一夜之间完成了曲子,他将潮汕民歌的特色融入其中,并从配器上也有意贴近闻一多生活的年代,编导又选中澳门培正中学小学部年仅七岁半的容韵琳小朋友担任领唱,她以夹带着浓重澳门乡音的普通话演唱,与曲调设计浑然一体,后来《澳门岁月》的总编导感慨地说:“主题歌词选用闻一多的诗是我们成功的首要因素和关键。”

歌曲为宫调式,两段体结构。第一乐段犹如童谣,柔和而忧郁地向“母亲”诉说思念之情,第二乐段转向高亢,犹如沉闷的情绪在瞬间爆发,动人肺腑地声声呼唤:“我要回来,母亲。”最后从:“你可知……。”用再现第一乐段的主题动机,作为歌曲的尾声,用重复的手法,表现“弃儿”要回归的殷切期望。用五声调式写成的旋律,有着浓郁的中国音乐特征。

2、教学建议

(1)歌曲多次出现”XX•” 的切分节奏及强起与弱起的结合,须唱准这些地方的时值及强弱。

(2)B段音域较高,应避免大喊大叫。

(3)二声部的演唱可视情况而定,若有困难,可用乐器先将和声吹奏熟练再进行合唱。

(4)歌曲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可在唱此歌的同时,播放有关澳门的纪录片作引导,以激发学生的演唱情感。

(5)歌曲词曲搭配基本为一字一音,因此适用中速,营造怀念的氛围。

二、艺术天地

(一)音乐与诗歌:《告别》、《过雪山草地》

、内容介绍《长征组歌》

晨耕、生茂、唐诃、遇秋根据肖华所作组诗谱曲的声乐组歌。题为《长征》,又题《红军不怕远征难》,完成于1965年。同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在首都纪念“八一”建军节的音乐会上隆重公演,受到各界的好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震惊中外的伟大历史性事件。作为长征参加者的肖华,对此深有感受。他为纪念长征胜利三十周年,抱病写作,历时半年以上,完成了十二首构思已久的诗篇。这些诗,以形象鲜明,感情真挚、格律严谨、节奏铿锵而脍灸人口。作曲家择其十首谱成组歌,把十个不同的战斗生活画面环环相扣地结合在一起,把各地区的民间音调与红军传统歌曲的音调和谐地融汇在一起,把通俗的音乐语言与丰富的音乐构思巧妙地编织在一起,生动地描绘了伟大长征的壮阔图景,展示了工农红军的英雄性格,塑造了革命军队的光辉形象,使组歌成为一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风格独特的大型声乐套曲。

第一首:《告别》(混声合唱)由三个部分组成。悲壮深沉的乐队引子后,是由两个乐段构成的混声合唱,先是舒缓深情的慷慨悲歌,后是急速昂奋的先进形象。中段的女声二部合唱,以江西采茶戏风格的根据地民歌音调,倾吐军民惜别之情。第三部分的混声合唱,拉宽了节奏,加强了和声,表现了人们对于“革命一定要胜利”的坚定信心。第六首:《过雪山草地》(男高音领唱与合唱)二段体结构。这里运用复调手法,表现“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思想境界。(摘自《音乐欣赏手册》)

2、教学建议

(1)用师生互动的方法简单回顾红军长征的历史

(2)学着录音中的旁白语气,朗诵一下两首歌的歌词,并从歌词的语感引导到歌曲的情感,体验音乐与诗歌互相映衬的关系。

(3)欣赏时尽量用影像片,让学生观赏到此作的音乐表演及舞台效果,以更好的理解音乐的内涵。

(二)、音乐与影视:《密西西比河》

、内容介绍

汤姆叔叔的小屋(美国、意大利、南斯拉夫合拍故事片)这部根据美国十九世纪著名女作家斯陀夫人的小说改编的影片,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通过老黑奴汤姆的遭遇,深刻地反映了美国白人奴隶主对黑奴的残酷压迫和黑人为自身解放而进行的斗争。影片音乐带有强烈的黑人音乐特点,尤其是插曲《密西西比河》,对揭示影片的主题思想起了很大的作用。汤姆叔叔和黑奴们戴着锁链,步履沉重的登上了沿密西西比河南去的轮船,同羊群、货物挤在一起在黑人贩子李格里的皮鞭逼迫下,唱起了这首深沉悲伤的歌。

3•3

6•6

6•

5•5

3•5

6-

密西

西比

河啊

饱经

6•6

•1

2•

•1

7-

密西

西比

河啊

饱经

•3

5•3

3•

5•4

4-

在我 心中

燃起

炽热

的怀

3•2

•6

6---

分别

以后

你知

我悲

这是一首典型的美国黑人歌曲,带有勃鲁斯歌调的色彩,以降三级和降七级的特征,具有压抑悲伤的情感。这首歌由四个规整的乐句组成,速度偏慢而略带凝滞,并频繁地运用附点和切分节奏表现出一种沉重压抑的情绪,使人感受到黑人在沉重压迫下的痛苦心情,歌曲主要运用暗淡的小调式来表现这种痛苦的感情,然而在第三乐句中,却在歌曲的高音区出现了以大调主和弦135构成的旋律,使压抑低沉的旋律显露出一种潜在的刚强和力量。紧接着通过勃鲁斯式的降三级音的出现再转入小调式,结束于愁绪不尽的痛苦情感之中。在影片中,这首歌配合画面出现了四次,每次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给人以深刻印象。(摘自《音乐欣赏手册》)

2、教学建议

(1)

利用课内或课外时间,观赏电影《汤姆叔叔的小屋》。

(2)

让学生介绍一下美国南北战争的历史。

(3)让学生说说主题歌是如何反映历史、时代背景,如何烘托影片人物心理,以使音乐,历史、影视达到三位一体。

三、创造与拓展

题一

、内容介绍

这首词作于1936年2月由陕北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省西部的时候。作者在1945年10月7日给柳亚子信中说:“这首词作于初到陕北看见雪时。作者自注:‘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十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此,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些人吗?别的解释是错误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从延安飞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43天的谈判,其间柳亚子屡有诗赠毛,10月7日,毛书此诗回赠,随即发表在重庆《新华日报》上,轰动一时。

