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摄像技术04第三讲
一、授课题目
第三讲
构图
二、教学时间安排
2课时
三、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摄像构图的要领和方式
四、教学重点、难点
构图的要领。
五、教学方法手段
讲授法、演示法、实践法
六、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三讲
构图
摄像构图
摄像构图是结构画面为表现某一特定内容的视觉效果的美感,将被摄对象及摄像造型元素有机地组织安排在画面中,形成一定画面形式的创作活动。
摄像构图是一种思维过程技巧。摄像师从无序的现实世界中找到秩序,把散乱的点、线、面和光、色等视觉元素组织成可以理解的、悦目的画面并传达作者的情感。
摄像构图是使主题思想和创作意图形象化可视化的过程,是电视画面艺术创作的重要手段。
构图往往代表摄像师的审美水平、艺术修养和创作风格
第一节 构图要领
摄像构图是电视艺术镜头语言表达的基础,是反映画面内容的重要形式。
一、总体要求
1、构图是创作意图外显的过程,应以明确的形式传达出主题思想。
2、构图与景别关系紧密,二者简直密不可分。景别侧重于主体人物而言,表现其大小、切分部位和背景等;构图乃是指整个画面内部结构的位臵布局。景别要通过构图来表现。
3、主体形象突出与否,是衡量画面构图的主要标准之一。
4、构图应当体现鲜明的风格,美妙和谐的构图画面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5、摄像构图应当简练明快,忌讳繁杂琐碎。
6、构图画面是对现实空间的省略与暗示,画外空间则需借观众的想像和联想去进行补充与诠释。
构图的原理和要求:
1、和拍摄照片一样,数码摄像机拍摄构图的基本原则就是能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你想表现的拍摄主体上,让观众一看就知道你要拍摄的到底是什么。
2、在稳定的基础上,同时要做到画面简洁,尽量只拍摄必要的内容,排除或压缩分散注意力的内容。和绘画不同,无论是摄影还是摄像,都是一门‚减法艺术‛。也就是说,把你眼晴所看到的整个场景中不需要的部分尽量剔除,而留下你需要的部分。
3、好的构图,不仅能够让观众很明确地了解你的拍摄主体,同时也能使整个画面显得很协调,符合你的拍摄意图。构图的过程就是一个突出主题,并且平衡画面的过程。
4、首先要做的就是做减法,找到想拍摄的主体,然后开始把画面中的‚减数‛找出来去掉。控制画面的大小。
二、具体要领
1.‚平‛是摄象构图的基本要求之一。
摄象构图要求横平竖直,建筑物主题轴线要垂直于画框横边,地平线应平行于画框的横边而且不能居中要根据天象情况决定偏上或偏下。
2.摄象构图还要求‚美‛(或称为‚准‛)。
摄像构图特别是拍摄人物,构图应注意画面要具有美感。各种景别安排均要考虑到主体人物的完美,通常称为把画面‚格准‛。
3.摄像构图要适当留出空白,以保证‚透气‛。摄像构图要让画面气氛贯通流畅,既不许拥挤闭塞密不透风,又忌讳空空荡荡浪费画面。
摄像构图的画面留白包括:天头留白,运动留白和关系留白。天头留白
运动关系留白
4.摄像构图要考虑观众的视觉中心。
构图布局,主题应安排在画面接近中间部位,但又不能完全在正中心,要看人物的视向或运动方向。
视向或运动方向一边应略大于另一边,注意不要造成人物‚面壁‛。
5.摄像构图要注意均衡。摄像构图还应注意画面完整、紧凑、稳定、和谐,防止重心下垂或失去平衡。
6.可以利用构图产生视觉上的想象空间,实现心理感受上的均衡。
第二节 构图方法
摄像构图方法是把所拍摄的对象(人、物、景)按一定的规律安排在画面之中,形成最佳的布局的方法。
1、主体
主体是画面中所要表现的主要对象,是画面存在的基本条件主体在画面中起主导作用,通常是整个画面的焦点所在。
主体是画面的内容中心,又是构图的表现中心。主体安排得当,画面才有灵魂,事件才有依托。
主体是内容表达的重点,又是画面结构的趣味点。摄像师首先在确立主体,通过构图处理好主体与陪体、主体与背景以及其他结构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
主体的作用有:
主体在内容上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承担着推动事件发展,表达主题思想的任务。
主体在构图形式上起到主导作用,主体是视觉的焦点,是画面的灵魂。
2、陪体
陪体是和主体密切相关并构成一定情节联系的画面构成部分。有时也帮助主体表达主题思想。
陪体在画面中可以是完整的形象,也可以是局部的形象。
陪体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 确立主体一般也需要安排适当的陪体
陪体的作用是:
陪体可以渲染,衬托主体形象,帮助主体表明画面内涵; 陪体丰富了画面内容,起到均衡和美化画面的作用。主题应突出,摄像师应将主体安排在画面中视觉中心的位臵,陪体则位于次要位臵。以陪衬、烘托、解释或说明主体。在构图处理时,陪体不可喧宾夺主,无论色彩或影调都不应过分引人注目,避免压倒主体而本末倒臵。
主体人物通常应当拍摄完整并朝向摄像机镜头,陪体人物可侧面表现,有时陪体还可以虚化。
二、前景与背景
1、前景
前景是指画面中位于主体之前以至靠近摄像机镜头的景物或人物,表现一定的空间关系或人物关系。
前景可能是陪体,但一般说来,前景往往是整个环境的组成部分。
前景具以下作用:
前景能突出富有意义的任务或景物,作为陪体,它可以介绍人物身份,能帮助主体表现作品内容,推动情节发展;
前景可以强化画面的空间感和纵深感,增加视觉深度;
作为环境的一部分,前景能丰富画面表现内容,增添层次感,突出季节特征和地方色彩,并可以均衡画面构图,从而产生形式美感;
在运动镜头中,前景的运动和变化可活跃画面气氛,强化节奏感和韵律感。
拍摄时应注意:
摄像师应学好会安排好画面中的前景、中景和背景物体。前景的选择和处理陪衬、烘托主体为前提,不可分割、破坏画面而影响主体的表现。
前景的视觉表现应当弱于主体,避免主次不分以至于喧宾夺主。
前景通常应具有明显的形状,让人一目了然,免得费神去猜测。
前景讲究形式美,用以美化画面,烘托主体,表达主题。通常情况下的前景应安排在画面附近,有装饰性美感。
前景可以作虚化处理。
2、背景
背景位于主体之后,远离摄像机的景物,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背景也具有相当的重要作用:
背景主要发挥环境的优势,丰富画面空间内容,反映地方、环境、季节、时间等特征,来烘托主体并共同提示画面内涵;
背景用以介绍人物事件所处的时空环境特点,表现气氛、情绪或情调; 背景增加画面的景物层次,拓展纵深空间,形成一定深度的透视关系; 背景通过色彩,影调等视觉元素均衡构图,美化画面,形成图案式的美感。背景主要发挥环境的优势,丰富画面空间内容,反映地方、环境、季节、时
间等特征,来烘托主体并共同提示画面内涵;
三、疏密与平衡
中国传统的国画构图布局方式,特别讲究‚疏密有致‛,摄像构图应当以此为借鉴,学习其精髓。密处形态各异,疏处独特生动,既不可拥塞繁杂,又不能松散零乱。构图讲究内在的对比,十分注重画面中各种构图元素如:
形状(大小、高矮、方圆);
线条(曲直、粗细、长短);
空间(上下、左右、远近);
质感(光洁粗糙、柔软坚硬)等形成对比。
四、局部与整体
摄像构图有时直接表现整体全貌,有时也可以出奇制胜,以局部来反映整体面貌。
第三节 构图形式
摄像构图的特点是横画面,摄像机画框的宽高比例目前多为4:3,也有画框宽高比例设计为16:9,一般不能随心所欲地作出改变。因此摄像师在组织处理画面构图时,必须考虑这个因素。
一、#字型构图
在视觉艺术中‚黄金分割‛为绝对的构图原则。
在心中把所拍摄的画面横竖大约分成三等分,形成井字,主体(趣味点)安排在井字的交叉点附近。这样的构图比较匀称,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视觉效果较好。二、三角形构图
画面中排列的三个点或被摄主体的外形轮廓形成三角形,这是最常见的构图。三角形构图给人以稳定感。
三、S形构图
这是一种十分优美的构图形式,它具有柔和舒展的流动感。唐诗中有‚曲径通幽处‛的句子,幽雅的S形曲线有舒心怡人的作用,并且能够引发人们的思绪。
四、框架式构图
透过门窗、洞口拍摄景物,形成一个特定造型的框架,既增添了景物空间深度,又装饰了画面。
这种构图方法如果用得合理巧妙,还能形成大景套小景的效果,十分别致有趣。
五、其他形式构图
例如:对称构图,对角线构图,L形构图,C形构图,O形构图等等,均可视情采用。
第四节 空间透视
电视是以二维空间的形式表现三维空间的视觉艺术类型。观众在观看屏幕录象时,对物体的空间位臵会很自然地根据自己在日常生活的经验作出‘猜测、分析、推理’并在大脑中形成‘判断结论’例如:景物近大远小、物体近高远低、影调近浓远淡等等。
通过构图的空间透视原理,创造再现立体空间纵深,让观众确信屏幕上的图象画面就是现实空间的重现。
透视与机位及镜头焦距密切相关。
一、体积透视
体积透视是指由于透视原理,平视拍摄的景物近大远小,从而感觉到画面的空间深度。
镜头焦距较短、拍摄距离较近,体积透视效果明显,因此用广角镜头近距离拍摄,可以夸大体积透视关系。反之,镜头焦距越大,拍摄距离越远,则体积透视效果越弱。
体积透视是指由于透视原理,平视拍摄的景物近大远小,从而感觉到画面的空间深度。
二、线条透视
线条透视是指由于透视原理,平摄的物体近高远低,所呈现的线条(也可以是想象形成的不可见的线条)把视线导向纵深。
三、虚实透视
虚实透视是指利用镜头聚焦和景深的原理,使拍摄的景物有虚有实,表现出一定的画面空间深度。
用长焦距镜头大光圈拍摄,景深范围小,景物虚实对比明显,画面的空间深度透视效果比较突出。
七、思考题及作业
1、练习掌握摄像构图的要领和方式。
八、主要参考资料
1、Herbert Zettl,摄像基础,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第二篇:电视摄像技术讲稿
电视摄像技术讲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在一起学习有关电视摄像方面的一些知识。大家都知道,现在家用摄像机、小DV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我们许多学校也都已购买了摄像机,有不少学校的老师已成为我台的通讯员,这无疑大大提高了我台的新闻源,保障了我台《教育新闻》栏目的按时按量播出。优秀代表有迪沟中心校的汤少雪校长、陈桥中心校的刘兆礼主任、新集中学的徐永峰老师等。
我从事电视摄像这些年,在平时的实际工作中,经常发现有些通讯员投稿时,往往一条分把钟的新闻稿,所拍摄的画面有十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但采集到非线性编辑机里进行制作时,却很难找到可以用的画面,分析一下原因,就是因为有些通讯员可能是还不了解电视摄像的一些知识造成的。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和大家共同来简单地学习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一、电视画面的构图
我们知道,电视摄像和摄影的构图原理及用光基本上是一样的,只不过摄影记录的是一个瞬间,而我们的电视镜头记录的是一个过程。就画面而言,基本上都有五个元素构成,那就是主体、陪体、前景、背景,注意还有空白。主体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一般前景虚,背景实,空白可以是蓝天白云,也可以是碧波荡漾的水面,也可以是草原绿地等等,也就是主体附近的空白部分。画面一定要有主体,更要突出主体。前景、背景、陪体还有空白都是用来烘托主体、渲染主体的,俗话说“红花还需绿叶配”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可以用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的不同、与陪体及环境颜色的不同、动作姿势的不同等来突出主体。人的视觉注意点—九宫格)。一般情况下,我们不能忽视画面中的空白,若无空白,往往会给人造成拥挤感,心里会感到不开阔、不干净。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主体是瀑布,既无前景也无背景,整个画面就是一个大瀑布,那就会让人感到很拥挤,很涨眼。如果让瀑布小一点,用垂柳或花草做前景,用远山做背景,在一角又有一片蓝天和白云,那么这幅山水画就会更美(空白如何留?)。电视新闻画面的构图一般常见的有金字塔形、直线形、对角线形、S形等。
二、电视画面的镜头和景别
