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小学中的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课题研究方...
《农村小学中的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课题研究方案
【问题的提出】: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通过交往而形成的在心理上亲近或疏远的关系,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社会关系在心理上的反映。许多教育实践证明:融洽师生关系的建构本身就表现出教育性,富有深刻的教育价值。融洽师生关系的建构不仅是教会学生如何与人交流、与人相处、与人合作、与人共事的过程,也是真正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的过程。日常的工作中,尽管有许多的教师想尽办法在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上花很多力气,但收效甚微,结果还是得不偿失。其原因主要有:一是观念陈旧,教学中教师“唯我是从,唯我是尊”的霸主地位不容学生侵犯,学生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以致师生关系僵化;二是教师缺乏对学生的正确认识,日常学习、生活中较少与学生交流沟通,对学生情感的形成规律缺乏了解,不知学生的学习、情感需求,师生间的情感关系冷漠;三是课内与课外师生关系处理的不一致。课改以来,十分强调学生的地位以及师生平等,这种理念从课堂上看已经深入教师的思想。但在课外,却是别有另一番景象,教师很少与学生认真交流。而新课程中提出:“师生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堂改革内容和任务。为此从实际出发,把农村小学师生关系的研究与作为研究课题,并预期通过研究,取得明显的效果。
【研究的背景】:
从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应试教育背景下的主从型师生关系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应当是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等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师生关系。
从所处的地理位置及环境来看:本地农村小学师生之间的关系状态怎样?有哪些方法能有效地改善师生关系,需要什么条件?农村学校中师生关系对于学生学习成绩有多大的影响等,都是目前农村学校中迫切解决一个问题。
在师生关系形成的研究上,国内外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社会学家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在《学记》中提出了:“安其学而亲其师”;“隐其学而疾其师”的观点。
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师生交往与社会上一般的人际交往不同,它不带有那种市俗的相互利用色彩及铜臭气味。它是教师按照教育目标、教育原则,教育方向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对学生施加全面影响的一种教育过程。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不断积累文化科学知识及社会经验、调整自己的不良行为,修正和提高自我认识。逐步学会正确判断和评价自己的言行,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使之符合教师的期望与要求。
18世纪法国伟大的资产阶级启蒙教育思想家,卢梭认为教育有三种来源:天性的教育、人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只有这三种教育协调发展,才能使人受到良好的教育,而要做到三种教育协调发展就必须使人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服从天性的发展,配合自然的教育,要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三种教育和谐发展,并趋向于“自然的目标”,才会有成功的教育。
蒙台梭利(1870-1952),意大利精神病医生和教育家。《对儿童的发现》一书中说:“新的教育学要建立在客观研究的基础上,要直接接触儿童。假如不用科学方法更多地了解儿童,不能脱离一般学校采用的旧办法,就无权称为科学的教育学。他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教学,主张由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育,让儿童自发的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
卡尔•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 1902-)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心理治疗专家和教育改革家。个体产生了“积极关注的需要”和“自我关注的需要。前者是指对温暖、友爱、关怀和尊敬的需要,后者则指自信、自尊和自我价值感的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利比特(R·lippitt)与怀特(R·K·White)研究后,将领导方式分为三种:一是专横式;二是放任式;三是民主式。这三种不同的领导方式及其所表现的态度对师 生关系的影响各不相同。
采取专横式领导方式的教师,作风专横,对学生实行严格管制,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单纯接受者。师生之间 的关系非常紧张。
采取放任领导方式的教师,对学生放任自流,不闻不问,撒手不管。班集体犹如一盘散沙,形成不了集体 的统一意志。由此学生对教师产生不满和怨恨的情绪,师生之间关系如同路人,淡漠无情。
采取民主领导方式的教师,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重视班集体的作用,与学生共同制定计划,讨论问题,以民主方式指导和组织教学活动。在这种教育环境中的师生关系轻松愉快、和谐,学习气氛浓厚,学生的创造能力较强,容易形成良好师生关系。
【研究的价值】: 《学会生存》中指出:“我们应该从根本上重新评价师生关系这个传统教育大厦的基石,特别是当师生关系变成了一种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关系的时候。这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由于一方在年龄、知识和权威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另一方低下与顺从的地位而变得根深蒂固了。”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的变革,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尤其在农村小学,和谐的师生关系更有助于教师、学生的发展:
一、有助于挖掘师生关系的潜在价值,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二、有助于教师与学生间相互悦纳,改善教师、学生的学校生活和学习状态。
三、有助于学生道德、人格的健康发展,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
【研究的目标】:
1、经过研究,了解目前农村小学师生关系的状态存在哪些问题,并进行分类,分析原因归结。
2、经过研究,找到能够有效改善师生关系的一些方法和途径。
3、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管理水平以及交往能力。
【研究的内容】: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及所处的环境特点,结合新课程中的要求,准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加强学习,加强教师对师生关系相关理论的学习与研究。结合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帮教师充分认识到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2、将课题研究与教学研究活动、校本培训结合起来,多种渠道开展有效活动,以活动支撑和服务于课题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完善个性,展现人格魅力。
3、加强资料的积累与分析。针对本课题研究内容的特殊性,主要采取的是案例研究,需要用大量的资料来说明问题,因此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将决定着本课题的成败得失。
4、本课题将借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状态、农村小学活动性课程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状态、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状态的研究来分析和总结师生关系的形成。
【研究的方法】: ①文献资料法:学习和关注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搜集有关课题研究的信息和理论,为研究活动提供理论依据。
②调查法:搜集、分析目前师生关系的现状,了解教师的需要和困惑,学生的心理规律和生理需要等第一手资料。
