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束缚,让思维自由驰骋关于《鸿门宴》的教学叙事-word

时间:2019-05-15 01:00: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解开束缚,让思维自由驰骋关于《鸿门宴》的教学叙事-word》,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解开束缚,让思维自由驰骋关于《鸿门宴》的教学叙事-word》。

第一篇:解开束缚,让思维自由驰骋关于《鸿门宴》的教学叙事-word

解开束缚,让思维自由驰骋——关于《鸿门宴》的教学叙事

解开束缚,让思维自由驰骋

——关于《鸿门宴》的教学叙事 小 序

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它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那大锁就“啪”的一声打开了。

铁杆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了呢?”

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

每个人的心,都像上了锁的大门。惟有运用恰当的方法,才能把自己变成一把细腻的钥匙,进入别人的心中。所以老师要用那把钥匙走进学生的心灵,不要用那些语言之铁杆撬开学生。

文言文教学效率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教师讲得过多过细过实过难,真可谓一片苦心付东流,于事无补费精神。于是在上《鸿门宴》的时候,面对如此长篇大论,我决定放手让学生来给老师“上课”:

我把重点放在第3、4段,提问:“鸿门宴上人物众多,关系复杂,就请大家用你的方式形象地把鸿门宴上情况的起落表述出来,可以是语言,也可以是图画。”

第 1 页 顿时,班里炸开了锅,同学们都拿出12分的精神,被老师的独特要求激发出了激情,四人一组忙起来。我则巡视这些小小组,发现每组都有自己的想法。当然我的出发点是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解决文言字词。然后我让几位学生把小组结论“发表”到黑板上。第一位同学中规中矩地写出了鸿门宴上的“三起三落”:

玦 项 剑 项 帐 项

举 羽 舞 羽 闯 王

增 不 庄 翼 哙 款

范 应 项 蔽 樊待

第二位则给大家绘画了“Q版鸿门宴”并加上了活泼的语言;第三位更独特,画了“鸿门宴心电图”,将三起三落用心电图的方式表现,又配上两把剑。

这时,课堂气氛已完全被调动起来,同学们面对黑板上的作品显得很是兴奋。于是我抓住机会问道:“你们觉得哪种表述比较清楚呢?”

学生1认为“Q版鸿门宴”不是很到位:“在第二个起落中,是讲项庄舞剑,项伯翼蔽,但是这幅画里面并没有将这么重要的情节展示出来。”我当场就夸奖这位同学的细心,并带动大家一起来朗读、分析这一部分的内容。

学生2认为“Q版鸿门宴”好:“她画出了一个细节,就是樊哙进帐时,门卫不让他进去,但他很冲动,冲了进去。课

第 2 页 文中说:‘……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瞠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她在黑板上写了‘咦,不让我进去?我偏要进去!’这句话。”

“其实你和画画的同学一样,都注意到了樊哙的这一举动,好,我们一起来把这几句话朗读一下,体会当时紧张的氛围。”

“刚才两位同学谈了各自的看法,”我想做进一步深入的分析,“‘鸿门宴心电图’一看就知道是打斗的场面——两把剑搁在黑板上(笑声),也就是这位同学认为鸿门宴上最重要的是‘项庄舞剑,项伯翼蔽’,那么,究竟这是不是最具有关键性,最紧张的时刻呢?”

顿时大家都陷入了思考中,不时地对照翻译翻动书本。这就是我要达到的效果,大家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对本文的兴趣,自己积极主动地在理解课文。

学生3:“我觉得是‘项庄舞剑,项伯翼蔽’最紧张,因为已经开始打斗了呀,要是一不小心,刘邦就得丧命。” “我反对!”学生4马上反驳道,“课文的转折应该是樊哙,项留饮,情节已缓和,“舞剑”发生,形势再度紧张,从而引出”樊哙闯帐“,故事推相高潮。正是因为樊哙进帐后的一番话,才让项羽更加放松警惕,才让刘邦有机会借机会逃脱,如果没有他,很有可能刘邦就死在宴会上了!”下面的第 3 页 同学听了后都不住地点头。