下面讲一下镜头和景别,镜头指的是摄象机由启动到关闭之中不断拍摄下来的一个一个的片断,即画面从“起点”到“落点”之间的那段内容。马上我还要讲到画面的起点和落点。所谓景别就是指被拍摄主体和画面形象在电视屏幕中所呈现出的大小和范围,一般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和大特写等。景别不同,其功能和作用也就不同。
远景是视距最远、表现空间最大的画面,主要用来表现地理环境、自然风貌、战争场面、大型群众集会等。在很多情况下,电视新闻也以远景镜头作为开头或结尾的画面,或作为过度画面。例如央视关于青藏铁路修建的报道,就多次用了远景画面来展示铁路在大山之下、大河之上、大漠之中的位置,画面大气磅礴,气势恢弘,让人一目了然。
全景是表现被摄物体全局和人物全身的镜头。大型会议、大型体育赛事的开幕式与闭幕式,大都用全景。新闻中间一些内容的转接也往往以全景进行过度。全景可以完整地展现人物的形体与动作,也可以表现事物或场景全貌,还可以展示新闻主体在拍摄空间的具体位置,揭示新闻主体的结构特点。不知大家注意没有,央视今年的“两会”报道中就用了很多全景镜头。中景表现的是物体局部或人的膝盖以上部分。它往往以情节取胜,既能表现一定的环境气氛,又能表现人物之间的关系,在电视画面景别中是最常见的,如我们县领导、教育局领导到学校检查指导工作,就可以多用一些中景镜头来拍摄。
近景是用来表现物体小块局部或人的腰部以上部分。它主要以人物表情、物体质地为表现对象,细致地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物体的主要特征。如会议新闻中主席台上讲话的领导,一般多用近景来拍摄。
特写是视距最近的画面,如人的头部。其表现力极为丰富、强烈,它以放大细微表情和细小特征的手法,可以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还有大特写,如人的一双眼睛、一个手指等,它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引起观众的注意。
在拍摄人物景别时还要特别注意:不要正好在关节部位截断,也就是特写不要从颈部截断,近景不要从腰部截断,中景不要从膝盖部位截断,全景不要从脚踝部截断,那样会给人一种残缺感,画面也不美观。
三、电视画面的拍摄角度
下面再讲一下镜头拍摄的角度,一般根据摄像高度的不同,拍摄的角度可分为俯拍、平拍和仰拍。俯拍是镜头向下倾斜的拍摄,适宜于展示宏大场面,也可表现居高临下的视角,有利于表现景物的层次,具有交代环境位置的特点。但在拍摄人物时容易使观众产生藐视、贬低、压抑、阴森的感觉。平拍是指镜头处于水平状态下的拍摄,被摄对象不易变形,比较自然、亲切,一般比较常用,其缺点是画面容易流于平淡。仰拍是指镜头向上倾斜拍摄,正好与俯拍相反,常用来表现崇高、庄严、伟大、敬仰和憧憬等。
根据摄像方向的不同,拍摄的角度可分为正面、侧面、斜面和背面。正面镜头,具有端庄稳重的视觉效果,能准确地表达被摄物体的特征,但画面容易显得呆板。侧面镜头,具有明显的透视效果。斜面镜头既能表现被摄物体的全貌,又有一定的空间感和纵深感,符合观众的视觉习惯,也容易引起观众的注意。背面镜头由于所表现的视向与观众的视向一致,往往能让观众产生强烈的主观参与感。经常用来表现追踪式采访。总之,用什么角度拍摄,要根据当时的情况而定。
四、操机的基本动作和要领
下面我要重点讲一下操机,操机的基本动作一般有:推、拉、摇、移、跟、甩、升、降等。“推”是摄像镜头从广角到摄远,也就是从全景到特写;“拉”正好和“推”相反,是从摄远到广角,也就是从特写到全景;“摇”是被拍摄物体是静止不动的,固定机位从左向右或从右向左或上下摇动摄像机画弧线,来交代人物和场景;“移”是被拍摄物体静止不动,用移动机位的方式来交代人物和环境。一般省市级电视台都有走轨和升降机等;“跟”是被拍摄主体是移动的,机位也跟着移动拍摄;“甩”是正在拍摄一个画面时,附近又有一个更好、更重要的画面要拍摄,这时就不要关机,直接把镜头甩过来继续拍摄。升降就是上下移动机位来拍摄。
我们在操机摄像时,必须严格做到四个字:那就是“平”、“准”、“稳”、“匀”,即:画面要平、摄像要准、画面要稳、摄速要匀,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画面的完美性。这四个字,说着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并不容易。
“平”,画面的水平与否,会直接影响观众的视觉效果。画面的地平线要保持水平,不能倾斜,这是最起码的要求。用具有水平仪的三脚架摄像时,要借助水平仪上的汽泡校准三角架的水平;用肩扛式、手持式或没有水平仪的三脚架摄像时,要借助于寻像器,让寻像器的横边与景物的地平线平行,其纵边与垂直线平行,可以找一些参照物,如会标、建筑物、大树等等。总之,做到“横平竖直”,就能基本上保证画面水平,这点我们经常摄影的人都知道。
“准”,拍摄的对象(主体)、范围(画面景别)的大小,镜头运动的起点和落点,焦点的变化等都要准确。摄像镜头从甲处开始到乙处结束,画面一定要有起点和落点。起点是指镜头运动开始时的静止画面,落点是指镜头运动结束的时静止画面。使用推、拉镜头拍摄不同距离的景物时,要提前“送焦点”校准被摄物的焦距。也就是拍摄前先推上去聚焦,然后拉回来再开机重新推拉,而不是到达某一距离之后才聚焦,那样画面就会有一个虚的过程。但在专题片里,有时也需要由虚到实,或由实到虚的效果。
“稳”,电视画面一定要稳定,这一点非常重要。要保持画面的稳定,我们还必须练习臂力,要能托得住、托得稳摄像机,使用摇镜头时,其运动轨迹应是水平弧线而不是水平波浪线。在摄像时,尽可能使用三脚架拍摄。如果摄像时不用三脚架,或者是没办法使用三脚架时,要注意保持摄像机的稳定性。摄像时应双手持机,肘曲起紧靠胸前形成固定支架,这样可以让机身更稳定。站立时,保持两腿分开与肩同宽,可能的话可以将背靠在墙或柱子等结实物体上,以保持平衡与稳定。摄像时,呼吸要轻、要匀,不要憋气。初学者提倡多用广角镜头、多角度的固定镜头来拍摄。这样可提高画面的稳定性,在后期剪辑制作时,画面也好用些。
“匀”,在拍摄运动镜头时,或者是运用推拉摇移镜头时,摄像机镜头运动的速度一定要保持匀速,不要时快时慢、断断续续,其运动速度要符合人的正常视觉规律。例如,使用摇镜头时,要先想好开始和结束时的画面,然后以弧形旋转摄像机,均匀地带动它由起点至落点。拍摄前可先试一试,找准起点和落点,然后才开始拍摄。摇动摄像机时,要尽量缓慢、匀速、水平运动。如果摇快了,容易使画面发虚和模糊,观众看不清,会头晕眼花,不能突出拍摄的对象。但也不要摇太慢,太慢容易使观众着急,产生厌烦感。一般情况下,由一个画面摇到另一个画面,也就是从起点到落点约为5秒钟,同时摇镜的角度也不要太大,一般90°的弧是最实用的摄像范围,摇的角度越大,所需时间也就越长。在拍摄变焦镜头,也就是推拉镜头时,要多使用电动变焦钮,慎用手动变焦钮,无论是“推拉”还是“摇移”,都要尽量缓慢、均匀,以保证画面的流畅和稳定,否则也会使观众产生厌烦感。
