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如梦令》教学实录(浙大版)-文档资料(范文)

时间:2019-05-15 01:28: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年《如梦令》教学实录(浙大版)-文档资料(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年《如梦令》教学实录(浙大版)-文档资料(范文)》。

第一篇:2018年《如梦令》教学实录(浙大版)-文档资料(范文)

《如梦令》教学实录(浙大版)

一、话题引入,通读全词。

师:咱们从一年级到五年级肯定是学了很多很多的古诗,对不对?谁是咱们这个班里面古诗念得最有味道的一个?推荐一个?

师:(对着大家指出的学生)这样吧,你带着大家来念几首古诗,好不好?

生:(学生领念)《春晓》、《望庐山瀑布》。

师:同学们脑海中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吧,今天时间关系咱们不往下念了,这节课盛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欣赏宋朝女词人李清照写的词。知道词吗? 生:词语。

师:哦,他说词是词语。盛老师告诉你错了。古诗词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看!(媒体出示《如梦令》词的内容)这就是咱们今天要学的词,词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诗有什么不一样?

生:古诗每句字数一样,词每行的字都是不一样的。师: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做长短句。师:还有什么不一样吗?

师:词有词牌名,每一个词牌名的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如梦令》这种词牌名的词就是这样的,同学们有兴趣来读读这首词吗?请大家放开声音来读读这首词。争取

第 1 页 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正确,读流利。这个要求不高吧,那你就放开声音自个儿读。生:放开声音读

师:声音停下来了,谁能一个人,放开声音读读这首词?谁第一个把手举起来我就叫谁。就请你,勇敢的女孩子。生:(读词)

师:谢谢你,你是第一个勇敢地站起来读书的孩子,刚才她在读的过程当中基本上是通顺的,流利的是不是?你们有意见吗?没有意见,我有意见,这里面有一个字是个多音字,“兴尽”,这个字又读xìng又读xīng,什么时候读xìng,什么时候读xīng你们知道吗?什么时候读xīng? 生:兴奋。

师:还有“大兴安岭”。但是这个“兴”“高兴”、“兴致”的“兴”却读第四声,所以在这个地方你说应该读第一声还是第四声?第四声,咱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生:(齐读这一句)

师:不错,咱们再读读这首词,这回第一个举手的是谁?又是一个勇敢的女孩子,我真喜欢你,读读。生:(读词)

师:声音清脆响亮,口齿清晰。读通并不难,但是,同学们,第 2 页 读词的时候如果你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来,读出味道来了,比如说吧,第一句咱们可以这样读“常记/溪亭/日暮”。来,在位置上练读一下。生:(读全词)

师:节奏感把握得挺好。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胖”读全词,古文今译。

师:同学们,读词,读通,读顺还不算,还要读懂它。接下来,请大家在下边注释的帮助下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了,请你轻轻地读,再用自己的话轻轻地说,看看能不能把话说顺了,说通了,说明白了。好不好?开始吧!师:你自己能够读明白哪一句词的意思了?你站起来说给大伙听听。

生: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记得在溪边黄昏的时候看日落。师:在那里看日落时的情景。是吗?不错的,她这么说,咱们能听懂她的意思吗?能听懂就可以了,来,往下说。你还能读懂哪一句?

生:沉醉不知归路。她看到日落,沉醉到不知回去的路了。师:沉醉,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生:深深地陶醉了。

师:不知道回家的路了,是吗?或者说是忘记(回家了)。师:再往下说

生:误入藕花深处。这句话我理解的是他开船的时候开到有

第 3 页 荷花的地方。

师:对,划船的时候。那个时候船没有机器的,划的。划到哪儿去了?

生:(齐说:荷花深处去了。)师:是的,荷花深处去了。师:接着说。

生:我理解的是兴(xīng)尽晚回舟 生:兴(xìng)尽晚回舟,他高兴尽了,晚上只好坐舟回去了。结果到了荷花的深处。

师:他这么说咱们明白吗?他说“高兴尽了”,晚上只好坐船回去,什么叫“高兴尽了”,你能不能说明白点? 生:就是她看日落已经看得差不多了,她的兴奋已经没有了。师:兴奋没有了,你们有不同的意见吗?他说她不要看了,所以回去了。

生:我觉得是幸好有晚回来的船只。师:还有不同的说法吗?你怎么理解?

生:我觉得是应该朝霞没了,她看完了才回去的。生:我是想她是到了傍晚才回去的。

师:她看着看着,陶醉在里边了,但是,天都黑下来了,这个时候又不得不回去,其实这个“兴尽”是兴未尽,但是因为晚了,所以不得不回去。

第 4 页 师:还有最后两句没人说,谁来说?

生:我解释的是惊起一滩鸥鹭。意思就是她在开船的时候不小心进入了荷花的地盘。然后荷花里边有许多的鸥鹭,被她船一开进来就全部飞走了,就是惊起一滩鸥鹭。

师:荷花深处,不是荷花的地盘。然后划船怎么会惊起一滩鸥鹭?

争渡,争渡,谁读明白了?

师:怎么出去啊,怎么出去啊?在抢着划船,这个时候把一滩欧鹭给惊起来了。

师:同学们很能干,不知不觉地把这首词给读胖了。(板书:读胖)同学们,如果说把咱们刚才说的话写下来,你说长不长? 生:长

师:可是这一首词才用了多少字就把这一次作者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你数一数。生:33个字。

师:是啊,33个字就把作者那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交代清楚了郊游的时间是(日落)就是我们说的黄昏、傍晚;地点是在(溪水边的亭子里)对,溪水边的亭子里。你看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咱们读一读整首词,体会、体会。生:(读全词)

三、美读全词,想象画面。

第 5 页 师:光读懂还不够,还要把这一首词读活了。读得很美很美,古诗词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咱们自己再来读读这首词,看看,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出哪些画面? 生:(小声读词)

一)画面1:“溪亭日暮”

师:咱们先来读读第一句和第二句,一起读。生:(读一、二句)

师:“溪亭日暮”,让你想起怎样的画面来了?

生:我想起小溪边有座亭子,那位诗人就站在亭子里面看太阳的日落。

师:太阳的日落。这话怎么说,说清楚了。生:也就是看黄昏时的景色。师:对,什么景色? 生:美丽的景色。

师:太阳落下来的景色,日落美景。他刚才的画面当中有人、有亭子,那个亭子是几个角的?噢,是个六角亭,肯定是小巧别致的。你想得这么美,肯定能读好它。你来读一读。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师:你脑海中的画面当中还有什么?

