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普通高校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试论普通高校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文摘要:田径运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形式,能有效地发展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协调性等一系列身体素质,增强体质,获得基本的运动技能,提高运动能力,培养意志品质。因此,本文对高校田径教学对大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提高高校田径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高校田径教学对大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田径运动一直是各项运动开展的基础,被誉为“运动之母”。田径运动的健身与教育功能有不可替代之作用。高校田径教学对青年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具有其他运动项目所无法取代的作用和价值,这种特殊性是由田径项目的本质属性和教学对象(学生)的特性所决定的。
健身功能是田径运动的本质功能,具有特殊的锻炼价值。田径运动中的走、跑、跳、投项目可有效的发展学生的五大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手段。经常从事田径运动还可以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有助于磨练意志品质;培养勇敢顽强、吃苦耐劳、竞争意识的优良品质;培养健身意识、养成锻炼的好习惯,实现“终身体育”的健康目标。田径教学是发展学生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协调性等身体素质最直接、最有效途径,是学习体育技术动作和从事体育锻炼的基础。通过多种形式的田径健身练习,能够起到发展身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的作用,为大学生进行各项体育运动和体育娱乐休闲打下良好的基础。田径运动实质是具有很高的健身价值,田径中的慢跑、快走就是最好的健身运动内容和形式,也是大众健身最主要的锻炼方式。由于田径运动的动作简单性、易学性、对称性而且锻炼时不需要经费,所以一般性的田径锻炼不受人数、年龄、性别、场地、器材的影响,是高校大学生理想的健身项目,也是促进学生健康的理想运动载体。因此,高校应广泛开展田径教学和田径运动,尤其对正处在成长关键期的大学生来说,田径运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高校田径教学的现状分析
1.田径考评体系欠缺科学性、合理性
高校田径运动的传统评价方法通常是量化考评,片面强调“量化比不量化好”。通过直接测量的数据(例如时问、高度、远度),即硬性指标来反映高校学生对田径运动项目的掌握情况。而这些数据成绩并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出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这种运用统~标准“一刀切”的评价方法,既是应试教育的体现,也致使考试成为大学生的负担。再者,考评体系缺乏弹性机制,教学训练的一致性要求较多,灵活性较少,很难体现教学“以人为本”的精神,也不符合“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要求。体育成绩差的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得不到应有的肯定。不能照顾到个性的差异而加以区分对待。如此一来,对不少高校学生来说,参与田径体育课活动已经失去了应有的轻松和乐趣。
2.缺乏”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目前大多数普通高校田径教学都仍然延续以竞技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过于追求竞技运动项目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过于重视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以及学生跑、跳、投能力的提高,却忽视了教学过程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忽视了根据学生的需要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忽视了如何科学运用田径运动来进行健身的教学。高校田径教学没有围绕”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没有发挥田径课的健身作用,没有围绕”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让田径运动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来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3.传统的教学模式制约田径课教学的开展
普通高校田径教学仍然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基础课,还是选修课,都侧重以技术教学为主,而忽视健身教学。传统的田径课教学过分追求竞技项目的完整性、系统性,仅重视跑、跳、投等技术动作的教学,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和对各项技术动作的理解程度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统一的技术和标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难以适应和接受,掌握运动技术比较困难,从而影响田径课的教学质量,限制了学生基本运动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给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一定的负担,使学生很难对其产生兴趣。
三、提高高校田径教学质量的对策
1.加强体育理论教学,认识田径的重要作用
受技术教育的影响,体育课教学一直轻视或放弃体育知识的传授,学生未能接受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教育,就会对田径教学及田径运动的意义认识不足。因此,高校应加强体育理论课的教学,使学生对科学锻炼身体的原理和方法有一个理性的认识,正确认识田径教学及田径运动与提高身体素质、专项运动技能、增进健康的关系。另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健康第一”的思想教育。要通过理论课教学,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田径课的重要作用,从而把学好田径课作为一种自觉行动,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田径运动健身价值的认识,明确锻炼目的,并养成长期坚持田径运动的习惯,以培养学生具备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2.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在锻炼和健身的过程中,要使练习的方法多样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可以在保留原来项目主要特点的同时,将原有的项目进行适当的改变和拓展,适当降低难度,增加田径的健身性和娱乐性。可以在田径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适当增加一些体育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放宽规定,对场地和器材也不必有严格的要求,使趣味性和竞技性融为一体。也可以将音乐引入到教学中,让学生结合音乐进行一些跑跳等方面的练习。此外,在田径课教学中,教师应灵活运用教学手段,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田径教学气氛,随时与球类、体操、武术等其他体育运动结合起来,这还将充分体现田径运动的基础作用。要充分利用田径运动的优势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运动中体现出自己的个性特征,并在学习锻炼的过程中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田径教学的趣味性
在田径教学中,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直接关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对提高田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兴趣是激发人做好某件事情的动力,并使人克服困难向指定目标奋进,在田径课教学中,教师应灵活运用教学手段,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田径教学气氛,教师的讲解要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示范要准确优美,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教学方法要经常变革,切忌单一,应根据田径项目的特点,选用既能达到教学目的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练习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其通过互帮互学积极参与到学、练活动之中。在练习时,教师应抓住时机给予鼓励,如传授技术动作时,教师应积极为其创造示范机会及时进行语言或非语言反馈以激发学生对田径学习的热情。
4.提高教师和学生对田径文化的认识
在田径教学中要系统完整地向学生传授田径运动的历文化,使学生全面了解田径运动的实质,让学生感觉到田径一切运动的基础,讲清楚田径运动的锻炼价值。此外还要养学生欣赏田径运动的能力,使学生在欣赏高水平的田径赛中体会到短跑的速度与精确、长跑的耐力和战术、投掷的量与美、跳高的腾飞与舒展等。可将田径知识、技术、战术及团队精神、意志品质等内容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并且要鼓学生将田径课所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去。教师教学中要充分挖掘田径的内在魅力,让学生了解田径的文和历史,体会到田径运动的乐趣,形成对田径的良好感觉。此外,在目前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田径体育教师要具有坚实宽的体育理论知识,熟悉田径运动的历史、现状,以及未来的展趋势;要善于了解体育运动发展的动向,以及学生的运动求。其次,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对田径教学教材的发能力,通过田径教学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和组织管能力等。
四、结论
随着体育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田径课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课程,应当引起学校领导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但高校田径教学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仍侧重以技术教学为主,没有充分发挥田径运动的健身作用,田径教学课有被其他项目所取代的倾向。要更新教育观念,以“快乐体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指导,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田径运动的健身作用,使之成为学生愿意接受并经常进行锻炼身体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方法和手段。
参考文献:
[1]王林,王岩.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弊端与改革思路[J].体育与科学,2003,(5).
