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开展讨论
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开展讨论
吴中区宝带实验小学 胡向锋
讨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各自依据自己的感知和水平发表看法,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式。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广泛发表意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集思广益,共同提高,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使认识水平提高一步。
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一个问题用一般讲授的方法很难讲清,学生又不易理解,这时,运用讨论方法,让学生议一议,往往会收到明显的效果。但是,也发现,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无所举措,达不到讨论的应有气氛,以致演化成一种形式。这样,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开展讨论,就成了一个关键问题。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注意把握以下几点来指导学生开展讨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符合学生的实际
所讨论的问题,必须能使学生感兴趣而又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在事前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学生在学习中急于想知道什么,有些什么不同的发现,不同的感知或想法,才能确定在什么时候,提出什么问题开展讨论。
比如《花的构造》这一课,我先给学生各自研究油采花和白兰花,并深入其中,发现学生对油菜花和白兰花的构造已有一定的感知,而且各自有不同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提出“花的构造是怎样的呢?”进行讨论。学生就能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得出花的构造应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构成的完全花,另一类是缺少其中的一部分,两部分或三部分的不完全花。如果事先不给学生观察研究,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提出问题,就很难收到这次讨论的效果。
2.抓住问题的本质
讨论的问题,必须是与教学过的要求有关的本质问题,不能把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所有问题都作为讨论研究的对象。否则就会分散学生的精力,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甚至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我在教学《人的营养》时,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大豆里蛋白质比较多?”的问题,这与教学目的的关系不大,而且也很难讲清这一问题,这时教师就要恰当处理,告诉学生可以自己课后去查资料研究。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不影响课堂的教学,而有的学生说大豆除了含有蛋白质外,还含有淀粉、脂肪,则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讨论,使学生认识到食物具有人体所需要的多种营养成分的道理。
3.耐心引导,形成结论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有时会离题太远,甚至暂时“冷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根据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引导他们始终围绕中心问题,开展讨论,积极鼓励学生不怕想错,说错,大胆发表看法,使讨论活跃起来。
例如,在《两栖动物》这一课中,有些学生认为“所谓两栖动物,就是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的动物”。这时,我不急不燥,也不代替学生作出结论,也不简单轻易地表态让学生自己判断对错,并说出理由。学生讨论很激烈,马上有人提出“鸭子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生活,但它不是两栖动物”,促使家进一步思考、研究。最后,明白了“只有小时候生活在水中,长大后生活在陆
地的动物,才是两栖动物”的道理。
所以,在讨论中,教师要因势利导,把讨论一步步引向深处,从而使学生获得符合他们水平的结论。千万不能硬性地把学生讨论研究的结果,拔高或降低到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结论上来。否则,势必会使讨论中断,影响讨论的效果。“唯师为是”,怎能使学生真正提高认知水平呢?
