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田径基础知识要点[最终版]
田径 基础中的基础
田径基础知识要点
1、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公元前776年举行的,比赛只有短跑一个项目
2、名次:①径赛是以时间计算成绩的竞走、跑、接力跑和跨栏跑的项目
②田赛是以远度和高度计量成绩的跳跃和投掷项目称之为“田赛”
3、田赛和径赛合称为田径运动
4、田径运动包括径赛、田赛、公路跑、竞走、越野跑和山地赛跑
5、田径运动的特点:①体能的基础性、②激烈的竞争性③严格的技术性④活动组织的复杂性⑤广泛的群众性
6、田径运动的价值:①田径运动的教育价值②田径运动的健身价值③田径运动的竞技价值
7、从公元前476年至公元394年的1170年间,在奥林匹克共举行过293届古代奥运会
8、奥运会田径比赛中为中国夺金的人①陈跃玲,女,1992年8月,在第25届奥运会上,陈跃玲以44分32秒的成绩获得女子10公里竞走金牌。②王军霞,女,1996年首次参加奥运会,以14分59秒88的成绩获得女子5000米金牌,并获女子10000米银牌,成为中国第一位或奥运会长跑金牌的运动员。③王丽萍,女,2000年9月28日,在第27届奥运会悉尼奥运会女子20公里竞走比赛中以1小时29分05秒获得冠军。④邢慧娜,女,山东人,2004年8月28日在第28届奥运会上,邢慧娜以30分24秒36或女子10000米金牌。⑤刘翔,男,在2004年第28届奥运会上以12秒91的成绩获得男子110米跨栏金牌,平了世界纪录,是中国男选手的第一枚金牌。2006年以12秒88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
9、名词:①田径运动技术 是人们在田径运动实践中,合理地运用和发挥自身的运动能力,有效地完成跑得快,跳得高,掷得远的动作方法。②实效性 是指在完成动作时,能充分发挥人的运动能力,从而获得最佳的运动效果。
③经济性 是在运动过程中要尽量克服多余动作,在预备动作和次要动作阶段还要尽量避免消耗过多的体力,尽量在技术的主要阶段发挥最大能力从而表现出更高的运动效能,获取更好的运动成绩。10影响跑的力一般分为内力和外力
① 内力 是指人体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时产生的力,它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潜力点都在人的体内,它能引起机体或人体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运动,如肌肉的收缩力。
② 外力 是人体与外界物体(地面和介质)相互作用时,外界物体对人体作用的力,如支撑反作用力、重力、摩擦力和空气阻力等。11/影响跑动的因素:跑速=步长x步频
① 步长 步长是指两脚着地点之间的距离。决定步长的因素有:腿长,蹬地力量、速度和方向,髋关节的灵活性,肌肉的柔韧性,摆腿和着地技术,跑道的弹性以及空气的阻力等。步长的增大主要取决于后天的技术训练和体能的发展水平。(步长是由后蹬距离、腾空距离和着地缓冲距离三部分组成)
② 步频 步频是指单位时间内跑的步数或两腿交换的次数。决定步频的因素有人体神经过程的灵活性,肌肉收缩时主动肌、协同肌、对抗肌的协调性,全身各运动环节的配合以及跑时支撑时间和腾空时间的合理比值(神经
Sunshine
田径 基础中的基础
过程的灵活性受先天遗传影响最大)
12、跑分为起跑、起跑后、途中跑、终点跑四部分 13跳跃运动 是运用人体自身的能力或借助特定的器材,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和要求,通过一定的运动形式,使人体腾跃尽可能高的高度或尽可能远的远度。
14腾起角 腾起角是运动员起跳离地面的瞬间,身体重心的腾起方向和水平线之间的夹角。补偿性运动 :就是当身体在腾空时,某一部分的下降,必然会引起另一部分的升高,身体的这种运动形式叫做补偿性运动。超越器械:是指最后用力开始时,运动员应努力使下肢的速度超过器械的速度,使速度尽可能处于支撑点的后面或运行远离点,从而保证尽可能长的工作距离。最后用力 :是决定投掷远度的主要技术阶段。(助跑稳固有力支撑发挥全身力量到器械上)田径教学的一般规律:①动作技术形成规律 ②认识事物规律③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④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19分解教学法:是指将完整的技术动作分成几个部分,逐步进行教学的方法 20完整教学法是指从动作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段略,完整、连续地进行教学和练习的方法。田径运动会的竞赛规程:
①根据运动会组织方案,明确运动会名称、目的任务、主办与承办单位;比赛的日期、地点和参加的单位与组别等。
②确定比赛项目、年龄组别和有关项目的器材规格、要求等。
③ 规定参加比赛的办法,包括参赛单位各组可报的人数、队数;运动员资格要求;每项限制人数、每人限报项数;领队、教练员、队医和其他工作人员的人数等
④ 规定竞赛办法,包括使用的规则;竞赛项目的赛次规定;器械使用规定;运动员服装、号码布要求;检录时运动员须出示的证件;无故弃权者的处理;兴奋剂的检查以及比赛录像的拍摄等。
⑤ 确定比赛记分和奖励办法,包括各项目录取名额;单项、接力、全能项目以及超记录的计分方法;团体总分记录方法;成绩相等以及同名次奖励的记分方法;“精神文明奖”和“最佳运动员”的评选与奖励办法等
⑥ 制定参赛报名、报到的办法,包括报名地点、机构;报名表的填写、寄送方法联系人;报名开始与截止的日期;报名时应出示的相关文件、证明;报到时间、接待安排、技术会议等
