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第二单元 第四课 全球气候变化 学案

时间:2019-05-15 01:01: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 第二单元 第四课 全球气候变化 学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 第二单元 第四课 全球气候变化 学案》。

第一篇:人教版 第二单元 第四课 全球气候变化 学案

蓝天家教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伴您快乐成长

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

吴旭明 戴埠高级中学

【教学目标】

知识要求:

1.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和一般规律。2.明白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及适应对策。能力培养:

应用综合分析法分析气候变化原因。情感教育:

了解气候变化的历史和趋势,掌握气候变化的规律,采取适当的措施,规范自身的行为,抗御异常气候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

【教材内容分析】

气候是对长期以来天气变化规律的综合概括,所以在完成“常见天气系统”教学之后安排气候的内容。本节内容从气候的变化开始引入内容,并对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作分析,找出适应对策。气候对本章前几节内容具有总结性的意义。

教学重点:气候的变化及可能带来的影响和适应对策。教学难点:理解气候是不断变化的。

教学设计:创设意境——识读地图——析疑练技——总结反馈 学法指导:在指导下自学,读图中探索,练习中巩固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投影材料一:

据资料考证,在距今约3000多年前,我国中原地区的气候比现在暖和得多,那里生存着许多热带和亚热带动植物。热带标准动物——大象几乎随处可见。因此,当时得河南省称为豫州,“豫”字形象比喻为一个人牵了一头大象,直到现在,河南省仍简称“豫”。投影资料二:

图2.25 过去一万年的气温变化

蓝天家教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伴您快乐成长

师:同学们,从以上两则材料我们可以发现全球气候在不在变化呢? 生:在不断的变化中。

(利用材料,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对,全球的气候在不断的变化中,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反映出来就是气候变换,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主要有三个时期的变化,地质时期,历史时期,近代。我们看图2.25,看看历史时期全球气温是如何变化的呢? 生:呈波动上升趋势。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目前,人们比较关心的师近百年来的气候变化,同学们分析一下图2.26,看看近百年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是什么?两次明显变化的时期在哪?

生:气温呈升高趋势,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6℃(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表的能力)

师: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区域性的气温变化要比全球气候变化复杂的多。

指导学生阅读“我国近百年来的气候变化” 投影材料三:

图2.27近现代全起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 活动一:

将学生分若干组,根据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分析讨论:

①单纯考虑自然因素得到的气温模拟结果,能否解释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问题?为什么?

②近现代,特别是近50年来气候变化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作适当补充。

(让学生在讨论中了解气候变暖的因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师:我们指导了全球气候变暖,那我们再来看看气候变化会带来哪些影响,又如何防御呢?

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教材,展开讨论。活动二:

学生根据阅读,展开讨论,并将讨论分析结果记录。教师适当补充。

蓝天家教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伴您快乐成长

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极地冰川融化,海水膨胀,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 全球干湿变化

低纬变干旱,农耕区退化 生长

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

气候变化适应的对策 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

建设海岸防护堤坝防止海水入侵,有计划逐步改变农作物的种类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 植树造林,保护植被 „ „ 高纬变暖,降水增加,适宜作物和品种

(让学生阅读教材,展开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总结归纳的能力。利用课堂练习,及时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第二篇: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出一定的变化周期。

2.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

3.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有关的气候资料,并将气候变化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运用在地理学习过程中。

2.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整理、分析有关气候变化的信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尊重自然规律积极地适应自然规律并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全球气候的变化;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 历史时期及近现代的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地图册及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请看下面的网页新闻和材料。你认为导致图瓦卢的岛屿完全被海水淹没的原因是什么?

投影:图片和材料

图瓦卢的命运只是一个缩影。基里巴斯、库克群岛、瑙鲁和西萨摩亚等低地岛国也面临着同图瓦卢一样举国搬迁的威胁,另一些大国,虽然不至于举国搬迁,但一些重要的沿海城市也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威胁。

【生】图瓦卢是一个珊瑚礁岛国。国 土海拔很低,最高的地点仅4.5米。

【生】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和高山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

【师】激励性评价后指出:另一方面,海水温度升高,海水膨胀也会引起海平面上升。

请同学们用倒推法写出这一过程。

【生】回答如下:岛屿被淹没←海平面上升←冰雪融化←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化

【师】可见海平面上升的罪魁祸首是气候变化。地球的气候处在不断变化中,而且不同时期的变化也不同,我们现在就先来了解地球的气候变化情况。

板书: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什么是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气候变化史分为哪三个阶段?

【生】气候变化是指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通过温度、降水量、风

等要素的变化来衡量。

按时间尺度,气候变化史分为地质时期、历史时期、近现代三个阶段。

【师】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是指怎样的时间尺度呢?

【生】距今一万年前,以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为特点,时间尺度在十万年以上。

(承转)冰期是指地质历史上气候寒冷、冰川广泛发育的时期;间冰期是指两个冰期之间气候比较温暖的时期。地质时期地球气候,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的周期长短不一。那么全球气候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投影:教材p96图4—19“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请同学们读图并完成图示提出的三个问题:

1.在图4—19中标出几次大冰期,并大体估算其时间。

2.查阅相关资料,看一看恐龙繁盛的时期大约在哪个代的哪个纪,当时的气候有什么

特点。

3.据图4—19,归纳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特点。

板书:

一、全球气候变化

(一)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师】通过读图,让学生完成第l个问题,师 巡视学生在图中的标注情况并及时纠错。

【生】震旦纪大冰期,距今约6亿年以前;石炭纪——二叠纪,距今约2~3亿年;第四纪大冰期,距今约200万年前开始。

【师】多媒体播放,闪跳显出上述三次大冰期 对应的地质时期。并请学生读图分析每次大冰期对应的干湿状况。

展示恐龙繁盛时期的相关资料,学生根据资料和图示回答第2个问题。

【生】恐龙繁盛时期大约在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全球气候特征是温暖干燥。

【师】通过上面的读图分析,可以看出地质时期气候变化有什么特点?

