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究提高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方法的研究
《探究提高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方法的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背景及界定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理解运用。《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明确提出了把数学的基本思想作为总体的教学目标之一。数学专家们也对数学思想的建立做了重要论断。但是好多小学生升入初中后学习数学时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是否与他们缺乏必要的“模型”意识和举一反三的能力有关?目前我们许多小学数学教师虽认识到渗透数学思想对教师课堂、对学生发展有很大的提升作用,但能够主动的将数学思想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的情况少之又少。缺少相关的理论支撑和实际的案例分析是我们小学教师发展的桎梏,唯有打破这个桎梏才能获得更广的研究天地。为此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就显得尤为重要。
数学是模式的科学,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就在于帮助学习者逐步建立与发展分析模式、应用模式、建构模式与欣赏模式的能力。我觉得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数学模型思想的渗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意识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应该用现实的方法学习数学,即学生通过熟悉的现实生活,自己逐步发现和得出数学结论。从而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1.修订新增的课程目标。《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谓良好的数学教育,就是不仅懂得了知识,还懂得了基本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磨练。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得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明确提出了把数学的基本思想作为总体的教学目标之一。
2.数学专家的重要论断。儿童数学教学的终极目标,应该是让学生都懂数学、爱数学,对数学怀有敬畏之心和热爱之情。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数学教学就不能只停留在知识和方法层面,而是要深入到数学的“腹地”,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正如一位数学家所说:“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就忘了,唯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想、研究的方法和着眼点等,这些随时随地地发生作用,使人终身受益”。数学是模式的科学,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就在于帮助学习者逐步建立与发展分析模式、应用模式、建构模式与欣赏模式的能力。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一)研究目标
1.解读小学数学教材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解读,梳理出可以渗透数学模型思想的典型例题和习题。提升教师本人对教材的解读能力与课堂驾驭设计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素养的提高。
2.形成系列化的渗透模型思想的典型课例,作为课题组教师在学习中渗透数学模型思想的学习参照。
(二)研究重点内容
1.对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中所蕴含的数学模型思想进行专题解读的研究。对小学数学教材进行系统梳理,解读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对教材中所蕴含的典型数学模型思想进行深度解读。真正读懂教材,并能在课堂中将此数学思想加以利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
2.建立数学模型思想的基本框架。
在概念、法则、公式、定律、解决问题等不同教学内容中渗透数学模型思想,建立“情景创设——知识探索——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基本框架。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2.案例研究法。3.行动研究法。4.经验总结法。
(四)研究步骤及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3-2013.4)
(1)确立课题研究方向,切实保证课题实验研究的顺利进行。
(2)认真研究制订课题方案,把握研究目标。课题自确定以来,能深入学习,逐步完善课题方案;能努力把握研究目标,做到研究方向明确,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活动。
(3)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科研能力。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3.4-2013.11)
(一)以活动为载体,对课题的重点问题深入研究。
1.对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中所蕴含的数学模型思想进行专题解读的研究。对小学数学教材进行系统梳理,解读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通过“理清小学数学中的主要概念——教学实施——策略提炼”这样的步骤对教材中所蕴含的典型数学模型思想进行深度解读。
2.建立数学模型思想的基本框架。在概念、法则、公式、定律、解决问题等不同教学内容中渗透数学模型思想,建立“情景创设——知识探索——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基本框架。
首先,将研究落实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坚持有计划地上——听——探讨课题研究课。在学校教导处的大力支持下,分别安排了相关的教学活动,帮助我进行课题研究。研究课先由执教者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再结合课题研究思想集体备课,上课观摩,说课,讨论评议,整理修改形成案例,上传网络共享。
其次,坚持进行集中研讨活动。活动前通过不同渠道收集各种资料,对数学建模的概念和类型进行较为深入的了解。通过多次的研讨,我发现“数学建模”和过去现成的公式、概念的学习过程不同,它要求学生创造“自己的”数学知识,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数学真理,它是动态的。如果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向“数学建模”过渡,将有助于学生把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同现实世界联系起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
3.探索了培养学生建模初步能力的策略,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建模教学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了学生勇于实践、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各阶段的进展情况
第一阶段:建模理论学习阶段。
现有的小学数学建模的理论知识并不多,如何让自己尽快的理解数学模型的概念和建模的方法步骤是理论学习的首要任务。为此我通过不同渠道收集各种有关建模的理论资料,再把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整理,学习。首先明确什么是数学模型?什么是数学建模?通过一年的学习和研究,得到的看法是:
小学数学中的数学模型,主要的是确定性数学模型,数学的概念、法则、公式、性质、数量关系等都可以说是数学模型。所谓数学建模,就是把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以提炼,抽象为数学模型,求出模型的解,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并用这个数学模型解释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我发现:数学模型涉及的面很广,数学的概念、法则、公式、性质、数量关系等都可以说是数学模型。为了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研组讨论决定,把小学数学中的有关“数学公式”作为课题起步阶段的研究内容。把原先纯理论的研讨,变为教学设计与现有建模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对建模教学设计进行研讨。
第二阶段:建模教学设计(案例)研讨阶段。
本阶段以教学设计为主线层层展开,先由我根据自己对建模思想的理解,设计一节课,把教学设计提交高段数学教研组进行研讨。接着高段教研组的成员轮流撰写一篇课堂教学设计,对建模的方法进行探索,从而建立基本框架。如:第一篇教学设计《乘法分配率》,把建模教学分成情景的创设、建立模型、模型的应用3个步骤。研讨中,教研组提出,这3个步骤过于笼统,建模过程不清晰,缺少对知识的探索。第二篇《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把数学建模划分为四个环节:
1、情景创设;
2、知识探索;
3、模型求解;
4、模型应用。第三篇教学设计则提出模型求解要有充分的模型准备,否则就无法建立清晰的数学模型……
通过一步步的摸索研究,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初步提炼出 “小学生数学模型思维建立”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操作模式:情景创设(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一个比较清晰的数学“问题”)——知识探索(针对问题特点和建模目的作出合理的、简化的假设)——建立模型(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进行数学抽象,得到一个数学结构)——解释应用(回归原题验证、解释、应用)。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3.11-2013.12)
规范课题实施,做好资料收集与阶段反思。在研究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原始性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特别是各种典型案例。我们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进行阶段研究交流,努力对一段时间的实践与理论探索进行较为深入的小结,为以后的研究及时进行调整提供依据。通过一次次的建模教学设计(案例)研讨,教师对建模的教学环节逐渐清晰,建模的概念越来越准确。这种研讨方式能够让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把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一)通过“理清小学数学中的主要概念——教学实施——策略提炼”这样的步骤对教材中所蕴含的典型数学模型思想进行深度解读。
(二)在概念、法则、公式、定律、解决问题等不同教学内容中渗透数学模型思想,建立“情景创设——知识探索——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基本框架。
(三)探索了培养学生建模初步能力的策略。
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突出数学模型构建的过程。在数学建模教学过程中,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培养学生捕捉信息、搜集数据的能力。培养学生简化问题、合理假设的能力。
(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建模教学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了学生勇于实践、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
1.通过建模教学,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自觉学习,深化知识层次,形成科学的、严谨的、应用的数学观。
2.通过建模教学,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探索、构造、转化、解决所熟悉的现实问题,认识和掌握数学与相关学科及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到数学的广泛应用性,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探索精神、创新精神。
3.通过建模教学,培养学生善于从数学的角度发现生活中的问题、运用数学的方法分析问题、用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五)提升了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
1.概念认识更为全面。2.初步掌握了小学数学建立模型的方法与技巧。
(六)研究结论
1.建模教学要处理好“生活”与“数学”的关系; 2.建模教学要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3.建模教学要适应儿童的认知水平;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1.《课程标准》首次提到了数学模型的概念,但目前在我国对数学模型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可供借鉴的关于小学数学建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较缺。从教材来看,有的强调数学方法,有的强调实际问题,有的强调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从教学方式来看,有的以讲为主,有的以练为主,有的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探索,有的则带领学生到生活中去合作解决真正的实际问题。而建模思想在课堂什么时候渗透,怎么渗透,怎样把握它的度?这仍是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2.教师的科研素质还有待提高。虽然,经过一年来的课题实验研究,教师本人的理论水平、教科研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相对比较薄弱,加之有关资料的欠缺,理论上有捉襟见肘之感,因此系统数学理论知识学习和有关资料的搜集必须进一步加强。
