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选修3-4《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
《12.1 波的形成和传播》
学科:物理
授课教师:姜恩海
授课班级:高二(3)班
一、教材分析
《12.1 波的形成和传播》是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第十二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机械波的形成过程,机械波的分类,可以说课程内容比较简单。本节是对前面知识的提升,又是后面波动知识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直线上机械波的形成过程
②知道什么是横波和纵波,知道波峰、波谷和密部和疏部 ③知道波在传播运动形式的同时也传递了能量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波动现象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传播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和教具
实验探索和多媒体辅助教学,需要准备绳子、波动演示箱。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
提问:什么是机械振动?什么是简谐运动?
学生答:机械振动:物体在平衡位置附近的往复运动.
简谐运动:物体在跟位移大小成正比,并且总是指向平衡位置的力的作用下的振动.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提问:向平静水中,投石子会看到什么现象?
以石子击水点为中心,振动(波浪)远离中心向四周传播,直到很远。
[演示]绳子一端固定,手拿另一端水平拉直,上下抖动.看到什么现象?(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在这两个简单的例子中,我们接触到一种广泛存在的运动形式——波动,请同学们再举出几个有关波的例子。(学生举例,活跃气氛;让学生在大量生活实例中感触波的存在,增强感性认识。)
学生会列举水波、声波、无线电波、光波。教师启发,大家听说过地震吗?学生会想到地震波。
水波、声波、地震波都是机械波,无线电波、光波都是电磁波。这一章我们学习机械波的知识,以后还会学习电磁波的知识。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现在学习第一节,波的形成和传播。通过以上几个例子,师生共同分析,得出 波产生的条件:
① 振源:激发波动的振动系统(也称波源)
②介质:波借以传播的物质
波是怎样形成的呢?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波形?波传播的是什么呢?(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探究、波的形成和传播 实验
(一)理论分析:(以绳波为例,用白纸和磁铁演示,引导同学们动手画出相对应波形图)
设想把绳分成许多小部分每一小部分可以看成质点,质点与质点之间有相互作用力。
实验
(二),观察波动演示器上凹凸相间的波:(因器材有限,由教师操作,引导学生注意观察)
(1)、逆时针转动摇柄,演示屏上的质点排成一条水平线。(表示各质点都处在平衡位置)
(2)、顺时针转动摇柄,各个质点依次振动起来。(注意观察各个质点振动的先后顺序)现象:①后面的质点总比前面的质点开始振动的时刻_______,从总体上看形成凹凸相间的波。
②各质点的振动沿________方向,波的传播沿_______方向,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_______。
③质点是否沿波的传播方向迁移?_______ 由此过渡到波的分类: 这种波叫做横波,在横波中凸起的最高处叫做波峰,凹下的最低处叫做波谷。实验
(三),观察弹簧上产生的疏密相间的波。(因器材所限,PPT演示)
① 观察::某一确定的点是否随波迁移?________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 ②分析:弹簧上疏密相间的波形是怎样产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_(类比绳上波产生的分析方法,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现象:①后面的质点总比前面的质点开始振动的时刻________,从总体上看形成疏密相间的波。
②各质点的振动沿________,波的传播沿_______方向,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_______。
③质点是否沿波的传播方向迁移?_______ 这种波叫做纵波,在纵波中最密处叫做密部,最疏处叫做疏部。总结:
① 论横波还是纵波,介质中各个质点发生振动并不随波迁移。因此,波传播的是能量和信息,而不是介质本身。
②波传来前,各个质点是静止的,波传来后开始振动,说明他们获得了能量。这个能量是从波源通过前面的质点传来的。因此:波是传递__能量和信息_的一种方式。
波动和振动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振动是一个质点的往复运动,而波动是介质中许多质点的集体运动. 2.联系
(1)都是周期性的运动:波动周期等于质点的振动周期.
(2)从构成介质的某一质点来看,所呈现的现象是振动,从介质的整体来看,所呈现的现象是波动.