【生】总体来看,在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过程中,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但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

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那么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如何呢?

板书:

(二)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师】(设疑导学)1.什么叫雪线?其分布高度受哪些因素影响?

2.什么叫冰盖?目前主要分布在哪里?

【生】(自主学习,交流后总结)雪线是长年积雪的下界,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是一种气候标志线;其分布高度主要受气温、降水量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冰盖指覆盖在各种地形上的巨厚冰体,由多年冰雪堆积挤压而成。冰盖目前主要分布在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

【师】多媒体播放p97图“l0000年来挪威雪线高度和近5000年来中国气温距平变化”。提出要求:阅读两条曲线变化趋势,分析全球气候的波动。

【生】全球气候有两次较大的波动,一次是公元前5000年到前1500年的温暖期,当时年均气温比现在高3~4℃;另一次是l5世纪以来的寒冷期,其中1550~1850年属于十分寒冷的阶段,当时年均温比现在低l~2℃。

【师】很好。我们通过下面这幅表格来了解我国历史时期的寒暖变化。多媒体播放我国历史时期的寒暖变化表:

第一次温暖时期

(公元前3500~前1o00年左右)据历史资料记载,黄河流域有象、水牛和竹等。估计当时的气温和降水量数值都比现在高,是我国历史时期最温暖的时代

第一次寒冷时期

(公元前1000~前850年)据历史资料记载,汉水曾经两次结冰,紧接着又是大旱,气候寒冷干燥

第二次温暖时期

(公元前770~公元初)据历史资料记载,鲁国(今山东)冬天没有冰,当时竹、梅等亚热带植物分布界限偏北,表明当时气候比现在暖

第二次寒冷时期

(公元初~6世纪)据历史资料记载,淮河曾结冰,从昌黎到营口的渤海海面曾三年结冰,表明气温下降

第三次温暖时期

(7~9世纪)据历史资料记载,当时的长安(今西安)无冰雪,梅和柑橘都能在关中地区生长,表明气候转暖

第三次寒冷时期

(10~12世纪)据历史资料记载,华北已无野生梅,太湖曾全部冻结,苏州附近的南运河曾经常结冰,福建的荔枝曾两次冻死,表明当时的气候比现在冷得多

第四次温暖时期

(13世纪)据历史资料记载,杭州曾几年无冰雪,西安等地有竹子生长,显示气候转暖

第四次寒冷时期

(15~l9世纪)这段时间长达500年。当时北京附近的运河封冻期比现在长50天左右

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原因不同,研究其变化的来源和分析方法也不同。近百年来。随

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先进的仪器被应用于气候观测,对气候的监测更加深入而绍钦。

下面我们学习习近平现代的气候变化。

板书:

(三)近现代的气候变化

投影:“1860~2002年全球平均气温距平变化”

(提出问题)自1861年以来,全球气温变化趋势如何?

【生】(自主探究后回答)全球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其中20世纪增幅最大的两个时期为1910~1945年和l976~2000年,l998年则是最暖的年份。

【师】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及海水升温膨胀,造成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卫星数据显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冰雪覆盖面积减少了l0%左右;地面观测表明,20世纪南北极以外地区的高山冰川普遍退缩;测得数据表明,20世纪全球海平面升高了0.1~0.2米。

(承转)全球气候变暖,造成海平面升高,那么全球陆地降水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师】指导学生看教材p99图4—22“1900~2000年全球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

学生读图思考,讨论交流。

【生】近现代,全球陆地降水量发生了显着变化,在20世纪增加了约2%。

【生】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降水量,平均每10年增加了0.5%~l%,热带地区平均每10年增加了0.2%~0.3%,亚热带地区则平均每10年减少了0.3%左右。

【师】这种降水和干湿地区的变化,会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如中纬度温带地区会因变暖后蒸发强烈而变得干旱,现在农业发达地区将会退化成草原。

(承转)那么全球气候变化会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哪些重大影响呢?

板书:

二、气候变化的影响

【师】多媒体播放如下网上新闻,说一说新闻中提到了哪些方面的危害?

投影:

【生】干旱、洪水、疾病、海平面升高、食物短缺等。

【师】对。全球气候变暖主要通过气温和降水等气候要素的改变体现出来。而气温和降水本身就是资源条件。因全球变暖,改变了水热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增加了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难度。

请同学们举例说明气候变化会加剧哪些自然灾害?通过哪些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影响人类?

【生】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暴雨发生频繁,增加了2%~4%,而在亚洲和非洲地区,近数十年干旱的频率和强度都有所增加;通过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等,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师】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产生怎样的影响?

