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民族音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学民族音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学民族音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小学音乐论文。论文关键词:中学民族音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民族音乐在新课程形式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民族音乐是民族传承的一个很重要载体,孔夫子就非常重视“乐”的教化作用。民族音乐承载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时间是检验事物价值的标尺,几千年的文化传承,足以证明民族音乐的价值。
虽然,新课程教材比起旧教材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也不可避免的存有其局限性。同时,由于社会和历史的种种原因,中学民族音乐教育教学又存在着诸多不利的因素:
(一)教材导向与学生审美需求之间存在矛盾。
大多数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主要原因是现行的中学音乐教材,选择的乐曲大部分以中外经典乐曲为选编对象,几乎很难找到较通俗的音乐作品。改革的深入不仅促进了经济的不断交流,也加速了各种形态的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渗透,林林总总的各种形态的流行音乐大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导致学生对一些民族音乐不理解也就不愿接受,因而他们也就更愿意欣赏那些通俗易懂的流行音乐。这也就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二)对音乐功能的认识缺乏科学性、全面性
虽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音乐的功能认识比以前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仍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大多数学生和家长甚至部分老师对音乐的美育、德育、智育以及许多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功能并没有形成比较全面客观的认识。其实,音乐教学首先表现为一种美育教育小学音乐论文,它的可感知性是其它美育教育手段无法比拟的。同时,它还会起到辅助德育、智育的作用,对于青少年培养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丰富而高尚的情感、想象力、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其它学科不可取代的。柏拉图曾说:“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以外,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究,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但是,许多学生和家长甚至部分老师认为音乐学好学坏并没多大关系,这对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是很不利的。
(三)在升学考试课程缝隙中民族音乐教育难以生存。
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存在,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把升学率看成学校声誉和生命力的标志,凡是中考、高考科目之外的课程一概受到冷落。中学音乐教育就很难得到实质性的开展,民族音乐教育被打入冷宫更似乎就是一种必然。在学习任务繁重的今天,学生仍不管是否愿意,都必须面对现实——中考、高考,因而音乐课更显得无足轻重了,更不用说民族音乐了!学生能有时间偶尔听几句从大街小巷传来的通俗歌曲并跟着哼上一两句,就已不错了。基于对当前中学民族音乐教育教学中现存的不利因素的认识,本人认为除了相关教育部门应进一步加强音乐教育方面的一些相应的改革和调整,而作为一位音乐教师也应针对现状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个人觉得音乐老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加强民族音乐美的宣传与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利用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利用现代网络功能,弥补课程设置的不足。音乐与计算机的结合,不仅拓宽了音乐教学的思维与方式,更具重要意义的是带来了音乐学习中的思维方式变化.正如普通高中音乐课标提到:要求学生“能够在电脑上应用相关软件欣赏音乐,并能够通过互联网搜寻和下载音乐资料”。因此,在课前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将下周要学习的知识内容通过上网查阅相关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各组还可以互相补充,比如讲到某个少数民族,它的风土人情、服饰、节日、音乐等,这些足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掌握知识,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他们团结合作能力。
(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 在欣赏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教学
摘要素进行对比,让学生讨论、比较分析找出各自的风格特点,最后再次聆听并提出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本课的教学重点——“鱼咬尾”,教师适时引导提示,这时就有学生说:“这不就和成语接龙一样吗?”全班同学一听,互相讨论,最后懂得了“鱼咬尾”的民歌创作方法。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学生通过感知、思考、讨论、总结等学习过程,不仅能更深刻、更准确地领会音乐作品的感情内涵,同时能找到音乐与语文、历史等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感知和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更准确全面的认识音乐的美育、德育和智育等功能,从而自觉端正对音乐学习的态度。这正如毛泽东同志在他的哲学著作中所说,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小学音乐论文,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三)加强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知识的掌握能力,陶冶情操
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音乐教师可以结合第二课堂,组织“民族声乐演唱”“民族器乐”等兴趣小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也可以组织部分班级开展“民歌演唱会”“中华卡拉OK民歌大奖赛”等活动,扩大民族音乐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影响。针对当前流行歌曲的冲击,这显然也是一种有效的导向手段。此外,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本地区(“南音”)的特殊民间文化,组织学生进行音乐采风,收集原生态的和变异的民族民间音乐,让学生从乡土音乐的认识和感受做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民族情,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乡土音乐,热爱乡土音乐,继而更好地认识乡土,热爱乡土。
作为一名从事音乐教育的工作者,应该对民族音乐有着足够的重视,应该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加强对学生的民族音乐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为培养下一代尽职尽责,不辜负人民的重托
第二篇:当前中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
当前中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
对策分析
广州某中学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其结果是:在音乐、体育、电脑、文学、美术等并列项目中,表示喜欢音乐的得票最高,占被调查人数的33.69%。而在这些喜欢音乐的学生中却只有42.05%的学生表示喜欢现在学校开设的音乐课。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承认最喜欢港台、欧美流行音乐并盼望当歌星。而喜欢古典音乐、民族音乐、轻音乐等的分别只占10%左右。以上调查虽不能说完全精确,但也有一定的代表性。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学生不喜欢我们中学目前的音乐教育呢?有什么解决的方法呢?