第二篇: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中开展讨论式教学的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中开展讨论式教学的
研 究 报 告
一.现状分析:
美国教育家科威涅克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也就是说,语文教育同时存在于社会、学校和家庭。如何将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网络产生整体效应,是语文教育界正在解决的问题。要学好语文,提高学生读写听说能力,光靠课内学习远远不够,还需要课外的营养补充。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小学生对于故事性、生活性的学习内容倍感兴趣。根据我的调查,在童话故事、漫画、作文选、科学类、音乐类、美术类等书籍中,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故事类书籍。由此可见,学生对故事性、情节性、趣味性的内容有浓厚的阅读欲望。我们应该把握这一点,有选择地开展一些课外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那么,以什么样的形式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才能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呢?我认为开展讨论式的教学活动值得一试。
讨论式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自学思考,主动设疑,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展示结果,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在阅读课中,运用讨论式教学法,是教学思想的一个解放,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一个主要途径。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作用,增强独立性和自信心,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然而怎样在活动教学中进行“讨论式”学习,却是我们每一个教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二.实践依据:
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的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注入式教学,提倡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教师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课堂上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取向,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强调课堂互动,关注课堂中愉快和谐的群体生活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成为课堂的主人。
讨论式教学的特点
讨论式教学的实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将学习是教学的直接结果,转变为教学附属于学习,学习因个体的自我组织能力而占有主导,从教导性转向对话性。二是可以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同时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实践遵循的原则
教育性原则:书有好坏之分,在选择课外书籍时,不是所有能引起孩子注意的书都可以放到研究设计中来。某些带有宣传暴力、有色情倾向的儿童画册就不能选取。
实践性原则:本课题所选取的课外书籍必须经过实践检验。所采用的设计方法也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边修改边调整。
可操作性原则:本课题以学生为服务对象,必须是在教学中真正可以让教师运用,并且在实践中是可行的。
三.实践内容:
学生在语文课外阅读讨论学习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通过他们自己的听、看、做、说、质疑和相互的讨论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去主动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潜在的能动性。讨论式教学的核心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营造平等氛围——以积蓄力量,形成良好的群体生态
从本质上说,学生从无知到有知;从无能到有能;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的转化,最终都由学生自身决定的。由于实际存在的或头脑中想象到的社会压力与群体压力,在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对学生缺乏研究并充满霸权和控制的课堂中,多数学生会懒于独立思考,往往一呼百应,表现出从众倾向和退缩行为。
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从本质上讲,创造性活动必定是异样的,从而必定是异常的行为。对一个人的表扬赞许乃是促进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他可以在进行发散思维时无须处于防御状态,从而保持心理的自由。”因此,讨论式教学只有在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下才能正常进行,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才能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状态。