③实验法:在本校各年级平行班级进行比较实验,总结相关经验,分析双边活动的进展情况,矫正实验中的不当之处,由理论到实践,再上升到新的理论。把准学生的脉博,依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需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④案例研究法:及时搜集整理研究过程中的个案,结合实验情况进行分析、比较,从中发现规律,并从理论角度加以阐释,积累、固化成果,以形成具有代表性的个案加以总结推广。
⑤教育经验总结反思,即对方案实施中的案例进行诊断、分析,研讨反思问题,总结推广经验。
【研究的阶段】:
课题立项:2007、9~2007、12 完成课题申报表,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初步探索:2008、1~2008、8 课题组成员深入工作实际,收集初步的研究案例
及相关的研究资料。初步实验:2008、9~2009、1 设计研究的步骤、方法,整理教师、学生关系的资料。深入实验:2009、2~2009、12 形成一定的研究模式、进一步探究、总结经验、矫正失误形成一定的研究模式、进一步探究、总结经验、矫正失误 总结思考:2010、1~2010、9 撰写研究报告、实验论文和案例,并准备结题。
【参考文献】:
1、孟宪承编:《中国古代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2版,第98页。
2、田慧生、李如密著:《教学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20页~122页。
3、阿莫纳什维利等著,朱佩荣译:《到新学校去!》,《外国教育资料》1989年第1期。
4、李冲锋:课堂教学对话探索田.新教育,2005,(4)。
5、张春兴:教育心理学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1998。
6、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
顾建新等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二篇:论新课改对小学师生关系的影响
浅析新课改下如何构建和谐小学师生关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其核心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小学教学活动中的到了很好的贯彻。然而,在构成教学活动的诸要素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最活跃的要素。因此要组织开展合理的小学教学活动并提高其成效,还须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建立并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本文就如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建立和谐的小学师生关系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新课改和谐小学师生关系
第八次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全国中小学推行了近10年。回顾这十年小学师生关系的转变,我们不难发现新时期我国小学师生关系总体上体现了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体现出教师敬业,学生好学特点。同时,也应看到,随着我国知识经济的快速的发展,以及社会就业对知识层次要求的提升,社会家庭对学生期望值的增大,新时期的师生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表现出的典型问题是教师高压,学生厌学,学生负担过重,师生感情产生隔膜等。在这种情况下,关注师生关系在当下学校教育中显得尤为迫切,特别是小学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作为师生关系的奠基,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小学教师不仅教会学生知识的人,更是教会学生爱的人,而这种爱的教育不是简单的要求老师爱学生,而是师生之间兼相爱,并最终构成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学校教育。这一目标不仅符合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更是顺应了中华传统美德。众所周知,和谐产生美,和谐是事物的最佳状态,和谐能够产生动力、提高效率、产生最佳效益。同样,教育要取得成功,也需要达到和谐的状态,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则顺应了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因此,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必然是新时期师生关系发展的必然之举。
一、新课改下小学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一些矛盾
新课改后小学师生关系虽然有了新的转变,但仍然存在着一些较为普遍的矛盾。这些矛盾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师生之间的直接矛盾。这一类矛盾多是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矛盾,有的甚至发展成师生冲突。在学校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教师负责任地把学生“请出教室”,然后利用课间或放学后做大量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工作,讲纪律,说道理,定目标,谈感想,希望学生能尽快的发生转变。但学生就是学生,下次又不交作业了,又迟到了,又撒谎逃学了,又课上顶撞教师了,又„„。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的权威逐渐弱化,又鉴于社会舆论对教师变相体罚学生的严加声讨,使得老师很多时候在教育学生时处于“敢怒而不敢言”的状态,而学生便处于一种更加自由散漫的学习氛围中。有的不负责任的老师更是放低教学的要求,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即可。
第二类矛盾便是师生间间接矛盾。这些矛盾的产生多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家长、社会舆论等因素造成的。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育行政部门不断下达关于“减负”教育政策,而大多数家长因为不了解教育方针而片面认定是老师教学不负责,给学生上补习班或者请专门的补习老师,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内容往往会超前于学校教育,使得学生对老师的的尊敬日渐降低,有时候觉得自己在老师那里学不到知识。而面对水平差距大的学生,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难度也大大增加,这样一来,教师要面对教育行政部门、家长、学生等多方面压力,这样日久累积,使得师生之间产生不可避免的隔阂。
二、新课改下小学师生关系存在矛盾的原因
新课改下引起师生矛盾的原因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点:首先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目前,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发展,整个社会在向着崇尚实际、竞争、自由、开放、多元的趋势转化,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面对社会其他行业角色在个人利益上的丰收,而老师只能守着“安贫乐道”,教师作为社会的普通成员,同样拥有对物质和精神的追求,而社会却期望他们当个十全十美的“完人”、“圣人”,许多合理的个人欲望不能表露,许多正当的物质需求得不到满足。面对这种状况,部分教师认为当今社会仍用原来的标准期待教师显然不合时宜,也是不公正的,于是导致师德滑坡,甚至极少数教师也像社会上某些人那样,追逐名利,不择手段。
其次,学校规模的扩大。随着我国义务教育普及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小学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越来越多的小孩子能够接受正规的小学教育。但是作为义务教育的一部分,小学教育也仅仅是达到普及的标准,并没有进一步向优质教育发展。班级多、班级人数多是现在小学教学面临最大的实际问题,这样,就给师生关系带来一定影响:其一,教师与学生之间很难实行面对面、一对一的交流和管理,找学生谈心、帮助学生改正缺点,或是沟通私人感情,缓解师生矛盾,都不太容易做到的。其二,学生数量较多,也意味着学生家长与学校之间的空间距离增加了,家长多忙于自己的工作,使教师和学生家长不容易见面沟通,教师从而很难多方面了解学生,使得解决师生矛盾让人心有余而力不足。
最后,是应试教育的压力。虽然义务教育得到普及,小学生的升学压力得以减小,但是近年来的择校热却再次将升学压力白热化。尤其是小学高年级为了考入重点中学仍面临着较重的学习负担,教师和学生的精力都放在应付考试上。如果说,一所学校的校长是从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的角度,感受到升学的压力,那么教师则是从自身的工作中,感受到考试带来的生存压力。学生的考试成绩同教师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可以说,升学考试的压力渗透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要求学生学习,出成绩;倘若学生不懂教师的良苦用心,树立远大的理想,则就会以为是在为教师学习、被迫学习,其学习态度和动力可想而知。把教师和学生捆绑在升学考试这列火车上,师生都生活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师生矛盾就很难避免了!