2、活动建议

(1)用该诗词谱写的歌曲作为背景音乐,有表情地进行朗诵,并把朗诵与歌曲作比较,体会音乐的作用。

(2)、利用山水画进行情景上的烘托。

(3)、将诗词内容所涉及的时代与伟人写诗时的时代背景相结合,以更好的触摸历史的脉博。

题二

、参考答案

《大刀进行曲》

王莘

俄法战争时期

《英雄交响曲》

柴可夫斯基

法国大革命时期

《一八一二序曲》

贝多芬

抗日战争时期

《歌唱祖国》

麦新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2、活动建议

可由教师再选些其它作品听辩,也可由学生自己选择听赏。

题三

活动建议:这是一个创作题,也是对本课学习的一次总结与反馈。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长征组歌》的背景与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创编。为考虑到学生的年龄与生理特点,可以用表演形式,也可以用口述的方式进行“策划”与设计。交流方式除集体表演外,还可用互相交流,并进行等第评价和语言评价。

题四

、内容介绍

《共青团员之歌》由伽里契作词,索洛维约夫—谢多伊作曲,原中央音乐学院院长赵沨译配。创作于前苏联卫国战争胜利后的1947年,是话剧《路途的起点》插曲。歌曲把人们带入艰苦卓绝的卫国战争中,“万众一心保卫国家”道出了人们憎恨战争,绝不向敌人屈服,保卫家园,热爱和平的心声。

2、教学建议

(1)小调是前苏联歌曲的风格特征,但丝毫不影响歌曲的阳刚气,演唱者可通过

2/4及4/4节拍特点,八分附点节奏及行军速度唱出歌曲的精神面貌。

(2)了解一些前苏联历史或看一些反映前苏联革命的战争片以理解歌曲的内涵,把握歌曲情调。

(3)采用“自学,交流”的方法学习。

四、艺术小辞典

交响乐,交响诗

组歌

西贝柳斯

、交响乐,交响乐又称交响音乐,原是从欧洲传入的一种音乐形式;广义地说,可以包括大型管弦乐队在交响音乐会上演奏的所有器乐作品。从音乐发展史的角度着眼,交响乐一词的运用总是广义的。至于交响乐一词,最初的用法也比较混乱,同样难于说清它的来龙去脉。从字源上看,交响乐的希腊原文仅是“一起”(syn)“发出声音”(phone)的意思,中世纪时则指两个音的和谐结合,包括早期对位性声乐或器乐作品,或某些乐器(如风笛和手摇风琴)上若干个音的和谐结合。十六世纪末,在戏剧(包括歌剧和神剧)作品中插入的任何器乐合奏段落,都叫做交响乐,那时候,交响乐或序曲等词汇是可以换用的。同今天的概念相近的交响乐,是在音乐风格的变换、即巴洛克风格日趋衰落和古典风格蓬勃兴起的这一交替之中产生的。那是在十七、十八世纪,symphonia同sonata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互相影响。广义地说,交响曲也就是用乐队演奏的奏鸣曲。交响曲是交响音乐中最重要的一种体裁,是交响音乐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由于交响音乐会上常上演曲目还有交响诗、交响组曲、协奏曲等,所以现在倾向于把这些体裁都归入交响音乐的范畴,即把交响乐一词广义地用于交响音乐会演奏的所有器乐作品。(摘自《音乐欣赏入门》)

2、交响诗

交响诗是一种单乐章管弦乐曲,又称音诗,属于标题音乐范畴。由作曲家李斯特首创这一体裁。形式上不拘一格,并根据奏鸣曲式的原则自由发挥,常以诗歌、戏剧绘画及历史事迹等为题材,广泛运用主题变形的手法,塑造出表现特定标题内容的艺术形象。另有交响音画、交响童话、交响传奇等体裁,均相似。著名的交响诗有李斯特的《前奏曲》、《塔索》,德彪西的《牧神午后》、《海》,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等;我国的交响诗有辛沪光的《嘎达梅林》和施咏康的《黄鹤的故事》等。

组歌

由若干首歌曲组成的声乐套曲。包括齐唱、对唱、重唱、合唱以及朗诵、快板等形式,常用乐队伴奏。曲目内容、整体规模和演出形式与大合唱相似。注重情节的发展与主题的贯穿,各段具有独立的意义。较之大合唱,组歌的音乐形式更灵活,通常以合唱为主。它是我国音乐创作中常用的体裁。

西贝柳斯简介

西贝柳斯(jeansibelius,1865—1957)芬兰作曲家、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出生在一个外科医生家中,初学小提琴和音乐理论。1889年毕业于赫尔辛基音乐学院,1889—1891年间赴柏林、维也纳进修。著有一百多部作品,凝聚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和浓厚的民族特色,因而获得世界的公认。但1930年后中断了创作。自1950年起在赫尔辛基举办了一年一谍报国际音乐联欢节——西贝柳斯音乐周。其代表作有广为流传的交响诗《芬兰颂》、七部交响曲、交响传奇曲四首(包括著名的《土奥涅拉的天鹅》)、小提琴协奏曲、交响诗《萨加》(即《冰洲古史》)、《忧郁圆舞曲》(戏剧配乐的一章)、弦乐四重奏《内心之声》,以及为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的配乐。此外还作有大量的歌曲、钢琴曲等。

课时建议

三课时

内容安排(供参考)

第一教时

听赏《芬兰颂》,初步学唱《七子之歌》

第二教时

欣赏《艺术天地》内容

继续学唱《七子之歌》编歌舞

第三教时

拓展与创造活动

第二课

劳动的礼赞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劳动是伟大的,它创造了社会,造就了多种人才,是社会进步、人类文明的源泉。同时也是产生艺术的源泉,从而产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2通过欣赏《战台风》、《潜海姑娘》、《洗衣歌》等,认识到音乐与其它艺术总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劳动的艰辛,也表现劳动的喜悦,而这种情感是通过音乐语言、肢体语言等艺术手法来反映的,从而使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有感人的力量。

3通过唱、奏《邮递马车》以及《幸福在哪里》,体会歌曲乐观的情绪,能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歌唱及吹奏。

4通过创造与拓展,使学生接触更多作品,使学生认识音乐就在生活中间,培养乐于交流的学习精神。

5认识电吉它、电声乐器,熟悉歌舞体裁。

教学内容与教学建议

一音乐长廊

(一)欣赏《战台风》

内容介绍

《战台风》(筝独奏曲)由王昌元在上海港码头体验生活时,有感于工人与台风顽强搏斗的情绪而创作。乐曲除引子外,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以快速强烈的节奏,表现码头生气勃勃、热烈欢腾的劳动景象。第二部分左右手在筝码两侧反向刮奏,以及扣摇(即在右手拇指摇的同时,左手拇、食指紧夹筝弦,在筝码与右手触弦点之间,先左后右,往返动)的技法,模拟台风的呼啸。第三部分通过旋律节奏由疏到密,左手伴奏由简至蘩,以及音区变化等变奏手法,造成逐渐紧张的音响效果,使人联想到工人们与台风激烈奋战的场面。第四部分以宽广清新的旋律,抒发工人们胜利的豪情。最后,是再现部分。乐曲启气势磅礴,形象鲜明。曾被改编为钢琴协奏曲。(摘自《音乐欣赏手册》)