总之,不管是推拉还是摇移,操机既要稳,不晃动,速度还要均匀,这是专业摄像师最起码的要求。推拉摇移,从起点到落点都不能过了再回来,也就是要一步到位,中间也不能打咯噔,不能摇摇停停,停停摇摇,否则所拍的画面都是废画面。在拍摄人物时,切忌推到特写上去摇,那样的画面,观众看了也会头昏眼花。为什么镜头要摇,就是因为广角固定画面交代不完场景才采用摇的,所以推上去摇没什么意义。除非是在特出情况下,不知大家看过电影《高山下的花环》没有,那上面就有一组镜头,好像是十六勇士攻打无名高地临行前的场景,那组镜头就是推到特写上来摇的,勇士们上去后就不一定能活着回来,所以用特写、眼神来逐个表现勇士们的勇敢和坚毅,让观众产生共鸣。
五、电视画面的编辑与后期制作
我们通讯员可能还不清楚电视画面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的关系,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有利于大家以后的拍摄。前期拍摄的画面只是素材,要通过后期制作才能变成题材,后期制作就是一个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艺术加工过程,文学上叫写作,我们电视编辑就叫蒙太奇艺术。“蒙太奇”是法国建筑学里的一个专业术语,原意是构筑、堆砌等。我们在前期拍摄素材时,不能漫无边际,不分主次,不问景别和角度,不讲画面构图,随意乱拍,那样的画面基本上都不能用。一定要抓住主体,要胸有成竹,要做到有的放矢,做到意在笔先。电视新闻是画面和声音的有机结合,也就是“视”与“听”的统一体。一条新闻如何写,画面如何用,事先就要有一个很好的策划,这样才会避免拍摄时的盲目性。如有人把一些会议新闻的拍摄,编成了顺口溜,虽不全面,但也很形象:那就是“一会标、二领导、对着观众绕一绕”。当然也不能光是绕一绕,还要考虑到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景别等,这样可以使画面活一些。在拍摄画面时还要注意,推拉摇移都要有充分的理由,无目的的推拉摇移是毫无意义的废画面,有人把它比喻成“风箱镜”和“摇头丸”。镜头又有长镜头和分镜头之别,长镜头就是从起点到落点有很长一段纪实画面,中间不停机,后期不剪辑(如电影《地道战》里就用了一组长镜头)。我们拍摄新闻一般多采用分镜头,文章是一个句子一个句子而构成的,电视新闻则是由一组一组的画面而组成的,也就是由分镜头组成的。每一个分镜头都要有起点和落点,这在我们后期制作中又叫剪辑点,这一点非常重要,不管是推拉还是摇移都要有起点和落点,一般起点为5秒钟,落点为5秒钟,那么一个固定画面加上起点和落点,就是10秒钟。足够的起点和落点在后期的剪辑制作中,还可以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例如一句话的配音,只需要一组画面,那么配音短了,我们可以把起点落、点留少些,配音长了我们可以把起点、落点留多些。
还要讲一点,大家在使用摄像机前,要看透说明书,要了解并掌握每一个功能键的功能和作用,这就和战士必须了解掌握自己手中的武器是一个道理。况且说明书中也涉及一些有关摄像的基础知识,包括光线的运用等。比如用光,一般可分为顺光、逆光、侧逆光、顶光等,如果在拍摄带有波浪的水面时,就不能顺光拍摄,那样就会出现一片白,因为每一个波浪都是一面反光镜,光线的运用也十分主要,这里就不多讲了。
总之,要想成为一个好摄像师,首先你要热爱这项工作,只有热爱它,才能对它产生兴趣,才会不断地去钻研它。可以买一些这方面的书籍来认真、系统地学习、研究,使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平时还要做一个有心人,多留意,善观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同平时的工作实际相结合,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专业摄像师。
以上讲了这些,只是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简单地和大家在一起学习了一些电视摄像方面的基础知识。由于准备仓促,水平有限,不足或错误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下面让大家看一看我去年给一中拍摄的专题片《规范语言文字,提高应用水平》,好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第三篇:电视摄像技术论文
电视摄像技术
姓名:李玉堂 学院:地理科学学院 学号:***
课程名称:电视摄像技术 课程归属:技能技巧
摘要:电视摄像不同于一般的工科课程,它既是一门技术课,又是一门艺术课,它综合了多门学科的知识。
关键字: 摄像
摄像技术
电视摄像是指运用电视摄像机拍摄电视画面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学生在掌 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后,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即通过实习过程,巩 固和检验所学知识并把理论用于实际操作。电视摄像不同于一般的工科课程,它既是一门技 术课,又是一门艺术课,它综合了多门学科的知识。通过这学期的学习,使得我初步了解和掌握了关于摄像机结构构成,物体部件的操作,以及如何通过调节摄像机拍摄出自己想要的效果,从而提高拍摄能力,下面我就通过几个方面阐述自己通过《电视摄像技术》这门课程学到的知识。