三构建和谐小学师生关系的条件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在当今小学教育中占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因为师生关系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学习进步、人格形成。
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必须满足以下几方面的条件:第一,与学生平等相处。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和学生在新的学习模式中需要去共同面对问题,共同寻找答案。要确认师生在政治上、人格上和真理面前是平等的。要建立这种关系,教师应当做到以教学为乐趣,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关心学生,去的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而学生也应该尊敬教师,即尊重教师的劳动、尊重教师人格等。
第二,与学生共同进步。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教学相长,这一点是强调师生互动,所谓师生互动是期望师生更亲密,关系更团结,使教师更具影响力。这样的关系为一动态的过程,是教师或学生将欲传达的种种信息,由各种媒介,传达至对方,并发生预期的反应结果。并形成良性的回馈循环系统。换言之,要通过这种动态的教学方式,帮助教师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同时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
第三,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大部分小学在心理上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性,所以只要老师在与学生相处时尽量把自己融入学生的集体之中,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就容易使教师和小学生集体之间、小学生个人之间,在心理上彼此协调一致,并相互接纳,彼此相互了解,观点、信念、价值观认同的结果。这样有助于创造小学师生之间的融洽气氛,它对维持正常的小学师生关系起着重大的情感作用。
第四,要对学生的进步有信心。即教育工作中要暗含期对学生的期待,教师对学校的成长满怀着信任和期望,由此产生对学生的热情关怀和鼓励以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教师的这种心理状态通过各种间接的、暗示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感染了学生,使学生有信心奋斗,积极争取进步,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第五,为小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做到言传身教。即教师在工作中要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所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育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人格本身是一种教育因素,直接影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小学教师必须在思想品德、学识才能、语言习惯、生活方式和举止风度等各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
第六,教师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由其是小学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克服自己的消极情绪,发展自己的积极情绪。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碰到一些令人难以忍受的情况时,作为教师必须头脑清醒,沉着冷静,千万不能发怒,千万不能辱骂学生,更不能对学生进行体罚。否则,不但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反而会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张,让学生疏远老师,不利于教育过程的顺利进行。
第七,做家长的朋友,与家长保持积极有效地联系。学校教育不可能独自承担学生成长的全部责任,家庭和社会等环境因素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学校、家庭和社会等环境因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和谐教育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使各个因素都成为帮助学生进步的积极因素。例如,教师可以在怎样教育子女方面给予建议,帮助家长提高自己的修养。
第八,对现有的教育方针进行有效地斟酌,不能完全照搬照抄,要根据小学生实际的学情,合理教学,做到因材施教。这样一来既可以避免教师在方针政策的约束下逐渐丢失教学创新的激情和动力,也可以避免违背学生发展规律进行应试教学。
当然,针对如何实现和谐的师生关系还有更多更合适的途径,以上所谈到的只是要实现和谐师生关系的一些必要条件,更多的方法还需从实际教学实践中总结。但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这一理念是在改革探索中必须坚持到底的目标。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直以和为贵,认为和谐能够产生美,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师生关系的构建中。因为和谐是事物的最佳状态,而在当今的教育中我们所追求正式一种和谐教育,所以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不仅符合社会文化,更是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所在。
i 参考文献:
1、刘树仁,《小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2、李秉德,《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3、王慧霞,《师生关系的异化与回归》,宁波大学学报,第31卷第1期2009年2月
4、于淑娟、张培强,《浅议变传统师生关系为新型师生关系》,高校讲台,2008年第32期
5、林峰、洪爱蓉,《浅谈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影响和师生关系的构建》,高校讲台,2006年第8期
第三篇:小学教学中转变师生关系的研究
结题报告
学校:修武县高村乡朱庄完小 课题负责人:景晓敏
课题组成员:李艳艳 卢莺莺 芦萍
乔献臣 邱长春
一、课题名称:《小学教学中转变师生关系的研究》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需要新型的师生关系。在过去的大部分时期教师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是主宰、是权威,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关系必然体现着“师道尊严”。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个性发展的要求已日益强烈,教育途径也不断拓宽,教育管理和教育手段已逐步现代化、科学化,以教师为主体的活动舞台已逐渐被学生占领。因此,旧的师生关系势必遭受强烈的冲击甚至瓦解。
又因学生学习发展水平有差异,家庭环境天差地别,同时身体成长快于心理成长,正是逆反心理严重的时期。有的学生常常因为不理解教师的善意批评、听不懂教师的授课内容、对教师授课的方式方法不喜欢,或其它一些小事心存芥蒂,对老师有抵触情绪,甚至和教师发生冲突,影响到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好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我们学校和教师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学习,提高认识,提高教育教学艺术,改进教学方法,与学生建立起新型、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适应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促进教育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和学生的健康发展,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因此,很有必要开展“转变师生关系的实验研究”。
