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下第五单元教学案
公输
【课时学习目标】
1.在了解全文的基础上,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把握疑问句、反问句等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
2.了解墨子及其非攻主张,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反对侵略,热爱和平,尽自己所能为和平作贡献.3.分角色朗读,体会语言的特点。【课前预习导学】 一.识记积累 1.作家作品。
《公输》选自_____________,一般认为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辑录。墨子,名_____,是春秋战国初期_____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重要的政治主张是________,在文中就有明显体现。通过__________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2.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公输盘()胡不见()犀兕()鱼鳖鼋鼍()
文梓楩楠()长木()雉兔鲋鱼()
守圉()
诎()敝舆()禽滑里()翟()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公输盘不说。
通
解释:
(2)子墨子九距之。通 解释:(3)子墨子之守圉有余。通
解释:
(4)公输盘诎。
通
解释: 二.整体把握
1.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句子的停顿。2.结合课下注释,尝试着理解文章大意。三.质疑问难
在阅读中你还有那些困惑和不解?
【课堂学习研讨】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战争是残酷的,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罄竹难书,尤其是那些非正义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更是无尽的痛苦。那么,大家又是否相信在中国古代,有一个人能单凭自己雄辩的口才,巧妙的词锋以及勇敢和机智就可以阻止一场不义战争的发生呢?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近这位“诺贝尔和平奖”的古人,看看他的非凡表现。二.合作学习
1.活动一:疏通文意
要求: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节奏。小组内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注意重点字词和句子。
2.活动二:个性品读
要求:画出人物对话,并品味人物语言,揣摩语气。
如: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疑问语气,有恭敬请教之意。)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祈使语气,有蓄意提出无理要求之意。)子墨子曰:“请献十金。”(祈使语气,有进一步激恼对方之意。)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陈述语气,有羞恼、义正辞严之意。)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疑问语气,有质问、责备、催促之意。)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陈述语气,既有断然拒绝又有狡猾推托之意。)公输盘曰:“诺。”(陈述语气,有无可奈何之意。)
(提示:选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其余同学评点,一边朗读,一边纠正。)
【课内训练巩固】
1.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思。
说:公输盘不说()为: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请说之()
必为有窃疾矣()
以:臣以王之至攻宋也()
之:公输子之意()
将以攻宋()
愿借子杀之()2.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子何命焉为?(2)宋何罪之有?
(3)然胡不已乎?
(4)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5)虽杀臣,不能绝也。
(6)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久距之。
3.下列语意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B.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C.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 D.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3.读过课本后回答下面问题:
有人为《公输》写了一个小剧本,请你根据课文前半部分的文意为他填补空白部分。(友情提示:可描写神态、语气、动作、心理)公输盘理屈词穷,______地说:“我知道怎么对付你了,可是我不说。”墨子______地说:“我也知道你要怎么对付我,可是我也不说。”楚王_______地说:“这是怎么回事?”
【课外拓展延伸】 一.教(学)小结 我之收获:
我之反思:
二.课后跟踪
收集墨子名言及其所崇尚的思想特点
第二课时
【课时学习目标】
感知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智勇兼备的性格特点,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
【课前预习导学】
一.小组内互相提问重点字词的解释翻译
二.结合书下课文注释,熟悉文章的内容。
【课堂学习研讨】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内容,下面就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掌握情况,请组与组相互提问,进行评价。
二.合作学习活动一:理清思路
1.本文对应的双方是谁?主要表现的是哪一位?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2.谈谈你对本文思路的看法。(理清文章思路,形成整体印象。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回点拨。)
活动二:细读析文
墨子是如何劝说公输盘的呢?
2公输盘面对墨子的逼问,无话可说,把责任推到楚王身上,那么墨子又是如何劝阻楚王的呢?
活动三:品读赏言
从文中找出墨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并进行体会。
如: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蔽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汉江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
.【课内训练巩固】
1.墨子与公输盘和楚王的这场斗争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2.找出相关语句,分析墨子、公输、楚王的性格特点。
3.口语表达训练。
(1)假如有时空隧道,你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子,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2)英国首相丘吉尔到美国访问,在众议院发表演说后走下讲台。一位反对他的女议员气冲冲地走到他的面前说:“阁下,如果我是你妻子的话,我会在你的咖啡里下毒药。“丘吉尔平静地看着她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丘吉尔的回答不失体面,幽默而针锋相对。(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寇法西斯头子之一的戈林,曾问一名瑞士军官:“你们有多少人可以和我作战?”“50万。”戈林说:“如果我派百万大军压境,你怎么办?”瑞士军官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拓展延伸】
一.教(学)小结
我之收获
我之反思
二.课后跟踪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题 《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孟子及《孟子》一书的文学常识。2.加强朗读训练,背诵并默写全文。
3.了解本文的一些古今异义词,正确辨析常见的文言虚词、实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课前预习导学】
一.识记积累 1.作家作品
孟子,名_____,是______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后人尊为___________。他主张______、王道。《孟子》一书是_____________所作,是记录孟子的言论、活动的书 2.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
(1)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固 国 不 以 山 溪 之 险。(2)故 君 子 有 不 战,战 必 胜 矣。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环而攻之()
委而去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二.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句子的停顿 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三.质疑问难
在阅读中你还有那些困惑和不解?
【课堂学习研讨】 一.课堂导入
自古以来,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方法有的以武治为主,有的以文治见长,但其效果却截然不同。古语有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可见民心所向的重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孟子对这个问题的论述。
二.合作学习活动一:疏通文意
要求: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节奏,小组内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注意种点字词和句子。
活动二:理清思路
谈谈你对本文思路的看法
活动三:细读析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把决定战争的主客观因素归结为哪几个?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最后一层?
【课内训练巩固】 1.一词多义。
之:委而去之()利: 地利不如人和()
环而攻之而不胜()
兵革非不坚利也()2.古今异义。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古义:
今义:)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古义:
今义:)兵革非不坚利也(古义:
今义:)3..翻译下列句子。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本文是从__________的角度,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的__________,阐述了________对战争胜负起着决定性作用。作者通过层层推理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中可以反映出孟子_________________的政治思想。5.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6.应该怎样看待孟子的“人和”的主张?
