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年教育心理学 B 真题7-12套
2011年四川省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B级)冲刺试题及答案(7)
一、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的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将标号填写在题目后面的括号中,每小题1分,共10分)1.把个人学习与社会主义事业相联系,为未来参加祖国建设做出贡献而学习的动机属于()。A.间接的远景性动机 B.直接的近景性动机 C.间接的近景性动机 D.直接的远景性动机
2.两种学习之间发生相互干扰、阻碍的迁移称为()。A.正迁移 B.横向迁移 C.负迁移 D.纵向迁移
3.学习课文时分段、总结段意属于()。A.复述策略
B.理解--控制策略 C.精加工策略 D.组织策略
4.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通过师资训练和自我提高而形成的身心特征与职业修养称为教师的()。A.教师素质 B.心理素质 C.教学能力 D.教育机智
5.道德品质的基础是()。A.道德信念 B.道德意志 C.道德认识 D.道德情感
6.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A.“好孩子”取向阶段 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
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
7.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A.主动性和稳定性 B.积极性和消极性 C.适应性和社会性 D.内化性和意志性
8.“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A.杜威 B.夸美纽斯 C.华生
D.赫尔巴特 9.根据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的看法,学生在进行分数除法的运算时所表现的是()。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学科性知识 D.策略性知识
10.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A.追求利益的倾向 B.避免失败的倾向 C.回避困难的倾向 D.追求刺激的倾向
二、多项选择题(在备选的答案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答案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将标号填写在题目后面的括号中。多选、少选、错选、不选都算错误。每小题1分,共10分)1.下列选项中,属于组织策略的是()。A.画线 B.记笔记 C.列提纲 D.画关系图 E.记忆术
2.根据学习过程的特征对学习分类,可把学习分为()。A.情感学习B.试误学习C.顿悟学习D.模仿学习
3.根据学习的理解程度可将学习分为()。A.机械学习B.有意义学习C.接受学习D.发现学习
4.认为学习是外部行为的变化的是()。A.桑代克 B.巴甫洛夫 C.斯金纳 D.加涅
5.潘菽在《教育心理学》中根据内容和结果将学习分为()A.知识的学习
B.技能与熟练的学习
C.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D.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学习6.联结论的主要特征是()。
A.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与反应之
B.联结是直接的、无中介的,是靠尝试错误而 C.强调对学习过程的客观研究 D.学习主要在于主动形成
7.学习策略可以从以下哪几个方面进行描述()。A.学习策略是学习方法或技能
B.学习策略是学习的调节和控制技能 C.学习策略是内隐的学习规则系统
D.学习策略是学习方法和学习的调节控制的统一 E.学习策略是元认知
8.以下属于认知派的心理学家是()。A.桑代克 B.苛勒 C.托尔曼 D.布鲁纳 E.奥苏贝尔
9.影响个体从众的因素主要有()。A.群体个数
B.群体凝聚力和群体吸引力 C.成员在群体中的地位 D.人的心理特点 E.群体的性别比例
10.群体决策的缺点有()。A.多方面收集信息 B.利用集体智慧 C.增加群体凝聚力 D.费时费力 E.议而不决
三、概念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定势 2.动作技能 3.实物直观 4.道德意志 5.组织教学能力
四、判断改错题(判断以下各个命题是正确还是错误。如果错误,请将其改正确。每小题2分。共10分)
1.桑代克是教育心理学体系和联结主义学习心理学的创始人。()2.解决问题的中心环节是对问题的表征。()3.定势对迁移的影响有两种:促进和阻碍。()
4.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学习的实质应当是操作性学习。()5.学习动机就是激发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动力。()
五、简要解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简述加涅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分类。2.简述概念的分类。
3.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包含哪些内容? 4.简述熟练操作的注意特征。
六、论述题(15分)
结合中学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提高直观教学的效果?
七、案例分析题(15分)
幼儿园规定,午饭后,小朋友都要午休,当小二班的小朋友都准备睡觉时,有一个叫亮亮的小朋友怎么也不去睡,非要去玩玩具。这样一来,别的小朋友也不想睡觉,也想去玩玩具。王老师看到这一情况后,就对所有小朋友说:“谁能先躺倒床上睡10分钟,谁就可以先玩玩具,谁今天中午不睡觉,下午谁就不能玩玩具。”这时,小朋友都迅速地跑道自己的床上安静地躺下了。
这是在幼儿园教学中经常遇见的问题。试结合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这位幼儿教师的做法讲行分析。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解析:把个人学习与社会主义事业相联系,为未来参加祖国建设做出贡献而学习的动机属于间接的远景性动机。
2.C解析:两种学习之间发生相互干扰、阻碍的迁移称为负迁移 3.C解析:学习课文时分段、总结段意属于精加工策略。4.A解析:见教师素质的定义。
5.C解析:道德认识是道德品质的基础。
6.C解析: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
7.A解析: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8.D解析:“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9.B解析:见程序性知识的定义。
10.B解析:见个体的成就动机包含的成分内容。
二、多项选择题
1.CD 2.BCD 3.AB 4 BCD 5.ABC 6.ABC 7.ABCD 8.BCDE 9 ABCD 10.CD
三、概念解释题
1.定势: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它影响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
2.动作技能:是指以肌肉骨骼的运动实现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外显动作方式。3.实物直观t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4.道德意志:是指一个人自觉地战胜利己的道德动机,坚持排除内外障碍去完成预定的道德目的、任务,实现一定道德动机的活动。
5.组织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各种积极因素,控制或消除学生消极情绪行为的能力。
四、判断改错题 1.(√)2.(√)3.(√)
4.(×)改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学习的实质应当是操作性学习。改为:观察学习5.(×)改为: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内部心理状态。
五、简要解答题
1.简述加涅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分类。答:(1)智力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动作技能;(5)态度。2.简述概念的分类。
答:根据不同的维度可以对概念进行不同的划分。常见的概念分类有以下四种:(1)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2)初级概念与二级概念;(3)具体概念与下定义概念;
(4)易下定义概念与难下定义概念。3.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包含哪些内容? 答:(1)制定课堂教学计划的能力;(2)正确选择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
(3)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能力。4.简述熟练操作的主要特征。答:(1)意识调控减弱,动作自动化;(2)能利用细微线索;(3)动觉反馈作用加强;(4)形成运动程序的记忆图式;(5)在不利条件下能维持正常操作水平。
六、论述题
结合中学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提高直观教学的效果?
答: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知识的初级学习阶段,模象直观一般比实物直观教学效果好。当学习有了一定基础后,由简化的情境进入实际的复杂情境,运用实物直 观的效果较好。
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如果教学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精确的感性知识,则词与形象的结合,应以形象的直观为主,词起辅助作用;如果教学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一般的、不要求十分精确的感性知识,则词与形象的结合方式可以采取词的描述为主,形象直观起证实、辅助作用。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七、案例分析题
1.考核知识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及其运用。2.解析要点:
(1)幼儿园老师采用的是斯金纳的操作学习论;
(2)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强化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
(3)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无论是正强化物还是负强化物,它们的结果都是增加反应概率;
(4)“谁能先躺倒床上睡10分钟,谁就可以先玩玩具”采用的是积极强化;“谁今天中午不睡觉,下午谁就不能玩玩具”采用的是消极强化。3.应注意的问题:答题时要注意结合案例分析阐述。2011年四川省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B级)冲刺试题及答案(8)
一、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的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将标号填写在题目后面的括号中。每小题1分,共10分)1.教育心理学的诞生之年是()。A.1903年 B.1913年 C.1924年 D.1934年
2.最早提出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是()。A.班杜拉 B.奥苏贝尔 C.桑代克 D.布鲁纳
3.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式,迁移又可分为()。A.正迁移和负迁移 B.积极迁移和消极迁移 C.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D.特殊迁移和非特殊迁移
4.不属于元认知策略的是()。A.计划策略 B.学习策略 C.监控策略 D.调节策略
5.在教师的人格中有两种重要特征对教学显著影响:一是富于激励和想像的倾向性;二是()。A.说到做到 B.热心和同情 C.爱心和敬业精神 D.重义气讲交情
6.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7.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称为()。A.态度的认知 B.态度的评价 C.态度的情感 D.态度的意向
8.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A.19世纪20年代以前B.19世纪80年代C.20世纪20年代以前D.20世纪80年代 9.苛勒的顿悟学习实验中,能解决此类问题的动物是()。
A.人工饲养的黑猩猩B.所有野生的黑猩猩C.所有灵长类D.个别野生黑猩猩 10.桑代克的学习理论被称为()。A.试误--联结说B.认知--发现理论C.联结--认知理论D.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二、多项选择题(在备选的答案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答案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将标号填写在题目后面的括号中。多选、少选、错选、不选都算错误。每小题1分。共10分)1.课堂教学管理的策略有()。
A.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B.营造良好的卫生环境C.维持课堂学习纪律D.处理课堂中的问题行为E.教学有张有弛
2.()指教师对当前或预计到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所具有的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倾向。
A.教师的领导方式B.教师的移情C.教师的期望D.教师的焦虑
3.桑代克根据对动物的研究提出了关于学习的三个基本规律是()。A.准备律B.练习律C.效果律D.失用律E.应用律
4.以下属于刺激--反应的联贯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有()。A.桑代克B.斯金纳C.考夫卡D.巴甫洛夫E.苛勒 5.构成教育活动最基本的要素有()。
A.教育者B.受教育者C.教育内容D.教育环境E.教育形式 6.人的教育活动和动物“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是()。A.模仿性B.意识性C.规律性D.社会性E.复杂性
7.研究发现,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差异,主要表现在()。A.课前指导B.课堂教学过程C.课后评价D.课时计划E.学年计划 8.现有的影响较大的教育理论有()。A.桑代克的联结说
B.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C.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D.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
E.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9.智力的群体差异包括()。A.性别差异 B.年龄差异 C.种族差异
D.智商分数差异 E.同龄团体差异
10.构成品德心理结构的基本成分是()。A.知 B.情 C.意 D.行 E.态度
三、概念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认知策略 2.内化
3.计算机辅助教学 4.课堂气氛 5.学习迁移
四、判断改错题(判断以下各个命题是正确还是错误,如果错误。请将其改正确。每小题2 7 分。共10分)
1.原理学习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内部条件并进行言语指导,概念学习的例一规法与规一例法也是原理学习的两种基本形式。()
2.动作技能的学习以一定的认识活动为基础。()
3.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是从陈述性知识转化为自动化的技能的过程。()
4.学习策略对信息加工进行控制,主要是指自我键控策略对个体认识过程的监视、管理和指导。()
5.一般说来,定义良好的问题较易解决;而定义不良的问题较难解决。()
五、简要解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简述品德和道德的联系。
3.简述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区别。4.影响原理学习因素的有哪些?
