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图形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不难看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促使小学生能更好地认识、理解生活的空间,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性,我们应该把握以下教学策略:
一、再现生活经验,形成空间观念
在学生的生活中,他们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课堂上的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现象和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每一个学生都从他们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与教材内容发生相互作用,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因此,内容的选取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通过提供现实场景,选取生活现象,呈现实物模型等,以“身边的生活数学”来拓宽学习的背景。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激活学生已有的常识性、经验性的知识储备。例如,“认位置”以小朋友熟悉的看电影的现实情境为例,帮助学生认识几排几号的位置;“点、线、面”的教学以学生现实中经常看到的生活现象:雪地上的脚印——点变线、汽车里的雨刮器——线变面、长方形的旋转——面变体,将抽象的概念“点、线、面”具体化;通过足球、茶叶罐、鞋盒、圆木等来认识各种立体图形。
二、引导学生观察,建立空间观念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持久的视觉活动,在几何知识学习中起到重要作用,是小学生获得初步空间观念的主要途径之一。在观察中,学生逐步获得有关几何形体的表象,建立正确的几何概念,从而建立良好的空间观念。例如,在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时,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的实际,多举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要着重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实物的面,如黑板面、课桌面、课本封面、文具盒的面、墙面、地面等。为了加深对“表面”的认识,还可以让学生亲自用刀剖开萝卜的纵面或横截面并摸一摸。通过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使具体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全面的反映,在此基础上再引入“物体的表面”的意义。这样,学生对“物体的表面”这个概念就能有比较正确和清晰的理解,为进一步概括面积的意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样,学生通过观察、感知,不但理解了面积的概念,而且建立了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加强操作感知,获得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的形成,只靠观察是不够的,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活动,让他们自己去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量一量,调动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空间观念便易于形成和巩固。例如,对长方形周长与面积的教学,考虑到学生对长方形周长与面积的概念容易混淆,教学时注重了学生的操作感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心理学研究证明: 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几何材料的操作,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获得牢固的空间观念。
四、重视型图过渡,发展空间观念
从实物、模型到几何图形的过渡是培养学生有关几何形体空间观念的重要阶段。通过观察实物或模型,抽象出这些几何图形的直观图——这个由实物到图形的抽象过程,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突破这一难点。
例如角的教学,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演示,先出现三角板的实物图形,再动态演示把角的形状特征抽象出来,形成几何图形的角。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揭示它们的共同属性。
五、联系实际应用,深化空间观念
在初步形成概念,掌握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要重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样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完善几何形体的空间形象,深化学生的空间观念。例如,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后,出现一些实际中常遇到的情况,如计算做火柴盒、下水管、烟囱、大厅柱子要多少材料,使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确定实际需要计算几个面的面积,加强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化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又如,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后,可以让学生设计出他们的理想卧室,学生兴趣昂然,分组讨论设计方案。活动的结果令人惊喜,充分体现了老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新课改理念,大大地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是我们每一位实施新课程数学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空间观念从理念变成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现实,还需要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有利于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的内容、情景和教学方式也需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断探索。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协调活动,使具体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样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得到全面的反映,以促使学生对几何形体有深刻的认识。
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将以上几点落实到课堂教学当中,有效的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数学课程标准》中作了明确表述:“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小学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缺乏的就是空间观念,是他们学习中最薄弱的环节,老师教学中最头痛的问题。那么,如何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呢?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摸索与探究,我认为注重以下几点,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和空间能力的培养。
一、在生活经验中感知空间观念数学来源于生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经验是学生学习的宝贵资源。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使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激起探索数学的兴趣,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空间观念”是学生自己感知、体验,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学习数学知识,从而更准确地把握相关几何概念,建立空间观念。如出示动态挂钟,请同学判断挂钟中哪些物体在做旋转运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讨:“钟摆的运动方式属于平移还是旋转 ?”学生有明显的争议,以此产生认知冲突,引发探究的欲望。问题1: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是什么?(风车)请注意观察,风车的叶 片是怎么运动的?
通过让学生观察对比两层风车叶片旋转的区别与联系,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物体旋转是有方向的,认识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
(3)想象操作,加深理解。
问题1:这里还有一个空白的钟面,想象一下,指针如果从“6”到“9”,你知道是怎么旋转的吗?一边演示一边说。
在观察的基础上,教师特别加入空白钟面和指针的教具,请学生先想象,再操作,至此学生对旋转要素有了全面的认识。想象与操作有机结合,在操作过程中,鼓励学生能够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旋转过程,初步体会了图形旋转的基本要素,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开放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协调活动,使具体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样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得到全面的反映,以促使学生对几何形体有深刻的认识。
第二篇:从《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从《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营根中心小学 林文燕
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小学阶段学习一些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并在其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对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及其他知识、形成空间想象力有积极的、重要的影响,因此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着重要的价值。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空间概念呢?
