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对学生德育影响的研究
《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对学生德育影响的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大城县平舒镇童子中学
李书月 课题批准号:D J07105 学科分类:基础教育
课题主持人:李书月(大城县平舒镇童子中学 中学一级)主要研究成员:
谢永民、刘娟、陈玉娟、李妹菊等
[摘要]农村中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农村中小学“硬环境”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学校“软环境”(包括教育管理的信息、人际关系、组织气氛、组织信念、价值观等)建设的相对滞后却令人担忧。这主要是由于一些农村中小学对校园文化建设未能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缺乏长远、发展的规划,致使校园文化建设陷入了一些误区。如何利用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是我们研究本课题的目的。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促进德育工作得到进一步发展,使德育工作更具有科学化和系统化;另一方面也希望对广大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一)问题的提出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胡锦涛总书记在某大学的一个讲话里,提出德育工作的地位问题,它是智育为主的时代结束,是真正素质教育时代的开启,这是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社会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与时俱进的科学定位。
德育工作的重要地位确定了,如何进行德育的问题就严肃的摆在了我们眼前,回顾过去,农村德育工作,由于受传统风气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对德育工作的目标不明确,内容不具体、不全面、方法单调,对学生的要求普遍理想化、形式化。德育工作的内容与学生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的培养不一致,德育工作成为“假、大、空”的代名词。这就造成了德育工作的效果差,严重影响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课题陈述
目前,从国家对德育的要求来看,把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可以看出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可是从各个学校的德育现状来看,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甚至不要。特别是在有些职业院校,为了盲目追求就业率,特别强化学生的技能,而忽视学生如何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大问题。对德育课也是毫不手软,砍来砍去,压缩再压缩,甚至有人认为德育课无用。有些德育工作者在工作上也是简单划一,流于形式,应付上级检查,没有把德育工作落实到实处,教育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教育大环境学校德育要发挥管理的效能,需要调动多方面的力量,动用各种德育资源,才能完成育人的目的。在德育教育领域,一直存在着一种误区,认为德育是一种单独的教育,它脱离其他各育,脱离学生现实生活。在这种认识下,当前学校德育在管理环境上往往过多地囿于校内,造成了一种封闭的管理体系。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有效机制无法真正建立,学校既缺乏校处德育途径的参与,又不能与处界进行合理的信息交流,对学生德性培育的合力便难以形成。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倒成了一种障碍、一种阻力,社会、家庭对学生的错误引导,阻却了学校的正面教育,弱化了学校的教育功能,导致不能形成一个系统性、连贯性的德育教育大环境。
忽略了学生的日常行为教育,学生行为习惯的主动性培养方面有待加强长期的“高空作业”,导致学校忽略了学生的日常行为教育,忽略了教育学生作为一个普通人应如何面对他人、面对社会的教育。面对学生,我们的教育更像是圣人教育,而不是“成人”教育。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他面前悬挂的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可望不可及的理想目标,却缺乏必要的具体行为指导,这样,就使受教育者对德育目标产生距离感,甚至造成双重人格。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观念存在着一个难以越过的“禁区”,即谁都不敢对德育目标降低要求,似乎德育只能讲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只能讲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当前的德育教育不仅不能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特点出发,而且缺少层次性与可操作性,同时存在脱离社会实际、学生生活实际,目标笼统、过高,内容单一,方法简单,缺乏人文关怀和实效性等诸多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商品经济的发展,竞争机制的广泛引进,使得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无疑,学校德育理应作出回应。然而,由于德育和社会生活缺乏广泛的联系,故德育内容显得陈旧、单薄,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也不能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于是德育就成了与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不相干的东西,成了“来自天外的声音”,既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认同,更难促使其内化。而在对学生德育引导中,也未能有机结合当今社会现状和青少年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只重目标不重内容,使德育教育缺乏实效性。
(三)课题依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进一步改革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倾向。”“社会各方面要为青少年提供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和德育活动基地,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德育工作的新格局”。李岚清在《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中指出:学校德育工作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依据不同年龄段,采取学生易于理解的内容和方式。
1、优化校园文化,培养良好的育人环境
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就是要建设有个性特征的、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塑造学校理念,铸就学生优良品行,营造与时代精神相适合的价值观,培养奋发向上的学校内、外部精神,通过蓬勃向上、优美宜人的校园环境,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一个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利于陶冶师生的思想情操,形成正确的观念,扩大知识面和锻炼各种能力。学校要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优化育人环境。特别是对学生有着重要影响的文化载体,更要发挥其教育功能。要着重班级文化建设使每个班级力求成为勤奋好学、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良好团队;利用好广播、板报、校报校刊等资源;开展有意义的师生文体活动,凝聚共同理念,同时要加强网络文化的引导和管理,保证校园文化既方向正确,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2、降低德育重心,使德育要求精细化
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我们降低德育重心,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品格,良好的生活习惯,较好的个人修养才是当务之急。把距离学生最近的事做好,是我们工作的策略。统一组织学生学习讨论各项守则,让每一个学生完全熟悉学校管理制度,自觉适应学校管理要求。我们细化了学生的具体要求,并利用班会课时间和课前五分钟安全警示教育进行讨论学习,交流发言,让学生对学校的要求熟记于心,从一言一行的小事中搞好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学生明确在学校应该干什么,怎样干才最好。让学生们从“上好一节课,做好一节操,扫好一次地”做起,逐渐养成良好习惯。让他们认识到怎样做才能提高自己的修养,怎样做才是有修养的表现。
(四)研究目标
(1)通过此课题的实验和研究,加强德育队伍建设。(2)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和实验,加强育人和传统育人,培育学校德育工作特色;建立健全一套全新精细化的德育管理制度。
(五)研究内容
1、抓德育队伍建设,促进德育队伍水平的整体提高 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德育队伍建设是保障。将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和促进德育队伍的整体水平。一是组织各学校的德育骨干到先进地区学习交流。二是加强班主任培训。三是配合教育局的“中小学班主任能力建设计划”,通过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这一崭新载体,有效引导班主任教师向更专更精的方向发展。四是要加强业务和理论学习,提高德育队伍的理论水平和统筹驾驭工作的能力。五是各学校要结合本身的实际,开展针对本学校德育队伍的培训,如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组织交流学习、举办讲座报告、开展研讨互动等,切实提高德育副校长、政教主任和班主任的工作水平。
