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学案与教科书的关系
小学语文学案与教科书的关系
新课改和高效课堂要求我们必须彻底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思维定势,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高效课堂要通过课堂重构及转变质量增长方式来实现。导学案介入课堂是很好的突破方式。“导学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基于导学案的小学语文课堂必须保证 “一变”“一不变”。变的是课堂结构、基本策略、导学手段等。不变的是语文课程的特征,语文课堂赋有语文味,需要加强语言文字的必要训练。
一、处理好“教案”与“导学案”的关系
“教案”侧重在“教”,是教师实施教学的流程图;“导学案”侧重在“学”,是学生在教师有效“导”的前提下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线路图。从另一个层面上说,“教案”是“纲”,“导学案”是“目”,“纲”举“目”张,“导学案”必须是教师依据“教案”和学情,通过问题引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案”是“唇”,“导学案”是“齿”,“唇”“齿”相依,“教案”与“导学案”应水乳交融,相互辉映,一旦脱离,则“唇”亡“齿”寒,导学案将失去其应有的作用。
二、导学案课堂必须“始出问题,归于问题”
1、课堂应该以问题为楔子,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课始,反馈导学案预习效果。梳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敏锐地提取出有价值的问题作为本节课探究的重点。以此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全班交流。特别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引导学生深入课文,抓住关键词句,在反复读悟中解决问题。这样既保持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即语言文字的训练),又发挥了导学案的导学功能。
2、课堂呈现的问题应该“激兴趣、低起点、层次化、贴生活、重体悟”。兴趣是生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问题应该引起学生探究的渴望,不能深,不能让学生无从“下口”,要有“问题一出来,课堂一锅粥”的热烈探讨气氛。要学生参与程度最大化。围绕教学目标,问题逐渐纵深下去,体现出层次性。要努力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
三、导学基本策略
1、教学方法。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为前提,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学,自由讨论,自我反思。让每个学生说起来、动起来。注重学法指导,点拨适时恰当。注重学生学习形式的多样。如读,可以轮读、互读、评价读、个人读、小组读等。评价方面,如互评、小组评、全班评、师生共评等。
2、小组合作。以学生自主探究为宗旨,以形成习惯为本质,发挥团队集体智慧。要在问题受阻时运用小组合作,体现小组合作价值。要在学生互学时、互相批阅导学案时运用。要明确组长的组织、榜样职责,要激发每个小组成员的参与热情,增强团队荣辱意识。要有小组竞争和考核机制。
3、评价积极。以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为根本。评价形式多样化,有针对性、激励性。
第二篇: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1、二年级下册第11课《难忘的泼水节》
2、二年级下册第18课《雷雨》
3、三年级下册第5课《翠鸟》
4、三年级下册第10课《惊弓之鸟》
5、四年级下册第2课《桂林山水》
6、四年级下册第11课《蝙蝠与雷达》
7、五年级下册第1课《草原》
8、五年级下册第 14课《再见了亲人》
9、六年级下册第10课《十六年前的回忆》
10、六年级下册第14课《卖火柴的小女孩》
备注:以上均为第一课时
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1、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
2、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克与千克第一课时
3、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可能性
4、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和面积单位第一课时
5、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
6、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一课时
7、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8、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第一课时
9、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10、六年级下册第三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第一课时
小学英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1、4A Module 1Unit 1(第2 ~3页)
2、4A Module 1Unit 2(第6 ~7页)
3、4A Module 1Unit 3(第11 ~12页)
4、4B Module 3Unit 1(第33页)
5、4B Module 3Unit 2(第36 ~37页)
6、4B Module 3Unit 3(第40页)
7、5A Module 2Unit 3(第24 ~25页)
8、5B Module 2Unit2(第27页)
9、6A Module 3Unit 3(第42页)
10、6B Module 1Unit 4(第14 ~15页)
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1、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童趣》
2、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理想》