2教学建议:

(1)乐曲虽名为“战台风”,实际描写了风前、风中、风后的全过程。要引导学生从疏密有致的节奏。快慢交替的速度,强弱变化的力度等音乐要素对乐曲有个完整而准确的领会。

(2)粗浅地了解一点古筝的演奏方法,了解演奏技巧及对乐曲表现的作用,有条件的学校可用实观方法,由老师或同学演奏多种技巧进行示范。

(3)可配合一组画面进行情景欣赏,或在听音乐的同时进行情景的想象与叙述。

(4)思考题答案参考:参阅教材分析

(二)歌唱《邮递马车》

歌曲分析:

《邮递马车》(日)由日本歌手冈本敦郎在1952年唱开。这首大调式的歌曲由展开性的三个乐段联合而成。旋律富有朝气、情绪欢快。在期待着好消息的牧场年轻人听来,每天来一趟的邮递马车的马蹄声是多么清脆悦耳,于是充满希望的嘹亮歌声油然而起。歌曲中“啦啦啦”的衬词段落活泼、快乐,像年轻人跳动着的心那样起伏不停。在日本已传唱三十年的这首歌曲,从七十年代起在我国逐渐传播开来。曲作者古关裕而是日本著名作曲家,1909年生于福岛,1929年得英国国际作曲家协会应征作品奖,1953获广播文化奖。

2教法建议:

(1)歌曲乐段之间、乐句之间的松紧对比很明显,松的地方须唱得舒展,紧的地方须唱得轻巧短促,以使歌曲显出一种活泼生气。

(2)歌曲从齐唱、对唱到合唱,很有层次与条理,在进到对唱部分时,两个声部连接紧凑不拖沓。

(3)演唱时要注意fa、si及节奏变化音的音准。

(4)“啦啦”段要突出每小节的强拍,且密集处要吐字灵活清晰.。

(5)此曲可用歌表演形式进行演唱。

二艺术天地:

(一)音乐与影视:《潜海姑娘》

内容介绍:

《潜海姑娘》(记录片)王立平曲。影片反映我国第一代女潜水员,在南方奇丽的海底世界紧张愉快的劳动生活。是一部散文式的抒情小品。影片始终贯穿着优美抒情而富于色彩性的音乐。音乐主题:是一个带有南国色彩的纯五声音阶旋律,影片中以多种乐器在不同调性和不同配器上,结合不同背景反复出现,既表现了潜海姑娘青春健美的形象和崇高的内心世界,也反映出海底的美丽景致。为了使音乐富与变化,还穿插了一些色彩性和描写性的段落,特别是:追海龟“一段,分别给海兔子、大海龟和潜海姑娘以疏散中不同的音乐形式。按画面长度交替出现,表现一场很富有风趣和富于戏剧性的追逐战,造成了一个小的高潮。作者采用了小编制乐队的配器写法法,除了使用钢片琴、铝板琴、木鱼、手风琴等外,还采用电吉它来演奏潜海姑娘音乐主题,给人一种清澈透亮的海底世界的联想和恬静舒展的感觉,使得主题音乐更加鲜明和个性化。该曲又名《种海菜》。(选自《音乐欣赏手册》)

2教学建议:

(1)听赏该曲时,教师可想法找影片资料给学生观看,也可根据音乐寻找一些描写海底世界的记录片资料,配合欣赏。

(2)原曲在电影中是以电吉它的音色出现的,故应鼓励会吉它的同学当众表演一下,也可用电子琴模拟。

(3)该曲的音色具有幻想色彩,鼓励学生想象五彩缤纷的海底世界,也可用想象画表达乐曲内涵。

(二)音乐与舞蹈:《洗衣歌》

内容介绍:

《洗衣歌》李俊琛词,罗念一曲。作于1964年。是舞蹈《洗衣歌》的主题曲。它的创作酝酿过程达十多年之久。在解放x藏“一面进军,一面修路”的战斗中,在砸碎封建枷锁,实现民主改革的日子里,在边疆自卫反击的战场上……解放军和藏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作者亲身经历了这些难忘的岁月,感受深切,但一直未找到合适的形式表现它,一次拉萨人民拥军活动,为部队拆洗衣被,作者从这动人的场面中得到了创作的启示。编舞者在提纲里写下了“是谁帮咱翻了身?是谁帮咱得解放?是谁帮咱修公路?……架桥梁、收青稞、盖新房……?这些平易通俗但又深含情谊的话语,拨动了曲作者的心弦,他就以此为歌词,谱成了深受军民喜爱的《洗衣歌》。这首歌吸取了昌都民歌、巴塘民歌《江作林令》等藏族民间朴实健康的音调为素材,既保留了风格,又有所创造。曲调起伏跌宕,充满欢乐与激情。作者还从雅鲁藏布江一带民歌中归纳出一种八个音级,两个五声音阶混合的调式,使音乐的色彩更加浓郁清新,藏族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这首分节歌只用了八个音,然而丝毫不觉单调。“出打出打”,“阿拉黑司”等藏语劳动呼号嵌在歌舞中,使它生机勃勃,情趣盎然。

歌舞情节为:勤劳可爱的藏族姑娘到河边取水时,见解放军炊事组长正在洗衣服,便由小卓嘎假装扭了脚将班长支开,等到其他姑娘兴高采烈地将衣服都洗完后,班长方知受骗,但他也将计就计,悄悄将姑娘们的水桶装满水后挑回村庄,姑娘们发现后连鞋都来不及穿,欢笑着赤脚直追,留下小卓嘎一个人抱着同伴们洗军衣脱下的靴子边喊边追……

2教学建议:

(1)这是一个有情节的歌舞,但教学重点还是应使学生认识音乐和舞蹈是如何丝丝相扣的,故教师不要停留在内容的介绍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观看舞蹈,用视听器官去感知舞蹈这一艺术特征。

(2)x藏舞是大家比较熟悉并热爱的一种少数民族舞,可让会舞蹈的同学当众表演或做几个代表性动作,如“弦子”、“踢踏”等,同时让全班一起跟跳。

(3)可做一个有趣的试验:先听没有舞的歌。再看没有歌的舞,让学生明白歌舞唇齿相依关系,认识学音乐在表现舞蹈的风格情绪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三创造与拓展:

题一

1、答案

《我为祖国献石油》-----石油工人

《美丽的心灵》-----------清洁工人

《拉网小调》--------------渔民

《森林铁匠》---------------铁匠

《勘探队员之歌》-----------勘探队员

2、活动建议:

可让学生跟着音响哼唱。

题二

活动建议:、先把歌曲唱熟,再试奏曲子,会键盘和声的最好自配和声伴奏,不会者则选择一些打击乐器进行节奏伴奏。

2、为突出劳动的热烈气氛,建议多人分工进行唱、奏、舞合作。如:旋律与和声由两人或两组人吹奏,其它人唱或跳,既减小难度,又使人人参与。

3、根据乐器种类自由选择c或F。

题三

活动建议:、让学生知道:艺术作品既包括音乐、戏剧,也包括绘画作品和手工艺作品等等。还可以拍摄一些反映劳动场面的照片,短电视片,可以情景剧形式当众表演,同时展示作品。

2、作品若为短片或表演,最好配上音乐,以突出学科的听觉特征。

四、艺术小辞典:

传统乐器和电声乐器“

传统乐器是不依靠电子技术而获得的、具有乐器本身独一无二的音色的乐器。如钢琴、小提琴、二胡、笛子等。二十世纪中下叶,反映以电子技术获取各种音源,再经各种数据处理,模拟各种乐器的声音的乐器相继出现,它们就是电子琴和电子合成器。与真正的传统乐器相比,它们有很大的可变性与可选性。电子合成器具有模拟各种乐队整体效果的立体表现力。电子琴与电子合成器的出现,历史性地改变了一种乐器只具有一种音色的传统概念,也划时代地创造了一件乐器能取代一个乐队的奇迹。电子琴与电子合成器不但能模拟各种乐器,还能演奏出传统乐器无法奏出的更高或更低音区。电子琴为什么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呢?电子音乐有震荡器与发声器取得声源。震荡器产生单频率声波,发声器产生复合声波和不同音色。电子音乐囊括了全部声波频率,正像白色光包含全部光波频率咿呀不管,故电子琴能模仿出人类制作的传统乐器。

课时建议

三课时

内容安排(供参考)

第一教时

学唱《邮递马车》《创造与拓展》题一的听辨

第二教时

听赏《战台风》吹奏《幸福在哪里》

第三教时《艺术天地》内容

创作活动

第四篇: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1

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1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一学习主题

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共6课时)

第一课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基本史实。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记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鸦片战争•重点难点

本课主要叙述中国是怎样从一个政治上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的过程。重点掌握两大板块、六个问题:一是林则徐虎门销烟:1.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2.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3.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二是中英《南京条约》:1.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2.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3.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难点是怎样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教法

.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首先由导入框的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疑问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在学生充分议论的情况下,教师加以归纳指出: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推销工业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而四处扩张,广阔的中国市场就成为它首选的对象。英国曾经采用外交、贸易等手段想打开中国的大门都未能遂心如意,后来发现从事毒品贸易可以牟取暴利。

2.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指导学生看自由阅读卡,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吸毒现象和我国政府的禁毒决心,让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再概括归纳:鸦片是一种用罂粟汁熬制而成的麻醉毒品。人一旦吸食鸦片就不易戒除,一染上毒瘾,则使人倾家荡产,家破人亡。这一目的彻底暴露了英国资产阶级的无耻和伪善,认识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马克思曾引用英国史学家蒙哥马利马丁的话来痛斥鸦片贸易的罪恶:“鸦片贸易比奴隶贸易更残酷,因为鸦片贩子在腐蚀、败坏和毁灭了不幸的罪人的精神世界,还折磨他们的肉体。”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非法的鸦片贸易年年靠摧残人命和败坏道德来充实英国国库。教师请学生阅读动脑筋的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加以归纳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造成哪几方面的危害;给中华民族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3.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教师提出你将如何面对这因鸦片走私所带来的严重局势的问题。在学生充分讨论、各抒己见后,教师再归纳鸦片走私已严重危及清王朝的统治,所以道光帝派林则徐到广东禁烟。(讲清楚鸦片的危害,林则徐为何禁烟即不言而喻)

4.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教师指出,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了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挫败了英国用鸦片打开中国大门的美梦。他们决心发动侵略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教师提问:这场战争是否因林则徐的禁烟引起的?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引用德国近代著名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的名言,指出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资产阶级的既定政策,这场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保护鸦片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的必然和继续,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他们也是要这样做的,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由于这场战争是因鸦片走私引起的,所以马克思说:“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接受一种名叫鸦片的麻醉剂”,因此,这场战争就被称为鸦片战争。

5.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让学生阅读课本回答,这场战争的结局如何?以清政府战败的原因作为小讨论的主题,让学生有自主学习、自由发挥、自我表现的机会。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看鸦片战争示意图,讲述鸦片战争的两个阶段:一是攻广州、陷定海、逼天津,道光帝将林则徐撤职查办;二是占香港、进吴淞、到南京,清政府被迫签订城下之盟。再归纳提示:由于清王朝入主中原后,采取闭关锁国政策,失去了通过对外经济文化交往来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的机遇,却造成了固步自封、愚昧落后、夜郎自大的心理,结果“落后就要挨打”,在战争中吃了败仗。尽管中国所进行的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尽管有关天培这样的爱国将土的英勇抵抗,但仍然挽回不了失败的结局,腐败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6.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师提示,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让学生阅读《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指导学生看割让香港岛示意图。引导学生将条约的主要内容归纳为割地、赔款、通商六个字。再与学生交流讨论、分析,得出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论。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对外来侵略、反对本国封建主义的斗争,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练一练

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

活动与探究

.小讨论: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

第二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恶行径,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使中国举世闻名的皇家宫苑付之一炬,主权进一步丧失,土地被强暴割占,以及在国难当头的岁月里,农民起义军反抗斗争的历史史实。

本课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听、看、议),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即列强之所以肆无忌惮,如此嚣张、放肆的根源所在)从中领会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斗争的首指目标为什么是清政府(不彻底消除腐朽的根源,今天赶走“法兰西”“英吉利”,明天还有新的“法兰西”“英吉利”接踵而至)。

第二次鸦片战争•重点难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是一个重点,对这部分的内容学生只须掌握其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时间及发动战争的国家即可,但教师应抓住课文的标题,讲述这次战争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它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关系,使课文内容上下衔接。

“列强侵华罪行”是本课的又一个重点,也是本课大量篇幅所叙述的内容,为使学生化繁为简,轻松掌握这一段史实,可把其罪行归纳为八个字“洗劫空前”(英、法)、“割地最多”(俄)。

本课的难点可以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上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法建议

复习提问: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列强是否满足既得的利益?