摄像机是我们这们技术课的绝对主角,通过老师讲解,我知道了摄像机有寻像器、机身、镜头三部分组成,而且摄像机根据不同的分类角度,有不同的类型。按用途来划分,有家用摄像机、广播级摄像机、专业级摄像机;按摄像器件分类,则有摄像管、CCD、CMOS三种类型;按摄录功能分类,可以分为摄录分体机、摄录一体机;按记录格式分类,有DV、DVCAM、VHS、Hi8、DVCPRO、BetaCAM 等不同的类型。无论是模拟还是数字摄像机它的工作原理是即景物的反射光经由光学镜头收集、汇聚,经过滤色处理后到达光电转换器件,在转变为电子流形式 的图像信号——视频信号之后,再经过放大、校正、分配、转换,就可以信号流形式被记录 或输出。知道咧摄像机的工作原理,我们特别被提醒注意运用变焦距镜头,它的作用很强大,可以归结为以下四点:
(1)实现变焦距推拉。
(2)实现追随运动中的主体,保持主体画面景别的相对稳定。(3)调整画面构图选择最佳景物,突出视觉重点
(4)急推急拉可以产生新的影片节奏。
(5)推拉与其他运动形式相结合可以构成更多复杂的运动镜头,使画面内部的蒙太奇更为 丰富。
通过合理合适的运用变焦距镜头,可以表现出多种不同的效果,但是在使用变焦距镜头是我们也注意这样3个问题,否则,可能使拍摄效果适得其反。一是要正确控制变焦动点、动向、动速。同时推、拉起幅、落幅要果断。而且不动机位的推拉最好跨一级景别。
认识了摄像机工作原理以及变焦距镜头的运用,我们接下来主要学习了画面拍摄的构图方法,拍摄画面气氛十分重要,因此画面构图十分重要。电视摄 像属于动态拍摄,可以解释为被摄物 体和画面结构发生变化的构图拍摄手段。首先一种情况就是摄像机处于固定状态,被摄物处于运动状态。摄像机在此状态下展示的是固定的空间范围,在拍摄构图过程中要给 留出被摄物的运动空间。当我们拍摄以动作为主的被摄物时,首先要 了解被摄物的动作幅度,之后再根据此依据留出画面的边框范围。当被摄物进入画面时,就成为了画面的视觉中心点。在我们拍摄 的时候,也需要考虑一些黄金分割图的一些构图技巧,毕竟把被摄物 傻傻的放在画面的最中央一点儿都没有美感。根据黄金分割图的标 示,尽量不要把被摄物放在画面的正中心即可。
构图这个名称,还源于西方美术,学习西画,这是一门课程,叫 做构图。构图这个名称在我国使用的不怎么普遍,原因是在中国画论 中,不叫构图,而叫“布局”,或叫“经营位置”。摄影构图是从美 术的构图转化而来,在摄影界用的也不多,习惯叫法是“取景”。不 论是国画中的“布局”、“经营位置”,还是摄影中的“取景”,都 只到的部分内容,对不能包括构图的全部含意,所以画面构图是摄影 技术范围内摄影师最不愿意讨论的问题。人们公认,有些人生来就有 对一幅构图完美的图画的感受力,而另一些人却根本不具备这方面的 才能,对于构图,只讲授几条基本 原则就够了,此 外再教也无用。俗话说:“画无 定法”。构图是 一个思维过程,它从自然存在的混乱事物之中找出秩序。“构图是一个组织过程,它 把大量散乱的构图要素组织成一个可以的整体”(本.克莱门)每一 种艺术形式都具有它独特的规律和原理。古人云:“不以规矩,不能 成方圆”,摄像艺术也不例外,它绘画、电影构图规律--原理,形 成摄像构图的规律和原理,称它为摄像构图的章法。有些电视作品,虽然主题选择的很好,也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但由于在构图上不够讲究,光线处理上没 意,表现形式上欠思考,视摄像与图片摄 影构图的原理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两者拍摄表现形式有差异,使它构 图章法也存在一些差异。照片是瞬间固定画面,而电视摄像是运动静 止画面。关于动态拍摄的学习,老师主要介绍了镜头动态拍摄的四个方 式:推、拉、摇、移。关于推镜头的应用,往往是表现被摄物的重点。主要对象在推镜头就要选准,切勿在推的过程中再进行选择,漫无目 的的推镜头会令人感到晕眩。列举两张推镜头的画面:
推镜头前的拍摄画面;推镜头后的拍摄画面。另外,我们学习了关于摇镜头,摇镜头拍摄整体跟推镜头差不多。摇 出被摄物的时候要干净利落。还有一种切换主体的情况,那么就要在 推拉镜头的过程中,增加摇的镜头成分才能尽快完成主体位置的转 换。以下是我从网络上寻找到的关于摇镜头的资料照片,相对比较可 观可感得表现推摇镜头的技巧:
镜头从左摇到右侧(非推镜头)
镜头从左摇到右侧(推镜头)
电视画面的结构成份主要是主体、陪体、前景、后景、环境。主体是指画面中所要表达的主要对象,画面的结构中心。陪体是相对主体而言,是辅助主体表现主题内容的对象。一般,陪体的作用是:1.对主体补充说明作用;2.渲染、烘托主体形象;3.均衡构图和美化画面.靠近镜头前的人、物、景就是前景。前景主要有帮助主体直接表达主题、交待内容;表现时间、季节、地方色彩;强化 画面纵深和空间感;均衡美化画面; 与主体形成特写关系;增强节奏的作用。学习了构图的主要成分,还要了解构图的形式。构图形式包括很多,像静态构图、动态构图、单构图、多构图、水平构图、垂直构图、斜侧构图、曲线构图、黄金分割构图(外国)、九宫格式构图(中国)等。
通过学习《电视摄像》这么课程,并通过网络资源了解到,在实际的拍摄操作中,我们需要注意的还有很多很多,毕竟将理论学习附于实践,还是需要过程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在以下方面做到重点关注,我们的拍摄技术能力将会得到很大提升。1.正确运用光线的角度;2.注意色调上的变化;3.利用好拍摄角度和方向;4.不同高度的意境画面。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于摄像机工作原理,摄像机拍摄中的构图,光与色彩,以及如何构景都有了自己的知识,揭开了之前自己对摄像机拍摄相关知识的面纱,作为一个对摄像工作深感兴趣的同学而言,我相信它对我的作用是巨大的。同时,感谢老师辛勤的工作。
参考文献:
李运林,徐福荫.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任金洲,陈刚.电视摄影造型[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实用电视摄像》,苏启泰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0 年出版
《电视摄像艺术》,朱羽君著,辽宁美术出版社 1997 年出版
第四篇:摄像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摄像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摄像技术 课程编号:1202141B4 学时/学分:48/3 课程类别/性质:通识/必修 适用专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一、课程目标与定位
