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性质活泼的氧气(教案)范文
第二节 性质活泼的氧气 教 案
[教学目标]
贵州省仁怀市城南中学
余昌林(2007年9月13日)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观察和描述木炭、铁丝、蜡烛、等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的用途、氧气与人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发现问题,运用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再对学习素材进行比较分析与归纳概括的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几个实验的操作,使学生感受化学实验的乐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研究求学的品质。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几个实验的操作和现象的观察及文字表达式的书写。
[教学程序] [提问]:
1、你已经知道氧气有那些重要的性质?举例说明
2、有什么事实能证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
[学生思考并回答] [引入新课]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今天就来共同探究“性质活泼的氧气”。
[观察探究]
每小组取四瓶氧气,盖上玻璃窗片,正放在实验台上,先取一瓶观察氧气的颜色、状态、气味,然后学生阅看P33页内容及P34页的上边两张图片,探究氧气有那些物理性质。
【探究提纲】
1.说出氧气的颜色、状态。2.氧气有气味吗? 3.已知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空气的密度是1.293克/升,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
4.在1升水中仅能溶解30毫升的氧气,怎样表示氧气的溶解性呢?(易溶?难溶?不易溶?)
5、如果改变条件,氧气的状态会不会改变呢? [学生活动] 小结氧气的物理性质: 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稍大于空气。不易溶于水。氧气液态的时候是淡蓝色的;固态是淡蓝色的雪花状。
[教师提问]
1、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为什么应瓶口向上放在桌面上?
2、水中鱼儿能生存,说明氧气在水中的溶解性是不溶还是不易溶?
[学生活动]
回答以上两个问题目。
[实验探究]:
木炭、铁丝、石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和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请同学们通过观察,归纳实验的现象,填写实验报告,并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教师校正] 铁丝燃烧的生成物是四氧铁化三铁。
[学生分组讨论和交流] 总结: 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许多物质会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在某些条件下,物质与氧气的反应比较剧烈;而在一些条件下,物质只与氧气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在氧化反应中,氧气是常见的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学生思考]
1、怎样检验集气瓶中的气体是氧气?
2、做铁丝与氧气反应的实验时为什么集气瓶底部要加少量的水(或细沙)?为什么将铁丝绕成螺旋状?
[学生讨论并回答]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果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集气瓶底部要加少量的水或细沙为了防止生成的灼热的熔融物溅落把瓶底炸裂。将铁丝绕成螺旋状是为了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学生观察图片] 总结氧气的用途:
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潜水、医疗急救;炼钢、气焊以及宇宙航行等都要用到氧气
[课后练习]
1、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 色,味的气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
2、氧气也有三态变化,在压强为1.01*105Pa,-183℃时,氧气转化为的液体,在-218.4℃时转化为 状的固体。
3、关于氧气化学性质描述错误的是 A.具有可燃性 B.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C.具有氧化性 D.具有助燃性,可以支持燃烧
4、铁、碳、石蜡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的共同现象是 A.都有气体产生 B.都有淡蓝色火焰 C.都能发光放热 D.都有水珠生成
5、下列各项应用和氧气的用途直接有关的是
①气焊 ②医疗 ③炼钢 ④除锈 ⑤潜水 A.①③⑤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6、下列物质在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时要预先在瓶里装少量水或铺一层细纱的是
A.铁丝 B.石蜡 C.磷 D.木炭
7、田径比赛的发令枪打响时,产生的白烟主要是 A.二氧化硫 B.五氧化二磷 C.水 D.四氧化三铁
作业布置: 课本P38第1、2、3、4题
第二篇:氧气的性质教教案
氧气的性质
1、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
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2)过程与方法
观察并说出木炭、硫、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树立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②初步学会“观察现象——分析现象——获得结论”的科学思维方法。
2、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氧气主要的化学性质。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3、教学过程 氧气的性质(板书)
一、物理性质(板书)
通常状况下(101 kPa,20℃):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
在压强为101kp、-183 ℃氧气会变为淡蓝色的液体,-218℃为雪花状的固体。
二、化学性质(板书)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1)现象: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的气体(2)表达式: 碳+氧气→二氧化碳
C O2
CO2
2.硫磺在氧气中燃烧
(1)现象:产生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2)表达式: 硫+氧气→二氧化硫
S O2
SO2
3.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1)现象: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产生黑色的固体。(2)表达式: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Fe O2
Fe3O4
提问:为什么要在集气瓶底加入少量水或细沙?
