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无限循环小数转化成分数
无限循环小数转化成分数,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 1.把0.232323...化成分数。设X=0.232323...因为0.232323...== 0.23 + 0.002323...所以 X = 0.23 + 0.01X 解得:X = 23/99
2.把0.***4...化成分数。解:设X=0.***4...因为0.***4...== 0.1234 + 0.000012341234...所以X = 0.1234 + 0.0001X 解得:X = 1234/9999 3.把0.56787878...化成分数,因为0.56787878...= 0.56 + 0.01 * 0.787878...所以设X=0.787878...则X=0.78 + 0.01X 所以X = 78/99 所以原小数0.56787878...=0.56+ 0.01X = 0.56 + 0.078/99 = 2811/4950 其它无限循环小数,请仿照上述例题去作。
在高中学完了数列、极限以后,就会知道下面的方法:
一,纯循环小数化分数:循环节的数字除以循环节的位数个9组成的整数。例如: 0.3333……=3/9=1/3;
0.285714285714……=285714/999999=2/7.二,混循环小数:(例如:0.24333333……)不循环部分和循环节构成的的数减去不循环部分的差,再除以循环节位数个9添上不循环部分的位数个0。例如: 0.24333333…………=(243-24)/900=73/300 0.9545454…………=(954-9)/990=945/990=21/22
第二篇:无限循环小数教案
《无限循环小数化分数》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了解无限循环小数都可以化为分数形式,会列一元一次方程将一个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无限循环小数化分数过程中渗透无限逼近和转化思想,体会方程的作用,领悟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及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学活动中欣赏数学的结构美,体会数学的简洁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用列方程的方法将含有一位循环节的纯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教学难点:探究将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故事导入(从前有座山·······)在神奇的数学世界里,有这样的数吗?(它们就是——无限循环小数。)你能举例吗?无限循环小数能化为分数吗?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把下列小数化为分数:0.1=
0.125=
2、思:我们先从简单的循环节是一位数字的纯循环小数0.1开始。想一想:可能是1/10吗?可能是1/ 8吗?那么,可能是几分之一呢?因为1/10〈0.1〈1/8,所以分 母可能是9。下面我们来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 学生用竖式除法验算1/9=1÷9=0.111……
3、你能用同样的方法把0.3化为分数吗?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
4、思考: 0.1与0.3 有何联系?(0.3=30.1)
5、探究化分数的方法
合作交流:从怎样将无限循环部分消去入手。
试一试:把0.1分别扩大如4、6······10倍后,它的循环节有何变化?
找一找:0.1与1.1有何异同点?
学生交流讨论后得出:相同点:循环节相同,都是1.不同点:1.1的整数部分是1,0.1的整数部分是0.思考:请找出1.1与0.1的关系?(1.1是0.1的10倍,它们的差是1)你能用等式把他们表示出来吗?(1.1 =10 0.1.1— 0.1=1)设0.1为X(X为分数)则1.1为10X 列方程得:10X-9X=1 解得 X=。。1,91 即0.1=
96·方法总结:用扩倍的方法,把无限循环小数扩大十倍,使扩大后的无限循环小数与原无限循环小数的“无限小数部分”完全相同,然后这两个数相减,这样“大尾巴”就剪掉了。
7、试一试:学生分组把0.20.30.4 0.5 化为分数
口答: 把下列无限循环小数化分数
0.6 =()
0.7 =()
0.8=()。。≈1还是0.9=1?你认为是哪一个式子正确?
8、讨论:0.99、观察下列等式:
。1231
40.1 =
0.2=
0.3= =
0.4 =
99939
。56278
0.5 =
0.6 =
=
0.7 =
0.8 =
99399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10、学生交流讨论后总结规律:循环节是一位数字的纯循环小数化成分数时,用一个 循环节组成的数作分子,用9 作分母;然后,能约分的再约分。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试一试:男女分组把0.74 0.28 化成分数。
3、师生总结规律: 循环节是两位数字的纯循环小数化成分数时,用一个循 环节组成的数作分子,用99作分母;然后,能约分的再约分。
四、拓展训练
1.变式训练:2.1=()
3.02=()2.思考:无限循环小数是分数吗?为什么?
