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论文《离骚》教学中的几点收获
《离骚》教学中的几点收获
个旧一中
冷绍兴
现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安排了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其中包括战国时期楚国人屈原的《离骚》,文章节选了两个片段(“长太息以掩涕兮„„岂余心之可惩?”),共25句。节选部分仅占全诗内容373句的1/15,可却成为高中文言教学中一块不得不啃的“硬骨头”。一则因为师生面对如此多的生僻字、意象、难点等等,难以下手或简单敷衍;二则该文是如今高考要求背诵默写的高中14篇必考古文之一,师生不得不硬着头皮教学和机械背诵;三则许多师生对该文不感兴趣,教学后不久便忘得一干二净,效果不好。
笔者从教多年,以往教学《离骚》也总感觉出力不讨好,学生提不起兴趣,对该篇的教学与许多同仁一样自然产生了教学“阴影”,遇到该篇总会简单处理,或勾画几句名句,或重点讲几个字词,或介绍背景与主题等等。最近,笔者喜欢上了《离骚》,在教学中也让学生喜欢上了它,现就教学中的几点实践与感悟与同仁分享。
一、正确划分节奏,有韵味地诵读
学习本单元,要求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清代学者刘熙载在其《艺概》中这样谈及《离骚》的节奏特点:“顿挫莫善于《离骚》,自一篇以至一章,及一两句,皆有之,此所谓反复致意者。”因此,正确划分文章句子节奏,有韵味地诵读,在教学中显得非常重要。《离骚》属于“楚辞体”,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在句式上往往体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兮”是比较突出的感叹词,成为停顿与感情渲染的代表词;第二,楚辞体往往呈现出“„„以„„兮,„„而„„”的固定句式,在节奏上有一定规律;第三,句式长短不一,又多用对偶手法,呈现出错落中见整齐、整齐中又富有变化的特点。
笔者将文章节选的两段作了节奏划分,要求学生按节奏慢读,体味屈原表现出来“虽处境困厄却坚守节操”的感情。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 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圆/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在反复的吟咏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断句、停顿,把握节奏,揣摩感情,懂得楚辞题的吟咏风格,在吟咏中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甚至摇头晃脑,进入情境,师生的朗读将带来不一样的效果。在反复的吟咏中,学生也会逐渐对楚辞体的语言风格、句式特点等有进一步的认识,甚至审美愉悦,读出韵味,读出美感。
二、捕捉和归纳意象,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作者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千百年来,意象也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一道亮丽的风景。
《离骚》的一大特点就是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在文章节选的两段中,虽然文字不多,但意象却丰富而鲜明。例如“蕙纕、揽茝、娥眉”比喻高尚的德行,“众女”比喻许多小人,“绳墨”比喻准则,“鸷”指凶猛的鸟比喻高洁的自我,“鸟”指一般的鸟比喻一般的人或小人,“兰皋、椒丘”分别指长着兰草的水边高地和和长着椒树的山岗,都代表了高洁、正直、美好等,“芰荷、芙蓉”更是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代表,正因如此,作者才发出“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的感叹。这缤纷多彩的服饰,更彰显了作者追求高洁品行的美好形象。
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曾写道:“从屈原开始,中国文学摆开了两重意象的近距离对垒。一边是嫉妒、谣诼、党人、群小、犬豕、贪婪、溷浊、流俗、粪壤、萧艾,一边是美人、幽兰、秋菊、清白、中正、求索、飞腾、修能、昆仑、凤凰。这种对垒,有写实,更是象征,诗人就生存在两边中间,因此总是在磨难中追求,又在追求中磨难。”作为诗歌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的意象,已经深深烙上了作者和读者的感情印记。因此,教师在教学《离骚》中一定要引领学生分析诗中意象的意义,让学生明白象征手法运用的独特妙处。选文中“蕙纕、揽茝、娥眉、鸷、兰皋、椒丘、芰荷、芙蓉”等意象均有同样的规律,即都表现了作者对美好高洁品行的追求,象征自己高洁的品德,从而让学生懂得屈原为什么总爱用花花草草装扮自己,特立独行的表现,让学生懂得屈原在艰难困苦中反复强调“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的决心与勇气。屈原在遭到朝廷排挤、怀王不解、小人离间等众多困难时,仍然保持清白、刚正不阿、修行品德、献身正道,其形象正是因为这些意象群的运用而变得更加鲜明、高大,艺术气息更加强烈,其精神境界因这些意象群的运用而更加美好,充满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
三、认识文章通过环境艰难的铺排反衬屈原内心对高洁品行追求的特点
作为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离骚》更多的是直抒胸臆,虽处境困厄,却坚守节操。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这样陈说《离骚》的创作背景:“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馋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矣。”