对影响师生和谐关系因素的分析
知识的传授渠道在不断的拓宽,而感情的大门却在不断的缩小,这不是危言耸听。多年来因受“天地君亲师”、“师徒如父子”和“严师出高徒”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沉重压力下,师生关系被扭曲、师生对立的现象屡见不鲜主要体现在:
1、“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在个别教师中仍然存在,他们放不下架子,不能平等对待学生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同时部分教师在管理、沟通上缺乏艺术,以管代教、以堵代疏,以批评代替教育的做法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得他们的行为得不到理解,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并造成学生的封闭心理或逆反心理。
2、在教学成绩这座大山的重压下,教师和学生都为“分”疲于奔命。不合实际的高要求,超负荷的作业量使得部分学生、教师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而部分教师对学习成绩不甚理想、不听话的学生讽刺挖苦,甚至变相体罚,使得那些学生受到排挤,个性、心理受到压抑,找不到成功的阳光,于是烦学、厌学、逃学。一边是负有责任心的教师在强制学生学习;另一边是丧失选择自由被迫学习的学生把教师的行为看成是压抑、侵犯,久而久之师生关系紧张、尖锐。
3、农村学校的学生接触世面窄,多数学生性格内向,不敢与外人交谈,不敢靠近老师,更不敢与老师交谈,和老师之间仿佛有一条鸿沟。
三、课题研究的理念
和谐师生关系是建立在生本教育理念之下的,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它应该体现在:一方面,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本质性的变化就是师生关系的转变,它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和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结合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调查分析目前师生关系现状,了解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积极探索建立与新课改精神相适应的师生关系的途径、方法、策略与基本构建原则,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模式,促进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理解、热爱,并能够与人、与世界交流、对话,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科学、人文、开放的育人环境,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充分发展,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五、课题研究方法:
1、教育实验法
2、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当前教师表现在学生中的反响,随后根据调查和了解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
3、个案研究法:整个实验过程中,课题组老师要注意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全方位收集实验中的个案,对实验中的典型个案进行认真、深刻的分析和严格的反思,提炼实验成效,只有在过程研究的基础上才能有真实的研究结果。
4、师生谈心法:根据学生平时表现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谈心。
5、比较研究法:定期组织理论学习,开展研讨,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我们的研究工作;根据教师定期反映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学习。
6、经验总结法
7、撰写有关课题研究方面的教育教学论文。
课题组老师广泛获取课题信息,了解课题研究的信息,不断改进课题研究的方式和方法。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与理论学习。(2010年5月——2010年8月)
1、根据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归纳总结形成问卷,进行问卷调查,让学生评议最满意的老师。
针对学校三、四、五、六年级中的100名学生进行师生关系抽样调查,调查内容共分十一项,每项分为良好、一般、不好三项。调查分析情况:其中,“老师对待同学们很公平,不歧视差生和老师不单纯以成绩的好坏来评价我们的学习;我们学习上有困难,耐心地给我们讲解;我们犯了错误,老师说理教育我们”这四项的满意率为100%。“老师的课堂有趣,我们乐意学,老师不体罚学生,老师很关心我们的学习和生活”这三项满意率为80%。“我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和我们不怕老师,愿意和老师谈心”这两项满意率仅有25%。总体认为和老师关系很好的仅占50%,良好的占35%,不好的占15%。
2、根据问卷进行归纳所存在问题,并针对共性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学习,写出心得体会。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
分析后的情况看:学生渴望得到老师的经常表扬,建议:老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真情沟通,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学生对于这一问题呼声强烈。鉴于这一情况,在学习中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多鼓励,多关怀学生;维护学生的尊严,创设条件让学生自由充分地表现自己;改进教育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加强自身素质提高。并针对这些情况进行理论学习,以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3、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课题方面的理论学习。
第二阶段:师生互动,实施课题研究、实验,进行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2010年9月——2010年11月)。
1、总结第一阶段工作的进展与效果。
2、结合平时教育教学,所出现的关于师生关系问题的事件,形成个案,进行分析讨论,以便很好地指导平时的工作。
3、组织学生以“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为题,进行一次写作。从中听听学生的心声。
这一活动以高年级为主,让学生以“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为题写作文,从作文中去发现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从分析的情况看,学生很希望:(1)老师公正无私,一视同仁,学生渴望得到重视,得到公平的待遇;(2)了解学生,做学生的朋友,学生渴望平等地与老师交流,渴望以新的方式追随老师;(3)希望老师“以身作则、平易近人”;(4)希望老师象严父慈母般地要求和爱护学生。
4、召开一次课题研究经验交流、研讨会。
5、组织教师上一次关于课题的研讨课,以求师生关系能在课堂上很好地体现。
由课题组成员上关于课题的研讨课,组织全校教师进行听、评、议,以进一步发现、改进,促进课堂上的师生和谐。
6、组织1次全校的研讨活动,广泛征求课题组以外的意见,不断完善和提高研究效果。
第三阶段:总结推广,形成特色。并完成课题研究报告阶段。(2010年12月——2011年4月)
一、总结研究成效,并形成书面材料,在全校推广。
1、课题组将研究中成效显著的措施、方法形成书面材料,在学校召开教师会议,将优秀的成果经验在全校推广,将好的做法运用教育教学中,接受实践的检验。选拔一名教师做一节关于课题的优质课,在全校推广。