生:我看到一个亭子,然后李清照把手放在背后,仰望着天,天空披上了一层红红的晚霞,一条小径通向远方。

第 6 页 师:哦,你还看到了一条小径。落日余辉,晚霞笼罩天空的情景,你们看到过吗?怎么美?谁来描绘给大伙听听啊。生:天边都是红颜色的,一轮火红火红的太阳挂在天上……(学生觉得词穷。)

师:这个时候才感觉到语言的苍白,是不是?来,你就读一读吧!

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师:盛老师,帮助你一下,你们看啊(媒体播放黄昏情景,配乐)

“黄昏时候,太阳慢慢地从山的后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小亭子,都笼罩在晚霞的余辉当中。水面上波光粼粼的,使我们想起这样的诗句来“一道残阳扑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样的情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让我们把这种美通过朗读传递出来。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师:沉醉不知归路。她是这样读的,你也来读一读吧。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师:(深情朗读。)大伙一起来读读吧。生:(齐读:常记溪亭日暮,第 7 页 沉醉不知归路。)

师:盛老师仿佛看到那样的情景了,再来一次。生:(齐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师:在那样的地方,那样的时候,词人和她的朋友们会在溪边的亭子里干什么?大声地、七嘴八舌地说出来吧!生:一边喝酒一边作诗。生:一边吃菜一边看。师:哦,是在郊宴。生:他们可能会下下棋。

师:对,诗人就是有这样的雅趣。你想她还会在干什么? 生:我想他们还会在看景色。

师:看景、吟诗、作对,然后是聊天、下棋,眼睛里看的是美景,嘴里品的是美酒和佳肴,鼻子里还可能会闻到阵阵的……是的荷花的香味、酒香味,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叫酒不醉人,(生接——人自醉啊!)咱们再读这两句,让我们也深深地陶醉一次。生:(读两句)。二)画面2:藕花深处

师:除了这个溪亭日暮让你想起了这么美丽的画面之外,还有哪个词也让你想起了美丽的画面了?再读一读,品一品。生:“藕花深处”。我的理解是有好多好多的荷花,一大片。

第 8 页 师:满池都是。怎么美,你能说得美一点吗? 生:下面是绿绿的荷叶,上面一朵朵荷花含苞待放。师:你想起怎样的句子来了?咱们学过荷花吧,把优美的句子吟诵一句到两句给大伙听听。

生:这荷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全部展开了。有的在微风中轻轻舞动着。

师:你们仿佛看到了那满池荷花的美景了是吧。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生: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师:这就是写黄昏时候荷花的情景的。这个时候啊,已经是黄昏了,一切都变得朦朦胧胧,“藕花深处”,那是一个清香四溢、色彩缤纷、幽静而神秘的世界。我想这个时候他们肯定是更加陶醉了。来,请读读第三句、第四句。生: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三)画面3:一滩鸥鹭

师:你还从哪些词语中联想起画面来了?自己读下去。生:“一滩鸥鹭”。师:争渡,争渡,第 9 页 惊起一滩鸥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生:他们可能在说,让我先走,让我先走。生:怎么办呀,划不出去了。生:我听到了欧鹭翅膀拍打的声音。

生:还听到了非常急的“哗哗”的划船的声音。师:你从哪个词语中听到这样的声音的? 生:争渡

师:因为她们在抢着划船。真会读书。生:还听到溪水声。

师:溪水被船桨击起的声音。生:我还听到鸥鹭在叫。师:鸥鹭叫声响不响? 生:响。

师:你怎么知道有这么响啊?

生:因为上面说惊起一滩鸥鹭,是“惊起”的,又不是凭空飞起来的。

师:是啊,它是一下子受惊了之后,突然“扑拉拉”飞上了天空。

生:而且她是惊起“一滩”鸥鹭,一群鸥鹭全部被惊起,一起叫所以很响。

师:你想啊,她们叫哇,笑哇,声音那么响,那么喧哗,这个时候把栖息着的鸥鹭一下子惊飞起来。“扑拉拉”一声,第 10 页 一群鸥鹭冲破夜幕,飞上蓝天,那情景该多么壮观啊!这样的情景她平时能看到吗?那可真是大自然的奇观啊!谁来读一读这两句? 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这样划船能把欧鹭惊起来吗? 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划得再有劲一些,你再来试试。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你想此时此刻,词人的心情是多么的……(指名说)生:多么开心。

师:是啊,那是一种意外的开心,意外的收获。生:惊喜。

师:这个“惊”字,既是指鸥鹭给惊飞起来了,又向我们传递了词人惊喜的心情。写得多好啊。再来读一读。生:读最后两句。四)一幅流动的画

师: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读出了那么多美的画面,有“溪亭日暮”,还有“藕花深处”,还有“一滩鸥鹭”。其实整首词就是一幅流动的画。你们看,因为是观赏“溪亭日暮”

第 11 页 陶醉了,所以才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是误入“藕花深处”,所以才会惊起“一滩鸥鹭”。来,一起读整首词。一边读一边想像这幅活动的画。生:(读全诗)。

师:听你们读得有滋有味的,盛老师也情不自禁地想来读一读,可以吗?(师深情朗读)

师:来咱们再来读一读,盛老师跟你们一起读。(师生齐读)

四、瘦读全词、品味语言。

师:同学们真能干。读着读着就把这首词读胖了,读美了。但这还不够,咱们还要把这首词读(板书:瘦)

师:你能不能读着读着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看看,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小声地读一读,品一品。生:我觉得是一个字“美”。

师:确实是美的,可惜这里边没有直接写“美”字。生:醉

师:你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只有美景才能让她沉醉,我认为是醉。师:你从哪些地方读出醉来了?

生:它有日暮,有藕花,还有一滩鸥鹭。让人沉醉在里面,所以我认为是醉。

师:那就请你把这个字写在黑板上。(生板书:醉)

第 12 页 生:我觉得这个字应该是“梦”,“如梦令”的“梦”。师:盛老师告诉你,“如梦令”是个词牌名,它分开来是没有特定的意思的。不过我想听听你说梦的理由。生:就是作者写的这首词像梦一样的很美。师:你说的也挺有道理的。

生:我觉得是“记”,因为整首词都是在写她记着的东西。师:她回忆怎样的美景?

