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初中语文字词教学
严荣豪
一.问题的提出
初中语文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最大不同就是由对文本的局部即字、词、句的认知逐渐到对篇、章的感悟。而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重点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好象被边缘化了。
初中阶段是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的一个过渡。小学打基础阶段,高中是学生素养的提高阶段,初中则是语文知识的积累的重要阶段。而字词学习是积累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字词不但是语文基础的一部分,是学生提高自我修养的一个重要手段,更是提高学生领悟中华文化的一个最具体最直接的载体。二.现阶段初中语文字词教学的误区 字词教学不但是要让学生会认会写,更重要的是会用。这是一项综合性、长期性的学习过程。而在现在的教学活动中,往往出现偏差。具体表现为:
1、为了应付考试,师生常常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在字词上,不断的背诵默写,认为这样的训练到位,考试是出现字词题,应能解决。
2、在作文和语言表达训练时,不太注重对字词错误的纠正。在习作中,师生往往把重点放在对文章的谋篇布局和表现手法的思考上,而对文章中的字词应用这一基础环节忽视。不注意纠正学生习作中的错误和运用不恰当的字词。或许教师也注意学生语言表达的流畅度,但是在指导上往往不到位。常以“语言流畅,如行云流水”、“表达生动,用字传神”等套话带过。从两种现象,我们可以发现,在对字词学习的认识上,师生都极为重视语文字词的教与学,而在综合运用方面,却容易忽视。
三.初中语文字词教学的特点及采用的方法
1、初中阶段,学生需要识记的字词多。整个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字词超出三千,这些字词,除了要掌握写法外,学生还要掌握意思,学会灵活运用。
2、初中阶段,学生掌握的字词难度增加。这些字词的难度除了指字型复杂外,更是指字词意义的多样化。
针对其特点和在现实教学中的不恰当作法,本人认为,初中字词教学应该摆脱低效率的训练,而应使初中语文字词教学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要实现这一目的,其根本途径是以应用促进认知。把应用和认知结合起来。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应关注以下一些方法:
1、多读、多写是抓住问题的根本。学生对新的字词的最初认知还是由说写开始。适当的读写是识记的最直接方法,这是掌握字形最直接的途径。
2、加强作文评改中的字词纠错。习作是学生对字词的具体运用,忽视习作中的字词纠错,等于放弃了对字词应用的检验。重视学生对字词“认”“辨”,而忽视“用”,这是本末倒置。
3、在课堂教学中,应把字词教学与课文内容教学联系起来,作到一举两得。在课文讲解结束后,可以将文中的关键字词挑选出来,让学生根据这些字词去创造性的复述课文,这样,教师可以发现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字形,是否真正掌握了字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同时也检测了学生对文本的掌握情况。
第二篇:谈初中作文教学
谈初中作文教学
河北省安新县实验中学 刘素仙
读了《语文教育论文选》里叶圣陶、吕叔湘和张志公三位老前辈有关语文教学方面的精辟论断,三老在作文方面的论述使我受益匪浅。因此,我想谈谈自己在作文教学方面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作文教学的地位
目前,许多学校对作文教学不够重视,许多教师为了讲课文占去了每周两节的作文课。一学期做不了两三次作文。学生也不认真对待作文。吕先生把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讲得很明白,就是要学生学习和使用语言、文字。语文教学的各项工作都担负着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任务,而阅读教学则是作文教学的基本功。因此,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文教学的重要性。
二、作文教学的目的
我认为初中作文教学的目的即应当培养学生在此阶段具备什么样的写作能力。在这方面,我认为张志公老前辈在《谈作文教学中的几个问题》里说得非常好。初中毕业后,毕业生的去向大致有两类,一类是继续升学深造;另一类是走向各个建设岗位。对于前者,升入高一级学校后,在学习中要常常动笔写写读书笔记、日记、实验报告等,还要更进
一步地进行写作练习,所以要培养他们一般的写作能力。未升学的同学,在其工作岗位上也难免要写什么,譬如启示、合同、招聘书或工作计划,总结之类的东西,所以也应当培养学生的日常生活、工作中应用文的写作能力。
因此,作文教学必须有目确的目的性,既要重视对一般文体的练习,又要重视应用文的写作。在当今时代,写作能力可以说是一个人从事工作和学习所必备的。当然,这里也需注意,对个别有文学才能的学生,要及时加以引导,使他们得以更好的发展下去。
三、作文教学的命题
出一个题目,让学生照题目的意思写成一篇文章,这叫“命题作文”,命题作文是传统作文的方式。一直到现在,作文教学中命题作文占主要地位。从我的教学体会来看,我认为传统的命题作文形式比较呆板,有时给出的题目在学生头脑中是一片空白,那么学生就不能按照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去写。所以许多学生怕写作文,认为写作文很难。让他们闭门造车去写他们所不熟悉的东西,当然其觉得作文比登天还难。比如说《公园的一角》这个题目,对于城市孩子来说,是可以信手拈来的。但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却是生疏的,作文即使写出来,也是虚假而做作的,为了作文而作文,不能写出其中的情趣来。因此,我们说,传统的作文命题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局限性。如何进行作文命题才能提高学生的写
作兴趣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
首先,作文的题目应当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并且有一定的对象和目的。比如要放秋假了,可以留下这样一篇作文,《秋假里最有趣的一天》。这个题目就比较活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体验写好这篇作文。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作文中无中生有、矫揉造作。