一、当前中学音乐教育
大多数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不喜欢音乐课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课堂上的经典作品和德育内容提不起他们的兴趣,现行的中学音乐教材,绝大部分内容都是以中外经典作品作为选编对象的,几乎很难找到较通俗的音乐作品。其中一部分音乐作品政治色彩过分浓重,艺术技巧过分深奥,学究气强,学生味弱。这就必然影响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造成课上得不到课外补的现象。他们更愿意欣赏的是流行音乐。这些音乐往往以通俗易懂的曲调,直接明了的歌词,亲切自然的歌唱,轻而易举地抓住了
2、家庭、社会对少儿音乐学习的两极取向
目前家庭、社会对学生学习音乐的态度有两种较为极端的价值取向:一种是过分重视。有些家长自己年轻时喜爱音乐但从事音乐工作的梦想未能实现,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这些家长对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不管孩子的自身条件如何,一厢情愿地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为音乐家。他们更多的是从自己的主观意愿出发,强迫孩子学习音乐。在儿童时期,由于孩子缺少自我意识,因此对家长的选择被动顺应。而到了中学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逐渐成熟,他们渴望独立自主,反权威意识很强,从本能上更愿意自己去选择,而不愿意听家长和老师的说教。另一种是不太重视。认为音乐课不是考试科目,不把音乐课作为一门重要课程来看待,仅仅把音乐课当成繁忙课程中间的休息和放松。学校也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与评价手段,无法像其它文理科课程考试一样,督促学生学习。所以,学生就更不把音乐课放在心上了。
3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的美育、德育、智育及许多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功能正在被人们逐渐接受。音乐教学首先表现为一种美育教育,它的可感知性是其它美育教育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同时,它还会起到辅助德育、智育的作用,对于青少年慧敏能力、感受力和永恒心的培养,特别对联想力、创造力的培养是其它学科所不可取代的。但是长期以来社会对音乐课就是唱唱跳跳的娱乐课的观点还是深深地影响着今天的学生和家长。在他们看来,音乐课上通过经典作品学习音乐文化与人文知识未免有点勉为其难与小题大做。所以始终把音乐课看成“小三门”之一,没有给予应有的重
4、社会需求与教学目标之间不协调甚至相距甚远
在现行的教材中,贴近现实生活,适应青少年身心特点、旋律又新又美的歌曲、乐曲较少,教材的编排有的还不够生动、活泼,教材中政治说教的目的太明显,使得学生对它兴趣不浓。而在社会上,学生们所接触和接受的绝大多数是大陆、港台与欧美流行音乐。由于流行音乐的传播无所不至,演唱技巧没有约束,音像商品铺天盖地,包装制作华丽耀眼,导致学生深深迷恋流行音乐,盲目崇拜大牌明星,对学校音
5、在升学考试课程缝隙中艰难生存的音乐教育
所有的中学都把升学率看成学校声誉和生命力的标志,凡是高考科目之外的课程一概受到冷落。中学的音乐课大多是一种点缀和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一周一学时,周期太长,学过的知识到下周上课时学生已经生疏了。众所周知,音乐学习需要大量的练习和实际应用,课程量太少就无法保证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因为音乐课不是考试科目,在学习任务繁重的今天,学生们不愿意,也没有时间在音乐学习上投入太多的精力,不论他们是否喜欢音乐。学生们都有明确的目标--中考、高考,不管他们是否愿意,这都是他们必须面对的现实。社会、学校、家庭的压力,使他们清楚他们的出路在那里。而不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在目前都不可避免地带有鲜明的功利性导向,学生们也必然功利地去选择学什么,不学什么--当然是考什么就学什么了。正因为这样,音乐课就显得无足轻重了。反正升学又不考,学了也用不上,还要占用一部分时间、精力,得不偿失。在老师待遇上,音乐教师要比其它教师完成更多的课时量,才能获得相同的待遇。评教学新秀、教学骨干,选送进修深造等机会都离音乐教师太远。评定职称时,音乐教师也往往排在最后面。同时,学校的第二课堂活动占去了教师大量的时间,而第二课堂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学校用来装点门面、“锦上添花”的产物,教师在第二课堂的工作只能得到很少的回报。这些都大大地挫伤了音乐教师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得过且过。而进修及交流机会的缺少使得很多教师的知识老化,技能退步,也无法把、从根本上讲,音乐教育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教育部门要对中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教育,重视音乐教育教学,推进音乐教学内容、形式与方法的改革,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把学生吸引到音乐课堂上来,发挥音乐对人格的全面发展,个性完善的积极作用;文化部门要发动专业和业余词曲作家,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流行歌曲;出版部门在抓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注重社会效益,努力出版和制作适合青少年的优秀读物和影视、音像制品;还需要加强传媒的正确引导,重视正面的宣传、引导,有关部门要加强联系和合作,共同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而创造一个
2、让广大青年学生切实了解音乐文化,使他们正确认识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消除“为从事音乐工作而学习音乐”的错误观念。广义的素质教育是指在德、智、体、美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对学生来说,不仅要具备全面的文化知识,还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才能成为全方面的综合人才,才能与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相适应。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他常常和量子理论的创始人普朗克一起演奏贝多芬的作品,他拉小提琴,普朗克弹钢琴。量子论和相对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没有人知道这两位伟人一起演奏时交流过哪些科学思想,但人们可以猜想到,科学美与艺术美在他们心中是相通的。在中国也是一样,中国第一首小提琴曲是地质学家李四光1920年写成的。钱学森也特别支持艺术教育,他会吹圆号、会弹钢琴。他有一句名言:“科学家不是工匠,科学家的知识结构中应该有艺术,因为科学里面有美学。”艺术教育对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大脑右半球的能力培养都是非常有用的。正如美国《零点项目》执行主席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所指出的,人有七种智能,它们是:
1、数理逻辑分析智能;
2、语言技巧智能;
3、音乐智能;
4、身体运动智能;
5、空间位置智能;
6、人际关系智能;
7、认识自己的智能。这里每一种智能的发展
3、适应历史与社会发展的特点,更新中学音乐教材的内容。我们必须承认,流行音乐代表了一种音乐风格,自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也就有人去关心它、热衷它。面对流行音乐的思潮,可以试试合二为一的“中庸”之道,在教材中注意吸纳一定数量的通俗音乐,还可引进一些学生喜欢的“校园歌曲”。这些音乐大多旋律优美、节奏多变、篇幅短小、风格新颖,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当然还要着力提高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和对古典音乐文化的欣赏水平。学生在这种体贴入微的教育下,对传统音乐作品就不会再敬而远之,相反却有了一种亲近感。另一方面,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研究教育策略,加强正面引导,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警惕和消除流行音乐带来的某些消极作用,使音乐课真正成4、为中学音乐教师提供宽松的教学环境,保证他们的自主性,让他们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地安排教学活动。学校要开展好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丰富中学生课外业余文化生活,寓教于乐之中,使学生喜欢音乐,用心感受音乐,真正达到陶冶情操,教书育人的目的。音乐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比如让学生看一部感人的电影,欣赏一段优美的舞蹈,聆听一支抒情的歌曲,观看一幅动人的图画……,要尽一切可能让学生多接触有强烈感染力、震撼力的艺术佳作。从中陶冶性情、净化心灵、提高修养、塑造人格。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与活动课,并可根据具体情况开设如“通俗音乐讲座”、“合唱团”、“乐队排练”等选修课程。通俗音乐讲座课应使学生对流行音乐有正确的认识,避免盲目崇拜,而合唱团则可以使他们了解与实践科学的发声,避免对流行唱法的盲目模仿。合唱还可以协调同学们的人际关系,控制由心理闭锁性带来的不良后果。乐队排练可以给喜爱乐器的同学提供一
5、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突出民族性、区域性、地方性特点。“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对当代的中学生,应该让他们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同时还要结合民族和地方的特点,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一些当地的音乐,因为本地音乐的方言、曲调都是学生们所熟悉的,所以他们更容易理解它的内涵,更容易喜欢和接受,这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要观念到位,领导重视,再加上广大音乐教师的辛勤努力工作,达到这一目标并不十分困难。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为音乐教师提供进修升造和民间采风的机会,丰富他们的阅历,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总之,当前中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它既有来自社会方面的,也有来自学校的,同时,也与我们特定的教学对象有密切的关系。我们既不能将其任意夸大,但也绝不能听之任之。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也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广大的音乐教师也要大胆探索,锐意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探寻一条解决问题的的科学方法。既不能急于求成,幻想一蹴而就地解决问题,也不能抱着等、靠、要的思想,消极应对。要以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时代感为动力,从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的高度来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使我们的中学音乐教育为造就更多、更全面的适应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才而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第三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在新课程教学中发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实践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一、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情境创设不当,缺少针对性