在课文的两个选段中,第一段反复铺排屈原所处的环境异常艰难。例如:从“謇/朝谇/而夕替”(早上进谏而晚上即遭贬黜)一句可看出屈原遭到“朝廷排挤”的痛苦;从“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怨恨君王荒唐啊,始终不体察我的良苦用心)一句可看出屈原遭到“怀王远离”的无奈;从“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许多女人嫉妒我秀美的娥眉啊,诽谤我好做淫荡之事)一句中,可看出屈原遭遇“小人谗言”险恶;从“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违背准绳而随意歪曲)中,可以看出屈原身处“黑白颠倒、是非不分、制度混乱”的恶劣社会环境中。在客观现实的如此困窘下,屈原发出了“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只有我在此时走投无 路)的感叹。“穷”成为屈原外在环境艰难的真实写照,也是其欲拯救楚国黎民百姓、政坛王朝于**之中理想破灭的哀叹体现。
纵使环境如何艰难,可依然不能扑灭屈原内心炽热的忧国忧民情怀。文章通过一系列对环境艰难的刻画,更反衬出屈原保持高洁品行、坚守正道、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使屈原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例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长叹一声而掩面流泪啊,我哀伤百姓的生活多灾多难)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本是我心中所崇尚的美德啊,即使为之死多次我也不后悔)一句表达例如作者追求美政、至死不渝的忠贞;“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宁愿突然死去,随流水而长逝啊,我也不肯做出那种世俗小人的丑态)一句表达了作者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的坚定;“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啊,本来是古代圣贤所推崇的)一句表达了作者刚正不阿、献身正道的誓言;“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不了解我也罢了啊,只要我本心确实是美好的)一句写出了作者修身洁行、置别人看法于不顾的决心;“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人生各有各的乐趣啊,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即使被肢解我还是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因受挫而改变的吗?)两句道出了作者以修行为乐、至死不变的铮铮誓言。正是这一系列的内心情怀的真情告白,文章通过直抒胸臆和反衬手法,使屈原虽处境困厄却坚守节操的形象异常鲜明,艺术效果强烈。
教学是一门充满缺憾的艺术,任何一篇文章都需要读者不断发掘,发现亮点,使作者留下的艺术空框日臻完善,可谓见仁见智。在教学中,语文教师承担了引领学生走进艺术殿堂并不断挖掘文章内涵得到审美愉悦的任务。为此,语文教师就应该对每篇文章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断整合观点,使课堂充满个性化,使每篇课文呈现亮点,一课一得,甚至让我们的学生多年以后回想起来,仍然对课堂乃至课文中的一个细节记忆犹新,我想,语文教师的成功莫非如此。
第二篇:教学中的小收获论文
教学中的小收获论文:浅谈教学中的小收获 1.重视教师的言传身教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高尚的人格和渊博的学识将在学生的心灵上打下深深的烙印,甚至影响他们的一生,中学生模仿性强、可塑性大,为此,我们必须处处以身示范、严于律己,做好他们的引路人,同时,教师在讲授数学时应有一种愉悦感,不将其看成是一种劳动,而应看成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放松的好方式,因为学生善于觉察教师的喜怒哀乐,他们是教师的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出教师自己对学习的态度、对学习的喜恶,所以要用教师的快乐和兴趣去感染熏陶学生。
2.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信任、互尊、互敬、互助关系,要使学生热爱老师,老师首先要关心和爱护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平时工作中,教师要多关心学生,多与学生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困难,为学生如何战胜困难出谋划策,想方设法使学生忘掉不快,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常和学生谈人生哲理,常激励学生奋发图强,不怕困难,积极向上。教学任务的完成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协作来实现的,教育要永远以人为本,我们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能一棒子打死,不
高高在上,让学生感到压抑,学生始终是我们课堂上的“主人翁”,我们教师心中的“上帝”。
3.注重榜样的作用
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在学生中不时树典型,无疑是让学生感受到师爱师信的力量,看到了群体中不断涌出的浮标(暂时的榜样)。
值得注意的是要着力表扬中差生中的独特见解,优秀作业,特别是非智力因素(如学习动机、兴趣、态度、爱好、性格、情感、意志等)提高了的同学,要经常进行集体或个别的表扬和鼓励。首先是要善于捕捉典型,适时树立,不要固定不变,更不能只固定在几个尖子生身上。经常有被我树立的典型,一直没有倒下,学生家长非常高兴,学生本人更是“热血沸腾”。对学生课堂上或作业中的独特见解,请学生到讲台上来当“老师”,讲给大家听,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妙招,也能激活课堂,因为学生善于向自我挑战。
第三篇:【教学设计】《离骚》
《离骚》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课文《离骚》属于苏教版必修三“号角,为你长鸣”专题中的“殉道者之歌”板块,专题要求是文本研读,所以教学设计的重点放在对文本的熟悉上,包括生字词的熟读、诗文意思的疏通、诗文句子的赏析。而文意部分主要运用讲读法、逐节读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词词义。赏析部分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分组研读讨论后,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的感情以及优美的语言表现手法。
