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切入口的选择

时间:2019-05-15 01:02: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切入口的选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切入口的选择》。

第一篇: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切入口的选择

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切入口的选择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教师要钻研教材,整合课程资源,研究教学方法。经过培训学习与教学反思,笔者认为选好阅读教学的切入口,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对话过程中,文本往往会阻碍对话的顺利完成。任何一篇课文都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涵盖了多样的信息,而阅读教学又不可能将课文中所有的内容都作为教学目标。应如何带领和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去感受作家的灵感、激情和思想?如何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内心世界,品味生活的苦与乐、体验生命的悲与喜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该具有选准阅读教学切入口的能力,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笔者以课文阅读为例子,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兴趣激发,鼓足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强的动力,多媒体的应用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笔者运用多媒体展示一张古老的织布机图片,并选择若干名学生进行模拟织布,看谁的动作最逼真。在学生“织布”过程中,向学生提出问题。“织布”最逼真的两位同学现在就给大家织布做衣服,谁愿意穿呢?而课文中的两个骗子为什么能够行骗成功呢?大家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吗?设计现场“织布”表演作为教学切入口,鼓足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问题牵引,水到渠成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教师的问题对学生的回答起着导向、启示和控制作用。因此,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阅读文本。

教师也可利用课后问题来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我们可以依托课后问题,一般以第一题为切入口打开阅读之门。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的课后问题为阅读教学做了很好的指导:你从这个题目中得到了哪些信息?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过渡段。作者围绕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写了哪些内容?这几个问题就是课文的纲领,抓住这几个问题进行阅读,就能提纲挈领。

三、利用插图,“抛图引玉”

鲁迅先生说过:“书籍的插图,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强读者的兴趣,能补文字之不及,所以也是一种宣传画。”一幅好的插图,往往是文章最精华部分的体现。插图有的是课文思想内容的高度浓缩,有的是课文某一片断的精彩描绘,有的是课文重点难点的直观图示。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插图,而且这些插图一般都是出自名家之手,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利用课文插图作为阅读教学的切入口,不但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与思维能力。如教学鲁迅先生的《故乡》时,可以让学生先欣赏插图,然后可以以故乡的景色、故乡的少年伙伴或故乡的趣事为切入点进入课文的学习。

课文插图是直接的具体可感的视觉艺术,它是将文字转化为直观的视觉感受。因此,以插图为阅读教学切入口引入课文学习,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而且通过插图的衔接点为学生迅速有效地进入文本学习打开了方便之门。

四、抓关键句,提纲挈领

一篇文章要理解的词句很多,如果能善于抓住关键词句切入课文,就容易使学生的兴趣和精力集中在课文的要害处,并能把握主要矛盾。在一次上课时,笔者尝试着抓关键句作为教学切入来学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引入新课学习后,就要求学生找出本文的总起句也是关键句“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的算个宝地。”并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什么?课文中写了济南的哪些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引导,就很容易将学生引入到一个奇妙的冬的世界里。

五、质疑释疑,化解矛盾

作者为了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往往在行文中设置疑难点或矛盾点。教师若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质疑释疑,就会容易化解矛盾,找到教学切入口。如《桃花源记》结尾的疑难点:太守再派人寻找桃源村,却“不复得路”,刘子骥高兴前往,也是“未果”。是作者构思错误,还是桃源村确实消失了?如果是作者故意这样安排的,那又能作怎样的理解呢?一路追问,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矛盾自然得以化解。

若能利用句中用词矛盾作为教学切人口,也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如《孔乙己》文中“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大约”是表示猜测、不确定之意,而为什么又用“的确”呢?这就激起学生探索答案的兴趣,定能化解矛盾,理解意旨,突破难点。同样,还可以用“窃书不能算偷”这句话作为教学切入口,进而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分析与评价。

如何选择阅读教学切入口,还有许许多多的方法。比如,新旧联系,温故知新;先果后因,思维发散;情境营造,调动情感;关注细节,以小见大;线索贯通,形散神聚等等。这些方法不能孤立运用,而要依据教学过程实际需要综合应用,更要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的切入口。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南丰中学。

