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角度,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地理图表?

时间:2019-05-15 01:14: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角度,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地理图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角度,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地理图表?》。

第一篇:从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角度,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地理图表?

从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角度,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地理图表?

地理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在新课标地理教材中,它与正文、活动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展现了课文中的地理内容,甚至是正文言而未尽的地理知识,与活动相结合,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达到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理知识,提高地理水平。它以形象直观、逼真有趣的元素,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通过学生的形象思维,最终达到开发大脑的潜能。新教材融入了大量的地理图表、照片、漫画等,它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展现一定的地理知识,传递着一定的地理信息。那么,在地理教育教学中,我们怎样来使用各种地理图表呢?

1、图文结合就是使用直观形象的地理图表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刺激学生的大脑,产生各种地理想法。带着这种想法去阅读课文,分析课文,去收集整理各种材料,最终得到正确的答案。或者通过对地理正文、文字材料等的阅读分析,对文中的地理内容有了初略的了解,再与图表结合分析,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例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一节中,在对“严重的水土流失”一框的教学时,教师先引导学生通过对正文的阅读分析,使学生对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有个初略的了解,再指导学生结合下图进行分析,刺激学生视觉,使学生产生振撼,从而加深了学生对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表特征的理解。又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什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下图,收集图中传递的信息,同时结合四个框中提供的文字材料进行分析,最后大部分学生都会得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①地表缺乏植被保护;②黄土土质疏松;③夏季暴雨集中;④过度的人类活动等。

通过上述案例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地理图表不仅具有容载地理知识的特点,而且具有直观形象的视觉特点;文字阐述使地理知识的呈现具有条理性、概括性。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互补性,在地理教学中,如能正确地联合使用,会起到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种图文结合的案例,在新课标地理教材的编排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握好,利用好,正确引导学生认真对待,认真分析,这对学生的终生学习大有帮助。

2、读图分析简单地说就是利用文字的概括性、条理性等优点,把地理图表中所要呈现的主要内容“挖”出来。它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基础,一般应具备读图观察能力,收集图表信息的能力,整理图表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反过来,通过读图分析,又能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获取图表中的地理知识,加深对图表知识的理解。因此,读图分析是各种地理知识检测中最常见的形式之一,在新课标地理教材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那么,我们在地理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呢?应该根据图表传递的主要地理信息来设置问题,和怎样引导学生参与进来。问题的设置应该根据教学的要求,突出图表的主旨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范围,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至于学生的参与方式是多样的,常用的是合作交流,在合作中学习地理,在交流中分享思想和观点,集思广益,去伪存真,最终达成共同的地理认识。例如:下图是一幅形象直观、非常有趣,又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图像。图像主旨是反映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教学中通过下列问题设置,正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①同等降雨量下,地表植被有什么变化?②同等降雨量下,烧杯中接到的水土流失量是怎样变化的?③接合①和②分析,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有何关系?④我们防治水土流失方面,可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合作交流之后,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出正确的答案:①地表植被逐渐减少;②烧杯中接到水土流失量逐渐增多;③随着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④采取保护地表植被和种林种草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治水土流失。

3、用图表解释图表对于一些地理图表所反映的内容,图表本身直观性不很强的,或者学生理解较为困难的,或者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在地理教学中,除了可以用文字辅助解释之外,还可以用学生已学会的

第二篇: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范文

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

【摘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力主要来自于右脑,来自于形象思维,因此培养形象思维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地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出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要求“地理课程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地理学科本身具有空间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具有培养形象思维的优势。

【关键词】地理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地理思维是人们根据思维的共同规律,认识地理事物,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揭示其内部联系,达到对地理事物规律性的认识的过程。它是人们对地理事物的理性认识过程,这种理性认识活动,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一、把地理形象思维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切入点

地理教学中的地理形象思维是通过典型的地理现象,反映和把握地理事物本质的思维活动。地理形象思维不仅是思维过程中的一个闪念、一颗火花,而且是可以经常地存在于教与学的过程中。在教学中,进行地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对于全面开发学生大脑(特别是右脑)、全面培养学生学习地理、认识地理并在实践中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地理形象内容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通过实物、模型、幻灯照片、声像资料等表现具体可观的地理形象;二是通过教师生动丰富的语言,描绘出具体的地理情境;三是通过简洁的线条符号和地理示意图形附加少量的说明文字表达一定的地理知识内容的形象化图示。它们都为教学中构成地理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

二、利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思考。凯洛夫认为: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两个必要的、紧密联系的阶段。心理学研究也认为,具体形象思维是抽象逻辑思维的直接基础,通过表象概括,发挥语言的作用,才会逐渐发展为抽象逻辑思维。在实际的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努力让学生发挥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要使学生在地理学习上有创造性,必须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是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而抽象思维是思维的高级阶段,它在学生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是学生认识地理、掌握地理,应用地理的一条捷径,也是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基础。这就要求在认识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之后,教师应利用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提高自身能力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1.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直观情境。