一、联系生活实际,发展空间观念
小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丰富的现实原型的直觉观察。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联系实际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把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事例作为数学素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反映学生身边数学,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有趣,引发学习数学的欲望。当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后,应用于生活实际,体验到数学的乐趣。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列举出实际生活中的三角形物体,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列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物体。为了培养学生空间观察,又让学生想一想家中、马路上见到过这些图形吗?学生想象之后,举例了很多物体。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形的世界中,“形”在我们身边随处都能找到。可见,这些现实生活中丰富的原型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我们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不仅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更引发了学生对数学的热爱,激励学生主动探究知识。
二、加强动手操作,培养空间观念
数学表象以感知为基础,所以我们要拓宽渠道,强化感知: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视觉、听觉、触觉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强化感知建立表象,使学生有较多的机会通过内容丰富的图形符号感知及实际操作探究活动,有利于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巩固。
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在教学“圆的认识”过程中,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形成的,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有位教师让学生进行了四次“画圆”:
一画:学生随意画个圆,说说画法,使学生自然认识到要想画圆就得先用圆规上针找到一点,进而接触圆心的概念和它的作用。
二画:让学生画大小不同的圆,画的过程中体会到是什么决定圆的大小,引出对半径和直径的学习。
三画:继续让学生画更多的半径和直径,画中体会到两者的特点和关系即:它们有无数条,直径是半径的2倍。
四画:给学生固定的半径和直径去画圆,既加深了对前面知识的理解,又使所学知识得到了应用,把对圆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这样的设计,更加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更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把枯燥的讲授过程变为动态的探索过程,学生在做中发现,做中感悟,做中理解,从而完成了新知识的构建,这种“做数学”的做法在“空间与图形”知识教学中对空间观念的建立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
三、引导学生观察,建立空间观念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持久的视觉活动,在几何知识学习中起到重要作用,是小学生获得初步空间观念的主要途径之一。在观察中,学生逐步获得有关几何形体的表象,建立正确的几何概念,从而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例如,在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时,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的实际,多举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要着重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实物的面,如黑板面、课桌面、课本封面、文具盒的面、墙面、地面等。为了加深对“表面”的认识,还可以让学生亲自用刀剖开萝卜的纵面或横截面并摸一摸。通过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使具体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全面的反映,在此基础上再引入“物体的表面”的意义。这样,学生对“物体的表面”这个概念就能有比较正确和清晰的理解,为进一步概括面积的意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再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教师设计如下实验,建立体积的概念:在一个底部留有一个小孔的铁盒中装满橡皮泥,再把一个长方体木块塞入橡皮泥中,盖紧盒盖,盒中的一些橡皮泥就从底部的小孔中挤出;在一个盛满水的容器中放入一个铁块,水就会溢出来。引导学生观察上述实验得出:物体占有空间。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橡皮、文具盒、书包,问哪一个物体所占空间大?进而得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这样,学生通过观察、感知,不但理解了体积的概念,而且建立了初步的空间观念。
四、培养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在感知和经验基础上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往往和观察、实验、思考等活动结合起来。空间观念的发展离不开现象力的培养,没有良好的想象能力就不可能有较强的空间观念。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要充分挖掘一切可以调动学生思维活跃的因素,通过多种途径,培育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在学习“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先安排学生把从生活中收集到的各种通过平移和旋转得到的漂亮图案在小组内交流、欣赏,然后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以及学具、水彩笔、装饰用纸等工具设计一副美丽的图案这一实践活动。之后让学生看一看图案,想一想该图是由哪个图案经过平移得到的,最后再让学生用平移的方法画一画,设计出不同的图案。通过这一想象活动使学生能在从生活中获得感性材料、动手实践操作以及实际应用所学知识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平移,进一步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又如,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水壶,先把自己看到的画下来,然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猜一猜某幅画是谁画的,他坐在哪个位置。这样通过学生的观察、想象、绘制和比较在不同位置上的物体或实物模型,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总之,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无论是选择生活,操作,还是想象中的哪一种方式,都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在脑子里再回想一下,建立表象,培养其空间观念,只有这样才是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感知——表象——思维,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才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第三篇: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教学策略
“空间与图形”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其核心目的是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所谓空间观念是指对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的直觉,它是人们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因此,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是促使小学生能更好地认识、理解生活的空间并能更好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进行实际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和手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及实际应用等各种活动,形成几何形体的表象,建立正确、清晰的几何概念,提高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中特别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图形的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制作、实验等方法,让学生获取和运用几何初步知识,并在运用几何初步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学生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他们具有较多的关于形状的感知方面的早期经验,这些现实生活中丰富的原型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学生在学习几何知识时,首先是联系生活中熟悉的实际事物。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时,由于学生已经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学生才能列举出钟面、方向盘、车轮、圆桌面、硬币面、太阳、纽扣等圆形物体,对他们认识圆有很大帮助。