⑦ 明确裁判员队伍和仲裁机构的组成、人数、等级和要求等。
⑧ 说明登记事项。根据运动会的特点和具体情况,提出对参赛单位和运动员的要求;说明竞赛规程解释权、修改的归属权及竞赛规程未尽事宜的解决办法。
22竞赛分组方法 p96 23竞赛日程的编排原则:
① 全能项目以及竞赛各名次之间,要保证运动员有一定的休息时间。② 按兼项的一般规律,尽量把相关项目分开编排,以减少兼项冲突。
③ 对性质相近的项目,尽量考虑比赛的先后顺序的编排。例如:一般先100
Sunshine
田径 基础中的基础
米后200米;先5000米,后10000米;先跳远,后三级跳远等。
④ 不同组别的同一田赛项目,一般不连续安排在同一单元内比赛。而不同组别的同一径赛项目,最好衔接进行,如男子100米女子100米等。短距离跑项目如赛次少,最好安排一天结束比赛。
⑤ 跨栏跑项目一般安排在各单元的第一项比赛,也可安排在长距离跑、竞走之后进行。
⑥ 同一时间不要安排两个田赛长投项目的比赛。
⑦ 撑杆跳高比赛要考虑阳光的照射方向和所需时间较长,最好安排在上午早些时候进行。
⑧ 接力跑项目自豪安排在每单元的最后一项进行比赛,以便保证兼项运动员参赛。
⑨ 最后一个单元临近结束之前,可安排长距离跑比赛或适当减少比赛项目,以便闭幕式宣布团体总分与发奖。
⑩ 安排田径项目的比赛,以防止出现场地一段过分集中,另一端空场而冷略观众。
11每单元的比赛,尽量使竞赛项目和田赛项目同时结束。
22、纵轴线是贯穿田径场南北方向的中线,它是确定田径场地大小、方位的基准线。
23、中心点是确定两端弯道圆心的基准点。第二分道以后各条弯道周长的通用计算公式:Cn=2π【r+(n-1)d+0.2】(公式中C代表弯道周长,n代表道次,r代表弯道半径,d代表分道宽)
25、起跑线前伸数的计算:①200米起跑线前伸数:Wn=π【(n-1)d-0.1】
②400米起跑线前伸数:Wn=2π【(n-1)d-0.1】
③4x400米接力起跑线前伸数:Wn=3π【(n-1)d-0.1】
26、切入差的计算公式:(切入差:径赛部分分道跑项目,运动员先分道起跑,在跑完部分分道后切入里道,外道运动员切入里道时要比第一道运动员多跑一定的距离,这段距离成为切入差)计算公式:(p117)
K代表切入差,s代表直段长,n代表道次,d代表分道宽(在确定部分分道跑项目的起跑线位置时,应将各道切入差加入各道起跑线前伸数内)
27、跳远和三级跳远场地都抱括助跑道、起跳板和落地区
28、铅球投掷圈内沿直径为1.135士0.005米,有效落地区为34.92°。29、投掷圈直径为2.5士0.005米,要安装护笼
30、掷标枪场地包括助跑道、投掷区和落地区 起掷弧宽0.07m,起掷弧两侧分别画一条长0.75米,宽0.07米的白色标志线。
31、途中跑时,躯干保持正直或稍前倾、挺胸、收腹、拔腰,头部正直,颈部放松。
32、起跑:起跑的任务是对发令信号作出迅速反应,是身体迅速摆脱静止状态并获得较大的向前冲力,为起跑后的加速跑创造有利的条件。
33、起跑器的安装;①普通式 ②拉长式(1、普通式 起跑器前抵足板距起跑线约一脚半长,后抵足板距前抵足板也约一脚半长。前抵足板与地面的夹角为30°~45°,后抵足板与地面的夹角为70°~80°。两个抵足板的中轴线间距约15厘米
2、拉长式 起跑器前抵足板距起跑线约两脚长,后抵足板距前抵足板
Sunshine
田径 基础中的基础
约一脚长。其他要求同普通式)34、起跑 过程包括:“各就位”“预备”“鸣枪”(或“跑”)3个阶段(p134 起跑的技术要领一段重点看看)
35、跨栏跑比赛技术包括 ①直道跨栏跑技术②弯道跨栏跑技术
从跨栏的全程分析包括:①起跑至第一栏技术②过栏技术③栏间跑技术④全程跨栏技术
36、过栏技术是从起跨腿踏上起跨点到过栏后摆动腿的脚接触地面的过程,通常被叫做跨栏步。
过栏的任务是使身体迅速越过栏架,为栏间跑创造条件。跨栏技术分为①起跨攻栏②腾空过栏③下栏着地 技术要求 :快速起跨、形成良好的“攻栏姿势”
37、摆动腿技术:技术要求:垂直栏面积极前伸,带动身体保持最大前倾,过栏瞬间主动下压,减少栏上滞留时间。(p150 技术要领 熟悉)
38、起跨推技术:技术要求:折叠向前提拉,准备积极着地(p151 技术要领熟悉)
39、栏间跑技术是指过栏后摆动腿的脚着地点至起跨腿的脚踏上下一个起跨点这段距离中所表现出来的技术动作特征。
40跳远是由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地四个部分组成
助跑的任务是获得最高水平的水平速度,为准确踏板和快速有力地起跳创造有利的条件。
42、(p171挺身式动作要领 熟悉掌握)
43、背越式跳高中的助跑 助跑的任务是为了使运动员获得适合自己力量与技术的理想速度,获得良好的阶段节奏,使运动员进入适宜的起跳位置,为起跳做好准备。(p187背越式跳高技术要领熟悉掌握)
44、背越式跳高 起跳技术 :跳高技术是由助跑、起跳、过杆和落地技术四个环节组成,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起跳技术,它是跳高技术的关键环节。
45、(p194走步丈量法 熟悉掌握)
46、铅球的最后用力(p207最后用力技术熟悉掌握)
47、最后用力动作要诀:蹬、转、送、抬、挺、撑、推、拔。
48、标枪完整技术:①握持标枪②助跑③最后用力④标枪出手后维持身体平衡。49标枪主要由三部分组成①枪头②枪身③缠绳把手 50(p226最后用力技术要领熟悉掌握)
51、掷标枪技术教学重点是最后用力技术。
52、掷标枪技术教学难点是助跑、投掷步与最后用力的衔接技术。
Sunshine
第二篇:田径基础知识考题
一、填空题
1.各项跳跃运动技术按顺序均可分成、、、四个紧密相连的运动技术阶段。
、。
3.第 届奥运会(夏季)于 年 月 日在北京开幕。
4.跑的全过程技术可分为___ ___、____ __、___ ___和___ ___四个部分。
5.田径教学中典型的直观方法是 法,典型的语言法是 法。
6.提高栏间跑的速度主要是通过____ ____和改进___ ___来实现的。