《摄像技术》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掌握电视节目摄制方式、方法的基础入门课程,让学生能全面掌握电视画面的概念,电视摄像造型手段,固定画面与运动画面摄像技能,光学镜头应用技巧,电视场面的调度及电视摄像记者具备素质等基础理论与实践知识。重点培养学生具备娴熟的电视摄像技能,电视画面创作技能,为今后电视摄制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技能。
二、课程从属项目关系(可选填)
三、课程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摄像造型的基本方法,训练学生运用运动、光学、光线、和色彩等造型手段构成影视画面的技能。了解电视摄像与图片摄影的区别,明确电视摄像的时空特性。提高电视摄像的拍摄技巧,掌握曝光和影调调节方法,并且能够理论结合实际,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和较好的综合应用能力。
1.了解摄像机
2.熟练运用SONYx2000、掌握电视景别和拍摄角度
3.了解光学镜头及其运用 4.了解固定画面、画面构图 5.了解运动摄影和电视场面调度 6.电视摄像用光 7.场面调度与轴线规则 8.综合摄像练习
四、课程基本内容和学时安排
1.数字电视摄像概述(4学时)
教学内容:本章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摄像机的基本功能和组成、摄像机的类型、摄像机的种类。
教学目标:本章将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创作视频图像,了解视频摄像机如何工作 重点与难点:如何创作视频图像 2.数字摄像机(4学时)
教学内容:取景基本技巧、操纵画面深度、取景、摄像机控制与物体运动
教学目标:熟悉基本构图规则不仅有助于拍到有意义的、有冲击力的画面,还有助于学生掌握什么时候以及如何处理摄像机的操作控制装置和变焦镜头位置。摄像机的技术和操作特点在设计上并不具备美学构思的功能,它只能尽量真实有效地实现你的意图。
重点与难点:取景、摄像机控制与物体运动 3.家用摄像机的使用(8学时)
教学内容:掌握摄像机的基本运动、摄像机平衡装置及其应用、操作特性。教学目标:摄像机的基本操作和运动,以及如何完成这些运动。重点与难点:摄像机的基本运动、操作特性
4.专业、广播级便携式数字摄像机的使用(8学时)
教学内容:电视摄象的基本要求:电视摄象的基本要求、常用持机方式;拍摄中画面要完整的内容,构图简洁的具体要求、光线简洁的具体要求、色彩简洁的具体要求,镜头运动、画面运动、主体运动,它们之间的关系;电视摄像的景别及其划分:景别、景别形成、景别种类、景别划分;不同景别的作用;电视摄像常用光位:光位、摄像中的常用光位、不同光位的照明特点,教学目标:讲清电视摄象的基本要求和正确的持机方式,电视拍摄中的各种景别的划分和作用,电视摄影中常用的光位,不同光位形成的不同照明效果。重点让学生明确持机要稳定、画面要完整、构图要简洁、速度恰当、白平衡要准确 镜头要有起幅落幅、各中不同景别的时间长度要恰当在实践中的真是含义。让学生通过实践理解不同景别的作用、运用和特点。
重点与难点:电视摄影中常用的光位 5.高清晰度摄像机的使用(8学时)
教学内容:分镜头拍摄的意义:分镜头、分镜头拍摄,分镜头拍摄的意义;分镜头拍摄的要求:镜头集中拍摄的实现、场记,镜头的起幅与落幅、镜头方向,轴线规则,越轴镜头的处理;几种常用的分镜头拍摄方法:外反拍角度拍摄、内反拍角度拍摄、顶角度拍摄、平行角度拍摄。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电视片实际拍摄中为什么要使用分镜头拍摄,它在完成故事的叙述对故事情节、事件发展、物体运动过程以及对主体的表现等的作用。了解分镜头拍摄的注意事项,如何实现分镜头拍摄以及常用的分镜头拍摄方法。重点与难点:运动镜头组接后形成的不同的方向关系;轴线规则和处理越轴镜头的方法。6.演播室摄像机的使用(8学时)
教学内容:动态构图和静态构图:动态构图,动态单构图和动态多构图,静态构图,镜头的外部运动、镜头的内部运动、镜头的综合运动;常见画面构图形式及其要求:运动构图、静物构图、肖像构图、群像构图、风景构图,不规则构图、教学目标:表现连续镜头构图结构的整体性;表现画面内容的时空特性;表现画面视点的多角度性。
重点与难点:控制景深的因素;景深在摄影实践中的应用。7.数字电视摄像技巧(8学时)
教学内容:焦距的选择;曝光参数 ;拍摄方法
教学目标:熟练利用构图、景深控制来渲染相片 重点与难点:微距、近景的拍摄
六、建议教材或参考书
1.赵成德.数字电视摄像技术(第二版)(现代传媒技术实验教材系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9.2.余武,摄影与摄像基础教程,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11 3.东海涛,数码摄影,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8 4.Michael Rubin,数码摄像手册,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6
七、授课方式
本课程以理论讲授为主,采用课堂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分析问题与归纳总结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启发式教学,从基本概念入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出重点、难点。特别注意引入学科新知识、新动态,提高授课质量,加大课堂信息量。
八、考核方式
考查
制定人: 审核人:
第五篇:写作第三讲
第三讲写作聚材
·材料的含义·材料的分类·材料的生成 ·聚材的途径·材料的积累
一、材料的含义1 一)材料与聚材
1.材料:指写作主体用以形成、提炼和表现文章主旨的事实现象和观念情感。2.聚材:指写作主体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去获得和积累写作材料。·写作聚材有两种基本形式:平时积累和临时采集。