[2]张秀丽.田径运动在高校公共体育中存在的必要性[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4(1).
本论文转载于论文天下:http://www.xiexiebang.com/product.free.10053451.1/
第二篇: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文标题: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路径探析
作者姓名:李超
作者单位: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 邮编:118008
摘 要:从当下的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设置来看,存在着教学计划安排随意性,军事理论课教师编制供给不足,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欠缺,科研能力不强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应当在教学理念的塑造,完善规章制度体系,构建有力的师资队伍,灵活教学模式加强同部队的合作等方面寻求有效的对策。关键词:军事理论课教学 问题 对策作者简介
:李超(1979-)男,辽宁康平人,讲师,硕士,军事理论研究,superlee336@163.com
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存在的
问题与解决路径探析
军事理论课在普通高校的开设,是加强国防教育在高校全面展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有效途径,更是强化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重大举措。国办发[2001]48号文件颁布以来,我国各高校在军事理论课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收效,达到了国防教育的预期目标,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关注。然而,我们也需要看到当前我国在国防军事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思想认识的不到位,编制体制和机构设置的不合理,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使得高校的军事理论课效果还需要不断的改善和提升。对于军事理论课教师和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而言,研究并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提高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水平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客观正视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办发[2001]48号文件从组织领导、工作规划、师资配备、相关保障等方面,对全面实施普通高校学生军事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然而,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新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一)军事理论课缺乏系统性统筹,教学计划落实不得力
《国防教育法》规定,“学校应当将国防教育列入学校的工作和教学计划,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国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然而,一些高校在课程设置的认识上存在偏见,教学计划的落实不得力,尤其是在教学计划安排中军事理论课不能享受到专业课及其他课程同等的重视程度,常常被作为课程设置的填补。有些只是在新生入学的军训期间,开设一两次军事理论讲座,讲解一些基本军事知识,没有系统性的安排,甚至课程在课表中没有得到体现。有些学校在课时上不能得到保证,存在严重缩水的现象,不能严格落实《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的规定,达不到36学时的量化标准。有些学校不能在正常的课程计划内设置课程,将军事理论课集中在业余时间开展,还有的学校把军事理论课作为选修的形式开设,学生出勤率得不到保证,过分集中授课的效果也不明显。根据统计数据分析,2008年4月有专家称,全国高校学生军训按课程建设的不足30%,开设少量理论课的占15%,理论课在技能训练中实施的占10%,以军事技能训练为主的占45%。由此可以看出,军事理论课的地位被弱化,《大纲》的要求在实施中得不到有效落实,教学质量很难保证。
(二)高校军事教育机构地位较低,专职军事教师编制少
1986年8月,国家五部委和解放军三总部联合发出《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军训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高等学校设立直属军事教研室与校人民武装部合署办公,构建完整了军事教师队伍。很长一段时间,该机构有力的保证了高校军事课教学工作的开展。然而,1998年后,一些高校在改革中把军事训练教学机构分解,甚至个别高校领导以人员编制不足为借口,冷落了高校军事教育机构。
从了解到的具体实际来看,军事理论课教师编制管理和机制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军事教育机构建设不规范。有的把军事教育机构合并到学生处,有的合并到思政处,有的设在保卫处,有的学校没有独立的武装部,把军事教育纳入“两课”教育的范畴。二是军事教师编制难落实。有的高校存在空头编制的现象,有的军事教师编制被分配到其他岗位。有的是有机构,有编制,但军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而且大多是兼职,军事理论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够。三是军事教育机构的人员配置不合理。没有按学历、职称、年龄和教学、科研、组织管理能力进行层次性设置,与担负的军事理论课教学任务不协调。有的办公条件不足,教育和科研经费供给不足,导致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三)师资队伍建设载体不够灵活,教师教学科研能力低
军事理论课在普通高校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方式丰富师资队伍建设的载体,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保障教学和科研能力的不断提升,然而,一直以来这方面的发展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一是军事教师的培训载体不够灵活。缺乏专业化的学习培训过程,导致军事理论课教师岗前培养和在职培训工作难以实施,军事教师主要靠自学,甚至一些教师存在“闭门造车”的现象,知识结构不合理,能力水平不够。二是没有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从当前的发展来看,专业化的军事理论课刊物非常稀缺,相关的理论研究不能得到专业化刊物的发表,学术氛围不达标。相对而言,大规模的学术研讨机会少,缺少思想理论和教学方法的碰撞。多数军事教师缺乏理论研究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的甚至没有公开发表过该领域的学术论文,对教学科研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上述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积极探寻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新模式,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推动军事理论课教育的科学实施。
二、标本兼治,积极探索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改革的新路径
军事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仅影响军事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质量,影响国家教育目标的实现,更重要是影响大学生国防意识的培养,影响国家对全面发展人才培养的水平,必须采取标本兼治的措施,积极探索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改革的新路径。
(一)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军事理论教育教学工作