7.接力跑传接棒的方法有______和______两种。8.中学田径技术教学要以 练习法为主。
9.各项跳跃运动按顺序均可分成、、、四个紧密相连的运动阶段。
10.径赛的距离是从起点线的______沿至终点线的______沿。11.田径运动技术教学中产生伤害事故的主要原因有、。
12.计时员见烟开表,至运动员______的任何部分,抵达终点线______垂直面瞬间停表。
13.常见的安装起跑器的方法有______式和_______式。
14.提高栏间跑的速度主要是通过____ ____和改进___ ___来实现的。
15.短跑技术教学的顺序是___ ___、___ ___、起跑后的加速跑、2.田径运动是最普及、参与人数最多的运动项目。其主要原因是 ___ ___和弯道跑。
16.田径教学中常用方法有__ ____法、___ ___法、____ __法、___ ___法和预防与纠正错误法。
二、单项选择题
1.人体跑时,推动人体前进的主要动力是_______。
A、重心 B、支撑反作用力 C、摩擦力 D、空气阻力
2.在径赛项目技术练习中,学生跑出后返回起点时,应从跑道的 返回。
A、两侧 B、左侧跑道内 C、右侧跑道内 D本跑道内
3.径赛项目比赛,_______有权取消犯规运动员的比赛资格。A、检查长 B、检查员 C、径赛裁判长 D、终点裁判长
4.丈量径赛项目距离的方法是_______。A、从起点线的后沿,量至终点线的后沿 B、从起点线的后沿,量至终点线的前沿 C、从起点线的前沿,量至终点线的前沿 D、从起点线的前沿,量至终点线的后沿
5.短跑途中跑的上体动作应该是_______。
A、稍前倾 B、较大前倾 C、正直 D、稍后倾
6.对田径运动员的赛前训练安排,一般是_______。A、加大运动量 B、减小运动量提高强度 C、减小运动量和强度 D、加大运动量和强度 7.女子100米跨栏,栏间跑三步,其三步的比例为_______。A中、小、大 B小、中、大 C小、大、中 D大、中、小
8.奥运会(夏季)每隔_______年举行一次。A、三年 B、四年 C、五年 D、二年
9.在跨栏比赛中,跑完全程总共要跨过 个栏架。A、6 B、8 C、10 D、12
10.决定跑速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
A、动作速度 B、爆发力 C、步频和步长 D、步长
11.计时小组三块表计取的成绩各不相同时,应以_______成绩为准。A、平均 B、较差 C、中间 D、较好
12.规则规定,径赛跑道的分道宽为_______。A、1.12米或1.15米 B、1.22米或1.25米 C、1.21米或1.23米 D、1.24米或1.26米
13.短跑的脚掌着地动作应用_______落地。A、全脚掌 B、脚跟 C、脚前掌 D、随便
14.110米栏,起跑至跨第一栏跑八步时,应把_______放在前起跑器上。
A、摆动腿 B、起跨腿 C、任意一腿 D、双腿
15.跳跃技术的关键部分是______。
A助跑阶段 B起跳阶段 C助跑和起跳阶段 D落地阶段 16.步长是指________。
A后蹬距离 B腾空距离 C两脚着地点之间的距离 D无法判定
三、判断题
1.田径运动的项目有周期性和非周期性两种。()
2.教师在田径运动技术教学的备课时应把预防伤害事故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3.田径比赛是奥运会奖牌最多的项目。()
4.在运用完整法进行教学时,要多做专门辅助性练习。()
5.田径运动训练的内容,通常指的是身体训练。()
6.在跨栏比赛中,运动员无意用手推栏架,应判为犯规。()
7.计时员见烟开表,至运动员躯干任何部分抵达终点线后沿垂直面的瞬间停表。()
8.游戏比赛教学法,虽能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但不能完成体育教学任务。()
9.为获得下栏后第一步的步长,摆动腿下栏着地后,起跨腿仍应保持较高的位置。()
10.加速跑时,要求步幅大、步频快、重心低。
()
11.就各项技术动作而言,田径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不是非常复杂。()
12.按田径技术教学安全常规,在跑道上做径赛项目的教学只准按逆时针方向跑进。()13.田径运动是比速度、比高度、比远度的竞赛项目。()
14.因为起跳是改变人体运动的方向的动作,所以它是跳跃中的主要技术动作。()
15.田径运动训练是在田径运动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训练中仍有教学因素。()
16.某跳高运动员试跳时触及横竿,当迅速离开垫子后,横杆落下,()
17.标准半圆式田径场内突沿的周长为400米。()
18.栏间跑主要就是速度,栏间节奏并不重要。()
19.径赛分组时,同一单位运动员应尽量排在同一组里。()
20.途中跑时,要求上体前倾大,步幅小、步频快。
()
四、简述题
1.以背越式跳高或急行跳远为例,简述摆动动作在起跳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2.从田径运动常见的健身内容与方法中举例说明田径运动的健身价值有哪些?
3.跑的技术周期是如何划分的?一个周期中包括哪几个阶段? 4.简述跨栏跑中过栏的技术要点。
5.在田径教学中,纠正错误动作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裁判员应判试跳成功。6.跳跃运动助跑的任务是什么?要求如何? 7.接力项目比赛中哪些情况属于犯规? 8.简述田径教学中错误动作产生的原因。
9.针对这学期的田径普修课教学,提出你的意见和建议。
五、论述题
1.田径运动有哪些教育价值?结合自身的学习体验,试述在田径运动教学中,如何完成思想品德教育任务? 2.试述编排田径运动会竞赛日程应注意哪些事项?
