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案

时间:2019-05-15 01:32: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案》。

第一篇: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案

第一章 声现象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2)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知识 【教学重点】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用具】

音叉,钢尺,橡皮筋,多媒体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启发法,讨论法

【学情分析】

声现象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但学生对于声音的产生、传播的认识只停留在感性阶段,所以本节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对声音的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应掌握声音的产生原因,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声音的传播速度三个问题。由于这是初二学生首次接触物理知识的学习,在安排上,从新课引入中各种声音的视频录音资料,到教学中间的设疑、探究、身边的现象,处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从观察、实验着手,从中找出规律,得出结论,让学生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走向物理,导入新课 由媒体声音播放引入

放录音资料,学生听录音分辨发声物体后观看相同声音的视频资料。从而导入:在这样一个声音的海洋中,我们不禁要问了,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怎么传播的呢?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欲望。

二、开展科学探究,实施新课教学

1、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师:在这样一个声音的海洋中,我们不禁要问了,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怎么传播的呢?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提出问题:用一个钢尺、一个橡皮筋,能用多少种不同的方式使它们发出声音? 探究活动: 仪器:一个钢尺、一条橡皮筋 组织形式:每二位同学一组。

实验后思考:上述实验中,钢尺、橡皮筋在不同发声方式中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结论: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发声物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质疑:在音叉发声时,是否真的观察到音叉在振动?

提出观察振动不明显的发声物体的振动通常使用物理方法—转换法

学生应用转换法设计实验: 敲碗,碗发声时振动了吗? 练习:(1)分辨各种乐器发声振动的部位(2)人说话时,哪里在振动?——声带

2、声音的传播

问题:我的声带振动,发出声音,你们听到我的声音,我的声音是通过什么物质传到你的耳中呢?

学生答出通过空气传入耳中

由情景图片进行声音的传播教学 图片一(雷雨情景):雷声通过什么传入耳中? 结论:气体可以传声

例子二,气体可以传两同学互相做做一个同学爬在桌子上,另一个同学轻轻的敲桌面。声往桌子上倒水敲桌子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结论:固体可以传声

例子三(垂钓):能验证液体可以传声吗? 结论:液体可以传声

不论是气体、固体还是液体,都可以把声音传播出去,这些能够传播声音的媒介常简称为介质。

问题:如果没有了介质,声音的传播还能继续吗? 演示实验:真空中的传声实验。结论: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问题:有了介质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空气中,又是以什么样的形式传播呢? 学生自己看课本后解释 老师根据实际情况总结: 声音在空气中以波的形式传播

3、声速

问题:雷雨天气,先看到闪电还是先听到雷声? 学生很容易答出声速慢于光速

在物理学中,声速是表示声音传播快慢的物理量,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符号用“v”表示 ,单位是“米/秒”,“米/秒”的符号为“m/s”

通过小资料引导学生得出影响声速大小的因素:

(1)声速大小与介质种类有关,一般情况下:v固体>v液体>v气体(2)声速大小与介质温度有关 记住一个常数: 15℃时,v空气=340m/s

四、课堂小结

1、声音如何产生? 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发声物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如何传播? 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3、声速

声速大小与介质种类、介质温度有关 一般情况下:v固体> v液体>v气体 15℃ 空气中声速 v=340m/s

五、作业布置,结束教学

【板书设计】

第一章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如何产生

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发声物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如何传播

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在空气中以波的形式传播

3、声速(符号:v)单位:米/秒(m/s)

托里县第一中学 物理任课教师:阿丽亚

第二篇: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第一部分:分析教材

一、教学目标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的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3、知道声音在空气(15oC)中的传播速度。

4、通过学习本节的知识,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提高他们探究问题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声音的产生。

2、声音的传播。

三、教学用具:

教师用具:音叉,音锤,共鸣箱,扬声器,收录机,玻璃钟罩,抽气机,土电话,(两个易拉罐和一根铜线做成),水和水糟,投影仪,队鼓。学生用具:音锤,音叉,套有橡皮筋的竹板

四、教学思路

由于本节教学内容十分接近生活,因此采用与现实生活联系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以“问题探讨(声音是是怎样产生的?)”为切入点,通过实验的手段突破难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以生活中相关现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五、教学手段:实验和讲解。