﹙一﹚学习任务分析
课文节选部分是《离骚》的第一部分,叙述诗人家世出身,生辰名字,以及自已如何积极自修,锻炼品质和才能。而诗人屈原则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一个伟人。从最基本的情况开始了解屈原有助于高一学生加深对屈原的了解,并进一步感受屈原的爱国之情。这对于一批正在建立价值观、人生观的高中生来说是必要的,能够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人生观。课时安排:2课时 ﹙1﹚教学重点
①了解《楚辞》、《离骚》以及屈原等文学常识。②反复诵读,熟悉课文生字词,疏通诗句。﹙2﹚教学难点
①学习本文象征手法和对偶手法的运用。
②感受作者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③了解“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二﹚学习者分析
通过一个学期的语文学习,教学进程到达必修三的时候,学生对文言文都有了一定的概念和文言基础,但是难点仍旧存在,比如较难的文言字词,比如特殊的语言表达手法的赏析,比如需要从文本来理解屈原的爱国之情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所以教师授课时需要耐心引导学生思考和研读。同时高一学生正处于建立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教师要在教课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感和追求精神,有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体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楚辞》、《离骚》、屈原等文学常识。
2、诵读课文,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体会骚体诗的节奏。
4、了解屈原的“香草美人”意象。﹙2﹚过程与方法
讲读文意,讨论屈原的理想追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屈原的生平,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四﹚教学准备
课前分组,布置课前预习工作;准备讲课稿。﹙五﹚板书设计
离骚
屈原
一、自己的身世、品质和自修。<标一、二的这级大标题先写> “内美”(内在美德)、“修能”(优良的才能)
二、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六﹚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在《沁园春·雪》中我们曾读到这样一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而《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而鲁迅先生高度评价《史记》时说过:“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前半句赞其史学价值,后半句赞其文学价值的同时也高度赞扬了离骚。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看一看鲁迅先生都称好的《离骚》。
【新课教学】 第1课时 1.<了解《楚辞》>提起屈原,我们就会想到《离骚》,想到《离骚》,我们就会说那是《楚辞》,一种与《诗经》相提并论的文学体裁。那么,什么是“楚辞”呢? 1A.《楚辞》的定义
“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渊源于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上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1B.“楚辞”的来源﹙如时间紧迫,此部分内容不讲﹚
①楚辞的形式,从直接的因素来说,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但歌谣是用来唱的,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楚辞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在于篇幅较长,如《离骚》、《招魂》、《天问》,另一方面,它是“不歌而诵”的,但又不像散文那样的读法,而是用一种“吟唱”式的特别声调来诵读。
②楚地盛行的巫教,使之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楚国巫风盛行,充满了原始的宗教气氛,这使得屈原在创作时大量运用神话材料,驰骋想象,上天入地,给人以神秘的感受。③受《诗经》的影响,如比兴手法的运用。2.<屈原及《离骚》介绍> 2A.屈原,名平,字原,湖北秭归人,战国末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他出身于贵族家庭,曾受到怀王的信任,担任过左徒、三闾大夫等官职,参加过起草宪令和从事外交活动。他学识丰富,具有远大的理想,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任用贤才,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但他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和馋害。怀王不辨忠奸,听信谗言,把屈原放逐到汉水以北。后来,怀王受秦国欺骗,客死于秦。顷襄王继位后,屈原曾被召回,但不久又被放逐。这时的楚国日益衰败,于公元前278年国都被秦国攻破。屈原悲痛欲绝,于这一年阴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2B.屈原的思想性格特征
屈原的政治理想就是“美政”,即圣君贤相的统治和民本思想。但是,他的“美政”思想却并不能得以实现,因为他不愿意于腐朽贵族同流合污。然而,他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楚国人民,坚强不屈,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2C.屈原的作品:《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2D.《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也是最早的抒情诗,也有人称之为《离骚赋》或简称《骚》。在文学史上,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共373句,2490字,被称为诗家的绝唱。