其次,命题要给学生以广阔的想象天地。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比如初三学生面临中考,我出了一篇这样的作文:《假如我不能升学》。有的同学就想象了自己以后的三个生活道路:办养鸡场,勤劳致富;学修钟表、电视,为人民服务;学服装裁剪,当一个服装设计师。通过发挥想象,作文也有内容,同时也进行了思想教育,学生写起来也觉得很有趣味。
第三,每学期的作文训练中,还应适当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命题。比如学了说明文,可以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一件工艺品。学了议论文,可以命题这样一篇作文:《自习课上可以自由自在地大声说话吗》。这个题目,出自学生的生活,学生能实际接触这方面,有较深的体会,提起笔来有话可说。这样久而久之,会养成学生观察和思考周围环境的习惯,锻炼了观察力和思考力。
四、作文的材料和内容
叶圣陶老先生在《作文论》中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
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必须导到源头,方有甘甜水喝”。也就是说作文的材料来源于生活,内容反映生活。这样,我们就可以解决做作文时为什么苦思冥想仍不得其法了。我认为作文的前提在于生活素材的积累。如果要求每个学生平时有一个“生活随笔”,把这些生活的小浪花 取起来,为作文准备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在写作文时就可以下笔从容而无需生搬硬套了。
在平时,应注意这方面的训练,让学生经常进行片段练习,用简练的话表达某个内容。比如写一个你熟悉的人,要求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表现他的个性特征。还可以让学生用简明的语言说明一件事理,适当运用几种说明方法等等。经常进行这样的练习,可以促进学生对于生活素材的积累,也锻炼了其写作能力。
五、作文的评改
传统的作文评改模式是教师一个人的劳动。教师在作文本上圈圈点点,找出错字病句,写上总评等。这样评改,往往是教师埋头批改,累得筋疲力尽;发到学生手里,草草一看了事,一篇作文就这样过去了,效果却不佳。结果再做类似的作文,该出毛病的地方照样出毛病,学生作文水平得不到提高。“三老”在论文中也提到了作文评改,我认为可以试着用这样一种方法:每次作文时,找出上、中、下三个档次的作文,每种抽出2-3篇详细评析,总结其优、缺点;然
后在评改课上示范,教给学生规范的评改方法,并告诉学生为什么这样评改;评完之后,抽出几个同学自己读作文,让其他同学听,听完后发表意见,进行评析,教师最后总结;下一步让学生进行互评或自评,交流评改体会;之后对各自的作文进行修订。这样经常锻炼,对作文也有很大的提高。叶老所说的“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文的作者本人,作文教学应重在培养自己“改”的能力,是非常有价值的。值得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进一步去探索。
当然,作文水平的提高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解决的,而要在实践中不断去探索、积累经验。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共同努力,摸索出作文教学更好的路子来。
第三篇:新课改下,谈初中教学
新课改下,谈初中教学
新课改下,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是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由于新教材习题量明显减少,课时也相对减少,再加上教材对数学问题的呈现具有多样化的形式,注重学生个性化的探究与合作交流等,给广大数学教师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用好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材钻研不透、理解不到位、把握不准确也就成了课堂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必须明确教材的教学目标,如果偏离了主导目标,而一味追求次要目标,即使教学方法再新颖,教学形式再活泼,目标的达成只能是谬之千里。
人教版“数学广角”是教材新增内容,主要是通过生动有趣的事例来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例如四年级的“合理安排时间”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体会运筹思想、优化思想的应用。有位教师在这节课的巩固练习环节设计了这样的判断对错练习:1.为了节省时间,强强在乘车时认真看书。2.为了提高学习质量,红红边吃饭边看《少儿英语电视》节目。3.芳芳衣袋里装着一本《脑筋急转弯》,放学后在车站坐着等车时拿出来看。判断结束之后,又让学生用“一边……一边……”进行说话练习,最后伴着音乐欣赏朱自清先生优美的散文《匆匆》,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一个学生说:“时间很快就溜走了,我今后要做一个珍惜时间的人。”另一个学生说:“我以后要注意改掉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的习惯。”学生的回答多集中于节约时间和纠正不良习惯的内容上。这样的教学效果与渗透优选法数学思想的主导目标大相径庭。因此教师只有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细心发掘教材内容,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要求教师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风格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灵活地运用教材内容,前提则是教师对教材深入钻研与挖掘。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教材在安排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特性时,只要求学生通过现实生活去感受并体验三角形具有这种“稳定”的特性。