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岩 科技活动《让火箭飞……》设计与反思
科技活动《让火箭飞„„》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
中国是火箭发源地,可是不少孩子对火箭知识知之甚少。水火箭是越来越受到广大青少年欢迎的科技作品,也是学生进行反冲现象研究比较典型的案例。“水火箭DIY”这个主题活动综合性比较强,其中既有属于研究性学习领域的关于水火箭结构的腾空原理的探究,又有属于劳动与技术领域设计制作和改进水火箭的设计性学习活动,还是一次可以由学生策划和组织科技竞赛的校园科技活动。制作水火箭的主要材料饮料瓶的取得既便利又环保,使活动的开展不受条件性资源的制约,活动可行性很强。
(二)学生情况
《让火箭飞》这个青少年科技活动适用四、五、六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追求趣味性的课堂教学形式,向往和乐于尝试各种能表达自己情感的表现手法,初步具备了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能力。研究、制作及组织水火箭发射比赛,符合学生好动乐玩的天性,这是一个充满挑战和乐趣的学习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表现。他们会倾注更多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
(三)教学方式和手段说明
本课采用小组合作式、自主探究学习式、实践操作式、亲身感受等多种学习方式。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提供图片和录像资料,让学生对“水火箭”有产生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对学生自主进行“水火箭”设计和制作进行必要的指导,引导学生策划组织“水火箭”比赛。
(四)技术准备 1.教师准备
(1)分析学生起点行为、订定教学目标、设计教材、编写教案及流程(2)搜集相关数据、图片、教学影片(3)将教学数据整合以信息多媒体方式呈现
(4)将要准备的材料单发给组长,让学生在课前准备材料与工具.2.学生准备
制作水火箭的材料及工具,收集相关理论知识等。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了解火箭。2.能理解火箭升空原理。
3.能分析影响水火箭升空飞行的要素。
(二)过程与方法:
1.熟悉水火箭设计制作步骤。2.能够成功试射水火箭。
3.能解决问题并不断改进水火箭之最远飞行距离及精准度。4.能够发表与分享制作心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及团队合作精神。2.培养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能力。3.培养创造力及主动探究之精神。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一)活动设计概述:
活动主题《让火箭飞„„》,以自主探究为基本学习方式,以实践操作为主要途径,突出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过程性的特点,强调切身真实的体验。活动总时长4课时,具体设计如下:
第一课时:火箭发射原理的认识以及水火箭的制作方法。
第二课时:水火箭的制作。
第三课时:水火箭发射试验。
第四课时:水火箭的完善与改造。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一节科技实践课而不是一节手工制作课或是自然课,在以下方面得到凸现:
教学呈现了典型的科学探究学习过程。本课的教学方式不是单纯的学习有水火箭制作技能,也不是单纯的学习有关反冲的知识,而是在科学探究的背景下展开相关活动的。从问题情境的创设,到研究计划的讨论制定,到探究实验的进行,到研讨活动的展开,及后续探究活动的选择,就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学的基本方式不是演示和证明科学事实和概念,而是开展充分的科学探究活动,注重活动前的计划制定和预测,活动中的运用证据和做出解释,活动后的交流汇报与论争,强调探究的延续性,注意将课内的研究活动延伸到课外。这都是一节科技活动课的重要特征。