3.建模具有两面性。直观、形象、简洁的一面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但固定、模式化的另一面,则限制人的思维。如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再十分严格地要求对公式、定律固定化表述的记忆,而主张学生通过个体的理解用个性化的语言描述。应用题教学中也不再突出数量关系式,而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那么如何扬其所长,避其所短?这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的教学观。
在今后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将不断调整、完善课题实施方案,继续开展扎实、有效的研究工作,使我们的课题研究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同时也恳请各位领导、专家能提出宝贵的意见与建议。
第二篇:《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方法的研究》开题报告
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方法的研究
实施方案
一、开题活动简况:
开题时间:2013 年 06 月 10日 地 点:宁河县教研室 主 持 人:赵斌
参与人员:李开仲 李福华 王常玉 董彦斌 刘贺艳 宋秀菊
二、开题报告要点:
课题题目: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方法的研究 活动内容: 一.开题活动内容
1.介绍本课题的研究现状,课题研究的可行性,课题的实践意义。2.听取专家建议。二.开题报告内容
1.提出问题
根据平时作业以及单元测试和期末测试的质量分析情况看,发现我校学生在计算方面普遍存在速度慢、方法不灵活等因素,从而造成学习质量有较大的参差。因此,数学组的教师通过讨论,决定开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计算的兴趣,能灵活运用各种运算定律,快速、准确地完成各种有关的计算。我们都知道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基础教育阶段就没有了扎实的计算能力,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更严重的将会阻
碍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和创造性。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成了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问题。
2、研究的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计算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新课程还对计算教学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对计算教学的价值观重新定位,计算教学不再是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 而是重视了数的概念教学,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把它和新课标中所倡导的生活实际、情感态度结合起来,要求学生的计算学习活动要从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转化成一个生动、主动和富有创造性的过程,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3、课题的界定
“计算能力”,是指学生的口算、心算、估算、笔算的能力。计算能力既不能离开具体的数学知识而孤立存在,也不能离开其他能力而独立发展,它是运算能力和记忆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联想能力、表述能力等互相渗透的,它也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数学能力相互支持。因而提高计算能力的问题,是一个综合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培养计算能力,不断引导,逐渐积累、提高。
4、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哲学理论依据。教学活动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主要包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两个方面----教师和学生。认识论告诉我们,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2)心理学理论依据。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材里的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东西,而学生的认知结构是知识结构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学生是能动的主体,他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吸收、同化新知识,充实、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组成新旧知识统一的、新的认知结构。“注重学生已有的经验,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方法”由于重视了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充实原有的认知结构,学生不仅学会了自己去“发现”知识,而且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3)现代教育学理论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主导的作用很重要。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否积极参加,对于教学效果有极大的影响。在计算教学中,教师绝不能满足于把计算法则,公式讲清楚,而应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理解算理,熟练掌握计算能力。
5、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题组老师的各项行动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的口算、心算、估算、笔算的能力。
(2)以课题的研究开展促进校本教研的建设,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形成一批数学教学业务骨干。
(3)在实践中反思、总结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从实践上升为理论,构建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一整套操作模式,形成科研成果,进行推广。
(4)学生发展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的研究,根据新课程标准,摸索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途径和要求,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6、研究的内容
围绕课题研究的重点,我们将研究内容分为四部分(1)促进学生良好计算习惯养成的研究。(2)如何利用课堂教学提高计算能力的研究。(3)实现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研究。(4)加强口算速算和估算教学的研究。
7、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把课题研究融入到日常教学工作中,发现问题及时反思和行动,以课堂为阵地,以教学案例、教学反思,调查问卷等方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以口算能力训练为突破口,加强学生口算训练。在课堂中可以安排5分钟的口算训练,使口算成为学生每天的必修课,养成天天算的好习惯。
(2)以数学竞赛为推动力,在数学课堂上开展小型趣味性的数学竞赛活动。
我们在每学期都进行一次数学口算活动,根据不同的口算教学内容,安排不同的比赛形式,有限时赛,有限题赛,有基本口算,还有巧算比赛。学生在比赛中增强了信心,培养了兴趣。
(3)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控制一定的训练量,培训学生数感能力。
(4)采取合理的训练方式,强化听、视算,改变以往看着口算题写得数的练习形式,平时的口算练习以口述答案为主,着力培养口算能力。
8、实施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3.4-2013.6)1.文献搜集 2.撰写开题报告计划 3.教师培训 分工
(二)研究实施阶段(2013.6—2015.4)1.开展教学实践 2.组织研讨交流 3.形成阶段性成果
(三)实验总结阶段(2015.4-2015.5)1.撰写结题报告;2.论文、案例、调查问卷及资料的收集汇编; 3.请专家评审鉴定研究成果。
9、预期的成果
(1)课题《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策略方法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2)课题《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的课堂教学实录
(3)课题《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策略方法的研究》的论文集
(4)《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策略方法的研究》 结题报告
10、课题成员的分工
课题研究小组由赵斌担任组长,参加过国家级和市级课题研究,并成功结题。本科学历,小学数学高级教师,负责课题研究的全面工作。
王长玉负责课题研究计划的制定和具体执行。
李福华:参与课题研究,负责课题研究文本资料的收集整理。李开仲:参与课题研究,负责课题研究理论学习资料的收集。宋秀菊:参与课题研究,负责课题研究的问卷调查的收集和数据分析。
刘贺艳:参与课题研究,负责课题研究图片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董彦斌,参与课题研究,负责课题研究会议及大事记录。
一、课题的提出
根据平时作业以及单元测试和期末测试的质量分析情况看,发现我校学生在计算方面普遍存在速度慢、方法不灵活等因素,从而造成学习质量有较大的参差。因此,数学组的教师通过讨论,决定开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计算的兴趣,能灵活运用各种运算定律,快速、准确地完成各种有关的计算。我们都知道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基础教育阶段就没有了扎实的计算能力,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更严重的将会阻碍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和创造性。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成了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问题。
二、研究的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计算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新课程还对计算教学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对计算教学的价值观重新定位,计算教学不再是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 而是重视了
数的概念教学,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把它和新课标中所倡导的生活实际、情感态度结合起来,要求学生的计算学习活动要从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转化成一个生动、主动和富有创造性的过程,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三、课题的界定
“计算能力”,是指学生的口算、心算、估算、笔算的能力。计算能力既不能离开具体的数学知识而孤立存在,也不能离开其他能力而独立发展,它是运算能力和记忆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联想能力、表述能力等互相渗透的,它也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数学能力相互支持。因而提高计算能力的问题,是一个综合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培养计算能力,不断引导,逐渐积累、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哲学理论依据。教学活动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主要包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两个方面----教师和学生。认识论告诉我们,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2)心理学理论依据。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材里的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东西,而学生的认知结构是知识结构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学生是能动的主体,他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吸收、同化新知识,充实、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组成新旧知识统一的、新的认知结构。“注重学生已有的经验,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方法”由于重视了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充实原有的认知结构,学生不仅学会了自己去“发现”知识,而且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3)现代教育学理论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主导的作用很重要。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否积极参加,对于教学效果有极大的影响。在计算教学中,教师绝不能满足于把计算法则,公式讲清楚,而应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理解算理,熟练掌握计算能力。
