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培养高中生地理空间能力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培养高中生地理空间能力
摘要:随着对地理空间能力的认识,发现我国高中地理教育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例如与其他学科相比,地理空间能力相对较强,我国也没有针对高中生地理教育进行起科学系统研究,针对这种现象,可以从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着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能力,首先从教学的内容目的出发,进而细化教学的方法,使高中生能够有地理空间抽象思维并用这种思维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关键词:教学设计、高中地理、空间定位
人类生活在地理空间中,日常所需的各种生活生产资料都要从地理空间中摄取,为了更好的生活和进行生产活动,在高中的地理学习中要培养学生对空间地理的抽象思维能力,了解地理空间中的各种地理现象、地表的物质构成、地形地貌的基本概况以及各种的资源环境问题,教育工作者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推理、想象和分析,使学生不仅能够较熟练的进行空间定位,而且能够用地理空间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去解释自然现象,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一、明确教学的内容和目的 空间地理能力的培养主要是结合教学目的,来制定教学的策略,教学的内容是进行整个教学活动的依据,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内容既有中国地理也有世界地理,既有自然地理也有人文地理知识,涵盖地形、气候、河流、资源、大气、洋流、地质运动、各国的工农业生产活动、生态环境问题、国土资源整治以及区位选择等各个方面,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最主要的是明确地理空间的各个构成和分布规律,这是学好并熟练运用地理知识的基础。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一些地理空间的基本规律,空间位置、分布、地域联系、空间构成结构都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训练学生记忆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感知的能力,记住空间地理事物的相对地理位置,记住空间的联系,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不断的从生活中掌握和感知空间信息,把各种材料集合起来,能在快速的记忆中在头脑中形成地图,能够迅速定位。
二、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
没有扎实的地理知识就不能够进行空间的准确定位,因此知识的讲授是地理空间能力培养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具体到知识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把位置因素放在首位,例如地中海气候的分布,是在南北纬30到40度的大陆西岸,包括的区域主要是地中海沿岸、澳大利亚西南部、非洲大陆南端、美国加利福尼亚地区、南美洲智利中部等,学生要能够明确这些地区的位置才能够对洋流经过的每个地区的气候和工农业生产情况有大致的分析。在学习地理位置时,教师可以通过坐标来帮助学生记忆重点区域,例如北纬30度穿过的区域包括哪些,北纬30度的焦点地区是哪里,这些都要通过坐标来定位;还可以通过轮廓、河流、山脉等来定位,例如意大利的靴子形状的轮廓、刚果河的形状、安第斯山脉的走向,通过这些典型的轮廓等推断所在的国家和地区;还可以通过海陆位置定位,有的区域位于海洋的东岸,就可以根据结合题目的信息判断在哪个州哪个具体的位置。其次,地图是辅助地理学习的重要工作,老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督促学生多用地图以辅助对地理空间的判断,帮助学生对一些基本的地图标识、图例等图中信息要熟悉,例如河流、湖泊、沙漠、等高线、褶皱断层、地形山脉、洋流、自然带、气压带、风向等,这些信息都会帮助学生进行地理空间定位,能够提高地理空间的感知能力,除了熟悉熟记标识之外还要有基本的绘图能力,自己能够在绘制洋流图、气压图等的同时,掌握运动的规律,也能帮助自身记忆。再次,要对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字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例如在分析我国的气候时先分析我国西高东的地势特点,分析地形和地势,然后分析我国洋流季风带来的湿润气流顺着地势进入我国的内陆,进而形成季风性的气候,依照此种模式,便可以分析南亚和东南亚部分地区的气候形成特点,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依据已有的知识来完成。通过这些基本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掌握夯实地理基础知识,并能够依靠自己的创造力不断的提高地理空间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三、注重学生思维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的地理空间能力的掌握过程中,老师要给予学生大力的引导,最重要的还是得依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能够做到的就是从教学中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进行引导和挖掘。