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土壤与气候 教学目的和要求

时间:2019-05-15 01:59: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五课 土壤与气候 教学目的和要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五课 土壤与气候 教学目的和要求》。

第一篇:第五课 土壤与气候 教学目的和要求

第五课

土壤与气候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泰国土壤类型以及各区的土壤特征,掌握泰国的气候特征。

教学重点和难点:

泰国的气候特征。

教学过程:

一、土壤类型

泰国的土壤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强淋溶土 强淋溶土有三个特点:养分缺乏,易分化,矿物分解彻底,淋溶强烈,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低,酸度大,容易受腐蚀。强淋溶土又分为铁质强淋溶土、潜育强淋溶土、腐殖质强淋溶土、正常强淋溶土和网纹强淋溶土。

铁质强淋溶土多在泰国南部。这种土壤在作物根系范围有结核,限制作物生长,但可种植橡胶。

泰国北部多是潜育强淋溶土。该土理化性能差,排水不良,不下雨时干得快。在有水源补充的低平地区适宜种植水稻,而起伏地区适宜放牧。

正常强淋溶土在泰国也比较常见,主要分布在排水好的有起伏的地区。

强风化黏盘土 强风化黏盘土排水好,土层深厚,土壤耕性好,不易受腐蚀,具有较高的农业潜力。强风化黏盘土主要分布在泰国的中部高地。

淋溶土 淋溶土又分为潜育淋溶土、正常淋溶土、棕红色淋溶土。该土壤理化性能较好,肥力高,可种植水稻。泰国北部的冲积层多位潜育淋溶土。

冲积土 冲积土是由近期冲积物演化而来,其中矿质土壤占绝对优势,特别适合种植水稻。泰国中部平原多为此种土壤。

二、各区土壤特征

湄南河贯穿泰国中部地区,中部泛滥平原的土壤为湄南河冲积土,为暗灰色黏土。大部分地区种植水稻。有些河流两岸,为狭窄的沙壤土,主要种植水果和蔬菜。在平原边缘的高地,为淡灰棕色粉沙壤土和疏松黏质土壤,在有灌溉的地方,可种植水稻,在灌溉较差的地方只能种植烟草、棉花。北面和边缘地区以林地和游耕农业为主。土壤主要为潜育强淋溶土。

泰国东南部地区大部分分为100米以下的平坦低地。冲积平原和低阶地约占全区面积20%。400米以下的高阶地为老沉积物。丘陵和山区土壤为黄红色的灰化土。

泰国南部地区3/5以上海拔低于100米。西海岸主要为山地和丘陵地区;东海岸为平坦的沙质地区。平原地区的土壤主要由石灰岩风化而成。

泰国东北部地区为冲积高阶地,土壤多为细沙壤土。除河流沿岸外,适宜饲养牲畜和种植耐旱作物。

泰国北部地区多山,500米以上的山地占60%。除清迈府以北石灰岩外,土壤均是由花岗岩或其他火成岩风化而成的。大部分地区种植耐旱作物,谷底平原一般为冲积土,土壤肥沃。

三、气候

泰国的地处热带,夏、冬两季陆地和海洋的气温和气压悬殊,是典型的热带气候。泰国阳光充足,潮湿闷热。全年分三个季节;3月到5月为热季,气候炎热干燥;5月到10月底是雨季。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全国普遍降雨;11月到次年2月为凉季,受东北季风的影响,这个季节泰国的大部分地区气温降低,气候凉爽宜人。泰国的凉季和热季很少下雨,因此也叫干季或旱季。地处马来半岛北部的地区则属热带雨林气候,终年炎热多雨,无明显旱季。

泰国平均最低气温为20℃,最高气温为37℃。气温的年温差很小,即使在凉季,月平均气温也不低于18℃。4月是全年最热的时间,最高气温在33~38℃之间。因此,泰国学校一般在4月份放暑假。1月份是全年气温最低的时候,最低气温为平均13~20℃。除北部地区少数地方外,纷纷扬扬的雪花对泰国人来说确实很稀罕。

由于地形不同,泰国各地的气温有一定差异。南部半岛地区属海洋性气候,终年温暖湿润,年温差小,年平均气温在26~27℃之间。以首都曼谷为中心的中部地区平均最高气温为32℃,最热的月份4月份的平均最高气温为35℃,而凉季的平均最低气温为24℃。北部的气温要低于其他地区。最高气温约为20℃,在一些山区。最低气温可达0℃。