“相信大家都能同意刚才这位同学的意见,项庄舞剑确实紧张,但樊哙闯帐则更紧张至极,他让刘邦从被动转为主动,中国的历史也在这个小举动里发生的巨大变化!”我适时地给大家来了一个总结。画画只是手段,通过这种方式,非常好的让学生自己给自己上课,相信这堂课的内容他们会记忆深刻。

所以,如果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以自我为中心,只管讲细讲深讲透,那就犹如在舞台上“满场杀伐,钲鼓齐鸣,而人心不动,反欲掩耳避喧”,反之,如果能适当引导,就能取得“鼓板不动,场上寂然,而观者叫绝之声,反能震天动地”的效果。

第 4 页

第二篇:“东华”让人才自由驰骋

“东华”让人才自由驰骋

一块体积为20立方厘米的固体材料可以轻松地“踩”在羽绒的几根绒毛上!2015年新年伊始,东华大学宣布纳米纤维研究团队研发出了密度仅为0.12毫克每立方厘米的“纤维气凝胶”,成功刷新了“世界最轻材料”的纪录。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通讯》杂志上。

“我们的团队能够出这样的成果,离不开学校的投入和支持,更离不开这里浓厚的学术氛围!”研究团队的重要成员,现任纺织学院副院长丁彬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表达他的心情,而在7年前,他刚刚完成博士后工作,被作为海外优秀青年人才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引进到东华。

东华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正是由大批加盟的优秀学者和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营造出来的,这里景色秀美,既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宏大,也有“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精致,而每每到了晚上,镜月湖的水面上灯影斑驳,实验室的楼道内灯火通明,更是上演着无数追求真理的动人故事。

作为创建于1951年的新中国第一所纺织高等学府、纺织业的人才摇篮,东华大学(前身是中国纺织大学)的创业者们创办了新中国纺织教育,培养了大批杰出的纺织科学家、工程师和各行各业人才,为中国人民从旧中国的衣不蔽体到新中国的丰衣足食,以及中国成为世界纺织大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半个多世纪以来,东华大学已从建校之初的纺织单科院校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以“海纳百川、追求卓越”之勇气,致力于建设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坚持走“观念兴校、学术兴校、管理兴校”发展之路,在“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的高等院校中独树一帜。

唯才是举,选贤任能

在学校人才强校战略指引下,东华大学构建起多层次引进、全方位培育的人才队伍建设体系,努力为各类型人才发挥作用充分创造条件。近年来,学校形成了顶天立地的师资队伍结构,既有功成名就、蜚声海外的学术大师,也有不少攻坚克难的学科带头人和行业领军人才,更不乏一大批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后备力量。

近期有新闻报道,第十一批“青年千人”中已经有3名1988年出生的人入选,人才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东华大学为了加强青年人才队伍的储备,针对目前暂无正式教学经验,但有海内外名校学习、工作经历,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一定成绩,特别是极具发展潜力的博士,专门实施了特聘研究员制度。聘期内提供高于教授的年薪,配备专门的实验场地和办公用房;受聘人员享有指导博士生的资格;结合学科和基地建设要求,学院从学科、基地建设经费方面再提供资助;允许自由选择研究方向或进入团队工作;加强聘期考核、结束后择优续聘或追加投入等多种方式,挖掘青年人才学术潜力,激励他们勇攀高峰。

很多常年在外的优秀人才在面临去留问题时,常会苦于在国外留学或工作时间较长,未能获聘国内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为此,学校专门制定了《引进海外优秀人才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办法》,为各类引进的海外优秀青年教师开展专业技术职务的即评即聘工作。近3年以来,已经为包括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和上海市“千人计划”在内的26位海外优秀学者评定了专业技术职务,大大方便了那些留学前后有一定工作经历、学术成果显著、学术水平符合学校相应职务的高层次人才。

“引得进、留得住”。东华大学总结这些年人才成长的经验,用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对人才精心培育,提供发展的平台。2013年起学校实施“励志计划”,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对于新进校的教师,学校通过《青年教师培养资助办法》,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成长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规划,尽快提高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一体两翼”的新特色