【课外拓展延伸】 一.教(学)小结 我之收获: 我之反思:
二.课后跟踪
收集《孟子》中关于治国的语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时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课文中疑难字、词、句的意义。2.理清课文思路,了解文章中心论点及主旨句。
3.学习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语言特色。【课前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舜()
畎()傅说()胶鬲()曾益()
百里奚()
孙叔敖()拂士()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困于心衡于虑()
曾益其所不能()
入则无法家拂士()3.词类活用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入则无发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人恒过然后能改()
所以动心忍性()
【课堂学习研讨】 一.课堂导入
美国阿拉斯加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内原是鹿与狼共存的,为保护鹿不被狼吃掉,人们赶走了狼。不料,在“和平安宁”环境中的鹿,优哉游哉,不再狂奔快跑了,体质明显下降,不久便有许多鹿病死了。人们只得再把狼“请”回来,不久鹿群又生机焕发充满活力了。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 二.合作学习活动一:疏通文意 要求:朗读课文,熟练成诵;小组内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注意重点字词和句子。
活动二:细读析文
1.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3.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课内训练巩固】 解释下列加点字。
行拂乱其所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法家拂士()
2.一词多义。
举: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
死即举大名耳()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亡:国恒亡()国: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亡羊补牢()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此用武之国()
3.翻译下列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去:委而去之
去国怀乡 B.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吾义故不杀人 C.之:环而攻之 多助之至 D.利:天时不如地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 5.用文中原句回答
(1)文中强调人成才的主观因素是___________,表明全文主旨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2)文中指出要成就不平凡的事业,必须经受艰苦的磨练,思想上要_________,生活上要_________,行为上要____________。
6.下面均是孟子的言论,试从中提出成语。(1)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2)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而者也。()
(3)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4)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
【课外拓展延伸】
一、教(学)小结 我之收获:
我之反思:
二、课后跟踪
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写一段话谈谈你的感受。鱼我所欲也 《孟子》
【课时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熟读课文达到背诵。
3.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课前预习导学】 一.识记积累
1.搜集资料,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填空。
孟子,名_____,战国时期______国人。孟子是继孔子之后_____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尊为“____________”,与孔子并称“___________”。2.读准字音:
所恶()不屑()
苟()一箪()食
一豆羹()
蹴()尔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3.注意节奏停顿及重音。
① 如 使 人 之 所 欲 莫 甚 于 生
② 使 人 之 所 恶 莫 甚 于 死 者 ③ 向 为 身 死 而 不 受,今 为 宫 室 之 美 为 之
4.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背诵对称句,再连句成段,连段成篇,进而达到背诵的效果。
3.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理解课文内容。
三.质疑问难
在学习中你还有哪些困惑和不解?
【课堂学习研讨】 一.课堂导入
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二.合作学习
1.活动一:疏通文意
要求: 小组内小组内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注意重点字词和句子。如:得兼:能够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患:祸患,灾难。已:停止、放弃。非独:不仅仅。避:躲避
向:从前。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
2.活动二:熟读成诵
分组进行“对美文”竞赛,一组出排比句或对偶句的上句,另一组对下句。如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训练巩固】 1.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不为苟()得也
②所恶()有甚于死者
③为()宫室之美
④一箪()食
2.一词多义。
①为: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②于: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③ 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平()
④ 而:呼尔而与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3.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为宫室之美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B、故不为苟得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C、非独贤者有是心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 【课外拓展延伸】 一.教(学)小结 我之收获:
我之反思:
二.课后跟踪
收集古诗和现代诗中表达仁人志士“舍生取义”的决心的句子,第二课时
【课时学习目标】
1.理清课文的论证思路,掌握论证方法。
2.理解本文的主旨,深入鉴赏本文的说理艺术。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课前预习导学】
1.你问我答学生提出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请同学解答,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2.生问师答对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酌情给予点拨。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课堂学习研讨】 一.课堂导入
(师生齐背课文,然后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文章大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文章的主要内容,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合作学习
1.活动一:理清思路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3.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2.活动二:细读析文
1.“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和“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所恶”分别指哪些事情?
2.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
3.活动三:品读赏言
1.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从文中找出并赏析。
2.归纳《孟子》的文章语言特点。
【课内训练巩固】 按要求填空。
(1)这段文字中用“鱼”比喻________,用“熊掌”比喻________,用“舍鱼而取熊掌”比喻____________,文段中还把_______和_________进行对比,指出人世间有比________更宝贵的东西,即____________。
(2)在孟子看来,在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原句回答)
(3)“贤者能勿丧耳”,在《谈骨气》中孟子有几句话是论证“贤者”不失其“本心”的,这几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4)“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一句在结构上起_____________的作用。(5)出自本文中的两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面均是孟子的言论,试从中总结出成语。①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②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③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④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3.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A.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二者不可得兼”。
B.首段用“舍鱼而取熊掌”的常情来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C.第二段主要用对比的方法说明不应为物欲所惑而丧失本心。
D.文中运用了不少两两相对的句子,形式优美,情感强烈,说理透辟。
4.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课外拓展延伸】 一.教(学)小结 我之收获
我之反思
二.课后跟踪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庄子》故事两则
《庄子相梁》
【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积累文言知识。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庄子的语言特点。
【课前预习导学】 一.识记积累
1.本文选自《____》,本著作是庄子及其后学者的著作集,为____家经典之作。庄子,名_____,战国时期______国人,他继承并发展了______的思想,后世把他们二人并称为________他主张顺其自然,与世无争,要求___________,回到原始社会。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相梁()
鹓雏()
醴泉()
鸱()
濠梁()
吓()
鯈鱼()3.解释加点字词的含义。
惠子相梁()或谓惠子曰()非梧桐不止()非醴泉不饮()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同学评价,引入到内容的了解。2.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理解课文内容。
三.质疑问难
在学习中你还有哪些困惑和不解?
【课堂学习研讨】
一.课堂导入
先秦诸子散文,虽然主要是政论文,但也是文学艺苑中的奇葩异蕾。《沦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文笔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庄子》散文中的片断。
二.合作学习
1.活动一:疏通文意
要求: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节奏。小组内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课文,注意重点字词和句子。
2.活动二:细读析文
1.庄子去看望惠子,惠子心态怎样?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态?
2.庄子讲鹓雏故事的用意是什么,你读懂了吗?
3.庄子用什么比喻自己?这说明庄子是个怎样的人?
