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多媒体教学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多媒体教学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进入语文课堂教学中已成为必然。多媒体教学以其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在声、光、电的氛围能够轻轻松松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在我个人对多媒体教学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影响的探索中,我觉得我们的多媒体教学不应该仅仅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而应该真正地成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种资源,一种用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情感,鼓励学生思索的资源。
新的课程标准在谈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时说:“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蕴含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说得简单一些,是多媒体教学资源本身所具有的音乐、画面等资源。但说到底,课堂是学生的,教师所要充分利用的不是多媒体教学资源而是由多媒体教学资源所调动的学生资源,这才是课堂教学中最大的资源。学生资源是语文教育的基础性资源,其他的资源必须与此相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因此只有调动学生的兴趣、情感、价值认同、思维等才能让多媒体本身所拥有的资源转化为学生课堂上有利的学习资源,达到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让物有所用,才有所值。
激发学习兴趣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结合课文教学内容,积极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可以使学生的精神处于轻松的状态,让学生从进入课堂开始,就仿佛倘徉在语言形象的园林之中,或信步闲游,或曲径通幽,得陶醉之情趣,尽求索之愉悦,走上一条充满轻松,愉快的学习道路。
中学的古诗文,韵味隽永,蕴意深远。在教学上往往注重学生对其意境的领悟,因生活时代、场境的局限,这是现在的学生很难做到的。所以我在古诗的教学中收集和制作了大量的与古诗意境匹配的优美图片。如在教学曹操的《观沧海》一诗时,配合表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雄壮自然景观的幻灯片,使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投影上的画面融为一体,近而感受一代枭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情怀,使学生的心与海涛一起翻腾。在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表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数万树梨花开”的神奇,有表现“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的奇伟;在《清平乐·村居》中有表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的温馨、惬意,也有表现“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的童趣;在《相见欢》中有表现“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孤寂惆怅、亡国哀楚……这幅幅画面带来的惊羡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边读边赏,理解了诗歌的意境,不少学 生甚至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地在音乐声中背诵起来,其情可塑,其意也明。取得了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
丰富语文情感
除了利用演示图片之外,还可添加背景音乐来深化诗歌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中学的古诗文,或气势雄伟,或意境开阔,或如大江东去的豪放,或似晓风残月的清丽,本身已独具吸引力,课堂上给学生播放的由名家朗诵的配乐录音,其内容与形式得到了完美的统一。这样就勾起了学生自己也要配乐朗读的欲望。在教《爱莲说》时,因此文文辞清丽,感情端重高雅,同时又流露出对当时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的淡淡忧郁,配合悠扬典雅的古筝曲《出水莲》,使乐曲与文章的意境融为一体,表现出一代君子不慕富贵、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怀。试配后,朗诵的同学很快进入了意境,情和景历历在目,词句自然流畅,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成就感,其他的同学们也都跃跃欲试。这样既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引起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又能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奔放流畅的二胡曲《良宵》,表现出一代文豪豁达超逸、乐观向上的宽广胸怀。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伴随着沉郁缠绵的二胡曲《阳关三叠》,学生沉浸在音乐与作品交织构成的意境中,纷飞思绪,引起感情共鸣,进而达到升华感情的目的。
激励主动思索