正如东华校训“崇德博学、砺志尚实”所言,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东华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特色和传统,如何更好地融合创新,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是学校人才队伍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东华大学充分利用交叉学科、协同创新平台以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联合生物、纺织、化学、材料、信息和机械等多学科,将“纺织”为一体,“材料”和“设计”为两翼作为学科发展的新格局,将传统快速提升为新兴,充分发挥12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基地、2个国家“111”引智基地以及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基地平台优势,培育人才、打造新的优势学科。

纺织学院通过“纺织科学与工程”上海市高峰学科建设,集聚一批国际知名学者、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专家、“973/863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级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队伍,努力实现学科发展体制机制的重大突破。

材料学院在复合材料、仿生和医用材料、纳米材料和智能材料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与同期国际先进水平同步。积极发展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创出特色,部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加强与物理、化学、数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纳米技术等领域的学科交叉,着重提高基础理论研究水平。建成以纤维和高分子材料为特色,以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纳米和智能材料、仿生和医用材料、能源和信息材料为新增长点的研究型学院。

化工学院加强与学校优势学科纺织和材料学科的融合,将化学学科建设成为国内有特色和竞争力、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学科。

信息学院向纺织加工智能控制、优化生产工艺的神经网络等方面拓展,其中“智能系统与模式识别”、“复杂系统建模与网络化控制”和“智能测控与数字化纺织集成技术”等研究方向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在国际上有较高的影响力。

机械学院目前正在传统纺织机械的基础上,联合信息、材料、纺织等多学科,在新一代纺织机械、特殊纺织机械领域提高自己学术地位的同时,也成就了自身的特色。在先进制造技术和纺织机械领域具有鲜明特色,在高速高效制造、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成型装备、高端纺织加工技术与装备、纺机关键零件成型制造与强化、高端装备智能控制等方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学校建设了面向行业产业的“纺织产业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面向区域发展的“民用航空复合材料协同创新中心”以及以“环东华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为载体的时尚创意协同创新中心,以吸引和集聚多元化创新人才为目标,建设协同创新的人事管理制度,成为了新一轮人才引进、培育和使用的“人才特区”。这里按照构建现代学术组织的要求,赋予了协同创新中心充分的人事管理改革自主权,实施岗位聘用、协议管理。协同创新中心以绩效为导向,实行优劳优酬。

自由驰骋的科研环境

一直以来,学校以务实的态度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校园氛围,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激发人才做大事业的良好环境。这里有着完备的团队制度,每一位新加盟的学者都会融入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学科团队中去精诚合作、挑战自我;这里有青年学者联谊会,为中青年教师搭建交流平台,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科研教学能力,营造“创新、实干、包容、大气”的校园文化氛围,为青年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这里有9年一贯制的附属实验学校,解决了教师子女就学的后顾之忧,使大家能心无旁骛地投入到事业中去。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东华大学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将师资队伍建设放在学校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积极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探索人才队伍建设的评价体系,全面科学地评估人才,最大限度地开发人才资源,搭建人才事业发展平台,使优秀拔尖人才早日脱颖而出,努力构建一支具有国际水平的师资队伍。

亲历者说

2013年,东华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在教育部第三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实现三连冠;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和设计学学科进入全国前20%,其中,设计学位列上海高校第一位。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3个学科领域入围ESI世界前1%。工科学科领域进入ARWU(上海交通大学设立的大学排行榜)世界大学排名前150强。学校连续3年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连续11年获得19项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奖,纺织类三大检索论文收录总数超过世界其他9所著名纺织院校总和。2011年,学校国际专利授权数量在全国高等院校中列第16位。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学校近年来引进的600余名海内外优秀人才的智慧与奉献密不可分。

丁彬

我对于回国后的发展感触颇深。东华大学的教师人才培养机制使我受益匪浅,校科研启动费、励志人才培养计划等成为我科研事业的第一桶金,借助于这些经费,我组建了科研团队,搭建了实验平台。

由于近期我国雾霾、水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并且有持续恶化的趋势,国家对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也不断加大,而我研究的高性能纳米纤维材料环境净化材料,正好可以解决这些环境污染问题,因而获得了国家大量科研经费的支持,使得纳米纤维的创新性研究及产业化进展非常迅速,这种速度在国外是很难想象的。

胥波

在美国读书、工作了11年,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国外的生活。但内心一直有一种渴望,那就是要回到祖国从事科研工作。非常感谢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东华大学的大力支持,使我的愿望成为现实。