一是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进行汇总和联系,我们都知道所有的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地理各个要素也不例外,每个地理空间都是有其存在和发展的规律的,以西北地区的植被带为例,自西向东,由于山脉的阻隔,湿润气流难以进入,植被带按照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过渡,进而引发了干旱等人文地理现象,包括当地的荒漠化、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类型以及灌溉农业的特色,这些都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老师要做的就是在课堂中引导学生熟悉当地的地理空间,了解整个地区所处的空间位置,包括经纬度、海陆位置、洋流等,并能够结合山脉河流的位置走向与人文地理进行一系列的联系,并结合生动的课堂提问,加深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地理空间的学习的能力。二是让学生有对比的学习能力,在对不同的地理空间环境进行对比的过程中,能够自主的分析问题,例如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类型和美国的农业类型进行分析时,要从土壤、气候、地形、温度、降水等各方面进行比较,在这个比较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这两个地区的地理空间有深刻的了解,要让学生在头脑中勾画出整个的位置,也在两个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进行比较的同时加深对地理空间能力的掌握。三是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督促学生进行课后的复习,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掌握知识,进而能够达到学一知百、触类旁通。
地理空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的努力,老师通过知识的教授、思维能力的拓展、自主思考能力的激发,让学生学会抽象思考,最终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很好的进行空间定位,配合地理学习的有效进行,为资源环境以及工农业生产服务,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参考文献:
[1]李洪玉,林崇德.中学生空间认知能力结构研究.心理科学,2005年02期。
[2]陆静,杨山.中学人文地理教学中地理空间分析能力的培养,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0年10期。[3]周旗.地理空间新论.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2期。
[4]林崇德.学习与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第二篇:培养高中生的地理读图能力
培养高中生的地理读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知识最有效地载体之一,被称为地理的“第二语言”。学生一旦掌握了读取地图信息的方法也就等于拿到了打开地理知识宝库的一把“金钥匙”。也正因为如此,如何读图、如何正确和高效读图已经成为了现代地理知识学习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我就在这里简单的谈谈以下两点。
第一点:看图
看图是读图的第一步。为了正确读图,首先要看清图名,观察图像。具体来讲,地理地图也可以简单的分为自然地理地图和人文地理地图。
自然地理要靠理解,细化自然因素又有地形,地理位置,气候,等等,其实它考察的重点和难点基本是不变的,它的题型也就那么几种,把围绕某个知识点的各种题型都做做,会有收获。在自然地理地图中,要关注阅读自然地理规律图,主要包括四幅图,这是在《必修1(人教版)》,每一个单元大家要关注一幅图,是什么呢?其中大气圈,大家比较关注气候类型分布图,水圈,就是陆地和海洋这一块,大家要关注洋流的分布图,当然陆地淡水,就是水循环的分布图也要给予理解。再有陆地环境中,大家还要关注自然带的分布图。最后是板块分布图。
人文地理,社会因素又有科技,经济等等,培养人文地图素养时,首先要读的就是世界大洲、大洋分布图,这是一个大的轮廓图。七大洲、四大洋,大家一定要熟悉他们的基本分布和轮廓,另外重要的运河、海峡的关键运口。我觉得这是读图的第一个层次,把整个世界最大的面貌先记住。而且这种记住,要作为一种常识。而让大家最头疼的就是区域图,大家觉得在读区域图时觉得复杂,而且担心考试中随便出了两条经线、纬线画一个小方块让你确定这个地方是什么,这并不是现在考试的方向,现在考试并不是要考查你对某一块地方是不是可以背下来它在什么位置。而是考试中它一定会把非常明确的位置给你框定好,是在什么纬度,什么经度,典型的城市、典型的地形区都标注出来,让你肯定认出这个区域,就像在考试当中你自己读地图一样,确定了位置之后,让你干什么呢?要让你在这个区域图上分析问题,分析什么?分析自然的规律、人类活动的规律。
第二点:析图
所谓析图,就是对图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包括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通过思维达到准确理解图的内涵的目的。如若说看图是为了解决“有什么”、“怎么样”的问题的活,那末析图是为了说明“为什么”的问题。
析图要深刻理解与运用基本原理,有些学生在复习时习惯于死记图中内容,不重视地理基本原理,结果“事过境迁”,一旦遇到一些源于课本插图又稍有变化的读图分析就不知所措。因此,应注意对图进行剖析,把其中蕴含的基本原理吃透,并研究可能出现的变式。这样就能以不变(基本原理)应万变(图型)。析图要注意前后知识的相互联系。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