3.田径运动技术教学一般可分为哪几个阶段?试述各阶段的任务、方法、特点、教法重点与注意事项。
4.田径竞赛规程一般包括哪些内容?应用自己所学知识和了解的情况,试设计我院今年冬季田径运动会的竞赛规程。
1.助跑、起跳/踏跳、腾空/空中过杆、落地/落垫
2.针对性强可选择余地大、受条件限制因素小、可参与性强 3.29、2008、8、8 4.起跑、加速跑、途中跑、冲刺跑 5.示范、讲解 6.步频、跑的节奏 7.上挑式、下压式 8.完整 9.后、后
10.自我伤害、互相误伤、教学组织和教法不当 11.躯干、后沿 12.普通式、拉长式 13.步频、跑的节奏 14.途中跑、起跑、冲刺跑 15.讲解、示范、完整、分解
1.B 2.A 3.C 4.A 5.A 6.B 7.C 8.B 9.C 10.C 11.C 12.B 13.C 14.B 15.B 16.C
1.√ 2.√ 3.√ 4.√ 5.x 6.x 7.x 8.x 9.√ 10.x 11.√ 12.√ 13.√ 14.√ 15.√ 16.x 17.x 18.x 19.x 20.x
以背越式跳高或急行跳远为例,简述摆动动作在起跳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意
义。
起跳时,通过摆动腿及两臂的迅速向上摆动所产生的动量,增加对支撑点的压力,从而能获得更大的支撑反作用力,摆动动作合理的配合蹬伸动作,能提高起跳的效果,提高身体重心的位置和加快末稍关节的蹬伸速度,起跳腿蹬离地面的瞬间,摆动动作的突然制动可利用惯性力的作用,保持较高的腾速度。
跑的周期是如何划分的?一个周期中包括哪几个阶段?
跑的一个周期就是一个复步。在一个动作周期中包括两次单腿支撑和两次腾空。单腿支撑阶段又可划分为前支撑阶段(即着地缓冲阶段)和后支掌阶段(即后蹬阶段)。前后支撑阶段是以身体重心移至支撑点垂直上方为分界线;腾空时期可划分为后摆阶段和前摆阶段。后摆与前摆动腿的膝关节处于支撑点的垂直面为分界线的。
在田径教学中,纠正错误动作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1)要尽可能做到及时发现和纠正,要就错误动作现象找原因,采取治本的方法。
2)同时出现较多错误动作时,要分清哪是主要的错误动作。
3)对学生偶然出现的错误动作,一般不宜立即指出,应强调该动作应样做,这样在大多数情况下自然得到纠正。
4)纠正错误动作,不单纯是分析原因和选择手段问题,其中还有教法问题。5)对某些原地、有支撑、能分解和能停顿的动作有错误时,可采用直接帮助的方法;对有腾空的,不能分解的动作有错误时,可采用诱导性的方法;对某些超过或达不到应有程序的错误动作,可采取限制或诱导的方法纠正。
从田径运动常见的健身内容与方法中举例说明田径运动的健身价值有哪些? 发展快速运动能力和提高无氧代谢水平的重要手段,如短距离跑。提高心肺功能和发展人体耐久力的有效手段,如长距离跑和竞走。
提高身体控制和集中用力能力,发展协调性、灵敏性的有效手段,如跳跃。提高肌肉力量改善神经过程和发展力量素质的手段,如投掷项目。
跳跃运动助跑的任务是什么?要求如何?
助跑任务是:人体通过向前跑进,产生必要的水平速度,为预定的方向跳得更高更远创造条件。
助跑要求:
1)助跑速度应以能顺利地完成改变运动方向的任务来原则进行控制。
2)助跑最后能准确地跳上起跳点。要求跑的步幅和节奏稳定,从开始起跑注意步幅稳定,上体适当前倾,摆臂有力。最后几步时,上体正直,适当降低身体重心,加速的节奏更加明显。
接力项目比赛中哪些情况属于犯规?
1)未在接力区内完成交接棒的。
2)脱手掉棒后,不是由原掉棒人捡起的。3)通过推动跑出或接受其他方式助力者。4)用抛、掷的方式传接棒者。
5)传棒后,离开跑道时阻碍他人跑进者。6)未持棒到终点者。7)一人跑两段距离者。
简述跨栏跑中过栏的技术要点。
过栏技术是从起跨脚踏上起跨点到过栏后摆动腿的脚接触地面的过程,其任务是使身体迅速越过栏架为栏间跑创造条件,分为起跨攻栏、腾空过栏、下栏着地三个阶段。
曲腿摆动、高出栏架伸小腿,上体下压、摆臂配合。起跨腿脚掌外翻、大腿带动小腿向前上方提拉。摆动腿鞭打下压、起跨腿打开髋关节、膝高踝低勾脚尖,空中剪绞。前脚掌着地缓冲、高膝转正。
简述田径教学中错误动作产生的原因。
1)对技术动作概念不清。对初学者来说,概念不清楚,是很容易出现错误动作的。
2)身体素质较差。如果身体素质较差,即使概念清楚,动作仍然会出现某些错误。
3)思想过度紧张或受客观条件的影响。一种是在做动作之前,认为某一动作可以会发生滑、碰、摔等情况,因而存有戒心,不按要领做,以致出现错误动作;另一种是突然变化的开始阶段能做出正确动作,一旦发生伤害事故后,也会出现错误动作。
1、田径运动有哪些教育价值?结合自身的学习体验,试述在田径运动教学中,如何完成思想品德教育任务? 教育价值要点:(教科书8——9页)
① 培养人的勇敢顽强、拼搏进取的意志品质
② 培养人遵守纪律、增进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③ 有助于个性形成、有利于心理素质的培养 ④ 培养人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 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点:
(1)使学生明确田径运动的锻炼价值,教育学生树立为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锻炼身体的思想。
(2)根据田径运动教材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和心理品质培养因素,认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品质培养工作。