近年来,我国的科技发展非常迅速,但在创新性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政府对科研的投入不断加大,企业的科研力量和由于产业升级对科技的需求也比以前大大加强,这就对我们这些科教工作者提供了难得机遇和成长土壤。尽管回国刚刚3个月,在国家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的实验室逐步建立起来。我的研究设想是在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对和国民经济、人民生活相关的化学问题(如高效、低污染的绿色催化剂)进行研究,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在基础有机化学领域理论上有所突破,在实践上能和企业合作,将有使用价值的科研成果产业化。

杜诚然

在欧洲学习工作的6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日本、美国不同,欧洲相对轻松的科研风格甚至是有些“懒散”的,而同事间的“闲谈”所碰撞、酝酿出的研究往往能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果。

2014年加盟东华大学,学校为青年科研人员营造宽松的科研环境,鼓励以兴趣为导向进行基础科学研究,提倡学术自由。我觉得宽松的科研环境不但可以让人沉下心来做好研究而不是急于发表成果,更加鼓励研究人员之间沟通与合作。对我而言,在这里,做学问就是一种乐趣。(东华大学人才工作办公室供稿)

第三篇:展开创新翅膀 让思维自由翱翔

展开创新翅膀 让思维自由翱翔

——我理想中的初中作文课堂教学

【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中学阶段作文的目标是:“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对中学生来说,要想在写作方面有创意,其思维的训练就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只有让思维插上创新的翅膀,才能在写作的天空自由翱翔。

【关键词】写作 教学 创新 思维

每次我布置作文,总会听到一些学生诉苦,有的说“啊,又要写作文”,有的说“作文真难写”,还有的说“我不知道该写什么,没话可写”。总结起来,不外乎是学生不想写,不愿写,写不好。出现这种情况,表面是语言问题,实质是思维问题。古人云:“言为心声。”说得一点都不错,只有思想明确了,才能通过言语表达出来。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中学阶段作文的目标是:“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①可见,作文是观察、思维、表达的密切结合。如果说观察是基础,表达是目的,那么,思维就是核心。因此,对中学生来说,要想在写作方面有创意,其思维的训练就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

那怎样培养学生在写作方面的创新思维,让思维成为“世间最美丽的花朵”呢?

一、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新欲望。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轻松愉悦的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有了,学生就能敞开自己的心扉,敢想、肯说、敢做、肯写。

轻松愉悦的氛围又是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催化剂,能刺激学生大脑,把贮藏在大脑中的知识闸门打开,让学生的思维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促进思维的发散。思维发散了,学生创新的欲望就加强了,就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以“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为例:首先,我播放孟庭苇的《无声的雨》,让学生倾听雨的足音,学生顿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着,让学生搜集有关“雨”的诗句并进行讨论、归纳,不仅让学生感受了雨的诗意,也让学生的思维活了起来;然后,让一男一女在林俊杰的《江南》音乐背景下,现场表现戴望舒的《雨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把学生带入了雨的境界,产生了创作欲望。在接下来简短的创作中,有一个学生在第一句就写道:“雨,是最美丽的天使!”这是多么创新的语句啊!

二、从多个角度看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开启多向思维。

一个叫杰弗利斯的名人就说过:“如果要想在众多的书籍中发现思想,结果就会大失所望,思想存在于河川、海洋、丘陵和森林、日光和天然的风之中。”②因此,观察并不等于“看”,而是一个运用思维的认识过程。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了解社会,还要懂得生活,亲近自然。

以“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漫游语文世界》”为例:我首先要求学生观察、搜集要有目的和重点;然后要求学生把观察、搜集到的写成一段话,句子要通顺、连贯。这样的指导方法,让学生的“看”与“思”紧密结合起来,学生就能发现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捕捉到事物的特征,获得新知。