【生】合作完成后,教师播放如下知识结构:

【师】全球气候变化对主要生产领域产生哪些影响?请举例说明。

【生】对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部门的影响最为显着。就农业而言,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作物品种、耕作方式、农业生产的稳定性等方面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投影:“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生】气候变化造成各系统间一系列的变化,使它们发生了紧密的内在联系。进而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方面的内容,即全球气侯的变化及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目前全球气候正在逐渐变暖,变暖后的气候将使极冰融化,从而引起海平面的上升,由此,产生许多问题。具体到我国,海平面上升,会对天津市造成哪些影响呢?请同学们课后思考讨论。

板书设计 4.2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全球气候变化

(一)地质时期气候变化

(二)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三)近现代的气候变化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第三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案

七年级(上)语文讲学稿

课题:9我的信念 课型:自读 时间: 执笔:贾树林 审核: 学习目标: ①理解课文内容。

②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③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②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③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

学法指导:以自读为主线,通过多种方式来感知文章的内容,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并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要努力做“语文学习的主人”逐渐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个性化的阅读。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黑体字注音,并读一读。

盛名()报酬()奢望()呵责()猝然()蹂躏()粗糙()弥漫()

★请用楷书把上面的的词语抄写三遍,要工整、规范、力求美观。

2.查字典或词典,弄清楚下列的词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可用这些词语试着造句或写段话。蹂躏: 造句: 奢望: 造句: 问心无愧: 造句: 迷醉:

3.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居里夫人的情况,把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写在下面。

4.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想一想,居里夫人是个怎样的人(可用一个四字短语)?梳理一下文章的结构可并说说这样划分的理由。除此之外,你还有哪些地方没有弄懂?还有什么问题?也一并写在下面。

二.学习·研讨

1.导入(由预习.导学导入),简介作者有关知识(学生答,师做适当补充)。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A、默读课文,找出各段中的关键词,进行归纳梳理,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梳理的方法,第一步是概括要点,第二步是分析归纳,第三步是整理排列,概括要点只要抓住关键词语就行)

坚忍不拔宗旨探讨真理,不图财富

信心沉醉于科学之美

勤奋

目标

探讨真理

献身科学 环境自由

安静安静

时间

不谋利

自由工作

克制目标

坚忍不拔

信心

科学之美勤奋努力

2、通过归纳:我们可以看到一颗伟大的水晶般的心灵,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品格魅力:献身科学,追求真理;专心致志,坚忍不拔;甘于寂寞,淡泊名利,温和沉静,兴趣多样。

B读后讨论 作者认为,“人类也需要梦想家”“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 从哪一件事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梦想家?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这反映作者怎样的心态? 3.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在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后,你对这篇文章的内容、语句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请列出,我们共同解决(生提问或师引导学生提问,培养其主动探究的习惯,生答或师点拨,培养其合作学习能力)。

示例:1

“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他们在工作中获得很多的报酬。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居里夫人所说的“讲究现实”与“梦想家”是什么意思?

讲究现实,是通过工作取得物质利益,居里夫人是肯定的。因生活毕竟需要金钱,获得很多的报酬才能享受很好的生活。“梦想家”他们受事业的强烈吸引,既没有闲暇也没有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他们为理想而研究而工作,完全不存在物质利益的观念。从居里夫人放弃申请镭的专利,抛弃了一笔财富,可以看出她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2、探究质疑:“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世界的优美”不是只自然景色的优美。自然科学是研究物质世界的,是揭示物质世界的规律,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的。认识了规律,发现了奥秘,就会觉得这世界真奇妙。优美是只物质运动规律以及物质内部结构。研究物理、化学,就会感觉世界的优美。科学越发展,世界越是展现它的优美,所以说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

3、居里夫人对“蚕正在结茧”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轻巧夺冠31

4、“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这“某种力量”指的是什么?(同上)

5、文中“奢望”可以换成“希望”吗?为什么?(第一提案29)

6、“我从没把这种权益视为理所当然 ”中的“这种权益”指的是什么?

7第三自然段第二句说“我有许多美好快乐的记忆”,可接着却说“孤独的过着求学的岁月”,“坐在简陋的书房里艰辛地研究”,是否前后矛盾,为什么?(典点25)

课堂小结:本文为我们展示了一颗伟大的水晶般的心灵,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品质和人格魅力:献身科学追求真理;专心致志坚忍不拔;甘于寂寞淡薄名利;温和沉静兴趣多样等。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科学研究最需要的是现身精神,把探讨真理当作自己的天职,此外,科学工作需要自由、宁静和时间、坚忍不拔、勤奋努力。

4.回读课文,根据你对这篇文章的理解,选择你最欣赏或喜欢的一段或一句抄在读书笔记上,谢谢你的体会。

同学们当这堂课结束的时候你一定会有所收获吧,请将你的所得记录下来,等日后你定会收获更多的惊喜。三.拓展延伸

1.检查“读一读,写一写”内容。

2、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⑴ 得到很多。()⑵ 大醉,多用于比喻。()

⑶ 迷恋,陶醉。()⑷ 比喻督促。()

3、选词境空。

⑴ 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着我,正如蚕被_着去结它的茧子一般。(鞭策。鞭答)

⑵ 我的推一

,是在一个自由国家 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希望。奢望)

⑶ 因为在24岁以前,找一直居住在被

的波兰。(蹂躏、占领)

4、居里夫人没有申请镭的专利,却两次获得诺贝尔金,写出你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第一提案29)

巩固提高:

在居里的帮助下,玛丽找到了理化学校一间十分简陋的棚屋,搬进了自己的实验仪器。实验证明,铀射线与化合物的含铀量成正比;其强度可以准确测量。她认为,这种现象只能解释为是量子的一个特性。可是,为什么别的化学元素没有发现这种现象呢?难道这只是一种偶然吗?不,应该检查已知的所有化学物质。不久,钍元素的射线就被她发现了。居里夫人把这些具有放射性的物质叫做放射性元素,开始像一位打猎的神枪手一样,钻进元素世界的丛林,忘怀一切地要猎捕新的放射性物质。在检验铀沥青矿石的时候,一种奇异的现象使居里夫人惊愕不已:测量表明,这里有一种比纯铀强大得多的放射性。这是为什么呢?一定是有一种比铀的放射性强得多的新元素在向人们召唤!一定!居里夫人这样判断着,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居里。居里也感到这一发现的重要,决定暂时放下手上的工作,同自己的妻子合作,捕捉这个未知的放射性元素。

1898年7月居里夫妇向理科博士学院报告,他们发现了放射性很强的两种元素的一种,为纪念玛丽的祖国,取名为“钋”紧接着,他们历尽千辛万苦,又发现了另一种放射性元素,取名为“镭”。

1、读拼音,写汉字。一定是有一种比铀的放射性强得多的新元素在向人们召 huàn _____ 2、解释词语:惊愕不已:

3、“其强度可以准确测量”一句中的“其”是指____

4、与“难道这只是一种偶然吗?”一句句意相同的是()A、这只是一种偶然;B、这不是一种偶然;C、这是不是一种偶然呢?