(3)要利用课的组织和教法措施,积极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课的组织和教法措施,对学生具有广泛的教育作用。
(4)要抓住学生在田径运动学习和锻炼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5)根据中学生朝气蓬勃、要求上进、好胜心强的特点,在田径运动教学过程中,应该因势利导地采取生动活泼、循循善诱的方法,满腔热情和耐心细致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试述编排田径运动会竞赛日程应注意哪些事项? 答题要点:
(1)正确估算各项比赛所须时间,核实与运动会比赛时间是否相符。
(2)径赛每一赛次的最后一组赛完至下一赛次的第一组或决赛开始前的最短休息时间:
200m及200m以下各项为45min.200m以上至1000m各项为90min.1000m以上的项目不在同一天进行。
全能项目各单项比赛的间隔时间至少 30min.(3)按兼项的一般规律,把性质相近的项目分开编排,以减少兼项冲突。如:100m和200m、800m和1500m、100m和跳远、400m和400m栏、100m和4×100m接力、400m和4×400m接力、跳远和三级跳远、铅球和铁饼。(4)性质相近的项目,应注意其比赛的先后顺序。
(5)径赛项目中,不同组别和性别的同一项目比赛,要衔接编排;田赛项目中,不同组别的同一项目比赛,不要安排在同一时间进行。(6)不得安排两个长投项目同时进行。
(7)跨栏跑项目一般安排在单元的第一项,也可安排在长距离跑比赛之后。(8)200m以下(包括100m栏)的径赛项目,最好一天内结束。
(9)决赛和较精彩的项目尽量分开编排,接力跑比赛应安排在单元的最后。(10)运动会最后一项可编排长距离跑或不计团体总分的表演项目。(11)每单元的比赛,应尽可能使径赛和田赛同时结束。
3、田径运动技术教学一般可分为哪几个阶段?试述各阶段的任务、方法、特点、教法重点与注意事项。
学习阶段、掌握阶段和提高阶段。祥见教材30——34页
4、田径竞赛规程一般包括哪些内容?应用自己所学知识和了解的情况,试设计我院今年冬季田径运动会的竞赛规程。
答题要点:
1)根据组织方案拟定运动会的名称、目的要求、比赛日期及地点,参加单位及组别。
2)比赛项目。
3)参加比赛办法。包括每单位可参加多少人,每人可报几项,每项可报几人及参加者的资格问题。
4)报名办法。规定报名截止日期,报名条件及身体体检规定等。
5)计分及奖励办法。说明各项录取的名额,单项、集体项目、全能和破纪录、团体总分的计算与奖励办法等。6)比赛规则。
7)参加单位应注意事项及各队报到日期等内容。
第三篇:管理学基础知识要点
第3章 计划
1.简述计划工作的基本特征。
(1)目的性:计划工作旨在有效地达到某种目标。首先就是确立目标,然后使今后的行动集中于目标, 朝着目标的方向迈进。
(2)主导性: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等方面的活动,都是为了支持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计划职能在管理职能中居首要地位。具有主导性特征。
(3)普遍性:计划工作在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中是普遍存在的。
(4)效率性:计划的效率是指从组织目标所作贡献中扣除制定和执行计划所需费用及其他因素后的总额。在制定计划时,要时时考虑计划的效率,不但要考虑经济方面的利益,而且还要考虑非经济方面的利益和损耗。
2.计划的种类有哪些?
根据企业部门管理职能之不同分类,可以将计划分为生产计划、财务成本计划、供应计划、劳资计划、安全计划、人员培训计划、研究与开发计划、销售计划等等。按计划内容分类可以将计划分为专项计划和综合计划。
按计划所涉及的时间分类,可以将计划分为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第4章 目标管理
1.企业目标的特征是什么?
企业目标是在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的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是企业经营思想的具体化。其主要特征为:
(1)目标是企业经营思想的集中体现。
(2)目标具有多重性。
(3)目标具有层次性。
(4)目标具有变动性。
2.确定企业目标的原则是什么?
(1)现实性原则。目标的确立要建立在对企业内外环境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并通过一定的程序加以确定,既要保证其科学性又要保证其可行性。
(2)关键性原则。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组织,要以合理的成本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实现这一宗旨的企业发展目标很多,企业必须保证其将有关大局的、决定经营成果的关键内容作为企业目标主体。
(3)定量化原则。组织目标要实现由上到下的逐级量化,使其具有可测度性。
(4)协调性原则。各层次目标之间,同一层次目标之间要协调,保证分目标实现的同时,企业总体目标必然实现。
(5)权变原则。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与修正,使其更好地实现企业宗旨。
3.目标管理具有哪些特点?