在讨论式的课堂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一是变教导者为顾问、伙伴式的服务者,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用爱心为学生创造一种心灵放松、敢于质疑的氛围;二是留足敢想、敢说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精讲,如果还是像过去那样满堂灌、问答式,那么,就失去了讨论的物质基础。教学中,当学生表现良好时,我及时地给予表扬和激励;当学生回答问题卡壳时,我给予自己的见解或巧妙地引导讨论。长期坚持这样做,我班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或者平时交流中变得敢想、敢说、敢于质疑、积极思考了。这样无所顾虑,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使他们获得了知识,体验了情感。
抽刀断水,消除学生的思想顾虑,形成平衡的教学活动生态体系,让被截的水流积蓄强大的力量,等待释放涌动的能量。
第二步:水涨船高(以激发兴趣,自学探讨)
讨论主要是在学生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展开的。学生自主发现有价值的问题,讨论就能越深入,效果就越好。让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是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的最好办法。能提出问题本身就是一种能力,许多重大的发现都是在好奇中产生的,提出问题后,能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是一种更高的境界。而要让学生主动的去发现问题,还需要有一个吸引其注意的诱源。学生对童话故事感兴趣,我们就选择一些有故事情节的课外阅读内容,让学生想读、爱读,积极地加入到阅读活动中。同时,对小学阶段的学生,特别是低中段学生来说,离开了老师的指导,学生的阅读就如没有舵手的船,漫无边际的漂荡。如果说让学生充分读书和思考是讨论的基础,那么教师的指导是讨论的关键。
讨论前我 “提倡预习,初步质疑”。出于满足学生的发现、探究、探寻的需要,也是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我提倡学生在家的预习,并在此基础对教材初步质疑。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抓好预习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凭自己的力量,掌握部分学习的内容,获得成就感;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发现目前独自解决不了的问题,从而引起探索和质疑的兴趣和欲望,为进一步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形成了一种期待情境。
讨论的问题坚持主要源于学生。
我对课文中生字、词语、句子、篇章、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内容的预习都有具体而明确的要求;此外,我还对学生预习课文的步骤提出以下要求:(1)总体浏览;(2)要点记忆;(3)初步质疑;(4)提出难点。经过预习,学生会提出各式各样的疑难与问题,这些问题源非常重要。其一,它主要是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因而学生对其很感兴趣;其二,必须在众多的问题中选定典型而恰当的疑难与问题。这两点是“讨论式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
选定讨论议题考虑四个因素。
除了讨论的问题坚持主要源于学生之外,我在精心选定讨论议题时,还考虑了以下四个因素:(1)要选择与达成教学目标关系紧密的议题;(2)要选择容易引发争论的议题,以营造课堂讨论的气氛;(3)应选择学生目前独立理解不了、解决不了的议题;(4)应选择深浅程度不一的各类议题,这样可让班里水平不一的各种学生都能踊跃发言。
在自学探讨活动中,让学生动手、动眼、动脑,自己去尝试、去感悟、去探索、去发现,做好发表问题的心理准备,使学生的表达欲望水涨船高,只有这样,讨论式才能成为可能。
第三步:一泻千里(讨论活动的展开)
讨论学习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乐于学习,在主动探求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讨论学习的积极性。讨论内容形式可以多样。
小组讨论
学生四个或五个人为一组,集中在一起讨论阅读作业中的问题。要求组员必须专心致志地讨论阅读作业中的问题,他们可以向小组中的任何人提问,指出短文中的难点和自己的兴趣所在。最后评出最优秀的小组,成为全班的示范。这样的讨论不必让大家来评判答案的正确与否,讨论活动轻松、舒适,没有压力,学生可在自己的伙伴面前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是对比较胆小的学生来说,完全没有了课堂教学的拘束感。每个小组都在为能交上一份最好的讨论成果而努力学习,讨论因此而更加激烈、仔细。学生分组的形式也有多种:
A.自由组合 选择自己的好朋友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信任,坦诚交流。B.个性组合 把不同性格的学生组成一组,因各自的想法和意见不同,能使讨论更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
C.固定组合 以前后桌4人为一组,固定的小组,能让学生养成一种自然的讨论习惯。在日常的阅读中,他们也会自然而然的走在一起进行讨论。
D.同质组合 把具有相同意见的学生组成一组,这样讨论更具有目标性,大家想法一致,有共同的向。可以与其它组展开讨论。
通过小组讨论解决一些问题,解决不了的拿到全班进行讨论,这样学生受好奇心的驱使,学习的积极性高涨。
全班讨论
这样的讨论为学生提供了更大地学习空间,能让学生在更大的范围内听取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相互理解和同时参与。但这样的讨论难以管理,有可能使讨论陷入无休止的争论中,还有一些学生会保持沉默,而使讨论成为一小部分学生的对峙。为了使讨论持续下去,最后还需要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总结前面的讨论,再发表一些独到的见解。让学生的激情在讨论中迸发,让心里的想法一泻千里。
第四步:海纳百川(合理调控,提高效率)