第二篇:授人以渔——谈初中语文教学

授人以渔——谈初中语文教学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及,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此语出自《老子》,讲的是给人送鱼,不如教会他捕鱼的方法,送的鱼只能满足暂时的需要,而学会了捕鱼的方法就一生不愁没鱼吃。鱼是目的,捕鱼是方法,方法习得的价值远远大于知识的习得,这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尤为重要。一个称职的语文老师,不但要把课本上的文章交给学生,还要教会学生阅读写作说话的方法。初中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主动性,熟练技巧,充实自我。学生要获取科学文化知识,首先要对学习充满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引导,学生只有通过吸收才会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尽管课内的阅读对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获取知识经验所起的作用相当明显,但还需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课外阅读是课内的阅读的继续和延伸,丰富多彩的课外读物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使学生具备较广阔的背景文化知识和认知能力。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避免学生埋于题海,不关心世事,更是学校教学良好的润滑剂,帮助学生熟练阅读能力,当学生把广泛阅读积累的大量词汇和写作方法迁移并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与写作中,语文能力便会得到很大程度地提高。因此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常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读一些相关的课外读物,推荐一些好的书籍或文章,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课本的内容有更好的理解解,还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例如在讲曹操的《观沧海》时,就可以介绍《三国演义》的相关内容以及曹操的其他几首试,让学生看一看这本名著,了解这首诗背后的故事。这样的课堂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多阅读多思考,不仅学好这课的知识,也有利于以后的学习。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让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一首古诗词,一篇散文,亦或是一篇说明文的学习都是一次与作者的交流,有交流变会有问与答。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在分析课文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带出更多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提问,自读课文寻找答案,甚至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们交流思想,在这样不断分析的过程中实现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作者思想的掌握,这样不但有利于教学的进行,而且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的主动性。在遇到新的学习内容时,就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很快的掌握。教师的教授往往没有自己习得来的深刻,善于积极思考,发现问题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往往更快,更加全面。在语文教学中不能一味的将课文内容直接灌输给学生,应当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的课堂气氛和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使得语文教学事半功倍。

关注说和写,让学生多发言,多练笔,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语文是一门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一门语言的学习终究是为了学会如何运用它,而语言的应用不外乎说和写。在课堂上,让学生多发言,多交流,养成敢于大胆质疑问难,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通过说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如何组织语言,如何与人交流。在课外,让学生多写作多练笔。写作是学生自身素养和文化知识的最好转化,作为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过程,可以有效的锻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掌握各种文体的创作方法,学会如何将自己积累的词汇、知识、创作方法等应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只有在应用的过程中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再积累再学习再创作,学习积累和练笔创作互相促进,逐步提高语文水平。适当的写作练习可以使得学生对实物的思考更加深刻,把握实物的本质,产生较为深刻厚重的思想感情,更能对良好的阅读和观察的习惯的养成,以及对整个的语文学习产生促进的作用。

在语文的教学中,要想改变照本宣科的应试教育现状,就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老师在教授课本内容同时,更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自己“捕鱼”。

第三篇:初中语文《谈读书》教学设计

《谈读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谈读书》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第一篇,该单元的大多数课文是阐述求知问题的。学习本文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正确认识,丰富文化素养。启发学生对读书作较深入的思考。

课文是一篇随笔,风格平易流畅,笔法灵活,语言警辟。黑格尔曾评价“培根拥有丰富的阅历、高度的想像、有力的智慧、最聪明的议论”,因此要让学生在阅读中领悟这些特点。

学生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的训练,已经初步具有了一定的分析、理解、审美、筛选信息的能力。这一时期的学生正处在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质疑,加强合作交流,是教师最好的选择。

设计理念

1.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同时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共同进步

2.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励每一个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

3.发挥教师的优势,给学生提供一些未知的知识背景和拓展的空间,组织好阅读活动,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4.强调积累和良好习惯的养成。设计思路

课前让学生自主查阅有关阅读的名人名言和培根其人其事,培养学生搜寻、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其次让学生个性化阅读,作读书卡片,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并完成课文的初步感知。然后展示读书卡片,交流阅读初感。接着让学生写结构提纲,把握文章的内容,完成课文的整体感知。再通过品析哲理、质疑问难这一步,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最后课堂上交流课外收集的信息,实现课文的拓展延伸,教师再推荐一些谈读书的文章给学生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来完成本课的学习。