【课内训练巩固】
1.用“∕”划出下面句子在朗读时该停顿的地方。今 子 欲 以 子 之 梁 国 而 吓 我 邪? 2.一词多义
于:夫鹓雏发于南海()于是:于是惠子恐()
而飞于北海()于是鸱得腐鼠()
吓:仰而视之曰:“吓!”()
国:搜于国中三日三夜()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3.古今异义
(1)非梧桐不止(古义:
今义:)(2)于是鸱得腐鼠(古义:
今义:)(3)欲代子相(古义:
今义:)
4.翻译下列语句。
(1)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2)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5.文中的比喻巧妙贴切,“鹓雏”比喻______________,“鸱”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腐鼠”比喻_____________。
6.“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突出鹓雏_______的品性。
7.请用连线把下列任务及其政治主张或思想连接起来。A.墨子 B.孟子 C.庄子 D.惠子 E.孔子
①仁 ②清高自守
③仁政 ④兼爱、非攻
⑤醉心于功名
【课外拓展延伸】 一.教(学)小结 我之收获
我之反思
二.课后跟踪
请从你的积累中再写出两个庄子寓言故事的名称,并把故事讲给同学听。
东施效颦、匠石运斤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课时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积累文言知识。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庄子的语言特点。
3.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课前预习导学】 一.识记积累
1.划分句子停顿。
(1)子 固 非 鱼 也,子 之 不 知 鱼 之 乐 全 矣。(2)既 已 知 吾 知 之 而 问 我,我 知 之 濠 上 也。
2.下面是根据《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改编成的课本剧,请补充相应的舞台提示和台词,并在班上试演: 庄子与惠子相邀在濠水的桥上,一边散步,一边赏景。桥下河水清澈,鱼儿欢快地游来游去。
庄子(无限感慨)地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盯着庄子,嘲讽)地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惠子(一本正经地)说:“我不是你,当然不知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挥手示意惠子暂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同学评价,引入到内容的了解。2.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理解课文内容。三.质疑问难
请写出初读后你的疑问与困惑
【课堂学习研讨】 一.课堂导入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在如此清贫的生活之中,仍保有一颗宁静之心的人,非庄子莫属。在功名利禄、宦海烟云的俗世几经浮沉,惟有庄子,常常磨洗那片心灵的明镜,才不致被滔滔的官场蜗角虚名所动,始终保持一颗善鉴万类的赤子之心。现在就让我们亲自去体会我们理想中的庄子。
二.合作学习活动一:疏通文意
要求: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节奏。小组内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课文,注意重点字词和句子。
活动二:细读析文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2.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突破思想关。
【课内训练巩固】 1.一词多义。
是:是鱼之乐也()固:固不知子矣()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子固非鱼也()
之:庄子往见之()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2.翻译下列语句。
(1)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2)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3.选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
A.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此句是反问句)B.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此句的表达方式是记叙)C.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此句用了排比修辞,句式是双重否定)
D.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句子中的两个“吓”读音、释义都相同)
4.《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两人争论的焦点是_______________。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关于这一点,历来争论不休。下面是其中的看法之一:
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请你对谁是胜者也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课外拓展延伸】 一.教(学)小结 我之收获
我之反思
二.课后跟踪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谈淡你的理解。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垩土,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提示: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写作·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
【活动目标】
1.全面了解先秦诸子散文的特点及产生的历史背景,积累孔子和孟子 的 有 关知识和名言警句等。
2.认识古代社会,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以今天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遗产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能清楚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活动准备】
1.将全班 同学 分成三大组,每组任务如下: 第一组:主题:生平经历
搜集孔子、孟子 的 生平和主要经历(包括对出生地如孔庙、孔府、孔林简介),要求内容准确翔实,要配以大量图片资料,以便使 同学 们 有 直观印象。第二组:主题:影响
⑴ 搜集孔子 的 弟子和门人 的 情况,尤其 是 突出 的 几位也要重点了解。⑵ 记录孔、孟言行 的 著作及其对周边国家文化 的 影响 第三组:主题:思想 ⑴ 孔子 的 主要思想 ⑵ 孟子 的 主要思想
2.各小组组长负责分工细化,一周的时间去搜集整理资料 3.各组交流所得,选择汇报形式,分工到人,做好记录。4.全体 同学 共同任务:
积累并背诵《论语》、《孟子》中 的 成语和格言警句
【活动过程】
1.主持人两名开场白。
2.各小组登台汇报,其它小组做好记录、评价等。3.汇报内容如下:
活动一:说说孔孟的名言
由于事先要求所有同学都背诵孔孟 的 名言、成语等,所以采取分轮挑战形式。
活动二:讲讲孔孟的生平
绘声绘色讲解一些小故事,如“韦编三绝”、“孟母三迁”、“断织教子”等。以导游的身份介绍曲阜孔庙、孔府、孔林等建筑,及建筑内藏品状况。
活动三:谈谈孔孟的影响
介绍孔子和孟子在历史上的地位,以及对中国社会产生过深远 的 影响;介绍孔子及其门下弟子,其中“贤者七十二”。
活动四:论论孔孟的思想 以《论语》、《孟子》两部书为载体,向大家介绍孔子和孟子的主要思想成就。
活动五:发表孔孟的感想
就你对孔孟思想中感触较深的问题谈谈看法或感想。(可以谈收获、谈困惑、亦可谈反对意见)
【课内训练巩固】
根据所学课文《孟子两章》、《鱼我所欲也》写一篇读后感。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应有感而发,避免空发议论。
【课外拓展延伸】 一.教(学)小结 我之收获:
我之反思 二.课后跟踪
以《我心目中的孔子(孟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第二篇:苏教版九下第一单元《古诗三首》(教学案)
第一单元 《古诗三首》教案
主备:刘晓琴 审核:初三语文组
《饮 酒 》
【教学目标】
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
2.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3.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了解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课前准备】学生查找有关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体会他那种不愿屈己从俗、决然舍去的高尚节操。【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不久前学习了东晋陶渊明的散文《桃花源记》,还记得吗?谁来为大家背一背?(指名背)
我们了解了一些诗词的知识,也知道了唐诗宋词元曲这种说法。唐代以前很多题材的诗歌,唐代的时候才登上它的高峰。比如边塞诗、山水诗、送别诗,惟独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就是田园诗。它是由东晋的陶渊明开创的,并且由陶渊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顶峰。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那么,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诗人,他的人生经历、他所处的环境对他的田园诗的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我们请同学们交流一下检索到的有关资料、信息。
补充材料:陶渊明生平
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今江西九江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他的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但到陶渊明时,家境衰落。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的冲淡自然。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高傲的脾气使他不愿迎合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终于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回家乡当隐士去了,与官场彻底决裂。《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二、通过反复朗读,体味诗人的感情和诗的意境美。1.生自由读课文
2.教师学生共同讨论朗读时对语调、语气和节奏的处理
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的是诗人悠然自得、宁静淡泊的心境,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可灵活变式为二/二/一或二/一/二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洁身自好不受尘俗的烦扰。起句应读的平静些,转折句也可处理为平静的读法,但体现出得意感。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何能尔”设问,尔,代前句,写出了反常,与众不同,故应读重音。“心远地自偏” 此句为全篇之骨,要读出一份自豪,体现出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读这两句之前,应有个停顿。因为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这两句是颇有意境的诗句,要读出你的想象和联想来,要读出“见”字的“悠然”、怡然自得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朗读时应想象林中美景,想象相与归巢的鸟儿的自在快乐。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句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音,似乎自己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3.生再读课文 4.师范读
5.学生跟读,试背。
6.指名再读课文,会背的背诵。
三、通过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心情。思考:
1.一二两句诗运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叙事)
2.居住在喧嚣的尘世,为什么生活是如此的平静、心灵是如此的安宁呢?