现在教学条件改善了,多媒体技术在辅助教学,诱发思维方面有着其他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课堂教学的形象化、直观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教师使用图表、模型、录象、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等媒体,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和知识的掌握。形象思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内容,是形成抽象思维能力的首要环节。形象思维通常是用典型的、形象化方式来进行概括,用典型的地理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而多媒体可以将一些地理形象真正的形象起来。比如,学生借助多媒体观察立体地图上的山川和平原。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地理概念的教学常常是靠教师语言讲述,蜻蜓点水般肤浅。这样学生记忆地理概念经常是靠死记硬背,对地理概念的理解也是停止在静态画面上,若在教学中把一些难以理解的地理概念,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演示,就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理概念,从而使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教师在培养学生地理抽象思维能力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教师本身在培养学生地理抽象思维能力的过程中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对信息输出的控制使思维有序,学生记忆地理信息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的编码贮存的过程。编码越有序,贮存越畅通和有效;另外,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层次和结构时,则很难遗忘,并且对新知识就具有了一定的同化和吸收作用。依据这些理论,信息传递中的“序”是相当关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输出信息时,应层层展开,层层递进,做到有条有理,层次分明。这是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必备条件。

三、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诚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引发学习热情,可以从邮票、旅游、动物世界等多种角度进行切入,以充分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但一切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地理教学本身旨在通过这些载体,让学生学会思考,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将看似繁杂、互不相关的地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来,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例如:长江大堤上的“万寿塔”塔基为何要“建”在九米多深的地下?你知道原因何在?从中可以揭示哪些相关的地理知识?

粗粗一看,万寿塔与地理知识能有什么关系,至多因为塔身太重而江堤地质不硬陷入地下的吧!如果没有仔细思考,这一结论很迎合常人心理,但事实上,众所周知,塔基原本是在高出河面数米的江堤上,因年代久远,长江受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并超过塔基,为了保护塔身免受江水浸蚀而在四周筑土叠砖,年复一年,四周越来越高,塔基便“越陷越深了”。那么这个原因本身又是怎样形成的?这就可以联系到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点植被情况:长江上游多穿行高山深峡之中,水流湍急,落差大,植被情况相对较好,即便有泥沙入河,也因流速快而不能沉积。中下游河道流经平原地区,地势低平,使流速减缓,必然使泥沙沉积,抬高河床。通过“万寿塔”塔基低于地面这一普通现象,引发学生进行地理方面的逻辑思考,从而达到深化教学的目的。

第三篇:培养发散思维,促进地理教学

培养发散思维,促进地理教学

【摘要】本文根据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对在地理教学中实施发散教育,做出了简要的阐述。本文通过典型的地理课堂教学事例说明如何进行发散教学。

【关键词】发散教育 发散思维能力 教师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钱学森院士提出地理科学是十大科学体系之一的观点。发散思维虽然是一种复杂的高级的心智,但并不神秘莫测,高不可攀。因此,在教学中,并不需要学生向科学家一样进行创造发明,而是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教给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教给学生学习、接受知识的技能和方法,教会学生善于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发现新知识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发散思维习惯的目的。

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呢?

一、改进课堂提问方式,更换上课主体,启发学生发散思维。

传统的是老师问学生答,一问一答式或一问多答式,此时老师是主体,而此时的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式思维。这样怎能学生启发发散思维?为什么不能让学生提出问题?也就是学生通过深下阅读成学习,对某一内容提出疑问,在课上提出,在课上寻求答案;或者由老师提出问题,由学生在课上共同探讨。这样,学生变成了主体,所有的被动就会变成主动:学生主动去思考,主动在上课时讨论,主动寻求答案。老师也可以将“是”、“否”、“或者”等表示选择意愿的词语删去,取而代之以“为什么?”“怎么样?’。?

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学生便会由“被动听取知识”→“主动汲取知识”转变为“主动寻找问题” →“主动寻找答案”。这样,自然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进行。如:我们在进行“地壳运动”一节教学时,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①地壳为什么运动2。地壳怎样运动。这两个问题的提出。带动学生思维,使学生很快进入了积极主动思维的学习状态,便于学生发散思维的产生。