3.<朗读诗歌> 3A.听录音诵读,读准字音
3B.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a.一般每句二到四个节拍,随文意划分b.注意重音c.注意延长d.注意感情
3C.学生自读 4.<讲解生字词>
依据课文注释理解生字词。教师带领学生逐字逐句进行翻译。第2课时
5.<疏通课文并赏析> 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
明确:1~5节诗人略述自己的身世、品质和自修。6~12节写诗人的政治理想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解说:本课虽有详细的注解,但对学生来说仍有阅读障碍,因此学习之前让学生自读是非常必要的,尤其要反复诵读)疏通课文
1>学生朗读1、2节(“帝高阳之苗裔兮”至“字余曰灵均”),教师提问:这两节写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
1、2节,诗人自述身世和名字的来历。追述世系,说明他与楚国血肉相连;叙写名字,点出他不凡的风度、仪态。
2>指定一名学生朗读3、4节(“纷吾既有此内美兮”至“夕揽洲之宿莽”)。提问1:如何概括3、4节的内容?
明确: 3、4两节自述早年就怀有远大的理想与美好的志趣,积极努力,勤奋不懈。提问2:诗人有着怎样的品质?是怎样形象地描绘的?
明确:诗人既有“内美”(内在美德)又有“修能”(优良的才能),可见他品性高洁、才华出众。诗人展开想象,想象自己披上江离与幽香的白芷,又联缀起秋兰作为佩饰。借香草(“江离”“辟芷”“秋兰”)象征自己的美质和才能。3>学生集体朗读第5节。
提问1:本节内容有何深刻含义?
明确:本节四句从天时运转,春生秋杀,草木零落,年岁将尽想到君王,担心君王如果不能及时建立道德,举贤用能,则将年华老大,无所成就。
提问2:“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在行文上有何作用?
明确:起过渡作用,诗歌“至此方入题”。它引出了楚王不举贤能则将灭亡的道理,并开启下文,抒发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4>学生自由诵读。
赏析 同学们,在理解了这一节诗歌的基础上,我们一起来赏析这两节诗歌。提问1:原文中哪些句子表明了屈原的理想? 明确:惟草木之零落兮„„来吾道夫先路
提问2:这些句子表明了他的理想,但他有没有像《氓》中那样把自己的感想直接明白而又清楚地表达出来呢?他是用怎样的方法来表达的呢?这种方法叫什么?
明确: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政治理想,而是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即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除了在这里用了象征手法外,另如“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朝搴陂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等都用了象征手法。它源于《诗经》比兴手法,形成了“香草美人以比君子,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的兴寄传统。
提问3:课文中除用了象征手法来阐述自己政治理想外,在这一段中,还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对比﹙纵向对比——用圣君贤臣与昏君奸臣作对比;横向对比——用党人的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作对比﹚
提问4:把自己想象成屈原,再读课文。文章如此动人,除了真情实感,还得益于语言,你认为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①浪漫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诗人尽情地发挥出他那神奇的想象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志。②比喻手法的运用。最显著的莫过于“香草美人”意象。
③对偶句式的运用。在诗中大量锤炼的对偶句,是时诗歌语言发展的重大贡献,对后来的诗赋词曲等各种文学样式的语言运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提问5:《离骚》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它的意象香草美人了。那到底是怎么表现的呢? 明确:《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
具体说明诗人是怎样运用的。
明确: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6.<课外拓展>我们学习《离骚》的第一部分,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离骚中的其他名句,体会一下它们表现了屈原的什么品质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亦作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现身理想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小结】
在感受了屈原的不凡气度,高洁品质之后,让我们一起来齐读一边课文作为我们这节课的收尾,边读边感受屈原所想要表达的思想。
【形成性练习】
1.你最喜欢《离骚》中哪两句诗,哪句或哪几句诗引起了你的共鸣。
2.屈原的爱国思想感情对你有什么启发?请写一篇 400 字左右的短文,只要能抓住一点即可。
第四篇:《离骚》教学设计
《离骚》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2、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4、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教学重点、难点】