本节课利用了很多媒体资料和学具,尤其在分析火箭的工作原理时分别用气球试验和“神七”发射过程的实况录像作了分析说明,我觉得一方面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火箭的原理和发射过程的了解,另一方面也是本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而设计的,从课堂上学生的神情来看,这两方面的目的和期待都完全实现了。在第一课时结束后,也暴露了很多问题,比如教学环节的设计方面存在缺陷,经过课后反思,有些地方应该做一些调整,比如: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演示水火箭的发射试验,这样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出示相关资料以及原理的解释,相信效果会更好些。由于这是一个需要四个课时科技活动,所以需要在环节的设计以及细节上需要不断的完善。
第二篇:谁会飞教学设计与反思
《谁会飞》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目标:
1.观察图画,能用简单的语言概括画面内容。2.理解故事幽默的结尾。
3.初步建构和拓展关于动物飞行的经验。
二、教学准备:
1.观看一些关于动物飞行的影像资料。
2.读本中涉及到的动物的写实照片(不要卡通照片),最好能清晰反映动物的典型特征。
3.各种相关图片。
三、教学过程:
1.导入和幼儿一起复习歌曲《谁会飞》。
对幼儿说:“刚才我们唱了'谁会飞?鸟会飞,拍拍翅膀飞呀飞'。小朋友,除了鸟,还有什么动物会飞呢?”(此时幼儿可能仍会不断说出各种会飞的鸟,如麻雀、老鹰等。教师无需纠正,而应对其加以总结:你说得很对,这也是一种鸟,鸟儿会飞。)按照经验网络图(俘虏1),对幼儿给出的答案进行罗列和归纳(向幼儿示范文字记录的作用)。
然后,向幼儿出示一些动物图片,如大象、狮子、企鹅、鸽子、蚊子等,请幼儿指出哪些动物会飞、哪些动物不会飞,并贴到经验网络图中相应的位置上。通过讨论,帮助幼儿总结出动物飞行需要的基本要素--翅膀。
2.阅读图画(初次)遮挡文字,逐页观察画面,主要注意两条线索:
1.每种会飞的动物的翅膀有什么特征? 2.每个动物介绍自己会飞的时候,会怎么说? ① 第一页:老鹰在做什么呢?它是怎样飞的(请幼儿模仿老鹰飞行和俯冲的动作)?你们仔细观察一下,老鹰的翅膀有什么特点?(将幼儿的描述用文字记录下来。)想一想,老鹰会说什么呢?
② 第2-5页:同第1页(重点 不同动物的,模仿它们飞行的样子,让幼儿通过观察和动作,体验不同动物翅膀的特点和飞行的特点)。
③ 第6页:这是谁?它的翅膀什么样?它想做什么?它能成功吗?
④ 第7页:发生了什么事情?小鸡会说什么呢?小鸡为什么飞不起来呢?(无需展开讨论,引起幼儿思考即可。)3.阅读图画(再次)结合第一次大书阅读时的讨论和记录,用比较完整的语言总结出画面上有什么动物、它在做什么、它的翅膀什么样、它飞起来有什么特点等,为幼儿示范如何按照一定的线索完整描述画面的内容。例如第一页:老鹰在捉兔子,它的翅膀又大又硬,很有力量。它飞翔的时候用力扇动翅膀,飞得非常快!
4.总结分享自由活动时,还可以请有兴趣的小朋友帮助进一步的整理。将整理好的经验网络图贴在教室墙壁上,作为幼儿日常学习和讨论的资源。请幼儿回家后继续和家长一起探索关于动物飞行的知识,搜集会飞的动物和其他会飞的东西的图片。
《谁会飞》教学反思
《谁会飞》是中班第一学期的第一个读本,该读本巧妙的将重叠词的学习融入到对一些常见事物、动物的运动特点的介绍中,对于重叠词,我班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并不会陌生,在阅读时,老师通过肢体表演和小组比赛的形式激发孩子活动时的兴趣。
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位在叠词的正确使用上,有的孩子知道叠词但不知道使用;有的孩子知道运用但经常词不达意,需要肢体动作加以补充。因此在拓展环节中,通过仿编的形式帮助孩子学习正确运用叠词。活动分两步骤:一是替换;二才是仿编。这个过程由易到难,幼儿易接受。最后请幼儿画出仿编的事物加以对已学内容的巩固,整个活动目标明确,实施起来也很顺利,孩子们的参与积极性较高,不足之处是孩子的倾听分享意识不强,大部分孩子喜欢议论而不是听其他小朋友的发言。
第三篇:《叶子飞》教学设计与反思
《叶子飞》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活动目标
1、让孩子喜欢欣赏儿童诗,想销售量、感受诗歌的意境。
2、丰富孩子词汇:叶子、飞、吹、飘。
二、活动准备
1、PPT课件。
2、孩子们收集的小树叶。
3、课前带领孩子们走进大自然去“寻找秋天”
三、活动过程
1、结束:户外游戏“找树叶” 师:“起秋风了,我们去外面找找,看还有哪些形状的叶子,它们会像什么呢?看谁有新发现哦!