总之,高中生对于读图是比较陌生的,也因此,读图应该是长抓不懈的,每天读图应15分钟,这是大家必备的一项工作。
第三篇: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解析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
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解析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
——以荔湾区大岗元小区为例
【摘 要】应用环境心理学学科理论对居住小区进行调研、分析,解析户外环境与人群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年龄层次之间人们行为模式的差异与联系,探寻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对户外空间的需求,寻求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人群心理需求的途径。
【关键词】环境心理;年龄层次;行为模式;公共空间
近年来,景观设计项目中越来越重视对人的行为习惯与心理感受的考虑,“以人为本”成为首要设计思想。如何将环境心理学的有关理论有效地应用在居住小区景观实践设计中的研究正迅速发展。本文通过对荔湾区大岗元小区进行针对性的调查与研究,探寻创造符合现代生活模式、适合各种人群行为及心理需求的室外休闲活动场所和交往空间的方法。环境心理学基本理论
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在公共空间设计中有广泛的应用,尤其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场所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产生不同的行为模式这一方面。应用最多的五条理论依次为:环境感知理论、私密性需求、领域性特征、个人空间尺度理论和不同年龄段人群相互交往的需求。
1.1 环境感知理论
人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器官感觉来接收环境信息。从环境获取的这些信息,经过感知者自身的经验,把知觉对象的前后关系和背景参与进来,形成人对环境的感知。人通过环境感知来感受和评价公共景观。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年龄段人群对环境的感知又有所不同。
1.2 私密性需求
私密性即人们(个体或群体)设法控制自己对别人开放或封闭的程度。私密性包括四种类型:独处、亲密、匿名和保留。它是一种能动的过程,重要的是要给使用者提供选择的机会。环境的设计是尽可能提供私密性调整的机制。所谓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考虑使用者的私密性,就是对空间进行合理的安排,使陌生人之间的接触平静和有效。
1.3 领域性特征
领域性指个体或团体暂时或永久地控制一个领域,可以是一个场所或物体。领域有三种类型:首属领域、次级领域和公共领域。其中的次级领域与我们园林设计中常用的半私密空间较为相似。领域性行为有两个作用:认同感和安定、家的感觉。领域的建立可以使人们增进对环境的控制感。在景观设计中的意义在于可以提高秩序感和安全感。故在景观设计中应包括增进领域感和设计可防卫空间等多种设计手法。1.4 个人空间尺度理论
个人空间是人们周围看不见的界限范围内的空间,主要指的是人际距离,与人的生理和心理有关。包括:亲密距离(范围为0~0.45m)、个人距离(0.45~1.20m)、社交距离(1.20~3.60m)和公共距离(3.6m以上)。在景观设计中主要给人提供不同空间功能下的舒适距离。1.5 不同年龄段人群相互交往的需求
根据生物学的交叉圆理论,不同年龄段人群之间相互交往的场所,即活动领域应是两两相交,但又不相互重合的“圆”,交叉部分是彼此共同的世界,不交叉部分是各自独立的天地。所以,功能泾渭分明的环境无法满足这一要求,更不用说清一色的均质环境。大岗元小区现状分析
2.1 小区概况
大岗元小区,位于广州市荔湾区西村街西湾路。临近地铁五号线且公交线路繁多,交通十分便捷。区内绿树成荫,环境安静。
小区以多层、小高层为主要住房类型,并有平房穿插散布其中。周边布有很多学校,幼儿园、小学、中学一应俱全,因此学区房为该小区的重要特点之一。
区内还配套有肉菜市场、食肆、士多、发廊、社区活动中心等生活服务设施,为居民日常的生活和出行提供了便利。
2.2 小区游憩者及其活动特征
2.2.1 小区游憩者
通过对小区公共休闲空间的游憩者调查分析,发现85%是本小区的居民,10%是来访者,5%是小区内部某些士多、发廊等的外来顾客。由此可见,小区公共空间的主要功能是为本小区居民服务。
观察发现在小区休闲空间停留的人群中40%是老年人,30%是儿童, 20%是中年人,10%是青年。由此可见,儿童与老年人是使用此公共休闲空间的主要人群,因此下面重点对儿童与老年人的行为与心理进行分析。
2.2.2 活动特征
户外活动分三种类型:必要性、自发性和社会性。必要性活动指居民都要参与的日常生活事务的所有活动。自发性活动指居民自愿参与的散步、晒太阳等活动。社会性活动指在公共空间中有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 包括儿童游戏、互相交谈及最广泛的社会性活动——被动式接触, 即仅以视听来感受他人。
本小区的公共休闲空间提供给居民的行为活动空间较之城市大型户外公共空间更具有尺度小、亲和力强、舒适性好的特点。通过询问调查,发现35%的人来公共休闲空间的目的是散步,30%的人来喝茶与打扑克牌,25%的人是休息与聊天,10%的人是来做运动。环境心理学理论在本小区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与评析
3.1 公共空间景点布局 在观察中发现不同年龄段人群对同一景点的环境感知有很大不同。这正证实了文中叙述的环境心理学中的环境感知理论、领域性特征等五条相关理论。下面以康乐健身区、榕树头和绿化小庭院三处景点为例详细评析。3.1.1 康乐健身区