生:她记得溪亭日暮,记得藕花深处,还记得一滩鸥鹭。师:你们觉得这个“记”字有道理吗?(有)请你去写在黑板上。(生板书:记)生:我认为应该是“暮”。师:你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她看了日暮以后就非常沉醉。她不知道回家了,然后到了晚上才回家,但是因为留恋刚才日暮的情景,竟然把船划到了荷花的深处。然后才清醒过来。师:她为什么要这么着急地划出来啊?

生:因为她觉醒过来的时候已经入的很深了,所以这么着急。师:白天的话用得着这么着急吗?(不用)还是因为“暮”对不对?请你写在黑板上。(生板书:暮)生:我认为是

“兴”,因为她兴致很浓,看了溪亭日暮,很沉醉,忘记了回家的路,所以后来才误入了藕花深处,惊起了一滩欧鹭。

第 13 页 师:有道理。其实她是兴未尽,天晚了不得不回去,回去的时候有了意外的收获,其实一“兴”未平又起一“兴”。请你也写在黑板上。(生板书:兴)

师:同学们品出了那么多的字,你看,不管“暮”也好,“记”也好,“醉”也好,还有“兴”也好,老师认为都有道理,因为“暮”所以“兴”,因为“兴”所以“醉”,因为陶醉了,所以常常记得不能忘记啊,(师连线)。李清照留下来的词并不多,但是

“无一首不精,无一字不妙”,这里边的33个字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地品味。

师:这次郊游的经历使李清照深深地陶醉了(圈“醉”字),她陶醉在美景中,还陶醉在哪呢? 生:陶醉在鸥鹭飞起来的时候。师:美景中。生:记忆里。

生:还陶醉在日暮里。生:陶醉在荷花的清香中。

生:陶醉在误入藕花深处(的快乐中。)

师:是的,词人深深地陶醉了,让我们也跟她一起深深地陶醉一次。读出浓浓的醉意来好吗?再读这首词。这回你能背下来的,咱们就背下来了。生:(读、背全词。)

第 14 页

五、对照比读,延伸课外。师:请同学们再读一首词。生:如梦令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师:盛老师把两首词放一块儿,你发现这两首词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生:字数一模一样,都是33个字。生:我发现它们同行的每个字都是对应的。师:句式一样的,是吗? 生:题目一样,作者也一样。

师:题目你还记得叫什么?就是咱们说的?(生齐说:“词牌名”。)你还发现什么了? 生:我发现格式都一样。生:最后一个韵母都是“U” 生:都写到了醉。师:哪一句?

生:“浓睡不消残酒”

师:李清照的词中还有很多也写到喝酒了,有兴趣可找出来读一读。

师:同学们发现的就是《如梦令》这种词牌名的词的特点。字数、句式和韵律。这首词咱们以后还有机会细细地品味。

第 15 页 师:古代的词谱成曲可进行演唱,你们想不想听一听《如梦令》这首词谱成曲子后,唱出来是什么感觉的?(放音乐)师:有味道吗?它是用昆曲来演唱的。有兴趣可找一找别的谱成曲的词来听一听。

第 16 页

第二篇:《如梦令》教学实录

《如梦令》教学实录

参加盐城市建湖县江苏省第七届名校名师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2009.12.4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师:板书:《如梦令》。(字写得漂亮吗?)一起把题目读一下。

(板书:宋、李清照)这首词是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写的,中间用一点隔开,板书要考虑整体布局。

李清照童年生活在趵突泉边,大明湖畔,官宦之家,一生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那是她人生红最美好的时光。人到中年,宋朝与金兵作战,节节败退,于是李清照搬到江南,丈夫后来也去世了。晚年非常孤独寂寞。今天学的这首词是她年轻时写的。

师:这首词的题目是?

生:如梦令。

师:你们上当了!“如梦令”是词牌名。他有题目吗?

生:是“常记溪亭日暮。”

师:有的人为了把这首《如梦令》与其他《如梦令》区别开来,再说这首词是就说“《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但“常记溪亭日暮”并不是题目。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首词的题目。词的题目要能概括词的内容或传神地表达作者的情感,要简洁精炼。我们一起来研究,好吗?

二、初读感知

师:请同学先自己读读这首词。

生:入情入境地认真自读。

师:我们班同学自读时很有词的节奏感。谁来读读?

生1读。(很好,读得准、读得通顺,有节奏感。把词牌名放在前面读。)

生2再读。(非常棒,他看着我,仿佛我的脸上有词,善观察。)

生3读。(很有词的韵味,节奏感很好,读得准,读的通。读出了节奏。)

师:再听听别人是怎么读的。听课文范读录音。谁再来读读?

生4读。(唔,你心里、眼里仿佛浮现出一幅幅画面,用力的想,让我们把画面看清楚。)谁再读?让我们看清画面。

生5读。(很有词的感觉,让我们仿佛进入了词的情境。)

师:读词时要能把词读到脸上,读出动作。范读

生自练。

师:老师读词,大家一起站起来边读边做动作,老师要看大家表情,读的时候要仿佛看到词描绘的情景。

生6读。(师:读时带动作,让大家看到当时的场景。)

师:你读时,可以用一个词形容:惟妙惟肖。仿佛你的严重、脑海中浮现出一幕幕生动的画面。

三、精读想象

师:指读1、2行,你看到了什么场景?

生1读。

师:你“醉”得不够。“沉醉”可以看出醉得厉害,再请人读。

生2读.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场景?什么画面?

生说略。师:你们都说到“夕阳西下”,因为词中讲“日暮”。傍晚时分,有一处美景,我给这幅画面起个题目就叫:“溪亭日暮”。(板书)

师:“溪亭”指的就是(生:溪边的亭子)。溪边的亭子在日暮时分是怎样的一番美景呢?同坐说.生:同座位交流。

生1:„„李清照不仅喝醉了,也可能被美景陶醉了。

生2:夕阳西下,亭边在霞光的映衬下,水天一色,让人如梦如幻。

师:这样如梦如幻的夕阳美景,作者怎能不沉醉?范读。

生:齐读1、2句。

师:这么美的景色,让人流连忘返,但太阳落山了,还是要回家了。出示3、4句。

生:读3、4句。

师:读得准。“兴”读xīng,“高兴、愉快”之意。板:兴。(你根据字义区别多音字,是个好办法。)

师:“兴尽”什么意思?