(3)振动是形成波动的必要条件,但有振动不一定存在波动.
(4)波动是振动形式(信息和能量)的传播过程.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PPT演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布置预习、课后作业
我们已经学习了波动形成和传播,那么波的图像到底是怎么样的?在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波的图像和振动图象,这节课后同学要认真预习这部分内容。
书面作业:
六、板书设计
1、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形成机械波。
2、机械波的分类:横波、纵波
3、波传播的是振动形式,是振动的能量。
七、教后反思:
课前:在备课过程中,我查阅了众多资料,经过反复推敲,课堂结构严密,思路清晰,各个知识点的衔接自然。课中:本堂课结合了实验仪器(波动演示仪)以及PPT演示,很好的展示了波的形成和传播过程,使学生能很好的明白本堂课的重难点,同时,由于时间仓促,教室中的电脑插件不足而无法播放动画,让我原有精心准备的动画没有得以展现是本次课的遗憾,同时也稍微影响了本次课的整体布局,这也考验了我临场应变的能力,使我深有感触。
课后:集体评课时,各位老师都给与我非常中肯有用的意见,让我了解自身优势的同时也时刻关注自己的不足,前辈们的指导让我倍受鼓舞,我一定会再接再厉,奋力前行。
第二篇:《波的形成和传播》示范教案
第一节:波的形成和传播示范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直线上机械波的形成过程.
2、知道什么是横波,知道波峰和波谷;知道什么是纵波,知道疏部和密部.
3、知道“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形成机械波”.知道波在传播运动形成的同时也传递了能量.
4、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明白用语言交流是利用声波传递信息等生活中的机械波.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能力以及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建议
本节重点是理解形成机械波的物理过程;学习中掌握振动质点的运动只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不随波迁移。知道横波和纵波的区别是波形不同,横波有波峰、波谷,而纵波有疏部和密部.认真分析下列问题:
1、机械波能离开媒质向外传播吗?
(解答)不能.机械波一定要依赖媒质才能传播,若没有媒质,相邻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就不能发生,前一个质点就不能带动后一质点振动,所以振动形式无法传播出去.
2、日常生活中,发现球掉入池塘里,能否通过往池塘丢人石块,借助石块激起的水波把球冲到岸边呢?
(解答)不能.向水中投入石块,水面受到石块的撞击开始振动,形成水波向四周传去.这是表面现象,实际上水波向四周传播而水只是上下振动并不向外迁移,所以球也仅仅是上下振动而不会向岸边运动. 教学重点
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描述 教学难点
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描述 教学用具
1、演示绳波的形成的长绳;并用课件展示。
2、横波、纵波演示仪;并用课件展示。
3、用幻灯展示机械波。教学步骤
引入新课
我们已学习过机械振动,它是描述单个质点的运动形式,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由大量质点构成的弹性媒质整体的一种运动形式——机械波。
1、机械波的产生条件
演示——水波:教师用幻灯机做实验:使平静的水面振动,会看到水面上一圈圈起伏不平的波纹逐渐向四周传播出去,形成水波。
演示——绳波:用手握住绳子的一端上下抖动,就会看到凸凹相间的波向绳的另一端传 播出去,形成绳波。
以上两种波都可以叫做机械波。
教师提问:水波离开水能看到上面的现象吗?绳波离开绳行吗? 学生回答:不行。
教师提问:当振动停止后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传出去的仍然在传播,以后水(绳)都静止不动了。请学生总结:(教师可引导)
(1)机械波的概念: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就形成机械波
(2)机械波的产生条件:振源和介质。
振源——产生机械振动的物质,如在绳波中的手的不停抖动就是振源。
介质——传播振动的媒质,如绳子、水。
2、机械波的形成过程(用课件把绳波的运动展示)
(1)介质模型:把介质看成由无数个质点弹性连接而成,可以想象为(图1所示)
(2)机械波的形成过程:
由于相邻质点间力的作用,当介质中某一质点发生振动时,就会带动周围的质点振动起来,从而使振动向远处传播。例如:图2表示绳上一列波的形成过程。图中1到18各小点代表绳上的一排质点,质点间有弹力联系着。图中的第一行表示在开始时刻(t=0)各质点的位置,这时所有质点都处在平衡位置。其中第一个质点受到外力作用将开始在垂直方向上做简谐运动,设振动周期为T,则第二行表示经过了T/4时各质点的位置,这时质点1已达到最大位移,正开始向下运动;质点2的振动较质点1落后一些,仍向上运动;质点3更落后一些,此时振动刚传到了质点4。第三行表示经过了T/2时各质点的位置,这时质点1
又回到平衡位置,并继续向下运动,质点4刚到达最大位移处,此时振动传到了质点7。依次推论,第四、五、六行分别表示了经过3T/
4、和5T/4后的各质点的位置,并分别显示了各个对应时刻所有质点所排列成的波形。
教师讲解后,请学生讨论机械波在传播过程中的特点:
3、对机械波概念的理解
(1)机械波是构成介质的无数质点的一种共同运动形式;
(2)当介质发生振动时,各个质点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往复运动,质点本身并不随波迁移,机械波向外传播的只是机械振动的形式(演示横波演示器);
(3)波是传播能量的一种方式。
4、波的种类:
按波的传播方向和质点的振动方向可以将波分为两类:横波和纵波。
(1)横波的定义: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波形特点:凸凹相间的波纹(观察横波演示器),叫起伏波。如图3波形所示。
(2)纵波的定义: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一条直线上。
波形特点:疏密相间的波形,又叫疏密波。如图4波形所示。
举例:声波是纵波,其中:振源——声带,介质——空气、液体、固体。
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为:340m/s;
声波在水中中的传播速度大约为:1500m/s;
声波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大约为:5000m/s;
地震波既有横波又有纵波。其中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不同。
水波既不是横波也不是纵波,叫做水纹波。
5、描述机械波的物理量
(1)波长定义:沿着波的传播方向,两个相邻的在振动过程中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总是相等的质点间的距离。单位:米,符号:λ。
演示,(观察演示仪器):
①在横波中波长等于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在纵波中波长等于相邻两个密部或疏部的中央之间的距离。
②质点振动一个周期,振动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恰好等于一个波长,即:振动在一个周期里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
(2)波速定义:波的传播快慢,其大小由介质的性质决定的,在不同的介质中速度并不相同。
单位:米/秒 符号:v
表达式:v=λ/T=λf
(3)周期和频率:质点振动的周期又叫做波的周期(T);质点振动的频率又叫做波的频率(f)。波的振动周期和频率只与振源有关,与媒质无关。(媒质质点的振动都是受迫振动,所以周期同振源的周期)。同步训练:
例1. 关于振动和波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如果波源停止振动,在介质中传播的波动也立即停止 B、物体做机械振动,一定产生机械波 C、波的速度即波源的振动速度
D、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频率与介质性质无关,仅由波源的振动频率决定 例2. 关于机械波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质点振动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波传播的
B. 简谐波沿长绳传播,绳上相距半个完整波形的两质点振动位移的大小始终相等 C. 任一个振动质点每经过一个周期沿波的传播方向移动一个完整的波形 D. 相隔一个周期的两时刻,简谐波的波形相同
例3. 图10-1中所示为一简谐横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图,已知此时质点A正向上以,如图中箭头所示。由此可判定此横波()A.B.C.D.向右传播,且此时质点B正向上运动 向右传播,且此时质点C正向上运动 向左传播,且此时质点D正向上运动 向左传播,且此时质点E正向上运动
例4.下列有关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某物体做机械振动,它周围的介质中就一定产生机械波 B.波源停止振动后,已形成的机械波仍能在介质中继续传播
C.机械波传播的只是机械振动的形式和能量,参与波动的质点不随波迁移 D.振动是变速的,波动是匀速的