努力提高德育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尤其是班主任的专业化水平,充分认识德育的地位和作用,增强育人的时代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实现“全员德育”,“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创新德育模式,要重视德育制度的创新。用制度的强制力和约束力,保证德育工作的扎实开展。建立健全德育评估体系,使德育工作由软到硬,由虚到实。
总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德育,就是教育、培养中小学生从小拥有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优良品质,并且积极乐观,懂得热爱生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实践育人和传统育人,精细化的德育管理制度。(1)、抓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促进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
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工程,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一是《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落实在班主任工作、班级教学和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二是要抓好学生一日常规教育,尤其要突出抓好班级常规教育、学生自主管理、学生仪表着装等几个方面。三是要注重开展体现本校常规教育特色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以某一个方面为切入口和着力点,进而抓好各项常规教育。四是要抓校风、学风、班风。五是要正确处理抓日常行为规范和抓教学的关系,避免重教学轻规范,要以规范促教学。(2)、“没有规矩,不成方加圆”,制度化是实现科学管理的基础。精致的管理制度,会对德育工作的效果和学生的行为产生基础性的影响。细化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将学校德育工作的任务、目标、实施步骤、实施方法等详细地列入计划之中,以强化学校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认真设计每月的主题教育,做好国旗下讲话、黑板报、班会课等具体内容安排;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学校班主任一日工作常规、班级工作月考核细则(由模糊评价到量化评价)及学期考核制度。在学生方面,学校以争取做文明学生、争创文明班级等活动,控制如“乱抛杂物、随地吐痰、仪容仪表、言行失范、不戴校章”等细节性的不良言行,提升学生成长的“内驱力、意志力、注意力”水平;强化德育工作考核。我校每天由德育处安排了行政人员、教师和学生值日,对全校的班级实行随机和专项检查相结合并及时反馈。让优秀的更优秀,让后进的有压力。
(六)研究方法
观察记录法、经验总结法、综合实践法
(七)研究过程 本课题从2008年10月开始至2010年12月结束,共分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08年10月-2009年1月)
(1)成立研究机构,本课题由李书月提出,发起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设计课题方案,明确课题的研究价值。
(2)制定研究方案,组织成员进行理论学习,根据学校德育工作情况以及课题反馈信息整理拟定研究方案,明确组内成员分工,对课题进行研究。
(3)申请立项,以上准备工作完成以后,我们就向县有关部门申请立项,由于我们的选题恰当,准备工作充分,我们的申请经过县级有关部门的批准,同意立项为十一五规划课题。
2、实施第一阶段(2009年3月-2009年9月)
宣传发动,组成课题组,酝酿课题实施方案及相关措施等。
3、实施第二阶段(2009年9月-2010年6月)
第一研究教师,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第二研究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研究学校德育管理体系,整体规划学校德育工作;研究操作,注重德育管理的精细化。
4、结题阶段(2010年6月-2010年12月)
(1)整理分析研究材料,课题组成员对三年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回顾总结,课题负责人对平时积累的研究材料以及其他成员所提供的材料,进行了分类整理和分析归纳。(2)撰写研究报告,在对三年来课题研究工作进行系统整理的基础上,课题主持认真撰写研究报告,研究报告经过课题研究成员的反复讨论和修改,全面客观的反映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3)申请结题鉴定,结题验收,主要工作:接受专家组审查鉴定。
(八)、研究成果及影响
1、理论成果及影响
三年研究中课题组撰写的60余篇,24篇获国家、省、市、县论文评比中获奖。课题级的《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使用与管理》被县教育局首选并推广。
2、实践成果及影响
本课题以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作为课题的研究成果。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置课题研究于课堂教学和学生养成教育之中,并结合在学校和班级教育管理过程之中,促成了学生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使校风、班风面貌焕然一新,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在研究过程中,参研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活动能力发生了显著变化,教师整体素质得到提高,育人目标更为明确,课题组成员特别关注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注重积累经验,认真撰写课题论文。从学生方面来说,在新的一学期里,由于坚持精细化管理理念,学生各种行为习惯明显改善,各种综合素质得到较大提高,有多名学生是市县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
(九)、研究的体会与反思
1、体会: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唤醒学生的人格、珍爱人格。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进而正确认识、评价自我,欣赏别人的优点,看准自己的缺点,在班集体、年级和学校这个大集体中表现自我,自觉珍惜和维护集体的荣誉。学校教育的关键要确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核心是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有效性。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一个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强有力的班集体,才能让每一位学生在和谐的校园和班级氛围中学会学习、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合作、学会选择、学会创新、学会生活。
2、反思:德育不只是从课堂开展,更不中介班主任与德育教师的事,教育的主要功能是育人,我们每一个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教师作为教育者,不只是在课堂上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也影响着学生。而且日常生活的德育可能会比课堂上的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更深,因为日常举止这种自然没有经过装饰的行为更容易为学生去效仿。有语云:“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又云“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
卫生工作一直是一项令人头疼的工作,很多老师常常抱怨“今天早晨临时有事没进教室,卫生检查就扣了2分·······”我在一个网站看到一则内容是:某校的一位男性班主任,言语不多,对学生的要求也不是很细致,但他带过的每一个班级,卫生一直是“优”,比那些眼睛常看,嘴巴常说的班主任工作效果好的多。问学生原因,几乎是异口同声“因为只要班主任看到教室内有纸,他就会把纸捡起来,后来同学们都这样了。”这就是行为教育,教师潜移默化影响的效果,好的习惯已经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这种影响深入脊髓。这需要教师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如果老师都对废纸视而不见或者只要学生捡,自己从不动手,在这种情况下,任何精彩的说教或光面堂皇的理由是否都显得太苍白了?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如果学生在整体水平上在某一方面存在认识或道德问题,或许我们应该先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而不是绞尽脑汁的想办法怎样去教育和管理学生。总之,以新课程理念反思学校德育工作,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生命成长需要服务,将是我们现在及将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为之努力的共同目标。
十、参考文献:
1、陆鸿钧:《应当重视校园文化的内涵》
2、《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3、《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5、高宇宏:《农村小学提高德育实效的几点思考》
6、谭秀清:《注重建设加强体验追求实效》
7、何意珍:《对提高学校德育的几点思考》
8、董治君:《新时期德育途径与方法研究》
第二篇: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结题报告
课题类别:微型课题
课题编号:
课题负责人:王波