2、课题组成员李艳艳、卢莺莺分别做了一节语文,一节数学课,受到学校老师及领导的好评。课堂上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学生参与性高,效果明显。
二、收集整理资料,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1、收集整理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各种信息和资料,并分类装订成册。
2、组织课题组人员进行成果总结,并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工作。
3、评选优秀研究成果,结集出版优秀报告及论文。
4、召开课题研究成果总结大会,推广应用优秀研究成果。
七、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已形成的研究观点:
1、尊重信任学生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
我们手中是正在成长的活生生的生命,每个儿童都是大自然的作品。学生虽小,却有着独立的人格和强烈的自尊。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学生尊重老师,老师的教育活动才会卓有成效。尊重和信任学生可以唤起他们的自豪感,可以激励鼓舞他们创造性的学习和工作。
2、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渠道。师生的平等对话,心灵间的对话,是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更是融洽师生关系,沟通师生情感的一条重要渠道。我觉得,对话要轻如丝丝细雨,柔若习习春风,又好似涓涓溪流滋润学生的心田。
首先我认为要在课堂上与学生平等对话。在课堂教学中,师生要进行情感的交流,交流过程中,学生可能不能很快领悟教材、教师的用意,常常要东拉西扯绕弯子,这时教师要有耐心,不要轻易地打断学生的发言,更不要批评学生没认真听讲,而要尽可能地点拨。同时,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而不能居高临下,师道尊严。听课中,我发现老师如果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使用了征求式的语言“行不行?得到的是学生的掌声。在实验中,记得有这样有一节课,离下课还有十分钟,马老师说:“余下时间请大家把课文最后两小节背出来。同学们有点不愿意,马老师就问“要不要我先背给你听?同学们齐声说“你先背吧。老师并没有板面孔,而是认真背了起来,同学们见状,也起劲地背了起来,下课时绝大多数学生完成了任务。
其次,要在课余活动时平等对话。教师常常要参与学生的活动,作为教师要深入学生中,特别要跟那些不合群的孩子说些悄悄话,鼓励他们参与集体活动。而对那些比较活泼的孩子则通过“悄悄话”培养他们互相帮助,尊重他人的品质,适时拨下集体注意思想的种子。如对一个躲在角落的学生,可以说“你瞧,他们活动的多开心!你愿意和他们一起去玩吗?老师也想和你一起参加,你愿意吗?”这样的闲聊中拉近了师生关系,学生就会认为老师像他的朋友,很乐于参加活动了。
再次,要善于在纸上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实验中我们常利用作业评语、日记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书面上的心灵对话。通过这些途径,我们了解了学生的内心活动,了解了他们的苦与乐,则对症下药,及时与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自我教育,学生从教师热情、语重心常的话语中,体会到了老师的友好、尊重、理解和期望,这样的平等对话,心灵的沟通,产生了强烈的亲和力,许多学生都能主动与老师沟通交流自己的苦恼和困惑,明确了前进的方向。
3、发自内心地热爱关心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只有热爱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情谊,使自己的心与孩子的心一起跳动,才能很好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才能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喊你一声“老师”。同学们都需要爱心,而我们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多种需要,注意学生的感情变化,处处为学生着想。特别是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上有困难挫折时,更要以真诚的心去关爱他们,因为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个同情支持的目光,都会在学生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有的甚至终生难忘。
(二)形成的有效方法:
对于屡次违纪,自尊心强但又缺乏自信的学生,我们进行了研讨,并初步形成了以下几个观点,且效果不错。
1、“重用温暖法”:对错,不大加训斥,而是晓之以理;对优点多加赞扬。
2、“成功传递法”:抓住成功究其成因,让大家去思考、渲染,让他向成功继续迈进。
3、“闲聊拉近法”:无中心,不拘内容,不拘形式地谈一些无关紧要的话,取得内心的信赖,拉近关系。
4、“耐心软化法”:不厌其烦,让其感受到“母爱”的一种博大。
(三)论文发表、获奖情况及其它:
1、课题组成员及学校老师积极撰写论文,有不少文章发表和获奖。
2、八、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展望:
1、教师平时教学工作量较大,从事教研和做课题的时间有限。
2、教研意识还不够强,做课题的经验缺乏。所以,距离课题原定的目标还有较大距离。
3、针对具体情况,有时很难将有效的方法运用于实际情况。
4、对于高年级屡犯错误及有抵触心理的学生,做得仍然不够,师生间的关系仍不够和谐。
今后,我们会在以下方面做努力:
1、将所总结的有效方法与教育教学有效的联系起来,让它很好地为融洽师生关系服务。
2、对于抵触性强的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找其抵触原因,研究其有效方法。
3、结合课堂教学,进一步研究如何很好地将融洽的师生关系体现在课堂上。
4、表扬中去融洽师生关系,很有效。但教育教学中批评指正也在所难免。如何让学生正确认识批评及必要的指正,在批评指正中去融洽师生关系。
第四篇:“和谐教学法”对广东少儿武术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
“和谐教学法”对广东少儿武术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
摘 要:“和谐教学法”应用于广东少儿武术教学,一方面对现行的武术动作教学过程进行理论分析,揭示其与“全面和谐发展”目标产生差距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为了验证理论分析的结果,运用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比较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是:两组差异显著。采用和谐教学法对于培养广东少儿身心健康发展具有显而易见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对锻炼独生子女的意志品行,纠正其性格偏差,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途径和手段。
关键词:和谐教学法 广东少儿 武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6)05―0084―03
前言
武术是我国少年儿童非常喜爱和运动很普及的项目,在传统的武术教学方法中,少年儿童均采用与青年甚至成年人近乎相同的教学方法,没有针对性,更缺乏个性化。一般来说,主要集中在模仿、强化练习阶段,与我国所提倡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相距较大。“和谐教学法”是近年国内体育教学改革中提倡的一种新型教学法,其内涵是从创设和谐的情境入手,协调各种教育力量,以教学为中心,使学生达到全面和谐发展目标的教育方法。“和谐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模式由:“准备阶段(身心准备、知识准备)――导学阶段(出示目标、自学讨论、艺术精讲)――应用评价(激活练习、达标测试、课堂小结、推荐作业)三个阶段九个环节构成。现结合少儿武术运动的特点,对广东少儿武术实施的“和谐教学法”取得的教学效果加以研究。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顺德区业余体校2015―2016上半年武术1班(年龄6―8岁,31人)和2班(年龄9―11岁,29人)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新、旧两种教学方法,在同样的季节和教学场所,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16周。由同一教师进行教学,并保证两个班级的教学场地、时间、内容、形式等其他外在条件与环境基本不变和相对稳定。结果与分析