生1:没有心情。生2:高兴之后。生3:兴致得到极大满足。

生齐读,指读。

师:“藕花深处”,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许多藕花。

师:你由此想到了哪些美丽的诗句?吟诵一下。

生1:“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我们仿佛来到了六月的西湖。)

生2:“出淤泥而不染”。

师:近看,有一朵朵盛开的荷花,圆圆大大的荷叶挨挨挤挤。瞧,那边,还有花骨朵。远处,一片绿意盎然,绿叶丛中,浅红、粉红、洁白的荷花,星星点点,这就是:“藕花深处”(板书)。

跟老师写:“藕”。

想象“藕花深处”的美景。

生:藕花深处,粉红、浅红的荷花婀娜多姿,含苞欲放,就像孩子的笑脸,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目不暇接。

师:这就是“藕花深处”的美景,这就是作者眼中的美景。

生:齐读3、4句。

师:为什么会“误入”呢?不认识回家吗?

生1:作者已经醉了。(联系上下文回答很好。)

生2 :作者被溪亭日暮的美景陶醉了。情不自禁的误入,再加上天色已晚。

师:景色太美了,情不自禁。李清照突然一个激灵,要回家了,这个时候(天色已晚),这时,李清照心里(生:非常着急。)所以词中写到:“争”(板书)。“争”是心理活动的。“争渡、争渡”就是心里想怎么划回家呢?

生:齐读:“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你看到什么?

生1:词人焦急地划着船,不知道怎么回家,划着划着,把鸥鹭惊飞了,手忙脚乱。

这时又看到美景,看到白鹭如冬天雪花漫天飞舞。(白鹭像“雪花”,有诗意。)

生2:看到一只只雪白的鸥鹭从藕花深处乱飞起来。

师:“乱”仿佛是词人心理的写照。这就叫(一滩鸥鹭)板书。

看到如雪花般的鸥鹭惊起,李清照心情怎样?

生:惊讶!

师:“惊”什么?

生1:鸥鹭为什么和我一样焦急?

师:有词人的素质,敏感。这就是“惊”字的况味、意念。这飞起来的景象太美了,太好看了,读到这里,你觉得这首词像一幅画,一副美丽的照片,一副美丽的画卷、动画片。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如一个动画般的电影,一个动听的故事,这是我们学生读懂的《如梦令》,许多艺术家也读,也读出了他们自己的感受,创作了许多精美的作品,低低吟诵,想象这幅画,倾听这个故事。

生:配乐齐读(轻轻地)。

师:听完,还要想起一个词:“常记”。什么叫“常记”?

生:经常记得。

师:为什么?

生:景色美,记得下次再来玩。

师:这时李清照最美好的时光,最快乐的日子,所以常常记起,这个时候,仿佛看到李清照倚在窗边,轻轻吟诵着《如梦令》。

生:配乐指读。(意外:音乐没响。师:虽然音乐没响,但我们心底响起这样一段美妙的旋律。)

师:多么美的意境。听着这首词,我们想这首词可以读成词中的一个字。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吗?为什么?

生1:“醉”。因为李清照一辈子不会忘记这美丽的景色,美好的时光。一醉是“溪亭日暮”,二醉是“藕花深处”,三醉是“一滩鸥鹭”。她在醉中体会着美景。

生2:“梦”。溪亭的美景如梦境,让人回味无穷。景美如梦、如画。

生3:“常记”。常记溪亭的美丽,因景人乐,所以常记。正因为常记,所以这么美好的时光才难得。美景如梦,如画,如诗的感觉,所以作者被深深陶醉。

师:如果你给《如梦令》七个题目,你会起?

生1:《醉在溪亭边》。

生2:《溪亭日暮》。

生3:《藕花深处》。

生4:《不知归路》。

师: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见解,题目中像《不知归路》更贴切。好,今天可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第三篇:如梦令教学实录

精读《如梦令》,感受美酒意象。

一、话题引入,初读感知。

师:今天盛老师和大家一起欣赏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你们读过词吗?

生:读过。

师:读过哪首词?

生:《长相思》!

师:那你们能不能说说词和诗有什么不一样?

生:诗的话每一句的字数是一样的,词的字数不一样。

师:对!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被称为长短句。

师:你们学的《长相思》是不是句子有长有短?

生:是!

生:词分上阙和下阙,诗是没有分的。

师:对!有的分上阙和下阙了,有的也没有分的。

生:《长相思》是词牌名,它不是题目。

师:所以词有词牌名。你们还知道哪些词的词牌名?

生:“忆江南”。

生:“西江月”。

师:对,这些都叫做词牌名,不是词的题目。而且每一种词牌名的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这首词的词牌名就叫做——

生:如梦令。

师:想迫不及待地读读这首词了吧?自己放声朗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通顺、读正确。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生读词。

师:平时你们是不是喜欢大合唱?(笑)我可喜欢听一个人读。谁愿意一个人来读一读?

生(女)读。

师:挺不错的,特别是她把里边的多音字读准了。兴:在这读第四声。表示兴致、兴趣。什么时候读第一声?

生:大兴安岭、兴奋。

师:谁还愿意再来读一读,找个男孩子来读一读。

生(男)读词:

师:我觉得应该给他点掌声,他已经注意了停顿,能读出些词的味道来了。好,看起来把这首词读通顺、读正确没问题吧?

生:没有问题!

师:咱们连起来读一读。

生:好!

生齐读词。

二、“胖”读全词,古文今译。

师:光读通读顺还不够,咱们还要把它读懂了,看看能不能自己在下面注释的帮助下,读懂词的大概意思。

(学生默读)

师:小声地说一说,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边上的同学商量商量。

师:咱们先来说一说。自己能够读懂一个词,一句话,都是一种了不起的收获。

生:我先给大家解释一下第一句“常记溪亭日暮。”就是李清照经常和她的朋友去溪边的亭子里玩。

师:“暮”指的是——

生:就是说,李清照记得一次和她的朋友一起去溪边的亭子里看落日美景。

师:哦,你这样说咱们都听明白了。

师:好,接着往下说,你还学懂哪一句了?

生:我知道第二句“沉醉不知归路”的意思就是每天看到很晚,然后一直看到尽兴还不回家。

师:你从哪个词读出来是“每天”?