参与人: 叶艳艳 所在单位:砖井镇学区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也是师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是净化师生心灵的有效手段,可以说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因此,搞好校园文化建设至关重要。【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校园文化建设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20世纪80年代,校园文化一经提出就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了三个方面的客观原因。第一,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微观现象,这是学校管理发展的高层次追求。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校园文化成了各级各类学校育人的一条重要途径,成了学校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充分显示了文化管理的高层性、规范性和科学性,为学校管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第二,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为校园文化的培植创造了优越条件。第三,随着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迫切需要学校教育在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上开辟一条新的路子,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校园文化在我国的兴起是客观必然的。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也是师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校园文化建设反映了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同时,校园文化作为蕴含精神因素、信念因素、传统习惯和道德风尚等内容的一种精神和文化氛围,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具有直接的制约作用。它能潜移默化地熏陶人、规范人,而又使受约束的个体心甘情愿。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素质教育的内容融合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方法和途径。今天,我校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上级政府和人民大众对我校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由于学生数和教师数逐年增多,办学规模逐年增大,于是造成了教育难度、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的局面,所以,我们也迫切需要通过对校园文化建设课题的研究,在学校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和管理模式上摸索出一条新路子,以适应我校不断发展的要求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通过实地调查了解我县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二)寻找如何打造有内涵的校园文化
(三)通过对师生的访谈及问卷了解满意程度
(四)形成文字材料。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群体行为方式规则的总和,是学校全体成员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共同创造并逐步形成的文化氛围及相应物质形态,是学校这个共同群体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文化素质与文化集合的整体表现。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大部分。物质文化方面如校园环境、整体格局、人文景观、文化设施等作为其物质载体,构成校园文化的物质内容与发展前提;而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学校传统、校风学风、礼仪规范、人际关系等因素,由此反映一个学校的本质特征与精神风貌,对学校成员尤其是学生产生直接、深刻、持久的影响。
校园文化在纵向结构上由表及里,可划分为“物质的”、“制度的”、“心态的”三个层次,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校园文化形态的整体。
三、课题研究对象
我县典型的几所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四、课题研究内容
(一)物质的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道路景观建筑物的命名、校徽校旗的设计、校歌的制定、学校网站的建设与管理等;
(二)制度的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日常规范、奖惩条例、教育科研、教师培训、学生活动、饮食卫生等等;
(三)心态的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学校精神的打造、师生心灵的呵护、团队价值观的形成等等。
其中,研究重点是制度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难点是心态的校园文化建设。
五、课题研究方法
(一)查看法:到典型的几所农村中小学去实地查看校园文化建设,了解它们校园文化建设的情况。
(二)讨论法:交流讨论如何打造有内涵的校园文化。
(三)访谈法:对学校师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看
法。
(四)总结法:总结出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形成自己
文字材料。
六、课题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3年6月---2013年8月)确定课题研究内容,查阅文献资料,实际调查研究,制定实施方案。
(二)具体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4年4月)启动实施,开展研究,不断总结,形成阶段性小结。
(三)总结鉴定阶段(2014年4月-2014年7月)分析整理资料,撰写结题报告,敬请专家评测指导。
七、课题研究成效
(一)调查出我县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现状。了解如何打造校园文化建设。
(1)到典型的学校去实地了解校园文化建设。
(2)通过访谈及问卷调查了解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满意程度,(3)交流如何打造有内涵、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通过了解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有自己的看发,形成一定的文字材料,为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提纲依据。
(三)了解我县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不足之处和需要提高的地方。
八、课题研究主要成果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将课题研究与实地调查紧密联系起来,注重实效。通过本课题研究,我县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已取得了巨大的变化,我们认为研究初步达到目标,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我主要成果有: 主件有:
1、课题立项申请书
2、课题开题报告
3、微型课题研究成果鉴定书
4、课题结题报告
5、论文与心得体会:
论文:《浅谈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作者:王 波
心得体会:《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微型课题研究》
作者:王 波
第三篇: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充分说明了环境对人的潜在影响。校园是师生天天共处的场所,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建设一个充满温馨、书香四溢的校园,是我们身为人师梦寐以求的追求。如何在农村中小学校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呢? 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要本着“学生身心健康是第一追求,增长知识是第一任务,提高能力是第一需要,学会做人是第一目标”的要求,我们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雅。”具有生命力的环境文化对人的发展和影响是不可低估的。“环境无瑕点,处处能说话”,农村小学不同于城市小学的是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校舍比较简陋等诸多因素。因此,学校要根据实际,从校容校貌、教学设施、生活资料等校园文化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外在标志,加强农村小学物质文化建设。
1、要整体规划好校园。
学校的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布置要体现学校的人文特色,产生共鸣。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教会学生感受美,欣赏美。
1)洁净是一所学校精神风貌的外在表现。校园净化要做到地面无杂物痰迹,墙面无污渍,桌椅无刻印,门窗无积尘,卫生无死角。培养学生爱护校园草木的主人翁精神,树立净化校园、保持校园卫生人人有责的思想。
2)绿化葱绿的树木,艳丽的花草,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使人精神焕发。校容校貌体现出美的韵味,满足师生的教学、生活、活动和审美需求。
2、运用好校园资源,发挥每一角落的作用。