明确:是自己保留着一颗远离俗世的心。这几句语言朴实,却道出了他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
3.“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运用什么表达方式?(议论)怎么理解这两句话?
明确: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富有意境。请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这份意境美。把这两句诗描绘出来。
(学生可以有各自的想象联想,只要与诗句的淡然悠闲、物我合一的意境即可)5.“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
补充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时俯时仰,“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意境宁静清远。
6.“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景物描写。
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
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补充赏析:“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意境体宁静恬淡。
这四句,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恬静优游的情景。7.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为什么欲辨已忘言?
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看见了南山。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飞鸟,都显得那样美妙,那么富有人情,都能让人忘记周围的一切,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但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
四、艺术特色鉴赏
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一、二句叙事,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自然引出后面两句。
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
前面四句在事理情中融情,透露出诗人恬淡的心境。五至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景中寓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为后世所称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写景,但从写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小结:
这首诗歌是非常好的一首诗歌,它的好就在感情非常真率,一切都自然,特别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远地自偏”对我们今天也不无启发,就是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这样一个社会当中,我们已经不可能像陶渊明时代那样隐居到山林里面去。我们在这个非常热闹的现实当中,只要我们每个人他的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偏僻起来,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我们也会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绪,这样使自己变得非常的宁静,这个对于我们自己人生的修养,对于我们社会的安宁都是很有好处的。
陶渊明的诗文我们接触不多,同学们可以去找些来读读。
《行路难》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内容,积累名句。
2.感知诗中塑造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3.培养学生立志报国以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重点:感知诗中塑造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回顾关于李白的文学常识
资料: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二、写作背景
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杨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召供奉翰林,本想干一番大事业,但因得罪权贵,不到三年便被玄宗赐金还山。这首《行路难》可能就是离京时所作。
三、解题:《行路难》作于天宝三年(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四、指导朗读:
比较诵读效果,确定诵读节奏。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二二三节奏)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四三节奏)
二二三节奏和表达作者心情的节奏不太吻合。作者这时心情是比较郁闷的、茫然的、急切的,所以读这首诗时要主要用四三节奏来读。
五、研读赏析
1.前四句写京城友人为李白饯行。宴席的档次很高,从哪里可以看出?
明确: 金樽、玉盘——形容餐具华贵
清酒、珍馐——形容酒肴珍奇
斗十千、直万钱——形容酒菜价格高
2.面对美酒佳肴,李白为什么却难以下咽,想要舞剑助兴,却又茫然不知所措? 明确:因为其内心苦闷,所以有这样的动作神态。
3.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想像离开长安后渡过黄河与攀登太行山的情景。这两句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实际上是以山川的险阻比喻世路的艰难。
4.虽然世路艰难,但生性豪爽的李白却并未对前途丧失信心。接着两句引用两个典故——“垂钓碧溪”“乘舟梦日”——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
主题讲解: 用典,以传情达意
典故:文献典籍中的词语或故事。
用典:用特指的古事或古语婉曲地表达“今”义。
用典的效果:精炼语言,避直就曲,生动典雅。
如:“卧薪尝胆”,它既是词语又是故事。我们也常在口语中用到它,这就是典故。我们在运用成语的时候,很多都是典故。
用典是一种高层次、很雅致的表现方法。它避直就曲,生动典雅。句子的含义是需要人们去理解的,就像作者不直接说“我要从政”“我要当官”,而是用典故来说话。
师生再次理解一下用典的句子。
我想闲暇时坐在溪边垂钓:这句是用吕尚垂钓时遇周文王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希望。
忽然又梦见乘船从白日边经过:这句是用商朝伊尹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憧憬。
(学生齐读)
明确:从表面上看,看不出来其真正的含义。真正的含义是希望有机会得到赏识,希望委以重任。
补充赏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学生齐声朗读)思考:
(1)用典的句子是哪两句?
明确: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怀旧空吟闻笛赋”说的是物是人非,“到乡翻似烂柯人”说的是岁月流逝。这就是话不直说。
(2)警句是哪两句?
明确: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作者在诗里写的是他的想法,其实这两句诗的意义早已离开文本原意,被人们广泛运用,它的寓意是新生事物不断出现,更加美好的事物在前面呢。用典和警句都是诗歌里高层次的表达技法,我们在读古诗时要有意识地注意一下。
5.姜尚、伊尹的经历,又激起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但当他的思绪再次回到现 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瞻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不知出路在何方。“行路„„安在”这几句在句式和修辞上有怎样的特点,表现 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明确: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现出进退失据而 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再一次困扰着诗人的心。
6.诗歌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在仕途遭受重大挫折、心情极为苦闷之时,仍然表现出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自信心。他暗用典故,表示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彼岸。最后两句充满对未来的憧憬,是鼓舞人心的名句。
六、归纳总结:
1.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抒写世路艰险、功业难建的苦闷心情,苦闷中不乏追求,失意中仍怀 希望。
2.本诗是如何体现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
明确:巧用典故,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跳跃式的结构,揭示了诗人感 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诗风。
《游山西村》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
2.品读重点词语,感受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3.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尝试加以运用。教学重点: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教学难点:体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哲理思想。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课题
由背诵《卜算子咏梅》导入
二、解诗题,知作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2.“山西村”在什么地方?“游山西村”是什么意思?