生:是有一次。

师:是啊,作者就向我们记叙了一次郊游的经历。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注释中有。

师:哦,看来,看注释也是一种很好的学词方法。

师:那么这个“醉”指的是——

生:陶醉了。

师:盛老师在这儿给你们补充一个信息,在古代的时候,很多的文人都喜欢喝酒。李白就被称为——酒仙!一喝酒啊,诗兴大发,酒助诗兴,诗从酒出,所以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李清照虽然是女子,但她也很喜欢喝酒,所以说这里“沉醉”之“醉”既是陶醉又是酒醉。好,酒醉也好,陶醉也好,反正李清照是醉了。

生:我是说“误入藕花深处”这句的意思就是说李清照他们乘着小舟,准备回家,但是他们不小心划到了荷花池里。

生:他们就在荷花池里玩,然后他们惊起了一滩鸥鹭。

师:怎么会惊起一滩鸥鹭的?还有一句,谁来说?

生:因为他们玩得很开心,嘻嘻哈哈的,把那些鸥鹭全部都惊起,全部飞起来了。

师:“争渡争渡”就是?

生:他们在那里拼命划船,拼命划船,声音很响,然后惊起了一滩鸥鹭。

师:好,挺不错的,刚才,同学们不知不觉地,就把这首词给读胖了。板:“读胖”。如果把我们刚才说的话,都写下来,这篇文章长不长啊?

生:长!

师:但是你看这首词,它只有多少字?

生:三十三!

师:是的,三十三个字就把这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你看,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

三、“瘦”读全词,搜寻词眼。

师:学古诗词还得学习另外一种本领,那就是要把诗或词“读瘦”。板:读瘦

师:同学们能不能把整首词读成一个字儿?看看整首词是围绕这首词里面的哪一个字来写的?

生:我觉得应该是“沉醉不知归路”的“醉”字。因为这里的风景很美,再加上喝了些酒,所以作者就沉醉了,所以才有了下边的情景。

师板书:醉

四、牵引“醉”线,分层解读。

1、陶醉在美酒、美景中。

师:大家再轻轻地读读词,看看可以从哪些词语当中读懂这个“醉”字呢?

生:“溪亭日暮”。

师:看到“溪亭日暮”这个词,你脑海当中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的脑中仿佛出现了溪边的亭子里有很多人,她们在看落日。

师:把这幅画面说得再美一些。

生:溪边的亭子玲珑别致,词人穿着古装,很美,在看风景。

师:噢,穿着古装的词人都成了画中一景了。

生:太阳倒映在湖里,仿佛有两个太阳。

师:落日的余辉倒映在湖里,使我们想起怎样的诗句来了?一道残阳铺水中——

生:半江瑟瑟半江红

师:虽然不一定是江边,但意境应该是差不多的。

生:太阳很大,像一个红红的大圆盘,几只归巢的鸟儿从上面飞过去。

师: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奖励你读一读吧。把这么美的画面通过朗诵表达出来。

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师:你们看啊!

(老师边播放日落美景边描述:黄昏时分,太阳慢慢地从西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山、近水、小亭子,都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中。水面上波光粼粼,使我们想起这样的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师:在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地方,词人他们会在干什么?

生:喝酒

生:聊天

生:做诗、对对子

生:看风景。

师:会跟谁在一块喝酒吟诗?

生:好朋友。

生:知己。

师: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酒逢知己千杯少”,喝着喝着,就喝多了,就——醉了。

师:是啊,在这样的地方,品着美酒、赏着美景、闻着酒香、荷香,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这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咱们一起读一读这两句,读出浓浓的醉意来。

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们没喝酒,光读词,就有些醉意了。

师:好!大伙儿还能从哪些词语当中读出这个“醉”字来?

生:藕花深处,师:这个“藕花深处”,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大片的荷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生:湖水还很清澈。

生:还有那些小蜻蜓停在刚刚长出来的荷叶上面。

师:使你想起哪一句诗来了呢?

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师:是啊,多美的荷叶荷花!但此时已是黄昏时分,一切都是朦朦胧胧的,“藕花深处”,那是一个清

香流溢、色彩斑斓、幽静而又神秘的世界。来到这样的地方,词人肯定更醉了。读。

2、陶醉在美丽的意外中。

师:等他们惊醒过来的时候,他们是赶紧——读下去

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读这两句啊,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听到了鸥鹭的声声鸣叫。

师:响不响?

生:响!

师:从哪个词语中听出来的?

生:“惊起”的“惊”。因为是惊起,一下子飞起来的,所以声音特别响。

师:学词,就要像你们那样,唤醒身体所有的器官。词语中还有声响呢!

生:我听到水花溅起来的声音。

生:我听李清照和她朋友的笑声。

师:从哪个词中听到的?

生:争渡。

师:古代的女子,她们的言行都是很受约束的。这时候因为喝点酒,活泼的天性都显露出来了,大声地笑啊叫啊,那场面多么欢快热闹!

生:有的说往这边划,有的说往那边划。

师:读出他们抢着划船的热闹情景。

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生:我看到了一群群鸥鹭飞向天空。

师:慢慢地飞向天空吗?

生:不是,是很快的。因为是“惊起”。

师:多不多?

生:多。

师:你是从哪个词当中读出来的?

生:一滩。

师:一河滩的鸥鹭一下子哗啦啦的飞上天了。你读一读那场面。

生:惊起一滩鸥鹭。

师:那场面多壮观啊。看媒体:词人她们笑啊叫啊,那声音太响,太热闹了,只听扑啦啦一声,一河滩受惊的鸥鹭,一下子冲破夜幕飞向蓝天!那场面壮观吗?!

生:壮观!

师:你觉得这个“惊”,除了指白鹭受惊,还向我们传递了词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生:惊喜

师:为什么那么惊喜?

生:因为白鹭飞起来的地方就是岸边了。

师:噢,他们找到岸了,所以惊喜。

生:因为这是他们没想到的。

师:是啊,这可是意外的惊喜啊!所以是“鸟惊人也惊啊!”

师:那简直是大自然的奇观啊,这发生在一瞬间的大自然的奇观,看得他们心都醉了!他们陶醉在这美丽的意外中。

师:再读。

3、陶醉在美好的生活中。

师:词人深深地醉了,她陶醉在(美酒、美景、美丽的意外中)。咱们再从文字背后找一找她深深陶醉的原因吧。

生:(学生读李清照早期生活的资料。)

师:为什么这么开心?