例5.一波源振动1.5个周期在介质中形成的波形如图图10-2所示,此时波上B质点正向平衡位置运动,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这列波是沿x轴正方向传播的
B.波源是从平衡位置开始向正y方向振动的 C.质点D将比质点C先回到平衡位置 D.质点A和质点E的振动方向总是相反的 思考题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的关系。
yBOACDEx
第三篇:“波的形成和传播”的教学设计
“波的形成和传播”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其形成条件;
2、知道机械波的种类——横波和纵波
3、明确机械波的传播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波的模型的建立,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2.通过对波的模型进行分析判断,提高分析推理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机械波形成时某个质点与介质中所有质点的关系,体会个别和整体的关系.教学重点
械波波的形成过程的分析 教学难点
对机械波在传播过程中,介质质点在各自平衡位置的振动情况和振动在介质中传播形成波的理解 教具
软绳、红布、软弹簧、多媒体课件 学具
软绳、红布、软弹簧、较大的水盆、水 教学过程
模块
一、体验与观察
师:我们来表演一个游戏。同学们分成A,B两组,按个头从矮到高的循序各站一排,A组同学站立观看,B组同学从一端依次下蹲、起立。然后B组同学观看,A组同学演示。同学们认真表演。课堂气氛活跃。师:观察到了什么? 生:好像是波浪在前进。
模块二:体会机械波的形成及形成条件。投影图片
带操表演
师:观察带操表演时彩带的形状,然后用你课桌上的绳子也模仿一下带操表演。*
*人民教育出版社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4 第十二章 机械波 第1节 学生观察后得出彩带上有的部分凹下去有的部分凸起来,然后三人一组积极的活动起来。有直接抖动的,有手握住一端拉平后再上下抖动的,还有一人握住一端不动,另一人握住另一端上下抖动的。学生积极地表演,课堂气氛再次进入了高潮,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师:我们看到绳子的运动也象波浪在前进,我们把它叫做绳波。我们还知道那些波?
同学们踊跃发言,都想把自己知道的第一个说出来。说出了水波,声波,无线电波等,师:象水波,绳波,声波我们称为机械波。我们把绳子抽象成一个一个紧密相连的点。那绳波是怎么形成的,要想形成绳波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才行那?
学生认真的演示,观察思考声波的形成原因,激烈的讨论,努力找出怎样不能形成绳波。通过观察,同学们最后得出了结论。
生:绳子上后面的点被前面的点带动,后面的点动起来了后就形成了绳波。当我的手握住绳子一端不抖动时,绳子形不成绳波。当我握住一段特别短的绳子上下抖动时,也不能形成绳波。所以形成绳波的条件是,首先要有振动,再就是要有振动得以传播的较长的绳子。
师:振动的形式在绳子上传播出去就形成了绳波。最先振动的点,我们称为波源,振动得以传播的物质我们称为介质。所以产生机械波的条件是波源和介质。我们把机械波分为两类,横波和纵波。
波峰一凸起部分最高点互相垂直一横波波谷一凹下部分最低点机械波
在同一直线上一纵波疏部一质点分布较稀的部分密部一质点分布较密的部分刚才见到的绳波就是横波,同学们用桌上的轻弹簧,按课本26页图12.1—5演示一下纵波。再观察横波和纵波的不同
同学们踊跃演示,认真观察横波和纵波的不同。
师:声波也是机械波,那声波是横波还是纵波那?观看视频(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avi。)
通过观看视频,形象直观的说明了声波是纵波,通过观看视频可以让学生牢固的理解记忆声波是纵波,并且对理解横波和纵波的不同起到很大的作用。模块三:观察体会机械波的传播特征
师:我们可以把绳子抽象成一个一个紧密相连的点。为了能更好地观察每一个点的运动,我们在绳子上系一个红布,然后观察红布处绳子的运动。
生:演示后得出:红布处的点在上下的做机械振动。并没有随着绳波传播出去。师:机械波传播的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讨论后得出后面的点本来没动,后来运动起来,所以传播的应该是振动形式。动起来后就有了动能,所以传播的还有能量。师:质点获得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 生:是从波源传递来的。师:所以波在传播振动的同时,也将波源的振动能量传递出去。波是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总结:机械波的实质是:
①传播振动的一种形式。
②传送能量的一种方式。即依靠介质中各个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力而使各相邻质点依次做机械振动来传递波源的能量。