二、改变传统的反馈及测试方式,提高学习质量,激发学生发散思维。

“有效且及时的反馈能够提高学习质量”。传统的反馈往往是学生应付完作业后应付考试,所有的应付都是被动的,毫无兴趣的。而测试的内容也通常是只要去背就能掌握的,平时甚至可以不努力,不学习,在最后的考试中也可能取得高分数。但是这样的分数也仅仅是分数而已,根本没有任何能力可言。传统的反馈及测试,对于学生只是在记录或记忆一个个老师规定的内容,这只是机械的去完成作业,完成考试;他们的思维根本没有运动――因为这根本不需要它们运动。地理学科其实并不需要死记硬背,更多的应当是理解,是应用,是自己的见解。而学生也不想去背,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他们也想说说自己的看法,老师为什么不能给他们一个空间,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总结、去概括;让他们自己去说、去表达?只有去总结、去概括,才能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只有去说、去表达,才能激发他们的发散思维。如进行“气候类型对比”时,由学生提出可比性的气候类型,将其进不亏归类、总结。分析。这样由学生自己通过思维总结而出的内容,既检查了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对同类知识也起到了复习巩固、深化的作用;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无需死记硬背牢记了知识点。

三、改进教学设计,聪明设问,体现地理教学的艺术性

华盛顿儿童博物馆有句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话十分深刻,对我们进行地理教学颇有启发意义。新课程强调设置情境,教学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拓展视野和教学思路上,例如,关于大气运动中三圈环流的教学,设计成教师在黑板上边画边讲解,学生在本上边听边画,这样在教学实际中收到的效果要比教师直接把整幅图通过投影展现给学生再讲解好得多。不仅仅锻炼了读图作图能力,还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再如,备火山爆发问题时,设计放一段火山喷发的电视录像,让学生欣赏一次大自然千变万化的壮丽景观,身临其境般感受火山喷发的巨大能量和造成的危害。这样的教学效果要比只用语言描述好得多。导入可用精彩的镜头或生动形象的语言做“前奏”,将学生带入情境后,设置悬念,留下空白,等学生进入最佳思维状态和求知状态时引入主题。如关于“时区和日界线”,可设计这样几个问题:“许多同学喜欢看体育比赛的实况转播,但常常在午夜收看,这是主办国家有意安排的吗?”;“世界上竟有这样的怪事,一对双胞胎,先出生的是妹妹,后出生的是姐姐。”;“运动会开幕日在9月23日,运动员偏偏9月24日才出发,而且没有迟到,这是怎么回事?”。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进入了高度思维状态,急于要揭开其中的奥秘,这时再讲新课,学生的注意力格外集中。

四、善于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推波助澜、赋予教案以“灵性”

传统的课堂常成为“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学生是配角,老师是主角,这是教学的悲剧。我们要赋予教案以“灵性”,教案虽是死的,但师生是活的,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推波助澜,让课堂高潮迭起,以实施有灵性的教学,倡导有灵气的学习。如在讲非洲的最大湖泊维多利亚湖时,同学们都在小声议论电视剧“马大帅”,就可顺势创设一个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不是去批评他们不守纪律,而是接他们的话题说“大家对这个‘维多利亚’这么感兴趣,可一定要记住非洲最大的湖泊是以它命名的,否则‘彪哥’都饶不了你!”一句话逗得大家都笑了,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强化了记忆,体现了教师的语言魅力和教学的灵性,使地理教学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

总之,课堂教学是中学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也是中学实施发散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开放的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感受与鉴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类的奇思妙想中学习和享受地理(自然、人文、自然和人文结合)提高地理审美能力,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创造精神、发散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的改革》

[2]教育学、心理学

第四篇: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新课标下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多媒体(Multimedia)教学是现代教育采用的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对于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细微的结构等,多媒体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都能予以解决,它打破了“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法,不但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多媒体、技术、运用 正文: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指出:“要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在教学方式的改革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

随着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加速了教育改革的步伐,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在受到新的教育观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挑战。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多媒体(Multimedia)教学是现代教育采用的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对于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细微的结构等,多媒体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都能予以解决,它打破了“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法,不但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注意力集中,思维主动活跃,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兴趣又是一种有积极作用的情绪,这种情绪在一定的情境中极易产生,因此,利用课件创设与课堂内容相应的情境气氛,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多媒体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能变静为动,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文和板书的缺陷。

运用多媒体技术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地理教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如果借助于多媒体制造模拟的运动现象,化不可见为可见,化抽象为实象,化静为动,使学生接受视觉的冲击,再配之以精练的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地震是如何形成的时候,如果仅凭“一块黑板和一支笔”,很难讲清地震的原因。而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充分展示地球板块构造和模块运动积压过程,使学生轻松地理解了地震的真正原因。

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识图、析图和用图的能力

地理教学中读图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贯于始终的基本技能,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对地图的认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地图对各种地理现象进行概括判断推理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但一些挂图内容繁多,重点不突出,而其内容又是静态的、无声的,给学生的印象依然是孤立的、缺乏联系的。而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恰恰弥补了地图教学的不足之处,加大了课堂密度,又提高了课堂质量和效率,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在多媒体地理教学中,它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全面的读图、用图乃至制图的重要本领。

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大信息容量,丰富教学内容

传统的教学过程,教师在授课中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点,课堂教学容量有限,很难进行宏观对比。由于多媒体具有集成性的特点,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板书、各种地图、动画、视频录像都制作在一个课件里,保存、使用都很方便,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尤其是在复习课上效果十分明显,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加大了课堂密度,丰富了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的眼界,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兼顾全面,因材施教。