五、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三篇:如何将酒店的目标转化成员工的行动
如何将酒店的目标转化成员工的行动
现代酒店管理者都知道企业要想管理好,必须调动全员参与。全员参与目标实现越来越成为每个企业管理者不得不面对的课题。那么如何才能确保酒店目标的实现不流于形式的转化成员工的具体行动呢?让我们先从一个酒店的计划开始说起。某酒店提出了 “亲情服务成网,现场服务为王”的服务总目标,并且在的经营分析会上,为了达成这个目标,酒店制定了相关工作计划。
亲情服务成网
1、客人满意度征集各营业点全覆盖,管理者要参与客人意见征集
2、打造忠诚客户计划,实行会员积分制,打造生日宴、婚宴、春节订房三个服务亮点
3、各班组制定个性化服务学习导则,建立个性化物品管理箱;
4、开展一期个性化服务评比活动
5、开展员工美丽故事每周宣讲学习活动;
现场服务为王
1、通过员工的现场服务模拟,进行服务流程再造;
2、通过让员工参与管理,减少员工服务的恐惧感心理
3、通过班组间的轮岗学习,扩大员工的视野,提升员工的一站式服务能力
4、通过有效督导,关注现场服务提升的细节
5、开展一期优质服务知识大赛,提升员工的应知应会
6、通过班组座谈、个人心理访谈等给员工管理机会等提升员工的满意度和士气;
7、开展形体训练月活动;
8、管理有序,养成逐级汇报制度
小朱是一名责任心较强的餐饮领班,当她在办公室看到酒店的这个计划文件时,第一反应是这么多工作怎么去分阶段去做,第二让她苦恼的是她第一时间在班前会上传达给了员工,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她发现员工根本连记都记不住。她很苦恼,为什么自己反复强调,员工还是无动于衷。当她在思考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时,经理一句话点醒了她:“要将酒店和部门的目标转化成你自己的日常工作,转化成员工的日常工作,这样才能落地,而且有效。”在经理的协助下,小朱根据酒店的总目标制定了自己日常的计划书,并且每天坚持下来,仅仅过了一段时间,她发现自己的工作越来越顺手,团队的士气也越来越高了。以下是小朱某日的工作计划分析。
8月10日午餐计划
10:00 班前会
小李比较害羞,班前会试着让她来主持,自己纠正,增强她的服务自信心(减少员恐惧心理
班前会学习酒店的一个个性化服务案例
10:30 餐
前
指导并试着让小王去检查做餐前检查,给他锻炼的机会
客人没有来之前,组织形体小训,大家互相指正,服务前的氛围也会调动起来
晚上有客人过生日,组织大家想办法,出点子布置生日场地
11:00 餐
中
今天重点观察报菜名的规范,总结每位同事的优缺点
小吴的包厢没有预定,与点菜领班协调,安排去熟悉点菜口熟悉菜品
今天来了两位老客,征集两份客人意见表
12:30 餐
后
小马今天情绪不太好,花20分钟跟小马谈谈心
向经理汇报,下班。
很简单的一个基层餐饮领班工作日计划,却几乎包含了酒店目标的所有内容。不必多说,员工自然体会深刻。这样,酒店的目标自然而然达成。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如何转化成自己的教学行为
新课程理念如何转化成自己的教学行为?