教材的安排是让学生“用力拉一拉制作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形状不会改变,从而得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一教师在教学时课堂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制作三角形用的是较硬的木条,有的用的是较软的塑料吸管;固定角时,有的用线绳绑住,有的用皮筋扎住,有的用钉子钉,等等。由于制作材料和三个角的固定方式千差万别,学生在“拉动”时出现了边被拉弯(教材情景提示:拉不动),角被拉开,所得到的“稳定性”大打折扣。最后教师只能结合自己的教具把“不易变形”当作“稳定性”强加给了学生。有一学生马上提出:“如果我们用钢管焊一个四边形,用力拉这个四边形,这个四边形的形状也不易变形。”反思这一过程,学生的质疑合情合理,问题出在哪里呢?仔细研究教材,我们会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指的是三角形的三条边a、b、c确定后,三角形的形状便固定不变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更多地表现为“确定性”,不易变形只是稳定性的其中一种表现和应用。有了对“为什么不易变形”的挖掘,在改进教学时完全可以从稳定性的本质入手,让学生用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看一看能不能围成不同的三角形。这时学生就会发现只能围成唯一一个三角形,最后让学生再去拉一拉从而体验稳定性。这样就会使学生对稳定性有了“所以然”的认识,教学效果肯定不差。
三、恰当选择教材内容,促成课堂教学有效性
数学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取舍。北师大版教材形式生动,富有童趣,但与人教版教材相比逻辑性不强,教材内容跳跃性较大,随着年级增高,一些学生的学习能力跟不上,这就要求教师对不同的教材进行“扬长避短”的选择整合。
比如以前使用人教版教材的教师在教学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分数的混合运算”时,原本以为很轻松的教学却陷入“沼泽”,原因是学生的通分能力很差,学生竟然都在用排列倍数的方法找公分母,速度很慢,有些学生甚至就用几个分母的乘积做公分母。这是因为北师大版五年级教材删除了 “整除”“互质数”“分解质因数”“短除法”等内容,采用“列举法”来找公分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列举两个数的倍数、因数,探索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这样的安排注重在具体的学习和探索活动中,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两者相比,人教版注重简捷经典的短除法方法运用,北师大版注意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享受知识形成的过程。
面对以上两种教材内容的不同安排,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教师要以人教版教材为主线,适时穿插北师大版的一些教学思路和方法,仍然是先教学列举法,再简单介绍短除法,在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短除法的简单快捷。当然,教学中要把握好度,不要因 “短除法”问题而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忽略了列举的“过程”,从而降低学习的效益。
数学来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因生活而存在,最终服务于生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把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紧密地结合起来,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特点和生活体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这才能帮助学生获得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一、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依附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生活因数学而美丽。数学离开生活,将是一些无意义的符号和空洞的理论,只有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服务生活,数学才具有生命力,才能呈现出它特有的魅力。正是因为我们发现了枫叶、蝴蝶、徽标等图案中蕴含着美妙的对称关系,数学的王国里才出现了轴对称现象,并应用这一数学现象把飞机设计成轴对称的形状,使之保持平衡,得以在天空中遨游。
二、生活中处处用数学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用数学。数学知识的应用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生活在这个地球上,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数学,完全脱离数学的生活是不存在的。在一次数学活动课上,学生听我这么说,都非常诧异,表示不相信。于是我就和大家打赌说:看谁能说出做什么事能离开数学,用不到数学中的数字及方位等知识。学生抢着回答:“我打球”,我反驳说:“要计数”;“我跑步”“有距离”;“我睡觉”,“有时间”;“我上学”“有方位”;“升国旗”“有平移”……让学生切身地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三、以数学教学为载体,实现数学与生活的完美结合 1.创设问题情境,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离开了生活,数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在实际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善于利用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存在,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在生活中的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体现数学,要实现数学与生活的完美结合,关键还要看教师是否善于利用课堂教材内容,去挖掘生活中的素材,捕捉生活现象,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出生活化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我在教学“分一分”即“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和大家一起做分苹果的游戏:“老师这里有4个苹果,想分给我班的赵舒心、杜一鸣两个小朋友,你们认为怎样分最公平?”