六、论述题(15分)
请阐述学习的意义和作用。
七、案例分析题(15分)
李老师经过一定的学习,认识到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于是,他在上课时总是先拿出5分钟的时间专门给学生讲解各种学习方法比如如何划分重点、如何加深理解、如何复习和归纳整理所学知识等。然而,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学习成绩并没有得到什么显著的变化。请结合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对李老师的这种做法加以分析并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解析: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2.C解析:班杜拉最早提出了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
3.D解析: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式,迁移又可分为特殊迁移和非特殊迁移。4.B解析: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故学习策略不属于元认知策略,而元认知策略则是一种学习策略。
5.C解析: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种特征对教师的教学有显著影响,其中重要的一种特征就是对学生有爱心,对教育事业忠诚。6.A解析: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7.A解析: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称为态度的认知 8.C解析:20世纪20年代以前为教育心理学的初创时期。
9.B解析:苛顿的顿悟实验中,能解决此类问题的动物是所有野生的黑猩猩。10.A解析:桑代克关于学习理论的主要学说是“试误--联结”说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AB 3.ABC 4.ABD 5.ABC 6.BD 7.BCD 8.ABCDE 9.ABC 10.AB
三、概念解释题
1.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这些技术和方法能使信息较为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
2.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3.计算机辅助教学:指使用计算机作为一个辅导者,呈现信息,给学生提供练习机会,评价学生的成绩以及提供额外的教学。
4.课堂气氛: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5.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四、判断改错题
1.(√)2.(√)3.(√)4.(√)5.(√)
五、简要解答题
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而言,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2.简述品德和道德的联系。答:(1)个体品德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2)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
(3)道德和品德的直接根源不同,但它们的最终根源是相同的,它们都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3.简述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区别。答:(1)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应答行为是由已知刺激引起的,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操作性行为不是由已知刺激引起的,而是由有机体自身发出的;
(2)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行为的后果对行为的学习不起作用,因为刺激带来了所希望的反应,刺激本身就是强化。而操作性条件反射尽管更接近于桑代克的理论,但是也不同于桑代克对学习的解释,桑代克认为奖励能够加强存在于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而斯金纳认为,反应加强的不是S-R联结而是相同行为发生的频率。4.影响原理学习的因素有哪些?
(1)学习者的内部条件,包括学习者能够清楚、准确地理解原理中所包含的若干概念;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发展水平;学生的言语能力;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思维活跃状态等;(2)学习的外部条件,包括教师的教学言语指导;丰富多样的直观形式等。
六、论述题
请阐述学习的意义和作用。答:(1)学习是有机体和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
学习是有机体与其生存环境保持平衡的必要条件。动物为了适应变化的环境,需要学习,而人不仅要适应环境,而且要改造环境使环境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这就更需要学习。广义地说,学习与生命并存,对一切具有高度组织形式的动物而言,生活就是学习。但生 物的发展水平不同,它们生存的环境也各不相同,因此学习在它们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也 就不同。(2)学习能促进成熟与心理发展。
①学习可以影响成熟所谓成熟,指个体生理方面的发展,它受生物学规律支配。生理的结构和机能为学习提供了可能性,在个体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学习什么,从何开始,都要以学习者的相应成熟为条件。但是,如果个体的生理结构得不到使用的话,它的机能就会消退。但是没有环境的刺激作用及学习活动,正常的成熟是不可能的;②学习能激发人脑智力的潜力从而促进个体心理的发展。
七、案例分析题
1.考核知识点:学习策略教学。2.解析要点: 答:(1)李老师能够认识到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是很可贵的,但是李老师在学习方法的教 9 学上却存在很大问题;
(2)学习方法属于策略性知识的范畴。策略性知识是一种教会学生应该如何学习的程序性知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就能教会的;
(3)对于学习方法这种策略性知识或程序性知识的教学,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学科渗透式教学和学习策略的专门训练的方式效果更佳。
3.应注意的问题:答题时要注意结合案例分析阐述。2011年四川省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B级)冲刺试题及答案(9)
一、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的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将标号填写在题目后面的括号中。每小题1分。共10分)
1.在维纳的三维度归因模式中,任务难度属于()。
A.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B.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C.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
D.外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
2.正迁移可分为()。
A.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B.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
C.积极迁移和消极迁移
D.顺向正迁移和逆向正迁移
3.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称为()。
A.组织策略
B.复述策略
C.计划策略
D.精细加工策略
4.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是教师的()。
A.相关学科知识
B.教育学知识
C.心理学知识
D.专业知识
5.衡量品德的-个最重要的标志是()。
A.道德情感
B.道德信念
C.道德行为
D.道德意志
6.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
A.品德
B.态度
C.意向
D.技能
7.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它是()。
A.态度的核心成分
B.动力性成分
C.非智力成分
D.内化了的成分
8.衡量智力水平高低的客观指标是()。
A.能力
B.智商
C.个性
D.意志
9.下列情境中代表内在动机的情境是()。
A.课间休息时,小李回到教室里做作业
B.王老师对张华的单词测验成绩表示满意
C.校长在全校大会上宣布三好学生名单
D.陈英每天独自看几小时电视
10.根据班杜拉的理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
A.自我预期
B.成败经验
C.自我归因
D.期待
二、多项选择题(在备选的答案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答案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将标号填写在题目后面的括号中。多选、少选、错选、不选都算错误。每小题1分。共10分)
1.学生学习动机产生的条件有()。
A.取得的学习成绩
B.行为的目标
C.智力水平
D.个体的学习需要
2.学习动机的心理成分有()。
A.学习的目的性
B.学习成绩
C.学习兴趣
D.成就愿望
3.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学习的主要动机是由()组成的。
A.生存需要
B.认知内驱力
C.自我提高内驱力
D.附属内驱力
4.情绪的功能主要有()。
A.信号交际
B.动机
C.适应
D.塑造个性
5.儿童学习中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主要表现在()。
A.责任感
B.理智感
C.焦虑
D.智力
6.品德的基本成分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行为
D.自我控制
7.学生形成道德认识的两个基本环节是()。
A.道德观念
B.道德情感
C.道德评价
D.道德意志
8.小学儿童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特点是()。
A.由简单易行向复杂难做的方面发展
B.由复杂难做向简单易行的方面发展
C.由不稳定、不巩固向稳定、巩固方面发展
D.由稳定、巩固向不稳定、不巩固方面发展
9.要了解儿童的自我意识必须了解儿童的()。
A.自我评价 B启我体验
C.自我中心
D.自我控制
10.教学的构成因素为()。
A.教师
B.学生
C.课程内容
D.教室
三、概念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逆向迁移
2.特殊儿童
3.顺从
4.归因
5.学习动机的激发
四、判断改错题(判断以下各个命题是正确还是错误,如果错误,请将其改正确。每小题2分。共10分)
1.群体中大多数人意见一致时必然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迫使个别人不敢发表反对意见。即使发表了,也“成不了气候”,不能影响从众的现象。()
2.在操作条件作用中,强化物出现在反应之前,并引起反应。()
3.避免失败倾向的学生,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对他们都没有积极的影响。()
4.功能固着是思维定势的表现。()
5.实践表明,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的状况,而师生关系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组织与管理能力的影响。()
五、简要解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促进程序性知识学习的教学策略有哪些?
2.多媒体计算机教学有哪些特点?
3.特殊儿童教育应遵循哪些原则?
4.充分发挥教师期待的积极作用要注意哪些问题?
六、论述题(15分)
评述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
七、案例分析题(15分)
一位热情而且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他计划为学生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新学年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使课室充满了生机。
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解析:在维纳的三维度归因模式中,任鸷难度属于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见维纳的成就动机归因模式表。
2.B解析:正迁移可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见迁移的分类。
3.D解析:见精细加工策略的定义。
4.D解析: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职业知识结构的核心。
5.C解析: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最重要的标志。
6.B解析:见态度的定义。
7.A解析:态度的情感成份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它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8.B解析:智商是衡量智力高低的客观指标
9.A解析:见内在动机的定义。
10.B解析: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是我败经验。
二、多项选择题
1.BD 2.ACD 3.BCD 4.ABCD 5.ABC
6.ABC 7.AC 8.AC 9.ABD 10.ABC
三、概念解释题
1.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发生的影响。
2.特殊儿童:广义的特殊儿童是指在智力、感官、情绪、身体、行为、言语或沟通能力上与正常情况有明显差异的儿童。其中也包括超常儿童、有行为问题的儿童等。
3.顺从:个人由于群体压力而改变自己行为或信念的现象。
4.归因: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这些行为原因的过程。
5.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学生将自己已形成的学习需要调动起来,以提高学习积极性的过程。
四、判断改错题
1.(×)改为:课堂气氛会形成群体压力,群体压力可以导致从众。
2.(×)改为:强化物出现在反应之后。
3.(√)
4.(√)
5.(×)改为:师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交往。
五、简要解答题
1.促进程序性知识学习的教学策略有哪些?
答:(1)展开性策略;(2)变式策略;(3)比较策略;(4)辅助辨别策略;(5)练习和反馈策略;(6)条件化策略;(7)分解性策略。
2.多媒体计算机教学有哪些特点?
答:(1)交互性;(2)教学形式多样性和表现手法形象性;(3)学习的主动性和开放性;(4)只是存储量大;(5)具有模拟手段。
3.特殊儿童教育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1)早期教育原则;(2)补偿教育原则;(3)个别教育原则;(4)系统教育原则。
4.充分发挥教师期待的积极作用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1)要认真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发现他们的长处,对每个学生建立起积极的期待;
(2)教师要不断反省自身的行为和态度,不要由于自己的不公正而延误了学生的发展;
(3)教师要充分理解每个学生。
六、论述题
评述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
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2.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的影响。
3.从客观条件来看,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
4.从主观条件来看,首先,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其次,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 加以联系的倾向性;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5.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是一种解释学生的知识学习,对教师课堂讲授教学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学习理论。但是,奥苏贝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适合于解释学生的知识学习,而且是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不全适用于解释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建立在该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适用于课堂知识教学,而在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等方面的教学上却显不足。此为该理论的局限性之一。
七、案例分析题
【分析】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植物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2011年四川省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B级)冲刺试题及答案(10)
一、单项选择题1在备选的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将标号填写在题目后面的括号中,每小题1分,共10分)
1.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A.智力技能B.思维品质C.思维程序D.能力或特性 2.儿童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等表现,一般称作()。
A.心理异常B.不适应表现C.不良表现D.问题行为
3.课堂气氛往往有其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即使是同一个课堂,也会形成不同教师的()。
A.教学风格B.组织教学方法C.气氛区D.教学氛围 4.从众现象的发生,一般认为有两个原因导致。一是人们往往相信大多数人的意见是正确的,觉得别人提供的信息()。
A.是权威意见B.将有助于他C.旁观者的意见D.是客观的意见
5.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有效地发浑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A.积极的社会功能B.应有的责任能C.应有的责任义务感D.道德精神面貌 6.下列不属于心理障碍范围的是()。A.焦虑B.抑郁C.强迫症D.失眠
7.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
A.意识和能力构成B.规则和技能构成C.认知策略构成D.经验和方法构成 8.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即是()。A.智力技能B.知识迁移C.智力D.思维程序 9.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A.地升华B.发挥C.表现D.持久的变化 10.学生品行不良问题的高峰期是()。A.9-10岁B.13~14岁C.16-17岁D.20-22岁
二、多项选择题(在备选的答案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答案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将标号填写在题目后面的括号中。多选、少选、错选、不选都算错误。每小题1分。共10分)1.学习动机是由()几个方面构成。
A.学习强度B.诱因C.学习需要D.学习效果 2.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有()。
A.不平衡性B.差异性C.定向性和顺序性D.连续性和阶段性
3.就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应用的一般过程而言,智力活动一般要经过()这几个基本环节。A.知识应用B.审题C.联想D.课题类化 4.操作技能的特点是()。
A.展开性B.简缩性C.外显性D.客观性
5.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中观察学习的过程有()。A.注意过程B.保持过程C.复制过程D.动机过程
6.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学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分为哪几个阶段:()。A.关注生存阶段B.关注自我阶段C.关注情境阶段D.关注学生阶 7.为提高观察学习的效果,榜样示范的要求是()。
A.行为要感人B.要尽可能完美C.行为要具有可信任性D.要符合学习者的年龄 8.奥苏贝尔提出的几种同化模式是()。A.下位学习B.上位学习C.先行组织者D.组合学习9.培养学生掌握观察方法有()。
A.素描观察法B.连续观察法C.重点观察法D.实验观察法 10.我国心理学家对学习的分类是()。
A.知识的学习B.认知策略的学习C.技能的学习D.行为规范的学习
三、概念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道德行为
2.榜样
3.类目化活动
4.知识的理解
5.产生式
四、判断改错题(判断以下各个命题是正确还是错误,如果错误,请将其改正确。每小题2分。共10分)
1.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一般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
2.根据维果斯基的的观点,教学必需要考虑学生已经达到的水平,而且任何教学也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已有水平。()
3.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强化分正强化和负强化,无论正强化还是负强化,其作用都是改变同类反映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4.直观是知识掌握的开端环节,是感性知识的重要来源,是理解抽象的科学知识的起点,因此,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教学都必须从直观开始。()
5.有结构问题的解决过程与无结构问题的解决过程相同,但各自的解决特点不同。()
五、简要解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教师在实施奖励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2.学习准备都包含哪些内容?为什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
3.简述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4.简述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一般经历几个阶段?