然而,由于阅历等方面的原因,学生往往在写作过程中遇到“或思路闭塞,不得其门;或中途易辙,莫衷一是”的尴尬,这就要求教师从多个维度发展学生的思维。

以“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让世界充满爱》”为例:我首先这样引导:“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爱,有爱才有温暖,才有幸福的生活,才有美好的未来,才有和谐、美丽的世界„„”然后让学生从多角度谈谈对“爱”的认识,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说“渴望别人的关爱”,有的学生说“应该大胆地付出我们的爱”,而有一位学生反弹琵琶,逆向思维“我不需要父母、老师过分的关爱,因为过分的关爱限制了我的发展,让我与同学、朋友之间产生了隔阂”。这样的思维就显得新颖、独特,高人一筹了。正如著名美术家齐白石先生有句名言:“画人所不画,不画人所画。”思维具有独创性、新颖性的学生,写出来的文章肯定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思维插上创新的翅膀。

想象力是发散性思维活动的表现。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想象力丰富,写作视野开阔,文思泉涌,妙笔生花,才能写出立意新颖、生动感人的文章。这就要求教师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合理的想象,沟通知识间的纵横联系,融会贯通地运用知识,为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奠定基础。

以“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朱自清的《春》”为例:我将学生分为4个小组,要求每一组的学生都运用联系与想象仿写句子,为课后写作作准备。第1组有学生这样写道:“春草告诉我:只要有一股钻劲,就一定可以成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第2组有学生是这样写的:“春花告诉我:不努力是结不出果子的。贮蓄了整个冬日的热情,才酿成了春天美丽的笑脸。”第3组有学生这样写道:“春风告诉我:将风筝放飞吧,带上理想,插上翅膀。”第4组有学生是这样写的:“春雨告诉我:春天是对人类心灵的净化。不积小流,何以成江海!”这些句子真的太优美、太精彩了,也让我徜徉在了融融的春光之中。

总而言之,“给思想以翅膀,给情感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给颜色以声音,使流逝变幻者凝形”③,愿你展开创新的翅膀,让思维在写作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①《课程标准(2011)导读与教学实施 初中语文》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

② 名人名言网 http:///read.asp?id=41

③《诗论·诗人论》作者:艾青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05月2

第四篇:让童心驰骋 《草虫的村落》教学反思

让童心驰骋

——《草虫的村落》教学反思

《草虫的村落》是一篇充满了童趣的文章,作者以一个孩童的眼光记叙了一次游历草虫村落的过程。

虽然这篇文章学生很感兴趣,但是,以往我的教学中并没有抓住孩子感兴趣的切入点,将孩子们引入草虫的世界里,了解虫子的生活习性,感受虫子的喜怒哀乐,体味文本的独特魅力。因此,这样好的课程资源由于我教学设计的问题,并没有发挥其最有效的作用。既没有进行有效的文字训练,又没有让孩子们受到热爱大自然的熏陶。

这课的教学在我非常矛盾的情况下不紧不慢地开始了。

读课文,学生字新词,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将课文分段。此时,只剩下几分钟就下课了。于是我安排孩子们讨论:课文中叙述了草虫世界的哪几个场景?你最喜欢哪个场景,为什么,请在书上批注你的体会。孩子们的学习很专注。

没想到,我随意安排的这个教学环节在教学中起到了莫大的作用。第二堂课,我索性引导孩子围绕孩子们喜欢的场景展开了学习。孩子们最喜欢的场景是虫子开演奏会的场景。我就从这个自然段入手带着孩子们学习。于是我带着孩子从三个方面体会了虫子演奏的音韵美和背景美。“优美的音韵”“灵泉”“优于”“只有”这些词语为我们描绘了音韵的美。并且,我还引导孩子们体会了作者独特的想象力。“紫红”“烘烤”这些词写了那丛灌木的美丽,并且我让孩子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当时演奏的场景,孩子们进行了一些非常有趣的补充。最后,让孩子们用情朗读。每个场景如果采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的话,那孩子们一定会觉得有些厌倦。每个场景我抓住了不同的重点让孩子们去学习去体味。

比如,虫子搬动食物的场景里,我让孩子们展开想象“是什么力量使他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孩子们的想象也非常有创造性。

欢迎远客的场景中我让孩子们体会了虫子和人一样,有人的感情,友好好客。小圆虫吸引了黑甲虫的场景里同样我让孩子们体味了虫子和人一样,有人的感情,爱好美好的事物。同样游侠归来的场景中,也让孩子们体味了虫子有人的感情,知道什么思念什么是牵挂。通过这三个片段的学习,孩子们对虫子普遍有了好感,认为虫子非常可爱,非常有趣,和人一样,有情有义。