泰国的降水量比东南亚其他国家少,1952~2001年泰国年平均降水量为1560毫米,只有 34%的降水注入了泰国的河床,其余的降水都流入了大海。中部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不到1500毫米,东北部地区除高原边缘¬¬¬降水量可达3000毫米以外,其他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仅有1000毫米左右。降水量最大的两个地区都濒临大海处于迎风坡面。东南沿海地区的达叻府的年平均降水量为4320毫米。降水量最少的地区是中北地区的素可泰府、甘烹碧府及西部的达府和北碧府,年降水量少于1000毫米。各地的降水分布时间不一,北部、东北部以及半岛西海岸降水量最多的月份为8月,中部和东南部为9月,半岛东海岸为11月。由于降水不均和保水的问题,干旱或洪灾也不时光临泰国。

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

气候的形成主要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表面性质和人类活动等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跟造成天气变化的因素是一致的。

太阳供给地球大量的热量。据估计,一年里地球可以从太阳那里获得1.3*1024卡的热量。太阳辐射是气候形成的最主要的因素。各地冷暖不同,一个地区季节的交替,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在地表面上分布不均匀以及随地球绕太阳公转太阳辐射分布发生变化的结果。

大气环流是影响一个地区气候的最直接的原因。例如,中纬度亚欧大陆东部地区(也就是我国东部地区),冬季受冷高压影响,夏季受低压控制,所以季风明显,冬季寒冷干燥的西北风吹向海洋,气候寒冷少雨,而夏季盛行从海洋上吹来的东南风,雨水丰沛。由于大气环流是形成气候最直接的原因,因此,大气环流接近于长期平均状况的时候,气候正常;如果大气环流反常,气候也就随着异常。

太阳辐射的能力大不一样,也会造成气候的显著差异。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和各种地形、土壤、植被,它们吸收太阳的辐射的能力大不一样,也会造成气候的显著差异。

因此,海上气候的变化要比陆地上小得多,冬暖夏凉,跟大陆气候冬冷夏热不同。海洋的洋流对气温高低有重要影响。一般说来。近岸有暖洋流经过的沿海地区,气温升高;近岸有冷洋流经过的沿海地区,气温降低。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也很明显。我国西南地区地形错综复杂,气候差异也就特别明显,所以有“十里不同天”的说法。高大山脉往往成为气候的分界线。我国的天山、秦岭、大巴山、南岭山脉、武夷山,就是这样。

人类活动对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近百年来,一方面世界工业,交通迅速发展,煤、石油、天然气燃烧后放出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另一方面森林被滥伐,森林覆盖面积越来越小,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逐渐减弱,结果是空气里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因为二氧化碳能使太阳光和热顺利通过,同时能吸收、储藏来自地面的热量,产生所谓“温室效应”,因而促使气候变暖。又如由于滥伐森林和开垦草原,地面植被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也严重影响气候。

影响气候的因素

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海陆分布、洋流和地形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前二者是全球性的地带性因素,后三者是非地带性因素。

A、纬度位置 纬度位置的高低不同决定了接受的太阳辐射量的不同。它是造成气温高低的根本原因,也是形成气候差异根本原因。比如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内太阳光有两次直射,接受的太阳光多,气温就高,是热带;而两极及附近地区非常寒冷,是寒带,就是由于太阳斜射而造成的。介于两者之间的中纬度地区,则属于温带。总的来看,全球气温的分布是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B、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是形成各种气候类型和天气变化的主要因素。大气圈内空气作不同规模的运行,统称为大气环流。它是大气中热量、水汽等输送和交换的重要方式。大气环流的表现形式有行星风系、季风环流、海陆风、山谷风等,人们平常讲的大气环流,主要是指行星风系。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十分显著,赤道低气压带上升气流强烈,水汽易于凝结,降水丰富;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汽盛行,水汽不易凝结,雨水稀少;在信风带气流从纬度较高的地区流向低纬度地区,水汽不易凝结,一般少雨。但在大陆东岸,信风从海上吹来,降水机会较多;在大陆西岸,信风从内陆吹来,降水就少。在西风带控制的地区,大陆西岸风从海上吹来,水汽充沛,降水丰富,越向内陆水汽越少,降水减少;大陆东岸,西风从内陆吹来,降水较少。一般说来,上升气流和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气流,气温由高变低,水汽容易凝结,降水机会较多;下沉气流和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气流,气温由低变高,水汽不易凝结,降水机会就少。因此,在不同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气候特征,尤其是降水的变化有显著的差异。加之风带和气压带随季节的移动,从而形成各种不同的气候类型。