2、请孩子根据已有经验说出叶子的特征。
(1)师:宝宝们,你们都收集到了树叶吗?老师请你们说说你带来的树叶是什么样子的,看谁说得好。(2)师用诗歌里的语言进行小结。
(3)师:凉凉的秋风吹过来,好多的小树叶都离开了自已的妈妈,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小树叶飘散的样子,好吗?
3、出示PPT课件,引导孩子欣赏诗歌《叶子飞》。
(1)师:老师把秋天的小树叶编成了一首诗歌,你们仔细听听。孩子完整欣赏诗歌一遍。
(2)提问:诗歌里的小树叶是什么样子的,它们飘落时像什么?(3)引导孩子学习词汇,“叶子、飞、吹、飘,并用肢体语言进行表演。”
(4)这么多的叶子飘下来,你们想用它们来做什么呢? 孩子们讨论。
4、学习朗诵诗歌
(1)播放课件,孩子分句学习诗歌,理解诗歌意思。(2)师扮大树和风,孩子扮树叶,利用肢体帮助理解诗歌。(3)孩子们跟课件一起念2-----3遍。(4)分组进行诗歌表演。附诗歌:《叶子飞》 凉凉的秋风吹呀吹,彩色的叶了满天飞。有的圆,有的长; 有的像蝴蝶,有的像小船。秋天的叶子真漂亮。《叶子飞》课后反思
《叶子飞》是“你好,秋天”主题活动中一次诗歌欣赏活动。在主题活动中教师引领幼儿到大自然中区观察、寻找。了解秋天的水果,感受秋天的美。培养幼儿从小观察大自然的兴趣,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为此,课前我带领孩子们走进大自然去“寻找秋天”。我们收集了很多各种各样的叶子。在这种轻松有趣的氛围里,我开始引导孩子观察叶子的形状、颜色,我还让宝宝们说说它们以前的样子。
孩子们通过实物认识了一些秋天叶子的基本特征,这也是我在课前给孩子的一个知识铺垫。
带着“寻找秋天”这一环节的兴奋,孩子们很自然的进入主题。当我说到“秋天到了,凉凉的秋风吹呀吹呀,好多的小树叶都离开了自己的大树妈妈,我们一起来学学小树叶是怎样飘散的?好吗?”孩子们有的展开了胳膊学着树叶在空中飘飞的样子,有的慢慢的蹲下学着树叶缓缓落下,有的孩子则转了一圈在蹲下。孩子们的表现非常好,通过孩子们的肢体语言,我知道孩子们体会到了树叶轻轻飘落的感受。
接下来,我把孩子们收集的树叶展示出来,并提出问题“你们觉得这些树叶漂亮吗?他们看起来像什么?”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踊跃的回答着我的问题“像小船”,“这个像扇子”,“像月亮,像香蕉,像雨伞……”孩子们的世界总是精彩的。这时候的孩子们非常兴奋,都说着自己的想法。于是,我对他们说“秋天的叶子真漂亮,老师把秋天的小树叶编成了一首很美的诗歌,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从而,把孩子的注意引向了诗歌,让孩子们感受诗歌的意境。通过以上环节,对于孩子们理解诗歌意思的问题也迎刃而解,而不需要教师刻意去解释诗句的含义,而是将含义的理解融入进了对实物的观察里,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
最后,我将孩子们收集的树叶拼成了小船、蝴蝶等各种形状,加深了孩子们对诗歌的印象。
不足之处:
1、诗歌的学习在一字、一词、一句中,而我没有深入挖掘,如诗歌中的“飞,吹,飘”等动词,这些都可丰富幼儿的语言。
2、课堂的环节抓得不够紧凑,课堂时间的把握与课堂效果关系甚大。因此,以后要注意课堂的各环节的调整。
第四篇:让青春与梦想齐飞
演讲稿
让青春与梦想齐飞
也许你正挣扎于人生的得失,也许你正徘徊
于痛苦的边缘,也许你曾经苦苦等待,也许你曾经失败,但请记住,其实这一切都部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拥有青春,我们拥是有梦想!拥有梦想的青春是简单快乐的,拥有梦想的青春是奋发向前的,拥有梦想的青春是无所畏惧的,拥有梦想的青春是所向无敌的!来吧,用梦想的翅膀承载起青春的心,让青春与梦想齐飞!在极速发展的社会中,在事过境迁的现实里,青春是我们拼搏的资历;在忙碌无常的生活中,在钢筋水泥的建筑物里,梦想是我们奋斗的动力!青春的心蠢蠢欲动,让梦想带我们去远航吧。纵使山高入云霄,纵使水深不见底,纵使鸿沟无边际,青春的心有梦想的乘载,年轻的我们扬起梦想的翅膀,跨越困难,飞越极限。青春的我们带着梦想,可以在山顶领略众山小的风光,可以在水底观看鱼儿的嬉戏,可以在天际尽揽大地的神奇,是的,是梦想让不可能成为可能,是青春让不现实成为现实!其实在梦想与现实之间,只有那一层薄得可怜的黑纱,它残忍的把梦想和现实分开,只有有梦的人才可以撕破它,让梦想与现实完美结合,碰撞