·写作聚材的途径主要有四个:观察、体验、阅读和感受。感受是聚材的核心。
(二)资料 资料:一般是指经过不同程度的整理加工后的材料;主要指书面材料,一般用在实用写作中。
(三)素材与题材
文艺创作中经常使用这两个概念。
1.素材:指写作主体从现实生活中采集到的、尚未经过加工处理的原始材料。
2.题材:广义的题材指文艺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某些领域或社会现象的某些方面,如农村题材、教育题材、知识分子题材、反腐倡廉题材、日常生活题材等;狭义的题材指某一具体的文艺作品中用以表现主题的一组完整的生活材料。3.素材积累的意义
·素材是提炼题材的基础;素材是引发创作冲动的契机;素材是构思艺术形象的基本因素。
二、材料的分类
一)从聚材的角度看,常见的有: 1.事实性材料与观念性材料(性质)2.真实性材料与艺术性材料(虚实)3.直接材料与间接材料(获得途径)
(二)从用材的角度看,常见的有: ·中心材料与背景材料 ·典型材料与一般材料 ·正面材料与反面材料
三、材料的生成
在写作主体与写作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客体经过主体的认识和感受,转化为主体可用的写作材料。材料的生成主要基于以下因素: ·以心观物 ·感觉具体 ·有所发现 ·价值判断
(一)以心观物
1.描述:在与写作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写作主体在客体的触发下,通过联想和想象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知识积累和情感积累,积极地展开联想、想象、思维和情感活动,以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独到认识和独特感受,获得鲜活的写作材料。2.作用:“以心观物”是主体生成写作材料的基本手段。
3.注意事项 情感贯注 展开想象 理解移情 移情 1.描述
立普斯:移情作用所指的不是一种身体的感觉,而是把自己“感”到审美对象中去。费肖尔:人把他自己外射到或感入到自然界的事物里去,艺术家或诗人则把我们外射到或感入到自然界的事物里去。2.移情的原因
·客体的特征与主体的性格、情感、趣味、追求等存在着某种相似或相近之处;
·客体本身与主体过去的生活、情感、追求等有紧密的联系,或者是它们的一部分,或者是它们的见证物,或者与它们的见证物相近或相似。
(二)感觉具体
写作客体中的人、事、物、景都是具体而生动的,要想在文本中把它们传神地表现出来,主体对它们的感知必须是具体而生动的。“五官生五觉,五觉出文章。”在很多时候,感觉粗糙是材料生成的一大硬伤,文学创作尤其如此。
(三)有所发现
写作强调独创性,有所发现则是实现独创的重要基础。
“发现”就是见人之所未见,感人之所未感,悟人之所未悟。“独特”是“发现”的核心要求。
(四)价值判断
世间万象皆可入诗入文,关键看你是否意识到了它们的写作价值。“写作价值”包括实用价值、科学价值和审美价值。写作的误区之一就是片面强调题材的重大和主旨的深刻,把很多可写的日常生活题材挡在了视线之外。
初学者可以适当地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多看看别人的文章是怎样取舍的,这往往有莫大的好处。
四、聚材的途径之一:观察
观察是主体认识和感受客体的基础,是其它聚材途径与手段的基础。
(一)观察的含义
观察是主体对客体的有目的、自觉的感知活动。[理解] ·观察离不开主体的有意注意。·观察需要主体积极开放五官。·深入的观察离不开积极的思维。·观察的结果要尝试用语言表达出来。
(二)观察的类型与方法
1.人物观察、环境观察与场面观察(1)人物观察(2)环境观察(3)场面观察
2.科学观察、实用观察与审美观察(1)科学观察(2)实用观察(3)审美观察
(三)写作观察与审美观察
写作主体对生活的观察,首先是一种实用的、功利的观察,其次才是审美观察。王国维《人间词话》:“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视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四)观察的基本要求
1.选好角度:空间,时间,认识 2.掌握思路
·环境:面→点→面 ·人物:表→里→表
·事物的特征:此→彼→此
·事物的发展:现在→过去→将来 3.开放五官 4.抓住特征 5.身心投人
6.全面、细致、深入。
五、聚材的途径之二:体验
观察是主体从自己的外部去认识客体,体验是主体从自己的内部去认识客体。观察是体验的基础,体验是观察的延续和深入,是主体走进客体的必经途径。
(一)体验的含义
体验是主体通过自身的亲历亲为来获得对客体的真切认知的感知活动。[理解] ·体验强调的是主体亲自去做。·体验带有生理和心理实践的意味。
(二)体验的分类 1.直接体验
直接体验是指主体身体力行的体验。
直接体验主要是通过感觉器官和记忆、联想心理机能等来实现的。2.间接体验
间接体验,心理学上称为“替代体验”,是一种设身处地的体验。
间接体验主要是通过主体的虚拟性想象来实现的,主要用于体验人物。间接体验也可以用来体验其它事物,如动物、植物。直接体验是间接体验的基础。
(三)体验的特点 1.真历与假想的统一 2.内省与外察的统一 3.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四)体验的意义
1.沟通主体与对象,是主体走进对象的必经途径。2.在主体把握人的内在丰富性方面无可替代。3.是主体写好人物与环境的基本保证。
(五)体验的要求 物与环境的基本保证。1.真切 2.细腻 3.广泛 4.深刻
六、聚材的途径之三:感受
主体的感受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聚材的核心。
(一)感受的含义
感受是由客体所引发的主体的心理反应,是主体在客体的刺激下所进行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及其结果。[理解] ·感受不同于观察中的感知。·感受是主观的,因人因时而异。感受与感知的区别