不同班级之间的学生能力有差别,教师可根据各班的认知结构水平,学生能力来设计运用教学课件。上课时可因班而异,控制教材内容显示的次数、时间和顺序,做到因材施教。同时,在同一班学生的教学中,也可针对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安排学习进度。在使用多媒体技术的时候,不同的显示时间,不同的顺序对不同的班级的学生有着特殊的效果,而在同一班级也可根据学生的差别调整教学进度。

尽管多媒体技术具有极大的优势,但是也不能代替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多媒体只是一种技术,无论多先进,它在课堂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只有一条: 帮助教师达到教学的效果。英特尔·贝瑞克博士说:“计算机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而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因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等诸多因素,科学地有针对性地设计多媒体,适量地运用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才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 的作用,才能发挥多媒体的最大功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第五篇:在地理教学中教学地图的运用

在地理教学中教学地图的运用

实验中学 张立军

一、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一)运用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特有手段

经常运用教学地图是地理教学的具有的重要特点和独特的风格,也是一种特有的教学手段。运用地图,便于贯彻直观和理解相结合的教学原理。学生通过对地图符号的识读,不仅可以获得地理知识,而且还可以促进智力的发展。因此,能否用好教学地图,常常成为教好地理课的关键,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运用地图,能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地理事物是具有空间性的。在水平分布上有一定的范围、形状和大小,在垂直分布上有高低的差异。例如,某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特定的地理位置、范围、形状、面积、河流、山川、湖泊等地理事物。只有运用地图,才能确切地建立起这些地理事物的空间的概念。

(三)运用地图便于使学生理解地理事物的规律

地理事物的规律是地理分布和地理演变的感性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例如,把植被分布图和气候图相对照,就可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气候对植被分布的巨大影响,再如,讲授城市和居民点的分布时,若与交通路线、自然资源、地形地貌相对照,就会使学生发现,城市是在交通较发达、地势较平坦、资源较丰富等自然和社会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借助地图就比较容易阐明地理事物的分布,演变规律性。可见,地图不仅是联结地理事物和地理原理的纽带,也是启迪人们认识地理特征、地理成因和地理规律的钥匙。

(四)运用地图可以培养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地理技能

地理技能包括内容很多,其中,运用地图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是最基本的地理技能。例如,让学生根据经纬网来辨别地图上的方位;利用比例尺量算各地之间的水平距离、线性地物的长度;利用等高线、等深线、和分层设色地形图,识别陆地和海底的地形类型、高低起伏、山脉走向、坡度陡缓;在气候图上根据等值线识别各地的气温、气压、风向、降水量的分布及其规律;在地图上分析地理事物的性态特征和区域特征,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及因果关系等。

(五)运用地图可以培养学生的智能

在地图上地理事物是用形状不同、大小不

一、色彩有别的符号表示的;它的经纬度位置是用经纬线来确定的。地图符号、经纬网都是地图上有形的要素,它们形象直观,便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观察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当重视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进行分析、对比、综合、判断和推理的能力。这样运用地图就为发展学生智能提供良好的条件。

例如,学生在掌握了世界气候类型的名称、分布、特点、成因之后,教师可让学生在地图上,观察某地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引导学生分析该地获得的太阳辐射量的大小,确定该地所 处的热量带;再分析所处的气压带、风带及距海远近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根据水热条件的综合状况,判断该地属于哪种气候类型。

二、教学地图的分类和特点

(一)教学地图的种类

教学地图又称学校地图,通常是指专供各级各类学校教学使用的地图。根据教学的内容和要求,教学地图可分为教学挂图、地图册、课本附图和插图、填充图、地球仪等。

(二)教学地图的基本特点 1.教学地图内容上的专用性

教学地图针对性强,主要考虑教学的需要。凡是教材中提到的,能用地图形式显示的地理知识,地图上均予表示。为了便于教学,其内容和形式都体现了地理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

2.教学地图取材的现实性

教学地图的内容少于一般参考地图,做到重点内容突出;但是取材多于教科书,以便满足学生课外自学的需要。总之,教学地图既要满足教师讲授的需要,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取材要繁简适当。

3.教学地图表现手法的鲜明性

教学地图层次分明,一目了然,采用的符号、线条简单粗重,色彩鲜艳夺目,富有表达力和感染力;不仅易读、易记,而且还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各类教学地图的运用

(一)教学挂图

教学挂图也叫讲授地图或课堂教学地图,简称挂图。它是课堂上,教师面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时,不可缺少的教学工具。因此,挂图具有图幅大(1—2张全开纸大小为宜)、符号更加粗重明显、内容更加突出等特点,以便于学生看得清楚、把注意力集中在所学的地理事物上。