教学目的

1.能理解和背诵培根关于读书的一些格言和警句,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2.学会做读书卡片和读书提纲,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3.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质疑问难的能力。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培根的生平和其著作;查阅有关读书的格言、警句和故事;借助工具书,诵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一般呈现在人 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尙。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以前的先哲的高论。

二、个性阅读,整体感知课文

师:大家先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认真地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着“读书”,作了哪些论述?读的时候,请拿起笔来,把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勾画出来。

五分钟后,让学生说说勾画的关键语句。学生有可能勾画的语句有:(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2)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3)读书时不可存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4)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5)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师:同学们,你们找这些关键句都找得很好,现在请同学们认真品味一些这些富有哲理的句子,齐读一下,然后说说这些论述了读书的哪些问题。

学生:(1)是论述读书的正确目的的 学生:(2)是论述读书的作用的 学生;(3)(4)(5)是论述读书的方法的。„„

师:同学们刚才的分析都较到位,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以上的分析,给这篇文章列一个提纲。

在做提纲笔记时,你需要一句一段地认真读,先弄清楚文章可以分为几个层次,然后对每个层次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段落大意,在几个段落大意的基础上,综合加工,说是全文的中心思想。因为是议论文,因此要注意分析文章的说理的方

学生四人一组,交流提纲笔记,重点分析说理的方式。教师在课堂上巡回指导并发现优秀提纲笔记。

展示学生优秀提纲笔记。并对一些重点进行分析。(1)比喻说理:“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2)排比说理:“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3)对比说理:开头正面说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而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结尾先从正面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又从反而说读书可以弥补性格、精神上的缺陷。

三、品读,并作读书卡片。

师:同学们在整体把握了课文之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熟读并做成读书卡片三张。(教师发设计好的读书卡片给学生)

资料摘录卡片 卡号类别

书名或报刊名:卷期页 题目

著(译者)出版社出版日期 摘录内容:

四、展示学生的读书卡片,并结合自己的读书实践,说说自己的体会。(在这一环节里,学生既可以谈自己的读书经验,又可以结合课外读到的名人读书的故事来论证摘录的观点。通过这一环节,加深学生对读书的正确认识。)

五、拓展延伸,学生交流在课外收集的读书故事和格言。学生有可能收集到的格言: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高尔基)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卡莱尔)

学生有可能收集到的名人读书的故事,老师补充交流: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王亚南苦读成才

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年轻时自认为已无书不读,便大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经一老翁指点,遂改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六、老师补充当代名人谈读书: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余秋雨

一个人身处逆境的时候,在书中能够得到安慰,书是一生最好的朋友。——金

在人生转折和变移的关键时刻,书是路标。——陆天明

在书中可以读到一种人生观,一种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白岩松 读书是幸福的,有福的人才读书。——贾平凹 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土壤,那么阅读就像阳光。——池莉

七、教师推介阅读《书为友》。

第四篇:初中语文情境教学实践谈

初中语文情境教学实践谈

摘要: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能否主动参与其中,是教学成败关键。但如能精心营造教学情境,让学生有机地投入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本文分别从新课导入和教学过程两个方面分析总结了情境创设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情境教学教学效果情境创设实践

语文教学绵延几千年,有着丰富而宝贵的实验。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对这些宝贵的经验继承和发展。在众多的经验中,情境教学手段的运用很值得我们借鉴。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能否主动地参与其中,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而情境教育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学内容,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行真、情切、意远、理蕴、生动的氛围,让学生有机地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之中。

我们大家都听说“伯牙学琴”的故事,它就是情境教学的典范:

伯牙拜成连学琴,三年后成连谱了《高山流水》的乐曲。伯牙演奏此曲,虽然音调很准,但表现不出高山流水的气魄。于是成连将伯牙带到东海的一个岛上,眼前只见“海水汹涌”、“山林杳冥”;耳边只有大自然深邃美妙的音响。伯牙面对大海,彭琴而歌。十天后,成连来了,再听伯牙弹奏的《高山流水》,那真是“耸高而激荡,如江水奔腾无羁”。