在实施不同教学前,对学生各项身体素质进行了相关的测验,并对测验结果进行差异性T检验,其目的是为了检查接受不同方法教学前的教学对象是否处于同一身体素质的基础水平。
3.1 教学前,广东少儿武术的两个比较班学生的相关身体素质不存在明显差异性
由表1可知,武术课外教学尽管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和学校,但在进行武术教学前,相关的身体素质不存在明显差异性。
通过1班学生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2班采用“和谐教学法”进行教学过程之后,学生经过一个学期(16周,每周2次,每次90分钟)的教学,到本学期结束时的第17周,根据学校安排,由同一考评组分别对1、2班进行考评,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接受“和谐教学法”教学2班学生取得的考试成绩,明显优于接受传统方法教学的1班级学生。
在“和谐教学法”实施中,教师首先给学生营造了一个相对轻松、愉快的氛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戒备、拘谨在这一时期得以解除。在导入新课和分组讨论中,试着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动作技能分析问题,能自己确定具体的学习任务,并尝试解决。最主要的是这些任务对学习者来说是有兴趣、具备思考价值而且符合认识水平的,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教学在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进行。在“探索实践”这一环节上,教师尽可能地创设各种条件,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动口、动脑,调动各种感官去参与活动,让他们去想、去说、去发现,教师在教学中营造一种循循善诱的民主气氛,使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促使学生的参与性提升,引导学生从“不敢问”、“懒得问”到“敢问”、“乐问”,再到“善问”。对于学生不同的观点和见解,教师首先不轻易做出评价,而是在多次启发诱导下,再耐心给予解答,鼓励学生大胆提有新意、有新鲜感、新奇感的问题,让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的主动性。因此采用“和谐教学法”的实验班的同学在武术套路动作的记忆、武术技法的个人展示环节,都明显优于接受传统教学的学生。特别是通过对师生间的和谐关系的问卷,其百分比统计结果表明,教学后不同教学班也表现出明显差异。在“和谐”的理念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民主合作关系得以定位,教师、学生人格互重、平等自主,共同以主人身份完成教学,让双向的创造精神得到最优的发挥。
通过16周的和谐教学法实践教学,在实施“和谐教学法”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在教学的开始,要给学生创建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教师要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机会,把握好教师指导地位的分寸,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让课堂轻松、充满活力和朝气;在指导和辅导学生对动作的认识时,必须尽可能地沿着学生本来的思路,用尽可能相近的语言或比喻改正学生的错误,以身示范至关重要,不要离开学生理解动作的思路,如武术动作的路线方法,特别是攻防含义。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并养成自觉锻炼、终身受益的好习惯。
3.2 实施“和谐教学法”的基本思想及其内容
传统的武术教学,主要是教师向学生传授动作方法,实际上更多的就是动作过程,学生就是把教师所教的动作记下并熟练地完成。这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教与学的对应关系。这种教学形式应用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存在着明显的教学动机与结果、师生不和谐现象,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学习基础与教学内容要求不和谐;学生的基本职责与学生某些行为之间不和谐;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教学效率的不和谐等。因此,通过教学活动使之实现和谐,让学生在想学、爱练的前提下,会学、能学、学懂、学会;让教师在愿教、乐教的前提下,会教、能教、善教、教学相长;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而不是偏废某些方面的发展;让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具有特长而不是平均发展,正是“和谐教学法”的基本思想。
根据和谐教学法的基本原理,在实施其教法的过程中,其做法主要考虑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依据广东少儿生长发育的身心基本特点。
我国幅员辽阔,广东又地处祖国的最南端,全境位于北纬20°13′~25°31′和东经109°39′~117°19′之间,属东亚季风区,年平均气温约为19℃~24℃。全省平均日照时数为1745.8小时、年平均气温22.3℃。1月平均气温约为16℃~19℃,7月平均气温约为28℃~29℃。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广东少年儿童除了拥有我国少儿生长发育的共性特征外,还具有生长发育略早的特点,主要表现是少年期的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提前。
第二,广东课外武术教学的基本特点。
其基本特点主要是:时间零散,学生选择项目随意性大且兴趣广泛,班级学生流动频繁,武术教学传统氛围浓郁,但又规范性强,竞争激烈等。
3.3 实施武术教学的设施环境等基本情况
教学环境要求非常宽松、和谐,这是必须满足的基本条件之一。例如,教学一开始就用音乐把学生引入一个轻松、和谐、自然的情境,让学生从心理放松开始,改变过去上课一开始就是身体练习的惯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见解,自由讨论。二是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以“和谐”为切入口,借助讨论、探索、精讲、示范、练习、指导等活动来展开教学过程,让学生在练习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多元性评价。评价的多元性体现在内容广、形式多两方面。在总结性评价中鼓励学生自我评价,更有勇气自我剖析,促进学生全面认识,达到和谐发展、增加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和合作学习的习惯及其能力的目的。
3.4 结果与分析的综述
在实施和谐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中,总的来说,其教学过程主要是通过三个阶段十个环节来完成教学内容和任务的。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包括身心准备、导入新课二个环节;第二阶段:导学阶段,包括出示目标、分组讨论、探索实践、精讲专练、分组练习五个环节;第三阶段:多元评价阶段,包括相互评价、课堂小结、布置练习内容三个环节。现以“第一阶段:准备阶段”来加以分析说明。这一阶段包括:身心准备和导入新课两个环节。
第一环节:身心准备。这一环节包括心理放松、热身练习。课开始先进行心理放松。目的一方面是使学生的心情平静,解除前节课学习紧张带来的疲劳;另一方面净化她们的心灵,使她们放弃影响学习的一切杂念,集中精力于学习。首先用深呼吸放松,然后在轻缓、幽雅的音乐声中展开想象(如给予轻松、快活的暗示或成功、喜悦类的语言暗示),接着在想象中加入压肩、压腿、踢腿、平衡、翻腰、穿掌等以牵拉伸展和平衡性为主的基本内容练习,达到热身效果,进入学习阶段。
第二环节:导入新课。教师或指定学生在音乐中完整示范本次课堂教学的内容,并与教师点评和学生感受相结合,让学生观有所想,学以致用。结论与建议