六、教学方法:学生分组实验与教师讲述和启发引导相结合。

第二部分: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我们都有两只耳朵,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听老师讲课可以获得各种知识,听电视广播可以知道天下大事。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它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学习完这节的知识同学们就会明白了。

(二)学习新课

1、声音的产生

师:声音的怎样产生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观察实验。

演示:将一些小纸条的一端粘一纸球,另一端粘在扬声器的纸盆上,纸盆上放一些小纸球,观察扬声器械不发声时纸球的状态,使扬声器发声音,观察纸球的状态。

问: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生:扬声器发声时纸盆上的纸球在跳动。学生实验:

(1)用音锤敲响音叉,然后用手指轻轻地触摸音叉,手指有何感觉?(2)手指拨动竹板上拉紧的橡皮筋,发声时看到什么现象?(3)用手指摸着颈前喉头,当发出声音时,手指有何感觉? 讨论:通过以上实验你发现这些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讨论后回答,老师点评: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学生实验:敲响音叉后,用手抓住叉股,会出现什么现象?

教师演示:用一些泡沫塑料小球放在队鼓上,敲响队鼓,这些泡沫塑料小球在跳动着,用手按着鼓面,鼓膜停止振动,些泡沫塑料小球在跳动,声音也停止了。师:综合上述实验,说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师:人说话、唱歌时发出的声音靠的是声带的振动;清脆的蟋蟀叫声是它的口发出的吗?不是,而是靠翅膀的摩擦振动产生的声音。

2、声音的传播

师:一切正在发生的物体振动,我们把发声的物体叫声源,那么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引起听觉的呢?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

(1)空气能传播声音。演示实验(用红、绿粉笔将音叉分别涂成红、绿色)把这个音叉插在共鸣箱上,在绿音叉的旁边挂一个能移动的小球,实验前先让学生分析:敲响红音叉后用手抓住它的叉股,是否还能听到声音?为什么?在部分同学都会回答听不到声音,因为音叉停止了振动,然后教师演示,结果仍能听到声音,并看到小球在跳动,学生们一定会觉得很惊奇。问:红音叉抓住后还能发声吗? 学生一般会回答:不能

问:那么后来听到的声音是什么发出的呢?为什么?

生:是绿音叉发出的,因为小球在跳动,说明绿音叉在振动。

师:两音叉没有接触,红音叉敲响后,绿音叉为什么能跟着振动发生呢?请同学们观察下面这个实验可以帮助你解开这个迷。

演示:在投影仪上放一盛有水的圆形水糟,待水平静后,向水中投入一块石头,让学生观察激起的水波。

师:同样振动的物体也会在空气中激起向周围传播的声波,因此红音叉敲响后靠它们之间的空气将声波传给绿音叉,所以绿音叉也跟随着振动发出声音。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就是由于声源的振动,引起空气的振动,形成声波传到我们的耳朵里引起耳膜振动听到声音。这说明:空气能传播声音(2)液体能传播声音。

师: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那么能不能在液体中传播呢?

演示:将正在发声的扬声器(用塑料袋密封,且挤出袋中的空气)放入水中,注意是否能听见声音?说明什么问题? 师:说明液体能传播声音。

师:同学们,你们能不能举出一些液体能传播声音的例子? 学生举例。

师:鱼在水中能听见岸上的声音。(3)固体传播声音。

师:气体,液体能传播声音,那么固体能传播声音吗?请同学们做一下实验。用一只耳紧贴桌面,用一只手捂住另一只耳朵,另一个同学敲响桌面,看能听见声音。

学生回答;能听见声音 说明:固体也能传播声音

师:上述实验证明: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物质中传播。(4)真空能不能传播声音呢?