氧气的性质小结: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点燃或加 热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具有氧化性和助燃性。
三、课内习题
1、下列关于氧气的物理性质叙述错误的是()A、氧气易溶于水
B、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略大 C、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D、在一定条件下,氧气可变为淡蓝色液体,也可变为雪花状淡蓝色固体
2、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A、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D、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板书设计]
氧气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
通常状况下(101 kPa,20℃):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在压强为101kp、-183 ℃时氧气会变为淡蓝色的液体,-218℃时为雪花状的固体。
二、化学性质
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碳+氧气→二氧化碳
C O2
CO2
2.硫磺在氧气中燃烧: 硫+氧气→二氧化硫
S O2
SO2
3.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Fe O2
Fe3O4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点燃或加热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具有氧化性和助燃性。
第三篇:《氧气的性质》说课稿
《氧气》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内容是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为《氧气》。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与学法分析及教法分析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氧气是学生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和典型代表,是从化学学科特征出发,运用实验方法研究物质的开始,符合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氧气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以后学习探索别的物质时,会习惯地遵循一个合理的顺序,使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全面、深入。为后面学习二氧化碳、铁等物质的性质奠定了基础。2 教材内容分析(1)教学内容
本课题包括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部分。教材以氧气的化学性质为核心,通过氧气所能发生的一些具体的化学反应,介绍了氧化反应的基本概念。
第一部分介绍氧气的物理性质,从学生熟知的空气入手,从颜色、状态、溶解性等方面总结氧气的物理性质。
第二部分通过实验对比,得出物质在空气中和在纯氧气中反应的不同现象;通过实验和讨论,学习一种常见反应类型——氧化反应,并认识氧化物。为了和通常的燃烧对比,教材还介绍了缓慢氧化。(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①认识氧气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比较活泼;
②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③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一些化学反应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学习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从实验中获取化学信息;
②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①培养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
②逐步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规律观点;
③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同时欣赏实验现象美,逐步认识到氧气使世界充满了美。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氧化反应、氧化物的概念; 难点:①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分析能力;
②培养学生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认识物质的能力。(4)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氧气(五瓶)、木炭、铁丝、细沙、蜡烛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备认知基础:学生在小学自然课及初中生物课就认识了氧气,知道了氧气的存在和氧气能供给呼吸。经过本单元第一节《空气的成分》的学习,学生对氧气的存在有了进一步认识,从心理上和知识背景上都具备了学习本课题的条件。但是学生对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用途缺乏系统了解。2 学生已具备的技能基础:通过前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常用化学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初步学会了药品的取用,但基本的实验操作不够规范。在本课题中,有较多的实验,这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更多仪器,并学习仪器的规范操作。
三、教法分析
新的教育理论认为只有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有机结合,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据这一教育理念,本节课主要采用演示实验、引导探究法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观察、描述记录实验现象,采用边实验、边观察、边记忆的方法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此外,本节课的教学还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学生讨论归纳法,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学法分析
根据以上教法及学生实际,本节课主要采用的学法为:
1运用逻辑思维观察氧气的物理性质。锻炼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认识物质物理性质的方法。
2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描述、记录实验现象,在教师指导下书写化学变化的文字表达式。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根据实验结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沿着 “实验---推理---归纳”的思维途径,使学生积极参与获取知识。
4讨论:木炭、铁丝、蜡烛在空气中反应与在氧气中反应剧烈程度明显不同,为什么?认识到决定化学反应现象的根源。
五、教学过程分析 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首先以流行歌曲形式开场。“深呼吸,闭上你的眼睛,全世界有最清新氧气”,设问: “人的日常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的是氧气?”学生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提出一些常见生活中现象,如:人需要呼吸,如果一个人5-7分钟不呼吸会怎么样?钢铁为什么会生锈?家里的液化气是怎样被点燃,为什么能燃烧?等,这些现象都与氧气有关,这样不但能自然导入课题,而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因此能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带着探索未知的心理进入新的教学。