导入新课

.正文的授课思路可采用一条线索三大板块的结构方式:

①一条线索:即课文的标题“第二次鸦片战争”

②三大板块:由全课板书设计构成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的罪行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引发的斗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2.具体的授课方式

①对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本课极为简略,但为什么把它单列一个板块,一是整体线索的思路结构分明,顺理成章。二是因为不讲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学生就无法理解这次侵略战争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而不是类似“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虽然这是后话),既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肯定与第一次鸦片战争有联系。所以这一部分,教师可以从课目引入,即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由于《南京条约》的签订,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攫取了许多权利,但他们贪婪的欲望并没有得到满足,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无理提出“修约”的要求,遭拒绝后,在此发动侵略战争,以此逼迫清政府就范。因为这次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历史上称之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②在第二板块“列强罪行”中,可做如下处理:

a.讲“火烧圆明园”,可采用说看议的形式进行。说,即教师的解说:圆明园不仅是中国封建时代建筑艺术的结晶,且为世界罕见的博物馆和艺术馆,其被西方称为“万园之园”,可谓当之无愧(详细内容见资料)。让圆明园这精湛艺术的宝库在学生脑子里占据先入为主的位置。看,即放一段《火烧圆明园》的录像,让学生产生对圆明园的直观印象。通过视觉,目睹侵略者的野蛮、贪婪与罪恶。通过听、看活动加深对侵略者罪行的痛恨。议,即让学生发表议论,谈谈感想,引导学生痛责思恨、激发爱国情绪。

b.对沙俄割地行径,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

教学手段可利用一图一表,先“以表带图”(看表识图),后“以图代表”(采用地理方位的识记法)。

③第三板块,可采用连环提问法:为什么中国会遭到如此的劫难,主观原因是什么?(联系“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内容:清政府的腐败,一再妥协退让,造成中国局势急转直下)人民做出什么反应?(引出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农民政权抗击的目标是什么?结果怎么样?最后教师可把第一、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时间、侵略者、主要内容及结果做个小结,这样层层归纳,步步巩固,使学生了解,由于二次鸦片战争主权再丧失、领土被强占,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此外巩固两次鸦片战争的内容,对掌握近代史上列强发动的五大侵华战争知识的完整性做好铺垫。

活动与探究

动脑筋

根据《俄国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叙述沙俄侵占我国北方领土的情况,比一比,看谁叙述的更清楚、准确、全面。

这个题目课结合到“谴责沙俄割土占地”中进行。学生可示图解说(《俄国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

练一练规定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的中国领土割给俄国的不平等条约是?

第三课

左宗堂收复x疆和甲午中日战争

第一课时

收复x疆•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阿古柏侵略我国x疆和残酷剥削、压迫x疆人民;知道左宗棠在x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打败阿古柏,收复x疆的史实。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如果你是左宗棠,如何打败阿古柏,收复x疆?”“如何评价左宗棠”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全面、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x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都会得到人民的支持。

收复x疆•重点难点

左宗棠收复x疆是本课的重点。x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我国的西北大门,它的得失不仅关系到我国的主权,更维系着国家的安全。左宗棠力主收复x疆,得到朝野爱国者的支持和x疆各族人民的拥护。

收复x疆•教法建议

.出示中国填充地图,让学生找出x疆的方位,并提问“x疆占我国领土的百分之几?”再利用“动脑筋”让学生思考回答“为什么说x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一是进行学科渗透,二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让学生了解x疆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回顾这时期我国边疆危机的情况,从此直接导入新课。

3.讲述“阿古柏侵占x疆”一目,可结合地理知识,提问“苏联瓦解产生几个国家?”再提问“浩罕国是由什么民族建立的?”让学生了解浩罕国的由来,又明确它的地理位置。为后面的学习确立时空概念。

4.结合《x疆地图》或电脑,教师边演示边用简练的语言,叙述阿古柏侵略x疆的过程。或让学生自制,自己演示,自己讲解阿古柏侵略x疆的过程,并描述阿古柏如何残酷剥削和压迫x疆各族人民,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5.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小字部分,指出沙俄、英国无视中国的主权,公然承认并支持阿古柏的伪政权,俄国还直接出兵占领x疆的伊犁地区。其罪恶目的,是企图分裂中国领土。

6.“左宗棠收复x疆”是本课的重点。可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李鸿章和左宗棠的资料和主张,上课时让学生分成“李鸿章派”和“左宗棠派”就“海防”与“塞防”(指西北防务)孰重孰轻展开争论。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加深学生对左宗棠主张收复x疆正确性的理解。

7.可设问:“如果你是左宗棠,如何打败阿古柏,收复x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再设问“左宗棠在打败阿古柏后,为什么不乘胜收复伊犁,而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同时又设立抗俄司令部支持曾纪泽的外交斗争?”培养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形势、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斗争策略。

9.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用一块土地,大量的赔款换取伊犁值不值得?”培养学生高瞻远瞩,用全局的眼光来分析问题。

0.讲完上述内容后,可提问“结合以前学习的内容,你怎样评价左宗棠?”即可巩固旧知识,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又可以培养学生全面评价重要历史人物的能力。

问题探究

动脑筋

想一想,为什么说x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x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后历代中央政府从没有放弃对x疆的管理。

练一练

活动与探究

.比一比:分小组讨论左宗棠收复x疆的意义,然后选出一位代表在班上把本组的意见谈一谈,看哪个小组总结得好。

让同学们自由发挥。

2.制表:回顾学过的内容,用表来反映沙皇俄国对我国的侵略。

第二课时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旅顺陷落;威海卫溃败。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雄事迹。

在教师帮助下,让学生讲一讲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的英雄事迹,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在战斗中,以邓世昌等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他们是甲午战争的民族英雄;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中日《马关条约》的签定,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甲午中日战争•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黄海大战。讲述黄海大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沉着应战直至舰沉与全体将士共存亡的英雄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本课的另一个重点是《马关条约》签定的情况和内容。通过讲述《马关条约》的签定的情况和内容,揭露日本侵略者的贪婪、残暴和清政府腐败无能的卖国罪行。

本课的难点是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教法建议

.在导入新课时,老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言以渲染气氛:“同学们,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哪一字哪一句不启人蒙昧、动人心魄呢?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这段导言一开始就制造了浓重的气氛,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学的发展而发展,两句设问,既是对前课作了小结,也给下文作了铺垫,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黄海大战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和战争的名称为甲午中日战争。二是黄海大战的经过。三是黄海大战的结果。可以先由老师放映影片《甲午风云》的重要片段,然后让课前准备好故事的学生进行演讲特别突出邓世昌的事迹。老师在学生讲完后进行归纳和总结。要求学生注意看有关的地图和图片材料。