教学思想支配教学行为,教学思想解决为什么教,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所以,提高思想认识,更新教学观念,是教学中落实新课程理念的前提,更新教学观念的重点是学生观,教学观和教学质量观。
1.新学生观: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中要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明确,知识是让学生学会的,不是教会的,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的局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对学习方式的自主选择;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相信他们能学好所要学习的知识;要允许学生在学习中存在差异性,“五个手指不可能一样齐”要给差生更多关爱和帮助。
2.新教学观: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边互动过程,是全面育人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
3.新教学质量观:小学教学的最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高质量的教学是学科课程的育人功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全体学生都得到了最佳发展的教学;在教学评价上要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4.挖掘学科课程内容的育人功能,全面落实“三维”目标。我发现:在过去的教学中,我至少有两点做得不够:一是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落实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我过去的教学,更多的是关注的“双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很少;二是在过去教学中,自觉目标意识不够强,尤其是较多地忽略情感态度目标。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当增强全面的目标意识。
5.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在这个问题中,我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方面做得不好,我总觉得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总是在被动地学习,原来是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面做得不够,可能在鼓励,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方面,以及学生观没能得到更新,教师角色转换方面的原因。今后,一定要在这方面下点功夫,改变这种状况。
6.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效率。在这点上,我的明显不足是: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问题重视得不够,还有课堂教学中存在或多或少的无效劳动。我想这也是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努力重视的问题。
第五篇:30天快速将知识点转化成答题思维
30天快速将知识点转化成答题思维
30天快速理清知识点——如何将课本知识转化成你头脑中的思维!高考复习不是通过反复的练习提高思维的速度与“条件反射式”的答题能力
第一部分:分析高考考什么?
高考难,是难在学科本身的思维方法上面,而不是知识的问题。所以将知识转化成为思维非常重要,因为这契合了高考的要求。举两个学科的考试大家来体会一下:
新课标高考考察什么?创新性!
(一)考察方向:从知识考察走向思想方法考察
2011年的真题为我们完美诠释了考试说明中对化学思想方法的要求:
化学思想方法是化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在化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因此,对化学思想方法的考查必须与化学知识的考查结合进行。
化学思想方法包括学科特有的思想方法如:物质变化是有条件的、结构与性质、宏观和微观、假说、模型和实验等,也包括一些哲学思想方法在化学学科中的应用,如定性与定量、分类与比较、量变与质变、一般与特殊等。
从化学题目的解答方式来看,一般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会简单应用;体现在答题上的显著标志是:
1、在大脑中进行检索式回顾,想起了就答题,想不起来就无解;
2、标准答案在课本上一般能找到原文。
第二层是熟练的掌握基本知识,能总结提炼出一般规律和方法,能结合实际情况来综合分析问题;体现在答题上的显著标志是:
1、根据化学事实,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结论;不死记硬背知识;
2、标准答案是结合知识和实际的衍生版,在课本上找不到原文。
(二)命题方式:从知识背诵走向综合运用
前文提到的两层考察要求,直接体现在了命题上。我们从几个例题来说明:
例如2011年第27题(参考样题试题69),对SO2的性质探究,涉及到浓硫酸产生的白雾的问题。
从初中以来,我们接受的知识就是,硫酸是难挥发性酸,加热条件下也不出现酸雾,所以同学们推测白雾是+4价的硫化物SO2或H2SO3。但后面的验证实验结果显示,+4价硫化物不符合,只能是+6价的硫化物SO3或H2SO4。
当知识和实验事实激情碰撞的时候,绝大多数同学晕了,该题的难度系数是0.51,就意味着相当于一半的同学未得分,难度相当高。但请大家注意,难,是难在学科本身的思维方法上面,而不是知识的问题。
化学本身的学科背景是,在做实际的科学研究时,先有实验事实,再总结经验规律(只是总结,不是绝对真理)形成理论,再用规律指导新的实验。当实验事实和原有理论发生矛盾时,一定是事实第一位的。所以这道高考题,是经典的从纯理论考察向联系实际的转变,是从知识检索式答题向逻辑推理式答题的转变。
(三)复习建议:
1、摒弃题海战术,在有一定量的练习题量的基础上,多总结多思考。比如刚才的27题,如果做题的思路是落在,把浓硫酸可能挥发作为一个偏门知识点背下来,那对于高考是毫无意义的;如抓住了思路,叫做尊重实验事实,按照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结论,不和原有知识纠缠,这道题就毫无困难了。
2、摒弃检索式答题,注重逻辑推理。
3、摒弃死记硬背,注重模型和通性,特别要关注选修4反应原理对必修1化学性质的指导意义。
(四)举例说明每个学科怎么备考?