1、赋和比的写法。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3、背诵。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解说;本文是一篇节奏感很强的古代抒情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应以朗读为主,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感悟能力。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以完成教学目标。)
【媒体设计】
放录音或配音朗读。
【教学时数】
第一时
一、导语设计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这节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便是从中节选出来的。
三、研习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⑴ 读文。放录音,扫除文字障碍。
⑵ 学生自读文。要求学生对照文注解弄清内容,并进一步强化生难字(教师巡回指导)。
⑶ 学生就疑难字、词、句提问。
⑷ 堂训练。
① 区别下列各组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
之:
哀民生之多艰
高余冠之岌岌兮
以:
长太息以掩涕兮
既替余以蕙兮
竟周容以为度
固:
固时俗之工巧兮
自前世而固然
②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不吾知其亦已兮。
长余佩之陆离。
⑸ 文总理。
全诗工13节,26句。前7节自述遭贬的政治原因,后6节抒发不变初衷之决心。
⑹ 放录音,指导朗读、背诵。
2、布置作业:背诵文。
第二时
一、检查背诵
二、具体研习文
1、讨论诗人追求的理想:
明确:
总的理想是希望楚王能任用贤能,楚国能繁荣富强。具体表现:
⑴ 热爱祖国、忧国忧民。
⑵ 坚持正义,坚持真理,不同流合污。
⑶ 加强自身修养,追求美好的品德。
2、研习1~7节:
⑴ 这一层作者自述遭贬的政治原因,请同学们找出自己的话概括遭贬原因。
⑵ 面对遭贬,屈原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3、研习8~13节:
诗中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据此,有人认为:面对强大的敌人,屈原妥协了。请同学们朗读后讨论。
三、欣赏品味
1、品味赋的写法:
本篇的赋既用于叙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真实而易于接受。如用于抒情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如用于叙事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2、品味比的写法:
本文用花草禽鸟来比喻自己美好的品德。还用打比方来说理。如用“鸟之不群兮”来说明自己不同于世俗小人。“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比喻君子与小人不同流合污。“偭规矩而改错”比喻“党人”破坏法制。
四、布置作业
后讨论:屈原的精神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他的精神影响到哪些后来人?你怎样看待这种精神?请将你的看法写成短文。
第五篇:离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思想目标: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知识目标: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掌握“修 姱 ”、“羁”、“谇”、“怨”、“浩荡”、“溘”、“尤”、“反”、“ 忳 ”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能力目标: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1、赋与比的写法; 2、“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媒体设计:
配音朗读磁带、投影胶片。教学时间: 两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提问: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 》中慨叹封建帝王武功有余而文才匮乏时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的“风骚”指的是什么?(《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
2、简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与之相提并论的《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所以,“风骚”就成了文学的代名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楚辞》中的名篇《离骚》。(板书课题:《离骚》)
二、解题
1、简介屈原:
(约前 339-约前 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 原,又自云名 正则,字 灵均。战国楚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其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其作品
2、简介“楚辞”:
① 诗体名。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
② 总集名。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 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③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3、解题: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