高校大学生肩负着祖国未来的建设重任,是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传承人和践行者,是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者。通过开展军事理论课,可以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增强忧患意识;可以培养和储备数量充足、素质较高、掌握高科技知识的后备兵员。作为高校的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认识开展军事理论课的重大意义,把军事理论课当作学校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长期坚持,讲求实效,不断提高军事理论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二)完善法规制度,加大具体教育教学工作落实力度
纵观我国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具体实际,还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和法律不健全的严重问题,应该进一步完善法规制度,加大具体教育教学工作落实力度。一是教育部在制定我国高等院校编制体制和教学计划时,应和高教司统一规划,进一步明确军事教研室在普通高校中的编制实体地位,在高校组织机构中享有独立实施的权利,使得高校教务处能认真贯彻执行。二是要落实《普通高校军事教研室工作职责》,教研室的任务是学习政治理论,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组织与实施军事课的教学与研究,搞好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三是教育部要制定一套《普通高校军事课教学的评估条例》下发全国普通高校,以便各普通高校自评自查,有章可循,使全国普通高校军事教研室的建设更规范、更合理,以保证国防教育和军事教育教学有序实施。
(三)理顺编制体制,加强对军事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
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要在学科发展建设上下功夫,理顺编制体制,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军事教师队伍是当前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一是普通高校要尽快落实军事教师的编制。高校在落实编制体制过程中,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把军事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军事教师的配备要根据其自身特点,参照其他教师的任职条件,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科学选拔任用人才。二是要切实搞好军事教师培训和进修工作。军事教师具有特殊的教学规律和素质要求,需要建立一定的培训机构才能适应。军事教师培训机构设置,可采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与军事部门联合负责军事教师的培训工作,共同研究培训规划,采取多种形式对军事教师进行普遍轮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也可以由国家教育部门或军事部门依托军事院校直接进行培训。普通高校也要逐步建立一批国防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点,以推动高等学校军事理论课学科发展建设。三是要建立普通高校军事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把军事教师专业技术职称纳入正常的管理渠道,实施规范化管理,从根本上突破军事教师职称评聘的瓶颈。
(四)遵循教学规律,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模式
开设国防教育课程既属于军事课,又属于政治课,以传授军事知识、进行国防教育为其突出特点。由于教育对象具有特殊性,教育目的具有综合性,加之学科特点及课时所限等现实原因,在教学实践中,应针对军事理论课特点,创新适应军事理论课特点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手段:一是突出教学重点,优化教学内容。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课时少,内容多,且涵盖面广,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统筹兼顾、科学设计。精选教学内容时,要注意各章节的具体特点,各有侧重,有序实施。二是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习兴趣。在策划教学方案,选择教学方法上要依托先进的教育理念,探讨出适合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特点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上,根据《大纲》规定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主要章节,重点内容实施课堂详细讲解,有的内容通过自学和网络教学实施。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理论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在明确阐述基本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尽量运用战例和相关事例加以说明,并注意选取好情节,寓理与事例之中,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又富于哲理。并灵活采取比较法、研讨法、激励法、设疑法等教学方法,促进双向交流,保证军事理论课的灵活
性。三是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用于教学,已愈来愈体现出明显的优越性。它集中了各种教学手段的优势,而且还呈现出巨大的可创造性,在现代教学中有着广阔的前景。为此,在综合运用幻灯、广播、录音、录像手段的同时,应重点突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开发和利用,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形象化,枯燥问题趣味化,相关的问题逻辑化,把语言表达的艺术性和图像显示的直观性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五)加强军地合作,推动军事理论课教学内涵式发展
一是军队相关部门与教育部门密切配合,建立协作机制和制度。制度具有规范性,稳定性和约束性。军队相关部门要和教育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实施方案,协作制度,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二是加强军事教师与派遣军官的有效合作。军队相关部门始终处在国防军事理论研究的前沿,始终会在第一时间掌握相关军事信息,再加上军队教员专业素质较强,设备先进,教学课件制作水平高,派遣军官到高校后,将新的思想理念、教学方法以及较高水平的教学课件和高校的军事教师进行交流,必将提高地方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师的授课水平。而高校自备军事教师,对本校学生比较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与学生交流,掌握高校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活动。为此,应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军事教员与派遣军官合作,教育部和军队相关部门前瞻性协调决策,各省教育厅与各大军区、省军区地协助配合,各地高校与军事院校协作实施,可确保派遣军官与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师密切配合,发挥各自优势,保证教育教学工作有序开展。三是要定期组织教、研交流。省军区、军事院校与地方高校定期进行教学经验交流、教学理论研讨,这是提高教学水平,活跃学术气氛,优化学术风格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军队、地方高校相互学习、借鉴对方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参考文献:
[1]谢斌 窦苏明.基于“321”模式的高校军事课程建设的创新性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4)。
[2]李明瑞.信息战视域下军事情报研究方法探析[J]决策与信息。2014(14)。