出尘世间最璀璨的光辉。其实在青春与衰老之间,只有一段少得可惜的时间,它无情的把人生成两个阶段,只有好好把握住青春的人才能与衰老抗争,用坚定的信念叫衰老让步。梦想与现实只有一线之差,青春与衰老只是一步之遥,风华正茂的我们难道不该把握住青春,让梦越,让梦想与现实擦出火花吗? 青春是船,梦想是帆,搭乘青春之船,扬起梦想之帆,驶向现实的彼岸;梦想是路,青春是灯,踏上梦想之路,点起青春之灯,迈向光明的康庄大道。请不要害怕高处寒风凛冽,青春的我们能看到风光无限;请不要害怕天空乌云密布,拥有梦想的我们能让它彩光夺目;请不要害怕命途多舛,年轻的我们能经受起生命的考验;请不要害怕离现实万丈相隔,拥有梦想的我们能跨越一切!也许,青春的我们会迷茫,但梦想一如既往!也许,梦想最后不会成真,但青春的心无怨无悔!来吧,让青春的我们背上行囊,让梦想为我们导航,让我们带着梦想踏上人生的征途,让我们的青春一路高歌,让青春与梦想齐飞吧!
第五篇:让“飞歌”永远留在孩子心中——《苗岭的早晨》教学设计与反思
陈岱媛
一、教学目标 1.欣赏小提琴曲《苗岭的早晨》,感受作品表现的意境、a-ba的结构形式和不同段落的音乐特点。2.积极参与听、唱、动、奏等音乐实践活动,跟音乐模唱苗族飞歌的曲调。3.在音乐活动中初步感受和体验苗族独特的音乐文化。
二、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学唱苗族“飞歌”。1.师:小朋友们,老师放假到南方旅游,那里的景色可美了!到处都是绿油油的大山,到处都飘扬着这样的歌曲。(教师范唱飞歌曲调)2.情境模唱,学生初步感受“飞歌”音调。3.(出示旋律图形谱)老师把这首乐曲中最主要的几个音符写出来,请学生跟着老师唱,并用手势帮助唱准音符的高低。4.初步感受飞歌中的特色音b3,跟着音乐模唱。5.欣赏不同乐器演奏的“飞歌”,要求特别关注色彩音b3,并跟着音乐哼唱。6.了解这段旋律就是苗族特有的“飞歌”。7.结合短片,简介苗族。(l)头上和脖子上都有漂亮的银饰。(2)居住在西南的大山里。(3)飞歌是苗族人最爱唱的山歌。设计意图: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学生用“回声”来模唱“飞歌”的旋律。通过画图形谱和对比演唱,初步了解“飞歌”中的骨干音和色彩音,并能跟着音乐模唱。欣赏不同乐器演奏的“飞歌”,激发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感受不同乐器的音色,进一步熟悉“飞歌”的音调。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细化欣赏“飞歌”主题。1.师:今天,老师推荐给大家欣赏的是《苗岭的早晨》,它是根据苗族飞歌的音调创作的。飞歌的旋律就藏在当中,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听到飞歌的旋律就跟着哼唱。2.引导学生关注小提琴的音色,引出乐器,了解乐曲的演奏形式是小提琴独奏。3.简单了解小提琴:(1)认识小提琴的外形。(2)了解小提琴有四根弦,最里面的l弦最细,最外面的4弦最粗。(3)跟着老师或同学学习拉奏小提琴,再次体验小提琴优美的音色。4.分组演奏小提琴与钢琴,体验两种乐器的相互配合的效果。设计意图:模仿小提琴演奏,初步了解小提琴的外形和音色,了解弓与弦的粗细,为后面的欣赏做铺垫。通过模仿小提琴与钢琴的互相对答,感受两种乐器的不同音色,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熟悉“飞歌”主题。欣赏全曲。1.师:下面我们完整感受乐曲《苗岭的早晨》,听听飞歌出现在乐曲的什么地方,出现了几次。引导学生参与“飞歌”的欣赏。2.老师出示色块、图形和线条,引导学生用色块、线条和图形表现音乐的相同与不同。3.通过学生在黑板上贴图形,用自己的方式表现音乐的结构为三段体。设计意图:在学生对“飞歌”已经相当熟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欣赏全曲,借助“飞歌”出现的次数和位置,让学生形象地了解音乐结构,并尝试用图形、色块与线条表现乐曲的aba三段体结构。