以为把最近三五年内的高考题以及模拟题做熟练会高考就“万事大吉”,甚至认为“只要做好基础题就能上名牌大学”,这样的复习观念显然是落后的。随着高考中档试题的难度整体下降,中档题的区分效果明显下降,能产生差别的往往是那些体现出学生独立思维和探究能力的“新”题。
我们看到,其实2011年北京高考物理试卷中的主干题,依然是“熟练”的学生能条件反射般的“解答”的。多年对试题作出的“研究”表明:如果试题多年稳定,那么那些“聪明”的老师研究这些试题后,他会发现只要教给学生“简装版“的“高考物理学”针对性的用以解高考题,必然在提升学生成绩的功效上成功的多。比如2011年北京高考的电路动态分析题,因为高考不涉及“网络”,很多老师就在高考的范围内总结出“串反并同”的解题口诀就直接秒了,根本不需要根据物理原理分析。还比如当下高考热门的摩擦力问题考查,由于只考查一维上的摩擦力,所以部分有经验的老师对学生教的口诀就变成了“同向相搓,快助慢,慢阻快;反向相搓,彼此阻碍。”这样学的话甚至根本不需要学习教材上关于摩擦力的知识。
课改的命题原则是考查学生的能力与科学素养,尤其是明确提出的探究能力。所以高考复习不是通过反复的练习提高思维的速度与“条件反射式”的答题能力。我记得几年前北大的几位老教授在《物理教育》等期刊上批评现有高考体制中的问题,最集中的一条就是,命题形式的僵化与固化是导致应试教育的最直接原因。我们现在在高考中不断的调整命题形式,可以说是时不我待,必须为之。但是调整的度一定是现有的学生的教师能接受的,比如北大赵凯华教授提出应该允许少量高考题不在高考考纲内出,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人就激烈反对:“在应试教育严重的今天,中国的高考如果脱离了大纲、教材是行不通的,这会给高中教学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新高考的„稳‟与„变‟对于我们这些可怜的每天埋头做12小时题的高三考生,究竟有些什么指导?”或者“我们老师应该做什么工作能帮到学生?”
1.复习时进一步加大对于概念以及相关概念联系的思考与深化。
比如力的概念,力与加速度的关系;与形变的关系;与能量以及功的关系;与动量以及冲量的关系等等。训练过程中要尤其重视形象思维能力的训练:比如数形结合、比如实验、比如实际例子等。现在多数的物理教育专家一致认为:学生无法把所学的物理原理正确运用的原因,就是对于概念的认知在教学过程中被人为的狭隘化了,理解不够深刻,甚至呆板。
2.加强对于典型的动态物理过程的“历史分析”,也就是物理的过程分析能力的训练。
而不是对应一个模型应用一个物理知识的模式化训练。从某种角度,本来特别好的能考察学生分析能力的板块一些问题:如谐振子问题,导棒问题等,由于众多参考书的和教师的“过度”总结,学生处理这些题的时候,本来的过程分析已经变成了“条件反射”写方程。高考命题中选用这些模型的典型题的可能几乎为零,可以说这种教学完全是在做无用功。那么这要求我们老师复习的时候在原有例题的基础上适度创新力学环境,适度创新交代条件的方式,真正训练起学生过程分析的能力。对于我们的同学而言,就是要求我们理解模型的时候不要死记模型规律,而是保证自己真正弄懂想通,记忆是免不了的,但把不完全懂的东西记下来了,会遗憾无穷。
3.注重对于新思维,新题型的训练,提高适应能力。
这不是要求我们的学生与老师做偏题难题。而是把我们学生本来熟知的物理原理在新情景情况下使用,这些情景必须有普借鉴意义,不做众多模型的生堆硬砌。基于这个意义,某些其他省市的高考命题风格对于北京的学生备考是有明显误导的。这要求我们老师在把握大方向上向着普物的要求去取舍,因为按现在的教改执行方案,都是上一级教育执行者向下一级提改革要求。我们去看北京市各个区每年模仿的高考试题出的试题,可以说命题人水平很高,既紧扣原高考题风格又设计精妙,处处设思维关卡,精妙到出高考题的大学老师都出不出来。可以说某些模拟题完全脱离了物理的学科思维特点,在条件与结论的结构思维上做尽文章,扣边边角角,考学生的防骗能力,这也显得不大气。