5、“玛丽找到了理化学校一间十分简陋的棚屋。”句中“十分简陋的棚屋”的作用是:

⑴。

⑵。

6、居里夫人“开始像一位打猎的神枪手一样,钻进元素世界的丛林,忘怀一切地要猎捕新的放射性物质。”这一句运用了

修辞手法,它的作用是。

7、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居里夫人的伟大贡献。

8、居里夫人具有

的思想品质。

9、文中三个问句的作用是什么?

10、文中生动描写居里夫人全身心投入科学研究的句子是:

1、具有居里夫人这种精神品质的科学家还有谁?你能举出一两个来吗?

〖答案〗 1唤2使人非常惊讶

3、铀射线

4、B

5、⑴ 玛丽工作环境简陋

⑵ 突出她的伟大发现更加可贵

6、比喻生动地写出了居里夫人全身心投入科学研究的状态

7、她发现了两个放射性元素钋和镭

8、为科学而奋斗终生热爱祖国。

9、表现居里夫人的疑惑与思考,且承上启下。10、开始像一位打猎„„放射性物质 1

1、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等。

考点链接:

1.依次在下列语句中的横线上填入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D)(2分)

那霏霏的春雨,像蚕丝那么柔和,给人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那霏霏的春雨,像轻烟那么迷濛,使所有的景物若隐若现,若幻若真。

A. ①凉沁沁的,飘在脸上 ②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来的一幅优美的水彩画 B. ①飘在脸上,凉沁沁的②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的笔墨能如此飘逸 C. ①软绵绵的,飘在脸上

②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的笔墨能如此飘逸 D. ①飘在脸上,软绵绵的 ②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来的一幅优美的水彩画

(2006扬州)课题:论语十则

课型:教读 时间:

执笔:贾树林 审核: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朗读背诵《论语》十则。

3、了解孔子及其思想以及《论语》的一般知识。

4、掌握文言虚词“而”与“之”的基本用法,重点实词的用法及意义,在此基础上疏通文意。

5、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与待人接物的良好态度。

学习重点:

目标2、4 学法指导:通过大声朗读课文,发现自己把握不好的字音,并通过查字典注音,参考课下注释,自己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划出来,课堂上问老师或者同学讨论。

预习导学:

1、查阅资料,了解一些孔子和论语的资料,写在下面。

2、大声朗读课文三遍.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论()语

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吾日 吾日三省(xǐng)吾身

传()不习乎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诲()女()知之乎

是知()也。”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4、查阅资料,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5)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5、参考课下注释,尝试用自己的语言疏通课文大意,不懂得地方做出标记,课堂问老师。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联合国教课文组织确定了世界上十位最伟大的思想家,这十位思想家谁排名第一位?他又有怎样伟大的思想体系呢?他就是今天我们所要认识的孔子,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孔子和他的《论语》十则。

二、找一找,说一说。

三、读一读,议一议。(检查自主学习的效果)

1、找一名同学读。

2、老师范读

3、齐声读

4、老师纠正。

5、个别同学读

四、疏通文意

1、检查预习情况,纠正个别字的解释。

2、一名同学一句,疏通文意。同学补充,老师点拨。

五、找出本文中出现的“而”与“之”,归纳文言虚词的用法。

六、大声读课文,力争背诵

第二课时

一、问题研讨

1、《论语》十则里有的是探求知态度的,有的是谈学习方法的,有的谈修身做人,请分别找出来。(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互相补充,老师点拨确定)(中华一题33)

2、《论语》里有许多成语至今我们仍然运用着,找一找本文里有多少成语,你理解他们的意义及用法吗?(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互相补充,老师点拨确定)

3、学一学,用一用。

《论语》里边有许多话告诉我们学习和做人的道理,下边老师举几个例子,同学们想一想应该怎样做才对

i.有位同学每天回家都急着把作业写完,但老师发现他的作业质量不高,好像没有经过思考,不会的空着就交上来了;还有一位觉得自己都会了可以自己思考问题了,上课都不注意听,你们觉得这样做对不对,我们应该怎样教育他们呢?

ii.有位同学不喜欢别人开他的玩笑,自己却喜欢捉弄别人,甚至对同学动手动脚的,面对这种情况,你觉得他应该怎样要求自己呢?

iii.你觉得自己哪几条做得还不够,今后应该怎样

二、拓展延伸

1、背诵课文。

2、“而”的用法,有的表顺接,有的表转接,请区别下列语句中“而”的不同用法。(1)学而时习之,()

(2)人不知而不愠()(3)温故而知新()

(4)学而不思则罔()

(5)任重而道远()

(5)择其善者而从之()(作业本29)

3、记住本文中出现的成语。

三、巩固提高

阅读下列文章,做后边的练习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未知者。

(1)翻译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 其()斯()之谓与(3)由“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句话产生了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

附练习题答案:

1、贫穷而不谄媚猥琐,富贵而不骄奢淫逸,怎么样?