正确、熟练、合理地运用挂图,是地理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和教学的基本技能。运用挂图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选图

选择教学挂图应注意的问题:第一,紧扣教材。教师在备课时,应全盘考虑选择同教材各章节内容相符合的挂图。第二,繁简得当。选择挂图时主、辅图明确。主图所反映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应突出重点,内容比较单

一、明确。辅图配合主图使用。但是,一节课的总用图量,一般不超过三幅;过多,挂图则一现而过,流于形式,收效不大。第三,注意图的整洁美观,对破损和自制的挂图,要修补和整饰。

2.挂图

教学挂图的悬挂,应注意几个方面:第一,位置适当。一般将图挂在黑板两侧墙壁或图架上,要高低适中,不可过偏,让全班学生都能看清为宜。第二,挂图适时。悬挂两张或两张以上挂图 时,若同一时间对照使用两张图,可采用并列式挂图法;若不同时使用,可采用重迭式挂图法,根据教学内容先后出示,以免同时挂出,分散学生注意力。第三,准备充分。课前,教师应对课上使用的挂图、挂图架进行认真检查,以便于使用。

3.指图

指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指图时,站立位置要适当。一般站在图的一侧,不要遮挡学生视线。第二,指图要规范化、准确无误、快慢适中、讲指一致。

对不同形式的地图符号,所表示的地理事物,应采取不同的指示方式。如,对点状符号所表示的城市、乡镇等居民点,应准确指在居民点符号上,而不应指市镇注记上;河流、山脉等线状符号,指图时要沿着河流的流向和山脉的走向;交通线(铁路、公路、管道、航线等)要由起点顺线指向终点;区域面线符号,如,大洲、大洋、湖泊、国家和地区,要沿境界线,指明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范围、形状、大小和分布特点。总之,要按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运动方向、发展过程等特点指图,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指图;过快,学生的观察、思考、记忆跟不上指图速度,不能留下较深的印象,使指图流于形式;过慢,又落后于学生的感知、理解和记忆的速度,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三,合理使用指图杆。杆长一米左右,顶端涂红色,指图时清晰可辨;尾端刻一缺口,用它支撑悬挂地图。使用指图杆要严谨,不用时不可随意乱挥乱划,以免分散学生注意力。

安排选图、挂图、指图是用图的准备,备课时教师都应周密考虑,精心安排,做到熟练掌握,才能灵活运用。新教师更应预先演习,免得课堂上顾此失彼,乱指乱划,手忙脚乱,找不到应指的内容,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4.用图运用挂图说明地理问题,是挂图运用的高级阶段,也是教学中至关重要而复杂的环节。教师在用图时,应注意几个方面:第一,文图结合。挂图是以课文内容为依据,是为了更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而编制(绘制)的。挂图与课文互为补充,紧密配合。因此,在运用挂图授课时,切忌“单打一”的用图或讲述,应做到“文图结合”。第二,师生共同活动。例如,在讲中国地形一般特征时,应在教师引导下,运用挂图,师生共同观察、共同分析,从图上寻求答案,逐一得出中国地形具有多样性和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各种地形交错分布的三个基本特征的结论。切忌,教师如同无观众的木偶演员,无听众的朗诵者一样,单方面的用图和独白式的讲述。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结合起来。第三,主导辅助作用要得当。在新课讲授中,新的地理事物,对于学生来说,都是生疏的,未知的事物,教师在挂图上都应当示范性地指出它们符号的位置,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是,教师指示挂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从自己的地图册或课本插图中找到相应的符号,教师指示地图或分析挂图,旨在辅助学生掌握独立运用地图册和插图的能力。因此,从教师指图示范的角度来看,挂图起到主导作用;同时运用挂图的目的,是为了辅助学生学会读图,掌握地理知识,因此从目的性来看,挂图又起着辅助作用。正确认识挂图作用的双重性是运用好挂图的关键。要把学生地图册、挂图 的使用及教师讲授统一协调,密切配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第四。“因材施图”。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选用挂图。低年级可采用形象化的符号或标记为主的挂图。高年级可采用以较抽象的符号或标记为主的挂图。为了减少学生地理知识的泛化,便于识记,可把所讲授的内容,用特殊的符号或标记,从整体的挂图中分离出来,使之特殊化。总之,教师在用图时,要防止形式主义,要注意提高运用挂图的效果。