三、指导朗读,明确朗读节奏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抓字眼,明诗意
1.学生结合注释和文后评论,自由阅读,自主思考。2.集体交流:
(1)乡亲们是怎样招待这位从远方来的客人呢?古诗的一二两句。(不要笑农家的腊酒浑浊,丰年待客的鸡肉猪肉够充足)
请同学们再去反复地读这两句诗,告诉老师你读到了什么?
能抓住重点词进行品读吗?也就是说你从哪些关键词中体会到了山民的热情。
预设:“足”是什么意思?指什么足,想像一下,山民招待客人时会让客人怎样喝酒,要求客人怎样吃肉,对,这就是农家人,他们会尽其所有、想尽办法的去招待客人,唯恐自己不够客气。那同学们想一想,在作者眼里,这里的“足”
难道单单指酒菜足吗?那还指什么足?你能把山民的这份淳朴、好客情感通过读不折不扣的,足足的表达出来吗?
自由读——个人读——个人读——齐读。
山民对待诗人是那样的热情、好客,而诗人对待山民又是怎样一份情感呢?你能继续抓住关键词来谈谈你的体会吗?莫笑是什么意思?诗人叫人不要笑什么呢?对,这里的酒菜肯定没有大酒店里的精致,由此可见,在诗人的眼里,他不看重什么,他看重是什么?,相信此刻诗人已被山民这份淳朴,这份热情深深的打动了,同学们,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诗人内心的这份感动表达出来吧!
自由读——个人——齐读。
同学们此刻你眼前仿佛看见了山西村村民招待客人的怎样一个画面?又仿佛听见乡亲们和诗人说了些什么?同桌之间互相说说,交流。
(2)受到乡亲们热情款待的陆游心情豁然开朗。他骑上毛驴,流连于山水之间。(出示诗句)他看到了那些景物?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山重水复指的是山峦重重,山一程,水一程。水道弯弯,柳暗花明又指的是什么?美丽的小山村。这里的疑是什么意思?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个人说——同桌说。(山重水复真好像已无路可走,柳暗花明处又冒出一个村庄。)
是啊!即使走到了路的尽头,你也有可能欣赏到别样的美景。同样的道理,即使人生陷入了困境,你也可能会绝处逢生。
诗人此时的心情肯定是非常的——那这份欣喜之情,你能把它读出来吗?(指导朗读)本来以为自己是陷入绝境,无路可走的,突然发现一片无限的风光,这前面一句该怎么读?后面一句又该怎么读?对,要先抑后扬。个人读——齐读。
五、多诵读,悟诗情
1.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这首诗跟《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是什么呢?那就是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作者在诗里写的是他的想法,其实这两句诗的意义早已离开文本原意,被人们广泛运用,它的寓意是新生事物不断出现,更加美好的事物在前面呢。这首《游山西村》里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说明什么道理呢?看似简简单单的诗句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看来,这句诗句能成为千古绝唱绝对有它自己的理由,当然,我们就没有理由不记住他了。一起读读这句千古名句。
第三篇:九下第五单元文言文复习整理 油印
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文言文复习整理
姓名 班级
《公输》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
1、起.于鲁
2、公输盘不说.
3、不可谓知类..
5、然胡.不已.乎然:
6、胡不见.我于王
7、子墨子九距.之
8、子墨子守圉.有余
9、公输盘诎.
10、吾知所以..距子矣
11、在宋城上而待楚寇.
二、翻译下列句子答案
1、夫子何命焉为?
2、知而不争
3、九设攻城之机变
4、虽杀臣,不能绝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答案
1、委.而去.之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环.而攻之
4、固国..
5、威.天下
6、池.
非不深
7、亲戚畔.之
8、兵革
二、翻译下列句子答案
域民不以土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者助,失道者寡助。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词语解释
1、舜发.于
2、傅说举.于
3、苦.其心志
4、劳.其筋骨
5、锇.其体肤
6、空乏..
其身
7、乱.其所为
8、所以.. 动.心忍.性用来
9、曾.益其所不能
10、人恒. 过.
11、衡.于虑
12、征于色.
13、而后喻.
14、法家拂.士
二、翻译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鱼我所欲也》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答案
1、二者不可得兼..
2、故患.有所不辟.也: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4、贤者能勿丧.耳
5、蹴.尔而与之
6、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7、万钟于我何加..焉
8、妻妾之奉.
9、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
10、乡.为身死而不受
11、是亦不可以已.乎
12、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翻译下列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庄子》故事两则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答案
1、惠子相.梁
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3、非梧桐不止.
4、安.知鱼之乐
5、于是..鸱得腐鼠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惠子相梁
2、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第四篇:第五单元文言文复习课教学案
八年级下第五单元文言文复习课教学案
导入:学习文言文的四字口诀
首览全篇,掌握大意。句不离段,词不离句。难解句子,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考察全句。领会语气,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尽量直译。
一、作者及作品
1、《与朱元思书》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文题理解:“与”给予;“书”;信;题意:给朱元思的一封信。
2、《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东晋文学家。名潜,字元亮。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是著名的“田园诗人”。代表作有《归园田居》《饮酒》《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等。文题理解: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传记文章,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给自己写的自传,传中的五柳先生是一个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典型人物,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传”是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
3、《马说》
韩愈,“唐宗八大家”之首,字退之。唐文学家。世称韩昌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有《昌黎先生集》。
文题理解:“说”,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类似于现代的杂文。“马说”就是“论马”或“谈马”的意思,其内容是借千里马而发议论。
4、《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义乌)人。明初文学家。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勤奋好学。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被誉为“开国文臣之首”。著有《宋学士文集》。
文体常识:关于“序”:序,是一种文体。多为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即诗文序。还有赠序,专用于赠别,以表惜别、祝愿、劝勉之意。本文是一篇赠序。
5、《小石潭记》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文学家、哲学家。与韩愈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世称“韩柳”,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文学上以散文成就最大。著有《柳河东集》。《捕蛇者说》《永州八记》等均为名篇,其中《永州八记》被视为唐代古文运动中的典范之作,历千年而传诵不息。
文体常识:游记——记述游览经历和地方风光的作品。它可以描写山川景物、名胜古迹,也可以记述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和风土人情。笔调清新,形象生动。四、一词多义
1、《与朱元思书》
绝 天下独绝(形容词,绝妙。)
猿则百叫无(动词,停止。)上 负势竞上(动词,向上)
横柯上蔽(方位名词,上边,上面)百 一百许里(数词,十的十倍)
猿则百叫无绝(数词,极言其多)
2、《五柳先生传》
如 亲旧知其如此(动词,像)
晏如也(名词,……的样子)得 家贫不能常得(动词,得到)
忘怀得失(名词,得到的(东西))
3、《马说》
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量词,顿,餐)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养)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动词,能够)
虽有千里之能(名词,才能,能力)策 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子)
4、《送东阳马生序》
患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动词,担心)
无冻馁之患矣(名词,忧患)故 故余虽愚(连词,所以)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副词,特意)
质 援疑质理(动词,询问)
非天质之悲(名词,资质)至 色愈恭,礼愈至(形容词,周到)
至舍(动词)
5、《小石潭记》
从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介词,由)
隶而从者(动词,跟从,跟随)见 下见小潭(动词,显现,呈现)
明灭可见(动词,看见)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明灭可见(副词,可以)差 参差披拂(形容词,不齐)
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五、古今异义词
.