3、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6课《皇帝的新装》
4、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背影》
5、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苏州园林》
6、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桃花源记》
7、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沁园春雪》
8、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故乡》
9、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孔乙已》
10、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威尼斯商人》
备注:以上均为第一课时
初中思想品德(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1、七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三框《让生命之花绽放》
2、七年级上册第九课第二框《防范侵害 保护自己》
3、七年级下册第一课第三框《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
4、七年级下册第八课第一框《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
5、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第一框《我知我师 我爱我师》
6、八年级上册第九课第一框《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7、八年级下册第四课第一框《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
8、八年级下册第八课第二框《维护消费者权益》
9、九年级全一册第二课第一框《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
10、九年级全一册第十课第一框《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
初中美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1、七年级上册第二课《卡通故事》
2、七年级上册第四课《标志设计》
3、七年级下册第一课《画家乡的风景》
4、七年级下册第六课《灯饰设计与制作》
5、八年级上册第五课《与米罗游戏》
6、八年级上册第八课《绚丽的阳光》
7、八年级下册第一课《五角星》
8、八年级下册第七课《心灵的关爱》
9、九年级下册第二课《长城礼赞》
10、九年级下册第五课《让图表说话》
初中英语(义务教育教科书):
1、7A Unit4Grammar(第47 ~48页)
2、7A Unit 6Comic strip and welcome to the unit(第68 ~69页)3、7B Unit 2Reading(第20 ~22页)
4、7B Unit 3task(第40~41页)
5、8A Unit 2Integrated skills(第32~33页)
6、8A Unit 5Main task(第89~90页)
7、8B Unit 1Grammar(第13~17页)
8、9A Unit 2Integrated skills(第36~37页)
9、9B Unit 3Reading(第42 ~45页)
幼儿园活动课题(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版本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小班(下)“宝贝一家”之活动4《我的家人》
2、小班(下)“车子叭叭叭”之活动6《车子开来了》
3、小班(下)“噜啦啦”之活动6《洗一洗、玩一玩》
4、中班(下)“你的家,我的家”之活动5《甜蜜的动物家族》
5、中班(下)“交通工具博览会”之活动14《船为什么浮在水面上》
6、中班(下)“和纸玩游戏”之活动9《好好爱护我》
7、中班(下)“蔬菜派”之活动7《蔬菜的形形色色》
8、大班(下)“牙齿咔咔咔“之活动7《牙齿的表演节目》
9、大班(下)“相反国“之活动12《黑魔王和白天使》
10、大班(下)“我的数学“之活动8《现在几点钟》
第三篇:学案与教案的关系探析
学案与教案的关系探析
山东省平邑县第一中学
赵加琛(273300)
摘要:现阶段,学案与教案的关系主要有四种说法,即对立论、同一论、融合论和联系论,它们导致了对学案教学的不同看法。
关键词:学案
教案
学案教学(学案导学)自开始探究到今天已经有15个年头了,但是学案与教案的关系至今仍然存在着一些争议。本文试着理清学案与教案的关系,以期学案教学能得以更为广泛地推进和实施。
一、对立论
持对立论者认为学案与教案是对立关系,要学案就不要教案,要教案就不要学案。这会导致否定学案和否定教案两种思想。
要学案不要教案者认为,教案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只有教案死亡,教学才能获得新生,才能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在学案产生之前,教案已经接近于“满堂灌”的同义词,“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莫名其妙;教师讲的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就是教案下课堂教学的真实写照。基于此,有人就说“教案当死,学案当立”。
当然,有些持学案者认为:“学生根据学案学,教师依据学案教”,要教案又有何用呢?殊不知,它过度地夸大了学案的作用,师生都沦为了学案的奴隶。
要教案不要学案者认为,学案中存在太多的预设,难以实现课堂生成,而新课程正是需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大量的自主生成。更何况,现在的学案中探究性太少,训练习题居多,几乎习题成了学案的同义语,“学生做题,教师讲题”几乎成了学案课堂中的主要活动。基于此,有人说“抛弃学案,改良教案”。