五、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题组老师的各项行动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的口算、心算、估算、笔算的能力。
(2)以课题的研究开展促进校本教研的建设,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形成
一批数学教学业务骨干。
(3)在实践中反思、总结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从实践上升为理论,构建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一整套操作模式,形成科研成果,进行推广。(4)学生发展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的研究,根据新课程标准,摸索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途径和要求,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六、研究的内容
围绕课题研究的重点,我们将研究内容分为四部分(1)促进学生良好计算习惯养成的研究。(2)如何利用课堂教学提高计算能力的研究。(3)实现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研究。(4)加强口算速算和估算教学的研究。
七、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把课题研究融入到日常教学工作中,发现问题及时反思和行动,以课堂为阵地,以教学案例、教学反思,调查问卷等方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以口算能力训练为突破口,加强学生口算训练。在课堂中可以安排5分钟的口算训练,使口算成为学生每天的必修课,养成天天算的好习惯。
(2)以数学竞赛为推动力,在数学课堂上开展小型趣味性的数学竞赛活动。我们在每学期都进行一次数学口算活动,根据不同的口算教学内容,安排不同的比赛形式,有限时赛,有限题赛,有基本口算,还有巧算比赛。学生在比赛中增强了信心,培养了兴趣。
(3)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控制一定的训练量,培训学生数感能力。(4)采取合理的训练方式,强化听、视算,改变以往看着口算题写得数的练习形式,平时的口算练习以口述答案为主,着力培养口算能力。
八、实施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3.4-2013.6)1.文献搜集
2.撰写开题报告计划 3.教师培训 分工
(二)研究实施阶段(2013.6—2015.4)1.开展教学实践 2.组织研讨交流 3.形成阶段性成果
(三)实验总结阶段(2015.4-2015.5)1.撰写结题报告;2.论文、案例、调查问卷及资料的收集汇编; 3.请专家评审鉴定研究成果。
九、预期的成果
(1)课题《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策略方法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2)课题《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的课堂教学实录
(3)课题《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策略方法的研究》的论文集
(4)《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策略方法的研究》 结题报告
十、课题成员的分工
课题研究小组由赵斌担任组长,参加过国家级和市级课题研究,并成功结题。本科学历,小学数学高级教师,负责课题研究的全面工作。
王长玉负责课题研究计划的制定和具体执行。
李福华:参与课题研究,负责课题研究文本资料的收集整理。李开仲:参与课题研究,负责课题研究理论学习资料的收集。宋秀菊:参与课题研究,负责课题研究的问卷调查的收集和数据分析。刘贺艳:参与课题研究,负责课题研究图片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董彦斌,参与课题研究,负责课题研究会议及大事记录。
十一、研究经费的使用
研究经费得到学校的支持。
我相信,在各级领导支持下,在各位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课题研究一定会达到预期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刘菊兴 主编《数学课程标准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出版 2.袁中学 主编《小学数学教育》辽宁教育杂志社 2010年出版
第三篇: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有效途径的探究
《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有效途径的探究》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与背景
(一)时代的发展呼唤“阅读优先”
阅读不仅可以丰富一个人的有限人生,还可以涵养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铸就一个国家的文化根基。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人如果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生都会受用无穷;一个民族养成阅读的习惯,这个民族就会充满智慧和希望。所以当今时代国内国外都很重视阅读习惯的培养和阅读能力的提升。在美国,克林顿就曾倡导过“美国阅读挑战”运动,布什总统也提出过“阅读优先”方案;英国教育部在1998年9月到1999年9月开展了一个全国阅读年的活动;日本的“亲子20分钟阅读”运动和“儿童晨间阅读”运动等,都是非常有影响的推动全民阅读的活动。在国内,不论是香港特区、台湾地区,还是内地,都在全面推行“全国儿童阅读实施计划”。香港特区就有不少团体和组织着力营造阅读风气,推动阅读运动。如2004年4月,香港有关部门举办的支持世界阅读日之“全民阅读20分钟”、“名人讲故事”、“书与梦同行”、“午间阅读”等活动,号召全港市民共同宣扬阅读文化。内地很多学校也在阅读这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如,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夏家发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阅读指导”,厦门市教科所苏文木等对“小学大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模式”进行了思考与实践等。
(二)儿童的成长呼唤“阅读优先”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靠自己读书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但结实,而且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然而,虽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了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应完成的阅读量,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因为缺乏如读物的选择,实施的方法、阅读的时间、评价考查的方法等具体的、可以操作的有效措施,很难将新课标中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加之应试教育的枷索、成绩优秀论、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影响、可阅读材料的缺乏等等因素,让正在成长的孩子离真正的阅读越来越远。孩子读书的兴趣和读书环境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据某杂志社对全国50个城市所作的调查反映:有61.2%的老师和26%的家长明确表示不允许孩子看与学习无关的书,以不影响学习为前提才支持看书。由此看出,要真正让课外阅读堂堂正正地、健康地开展起来仍是任重道远。然而儿童的成长是不能等待的,《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的李振村先生深有感触地说:“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让孩子充满梦想和激情,这样,人的心灵才会变得格外纯净,人的情感才会变得格外丰富,人才能充满向上的激情,人才能热爱阅读,并进而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由此可见,人的一生中许多美好的情感,都是由儿童时期培养起来的,而健康、丰富的课外阅读是培养儿童美好情感的非常重要的一个途径,我们的研究,正是为了还孩子一个干净的阅读童年,让阅读成为他们的一种新的自觉的生活方式。
二、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一)现代语文课程观、现代语文教学论 “课外活动”、“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的“教学内容”。这一规定实现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统一,是大语文课程观的体现。大语文的运行系统由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生活体验与感悟三个子系统构成。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大语文运行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是大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苏霍姆林斯基关于阅读的论述
“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不要靠补课,也不需要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
“要做到教会学生自学,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使一个人在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就酷爱读书,并且学会在阅读过程中认识自己。” “一个不热爱读书的民族,肯定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崇尚读书的民族,则肯定蕴蓄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三)《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在“总目标”中对课外阅读的总量有了具体而明确的量化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一至六年级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四)小学心理学理论
小学阶段对一个人习惯、品行的形成而言是一个十分重要阶段。因此教育不仅意味着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还承担着“人”的教育的重要职责。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课外阅读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最佳途径,它有着比课内更为广阔的世界,更为多样的类型,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开拓全新的生活领域,领略精妙的艺术世界,充实他们的心灵,达到“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境界。
三、课题的假设
学生是阅读活动的主体,如果教师能够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和智力发展状况,合理地设计阅读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对阅读材料和阅读方法进行有效指导,同时通过有效的反馈环节,强化学生的阅读体验,就能够充分调动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并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提高。
对于小学生而言,阅读环境对于阅读能力的形成尤其重要。这里的阅读环境是指周围的人是不是在阅读,在阅读什么以及在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阅读。因此,如果能够在全校的范围内持续地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阅读环境,有效地促进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提高。
四、课题的界定
“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阅读者完成阅读任务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阅读者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顺利有效地进行阅读活动,完成阅读任务的本领和能力。
“课外阅读能力”:事实上,人生中进行的所有阅读,几乎完全是课外阅读,课内阅读,只是最开始阅读的阶段非常小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认为,“阅读能力”就是指“课外阅读能力”,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就是使受教育者掌握课外阅读所必需的各种技能和知识,并具备鉴别、挑选和吸收阅读材料的成熟的阅读心理。
五、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如何通过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其课外阅读能力。
(一)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构建科学的、操作性强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课基本课型,并初步形成课外阅读活动课程体系;
(二)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小学各阶段学生阅读目标以及为达到该目标适合阅读的书目,并提出科学有效的阅读建议;
(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小学生课外阅读效果的评价指标及方式;
(四)通过课外阅读指导,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并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
(五)通过课题研究,转变、更新教师的教学观、教育价值观、学生观等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建设一支阅读型、学习型、研讨型的教师团队。
六、课题的研究内容与实践步骤
(一)研究内容
1、形成课外阅读指导模式,并对效果进行评估,逐步营造校园阅读场
通过探索,形成独具学校特色的阅读指导课程模式,指导老师行之有效、引之有法地进行阅读指导;制定完善的评估系统,在课堂内外营造出良好的阅读环境,使学生在得当的方法、指导和优良的环境的熏陶中逐渐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