数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数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儿童发展需要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据不完全统计,80%以上的课都是从生活中或创设情景引入,其中有很多精彩的案例,但有些也有牵强之感。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由于诸多原因,情境创设往往“变味”、“走调”,缺少针对性,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问题二:合作形式滥用,缺少实质性。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合作欲望,是确实有合作必要的选择,而不是教师认为什么时候合作就什么时候合作。有的教师一提出问题,马上组织学生合作讨论,有的学生还不知道干什么,因此看似“热热闹闹”,但结果却是“蜻蜓点水”;有的课合作次数过多,反而削弱了师生间信息的交流与反馈,使教学目标无法在40分钟内完成;有的合作学习,教师为急于完成预设的活动,在学生意犹未尽时就终止合作,使合作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问题三:教学方式呆板,缺少启发性
有的数学课堂教学把传统的“满堂灌”变成“满堂问”。“知不知”、“是不是”、“对不对”、“怎么样”、“好不好”、“还有吗?”……之类的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一方面把整体性的教学内容肢解得支离破碎,从而大大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另一方面把对话变为问答,课堂上一问一答,形式呆板,表面上师生、生生在互动,实质上是用提问的方式去“灌”。学生很少提出自己的问题,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师生、生生没有真正动起来。就像涂长顺老师说的,由原来的“填鸭子”到现在的“问鸭子”了。
就会造成评价的失真。这主要是未能掌握激励性评价的“度”而造成的。
二、今后的教学对策
1、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师生生命互动成长的过程,以师带生
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其中应该特别关注的是具有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观念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看待自己的教育对象,是否诚心诚意的把学生视为学习的小主人——一个个具有个性且是鲜活生命的人,这是教学的关键问题。在教学时,作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自身的特点灵活的运用教材的内容,根据区域特点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即有选择性地删减,更注重以人为本,变不利为有利,从学生的实际基础为出发点展开更好的教学。
2、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以境促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创设的情境还应该赋予一定的时代气息。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对于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3、注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多种并存
新课程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就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他主学习要不断地转向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元认知监控的学习;另一方面是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合作学习是课程改革当中大力倡导的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不同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听取别人的意见。但我们要注意小组合作的时机。一要选准合作学习的内容。一般来说,出现新知识,需要找出新的解决方法,可以让学生合作探讨;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也有一定难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有争议的时候、而且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讨论,在辩论中求真。二要把合作技能当做重要内容教给学生。首先,要如同传授学科知识一般教会学生各项合作、人际交往技能。如,“善于倾听”是一项重要的合作技能,教师要使学生明白,所谓“倾听”,就是当别人发言时要专注地听,眼睛注视着对方,不打断别人的发言等等。其次,教师要为学生做出示范,使学生通过模仿形成合作技能。三要注意在合作交流中,要提出合适的问题,给学生足够的时空,教师要适时的引导。在合作学习的同时更要关注弱势群体,不要让他们成为学习的“旁观者”,一定要让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的数学,注重个性化的学习。
4、注重创设全面参与的学习活动,动静结合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现代认知科学,尤其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不能被传递的,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为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将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索对象,让学生付出一定的智力代价,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学习活动。
第四篇:农村中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中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素质教育要求改变中国“哑巴英语”的英语教学现状,以便能真正实现为交际运用而学的目的。尽管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但英语教育的建设尚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农村中学的英语听力教学,仍然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
【关键词】农村 中学英语 听力教学
一、正确认识听力的重要性及其地位
英语听力(listening comprehension)即获得有声信息的活动能力,同时也是一种交际能力。在英语四项技能中,它对英语学习至关重要。在一般语言活动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正如River Temerley所说:“听,是人们根据自己所了解的语言知识、予语义和语法三方面的潜力,从语流中获得信息的积极活动”,听是交际活动中实用最广泛的方式。