学案与教案关系的对立论,是在对教案和学案产生了许多误解后产生的。学案不能与习题划等号,不能用习题代替学案,学案习题化是对学案的误解,是非常有害的。诚然,以前的教案与学案相比,确时存在“学案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学论教;教案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以教论学”,“学案立足于自学,着重于学生拿来,强调的是会学,重视学法指导;教案立足于灌输,着重于给予,强调的是学会,忽视学法指导”的对立的一面,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改良教案,发扬它良好的一面,让它为实施学案教学而继续发挥作用。教案可以改良,教案不可以抛弃。实际上,实施学案教学,教案(改良教案)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更何况,教案促进教师的教,学案促进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本身就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同一论
持同一论者认为学案与教案是同一关系,教案等于学案,学案等于教案,从而用教师的教案来代替学案。这种看法直接导致的恶果就是“学案教案化”。
“学案教案化”是老师们不研究学案的编制理论和编制方法,而盲目地认为学案无非是教案的改编,只要把教案中涉及的学生活动稍加改变,就可以组合出学案。其实这种做法错误的根源在于,教师不细心研究学生,按照自己对学生的主观臆测设计学习过程,即用教案代替学案,其实质是用教师的思路代替学生的学习思路。这种学案成了教师变相灌输的工具,与学案只是“形似”而“神不似”。
三、融合论 学案与教案的融合论者认为,学案与教案应该是融合一体的,密不可分的,不能分割的。这会导致“一体化教学案”的产生。
“一体化教学案”把学生学习的思路与教师教学的思路融合在一起,其中包括需要课堂达成的所有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要求学生独立学习的内容由学生自己学习,学生不能独立学习的内容由教师讲解或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这种学案更多的是预设,更少的是生成,有可能导致“学习等于解决问题(不必提出问题)”,因而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方面有所欠缺。
学案与教案的融合论和同一论是有本质区别的,后者是把教案当做学案,即用教案代替学案,较少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而前者是把学案与教案融合一起,既包括学案的成分,又包括教案的成分,既考虑了学生的学,又考虑了教师的教。
四、联系论
学案与教案(改良教案)的联系论者认为,学案与教案是学案教学中的两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是缺一不可的,学案与教案共同完成教学过程中的两个不可分割的非常重要的活动——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学案与教案的联系论认为,学案中要集中体现与学生实际相适应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不太适合学生学习的或难度较大、学生学习难以解决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要集中体现在教案中,由教师想方设法来诱导、启发解决。当然,教师应该尽最大努力创造多种学习条件,尽可能多地把教学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来让学生探究、交流,我们也应该在教案中体现学生学习可能生成的各种学习任务,并对课堂中有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有所安排。同时,联系论者认为,学案源于高质的教学设计,从教学设计中独立出来,只关注针对学生的学习设计;没有高质量的教案,就不能编制出高质量的学案;教师不仅要设计出高质量的学案,也要搞好其他方面的教学设计,设计出高质量的教案,对教学有整体统筹的安排。
学案与教案的联系论和融合论是有区别的:前者认为,学习的学习过程应该尽可能地保持独立性(包括个体学习和小组学习)和完整性,尽可能地不受教师的干扰(仍然需要教师的指导、答疑和精讲),用学案中的预设去作引导学生课堂生成的“面引子”,从而让学生学会独立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它把学生的自主参与、自主调控看做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教师的指导、答疑、精讲则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助力器。后者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需要教师的参与和控制,在局部保持学习相对独立的情况下,教师要不断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调节和控制,它把教师的不断参与、控制作为不断推动学生学习进程的动力之一。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四种说法的关系。对立论和同一论是在误解教案和学案的关系后产生的,是实施学案教学应该禁止的;融合论和联系论是在对学案与教案的正确关系有不同的认识而产生的,融合论可以作为教案到学案的一种过渡,联系论应该是学案教学的正常追求。现阶段,学案与教案的融合论和联系论是可以并存,共同为学案教学服务的。
第四篇: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教科书编排思路与教学建议
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教科书
编排思路与教学建议
何
源
一、结构体系
二、阅读的编排特点
四年级下册
(一)倡导大量阅读
教科书如何体现读书为本的理念?
“课外阅读课程化”如何理解?
(二)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和能力
这个单元的教学,要注意以下问题:
学完批注的角度后,干什么呢?
(三)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四)集中编排现代诗,培养学生对现代诗的兴趣
✿ 要了解现代诗的哪些特点?
相关研究链接:
波兰学者英伽登,讲到填充“空白点”,对文本具体化时,他指出有两种具体化,一种是恰当的具体化,一种是虚假的具体化,即悖离文本原意的具体化。一般对多元化的研究,应放在前者。
三、习作的编排特点
(一)读写分编,兼顾读写结合相关研究链接:
阅读一篇文章,不仅应学习语言文字表达技巧和写作技巧,还应丰富知识,开阔眼界,获得思想品德的熏陶。如果阅读时过分注意学习写作技巧,就会忽视阅读教学的其他任务,使阅读教学走进狭窄的死胡同。另一方面,写作能力的形成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
✿ 主要体现在四年级两个习作单元的编排
✿ 为什么可以这样用?