2、研究通过合理的阅读指导推动研究性课外阅读
研究性课外阅读指的是,学生带着特定的问题收集阅读材料,并对阅读材料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研究性阅读对于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热情、提高学生的课外综合阅读技能有良好的效果,并能成为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教学合适的结合点。本课题拟探讨研究性课外阅读的指导方法,先在高年级进行试验,然后在全校范围内推动并展开研究性课外阅读。
3、研究小学生课外阅读效果的评价指标方式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努力探索学生课外阅读评价指标及方式,以求通过各种定性、定量的评价方法,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作出判断。
4、研究在课外阅读活动指导过程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通过“探索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这一契机,促使教师博览群书,并对教师阅读提出具体要求,从而进一步增强自身的文学修养和文化底蕴,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研究步骤及分工
本课题研究周期定为五年,将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具体实施:
1、准备阶段(2005年12月--2006年3月)1.制定课题总体方案;
2.申报课题,并发动各年级负责教师制定符合年级实际的实施方案、阅读课教学计划、阅读课活动方案等; 3.总结前期研究的初步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4.聘请专家进行开题论证; 5.进行前测。
2、实施阶段(2006年4月--2010年6月)1.开展实验; 2.收集有关资料;
3.组织撰写相关的论文和阶段性总结报告;
4.收集整理有关阅读课教学资料,整理出本校阅读课教案、阅读活动方案
3、总结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2月)1.进行后测;
2.撰写总结性研究报告,形成辅导教材; 3.进行后续性研究;
七、研究方法
(一)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查、走访、座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兴趣、阅读个性,收集教师、家长、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建议。
(二)文献研究法:查阅关于课外阅读研究的资料,启迪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开阔研究视野。研究与本课题相关的关键词的内涵和外延,研究国内外相关的最新教育观点和动态。
(三)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纪录。对课题研究作验证、提炼、总结,概括有关教学现象,并使之形成经验理论。
(四)行动研究法:组织校本教研,进行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课程和读书活动的研究,在实践中不断探究、反思、提升,坚持教育性、实践性、趣味性、合作性、持续性、创造性原则,采取个别研究、小组研究、群体观察的方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验证理论,不断补充、修改、完善方案。
八、课题研究的策略
(一)开设课外阅读指导课程,注重能力培养
1、开设“课外阅读指导”校本课程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从2006年开始至今,我校将课外阅读指导作为校本课程正式编入学校课程表,学期初,由各年级分别制定课外阅读指导计划;学期中,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开展教学研讨,进行阅读指导实践;学期末,进行学生课外阅读评价。有了课外阅读指导课,就有了阅读时间、阅读环境的保障,有了阅读方法的有效引导,就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提供了良好平台。
2、确定课外阅读指导目标、内容(1)明确各年级段阅读指导目标 研究过程中,我们一直紧扣“有效”两字深入思考和研讨,例如:什么样的课外阅读指导课是有效的,各学段我们课外阅读指导的目标是什么,学生应具备怎样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等。在思考和践行中,我们确定并逐步完善了阅读指导目标。如低学段的指导目标为:以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为载体,着力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活动的实践和探索;要求教师以阅读材料的推荐、阅读时间的安排、阅读方式的指导三个具体层面对学生进行正确引领,培养学生既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又具备良好的阅读习惯。(2)制定每学期阅读计划 根据所制定的目标和内容,课题组在学期初认真讨论制定各年级课外阅读指导教学计划。计划中涵盖了新书交流、好书推荐、阅读方法指导、特色阅读活动、评估和考核几方面。每各学期计划的制定既有经典的传承又能根据实情有所创新,以此循序渐进,不断提升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实效性。
3、致力于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型的开发
根据制定的课外阅读指导目标和内容,研究过程中,我们一直努力探索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型的开发,旨在多类型的阅读指导课中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1)绘本阅读课 “绘本”是日本对图画书的翻译,也极具东方韵味。“绘”指绘声绘色,绘图绘影的生动,也包含一个展现过程,即由小及大、由远及近过程的意味,因此称之为绘本。图画书是小朋友不可缺少的良伴,世界上所有民族的学童几乎都是由图入手的。为此,针对一年级刚走入阅读之路的孩子,则由教师带领孩子们走进文字和图画相匹配的世界,走进一个充满无限乐趣、丰富而精彩的世界。如,谢平老师执教的《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我有友情要出租》、《猜猜我有多爱你》、《爱心树》等绘本都已成为师生们爱不释手的阅读作品。(2)品读欣赏课 这类课主要是就书中的某一个章节或某一篇精彩的文章,师生一起赏读。课堂上或是品味故事中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或是赏析作者独到的表达方式,或是感悟不同作品特有的语言文字魅力„„品读欣赏课让学生在不断的品味和思考、想象与拓展中,将书读得更丰富、更深入、更透彻。
(3)阅读方法指导课 在阅读方法指导课上,我们针对预定的阅读指导目标,在不同年级进行相应的阅读方法的指导和探讨。如指导低年级学生学会读书动笔的方法,指导中年级学生学会用读书符号作阅读批注,指导高年级学生撰写读书笔记以及浏览和速读的方法等。(4)读物推荐课 读物推荐课即通过讲解书的主要的内容、朗诵精彩的片段、讲述经典的故事等各种形式,向学生推荐读物。课堂上可以是教师推荐,即根据学期阅读计划中的书目推荐表,定期向学生介绍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可以是学生推荐,即组织学生将自己喜欢的书拿到班级相互推荐介绍,相互借阅。同样,我们也定期邀请家长来校,为孩子们推荐他们读过的好书,介绍他们的读书经验和体会,不断引领孩子们健康阅读,走向读好书,好读书的良性循环。
(5)读书汇报课 读书汇报课主要指在学生在课前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汇报自己在课外阅读中的感受与收获。学生通过讨论、演讲、朗诵、表演、讲故事、写读后感等多种形式将读书心得与大家分享。(6)阅读综合实践课 阅读绝不是单一的读书活动,阅读综合实践课则是将课内与课外、读与行有机结合的一种课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特定的问题,收集阅读材料,并进行分析和总结,通过动手、动脑、合作等方式形成个人研究成果。这种研究性的课外阅读指导课,让阅读成为一个立体的具有延续性的高效实践活动。
(二)推荐阅读书目,引领健康阅读
1、营造健康阅读氛围,推荐优秀书目
在激发孩子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的同时,为引领孩子健康阅读,每学期初,各年级教师都会根据每个学段的阅读主题以及学生年龄特点,坚持做好为学生推荐各类优秀的儿童读物这一重点工作,包括必读和选读书目;推荐的形式有教师推荐、学生推荐、家长推荐、专家推荐、作家推荐、全校师生投票推荐等。以2009年上学期为例,我们为孩子推荐了以下读物:一年级的必读书目为《108个经典童话》,选读书目为《我有友情要出租》,推存给家长的读物为《朗读手册》;三年级必读书目为《草房子》,选读书目为《青铜葵花》《细米》,推存给家长的读物为《幸福的种子》;五年级必读书目为《童年》、《城南旧事》,选读书目为《八十天环游地球》《史记》,推存给家长的读物为《爱和自由》。学期中,各年级则围绕推荐的书目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开展多样化的阅读活动。学期末,教师则对学生一学期必读书和选读书的阅读情况,进行有效检测和评估。书目的推荐活动使学生的阅读过程有了方向、有了指导,有了反馈,有了评价,阅读也更具实效。
2、尊重学生阅读兴趣,赏读名家系列
许多儿童文学作家都创作了大量适合孩子、反映儿童生活或内心世界的作品。由一本书,认识一个作家,由一个作家认识一类书籍,由一类书籍品读一种生活,认识一个世界,收获一种思想,这是近两年我们在课外阅读指导教学中的新尝试——赏读名家专列。在推荐书目时,我们不但推荐一些优秀书目,而且更倾向于推荐一个系列的书,杨红缨系列、郑渊洁系列、金波系列、曹文轩纯美小说系列、沈石溪动物小说系列、彩乌鸦系列„„ 一个学期一个年级都在读一个或一类作家的书,研究一个作家的作品,并以此为中心开展系列活动。如2009年,我校的“名著导读团”正式成立。“名著导读团”由几位热爱读书、热衷于儿童读物推广的优秀语文教师组成,每周一下午,这些老师会为孩子们精心准备一顿精神大餐——作家名篇专题讲座。如戴娜老师的《在想像中畅游——走近凡尔纳科幻世界》,黄义老师的《品三国》,张远欣老师的《我读儒林外史》等都已深深烙在孩子们的脑海里。赏读名家系列,使学生的阅读不但有了广度,更有了深度。
3、紧扣课内教材,链接课外文本
叶圣陶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教学中,我们结合课本,运用文中的阅读提示、阅读信息向学生推荐与课文紧密联系的书籍。如六年级教师向学生推荐阅读与文本作者相关的书,在上完《最后一头战象》后,便向孩子推荐了作者沈石溪的动物系列小说;五年级在学习“忆童年”这一组课文时,老师便向学生推荐与单元主题相关的高尔基的《童年》、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以及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同一主题的阅读文本;:三年级学生在学完《灰雀》后,教师向学生推荐与课文主人公相关的文章,和孩子们一起阅读了《诚实的孩子》、《蜜蜂引路》、《列宁怎样作文》、《列宁和卫兵》、《列宁参加义务劳动》等有关列宁的文章。这样的课内外链接,早已成为每位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因为大家都认识到了,语文的学习绝不单纯是一篇课文,一组课文,而应该是一个大语文世界的构建。
(三)构建阅读场,注重校园文化熏陶
学生阅读素养的发展离不开隐性课程的作用,营造一种浓厚的阅读环境和氛围,能使课外阅读成为小学生个体的无意识自觉行为,成为课外阅读的实践者。校园文化建设就是隐性课程建设的主要阵地。酷爱阅读的校园文化,如同一个“阅读情感场”,能够发挥情感的感染性功能、弥散性功能、激励性功能和动力性功能,使学生全方位地接受书香的熏陶。几年来,我们凭借百年老校深厚的文化底蕴,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努力营造阅读的育人环境,让校园里每一棵树、每一块草坪、每一个角落都溢满书香,让学生在浓浓的书香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在蓬勃的活动中体验阅读的乐趣。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书香校园
班级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阵地,营造书香班级是校园书香文化建设的第一步。开学初,班上的每一个孩子都献计献策,用自己的智慧装点教室。如悬挂张贴用名人诗句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精心布置学习橱窗,为课外阅读提供优秀文本;通过多种渠道募集可阅读的书籍,建立班级图书角;有的班级还专门开辟了阅读墙,展示学生的好书推荐、阅读感言。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阅读优秀的文字,受到美的熏陶,在我们的校园中处处可见诗一般的语言。如,学校的宣传橱窗就是书香校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毛泽东诗词墙,毛泽东诗词鉴赏橱窗,学生诗歌作品展示橱窗等,就连“心理教育”、“家庭教育”橱窗的开篇都是极具欣赏性和教育性的诗歌,还有美术长廊、美术专题橱窗等,孩子们用彩笔把文字、图画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更是令人赏心悦目。在校园里,孩子们时常驻足吟诵,诗意浓浓,好不得意;孩子们浸染在这古朴、典雅的校园中,受到深厚文化底蕴以及校园书香文化的熏陶,他们好于读书,乐于读书,读书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开展读书活动,留下童年书香
阅读育人场的营造,还需借助活动载体。为此,我校还充分利用各种契机开展独具特色的阅读活动,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1)趣味伴读活动
“趣味伴读”是我校的特色活动之一,旨在通过高年级带领低年级学生,“一对一”地进行伴读活动,提高全校学生阅读兴趣。课堂中,操场上,走廊里,一群群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孩子各自带上自己喜爱的书籍,结伴而坐。哥哥姐姐们声情并茂地将有趣的故事读给弟弟妹妹们听,还不时传授自己好的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弟弟妹妹们认真倾听,时而向哥哥姐姐提出许多问题,时而说说自己阅读的收获,懂事的哥哥姐姐还会给他们适当的奖励。在这样的伴读活动中,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仿佛一下找到了长大的感觉,别提有多认真;低年级的孩子则找到了一个比老师更容易沟通的好朋友,阅读兴趣更浓厚。所以说,这样的活动达到了一举多得到的效果。(2)亲子共读活动
父母和孩子共同阅读,是温情的传递,也是亲情的纽带。在亲子感情的培养过程中,书籍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我校开展的“亲子讲故事比赛”、“亲子共读一本书”、“亲子读书知识竞赛”、“附小故事爸爸妈妈评选”等系列亲子共读活动,也成为了学校读书活动中一道情意浓浓的风景线。《“亲子共读一本书”成长记录册》记录了家长和孩子读书成长的点点滴滴,每学期的亲子故事会总能将校园生活点缀得丰富多彩,“附小故事爸爸妈妈”的评选更是让家长深切感受到家庭读书氛围的营造、家长示范作用的重要。(3)“红色经典”阅读活动