伯牙当初实在算不上“千里马”,学琴三年不成。但是成连用移情造性之术,激发了伯牙的艺术灵感,使之鼓琴放歌,对音乐产生了认识上的飞跃,最终成为天下妙手。

情境教学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强调兴趣的培养,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在十多年的语文教学活动中,特别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笔者总是不断地为学生创设学习环境,设计了情境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下面就分别从课题引入、新知的学习、智力的开发、创造力的培养等方面来分析总结其中的经验。

一、新课导入的情境创设

《课标》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其中的“自主”就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过程。语文学习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语文的意

1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由此看来,教师必须强调学生的自主性,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巧妙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活泼、兴奋的状态。在导入新课成功运用情境,这是引领学生学习新新知的重要一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或创设问题情境,造成悬念,让学生因好奇而欲学;或出示实物,在观察中引发思考,使学生因探究而求学;或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因贴近生活引起关注而要学;或描绘画面显现形象,产生美感,使学生因爱美而恋学„„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识欲。

(一)创设问题情境,呈现认知主体

笔者在教学《曹刿论战》一文中,为了使学生对曹刿有更深刻的认识,对《曹刿论战》一文产生更强列的感情,在教学此文的课始时,是这样安排:首先,教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鄙”字。然后让学生再说说这个字的意思。当学生说出“鄙”的意思后,教师在黑板上重重写下“远谋”二字,让学生再说说什么是“远谋”?师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谁”字,然后分别用箭头指向“鄙”和“远谋”,并在箭头上打上问号。以此激起学生的悬念,产生好奇。当学生打开课本在老师创设的多个情境中,仔细研读,同位讨论,全班交流„„感悟谁堪称“远谋”。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在教学中,我们可用生活中饱含深情的歌词来创设情境。好歌词犹如浓缩的现代诗歌,不仅有丰富的内涵,也接近学生内心,更接近学生的生活,深受学生欢迎。例如笔者在教学《背影》时说道:“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是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同学们听着这朴实无华的语言,你在想些什么?当你想起父亲的那一刻是否也曾定格在某一件事上呢?散文家朱自清对父亲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好,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一下《背影》。”教师在此课中,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巧妙设计,为学生创设学习环境的情境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呈现视觉情境,激发求学热情

情境即在眼前,我即在情境中。学生因爱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热情。笔者在讲授初三语文下册《宜兴紫砂》的课始,是这样设计的:先是查看教材插图、彩页,初识紫砂茶具,接着大屏幕出现很多千姿万态,造型各异的紫砂壶。学

生边看边发出啧啧的赞叹声。教师又介绍说:“你看了这些茶壶有哪些想象呢?历代文人和画家以紫壶为题材写诗作画,谁能说出这些文人墨客的名字呢?„„生动的画面,具体的形象,早已把学生带入了不尽的想像天地中。这一系列教学情境的创设,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此时以茶具为重点,从宜兴紫砂的价值说起,再从造型到精神内涵两方面说明其美学价值。实践充分显现,视觉情境的创设,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展现写作背景,激发学生强列烈感情

选入我们教材的很多文章,教师在教学时总要介绍时代背景,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笔者在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是这样设计的:先播放背景音乐,在炮火轰鸣的背景音乐中教师深沉说道:“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由于领土争端,爆发了朝鲜战争。9月中旬美帝国主义纠集联合国部队,于仁川登陆,直扑我鸭绿江边。10月19日我志愿军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仔细研读,交流讨论,同学的爱国热情被激发了,进而,感受到志愿军高尚的情操。

二、教学过程的情境创设

《课标》“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进行的”。这就要求我们对教师的角色要重新认识和定位:教师再也不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学生一起建构新知识的合作者。教学既然是互动的过程,既然是引导学生发展的过程,教师就不能一味将学生置于被动地位,教学中不妨仔细地思考,学生在有关知识方面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教学的铺垫,让学生从事哪些实践活动可以强化这些知识的掌握。据此,我们在不断连续地创设情境,使情境能不断地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吸收,从而实现我们的教学目的。

(一)创设活动情境,拓展课堂知识

毋庸置疑,人类活动源于生活,教学中引入的生活场景,最容易使学生进入情境。教师可让富有生活意识的活动走进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加深记忆、巩固知识,它是巩固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语文活动最好以竞赛、表演等富于乐趣的形式出现,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知识。