C、海陆位置 海陆分布改变了气温和降水的地带性分布。由于海洋和陆地的物理性质不同,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海洋增温慢,陆地增温快;阳光减弱以后,海洋降温慢而陆地降温快。海洋与陆地表面空气中所含水汽的多少也不同,一般说来,在海洋或近海的地区,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较小,降水比较丰富,降水的季节分配也比较均匀,多形成海洋性气候。因此,在相同的纬度,处于同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之下的地区,由于所处的海陆位置不同,形成的气候特征也不同。由于水的比热比陆地大的多,因而海洋的增温和降温都比陆地要慢。夏天,由于陆地降温快,在陆地上的人已感觉较热了,而海洋温度仍然较低,因此夏天在海边感觉到比较凉爽。冬天由于陆地降温快,在陆地上感觉到较冷时,在水里仍感觉到比较暖和。因此,距离海洋、大的水体(如大湖)的远近不同对气温有巨大的影响。一般来说,沿海地区的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都比内陆地区要小。另外,海洋上空水汽充足,空气湿润,因此距海近的地方一般降水比内陆地区更丰富,且比内陆更加均匀。

D、洋流和地形的影响 地形的起伏能破坏气候分布的地带性。地形是一个非地带性因素,不同的地形对气候有不同的影响。在同一纬度地带,地势越高,气温越低,降水在一定高度的范围内,是随高度的升高而增加。因此,在热带地区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先后出现从赤道到极地的气候变化。另外,高大的山脉可以阻挡气流的运行,山脉的迎风坡和背风坡的气温与降水有明显的差异。对流层的热量来自地面,因而对流层的气温随着地势的升高而降低,大约高度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地形对降水也有很大影响。假如气流在运动中受地形的阻挡,在迎风坡一侧气流沿地形爬升。气流在爬升过程中了冷却,水汽凝结形成降雨。当气流越过山顶,气流沿背风坡下沉,气温升高,水汽不会凝结。另外,水汽在迎风坡已损失大半,因而背风坡降水稀少,非常干燥,形成“雨影区”。洋流对其流经的大陆沿岸的气候也有一定的影响。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洋流,因含有大量的热能,对流经的沿海地区,起有增温增湿的作用;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洋流,水温低于周围海面,对所流经的沿海地区有降温减湿作用。因而在气温上,洋流可以调节高、低纬度间的温差,在盛行气流的作用下,使同纬度大陆东西岸气温显著不同,破坏了气温纬度地带性的分布。

E、季风的影响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冬夏季海陆之间形成不同的气压,从而形成了冬夏季节风向、性质完全不同的风,这种随着季节变化而改变风向的风叫季风。以亚洲东部为例,冬季,由于陆地降温快,气温低,但气压高,而此时亚洲东部、南部的海洋的气温相对较高,但气压较低,这样风就从亚洲大陆内部吹向海洋,风向偏北,这就是影响我国的动冬季风。由于冬季风是来自大陆内部,水汽少,所以在它的影响下,我国冬季大部分地区寒冷干燥。夏季,陆地增温快,气温高,气压低,而海洋增温慢,气温相对较低,气压高,这样风就从海洋吹向陆地,风向偏南,这就是影响我国的夏季风。由于夏季风是从海洋而来,所以温暖湿润,在它的影响下,我国夏季高温多雨。夏季风的 影响是我国夏季多雨的主要原因。季风在世界上分布很广,但亚洲的季风分布最广,影响也最明显。这是因为,亚欧大陆是世界是最大的大陆,太平洋是世界上最的的海洋,冬夏季的气压差异最大。我国是世界上季风区最广、影响最明显的国家。从世界范围看,在北纬20°~30°的亚热带,光热资源丰富,而降水稀少,形成大范围的干旱地带。但在这以地带,中国的南方,印度的恒河流域等地区因受夏季风的影响,气候湿润,成为农业发达地区。在北纬30°以北的温带地区,中国东部在作物生长季节温度最高,降水最多,水热同期,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和喜热作物的栽培。比如,水稻的生长可以达到黑龙江的北部,季风使这里成为世界使种植水稻最北的地区。