作为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红色旅游基地,如何拓宽学生阅读视野,挖掘学校特有的文化底蕴,打造学校的阅读特色也一直是我们在思索的问题。2008年,我校启动了“红色经典”阅读活动,引领学生鉴赏伟人毛泽东经典诗词。每周二的晨读时间,全校师生或是诵读,或是赏析,从诗词中尽情感受伟人的诗人气质、领袖风范。我们还定期开展班级“追寻伟人足迹”毛泽东诗词诵读比赛。2009年12月,受长沙市委宣传部的邀请,我校136名学生在橘洲公园毛泽东雕像落成典礼上,激情朗诵毛泽东诗词,一时间社会上好评如潮,校园更掀起了一股读红色经典诗文的热潮。本着“社会也是一本书的”教育原则,我们组织一年级新生开展了“红色之旅”参观活动,与一师纪念馆联合举办的“红色基地红领巾导游员”选拔活动,每年都有多名学生被一师纪念馆聘为红领巾讲解员,他们在阅读和讲解伟人事迹的实践中锻炼、成长。(4)读书节系列活动
为营造浓厚的校园读书氛围,倡导学生与书本为友,引领学生在读书中感受学习的快乐,体验成长的乐趣,学校定期开展一年一度的“校园读书节”活动。每届读书节为期两周,活动丰富多彩,不但有如“趣味伴读”、“跳蚤书市”、“亲子活动”等众多的传统项目,还会推出一些如 “我涂、我写、我做”书签制作比赛、“快乐漂书吧”、“我最喜欢的故事主人公评选活动”等特色活动,为“校园读书节”增添了光彩。读书节活动中,孩子们读书、会友,体验、成长,让自己的童年生活留下快乐,留有书香。
(四)加强家校沟通,实现书香沁家庭
我们深知,孩子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与家庭书香氛围的营造以及家长的引导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爱读书的家庭,一定会有一个爱读书的孩子。为此,我们一直倡导亲子共读,努力构建书香家庭。一方面,学校对家长进行具体的指导,如各年级教师定期与家长通过书信交流学生的阅读情况,提出阅读建议;积极为家长建立相互交流的平台,开展家庭阅读之家长征文活动,成立班级家长读书委员会,举行家长读书专题讲座等。另一方面,学校也号召家长积极参与到学校阅读活动中来,如邀请家长参加读书节活动,开展“书香家庭”、“附小故事爸爸妈妈”评比等等。当孩子们的桌前、大人的书房摆满了书籍,当孩子们能和父母在夜灯下共读一本书,当孩子们能在家里能关上游戏机、电视机,手捧一本书乐在其中时,书香也真正沁入到了他们的心里。
九、课题的研究成效
(一)理论层面的收获
1、形成“立交桥式”课外阅读指导理念:即形成“纵横交错式”的课外阅读网络体系。也就是一种有横向和纵向两个纬度开发研究、共同作用的立体式的阅读模式,直通向“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这一目标。这里的横向是指家庭、学校、社会三元互动,如在家庭中开展“亲子共读共感”活动,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以学校为主要中介,鼓励孩子走向社会,进行宏观调控,为学生和家长提供阅读方法、阅读内容和阅读评价等多方面的指导。这里的纵向是指根据各年级教育内容、小学生年龄和认知结构的不同特点,制定阅读目标体系,开设阅读指导课,确定年级的阅读目标、阅读书目、引导方式、激发兴趣的途径、预期效果等。这样纵横交错地构成课外阅读指导立体网络体系,全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2、形成教育协调理论:学习过程是一个由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等多元要素构成的系统。各种要素如果配合得合理、恰当,达到一种协调状态,就会形成一种合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反之,就会形成一种分力,各种要素不但不能发挥自身的优势,还会减弱其他要素的功能,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协调是一种指导思想,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校整个课外阅读课题研究的过程,正体现了这种三位一体的协调效力。
(二)实践层面的收获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了各年级课外阅读总目标和具体的阅读指导计划
制度的保障是有效实施各项计划的前提。课题组在研究之初便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课外阅读指导目标和各年级的课外阅读目标。课外阅读指导目标 年级段 指导目标
低年级段 以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为载体,着力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活动的实践和探索。指导教师从阅读材料的推荐、阅读时间的安排、阅读方式的指导三个具体层面,对学生进行正确引领,使学生具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中年级段 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为先导,着力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究:(1)运用迁移规律,由课内指导课外,把课内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2)教会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的方法,让学生自由阅读;(3)指导精读、略读、快速阅读相结合,提高课外阅读效率;⑷强化自主阅读意识,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高年级段 以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情感的体验、丰富的积累、趣味的熏陶、个性的发展为培养目标,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如何引领学生独立阅读,形成较强阅读能力;(2)如何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个性化阅读需求;(3)如何进行主题性阅读,并书写阅读报告;[4]如何珍视学生读书体验,通过实施多元化的阅读评价,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可持续性发展。学生课外阅读年级目标 年级 阅读目标
一年级(1)阅读浅显童话;(2)诵读儿歌、童谣;(3)背诵古诗10篇;(4)听故事20个;(5)读完一本必读书和一本推荐书;(6)完成《快乐阅读》10篇;学年阅读量不少于1万字。
二年级(1)阅读浅显童话集、寓言集,诵读古诗;(2)学会做一些填充式阅读笔记;(3)学会做简单的摘抄,能准备自己的《采蜜集》;(4)积累一定的成语、格言、警句,背诵古诗30篇及优秀诗文10篇(段);(5)读完一本必读书和一本推荐书;(6)完成《快乐阅读》10篇;学年阅读总量不少于4万字。
三年级(1)阅读著名童话、寓言、故事集和浅显科技文章、儿童报刊、人物传记;(2)背诵古诗30篇,诵读优秀诗文,并背诵其中10篇;(3)学习阅读的一般方法;(4)读完一本必读书及推荐书,学做摘录笔记;(5)完成《快乐阅读》10篇;学年阅读总量不少于15万字。
四年级(1)阅读一些著名童话、故事以及儿童报刊、儿童文学、人物传记、历史名著;(2)背诵古诗30篇;(3)诵读优秀诗文,背诵其中10篇;(4)学习阅读的一般方法,学会在阅读时作批注,会做摘录笔记;(5)阅读必读推荐书目,完成《快乐阅读》10篇;学年阅读总量不少于25万字。五年级(1)开始阅读名著和科技类文章;(2)学会写阅读笔记,一年内不少于6000字;(3)掌握一些如速读等的阅读方法;(3)背诵优秀诗文20篇(段);(4)阅读必读推荐书目;(5)完成《快乐阅读》10篇;学年阅读总量不少于45万字;
六年级(1)阅读名著和科技类文章;(2)会写阅读笔记,一年内不少于8000字;(3)掌握一些如精读、跳读等的阅读方法,;(4)背诵优秀诗文30篇(段);(5)个人订阅两份以上的报刊;(6)阅读必读推荐书目;(7)完成《快乐阅读》10篇;学年阅读总量不少于55万字。
按照年级阶段目标,课题组每学期都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制定课外阅读计划。下面是2009年下学期五年级制定以的“励志•思考”为主题的课外阅读计划: 五年级下学期课外阅读计划 课时 教学内容 负责人
第一课时 我和书本每天有约 戴 娜 第二课时 班级读书会 张远欣
第三课时 阅读方法指导——编写内容提纲 张泽佳 第四课时 《小溪流》《儿童文学》作者见面会 戴 娜 第五课时 励志故事会 张远欣 第六课时 年级读书沙龙 张泽佳 第七课时 阅读考级 戴 娜
有制度和计划的保障,课外阅读活动得以有序地开展。通过多年的研究,这样有目标、有计划、循序渐进地有效的阅读指导,让孩子们收获了一个真正有意义的书香童年。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了系统的、操作性强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基本课型
通过几年的探索,课题组研发了一套系统的、操作性强的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型。各种课型力求遵循儿童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在操作上有其共性,在运用上又体现出个性,不同年级段教学目标和教学难点各有侧重,有效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呈螺旋式不断上升的趋势。下面仅介绍其中的几种阅读指导课课型:
读物推荐课:此课程一般安排在每学期阅读课的第一课时,主要向学生推荐全学期必读书目,了解学期阅读计划。其教学流程为“总结假期班级阅读情况——推荐当学期必读书目——介绍必读书目作者——分享必读书中精彩内容——提出阅读要求——推荐选读书目及家长阅读书目”。
绘本阅读指导课:此课型适合低年级段学生,其教学基本流程为:“教师激趣——联想品读——方法指导——自由赏读——拓展迁移”。如,谢平老师在执教绘本《爱心树》时,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封面图画和文字,设置悬念,了解作者,然后带领学生一页一页地品读故事,并在趣味点上引导学生思考、想像。师生共同读故事、谈体会、悟情感,一幅幅含义深刻的画面,一行行意味深长的文字,化为了孩子眼眸中闪亮的星星。
阅读方法指导课:结合各年级课外阅读目标,阅读方法指导课的教学各有侧重,其基本流程为“提出教学目标——讲解阅读方法——范文引导——练习巩固”。如,四年级的郭荣玲老师执教《学写读书笔记》时,课前要求学生准备好“采蜜集”,授课时先和学生交流“什么是读书笔记”、“为什么要做读书笔记”,接着具体指导学生怎么写读书笔记,最后以语文教材和必读书目为范例指导学生写摘抄笔记。黄义老师执教的《品读三国演义》则是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如何速读文章。
品读欣赏课:品读欣赏课中,品读的书籍一般为学期推荐的必读书目。课堂上或是品读整本书,或是品读某一个篇章。其教学基本流程为:“整体回顾读本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有关信息——指导学生品读书中令人印象深刻的语段——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如四年级徐欣老师执教的《蝴蝶诗人》,便是带领孩子赏析金波爷爷童话作品中想象的魅力;五年级的方芳老师执教的《逆风的蝶》则和学生一起品位故事中一个个情感丰富的人物形象;六年级的张泽佳老师执教的《青铜葵花》又让学生感受曹文轩作品中那看似平常的文字中透露出的深刻而独特的意蕴。
阅读综合实践课:此课程主要是训练学生阅读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其教学基本流程为:“确定阅读实践活动的主题——讨论活动开展的形式——制定阅读活动计划——查阅、收集、整理相关材料——完成研究报告——形成研究成果——展示研究成果”。如方芳老师执教的阅读实践课《走进中华服饰》,先是带领学生通过查阅大量有关服饰的书刊,认真研究服饰的历史、演变、流派等,然后进行资料整理,再撰写研究报告,最后分组汇报研究成果。
除了以上特色课型,还有“读书汇报课”“亲子读书课”等在课题组老师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中也逐渐得以完善。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基本课型的形成,为我校营造了浓厚的师生阅读氛围,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知道读怎样的书,怎样读书,学会了积累,学会了运用,教师的指导有了实效,学生的阅读有了质量。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了小学生阅读书目推荐策略
在社会不断进步,科学知识迅猛增长的今天,市场上有关孩子的读物可谓浩瀚如海,但小学生的鉴别能力不高,家长们面对这良莠不齐、五花八门的少儿读物,也不知所措。因此,选择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及认知和心理发展规律的课外阅读文本,是本课题研究的另一个重点。几年来,课题组本着“教育与趣味并存,细致与全面兼顾”的原则,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出了为孩子推荐书目的几种策略:
(1)推荐贴近孩子生活的书:这类书一般是现代孩童生活的一种放大或集中,书中人物的年龄与学生相仿,其言行举止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容易引起共鸣。像《马小跳》系列、《窗边的小豆豆》、《青铜葵花》、《手斧男孩》、《皮皮鲁》、《乌丢丢奇遇》等系列书都是孩子们的最爱。
(2)推荐科幻类、探索类的书:好奇心强、喜欢新鲜事物、爱幻想、爱探险、喜欢未知的神秘世界是孩子们的天性,而科幻类、探索类书正好给乐于幻想、爱好冒险的孩子一个施展个性的平台。我们推荐的《我们爱科学》、《小百科》、《哈里波特》系列、《猫武士》、《八十天环游地球》等科幻类的书,引领着孩子历经了一段段奇异的魔幻之旅。(3)推荐动物小说:孩子的天性是善良、纯真的,而充分挖掘孩子内心的这份“柔软”,最好莫过于动物小说。大自然所呈现给孩子们的,往往是一个真实、纯净却同样有着丰富情感的世界,读着这样的故事,孩子更容易引起感触。如《我和狗狗的10个约定》、《我有友情要出租》、《狼王梦》、《再见了,可鲁》、《我的野生动物朋友》、《小猪唏哩呼噜》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4)推荐图文并茂的神话、童话故事:童话与神话是人类文明弥足珍贵的宝藏,它用一种浪漫温馨的手法为孩子们支起了一个个神奇的世界,用一种最简单的方式告诉孩子历史的变迁,真善美的价值。《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中外神话传说》、《梨子提琴》等正是其中的佳作。
(5)推荐名人经典名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经典的魅力是无限的,但并非所有的经典都适合小学生。因此,选择适合小学生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名著尤为重要。“得法于课内,收获于课外。”在推荐此类书籍时,我们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以一篇带多篇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性阅读。有了课文作为先导,再去读相关的书,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消化与吸收,也更能理解名著的精妙和主题的深邃,像四大名著、《童年》、《骆驼祥子》、《城南旧事》、《昆虫记》等这样的经典,就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6)推荐新书:时代在发展,知识在更新,书的种类更是日新月异。孩子们除了了解过去,也必须掌握当下。因此,推荐适合学生读的新书,是每个学期推荐书目的重点。但新书不一定是最新出的书,一些已出版但没有走入学生视野的“老书”,也可以叫新书。如,2010年推荐的五年级选读书《艰难的归程》,推荐的四年级选读书《当世界还小的时候》很早就出版了,但并不为学生所熟悉。在读物推荐课上,教师向学生介绍的新书,能很快引起了学生极大的阅读兴趣。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了《湖南一师一附小课外阅读指导纲要》和独具特色的校本教材