1、《与朱元思书》
①一百许里(古义为“左右”,表示约数;今常指“应允”,“许多”,“或者”等。). ②鸢飞戾..天者(古义为“到,到达”,今常指“罪过”或“乖张”。)
③经纶世务者(古义为为“筹划,治理”,今常指“政治规划”。)
..
2、《五柳先生传》
①因以为.号焉(古义为“以之为,把它作为”,两个词,今常用作一个词,认为)
②或.置酒而招之(古义为“有时”,今常用作连词,表选择关系)
③造饮辄尽(古义为“往,到”,今常指“创造,制作”等)
.
3、《马说》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为“有时”,今常作连词,表选择关系)
②执策而临之(古义为“马鞭子”,今常指“政策、决策”等)
4.、《送东阳马生序》
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
问(古义为“问”,今常指“敲”等)
②媵人持汤..沃灌(古义为“热水”,今常指“汁水”等)
③略无慕艳.意(古义为“欣羡”,今常指“鲜艳,艳丽”等)
④日再食(古义为“两次”,今常指“又,再次”等)
5、《小石潭记》
.. ①全石以为底(古义为“以之为,以全石作为”,今义指“认可”)
.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古义为“约,大约”,今常作能愿动词,可以)
.. ③崔氏二小生(古义为“年轻人”,今常作戏曲用语)
六、通假字
1、《与朱元思书》
. ①窥谷忘反(通“返”,返回,回去)
. ②蝉则千转不穷(通“啭”,鸟叫声)
2、《五柳先生传》
3、《马说》 . ①才美不外见(通“现”,显露,表现)..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养)
.
③其真无马邪(通“耶”,吗)
. ④食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
4、《送东阳马生序》
. ①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肢体)
. ②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披着)
5、《小石潭记》
. ①下见小潭(通“现”,露出)
九、主题理解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解析:中考要求(1)直译法(2)四字诀——补、删、调、留、(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4)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5)素湍绿潭 清荣峻茂(6)林寒涧肃 6.文章内容理解
1、.作者描绘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____________________之美,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第二段承“异水”二字,抓住“_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具体生动地描绘;第三段承“奇山”二字,多层次多角度展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美。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实际意思是什么?它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处世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与朱元思书》
本文通过对富春江奇特秀丽山水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自然河山的无比热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归隐遁世的思想。
2、《五柳先生传》
文章从五柳先生的身份和称号写起,重点描写了他用生活、性格特点,描绘出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隐士形象,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安贫乐道、独善其身的精神。
3、《马说》
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揭露了统治者不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
4、《送东阳马生序》
本文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勉励后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5、《小石潭记》
本文记叙了游小石潭的经过,描写了小石潭及周围的景色。通过小石潭的幽静与作者心境的凄清互相对比,表现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抑郁心情,也含蓄地表现出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复习课)
学习目标:
1、文体复习:了解所学过的相关古文文体,背诵课文,能熟练填空
2、文言基础:疑难句子及句式的翻译
3、能力目标:能与同类文言文进行比较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虽遭贬谪但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 学习重点:
能熟练地背诵课文,翻译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旷达情怀 学习难点:
与同类文章进行比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法: 讲授法、练习法、背诵法、比较法、情景陶冶法 教学设计思路及实施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启示我们学习知识不仅要复习,而且关键是在复习中要有新的体会或发现,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复习《醉翁亭记》这篇课文,也希望每个同学在这一堂复习课上能够有不同于学习时的新的体会或发现。前一段时间我们已经复习了《岳阳楼记》《小石潭记》这两篇文言文,同学们也一定积累了一些复习文言文的要领,那么下面哪些同学来说一说对于一篇文言文我们在复习时要抓住哪些要点呢?