(二)地图册的运用 1.地图册的特点和作用

中学适用的《中国地图册》、《世界地图册》和《高级中学地图册》是专门为地理教学而设计、编绘的。它以地理教材为依据,编制了大量配合地理教学的各类地图、示意图、景观图、剖面图等,内容上它具有丰富性的特征;它在表示地理事物的分布和相互关系方面,比课文具有简炼性和直观性;在图目的选择、图辐内容和编排次序方面与教材体系结构具有一致性;与课文紧密配合,互相补充,并保持地图册自身的相对完整性;与课文插图分工,各有侧重,统筹安排,相互配合,并保持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地图册在题材选择,内容取舍等方面充分考虑到教学的需要,它是教师教学的工具之一;地图册在表示方法上,充分考虑到学生接受地理知识的能力,它是学生课堂学习、课后复习和课外自学不可缺少的学习工具;它与地理课本配套,学生人手一册,学生掌握读图方法之后,它就是“第二教科书”,并且篇幅少,比课本便于携带,当教师声音信号和课文中文字系统消失时,地图册就成为学生随时、随地、随身陪伴的好老师;学习地理必须有地图,没有地图就无法学好地理,地图册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源泉之一;教师在教学中配合挂图、插图和图片,指导学生识图、读图、用图,充分发挥地图册的作用,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2.地图册的运用

(1)选图根据讲授计划,依据课文内容,在地图册中找出相关的地图。认真研究每幅地图所表达的内容,与课本内容如何配合,这些都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例如,讲授“地球”一章教材时,中国地图册“地球知识”中的一些幅图可与教材配合使用。“地球”一图,较好的表示出球体形状,配以文字说明,表明地球的大小。“地球内部构造图”是剖切的立体示意图,形象地揭示了地球内部的三个同心圈层;图旁的文字说明,分别介绍了三圈层的厚度、温度和压力。总之,地图册上每幅图都有丰富的内容,备课时应该认真考虑怎样与课文密切配合,认真选择地图,以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识图导引识图,即开始学习辨识地图。这是学会读图、用图的第一步。识图如识字。识字,首先认识字形、字义。识图,首先认识什么是经纬线、比例尺等数学要素,知道它们的形状和表示方法;其次,应了解水系、地形类型、地势高低,海洋的深浅、城镇、交通、境界等地理要素的代表符号,以及各类符号的色彩(色相和色调)的表示方法;另外,还应懂得地图符号的文字注记的规则和字体的变化。当学生认清各类符号所代表的地理事物之后,就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地图上描述各种地理事物的方位、范围、大小、形状等,地理位置及分布状况。

这里,应注意的是:教师“教”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不仅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对于初学地理,尚未接触过地图的学生来说,要让他(她)们认识各种符号所代表的地理事物,正确指出各种符号的位置,就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由教师在挂图上做示范性的讲解,然后再让学生在地图册中找出相应的符号和注记名称。教师每指一个符号,就让学生看清它在图上所处的位置,然后让学生在图册的地图中找到它相应的位置。教师的示范作用是重要的,也是课堂常规所能做到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跟着教师学着辨识地图册上的地图,更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往往被人忽略。地图册是课上、课后、课外学习的重要工具。课堂上使用地图册,一定要听从教师的统一指挥,防止学生乱看、乱翻、分散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但是,教师绝不应怕学生对地图册使用不当影响教学效果,就放弃在课堂教学上使用地图册。总之,课堂上,以教师导引为主,师生密切配合,挂图与地图册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地图册的作用,一定能提高课堂效果。

(3)读图所谓读图,就是随着识图能力的提高,依据读图规范,学生能用语言或文字表述出地图的内容,即把地图的形象语言转化成文字语言的过程。

读图,应在教师具体指导下进行,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读图要有明确的基本要求。地理教学大纲对读图的要求是:使学生能根据经纬网辨别方向,能读出任意地点的经纬度约数;能在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山脉走向和坡度陡缓;能熟悉常见的符号和注记的一般规则;能看懂不同比例尺的地图,不同内容的地图(政区图、人口分布图、民族分布图、地形图、气候图、水系图、交通图、矿产资源分布图、工业及土地利用图等);能根据地图独立地分析一些地理事物和现象(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水文及工农业等)的特征,以及各地理事物间的相互影响;能对照几种不同内容的地图,综合说明各种地理事物之间(包括各自然要素之间、各经济要素之间、自然与经济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者归纳出一个地区的区域特征。第二,读图要有计划性,注意集中训练与分散训练相结合。集中训练,为掌握阅读地图的技能打下基础;分散训练,使读图的技能得到巩固和提高。最基本的读图知识和技能,是在《地图》一章教材中集中训练,并在其他各章分散练习,逐步扩大和提高读图能力。例如,在极区地图上确定经纬度和辨别方位的问题,可在讲“北冰洋”和“南极洲”等章节时再加以训练。又如,在图上看地势高低起伏、山脉走向和坡度陡缓、地形类型等,要在讲中国“地形”等章节时进行分散训练。

指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地名和其他地理要素,确定经纬度位置,定方向等,这是经常要训练的技能,要做到准确、熟练、准中求快。读图时,可引导学生在地图上用红笔圈出符号注记或做其他记号,以便于再读图时醒目,并加深印象。