生:因为李清照她年轻时候的生活非常优越,家庭幸福美满。

师:是啊,年轻时的李清照一直陶醉在美好、幸福的生活里。

咱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跟词人一起深深陶醉一次吧。(生齐读,师生合作读,生背诵。)

师:这样难忘的郊游经历她能忘得了吗?

生:不能。

师:这样身心释放的快乐能忘得了吗?

生:忘不了。

师:所以啊,她是牢牢地记得,经常地回忆啊,所以是“常记溪亭日暮”。

师:词人因乐而酒,因酒而醉。那你觉得这个时候她喝的是什么酒啊?

生:醇酒。

生:快乐的酒。

师:乐酒、甜酒。

生:美酒。

赏析《声声慢》,感受苦酒意象。

一、初悟苦酒意象。

师:在李清照的词当中流传下来的有四十多首,其中有好几首都写到了酒,接下来,盛老师想请同学们再欣赏一首她晚年写的《声声慢》,你听一听,体会体会,感觉有什么不同。

(播放《声声慢》的录音)

师:这首词哪句也写到了李清照喝酒。

生:“三杯两盏淡酒”——写到了酒。

师:是啊,但是此时此刻你感觉到她喝的还是乐酒、甜酒、美酒吗?

生:不是。

师:那你觉得此时此刻喝的是什么酒?

生:闷酒。

生:她喝的是苦酒。

生:她喝的是孤独的酒。

生:愁酒。

(板书:苦酒)。

师:你从哪些句子当中读出了她的这种苦和愁?请你把句子读出来。

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师:一连串的叠词表达了她的愁和苦。

生:“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

生:“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师:这满地的黄花在她看来都憔悴了。

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这样的情景一个“愁”字怎么概括的了啊!

生:“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师:看到以前为她传递过书信的大雁,更让她伤心。

生:“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师:这样的情景她觉得太难挨了。

生:“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

师:够了,同学们,这首词当中的每一个字几乎都是词人内心深处吐出来的愁和苦。

二、探询凄苦原因。

师:同样的人喝同样的酒,为什么味道却变了呢?咱们再来看一段资料。

(生阅读词人晚年境遇资料。)

师:知道原因了吗?

生:丈夫去世了,国家也灭亡了。

师:国破、家亡、夫死,晚年的李清照无家可归,流亡在外,饱尝了生活的艰辛。

三、点悟酒中苦味。

师:因为苦所以借酒排遣,试图一醉解千愁,但排遣得了吗?

生:排解不了。

师:从哪儿知道?(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她晚来风急”。

师:所以痛苦的心情只能用一连串叠词来传递。读第一句。

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师:她在寻找什么?

生:往日的欢乐、幸福的家园、完整的国土、亲人、友情。

师:但这一切不复存在了。于是这无法排遣的痛苦心情化作了一行行心酸的文字。再读第一句。

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四、回环美酒意象。

师:从一个无忧无虑的贵族小姐到孤苦无依的悲惨老妇,一代词人李清照饮尽了这酒中的酸甜苦辣。在凄苦漂泊的晚年生活中,她肯定会常常想起她曾经有过的幸福时光,让我们再一次跟她一起幸福地回忆吧。

生:再读第一首《如梦令》。

美酒——苦酒

第四篇:冀教版五年级《如梦令》教学实录

范瑞亚《如梦令》教学实录

一、话题引入,读通宋词。

师:同学们,还记得本学期我们学过了什么古诗吗? 生1:《别董大》

生2:《渭城曲》

师:我们还学了一首词 谁还记得? 生:《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出示PPT《 别董大》《菩萨蛮》】

师:仔细观察,与诗相比,词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1:师的句子每一句的字数头一样。词有的句子字数多,有的字数少。师: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被称为—— 生齐说:长短句。

师:你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2:词有的分上阙和下阙。而诗没有

师:很好,词分为上下阕,也叫上下偏,但有的词也没有分的。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3:词有词牌名!诗只有题目。

师:非常好!词的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有词牌名,每一种词牌名的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词牌名和他词的内容就像歌中的曲调和歌词。

【出示PPT 词与诗的三点区别】

师:那么今天就随着老师一起学习一首宋词。词牌名叫做《如梦令》。【板书

如梦令

出示PPT 如梦令】

师: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读这首词了吧?请自己放声朗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通顺、读正确。【生放声朗读,师巡视】 师:谁愿意一个人来读一读? 【找一名女学生来读】

师:这名女同学把句子读通顺了,但是老师听到一个小问题,有人注意到了吗? 生4:她把兴读作了一声,应该是四声。

师:你很细心。兴,在这读第四声,表示兴致、兴趣。什么时候读第一声? 生:大兴安岭、兴奋。师:谁还愿意再来读一读? 【一名男生读词】

师:这名男生已经纠正了发音,不仅如此,他还注意停顿,能读出些词的节奏。我们读词的时候如果能稍加停顿,词就会富有节奏,读出它味道来。那咱们来看大屏幕,看看老师给你划出的停顿符号,再来试着读一读吧!

【出示PPT 学生自由诵读】

师:看起来把这首词读通、读顺、读正确没问题吧? 生齐答:没问题!

师:那我们一起读一读好吗? 生齐答:好!【齐读宋词】

二、“胖”读全词,古文今译。

师:光读通读顺还不够,咱们还要把它读懂了。请同学们开动脑筋,进行小组讨论,尝试读懂词的大概意思。【小组讨论】

师:来看第一句,“常记溪亭日暮”,哪个小组来说一说呢?

生:李清照常常去溪边的亭子里看黄昏的景色。

师:你理解的常是常常、经常的意思对吗?其他同学也这么认为吗? 生2:同意。但是不是常常去,而是常常记起。

师:哦,原来如此。是常常记起,她去溪边的小亭子欣赏日落黄昏的场景。其中的“暮”是指的? 生:黄昏、傍晚时分。

师:很好,同学们,当你看到“溪亭日暮”这个词的时候,你脑海当中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1:我看到天边有火烧云的,溪边有个小亭子。

生2:我看到一座小亭子,作者正站在亭子里看外面夕阳西下的美景。师:很好,来看老师给大家带来的图片。【出示PPT】 生:哇!

师:你们在哇什么? 生:图片很美!