演示:在抽成真空的玻璃罩内挂一个扬声器通过撒在纸盆上的泡沫塑料小球的弹动,使学生认识到扬声器在发声,但学生却听不到声音,放进空气,即可听到扬声器发出的声音。问: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声速

师: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那么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是否相同?请同学们阅读声速表,并回答列问题:

(1)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是否相同?哪些物质里的声速较大? 师:由声速表可知,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液体中的速度,也大于空气中的速度。

4、板书: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停止了振动声音就停止了。

2、声音的传播:(1)空气能传播声音。(2)液体能传播声音。(3)固体能传播声音。(4)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效果最好,气体中最慢。

4、巩固练习: 一课一练,P17;1,2,3

5、小结

6、作业:一课一练,P18;二,三。

第三篇:1.2.03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案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案

一、教学目的:

1.学会:①声音的产生原因;

②声音传播需要物质;

③声音传播的快慢。

2.会学:①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②会综合分析声音与光传播的异同;

③会把学到的知识解释各现象。

3.爱学: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把兴趣学习逐步提高到主动学习。

二、教学重点:

声音的产生原因和声音如何传播。

三、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如何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何开发非智力因素,在启蒙教育的初二物理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思路:

本节是初二物理“现象篇”的第二章(前一章“光”)。从知识上应该掌握声音的产生原因,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和声音的传播快慢三个问题。

但我认为教学不是为做题、解题,还必须使学生会学物理。为此我设计了综合分析声音的传播与光的传播在现象上的异同(不涉及本质),让学生翻书、对比、思考,动脑得出规律。在讲清声音传播需要物质一节中我逐步引导学生要从气体、液体、固体中全面考虑,而不是局限于某一方面。学完“三态”中都会传播后,学生自然想到“真空中”呢?(因为光传播中已经学到真空)。为此我把在真空中传播情况放到最后,比较符合学生的思维。在知识学习中,我安排从观察、实验着手,从中找出规律,得出结论。在最后我又设计安排用学到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学习物理的目的是为生产劳动服务。从而让学生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这是我安排的第二个教学目的。

我安排的第三个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爱学物理。即从新课引入的放音兴趣又点明主题。教学中间的设疑、讲故事、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放幻灯片等,结尾时的二个兴趣题,特别是在月球上如何通话一题,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更爱学习物理。

另外我在整堂课的安排中,处处让学生思考、实验、复述、解释、小结、总结。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教学。

笔者已经多次用这教案上课,效果较好。具体的教学思路、想法在教案中有详细的说明。

五、教案

(一)导入新课:

1.先用收音机播放一段音乐,大家听到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声。

2.我讲的话同学们都听到了吧?这些都说明人类生活离不开声音。

3.请学生翻开课本第24页,老师板书《第四章 声》接着请学生看第一段书,以了解本章学习的内容。

4.声音与我们生活和生产劳动有密切的联系,今天先讲解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板书)

(二)新授:第一层次:“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

1.老师先演示实验:(1)重新用收音机播放音乐,大家听到了声音,同时请学生仔细观察机身及扬声器在——振动。(2)拨动胡琴琴弦,听到声音,看到琴弦在——振动。(3)敲击锣时,听到声音,看到锣上放的纸片在——振动。(4)敲击音叉,听到——声音,将它放在水中——溅起水花——音叉振动。(5)请学生高声朗读“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同时摸住喉头,感觉到声带在——振动。

2.总结:“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板书)

3.再请学生从生活实践中举例说明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

4.老师在总结的基础上讲:“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请学生回答刚才的观察与实验中哪些物体是声源。

第二层次:“声音的传播”

1.那末声源的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如何传到我们人耳的呢?板书:“声音的传播”。

2.先研究扬声器的振动是如何传入我们耳朵:(1)请学生看课本25页,图4-4及一段文字解释,并请学生说明:

扬声器纸盆振动——压缩周围空气振动——空气发生疏密变化——形成波动——向远处传播。(2)老师解释:这好像铅笔敲击水面振动形成一串水波向外传播。(板书:传递声音的波叫声波)(3)老师讲解:我讲的话是由于声带的振动,引起空气疏密变化,传入人耳使鼓膜振动,听到声音(4)学生小结: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板书)

3.声音可否在水中传播呢?