由于老年人和儿童对空间感知的不同,因此所产生的行为也不同。观察发现老年人大都喜欢坐在边缘的石板凳上,观看周围的活动或相互间聆听交谈。而中部的康乐建身设施则成为儿童攀爬娱乐的领域。虽然老年人与儿童对环境的喜好各不相同,但两者的活动之间又有明显的联系与交叉。很多老年人为看护儿童,经常放弃边缘的座椅,站在健身设施旁观看孩子们玩耍,而儿童则常常攀上爬下以展示自己的本领。
3.1.2 榕树头
榕树头是中年人和老年人聚集交流的场所,位于步行道交汇点。只要天气晴朗,该处的人流量就十分大。榕树下座椅摆放的距离基本符合个人空间尺度理论中的社交距离,人们可以一边喝茶抽烟打牌,一边聊天闲谈。这种社交距离很好地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但是,榕树头仿佛成了成年人的专属领域,由于缺乏适宜儿童活动的空间,儿童从不会自发性地在此停留(除非被坐在那里的亲人们叫住),往往作为通过的路径快速跑开。
3.1.3 绿化小庭院
绿化小庭院是整个小区公共休闲空间中最为理想的休息场所。院中小径设计成流畅的曲线, 以引导空间的序列变化。院内还利用植物来创造小尺度空间,以增强安全感。该庭院在建筑创造的灰空间下,既使人们的私密性需求得到满足,又便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产生了多样的行为活动。院内的居民或独处、或亲密、或拉琴唱小曲、或聚集围观,不同的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情和喜好选择不同的休息方式。
紧邻绿化小庭院有一块较为开阔的活动场地。白天场地上空无一人,人们选择在边缘的花架下停留和休息;但到了晚上,这块场地便成了老年人们跳舞的露天舞池,有时还会有些中年人在踢毽子。可见,同一块场地在不同的时间段也有不同的功能和领域性特征。
3.2 小区道路设计 3.2.1 道路的安全性
为了有效保证居住区的安全和安静,小区采用人车分流的方式。将交通空间和生活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以枝状或环状尽端式道路伸入小区或住宅组群内,并结合步行道和自行车道系统及绿化、铺地划分空间, 作为邻里交往、临时停车及儿童、老人活动场地。这样的做法显得更富活力。
3.2.2 道路的舒适性
出于对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推儿童车的父母等的考虑,小区道路设计为坡度变化不大的坡道或步行道,并相应设有无障碍通道。步道的铺装为防滑,防目眩的材质,且利用铺装的变化来显示高程的变化。另外小区内还有一些富有趣味的道路,如镶嵌于草地上的条形花岗岩踏步、用鹅卵石拼成不同图案的小径等,这些都能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了更丰富的交流活动空间。
3.3 植物配置 3.3.1 大型乔木
小区内高大乔木丰富,多以构树、大叶樟、小叶榕等为主,落叶乔木与常绿乔木搭配栽植。夏季浓密的枝叶为游憩者提供广阔的树荫,冬季树叶掉落便于阳光洒入场地,给游憩者提供一处晒太阳的佳所。这种季相变化能够满足人们的生理以及对于私密性、领域感的需求,在视觉、触觉上为游人提供了丰富的感知。3.3.2 小乔木与灌木
在小区中各景点与道路旁点植紫薇、鸡蛋花、桂花等观花观叶的小乔木与灌木,有效地增加了视觉以外的嗅觉等多方面的感知过程。
3.3.3 草本与地被
小区中设有一片小草坪。儿童常常在草坪上追逐、翻滚,对草地与泥土的柔软与芬芳的感知丰富了儿童对于公共绿地的体验,青少年及中年人也因这样的感知会坐在草地上读书看报或打牌聊天。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应用于居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要点
(1)综合考虑居民在游憩时的多感官体验,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各种感知的交替作用和交互作用。(2)小区内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半私密空间等多层次空间领域的考虑与设计。(3)不同年龄段人群之间既有各自相对独立的专属性活动空间,又必须考虑相互交叉活动场所的设计与营建。(4)小区内休息座椅等公共设施的设置需要符合个人空间尺度理论中相应的距离要求,以促进人们特定活动的发展。结束语
通过对大岗元小区的调研与应用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的分析,初步解析了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的普遍应用价值,同时了解到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对户外空间有着不同的需求,从而对今后居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实践作一定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 林玉莲 ,胡正凡.环境心理学(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2](丹麦)扬·盖尔.交往与空间(第四版).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3] 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俞孔坚,译.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 2001.[4] 石洋,闫红伟.浅析环境心理学理论在公园设计中的应用——以昆明市翠湖公园为例.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1).[5] 徐磊青.环境心理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2.[6] 徐慧华.环境心理学在居住区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花园与设计,2006.10秋末版.[7] 车生泉,郑丽蓉.环境心理学在园林植物配置中的应用(一).园林, 2004(4): 22-23.[8] 车生泉,郑丽蓉.环境心理学在园林植物配置中的应用(二).园林, 2004(5): 22-23.