“离”,通“罹”,“遭遇”义;“骚”,“忧愁”义。“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司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班固解释为“遭遇忧患”;王逸解释为“离别的愁思”;也有人解释为“牢骚”。现多采用班固的解释。
《离骚》前半部分,作者反复倾诉其对于楚国命运的关怀,表达了他要求革新政治、与权贵集团斗争的强烈意志;后半部分又通过神游天上、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叙述,反映出他热爱楚国的思想感情。作品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全诗 372 句,93 节,2464 字,课文是节选。
三、新授
1、放配乐朗读磁带,扫除文字障碍。
2、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对照注释,弄清课文内容。
3、学生质疑。
要求:对自己不能理解、小组讨论也不能理解的疑难字、词、句进行提问。老师作出回答。
重点讲解下列实词的意义: 修 姱 :修洁而美好。羁: 喻指束缚、约束。谇: 谏诤。
怨: 恨。(“恨”在文言中多为“遗憾”义)浩荡:多义词,这里为“荒唐”义。
民心:人心。(前文“民生”可解释为“人生”)溘: 突然。(“溘然长逝”中的“溘”即为此义。)
忍尤:忍受强加的罪过;尤:这里作“罪过”讲。(“以儆效尤”中“尤”即此义;“怨天尤人”中的“尤”为“归咎”义;“无耻之尤”中的“尤”为“特异”、“突出”义。)反:文言文中多作“返”讲。忳:忧闷。
岌岌:高耸的样子。(“岌岌可危”中的“岌岌”形容十分危险。)陆离:修长的样子。(“光怪陆离”中“陆离”形容色彩繁杂。)
4、学生说出课文意思。要求:指名 3-5 人回答;纠正。5、课堂练习:(幻灯打出)区别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1)之 哀民生 之 多艰 高余冠 之 岌岌兮(2)以 长太息 以 掩涕兮 既替余 以 蕙纕兮 竞周容 以 为度
(3)虽 余 虽 好修姱以靰羁兮 虽 九死其犹未悔
四、作业
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指导朗读、注意节拍 如:长太息 / 以掩涕兮 余 / 独 / 好修 / 以为常 虽 / 体解 / 吾 / 犹未变兮 岂 / 余心之 / 可惩 讲解:一般每句二至四个节拍,随文切分。、注意延长 如:悔相道之不察兮--忽反顾以游目兮--讲解:“兮”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语气词“啊”,因此读音要延长一些。3、注意重音 4、注意感情
讲解:在理解诗句含义的基础上注意读出感情。诗人在感叹时要读得深沉而有力,诗人在充满理想时要读得激越而昂扬;读出诗人在遭受屈辱之后的悔恨和愤懑;还要读出诗人在“众女”种种丑态面前所表现出的高昂气节,在崇高理想面前所表现出的一往情深。
二、当堂背诵
三、研讨课文 1、理解思想内容 分析、讨论、概括:
§(1-7): 述怀,揭示“朝谇而夕替”之因,表达“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意志。§(8-13):反省,表现为追求美政、美德“虽体解吾犹未变”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怀。
2、赏析重点诗句
讨论:在述怀和反省中,有哪些诗句能表现出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 明确:(幻灯打出)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宁客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自我完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四、分析特色、深刻的现实内容与高度的浪漫主义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
《离骚》作为一首宏伟瑰丽、令人回肠荡气的政治抒情诗,以大胆的想象、夸张和象征等手法,生动而曲折地反映了楚国的现实斗争,表现作者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广忧愤和精神上的追求。
2、语言特色。
以六字句为基本句式,加上虚字“兮”,参差变化,舒展自如;双句押韵,节奏铿锵而活泼变化,抒情淋漓酣畅,声情并茂;间以楚地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3、赋的运用。本篇的赋既用于叙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真实而又易于接受。例如用于叙事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用于抒情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4、比兴手法。
屈原比兴手法的运用,较《诗经》亦发展了一大步。(重点分析“比”)(幻灯打出)
(1)王逸《楚辞章句》评《离骚》:
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 于 君……
(2)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评《离骚》: 其行洁,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
思考:王逸、司马迁是如何评价屈原在《离骚》这首诗中所运用的比兴手法的? 讨论,明确:
王逸把《离骚》的意象体系分为三类:社会性的意象群,自然界的意象群,神话界的意象群。课文中的意象体系多为第一、二类,即主要以“香草美人”为喻(蕙,茝,芰荷,芙蓉,蛾眉等),表达自己高洁的胸怀、美好的心灵。正如司马迁所说的那样:“其行洁,故其称物芳。”屈原借助“香草美人”托物喻志的手法,为后代诗人作家所普遍借鉴,成为我国诗歌的抒情传统。借景抒情、托物以讽、悲秋伤春成为唐诗宋词的主调,正说明了这种艺术创造的深远影响和巨大生命力。
此外,屈原善于运用打比方来说理,如:“鸷鸟之不群兮”说明自己不同于世俗小人;“何方圆之能周兮”比 喻 君子与小人不同流合污;“ 偭规矩而改错”比喻“党人”破坏法制,等。
五、布置作业
1、下列这副对联说的是哪一位作家?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2、你最喜欢《离骚》中哪两句诗,哪句或哪几句诗引起了你的共鸣,屈原的爱国思想感情对你有什么启发?请写一篇 400 字左右的短文,只要能抓住一点即可。
3、课外阅读《语文读本》《屈原诗两首》(《涉江》、《国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