4.加强对于物理应用的了解与思考。
关键是应该如何提高应用能力,或者说做应用题的能力。我觉得这中间首先是习题描述上我们的老师们应该多为学生提升一些阅读说明书的训练,同时加强同学从实际问题中拿标准的物理量描述的能力。
基于生物学科自身特点,要特别注重基础知识的透彻把握和熟练运用,以保证答题的规范性和高效性。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注意考试说明有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①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②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在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③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广大考生在平时的做题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自己各方面能力的锻炼和提升,尤其是信息获取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第二部分:如何将课本转化成为应试思维?
临近高考,大家越来越紧张了,甚至有的同学已经觉得没时间了,尤其是在分数线边缘徘徊的同学,或多或少形成时间不够而害怕的错觉。在这样的阶段,我们认为在最后期间无论是校内外都建议学生回归课本,是很科学的。玖久教育也建议学生从这段时间中有目的的抽出一个月,好好的清理下知识点。
所谓的回归课本并不是单纯的看书了,很多同学认为高中课本看了N遍,没什么可看的了,其实是很多人不懂怎么看课本。
当前我们看课本的时候要结合平时做题。如果试题是单纯的课本知识回忆的话,相信大家都会,这种情况下就没有必要细看。当题不会做或者有困难的时候,即我们不能马上关联到知识点应用或者知识点应用产生困难的时候,我们必须注意看课本。大家都知道,那班出题的专家教授是怎么出题的,就是把这个条件隐藏起来,把这个知识点隐藏或伪装起来,让你们觉得搭点边,在这个知识点周围绕,想办法让你绕不进去,或者绕到其他地方去,那么要想做对,就必须掌握一些中间知识点,这些都必须从课本上体现的,因为高考不能脱离大纲,必须从课本上出。简单的说,就是我们要从课本上看出来这题是怎么出的、根据什么出的?
在看课本的时候,要学会数学和理综两科的定性理解。
我们都知道,在做数学和理综的时候,有很多定性的知识,尤其是选择题部分。解答题部分多用定量计算,但是大家做解答题的时候,有没有认真想过,我该如何知道第一步该这么写,凭什么知道第一步到第二步要用到这些方法?或者式子干吗要这么变形?这是属于一个思维体系的,其实课本上告诉了我们这些思维点,我们在看课本的时候主要研究这些思维起点和转折点,这就要结合试题来回归肯本。
理综的生物和物理题涉及到非常多的定性思维,表面上看物理公式繁杂,但实际做题的时候往往不需要进行过多的计算,可以达到逐一消除的目的,或者题目干脆给你式子表达作为最终结果,但是物理题大家习惯计算而多于定性分析,导致做题速度缓慢而且出错率高,形成“马虎、粗心”等现象。那么我们在做物理题的时候,看看课本的思维点是什么,然后再回头看看题,能不能用这个思维点做这一类题,前面说过,所谓的题其实都一个道理,知识省略隐藏的条件及知识点不同导致同学们形成做题障碍,一旦加强定性分析,根据课本上的思维点去稍微一琢磨,就能马上把缺失的条件、知识点挖出来。
特别是生物学科,很多知识点通过定性分析,可以做到花费较少的时间,掌握更加精确有用的做题入手点,这些通常来自题目的定性分析和课本的理解,而不是单纯的记忆。