六、论述题(15分)为什么维果斯基不提倡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进行学习?
七、案例分析题(15分)
下面是一位著名足球教练写的关于他如何教阻劫技能的经验:
“在训练初,我将阻劫技术加以分解,最终运动员能在不假思索的条件下完成阻劫。我力求在一短时间内提供充分的练习,而一次不要求运动员练习太多的动作。我坚持要求运动员分别练习阻劫的局部动作。我仔细观察我的孩子们,我告诉他们正在练习的技能是什么。当我对他们的错误进行解释时,他们似乎练得更好。”
请对上述经验中有效动作技能的学习因素作出分析。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解析:见创造性的定义。
2.D解析:见问题行为的定义。
3.C解析: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课堂气氛,即使同-个班级,也会存在不同的“气氛”区。
4.A解析:学生认为大多数人的意见具有权威性。
5.A解析: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6.D解析:心理障碍的范围中不包括失眠。
7.B解析:见学习策略的定义。
8.A解析:见智力技能的定义。
9.D解析:见广义学习的定义。
10.B解析:国内外一些统计数据表明,13~15岁是初犯品德不良或出现劣迹行为的高峰年龄。
二、多项选择题
1.BC 2.ABCD 3.BCD 4.ACD 5.ABCD
6.ACD 7.ABD 8.ABD 9.ABD 10.ACD
三、概念解释题
1.道德行为:是道德意识的外在表现,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
2.榜样:个体模仿的对象称为榜样。
3.类目化活动:将事物置于类目编码系统之中的活动。
4.知识的理解:是指了解传递知识的载体的含义,使语言文字等各种符号在头脑中唤起相应的认知内容,从而对事物获得间接认识的过程。
5.产生式:是有关条件和行动的规则,简称C-A规则。
四、判断改错题
1.(×)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但并不意味着它是一般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因为教育心理学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
2.(√)
3.(√)
4.(×)直观是知识掌握的开端环节,是感性知识的重要来源,是理解抽象的科学知识的起点。缺乏这一起点,学生只能习得一些空洞的概念、原理,或者曲解概念和原理。当 然,肯定直观为知识掌握的开端环节,并非意味着任何情况下教学都必须从直观开始。若学生已具备必要的有关感性知识或较概括的知识,则直观就不是必需的了。
5.(×)由结构的问题和无结构的问题的解决过程并不相同。
五、简要解答题
1.简述教师在实施奖励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答:(1)要确立正确的奖励标准。考试分数的高低固然反映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教师却不能仅仅依据分数的高低对学生进行奖励;
(2)要注意奖励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对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奖励,这些奖励有些是有效的、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些则是无效的,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要注意奖励的方式。运用奖励重要的不是奖励的数量,而是奖励的方式。不同的学生希望得到不同的奖励方式。
2.学习准备都包含哪些内容?为什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
答:学习准备包括生理机能、智力、情趣、社会性、学习策略、知识基础等6方面。学习准 23 备是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是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是教学的起点。教学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外部条件。教学前,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并根据学生原有的准备状态进行新的教学。
3.简述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答:认知派是美国教育心理学中与联结派相对立的一个学派,这一学派从学习的内部过程着眼,对学习做出了与联结派完成不同的解释。认知派学习理论认为:
(1)学习并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完形,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的,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的;
(3)学习不仅依赖于当前的刺激情境,而且也依赖于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
4.简述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一般经历几个阶段?
答: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一般经过三个阶段:
(1)模仿和顺从儿童对道德榜样的模仿是其向道德迈进的第一步。顺从是指在负强化或群体压力下,儿童表现出的与社会要求相符合的行为;
(2)心理趋同指个体能以一定的道德行为知识为基础,采取积极的态度,主动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
(3)自觉行为。这时个体已经把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进行道德评价的主观标准。
六、论述题
为什么维果斯基不提倡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进行学习?
答:根据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在确定儿童发展水平及其教学是,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他 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进行学习,由于不能准确的确定儿童的有的知识经验水平,虽然精心设计了教学内容,但其交互性能较差。根据维果斯基的理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因为缺乏交互性,是学生不易领会,掌握技能。而学生在最近发展区中依靠成热病或者更优秀的同伴合作,却能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所以维果斯基不提倡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进行学习。
七、案例分析题
【分析】熟练的动作技能一般不能通过发现学习的方式来进行,故心理学家认为应该通过提 24 供:(1)有效的指导与示范,包括以下几种手段:言语指导,提供所要执行动作的程序、步骤并能将特定的刺激形式或与要做出的反映联系起来;图解或图象,与言语指导作用相似,但是更为形象。
(2)练习与反馈来进行这一领域的训练。练习和反馈对动作技能的学习是必要的,因为动作技能是有受刺激控制的性质,需要依赖刺激的提示做出适当的动作,这些刺激提示有些来自外部,但是另外一些极其重要的刺激来自内部肌肉的动觉感受,要想提高这种感受性,充分的练习和反馈是必不可少的;
(3)练习方式有三种:
①集中练习,指长时间不问断的联系,练习中间没有间隔;
②分散练习,指相隔一定时间进行练习,各次练习之间安排适当的作息时间;
③心理练习,指学习者在考察某种技能的演示后,在内心想象如何从事该项动作技能的过程。2011年四川省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B级)冲刺试题及答案(11)
一、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的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将标号填写在题目后面的括号中,每小题1分,共10分)
1.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华生
B.桑代克
C.布鲁纳
D.加涅
2.已经获得的知识、动作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对新的学习的影响称为学习的()。
A.迁移
B.动机
C.策略
D.技巧
3.由于具有较高的概括水平的上位经验与具有较低的概括水平的下位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发生的迁移称为()。
A.顺向迁移
B.逆向迁移
C.水平迁移
D.垂直迁移
4.对学习过程中制定自我学习计划、实施自我监督以及自我调控的策略,一般称为()。
A.智力技能
B.学习自觉性
C.元认知策略 D.自我意识
5.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目标,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主动积极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称之为()。
A.教学反馈能力
B.自我教育能力
C.自我完善能力
D.教学监控能力
6.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
A.“好孩子”取向阶段
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
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
7.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称为()。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形象的道德情感
8.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
A.认识活动
B.智育活动
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
D.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动 9.数学中学到的逻辑推理规则,有利于物理问题的解决,这属于()。
A.正迁移
B.负迁移
C.纵向迁移
D.逆向迁移
10.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的心理学家是()。
A.布鲁纳
B.桑代克
C.斯金纳
D.奥苏贝尔
二、多项选择题(在备选的答案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答案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将标号填写在题目后面的括号中,多选、少选、错选、不选都算错误。每小题1分,共10分)
1.创造性地培养,常用方法有()。
A.提供具有创造性地榜样
B.头脑风暴训练
C.自我设计训练
D.发散思维训练
E.推测与假设训练
2.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人的需要可分为生长需要和缺失需要,下列所列需要属于缺失需要的是()。
A.饮食需要
B.力避下岗的需要
C.被人尊重的需要 D.审美的需要
E.寻找归属和爱的需要
3.问题的基本特点是()。
A.目的性
B.认知性
C.序列性
D.外显性
E.扩展性
4.一般认为,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如下阶段()。
A.依从
B.服从
C.认同
D.内化
E.完善
5.我国心理学界一般认为,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
A.认识
B.情感
C.控制
D.行为
E.干预
6.技能的基本特点是()。
A.技能是通过遗传获得的 B.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
C.技能是由一系列动作及执行方式构成的
D.技能是通过系统的学习与教学而形成的
E.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
7.知识的表征存储方式有()。
A.命题网络
B.产生式系统
C.图式
D.认知方式
E.概念网络
8.下列那些原则和策略是奥苏贝尔提出的()。
A.逐分原则
B.整合协调原则
C.先行组织者原则
D.小步子原则
E.及时反馈原则
9.维果斯基的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包括()。
A.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B.心理发展观
C.内化学说
D.最近发展区理论
E.心智技能按阶段形成理论
10.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它有一些子系统构成的,这些子系统包括()。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E.反馈过程
三、概念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操作性条件反射
2.认知结构
3.创造力
4.动机
5.教师期待
四、判断改错题(判断以下各个命题是正确还是错误。如果错误。请将其改正确。每小题2 分。共10分)
1.道德和品德是两个相同的概念。()
2.品德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改变。()
3.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4.自律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是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受自身以外价值标准所支配。()
5.要使学生将掌握的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信念,主要是让他们掌握大量的道德知识。()
五、简要解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什么是习得性无力感?如何消除学生的习得性无力感?
2.问题解决包括哪些过程?
3.学生学习与人类的学习相比有何特点?
4.简述加涅关于学习过程的基本观点。
六、论述题(15分)
如何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
七、案例分析题(15分)
王晓军怎么了?