(1)研发了阅读指导纲要,进行有效指导
为了更好地指导教师完成课外阅读的指导任务,明确指导目标,课题组汇编了《湖南一师一附小学课外阅读指导纲要》。其内容包括“课外阅读指导总目标”、“学生阅读目标”、“各年级段教学指导建议”、“各学期教学计划”、“典型教学案例”、“ 书目推荐策略”、“各学期必读选读书目表”、“每期必背古诗”。这一具有指导性意义的纲要,对课题的研究过程进行了有效的规范,为课题的深入研究及后续推广奠定了良好基础。(2)研发了校本教材,形成有效鉴赏
为更好地引导我校学生的特色阅读,2007年,课题组开发的课外阅读校本教材《诗意语文学本》由广西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向全国发行。本套教材共六册,教材做到了实用性、创新性和语文性的结合,构建了“学路、文路、教路”三位立体融合的结构。教材的开发,为师生的特色阅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保证了学生的阅读水平能够“横向贯通,层层深入,螺旋上升”,能全面、和谐地发展。(3)开发了经典诵读读本,感受祖国文字魅力
为使学生多方位受到书香的熏陶,感受中国文字的魅力,2008年,课题组启动了经典诵读计划。我们制定了《湖南一师一附小古诗背诵篇目推荐表》,将70首小学生必背古诗分散到1—4年级的七个学期中分别进行指导并要求背诵。同时,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各年级学生精心选取经典读物。如,我校编写了《湖南一师一附小学生诵读手册》,引入了《三字经》、《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增广贤文》等诵读读本。2010年,课题组正式将著名特级教师薛瑞萍老师编写的《日有所诵》定为各年级的诵读教材。此外,课题组立足传承校本文化特色,编撰了《湖南一师一附小毛泽东诗词鉴赏手册》。据检测,我校六年级毕业生人均能背诵毛泽东诗词40余首。
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了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多元评价体系 阅读能力的评价体系是有效落实课外阅读的保障。经过几年的研究和实践,课题组精心完成了《湖南一师一附小小学生课外阅读评价体系》。我们将学生课外阅读水平评估设置为五个级别,并根据“课外阅读总目标”制定了相应的考级标准。学生可根据具体情况自由选择级别进行考试。考核形式同样也是多样化,集合日常评价与综合评价于一体,采取书面考评、口头考评、背诵考评、作业展评等考核方式。书面测试内容由文学常识、读书笔记、必读书阅读检测三个部分组成;口头考评主要是根据一学期中所读书目随机答题,背诵考评的内容是各年级规定的必背古诗篇目。课外阅读评价体系的形成和实践进一步激发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通过多维评价,更是促进学生不断调节、改进阅读方式和方法,增强自我阅读能力,提高阅读质量。
6、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小学生的阅读能力(1)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几年来,课题组非常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课外进行有效阅读架桥铺路。通过实验前、后期的测试对比,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己逐步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如,养成了多读的习惯。实验前期,75%的学生只拥有100本以内的课外读物,年阅读量仅3万字;而到2010年上半年,我校学生平均藏书量200本以上,年阅读量达10万字,年购书投入不少于1200千元。在阅读的时间方面,前测结果显示70%的学生每天读书时间仅在20分钟左右,2009年阶段性检测的结果是,85%的学生每天阅读时间己达1小时以上。
养成了勤思的习惯。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让学生形成了“读书要精思”的自觉思考的意识。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够从文本的疑难之处、精彩之处、空白之处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利用多种途径解决问题。勤思的习惯让我校学生的阅读不仅饱了“眼福”,也享了“心福”。
养成了动笔的习惯。“读书则动笔”,这一阅读意识通过课题组教师不断强化,早己融入了学生每天的读书生活中。除了使用圈、点、勾、画等简单的标记符号,我校学生还熟练掌握了写提纲、做批注、写心得等方法,并能有创意地对自己所读的文本进行模仿、改编、续写,具备了对文本进行深层次解读的能力。
养成了读整本书的习惯。阅读整本书是个性化行为,主要靠学生的兴趣来维系。“与其匆匆博览百篇,不如细细消化一本。”这是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一直着力引领的方向。如今,走进我们的校园,你会发现走廊中、教室里、夹竹桃下、台阶上到处都是读书的身影。孩子们捧着心爱的书津津有味地读着,与书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同忧,同乐。强烈的读书兴趣和求知欲使我校学生更愿意在整本书中酣畅淋漓,自由驰骋。
(2)具备了系统的阅读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阅读方法的有效指导有利于提高阅读质量,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和文化内涵。几年以来,课题组一直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并卓有成效。从实验后测中发现,低年级段学生对阅读己经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能够独立阅读,并能利用简单的阅读符号做笔记,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中年级段学生已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拥有自己专门的读书笔记本,如 “采蜜集”、读书手册等,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够自觉地运用圈、划、点、注、评、摘等阅读方法进行有目的、有深度的阅读,懂得如何去品味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并形成自己的阅读见解;高年级段的学生已熟练掌握了多种阅读技巧,能够运用速读、精读、略读、浏览、泛读等方式阅读文本,绝大多数学生的阅读不再是浅层次的阅读,他们已经懂得了如何通过抓重点词句、重点段落精心阅读,仔细品味,会从篇章结构、字里行间体会学习方法,具备了从文字中粹取精华,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的能力。(3)形成了多样化阅读方式
在研究过程中,特色读书活动的开展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共享平台,形成了我校学生多样化的阅读方式。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更爱读书,也更乐于与同伴、教师、父母分享读书的收获和快乐。在实验前测中,我们发现只有不到35%的学生愿意主动与家长一起分享读书的心得,而如今和爸爸妈妈共读一本书,共享一个故事己经成为了附小家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90%的附小家庭都成为了创建“附小书香家庭”的积极响应者。如3—5年级就专门设立了“亲子共读手册”,督促亲子阅读活动的有效开展。除了“亲子阅读”,学生还通过教师伴读、学生伴读,以及漂书吧等形式进行交流。多样化的阅读方式使阅读从个体行为转化成了一种“立交桥式”的立体阅读,使学生读得更入味、入理、入情、入境。(4)提升了阅读品位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孩子从小阅读的书将影响他一辈子。在当今多元化、多文化的社会,学生面对的阅读文本越来越杂,大量低水平、少内涵、没营养的快餐文化读本把学生作为了主要消费群体。因此“让学生高品位地读书,读高品位的书”是我们课题组一直努力的目标。几年来,我们通过优秀书籍的推荐,引导学生读书方向;我们通过系统的阅读指导,引导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我们通过多元化的阅读活动,让学生明白经典名著与流行的快餐读物之间的本质区别,矫正学生浮夸的心理行为和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如今,附小的学生爱读书,但他们更关注读什么样的书。在阅读的历程中,他们逐步学会通过精心挑选书来读真正有品味的书。走进我们的校园,你会发现,一年级小朋友刚学会拼音就不满足于简单的图画书了,经典绘本、童话和寓言成了他们的心头所爱;中年级学生在“三国热”的系列活动中,一遍又一遍品味着《三国演义》的个中滋味,三国中的故事及人物更是了熟于心;在别的孩子还在迷恋漫画时,高年级的同学已经读完了《曾国藩全集》,六甲班的学生早己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忠实读者,而世界艺术大师谢尔·希尔弗斯坦简单的线条和文字也让孩子爱不释手。更有甚者,有的孩子饶有兴趣地在“研究”《本草纲目》、《资治通鉴》„„学生在这些精彩的课外阅读读物中感悟精致优美的语言,品味丰富多彩的感情,感受博大精深的思想,探寻深邃幽杳的意境,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与优雅相伴,逐步形成了较高的阅读品味。
7、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1)课外阅读熏染了学生优雅的气质
古语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培养学生的“静气”、“书香气”一直是课题组努力的方向。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我们将课外阅读指导与学校常规管理融为一体,使学生在享受读书快乐的同时,获得行为上的规范,精神上的满足,心灵上的碰撞,真正达到德育了无痕,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孩子们在长期愉悦的阅读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已逐渐形成优雅的气质。走进我们的校园,见不到随地乱扔的纸屑,有的只是处处青青翠翠;见不到墙上乱涂乱画的狼藉,有的只是青砖黄墙的素朴、典雅;见不到放学时喧哗的场景,有的只是静静的队列、浅浅的微笑„„学生的言语浸染在浓浓的书香里,不知不觉中就多了一份优雅,少了一份浮躁;多了一份高雅,少了一份粗莽。在这古朴、宁静的院子里,孩子们手持一方书卷,心藏一份淡雅,既不失快乐、阳光的本性,也不乏由内而外的优雅,这就是阅读的魅力。(2)课外阅读形成了学生大语文观,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提高了学生自主感悟能力。感悟并非仅限于一般意义上的理解分析,还包括对语言内涵的体味和对语言形式的深层理解。叶圣陶曾形象地将文字比成一道桥梁,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才能了解作者的心情,才能和作者的心灵相契合。为了提高学生与“文字”对话的能力,课题组教师一直坚持让学生的阅读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指导学生如何通过文字表象去领悟其背后的丰富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我校学生逐渐养成了自发质疑、独立思考的习惯,增强了自主意识、探究意识,同时具备较强的语文自学能力和富有个性的思维品质。学生在阅读时或吟诵、或推敲,或揣摩,或触发、或鉴赏,品味着文本中语言的精妙,感受着字里行间流淌的情感,读出自己个性化的感受与困惑。如二年级黄义老师在上课时,让学生谈谈对“母爱”的理解。一个孩子是这样说的:“母爱就像小王子的玫瑰花,是独一无二的。”多么直接而又独道的见解,这不正是阅读世界名著《小王子》时独特感悟的一种有效迁移吗?由此可见,学生头脑中贮存的相似性信息元素越多,就越有利于选择、匹配、激活阅读材料中的相似信息,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感悟也就越深刻。
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丰富的课外阅读为我校学生提供了多元的积累平台,使学生在自主感悟能力提升的同时,语言表达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那些在课外读物中见过,又在课文中出现的词句,会让学生觉得特别亲切,理解起来也更深刻,在表述自己的想法时,语言的逻辑性自然更强,更加有血、有肉、有灵气。
2008年,学校启动经典诵读工程,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逐步改变昔日诵读时的“长沙腔”、“唱读腔”,养成了诵读有法、发声有情的良好诵读习惯,掌握了读中悟意、读中悟法、读中悟情、读中悟境的朗读方法,形成了“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的自觉读书意识。如今,走进任何一间教室,你会发现,学生朗读时的声音、表情以及那种“如入书境”的陶醉,已成为附小最动情的画面。这种富有情感的诵读能力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2006年,我校八位四年级的小朋友被湖南电视台选中,参加“袁隆平事迹优秀报告会”,登台朗诵诗歌《袁隆平爷爷的梦》。她们甜美的嗓音、声情并茂的朗诵获得了与会领导、专家的高度评价,并随报告团赴北京人民大会堂再次进行表演。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湖南教育报》等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相关报道。2009年,我校106名学生参加了橘洲公园毛泽东雕像落成典礼。典礼上,学生面向滔滔湘江水,背倚巍巍伟人像,深情朗诵了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孩子们满怀激情的诵读得到了与会领导的高度赞扬,《潇湘晨报》、《长沙晚报》等多家媒体也相继报道。
大量的阅读使我校学生的语文知识结构更趋完整和系统,其诵读能力、鉴赏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性语文素养得到了提升,学生获得了语言的积累、情感的沉淀,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其习作水平更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近两年多来,我校学生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的作品就有80多篇,其中仅在《长沙晚报》上发表的学生作品就达30多篇。在各级各类习作比赛中,获奖的学生达630人次。2006年,由我校课题主持人欧立新校长主编的学生作品集《花开的声音》,由广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书中共收录了我校学生的优秀诗歌作品138篇。《潇湘晨报》、《小学生作文导刊》、《小天使报》、《少年作文辅导》、“中国诗歌课堂网”等也都曾专版登载了我校学生的作品。除此之外,我校每个班级都印制了班级刊物,编辑具有班级特色的作文集和个人作品集。在课外阅读的引领下,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相互碰撞,相互交融,产生了和谐的共鸣。在课外阅读这样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学生丢开了“分数”的束缚,更轻松地去阅读,更真实地去表达,其语文学习能力也在无形中得到培养与提升。几年来,学校虽将大量时间用于孩子们的课外阅读引领上,但可喜的是,我校的教学质量不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不断提高。从课题开始至今,我校每学期期末参加天心区学科抽测,成绩总能名列前茅。