讨论可以使教学内容具有动态性,引导学生在议一议、说一说、辩一辩中逐步具有自学能力和自我检验、相互评判、自我把握进步方向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自我思考、独立钻研的习惯,最终成为一个有效的学习者。讨论教学中,学生有自己分配时间的主动权;有充分地思考,发表自己意见,表现自己个性,安排学习活动的机会;这为发展学生自身素质,表现个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这也给课堂管理增加了难处,在讨论教学中,教师始终应处于引导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位置,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交流和共鸣。教师应以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教学组织与教学技巧,以及教师自身的敬业精神为感召力。有利于学生树立坚强的自信心,愉快健康的情绪,可以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从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习与讨论的乐趣。让学生以课堂主人的地位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满足学生参与讨论活动的欲望。我在实践中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要把握讨论的时机
常言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讨论式教学也不是什么问题都讨论,从学生角度想主要是当学生产生疑虑的心理状态时或主动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时,要及时讨论。具体说来,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发生分歧时、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多样时都最好能安排讨论。比如 “草船借箭”一课,让学生说说课题有什么特点时,有的学生课题中的“借” 字提出了质疑,这时就是难得的讨论机会。又如,学习“小音乐家扬科”中,学生对 “扬科真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交换”中“真愿意”一词的理解产生分歧,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讨论机会。
合理调控讨论过程。
要使讨论活动取得实效,教师必须对讨论过程进行指导与调控,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提示、点拨、设疑、答疑等。一是调控学生的情绪。在讨论中,学生极易出现强烈的情绪,有时甚至影响纪律,降低讨论质量,所以,既要激发学生的情绪,让他们发自内心的参与,又要寻求有效的方法,使学生的情绪保持良好的状态。二是调控进程,讨论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通过提要求、分组检查、等形式,保证讨论活动为提高课堂效益。
在实行“讨论式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能畅所欲言,又有必要积极引导对各类讨论结果进行综合评价。我在教学中尝试设计了“三轮”讨论方法。第一轮:泛谈式讨论。这是在学生个人预习、初步质疑的基础上,先在四人小组内交流问题,组内筛选后,再由小组代表向全班提出问题,教师则在众多问题中整理、归纳出若干有共同性普遍性的问题推向全班。第二轮:探索式讨论。这是在“泛谈式讨论”的基础上,确定讨论的问题,教师发动学生进一步酝酿,展开探索研讨。第三轮:交锋式讨论。“交锋式讨论” 其实是课堂讨论的一个高潮。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甚至是尖锐、激烈的意见,进行辩论,从而探究更深层次的问题。有时双方交锋会出现争执不下的场面,这是好事,创新的亮点也许闪现在其间。我看重的倒不一定是这样或那样的结论,我看重的是讨论的过程、思维的过程,是正确的思路和创新思维的方法。个别学生在交锋式讨论中有时会出现偏激情绪,甚至出现不恰当的言词,教师要正面引导,使学生养成既发表自己独立见解,又能容纳别人不同意见的习惯,养成自信与谦虚的品质。在交锋式讨论过程中,教师也可适时发现自己的见解,以理服人;有时也可对讨论的问题作一归纳或小结。
力戒讨论的“假”与“浮”。
我在听课时看到,有些课堂也采用了讨论,而且看似很热闹,可是,学生讨论才二分钟,有的学生刚投入,有的还在“尝试错误”,教师就一拍手“好!”“停!”这种“假讨论”不可取。另一方面,教师不能很好地调控讨论过程,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说下去,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种“浮躁的讨论”也不可取。这些现象我在尝试中也出现过。
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既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是具有现代意识的一种探索未知的教学方式,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尤其值得研究的一种教学技术、教学艺术,如何使这门技术更精湛,艺术更完美,还须不断尝试。
灵活展示讨论进程。
当然,讨论结果的呈现方式,评价方法绝对不可能一成不变,必须根据讨论点的难易、内容的不同、学生实际而灵活选择。教师的评价很重要,让学生主体来评价也很重要。
成果展示法:把学生们经过小组讨论后得到的最满意的答案张榜公布,让其它小组去评议。如有不同的看法,可以在此之上写上本小组的建议,从而形成组与组之间的讨论。
志趣相投合作法: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再把相同意见的分成现至四组,进行学习成果交流。
针锋相对辩论法:通过学生的研究讨论,最后整理形成2—4种意见。然后以小小辩论形式,进一步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入研究。
有效的合理的进行评价,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可以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犹如海纳百川流,前途广阔,学生可以在更加广阔的知识海洋里畅游。
第五步:细水长流(内外结合,提高能力)
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项经常性的活动。可以渗透到课前准备,课中补充,课后拓展延伸中,也可以每星期按排一节课外阅读活动课,放手让学生在讨论中发现、探索、学习,细水长流,以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
课前准备
充分地、细致地进行课前准备是讨论课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也是课内外结合的有效途径。
课中拓展阅读