通过这种简单的问答形式,引领着学生思考,给学生指明了思考的方向。并培养学生通过观察,认真思考事物本质和内在规律的学习方法。学生积极思考,争抢着大声回答,比单纯的让学生看课本后填写事先印发的学案效果要好。
师:用你桌上的水盆,水,按照课本27页的“做一做”去观察水波。
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再次去体会波传播的只是振动形式和能量,介质中的质点并没有随波迁移。模块四:随堂练习,课堂总结 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建议:
课本25页“图12.1—3横波的形成”,分别画出了波在不同时刻的图像,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并去研究波,开始就讲的难,使学生提不起兴趣,后面几节的内容教起来就很费劲,还有最后一句话:“其它几个图是随后几个时刻各质点的运动情况”,要想让学生真正明白这句话的意思需要十几分钟的时间。所以我建议这块内容可以先不讲,等讲完第二第三节的内容之后再回来处理这一部分会好得多。课本的“问题与练习”中的第3题也是同样的处理方法。在这里处理起来费时还收不到好的效果。教学评价:
本节课以游戏,演示,讨论,提问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差异,面向全体学生,根据教学情况,主动有效地调节课堂节奏,使学生在这节课上积极听讲,认真思考,踊跃发言,并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共同体验课堂生活的乐趣。课后反思:
在处理课本27页“做一做”时,在课堂上演示的效果并不好。原因一个是平时的水盆太小,看不清形成的水波,再就是在水盆里放入纸屑,纸屑很容易被水浸湿,鉴于这两点,在以后教学时课下带领学生去校园的水池边去观察体会,这样水波很明显,把塑料袋剪下硬币大小的一块代替纸屑,这样就不容易浸湿了。
第四篇:高二物理教案机械波--波的形成和传播
[物理精品教案] “波的形成和传播”创新教学设计和教案
山东省高青一中
贾玉兵
256300
波是一种重要而普遍的运动形式,也是高中物理的一个难点。“波的形成和传播”是“机械波”一章的基础,学生正确认识波的形成过程和传播规律,对于顺利学习其他各节知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波的形成过程和传播规律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深刻认识波的形成、波的分类和波的传播规律,本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的教学理念,笔者设计和实施本课教学的一些措施如下。
1、生活实例,引入课题,演示实验,激发兴趣
舞动丝带一端,产生一列凹凸相间的波在丝带上传播。从这个简单的例子引出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种运动形式——波动,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趁热打铁,请学生列举有关波的实例,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学生列举的实例中,概括出波的产生条件:①波源,②介质(为分析波的形成奠定基础)
2、实验探究,培养能力(实验方案附后)
实验一,分组实验:学生每两人一组,研究丝带上产生的凹凸相间的波。主要培养学生耐心、仔细做实验的品质和操作能力;教给学生研究、分析问题的方法。
实验二、三,演示实验:从波的运动方向和质点的振动方向之间的关系对波进行分类,使学生形成横波和纵波的概念。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科学分类的方法。
实验四,研究弹簧上纵波的形成: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突破实验表象,概括、抽象出本质规律,提高水平。
3、电脑模拟,形象直观,巩固升华。
为了帮助学生深刻认识波的形成过程,正确理解波的传播规律,笔者利用Flash5.0编写了CAI课件:①模拟波的分类;②模拟横波的形成和传播规律;③模拟纵波的形成和传播规律。
4、因材施教,分层次;布置作业,多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识结构,努力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和教师产生共鸣,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布置作业既有思考又有书面作业和动手作业,全方位巩固所学知识。
总上所述,在本教学过程中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相结合,实验探索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知识应用和多媒体演示相结合,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高中物理第二册(实验修订本·必修加选修)