在初中语文一册《提醒幸福》一文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构建,课堂教学取得了 较好的效果。
我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阐述的幸福观――幸福是一种心灵的感受后,出示两组画面并配以恰当的解说:这是在昏黄的烛光下睁大渴求知识的双眼的贫困山区的儿童,这是正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享受知识的阳光的城市中学生;这是战火纷乱中正蜷缩在教室墙角躲避战火的伊拉克学生,这是坐在电脑前吮吸着宽带网络带来的全新知识和信息我国的女学生。此时此刻的你,又觉得幸福是什么?什么又是真正的幸福呢?引导学生从这两种别样的生活中读出什么,悟到什么,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一下自己此时的感受。当时教室出奇得静,或低头沉思,或昂首畅想,或脸露深情,或面呈严峻。有的同学说:平淡、温饱原来是一种幸福。有的同学说:我感到平淡的学习生活其实就是一种来之不易的幸福呀。有的同学说:我感到此时正在网络教室享受着现代化的教育是一种幸福。有的同学说:此时,我真的很幸福,因为这是我们上的第一堂多媒体教学课……
这里我充分利用画面的强大反差去拨动学生的心灵,促使他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幸福、去理解幸福、去品尝幸福,继而与文章主旨、老师用意达成一致。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引导出课堂上学生资源,使这两种资源有效结合,有力地促成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充分地感受,流露出自己的真情,达到了意想的教学目的。
在当今信息技术环境下我们要充分地挖掘多媒体教学中宝贵的学生资源,因为他们既有的知识经验和积极探究的愿望都应该为我们所用,成为我们教学的动力之源,能量之库。
第二篇:数学教学中资源开发与利用范文
数学教学中资源开发与利用
数学这一学科具有其独特的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和创造性。这些特性也为数学教学带来了极大难度,抽象、枯燥、乏味的演绎推理,往往给学生学习数学造成负面影响。那么怎样营造一个形象、生动、和谐的数学课堂教学氛围,使数学教学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索。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多方面多渠道地去开发利用教学资源。那么如何去开发利用教学资源呢?
一.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多为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的授课方式,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完全靠教师的讲解。一些较难的概念、定理,教师要反反复复地讲几遍,但学生也未必真正理解。授课形式的枯燥单一,课堂教学效果只能是“单调递减”。而现代多媒体技术可以给学生提供文本、图像、动画、影像、声音等多种信息的综合刺激。应用多媒体显示教学内容、传递教学信息可以形象直观、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虚为实,让学生亲眼目睹。这项资源的利用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一改数学的枯燥和乏味,并能从全新的角度去发现和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时,教师可以用投影来对一个三角形进行放大或缩小,然后引导学生说说变化后的三角形有什么特征?与原三角形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直观演示学生很容易理解了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并能总结出如何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在学习“全等三角形”时,教师可采用幻灯片形式,将两个三角形叠加在一起,让图形动起来,这样更便于学生理解全等三角形特征。又如在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可用课件演示圆的内切、外切、内含、外离等位置变化,学生很容易从图形的各种变化中探究出它们的特征。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容易,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益。
二.巧用实物模型
我们的身边存在着丰富的含有数学信息的实物资源,教学时,我们可以选用相应的实物或者实物模型来辅助教学内容。实物的应用,不仅为学生感受、理解抽象的观念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还有助于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了方便,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有积极的意义。
如在学习“多姿多彩的图形”前,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收集身边的实物,如茶叶筒、易拉罐、粉笔盒、跳棋子、三棱镜、球等物体。教学时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等方法给这些物体分类,并说出分类依据。然后借助实物引导学生抽象出各种几何图形的特征,并引导学生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实物模型,把握实物与相应的平面图形、几何体及其展开图和三视图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学生通过这一实物操作过程,使得他们的思维不断地在二维和三维空间之间转换。这不仅是一个思考过程,更是一个充满丰富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探索过程。