王晓军不爱学习,他讨厌学习,甚至对学习恨之入骨。他为何如此讨厌学习?因为他考试总是不及格,物理不及格有他,数学不及格有他,而且数学老师还用鲜艳的粗笔在他的试卷上批道:“卷面潦草,思维混乱,简直不是人写的。”他想争第一,却又认为自己怎么也无法争到第一。说起从前,他也有过辉煌的成绩:小学连续三年三好学生,在市“希望杯”竞赛中获得二等奖。小学毕业被保送到初中,升入初中后的第一次考试,他只排在第二名,从此,王晓军便失了信心,连他最擅长的数学也爱听不听,作业马马虎虎……
请用所学的学习迁移的理论来解释它。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解析:桑代克是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2.A解析:已经获得的知识、动作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对新的学习的影响称为学习的迁移。
3.D解析:由于具有较高的概括水平的上位经验与具有较低的概括水平的下位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发生的迁移称为垂直迁移,见垂直迁移的定义。
4.C解析: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故制定自我学习计划、实施自我监督以及自我调控的策略是元认知策略。
5.D解析:见教师监控能力的定义。
6.B解析: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7.A解析: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称为直觉的道德情感。
8.A解析:教学的本质是一种认识活动。
9.A解析:见正迁移的定义。
10.A解析:斯金纳提出了发现学习理论。
二、多项选择题
1.BCDE 2.ABCE 3.ABC 4.ACD 5.ABD
6.BCDE 7.ABC 8.ABC 9.ABCD 10.ABCD
三、概念解释题
1.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机体在某种情境中自发做出的的某种行为由于得到强化而提高了该行为在这种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即形成了反应与情境的联系。
2.认知结构:是指个体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即归类)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组成的观念结构,它可以给经验中的规律以意义和组织,并形成一个模式,他的主要成分 是“一套感知的类别。”
3.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产生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具有新颖独特成分产品的一种能力品质,创造性思维是其核心和基础。
4.动机:是由某种需要所引起的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以满足需要的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5.教师期待:是指教师对学生所做的关于当前与未来学业成绩和一般课堂行为的推断和预测。
四、判断改错题
1.(×)改为:品德与道德是密切联系的,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2.(×)改为: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除了既受社会条件的制约还要受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他将随着个体的产生、成长、死亡而发生、发展以至消亡。
3.(√)
4.(×)改为:自律是指儿童自已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主体性。
5.(×)改为:要使学生将掌握的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信念,最主要的条件是让他们进行社会实践。
五、简要解答题
1.什么是习得性无力感?如何消除学生的习得性无力感?
答:习得性无力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 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
消除学生的无力感主要应做到:消除学校中的“不可控状况”;防止学生产生“结果不可控”的认知;培养意志,增强免疫力。
2.问题解决包括哪些过程?
答:一般来说,将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了解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从各种信息中忽略问题的无关 信息,识别出问题的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理解问题并形成问题的表征;
(2)寻求解答的阶段。在寻求解答时,可能存在两种一般的途径:一是算法式,另一种启 发式;
(3)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答的阶段。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实施到实际中去的过程。也就 是说,当表征某个问题并确定某种解决方案后,就要执行计划、尝试解答;
(4)评价结果阶段。当选择并完成某个解决方案之后,还应该对结果进行检验。
3.学生学习与人类的学习相比有何特点?
答:人类学习与学生学习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学生的学习既与人类的学习有共同之处,但又有其特殊的特点。
(1)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掌握间接经验的过程,因此,它与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有所不同。人类的认识是从实践开始,而学生的学习则未必如此,他们可以从学习现有的经验、理论、结论开始,同时补充以感性经验。虽然学生的学习也要求个人有一定的经验基础,但学生的实践活动也与成人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他们的目的性上,而且从总体上 来说,间接经验的学习形式是主要的,学生的学习不可能事事从直接经验开始。在教学 组织和教学方法上,特别要求教师能把学校学习与实际生活和学生的原有经验相联系;
(2)学生的学习是在有计划、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情况下进行的。学生的学习必须在有限的 时间内完成,并达到社会的要求,因此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由于教师既掌握所教知识的内在联系,又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特点,因此,能够保证在较短时间内,采用特殊有 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完成掌握前人经验和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学习过程;
(3)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学生的学习与人类学习一样,应该是一个主动 建构的过程。但他们的学习又不是为了适应当前的环境,而是为了适应将来的环境,当 学生意识不到他当前的学习与将来的生活实践的关系时,就不愿为学习付出努力。因此 教师要注意用各种方法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总之,学生的学习既有人类认识过程的一般特点,又有其特殊性。如果不了解学生学习的特点,就 34 可能使学生的学习成人化,事事要求直接经验,或是放弃指导,强调生活即教 育;或是只注意灌输,把学生看作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被动的学习者。这些做法部有 碍于学生的学习。
4.简述加涅关于学习过程的基本观点。
答:加涅根据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 工的过程,即学习者将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的过程。根据上述信息 加工的流程,加涅进一步认为,学习包括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者头脑中的内部活动,与此相应,把学习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
六、论述题
如何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
答: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就是要使学生能够调控自己的行动,以道德意志去克服内外 干扰为更好地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一、通过提高道德认识,丰富道 德情感来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使学生懂得道德意志的意义。进一步增强意志锻炼的愿 望和进行意志锻炼的决心和信心;
二、教师要在各种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道德意 志锻炼,为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自制力。可有意创设一些困难情境。提供一些克服困 难的条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意志行动进行自我评价。增强道德意志锻炼和自控能力;
三、学生的意志品质是有差异的意志品质不同训练的策略也不同针对不同的意志品质。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锻炼他们道德意志的自制力和沉着、耐心的意志品质。只有针对 性地进行教育才能收到锻炼道德意志的良好效果。
七、案例分析题
诊断:王晓军由于上初中以来在学习上的多次失败,陷入了习得性无助感的境地,而且 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分析:习得性无助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造成王晓军这种状况的原因,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他自身 的因素。他将自己的失败进行了错误的内部归因,因而出现个人的无力感;第二,外部原 因。首先,学校、家庭在教育过程中过分重视考试、分数、竞赛、名次等外部强化手段去激 励学生学习,而严重忽视对学生内在动机的培养和调动,因此,一次偶然的成绩不好就 使得王晓军感觉自己各个方面都很差,进而对自己丧失信心。其次,数学老师在教育方 式上的严重失误,也使他彻底丧失了自尊和自信,更加重了该生的无助感。
对策:①采用各种措施培养他的内在动机,例如,利用他的爱好看报纸、爱玩电脑、爱玩 篮球、喜欢数学等特点,巧妙实现动机迁移;②采用各种措施,消除他在学习上的无力感,增强他的学业自我效能感。
2011年四川省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B级)冲刺试题及答案(12)
一、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的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将标号填写在题目后面的括号中,每小题1分,共10分)
1.把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的是()。
A.奥苏贝尔
B.桑代克
C.布鲁纳
D.斯金纳
2.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的迁移称为()。
A.负迁移
B.正迁移
C.横向迁移
D.纵向迁移
3.学习策略一般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
A.记忆策略
B.资源管理策略
C.思维策略
D.学习方法
4.生成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对所阅读或听讲的内容产生一个()。
A.新的理解
B.不同的见解
C.认知策略
D.类比或表象等
5.教师根据教育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突发事件,迅速做出判断、果断加以处理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教育行为称为()。
A.教育机智
B.教育创新
C.育威信
D.教育管理
6.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主要方法是()。
A.自然观察法
B.实验室实验法
C.两难故事法
D.对偶故事法
7.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称为()。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形象的道德情感
8.“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
A.《学记》
B.《师说》
C.《论语》
D.《春秋》
9.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属于()。
A.策略性知识
B.陈述性知识
C.条件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
10.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
A.构造一种完形 B.主动地构建认知结构
C.形成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
D.对环境条件的认知
二、多项选择题(在备选的答案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答案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将标号填写在题目后面的括号中。多选、少选、错选、不选都算错误。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专家具有哪些特征()。
A.专家比新手更能有效地组织信息
B.专家记忆容量较大,因而提取信息的速度更快
C.专家善于应用直接推理的方式解决问题
D.专家花更多的时间来进行问题的表征,在更深的层面上表征问题
E.专家有更强的认知与自我监控能力
2.创造性思维表现为思维的()。
A.独创性
B.发散性
C.灵活性
D.突发性
3.教师的职业心理特征表现为()。
A.热爱学生
B.善于启发
C.勤学敬业
D.以身作则
4.优秀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表现为()。
A.个人成就感
B.认为从事的教学活动很有价值
C.对学生有正向的期望
D.对学生的学习负有责任
5.信度包括()。
A.再测信度
B.等值信度
C.分半信度
D.内容信度
E.效标关联信度
6.儿童发展中的记忆策略有()。
A.复述
B.组织
C.精细化
D.提取线索
7.自我意识包括以下哪几个方面?(A.自我认识
B.自我评价)。39
C.自我监督
D.自我控制
8.教学媒体包括()。
A.投影
B.录像
C.计算机
D.黑板
E.图片
9.根据主体对外部刺激的调节方式,动作技能分为()。
A.连续性动作技能
B.开放性动作技能
C.非工具性动作技能
D.非连续性动作技能
10.元认知策略又称监控策略,它概括起来有哪几种?()。
A.计划监控
B.领会监控
C.策略监控
D.注意监控
三、概念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道德情感
2.自我效能
3.智力
4.教学技术
5.教师威信
四、判断改错题(判断以下各个命题是正确还是错误,如果错误,请将其改正确。每小题2分。共10分)
1.在学习过程中,认知策略起着控制执行的作用,控制自己的内部行为。()
2.应用讲授法,教师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结。()
3.程序教学能很好的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且具有灵活性。()
4.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特点是人机互动与交流。()
5.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集体激励的策略。()
五、简要解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学习动机对学习的作用。
2.根据班杜拉的理论,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有何影响?
3.简述加涅对学习的分类。
4.心理健康的标准时什么。
六、论述题(15分)
试论促进学习正迁移的方法。
七、案例分析题(15分)
张明是某市一中学的学生,他身体健康,可就是有一不好的毛病,总爱与同学动手发架,每次打架过后。他自己也知道这样不好,并一再地跟老师和家长保证要改正这个坏毛病。老师和家长为此做了许多工作。可两个学期下来,张明打架的次数虽然有所减少,可还是时不时地犯打架的毛病。老师和家长都感到很为难。
请结合所学的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对于张明、老师和家长的做法加以分析,并提出自己对这个问题的建议。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解析:奥苏贝尔把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2.B解析: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的迁移属于正迁移。
3.B解析:典型的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4.A解析:生成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重新加工,产生新的理解。
5.A解析:见教育机智的定义。
6.C解析: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主要方法是两难故事法
7.C解析: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称为伦理的道德情感。
8.B解析:“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师说》。
9.B解析:见陈述性知识的定义。
10.B解析: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构建认知结构。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 2.ABCD 3.ABCD 4.ABCD 5.ABC
6.ABCD 7.ABCD 8.ABCDE 9.AD 10.ABCD
三、概念解释题
1.道德情感:是情感的一种高级形式,它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道德准则去处理相互关系和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言行举止时所体验到的情感。
2.自我效能:指一个人在特定情景中从事某种行为并取得预期结果的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指个体自己对自我有关能力的感觉。
3.智力:指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适应环境能力。
4.教学技术:是指教学中为完成教学任务,师生之间借以相互传递信息或影响的工具、设备、媒体及其科学运用。
5.教师威信:是指教师表现出的优秀心里品质对学生产生了心理影响,博得了学生的尊敬和依赖。
四、判断改错题
1.(√)2.(√)3.(×)改为:程序教学缺乏灵活性,教学过程果板、单调。4.(√)5.(√)
五、简要解答题
1.简述学习动机对学习的作用。
答:(1)学习动机能够激发起适当的学习行为;
(2)学习动机能够为学习行为定向;
(3)学习动机能够维持学习行为。
2.根据班杜拉的理论,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有何影响?