第三篇:高校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高校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田径教学被认为是所有体育运动项目的基础,所以它长期以来均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校田径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还能在培养学生健康身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提高高校田径教学效率尤为重要。本文笔者在分析我国高校的田径教学现状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我国高校田径教学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诸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善教学方法等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对策建议,希望能为促进高校田径运动的发展提供一些可行性依据。
关键词:高校;田径教学;对策
田径运动在发展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协调性等身体素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有效增强体质、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及提高人的运动能力。因此,高校田径运动的发展成效情况直接关乎到每一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及综合能力。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普遍大幅提高,当前的田径教学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追求新、奇、特的体育运动的心理需求。因此,我国高校田径体育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本文就着重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提出有效的改革对策。
一.我国高校田径教学的整体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及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我国高校体育工作者也对田径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尝试,如健康体育、终身体育等观念深入人心,有力的促进了高校田径运动的发展。近年来,高校随着学生老师双向选择及学生选课制等新教学形式出现、终身体育思想的推广及教学中纳入了许多深受学生喜欢的大众娱乐健身项目(如网球、篮球、跆拳道等),同学们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运动项目,而使得挑选田径运动的人数剧减,甚至有部分学校由于挑选人数过少直接或间接取消了该项课程。
二.目前高校田径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田径教学师资力量缺乏及专业素质相对较低
据一项针对武汉八所高校的调查统计表明,20%左右的教师反映田径教学师资力量充足,25%左右反映师资力量状况一般,超过50%的教师认为师资力量缺乏。田径教师是组织和开展田径教学活动的重要力量,如果缺少相配套的师资力量,必然会影响到田径教学的课程及运动效果,也必然影响到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田径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相对较低也是影响高校田径教学的又一重要因素。据调查得知,较大一部分田径教师不是专业教师,就是这些有限的体育教师里,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也参差不齐。所以,他们很难理解到田径教学的重要作用及魅力、内在价值,从而制约了高校田径教学的开展。
2.教学方法单一,内容安排死板,教学模式追求竞技化
当前高校在田径教学活动中普遍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如在教法上,基本上采用讲解、示范等传输式的教学;在模式上,以技术教学为主,过于重视跑、跳、投等技术动作的教学;在学法上,强调模仿学习等方法。另外,在教学内容上,高校田径课基本上只开展跳远、长短跑等项目,而跳高、跨栏、标枪、撑杆跳高和铁饼等项目很少开展或者没有开展。由于大学生之间存在身体素质水平、理解能力及兴趣爱好的差异,枯燥死板的教学内容、过于单一的教学方法及过于追求竞技化的教学模式自然无法满足当前大学生追求新、奇、特的体育运动的心理需求,自然无法吸引学生选择田径项目,制约了高校田径活动的发展。
3.缺乏“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众所周知,竞技体育追求竞技运动项目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也在学生提高跑、跳、投能力及掌握高难度的技术动作等方面要求很高,但却忽视了教学过程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当前高校教学中,普遍仍是以教师作为主体,而学生则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竞技体育的教学模式使老师过于追求运动项目水平,使学生无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样就容易使学生产生对田径运动的抵触心理。
4.教学评价体系不合理
受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的影响,在高校田径课程上,基本上沿袭竞技体育的标准进行评价考核。其评价考核主要以运动成绩、达标率和及格率作为标准,在田径项目成绩计算上单纯通过诸如时间、远度、高度等硬性指标进行测量。而学生之间存在身体素质、运动项目理解能力及兴趣偏好等差异,所以存在部分学生短期内在这些过于定量化的指标面前难以达标,同时这样的评价体系形成了运动成绩决定体育分数的“潜规则”,使得很多学生因为担心体育课程分数而惧怕田径,这些因素导致高校田径课学生人数骤减,阻碍了高校田径运动的发展。三.高校田径教学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提高田径教师专业素质,加快田径教学改革
要发挥田径运动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及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田径项目的兴趣爱好,就必须在师资力量建设和教学体系改革上加快步伐。具体来说,高校必须提高田径教师的专业素质,在师资培训及师资引进方面进行强化。同时,要改变传统的传输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传统的竞技体育模式,将原有的田径项目进行适当的改变,使趣味性和竞技性连为一体。如将音乐引入田径教学,让学生结合音乐进行一些跑跳等方面的练习;将球类、体操类、武术类等项目与田径项目相联系,营造一个活泼欢乐的田径教学氛围。
2.建立推广“以人为本”的高校田径教学理念
高校田径教学应改变传统的竞技化体育教学思想,要根据“以人为本”的理念来选择田径教学内容,将田径竞技运动项目科学地转变为能为绝大部分学生所接受和喜爱的田径健身运动项目,使田径运动具有健身性、娱乐性和趣味性,这样有利于高校田径教学的开展。
3.建立全面适用的评价体系
建立全面适用的评价体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点着手:一是田径教学评定内容要全面,除了对时间、远度、高度等硬性指标进行测量外,还要加强对大学生情意性的考核,如运动行为能力的评价、行为态度的评价、教学全过程的评价以及学习效果的评价;二是改变评定的方式,笔者认为应实行教师评定、大学生自评及大学生互评相结合的评定方式;三是采用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的健康意识及锻炼方法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邹旋东.高校田径教学的现实作用和意义.[J],体育世界,2012(1).[2] 张秀丽,田径运动在高校公共体育中存在的必要性 [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10(1).[3] 张健,普通高校田径选修课现状及改革的思考与实践研究 [J],学校体育学,2012(2).[4] 叶萌,余涛.高校田径运动教学改革研究 [J],赤峰学院学报,2012(6).[5] 翟琳,论普通高校田径教学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J],体育教学,2011(9).