(点名回答)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目的,而这个目的又是在我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去搜索去寻找的,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这节课时的目的更加明确。我由孔子的一句话导入本节课的复习,一方面让学生联系了以前的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区分了复习课与新授课的目标。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适当补充和评价
二、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后,多媒体展示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找同学朗读,教师再逐条解析
1、文学常识、主题。
2、词语解释和词义辨析:通假字、多义词、其他重点实词。
3、重点句的默写、翻译和理解:主旨句、关键句、名句、特殊句式。
4、拓展迁移,比较、联系实际。
三、复习作者
教师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读准上面的文字,由作者欧阳修的谥号导出作者,点名提问作者的字、号、朝代、“”之一,再在屏幕上展示出来,由学生齐读。教师再强调出重点。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
四、文体知识
《醉翁亭记》,《小石潭记》,它们都有一个“记”字,它们的文体都是“记”。、“记”是古代一种不定文体,一般来说,作者对现实生活中某件事有所感受,而后不拘一格的记下来,都可以称“记”。记可以全是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叙事、描写、议论相结合,如《岳阳楼记》。
五、背诵课文
1、这个环节我采用了情景陶冶法,让学生在一组组图片的展示中背诵课文,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又可以使学生对课文中描写的景物有更加直观的印象,教师在学生中巡视,了解学生的背诵情况。
2、检查背诵
第一三段点名背诵,第二四段齐背,背诵完后对同学们的背诵进行评价,可以是老师评价也可以使学生评价
3、考考学生的记忆力
在平时的学习中,总会有一些同学课文背得很熟练,可是却总是写错别字,于是我设计了这个环节,希望引起学生对文字的重视。
(1)其西南诸峰,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琅琊也。(2)_______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____________。(4)________,非丝非竹,________,________,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5)已而夕阳在山,____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7)醉能同其乐,___________,太守也。
实施情况:两个同学一组,填完后互相检查,教师再点名回答或齐答。回答结束后,教师可以询问一些同学在互查的过程中,彼此出现的问题,出现的错别字,以便更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4、在上面环节的基础上我又设计了“考考你的理解力”这一环节,进一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1)文中描写琅琊山朝暮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美国大唱所谓“人权”,其实__________________,目的在于干涉别国内政。(3)文中表现作者将游览之乐融入到宴饮之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环节必须要建立在背诵课文和对文意理解的基础上,也就是中考时考查的“理解性默写”一类试题。
六、疑难字词句的翻译 选择文中典型的字词和句子并将他们展示在屏幕上,以提问的形式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结束后给学生一些方法上的指导。在屏幕上将以下字词展示出来: 1、对下列划横线的字词注音并解释
辄()野 蔌()阴 翳()伛 偻()觥 筹()2、一词多义
(1)谓:太守自谓也()太守谓谁()(2)乐:而乐亦无穷()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游人去而禽鸟乐()3、句子翻译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学生活动】在小组内练习结束后,回答逐步回答以上问题,可能是被点名回答,也可能是共同回答。
在学生填写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学生的填写情况,及时指出学生出现的问题,这样能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因材施教。提问结束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总结,并对学生进行友情提示:文言文句子翻译,尤其是在考试中,尽量要做到,字字有着落,补充所需,调整语序,译完之后,还需仔细,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七、回顾文章脉络,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一)1、引入:
亭周围的环境:环滁皆山——琅琊——酿泉——有亭翼然 亭的得名:作亭者——名之者——命名之意
2、写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乐亦无穷
3、写游写宴: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4、写归:太守归、众宾从——游人去,禽鸟乐 三种乐:禽鸟——游人——太守 结尾:道出姓名,揭开谜底
【学生活动】学生在老师展示以上脉络的同时,共同按照此脉络图再一次背诵相关的文字,熟悉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通过脉络图的展示,教师可以使学生对本文的内容和结构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我们通过刚才的脉络图,回顾了文章内容。看到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现在我们要在此基础上来讨论分析作者的政治理想,体会作者旷达的情怀。1、设疑:文章的主旨句是什么?答案:醉能同其乐
2、分析:本文通过描绘滁洲一带美丽的自然风光,记叙了太守与百姓游山宴饮的乐趣,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和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被贬的失意心境。3、拓展:乐是本文的文眼,而“醉”字在文中也多次闪现,醉和乐的关系是什么? 参考: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乐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八、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本文都是历代传诵、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而且这两篇散文都是作者因为倡导改革当时弊政而被贬官降职后的作品。这两篇佳作在立意和艺术技巧等方面既有相近之处,又有迥然不同之点,可以说是异曲同工,各具其妙。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分析一下这两篇文章有哪些共性和不同。
【学生活动】首先请两位同学背诵这两篇散文,学生分小组讨论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和启发。然后各组代表发言论述本组集体意见或分歧。最后教师总结讨论情况并归纳两篇散文的异同。1、比较写作背景与思想感情
《岳阳楼记》写于庆历六年。当时作者贬居邓州(现河南邓州)。文章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劝之意。
《醉翁亭记》本文也写于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政治改革,而被贬滁州。他一方面励精图治使“政通人和”,一方面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排遣遭贬谪的抑郁。文中主要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2、拓展:对联的比较 说明:这是近几年在中考里出现较多的题型,因为它可以综合考查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联一: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联二:琅琊山幽深秀丽
联三:范仲淹为天下先忧后乐 参考:
(1)醉翁亭里欧阳修即景抒怀(2)洞庭湖壮阔浩淼 // 岳阳楼壮美雄奇(3)欧阳修与百姓同乐共饮(同游,同醉)
九、作业:
请从两文中各找出一句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 出理由。思路链接:
第五篇:语文九下24《诗经两首》教学案
语文九下
24、《《诗经》两首》教学案
一、文学资讯
(一)、作品资讯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十五《国风》,诗一百六十篇;《雅》包括《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颂》包括《周颂》三十一篇,《商颂》五篇,《鲁颂》四篇。
这些诗篇,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这些说法虽或尚可探究,但《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是无疑的。《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就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其地域,除《周南》《召南》产生于江、汉、汝水一带外,均产生于从陕西到山东的黄河流域。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大雅》《小雅》之分,众说不同,大约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都有些区别。《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二)、文体资讯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句式以四言为主。四言诗:每句4字或以4字句为主的诗歌样式。盛行于西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所录305篇,其形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体,节奏为每句二拍,这显然是在原始歌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语言发展的状况。到了西汉时期,五言诗在民间悄然兴起,但文人诗仍以四言为主。东汉以后,五言诗占领了诗坛的主要地位,四言诗渐趋衰落。能继承《诗经》遗风,称得上四言诗的只有曹操、嵇康、陶渊明、韩愈、柳宗元等人的少数诗作。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常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这是歌谣的一种特点,可以借此强化感情的抒发,所以在《国风》和《小雅》的民歌中使用最普遍,《颂》和《大雅》,以及《小雅》的政治诗中几乎没有。