3.黄海大战后,李鸿章为保存自己派系的实力,命令北洋舰队“保船避战”,躲进威海卫军港,不准巡海迎敌。这样,黄海制海权为日本舰队所控制,此后中国遭到日军海陆两路的夹击。由老师简要讲述辽东半岛战役并着重讲清旅顺的陷落和旅顺屠城,指导学生看小字部分内容。老师再讲清威海卫溃败的情况,指出威海卫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4.《马关条约》一目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应依次讲明以下三个问题:一是《马关条约》签定的时间(1895年)和双方代表(李鸿章、伊藤博文)要求学生记忆。二是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分四点划在书上,并要求学生理解和记忆。关于“三国干涉还辽”,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教师不必讲解。三是结合《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第一、辽东半岛是北洋门户,与山东半岛相合环抱渤海,南端是旅顺军港,割让辽东半岛直接威胁了京津地区的安全。台湾省是中国沿海第一大岛,包括本岛、澎湖列岛及其他大小岛屿七十多个,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遥遥相对,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日本占领台湾,不仅是掠夺了资源的宝库,而且又是侵略我国东南沿海各省的基地。第二、两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严重破坏了中国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当时的财政收入,一年不足九千万两。为了偿付赔款,除了加紧搜括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条件的“洋债”。这笔巨额赔款,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85%被日本政府充作军费,日本迅速发展成军事帝国主义,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敌人之一。第三、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的财富。第四、条约规定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从此,帝国列强取得了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的权利,剥削廉价劳力和掠夺原材料,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总之,《马关条约》的签定,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

5.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让学生动脑筋思考: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为什么“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干什么?这两件事联系到一起,说明什么问题?指出那拉氏、李鸿章为首的投降派苟且贪安,国难当头还搞什么“万寿盛典”,这一小撮人主持国家哪有不败之理。

6.指导学生阅读以徐骧为首的台湾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有关材料,抨击当今台湾“台独”分子的言论。

活动与探究

(任选)

.比较分析: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2.故事会:搜集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故事,在班里交流。

第四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重点难点

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是本课的重点。义和团的发展壮大,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的利益,引起了外国侵略者的极大仇视和恐慌。帝国主义列强一面向清政府施加压力,令其对义和团运动进行镇压,一面直接出兵疯狂绞杀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凶恶本质。

《辛丑条约》是本课的又一重点。通过《辛丑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了又一次骇人听闻的经济掠夺,并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的武装控制之下。清政府已成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忠实走狗,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是本课的难点。学生通过对史实的了解,必然形成初步的认识,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或论点,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努力使认识提升到理性高度。

“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深入,一些外国教会也猖狂地欺压中国人民。从1898年起,活跃在山东的民间组织义和团,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上面的歌谣就是当时传唱的。帝国主义列强对义和团的迅猛发展感到恐慌,拼凑起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

讲述本课前,教师先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然后阅读课文提示,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深入,一些外国教会也猖狂地欺压中国人民。从1898年起,活跃在山东的民间组织义和团,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上面的歌谣就是当时传唱的。帝国主义列强对义和团的迅猛发展感到恐慌,拼凑起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

2.讲述“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强调义和团和部分清军取得廊坊狙击战的胜利,挫败了西摩尔联军进犯北京的计划,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粉碎了所谓“西方军队无敌”的神话。义和团在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900年8月北京陷落,慈禧太后挟光绪帝西逃,这是继四十年前(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之后,北京城又一次为列强所占领。(建议复习比较北京两次被列强占领的史实)

3.“《辛丑条约》”一目是本课的又一重点。教师应提醒学生,同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的国家,除出兵中国的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之外,还有比利时、西班牙、荷兰三国,共十一国。

教师应讲明两个问题:(1)《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条约的主要内容,教材列举了四点,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四个方面归纳记忆。第一,经济上,“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保”。第二,政治上,“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第三,军事上,“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第四,外交上,“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通过《辛丑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了又一次骇人听闻的经济掠夺,并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最终确立了清政府为帝国主义列强忠实走狗的地位。指导学生看《辛丑条约签订的情况》插图,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但不作为要求。

(2)《辛丑条约》给中国造成的严重危害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通过对条约主要内容进行分析,而后再指导学生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进行对比分析,以深化学生对《辛丑条约》严重危害性的认识。

4.本课教学内容完成之后,可以简单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进行列表归纳,结合活动与探究1进行小结指出: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

练一练

活动与探究

.议一议:《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2.谈一谈:《辛丑条约》中的划定使馆界,与今天的使馆区有何不同?

第五篇:沪教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

物理八年级沪科版第一、二章知识要点

第一章 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1、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2、伽利略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3、牛顿与牛顿三大定律。

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5、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

6、物理学定义: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7、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

一、动与静

1、运动的世界: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2、机械运动

(1)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2)描述方法:选择参照物。(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m,比m大的有km,比m小的有dm cm mm um nm.(2)换算关系:1km=103m 1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

2、时间的单位

(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s,比s大的有h、min。比s小的有ms、μs。(2)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1s=103ms 1ms=103μs。

3、用刻度尺测长度

(1)使用前三认清:①认清是否磨损 ②认清量程 ③认清分度值

(2)正确使用方法:①(放尺)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 ②(看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③(读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并记下单位 ④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3)正确记录测量结果: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单位

4、用停表、秒表测时间

第1页

5、测量误差

(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2)产生原因:客观因素(如测量工具),主观因素(如读数、测量方法)(3)减小方法: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三、快与慢(速度)

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国际单位:m/s,常用单位km/h,换算关系 1m/s=3.6km/h

4、公式:v=s/t,变形公式 s=vt,t=s/v。

5、直线运动的分类

(1)匀速直线运动: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2)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

(3)平均速度: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快慢程度。用v=s/t计算。

(4)相对速度:两个都在运动的物体,以其中一个为参照物时,另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速度。①方向相同时,相对速度v=v1-v2;②方向相反时,相对速度v=v1+ v2。

6、测量速度的方法:(1)根据v=s/t(2)借助光电计时器(3)速度仪

四、速度变化的科学探究

1、实验程序:提出问题、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2、探究内容:小球沿斜面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3、方法:用刻度尺测量各段的距离s,用秒表记录各段所用的时间t,再根据v=s/t计算,之后比较速度的变化情况。