“让每面墙壁说话、让每寸土地传情”,在教室、走廊、过道等处张挂名人字画,书写名言警句,使其能发挥它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布置文化视角,创设文化生态环境,使校园处处弥漫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充满着飞扬的理想与激情。让学生在多彩多姿的文化板块中穿行,感受着书生意气,感受着中外文明,感受着生命与科技的伟岸,在幼小的心里播下真善美的种子,使校园成为孩子们向往的热土,成了园丁们潜心学问的净土。弘扬正气,清除“垃圾”,与时代同步。
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1、弘扬校园传统文化。
1)建立学校的文化传统,确立学校重大集会的时间,开展主题教育,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每星期一的国旗下讲话;“六一”、“教师节”、“十一”、等重大节日的纪念活动。一次集会一个主题,进行一个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全面发展。展示师生在绘画、表演、手工制作等方面的才能和特长,帮助学生形成广阔的思维方法,满足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定期表彰奖励先进,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鼓励学生立志成才。丰富学校的课余生活。成立广播组,各班学生每周投稿,选优定期播音,弘扬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发挥宣传栏作用,营造良好文化氛围。设立阅报栏、宣传栏、黑板报等,每班至少订有一种报纸,每周更换。让同学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去探索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看一份报纸,看一本好书,会唱一首好歌,会说一句格言。学校图书室应每日开放,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图书,扩大他们的阅读面,使学生对书的爱好成为首要爱好。学生每天能读板报、看标语、听广播,时时刻刻都在接受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熏陶。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组建篮球、绘画、手工制作、合唱等兴趣小组,分组定期开展活动,专人辅导,让每个学生的才能得到发展。为学生以后的事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室环境。教室布置可根据本班的特点,学生的爱好、特长,采用“简洁、美观、协调、实用”的原则。如设立班务栏,把课程表、作息时间表、班干部名单、班规制度等张贴在上面,给人以舒适的感觉和美的享受。体现出一个班集体的严谨、有序;设立图书角、植物角,鼓励学生为班集体捐献图书与大家共同分享读书的快乐,墙角摆上几盆绿色植物可以给课室带了温馨的感觉;设立学习园地,用于张贴学生优秀书法作品、手抄报、绘画作品、优秀作文等,让学生找到自我,享受成功,使班级环境成为学生获取新知、陶冶情操、表现才能的土地,成为激励学生勤奋好学、追求上进的无声力量。
3)开展小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我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全校性手工制作活动,并对活动结果进行评比奖励,将学生优秀作品收藏于学生作品展览室,定期开放供学生参观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增长了学生的知识。2、加强教风建设。
1)抓好教师的职业形象、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弘扬奉献精神,形成“为人求真、为学求实”的良好校风。
2)重视教师的理想教育。教师是校园文化环境的缔造者,因此教师应有高尚的教育理想,要对教育事业充满着热情,要对学生充满爱心。只有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教师才有可能平心静气地去研究教材,去教育学生;只有教师对学生充满爱心,才能够包容地对待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和个体差异。“亲其师,信其道”。课堂是师生共同的舞台,是师生共同的土壤,是师生焕发生命力的田园,教师要学会尊重、宽容、爱护学生,善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这个环境中是宽松的,师生之间是平等的。
3)教师的文化素养应体现在细节上,发散在空间中。作为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师是一份安静的职业,理性的思维,平和的举止。一个教师的基本文化素养如何,我们除了观其仪表举止,还不妨去看看他的办公桌,教材、备课本、作业本是怎样摆放的,我们再去听听他上课,感受一下他的课堂教学文化氛围。看看他有什么样的文化个性,以怎样的方式“传道、授业、解惑”,又是如何寓教于乐、循循善诱、师生平等对话交流的?
3、加强学风建设。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习惯等方面的表现。
1)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我们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增强劳动意识,培养劳动习惯,让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用劳动创造生活。
2)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依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小学生日常行规范》,制订了《小学生礼仪教育细则》,狠抓文明礼貌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积一千,累一万,不如养成个好习惯。”通过调查分析,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大部分学生不是智力原因和教师因素,而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针对这种情况,学校着力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4)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会生活,就不会工作”小学生可塑性强,各种习惯极易形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一点一滴抓起,持之以恒,以一贯之,自己动手,自理生活,学习生活知识,掌握生活技能,提高生活能力。开展争当“小主人”活动,爱护公共财物,爱护学习用品,爱护花卉草木,照顾好自己,照顾好学校,照顾好家庭,当好主人翁。“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学校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的氛围,无疑会对师生心灵熏陶,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三、制度文化建设。
1、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校园人言行的关键环节。校园文化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四、集体意识的培养和舆论建设
1、正确健康的舆论,能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以保证学校工作得以顺利发展,它为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奠定了基础。可以采取对舆论的强化诱导,培养学生向上的品格,也可以时时总结,召开会议,通过宣传栏、广播站总结优缺点,使学生明确下一步学习、生活的努力方向。“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2、学生在集体中,思想行为容易受到集体舆论的制约和同化。因此,学校要重视舆论文化的建设,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增加一点感情投资,优先一点学习指导,多给一点锻炼机会,放宽一点表扬奖励。”通过校会、晨会、班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政治文件、法规制度、道德修养等文章,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向学生讲述学校的历史,统一校服,提高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学生自然生发出强烈的荣誉感,热爱母校的情感,从而产生凝聚力,形成学校精神。学校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及自己的实际情况、办学特点,提出校训和奋斗目标。
3、开展校内、外活动,活跃学生身心。农村广阔的田野是一个大课堂,学生可以从中学到很多城市孩子无法亲身体会到的自然、环保等方面的知识。每年结合季节或节日组织一些植树节活动、春游、野炊、文艺汇演、朗诵比赛等校内、外活动。
校园文化体现的是学校团队持久恒定的价值取向,凝结的是一代代师生积累下来的文化内涵,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巨大向心力,还需要再一代代的师生不断努力,精心规划,细心呵护,耐心发展,凸显自己的特色,使之继承、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校园文化建设搞好了,她可以辐射到周边社区。古今历史证明,刀枪子弹可以消灭人,但难以消灭文化。一个民族只要文化还存在,这个民族就不会灭亡。比如以色列,二战的最大受害者,但因其文化未灭,所以民族仍存,且诞生出数位世界巨人。建一所有文化氛围的好学校,无疑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最有力的良方妙药。
第四篇:浅谈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浅谈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峡城学区 张建新
摘要:伴随着系列改革的校园文化建设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校园是师生天天共处的场所,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建设一个充满温馨、书香四溢的校园,是我们身为人师梦寐以求的追求。如何在农村中小学校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呢?