师:那你最喜欢哪幅图?试着描述一下。那谁能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地更生动些?

生3:我最喜欢第四幅图,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处青山遮住了半个夕阳,一行雀鸟飞过归巢。师:描述的太美了!谁再来说一说?

生4:我喜欢第一幅图,因为这幅画里有词里写的小亭子。师:试着描述一下这样的美景好吗?

生4:黄昏时分,词人站在溪畔的亭内望向西边的夕阳,闻到亭旁荷花发出的阵阵清香,感到内心舒畅。师:你们描述的太美了!这位同学还加了一些心里的感受。我也来试试,老师最喜欢第三幅,看夕阳照耀在水面上,波光粼粼,让我联想到了一句古诗: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情景啊!如果你站在这幅画里,心情是什么样的?

生5:老师,我的心都化了。

师:你的心都化了,那作者的心呢? 生6:作者心也化了。

生7:作者陶醉这样的美景中。

师:恩,词人陶醉在这样的美景中,她醉到什么程度呢? 生齐答:不知归路。

师:眼前如此黄昏美景,深深的沉浸其中,你猜,词人会做些什么呢? 生1:词人会和朋友们一起戏水,欣赏风景。师:很好,非常有画面感的场景!

生2:他们可能会喝酒、聊天、做诗、对对子。师:会跟谁在一块喝酒吟诗? 生:好朋友。知己。

师:俗话说 “酒逢知己千杯少”,喝着喝着,就喝多了,就—— 生:醉了

师:所以说这里“沉醉”指的是陶醉在美丽的风景中,也是指迷醉在美酒之中。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两句,读出浓浓的醉意来。生齐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们也有些醉了。

师:酒尽,作者回去了没有?怎么回去的?谁来解释一下后两句? 生:喝完酒,尽了兴他们就乘着舟回家,却不小心闯进了藕花深处。师:“兴尽”该怎么理解?是玩够了尽兴了么? 生犹豫思考状:没玩够吧。

师:你们周末出去游玩,什么时候才回家? 生:天黑了。

师:那你们玩够了没有? 生:没有!

师:那李清照玩够了没有? 生:没有!

师:那他为什么回家?

生:天色已晚,不得不回家了。师:“兴尽”其实是“兴未尽”,是因为天色已晚不得不回家了。师: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生:误入藕花深处。师:为什么?

生1:因为天黑了,朦朦胧胧看不清路,所以不小心找不到回家的路,就迷路进了藕花深处。师:这个“藕花深处”,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2:我看到了大片大片的荷叶和很多的荷花,有粉色有白色。

生3:我看到了绿色的荷叶上有晶莹剔透的水珠,还有七星瓢虫在玩耍。师:你们描述的画面生机勃勃,还有小动物呢。有没有联想到那首古诗? 生4: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落上头。

师:真棒!那来看看老师给大家展示的图片吧!【出示PPT 藕花深处】

师:这个女子我们就当做李清照吧!看着这两幅图,你们能再来描述下当时的景色吗?

生5:李清照乘舟不小心闯入了藕花深处,她身边围绕着茂盛的翠绿的荷叶。有的荷花盛开,有的含苞待放,三处一阵阵清香。

师:你描述的太美好了,我们仿佛都闻到了荷花的香味!那么李清照当时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 生1:心旷神怡。生2:开心,舒畅。

师:是啊!黄昏时分,朦朦胧胧中,看到这些姿态动人的荷花,词人被深深地吸引了。请朗读这两句,把这样美丽的景色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生齐读: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师:正当词人和他的朋友们陶醉在荷塘月色的美景时,发生了一个小意外。是什么? 生:惊起一滩鸥鹭。

师:怎么会惊起一滩鸥鹭的? 生1:因为他们争抢着划船。

师:那就是词中所提到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读了这两句,你看到了什么? 生2:我看到了一群群鸥鹭飞向天空。师:你怎么知道是一群?

生3:一滩鸥鹭中的滩。只有数量众多才能形成一滩。师:那它们的飞翔速度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

生4:很快。从惊起一滩鸥鹭的惊字可以得知,这些水鸟被人划船的动作惊吓到了,快速的起飞划过天空。生5:老师,我觉得这个惊也可以看出,突然飞起的水鸟也吓到了玩的开心的词人们。师:你分析的很好,那你们有没有听到什么声音? 生5:我听到水鸟的尖叫声,是被词人们吓的尖叫。(学鸟叫)生6:我听到李清照的笑声和叫声。

生6:我听到词人们争抢划船造成的水花激起的声音。师:哪个词告诉我们词人们在争抢着划船? 生:“争渡争渡。”

师:谁能给大家演绎一下“争渡争渡”的画面?

生:词人和朋友在那里拼命划船,有的说往这边划,有的说往那边划,非常热闹。(带有肢体动作)

师:古代的女子,她们的言行很受约束。例如笑不露齿。但此时,他们因为喝点酒,酒意朦胧,活泼的天性都显露出来了,大声地笑啊叫啊,场面多么欢快热闹!整幅画面,从刚才的宁静,一下子就变得热闹起来。

【出示PPT】 师:一滩鸥鹭的场景有没有让你联想到我们曾经学过的那篇课文? 生:《鹭鸶》

师:黄昏的空中——

生:偶见鹭鸶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

师:既然被人们看作是生活的恩惠,那李清照和友人们在这里遇到到鹭鸶起飞的意外就变得美丽起来。这场大自然的奇观,让李清照深深的陶醉了。

让我们试着,一起读出这热闹欢快的画面吧。生齐读: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这么开心的场景,这么难忘的游历,让作者难以忘怀,时常回忆,所以才有了第一句的“常记溪亭日暮。” 词人因乐而酒,因酒而醉,那你觉得当时她喝的是什么酒啊?

生:快乐的酒。美酒。甜酒。

师:不知不觉地,就把这首词给读懂了,理解了词义,把它给度胖了。【板:“读胖”。】

师“如果把我们刚才说的话,都写下来,这篇文章长不长啊?但是李清照只用了三十三个字就把这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咱们读一读整首词,体会、体会。

老师读前两个字,你们读后面。第二遍的时候你们读前两个字,我来读后面。【老师引读】 接下来我们试着配乐读一读,看着老师的手势把握节奏。【配乐齐读】 找一名女生配乐朗读,再找一名男生配乐朗读。【男女生配乐朗读】

三、“瘦”读全词,搜寻词眼。

师:刚才我们把词给读胖了,现在给他减减肥,瘦瘦身。看看整首词是围绕这首词里面的哪一个字来写的? 生齐声说:醉!