8、通过课题研究,已逐渐形成一支真正的阅读型、学习型、研讨型的教师团队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只有一支真正的阅读型、学习型、研讨型的教师团队才有能力引领孩子阅读。有教育家说:“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将停止教学。”因此,从教不息,必须终身学而不厌。学生要读书,老师更要读书;学生要提高,老师更要深造。课题组的老师都有上述的深切体会,他们利用节假日、课余时间阅读,读经典名著,增文化底蕴;读理论专著,强教学实践;读儿童文学,悟童心童真;读报纸杂志,解时事风情。教师以读书沙龙的形式坚持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读书主题征文竞赛、经典诗文诵读等活动。老师的阅读推动了学生的阅读,师生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阅读氛围日渐浓厚。2010年全校教师订阅的书刊已达 30多种,总金额上万元。
许多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勤于总结,勤于反思,勤于探索,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在课题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课题启动至今,我课题组教师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以及征文比赛中发表及获奖的文章30多篇。2007年,课题组欧立新老师撰写的《论传统文化的回归》发表于《湖南教育》;2008年,谢平老师撰写的论文《如何有效地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发表于《时代文萃》;2009年,方芳老师撰写的《诗意的旅程》发表于《当代教育》;徐欣老师的课外阅读指导教案《蝴蝶诗人》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师》;戴娜老师撰写的阅读教学随笔《这里的晨读静悄悄》、《我和狗狗的10个约定》两篇课外阅读指导教案均获全国征文二等奖,《这里的晨读静悄悄》发表于《2009年教研年鉴》;2010 年,方芳老师撰写的《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有效途径的探究》发表于《现代教育报》。除此以外,课题组老师也在各类研讨活动中不断磨练,茁壮成长,如,2007年,谢平老师在由长沙市高新区教育局组织的课外阅读经验交流活动中为该区语文老师上示范课;2008年,方芳老师为长沙市岳麓区语文教师作《走进课外阅读指导》专题讲座;2008年3月,学校与赤岭路小学、南大桥小学开展了有关课外阅读指导的研讨活动;2008年,谢平老师参加天心区说课比赛,其课外阅读指导课说课获一等奖;2008年,谢平老师在市“课外阅读指导”交流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并为在场老师作了《如何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经验介绍。2010年,学校接待国培班教师、省内外兄弟学校观摩、学习10多次,在交流活动中,多次开放课外阅读指导课,并将我们的研究成果与各地教师分享。
十、课题后续研究与思考
课外阅读课题的研究让全校师生受益匪浅,在收获满园书香之时,我们也在不断地总结与反思。课题研究至今,如下一些问题仍值得我们继续探究:
1、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如何让学生在今后学习阶段一直都能保持强烈的阅读兴趣,并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
2、个体差异对阅读质量的影响:虽然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了个体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也不一样。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极端差异却呈越来越大的趋势,少部分学生因性格、行为习惯、家庭等方面的影响,课外阅读量和质都难以保障。对这样一部分特殊的学生如何使其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3、评价标准的合理性、可操作性以及实效性也是我们继续研究的重点。
综上所述,从2005年12月至2010年12月,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通过课题组全体老师的不懈努力,“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有效途径的探究”作为省级立项课题,取得可喜的成绩,为附小孩子的童年添上了极有意义的一笔。但一个课题的研究,不但是寻求解决问题的开始,同时也是不断发现问题、产生新问题的开始。我们将把研究过程中发现的每一个有价值的问题都作为新的子课题进行研究,在持续的研究中不断成长,在不断的发现中持续探索,为每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奋斗不息。
参考目书及文章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张鸿苓.语文教育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3]王松泉.阅读教育学.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4]石小英.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金生宏.理解与教育.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6]董菊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开明出版社,1998.[7]商金林.叶圣陶传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8]朱学清等.“大语文”教育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9]李杏保,陈钟梁.纵论语文教育观.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第四篇:小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途径探究
小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途径探究
摘要:我国小学教学中,语文教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小学生作文指导课程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更是受到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成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首要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小学语文作文课程教学策略,对如何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生 作文能力 提高途径
在小学阶段,作文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着重研究小学作文课程的教学方法,以丰富多彩的教学素材与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小学生学习作文写作的兴趣,促进他们观察能力、实践能力的养成,从而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使他们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能熟练地进行阅读、分析、语言表达,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小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途径。
一、优秀范文的示范作用
小学生的是非、优劣判断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帮助小学生选择优秀的作文进行范读。在进行范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讲解此篇范文写作的技巧、结构、语言运用等问题,帮助学生学习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水平。比如,在进行人物描写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篇《我的爸爸》进行范读:他个子不高、剃着平头、平时总是低着头走路,行色匆匆,似乎有忙不完的工作;他是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人,但是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他总是第一个伸出上手去帮忙;他是一个坚强的人,自己遇到事情时,总是自己解决,从不麻烦别人;他是一个寡言的人,从不会对亲人说一句“我爱你们”;他是一个好父亲,虽然不会表达,却总是默默地将儿女放在心上„„他就是我的爸爸,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这一段作文,描写了爸爸的哪些品质?是以什么方法进行写作的?你还有什么补充的吗?学生讨论得出答案:《我的爸爸》以排比句 式写出了爸爸的忙碌、善良、坚强、寡言等特点,虽然没有一句人物对白,却将一个好爸爸的形象跃然纸上,表达了对爸爸的爱与尊重。可见,读范文,可以使学生在讨论、分析中学会一些写作方法,提高作文能力。
二、积累阅读素材的训练作用
作文能力,不但要靠教师的指导,同样还要靠学生自己对作文素材的积累,这就需要增加小学生的阅读量,以丰富的阅读来奠定小学生的语言基础,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进而学会将阅读中学到的语言表达技巧、作文写作技巧等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写作中,从而提高自身的作文写作能力。增加小学生的阅读量,同样需要小学语文教师的指导与帮助。小学语文教师要帮助小学生选择适合他们阅读、学习的文章,切勿为了追求教学效果,而推荐小学生阅读一些较难的文章,以防挫伤小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另外,教师还可以以讲故事的形式,以丰富的词汇、生动的语言表达来激发小学生阅读的兴趣,进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比如,在进行叙事作文的写作指导时,教师就可以提示学生看过那些有关叙事的作文,这些作文是以怎样的顺序进行叙事的,在自己写作时可以参照哪些写作方法等等。小学生拥有一定量的阅读词汇与写作技巧,就会很容易地完成叙事作文的写作。
三、开展第二课堂,在生活中观察、学习
所有的学习都来源于生活,同样小学作文的写作学习,也可以到生活实践中开展。小学生正处于一个活泼、好动、对所有事物充满好奇的年纪,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充分抓住这一特点,开展第二课堂,将小学生带到生活实践中,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小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
比如,在适当的时机,带领小学生去校园进行“实景写作教学”。教师可以选择某一种花卉或者树木等作为写作的素材,引导学生观察。如组织小学生观察牡丹花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一朵牡丹花单生在枝的顶端;牡丹花的颜色很鲜艳,有红色、粉色、紫色、黄色等等;牡丹花的香味浓郁、隔很远都能闻得到;牡丹的叶子是相对而生的”。教师适时指导学生想象,有关牡丹的诗句、典故。学生经过思考,说出一些有关的诗句、典故,最后对这些观察、想象进行整理,形成一篇文章。“春天,百花齐放,牡丹成为这百花从中的女王。它以艳丽的色彩,浓郁的花香,优美的姿态,使百花顿失颜色。曾有很多诗人赞美过牡丹,“唯有牡 2 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天下真花独牡丹”。这些诗句充分表现出牡丹的雍容华贵,富丽端庄,富贵吉祥,国色天香,牡丹不愧为花中之王。
四、重视作文批改,引导小学生完善作文
有的教师误以为小学生写完作文就是教学的完成,这是错误的。其实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小学生了解在自己的作文中出现了哪些问题,应该怎样改正,在以后的作文写作中应该怎样加以避免等。所以说,作文批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理性的分析,总结在作文写作中的经验、教训,进而扬长避短,弥补不足之处。在教师进行作文点评过程中,要注意对典型问题的重点分析与指导,还要注重作文点评的方式,要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促进小学生对作文写作兴趣的提高,进而提高小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
我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从小就开始学习。在小学教育阶段,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教育的重中之重,是需要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共同研究、探讨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深入到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将会随着技术与时代的发展,创新地应用到教学课堂中。小学语文教师更是不断地研究教学、了解学情,从多方面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小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以便使他们写出更好的作文。参考文献:
[1]申毅.加强“三化”教学 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1).[2]韩祥正,高泰常.培养小学生作文能力应从低年级抓起[J].作文教学研究,2009,(4).[3]谢慧明.感悟生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8).[4]吴会玲.浅谈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7,(10).[5]刘广雨.我的小学作文教学点滴体会[J].新语文学习(教师版),2009,(6).