2、层层深入、讲述新课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因为氧气与人类的生活联系的非常紧密,我启发学生闭上眼睛呼吸,从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等方面体会并总结氧气的物理性质。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对于氧气的化学性质必须通过观察实验来完成。老师演示【实验探究4-3】,让学生仔细观察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的不同现象,学会用语言描述这些现象,并引导学生分析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
在观察木炭、铁丝与氧气反应的实验时,首先要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质在空气中常温下有没有变化;点燃(或加热)后再观察它们在空气中能否持续燃烧,以及燃烧时的现象;继而观察它们在纯氧气中的燃烧现象;还要观察生成物的色、态、味(或检验生成物)。这一系列的有目的的思维性观察,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科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把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和实际反应有机的结合起来。例如,碳的燃烧,先写出反应物的名称:碳 +氧气;为了使学生注意到化学反应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生,可先将碳伸入氧气瓶中,没有反应发生。然后在酒精灯上点燃,观察它在空气中燃烧的情况,再伸入氧气瓶中,对比观察反应现象。这时应继续书写文字表达式,写明产物并注明反应条件。对于铁和氧气的反应,可以采用同样方法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在书写时可以把有关的元素符号、化学式注在相应的名称下面,提前记忆,分散教学难点。
实验演示结束后,在分析实验的时候可以引出氧化反应和氧化物的概念。采用学生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从生成物和反应物两个不同的侧面来描述反应类型,加深对化学反应的认识。为便于分析总结,可以利用表格来设计板书,以便从不同角度得出氧化反应的概念,认识氧化物。在总结氧化反应的定义时,应注意:①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如蜡烛燃烧是氧化反应但不是化合反应,化合反应也不一定是氧化反应。② 演示实验中物质的燃烧是剧烈的氧化反应,但氧化反应并非都是剧烈的,可列举食物的腐烂、铁生锈等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引出缓慢氧化的概念。在认识氧化物时,联系化合物与氧化物的关系进行比较学习。
引导学生思考氧气的浓度与反应现象的关系,体会前面学习的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最后可以让学生观看高温乙炔焰焊接钢轨、高温堆肥、酒和醋的酿造等视频短片,让学生明白化学反应对人类生活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体现出“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逻辑规律。小结
以实验为环节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分析、讨论,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学习氧化反应和氧化物的概念。最后根据板书对本课时主要内容进行小结。
六、板书分析
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体现重点。
七、作业分析
1课后习题 1—6 闯关100 能力提升1、2、3
第四篇:氧气的制备与性质验证教案
教案
课题:O2的制备及性质实验 课型:实验室
教具:试管,酒精灯,导气管,烧杯等 授课时间:2012/11/7 教学目标:1’学会仪器的使用,装置的气密性检查。
2了解实验室制备氧气的几种方法。
3了解收集氧气的方法,原理与操作。
4掌握实验室制备氧气的操作及其验证氧气的性质。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学会试管的使用,酒精灯的安全操作,装置气密性和氧气的制备操作及性质验证。教学方法:老师一边示范,边讲解,学生先识记,再练习操作,学生操作时思考讨论,老师进行指导。教学内容:1通过根据氧气的物理性质引导学生如何收集气体,本次采用排水法收集气体。2根据课本所学制备氧气的知识引导学生采取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加热下方法制备实验,并引导操作。3按照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组装顺序安装仪器。4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用手握紧试管或用酒精灯略微加热若有气泡冒出证明气密性良好。5装药品,由于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是固体,所以纸槽装好后,缓缓倒入试管。6连接号装置,点燃酒精灯加热,开始使试管各部分均匀加热,避免局部加热爆炸。7排水法:当集气瓶的一侧有气泡放出时,证明已收集满。8收集完后先撤导气管,后灭酒精灯,避免倒吸。9用带有火星的木炭(复燃),以及铁丝(火星四射)来验证氧气的化学性质。
注意事项:1试管口略向下倾斜。2铁架台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3酒精灯的使用。4物品均匀铺在试管,控制反应速率。
课后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还有氧气的化学性质的验证。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水平,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增加了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更是让学生热爱化学,热爱学习。也是为以后的实验及操作奠定了基础。
第五篇:氧气性质复习课教案
氧气性质复习课
【引课】先给大家猜一个谜语,看能不能猜出这种物质是什么?
谜语:看不见来摸不着,时刻伴随在身边。
树儿草儿吐出它,人儿鱼儿吞下它。
谜底(氧气)
今天这堂课就和大家一起复习一下氧气的性质。
首先进行一个互动实验,大家仔细观察分析,在这个实验中体现了氧气哪些性质?
【实验一】事先准备,互动
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氧气,倒置,先抽去毛玻璃片,在瓶口放带火星的木条,观察木条复燃的情况,数10秒后,再插入带火星的木条,观察木条复燃的情况。
【提问】这个实验中体现了氧气哪些性质? 1.氧气具有助燃性 2.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3.氧气不易溶于水
我们可以用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两种方法收集氧气。
【提问】
1.用排水集气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如何判断氧气已经集满?(学生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一瓶氧气)(教师演示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氧气)
2.这两种不同的收集方法所集满氧气的纯度哪个更高(学生意见)
【实验二】利用氧气传感器测定对比两种方法所收集到氧气纯度的差异
【介绍】氧气传感器
(探头、校准数据是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图像的横坐标和纵坐标)
【小结】用排水法收集到的氧气纯度更高
【提问】
1.回顾刚才用向上排空气法收氧气过程中用于验满氧气的带火星的木条,一开始收集氧气就放在集气瓶口,为什么开始不复燃,后来才复燃,难道收集氧气初期集气瓶中不含氧气吗?