第四篇:教学论文-浅谈高中生地理素质的培养
浅谈高中生地理素质的培养
-李渊博
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实用主义的社会,尤其是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在人们的价值观中更是将“实用”二字放在了很高的位置,这是市场经济的要求,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作为正在求学之路上的中学生,如果在学习文化知识的时候太过于追求所谓的“实用价值”未免有些不妥。现在许多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看似目标很单纯,其实很“功利”,他们不愿多花时间去广泛地学习,只想学习那些在考试当中用得上的知识,我认为这是一种对知识的认识的偏差。就拿地理学科的学习为例谈谈我的一些看法。其实地理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气质,中学的地理教育对于提高一个人的综合素质非常重要,因为地理素质其本身也是综合素质的组成。就从实用角度来说,现在的高考题提供的材料都非常新颖,课本及平时练习都难以碰到,如果作为文科生,地理能力不强地理素质不高,恐怕连题目都难以读懂难以理解,更不用说用什么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来解决问题了;当然作为理科生,你可能在考试中不会遇到这样的难题,但是学好地理可以使一个人的才学更完善更全面,这也是一个人良好综合素质的体现。
新课程标准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促进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强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新课程标准形势下对地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是中学地理教育的目的之一。
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是地理素质。在词典中“素质”一词有一种解释,是指个人的才智、能力和内在涵养。而所谓地理素质,则是一种特殊素质,是指学生学习和掌握地理知识,以及运用地理知识去分析、解释和解决各种地理问题的本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质,就是培养学生学习、探究、掌握地理知识和并运用地理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的能力。现在的高中考试非常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例如现在高中地理考试(包括高考)通常会考察学生的识记知识能力、理解及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能力、地理计算能力、读图分析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地理景观的判断能力等地理能力。
作为一名高中地理老师,我们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该如何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呢?高中教育应该的是高质量的教育,而高质量的教育应该建立在高效课
堂的基础上,而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理念下,课堂教学首先应该是和谐的。高效和谐的地理课堂教学,要求师生之间有良好的互动,教师要努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与教师一道去探寻知识。那么营造融洽、积极、和谐的课堂气氛,变枯燥无味的学生听课为师生兴致勃勃的共同探索求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前提。我们应抓住课堂教学的几个重要因素,如人的因素〔教师和学生〕、教学内容因素、教法因素和学法因素,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实践,体验,思考当中,使他们尽可能地当堂将知识消化;适时适宜地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注重教与学过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中培养地理素质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但概括起来我们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做。第一、指导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新课程标准建议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掌握自学方法,并逐渐养成自学习惯。例如在学习区域地理时,我们可以首先指导学生创建一个自学模板,先找出地理位置(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然后根据一些地理原理、地理规律方面的知识推断其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等),其次分析经济人文地理特征(工业、农业、商业、交通等)。通过这种自学过程的设计既能使学生形成整体地理空间概念,还能对区域地理差异形成更深刻的认识,分析地理问题的思路变得更为开阔。当然在学生自学时教师要进行一定的学法指导,教师往往要指明阅读内容的具体位置,讲明阅读的要求,即带着问题去阅读,例如,先快速阅读理清知识的全局,后选读知识的要点、重点、难点等,再尝试回答自学前提出的问题。第二、加强地图和板画的运用。地图被称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教材和地图册中的各种地图、示意图共同组成了“地理图像系统”,利用图像系统进行教学是地理教学的突出特点和重要方法。