与传统管理方法相比,目标管理具有这样的特点:
(1)目标管理运用系统论的思想,通过目标体系进行管理。目标管理理论把企业看作一个开放系统进行动态控制。通过目标的制定和分解,在企业内部建立起纵横交错的完整目标连锁体系。企业管理工作主要是协调各目标之间的关系,并考核监督目标的完成情况。
(2)充分发挥每一个职工的最大能力,实行最佳的自我控制。目标管理是一种民主的,强调职工自我管理的管理制度。目标管理的各个阶段都非常重视上下级之间的充分协调,让职工参与管理,实行管理的民主化。
(3)强调成果,实行能力至上。目标管理中,对目标要达到的标准,成果评定的方法都规定得非常具体,明确。按照成果优劣分成等级,反映到人事考核中,作为晋级,升职,加薪的依据。
4.目标管理的实施过程。
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
(1)目标建立。这目标管理实施的第一阶段,主要指企业的目标制定、分解过程。这一阶段是保证目标管理有效实施的前提和保证。
在目标设立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目标要略高于企业当前的生产经营能力,保证企业经过一定努力能够实现。第二,目标要保证质与量的有机结合,尽可能量化企业目标,确保目标考核的准确性。第三,目标期限要适中。
第四,目标数量要适中。
(2)目标分解。是把企业的总目标分解成各部门的分目标、个人目标,使企业所有员工都乐于接受企业的目标,并且在完成这一目标中承担自己应承担的责任。
目标分解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目标体系的逻辑要严密,纵横成网络,体现出由上到下越来越具体的特点。第二,目标要突出重点,与企业总目标无关的其他工作不必列入各级分目标。
第三,要鼓励职工积极参与目标分解,尽可能把目标分解工作由“要我做”变为“我要做”。
第四,目标分解完毕,要进行严格的审批。
(3)目标控制。目标管理强调自我控制、民主管理,同时积极的自我控制与有力的领导控制相结合是实现目标动态控制的关键。
目标控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充分发挥职工自我控制的能力必须将领导的充分信任与完善的自检制度相结合。第二,建立目标控制中心,结合企业均衡生产的特点保证企业生产的动态平衡。第三,保证信息反馈渠道的畅通,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对目标做出必要的修正。第四,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保证企业在目标责任明确的前提下形成团结互助的工作氛围。
(4)目标评定与考核。通过评议,肯定成绩,发现问题,奖优罚劣,及时总结目标执行过程中的成绩与不足,以此完善下一个目标管理过程。
目标评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首先进行自我评定。
第二,上级评定要全面、公正。
第三,目标评定与人事管理相结合。
第四,及时反馈信息是提高目标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
5.如何评价目标管理制度?
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它用系统的方法,使许多关键管理活动结合起来,高效率地实现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具体而言,它是一种通过科学地制定目标、实施目标,依据目标进行考核评价来实施组织管理任务的过程。目标管理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应用,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向企业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目标管理制度的优点:
(1)目标管理能有效地提高管理的效率。
(2)能有助于企业组织机构的改革。
(3)能有效地激励职工完成企业目标。
(4)能实行有效的监督与控制。
目标管理的局限性:
(1)目标制定较为困难。
(2)目标制定与分解中的职工参与费时、费力。
(3)目标成果的考核与奖惩标准很难统一。
(4)企业职工素质差异影响目标管理方法的实施。
第5章 预测
1.预测的作用有哪些?
预测就是根据过去和现在的已知因素,运用人们的知识、经验和科学方法,对未来进行预先估计,并推测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的活动过程。
(1)为企业计划和决策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决策的准确性。
(2)有利于企业制定科学的营销策略。
(3)有利于企业制定科学的技术创新策略。
(4)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应变能力。
2.预测的类型是怎么样划分的?
(1)按预测范围的不同分为:宏观经济预测和微观经济预测。
(2)按预测内容的不同分为:市场预测;技术预测;收入预测或经营绩效预测;经济形势预测。
(3)按预测性质的不同分为: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
(4)按预测时间长短分为:长期预测;中期预测;短期预测。
3.选择预测方法应注意哪些问题?
(1)要注意预测方法的适用范围。
(2)要注意预测的经济性。
(3)要考虑收集资料的难易程度。
(4)对准确度的要求。
第6章 决策
1.决策具有哪些特征?
(1)超前性。任何决策都是针对未来行动的,要求决策者具有超前意识,思想敏锐,能够预见事物的发展变化,适时地做出正确的决策。
(2)目标性。决策目标就是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无目标的决策或目标性不明确的决策,往往会导致决策无效甚至失误。
(3)选择性。决策必须具有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通过比较评定来进行选择。
(4)可行性。决策所做的若干个备选方案应是可行的,这样才能保证决策方案切实可行。
(5)过程性。决策是一个多阶段、多步骤的分析判断过程。
(6)科学性。要求决策者能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做出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决策。
2.决策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决策根据其解决问题的性质和内容不同,可分为许多类型。不同类型的决策,需要采用不同的决策方法。为了正确进行决策,必须对决策进行科学分类。
按决策的重要程度划分,可分为战略决策、战术决策和业务决策。
按决策的重复程度划分,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按决策的可靠程度分类,可分为确定型、风险型和不确定型三种。
3.决策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1)满意原则。就是能够满足合理目标要求的决策。
(2)层级原则。决策在企业内分级进行,是企业业务活动的客观要求。实行层级原则,既有利于组织高层决策者集中精力抓好战略决策,例外决策,又可提供下级单位的领导者的主动性和责任心,改善组织管理。
(3)集体和个人相结合的原则。
(4)整体效用的原则。
4.决策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决策是决定组织管理工作成败的关键。
一个组织管理工作成效大小,首先取决于决策的正确与否。决策正确,可以提高组织的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决策失误,则一切工作都会徒劳无功,甚至会给组织带来灾难性的损失。
(2)决策是实施各项管理职能的保证。
决策贯穿于组织各个管理职能之中,在组织管理过程中,每个管理职能作用的发挥都离不开决策。无论是计划、组织职能还是领导和控制等职能,其实现过程都需要做出决策的。
第四篇:管理学基础知识要点总结
组织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管理是组织中协调各部门共同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组织的作用依赖于管理。
管理的作用:管理已成为现代社会极为重要的社会机能,管理可以保证组织功能正常发挥。管理是保障社会与经济秩序,合理配置资源,有效协调与指挥社会各类活动,调动人的积极性,实现社会及组织目标的关键性手段。没有现代化管理,就没有现代化社会。管理可以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金钥匙,良好的管理可以使组织有限资源得到有限利用,使员工积极性得到有效发挥,使企业得以用最低成本获得最高的绩效。
管理的概念:管理是指在一定的内外部环境中,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协调以人为中心的组织资源与职能活动,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学的理论,原理是人们对于各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和总结。管理的艺术性是指管理具有极强的环境依赖性,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灵活多变的创造性的运用管理技术与方法,并在实践与经验的基础之上,领悟管理的核心,而不能机械,刻板的套用管理理论。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管理的科学性,是强调其客观规律性,必须通过系统学习来掌握这种规律,否则就会碰钉子;管理的艺术性,则是强调其环境依赖性,同一方法,不同管理者,不同环境下,效果相差悬殊,必须通过实践来领悟和运用管理原理,创造性解决问题。管理的四大职能: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
正确理解各管理职能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在管理实践中,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一般是顺序履行的,另一方面,上述顺序不是绝对的,在实际管理中这四大职能又是相互融合,相互交叉的。
2正确处理管理职能的普遍性与差异性。首先,以上管理也得四项职能,构成了管理者发挥作用的四项基本工作,一切管理者都要履行这四大职能,其次,不同组织,不同管理层次,不同管理类型的管理者,在具体履行管理职能时,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3科学理解决策,创新与协调职能与管理基本职能之间的关系.管理者的类型:按管理层次可将管理者划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按管理工作的性质与领域可将管理者划分为综合管理者和职能管理者。
管理者的基本素质:政治与文化素质:基本业务素质,身心素质。
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专业技能)。指管理者掌握与作用某一专业领域内的知识,技术和方法的能力。人际技能。指与他人一起工作的能力(协作精神,团队精神)。概念技能(理性技能)。指管理者观察,理解和处理各种全局性的复杂关系的抽象能力。
不同层次管理者的职责与技能侧重点:以上三种技能,对任何管理者来说1,都是应当具备的。但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对三种技能的需要程度则明显不同。所处层次越高,对概念技能要求越高,与之相反,基层管理者对于技术技能要求更高。高层管理者应该与中低层管理者的工作重点有所区别。高层管理者花在计划组织控制职能上的时间要比基层管理者多些,而基层管理者花在领导职能上的时间要多些。各个管理层次应明确职责,高层不能管中低层的工作,应将日常事务授权给下属处理,自己只处理例外事项。计划的程序:估量机会,确定目标,确定前提条件,确定备选方案,评价备选方案,选择可行方案,拟定派生计划,编制预算
编制计划的方法:滚动计划法,网络计划技术,运筹学方法。
目标的概念:目标是一个组织各项管理活动所指向的终点,每一个组织都应有自己的目标。
目标的作用:为组织的管理工作指明方向,为组织决策提供依据,对组织成员具有激励作用,对组织具有一定的凝聚作用。
目标的四要素:制定的目标是一种要被实现的成果,亦称为目标的质量要素2制定的目标的结果是可衡量的,最好是数量化的结果3制定的目标包含时间要素4制定目标应包括成本要素。
目标管理的概念:目标管理是一种综合的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法,由一个组织中上级管理人员,中下级管理人员以及员工一起共同协商制定组织目标,层层落实,形成一个目标体系,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提倡自我控制,定期检查目标进展情况,及时反馈绩效结果,并把目标完成情况作为考核各部门和个人的依据,给予相应的报酬和奖励。
目标管理的特点1实行参与管理,是一种民主的管理手段2强调自我控制,是一种自觉的管理3目标清晰明确,可衡量4注重管理实效,是一种成果管理5目标管理具有反馈与辅导作用
目标行动计划书:目标,目标合理性,计划采取的行动,预期的结果,困难,成本,责任人,完成期限。如何理解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是指对企业战略的管理,主要指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两部分,具体包括以下八个方面的内容,战略制定与实施,战略计划与决策过程,战略控制与激励,资源分配,多角化与业务组合战略,竞争战略,
第五篇:环保法律法规基础知识要点