2、若:如

好:喜爱

其:大概、恐怕

斯:这

3、切磋琢磨

四、中考链接: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2、《论语》中论述“学”与“思”之间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3、如果人人都能为他人着想,做到“------------,------------”,那么,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望 就能早日实现。

4、孔文子被称为“文”的原因是:----------。(2006年中考题)(2006安徽课改)《论语》四则

①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②孔子日:“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佞④,损矣。”(《季氏》)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④子夏日:“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张》)【注释】①[友谅]与诚信的人交朋友。谅,诚信。②[便辟]习于摆架子装样子,内心却邪恶不正。③[善柔]善于阿谀奉承,内心却无诚信。④[便佞]善于花言巧语,而言不符实。⑤[所亡]自己所没有的知识、技能,所不懂的道理等。亡,同“无”。⑥[所能]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已懂的道理等。

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3分)(1)择其善者而从之

(2)学而不思则罔

(3)可谓好学也已矣

6、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2)思而不学则殆。

7.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第④则内容的理解。

(4分)(中华一题34 :

课题: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漫游语文世界 时间: 执笔:贾树林 审核: 活动目标:

①通过此次活动,沟通课堂内外,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语文现象。使学生充分认识语文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②引导学生搜集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的最新鲜、最活泼的语言现象。初步树立汉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

③通过写作练习,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语文世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写出自己对社会生活中语文运用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活动重点

①搜集语言现象并归类整理。②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课前准备

1、布置任务,学生分组。学生可自由组合,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以个人为单位进行。

2、分组活动,各组按照选定的方向,组员分工合作,深入周围的世界,寻找生活中语文的足迹,获得对语文的直接体验。

3、搜集调查资料,分组筛选、梳理,把同属于一类型的资料编在一起。(成果的形式可以是:报告、图片展览、网页、动画、幻灯片、相声、小册子等等)○活动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一个有趣的广告阐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有这样一则奶粉广告:“没有加进什么,不过提出水分。”

这则广告从反面人手,从具体的制作过程人手,用形象的语言来表示,在一句“没有加入什么”表现了产品之纯,后一句用“不过”急转,进一步表现出产品纯还不够,还必须没有水分,突出了“粉”的特性,语言简练,12个字中有转折,有波澜,文字浅显但具体形象,初看语不惊人,细品则回味无穷。

二、1、各小组展示综合性学习成果,进行学习情况汇报和自我评价。

2、投票评选“最受欢迎成果”。

3、教师评价。

4、在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分组展开讨论 a、怎样在其他课程中学习语文? b、你从街头语文中学到了什么?

c、怎样看待“默默无蚊(闻)的奉献”“钱(前)途无量”一类改动成语的广告? 小结;充分肯定同学们的实践,对于同学的思考给予高度赞誉。在此基础上引入写作练习。

五、写作实践(课内1课时)

以话题作文的形式,课内完成以“漫游语文世界”为主题的写作实践。如;“生活处处有语文”给我的启示 我从--------中学到了语文等等

第四篇:人教第一册第二单元《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邛崃一中

梁波

如何读现代散文

一、披文入境,把握形象。无论是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还是说理散文,一般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景、物、人、事)的记述来抒情写意、明理言志。那么阅读文本,“披文入境”,弄清文章的脉络,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形象特征,这是阅读鉴赏散文的第一步。

二、深入剖析,品味情感。一方面通过解读文章语言来感知作品中呈现的形象,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还要尽可能了解作者自身的生平际遇,了解文章创作的背景,从而更深层次地把握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情感。

三、聚焦妙处,赏析手法。散文的表现手法因文而异,就全文而言,有的是借景抒情,有的托物言志,有的以小见大。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这种独特的地方就是我们阅读鉴赏的重点。散文的精妙之处有时还体现在文章的局部,我们同样要作一番赏析。

四、反复诵读,咀嚼语言。现代优秀散文往往文情并茂,所谓“文”,即:“在遣词造语时,要注意文字表情的整齐之美、参差之美和回环之美;要讲究文字达意的形象美、色彩美和声音美,力争做到简、雅、达,使写出的散文能观之悦目,读之上口,抑扬顿挫,文采斐然。”所以反复吟咏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个重要环节。作者深沉的情思、文章优美的意境都是通过一定的语言表现出来的。

单元教学重难点

1、阅读教学把阅读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阶段、理解阶段、表述阶段和评价阶段。

揣摩教学把阅读分为四个阶段,即感 知阶段、理解阶段、表述阶段和评价阶段。揣摩语言属于第二个阶段,即在感知内容的基础上,在一定的语境中对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等进行辩析、品味和理解,以彻底理解文句含义,并依靠自己独立思考,在感知、表象再创造的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加深对读物的理解。

2、揣摩语言离不开语境。“语境”是“语言环境”的简称。张志公先生说:“所谓语言环境,从比较小的范围来说,对语义影响最直接的,是现实的语言环境,也是说话和听话时的场合以及话的前言后语。此外,大至一个时代、社会的性质和特点,小至交际双方个人的情况,如文化教养、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语言风格和方言基础等,也是一种语言环境,与现实的语言对称,这两种语言环境可以称为广义的语言环境。”前者“现实的语言环境”习惯称为“内部语境”,后者“广义的语言环境”习惯称为“外部语境”。要彻底理解语句含义,必须把语句放到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反复揣摩思考。