物理八年级沪科版第三章知识要点

第三章 声的世界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

第2页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v固>v液>v气(v空气=340m/s)。(3)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3、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声波——鼓膜振动——听觉神经——大脑。

4、人耳能辨别出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

5、回声的应用:①加强原声 ②金属探伤 ③测量距离

二、乐音与噪声

1、乐音

(1)定义:有规律,好听的声音叫乐音。(2)乐音的特性(3个)①响度

A、定义:响度指声音的强弱。

B、响度决定于物体振动的振幅,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②音调

A、定义:音调指声音的高低。

B、音调决定于物体的振动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③音色

A、定义:音色又叫音品,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B、音色决定于发声体自身的材料、结构等。

2、噪声

(1)定义:无规律的,难听刺耳或污染环境的声音叫噪声。(2)噪声的来源:交通工具、工厂机械、家用电器等。

(3)危害:噪声对人们心理和生理都会有伤害。轻则分散注意力,影响情绪;重则伤害身体,甚至危及生命。(4)防止办法: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第3页

三、超声与次声

1、超声

(1)定义: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超声。(2)特点:频率高,穿透力强,“破碎”能力强。

(3)应用:用于医学、工业、军事等。(超声诊断仪、超声金属探伤仪、超声雷达)

2、次声

(1)定义: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

(2)特点:频率低、波长长、传播距离远、穿透力强、破坏力强。(3)应用:预防自然灾害,军事探测等。

(4)危害:有很大的破坏力,要防止次生的产生,远离次声源

第四章 多彩的光

一、光的传播

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1)天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2)人造光源如:电灯、蜡烛。

2、光的直线传播

(1)条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2)现象: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3)光速:真空中是3×108m/s。

(4)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v固

二、光的反射

1、基本概念:一点指:入射点;二角指反射角、入射角;三线指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

2、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光的反射分类(1)镜面反射(2)漫反射

4、光路的可逆性:发生反射光路是可逆的。

5、面镜(1)平面镜

①成像原理:光的反射。②成像特点: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大小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③应用:①、成像(穿衣镜)②、改变光路(潜望镜)。(2)球面镜

(一)凹面镜 ①、光学性质:对光有会集作用;②、应用:太阳灶。

第4页

(二)凸面镜 ①、光学性质:对光有发散作用;②、应用:汽车后视镜。

三、光的折射

1、发生折射的条件:光从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

2、折射规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发现两侧。折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入射角减小时,折射角也减小。

3、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中(或其他透明介质)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4、发生折射时光路可逆的。

5、折射现象:池水看起来变浅、海市蜃楼等。

四、光的色散

1、定义:白光经过三棱镜时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

2、色光三基色:红、绿、蓝。

3、颜料三原色:红、黄、蓝。

4、颜色

(1)透明体的颜色决定于物体透过的色光。(透明物体让和它颜色的光通过,把其它光都吸收)。

(2)不透明体的颜色决定于物体反射的色光。(有色不通明物体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白色物体反射各种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的光)。

五、科学探究 凸透镜成像

1、凸透镜:对光有会集作用。

2、相关概念:①主光轴 ②焦点(F)③光心(O)④焦距(f)

3、经过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①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异侧焦点; ②经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③经过凸透镜焦点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

4、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5、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过同侧焦点。

6、凸透镜成像

(1)原理:光的折射。(2)成像规律:

①当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缩小、倒立的实像;像距位于焦距与两倍焦距之间。②当物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等大、倒立的实像;像距位于两倍焦距处。

③当物距在焦距与两倍焦距之间时,成放大、倒立的实像;像距位于两倍焦距以外。④当物距等焦距时,不成像;

⑤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六、眼睛与视力的矫正

1、眼睛

(1)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2)成像原理:当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视力的矫正(1)近视眼

①特点:看不清远出物体。②矫正:利用凹透镜来矫正。(2)远视眼(老花眼)①特点:看不清近出物体。

第5页

②矫正:利用凸透镜来矫正

(3)眼镜的度数=100/f(f以米作为单位)

七、神奇的“眼睛”

1、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物体在焦距以内,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显微镜

①结构:目镜、物镜。

②成像原理: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普通放大镜,把实像再次放大成虚像。

3、望远镜

①结构:目镜、物镜。

②成像原理: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普通放大镜,把实像再次放大成虚像。

4、照相机

①结构:镜头、光圈、快门、胶片。

②成像原理:当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5、投影仪

①结构:凸透镜、平面镜、屏幕。

②成像原理:当物距在焦距与两倍焦距之间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物理八年级沪科版第五章知识要点

第五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

一、力(F)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作用的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二、力的描述

1、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它们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2、力的单位:牛顿,符号:N

3、力的示意图:在受力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所受的力,这种表示力的形式叫力的示意图。

三、弹力与弹簧测力计

1、弹力

(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2)条件:①物体相互接触 ②必须发生形变

第6页

2、弹簧测力计

(1)用途:用来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2)构造:刻度盘、弹簧、指针等。

(3)原理: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越长。(4)使用方法

①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量程); ②明确分度值; ③校零;

④测力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与所测力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盘上;⑤读书时,视线应与刻度面板垂直。

四、重力(G)

1、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力。

2、重力的三要素(1)大小

①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 ②计算公式:G=mg(2)方向:竖直向下(3)作用点(重心)

①质量均匀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几何中心。②不规则物体的重心采用悬挂法、支撑法。

五、摩擦力

1、滑动摩擦力(f):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所受到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2、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1)压力大小;(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1)增大摩擦方法:①增大压力 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2)减小摩擦方法: ①减小压力

②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第7页

③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

④使接触面脱离接触(加润滑油、充气垫)。

物理八年级沪科版第六章知识要点

第六章 力与运动

一、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

2、知道惯性: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二、力的合成

1、合力的概念: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2、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1)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F=F1+F2(2)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相同。F=F1-F2

三、力的平衡

1、二力平衡:一个物体在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彼此平衡。

2、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面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3、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一定为零。

4、运动和力的关系:

(1)物体受到不平衡的外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

(2)物体受到相互平衡的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物理八年级沪科版第七章知识要点

第七章 密度与浮力

一、质量

1、质量的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

2、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与物体的状态、形状、所处的空间位置无关。

第8页

3、质量的单位:国际单位Kg,常用单位 t、g、mg。

4、单位换算: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5、能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质量。