请学生解释:(1)潜水员在水中可听见岸上人讲话;(2)鱼在水中可以感受到岸上风吹草动。

学生小结: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板书)

4.声音可否在固体中传播呢?(1)老师讲解“伏地听声”的故事:人耳可伏在荒野的地上听到远处的马啼声,人耳可伏在铁轨上听到远处的火车轰鸣声。(2)请学生做几个实验:①将机械手表放在桌子一端,另一端耳朵贴在桌面上听一下有什么感受,说明什么?②展示“土电话”,请几位学生演示,有什么感受,说明什么?③看课本——贝多芬听音乐的办法。(3)学生小结: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板书)

从以上事例说明:声音传播需要物质(板书)

5.问: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吗?

演示:“真空铃”实验:请学生仔细听声音,有什么变化?说明什么?

学生小结:真空中不能传声(板书)

第三层次:声音传播的快慢(板书)

1.老师先提二个问题:(1)打雷时闪电和雷声谁先让人们感受到?(2)百米赛跑时以枪声还是冒的烟作起跑标准?

(学生解答中可能正确,可能不全面)

2.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解释这里有一个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与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问题,因此我们一起来讨论声音的传播与光的传播的异与同,请学生可以看书(特别是前一章光的传播),让学生发表各人的看法,老师适当点拨。

3.打出幻灯片,列出它们传播情况的异同:

从以上列表中可知光的传播比声音的传播快得多,因而可以解释清楚以上二个问题(请二位学生再完整的解释一下)。

4.再请学生看书,弄清在气体中声速与温度的关系是:温度升高、声速增大,并且大约是每升高1℃,声音每秒钟传播距离增加0.6米。

第四层次 运用本节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1.老师提出二个思考题,请学生回答:(1)在一根长的钢铁管子中放满水,在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可以听到几次声音。(2)在月球上如何通话?

让学生们尽量发表各自的见解。

2.老师在总结学生们的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传播情况如何?声音传播与光的传播情况的区别。

六、布置作业:1.看书;2.做练习册中同步训练。

七、板书设计:

第4章 声 4.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

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

(3)声音传播的快慢

声音在空气中(15℃)每秒钟传播距离约为340米(说明)

启蒙教育的初中物理教学要用简单的事例、通俗的语言、生动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又点明主题。

物理教学的特点是通过观察、实验来探索、分析、总结。教师要尽量给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然后指导讨论小结。

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善于观察物理事实方面来,不仅要发现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还要发现物理现象特征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和分析的习惯,使学生领会到学习物理的方法。同时使学生学会物理知识,学会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出规律,学会掌握有关的技能。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设疑”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它可以开发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

从简单的概念出发,培养学生运用类比推理方法概括总结,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整节课都使学生处于动脑、动手、动口,真正起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培养学生的能力。

物理教学是以概念和规律教学为中心,通过掌握一定的规律再进一步动脑、动手去建立更深刻的观念,把学到的理论为实践服务。并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实际上是对教师本节课教学的评估。一节课的结尾是教学的“高潮”,好象戏剧结尾的高潮。要使学生充分相信自己的聪明才智,尝试学习的乐趣,更激起学习后续知识的迫切心。

第四篇:物理教案-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物理教案-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3.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4.常识性了解回声和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体会从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2)发声体在振动;(3)声音靠介质传播;(4)回声.

教材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出发,提出声音是怎样发生和传播的问题,点明了这节知识的中心.为阐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材安排了用音叉弹起泡沫塑料球用来说明“发声体在振动”的实验,同时安排了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由实验得出结论后,又列举了人、鸟等发声器官发声时都在振动的事例,既加深对实验结论的印象,又扩展学生的知识.

教材中通过课本图3-2音叉的实验说明声音靠空气可以传播,为了解释此现象,教材类比石块激起水波讲了振动在空气中激起声波,让学生对波动这种运动形式有个初步印象.而后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来讲解液体、固体能够传声,告诉学生“真空不能传声”,教材中没有选用真空铃的实验.

对声音的发声和传播有了基本认识之后,简介了回声现象,教材最后通过“想想议议”再次激发出学生探索的欲望.

教法建议

1.本节为声现象的第一节课,简要简述声音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可以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和声现象在技术声的应用(如超声波探伤等)两个方面加以阐述.也可简介几个奇妙的声现象(如回声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本节是典型的现象教学,应以实验为主.