三.鼓励学生开发利用学具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有效的知识。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平台,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学具,亲自体验如何“做数学”。
如在学习“角的比较与运算”时,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用纸片任意做几个角。上课时教师提出如何比较角的大小?并让学生动手操作。这时有的学生使用测量的方法,有的学生使用叠合的方法。之后教师提问:采用叠合的方法比较时,图中共有几个角?各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亲自操作,很容易就能找出各角之间的运算关系。学习“角平分线”时,教师向学生提问:你能不能用最快的方法,在你手里的角中找出一条线,让这条线把这个角平均分成两等份?有的学生采用折叠的方法,使角的两边重合很快找出了这条线。教师再提问:你在折叠时还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刚才的思考操作,他们发现了很多现象:这是一条射线,它的端点在角的顶点上;它把角分成了相等的两个角;这条线上的任意一点到角的两边距离都相等。通过上述活动,学生不但理解了角平分线的含义,而且还认识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又如在学习“环的面积”时,教师也可让学生动手制造一个环,课上不需教师分析,学生自己就可以说出环的面积的求法。
上面的实例中,虽然学生制作的学具很简单,但在这一过程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与探究,他们经历了自主“做数学”的过程,这样可以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
四.开发学生自身资源,开展多样化的活动方式
从学生认识的发生、发展规律来看,注重学生发展的学习应该提供多样化的活动方式。学生自身也是一种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资源,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并在这些丰富的活动中进行交流体验。
例如:每两人握一次手,则三个人共握几次手?四个人、五个人、n个人呢?教师可让学生先提出猜想,然后让学生自己游戏来验证猜想,并进行推理、交流,寻找规律。最后教师再提问:这与“平面内有六个点,每两个点连接一条线段,共可连接出多少条线段”这样的问题有什么联系呢?学生有了前面的经验,马上能类比联想出正确答案。在游戏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猜想、实践、推理与交流。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亲眼目睹了数学过程形象而生动的性质,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地从事数学思维活动,并表达自己的理解,而不只是模仿与记忆,并能从中感受数学的力量,促进了数学的学习。
五.开发利用生活资源
现实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学会用具体的生活经验形象地抽象出数学知识,实现数学学习生活化。如在学习“平行线”时教师提问: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除相交的情况外,是否还有其它情况?谁能用生活中的实例证实自己的观点?这一问题提出后学生的思维方向转向“不相交”的情况,并努力从生活中检索出大量的实例:电线杆之间的电线;火车的两条车轨;黑板的两组对边等。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使用迁移和类比的方法从相交线的定义探究归纳出平行线的定义。
在教学中还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分析、解决生活问题,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如:在学习完“统计”知识后,为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数据的能力及交流合作意识,教师可安排一次实践活动:让学生统计全班同学零用钱的花销情况,并制定出合理使用零用钱的方案。在实践活动中,因为学生有了亲自经历,学生的认识才会变得更加深刻,才能体会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地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机会,并努力去实践。
总之,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还有很大空间,我们作为教师,不仅要能合理整合利用有价值的课程资源,还要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并挖掘多样性的数学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天地。
第三篇: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着重要意义,而在课堂教学中由学生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可以超越教师的思维,就更显珍贵。因此教师一方面利用教材资源,精心设计,促成智慧的火花;另一方面要善于捕捉、放大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瞬间,一旦发现学生有什么奇思妙想,我们要有教学资源意识,认识到这种课堂上生成资源的宝贵,并有效地加以利用,让学生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增强实践和创新的能力。课堂教学中,到处都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奇思妙想,甚至是胡思乱想中;在顺水推舟中,甚至是逆水行舟中;在锦上添花,甚至是画蛇添足中……只要蕴含着闪光点、生长点、转折点、链接点,哪怕是微乎其微,教师就可挖掘、开发、引伸、利用,见机行事,不断优化教学。
例如:“千克的认识”教学
生:老师,我看我妈买蔬菜、水果时,总是讲买了几斤,斤就是千克吗?