师:你们都这么认为啊,那谁能说说你的理由。

生1:作者看到溪亭日暮的美丽景色而深深陶醉,又在藕花深处流连忘返。因为喝了美酒,酒意微醺,有些醉意。

生2:我要补充他的话,词人们因为看到一滩鸥鹭起飞的场景,陶醉在这场美丽的意外中。所以整首词应该是围绕醉这个字来写的。

师:你们同意他二人的看法吗? 生:同意!

师:我们回头看看词中所描绘的三幅美景,是不是围绕着醉来写的呢? 【出示PPT】

师:现在看看,整首词是围绕这首词正是围绕着醉来写的。

你们太棒了,不仅能把词读胖,现在还学会另外一种本领,那就是要把词“读瘦”。【板书:读瘦】

四、赏析《声声慢》,对比酒中意象。

师:在李清照的词当中流传下来的有四十多首,其中有好几首都写到了酒,接下来,老师想请同学们再欣赏一首她晚年写的《声声慢》,你听一听,体会体会,感觉有什么不同。

【播放《声声慢》的录音】

师:这首词哪句提到了酒? 生:“三杯两盏淡酒”——写到了酒。师:你觉得此时的酒是什么味道的? 生:苦闷的。苦涩的。惆怅的。

师:你从哪些句子当中读出了她的这种苦和愁? 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师:我看出来了,整首词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的苦闷。

同样的人喝同样的酒,为什么味道却变了呢? 生:这和李清照的生平经历有关。【阅读预习中所准备的李清照相关资料】

师:看来这位同学课前做了好充分的预习。没错,李清照历经国破、家亡、夫死的痛苦,晚年的她无家可归,流亡在外,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从一个无忧无虑的贵族小姐到孤苦无依的悲惨老妇,一代词人李清照饮尽了这酒中的酸甜苦辣。在凄苦漂泊的晚年生活中,她肯定会常常想起她曾经有过的幸福时光,让我们再一次跟她一起幸福地回忆吧。

再读第一首《如梦令》。

第五篇:《如梦令》教学设计

《如梦令》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及其作品,整体把握全词的主旨。

2、反复诵读,提高诗词欣赏能力。

3、感悟词人早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如梦令,词牌名。原名“忆仙姿”,后改为“如梦令”。因唐庄宗《忆仙姿》词中“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之句而得名。词牌是词的曲调名称。

二、整体感知:

1、作者:李清照(约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如《如梦令》、《怨王孙》两首词,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词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永遇乐》在这类词中为代表之作。李词语言既浅显自然,又新奇魂丽,富于表现力。她的词用典不多,却善于运用口语、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李词的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

2、背景资料: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的一篇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词中刻画了一个年轻女子爱花、惜花的细腻感情,创造了鲜明、优美的艺术形象。此词写惜春敏感心理,并无深意,全凭高超的表现技巧和优美的艺术形象取胜。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三、细读品味:

1、“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虽是一夜的浓睡,也没有消尽昨晚尽情饮酒的醉意。写出了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

2、“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试问”表明女主人公明知故问,表现了女主人公活泼的性格;一个“却”字,写出了侍女的回答很不经意。一问一答,形式新颖别致,语言浅近自然,充满情趣。

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知否?知否?”用叠句形式把女主人公的活泼多情表现了出来。“绿肥红瘦”,采用借代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花叶的神采——叶子更绿,花儿凋零。造语新奇,奇巧无比,实为千古绝唱。

四、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词中所表达的两个人的不同心情?

明确:这首小令虽然只是寥寥三十三字,却十分生动地表达了两个人物的不同的心情。词人妙用对话,顿使闺中情趣盎然:女主人公设问,恳切认真;待女回答,淡漠无情;女主人公再驳,凄婉痴绝。

五、教师小结: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诗中的主人虽是一夜的浓睡,也没有消尽昨晚尽情饮酒的醉意。然而她却有所关切,想到“昨夜雨疏风骤”,“试问卷帘人”,小院里的海棠怎样了?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时她根据季节、根据经过一夜的“雨疏风骤”,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经验,急切地更正:“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由此看出,女主人是多么关切她周围美好的事物。

《如梦令》:写一位贵族少女怜花惜春的感情,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变化的敏感和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关怀,曲折的反映出一种悠闲、淡雅的生活情趣。

六、布置作业: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如梦令

昨夜风起雨不急(风急)——无忧;饮酒过量晨醉意(酒醉)——无虑; 关注海棠花儿落(问花)——情趣;绿肥红瘦仆未知(肥瘦)——急切。

————积极向上、热爱生活。

下载2018年《如梦令》教学实录(浙大版)-文档资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年《如梦令》教学实录(浙大版)-文档资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梦令》教学设计

    9 《词两首》 ——《如梦令》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初步读文 引言:同学们,请闭上眼睛。请睁开眼睛。美吗?什么美?(人)就人美吗?还有什么美?(景色)。此情、此景、此人都很美。肯定有人......

    《如梦令》教学设计

    《如梦令》教学设计 华容县实验小学 钟丹 教学目标: 1.自主识记本课生字。 2.观看视频,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词作,并背诵。 3.观看视频,理解词的意思。 4.对词描写的景象展......

    《如梦令》教学设计

    六下《如梦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如梦令》,背诵《如梦令》。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

    如梦令 教学设计

    《如梦令》教学设计 类别:小学语文 编号: 教材分析:这首词是李清照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醉酒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中,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表现了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

    如梦令教学设计

    《如梦令》教学设计 山西省晋中市寿阳城内小学 高文艳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理解《如梦令》的内容以及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

    如梦令教学设计

    如梦令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理解这首词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 3、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 教学......

    如梦令教学设计

    课前交流: 正式上课之前,老师先做个小调查:你有没有和自己的小伙伴一起出去玩过?这次游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自由汇报) 看来,大多数的同学都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而且都留下了深刻......

    如梦令教学设计

    《如梦令》教学设计 课 题: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12册《9词两首——如梦令》 执教时间:2013年3月29日 执教班级:矶滩中心学校六年级2班 执教老师:李小飞 教学目标:(识字写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