阅读地图要注意部分和整体相结合。在中国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分区图时,要注意与全国地图相对照。在世界地理教学中,阅读分国地图,要注意该国所在的大洲地图,以加深和理解整体和局部的位置关系。(4)用图用图不能只停留在地理事物的识记上,要运用地图分析现象,综合概括各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归纳出地理事物的成因、地理的区域特征及地理规律性。

用图的能力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持续不断地进行。一定要掌握循序渐进的规律性。读图分析要由简到繁,从易到难,由单幅地图到多幅地图的复合运用。例如,讲我国外流区域和内流区域时,可与我国年降水量图相对照阅读。通过分析降水量与河流分布的关系,从而得出因外流区降水充沛,所以河流多,水量大,流程长。内流区降水少,则河流少、水量小、流程短。又如,讲北美洲气候时,可把课本插图中的《北美洲气候图》、《北美洲的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与世界地图册中的《北美洲》、《年降水量》、《一月平均气温》、《七月平均气温》等图幅相对照,分析综合,概括出北美洲气候,具有地垮热、温、寒三带,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和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的特征。

(三)课本附图和插图的运用

课本附图和插图是指附在地理课本扉页(封面、封底、封里)和穿插在课文中的地图、示意图等,大体可分五种。

1.附图和插图的种类

(1)地图多为单色、内容单一的地图。如《中国政区图》、《南亚热带季风路径图》、《苏伊士运河图》、《我国铁路分布略图》等,均属此类。

(2)剖面图如《太平洋海底剖面图》、《庐山断块上升示意图》、《坎井工程示意图》、《河西走廊地形剖面图》。

(3)模式图和鸟瞰图如《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刘家峡一带黄河梯级开发示意图》。(4)分解图和统计图表如,《经线和经度图》、《纬线和纬度图》、《经纬线网》等即为分解图;《各大洲国家和地区一览表》、《四大洋面积对比图》、《沈阳、北京、武汉、广州各月气温变化示意图》等属统计图。

(5)插画课本中的插画,包括书中的黑白和彩色照片,以及素描画等。2.附图和插图的特点及其运用

课本附图和插图是地理课本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课本密切结合,发挥着课文、地图册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由于地理事物分布在空间的广阔性,需要用地图表示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分布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观念和空间的想象力。由于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不仅需要综合的详图,而且需要单一的简图、示意图和模式图等辅助图,有时需要配以剖面图,表示地面的起伏和地壳内部结构;用联系图指示地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用多幅连续性的示意图,表示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变化的过程;用统计图表定量地阐明地理事物和现象特征等。

由于学生的活动范围小,见闻有限,缺乏直接感知的地理感性知识,需要积累感性地理材料。课文中的典型景观图、素描图和照片等,就成为学生感知地理事物、形成地理观念和地理概念的辅助手段。

从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特点来看,直观形象的地理插图,为学生感知、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创造了条件;具体的地理图象成为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支柱,促使具体感知与抽象思维相结合,减少了学生掌握抽象概念的困难,提高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帮助他们领会和接受地理知识。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恰当运用课本插图,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在缺乏教学挂图的情况下,插图和地图册一样,显得特别重要。

(四)填充图

填充图又称暗射地图或素图。它用淡色,印有经纬网、境界线和主要地理要素(水系、地形、城市、交通线等)的符号,是一种没有注记的空白地图。

填充图是专供学生独立填绘各种地理事物,以巩固所学地理知识的一种地理作业图;另外,它也可在讲授新知识过程中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可作为学习巩固新知识的手段,还可在复习旧知识时使用。

使用填充图时应注意两点。第一,填图时的基本要求:内容正确、符号规范、位置准确、字体端正、大小匀称、排列整齐、色彩协调。第二,布置填图作业时,要让学生明确填绘的目的、要求和方法。要求学生在作填图作业之前,结合课本插图和地图册复习有关课文,先熟悉填绘对象的名称、位置、范围和分布特点,然后独立完成填图作业,防止盲目乱填或不加思考地机械照搬。要把填图作业作为巩固地理知识的一种手段,防止单纯为完成任务而填图的形式主义的做法。

(五)地球仪 1.地球仪的意义和作用

(1)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当把地球直径缩小到30公分以下时,地球长短轴差别相应的缩小到半毫米以下,差别极其微小。因此,正球形的地球仪,可以真实的代表地球不规则的扁球体的真实形状。它能较好的表示立体形态,使学生获得地球体的立体观念。

(2)地球仪是一种立体地图。因为地球仪的比例尺较小,显然它不能象较大比例尺地图那样详细地表示各种地理事物,但是在平面图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长度、方向、形状和面积的变形及误差,在地球仪上却能比较正确地表示出来。例如,在大西洋分割成东西两边的《世界地图》上,学生常误认为欧洲与北美洲之间是隔着十分宽阔的大西洋,而观看地球仪,能使学生看到地球连续的整体,这就消除了读图中容易发生的一些错误观念。