声音是最常见,最普遍的现象.对声音,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仍要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它是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的(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同时还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实验,能动手时尽量让他们动手. 3.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要分层次进行.

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应分层次进行,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最常见、最简单的发声现象,然后让学生观察不常见的物理实验,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平时熟悉但又不曾认真观察过的发声物体是否在振动并用实验加以验证,从而概括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这样既能揭示现象的本质,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4.利用回声现象及应用,既调动学生情趣又巩固前一章简单运动的知识.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如何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何开发非智力因素,在启蒙教育的初二物理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工具:音叉、共鸣箱、铁架台、塑料小球、彩纸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先用收音机播放一段音乐,大家听到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声.

师:声音与我们生活和生产劳动有密切的联系,本节课学习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 新课教学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教学方法:由学生对发声现象的观察,概括出上述结论. 供老师参考选择的实验如下:

用音叉和乒乓球演示

如图3-1-1,将没有敲响的音叉靠近并接触乒乓球,球不弹起.敲响音叉,缓慢移近并接触乒乓球,叉股将悬吊在铁架台上的乒乓球弹开,如图3-1-2.同时我们的耳朵听见音叉发出的声音.通过前后实验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乒乓球在什么情况下弹起?总结结论.

触摸喉头

让学生用手摸着喉头部分,分别体会不说话和说话时手的感觉,认识人发声时,声带在振动.

用碎纸屑和收音机演示(纸盆外露,上放碎纸屑)请同学观察播放音乐前后,碎纸屑在纸盆上的情况.

用纸人和少先队队鼓演示

用彩纸做成高约10cm的纸人,放在少先队队鼓上,敲响队鼓,观察彩色纸人在跳动,犹如少女翩翩起舞.纸人的跳动是敲鼓时,鼓皮振动,鼓皮由于振动发出声音.用手按住鼓皮,鼓皮停止振动,纸人停止跳动,声音也没有了. 用音叉和水演示(可视范围小,若有实物投影仪则可选用)

分别观察不敲击和敲击音叉,把音叉放入水中时,是否溅起水花.

注意:每个实验都应对比观察,由学生总结得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简介: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教学方法:由实验现象概括归纳得出结论. 可共选择的实验:

演示:如图3-1-3所示,左边音叉被敲响,右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生将小球弹起.启发学生说出右边音叉的发生是靠空气传播的.

解释此实验:用石块激起水波类比振动在空气中激发声波.(可看书图3-4解释,也可做成课件)叉股振动——压缩周围空气振动——空气发生疏密变化——形成声波——向远处传播.

敲击一次音叉,将叉股放入水中,跟没有放入水中时比较声音有什么不同.表明:液体也能传播声音. 学生随堂实验:两人一组,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上,另一位同学在同一张桌子离耳朵较远的地方轻敲桌子,耳朵可清晰的听见敲桌声,然后两人互换. “土电话”表明:固体也能传播声音.

真空罩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简介:月球上宇航员用无线电设备通话 结论:气体、液体、固体物质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

引导学生回忆电视电影中看过的情景,讲解“伏地听声”的故事:人耳可伏在荒野的地上听到远处的马啼声,人耳可伏在铁轨上听到远处的火车轰鸣声.问题: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引入声速的概念,并能表明在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固体物质中的声速最大,其次是液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小.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空气中:(15°C)340m/s

回声

引导学生展现已有感性认识:对着高山喊话,在大礼堂中大声讲话等出现回声现象.

提出问题:

为什么有时能听见回声,有时又听不见呢? 听到回声的条件是什么?离障碍物至少要多远? 为什么在屋里讲话比在操场上讲话听起来响亮? 回声是否能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你知道哪些?

结论:听到回声的条件是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

回声可以加强原声,可以测量距离.

通过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思考物力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简介:回音壁、三音石、圆丘等建筑,扩展知识,激发兴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总结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目的】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有关声音的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展至今,声学已是非常活跃的学科,它广泛涉及到建筑、音乐、心理、医学、地球、大气、海洋、工程技术等很多领域,形成的交叉学科多达二十几个.通过调查,了解其中的几个方面.