欣赏乐曲第二乐段。1.欣赏第二乐段的第一主题b1,并与第一乐段进行对比。2.引导学生跟着音乐拍手,并用图形谱加以引导。3.边拍手边加上“535”唱一唱,引导学生发现隐藏在该段乐曲中的“飞歌”主题。4.请男同学在双数小节加上“嘿嘿”的呐喊声,将音乐情绪推向高潮。5.完整欣赏乐曲第二部分,了解第一主题bl在第二乐段中出现的次数,感受小提琴与钢琴的完美配合。6.(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第二乐段第二主题b2的图形谱)引导学生跟着图形谱欣赏音乐。(1)聆听主题b2开始的比较低的三个音符,了解是用小提琴的粗弦演奏。(2)-边模仿演奏一边唱出句首的三个音符555和111,了解这段旋律仍然是由飞歌的曲调变化而来的。(3)加入响板和铃鼓等打击乐器参与演奏。7.完整欣赏《苗岭的早晨》,参与音乐演奏。设计意图:根据低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第二乐段的欣赏加入了演唱、律动、图形谱和打击乐器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在体验的基础上加深对音乐的感受。拓展延伸。1.拓展欣赏含有“飞歌”的音乐片段: 女声独唱——《苗岭飞歌》(阿幼朵)管弦乐合奏——《北京喜讯到边寨》 女声独唱——《苗岭的早晨》(吴碧霞)2.师:老师这里有几段音乐,你们听听当中有没有“飞歌”的曲调藏在里面,听到后举手告诉老师。3.结语:今天我们欣赏了小提琴独奏《苗岭的早晨》,还听了好几首含有飞歌曲调的音乐作品。同学们对飞歌的旋律一定已经非常熟悉了。课后,希望同学们到网上下载这些音乐作品来听一听,体验飞歌给我们带来的美的享受。2.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教师让学生听了三首含有“飞歌”主题的音乐作品,一是作为检测,二是再一次让学生了解飞歌独特的主题,三是为了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三、教学反思 《苗岭的早晨》选自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这首乐曲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陈刚先生1975年根据同名口笛独奏曲改编而成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其素材取自贵州黔东南苗族“飞歌”的音调。苗族的飞歌明朗高亢,多连续的上下跳进,节奏自由舒展,往往是几个密集的音符后突然放开,任意延长,展现出站在苗岭上纵情高歌的律动特征,b3的运用给旋律增添了独特的韵味。作曲家保留了原曲中苗族飞歌的音乐语言,同时吸收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法,结合小提琴的抒情特性进行创作。这首乐曲深受人们的喜爱,被编人多套教材,我选用的教材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如何让三年级的孩子对欣赏该乐曲保持“持久的兴趣”,如何让他们能够熟悉和再认“飞歌”的旋律,是我在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通过让学生参与听、唱、动、奏等音乐实践活动,我从如下几个方面人手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音乐带来的美的享受。1.情境导人,初步感受“飞歌”音调。好的“导入”,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即将学习的作品的内容和意境中去,做好学习的思想准备。根据低年级学生对事物充满好奇的心理特征,我在课堂伊始,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小朋友们,老师假期里到南方旅游,那里的景色可美了!到处都是绿油油的大山,听,大山里到处都飘扬着这样的歌曲。(教师范唱飞歌曲调)接着通过做“回声”的小游戏,情境模唱,让学生初步感受了苗族“飞歌”的音调。