在看课本的时候,要学会掌握主动性。
大家不得不承认一个现象,就是现在的教育模式,作为一个学生在考场中显得十分被动,其实大家可以这么认为,考试命题和学生答题,围绕的是什么?绝对不是课外辅导书,不是依据模拟题,也不是历年真题,这些都只能作为参考,所有的核心部分绝对是在课本。命题人之所以能够刁难学生,因为他掌握了课本的主动权,可以随时拿课本上任一知识点做文章,而学生们大多却站在被动接受课本的角度,不敢把课本当作工具书使,但是学生有个好处就是题量够多,各种各样的题几乎全都过了一遍,就从知识水平角度而言,已经超过了课本本身的内容,欠缺的是没有将课本上的知识点联结起来,比如说一道题,考察了4个知识点,看课本,发现这些知识点在不同的4个章节,学生就没办法做题了,但是命题人他就知道这4个不同章节的知识点可以串一块考,这就是主动和被动的区别。我们可以通过题找到课本上的一些应用点,如例题给出的思维,课本知识点如何展现,另外通过做题可以大致的归纳出哪些内容可以通过一定手段联结在一起的,当你做题的时候累计这些内容,就会发现所有题都跳不出这个框,那么在你本身做新题的时候就能够通过定性分析,马上找出关联了哪些内容,并马上判断出题目该如何解答。
但是做选择题的时候,我们只要弄懂其中的考察点就够了,看课本的时候加强对中间过程的理解就能够做题,没有必要去算,只要加大对课本知识点理解的程度就行,举几个知识点大家就能明白,如语文的成语、病句题,大家自然而然的想到成语的意思包括词性(褒贬义)和病句模式,但是通过对课本给这些成语或病句类型定义的理解,就可以全部简化为表达不当,各种类型的病句虽然分类型,但是总的概念就是没说清楚一件事,或者说了一些内容让人产生误会或不明了,因为选择题不会叫你指出这种病句属于什么类型,成语也不会叫你辨析,通常只要通过语义的理解,弄清楚这句子表达的完整不完整,说的意思是否连贯,你可以站在角色扮演的角度上看,我说这句话的时候,我能否让对方明白?或者假设对方说这话的时候,我能否第一遍就听懂意思?即第一遍看不太懂的都可能有些问题,这样就能判断答案。数学很多函数选择题,凡是考查区间的题,都能用临界点去验证,这就是对课本区间定义的理解,其他考察单调性、奇偶性的题,因为是选择题,画个图,通过对课本知识点(开口、对称等特性,)的理解,脑中形成图形概念,就能快速答题。再比如说文综,多考察的是特定名词的理解,大家看课本有很多名词解释,其实那都是官方语言,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思维就更加合理的了解,最好能够具体化形象化,比如说地理各种地表现象,大家看书的时候哪怕没见过,脑中也形成个概念,历史事件和各种名词解释展开联想,如工业革命,马上就想到其事件、起因、标志、影响(经济、政治、国际关系),这样就可以通过一个考点抓住更多的内容,在做文综选择题的时候,尤其注重关联性,通常选项中含有越多专有名词(关键词),越正确,当然要在本身描述没有错误的情况下和对这些词的理解角度上。如:
从根本上说,法国启蒙思想所体现的时代特征是()
A.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思想解放潮流
B.法国社会第三等级反对特权等级的需求
C.法国资产阶级推翻君主专制,创立民主共和的需要
D.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壮大的新兴资产阶级夺取政权的需要
这题不能说其他答案明显错误,但是能够关键词最多的是D,因为关键词越多,可涵盖的面越广。
要学会用知识点来回归课文
之前说的联结知识点、理解知识点,都是为了考试的时候能够用上,依照大家的习惯,做题的时候经常用到哪些知识点,并且还用不太顺手?这都必须回去看;哪些题可以通过回忆知识点做出来的?这些题所涵盖的知识点无论你掌握了没有,必须按照思维的角度去回归课本,研究下纯考知识点的题出自课本的什么思维,这样哪怕考试时题目隐藏了知识点,也能够根据课本的思维点把这个隐藏知识点挖出来。