3、揣摩语言还要学会抓取关键语句。关键语句在文章中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1)出现在文章首尾的总结概述语句;(2)有称代和特指词语的语句;(3)在文中多次重复出现的语句;(4)运用各种修辞格的语句;(5)使用典故或史料的语句;(6)运用“虚化迁移”手法或词类活用的语句;(7)语法结构复杂的语句;(8)有特别生动的词语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师:荷花深为中国人所喜爱,无数的骚人墨客为之陶醉,留下了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可以说荷花已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意蕴可谓深远,其意境可谓独特而优美。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著名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曾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这源于他探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对世情精细的观察和体验及朴素、忠厚、平淡、刚正的性格。

他的作品有散文与诗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你我》《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等。

三、给文章八个小段标上序号,找出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找出文章抒情的语句。

明确:

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是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文章主要抒情的段落是第三段。

文章抒情的语句主要有:

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二段: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便觉是一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第七段: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第八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再次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下来,注意段落之间的联系。

明确: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于是就想去看看,沿着荷塘的路平常是有些怕人的,但今晚却很好,我可以享受这无边的荷香月色。荷塘月色的确很美,月光下的荷塘美景清幽淡雅,荷塘上的迷人月色朦胧和谐,令人心醉。荷塘四周非常幽静,只有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最热闹,而我什么也没有。忽然又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那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巳无福消受了。采莲令我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回到了家里。

3.提问: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明确: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景物优美;感情真挚;语言新而不失自然。

(1)写景。主要写什么景?(荷塘、月色)

(2)是写景散文,也是抒情散文。

明确:

从情感上看,作者由颇不宁静——渴求宁静——片刻宁静——走出宁静。形与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圆形结构,说明作者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苦闷忧愁;

从空间上看,作者从家里出来,经小径到荷塘,最后又回到家里;从情感上看,作者由颇不宁静——渴求宁静——片刻宁静——走出宁静。形与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圆形结构,说明作者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苦闷忧愁。

由此说,本文的文眼句是什么?

提示: 题有题眼,文有文眼。所谓文眼,就是文中最紧要的语言。比如一个人,人没有眼睛,就不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反过来,他人读你的眼睛,就能读到你的内心世界。所以,文眼,就是最能揭示主题思想、透露作者感情的传神语句。清代刘熙载曰:“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此即文眼之说。所以读一篇文章,要注意文眼的把握。朱自清先生善于设置文眼。

四、具体赏析课文的美

1.赏析文章的“画面美”。

(1)提问:由文题可以知道,本文主要写“荷塘”,绘“月色”,课文哪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

学生明确:4、5、6段。

(2)学生齐读4、5、6段。

(3)教师提示:写景,须抓住景物特征,运用一些文学技法,力求形象、灵动。请具体分析这三个段落写景的妙处。

把全班同学分成三组,每组负担一个段落的分析鉴赏任务,围绕“文章写了哪些具体的景物?体现了景物什么样的特征?运用了哪些写景的技巧?”这样三个问题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参与,个个发言。负责相同段落的两个小组可以私下交流一些看法。小组讨论完毕后,请各小组代言人代表本组在全班交流,教师作必要的指导。

(文本显示如下,请学生完成A、B部分)

A景 B特点 C修辞

荷叶 —— 圆形舒展 —— 比喻

荷花 —— 晶莹剔透、忽隐忽现、纤尘不染 —— 比喻、拟人

荷叶 —— 若有若无、轻淡飘渺 —— 比喻、通感

荷波 —— 凝碧 —— 拟人、词语的移用

通感,我们把五官功能相互转换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

例: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你的指挥棒上

跳动着你的神经。(艾青《小泽征尔》)

以耳当目,以目当耳,视觉、听觉互换,正写出指挥家高度专注如痴如醉的神态,强化人的感受,巧妙地传递感情。

通过对第4小节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在散文中对景物进行细致的描绘,修辞手法的运是举足轻重的。它能使写景状物更加生动形象鲜明。

师:刚才是从修辞中品位了这段语言的精妙。你们能不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这段景物描写呢?

[方式: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总结,不求一致] 生:层次感、立体感

生:写景角度有远到近、由上到下、动静结合

生: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运用了大量的叠词“层层”“田田”…… 生:……

多媒体展示(上:层次 中:角度 下:音节)

师:这时候真的是仁者见仁,智这见智,一个人的力量是薄弱的,但合起来却有无穷的魅力。这段文字虽然不长,但我们却能欣赏到如此优美的景致。朱自清不愧是散文大家。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口语表达或写作中能借鉴一下,尝试多角度的表达。学生讨论、交流。明确:课文第4段主要写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写出了荷叶的风姿,“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写出了荷花饱满盛开、含苞待放的情状;“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写出了荷香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的特点;“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写出了荷叶田田的妩媚姿态,写出了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形象,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设了清幽恬静的氛围;“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写荷叶的美的情致。

本段写景的技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动静结合。作者先写田田的荷叶,后写绿叶中缀开着的荷花和花苞,以及微风吹来的花香。这是静的画面。紧接着他就捕捉那微风过处叶动花颤的情状,“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这是动的晤面。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了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第二,文章不写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过观察之后的具体描写之中。那叶子、花朵的情态,以及为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轻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

课文第5段主要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是难写之景,作者借荷叶、荷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缥缈的特点。“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写出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写出了荷叶、荷花朦胧、恬静、柔美的情状;“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写月影,灌木的黑影可怖、杨柳的倩影可爱。总之,文章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成的朦胧景象。