(三)、其他资讯
(一)《诗经》的表现手法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一般多见于《颂》和《大雅》;但像《七月》《氓》《溱》等优秀民歌作品,也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如《风·相鼠》《魏风·硕鼠》用令人憎恶的老鼠来比喻统治者的不讲礼仪、贪婪可恶;《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变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兴同诗歌内容有一定的联系。如《周南·桃夭》是一首嫁女诗,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盛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又如《邶风·燕燕》是一首送别诗,以“燕燕于飞,差池其羽”起兴,使人从燕子飞时的差池不齐联想到送别时的依恋之情。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诗经》善于运用章句的重叠来表达思想感情,使诗歌在音律上和修辞上都收到美的效果。这种情况在《国风》和《小雅》的部分诗篇中尤为突出。有的通篇重叠,各章对应地只换几个字,如《周南》;有的只在章首或章尾重叠,如《周南·汉广》;有的隔章重叠,重首重尾,如《周南·关雎》。重叠便于记忆和咏唱,是民歌的特色之一,回旋反复,可以增加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怀。《诗经》中还运用了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段,如“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其中的“凄凄”“喈喈”“萧萧”“胶胶”都是叠字;双声如“参差”“踟蹰”等;叠韵如“窈窕”“崔嵬”等。这些修辞手段的大量运用,不仅增加了诗的音乐美,而且表达出细微曲折的思想感情,描摹出事物的特征和属性。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
(二)《诗经》的特色和影响
《诗经》里的作品多方面地描写了现实生活,表现了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它们真实地反映了现实事物。这是《诗经》的一大特色。其中有许多诗密切地联系着政治,针砭了社会。有些出于下层的反剥削、反压迫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中更本质的现象。这种现实主义精神被后人十分重视,产生了巨大影响。屈原作品中所表现的忧国忧民、反对黑暗势力的精神就是《诗经》精神的继承。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比、兴的手法,收到显著的艺术效果,对后代文学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诗经》中民歌还有些结构形式上的特点值得一谈,最突出的是重章叠句。重章有时表示事物进展的程度和顺序……重复歌唱还有加强抒情的效果……至于《诗经》中歌谣本身给予后人的影响,主要还是在于它的真朴、深厚的思想感情与现实主义精神,而不在于它的技巧和结构形式。
(摘自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中国文学史》)
(三)《诗经》的编排分类
前人有“六诗”“六义”“四始”的说法。《周礼·春官·大(太)师》中说:“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在《毛诗序》里,把“六诗”叫做“六义”。对这两个名词历来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其中,以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的解释较有代表性。
他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他认为风、雅、颂是诗的不同体制,赋、比、兴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这看法被长期沿用下来。至于《毛诗序》中又把风、小雅、大雅和颂说成是王道兴衰之所由始的“四始”,则是出于封建礼教的观点对《诗经》所作的曲解。
《诗经》中的“风”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大多数是民歌,最富于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风”又分为周南、召南、邶、、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国风,共160篇。“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共105篇,又分“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用于贵族宴享。“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又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诗经》各部分的产生时间,一般认为“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产生于西周前期,“小雅”的大部分和“大雅”的一部分产生于西周后期和周室东迁之初,“国风”中除有一些西周时期的作品外,多数篇章以及“鲁颂”“商颂”的全部都产生于春秋时期。就具体篇章说,产生年代最早的是《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等,它们是周民族的早期史诗,其原始形态在武王伐纣之前可能就已存在。产生年代最晚的是《陈风·株林》,内容是讽刺陈灵公的,当作于鲁宣公十年(前599年)之前。
二、字词空间 重要字词注音及解释
(一)雎鸠(jiū):一种水鸟。
(二)窈窕(yáotiáo):文静美好的样子。
(三)逑(qiú):配偶
(四)荇(xìng)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五)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时时。寤,醒着。寐,睡着。
(六)蒹葭(jiānjiā):芦苇。
(七)参差:长短不齐。
(八)悠哉:思念绵绵不断。
(九)辗转反侧:翻来覆去。辗转,来回转动;反侧,翻覆。
三、问题探究
(一)、整体感悟
(一)从内容上看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特点?
从内容上来说这二首古诗有一个共同特点,都表达了作者对所爱之人的思念。
《关雎》里有“寤寐求之”“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等句。诗人从夜不能寐到主动接近,表达了对采荇菜姑娘的无限倾慕和大胆追求。在《国风》中,最集中的是关于恋爱和婚姻的诗。在《诗经》时代,在某些地域,对男女交往的限制还不像后代那样严格,由此我们在这些诗中可以看到年轻小伙对美丽姑娘的大胆追求。
《蒹葭》“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
(二)《关雎》这首诗是怎样抒发男主人公的相思之情的?
首章四句,写男子爱慕和追求一个温柔漂亮的女子,想和她结成配偶。次章八句,写男子对女子相思到“寤寐求之”的程度。当“求之不得”时,则是“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他的思念之情达到了高潮。末章八句,写男子因相思出现幻觉,仿佛同那个采荇菜的女子结成了美满姻缘,表现出求而得之的欢乐。诗篇反复吟唱男子对女子的思恋、追求过程,反复表现女子采荇菜劳动的勤劳善良形象,感情炽热、纯真,体现出民歌朴实清新的风格。
(三)《蒹葭》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诗人执著的爱情追求的?
一是从内容来看,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全诗回旋三叠,反复歌咏。诗人热烈地追求其所爱慕的“伊人”,虽然在大河上下反复寻求,可望而不可即,欢晤受阻,仍然神魂颠倒,执著专一。二是注意景与情的结合。全诗情调凄婉动人,已经朦胧深邃。苍苍的芦花,露结的白霜,茫茫的秋水,曲折的河流,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而又见之无踪的伊人……这一切都与诗人的彷徨失望和执著追求融为一体。
(二)、局部探究
(一)这两首诗哪些地方运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它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的开头。
《关雎》中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借眼前景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同时关雎和鸠,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以雎鸟的成双和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应配君子的联想。次章以荇菜的左右无方,随水而流,兴起淑女之难求。末章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起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正是运用了兴的手法,诗歌将人物内心的感情较好地揭示出来了。
《蒹葭》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在一个秋日的清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芦苇丛却呈现出冷寂与落寞的气氛。
(二)这两首诗语言有何特点?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以四言句为主干。可由此推想,当时演唱的《诗经》音乐旋律是比较平稳的、简单的。
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在现代歌曲中,还常看到这种情况,这说不上影响,却有古今相通的道理。
(四)参考译文
关雎
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河里小岛上。纯洁美丽好姑娘,真是我的好对象。长长短短鲜荇菜,左手右手顺手采。纯洁美丽好姑娘,醒着相思梦里爱。追求姑娘难实现,醒来梦里意常牵。一片深情悠悠长,翻来覆去难成眠。长长短短荇菜鲜,左手采来右手拣。纯洁美丽好姑娘,弹琴奏瑟表爱怜。长长短短鲜荇菜,左手右手拣拣开。纯洁美丽好姑娘,敲钟打鼓娶过来。
蒹葭
河边芦荻青苍苍,秋深白露凝成霜。意中人几何处寻,就在河水那一旁。迎着流水去找她,道路坎坷险又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人在水中央。河边芦荻湿漫漫,白露滴滴叶未干。
意中人儿何处寻,就在河岸那一端。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人在水中滩。河边芦获密稠稠,清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人儿何处寻,就在河岸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弯弯险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人水中洲。
四、综合性学习
(一)、这两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通过学习这两首诗,你对《诗经》语言美进行简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