再如,在“平移与旋转”的空间知识讲解中,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图形在各种条件下的变换过程与最终效果,我采用动画课件与教具手动操作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下,更好地完成直观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再通过实际体验形成空间观念。
小学生的空间观念目前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这种能力的培养仍然与直接和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在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上,教师应从具体事物的感知出发,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获得清晰、深刻的表象后,再逐步抽象出几何形体的特征和性质,加强空间现象。切实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四篇: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优化课堂有效教学
巧用几何图形 发展空间观念 优化课堂教学
青原区天玉中心小学:肖波富
空间观念是物体大小、形状、方位、距离等空间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留下的表象,是几何课程改革的一个课程核心的概念。《数学课程标准》描述了空间观念的主要表现,其中包括“能够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因此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是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基础,也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主要任务。从小学数学新课标教材来看,空间主要是指直线、线段等简单的几何形体及长度、面积、体积的计算等基础知识。在这些内容中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没有一点空间观念是很难把这些知识学好的。所以在进行几何初步知识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操作、比较及实际应用等活动,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运用各种条件让学生形成几何的表象,从而建立正确、清晰的几何概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那么,在教学中应如何巧用几何图形,来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呢?结合多年教学实际,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注重几何图形的直观教学,在观察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持久的视觉活动,也是小学生获得初步空间观念的主要途径之一。在观察中,学生可以逐步获得有关几何形体的表象,从而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目标认真地从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观察。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学生观察实物,形成直观的印象,观察变化,寻找发现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用直观认识来表过和交流观察到的信息,从而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直观形象,建立空间观念,发展空间的观念。例如,在学生第一次认识圆形时,老师拿着准备的一元硬币问:“这是什么形状?你们还见过哪些东西的形状也是圆形的?”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所说的,拿出实物进行观察,认识圆形的特征。又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采用学生喜爱的“看一看、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拉一拉、叠一叠、画一画”等实际活动,让他们亲自观察、测量、画图和实验,利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促进心理过程的内化。这样通过直观教学,让学生在实际与观察中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由来及其容易变形的特点,形成空间观念。再如教学两个相等的梯形可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时,利用学具操作观察并提出问题:①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梯形的上下底有什么关系?②梯形的高与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③一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这样很自然的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从而让他们在观察时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了解这种几何图形的特征及性质,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注重几何图形的表象教学,在想象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想象是学生依靠大量感性材料而进行的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分解图形、想象实物就要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因此在几何知识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按照一定目的,有顺序,有重点地去观察,在反复的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丰富的空间想象。当学生观察、动手操作达到一定程度后,学生通过想象、比较放在不同位置的物体或实物模型,逐步形成各种表象,发展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如在教学《垂直与平行》中,利用学生对直线特点的了解,设计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两条直线在无限大的平面上的位置关系并且画出来的教学过程。这样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空间想象力得到加强。又如教《平移、旋转、对称》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把概念的教学与生活中的现实结合起来,这样学生的空间观念就得到了培养。
三、注重几何图形之间的联系,在对比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小学的几何图形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学中,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地采取活泼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自己去做、自己去说,使其切身的体会到几何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各种形体的本质特征,弄清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在进行知识的联系和对比的过程中,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引导学生根据图形运动的特点,自己去发现知识的变化规律,有利于加深对几何形体的感知,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学生初步掌握了长、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指出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揭示了它们的本质特征,使学生在对比中认识到事物的规律性和相对性,弄清了概念间的联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几何知识的能力,在应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小学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很紧密的,因此在学生掌握了部分几何知识,且具有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后,如何进一步沟通几何知识的内在联系,教师还应抓住综合运用,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采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以利于提高空间观念的积累水平。如可以在学完几何知识后设计一些练习题目类型:基本题、实践题、变化题、组合题等。通过做题,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几何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学生对几何概念、公式的理解,同时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五、注重几何图形的多媒体教学,在动态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及对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教学手段越来越不适应教育教学的要求。在数学课中,空间观念的形成与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密不可分。空间观念的培养,依赖于学生多种感观的参与,依赖于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应用传统教学手段虽能体现教学目标,但收效甚微。而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则可以利用其丰富逼真的图像,生动形象的动画,优美动听的音乐,虚拟的实验场景,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使抽象概念具体化,使难理解的问题容易化。它能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繁为简,化抽象为直观,不受时间、客观和微观的限制等特点。因此多媒体教学不仅包罗了传统教学手段的所有优点,而且又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能大大增强教学效果。