环保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一 基础知识
1.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3.《水污染防治法》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地表水体以及地下水体的污染防治。
4.新环境保护法完善了环境经济政策,综合运用财政、税收、价格、信贷、保险等经济手段,调整和影响生产经营者的行为,下环境经济政策包括国家鼓励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为改善环境,依照有关规定转产、搬迁、关闭的,人民政府应当予以财政支持。
二 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
1.依法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编制时向可能受影响的公众说明情况,充分征求意见。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部门在收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后,除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事项外,应当全文公开;发现建设项目未充分征求公众意见的,应当责成建设单位征 1 求公众意见。
2.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应当以保障公众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做到科学合理。
3.新建、改建、扩建排放重点大气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前按照规定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取得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如实向社会公开其主要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排放情况,以及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4.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强制公开和自愿公开相结合的原则,及时、如实地公开其环境信息。
5.新环境保护法明确了环境公益诉讼,环境公益诉讼主要是针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
6.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符合下列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一)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
(二)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
符合前款规定的社会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提起诉讼的社会组织不得通过诉讼牟取经济利益。
7.重点排污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责令公开,处三万元以下罚款,并予以公告:
(一)不公开或者不按照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内容公开环境 2 信息的;
(二)不按照本办法第十条规定的方式公开环境信息的;
(三)不按照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时限公开环境信息的;
(四)公开内容不真实、弄虚作假的。
污染和其他公害的预防、治理
1.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符合经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要求,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
2.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明确单位负责人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3.国家实行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由国务院下达,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分解落实。企业事业单位在执行国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同时,应当遵守分解落实到本单位的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4.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
5.新建、改建、扩建排放重点大气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6.禁止企事业单位利用渗井、渗坑、裂隙和溶洞排放、倾倒含有毒污染物的废水、含病原体的污水和其他废弃物。
7.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防治 3 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医疗废物、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光辐射、电磁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8.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列入重点排污单位名录:
(一)被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确定为重点监控企业的;
(二)具有试验、分析、检测等功能的化学、医药、生物类省级重点以上实验室、二级以上医院、污染物集中处置单位等污染物排放行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或者可能对环境敏感区造成较大影响的;
(三)三年内发生较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或者因环境污染问题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
(四)其他有必要列入的情形。9.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符合经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要求,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
10.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防治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医疗废物、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光辐射、电磁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11.严禁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
12.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排污费。排污费应当全部专项用于环境污染防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或者挪作他用。
13.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要求排放污染物;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不得排放污染物。
14.国家对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实行淘汰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生产、销售或者转移、使用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和产品。
15.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
16.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财政预算中安排资金,支持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和其他废弃物处理、畜禽养殖和屠宰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和农村工矿污染治理等环境保护工作。
17.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城乡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固体废物的收集、运输和处置等环境卫生设施,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以及其他环境保护公共设施,并保障其正常运行。
18.国家鼓励燃煤单位采用先进的除尘、脱硫、脱硝、脱汞等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的技术和装置,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19.因水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由排污方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20.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石油、化工、制药、矿产开采等企业,应当加强精细化管理,采取集中收集处理等措施,严格控制粉尘和气态污染物的排放。
21.侵占、损毁或者擅自移动、改变大气环境质量监测设施或者大气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二 5 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产整治。
22.未依法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大气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
23.对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省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省实际情况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标准。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单位缴纳排污费,不能免除其防治污染、赔偿污染损害的责任和法律、法规以及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责任。
24.水污染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25.企事业单位存放可溶性剧毒废渣的场所,应当采取防水、防渗漏、防流失的措施。
三 监督管理
1.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排污费。排污费应当全部专项用于环境污染防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或者挪作他用。依照法律规定征收环境保护税的,不再征收排污费。
2.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主要针对排污者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和排污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日最高允许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情形可以责令其采取限制生产措施的。
3.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符合经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要求,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
4.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排放污染物,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 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可以查封、扣押造成污染物排放的设施、设备。