本段写景的技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虚实结合。先写月光如流水般倾泻在花叶上的情景,“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是实写;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则又是虚拟,但虚中见实,贴切地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虚实结合,写出了一种摄人心魂的意境。第二、侧面烘托衬托手法。单写月光比较单调,作者又着力摹写月的投影,有“参差”斑驳”灌木的“黑影”,也有“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光影交错,把岸边树、塘中荷连结在一起,构成了美丽而繁杂的图案。

课文第6段写荷塘四周的景色。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出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蝉声、蛙声。“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写出了淡月下树色,阴暗迷蒙的特点。

本段在写景方面的特色主要是浓淡相间和以声写静。写荷塘四面凝聚点在柳树,写月下的树景,因为远近高低尽是柳树,把一片荷塘围住了,“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而杨柳的“丰姿”就在迷蒙的雾气中显露出来。这里着墨较浓。然后,则写树梢的远山,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声,树下水里的蛙声,随意点染,这是淡写,这也衬托了月下荷塘的寂静。

五、师生互动,赏析4、5、6自然段。

带着满腔的期待和淡淡的喜悦,朱自清来到了荷塘边。他眼中的荷塘夜景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我们来与他共同分享!

(一)、我们分成两组,第1组同学朗读第4段,第2组同学注意:

勾出本段中你喜欢的句子,并思考为什么喜欢。(课件5)

1、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大力鼓励多答,暂时不作评价)

2、同学们说得很好,现在我们去掉文中的某些句子和词语,表达效果又有什么不同呢?(课件6展示改动后的文字)我们来读一读。

改动文字:荷塘上面,满是叶子。叶子出水很高,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微风过处,送来清香。这时候叶子和花也有一丝的颤动,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底下是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课件6)

学生朗读。问:感觉怎么样啊?(学生:不好)

教师分析:

曲曲折折、田田——叠词,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玉立、修长婀娜、灵动飘逸(课件7)

袅娜——常用来形容女子体态轻柔优美,这写出了荷花柔软妩媚饱满的荷花柔美姿态(课件 8)

羞涩——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有一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少女的娇羞。(课件9)

明珠——晶莹剔透

星星——闪闪发光、忽明忽暗(课件10)美人——用刚出浴的美人来形容露珠点点的荷花,使人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而想到荷花的质朴、清新、纯洁、淡雅和高贵、冰清玉洁(课件11)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若有若无、轻灵飘渺,用听觉来写嗅觉,想像奇妙

闪电——突出快速

脉脉——饱含深情,极富人性之美

一番赏析后,相信同学们对这一段已经有了全新的感觉,下面让我们再次以最深情地朗读来诠释本段。学生朗读。(课件12)

教师小结:朱自清的想像是多么丰富啊,古人有读《汉书》来下酒,今天我们是品“荷塘月色”来纯净我们的心灵!

2、两组交换,赏析5、6段。(课件13、14)

参考:(以学生讲为主,教师重点分析四处)

第5、6段:

重点1:“泻”——一个“泻”字,顿时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围,意境相当优美。(“照”字直白,是如实地写,不是描绘,淡而无味。另方面与“如流水一般”不相配,失去和谐感。)(课件15)

重点2:浮——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而“升”给人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妥帖地道出雾的轻柔。)(课件16)

重点3:“画”——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印”不能写出美)(课件17)

重点4:“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这种朦胧柔和的月色非常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课件18)

教师小结:朱自清就是就是这样一位神奇的国画大师,用“新而不失自然”的语言之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清幽淡雅、朦胧和谐之景,让荷塘与月色融为了一体,心境与景物融为了一体,整个天地融为了一体!给我们以巨大的审美享受!写景是为了抒情,这淡淡的荷塘月色之景中,寄寓的是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打出课件19)

画面——美丽 气氛——宁静

格调——雅致

六、简析作者矛盾心情,把握情景交融。

问题5:荷塘月色如此迷人,但朱自清回到家中时,是不是完全摆脱了心灵的苦闷了呢?

学生回答:没有。(如学生回答找到了,就引导对下面两个句子的理解)

问题6:从后文的哪些抒情语句可以看出?

学生回答:

1、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2、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打出课件20)

家———小路—————荷塘————家

不宁静—受用无边月色—我什么没有—无福消受

教师补充小结:李白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朱自清是借景消愁愁更愁!但朱自清是巧妙地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借朦胧之景抒朦胧之情,不着痕迹地表露了自己的情感。虽然他没有高呼“我很痛苦”,但我们在荷塘月色中能够深深感受到:人生忧伤虽轻犹重,孤独苦闷似淡还浓!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若换用“淌”字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析:“泻”表明月上中天,月光自上而下,有更强的动感与立体感;“淌”虽也有往下流的意思,但一般是表示水、泪或汗等顺着或依附着某物流下来,而月光是从空中照下的,并无依附任何事物。)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若换用“飘”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析:“浮”描写出青雾与叶花既互相贴近互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感,又可描写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飘”虽与“薄薄”相呼应,但既“飘”便“散”、便“逸”,虽有轻柔之态而无含蓄静谥之美,而且“雾”之所以“青”是因为雾贴近田田、密密的叶子而成,飘高飘远了,便无“青”的感觉。)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牛乳”和“轻纱”的本体是什么?梦的本体又是什么?析:薄薄的青雾;叶子和花)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本句描写了哪两种树影的哪些特点?“画”字对表现这些特点有何作用?析:灌木——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杨柳——稀疏的倩影;“画”说明树影的错落有致、浓淡和谐是恰到好处的,象是出自名画家之手,也让读者更易联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本句运用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格,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是什么?是从哪两种感觉的互相转移?析:本体——月色;喻体——名曲;相似点:和谐;是视觉与听觉的互换。)