师:这位同学真善于开动脑筋,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这么好的问题。因为我们所生活的区域,都习惯用“斤”作计量单位,因此,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很难听到“千克”这个计量单位。其实,“千克”是国家法定的计量单位,而“斤”是日常生活中我们中国习惯使用的计量单位,同学们有谁知道“千克”与“斤”的关系吗?……
在教学过程中,尽管要学生“掂一掂”、“称一称”去感知1千克物体有多重,但学生还是觉得抽象。当把“千克”与他们生活中很熟悉的计量单位“斤”联系起来时,再要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1千克物体大约有多少,学生就争先恐后地回答。
生:16个鸡蛋大约1千克,8个苹果大约1千克……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正是积极捕捉信了学生的这一意外,充分用了这一教学资源,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识,而且还弥补了教师教学中的漏洞和不足,教学也因此才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第四篇: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
安阳市滑县王庄镇第一初级中学 耿爱芹
邮箱:937739717@qq.com 联系电话:*** 【摘 要】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辅助作用,使抽象的现象和概念具体化、直观化、实物化,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确保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同步进行。提高了化学实验教学效率和质量。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教学节奏的加快,教学内容的更新,知识容量 自然增大,迫使化学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滑县王庄镇第一初级中学作为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学校之一,配备了计算机教室、投影仪等现代多媒体教学设施,为更好的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理解和牢固掌握所学知识,通过近几年的探索,我们寻找到了一种利用投影仪、光盘录像、计算机辅助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改变了传统单一的化学实验教学上的弊端,使化学实验教学得到了很大优化。
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不仅极大的提高了实验教学课堂效率,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的能力,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在学习过程中更有助于学生形成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很好的提高了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改变传统化学实验教学效果 1.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明确实验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南,同时也是学习评价的依据。让学生在实验前明确该实验的理论知识部分、观察部分及操作部分所达到的具体要求,对于减少学生实验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是及其重要的。因此,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实验前将教学目标等制成字幕,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过程,了解所用器材的构造、性能和注意事项。这样不仅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效率,而且也为实现实验课的教学优化提供了目标和依据。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实验操作准确、规范,增强实验的安全性
化学实验的药品绝大多数都有一定的危害性,如:某些气体易燃、易爆,有关强酸、强碱的实验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等。因此,对实验的操作步骤、操作规程要求较高。一旦有误,不仅不能正常进行实验,严重的还会出现意外事故。虽然老师在演示时一再强调,但还是有学生听而不见。因此,实验前有必要用投影模拟演示试验操作方法,如果使用实验教学课件通过正误两种演示,并分析本操作的要点,让学生观察、判断,从而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做到准确规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的学风,又对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有很大的帮助。如初中化学实验中氢气的制取和性质: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验纯,否则可能引起爆炸。在实验前播放动画显示点燃不纯的混合气体而使启普发生器爆炸的情景,真实而形象的反映出违反操作规程的严重后果,这比老师“纸上谈兵”反复强调要印象深刻的多,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验纯这一原理的直观理解,又使学生在以后做相关实验时得到启迪,使实验操作更具规范性、科学性和安全性。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实验现象的可视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概念和原理大多较为抽象。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化学反应的本质就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因此,但靠语言和文字描述,学生较难理解。通过计算机软件制作的课件进行动画模拟,形象生动的表现分子、原子、离子的微观运动特征,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直接认识微观世界,这样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反应原理。