三、作业 1.分析泰国气候特征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2.熟记本课所学内容,尤其是泰国气候特征。

四、小结

1.泰国的土壤大致可以分为:强淋溶土、强风化黏盘土、淋溶土、冲积土。泰国中部地区土壤主要为潜育强淋溶土;东南部地区大部分分为100米以下的平坦低地,丘陵和山区土壤为黄红色的灰化土;泰国南部地区西海岸主要为山地和丘陵地区,东海岸为平坦的沙质地区。平原地区的土壤主要由石灰岩风化而成;泰国东北部地区为冲积高阶地,土壤多为细沙壤土;泰国北部地区多山,除清迈府以北石灰岩外,土壤均是由花岗岩或其他火成岩风化而成的。大部分地区种植耐旱作物,谷底平原一般为冲积土,土壤肥沃。

2.泰国的地处热带,夏、冬两季陆地和海洋的气温和气压悬殊,是典型的热带气候。受季风和地形影响显著全年分三个季节;3月到5月为热季,气候炎热干燥;5月到10月底是雨季;11月到次年2月为凉季。泰国平均最低气温为20℃,最高气温为37℃。气温的年温差很小,年降水量分布不均。

第二篇:《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

第一节《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在讲授了走进地理、地球概况与世界的居民后,安排学习世界的气候。气候是自然环境中的基本要素,也是学习的重点。天气与气候是本章第一节,分为“天气”“气候”“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三框内容。课标要求学生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本课是后边三节学习的基础和铺垫。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的思维发展主要表现为形象思维为主体,并向逻辑思维转换的过程。本课应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通过小组合作、积极动手、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尤其是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所以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辨析过程与实践练习。另外,初一学生生性活泼,课堂形式不宜单调。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产、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4、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区别。

2、学会阅读简单的卫星云图和天气预报图。

【教学难点】

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区别。

【学法指导】

1、“学习有用的地理”。从生活实际入手,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有用的“地理”。

2、“在游戏中学习地理”。天气预报的符号多且不好记,怎样才能快速有效地记住呢?我采用比一比、试一试,进行看图识天气抢答比赛等游戏,帮助学生记忆。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你们觉得外面怎么样?阴?晴?冷?暖?这些都是描写哪些方面的知识?(生:天气、气候)我们常说的天气与气候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它们有区别吗?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天气与气候。讲授新课:

一、天气的概念及特点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概念

区别

联系

天气 气候

是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阴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晴、冷暖、风力大小等大气状况的综合表现。平均状况。1.短时间的2.多变的

1.较长时间2.相对稳定

两者都是指大气的状况,气候是对长时间天气的综合。

练一练:

下列词语哪些描述的是天气,哪些描述的是气候? 风和日丽 四季如春 东边日出西边雨 天 气 气 候 天 气

过渡:“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知道每天的天气状况呢?”(多媒体播放收看天气预报)师:“通过什么来知道天气状况呢?” 生:“要靠卫星云图”。投影:卫星云图。

师:讲解卫星云图上的蓝色、绿色、白色分别代表什么?然后让学生看图回答? 设问:在天气预报图上怎样识别天气情况呢?(根据天气符号)投影:“常见天气符号”图,指导学生逐一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活动: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记忆天气符号的比赛,看哪一组记得又对又快。

2、选择几个天气符号,看谁画得好。

投影:“相信你能行”(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兴趣中获取地理知识)。

师:结合“沙尘暴”的符号,补充沙尘暴的有关知识,同时让学生思考我国西北地区为什么经常发生沙尘暴?应采取什么措施?(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投影:“风”的符号,设问:如何识别不同的风呢?(说明:第一,什么是风杆、风尾、风旗。第二,风向的判断。第三,风级的表示方法。)投影:“考考你”(测试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过渡:“熟记了“天气符号”,假如给你一幅城市天气预报图,你能当一次预报员吗?” 投影:“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城市,发布天气预报(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对天气符号的记忆)。

过渡:“人们知道每天的天气情况,就可以合理安排户外活动。” 投影:课本第59页活动2的图,解答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养成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然后根据天气状况安排户外活动。作业:

合作探究学习:以下三个问题(多媒体投影)

气候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

我们和气候变暖有关系吗?