二、农村中学学生听力普遍差的原因
1.客观原因
(1)训练方式方法不当。对学生的听力训练并未在农村中学英语教学中得到足够的重视。教学配套设施不到位,学校并未开设专门的听力课;更没有英语语音室。教师上课只靠粉笔、课本和一张嘴。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初中学生英语听力的提高,滞后了英语听力教学的顺利发展。
(2)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不够。听力内容涵盖社会的各个方面,涉及天文、地理、历史、科技、教育、医学等诸多领域。学生往往在缺乏了解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去理解,因而造成一知半解,甚至是其完全错误的结果。所以往往听完一篇材料后对其内容一知半解,甚至不知所云,结果影响了理解。
(3)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各校攀比考分直接影响了教师对英语听力教学的研究。教师无暇顾及学生听力提高的系统研究,只是走马观花,应付听力考试。在训练学生听力时,不管哪个年级,都采用与中考一致的听力对话和短文形式,而忽略了英语听力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致使训练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2.主观原因
(1)语音的辨别能力差。部分学生对英语标准发音掌握不好,或者他们自身的英语发音与标准发音差距甚大。在听的过程中,错误的语音对听力在很大程度上产生误导作用。有时即使听到了已经学过的词,也会误听为其它词而作出错误判断,在理解上步入岐途。对词在句中朗读时的弱读、重读、连读、语气的变化、语调的升降也掌握不好,从而影响对全局的理解。对不同国家、地域、年龄、职业的人说英语的方式,学生无法较好地进行分辨。因此一些极普通的常用词在学生听起来就成了陌生的不熟悉的词,结果影响了对全篇听力材料的理解。
(2)主要内容抓不住。在听的过程中,要每个词都听懂,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不大可能的。只要听懂中心内容,就能理解领会全文。但部分学生不善于在听时抓主要内容,他们只根据材料中的只言片语就断章取义地进行理解,不能通过对各个局部的理解快速找到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结果对整段内容产生片面的理解,得出错误的结论。
(3)重要细节捕不牢。听力不仅要求学生听懂材料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而且要求学生听懂能说明主题的重要细节。对于那些影响整篇材料的重要细节更必须弄清楚,因为它们有助于对整篇材料的理解。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词义的语境判断差、猜字的技能技巧低、主要内容抓不住,重要细节也捕不牢,结果对与重大细节有关的选择题难以下手。
(4)学生心理素质欠佳。听力材料转瞬即逝,无法像阅读材料那样进行反复读。当学生处于不自信、心理状态不良时或语速快、背景噪音干扰的听力材料时,学生往往表现出焦虑和紧张。与此同时,他们有时会把听力的难度想象地过大,找不到突破口,在心理上排斥所要听的内容,从而影响听力材料的正确理解。
三、农村中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1.过好语音关,进行听力专门训练
掌握良好的语音知识是提高听力理解的基础。学好音标自然是学好英语的前提条件。农村高中学生在初中普遍没有系统地真正掌握好国际音标,许多学生将元音中的[au]读作汉语拼音中[ou],[e]读作[ i ];辅音中[ e ]、[θ ]音弄混等等,加上地方口音的影响及课堂上学生无听力条件,故而学生的听力存在的问题突出。
针对学生发音不准的实际情况,要强化语音的基本训练,集中进行音素练习、单词中的长短元音、辅音、辅音连缀等辨音练习;讲解有关连读、失去爆破、弱读和语调等的一些语音规则,要让学生多进行辨别语音、语调,单词重音及语句重音等语音知识的练习,消除语音上的障碍。熟悉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的发音特点。在此基础上一周用一节课专门进行听说练习。具体做法是:可根据学生中发音的共同难点、重点进行练习,可让学生将个人简介或小幽默等录下来,在课堂上放听,听后指出问题所在。还可以引导学生跟读、模仿,注意英语中特殊的发音现象,使他们逐渐熟悉英语的发音规律,不断培养语感,克服来自母语的干扰,从而有效地提高听力。
2.听说相结合
听与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地说英语,循序渐进,逐步增加。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张口说,即使说不好,甚至错误,也不能全盘否定。要在肯定其参与的前提下,帮助纠正错误,努力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促进听、说能力的提高。还可把说英语与日常学习相结合。
3.听读相结合
对文字材料边听边读有助于增强语感,识别语流。听堵截和能使词句的音、形、意在记忆中迅速统一,减少判断误差。可要求学生养成每天半小时边听边朗读的习惯,开始可以看着文字材料跟读,然后不看文字材料跟读,最后达到凭借语感独立与录音同步朗读。另外要扩大阅读,书读得越多,词汇复现率就越高,对常用词语就会越熟悉。在听时就可以免去英译汉的过程,直接领会听力材料内容。阅读速度的提高还能促进思维节奏的加快,在做听力时能跟上正常的语速。同时,不同内容的阅读还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语感、了解英美文化及文章结构,弄清它们的思维方式,从而促进听力水平的提高。
4.听写相结合
听写练习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听写时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调动其所有语言知识。在听写过程中,学生直接理解,直接记忆,才能把所听到的内容完整的记录下来。听写训练起步时可以写些基本的词语和简单句型,进而听写课文的部分内容,最后听写与课文难度相当的文字材料。当一个学生能较好地写下他所听到的内容时,则证明他对文字的理解已不成问题。