(1)通过对传统的教学过程分析,我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停留在模仿阶段,学生间缺乏交往,是造成学生在武术课中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出现偏废现象的主要原因。
(2)在少儿武术课堂教学中,“和谐教学法”相对于传统教学过程的教学效果,差异显著。通过新旧方法的教学实验对比证明:“和谐教学法”教学可以有效地克服传统教学的不足。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有效的学习,还可以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促进和谐全面发展。
(3)对广东少儿武术实施“和谐教学法”,其教学过程主要是通过三个阶段十个环节来完成教学内容和任务的。这些内容和阶段的划分,及其所采用的和谐教学方法对武术教学的大环境(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阶段、教学内容等),乃至整个体育教学过程都具有一定的普适推广和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 董业平.“自述启动”教学法在高师体育教育专业艺术体操动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7).[2] 高宏飞,张佩耀.浅谈和谐教学法[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1(4).[3] 王敏勤.和谐教学法研究 和谐教学法简介[J].当代教育科学,1995(Z1).[4] 刘 润,陈 静.“和谐教学法”在乌鲁木齐市高校体育舞蹈选修课中的应用研究[J].搏击?体育论坛,2014(02).[5] 单亚萍.关于体育舞蹈美学价值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Application of Harmonious Teaching Method in Wushu Teaching Calisthenics to Guangdong Juvenile Students
Liang Xiaokui(Guangdong Shunde Amateur Sports School,Shunde Guangdong 528300,China)
Abstract:The paper applies Harmonious Teaching Method(HTM)to wushu teaching Calisthenics of Guangdong juvele students.One side,HTM combines psychology,pedagogies and information theory,contrasting with the current teaching method in Calisthenics.On the other hand,an experimental class and a control class are chosen to conduct the experiment,employing HTM and the current teaching method respectively in the same semester and the same location within 16 weeks.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HTM seems to play an active role in training students to become more all-round.A suggestion is made by the paper to put HTM into the teaching of other sports skills so as to improve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Keywords:Harmonious Teaching Method Guangdong juvenile student Wushu teaching
第五篇:张家英生态教学方法对高中历史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
生态教学方法对高中历史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 作者:
张家英
生态学认为,世间万物是相互关联的,人类的学习既是本身生存的需要,又是实现自身价值的手段,只有遵循自然发展规律才能实现天人合一。同理,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生态化,是对目前我国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层次拓展。
扈中平、李方等认为“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一定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方法”,[1] 它和教师的教学目标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教学方法“必须在构成一切教育现象的基本目标、内容、方法的关系中加以研究”,[2] 因此,生态教学方法是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认识、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生态系统中师生生态主体通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来实现作为生态主体的教师调控的过程和同样作为生态主体的学生学习的协同进化的方法。运用生态教学方法,会形成一个师生互相协作,互相尊重,具有开放性、整体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课堂生态系统。
一、传统课堂生态失衡归因
1.生境:教学活动与社会需要脱节
人是社会的人,人和环境是密不可分的,环境对人的生存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这里所说的生境是各种生态因子综合起来,推动师生实现正常教学活动和所处的社会、自然、规范环境。目前高中历史教学重应试、轻素质,重形式、轻文化意识的培养,大部分教师围绕着高考指挥棒进行机械的题海战术,对于历史认识能力培养是非常薄弱的,这在提倡的素质教育是极大的障碍性因素,使学生对历史踪迹探讨,人类辉煌文化的了解是起了相当大的限制性作用。2.耐受定律:课堂教学手段单调乏味
谢尔福德耐受定律认为,一种生物要生存下去,必须依赖一种综合环境的全部因子,只要其中一项因子量或者过多或者不足,超过了这种生物的承受程度,这种生物将不能生存。目前的历史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轴线展开的填鸭式教学,忽略学生的情感因素,教师为了实现特定时间、特定内容的单向传授而口干舌燥唱独角戏,学生索然无味听和记,这根本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同时也对教师的教育热情起着磨灭作用。
例如师生共同面对一次重要考试的失利时,本应通过双方反思后确立改进的目标,但是在学校、家庭过度的外界干扰下将有可能使师生自我纠错、改善教与学方法的能力受到限制。同样,假如教室中有“距高考还有XX天”的大字,这在教师心理上造成很大的压力,意味着好好教,不然考不出好成绩,同样给学生压力,“好好学,否则这门课就要拉后腿了”。3.综合优势比:评价方式单一
生态学理论认为,综合优势比指在评价一种生物或者生物种群中的个体在所处环境的位置时,不是用一种单一指标来考察,而是运用多项指标综合衡量它的地位和作用。作为生态主体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学生对于教师和学校的评价相当敏感。目前毕业会考通过率、高考分数仍然是衡量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指标,教师只能为会考和高考而教,学生只能为了分数而学。显然,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大潮流和社会发展对青年一代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从师生平等、同为教学活动的生态主体入手,抛弃高中历史教学效果量化的考核方式,采用考核为终身教育服务的方式,这对重视师生生态主体作为人的生命性存在正是适应新形势、回答新问题的需要。
二、生态教学方法对高中教学效果的影响