化学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示,而演示的现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如固体的溶解、分子的扩散以及气体的溢出等现象,可见度较小,有时除前排的学生外,后面的学生很难看到变化的现象,再做一次实验又浪费时间和实验器材。如果将这些演示实验通过多媒体投影仪展示,采用放大、慢放、定格、重播等效果帮助学生观察,学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气体的产生和溢出,颜色的变化及沉淀的析出等现象,这样增强了可见度和动态感,变抽象内容为直观现象,学生看得一清二楚,增强了演示效果。同时,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种新颖的教学方法,能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注意,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演示试验现象,丰富学生思维,优化实验教学过程,达到教学目的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动态模拟,是多媒体教学的一大优点,它能使学生获得在课堂上难以见到的、接近真实直观的实验和体会,对掌握所学知识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时间有长有短,长的象石油和煤的形成,钢铁生锈等,短的如氢气的爆鸣等,用计算 机虚拟实验,可以跨越时空,即可直接将实验过程用图像显示出来。又如分子和原子知识部分,实验虽简单,但原理却不易理解,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将分子和原子的质量、体积、分子和原子间作用力、原子排列方式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微观解释讲清楚,利用计算机对这一过程进行模拟,使之形象化、直观化,让学生一看就明白。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使较难想象又不好理解的知识,在自然、有趣的环境中得以顺利掌握。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方式是老师设计实验,学生“照方抓药”,使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遏制;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事先进行模拟、分析、处理,让学生自己找出实验的最佳方案,再予实施。有些学生因为好奇而喜欢将实验药品随意混合或任意改变反应条件来观察发生的变化,老师也会因考虑安全因素而加以制止,虽然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但实属无奈。CIA课件的发展 ,可以根据不同的反应,创造不同的实验条件,让学生在计算机中的“实验室”里充分发挥各自的才能,进行设计、探索、实验。人机交换可以显示不同的实验过程和结果,使学生得出不同的结论,从而为学生创造了更为广阔、更具自主性的探索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总之,利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工具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一方面有利于发挥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引导、启迪、设疑、归纳等方面的主导作用,有利于轻松实现实验教学目标,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它可以将抽象的现象和概念具体化、直观化、形象化。事实证明,多媒体教学手段进入化学实验教学,给学生带来了勃勃生气,它通过文本、图像、动画、视频、声音等方式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静为动,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打破了传统单一的实验教学模式,确保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同步进行,大大提高了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
第五篇: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多媒体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促使学生手脑并用,思维集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力把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运用和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语文学科运用现代化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时代的呼唤,教改的需要。然而为了增强学生的文本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优化学生学习的环境,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阅读教学的品味,资源的拓展更是必要的。《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交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以偏偏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哲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人生观。因此,很多教师重视通过多种途径升华学生对文本的感悟。那么如何做到依托视频辅助教学,让拓展有效甚至高效,让我们的阅读教学品味得到提升呢?我结合自己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借助计算机多媒体的运用。教师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展示、播放一些相关的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这些直入环节,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引导学生参与新课学习的最佳途径观形象、富有吸引力的感性材料,往往能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海底世界》这篇课文既有抽象概括的描写,又有具体形象的描绘,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文字极具感染力地把海底世界描写得活灵活现。但对于我们本地的学生来讲,很少有人见到过海,对海底更是一无所知。缺少对海底的直接感触,如果只是让学生们通过阅读课文,就要求他们去理解海底的神奇,显然是有难度的。于是,我就上网搜集了一些有关海底世界的视频资料和文本内容,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相结合制作成教学课件来再现海底。课堂上,学生们通过“视频点播”反复地观看海底世界奇异景色、丰富物产,他们的视觉、听觉受到强烈的冲击,再加上其他图片和文字的介绍,加深了对海底世界的认识。接下来我又提出问题让大家讨论:想了解海底世界吗?我们刚刚看到的、听到的在课文里都写得很具体。现在请同学们重新走进课文,在语言文字中和海底世界再次亲密接触,感受海底的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到此,本课的教学目的也就基本实现了。在这里,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极大地突破了地域和感官的局限,让学生颇有身临其境之感,更有兴趣去投入学习,研读文本。