第四篇:物理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
物理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
问题与困惑之一:“优秀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后进生吃不了”的现象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在很大程度上还在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教师习惯于采取“一刀切”的教学要求来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的发展差异性兼顾不多,容易造成“优秀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后进生吃不了”的现象。
应对策略:
1教学目标的层次性:教学目标的层次性体现在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兼顾班级中各不同层次的学生,物理教学中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目标、情感目标等不仅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准确地确定重点、难点、疑点,恰当地划分不同内容的教学要求,还要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体差异,准确制定相同和不同的教学目标,以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如<<欧姆定律>>一节的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制定相同和不同的目标。其共同的教学目标为在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上知道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其中两个变量间的变化关系;在实验操作上会用已设计的电路进行测量;在总结归纳上可以从测量的数据中看出两个变量间简单的定性关系;在定律利用上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其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为:学困生:能协助完成电路的连接、基本完成实验操作、如实记录实验数据,从测量数据知道两变量间有一定的相互关系;中等生:会按电路图进行线路连接、准确进行实验操作、从测量数据中分析两变量间的定性变化关系;优秀生:会进行测量电路的设计、规范进行实验操作、能从实验中归纳出正比与反比的变化关系。这种分层次的教学目标可以使学困生能尽自己的努力学到基本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学有所得;使中等生有较高的学习要求,既不感到很困难,又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使优秀生有更高的学习追求,充分发掘自己的学习潜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把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避免因一个标准、一种要求而产生的学困生吃不了、中等生吃不好、优秀生吃不饱的问题。
2课堂提问的层次性: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包括两个层次,其一是教师所提问题的本身具有不同的层次,是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而设置的教学提问;其二是教师要依据学生的水平与能力的差异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而设置的教学提问。
教学提问本身的层次性应符合由低级到高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这不仅是教学目标的要求,也是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处理的要求。如关于力的有关知识就有这样的几个层次问题:1.力是怎样表现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力是怎样表现出物体间的相互作用?3.为什么必须有两个力才能产生力的作用?4.力对物体的运动状态有什么影响?5.力对物体的形状改变有什么影响?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这样的几个层次问题的学习与讨论,就能层层深入地认识力的概念与作用效果。
针对学生的水平与能力的差异向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提问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符合教学的可接受性原理。要求教师的课堂提问要从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解水平的差异进行设疑,让大家都在最近发展区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对学困生尽可能提出较基本、较浅显、较容易的问题;对中等生则提出适当思考即可回答、通过对比即可判断的问题;对优秀生可提出较难或较深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不同的水平上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思、有所答、有所得。如<<二力平衡>>一节,让学困生回答什么是二力平衡?让中等生回答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让优秀生回答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怎样运动?这种按不同层次学生的个体差异来提问,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主体作用得到体现,从而促进个性的发展。
3巩固练习的层次性:巩固练习是教学过程的继续与延伸,一定量的作业是学生应完成的任务与应履行的义务。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样有着不同的要求,表现在练习作业的数量与难度上。对学困生应限制数量、控制难度;对中等生应调节数量、把握难度;对优秀生则不限数量,放开难度。其不同的作业要求:对学困生:重点放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层次上;对中等生重点放在“双基”和能力训练上;对优秀生重点放在方法与思维灵活性的培养上。体现出下有底,上无顶的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教学原则。
4作业批改的层次性:作业批改的层次性包括批改的内容、要求、对象的层次性,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基本题全批全改:基本题是物理知识层次上的较低教学要求,是每一位学生所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是属于保底的下限,对全体学生进行全面批改,体现出教学内容的层次性。
重点题细批细改: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不仅要求在教学中突出,还要求在练习中突出,更要求在批改中突出,这就是要细批细改,从批改过程中发现教学的薄弱环节和学生掌握知识的缺陷,进而才能提出补缺补差的具体措施,体现出教学要求的层次性。
学困生面批面改:面批面改的过程首先是一个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的具体体现,是学困生感到被尊重和被关心的感情激励;其次对学困生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进行面对面的辅导与帮助是教学层次性的重要体现,是面向全体的教学要求;其三学困生学习物理过程中的个性问题适宜在面批面改过程中得以悄然解决,体现出教学对象的层次性。