关键:物质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建设 集体意识的培养和舆论建设
词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展示校长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是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充分说明了环境对人的潜在影响。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要本着“学生身心健康是第一追求,增长知识是第一任务,提高能力是第一需要,学会做人是第一目标”的要求,我们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雅。” “孟母三迁”就是环境熏陶人成功的范例。具有生命力的环境文化对人的发展和影响是不可低估的。“环境无瑕点,处处能说话”,农村小学不同于城市小学的是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校舍比较简陋等诸多因素。因此,学校要根据实际,从校容校貌、教学设施、生活资料等校园文化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外在标志,加强农村小学物质文化建设。
1.要整体规划好校园。
学校的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布置要体现学校的人文特色,产生共鸣。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教会学生感受美,欣赏美。
⑴净化净化是一所学校精神风貌的外在表现。校园净化要做到地面无杂物痰迹,墙面无污渍,桌椅无刻印,门窗无积尘,卫生无死角。培养学生爱护校园草木的主人翁精神,树立净化校园、保持校园卫生人人有责的思想。
⑵绿化葱绿的树木,艳丽的花草,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使人精神焕发。学校根据校园建筑规划设计绿化布局,如:种植当地特有的植物等,设计各具特色的绿化,构建人文化的花园式学校。校容校貌体现出美的韵味,满足师生的教学、生活、活动和审美需求。
⑶美化创造美好的环境是培养学生良好性情的需要。校园静态自然环境的美化,应符合儿童少年的审美要求,才能达到美化的目的。
⑷ 硬化学校地面硬化,保证校园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保持干净,使校园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⑸规范化 学校应将教风、学风、校风、校训上墙,写于学校醒目的位置。名人画像、名人雕塑、学校标志性雕塑和励志性名言警句挂于校园适当的位置,时刻督促学生去看看大师们用怎样的思维方法去观察、认识世界,让学生从这些名人身上吸取丰富的养料。建设优美、文明、整洁、有序的校园环境,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实现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
2、运用好校园资源,发挥每一角落的作用。
“让每面墙壁说话、让每寸土地传情”,在教室、走廊、过道等处张挂名人字画,书写名言警句,使其能发挥它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布置文化视角,创设文化生态环境,使校园处处弥漫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充满着飞扬的理想与激情。让学生在多彩多姿的文化板块中穿行,感受着书生意气,感受着中外文明,感受着生命与科技的伟岸,在幼小的心里播下真善美的种子,使校园成为孩子们向往的热土,成了园丁们潜心学问的净土。弘扬正气,清除“垃圾”,与时代同步。
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弘扬校园传统文化。
⑴建立学校的文化传统,确立学校重大集会的时间,开展主题教育,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每星期一的国旗下讲话;“六一”、“教师节”、“十一”、等重大节日的纪念活动。一次集会一个主题,进行一个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全面发展。展示师生在绘画、表演、手工制作等方面的才能和特长,帮助学生形成广阔的思维方法,满足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定期表彰奖励先进,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鼓励学生立志成才。丰富学校的课余生活。成立广播组,各班学生每周投稿,选优定期播音,弘扬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发挥宣传栏作用,营造良好文化氛围。设立阅报栏、宣传栏、黑板报等,每班至少订有一种报纸,每周更换。让同学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去探索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看一份报纸,看一本好书,会唱一首好歌,会说一句格言。学校图书室应每日开放,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图书,扩大他们的阅读面,使学生对书的爱好成为首要爱好。学生每天能读板报、看标语、听广播,时时刻刻都在接受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熏陶。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组建篮球、绘画、手工制作、合唱等兴趣小组,分组定期开展活动,专人辅导,让每个学生的才能得到发展。为学生以后的事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⑵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室环境。教室布置可根据本班的特点,学生的爱好、特长,采用“简洁、美观、协调、实用”的原则。如设立班务栏,把课程表、作息时间表、班干部名单、班规制度等张贴在上面,给人以舒适的感觉和美的享受。体现出一个班集体的严谨、有序;设立图书角、植物角,鼓励学生为班集体捐献图书与大家共同分享读书的快乐,墙角摆上几盆绿色植物可以给课室带了温馨的感觉;设立学习园地,用于张贴学生优秀书法作品、手抄报、绘画作品、优秀作文等,让学生找到自我,享受成功,使班级环境成为学生获取新知、陶冶情操、表现才能的土地,成为激励学生勤奋好学、追求上进的无声力量。
⑶开展小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我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全校性手工制作活动,并对活动结果进行评比奖励,将学生优秀作品收藏于学生作品展览室,定期开放供学生参观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加强教风建设。
① 抓好教师的职业形象、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弘扬奉献精神,形成“为人求真、为学求实”的良好校风。
② 重视教师的理想教育。教师是校园文化环境的缔造者,因此教师应有高尚的教育理想,要对教育事业充满着热情,要对学生充满爱心。只有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教师才有可能平心静气地去研究教材,去教育学生;只有教师对学生充满爱心,才能够包容地对待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和个体差异。“亲其师,信其道”。课堂是师生共同的舞台,是师生共同的土壤,是师生焕发生命力的田园,教师要学会尊重、宽容、爱护学生,善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这个环境中是宽松的,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教师要经常与学生沟通,“沟通从心开始”,教师经常与学生沟通,可以获得学生的信任,赢得学生的爱戴,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就能达到春风化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学生从沟通中可以学会尊重、友爱,学会关心他人、相信自己。勤于读书、勤于思考、善于分辨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是校长应有的习惯和品质。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强继续教育,不断知识更新,激活自身文化泉源。
③教师的文化素养应体现在细节上,发散在空间中。作为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并不是在战场上火拼,奋不顾身,满身是泥,枪林弹雨,临危不惧。相反,教师是一份安静的职业,理性的思维,平和的举止。一个教师的基本文化素养如何,我们除了观其仪表举止,还不妨去看看他的办公桌,教材、备课本、作业本是怎样摆放的,几个抽屉的利用是如何设计的,坐椅下、桌边墙上的清洁卫生如何,平视墙上张贴的是什么,粘得端不端、牢不牢,有没有座右铭之类?我们再去听听他上课,感受一下他的课堂教学文化氛围。看看他有什么样的文化个性,以怎样的方式“传道、授业、解惑”,又是如何寓教于乐、循循善诱、师生平等对话交流的?