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针对“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的这一教学重点,充分利用课件中长方体的点、线的闪烁,依次闪动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使学生十分清晰地认识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紧接着又把长方体实物的模像去掉,抽象出平面,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再通过面、棱的移动、拼合等一系列过程的演示,同时配有声音,利用色彩动态来比较,得出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相对棱的长度相等 ”这一结论,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了这些知识。还可设计演示将长方形的纸一张一张的整齐的叠加在一起,就构成了长方体,然后将长方体进行旋转,这样不仅让学生明了体是由形构成,而且充分观察到了长方体的每一部分的特征,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打下基础。又如在教学《圆锥的认识》时,学生对圆锥的底和高很难理解,我们可以通过制作课件动态演示底和高的位置,这样学生的表象增加了,空间观念的培养才能落到实处。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一定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观察操作入手,帮助学生建立表象,通过联系与对比,概况出几何图形的本质特征并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同时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才能落到实处,从而优化课堂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五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宽城三中:张学民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知识的循序渐进,王老师的文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植根于新课标,发自于内心深处对教育的理解,值得推荐学习!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抽象推理、逻辑演绎、严格证明的方式要不要?必要的时候也可以适当运用,但鉴于初中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及认知能力,动手操作、实践探索似乎更能适应学生“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学习。正如课程标准所言,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我们的教学还要立足教材,领着学生从教材中走出来。教材承载着提升学生空间观念的点滴作用,一点一滴虽然微小,但能小中见大、滴水穿石。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好时机,教师要有意识地深入理解教材的每个设计意图,并用好这些素材。教师要努力去创造性地使用素材,为学生的空间观念乃至各方面数学能力的积累创造良好的条件,真正地使数学教学为学生数学素养的积累服务。
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拓展和运用新知,培养空间想象力。几何知识的初步认识贯穿在整个初中数学教学中,是按由易到难的顺序呈现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运用会为学生学习后面的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这节课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及几何直观的发展,渗透转化、等积变形等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环节。教材提供了两种提示性的方法:一种是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数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种是通过剪与拼的活动,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然后计算出面积。最后,教材安排了观察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从中推导出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
本节课让学生简单记忆公式并不难,难的是让学生理解公式。因此,教学中,通过几何直观性的作用,借助于直观,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的实质。让学生亲自动手剪一剪、拼一拼,并带着自己的操作经历进行小组内的讨论和交流,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几何直观的发展。在这个环节里注重的是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索发现规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几何直观的基础上对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渗透了平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并且训练了学生学会用学到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
1、遵循“渗透——推导——验证——应用”的教学过程。
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是这节课的难点。在教学这一内容前,首先通过数方格这个数学活动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让学生初步掌握了等积转化的方法,然后让学生通过动手剪、拼、量、算等活动后去观察比较,接着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架起由具体到抽象的桥梁,使学生直观清楚的看到平行四边形转化长方形的过程,说出拼成长方形和原来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通过推理,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的教学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
2、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中,通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全面通过几何直观的数学思维过程,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与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活动统一起来。课堂教学中充分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它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符合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人的认知过程,体现了数学教育的实质性价值。
在这节课中,教师要充分让学生参与学习,让学生数方格,让学生剪拼,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全过程,去主动探求知识,强化学生参与意识,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逐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长方形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有什么关系?利用讨论交流等形式要求学生把自己操作-转化-推导的过程叙述出来,然后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形象、直观,使学生得出结论: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X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通过观察、交流、讨论等形式,发展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理解公式推导的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这样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3、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主张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师生应该互有问答,学生与学生之间要互有问答。在这节课中,我能始终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教学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关系,产生教与学之间的共鸣。
借助于几何直观、几何解释,能启迪思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接受抽象的内容和方法;抽象观念、形式化语言的直观背景和几何形象,都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自己主动思考的机会;揭示经验的策略,创设不同的数学情景,使学生从洞察和想象的内部源泉入手,通过自主探索、发现和再创造,经历反思性循环,体验和感受数学发现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直观常常提供证明的思路和技巧,有时严格的逻辑证明无非是直观思考的严格化和数学加工。几何直观是认识的基础, 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几何直观已经成为数学界和数学教育界关注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帮助学生建立起实物与概念间的联系,化抽象为具体,就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知识的循序渐进,刻苦钻研,就能在几何教学中走出一条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的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