在教学中,我也和孩子们一样,情绪非常兴奋。我觉得自己不是老师,而是一个孩子,对虫子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充满了期待。渴望走进虫子世界,去了解虫子的更多方面。

和孩子们学完这课,感慨颇多。虽然我们是不太年轻的老师,但是,要永远保持一颗童心,亮着一双童贞的眼光,这样我们能发现更多的美好,更能让我们的课堂保持持久的生命力。我让孩子们写写对我的建议和想法,有两个孩子写到他们以前不喜欢语文,但是这学期却觉得学习语文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顿时让我觉得异常满足。当一位能改变学生老师的,是我最大心愿。虽然我对他们的改变并不一定能改变他们的未来,但是,让他们的记忆中有了这样一段美好的回忆,也是值得的!

第五篇:[中学教育]教学叙事重建教师思维

教学叙事重建教师思维

随着“教师专业化”、“校本研究”、“科研兴校”、“反思性教学”、“教师成为研究者”等教育观念的流行,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开始与专业研究者一起开展合作研究。在与中小学教师合作研究的过程中,不少专业研究者鼓励教师留心收集自己的研究资料,然后整理成教育论文并争取公开发表。中小学教师最初对发表教育论文往往很有兴趣,热心地请专业研究者帮助他们修

改文章,专业研究者也很乐意提供这种支持。

可是,发表教育论文似乎并不能促进教师教育实践的改进,也很难说能够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于是,经过较长时间的合作研究之后,合作研究中的双方对这种以发表教育论文为目的的教育科研不免发生怀疑。

我们也曾与中小学教师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研究,在我们的合作研究中,也曾遭遇过类似的尴尬。不过,在一次与教师对话的过程中,我们意外地发现教师在谦虚地承认自己“理论水平不够,不会写论文”的同时,他们很善于讲述自己经历的教育故事。他们讲述的“教育故事”很真实,且令人感动。

于是,我们开始改变合作研究的策略,把合作的重点从原来的“给教师做教育讲座”转移到“听教师讲述自己的故事”。我们建议教师讲述自己是否遇到了什么教育问题或教育困惑,自己遇到这个教育问题的情境;问题发生之后,又是怎样想办法解决的,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是否发生了一些有意义的教育事件,是否有值得述说的细节。

那次对话使我们意识到,教师做研究可以采用叙述教育故事的方式,我们甚至在某些合作研究中提出“教师做研究就是讲教育故事”。在我们的合作研究中,不少教师很愿意接受这种研究策略,并感受到“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对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的作用。

不过,我们也不断地遇到中小学教师提出来的质问:叙述出来的教育故事是否算教育论文呢?

我们的解释是:叙述出来的教育故事显然不是教育论文,它毋宁说是一种“教育记叙文”,我们称之为“教育叙事”。但又有谁能够说只有教育论文才算是教研成果呢?

就实际效果来看,叙述包括口述和书面描述,教育故事对教师本人确实是比较有效的研究方式。如果教师引经据典地写教育论文而对自己所发表的教育论文中的观念并不相信的话,这种教育论文不仅不能说比教育叙事更有理论水平,而且简直不能算是研究成果。相反,如果教师将自己遇到的教育事件叙述出来,这种叙述不仅可以启示他人,引起共鸣,而且可以在叙述中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并在反思中回过头来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通过叙述教育事件来改进、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这才是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真正目的。

基于这些考虑,我们在合作研究中常常建议教师以多种方式叙述自己的教育故事,我们将这种研究方式称为“叙事研究”或“叙事的行动研究”。叙事研究的内容包括教学叙事、管理叙事或德育叙事。由于课堂教学是教师最日常的 教育生活,所以,我们将教学叙事作为所有叙事研究的重点。

“教学叙事”即教师将自己的某次课堂教学叙述出来,使之成为一份相对完整的案例。为了让教师有话可说,学校可以配合集体备课制度和公开课制度

师在课前以集体备课的方式提高教学设计的科学性;课后以集体讨论的方式发现自己的教学收获与教学遗憾,然后教师个为一份课堂教学实录。我们将这个过程称为“用钢笔录像”。在我们与中小学老师的合作研究中,有教师将这个过程总结为“集体备课——集体听课——集体讨论——个人叙事”。