如何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小结:(多媒体投影)

【板书设计】

第一节: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和气候

1、天气和气候概念

2、天气和气候的特点和区别

3、天气和气候的联系

二、天气预报

1、卫星云图

2、天气符号

【教学反思】

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参与性。与以往的教案相比,本教案更加联系生活实际,贴近生活,既注重了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传授,又体现了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并在快乐中获取地理知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使课堂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篇: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叙写要求

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叙写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实践引领·历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正确叙写历史课堂教学目标,不仅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他人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目前很多老师所叙写的教学目标,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以下两则有关辛亥革命内容的教学目标就值得商榷。

案例1:《辛亥革命》的教学目标设计1

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习要点:“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以下基本知识和概念:革命兴起的背景、中国同盟会、革命纲领、黄花岗等武装起义、武昌首义、中华民国成立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王朝的覆灭、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发展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学会结合史实分析问题的方法。2.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概括和阐释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史论结合的分析中,培养学生崇尚科学、探求本质的科学精神,以及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培养以史为鉴的历史意识。

2.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为理想而奋斗的顽强毅力。案例2:辛亥革命的教学目标2

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一、知识与能力:

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2案例选自山东教育网.2008年暑假山东省高中教师新课程全员培训历史作业,2008年7月30日 案例选自扬州市某一学校网的文章,2008年1月10日。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通过学习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

这两则教学目标的案例有一定的代表性,多数老师也是按照这样的格式撰写的。与以往相比,它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了进步。

第一,目标的确定以课程标准的学习要点为标准。两则目标的表述,先出示课程标准辛亥革命内容的学习要点,再表述教学目标,反映了以课程标准为纲的指导思想。相关内容的表述,无论是知识点的范围、还是学习要求大多没有超越学习要点的规定。第二,目标的分类基本规范。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表述,每个方面提出1—2条要求。改变了过去分类名称混乱、内容臃肿的毛病。第三,多数句子采用“行为动词+名词”的表述方法。这说明多数老师经过新课程的培训和教学实践,已经基本掌握教学目标的结构和叙写方式。但是,当我们以行为目标陈述的要求对照相关的表述时仍然可以找出一些毛病。

众所周知,在目标分解的过程中必须采取一种能够传递确定意义的句式,这就是行为目标的陈述方式。这种句式一般有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四个基本要素所组成。惟有综合了这四个要素的陈述方式,才能使有关内容的呈现,在把握其方向、程度和范围的意义上更为明确和具体。

“行为主体”,特指学生,而不是教师。判断教学是否有效,其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实际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在这样的句式中,为行文方便通常省略主语“学生”,可称为无主句。案例1、2均采用无主句的方式陈述,但受传统的影响,句式中大量使用“发展学生”、“使学生”、“引导学生”、“培养学生”、“促使学生”和“教育学生”的表述。其省略的主语不是学生,而是老师。实际上,这不仅仅是词汇运用的问题而是教学观念的问题。旧的观念认为,教学目标是教师的目标,而不是学生的目标。

“行为动词”,必须是有具体操作过程的、有明确指向的,否则就难以在教学实践中照着做。即使做了也难以测量,不知道有没有实现目标。在知识与能力目标部分,案例1以“知道以下基本知识和概念”为标识,案例2连这样的标识都没有。采用单纯罗列知识点的方式,既容易误导教学去适应“应试”的需要,又不能清晰地、有效地提供“标准”。在其他部分的目标陈述中,所使用的行为动词较为笼统和模糊。如“培养„„”和“教育„„”等术语,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可测性和可比性差。这样设置的目标,不便于实际教学时的把握和评价时的运用,没有实际的意义。

“行为条件”是为了影响、导向学生应有的学习结果而特设的限制或范围,也是评价必然要参照的依据。案例1、2所表述的目标,大多没有陈述通过怎样的过程或手段实现预设的结果。特别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陈述,如“使学生学会结合史实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如果没有明确的行为条件,学生最终的学习结果往往就难以评价。因此,教学目标的陈述,通常要说明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达到何等程度的结果。

“表现程度”是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应有的表现内容或方式,并以此评估、测量学习过程或结果所达到的程度。案例1、2的表现程度过于宽泛、没有标准。如“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概括和阐释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这样的表述基本上没有程度的限制。当然也无法对其结果进行评估。

同时,“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各自的角度设计。目标之间没有联系,缺少整合,割裂了课堂教学目标的整体性。这样的目标设计,容易误导人们知识教学、能力培养和情感体验是分别进行的,需要一个一个地实现。