3、加强学风建设。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习惯等方面的表现。
①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农村的孩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没有良好的劳动习惯,就不能很好的适应农村发展形势。为此,我们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增强劳动意识,培养劳动习惯,让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用劳动创造生活。
②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针对当前一些青少年不良习惯,学区依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小学生日常行规范》,制订了《小学生礼仪教育细则》,狠抓文明礼貌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
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积一千,累一万,不如养成个好习惯。”通过调查分析,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大部分学生不是智力原因和教师因素,而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针对这种情况,学校着力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激发学习欲望,让学生想学;减轻课业负担,让学生乐学;注重方法指导,让学生会学。
④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会生活,就不会工作”小学生可塑性强,各种习惯极易形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一点一滴抓起,持之以恒,以一贯之,自己动手,自理生活,学习生活知识,掌握生活技能,提高生活能力。开展争当“小主人”活动,爱护公共财物,爱护学习用品,爱护花卉草木,照顾好自己,照顾好学校,照顾好家庭,当好主人翁。“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学校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的氛围,无疑会对师生心灵熏陶,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作为学校管理者,要善于运用学校的种种设施,活用教学资源,以增多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大自然机会,让学生畅游知识的海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知识就是力量”。这些前瞻性名言、古训,均为我们揭示出读书文化的重要性。为此开展的作文、数学、美术、音乐、书法、舞蹈、乒乓球、象棋等兴趣小组活动,开放图书馆的图书资料,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定期举行一些读书比赛,学生创作手抄报,开展美术、书法、作文课外活动等。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营造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同时,利用每周一升旗仪式进行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安全卫生教育、品德思想教育以及革命传统教育等,起到良好的效果。学生讲文明、懂礼貌;助人为乐、团结协作;勤奋好学、不断进取。一股正气尉然成风,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在教师中成立学科教研组,定期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开辟问题中心,充分利用一切闲暇时间,进行研讨。
三.制度文化建设。
1.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校园人言行的关键环节。校园文化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四、集体意识的培养和舆论建设
1、正确健康的舆论,能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以保证学校工作得以顺利发展,它为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奠定了基础。可以采取对舆论的强化诱导,培养学生向上的品格,也可以时时总结,召开会议,通过宣传栏、广播站总结优缺点,使学生明确下一步学习、生活的努力方向。“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2、学生在集体中,思想行为容易受到集体舆论的制约和同化。因此,学校要重视舆论文化的建设,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增加一点感情投资,优先一点学习指导,多给一点锻炼机会,放宽一点表扬奖励。”通过校会、晨会、班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政治文件、法规制度、道德修养等文章,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向学生讲述学校的历史,统一校服,提高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学生自然生发出强烈的荣誉感,热爱母校的情感,从而产生凝聚力,形成学校精神。学校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及自己的实际情况、办学特点,提出校训和奋斗目标。强化学校“三风”建设。要求教师从精神风貌、道德修养、工作作风、学识水平到仪表风度、言谈举止、生活起居都应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教师无小节,人人是楷模”。这样,教师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学生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勤奋攻读,立志成才,整个校园充满一种浓厚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开展各种有益的健康的活动。如学雷锋活动、演讲比赛、文艺活动等,以培养正确的舆论。清除校园文化垃圾,净化校园空气。禁止传阅不健康的书报杂志,禁止学唱不健康的歌曲,清理课桌、书本文具盒上的不健康的图画及语言文字,消除消极文化的影响。针对倾向性问题或热点文化,举办专题讲座、主题班会,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观点,引导正确舆论。抓好宣传阵地。充分发挥广播室、黑板报、图书阅览室、名人名言警示牌的作用,大张旗鼓地表扬好人好事,同时批评错误的思想行为,抑制歪风邪气,树立正确舆论。通过以上种种办法,使整个学校到处充满着正确的舆论气氛,从而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3、开展校内、外活动,活跃学生身心。有些学校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总是把学生“困”在学校课室里,不敢“越雷池半步”,不敢组织学生开展集体活动,怕出安全事故,负不起安全责任,学生几乎成了 “井底之蛙”。外面的世界的确很精彩,农村广阔的田野是一个大课堂,学生可以从中学到很多城市孩子无法亲身体会到的自然、环保等方面的知识。每年结合季节或节日组织一些植树节活动、春游、野炊、文艺汇演、朗诵比赛等校内、外活动,每当开展这些活动时,也是学生最开心的时刻,他们一个个欢声雀跃,兴高采烈,高兴而去,尽兴而归。
校园文化体现的是学校团队持久恒定的价值取向,凝结的是一代代师生积累下来的文化内涵,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巨大向心力,还需要再一代代的师生不断努力,精心规划,细心呵护,耐心发展,凸显自己的特色,使之继承、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校园文化建设搞好了,她可以辐射到周边社区。古今历史证明,刀枪子弹可以消灭人,但难以消灭文化。一个民族只要文化还存在,这个民族就不会灭亡。比如以色列,二战的最大受害者,但因其文化未灭,所以民族仍存,且诞生出数位世界巨人。建一所有文化氛围的好学校,无疑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最有力的良方妙药。
第五篇:《传统文化对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课题研究报告
<<传统文化对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河北省霸州市第二中学 李亚春 金蓉 张红娜 一.内容提要:
校园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也是师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是净化师生心灵的有效手段,可以说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因此,加强传统文化对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非常重要。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1.现代社会发展的特点是信息化、现代化、文明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挑战,人们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世界观、人生观都发生了变化,年轻一代更追求个性的发展,校园文化必然带有时代和社会的烙印,并极大地影响了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和人才的培养。因此,传统文化对校园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学校的文化气氛、文化环境、多种文化活动以及大多数人共同的行为方式和学校的规章制度等各种文化因素的总和对学校内的成员,尤其是学生身心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利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能凝聚人心,增强学校的凝聚力;能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其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等等。因此,传统文化对校园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育学理论依据: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提出教育的“文化适应性”原则,他认为人的自然本性的发展必然受到民族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影响,因而教育要适应社会文化的要求,要善于选用生活中的真、善、美,引导人的各种天赋能力的发展。现代教育学认为人的整体素质是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组成的有机整体,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因素的“合金”,其中环境影响和制约个人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水平。因而,我们需要传统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巨大的作用,构建、营造一个优美和谐的校内人文环境与自然物质环境,挖掘蕴涵在其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德育影响,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促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2.心理学理论依据:
心理学研究表明,社会生活环境制约着学生心理发展的速率和所能达到的现实水平,对学生心理素质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家班图拉认为人的行为和环境之间存在着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决定的过程,环境影响决定了那些潜在行为倾向可成为实际的行为。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提供了更为有效的途径。因此,需要建设一个优美、整洁的校园素质,营造浓厚向上的思想文化氛围,是发展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手段。
3.美学理论依据:
作为整体存在的环境能代表主体意识,以及影响身处其中的人的意识。校园文化环境也是如此。创造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培养感受美、欣赏美、鉴别美的能力,并以此自觉的维护美、创造美。从而在美的环境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树立崇高的道德美。
四.校园文化概念的界定:
“校园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文化指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即校园的知识、思想、艺术、道德、制度及校园的风尚和行为习惯、环境建设等;狭义的校园文化仅指校园内的精神财富,即校园的知识、思想、艺术、道德、制度及校园的风尚和行为习惯。本课题中的“校园文化”是狭义的。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1.创设高雅温馨、积极向上、奋发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师生置身于生气勃勃、幽雅清新的校园环境,陶冶师生情操,构建师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师生素质。
2.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寓思想教育于缤纷的校园文化活动中。
3.探索教育实践中,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方面等的内容、目标、具体方法和途径,促进校风、班风、教风、学风的好转;4.优化学校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环境育人的功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建设中小学校园文化环境,深化德育工作,主要贯穿在整个学校教育中,落实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四大块建设中。
1.研究传统校园文化的对师生员工行为的导向功能; 2.研究传统校园文化的对师生员工情感的激励功能; 3.研究传统校园文化的对师生员工人格的塑造功能。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教育观察调查法。
课题组成员在理论指导下,通过感官或借助观察辅助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察看、记录、分析,获取教育原始资料和信息的方法。
2、理论文献研究法。课题组成员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证明所要研究对象的方法。文献资料法属于非接触性的研究方法。因为研究文献并不与文献中记载的人与事实直接接触。文献资料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
3、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课题组成员在教育情境中,和实际工作者结合起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以提高教师素质的一种方法。
4、教育经验总结法。
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七.研究的措施:
1.加强学习,提升理念。将及时收集有关传统文化对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的理论和经验文章,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把握课题研究的动向。引导他们切实转变教育观念,认识到传统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主动、自觉地投身到课题研究之中。
2.组织活动,加强实践。我们将围绕课题,组织有关的研究活动,如开展“阅读文学作品,尝试文学创作”“我手写我心”每日一记等活动。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试点阶段:2006年3月~2006年6月,形成课题方案,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广泛征求意见,分析调查现有传统文化对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情况。
2.课题实施阶段:2006年7月~2008年7月,根据课题方案要求,全面实施课题研究,积累研究资料。
3.总结阶段:2014年8月~12月,整理课题研究成果,写出结题报告。九.研究的主要过程及实施策略:
(一)构建优雅洁净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陶冶情操 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灵感,启迪学生的智慧,也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为此,我们结合新校建设,对校园进行了科学的整体规划,力求达到自然美、艺术美、形式美的统一。让每一堵墙会说话,每一处景观能育人是霸州二中校园环境的特色。学校的大门口,教学楼的墙体,走廊和大厅处处都有风格各异的宣传标语和人物挂图,文化气息十分浓郁.校园环境的恬静、洁净,也能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心智得到改变,激起爱校的情怀和追求美的愿望,从而减少学生心灵的浮躁,荡涤心灵的污浊。为了保持校园的整洁美丽,我们制订了清洁校园、净化校园的规章制度,如《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常规管理评比制度》《少先队卫生岗检查制度》,建立了由学生执勤队进行检查、评比的激励机制。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洁净优美的校园环境,成了教育学生讲文明、讲卫生的最好的教科书,随时保持校园洁净的理念深深地植入了学生的脑海,讲卫生成了学生的自觉行为。他们以讲卫生为荣,地面哪怕有一点纸屑杂物,都会立刻自觉地捡起。漫步校园,处处墙清地洁,窗明几净;抬眼四望,绿草鲜花摇曳,名言警句醒目。整洁、美观、和谐的环境默默地塑造着学生甚至教师的心灵,陶冶着人的情操。