答: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有多方面的影响:
(1)影响活动的选择;
(2)影响努力的程度和坚持性,决定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3)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4)影响完成学习任务。
3.简述加涅对学习的分类。
答:加涅认为,学习的复杂程度是不一样的,既有简单的联结学习,也有复杂的、高级的认知学习,学习由简单到复杂分为以下八种类型:
(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语言的联合;
(5)辨别(或多重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学习;(8)解决问题学习。
4.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答:(1)现实地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
(2)对现实合乎常理地认识与反应,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观念与行为;
(3)对挫折有较高的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
(4)行为方式与社会角色相一致,符合常规;
(5)正常健康的交往;
(6)统一的人格,心理保持延续性。
六、论述题
试论促进学习正迁移的方法。
答:正迁移是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产生积极的形象,即起促进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促进学习,正迁移的方法很多如:
1.要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由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知识的“骨干”是联系支持,技能的中心。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越多就越能产生学习正迁移。从而顺 利的掌握新知识、新技能。
2.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由于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是影响学习正迁移的又一重要因素。学生具有高度的概括能力,容易发现新旧识技能问关系,这样就有利于新旧知识技能间的正迁移。
3.在教学中必须提供应用知识,技能的机会,促使学生灵活应用技能等。以上都是促进学习正迁移的有效方法。
七、案例分析题
1.考核知识点:道德品质的形成。2.解答思路:
(1)此案例可以从道德品质的形成上来分析;
(2)张明作为一个中学学生,身体健康,但喜欢玎架,打完后知道不对,但改不了,说明从品德心理结构的四个要素,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上来说,他没有达到统一。张明在对打架这个行为上,从道德认识上他能体会到打架不对,说明他能辨别行为的是非好坏善恶,但在道德情感上来说,他有所欠缺,没有从心理上体验到打架这个行为带来厌恶感,相反可能他从打架上体会到了某种快感,导致他屡教不改,因此使得他知情意行不能统一。老师和家长可能也只是从道德认知上对张明进行批评教育,没有从道德情感上予以感悟,因此虽然有所成效,但不能使张明改掉坏毛病;
(3)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道德品质由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构成,它们相互制约、相互联系,但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居于核心地位。只有当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成为稳定的、经常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它们就构成了道德动机,从而形成人的稳定的道德行为方式;
(4)对张明的教育应从情感人手,使他从心理上体会到打架的不对,对打架的行为产生厌恶感。道德情感是个人道德行为的内部驱动力之一,当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成为经常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就成为道德动机,才能导致道德行为的产生。3.答题时注意: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第二篇: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真题
2012年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试卷
(2007年3月11日)启用
考试时间:9:00——11:00 姓名———— 准考证—————座位号——————
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 所选项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 2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埃里克森认为(B)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A.学前期
B.学龄期
C.青年期
D.成年早期
2.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认为,有机体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与其 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出条件反应,这一现象称之为(A)。
A.泛化
B.消退
C.获得
D.分化
3.下列属于常见的心智技能的是(C)。
A.驾驶汽车
B.洗衣服
C.解两步应用题
D.听到声音
4.下列策略中不属于精细加工策略是(D)。
A.举例
B.类比 C.提问
D.画线
5.一个人在解决问题时能触类旁通,说明这个人的思维具有(B)。
A.流畅性
B.变通性
C.独创性
D.新异性
6.艾里斯的ABC 理论中“C”指的是(C)。
A.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
B.获得正向的情绪效果
C.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
D.个体对 A的信念、观点
7.研究表明,记忆效果最好的过度学习程度是(B)。
A.100% B.150‰
C.200%
D.300%
8.关系转换说强调哪个因素在学习迁移中的作用(A)。
A.对各要素之间关系的理解
B.学习任务之间的共同要素
C.不同学习活动所具有的共同的原理和概括化的经验
D.认知结构变量的特性
9.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联系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是(C)。
A.教学事项
B.教学目标
C.任务分析
D.个别化教学
10.教师针对个别学生采用谈话、观察等方式收集资料而进行的评价属于(D)。
A.总结性评价 B.配置性评价
C.正式评价
D.非正式评价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 10 分。把答案填写在横线上。
11.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与测量、解释与说明、预测与(控制)的作用。
12.认知方式可分为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
13.布鲁纳提倡的教学模式是(发现学)。
14.一般来说,学习策略可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等三个方面。
15.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的方法叫做(行为塑造)。
16.课堂教学环境包括课堂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
17.布鲁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
18.成败归因理论中,归因的三个维度有内外性归因、稳定性归因与(可控性归因)。
19.贾德的经验类化理论强调(概括)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
20.知识直观包括(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三种类型。
三、判断说明题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说明理由。本大题共 4个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
21.小学生也具有逻辑思维能力。
【正确】有些小学高年级进入形式运算阶段,而且小学生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只是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持。
22.专家之所以比新手高明,是因为专家拥有更多的专业知识。
【错误】专家不仅拥有某一领域的大量知识经验,而且组织非常合理,并且在需要的时候可以迅速提取,加以应用。
23.群体规范并非是群体中的每个成员都必须遵守的标准。
【错误】群体规范是群体中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思想和行为标准。群体规范或者是由领导者倡导、明文规定、群体成员认同与遵守的准则或是由成员间约定俗成的结果,受模仿、暗示、顺从等心理因素制约的。
24.在同化性迁移中,决定迁移的关键成分是在最初的学习中建立起来的。
【正确】。因为原有经验结构在迁移过程中不发生实质的改变,只是得到某种充实。
四、简答题
本大题共 4个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
25.画出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练习曲线示意图,并说明其意义。
26.简要说明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有哪些?
家庭教养方式(2 分);社会风气(1 分);同伴群体(2 分)。
27.简述作为教师应具有的教育能力。
教师应具有的教育能力有:
(1)全面了解学生的能力
(2)正确评价学生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生存教育的能力
(4)教师“身教”的能力
(5)指导学生与人交往,师生互动的能力、后进生转化的能力
每项 1 分,缺少一项扣 1 分
28.简述知识学习的类型。
(1)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可以把知识的学习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
题学习。(2.5 分)
(2)根据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观念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关
系,知识的学习又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学习。(2.5 分)
五、论述题
本大题共 2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29.请选择三种学习策略的训练方法进行介绍,并就其中一种方法举例说明。
对指导教学、程序化训练、完形训练、交互式教学或者合作学习训练方法中的任意三种进行
详细概述,每概述一种(4分);就其中之一举例说明(3分)。
30.分析归因理论,并结合实际论述这一理论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启示。
(1)人们在做完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之所以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不同的人对自
己的行为结果会从不同的方面去考虑,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归因。(2分)
(2)归因与学习动机的研究表明,个体对成功和失败原因的解释影响着与成就有关的行为。(2
分)
(3)它把人们对成败的原因按照内外性、稳定性、可控性等维度进行的分类,具有很大的概
括性。(3分)
(4)它对归因成就动机和行为的影响作用的研究结论也是有相当的科学性的。(3分)
展开论述(5分)
2008年3月2号教育心理学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 2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他撰写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发表于【
C
】年。
A.1868 B.1897 C.1903 D.1921
2.下面对心智技能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C
】
A. 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B.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完成 C.动作结构具有展开性
D.通过有意识的反复练习而形成
3.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
D
】
A.生理与安全
B.社交与自尊
C.求知与审美
D.自我实现学习
4.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大约为【
C
】个组块。
A.5±2 B.6±2 C.7±2 D.8±2
5.在学期即将结束时,教师为了解学生本学期的学习情况而进行的考试属于一种【 B
】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配置性评价
D.非正式评价
6.下面不属于元认知策略的是【
B
】
A.计划策略
B.组织策略
C.监视策略
D.调节策略
7.由于过去的反复经验而使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具有某种倾向性或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这种现象即【
A
】
A.定势
B.顺应
C.变式
D.同化
8.在【
C 】时期,自我意识从效仿他人的评价发展到独立地进行道德评价。
A.幼儿
B.小学
C.中学
D.大学
9.教育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应该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避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伤害。教 育心理学研究应该遵循的这种原则被称为【
D
】原则。
A.客观性
B.发展性
C.理论联系实际
D.教育性
10.即使不给予强化或奖励,学习也能够发生。这种学习被称为【
B 】
A.替代学习
B.潜伏学习
C.试误学习
D.意义学习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 20 分。把答案填写在横线上。
11.知识直观主要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12.埃里克森认为,青年期面临的主要矛盾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13.研究表明,教师对于期待影响的反应的敏感性不同,可概括为过敏型教师(反应型教师)、抗敏型教师三种类型。
14.成就动机理论将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类:力求成功和(避免失败)。
15.教育心理学采用的实验研究方法通常有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16.操作技能的学习需要经过定向阶段、模仿阶段、和(整合阶段)熟练阶段。
17.元认知有三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 和调节。
18.道德认识的三个主要环节是道德知识的掌握、(道德信念的确立)、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19.研究认为,成员对(群体目标的认同)、群体的领导方式、群体内部目标结构和奖励方式是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20.斯金纳认为,凡是能够提高反应概率或者反应发生可能性的手段,都可以称为(强化)。
三、判断说明题本大题共 4个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6 分。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说明理由。
21.场独立型学生比场依存型学生的问题解决水平高。
【错误】。(1分)。认知风格或认知方式是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的方式,无优劣好坏之分,不 能决定学习或问题解决水平高低。(3 分)
22.陈述性知识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
【错误】。(1分)。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有意识地提取线索,因而能用言语直接陈述的知识。主要用来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3分)
23.认知策略有多种,每一种策略都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错误】。(1分)。认知策略有很多种,每一种策略都有其适用的特定条件,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对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及其不同的学习者,各种认知策略的适用性不尽相同。(3分)
24.技能是习惯。【错误】。(1分)。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确保某种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而习惯是指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和特殊倾向。所以技能不是习惯。(3分)
四、简答题
本大题共 4个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24 分。
25.简述影响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因素。
(1)根据班杜拉的观点,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活动(或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1 分)
(2)影响因素主要有四种:
成败经验(1分)对他人观察(1 分)言语劝说(1分)情绪和生理状态(1 分)对上述四个要点有适当解释或展开论述(1 分)
26.简述如何协调学校非正式群体和正式群体的关系。
(1)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使班内学生之间形成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关系,产生共同遵守的群体规范,满足学生的归属需要和彼此间的相互认同,巩固班集体。(3 分)
(2)要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具体可针对积极型、中性型、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采用不同的引导方式。(3 分)
27.简述专家和新手在解决问题上的差异。
专家和新手在解决问题上的差异表现在:
(1)专家不注意中间过程,新手需要很多中间过程。(2 分)
(2)新手先明确目的;专家或立即推理,或搜集信息。(2分)
(3)新手更依赖正确的方程式来解决问题,专家更多地利用表征和自觉。(2分)
28.简述教师在编制测验的是非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1)措辞严密,引发学生的慎重思考
(2)少用否定句
(3)避免同时考察两个概念
(4)平衡答案种类
(5)保持题目长度相近
以上各点全答出给 6 分,每少一点扣 1 分。
五、论述题
本大题共 2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
29.结合实际分析在教学中应如何促进学习迁移。
(1)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1分)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2)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2分)
(3)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促进迁移(2分)
(4)改进教材呈现方式,促进迁移(2分)
(5)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2分)
每个要点要有观点有说明
(6)举例 1 分
30.阐述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
(1)深度加工记忆材料(2分)(2)有效运用记忆术(2分)(3)进行组块化编码(2分)(4)适当过度学习(2分)(5)合理进行复习(2分)每个要点2分,有观点1分,有说明 1 分。
《教育心理学》试卷(2009年3月1日)启用
考试时间:9:00——11:00 姓名———— 准考证—————座位号——————
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 所选项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1.思维的不可逆性和自我中心在皮亚杰所描述的(B)阶段表现得最为明显。
A.感知运动
B.前运算
C.具体运算
D.形式运算
2.个体的某种品质或特征给人以清晰、鲜明的印象,以致掩盖了对他的其他品质和特征的 判断,这种现象称为(B)。
A.近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投射效应
D.刻板效应
3.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了(B)迁移理论。
A.关系转换说
B.相同要素说
C.形式训练说
D.认知结构说
4.在教学活动前,教师为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和个别差异以及安排教学所进行的评价称之 为(C)。
A.形成性评价
B.标准参照评价
C.配置性评价
D.诊断性评价
5.学生经常利用画表格的方式来对学习内容进行整理归类,这是运用了(D)。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模式再认策略
D.组织策略
6.下列(C)不属于操作技能的特点。
A.物质性
B.外显性
C.观念性
D.展开性
7.个体在单位时间内对事物反应的总量体现了创造性在(D)方面的品质。
A.可逆性
B.变通性
C.独创性
D.流畅性
8.学生掌握了“铜”、“铁”等概念之后,再学习“金属”概念,这种学习是(A)。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派生类属学习
9.老师经常用发小红花、小卡片等方式鼓励学生的良好行为,这种改变学生行为的方法是(C)。
A.示范法
B.系统脱敏
C.代币奖励法
D.认知调适法
10.在韦纳的归因理论中,努力属于内部、(B)因素。
A.稳定、可控
B.不稳定、可控
C.稳定、不可控
D.不稳定、不可控
二、填空题
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 20 分。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11. 个人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称为(职业倦怠)。
12.个体的自我意识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13.根据知识表述形式不同,可以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14.在团体辅导中,(同理心)是领导者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对成员的一种移情性理解,并把这种理解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
15.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16.在技能练习的中期,练习成绩出现的暂时停顿现象称为(高原现象)。
17.在测验中,代表测验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程度的指标是(信度)。
18. 一个人熟知某种物品的惯常用途后,很难想到该物品的其它用途,这种现象称为(功能固着)。
19.群体规范是群体中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思想和(行为)的标准。
20.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把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活动的主观判断称为(自我效能感)。
三、判断说明题
本大题共 4个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 6 分。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说明 理由。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1.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是知识直观。
【正确】 知识直观就是学习者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材直观信息进行加工,从而获得感性 知识的过程。知识直观是领会和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
22.心智技能不必通过外部言语表现出来。
【正确】心智技能具有内隐性和简缩性。心智技能是借助内部言语进行的,不必像操作技能那样把每一个动作实际外显出来,也不必用外部言语将每个动作逐一展现出来。
23.定势对问题解决总是起积极作用。
【错误】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如解决一般问题时,定势可能 会起促进作用,而对特殊问题,定势很可能起阻碍作用。
24.处罚法能消除不良行为,强化法能培养新的适应行为。因此,两者结合使用会更有效。
【正确】两种方法的作用不同,在消除不良行为的时候应该同时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所以两 者结合效果会更好。
四、简答题
本大题共 4个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24 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5.简述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答:(1)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随任务难度的不同而不同。
(2)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学习动机强度较高可使学习成效达到最佳水平。
(3)学习任务比较困难时,学习动机强度较低可使学习成效达到最佳水平。
(4)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成效之间的关系呈倒U型。
26.简述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答:(1)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促进迁移。
(3)改进教材呈现方式,促进迁移。(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27.简述学习策略中资源管理策略所包含的内容。
答:资源管理策略主要包含四个内容:
(1)时间管理策略:学习者统筹安排时间、高效地利用时间和灵活利用时间;
(2)环境管理策略:将环境设置为有利于学习的状态;
(3)努力管理策略:为了维持自己的意志努力,不断地进行自我激励;
(4)社会利用策略:善于利用各种社会的物质和人力资源帮助自己学习。
28.简述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与问题。
答: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点
(1)客观性
(2)计划性
(3)可比性
问题
(1)测验内容过于狭窄、形式过于单一
(2)脱离情景,脱离真实世界
(3)被滥用
(4)不能评价解决问题能力
五、论述题
本大题共 2小题,每小题 1 0 分,共 20 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9.阐述教学中如何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简要描述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之后的进一步发展。
(2)建构主义强调已有经验、主动建构、自我发展。(或从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等任一 方面阐述)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
(1)支架式教学: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概念框架(或外部支持、脚手架)
(2)情境教学: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基础上的教学(或抛锚式教学)
(3)探究学习:基于问题解决活动来主动参与、体验,以建构知识
(4)合作学习:通过讨论、交流、观点争论等相互补充、共享集体思维成果、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30.结合实际论述在品德培养中教师如何避免奖励与惩罚所产生的负面心理效应。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无论奖励还是惩罚,其前提是要将学生视为具有独立的人格的人。
(2)标准一致:家庭和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一致,避兔因人而异,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评价应一致。
(3)程度要相称,刺激物应恰当:防止过轻、过重。同时,奖励应是受奖者所渴望的。
(4)惩罚必须与说服教育相结合:惩罚应在学生认识错误的基础上实施。
(5)充分考虑惩罚的教育效果:避免用类似经济制裁、侮辱和体惩这类简单的方法。
(6)要避免奖惩的饱足状态:不宜连续采用奖惩,可使用斯金纳的不定期强化的原理。
(7)结合实际举例。
《教育心理学》试卷(2010年3月7日)启用
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 所选项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1.1903 年(C)撰写的《教育心理学》一书,标志着西方教育心理学体系的确立。
A.华生
B.斯金纳
C.桑代克
D.杜威
2.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并在头脑中确立有关这种活动方式的初步映像,这是心智技 能形成的(B)阶段。
A.原型选定
B.原型定向
C.原型操作
D.原型内化
3.测验的正确性、准确性指的是测验的(B)。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4.知识遗忘的进程是(C)。
A.先慢后快
B.均衡递减
C.先快后慢 D.逐渐加快
5.处于不同层次概括水平的两种学习之间的影响属于(B)。
A.水平迁移
B.垂直迁移
C.顺向迁移
D.逆向迁移
6.在某个时期内,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个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 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A)。
A.关键期
B.发展期
C.转折期
D.潜伏期
7.个体根据家庭、社会的期望和要求而行事,不考虑行为所产生的直接和明显的后果,这 属于道德的(C)水平。
A.前习俗
B.中习俗
C.习俗
D.后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A)。
A.情境学习
B.接受学习
C.潜伏学习
D.机械学习
9.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认为,个人的行为目标或手段与他人的行为目标或手段之间如果 存在相互依赖关系,其间就会发生相互作用,形成合作、竞争和(C)三类目标结构。
A.互补
B.相似
C.独立
D.吸引
10.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将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是(D)。
A.贾德
B.汉斯·塞里
C.加涅
D.罗森塔尔
二、填空题
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 20 分。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11.儿童已有发展水平和在他人帮助下所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
12.皮亚杰认为在儿童的道德认识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影响其发展的两个因素是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
13.心智技能也可称作认知技能或智力技能,它是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完成的智力活动方式。
14.1984 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宣言中指出,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方面。
15.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16.桑代克和伍德沃斯反对迁移的形式训练说,而提出了迁移的(相同要素说)。
17.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 程的复杂的方案。
18.根据评价实施的时间不同,可将教学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9.学校中群体的心理功能主要表现在归属、认同、支持和(塑造)四方面。
20.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称为(教学效能感)。
三、判断说明题
本大题共 4个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6 分。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说明理由。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1.所有的行为变化都是由于学习引起的。
【错误】。因药物、疲劳、疾病等因素也可引起行为变化。
22.操作技能的模仿必须在定向的基础上进行。
【正确】。操作技能的形成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定向是第一个阶段,模仿以及后续的阶段必须在定向的基础上进行,否则有盲目性,制约操作技能学习效率。
23.直接检验方式是检验假设的唯一方式。
【错误】。通过实践检验假设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
24.价值辨析观点更强调价值本身,而不强调价值观的获得过程。
【错误】。价值辨析强调的不是价值本身,而是强调通过辨析、获得价值观的过程。因为价值观念是人自身的一种内在价值,不易清醒地意识。为让其发挥作用,则需对其辨析。
四、简答题
本大题共 4个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24 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5.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1)学与教的要素
列举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
(2)学习过程
列举出动机阶段、选择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作业阶段、反馈阶段等。
(3)教学过程
(4)评价/反思过程
26.简述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27.简述知识掌握过程中模像直观的优点和局限性。
优点
(1)模像直观是对事物的模像进行直接感知的一种方式。
(2)可以根据需要,人为突出重点与本质要素,有利于学生形成有关事物的一般表象。
(3)可以克服实物直观的某些局限性,扩大范围,提高直观效果。
局限性
(4)模像不是实物,通过模像直观获得的知识有时易与实际事物脱节
28.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自我控制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五、论述题
本大题共 2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9.结合实际阐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对上述各要点有适当解释或展开论述。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30.请结合实际说明元认知策略在学习中的运用。