【活动流程】

制订计划;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材料;综合分析材料;写出论文;与其他组交流.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

物理教案-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第五篇:《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说课教案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说课教案

说课材料 巡检中学 阳德虎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下面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

一、在新时期下,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此时一堂课是否符合新的课改精神,首先要看它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求,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了解科学技术,从而融入到社会中去。所以本堂课要在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全员参与和全面活动,改进实验的配置与设计,注重效果反馈,让自主探究得以坚持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声音部分第一节,同时也是这一部分的重点。“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新课标明确要求的,同时回声现象也是学生们在生活中十分感兴趣的问题。这一部分的素材刚好可以体现出让学生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过程。在新课标下声音处于运动和相互作用这一大部分中,它既属于一种运动,同时在现象上也有它的独立性。所以本节课无论从课标要求,还是学生自身发展要求上看都处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

三、学生分析

学习本节课的学生首先已经具备了机械运动和力的知识,物理思想已经有了一定基础。但他们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但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因为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而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所以在细致设计探究与活动过程之后,学生的学习是不存在问题的。

四、课程目标

1、知识技能: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认识真空不能传声,认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了解回声测距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能从给定的信息中获取知识。

2、过程方法: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在观察物理现象和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树立民族自豪感。

五、重、难点 声音的传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回声上还存在一些难点。

六、教法与学法

对于本节课的三个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与学:

1、对于“振动发声”采用学生观察,归纳探究的方法。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对于“声音的传播”,过去学生可能想得较少,所以采用先自读,再以集体对话讨论的形式凸现知识点。

3、对于“回声问题”学生对现象已经非常熟悉,关键是对原理缺乏理解,所以采用媒体直观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认识。

4、最后要说明的是针对本节课侧重现象的特点,不准备设计独立的评价与练习,而是把学生对教材以外的现象的解释作为一种练习,让学的现象和练的现象浑然一体。把课堂最后时间作为知识的升华,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知识去了解有关圜丘、回音壁、三音石的内容,在体会中华民族古代的灿烂文明同时,进一步把现象与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带着思考结束本堂课。

七、教学过程

1、引入:播放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引出声音的重要。

2、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3、从声音的产生开始研究:

活动⑴要求学生用手头的“尺、皮筋”等其它物品制造一个声音,再研究发声的原因。(学生也可用教师的演示器材:音叉,鼓)

活动⑵学生汇报结果,先演示实验再说结论。

板书:发声体都在振动

深入研究:敲响的鼓,用手按住。(现象,结论)

4、产生的声音怎样到人耳?

活动⑶学生读教材声音传播部分

活动⑷学生提问题(其他学生作适当解释)

媒体:水波传递振动,空气以声波的形式传递振动

总结:人耳听到的大多数声音多数靠空气传播的问:液体和固体可以传声吗?

活动⑸学生举例

总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板书)解释介质

问:固、液、气都可以传声有什么不同?

明确:15℃时空气传声速度340m/s 气体传声最慢

问:如果没有介质声音会不会传播?

实验:真空铃

5、媒体:回声现象

媒体动画:展示声音反射的过程。

通过问题提出听到回声的条件

问题:船测水深

6、媒体展示圜丘、回音壁、三音石的内容,对起原因的思考作为课后作业。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粗浅认识,真诚的希望大家多提意见。

下载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乐音的特性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乐音的特性 二、考点点拨 1.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3. 4. 5.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任何物质都可以充当传播声音......

    第二节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案(精选5篇)

    耳不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回声和原声就会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在教室里讲话要比在旷野里讲话声音要响亮就是这个原因。 3、回声的运用:可判定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离,发现沉......

    第二节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案(本站推荐)

    第二节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杭州采荷实验学校 高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3.知道声音在空气......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案设计5则范文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3.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4.......

    初中物理说课稿-《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说课教案

    初中物理说课稿-《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说课教案 一、在新时期下,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此时一堂课是否符合新的课改精神,首先要看它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注重让学生......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学设计[推荐五篇]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学设计 西城中学 张克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3.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学案例分析 嘉善新世纪学校 黄万明 新课程《科学》十分重视探究和合作式的主动学习,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实践、探究和思考,这是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发展......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仙阳中学 张建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体验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引起的。 (2)领会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