感知是感觉器官的生理功能,它是感觉器官对所受到的刺激的本能反应;感受是人的心理功能,它是由感知所触发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及其结果。通过感知,主体所获得的是客体的外在特征;通过感受,主体所获得的是对客体的心理反应,如主观评价、特定情感、情感变化等,它们已经超越了客体本身,进入了主体的内心世界,是客体的“心灵化”。
例:感受是主观的,因人因时而异
1.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2.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
3.粉堕百花州,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球。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4.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二)感受的内容
1.主体对客体的主观把握
2.主体在情感作用下所产生的关于客体的幻觉 3.主体在客体作用下所产生的联想和想象 4.主体在客体作用下所产生的独特的内心活动 5.主体在外在事物作用下的情感体验 感受的类型
1.感知型感受和感想型感受
在具体的感受中,主体既可以侧重于把握和评价客观对象,也可以偏重于自己的主观情感。前者是感知型感受,后者是感想型感受。2.投射型感受和感应型感受
感受是一个心物交流的过程,或移情于物,物我一体;或情因物起,物以情观。前者是投射型感受,后者是感应型感受。3.日常感受和审美感受
面对客体时,主体既可以“置身局内”、“生息相关”,又可以“超然物外”、“不计利害”。主体的态度不同,获得的感受也不一样。前者是日常感受,它是从实用的或功利的目的出发的感受;后者是审美感受,它并不掺杂实用的或功利的目的。
(四)感受的要求 1.敏锐 2.独特 3.丰富 4.深刻 5.强烈
(五)感受在写作中的作用 1.实现生活的心灵化 2.积累鲜活的写作材料 3.引发主体的写作冲动 4.贯穿主体写作的全过程 5.形成主体的不可代替的个性
(六)影响感受的因素
1.主体的思想、倾向和感情 2.主体的知识和阅历 3.主体的兴趣和修养
4.主体对客体的理解和认识 5.主体的先天禀赋
七、聚材的途径之四:阅读 参见教材。
注意:阅读也离不开主体的观察、体验和感受活动。
八、聚材途径的综合实例 醉汉(非马)
九、材料的积累
(一)积累的内容
主体积累的写作材料,大致包括“客观材料”和“主观材料”两个方面。
“客观材料”是在主体之外客观存在着的材料,包括现实生活材料和书面材料。前者通过观察来获得,后者通过阅读来获得。
“主观材料”是由主体的心灵所生发的材料,它是主体对客观材料刺激的内在反应。主观材料通过体验或感受来获得。
要从写作的实际需要出发,注意所积累材料的内部构成,使之趋于合理。
(二)积累的方法 心记与笔记
“心记”是积累材料的基本方法,不可缺少,因为只有那些能从主体的记忆层面上浮现出来的材料,才能真正被主体所用。
“笔记”是“心记”的补充,其优点是持久、准确,可以弥补“心记”的局限。2.笔记的要求
持之以恒,全面准确 3.笔记的方式
·摘录、索引、提纲、摘要、批注、札记、感言、观察笔记等(1)摘录
摘录是直接抄录文献资料的原文,如论述、论点、典型的材料、难得的数据等。
摘录文字的内容要完整准确,符合原意,不能断章取义。为了便于核对,摘录时还要写清材料的来源。为了便于分类和整理,还可以制作标题、注明类别等。
摘录一般用卡片或活页纸,每张卡片或活页纸上只记录一则材料,以便于资料的调配使用。(2)索引
索引指材料的来源,一般包括文献资料的名称、作者、译者、出版者、出版时间、卷号、期数、页码等。
摘录时注明的材料来源,其实就是索引。
如果手头有书,或资料暂时还用不着,或时间仓促等,可以只记录材料来源,以节约时间。(3)提纲
在阅读书籍或篇幅较长的论文时,对全文的总观点、每个部分和每个层次的分观点以及说明观点的主要材料,可以把它们依次排列出来,写一个能反映读物基本结构的提纲;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作内容的提纲,如作品的情节提纲、人物提纲等。对于重要的书籍或论文,写提纲是经常采用的笔记方法。(4)摘要
摘要是在通晓原文的基础上,抓住原文的重点,删枝除叶后所写出的一段完整的话。注意:要需要准确无误地概括文献的内容,抓住关键要点,不要加进自己的看法。(5)批注
批注是在文献资料上作记号或批语。
对重要的著作进行反复、深入、具体的研读时,可以采用批注。
批注只适用于自己的书籍,且资料的使用不太方便,有时还需要对批注进行整理。(6)札记
札记是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和心得,是将文献的有关内容与自己心得体会集合在一起来写的一种笔记形式。
写札记的目的多种多样,有时是探讨、商榷、争论,有时是引申发挥,有时是解惑、释疑、批谬、辩理,有时是仲裁、评判。
写札记,必须把文献的内容、要点吃透,然后融进自己的学识、经验、体会,或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7)感言
采用比较灵活的方法,记述自己在材料搜集过程中的所感所惑,就是感言。
感言的写法很自由,或赞同,或商榷,或批评,或补充,或引申,或质疑;或记自己的心得体会,或记自己遇到的疑惑、难点、问题;或三言两语,或敷衍成篇。
感言对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比较系统的感言,可能加工成为一篇论文。8)观察笔记 我以观察为主,白天所见、所闻、所注意的一切,晚上一一记录下来,什么都引起我的兴趣,什么都使我惊讶。
——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
我们在开始写作(还没有发表你的处女作,你还没有发生材料恐慌以前)的时候或以前,就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枝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象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茅盾论创作·创作的准备》
(三)让材料易于激活 以感受为中心积累材料。注意保持“写作期待”,经常使用材料。经常整理笔记、阅读材料,唤醒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