即教师或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补充资料。补充资料的原则是:客观性——资料在经过甄别后确认是可靠、可信的;形式多样性——可以有文字、图片、音像等资料;面向全体学生的需要——针对不同程度学生的要求,提供不同层次的资料。补充资料的内容:与讨论问题有关的原始资料、研究成果(有关的专著的书目、节录,某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章等)。补充资料中的一部分可由教师提供,主要是学生从图书馆、互联网获取。
课后拓展阅读
学完一篇文章后,教师可以导读有关的链接文章,或是提出新的质疑,鼓励学生查找资料解疑。
效果分析:
通过以上讨论教学的开展,既锻炼了学生“读”的能力,又提高“说”的水平。“讨论式”教学中,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精读”,在读中揣摩、探究、寻找答案,最后再把找到的和想到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与同学们交流。这样不但能使“读”在讨论式学习中得到落实,而且不创设了一个有效的口语交际的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加深了认识,拓展了视野。通过讨论,学生对文章的思想感情、艺术手法、语言特色、人物形象等都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领悟。同时学生为了在讨论中更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他们会自学地联系自己的经历、体验和运用自己以前掌握的有关知识,甚至通过各种方式渠道查阅大量的资料来丰富、完善自己的论点和论据。
因此,在讨论中,在加深学生认识的同时,又可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可以诱发学生的读书热潮,拓展学生学习的内容,使课内外阅读得到了有机结合。在讨论式学习中,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放飞学生的思维。在讨论式学习中,同学们共同地研读,共同的探索,交换意见,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的批判性,有利于提高学生敏锐的捕捉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与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主办 《小学语文教师》 上海教育出版社 《阅读教学心理学》马笑霞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 《小学教学心理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第三篇: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论文
前言
对于小学科学教学而言,应始终坚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态度而教导学生,以更好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终身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十分被动,思维方式受禁锢和束缚,不利于学生的更好发展。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在课堂教学中以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育教学论文
一、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积极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氛围中快乐的学习,并且能够为他们敢于质疑提供有利条件。传统教学中,教师为维护课堂纪律而表现出较为严厉的态度,使学生心生恐惧,不利于其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和提出质疑问题。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创设轻松的教学氛围环境,在维持课堂纪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有利于树立教师的亲切和蔼形象,又能为学生积极思考和提出有效问题提供良好条件,以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二、激发小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望
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欲望,对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首先,探索欲望可以促使他们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其次,在寻求答案时,必然为得到结果而发散思维,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所以,在学生探索中,其创造性思维得以有效培养。例如在《杠杆》教学中,教师将课堂教学基地转移至校园一角中,选择一块较重的石头,问学生能否将石头移动。许多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都失败了,或者无法移动,或者移动过于吃力。此时,教师找到一根粗细程度合适的木头和大小合适的石头,利用杠杆原理轻松移动石头。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探索欲望不仅得以激发,而且在求知中明确杠杆原理。
三、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更好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尤为重要。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小学生积极思考,以提出有效的质疑问题,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例如在《大气压力》的教学中,作者提问:“一杯水和一张纸,哪个更重?”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为水重。作者继续问学生,“相信一张纸能托起一杯水吗?”班级学生全部摇头表示不相信。与此同时,许多学生纷纷提出“为什么”的问题。于是,作者将大气压力的知识内容直接讲解,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讲,且了解大气压力原理和明确问题的答案,对培养和提高创造性思维发挥着积极作用。