(评:这一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有正面描写,如流水,泻;也有用景物进行反衬,如写青雾、叶子和花、黑影、倩影等;写出了光与影虽不均匀,却和谐如名曲,光与影融为一体,荷塘与月色融为一体,心境与物景融为一体,整个天地浑然一体,如梦似幻,如诗如画,令作者与读者如痴如醉,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悦。)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描写出树的哪些特点?析:连绵成片、高低错落,层次分明)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在总体写树中又着重写了杨柳的丰姿,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析:点面结合)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是怎样由景写到人的?作者的心景又有了什么变化?析:由路灯光联想到人的眼,由人的眼自然会联想到人的心,一想到个人,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自然会惊扰了荷塘和作者内心的超然境界,作者终于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作者的心绪又从淡淡的喜悦转为淡淡的哀愁。)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呢?析:“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作者说这是一个“热闹”和“风流”的季节,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描写当时“嬉游”的光景,作者有没有被这种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析:没有。“可惜现在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依然是“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西洲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却借用来表达什么感情?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析:思乡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此时此刻的作者为什么会惦着江南呢?析:触景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面对黑暗的现实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借思乡排遣忧愁)——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作者从荷塘回到家里,心绪如何?析: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

第五篇:第二单元第四课《陈情表》说课稿

《陈情表》说课稿

说教材

一 《陈情表》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属于古代散文,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原因如下: 1 《考试说明》中有关文言文要求: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可以说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作用。

古代散文源远流长,中国堪称世界散文大国。学习古代散文,不仅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更要是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略其艺术魅力,感悟语言美,情景美,哲理美。

二 本篇叙事,论理,始终贯穿着作者的真情实感,古人云:“读《出师》不哭者不忠,读《陈情》不哭者不孝”可见,本文在中国古代散文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学习本文对于我们体会散文真谛和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重要的作用。

三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 背诵全文。

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4 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说教法

一 教法

司马集团建立晋政权后,为巩固政权,提出以“孝”治天下。李密从小赖祖母抚养,对其十分的孝顺,李密写此奏章,就是想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李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除了在“孝”上大做文章外,还以巧妙的抒情方式来打动晋武帝。授课时要讲清作者的“情”即:“不幸的家世(陈以往之情);两难的处境(陈现在之情);不仕的原因(陈日后之情)”。同时要明白李密巧妙的表达方式即:李密在封建政权赖以巩固和延续的最高伦理准则“忠”“孝”之下,在“孝”字下大做文章,提出“先尽孝后尽忠”的观点,使晋武帝不得不认同。

二 学法

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知识。

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设计

由中国封建社会“忠”“孝”切入,引入本文。

二 解题

一)本篇作者不需要过多的介绍,主要应让学生明白李密不愿为仕的政治原因,这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二)文体介绍

应该让学生理解“表”这种文体,明白为什么要些表,写给什么人。

三 重 难点解决过程

1)掌握一些字的读音及意义,积累一些有生命力的词语,像“茕茕孑立,形影相吊”。2)朗读正音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朗读有利于记忆,朗读有利于理解,朗读有利于体会文章感情。因此不光要老师范读,学生也要读出文章的情感。

3)使学生明白李密为何要“陈”?“陈”的内容是什么?用什么方式?其实也是本文的一个重点,难点。明白这个问题,文章理解可以说已经到位。4)讨论本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以情动人;用骈文写成 四 延伸讨论“孝”

明确:1中华传统美德。2以“孝”治天下,维护封建统治。3不利于依法治国

说板书 情 理

陈以往之情 不幸的家世 以孝治天下

陈现今之情 两难的处境 忠孝难全

陈日后之情 不仕的原因 先尽孝后尽忠

层层深入,感人至深

下载人教版 第二单元 第四课 全球气候变化 学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 第二单元 第四课 全球气候变化 学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语文四下第二单元练习题

    第二单元练习题班别:姓名:一、看拼音,写词语。wéichícáifùzūnyánmènɡmèiyǐqiúshǔyúxǔpèichēkùjiānɡxīnbǐxīnchuíbèijiānɡyìnɡhàomǎzǒujiēchu......

    2.4.3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三节(最终版)

    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三节《祝福青春》学导案 主备人:任萍萍 审核人:赵玉玲 陆鹏[学导目标] 1、正确认识青春的幸福 2、知道我们为什么要珍惜青春之旅 3、培养学生以一种积极向上的......

    第三单元教学案

    第三单元解读 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实物记录,体现了人民大众的智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本单元所选课文,都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阅读这些课文,可以使我们......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复习教学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复习教学案(苏教版) 学案(苏教版) 第二单元复习一、复习目标 1.掌握本单元的文学常识。 2.识记本单元重点字词的字音字形,积累成语。 3.进一步巩固古文阅......

    21、《全球的孩子们,早上好》 教学案

    两市镇湖塘小学7班 语文课堂试验性变革 教学案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诗的结构,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3、初......

    第11课 胸怀全球 迎接挑战 教学案

    曹丿中学初三政治·讲学案 班级 学号 姓名 教学内容:第11课 胸怀全球 迎接挑战 (第 1 课时 总 38 课时)第 一 框 走向世界的中国 一、课前导学: (一)认清目标,明确要求 1.认识“中......

    九年级第四课 了解基本国策(复习教学案2)

    2012-2013学年度初三思品 第四课 了解基本国策(复习教学案2)设计者: 齐志伟 复习目标: 1、资源现状、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要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原因。 2、科技的作用、现状 。......

    第四课《人格不可辱》教学案(范文模版)

    第四课《人格不可辱》教学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方面: .知道姓名权、名誉权是一个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法律对姓名权和名誉权的有关规定。 2.懂得维护自己人格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