由此引出平均分。我让一个学生上来实际分一下;然后我又拿出2个苹果,再让一个学生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在学生学习兴趣正浓时我又拿出一个苹果,想平均分给另外的两个小朋友,应该怎样分呢?谁能实际分一下,再用一个数表示出来。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意识到过去学的数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认识了分数“1 / 2”。这样不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还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现象,探讨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切感,产生极大的兴趣,感觉到数学与生活是一体,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妙的欲望和兴趣。
2.以活动架起沟通生活和数学的桥梁
新课程倡导回归生活学数学,“强调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使数学课堂拥有了更强大的生命力。在课堂教学中,以活动架起沟通生活和数学的桥梁,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即利用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之魅力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从而促其发展。
教学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感悟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本领。如在学习“米、厘米的认识”时,在学生学习了厘米后,我让学生上来量黑板的长,让学生在活动中意识到“厘米”太小,需要找更大的单位“米”,在认识了单位“米”之后,我又让学生来量教室的长、宽等,还让学生回家量自己的床、书桌或房间等的长度。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和趣味性。
3.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衡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养如何,不仅仅取决于他掌握数学知识的多少,关键是看他能否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形成应用知识的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这种应用往往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逐步学会用数学的方法和观点认识周围事物并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首先,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如,推拉门为什么用平行四边形而不用三角形,而自行车的支架一定要用三角形?我们阶梯教室的座位号为什么要用两个数字?在墙壁上钉一根木条为什么不能用一根钉子?……只要学生用心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无处不在。
其次,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生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我让学生量我们教室的[第一论文 网专业提供代写教育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DylW.nEt]面积;学习了元、角、分后,我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购物;在学习了时、分、秒后,我让学生给自己制定了一个作息时间表;在学习了平移和旋转后,我让学生去找生活中哪些现象是平移,哪些是旋转……只要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寻找、去发现、去操作,学生不仅在活动中增长见识,还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探索、操作等方法加以合理解决,将数学和生活一体化。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才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以活动架起沟通生活和数学的桥梁,关注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让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并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教学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数学,在生活中感悟数学,在生活中应用数学,以期让学生在生活中对数学知识进行再创造,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第四篇:初中作文教学点滴谈