不要盲目的做题
时间越来越短暂,大家知道,盲目的做题除了浪费时间外,还会导致失去自信心,等于叫你和一个陌生的人到陌生的地方转两圈,看到不少东西,回来却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干啥。因此做题要有目的,不是单纯的为做题而做题。有人说考试不就是能把题作出来就完了吗?我平时做大量题就是为了要把题给做出来。高考这么多年,每年都几乎所有的考生都大量做题,但是高分的比例高吗?大量做题是有效果,但是到了时间紧迫的时候,应当理性做题了。除了拿下该拿的分数,突破容易拿下的分数外,这时候该以琢磨试题为主。反正已经做了大量题了,把做过的作业、试卷拿过来,看看自己怎么做出来,以前能做出来现在是否忘记了,以前不会做的,老师讲完了后还会不会做,这个才是比较重要的,因为到了这个阶段,基本上该做的题型全部都做过了,但是没有做一个很好的消化,做题要站在消化好的前提下,结合以前会做的题即课本给定的思维,用定性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题目,然后再下笔,同类的题若你多研究几遍,可以发现无论题目如何变换,总体的思维过程却是惊人的一致的,那么拿这个思维做任何题都行。并且都有其相似的解题步骤,如函数,都能按照先表达、再变形、探讨特殊值、计算特殊值、得出结论、特殊值讨论的步骤解答,当然,不同的学生可以形成不同的步骤,主要以个人的理解为前提。
抓好选择题
选择题又称标准化试题,俗称客观题,因此必须强调“标准”和“客观”两个词,“客观”是做题的基础,“标准”是答题的原则。
什么叫客观题?就是不能发挥主观思想,大家做选择题的时候一定要照这题目字面所表达的信息做题,尤其是语文英语文综等语言类考题,因为大部分选择题都是单选题,答案具有唯一性,而且全部省去了中间过程,无论什么程度的学生,只要能够做到定性读题,结合课本知识点的概念,利用选项、题目之间的暗示,就能够解答完成。选择题所 3 占高考分数大约为310~330分,占比42%以上,并根据你的选择一锤定音,完全没有步骤分给,是造成大面积丢分的一个主导因素。而且选择题出现在试卷前面,做题不好往往影响后面发挥,所以在做题的时候以选择题为主要目标着重加强练习,而不要专门去抱大题。马虎粗心的成因及对策
很多学生成绩起伏不定,事后向我反映,马虎了,粗心了,这些都不是理由,为什么你马虎了这么多年?考试的时候一定都比平时认真,但是平时不怎么认真的情况下能把题做对,为什么考试的时候马虎了呢?
其实不是所谓的马虎,而是做题的时候很多同学拿到题,首先干的第一件事是这题做过或这题没做过,认为做过的自然而然的开始回忆以前做过的题,就有可能造成做这道题的时候条件看错、数字抄错,因为你做这道题时不自觉想的是做过的题。碰到没见过的题也会开始回忆一番,有没有做过类似的啊?当你这么想的时候,哪怕你再集中,也有片刻恍惚,也许很简单的题就给你绕复杂了。还有一种人,这题反正做过差不多,三下五除二简单的很,结果些了一堆,发现不是这么回事,然后才从头看起,即使做出来了,也花费了不少时间,而且对自己有把握的题都做成这样了,做下道题的时候就更加容易出错。
那么我们要如何克服马虎粗心呢?就是平时做题的时候,什么都不用想,直接抓题目和条件做题,时刻记着,不管做过没有,都当作没见过这题,由这题给的信息来决定方向,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30天很短,这么多内容照顾的过来吗?其实课本知识点过一遍一周的时间就够了,但是结合题目去过课本,既锻炼了做题思维,又更深层次的掌握了课本知识点,表面上花费了更多的时间,但是能确保你成绩更上一层楼。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