问题与困惑之二: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就是学习方式的转变。《物理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物理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式。而现在,课堂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我们在物理课堂上看到的学习方式几乎都成了小组合作学习,尤其在一些公开课上。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能有效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众多差异学生的教学不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但是同时,合作学习在实践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在课堂中,我们常见到这样的情形:几个学生挤在一张实验桌前,只等老师一声令下:“现在开始合作”,马上动了起来,有的小组几个学生都在做同样的事,有的却是个别在动,有的甚至还没弄清楚合作干什么,老师已叫“停止”,学生立马恢复原状;当老师说:“现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每个学生马上开始了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很是热闹,可谁也没听清谁的发言,等到推选代表发言时,又总是学习好的成了“权威”,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害怕说不好丢人,于是袖手旁观,不参与合作,出现了“优生表现,众人旁观”的现象;同时,在合作时为了取胜,有的同学将妨碍获胜的同学排斥在外,一旦失败,又互相指责埋怨;并且在合作学习的评价中,往往着眼于某个群体,对个体评价相对减少,从而削弱了某些同学的积极性……因此,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应对策略: 1应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一个不会合作的人,是很难成功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品质与合作精神,让学生明白合作是一种资源共享,合作伙伴不是竞争对手而是可利用的学习资源,鼓励他们在合作学习中相互探讨、相互请教、相互学习。这样才能消除优生瞧不起差生,差生不敢在优生面前表现的现象,才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教师在建立合作小组时,不能一味的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的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应尊重学生的意愿,让他们自由组合,并推选组长。这样,小组成员定是兴趣相投、彼此信任的,在合作时也就没有优劣之差别的感觉了。
3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为此,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鼓励学生,尤其要关注那些沉默的学生与冷场的小组,给他们鼓励与指导,让他们融入活动中去。合作中,教师尤其还要培养优生学会聆听差生发言的习惯。对于发言不太准确的,组内要相互补充,密切配合,发挥好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最后,教师要对合作学习成果作出合理的评价。教师可为每位学生准备一个成长记录袋,记录好每个学生的每一次的参与情况,展示他们在合作中的最优成果,汇集小组成员对他们的综合评价,这样,每一位学生都能从记录袋里发现自己在合作中的成长轨迹,从而激发更强烈的合作动机,使其发挥出更大的创造潜能。
问题与困惑之三 : 教学课时少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突出。
按省教育厅颁布的课时标准,八年级每周上物理课2节课,九年级则每周上3节课,教师在安排上课进度时普遍反映上不完。以八年级物理为例,按省颁标准,每学年按40周计算,一学年的总课时数为40节,但各个学校在安排教学计划时,学生的层次不同,需要的课时量也有所不同,很多教师反映,如果按我县学生实际来安排课时至少需要55课时才能完成。每周2节的物理课让物理教师很难适应,周课时少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人均教学班数增加,作业批改工作量加大,师生交流机会减少,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难度加大。自习课时间严重短缺,学生在校自主学习的时间极少,教师利用下班进行个别辅导的机会也相应减少。由于周课时少,学生学习物理的课外时间也少,知识的遗忘率很高,再加上受语、数、英三主科挤压的现象十分严重,因此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难度在不断加大,很多学生对物理学科都产生畏惧心理。
应对策略:
1加强学科教研和集体备课力度,提高全体教师解读课标、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值得一提的是我县利用“博客”开展校本教研已取得较好的效果。
2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八年级的学生较快熟悉物理这门学科的特点,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物理的习惯。
3通过师生间的多向合作学习,充分利用各种学习的“差异资源”,达到共同增长知识和提高能力的目的。大量成功的教育教学事实证明,教师能否与学生密切合作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同时也会制约教师自身教育教学层次的提高。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能带出十个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其成功之处在于合作教学。因此教师不仅要主动与学生合作,还要指导学生之间进行合作。由于学生间的知识基础、心理及生理发育情况和智力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差异,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发展的速度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而现行的教学体系是以群体教学为主的,教师不可能对其所任教班级的每一个学生都很了解。而学生具有相近的年龄、相近的认识水准及认识方式,交流起来较自然,也少有保留,并且能得到许多有启发性的不同见解,因而学生间的互帮互教其效果有时胜于教师。教师也可从学生间的交流与切磋时所反映的情况及时调控、改变教法或学习指导的方法,实现教学资源的整体优化。
问题与困惑之四:实验教学与实验设备的相对滞后。
新课程注重过程与方法,注重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演示实验、探究实验明显增多,所以学校实验室的配备标准也要相应提高,但现行的实验室配置标准仍不能“与时俱进”地做相应的调整;新教材的“实验与探究”与“迷你实验室”栏目中编排了大量的实验,很多是旧教材所没有的,实验室中缺少这些实验所需要的器材,想买也不一定能买到;教师课前准备教学仪器费时费力。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探究实验的大部分器材可以选用生活中常用的物品。教师在准备过程中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这需要长时间的慢慢积累。
应对策略:
1加强实验室建设。由于新课程实验数量增多,探究实验和迷你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对传统实验室带来新的压力,对实验创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县有部分学校的物理备课组每周一次的例会在物理实验室进行,同备课组的教师一起设计实验方案,分工制作有关的实验器材。我们准备组织骨干教师分工进行研究和改进实验,而后汇编成册供全体教师共享,这样,通过几年时间的积累,逐步完善学校的实验设施,提高实验课的开课率。
2争取得到电教部门的支持,力争提高实验设备的配备标准,多方联系购买实验仪器设备。
第五篇: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古诗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梁圣柏
【摘要】
当前,古诗教学成在“三重三轻”的问题,即:重囫囵吞枣的背诵,轻诗意盎然的美读;重照本宣科的传授,轻入情入境的体悟;重文学常识的掌握,轻学生能力的迁移。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一是将诵读贯穿于诗歌教学的全过程;二是构建开放民主的课堂,营造自由表达的氛围,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走入诗境,更深地体悟诗情。三是拓展迁移,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关键词】【正文】
古诗 教学 问题 对策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自古以来就是启蒙的良好教材,它凝练而富有音乐美的语言品质、高远而空灵的艺术境界、丰富而深邃的思想内涵是其他文学体裁所无法比拟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推荐学生背诵优秀诗文240篇,小学阶段75篇,全部为古诗。前不久,荆州市教科院在松滋专门组织了一次古诗文教学研讨活动,这说明古诗文教学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然而古诗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教师的教学还是老一套,课堂缺乏生趣,学生缺乏兴趣。具体来说,我觉得存在“三重三轻”的问题。即:
1、重囫囵吞枣的背诵,轻诗意盎然的美读;
2、重照本宣科的传授,轻入情入境的体悟;
3、重文学常识的掌握,轻学生能力的迁移。如何引领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体悟诗歌的意蕴美,让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呢?