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章讲述的是战争年代的故事,描绘的是恢弘的历史画卷。虽然内容丰富,情感真实,但他所反映的年代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理解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如《长征》是毛泽东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多媒体课件以其特有的优势,可在课前创设情景,再现红军长征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课堂上,红军强渡大渡河,巧过金沙江,英勇无敌,气壮山河,这一切在悲壮、激昂、气势磅礴的音乐中再现,学生进入了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真切地感受到红军的不畏艰险,英勇乐观的精神。当看到十几名敢死队员在由13根铁链组成的铁索桥上一边铺木板一边同对岸的敌人战斗的情景时,同学们不禁为所有战士捏了一把汗;当看到战士们不费一兵一卒就渡过浩浩荡荡的金沙江时,同学们欢呼雀跃;当看到战士过草地陷入泥潭永远没有起来时,同学们的眼睛湿润了。……正是利用多媒体,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建造了一座桥梁,实现了时空的跨越,让学生有了真实的情感体验。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声像同步的教学情景,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学习的兴趣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参与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
二、利用多媒体进行文字拓展,使讲解更加丰富
有时教材是一篇文章的节选或改变,呈现的文本内容是单薄的,学生从中进行的解读也是单薄的;有时我们的教学会遭遇难点或重点,于是我们的解读需要超越,于是就需要利用多媒体进行一些文字资料补充,这就是文字拓展。文字拓展,让学生静下心来阅读,更能走进文字,与文本进行对比整合,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做到“无师自通”。
当学生在学习课文《老人与海鸥》第二自然段,对“褪色”、“过时”等语句进行研读时,教师适时地出示:“海鸥老人”的吴庆恒生前孤身一人,每月308元的退休工资有一半以上都用来给海鸥买吃的,为此老人平时几乎舍不得花一分钱坐公交车。四元五角一斤的饼干,老人毫不吝啬买给海鸥吃,他还经常买来鸡蛋为海鸥制作“鸡蛋饼干”;而他自己,唯一的奢侈品是两毛钱一包的金沙江香烟。并提出要求:“读了这两段文字,你又有什么体会?”这时老人自己节俭,对海鸥毫不吝啬的形象更加清晰地屹立于学生的脑海,此时引领学生再次对文本进行品读,更加深入准确地把握了文本的内涵,让人物形象更加丰富、立体。
三、利用多媒体进行图片拓展,使语言更加形象
对于小学生来讲,写景的文章,以及文章的表达抽象的时候,需要借助形象、多彩的图片,帮助理解文本,增加学生的表象积累,拓宽学生视野,这就需要图片拓展。
例如,教学《颐和园》一课,进行课文解读的时候出示多彩的颐和园图片,让学生体会颐和园的美丽,帮助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老人与海鸥》,课堂中学生讲到“谈起海鸥老人眼睛立刻生动起来,有说不完的话题”时,老师出示老人谈论时的照片,生动的眼睛以及动作,结合照片,学生的感悟更加形象。
任老师《盘古开天地》一课中,课前出示风景图片进行语言训练,具体形象地再现各种事物,风景,帮助学生充分感知教材,深入理解课文内涵,有效地弥拓展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感悟文本的时候出示了重点句和与课文有关的插图,如感悟“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随它们的变化而变化”时,单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也许会有一定的难度,配合盘古上举天,下踩地的插图,让学生更加感受盘古的顶天立地。
四、视频拓展,使情境更加真实 为使学生充分地感受情境,渐入佳境,有时需要营造一种氛围,创设一种基调,使学生走进主人公的那个时空,体验主人公当时的心情,让情感随着情境而推进,与此共鸣,同时能丰富学生感知的信息和思维的层次,使语文更加真实,这就需要视频拓展。
例如在《观潮》一课中多次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第一次整体观潮。第二次结合有关语句观潮,让学生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的气势。第三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视频拓展,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利于学生理解词句和朗读句子。所以后来的读仿佛把人们带入身临其境的感觉中,视频拓展引导学生由不愿意读到读出了味,读得意犹未尽,把对课文的理解一步一步地推向高潮。
例如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中播放当时地震视频,因为本课故事发生在地震时候,与五年级学生的生活有点距离,学生不易感受其中的情景,无法理解地震带给人们的危害与灾难。视频,让学生直观了解故事背景,为课文的学习打下基础。这个环节简短又轻松,对文章内容的学习却不可或缺,因为让学生凭空想象是很难完成的,这些视觉资源的引入使语文课平添了生气。
这样动态演示与声音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使陌生的生字与熟悉的环境和生活经验产生了某种联系,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实现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的有机结合,使知识能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于学生的面前,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当然,除了综上所述的拓展形式外,在现行的阅读教学中还有许多结合的形式,例如图片与文字的结合,口头与图片拓展结合等等,总之,多媒体的运用,多通道的拓展,调动多种感官与文中语言进行比照,让学生产生强烈共鸣。现在利用多媒体为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拓展,是语文课堂里的一个重要的环节,那么我们的教师就要带领学生在这种动态的语言实践过程中,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感受、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阅读品味,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