6、知道测量物体质量的常用工具是天平及托盘天平的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

二、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

1、天平的使用

(1)使用天平时,应将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2)归零,调平。(3)左物右码。

(4)读数:物品质量=砝码质量+称量标尺示数值。(5)取放砝码必须用镊子夹取。不能超过量程。

2、量筒和量杯的使用

(1)要会选择量程不同量筒,提高测量精确度。

(2)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底部或凸液面顶部在同一水平面。

三、物质的密度

1、密度的概念: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密度的单位:kg/m3或g/cm3

3、单位换算:1 g/cm3=103kg/m3

4、密度的计算公式:ρ=m/V

5、记住水的密度。

6、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一般情况下物质不同,密度不同;同一物质的密度还和其所处的状态有关。

7、会用天平和量筒(或量杯)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四、阿基米德原理

1、浮力的概念:液体和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向上的托力,物理学称这个托力叫浮力。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到的重力。

3、公式:F浮=ρ液gV排

五、物体的浮与沉

1、物体的浮沉条件

(1)当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2)当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

第9页

(3)当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处于悬浮或漂浮状态。

2、浮沉条件的应用

(1)密度计(2)盐水选种(3)潜水艇(4)热气球

第八章 压强知识归纳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3.压强公式:P=F/S,式中p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1帕=1牛/米2,压力F单位是:牛;受力面积S单位是:米2

4.增大压强方法 :(1)S不变,F↑;(2)F不变,S↓

(3)同时把F↑,S↓。而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5.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

6. 液体压强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7.* 液体压强计算公式:P=ρgh,(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g=9.8牛/千克;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米。)

8.根据液体压强公式:可得,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9. 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10.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11.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

12.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

513. 标准大气压:把等于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13×10帕=10.34米水柱。

14.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15.流体压强大小与流速关系:在流体中流速越大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物理八年级沪科版第九章知识要点

第九章 机械与人

一、杠杆的平衡条件

1、定义

(1)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是杠杆。(2)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3)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4)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5)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6)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第10页

2、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F1·L1= F2·L2,也可写成F2/ F1= L1/ L2。杠杆平衡时,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

3、杠杆的种类

(1)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杆。例如:起子、扳手、撬棍、铡刀等。(2)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例如:镊子、钓鱼杆,赛艇的船浆等。(3)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的杠杆。例如:天平。

省力杠杆省力,但费距离(动力移动的距离较大),费力杠杆费力,但省距离。等臂杠杆不省力也不省距离。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杠杆是不存在的。

二、滑轮及应用

1、定滑轮

(1)定义:轴固定不动的滑轮叫定滑轮。

(2)原理:定滑轮实质是等臂杠杆,不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2、动滑轮

(1)定义:轴可以随物体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2)原理: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滑轮直径D)为阻力臂(滑轮的半径R)2倍的杠杆。动滑轮省一半力。

3、滑轮组

(1)定义:由几个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叫滑轮组。

(2)原理:既利用了动滑轮省一半力又利用了定滑轮改变动力的方向。(3)承担物重的绳子有几段,所用拉力为物重的几分之一。F=G/n

三、做功了吗

1、机械 功

(1)功的初步概念: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通过了一段距离,这个力就对该物体做了功。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2)功的计算: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公式:功=力×距离,即W=Fs。

(3)功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为J。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N,距离的单位是m,功的单位就是N·m,1J=1N·m。

2、功的原理

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这个结论叫做功的原理。

第11页

四、做功的快慢

1、功率

(1)功率的概念: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叫做功率。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2)功率的计算:公式为 功率=功/时间,P=W/t。

(3)功率的单位:功率的单位是瓦特。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J,时间的单位是s,功率的单位就是J/s。J/s的专用名称叫做瓦特,简称瓦,符号W。

1W=1J/s,意思是1s内完成了1J的功。1kW=1000W,1MW=106W

五、提高机械的效率

1、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公式:η=W有用/W总=×100%

2、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

3、注意机械效率跟功率的区别

机械效率和功率是从不同的方面反映机械性能的物理量,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功率大的机器不一定效率高。

六、合理利用机械能

1、动能和势能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

(2)势能:势能可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3)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2、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动能可以转化为势能,势能也可以转化为动能。

3、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水能和风能是人类可以利用的巨大的机械能资源。

第十章 从粒子到宇宙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3.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

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

第12页

4.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5.汤姆逊发现电子(1897年);卢瑟福发现质子(1919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2年);盖尔曼提出夸克设想(1961年)。

6.加速器是探索微小粒子的有力武器。

7.银河系是由群星和弥漫物质集会而成的一个庞大天体系统,太阳只是其中一颗普通恒星。

8.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大多数科学家都认定:宇宙诞生于距今150亿年的一次大爆炸,这种爆炸是整体的,涉及宇宙全部物质及时间、空间,爆炸导致宇宙空间处处膨胀,温度则相应下降。

9.(一个天文单位)是指地球到太阳的距离。

10.(光年)是指光在真空中行进一年所经过的距离。

第13页

下载沪教版八年级艺术上册全册教案1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沪教版八年级艺术上册全册教案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

    第一课 美术概说课型:单一型 1.教学方法:讲解,2.欣赏3.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基本懂得美术的概念。 通过各种图画的展示和讲解,使学生了解美术的分类,并理解绘画,雕塑,工......

    八年级上册音乐全册教案

    人音15册 第一单元 《让世界充满爱》说课设计 重庆市开县西街中学 凌波微尘 “假如我们能在一个孩子身上唤起对音乐的一种强烈的热忱,假如我们能把这种兴趣延长若干年并且稳......

    八年级政治上册全册教案 粤教版5篇

    八年级《思想品德》(上)教案第一单元 塑造自我第一节 自尊自信 第一课时 自尊是健康人格的基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自尊的涵义,认识自尊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是形成......

    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的: 1. 师生相互认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2. 新教材特点的认识,使学生对本学科初步了解。 3。对学生提出具体的建议与要求。 重点:师生交流,......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 (2000字) 八年级生物上册目录 第一章 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一节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2、3、4 第二节 线形动物和环......

    教科版小学艺术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14.9

    三年级上册艺术教案(教科版) 2014年秋季 第一单元《摇啊摇》 单元概述: 母亲的怀抱、外婆的摇篮、月光下、池塘边、草垛旁„„每当想起这动人的情景,耳边回很自然的想起那一首......

    教科版小学艺术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音乐

    教材:二年级艺术第三册第三单元 课题:做个虎头演起来 教材简析 《做个虎头演起来》是小学艺术第三册第三单元"十二生肖"中的一课。十二生肖的动物形象生动、造型极富趣味,关于......

    二年级艺术上册全册教案带反思

    二年级艺术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第一课 哈,醒来了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人文目标 通过学唱歌曲,感受小鸟在清晨醒来时的愉快情景;通过欣赏法国绘画大师莫奈的《日出·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