5.新建、改建、扩建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和其他水上设施,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6.建设单位在江河、湖泊新建、改建、扩建排污口的,应当取得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同意;涉及通航、渔业水域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时,应当征求交通、渔业主管部门的意见。
7.建设项目的水污染防治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水污染防治设施应当经过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验收,验收不合格的,该建设项目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8.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应当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规定,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申报登记拥有的水污染物排放设施、处理设施和在正常作业条件下排放水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并提供防治水污染方面的有关技术资料。
9.国家实行排污许可制度。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工业废水和医疗污水以及其他按照规定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方可排放的废水、污水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单位,也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污许可的具体办法和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规定。
10.禁止企业事业单位无排污许可证或者违反排污许可证的规定向水体排放前款规定的废水、污水。
11.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意见后,会同国务院经济综合主管部门报国务院批准并下达实施。
12.国家对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务院下达的总量控制目标,控制或者削减本行政区域的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
13.确定总量控制目标和分解总量控制指标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的需要,对国家重点大气污染物之外的其他大气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
14.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排放水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有重大改变的,应当及时申报登记;其水污染物处理设施应当保持正常使用;拆除或者闲置水污染物处理设施的,应当事先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批准。
15.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在污染物排放符合法定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的,人民政府应当依法采取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予以鼓励和支持。
16.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为改善环境,依照有关规定转产、搬迁、关闭的,人民政府应当予以支持。
17.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环境监察机构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有权对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者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实施现场检查的部门、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为被检查者保守商业秘密。
18.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排放污染物,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 8 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可以查封、扣押造成污染物排放的设施、设备。
19.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对发生的重大环境事件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依法接受监督。
20.国家鼓励企业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利用保险工具来参与环境污染事故处理,有利于分散企业经营风险,促使其快速恢复正常生产;有利于发挥保险机制的社会管理功能,利用费率杠杆机制促使企业加强环境风险管理,提升环境管理水平;有利于使受害人及时获得经济补偿,稳定社会经济秩序,减轻政府负担,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21.查封、扣押的期限不得超过30日;情况复杂的,经本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
22.停产整治决定解除后,跟踪检查发现又实施同一违法行为的,由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责令停业、关闭。
23.水污染防治应当优先保护饮用水水源,积极推进生态治理工程建设,预防、控制和减少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4.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工业废水和医疗污水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
25.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应当按照排放水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排污费征收标准缴纳排污费。
26.不正常使用水污染物处理设施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应缴纳排污费数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四 企事业单位的法律责任
1.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责令其采取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等措施;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
2.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责令其采取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等措施;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
3.限制生产一般不超过3个月;情况复杂的,经本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
4.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规定,排放水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按照权限责令限期治理,处应缴纳排污费数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5.限期治理期间,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制生产、限制排放或者停产整治。限期治理的期限最长不超过一年;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关闭。
6.因水污染受到损害的当事人,有权要求排污方排除危害和赔偿损失。由于不可抗力造成水污染损害的,排污方不承担赔偿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水污染损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排污方不承担赔偿责任。水污染损害是由受害人重大过失造成的,可以减轻排污方的赔偿责任。水污染损害是由第三人造成 10 的,排污方承担赔偿责任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
7.燃煤电厂和其他燃煤单位应当采用清洁生产工艺,配套建设除尘、脱硫、脱硝等装置,或者采取技术改造等其他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措施。
8.根据环境保护法,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尚不构成犯罪的,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9.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责令其采取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等措施;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
10.建设单位未依法提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者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擅自开工建设的,由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处以罚款,并可以责令恢复原状。
11.违反本法规定,重点排污单位不公开或者不如实公开环境信息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公开,处以罚款,并予以公告。
12.提起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三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受到损害时起计算。
13.上级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发现有关工作人员有违法行为,依法应当给予处分 11 的,应当向其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提出处分建议。
14.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而有关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不给予行政处罚的,上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直接作出行政处罚的决定。
15.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责令其采取停产整治措施的情形主要针对通过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以及非法排放含重金属等严重危害环境、损害人体健康的污染物超过排放标准三倍以上的污染物。
16.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依法可以不公开;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17.新环境保护法完善了环境经济政策,综合运用经济手段,调整和影响生产经营者的行为,具体的环境经济政策有(1)国家鼓励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2)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3)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为改善环境,依照有关规定转产、搬迁、关闭的,人民政府应当予以支持。
18.江苏省政府规定,大气污染防治坚持保护优先、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损害担责的原则,建立政府监管、公众参与、共同治理、联防联控的防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