1、收支平衡、开放有序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优先于人类社会的发展”,[3] “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互相制约”,[4] “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5] 而“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6] “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在改变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7]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如果一个系统同环境之间没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系统内部能量和物质、信息终究要实现热力学平衡,这是系统的总熵达到最大。历史课堂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不断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交换,并有趋向输入和输出平衡的趋势。所以,历史课堂生态系统内外的物质能量信息必须开放有序,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合理结构,维护和保障物质的正常循环畅通。
当今世界知识变革的速度越来越快,中学历史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和使用也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这就要求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改革传统历史教学中忽视学生内在需要、感受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式,注重加强学生形成深刻的认识能力、较强的运用能力的历史视野培养。比如在教师教“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内容时,教师提问学生“什么叫市”?学生回答后请另一位同学说明城市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并举例中国的城市和国外的城市说明。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空间,提示学生,每一次城市的发展是否使城市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大?是否带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举例说明北京城建国前后的变化(建国后大量的旧城墙被破坏,是否破坏了历史人文环境?应该如何修复?)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想象的能力,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这从表面上看,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修复不是本课要讲的重点,但是通过这一方式,将使学生对城市的变迁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对本节内容的掌握也是比较牢固。
由师生生态主体平等对话、共同探索、共同解决问题方法,基本形态是教学对话和课堂讨论,核心是集体讨论和集体思考为基础的教学活动。这类方法焦点是师生生态主体双方,重点是师生生态主体交往与互动上。这有利于学生生态主体发展创造能力和自主性,形成鲜明的社会态度。同时它可以使学生生态主体自主自由思考,发表他们的疑问、疑点、见识,而解决问题,让学生生态主体在学习中产生极大的满足感,增强内在生命力,亦可使教师生态主体在教学中实践“人本”的教育理念。
2、生态系统资源拓适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以创造环境”,[8]但“人的性格由环境造成,那就必须使人的环境成为合符人性的环境”,[9]同时人“要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10]这就需要对生态系统进行拓适。拓适是指在生态系统内,当资源不能满足需要时,生态主体需要拓宽自己的生存空间,和外界环境不断地交换能量,既要单向努力对外部进行客观营造,也要自己主动适应的双向互动过程。
教师生态主体通过生态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生态主体在课堂上获得终生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生态主体融人到整个历史文化的大氛围中,真正掌握历史学科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生态主体应该做到让每个学生生态主体得到的教学资源一致,有助于改变目前单一的学习资源状态。教师生态主体对高中历史教材的解读是第一层次的文化传承和经过选择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汇总。经过教师生态主体对教材进行精细的加工和定向内化,特别是对教材诠释的生态方式,直接强化了学生生态主体对教学内容的吸收水平和激活了课堂氛围的积极效应。
3、整体的观念和优势度相结合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自然和历史——这是我们生存、活动并表现自己的那个环境的两个组成部分”,[11]同时,“整个自然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总体”,[12]自然和历史“以种种联系和种种过程的体系展现在我们面前”。[13]所以我们对待自然和历史要有整体的观念。整体的观念是生态主体与其环境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系统中诸要素不是简单的机械加和,系统的性质功能和规律不同于它的各个组成要素的性质功能和规律,可见任何生态主体都不能脱离周围环境而单独纯在。在一个较为完整的整体中,必定会有多个生态主体相互并存、相互联系,这就有某个生态主体在这个整体中的地位问题。这就是优势度。优势度表示一个生态主体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某个生态主体的有适度的评价是建立在对其他生态主体的客观评价基础上。历史教学生态学方法的针对对象要因某个生态主体而异,在课堂教学中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不断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营造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学习主要是个交流的过程、体验、领悟的过程,给学生提供全面发展和发展个性的机会。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14]作为中学历史生态教学方法的应对,中学历史生态课堂要保持动态平衡、焕发生命活力,最终是促成教师生态主体的专业生命发展和学生生态主体生命的健康成长双重目标,从而在提升自己生存质量的同时探索中学历史教学的生态化,最终服务于学生生态主体生命的健康成长。
三、小结
本文借助生态学的理论分析了传统历史教学方法的弊端,通过对历史教学生态化的逻辑推理和实证研究,得出历史教学生态方法不是对传统历史教学方法的完全否定与解构,而是在继承其合理成分基础上的一种超越的结论。研究表明,生态教学方法对高中历史教学起到很好的效果。参考文献:
[1]扈中平、李方等,现代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01 [2] [日]佐藤正夫,教育学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87 [3]、[4]、[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66;92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8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8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2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67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4 [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64 [12]、[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409;538—539 [14]沈靑靑,新课程背景下优化中学政治课堂生态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