四、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之后,应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解决问题。传统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将科学知识进行讲解,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中,虽然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应注重实验步骤讲解和操作,促使学生由感性认识过程过渡到理性认知,并且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例如讲解人类呼吸时身体发生变化教学内容中,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互相对呼吸时胸围变化情况进行测量和记录,通过学生们的互动和交流,能够自主上升为理性认识,有利于激发创造性思维。
五、加强教学评价环节
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应积极进行有效评价,包括师生互评、学生自我评价,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总结能力,对更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首先,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见解,使学生进行良好的自我评价。其次,如果学生在评价环节中的表达能力相对较差,教师则不应指责,而是引导学生自主补充,并期待下次表现。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可以为学生布置具有合作探究性的作业任务,鼓励他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探究,以充分培养创造性思维。
六、结论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加强创造性思维培养不应局限于教材内容,而是应该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探究欲望,发散学生思维,使学生能够大胆质疑,以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科学探索欲望,引导其积极发现问题、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有效落实教学评价环节,逐渐培养和提高创造性思维。
第四篇:小学科学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效科学记录的策略研究.222doc
小学科学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效科学记录的策略研究
一、问题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法国“动手做”科学教育项目的观点认为:“科学中的记录是孩子们最好的科学书”。科学记录是将研究对象所蕴涵的丰富信息转化为学习者自身识见的有效载体,可以说学生的记录是一份粗浅的“科学报告”,学生在撰写“科学报告”时,除了忠实的记录研究事实外,还需要把实践操作过程中得到的信息加以“内化”,即对观察到的科学现象进行重新整理,在意识中进行澄清和思考,将零散的知识、经验不断整合和系统化,并在一次次的记录对比中调整自己的认识,逐步实现科学知识的自我建构,为最终形成科学概念奠定基础。同时,由于“记录”以书面形式再现了学生科学实践的过程,使其提供的信息可超越时空限制变得“可视化”,这为教师打开了一扇可透视学生学习的窗户,搭建了一个来回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平台,让教师在“做”与“回应”之间建立了联系,使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中的交流评价上,还可在课后回望学生走过的轨迹,通过对“记录”做进一步解读,更客观地了解并理解学生研究活动的进程和学生的研究能力。科学记录是孩子们科学探究的足迹,在科学探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写观察记录,是有效发挥学生主体性、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经常写观察记录,还能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与精神,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达尔文说也过:“科学就是积累事实,发现规律。”没有记录就没有一切。让我们从记录开始,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二)课题的提出和原因分析
虽然在这几年中我们也在规范科学教学工作,严谨做好科学探究的每一个环节,经过几年的科学教学,个人也发现学生科学记录只是停留在层面上(包括自身的教学),犹如“活动有余,思维不足”一样,我们的学生已经开展了科学记录,但是很多学生为了记录而记录,并不考虑记录的针对性、科学性、真实性。表现出学生记录兴趣极低、学生不知道该记录什么、怎么去记录、何时记录,记录的速度很慢,严重影响课堂的时间、记录内容繁琐凡事都记、记录结果缺乏评价和修正、记录习惯差等。作为普通教师如何才能在科学教育的这一个环节中,落实课标提出的“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等目标呢?
当然这样的问题存在原因是多方面,这里固然有学生年龄特点制约,例如3年级和6年级学生的记录是有明显的差异的。但是主要表现为:
1、教师没有认识到科学记录是科学探究的有机组成部分。
2、教师对学生如何作记录指导不够。
3、学生缺乏连续记录的载体,没有良好习惯。
3、学生对记录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4、学生缺乏追求真实、尊重证据的意识。
5、教材记录范例的局限性。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学会有效地做科学记录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所给出的“具体内容标准”有众多直接与研究记录有关,如“能用简单的工具对物体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能用简单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能设计简单的二维记录表格,会做简单的定量记录”、“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等等。而我省通用的教科版《科学》教材的编排也充分反映了以上内容标准,在已推广使用的三、四年级教材中,要求学生运用研究记录进行学习的内容有四十多处,包括:观察记录、统计记录、调查记录、测量记录、动植物成长记录、信息收集记录、检测记录、实验记录(狭义的)等近十个种类。