波的形成和传播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知道直线上机械波的形成过程
②知道什么是横波,波峰和波谷
③知道什么是纵波,密部和疏部
④知道“机械振动在介质中传播,形成机械波”,知道波在传播运动形式的同时也传递了能量
②各质点的振动沿________方向,波的传播沿_______方向,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_______。
③质点是否沿波的传播方向迁移?_______ 这种波叫做横波,在横波中凸起的最高处叫做波峰,凹下的最低处叫做波谷。实验
(三),观察弹簧上产生的疏密相间的波。实验步骤:(1)、拨动水平悬挂的柔软长弹簧一端,产生一列疏密相间的波沿弹簧传播。(2)、在弹簧上某一位置系一根红布条,代表弹簧上的质点,重复步骤(1)。①观察::红布条是否随波迁移?________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 ②分析:弹簧上疏密相间的波形是怎样产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_(类比丝带上波产生的分析方法,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实验
(四),观察波动演示器上疏密相间的波: 实验步骤:(1)、逆时针转动摇柄,演示屏上的质点排成一条水平线。(2)、顺时针转动摇柄,各个质点依次振动起来。
现象:①后面的质点总比前面的质点开始振动的时刻________,从总体上看形成疏密相间的波。②各质点的振动沿________,波的传播沿_______方向,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_______。③质点是否沿波的传播方向迁移?_______ 这种波叫做纵波,在纵波中最密处叫做密部,最疏处叫做疏部。分析实验得出结论:
①不论横波还是纵波,介质中各个质点发生振动并不随波迁移。因此,波传播的是_________________,而不是介质本身。
②波传来前,各个质点是静止的,波传来后开始振动,说明他们获得了能量。这个能量是从波源通过前面的质点传来的。因此:波是传递_________的一种方式。
师生双边活动,实验探索,总结规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认识上的第一次飞跃。)计算机辅助教学:
1、波的分类演示
2、横波的形成过程及传播规律
3、纵波的形成过程及传播规律(形象直观,巩固升华)知识应用:
1、课本中提到地震波既有横波,又有纵波。你能想象在某次地震时,位于震源正上方的建筑物,在纵波和横波分别传来时的振动情况吗?为什么?(从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2、本来是静止的质点,随着波的传来开始振动,有关这一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有: A、该现象表明质点获得了能量 B、质点振动的能量是从波源传来的
C、该质点从前面的质点获取能量,同时也将振动的能量向后传递 D、波是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
E、如果振源停止振动,在介质中传播的波也立即停止 F、介质质点做的是受迫振动 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有关机械波的例子(横波、纵波各一例)简述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并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五篇:波的形成和描述教案
鲁科版选修3-4第二章 第一节: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
学校:龙岩一中 教师:林玉玲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波传播过程的特点;
2、了解机械波的分类;
3、明确机械波的产生条件及其传播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分析沿绳传播的波,理解横波的形成是关键,要充分利用图解和模拟装置认识波的形成是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波传播的是振动形式,传递能量和信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个别和整体的关系,感受形象思维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波的形成过程的分析。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质点振动和波传播的关系。【教学方法】演示法,启发式,讨论式 教学用具
1、演示绳波的形成的长绳;并用课件展示。
2、横波、纵波演示仪;并用课件展示。
3、用幻灯展示机械波。教学过程
●新课教学