课文的精妙之处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加以直观理解,以加深认识。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既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编演课本剧。笔者在教学《宋定伯捉鬼》时,让学生把教室的灯全熄了,制造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在这种情境下,由一个胖学生扮演的“宋定伯”和一个瘦学生扮演的“鬼”出场了。当轮到“鬼”背“宋定伯”时,他吃力而哆嗦地说道:“卿太重,将非鬼也。”引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学生在《皇帝的新装》、《变色龙》等课本 剧中的表演,惟妙惟肖,给师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片断表演。语文课文中许多精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片断,也可让学生积极表演,激发兴趣。如《傻二哥》中的傻二哥吆喝前的准备动作及吆喝的内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先生朗读时的动作、神情、语调,《孔乙己》中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大钱”等片断都可让学生仔细揣摩、表演,加深体会。

此外,还可以开展竞赛或游戏。通过竞赛或游戏,激发学生思维过程中的亢奋感,使其注意力更集中,聪明才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创设诗意情境,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

美妙的音乐,优美的歌声,动听的朗诵,悦耳的语言,能让学生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中体味语言、声韵之美,把学生引入语言描绘的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审美意境。笔者在教学谢大光《鼎湖山听泉》一文中,其中有一段话着实让人难懂。文中写道:“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间流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当时,为了让学生明白,领会。教者就试着播放中外一些名曲,让学生闭目聆听,反复吟咏课文。学生终于在美妙的乐曲中,诗意的牵引下,展开想像和联想的翅膀,慢慢品味到作者那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情境。

(三)模拟电视节目,领悟人物内心世界

笔者在教学《愚公移山》一文的最后,当同学们在合作、交流中理解了“智叟”目光短浅,反对移山,“愚公”为了不让子孙后代受大山阻碍,明知会有艰难险阻,还要矢志不渝坚持移山时,教师精心设计这样一个情境:下面我们举

行一期“面对面”节目,请来的嘉宾是“愚公”和“智叟”,我们来听听两位嘉宾说说,他们是怎样看待移山的做法,也欢迎“观众朋友”加入这场活动之中„„从实践的结果看,不管是“愚公”,还是“智叟”、“观众”,他们的谈话内容都非常精彩。

“面对面”节目给了学生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再一次使学生走进文本角色,更加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从而使学生有了人物场景的生活体验,更深刻感知、领悟人物内心世界,达到了教学与教育同频共振的目的,在教学中深受教育,在教育中,感知教学内涵。

以上就是笔者对初中语文情境教学所作的一些微探。实践证明,这些经验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行之有效的。

一堂课就是一段生活,一段教师和学生交流互动的生命历程。理想的课堂是“开心果”,学生乐在其中,兴味盎然;理想的课堂生活是“创造坊”,给学生提供各种尝试的机会,让学生在各种情境中去体验去探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营造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伴随着积极的情感体验去思考、去学习、去感悟,充分体验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2] 谢大光《鼎湖山听泉》,初三语文上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

[3] 周成平主编,《名师教学100条建议》,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出版

[4] 洪宗礼主编,《教师备课手册》(第三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5] 成尚荣主编,《江苏教育研究》,2002年,第10期

[6] 肖建新《将生活融入语文课堂教学》,载于《语文学习报》,2006年,第12期

[7] 董旭午《教学要走生活化之路》,载于《语文教学研究》,2006年第2期

[8] 任范洪编,《语文教学参考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

[9] /newsjt.asp

[10] zy.guye.cn]

The Chinese feelings boundary teaching practice of junior high is talked about

In Chinese speech literature 0000level nan jing classAAAAA

0000000

Abstract: Student is the main part of teaching campaign, whether participate in initiatively are in which the teaching key of success or failure.But if be able to construct teaching feelings boundary meticulously let student receive matter organicly, in the study of input subject knowledg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half merit time.This paper difference from new lesson Dao into with the two aspect analysises in teaching course have summarized feelings boundary the practice experience of founding.Key words: Feelings boundary teachingTeaching effectFeelings boundary is foundedPractise