从以上对课标和教材内容的罗列中不难看出,小学科学课中的有效科学记录种类繁多、涉及面广,的确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还可以就研究记录对于小学生科学学习的现实意义作进一步分析和探讨。例如:学生通过做研究记录能有力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通过做研究记录能促进学生加深对科学现象的理解。通过做科学记录能培养学生“求实”的科学精神与“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课题研究设计
(一)课题的界定
“记录”是指学生在亲历各种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以各自独特的思维形式保存下来的,既能体现知识获得,又能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它既包括客观形式的记录过程,又包括主体内在的思维活动中,是发现、探究、科学创造的动态“隐性”过程。
“科学记录”是学生在亲历各种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既能体现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培养,又能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科学实践。小学科学记录可以分为记录所见和记录所思。在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都有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愿望和能力,为了更好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学生发自自愿有内驱力地去做记录,也就是说当科学探究活动成为自己的事情的时候,记录才能真正意义形成习惯。
我们研究的指导学生有效科学记录策略其实就是要求学生先记下每节课与自己有关系的问题或主题,进而有思维参与地去探究,并记录自己的观察与思考,保留观察到的实证和自己的想法。不断的反思修正。科学记录是科学课中最有说服力的实证。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指导策略研究让学生想记录、乐记录、会记录、用记录。
2、让学生对于记录产生兴趣并养成习惯,从记录中收获成就。
3、让教师知道如何进行记录指导,提高教师的科学教学能力。
4、在科学教学评价上出新招、注重过程评价的具体策略。
5、通过指导有效科学记录能培养学生“求实”的科学精神与“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同类课题的研究
根据研究的课题个人在百度进修搜索,发现在新一轮课改启动以来大家对科学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在不断的研究。包括对开展科学记录的研究。更多的形式曾现得论文形式,主要的意思是关注学生有效科学记录,既要关注学生比如专门给学生定一本记录本;还要关注教师比如多方面开展有效指导。可以说这些都是我今后做课题需要借鉴的地方。而个人研究此课题意在从理论结合实践的基础,能够找到适合自己学生和自己教学模式的有效科学记录指导模式。
(四)设计理念
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写观察记录,是有效发挥学生主体性、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经常写观察记录,还能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与精神,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达尔文说也过:“科学就是积累事实,发现规律。”没有记录就没有一切。让我们从记录开始,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措施
1、教师应该多多参与科学记录与科学课程的理论研究
课题的实施需要先进的教育理念,例如《课标》对科学课中的记录要求什么?因此,开始的重点是对于本课题实施的理论研究,本人认为只有确保理论的正确性,才能使实施过程更加有针对性。
2、教师要关注对学生的科学记录做有效指导。例如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差异学会尊重差异,明确目标,能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学会选择记录的形式和模式等等。
3、每人一本科学记录本
每个学生准备一本大本的科学记录本,并允许学生在自己的科学记录本上适当装饰(如画点彩图、写点格言等),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兴趣很高,都有想表达自己观点的愿望,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积极思考,并做好记录,常此以往,科学记录本就象学生助手,帮助他在发言时有根有据,更有效率地学习科学。
4、科学记录要符合儿童心理,简单易懂,但不失精心设计。学生都是充满好奇心的。一位的文字记录只是让学生感到厌恶,我们可以利用符号、图画,图表等穿插记录,最好好精心设计自己的记录表,这样学生会更加感兴趣。
5、利用科学记录评价学生的科学学习
用科学记录作为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的手段。分别从对于科学概念的理解水平;用书写的方式组织观点和信息的能力;确认思考与写作的联系(表达能力)。作为这个过程的一部分,重要的是经常检查学生的笔记。上课当中浏览笔记,定期收笔记用于较全面的量化评价。
5、关于内容的具体实施措施
(1)、细化科学记录在课堂中的使用,对各项细节进行现状和目标分析对记录方法的指导方法研究,记录形式多样化研究,记录人员定期更换研究,记录结果作出评定研究,反复推敲,体现记录价值研究。
(2)、留出更多的舞台让学生展示分享自己的记录
学生记录量化考核,每单元一次。班级记录单评比,以班级为单位,以某一个具体的例子为评比载体,通过学生投票的形式,评出最后的胜出者。学校记录本评比,由科学教师组成评审组,进行选拔。科学日记展示,与语文学科的综合等。