—— 不,收集氧气初期集气瓶中有空气,空气中就含有氧气
2.那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在收集氧气初期不复燃,收集了一段时间后才复燃与什么因素有关?
—— 与氧气浓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小结】氧气有助燃性,物质燃烧的进行与氧气浓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氧气的浓度越高,燃烧进行得越剧烈。
【提问】燃烧的进行与氧气浓度有关的实验我们已经做了不少。比如硫磺在空气中燃烧放出淡蓝色火焰,而在氧气中燃烧则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我们这里不再重复,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物质燃烧的进行除了与氧气浓度有关外和物质本身的性质是否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呢?
【实验三】利用排水法在收集一定量的氧气同时插入带火星的木条、竹签、香条,观察三种燃条复燃的情况
【小结】这说明了物质燃烧的进行不仅和氧气浓度有关,与物质本身的性质也有密切的关系。
【引入】以上我们复习了一些物质在点燃的条件下与一定浓度的氧气发生燃烧这一类进行速率快,反应现象明显的剧烈氧化反应。而在现实很多情况下物质与氧气的反应进行得很慢,甚至于不易被人察觉,这就是缓慢氧化的过程。你能举出一些缓慢氧化的例子吗?
下面我们就以细铁丝为例进行实验,观察物质与氧气发生缓慢氧化的过程中氧气浓度的变化。通过实际数据的测定真实地感受一下平时很难被我们察觉的缓慢氧化过程。
【实验四】取细铁丝放在集气瓶中做铁丝生锈实验(用瓶塞封闭集气瓶,瓶塞上连接氧气传感器,观察铁丝生锈过程中氧气浓度的数据变化)
【小结】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剧烈氧化 缓慢氧化)
【过渡】从对化学实验的定性研究转化为定量研究
【总结】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时刻伴随在我们身边,我们片刻都无法离开的氧气的重要性质。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利用它,规避掉火灾、金属锈蚀、食物腐烂等我们所不期望发生的反应,利用氧气的助燃性和氧化性为人类提供热能,酿造酒、醋等有利于人类的反应。所以我们说是一门造福人类的科学。
板书:
【实验一】:用排水法一瓶氧气,倒置,先抽去毛玻璃片,在瓶口放带火星的木 条,观察木条复燃的情况,数10秒后,再插入带火星的木条,观察木条复燃的情 况。
结论:1.氧气有助燃性 2.氧气密度大于空气 3.氧气不易溶于水
【实验二】:用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各收满一瓶氧气,对比所收集到氧气浓度的差异
向上排空气法测定结果 排水法测定结果 结论:排水法收集氧气的纯度更高
【实验三】:利用排水法在收集一定量的氧气同时插入带火星的木条、竹签、香条,观察三种燃条复燃的情况 结论: 物质属性影响与氧气反应的效果
【实验四】:取铁丝用稀盐酸除去铁锈,放入瓶中,再加入少量食盐水,塞紧瓶塞,瓶塞上连接氧气传感器,观察铁丝生锈过程中氧气浓度的变化。结论: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氧气性质复习学案
【实验一】: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氧气,倒置,先抽去毛玻璃片,在瓶口放带火星的木条,观察木条复燃的情况;数10秒后,再插入带火星的木条,观察木条复燃的情况。
结论:1.2.3.【实验二】:用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各收满一瓶氧气, 利用氧气传感器测 定对比两种方法所收集到氧气纯度的差异
向上排空气法测定结果 排水法测定结果 结论: 【实验三】:利用排水法在收集一定量的氧气后同时插入带火星的木条、竹签、香条,观察三种燃条复燃的情况
结论: 定量分析:
该实验中,所用集气瓶的容积为 285ml,向其中加入75ml的水,再用排水法将水排尽,做余烬复燃实验,此时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多少呢?(收集到氧气的纯度可用实验二测得排水法收集到氧气的纯度数据)
【实验四】:取铁丝用稀盐酸除去铁锈,放入瓶中,再加入少量食盐水,塞紧瓶塞,瓶塞上连接氧气传感器,观察铁丝生锈过程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变化。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