(二)营造和谐奋进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凝聚人心。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指学校员工群体的思想意识、舆论风气、心理素质、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精神风貌,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面。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致力于从以下几方面来营造校园精神文化,增强育人效应。
1.精心打造学校精神,激励人心。学校精神源于一所学校发展历程中的先进文化积淀和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结合。在实践上,它是人员素质和先进制度的高度统一。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的最富典型意义的精神特征,它与学校独特的历史、地理文化环境密切相关,是学校整体面貌、水平、特色以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体现,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引导学校走向、塑造师生品格的立校之本。它是体现校园文化特征,引导校园文化发展的内在的主要因素,以学校群体价值观和群体行为规范的方式熏染着学生。
2.潜心创设和谐氛围,凝聚人心。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愿,学校是个大家庭,又是个小社会,每一人步和谐的音符都会使我们的教育乐章艰涩;学校是台重型机器,每一个零件都应该协同工作,才会使这台机器正常工作。所以,我们的学校尊重每一位老师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使他们怡然自信、共同前行。和谐,是学校教育所追求的境界。我校从四种关系入手,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校园人际环境,即领导与教师民主、协作关系,教师与教师团结互助关系,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关系,学生与学生竞争、合作关系。学校还要求教职工处理好与家长、社会有关方面的关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形成教育合力,把校园建设成师生生活的家园、工作学习的乐园、成长的摇篮。和谐的心理环境的创建,使学生精神面貌和各项素质不断提高和完善,使我校教育工作迈上一个新平台。
3.大力加强师德建设,提升境界。师德建设是我校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不论平时教学工作有多忙,学校都要组织教师定期学习,提高师德水平。通常都是通过全校教师大会,由校长或请来师德标兵作报告,针对教师中出现的问题,作深入的思想工作。学校为了使教师不断提升自己,提高教师的整体文化素质,特别注重为教师读书学习创造更好的氛围和条件,开展“读一本好书”活动,要求每位教师至少读一本教育专著,并写出读书心得进行评比,以此提升老师的师德修养和精神境界。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活跃身心。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载体。学校长期坚持不懈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了新的内涵。
1.艺术活动展风采。为了让每位学生体验成功,提高艺术素养,展示艺术才华,学校已连续三年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每年的国庆节前一周,同学们以舞蹈、歌唱、相声、书画等多种形式,展示自己。同时,学校定期开展“古诗文诵读”,“书法比赛”,“唱校歌,展新貌”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充分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特长,而且丰富了校园生活,收到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
2.主题活动育心灵。我们课题组和学校德育处联手,结合地域、时效,定期推出主题教育月活动。如九月份的“爱国主义教育月”活动、十一月份的“保护环境,爱我家乡”主题教育月活动,三月份的“安全教育活动”,四月份的“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等,这些系列主题教育的开展,使我校校园文化建设落到实处,进一步推进了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
这一系列活动,都充分体现了学生参与的全体性,教育目的的素质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使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十.校园文化结硕果:
1、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上,通过美术展览室、室外展示墙及文化长廊,展示师生自创作的作品和励志标语。在硬件环境方面努力体现洁净、安静、优美的园林化特点,努力打造具有城中特色的优良的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让橱窗、草坪、展板、文化墙等成为陶冶学生情操的无声的导师。
2、在制度文化建设上,制订、完善了《教职工工作纪律制度》、《教职工绩效考核方案》、《教学质量奖惩制度》、《考勤奖惩条例》、《评优选模及职称评定晋升制度》等,旨在增强教师岗位职责意识,建立正常的学习和工作秩序。
3、班级环境文化建设上,将名人名言、宣传栏、优秀作业栏等井井有条地安排在适宜的地方,每周评选优秀学生并张榜公布,每月进行一次黑板报评比,既锻炼学生能力,也成为教育学生的工具,使班级环境整洁、整齐、严肃。特别是在国旗下的讲话中,让学生的演讲、才艺展示显示出独特的文化氛围,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带动作用。
4、在教师文化建设上,通过创建现代教师阅览室、乒乓球活动室,羽毛球比赛,篮球比赛,踢毽子比赛,凝聚人心。不定期展出教师荣誉成果展牌,举办教育成果展览会等,使教师随时随地受到感染和熏陶。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建成并完善教师电子备课系统,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建立学习型校园,以团体的形式开展各种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5在校园文化生活方面,积极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教师读书活动,让健康向上的专业理念占领教师的业余生活阵地。学校党支部、工会经常组织教师开展各种小型的文化娱乐活动,活跃教师的课余文化生活;邀请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举办各种教学评比活动,使教师从中受到直观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教育。
6、在学生文化建设上,坚持以德育教育为载体,通过学科渗透、班队活动、板报橱窗宣传、评比校园之星、征文、演讲等系列活动,弘扬民族精神,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活跃学生的身心,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利用每年12月为期一个月的艺术节活动,开展书画、手抄报比赛、手工制作、演讲比赛、校园少年歌星评比、文艺汇演等形式,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十一.存在问题与及待改进的地方:
1、观念建设不能一竿到底。我校重视观念文化建设,校主流文化体现了观念的先进性,对教育科研的高度重视,对学生精神心理层面的呵护与关怀,对乐学教育格局的构建,都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但从教师文化层面看,不少教师教学观上信奉苦教苦学,学生观上漠视学生的主动性差异性和潜能,师生观上对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缺乏热情等。上述状况的存在表明,我们在观念文化的建设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同时也说明观念更新的艰巨性。
2、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矛盾冲突难以解决。我们常陷入价值观的矛盾与冲突之中,一方面我们要开展乐学教育愉快教育,另一方面又要要求学生勤奋刻苦;一方面要求学生不迷信权威,要有独立批判精神,另一方面又要求学生尊敬师长要听话;一方面要规范学生各种行为要求学生严守纪律,另一方面又要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主体精神。不少老师的价值观念甚至为此而陷入混乱状态。
3、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整合不够,难以取舍。目前的社会文化裹挟着外来文化,呈现出极其复杂的文化生态环境。开放性校园文化的构建,较之于对传统文化的改造难度也许更大。不仅要在甄别评判的基础上做出取舍,还要防范有害文化对校园的侵入。对不良的甚至有害文化的防范,装上过滤网是必要的,但靠堵是难以奏效的,事实上师生接触社会文化及社会文化对学校的渗入都是难以避免的,关键的问题是我们要帮助强师生,特别是青少年提高免疫力。
霸州市第二中学201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