✿ 最后是单元习作
整合三种写作范式
✿ 习作的编排体现了成品写作、过程写作、三种范式的整合。
四、口语交际的编排特点
(一)话题贴近学生生活,类型多样
(二)重视交际方法策略的学习
五、综合性学习的编排特点
(一)围绕单元主题,分步骤编排学习活动
如,现代诗学习单元,将活动进行了分解。
(二)明示综合性学习目标
(三)把习作和口语交际训练融入学习活动
✿ 最后,有一些感受想与老师们分享交流:
第五篇:构建语文教科书与课外阅读一体化阅读教学
构建语文教科书与课外阅读一体化阅读教学模式
在越来越提倡培养学生学习语文能力的今天,学习语文教科书和阅读课外书的矛盾是教师应当科学解决的问题。二者有矛盾的一面,如果仅仅拘泥于教科书而忽视课外书的阅读,肯定会局限学生的视野,影响到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如果课外阅读过多而忽视语文教科书,语文教学的基本平台就失去了,显然也不利于学生语文学习。解决这个问题的良策便是构建语文教科书与课外阅读一体化阅读教学模式,取得优势互补、互动、互促,相得益彰之功效。
一、构建语文教科书与课外阅读一体化阅读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语文教科书对语文教师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但在实际教学中,有许多人认为语文教科书是学生认识的客体,是教学内容的全部,把学生学习语文教科书当做目的,从而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现象的产生。教师照本宣科,学生以本为本,大大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限制了学习语文的空间。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由此可见,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内容。
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扩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外阅读对学生起着极重要的意义。它能满足小学生的学习需要、交往需要、缓解焦虑需要、放松的需要及消磨时间的需要。由此可见,阅读本身能令孩子们身心愉悦。因此,我们要构建语文教科书与课外阅读一体化阅读教学模式。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训练重点,指导学生阅读与语文教科书相关的文章,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阅读量,指导学生总结掌握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越来越提倡培养学生学习语文能力的今天,学习语文教科书和阅读课外书的矛盾是教师应当科学解决的问题。二者有矛盾的一面,如果仅仅拘泥于教科书而忽视课外书的阅读,肯定会局限学生的视野,影响到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如果课外阅读过多而忽视语文教科书,语文教学的基本平台就失去了,显然也不利于学生语文学习。解决这个问题的良策便是构建语文教科书与课外阅读一体化阅读教学模式,取得优势互补、互动、互促,相得益彰之功效。
二、如何构建语文教科书与课外阅读一体化阅读教学模式
(一)与语文教科书相结合,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课外读物,形成有目标的系列阅读
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根据本单元训练重点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尽量寻找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结合点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结合课文学习,适时地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我们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
1、根据本单元训练重点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每册教材,每个单元都有训练重点,根据单元训练重点,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如五年级下册第一组的内容和训练重点是:本组教材以“走进西部”为专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西部美丽的自然风光,灿烂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还可以从一代代中国人艰苦卓绝的奋斗经历中,感受到中华民族几千年绵绵不绝的民族情、爱国情。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确定的阅读范围是:指导学生阅读一些与西部有关的文章如《拉萨古城》。
2、根据教材内容,指导阅读相关内容的文章
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在课前或课后布置学生阅读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文章,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精读《草船借箭》一文后,教师设计阅读的主题——“读三国、说三国、评三国”。为了扩大学生的视野,我们将名著《三国演义》,有关“三国”的诗、歇后语、人物等相关内容组合起来,让学生围绕主题大量阅读、搜集有关“三国”方面的信息资料,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课内外合作阅读。
3、根据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指导阅读相同写法的文章
在学习了某一结构和写作特点的课文时,教师可向学生推荐同类写作方法的文章,指导学生从课外选取同类写法的文章的阅读,达到学习——模仿——创新的阅读教学目的。
4、根据文体,指导阅读同类型的文章
教师在教学某种文体的课文时,向学生推荐同类体裁的读物,指导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以达到课内得法,课外受益的效果,使学生对这类文体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在推荐课外读物时,老师们做到了注意学生的趣味性和广泛性。如四年级下册学习了神话《普罗米修斯》后,老师让学生到课外阅读古希腊神话作品。
5、根据作者,推荐指导阅读系列作品