第五篇:谈初中语文辩论式教学

谈初中语文辩论式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需要改革,需要注入课堂活力,辩论式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本文主要就辩论式教学的特点、分类、实施和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通过辩论式教学的研究,让初中语文课堂焕发生机。

一、辩论式教学的特点

所谓辩论式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论题辩驳问难,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辩论式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1.以问题为纽带

首先,教师对于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设置辩论,引发学生思考。其次,学生从问题辩论中获取知识。例如八年级课文《我的叔叔于勒》,学生们对菲利普夫妇的看法有所不同,教师就可以设置一个辩题:“菲利普夫妇的行为是十恶不赦的,还是情有可原的?”学生们针对这一辩题开展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们越发清晰地意识到,是一种金钱至上的社会观念导致菲利普成为淡漠亲情的自私小人,他们的行为情有可原,但是我们还是要鄙视这种行为。以问题为纽带,可以解决课文的疑难问题,并且串联起整篇文章的前因后果,使学生的思考更全面,更深入。语文教材给辩论式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辩论题材,为辩论式教学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以学生为主体

辩论式教学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展开智力活动的过程。学生在课前主动查找资料,在课中主动参与辩论,在辩论中培养了思考、分析、判断和表达等能力。辩论式教学不仅旨在获得正确的答案和结论,更重要的是提供给学生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的实际机会,使学生能进行学习的自我体验。这种学习上的自我体验是极其宝贵的,它能使学生意识到自我力量的存在,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并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3.以和谐关系为基础

辩论式教学把学生看成是认识活动的主体,要求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以形成亲切、民主、融洽、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教学民主直接、深刻地反映了辩论式教学的精神实质,它是师生有效地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并实现“教学相长”的重要保证。没有民主,师生之间缺乏真诚的交流与合作,也就谈不上辩论式教学了。

4.以激发兴趣为宗旨

辩论式教学通过问题的争辩,造成知识的冲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表现欲,做到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励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开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观,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感到骄傲。”事实上,辩论式教学之所以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触及了学生的情绪和意志以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使学生能深刻地体验到惊奇、欢乐、自豪、赞叹……

二、辩论式教学的分类

辩论式教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全课辩论,一类是局部问题辩论。

1.所谓全课辩论,指的是整堂课就是一场辩论赛,所有学生分为两队,在教室里相对而坐,全体学生参与辩论,教师充当主持人的角色。比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马》这篇文章时,可以设置辩题:“你认为家马好,还是野马好?”让学生先回去预习准备,写下自己支持正方观点或反方观点的论据。在课堂上,教师把学生分成两大组,学生派代表抽签决定正反方,然后开展辩论,教师主持辩论赛,最后进行总结。在辩论过程中,学生会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课外知识,分析家马的优点或者是野马的优点,在分析辩论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课文所介绍的知识,同时也锻炼了语言表达的能力。

2.所谓的局部问题辩论,指的是在课堂探讨阶段,教师提出有争辩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探讨辩论中,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内涵和主题。辩论的时间是10-20分钟左右。比如,在教学九年级下册的《庄子故事两则》时,在学生朗读文章并初步理解文意之后,教师提问:庄子认为人能感受到鱼的快乐,惠子认为人不能感受到鱼的快乐,你赞成哪种观点呢?支持庄子观点的学生可以坐教室左边,支持惠子观点的学生坐教室右边,开展辩论。通过十分钟左右的辩论,学生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庄子与惠子思想观点的不同,性格的不同,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表现的思想内涵。

三、辩论式教学的实施

1.选择恰当的辩题

在语文教学中,辩论题的确定,影响着“辩论式”教学的开展。那么我们应该依据什么来确定辩论题呢?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依据中学语文新大纲、语文教材的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要来确定辩论题。在确定辩论题的过程中,我们着重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辩题要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教师选择的辩题,必须是让学生有不同见解的问题。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同样一个问题,老是“旧调重弹”,将会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果变换一下角度,使之新颖奇特,那么学生就会兴趣盎然。要提高积极性,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辩题的设计就要注意趣味性。