第五篇:中学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思想政治课取得了一定的创新,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以及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中学政治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当前中学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提出提高中学政治教学实效性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中学;政治教学;问题;对策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该阶段正是科学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激发学生对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是培养学生道德素质修养和政治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中学政治教学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中学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1.中学政治教学的理念落后
中学政治课主要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应试教育环境下,中学的政治课仍然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一是政治课教学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中学政治课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教师以分数为中心,忽视学生的兴趣;二是政治课教学的功利性质突出。中学政治课往往被中学看做是一门知识课对待,削弱了思想政治课德语的功能。
2.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在中学阶段由于政治课在中学教学体系中的地位不高,使得人们对政治课的不重视,尤其是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兴趣不高,表现在:一是政治内容的枯燥性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政治课程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和道德素质为主,其内容主要是一些枯燥的知识,因此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二是教师采取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政治课教学主要是教师采取讲说式的方式对思想政治课程进行教学,其主要采取满堂灌的方式讲解理论知识,枯燥的知识必须引起学生的反感。
3.教学评价标准单一
首先政治课的评价功能单一。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政治课的评价标准就是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功能,尤其是忽视了学生在不同时期的进步状况;其次教学评价内容单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以对知识的考查,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目标的评价;最后评价方式存在问题。目前在政治课教学中评价主体比较单一,即教师只对学生进行评价,而学生则不能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
二、提高中学政治课教学发展的对策
1.提高政治教师的专业素养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冲击是巨大的,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才能使用中学政治课改革的要求:首先明确政治教师的角色。政治教师要改变以往在教学中的地位,教师要积极转变角色,成为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教学中要加强与学生的合作,形成相互学习的氛围;其次教师要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作为政治教师一定要具有扎实的政治理论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能够将生活中的知识应用到政治教学中;最后教师要提高专业技能。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丰富的教学能力吸引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兴趣。
2.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政治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是教师要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是相对与填鸭式教学而言的,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亚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愉快的体验,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采取有趣味的提问,并且设计问题的提问方式,以此提高政治教学的实效性;二是积极应用案例教学法。在中学政治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可以体现政治学科的德育性和课程的生活化,因此教师要积极应用案例教学法对政治教学进行教学。
4.丰富政治课的内容
5.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一是构建多元化的学生学业评价。思想政治课除了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之外,还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因此对学生的考核评价要充分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比重,在原有考核评价基础上构建以学科考试为主的,其他形式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二是创建科学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教学教学评价的形式主要是教师自我评价、教师相互评价以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通过不同形式的相互评价能够促进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改进,提高政治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