学生在课内学习了某位著名作者的文章后,教师可向学生介绍该作者在这一时期写的系列作品,让学生课外去阅读。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又可加深学生对这位作者、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对他写作风格的把握。如学习了安徒生的《丑小鸭》,指导学生从课外选读他的《皇帝的新装》、《海的女儿》等童话故事。
(二)立足语文教科书,把课外阅读内容引入课堂
几年的教育经验,让我明白了要使课堂教学富有成效,学生必须有一个广阔的智力背景,而大量的课外阅读就为学生提供了这广阔的智力背景。因为,一个学生如果广泛的阅读,那么在课堂上,理解任何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自然地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体系里去。形成知识组织块,这样把点连成线,由线结成网,课内外知识相互促进,自然沟通,就形成了丰富的智力背景、广泛的生长点和宽厚的知识体系,学生头脑中拓展性的知识越多,他们学习、掌握新的知识的速度就越快。(1)构建广泛的知识框架
我们知道,学生课外阅读到的东西有许多个接触点是跟课堂教材相关的。我们教师可以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引进课外阅读所得,这样就可以有效
地帮助理解知识,促进认识。本学期,我就准备让学生学习新课前,通过阅读、请教家长、上网等途径,查找作者生平、主要著作、本文写作的背景等与课文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比如学生在预习《金色的鱼钩》这一课时,可让学生找课外书读一读有关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其它可歌可泣感人至极的故事,这样,我想在课堂上学生就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红军的勇敢与顽强;阅读《猴王出世》一文之前,可布置学生阅读《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途中所遇到的其它困难的故事,以此来促进学生对孙悟空性格特点的更好理解。
(2)丰富学生的思想认识
我认为,思想是阅读教学的灵魂。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为学生引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东西,而且还应该不惜花费时间与学生谈人生,谈理想、谈感悟,从而丰富学生的思想认识。它们不仅可以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进一步体会文章的中心,而且还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累成为人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语)。比如,针对《落花生》这篇课文,我打算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谈谈生活中哪些人具有花生那种不炫耀自己的外表,只求对人们很实用的高贵品质?再让学生辩一辩是做花生那样的人,还是做李子、苹果那样的人。我想这样的设计,应该能让学生更好地领会文章的写作意图,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三)组织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围绕语文教科书与课外阅读来组织活动,是反馈阅读效果,激发进一步阅读兴趣的有效方法。在实验中,我们采用了很多方式,如评星级的方式来鼓励学生多阅读,为孩子设计课外阅读表格,当达到某一程度,奖励金星一枚,定期比一比谁的金星多。我班举行了读书演讲、读书笔记展览会、我的读书方法、读书一得、优秀图书推荐之类的征文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检查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努力为学生提供习作发表的机会。充分利用好图书角、黑板报、学习园地、班报等媒体,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及时展示学生课外阅读成果。通过作品展示评价学生的阅读成果,注重个性差异,使学生感受成功的乐趣,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实现语文教科书与课外阅读一体化教学模式。
三、对于构建语文教科书与课外阅读一体化阅读教学模式,鼓励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
1、生生共读。课外阅读是一种独立的学习形式,在学校,我们要求教师加强宏观调控与指导。鼓励学生自由组成“读书学习小组”,共同确定目标、选择书籍、制订计划、控制进度。每天课余保证最少半小时阅读,适时做好读书笔记,进行读书心得交流。
2、师生共读。从时间上来说,我校每周设立一节阅读指导课,一节阅读交流课,师生共读并相机进行指导或交流。从指导内容上来说,一至四年级:着重引导学生进行优美词句的摘抄,进行朗读练习和讲故事训练,教给学生背诵方法并帮助学生选择材料。五至六年级:教给学生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指导写好片断赏析式的读书笔记以及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教给学生现场竞技的技巧;组织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文章(或书籍),进行感情朗读或复述训练,也可以进行讲故事比赛或读书心得交流。平时,教师除阅读规定的儿童必读书目外,还要阅读教师必读书目并做好读书笔记,每学期末举行“师生读书笔记展评”,促进师生共读,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3、亲子共读。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我们竭力向家长推介小学生课外读物,积极倡导家长与孩子一起买书,一起看课外书,要求孩子在节假日多看名家经典,并写相应的读书笔记或读后感。通过“家长会”的形式交流孩子读书的方法与看法,鼓励家庭建立“亲子小书房”,让家长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良好的家庭读书气氛。同时,让家长参与评价学生的读书活动,每月由家长参与推荐“小书迷”,学校给予评选考核。同时建立“读书小标兵”档案,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中把语文教科书与课外阅读有效结合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才能使学生把学习语文落到实处,不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