一、将诵读贯穿于诗歌教学的全过程。
古诗是具有音乐美的文体,它讲究韵律、节奏,要体会这种美,必须诵读。很多学者研究表明,汉字是音、形、义三位一体的文字,因此有人称汉字的读音为“意义的声音”,古诗文的情感,是可以通过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在铿锵的朗读声中体现出来的。同时,声情并茂的朗读又能触动内心,打动读者,使之进入作品的意境,更加深入地感悟诗情。
1、层层深入地读。
很多教师让学生读的目的就是背诵。往往正音以后就不再指导朗读,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读,去背。学生把读,视为负担,读得无味,背得吃力,导致了学生的厌学情绪。笔者认为读诗要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初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再读,想象画面,理解诗意;三读,感悟情景,读出诗情;四读,了解背景,明白诗志。
2、形式多样地读。
初读,教师可以采用教师范读,点名朗读等形式来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通诗句。对全诗的意思有了初步了解后,可利用多媒体来指导全体学生感情朗读。当以背诵为目的时,可以进行小组接力读,个人竞赛读,对有些诗歌还可以边演边读。
3、入情入境地读。
当学生对全诗有了初步的情感体验后教师要趁热打铁,用情感催化剂般的语言来撩拨学生的心弦,利用多媒体课件,辅以音乐或画面对学生进行激情,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比如我在教学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一课时,在这一环节就作了如下设计:
颔联:诗人乘船顺流而下,过了荆门,随着平野的到来,眼前豁然开朗,群山向后退去,只有奔腾的江水一泻千里,他站在船头兴致勃勃地吟道:(生朗诵)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颈联:你就是英俊潇洒、才华横溢、踌躇满志的李白,面对天镜飞、彩云结的雄阔景色,想到自己很快就能投身仕途,一展雄才伟略,于是,你意气风发地吟道:(生朗诵)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尾联:诗人离开了生他养他的家乡。这些青山、秀水、明月、彩云,依依难舍,万里相送啊!李白满怀深情地吟道:(生朗读)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总之,要让学生在兴味盎然的朗读中读出诗情,读出美感。“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叶圣陶语)使诗歌朗读成为真正的美读。
二、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走入诗境,更深地体悟诗情。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走进诗歌的意境,对作者的情感经历与想象活动进行再体验,再创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体验和理解。”强调学生要有“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
教师的讲解,往往把欣赏诗歌变成了咬文嚼字,教师的翻译,更是把灵动的意蕴变成了僵死的大白话。
自古以来,在我国诗学理论界就有“诗贵曲”的说法。清代学人何绍基在谈到诗文的意境时也说:“不肯使人不知,也不可使人遽jù知”。古诗词讲究“意在言外”,讲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也就是说,古诗文作品本身就留给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使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适度的拓展、挖掘,甚至是再创造,去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成为可能。
1、构建民主课堂让学生敢说。
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变居高临下者为平等对话者,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习的组织者,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对话氛围,充分体现课堂民主,让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其次,对学生的发言要多用激励评价,让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以良好的心态进入探究和交流。其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2、做足课前功课,让学生能说。
第一,要认真进行师本对话,要学生入“境”,教师要首先入“境”。教师要认真地阅读文本,研究文本,并在研读中进入诗歌的意境。亲身体验进入意境有哪些阻碍,有那些曲折。这样才能为学生巧妙地预设问题,引导学生登堂入室。
第二,要让学生充分地预习。除了初步了解作品外,让学生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为理解诗歌获取更多可供参照的资料,从而“知人论世”。在预习中对不理解不明白之处进行独立寻疑又能使学生产生查阅的动力,一旦有所获,他们就会有表达的欲望和争论的底气,为课堂上的深入学习做好了铺垫。
3、“放”与“扶”相结合,让学生会说。
“放”不是放任自流,而是组织学生共同探讨某一个问题,并在交流中巧妙地推波助澜,让学生有序地自由表达。