(1)元认知是对自身认识的认知,是个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的意识与控制。元认知包含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和调节。
(2)计划策略,结合实际说明。
(3)监视策略,结合实际说明。
(4)调节策略,结合实际说明。
《教育心理学》试卷(2011年3月6日)启用
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 所选项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1.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前运算阶段处于(B)。
A.0—2 岁
B.2—7 岁
C.7 一11岁
D.11—15 岁
2.在托尔曼的迷宫实验中,白鼠在没有获得强化前,学习已经存在,只不过未表现出来。也就是在未受奖励的学习期间,认知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称为(C)。
A. 操作性行为 B.辨别学习
C.潜伏学习
D.获得
3.提出自我效能感理论的著名心理学家是(C)。
A.奥苏伯尔
B.斯金纳
C.班杜拉
D.韦纳
4.下列现象属于学习迁移的是(A)。
A.温故而知新
B.学而时习之
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D.书山有路勤为径
5.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知识属于(A)。
A. 陈述性知识 B.操作性知识
C.策略性知识
D.条件性知识
6.下列活动属于心智技能的是(A)。
A.阅读
B.跑步
C.唱歌 D.写字
7.谐音联想法属于学习策略中的(A)。
A.精细加工策略
B.复述策略
C.组织策略
D.元认知策略
8.分析问题、抓住问题关键、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是问题解决的(B)。
A.发现问题阶段
B.理解问题阶段
C.提出假设阶段
D.验证假设阶段
9.个体由于过去的经历而对面临的人或事具有某种说不出多大理由而较执著地肯定或否定 的内心倾向,这是一种(C)。
A. 认知失调 B.功能固着
C.态度定势
D.情感障碍
10.很多因素影响着人们之间的沟通,一个人兴趣盎然地讲述着足球比赛的精彩之处,而另 一个人却听得无精打采,这是人际沟通障碍中的(D)。
A.地位障碍 B.文化障碍
C.语言障碍
D.个性障碍
二、填空题
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 10 分。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11.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提出了八阶段学习过程,具体为动机、选择、获得、保持、回忆、概括、作业和(反馈)。
12.心理发展的四个特征为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和(差异性)。
13.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是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
14.将强化分为正强化、负强化的心理学家是(斯金纳)。
15.认为心理的各种官能可以通过不断训练得以提高,并且被提高的官能可以自动迁移到其他情境。持这一观点的学习迁移理论是(形式训练说)。
16.认为遗忘的发生是因为学习者不想记而将其压抑到潜意识之中,这一遗忘理论是(动机说)。
17.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明确活动的方向。这一阶段属于心智技能形成的(原型定向)阶段。
18.为了掌握预测、提问、解释和总结等四种策略,教师和学生不断地互换角色的学习策略训练模式是(交互训练)模式。
19.深知教师职业辛苦,经济待遇不高,还是乐于从事教育事业,这是教师职业心态中的(事业)型教师。
20.教学评价是一种系统化的持续过程,包括确定评价目标、搜集有关的资料、描述资料、(形成价值判断)以及做出决定等步骤。
三、判断说明题
本大题共 5个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20 分。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说明理由。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1.学习迁移的概括说认为两个学习活动存在共同成分是学习迁移产生的关键。
【错误】学习迁移的概括说强调概括化经验在迁移中的作用,而不是两个学习的相同要素;认为两个学习活动存在共同成分是学习迁移产生的关键的是相同要素说。
22.儿童元认知发展经历了从有意识到无意识再到自动化的过程。
【错误】儿童元认知发展经历的是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再到自动化的过程。
23.技能就是程序性知识。
【错误】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确保某种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是经验,而不是关于经验的知识。
24.知识经验越多,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可能性就越大。
【正确】已有知识经验是确保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的必不可少的要素。
25.教师资格考试是一种常模参照评价。
【错误】教师资格考试是以考生是否达到某种标准来判断考生的考试结果的,是一种标准参照评价,而不是常模参照评价。
四、简答题
本大题共 5个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30 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6.简述席尔瓦和汉森的学习风格分类。
答:(1)感官一思考型(掌握型学习者)
(2)感官一感受型(人际型学习者)
(3)直觉一思考型(理解型学习者)
(4)直觉一感受型(自我表达型)
27.简述认知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1)学习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
(2)学习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
28.简述精加工策略的内涵。
答:(1)能帮助学习者将信息存储到长时记忆中,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建立联系,以 此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学习策略。
(2)联想法、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已有知识
29.简述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
答:(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2)权威阶段(5—8岁)
(3)可逆性阶段(8一10 岁)
(4)公正阶段(10一12 岁)
30.简述促进师生沟通的心理学原则。
答:(1)真诚自由地表达真正的自己,表现出开放和诚实,表里如
一、真实可靠。
(2)尊重与接纳相信学生是有价值的人,并帮助学生相信自己的价值,无条件接纳学生 有朝向更好方向发展的无限可能性。
(3)同理心,教师要放弃自己的价值参照系,从学生的立场、利益、处境出发,去把握 其内心世界,体验和理解其内心世界,并有效地将这些感受传递给学生。
五、论述题 本大题共 2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31.请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1)有意义学习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和 实质性联系的过程。
(2)其条件是:新学习的材料具有逻辑意义;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具有适当的观念;学习者具有积极的学习心向和实际的学习行为。
(3)渐进分化、综合贯通。
(4)有意义学习的重要教学应用是“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32.请结合实际论述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提高学生知识贮备的数量与质量。加以论述。
(2)教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加以论述。
(3)提供学生多种解决问题的机会。加以论述。
(4)培养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的习惯。加以论述。
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教育心理学》试卷
(2012年3月25日)启用
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 所选项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1.儿童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是.A.1一2岁 B.3--4岁 C.5---6岁 D.7一8岁
2.德国格式塔心理学派诞生的时间是.A.1906年 B.1908年 C.1910年 D.1912年
3.根据归因理论,属于外部、稳定和不可控的因素是.A.疲劳 B.能力 C.运气 D.任务难度
4.“触类旁通”所反映的迁移类型是。A.特殊迁移 B.普遍迁移 C.负迁移 D.近迁移
5.程序性知识的基本单元是。
A.组块 B.图式 C.知识网络 D.产生式
6.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应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执行。这一阶段属于心智技能形成的。
A.原型定向 B.原型操作 C.操作定向 D.原型内化
7.因怀疑自己解题错误而重新审题,因阅读遇到障碍而反复阅读。这种学习策略属于。A.精细加工策略 B.复述策略 C.组织策略 D.元认知策略
8.历史试卷中有一道题目是“请回答辛亥革命发生在哪一年?”这是一个。A.常规性问题 B.结构不良问题 C.有结构的问题 D.创造性问题
三、判断说明题: 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2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师如何教的科学。22.组块编码是促进知识理解的策略。
23.利用各种表格将学习内容进行结构化,是一种重要的精细加工策略。24.“知名科学家都是年长男性”是一种刻板印象。25.心理健康是一种状态而不是一种过程。
四、简答题: 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26.简述联结主义学习的主要观点。27.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28.简述学习迁移的形式训练说。29.简述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区别。30.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31.请结合教学实际论迷学生认知发展与教学的辩证关系。32.请结合实际论述学生道德情感体验的培养途径。
2012年3月25日上半年北京市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
《教育学》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D 3.D 4.B 5.D 6.B 7.D 8.C.9.A 10.B
二、填空题
11.赫尔巴特 12.同化 13.刺激的分化 14.附属内驱力15.司法型 16..痕迹衰退说 17.操作模仿 18.资源管理 19.交互作用 20.激励
三、判断说明题
2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师如何教的科学
【错误】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科学。
22.组块编码是促进知识理解的策略。
【错误】组块编码指是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长时记忆中存储的知识经验,对进入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粗止、是有利于知识保持的策略。
23、利用各种表格将学习内容进行结构化,是一种重要的精细加工策略。
【错误】学习中通过画各种表格对学习内容进行组织,是在知识一与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是一种组织策略。
24.“知名科学家都是年长男性”是一种刻板印象。【正确】刻板印象是对某一种对象有一种固定的看法。25.心理健康是一种状态而不是一种过程 【错误】心理健康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过程。
四、简答题
26.简述联结主义学习的主要观点
答:(1)学习的实质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2)强化在刺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27.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社交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6)缺失需要和成长需要 28.简述学习迁移的形式训练说,答:(1)由官能心理学派提出的。(2)各种官能可以通过训练得以提高(3)能自动迁移。29.简述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区别.答:(1)操作技能的活动对象具有物质性,心智技能的活动对象具有观念性。(2)操作技能的活动结构具有展开性,心智技能的活动结构具有减缩性。(3)操作技能的活动要求不同(或操作技能的进行具有外显性,心智技能的进行具有内隐性.30.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答:(1)发现问题(2)理解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
五、论述题
31.请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学生认知发展与教学的辩证关系
(1)学生的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的内容和方法。(2)适当的教学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3)有效的教学应该既适应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又要促进学生向更高水平的发展。理想的教学应该落实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上要点,如果没能结合教学实际进行洽当的举例说明,扣分。
32.请结合实际论述学生道德隋感体验的培养途径。
(1)知情结合,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适当解释或阐述.(2)以美育情,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内容.适当解释或阐述.(3)真情感化甲硕苗些学生的道德情感发展适当解释或阐述,举例说明.
第三篇:2013教育心理学考试真题
2013教育心理学考试真题
1、行为不是受行为的直接结果支配,而是受预期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支配,这是()的观点。
A.布鲁纳 B.斯金纳 C.奥苏泊尔 D.托尔曼
2.皮亚杰将个体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之中,从加强和丰富主体动作的机制称为
()。
A.泛化 B.顺应 C.同化 D.分化
3.陈述性知识的基本单元是()。
A.组块 B.图式 C.概念 D.网络
4.通常,将行为成败的原因归为外部和不可控的因素,会使个体的行为动机()。
A.强化 B.提高 C.形成 D.降低
5.形式训练的代表人物是()。
A.詹姆士 B.韦斯曼 C.沃尔夫 D.贾徳
6.学生看到个物品有一种惯常的用途后,便很难看出它的其他用途的现象属于()。
A.晕轮效应 B.近因效应 C.首因效应 D.功能执着
7.通常学生用简洁的语词写下材料中的主要观点、次要观点和各观点之间的关系,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A.精加工策略 B.组织策略 C.调节策略 D.计划策略
8.一名学生认为服从,听课就是好孩子,否则是坏孩子,同时,他将成人的准则视为固定不变,他的道德发展处于()。
A.他律阶段 B.自我中心阶段 C.自律阶段 D.工作阶段
9.以注意力缺陷和劳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特征属于()。
A.学习困难综合症 B.儿童多动综合 C.儿童强迫症 D.儿童过度焦虑反映
10.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为()。
A.信度 B.难度 C.效度 D.区分度
第四篇:四川教育心理学B类历年真题试卷2005-2011 改错题
改错题
1、在动作技能的形成中,高原期现象最容易出现在联系的中期。
2、一般来说,教师采用民主型的领导方式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教学媒体越生动、越形象,则教学效果越好。
4、学习困难的儿童一般都是智力正常,但在学习上缺乏普通的竞争能力,学习成绩明显落后的儿童。
5、知识一旦学到手就可以保持得很牢固,相比较而言,动作技能形成后却比较容易遗忘。
6、在激发学生学习的问题上,我们要提倡的是学习上的竞争而不是学习上的合作。
7广义的多媒体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采用两种以上的媒体进行的教学活动,狭义的多媒体教学是指现代科学技术为媒体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8、教师的威信是指教师表现出的优秀心理品质对学生产生了心理影响,博得了学生的尊敬与信赖。
9、发现学习的倡导者是布鲁纳,接受学习的倡导者是奥苏贝尔。(ps:布鲁姆,课程改革和掌握学习)
10、功能固着是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之一。
11、品德是一种心理特征。
12、不同程度的焦虑对学生产生不同影响,教师可使学生处于一种适当的焦虑水平,从而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13、一般意义上的多媒体教学是指狭义的。
14、观察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
15、模象直观往往能突出事物本质特征。
16、概念同化是学龄儿童获得概念的典型方式。
17、先行组织者有两类:说明性组织者,比较性组织者。
18、只有当学习动机的强度处于最佳水平时,才能产生最好的学习效果。
19、遗传决定论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强调遗传因素在儿童认识发展中的作用和儿童的年龄特征的作用。