【演示1】 看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字表演视频.使学生对波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演示2】老师通过投影仪演示水波的形成
【演示2】视频——红旗飘飘、长绸舞、绳波
一、机械波的产生条件
演示——水波:教师用幻灯机做实验:使平静的水面振动,会看到水面上一圈圈起伏不平的波纹逐渐向四周传播出去,形成水波。
演示——绳波:用手握住绳子的一端上下抖动,就会看到凸凹相间的波向绳的另一端传 播出去,形成绳波。
以上两种波都可以叫做机械波。请学生总结:(教师可引导)
(1)机械波的概念: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就形成机械波
(2)机械波的产生条件:振源和介质。
振源——产生机械振动的物质,如在绳波中的手的不停抖动就是振源。
介质——传播振动的媒质,如绳子、水。
二、对机械波概念的理解
(1)机械波是构成介质的无数质点的一种共同运动形式;
(2)当介质发生振动时,各个质点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往复运动,质点本身并不随波迁移,机械波向外传播的只是机械振动的形式(演示横波演示器);
(3)波是传播能量的一种方式。
三、机械波的形成过程(用课件把绳波的运动展示)
(1)介质模型:把介质看成由无数个质点弹性连接而成,可以想象为(如图所示)
(2)机械波的形成过程:
由于相邻质点间力的作用,当介质中某一质点发生振动时,就会带动周围的质点振动起来,从而使振动向远处传播。例如:图2表示绳上一列波的形成过程。图中1到18各小点代表绳上的一排质点,质点间有弹力联系着。图中的第一行表示在开始时刻(t=0)各质点的位置,这时所有质点都处在平衡位置。其中第一个质点受到外力作用将开始在垂直方向上做简谐运动,设振动周期为T,则第二行表示经过了T/4时各质点的位置,这时质点1已达到最大位移,正开始向下运动;质点2的振动较质点1落后一些,仍向上运动;质点3更落后一些,此时振动刚传到了质点4。第三行表示经过了T/2时各质点的位置,这时质点1又回到平衡位置,并继续向下运动,质点4刚到达最大位移处,此时振动传到了质点7。依次推论,第四、五、六行分别表示了经过3T/
4、和5T/4后的各质点的位置,并分别显示了各个对应时刻所有质点所排列成的波形。
四、波的种类:
按波的传播方向和质点的振动方向可以将波分为两类:横波和纵波。(1)横波的定义: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波形特点:凸凹相间的波纹(观察横波演示器),叫起伏波。如图3波形所示。
(2)纵波的定义: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一条直线上。
波形特点:疏密相间的波形,又叫疏密波。如图4波形所示。
五、课堂练习:
下图表示绳上一列波的形成过程。图中1到18各小点代表绳上的一排质点,质点间有弹力联系着。图中的第一行表示在开始时刻(t=0)各质点的位置,这时所有质点都处在平衡位置。其中第一个质点受到外力作用将开始在垂直方向上做简谐运动,设振动周期为T,则第二行表示经过了T/4时各质点的位置,这时质点1已达到最大位移,正开始向下运动;质点2的振动较质点1落后一些,仍向上运动;质点3更落后一些,此时振动刚传到了质点4。请同学们在下图中继续完成经过了T/
2、3T/
4、和T后的各质点的位置。
六、思考题:
日常生活中,发现球掉入池塘里,能否通过往池塘丢人石块,借助石块激起的水波把球冲到岸边呢?
七、板书设计;
1.概念: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 2.条件:介质和波源
3.成因:质点带动、由近及远、依次重复振源振动 4.传播特点:传播能量、振动形式 5.分类:横波和纵波
八、教学反思:
《波的形成和传播》是高中物理选修3-4第二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机械波的形成过程,机械波的分类。这节内容安排两个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重点理解波的形成过程,第二课时还会具体阐述波的图像。本节是对前面机械振动知识的提升,又是后面波动知识的基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很多的有关波的知识和现象,在初中已经初步了解过诸如声波之类的波的知识,通过高中的学习对波要加深理解。但是波的知识是比较抽象的,和学生所熟悉的物理情景有些不一样,再加上相关的知识内容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要求比较高,所以很多同学觉得学习这块内容比较困难。因此教学过程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实验室所能够提供的演示器材同时借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充分理解波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