但“用钢笔录像”只是教学叙事的第一个步骤,这个步骤使教学叙事仅仅落实为一份课堂教学实录。由于课堂教学实录很难反映教师的反思以及反思之后所引起的教学改进与教学重建,所以,我们建议教师可以夹叙夹议,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以及对这一节课某个教学事件的反思插入到相关的教学环节中。在我们与中小学教师的合作研究中,有教师将这种夹叙夹议的方式称为插入或“涂抹”,即教师将自己对本节课的感想“插入”到课堂教学实录中,将自己对整个教育或相关教育理念的理解涂抹到相关的课堂教学实录中。

之所以强调要配合学校的集体备课制度和公开课制度,主要考虑到这两种制度有利于教师之间相互合作,而且经过集体备课和公开课之后,教师可以根据讨论中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以及讨论中所发现的教学收获与教学遗憾,更有效地反思自己的教学。

这种教学叙事的方式同样适合于学校的德育工作、管理工作,可分别称之为“德育叙事”、“管理叙事”。比如教师可以将班级管理中发生的某些学生生活事件叙述出来,使之成为一份有教育意义的班级管理叙事。如果教师针对某个教育事件做一些追踪研究,那么,这种班级管理叙事会显得更有价值。同样,这种叙事也适应于校本的行动研究。校本的行动研究或叙事的行动研究的基本理念是:第一,叙述其实是一种行动方式,如果教师不行动,如果教师不改变自己的教学,教师就无话可说。第二,教师叙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实质是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教师参与教育研究不只是为了发表教育论文,不是为了炫耀某种研究成果。第三,对专业研究者而言,与中小学教师合作研究,最好是“听教师讲述自己的故事”。

目前,写教育论文是每个教师在成长过程中都要面对的事情,也确实有许多教师在写论文的时候犯了难。教师到底要不要写论文也引起过有褒有贬的争论。我们提倡教师做研究要关注发生在自己教育生活中的故事,并通过对这些故事的叙述去反思自己的教学,从而改进和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而不是去写那些有时是连自己也不理解的观念性的论文。这种方式与其说是教育论文,毋宁说是教育记叙文。以此类推,可以提出教学叙事、德育叙事、管理叙事等等,在这些叙述中寻找那些有意义的细节,然后进行反思与分析。这也许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下载解开束缚,让思维自由驰骋关于《鸿门宴》的教学叙事-word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解开束缚,让思维自由驰骋关于《鸿门宴》的教学叙事-word.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它们自由生息》教学设计

    《让它们自由生息》教学设计 常德市澧县第一完全小学 龚艳艳 教材分析: 《让它们自由生息》是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文。这一单元的教材以“人与自然”为主题,以“了解......

    《让它们自由生息》教学设计

    14.《让它们自由生息》 紫苑小学 韩艳利 整合学科:阅读生活与科学 教材分析:这是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课文,教学本单元课文的重点是弄清课......

    《让它们自由生息》教学设计

    《让它们自由生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结合课文内容体会“虽然„„但„„”的用法,能用它们说话。 (二)能力与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采用的是从不同方面连段成......

    让它们自由生息 教学设计

    14、让它们自由生息 教学过程: (课件1)出示课题 上课。 现在世界上现代化的大城市越来越多,瑞士日内瓦就是其中一个,它依山傍湖,风景秀丽,一起来欣赏(课件2---6)。它又是著名的国......

    化学教学叙事让课堂活起来

    九年级化学教学叙事让课堂活起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活动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为此它强调课堂教学应设计真......

    让它们自由生息 教学设计[5篇]

    让它们自由生息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日内瓦人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从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写方式。 3.认识8个字,会写10个字。掌握钢筋、修......

    14、《让他们自由生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4、《让他们自由生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日内瓦人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从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写方式。 3.认......

    《 让它们自由生息》教学设计2

    第13课 让它们自由生息 教学设计2 【内容简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在瑞士日内瓦,这个以油画般的湖光山色闻名遐迩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里,却有野草自由生息,各种野生鸟类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