四、课题研究对象与步骤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和对象
研究的对象: 3-6年级
(二)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一年,分四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0月)
(1)成立课题小组,确定年级负责人。
(2)确定参加研究对象,学习研究课题方法的操作及相关理论。
(3)收集并整理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
(4)确定课题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11年11月-2012年6月)
(1)做好全校学生记录的现状调查和分析工作。
(2)根据调查的结果,制定研究策略。
(3)进行研讨课、研讨会、个案分析,组织学生记录考核、记录单和记录本评比。(4)教师积累材料,撰写阶段性小结。
3、总结阶段:(2012年7月-2012年8月)
(1)对有关研究所积累的材料进行深加工。
(2)成果展示。
(3)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4、推广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0月)
如果课题实施成功并取得较好效果,将在市科学教学基地网站推广。
五、课题研究方法及成果形式
(一)研究的方法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标,运用问卷调查法,个案分析法,随机访谈法等方法。在全校各个班级推广记录本,做为科学教师教学常规的一项指标。
(二)成果形式
1、课题总结报告
2、学生记录本展示
3、学生个案介绍、研讨案例介绍
六、研究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负责人:张健 负责课题主要资料整理 撰写主题报告
课题成员:金卫、姚利明、王秀林 负责资料的收集
七、课题研究条件分析
我们学校使用的是小学新教科版用书,现有专职科学教师3人,兼职一人。目前正在尝试探究如何指导学生开展有效地科学记录,能够真正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养成一个良好习惯,同时也是对各界理论和观点一个实证。
第五篇:小学科学讨论课学习体会
参加全市小学科学研讨会暨全市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评选
学习体 会
2012年11月6日至7日,全市小学科学教学研讨会暨全市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评选活动在临沭实验小学举行。我有幸能去学习,感到万分高兴!本次活动内容丰富:有8个县区的优秀教师执教;有各市区精选出来的十四位老师的评课议课;更有市教研员徐科长的重要讲话;同时参观了各县区的小制作、小发明。短短的两天时间,让我们享受了一场科学教学的盛宴,与会的教研员和老师们一致认为本次活动内容对更新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理念、提高业务水平、把握小学科学教改方向很有帮助。此次活动是授课教师们一次从内涵到外延的全方位展示,的确让我感受颇丰,收益匪浅。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各位参与展示活动老师所体现出来的创新精神,让我们的科学课堂呈现出活力与精彩。现谈谈自己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领悟“科学讨论课课堂教学策略”在教学中的运用。
11月6日,上午我们观摩了4节《未来的交通工具》的课堂教学,下午又观摩了4节《登上月球》的课堂教学。这8节课分别由来自8个县区的优秀老师执教,虽是同课异构,但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充分展示了各个县区对于科学讨论课的上法,为我们提供宝贵的范例。
通过对8节课的学习,使我对“科学讨论课”教学策略有了更深的理解。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围绕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知识的切入点,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感知问题,并提出问题,明确任务和目的,为下一步的讨论探究活动做好准备。
2.明确目标,讨论问题。让学生明确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解决哪些问题,达到什么目的。然后依据目标制定计划,组建学习小组并合理分工。要求每个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也可通过搜集处理相关的信息资料形成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他同学则在倾听中比较、修正、完善,最后综合整理,形成小组集体意见。同时,教师要巡视监督,鼓励学生积极讨论,教师发现问题并及时指导提升。
3.交流总结,形成共识。教师要先组织小组汇报,深化讨论的问题,形成思维争辩,促进学生思维的创新。同时,教师要引导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走向深入,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结论。
4.应用拓展,课外实践。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践中去,即课下进行有目的的观察、思考、探索,从而巩固认知、发现问题、探求新知、掌握规律,完成课堂知识的迁移。
二、领略全市“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的”风采
11月7日上午,我用近1个小时的时间参观了我市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的评选现场,当看到一个个独具匠心的作品时,我被彻底的震憾了。有的是利用科学道理设计实用工具,有的是利用声光电原理设计的大型制作,美仑美奂。思维的启迪,有的是生活中废物利用。。
认识规律告诉我们,只有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才具有实践意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践行“讨论课”的教学内涵。相信通过这次的研讨会,我们的科学课堂将会更加精彩。让我们插上创新的翅膀,在科学的天空翱翔!
孟庆艳 2012-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