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情境导人法使学生如临其境,它的本质特征是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此推动学生认知活动的进行。2.参与音乐实践,强化音乐感受。新课标指出,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是在生动、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生成和实现的。由于三年级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容易分神。因此,我设计了多种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反复聆听、模唱飞歌的旋律。如,运用图谱解决“飞歌”学唱的难点,把飞歌中最主要的几个音符按照高低写在山的图形上,直观展现旋律的高低,引导学生较准确地演唱;请学生欣赏不同乐器演奏的飞歌,让他们跟着模唱等。在欣赏乐曲的第二乐段时,引导学生跟着音乐拍手,并用图形谱加以引导。然后再加上“535”唱一唱,引导学生发现隐藏在该段乐曲中“飞歌”的主题。请男同学在双数小节加上“嘿嘿”的呐喊声,将音乐的情绪推向高潮。欣赏第二主题时,引导学生跟着老师边画图形谱边欣赏音乐。主题开始的三个音符比较低.是用小提琴的粗弦演奏。教师通过模仿小提琴演奏,一边演奏一边唱出句首的三个音符555和ill,感受这段旋律仍然是用飞歌的曲调变化发展而来的。最后,再请学生加入响板和铃鼓等打击乐器参与演奏。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加深了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3.关注母语文化,开阔音乐视野。在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中,首次出现了一个词语一“母语音乐文化”。目前,世界音乐文化研究重点趋向本土母语文化,重视母语文化的音乐教育,是世界音乐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中华母语音乐文化”是由55个少数民族以及汉民族各个地域不同风格的音乐组成的。这也是我选择《苗岭的早晨》作为教学内容的初衷。在这堂课中我紧紧抓住苗族最有特色的“飞歌”音调,让学生了解“飞歌”是苗族人最爱唱的山歌。通过模唱和参与音乐活动,不断强化学生对“飞歌”的感受,让“飞歌”深深印在孩子的脑海中。在课堂教学的最后,我给学生听了三首含有苗族“飞歌主题”的音乐作品,一是作为检测,了解孩子是否记住了“飞歌”的主题,尤其是色彩音的出现,能否准确辨别出来;二是再一次让学生聆听“飞歌”独特的旋律,加深对“飞歌”的印象。三是让学生聆听不同作品中的“飞歌”旋律,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音乐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欣赏音乐作品,我们也让学生简单了解了苗族。4.凸显音乐本体,关注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音乐素养”一词是2011版课标中重点关注的。作为音乐教师,我们要通过每一首音乐作品和每一节音乐课,不断提升孩子的音乐素养。虽然这次上的是一堂音乐欣赏课,但在课堂教学中,我特别关注学生歌唱能力的培养,通过自己的范唱,请学生跟着老师模唱等方式,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歌唱素养。同时,音乐是听觉艺术,引导学生反复地听、对比着听、参与着听„„训练学生“音乐的耳朵”,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提升音乐素养。(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虹桥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