例如,教学九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好读书,读好书”一课时,教师提出这样一个辩题:纸质阅读好,还是电子阅读好?这个问题结合了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有很大的争议,学生也非常感兴趣,各抒己见,辩论非常激烈。有的学生说:“抚摸着书本,闻着淡淡的墨香,是一种惬意的享受,这是电子书所不具备的。”有的学生说:“电子书可以节省纸张,更环保。”有的学生说:“纸质的书本不受时间、空间、电力条件的限制,更方便,而且比起电子阅读更利于保护眼睛。”有的同学说:“电子书容量更广,让人阅读面广,并且省钱。”一个有趣的辩题显然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辩论。

(2)辩题要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所谓思维的广阔性,就是思考问题时想得宽,想得远。这里有两个要素,一个是思路通畅,一个是思维面广。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教师设置辩题时,要让学生的思维对课文的覆盖面越广越好。因为,对课文的覆盖面越大,思考问题的范围越宽广。这样的辩题不仅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浓缩教学内容,用较少的教学时间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曹刿论战》一文的教学,当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初步了解文意之后,提出辩题:鲁庄公是一个聪明贤能的君王,还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君王?听到这样的辩题,学生积极思考并踊跃发言,开展辩论,有的人认为他任人唯贤,礼贤下士,是一个明君;有的人认为他把希望寄托于近臣及神灵,他在战争胜利后还不知道胜利的原因,是一个昏君。也有同学总结说他在军事方面无能,但是他善用将才,这就是明君。一个辩题,让学生思考的范围覆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让学生的思维更广阔,从而更全面地理解了课文。

(3)辩题要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深刻的思维是指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及事物间的本质联系。只有这样去认识事物,才可以说是真正地认识了该事物。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其关键是教师采取措施,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步步深入。这就要求教师所设计的辩题,具有使思维向深层发展的导向性。

例如,《故乡》一文的教学,当教师指导学生读懂了全文之后,提出了这样一个辩题:闰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吗?有的学生回答:“能,他可以去参加革命,来改变命运。”有的学生回答:“他可以少生几个孩子,可以让孩子上学,改变命运。”有的学生回答:“不能,在那样的旧社会,作为农民的闰土根本就没有革命的意识,他的努力只不过是拼命地干活罢了。”通过辩论,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到闰土是旧社会农民的代表,鲁迅塑造这样一个人物是对旧社会麻木的农民的一种哀叹。所以,教师选择辩题时要选择能揭示文章主题的关键辩题,以此促进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2.把握辩论的时机

怎样设计一堂课的辩论发生点,使所设之辩题合理、适当、有意义,起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呢?教师要注意把握设置辩论环节的时机:

(1)在力点处辩论

所谓力点,就是课文的节骨眼,是文章反映人、物、事的关键笔墨,也是作者着笔的高潮和教者教学的高潮。辩题设计能否准确选择力点,关系到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可以说,抓住了力点,就是整体把握了教材,抓住力点,深究不放,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领会课文蕴含。

《湖心亭看雪》一文着力点是“余”与金陵人相遇,那么抓住这个力点,设计这样一个辩题:“余”看到金陵人是喜悦,还是伤感的?有的学生回答:“是喜悦的,他为遇到知音而喜悦。”有的学生说:“他是伤感的,他一听到金陵人,想到亡国之都,会特别伤心。”有的学生说:“他强饮三大杯而别,不是高兴地喝酒,而且也没有留下来畅谈,可见他内心并没有把对方当作知己,也并不喜悦。”在课文力点处辩论,学生们更深刻地理解了张岱作为明代遗民的故国之思,了解张岱的清高孤傲,从而更好地领会了文章的内涵。

(2)在疑点处辩论

所谓疑点,指的是学生阅读课文之后,表面上理解了,但深究下去将可能产生疑问和歧义。“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疑点处辩论,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如《愚公移山》一文,可抓住疑点设置辩题:愚公一家移山是愚蠢的,还是聪明的?有的学生回答:“他是愚蠢的,浪费时间,他可以搬家更方便。”有的学生回答:“他是聪明的,他在为子孙后代考虑。”有的学生回答:“他的行为感动了天帝,他最终成功了,他是聪明的。”有的学生说:“作者编写这个故事是要赞扬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所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愚公并不愚蠢,他是聪明地相信一家人坚持不懈,团结合作,必定能创造奇迹。”通过辩论,学生顺畅地解决了课文的疑难点,领会了文章的主题。