初中作文教学点滴谈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也是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标志。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多数同学们一提到写作文,都觉得困难重重,表现出害怕的心里。如何提高初中生的写作水平,消除学生对写作的恐惧心理,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充分肯定学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因此,在作文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调动写作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1)充分利用学生的作文资源,开展多样的交流活动。可以充满激情地朗读学生的优秀作文;可以请学生上台来自己放声朗读;可以要求各组分别围成一圈儿,每个人都选读一至两篇自己的得意之作,其他组员听评其作文的长处和短处。当然老师要充分肯定的评价,让学生逐步树立起作文的自信心,人人都觉得自己行。在学生有兴趣时,及时让他写,帮他练。如入冬的第一场雪,我就让他们去观赏纷纷扬扬的雪花,听别人议论雪的“长短”,还鼓励他们品尝开雪仗、堆雪人、雪雕的乐趣,然后写成作文。这时我就依顺学生心态,讲读课随机变成观察课、作文课,并及时拟出不同侧面的题目,让他们把见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2)亲近生活,让学生觉得有话可写。要求学生把每天经历的事情在脑海里过滤一遍。为了让学生“亲近生活”,积极参与,我经常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比赛,看看谁脑海里的事情又多又有意义。比赛时,老师参与进去,跟学生一起交流,谈谈今天有哪些事可以写成作文。学生在其中大受启发,积
极发言。学生们把一天内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同学之间的、师生之间的、父母之间的……这样,同学们开始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进而书写生活。(3)装订成册,让学生感受收获的喜悦。当学生们看到自己的作文变成了铅字,工整地从打印机打出,再配上美丽的、富有联想的插图,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在班会上,组织学生互相借阅、讨论、评议,学生的写作积极便会激发。学生有了写作的欲望教师一定要给予鼓励,即使有些学生写的是“流水帐”,老师也要找出闪光之处,哪怕是一个词用的好,让学生感到写作不是“难于上青天”,这样才会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和信心
二、广泛开展读书活动,鼓励学写读书笔记。
开展读书活动,注重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读书与作文相结合。在课内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在课外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读书知识进行广泛的阅读,鼓励学生把课外读物中的精彩片段或文章记录下来,积累素材,丰富学生的写作知识。通过读书活动,学生便能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和作文素材,进而体会语言材料和作文素材:一是来源于生活,二是来源于阅读,二者缺一不可;学生在读书中,凭借阅读材料,精心思维,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认识水平不断提高;积累写作知识,如:文章条理清晰、主次、详略、开头结尾、过渡等。当然,通过写一点阅读感受,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欣赏能力。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无裨益。
三、作文范例剖析,明辨“优劣”
作文课或作文辅导时,展示优秀作文,让学生明确好作文的标准。在作文课上,简要复习作文要求之后,展示优秀作文范例,对照要求让学生讨论这篇文章是否符合这次习作的要求?你认为哪里写得好,从分析中使学生明白好作文的标准,进而明确自己要努力的方向。作文课还要分析作文的病例,明确病因。在作文课上分析作文病例要比展示优秀作文更重要,通过让学生阅读、分析、讨论作文中的病例,使他们认识到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和怎样进行修改,同时反思自己的作文中是否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总之,在作文课上坚持不懈地加强作文范例的剖析,学生的作文质量一定会提高得更快。
总之,作文教学是辛苦的,但看到学生的漂亮作文我们则是幸福的。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始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充分了解学情,多给学生自己表现的空间,相信一定能激发学生写作文兴趣,一定会写好作文。
第五篇:初中美术教学心得谈
初中美术教学心得谈
陈红刚
初中美术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教学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都有很大的帮助。笔者通过多年的初中美术教学,积累了一些教学心得,现与同仁共勉。
第一,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中学美术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在应考之列,大部分学生对美术的学习仅凭“三分钟热度”,无长期坚持的恒心。因此美术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巨大动力。学生只有对其感兴趣,才愿意去学、去思考、去研究。在良好兴趣的引导下,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比如在美术课上,如果老师一味要求学生按书上要求去做,按书上的表现方法临摹书本上提供的范画,肯定会有一些学生对此不感兴趣,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的绘画积极性受到挫伤。因而应该给他们创作自由,让学生从兴趣开始,先从自己喜欢的入手,从自己无限的想象入手,变被动为主动。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选用一些自己或者美术大家的作品,启发学生多观察、多研究,让学生从中去感受美术的美感和情趣;也可以在一些制作类的课堂上,让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亲自动手去完成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寻找学习的乐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兴趣往往会产生“阶段性”的成果,我们也要把握好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及时的给予表扬和肯定,使之循序渐进。总之,有兴趣的学习,难也不难;无兴趣的学习,不难也难。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心理,正确的引导,培养其兴趣,才能提高其创新能力。