(3)地球仪是一种仪器。利用它,可以演示地球运动,做昼夜更替、时刻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递变等模拟实验。

(4)地球仪是直观教具。利用它,可以阐明有关的地理概念。如,解释地球上各种假定的名 7 称——地轴、两极、赤道、纬线、回归线、极圈等;解释两半球的区分与水陆分布,如:南半球、北半球,水半球、陆半球、东半球、西半球等;解释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等。

2.运用地球仪应注意的问题

(1)因地球仪比例尺较小,点状、线状符号图上显示较小、较细,不便观察。如需要展视,教师可特制些醒目的大符号,附于相应的位置或分组(2—4人一个地球仪)临近地球仪观察。(2)讲解时,可与课本插图、地图相互配合使用,互为补充。如,讲经纬线真实形状,可观看地球仪,并与课文经线、纬线、经纬网分解图相结合,说明平面图上,由于投影不同而经纬线形状有园、弧、直线等差异,但指示方向、方位的确定方法是不变的。

(3)在演示昼夜形成、更替、长短变化,太阳直射点的位移等地理现象时,为提高演示效果,可在暗室中进行。

(4)课堂观察地球仪时,应把地球仪放置或拿举到较高的位置,以便学生观察。

四、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读图训练

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常常是课文数页的内容,但按照一定的法则,就可把它们表现在地图上。所以说,运用地图(包括插图等)可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学会读图,就可使地理知识的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读图能力的提高取决于读图训练。读图训练一般可分为相互联系,交叉进行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文字语言向形象化语言的转化。

初学读图时,理解课文的能力高于理解地图的能力,往往习惯于读书而不习惯于读图。因此,开始读图时应从文到图,把课文中描述的地理事物的方位、范围、大小、形状、高低、水系、城镇、交通线等,在地图上找出来;即把文字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形成初步的地域(分布)观念。这是依靠课文辅助读图的过程。

第二步,地图、课文相互转化。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运用地图默述课文内容,借助地图回忆思考、表述地理知识。这是从图到文,图文相互转化的过程。开始可分题(如,位置、地形、气候、河流、农业、工业、交通、城市等)默述。不够熟悉时,再复习课文,直到能完全熟练地看图叙述为止。然后,再根据各种专业地图(如,政区图、工农业图等)来综合叙述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第三步,独立运用地图,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先分析各自然要素、经济部门和城市特点,阐明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描述这个地区的地理特征;再对照课文,检查是否有错误和遗漏,是否抓住了重点和特点,并检查失误的原因,然后进行修正和补充。经过图文结合的反复训练,形成图文统一的、系统的、完整的、巩固的地理知识。

综上所述,读图训练的步骤,或者说是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法则,可以概括为:左图右书,边看(书)边读(图),图文结合。要反复读图,使地理知识转化成形象化的地图,然后再让地理知识重现,即让地图“活化”。读图是使文字语言与地图形象化语言相互转化的过程。这是一 个学习地理的非常重要的过程。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在读课文时,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幅“有血有肉”,有骨架的活生生的地图;读图时,脑际中呈现出有条有理、准确生动、丰富多彩的课文内容。通过读图训练,使读图能力达到看深看透、看穿看破的境界。所谓“深”、“透”是指不停留在地理事物的表面,要透过现象看到实质。所谓“穿”、“破”是指不是孤立地看各种地理要素,而是把它们看作是互相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地理综合体。

下载从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角度,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地理图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角度,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地理图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思维导图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思维导图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思维工具,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地理内容多、知识点琐碎、时间紧的情况下,思维导图......

    在地理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地理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摘 要: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其特征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带有创见的思维。“现在的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远不只是具有文化知识和俯首贴耳的劳动......

    在地理教学中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地理教学中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松峰山中学文金玉 思维是人类大脑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内容、过程和结果,人类的大脑具有巨大的容量,其中还有巨大的潜力未被认识、开发和利用......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逊克一中:王玉生 从事高中地理教学以来,总是听到学生反映地理难学,有的看不懂图,有的缺乏空间感,有的对知识的理解差。我也认真分析其原因,总结起......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培养高中生地理空间能力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培养高中生地理空间能力 摘要:随着对地理空间能力的认识,发现我国高中地理教育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例如与其他学科相比,地理空间能力相对较强,我国也没有针对高......

    多媒体教学在地理学科中的运用

    多媒体教学在地理学科中的运用 安化县龙塘乡中学曾小娅 各位领导、老师: 下午好! 我是龙塘中学一位普通的地理老师,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来谈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其......

    启发式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地理论文 启发式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永州市江永县允山中学 高俊莲 李政道博士在复旦大学演讲时,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中国古代讲究做“学问”,而现在的学生,却是......

    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当前,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作为一线教师,我深刻体会到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给课堂教学带来的深刻变化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