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可以采取先分解后综合的方式进行。先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分析有关内容,理出思路。然后,从一堂课的整体考虑,从分析各项目标的关系入手整合相关的内容,形成简约的目标陈述。其格式可以采用综合的方式,一课写上三、四条即可,但其中尽量要含有目标的多个要素。如辛亥革命这一课目标的表述有多种方式,如果以理解辛亥革命的概念为主要目的,其目标可以这样表述:

1.记住中国同盟会纲领的名称、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的简要过程,敬佩革命先烈为民主事业的献身精神。(基础性目标)

2.学会从中国同盟会的纲领、武昌起义的目的以及临时政府的政权体制等角度说明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史结论。(基础性目标)

3.在解读《临时约法》的材料和联系英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基础上,能够区分临时政府的民主政体与清政府君主专制政体的差异及其意义,信奉孙中山建立民主社会的政治理想。(发展性目标)

基础性目标是对全体学生而言的。发展性目标则是在基础性目标之上的提高性要求,是对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的进一步的要求。

第四篇: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天气与气候教案

授课教师:李诗伟 授课班级:116班 授课时间:2014/11/04 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产、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4、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和难点:

1、正确区别天气与气候;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学法指导】

1、“学习有用的地理”。从生活实际入手,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有用的“地理”。

2、“在游戏中学习地理”。天气预报的符号多且不好记,怎样才能快速有效地记住呢?我采用比一比、试一试,进行看图识天气抢答比赛和模仿秀等游戏,帮助学生记忆。【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你们觉得外面怎么样?阴?晴?冷?暖?这些都是描写哪些方面的知识?(生:天气、气候)我们常说的天气与

气候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它们有区别吗?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天气与气候。讲授新课:

一、天气的概念及特点

1、课件展示:今天晚上到明天,郑州,晴转多云,偏北风五级,最高气温16ºC,最低气温8ºC,请同学们注意这则天气消息传达了哪些具体内容?你能说说天气的概念吗?(学生小组交流,请同学们描述天气的概念)

2、师讲解:天气是短时间的阴晴冷热雨等的大气状况。是指一个地方近地表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况,可以用阴晴冷热风力大小等来描述。从同学们的回答看,我们不难知道天气的特点:(学生回答)短时间、具体状况、多变性。

3、让学生说一些描述天气的词语或谚语。

师:“光靠谚语是不能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知道每天的天气状况呢?”即 “通过什么来知道天气状况呢?”下边老师交给你们简单的观察、记录天气情况的方法。

二、天气预报与常用天气符号

1、播放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视频,让学生仔细观察播报顺序、内容。

2、识别天气符号:打开课本58页主要天气符号图,请用语言叙述这些符号的特征。

3、讲解风力风向符号:风杆、风尾、风旗、风级、风向。

4、记忆天气符号:

(活动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记忆天气符号的比赛,看哪一组记得又对又快。

(活动二)挑战主持人:熟记了“天气符号”屏幕展示中国城市天气预报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城市,发布天气预报。

5、讲解:卫星云图的判读。:

引导学生分析卫星云图作为一种航天照片,各种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事物。绿色代表陆地,蓝色代表海洋,白色代表云雨区,白色程度愈浓,下雨的可能性就越大。

6、学以致用:(1)请同学们判断出课本第58页的“卫星云图”上我国的青藏高原和自己家乡所在的位置是什么样的天气?(2)完成课本第59页活动第2题。

师:让学生谈谈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特点,引出“气候”,然后让学生读书,掌握气候的概念与特点。

三、气候

1、概念: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状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2、列表总结:天气——短时间、多变;【概念略】

气候——长时间、稳定性;【概念略】

3、判断下列词语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

①风和日丽②暴风骤雨③四季如春④阴转多云(让学生判断,目的是正确区分天气与气候)。

4、大气环境监测:阅读“大气环境监测”,让学生知道现在人们越来越关心大气的质量,列举一些事实说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问:我们能为保护环境做哪些事呢?(学生分组讨论)

四、天气和气候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举行一个小小辩论会,学生自由谈论教师做好指导)通过师生辩论,让学生了解当地的天气和气候对身边的生产、生活的影响,教育学生看问题要从事物的两面性去分析。【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一谈学习的收获。

【板书设计】:

一、天气和气候

1、概念

2、区别

二、天气预报

1、卫星云图 白色----云雨区 绿色-----陆地 篮色----海洋

2、常用的天气符号

3、简单的天气预报

第五篇:气候与季节教学设计

《气候与季节》教学设计

宁阳县乡饮中心学校:张利

教学目标:

1、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

2、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知道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3、能够持之以恒地观察动植物的变化,养成记录观察现象的习惯。重点: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难点:长期观察并记录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小组学习记录单

学生:收集整理四季的特征(可以从气温、降水、人、动植物的变化等方面描述)教学过程:

一、经验交流、理解气候特征的概念

1、谈话:同学们,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吗?谁能说一说。学生汇报:春、夏、秋、冬(板书)

2、交流:真棒!那你知道它们在一年中是怎样变化的吗? 学生交流汇报可能: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有规律的变化。教师小结:我们把这种“规律”称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索《气候与季节》的奥秘吧!

二、合作探究、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1、交流:谁能说说我们这里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汇报可能:小草、柳树发芽了,桃树开花了、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天气变暖和了,人们换上了春装等。

2、想一想:是不是每年的这个时间“树木都会发芽、桃树都会开花、天气都会变暖和”呢? 学生交流汇报:是

教师小结:我们把拥有这些特征的时间段称为“春季”。

3、思考:春季拥有这些气候特征,那么“夏季、秋季、冬季”又有哪些特征呢?你能说一说吗? 学生汇报:能

4、小组讨论: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收集的资料分类整理在我们的记录单上。学生交流整理,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要求:下面我们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汇报。在此提醒同学们“汇报的小组要大声说出自己的发现,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并及时进行补充”。

6、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教师板书记录各个季节的气候特征。小结:通过刚才的整理与交流,我发现同学们都是善于观察、善于积累的孩子。由此可见,在一定的季节总有特定的气候特征,科学家把具有这些特定气候特征的时间段称之为季节。

三、交流分析、形成认识

1、交流:你能判断出“我们当地现在属于哪个季节吗?” 学生汇报可能:春季或夏季(如出现夏季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目

前的环境特征)

2、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四季的划分标准有很多。一般按照节气进行划分(课件:以春分(3月21日)、夏至(6月21日)、秋分(9月21日)、冬至(12月21日)作为四季的开始。即:春分到夏至为春季,夏至到秋分为夏季,秋分到冬至为秋季,冬至到春分为冬季。从月份来看以阳历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小结:其实,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特定的气候特征,不同的地区它们的气候特征也各不相同,这里面的奥秘等待大家去探索!

四、进一步认识气候对人类生活、动植物的影响

1、交流: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几幅图片,看一看你能判断出,图片中属于哪个季节吗?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判断。

2、讨论:仔细观察这幅图片,你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燕子四季变化的图片)学生讨论汇报:

3、思考:动物在不同的季节会发生变化,植物和人会不会受季节的影响呢?学生交流汇报

小结:由此可见,气候与季节的奥秘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能够坚持观察记录我们当地气候的特点,发现其中更多的奥秘!板书:

气候与季节

下载第五课 土壤与气候 教学目的和要求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五课 土壤与气候 教学目的和要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气候与人类》教学设计

    《气候与人类》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佛山市汾江中学洪梅资源提供:丘飞喻一、 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说明 本节课实际上是研究性学习活动《气候与人类》的第一阶段活动内容。 研究性......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述。介绍天气与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

    季节与气候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主要是让孩子们理解和掌握不同季节的气候特征,并让学生在认识气候特征的基础上归纳出由气候引发的动植物季节性的变化、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等。在教学......

    第一节 天气和气候 教学设计

    第一节 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 冯秀群 一、教学目标: 1、区别“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

    《天气和气候》的教学反思

    《天气和气候》的教学反思 湘潭市一中地理组 邓春梅 2003年11月26—28日,我上的《天气与气候》一课在湖南省初中地理优质现场课比赛16节赛课中荣获全省唯一的特等奖。2004年6......

    教学与目标的一致性

    教学与目标的一致性 我们首先来搞清楚有关教学的几个问题: 一是教学活动七要素: 学生、教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信息反馈。其中学生是根本因素(教......

    地球运动与气候教学设计

    地球运动与气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运动气候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2.掌握两分两至的位置、日期和特点。 3.知道五带的划分依据、范围及五带的气候特征......

    天气与气候 教学设计(定稿)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产、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3、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