第二,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技巧的讲授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初中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对美术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操作仅限于简单的绘画和手工。进入初中阶段,根据其年龄心智特点和思维的发展,美术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知识的理解要从以前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现在的理性认识,画面的内容、形式都要有一个全新的提高。所以,操作方法与技巧的讲解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在学习了相关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巧以后,就要以正确的方法技巧作为其实践能力培养的向导,运用创新思维去分析和解决美 1
术中的问题。学会正确理解操作方法,正确使用操作工具。
例如八年级的“黑白版画”一章,就是要求学生在正确学习黑白版画操作方法和技巧后,运用黑白版画的艺术语言,完成一副肖像作品,提高学生用刻刀造型的情趣。如果没有必要的方法、技巧的传授,学生只能“操刀兴叹”了。
第三,教师要不断更新和改变教育教学模式,美术教育,形象生动,鲜明直观,在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有它特有的优势。现代化教育不能局限在死板的传授知识,应该是以兴趣为引导,利用情景教学的模式创设兴趣的课堂氛围,达到美育的目的。学生兴趣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美术教育要靠得当的教学方法去完成。所以要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培养学生兴趣。要摈弃“教师灌输、学生接收,教师范画、学生模仿”的美术教学模式,形成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民主、交流合作、生动活泼的“活动体验式”、“实践发现式”、“讨论探索式”等新的美术教学模式。
然而如何发挥、扩大它的优势作用,关键在于任课教师能否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降低学习难度,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目前,因学校条件的限制,使很多美术课程不能很好地开展,如果教师局限在学校现有的条件里,有的课堂教学内容只能是简单的讲讲,甚至让学生自己看看就上自习课,这显然是有悖新课改要求。
第四,因地制宜、博采众长,以校本教研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笔者所任教的学校是一所农村乡镇中学,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美术中必备的教具、学具无法满足教学所需,从而不能完整的按照美术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除过选学部分课本内容外还采取了因地制宜的教学方法。比如《陶艺创作》课,农村学生是不可能有橡皮泥来做雕塑练习的,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农村的条件来上,让他们再回到儿童的玩“泥巴”时代。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挖泥,让他们在课堂上由老师引导从儿时的“捏娃娃”游戏开始讲解雕塑,使学生更真实的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也可选用农村家庭普遍都有的五谷杂粮作为绘画的材料,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动手进行“谷物粘贴画”。也可博采众长,根据当地民间美术工艺特色,聘请民间手工艺人,让他们走进课堂教授学生进行手工艺制作,并定期举行一些学生手工艺制作展。这样的课堂才是培养孩子兴趣的乐园,这样让学生在兴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就能收到最佳学习效果,充分发挥课堂活跃的优势作用。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
除以上方面外,美术教学还应该注意三点:
1、对学生每次作业中的优点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能够真正区别作品的良莠,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2、美术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急于求成。美术教学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心智特点进行施教。多练习,多研究,反复实践。由量变达到质变,从而提高。
3、多鼓励学生参加课内外实践活动,多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比如,课堂内让学生多动手、多操作;课外多参与一些黑板报、墙报的设计和绘制。将课内的知识运用于课外的实践操作,将美术知识引申到其它学科,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总之,教育教学行为取决于教育教学观念,而教育教学的行为程度则取决于对教育教学的认识程度。初中的美术教学,只要教师从自身出发,全面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从兴趣培养入手,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模式,有效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使美术课堂真正变的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