第五篇:如何提高小学生口算能力研究
《如何提高小学生口算能力研究》课题研究阶段小结
城关镇北街小学 张居玲
本学期,我们组申请了新乡市基础教育科研课题: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研究。在平时工作中,我努力做到以课题研究的要求指导平时的教学实践,把教改实践的经验及时加以总结、交流和完善。加强了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为一年级数学教师,我把研究重点放在口算教学方面。口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年级是打好口算基础的重要时期,它将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的计算能力。而一年级的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因此,在计算练习中出现错误是常有的事。
一、分析学生口算错误的原因
孩子在口算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总结如下:
1、心理方面的原因
小学生感知事件是比较笼统的,不够具体,往往只注意到一些独立的事物,不能觉察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及特征,因而缺乏对事物间的整体认识。有时在进行口算练习时,有些学生还没看清数或运算符号,就将答案脱口而出了。
2、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一年级学生太小,不能认识正确口算的重要性。本身对口算缺乏兴趣,加上机械重复的训练更是嫌麻烦,便不加思索的信口乱说。再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完全养成,写作业时边做边玩,不能集中思想的口算;书写时不规范、字写得很马虎,算后又不安心检查计算,都是计算错误的原因。
二、提高学生口算能力的方法
大纲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口算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主要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打好口算的基础。为了预防学生口算出错,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让学生正确迅速的进行口算,我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的几种方法,产生了较好的效果:
1、口算方法归纳总结法
在小学一年级,特别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加减法口算重点,也是难点。只要将20以内的口算掌握得非常熟练,那么更难一些的口算就没有多大的问题了。在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时主要用的教学方法是用“凑十法”,也就是“看大数,分小数,凑满十,加剩数”的方法。(1)、归纳算法,“凑十法”。(2)、引导学生找出“9加几”题的规律:第一个加数都是9,第二个加数越来越大,和也就越来越大;和个位上的数比第二个加数少1。
2、练习形式多样法
由于口算题不同于解决问题,它没有生动的情节,比较的枯燥单一,因而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重复机械的训练,会使学生产生乏味感,容易疲劳和厌倦,激发不起训练的兴趣,所以在口算练习时,只有形式多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在平时,家长注意采用多种方法来进行口算练习,例如看口算卡片以开火车的形式直接说出得数、对口令、夺红旗等数学游戏,还有如自算(自己在书中找口算题,规定时间内看自己能算对几道)、互算(同学之间互相出题,互相通过对比,来提高口算能力)、口算竞赛、抢答案等竞赛的形式,以增强练习的趣味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此外,除了在课堂上的练习之外,还可以建议孩子们在生活中运用,比如:孩子跟父母外出购物时,帮助家长口算用的钱数等,让父母把10以内的加减全部做成卡片,每天练习,这样就不会感到口算枯燥了。
3、口算练习要做到持之以恒
口算要做到正确熟练,必须坚持做到天天练。我的做法就是每天利用课前三至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听算20道口算题。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练习,日积月累总会有进步的。
4、养成良好习惯,保持口算的正确性。
口算中出现的错误,我们大多都认为是孩子粗心大意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因此,良好的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然而这些好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而是要通过长期以往有目的地训练,才能培养出这些好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对学生进行教育,教育他们养成“看清题目、计算仔细、书写整洁、自觉检查”的良好习惯,努力消灭计算错误,提高口算正确率。
总之,要提高一年级学生口算的正确率,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只有坚持不懈的过程,在口算练习中逐步形成数学思想和方法、掌握算法、理解算理、形成技巧、养成良好习惯,才能达到提高口算能力的目的。
《如何提高小学生口算能力研究》课题研究
第二阶段工作计划
城关镇北街小学 张居玲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一)学生方面:
1、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组织学生经历探索、练习、反馈的全过程。
2、让学生掌握算法,明白算理,提高计算的准确性,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认真审题、分析、检查验算、总结反思的良好习惯。
(二)教师方面:
1、通过研究,深入理解计算教学中所蕴涵的数学本质思想,积累学生出现的错题,分析错误原因,并以此为突破口,提高计算教学的实效性。
2、通过研究,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形成计算教学独有的个人风格。
二、研究的内容及措施
新课程对计算教学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对计算教学的价值观重新定位,计算教学不再是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 而是重视了数的概念教学,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并且把它和新课标中所倡导的生活实际、情感态度结合起来,要求学生的计算学习活动要从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转化成一个生动、主动和富有创造性的过程,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基于此,我们要研究的内容如下:
1、促进学生良好计算习惯养成的研究。
有的学生计算能力低,固然有概念不清、没有真正理解算理、没有熟练掌握算法等原因,但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我们认为,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让学生掌握一些方法。(1)造成学生数学计算的速度慢和计算正确率低的原因。(2)寻找能够提高学生数学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的教学突破口和教学训练方法等策略。
①以口算能力训练为突破口,加强学生口算训练。在每天中可以安排3—5分钟的口算训练,使口算成为学生每天的必修课,养成天天算的好习惯。
②在减负的前提下,控制一定的训练量,培训学生一定的数感能力。③在重视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的同时,对学生数学计算训练重视训练把握基础性,突出针对性,寻找规律性,适当综合性。
2、利用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
有关计算方面的基础知识广泛分布于小学数学的各册教材中,要求每位数学教师必须熟悉各册教材的教学要求,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年龄特征以及知识基础精心设计教案,灵活调控教学过程。在强化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研究措施:
1、剖析数学新课程实验课堂教学案例,依照新课程理论对案例进行剖析。
2、开展教学研究反思活动,在教师日常教学中不断研究,不断反思,积累教学成功的案例。
3、开展以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为主题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4、做好常规教学工作,从细节做起。
1)加强计算教学,上好新授课,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透彻理解算理掌握法则。
2)平常练习严要求,养成好的计算习惯。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认真审题、分析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自觉检查验算,独立纠正错误的习惯。
5)培养总结反思的习惯。学生建立一本错题本,平时作业中的一些错例,摘录在自己的错题本上,并写出产生错误的原因和纠正的方法,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经常这样做可以吸取平时的教训,在以后的学习中避免或减少错误的产生。
6)加强练习,运用多种形式,使学生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
7)收集错题类型,做到对症下药。每堂新授课可以加入前一天作业中的易错处,让学生改错。几节新授课后,在练习课中安排一节专门以改错类型的课,以巩固、运用新知识为主要任务,目的是及时针对学生作业中输出的错误信息,集中分析订正,使学生准确掌握新知识,并在改错中化知识为能力。
课题在本阶段所要解决的问题:
1、教师在计算教学中的教学理念。
2、教师在计算教学中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
3、要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改变学生的计算习惯。
4、以提高学生数学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
本课题重点研究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促进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掌握,难点是提高学生数学计算的正确率,使之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的合理和灵活。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案例研究法:教师记录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抓住典型案例,多次、重复完成,进行分析反思,探寻共性规律。
2、文献研究法。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并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来研究分析。
3、调查法:深入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实地调查,寻找错误的原因。
4、行动研究法:深入课堂,深入教研组,在调研中发现问题,针对问题研究对策,计算教学;开展教学研究课比赛,给教师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
5、通过个案研究,发现、整理、提炼、归纳,找出开展计算教学中的特色做法,找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有借鉴价值的先进经验,宣传推广,为提高计算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提供帮助。
6、经验总结法。搜集整理课题研究材料,总结、分析课题研究的经验,形成课题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