20、调查时教育教学研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研究方式。
21、学生的学习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22、知识的巩固主要是通过识记和保持这两个环节来实现的。
23、在动作技能的形成中,高原现象最容易出现在练习的中期。
24、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
25、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是英国高尔顿。
26、布鲁纳和奥苏贝尔提出了认知结构的迁移理论。
27、皮亚杰提出,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的第一阶
段是感知运动阶段。
28、人本主义者提出,教育的目标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
29、吉尔福特提出智力的三维结构理论,多重智力由霍华德.加德纳提出。30、自我概念是个人心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体身体、能力、性格、态度等方面的认识。
第五篇:《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第2套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 第2套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其作者是()A.陶行知
B.蔡元培
C.潘菽
D.廖世承
2.当需要了解行为的自然状态或对一些隐秘行为进行研究时,最好采用()A.个案研究法
B.调查法
C.测验法
D.观察法
3.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差异性
4.下列关于认知风格表述正确的是()
A.场依存型的人比场独立型的人更多地利用来自身体内部的线索 B.认知风格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C.区分冲动型和沉思型的标准仅仅是反应时间 D.发散型认知风格优于辐合型认知风格
5.按照自我意识发展理论,生理自我成熟的年龄是()A.3岁
B.7岁
C.12岁
D.18岁
6.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不能突袭(比如,应该学习新知识,却进行考试),这不利于学生学习,其做法依据的是学习的()
A.准备律
B.练习律
C.效果律
D.动机律
7.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最合适的安排应该是()
A.让儿童看完电视以后立即督促完成作业 B.规定每周看电视的适当时间 C.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电视的行为 D.只有按时完成作业后才能看电视
8.计划安排每天自习时间表,属于学习策略中的()
A.组织策略
B.认知策略
C.精加工策略
D.资源管理策略
9.依据“最近发展区”而提出“良好的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著名论断的心理学家是()A.皮亚杰
B.埃里克森 C.布鲁纳
D.维果斯基
10.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WISC, 1949)及其修订本(WISC-R, 1974)适用于()的儿童。
A.4-6.5岁
B.4-18岁
C.6-16岁
D.16岁以上
11.下列关于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动作技能特点发生的变化描述不当的是()A.意识对动作的控制作用增强,整个动作系统转向自动化 B.动作反馈由外反馈逐步转向内反馈 C.动作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增强 D.建立协调化的运动模式
12.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并发展起来的能力是()A.认知能力
B.操作能力
C.社交能力
D.模仿能力
13.提出学习的实质是形成认知地图理论的心理学家是()A.桑代克 B.苛勒 C.布鲁纳 D.托尔曼
14.下列不属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观点是()
A.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从而获得新的经验的过程。B.反复练习和复习对学习有重要意义
C.主张用外部的刺激与惩罚即积极的强化来控制学习D.学习是学习者自身积极主动建构知识经验的过程
15.当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不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当前的认知结构中,而是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或图式来适应,皮亚杰将这一过程称之为()A.同化
B.顺应
C.平衡
D.适应
16.成就动机理论观点认为,避免失败者的目的是避免失败,减少失败感,所以他们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当一项任务的成功率在50%时,他们会()A.可能选择这项任务
B.犹豫不绝
C.回避这项任务
D.坚决选择这项任务
17.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指导工作,通过对学生的引导、指导、协助和服务,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不仅仅以少数学生有问题的学生为服务对象,这一原则称之为()
A.发展性原则
B.系统性原则
C.成功性原则
D.主体性原则
18.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小的步骤,都应该是在学校允许的范围内,在技术支持的范围内,在教师把握的范围内,在特别限定的时间等,能够顺利进行的。这说明,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是应遵循()原则。
A.学生主体
B.创新性
C.可操作
D.灵活性
19.布鲁姆将认知目标由低到高分为()六个层次。A.知识、运用、领会、分析、综合、评价 B.知识、领会、运用、综合、分析、评价 C.知识、领会、分析、运用、综合、评价 D.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20.下列关于专家型教师教学特点的表述,错误的是()
A.与新教师相比,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不具有预见性 B.专家型教师有完善的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 C.专家型教师往往较注意课堂的细节 D.专家型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策略
二、双项选择题(四选二,每题2分,共20分)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B.科学教育心理学在我国古代就早已诞生 C.教育心理学的核心研究内容是教师
D.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2.皮亚杰理论的基本观点有()
A.儿童认知的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B.认知结构的建构和再建构是认知发展的本质所在 C.可以对儿童进行超前教育 D.存在着相互独立的九种智力
3.学习的本质属性是()A.学习产生的变化是持久的
B.学习产生的变化是经验引起的而非生理成熟、药物或疲劳引起的 C.学习不受后天环境的影响 D.学习具有先天的遗传性
4.描述性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A.观察法B.归纳法C.调查法D.演绎法
5.下列有关负强化的说法表述正确的是()。A.运用负强化时,要使学生可以免去某项要求 B.负强化是使负性行为得以增加
C.负强化是一种温和的惩罚形式 D.负强化的目的增加积极行为
6.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具有的思维特征是()。
A.泛灵论
B.掌握守恒
C.思维的可逆性
D.自我中心
7.在维纳的归因理论中,下列哪些因素属于外在的结果归因().A.能力高低
B.任务难度
C.运气好坏
D.身心状态
8.以下驱力中属于间接的学习需要的有(AC)
A.交往内驱力
B.认知内驱力
C.自我提高内驱力
D.附属内驱力
9.关于布鲁纳学习理论说法正确的是()
A.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一般理解 B.学生的学习是接受学习
C.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D.有意义接受学习是通过同化过程实现的
10.温故而知新属于学习中的()
A.正迁移
B.负迁移
C.顺向迁移
D.逆向迁移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主观题具有良好的结构,对学生的反应限制较多。()
2.在学校教学中,教师指导的程度越小,学生发现的程度越大,效果也就越好。()3.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它是一般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4.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是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
()5.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属于精神分析的理论。
()6.“少年早慧”“大器晚成”是能力发展水平不同的表现。
()7.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是人本主义的学习观点()
8.学生在某一学科期中和期末两次考试的成绩波动很大,说明测验的信度很低()9.一个教师经常思考“学生喜欢我吗?”“同学们怎样看待我?”等问题,说明该教师已经入关注情境的阶段()
10.专家型教师的课简洁、灵活,以教师为中心()
四、简单题(任选3题,每题6分,共18分)1.皮亚杰品德发展阶段论
2.学优生与学差生、创造型与非创造型学生在人格方面有哪些差异? 3.简述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对教育教学的意义 4.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
五、论述题(12分)
1.有人建议,在教育实践中,“要多使用奖励,尽量不使用惩罚”。请简要阐述你对这种建议的看法?
六、材料分析题(20分)
李华是一位十分聪明的学生,但就是太贪玩,学习不用功。每次考试他都有侥幸心理,希望能够靠运气过关。这次期末考试他考的不理想,他认为是自己的运气太差了。请用韦纳的归因理论分析:
(1)他的这种归因是否正确?这种归因对他以后的学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2)如不正确,正确的归因是怎样的?
(3)对教师来讲,正确掌握韦纳的归因理论有何意义?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D 3.B 4.C 5.A
6.A 7.D 8.D9.D 10.C 11.A 12.C 13.D 14.D15.B 16.C 17.B 18.C19.B 20.A
二、双选题
1.AD 2.AB 3.AC 4.AD 5.AD 6.AD 7.BC 8.AC9.AC10.AC
三、判断题 1.×2.×3.√ 4.×5.√ 6.×7.√8.×9.×10.×
四、简单题
1.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自我中心阶段”或前道德阶段(2-5岁),该阶段儿童缺乏按规则、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价值判断等方面均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
第二阶段为“权威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6-
7、8岁),该阶段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尊重和顺从,把权威确定的规则看作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完全以权威的态度为依据; 第三阶段为“可逆性阶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阶段(8-10岁),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已经不把规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逐渐从他律转入自律;
第四阶段为“公正阶段”或自律道德阶段(10-12岁),该阶段的儿童继可逆性之后,公正观念或正义感得到发展,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2.答:⑴学优生和学差生的人格差异。所谓学优生是指具有正常的听、说、读、写、推理、数学能力以及正常的自我调节、社会知觉和交往能力的学生;学差生则在这些方面表现出明显6的困难的学生。第一,动机差异。学优生的成就动机显著高于学差生的;第二,主体性差异。学优生具有自觉性、坚持性、自信心、责任感、主动性和独立性;第三,人格适应差异。学优生通常表现出高度的自我整合性、高独立性、更成熟等特征,很少有人格适应问题,而学差生常出现人格适应不良问题。⑵创造型与非创造型学生的人格差异。具有创造性的学生一般具有如下人格特征:低乐群性、高独立性和高自律性。
3.答:(1)概念: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提出来的。维果斯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肯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2)意义: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4.答:1)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对事实,规则,事件等信息的表达。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切为了进行信息转换活动而采取的具体操作程序。
2)共同点:二者在人的长时记忆中表征的特征完全不同,但两种表征方式都旨在使知识既能在长时记忆中得到经济的表征,又能在有限的工作记忆容量中被灵活的使用
3)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主要区别在:
① 知识类型不同: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
② 表征方式和功能不同:陈述性知识主要通过网络化和结构性来表征观(命题、表象、线性次序、图式)念间的联系,为人考虑或反思事物之间的联系提供方便;程序性知识主要通过目的流将一系列条件-行动组装起来(产生式),体现了人会在何种条件下采取何种行动来达到一系列中间的子目标,并最终达到总目标。
③ 静态和动态之分:陈述性知识是相对静态的知识,反映事物的状况及其联系;而程序性知识则要对信息进行某种运作从而使之发生转变。
④ 获得的速度和方式不同。陈述性知识的获得主要通过激活的传播来完成,而程序性知识的获得更多的依赖于程序化和自动化;陈述性知识的获得速度较快,图式经历的时间稍长,命题往往在几秒钟内就被掌握,程序性知识获得速度要慢的多,有的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究其原因,是由于两类知识对人的生存有着完全不同的影响,程序性知识直接引发或控制人的行为,所以人在获得此类知识时不得不小心谨慎。
⑤ 作出改变的难易程度不同:对于陈述性知识,修改比较容易,当然对一些定型的图式进行修改也比较困难;对于程序性知识,在获取的早期修改比较容易,然而一旦他们在人的记忆中被编码且达到自动化,修改起来就会相当困难。
⑥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达到的标准不同,检验陈述性知识是通过看其能否被陈述、描述,而检验程序性知识则是通过看其能否被操作和实施。
4)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是学习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任何知识的学习都要经过陈述性阶段才能进入程序性阶段。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就是陈述性知识向技能的转化过程。练习与反馈是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的重要条件。程序性知识的运用有助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在人类的绝大多数的活动中,这两类知识是共同参与,互为条件的。
五、论述题
答:我认为奖比罚好,原因如下:
(1)惩罚传递不该怎么做的信息,奖励传递该怎么做的信息。
(2)必要的惩罚是需要的。学习是有纪律的活动,必要的约束与惩罚是为了维持秩序。奖罚不应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与求知欲。
(3)奖与罚应及时、公正,才能真正提高一个人的积极性。对该表扬的行为不及时进行表扬等于是批评这种行为,对做错的同学不进行批评等于是表扬了这种行为;师生关系紧张时的批评,起不到教育作用,反而会造成其在同学中的孤立。
(4)进行表扬与批评时,应注意个性差异。惩罚对内向孩子的作用大于对外向孩子的作用;表扬对女生的作用大于对男生的作用;表扬与批评的作用在于个体对表扬与批评的认识,不应伤害到其他方面的积极性。
(5)内在动机。内在动机本身是一种自我奖赏,快乐学习是指对掌握知识的快感,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最强的内在动机。
六、材料分析
(1)不正确。他将行为的原因归为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这样他就对自己的行为不用负责任,学习动机不高,学习成绩也不会提高,甚至会越来越差。
(2)他应该将其归因为自己内部的可控因素,如不努力。如果他认为学习失败是不努力,那他就会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学习一定可以获得成功。
(3)有助于教师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有助于根据学生行为及其结果推断出个体的心理特征和个体差异,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动机,对于改善其学习动机,提高其学习效果也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此外,归因训练还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识。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正确归因,对消极归因进行辅导。如果一个学生消极的归因心态就会有碍于人格的成长,如惯于逃避的学生、他们经常将失败归因为能力不足,将成功归因于运气或任务容易,长期以往,成为一种习惯,就会演变成一种习得性无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