“扶”是巧妙设疑,引领学生进行积极的想象和联想,还原诗歌描绘的形象画面,从而由表及里,领会和挖掘诗歌特有的意蕴。例如,我在教学《望月怀远》一诗时,我将学生分成十组(每组五人),对诗句逐一进行探讨,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不要求完整,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各组推举代表,全班交流。
在探讨第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说:“作者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谈谈你们的看法。”生甲说:“‘生’不仅包含了‘升’,随着月亮的‘生’,诗人对亲人的怀念之情也油然而生了”。这种说法闻所未闻,但我觉得学生想象独到,有它的合理性。我追问道:“既然是‘共此时’,那么作者与谁‘共’呢?如何‘共’呢?经过点拨,学生明白了诗人‘共’的对象就是诗人‘怀’的对象。所谓“共”,就是诗人与亲人面对圆月,相互诉说着思念之情。
第二句,我抓住‘怨’与‘竟夕’两个词进行引导、点拨,让学生打开思路。“夜的时长都是差不多的,作者为什么要说是‘遥’夜而‘怨’呢?诗人‘竟夕’都在思念亲人,他想到了什么呢?”在几组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大家终于明白,作者是由于思念亲人辗转难眠,所以觉得长夜难熬而‘怨’。至于诗人想到了什么?各组在交流时,都想一较高下,更是语喷如珠,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凡是合乎情理的我都给予肯定。
第三句,我抓住“怜”与“觉”来设疑问难,我问:“很平常的月光,作者为什么会‘怜’呢?露水早生,寒气早就充满了整个屋子,为什么作者此时才‘觉’呢?”生乙说:“由于有了前面的‘共此时’(对月相互思念),在作者看来,月光,不仅仅是月光,他可能是家乡亲人对作者的一缕缕情思,因为这光线是从月亮上倾泻而下的,而月亮正是作者与亲人共同相对,倾诉思念之情的媒介,所以,作者对这蕴含亲人情感的月光,就会顿生怜爱之情了。”生丙说:“露水早生,但作者由于思念亲人而感觉不到寒意,只有披衣出门,看到了月光下闪亮的露珠,才觉得有点寒气袭人了。”
第四句,我抓住了‘不堪’和‘还’两个词来激发同学们的探究热情,我说:“月光如水,却不可能掬起,赠与远方的亲人,这是一种‘不堪’。作者彻夜难眠,又为何强迫自己‘还寝’呢?”生丁说:“‘不堪’不仅仅表示月光不可掬,它更表达了作者思念亲人不能相见的苦闷、忧愁和无奈。”生丁接着说:“正是因为思亲之切,作者才十分想与亲人相见。时空阻隔,只能期待在梦中与亲人相见了,所以要‘还寝’”。
“扶”不是越俎代庖,而是架桥铺路,因势利导。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而“卡壳”时,及时进行画龙点睛而又留有余地的点拨,使学生在百思不得其解时,茅塞顿开。
4、交流形式花样翻新,让学生乐说。在对诗歌的意境进行探究时,可以单个阐述,也可以双双辩论;可以师生对垒,也可以小组论战。我在组织时,还模仿时下当红的电视节目,来两句时髦的主持词。比如,当一个同学对某个问题有较深的研究或者有独创性的见解时,我会把他请到前台站好。然后模仿安徽卫视“超级演说家”栏目主持人,做一个手势,全体同学立即会配合我,做一个右臂前伸的手势,指向这位同学,一齐说:“我们听你的!”然后让他侃侃而谈。同学们都以此为荣,谁都希望有机会站在前台,让大家“听他的。”
三、拓展迁移,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要求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而整个小学段编入课本的古诗才60多首,远不能满足丰富学生积累的要求。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地拓展延伸。比如学习了《赠汪伦》可以向学生介绍《渭城曲》、《别董大》、《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送别诗,学习了《乡村四月》可以介绍《归园田居》、《鹿柴》、《山居秋暝》等山水田园诗。还可以布置学生按不同的体裁、题材去收集诗歌,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阅读量。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古诗的能力,小学低段和中段的学生,可以指导其“演”诗、“画”诗。小学高段和初中学生,可以组织他们进行古诗仿写大赛。
我在组织学生进行仿写时对他们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仿节奏,古诗五言一般是2、3的节奏,七言一般是2、2、3的节奏。二是仿押韵,偶句押韵或偶句加首句押韵。三是仿结构,不能把诗句写成可以任意堆积的火柴棒。四句话先写什么,次写什么,再写什么,结尾写什么,必须有自己的安排,也就是要有“起承转合”。
一般,在指导学生仿写前,我会率先“下水”,自己先仿写。例如学习了白朴的《天净沙·秋》,我就仿写了一首《天净沙·做客渔家》:
晴空野鹤芦花,平沙浅水群鸭,茅舍围棋淡茶。
夕阳西下,老酒米饭鱼虾。
教师的仿写作品会产生强烈的示范效应,学生会群起而仿之。例如:学完《游子吟》,赵美娟同学创作了一首《孝心》: “奶奶生病我揪心,求医问药忙不停。默默捧出储蓄罐,一分一角都是情。”明白如话却感人至深。
学完《四时田园杂兴》,梁伟成同学创作了一首《新生活》:“我家建了新楼房,亲朋好友来拜访。楼下唱完KTV,楼上又登新浪网。”颇具时代气息。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古诗词的教学,诗句必须反复诵读,诗意可以大致了解,诗句翻译切忌过细,诗歌的意境主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挖掘探究,让学生各自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4期、2013年第1期。
3、徐健顺《声音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