(3)在深化处辩论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愤”、“悱”之际,即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之际,我们引发辩论,往往是最佳时机。

例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教学,在朗读课文,初步理解文意之后,学生对于苏轼的心境很难理解,在学生求通而未得之际,教师设置这样的辩题:苏轼和张怀民一起赏月,内心是忧愁的,还是豁达的?有的学生回答:“他内心是忧愁的,因为他和张怀民都被贬官,成了‘闲人’,所以有一种怀才不遇的忧愁伤感。”有的学生回答说:“他内心是豁达的,他描述的月下之景如此美丽,可见他能静心赏月,内心是愉悦的。”有的同学说:“他写‘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尔’是为自己有闲时,有闲趣赏月而平静喜悦,他或许有过伤感,但转念一想,就豁然开朗了,所以他内心是豁达的。”在课文理解深化之时,通过辩论,学生思维碰撞,把原先思虑的问题抛出来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这样的辩论不仅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还满足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真正得到了发展。

四、辩论式教学的功能意义

1.在“辩论式”学习中,落实了读的训练

在课堂上,当学生就课文中的问题进行辩论时,需要从课文中寻找论点,这就促使学生要对课文进行研读。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精读”,在读中揣摩、探究,寻找答案,提炼出自己所需的论点,最后再把找到的论点与同学们一起交流,这样就使“读”在辩论式学习中,得到了落实。

2.在“辩论式”学习中,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

在“辩论式”学习中,辩论的主要武器就是语言,辩论双方要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要通过语言说服对方。当然,辩论双方要更好地说服别人,还必须认真倾听对方的论述,因而辩论式学习还创设了一种有效的口语交际的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在“辩论式”学习中,课内外阅读得到了有机的结合学生为了在辩论中更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渠道查阅大量的资料。在学习《杨修之死》一课时,教师设置辩题:杨修之死过在自己,还是罪在曹操?学生们在辩论时,引用了很多《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分析了曹操这个人物的性格,来论证自己的观点。通过这场辩论,全班掀起了“读三国热”。这就使我们的课文的确成了一个“例子”,这个“例子”诱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潮,拓展了学生学习的内容,使课内外阅读得到了有机结合。

4.在“辩论式”学习中,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在“辩论式”学习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因为论题大都具有挑战性,所以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辩论中,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对他人的见解进行评价和补充,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敏感的捕捉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辩论中,学生们有时对对方所执的观点,要合力进行驳斥,所以在辩论中增强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责任编辑 韦淑红)

下载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切入口的选择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切入口的选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谈初中语文字词教学(最终5篇)

    严荣豪 一.问题的提出 初中语文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最大不同就是由对文本的局部即字、词、句的认知逐渐到对篇、章的感悟。而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重点字词教学在初......

    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点滴谈

    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点滴谈 篆角初级中学 陈福光 语文是基础性学科,工具性学科,人文性学科。教语文容易,教好则难。难怪好些中文专业毕业的教师也不愿意选上语文课。其实,语文教学......

    初中语文备课点滴谈

    初中语文备课点滴谈 【摘要】目前中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分班、分科、按时、集中学习。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实......

    谈初中语文课内阅读教学

    谈初中语文课内阅读教学 ● 孙永贵 一 、阅读现状 1.重架空分析,轻有机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有的教师硬是把思想内容和表达思想内容的语言分割成“两张皮”,常常是重视思想内容......

    谈“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

    谈“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根据初中语文学科特点和信息加工理论,组织初中生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属于学科主题研究性学习的范畴,......

    简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范文大全

    农村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长顺县代化中学:刘星刚 摘要:古诗词是我国古代学者智慧的结晶,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体现,这些知识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古人的精神面貌、学习古人的优秀品......

    谈初中语文阅读朗读教学(五篇范文)

    谈初中语文阅读朗读教学 众所周知,朗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它既是摄取、内化的过程,又是表达和外化的过程。因此,在朗读前要明确朗读的目的和要求。初中语文课外阅读亦是如......

    (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历史的选择》读后感

    知识改变命运百度提升自我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读《历史的选择》有感 《历史的选择》这一本书讲述了中国改革30年来,历经的苦寒和风霜。 历史之所以选择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