图像系统能形象直观的表示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各种特征,对于阐明地理概念、地理成因、地理规律、地理事物的演变、地理要素的联系,以及地理景观的特征等具有重大的作用。在高中地理考试中无论是选择题还是综合题都离不开图,因此对于地理图像、图表的阅读分析能力非常重要。我们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图文信息转化能力,能够从地理图像中提取文字信息,也能够将一些地理文字信息或问题转化为图像进行处理,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板画的运用对于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也有着特殊不可替代的功能,板画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抓住基本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精心设计的略图,特别是边讲边画的运用,能起到简化繁图、强化语言、集中注意、扩展想象等作用。例如,在分析太阳直射点移动对昼夜长短的变化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影响时,边讲边画,学生很快就理解了。第三、充分利用课堂内外学习资源,一方面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如地理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展示地理景观,地理现象和过程,使学生对地理现象规律有形象生动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利用课堂外地理学习资源,学校的地理园中有一些地理模型(如地球结构、世界地形和中国地形、各种内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貌等)是非常好的教学资源,可以鼓励学生多去看看,将有助于学生对书本上的知识形成更深的认识、理解;而信息时代的今天,网络资源是一个真正广阔无边的知识海洋,合理利用网络既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又可以是他们的思路变得更开阔。而乡土地理素材,也就是身边的地理事物往往是最贴近学生生活的,也是学生最感兴趣最想探究的,如果有机会能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对身边的地理现象问题开展调查,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提高学生地理素养非常有帮助。
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要想适应这样的社会,学生在学生时代就要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的综合素质,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和教育活动的中心,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这个中心进行,而高中地理教学所承担的任务的不只是向学生传递知识,为考试做准备,而是在其基础之上要有更高层次的目标,应当充分协调和发挥多方面的教育功能和作用,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和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个综合素质完善的现代人。
第五篇:从观察能力培养开始——《 观察· 感受》 教学设计与评析
期刊文献
均是精品,欢迎下载学习!!从观察能力培养开始——《观察•感受》教学设计与评析 吴丹青 发布于 2012-04-12 22:19 浏览 56 次
顶(1)
从观察能力培养开始
——《观察·感受》教学设计与评析
王勤吴丹青
(王勤,杭州市第十中学语文教师,《观察 感受》曾在浙江省初中语文“智慧课堂 西湖之秋”展示峰会里展示)
一、教学设计:
1.设计简说
写作中的观察能力是自小学语文教学阶段就非常重视培养的一种能力。但进入初中后的大多数学生还是欠缺这种能力的。写作话题固然来自生活,但多数学生无法从生活的表层现象中筛选出有丰富内涵的细节进行集中描绘。因为素材不懂取舍,细节平庸琐碎,叙述杂乱拖沓。这种浮光掠影,粗糙肤浅的生活感知力固然与学生年龄有关系,主要还是能力训练不到位所致。
本节课定位为写作观察能力训练课。旨在组织学生通过一系列观察实践活动,使他们逐步体味出观察活动的特点,摸索出在日常生活中对各种现象进行观察、分析、感悟时可以依据的视角和方法。同时唤醒学生记忆,激活学生思维,强化学生对生活细致观察的意识,引导学生多向度感受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富于爱心,能品味生活的真善和美。
基于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课设计了一系列观察实践活动,在阶梯式问题引领下,教师与学生共同经历真实的观察过程,并用归纳法逐渐梳理出日常观察可以遵循的一些基本规则。
2.教学目标
期刊文献
⑴了解“观察能力”对学习、生活、创新的意义,形成对日常生活自觉进行观察的意识和习惯。
⑵明确“看”和“观察”的区别,能对事物做全面细致的观察,汇总信息并作出基本的判断。
⑶在观察中思考,通过对信息的提炼聚焦,唤醒经验和情感,形成发现和感悟,并能用文字准确地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和内心感受。
3.教学环节
根据学情和写作课教学特点安排五个教学板块
⑴引用实例,体会观察意义;⑵质疑结果,分析观察特点;⑶体验过程,学会全面观察;⑷聚焦提炼,形成发现感悟;⑸写作实践,检验观察效果。
二、教学过程与评析
板块一:引用实例,体会观察意义
引入杨丽萍《雀之灵》对孔雀的观察模仿、警察探案追寻蛛丝马迹、老舍观察老北京车夫生活写出《骆驼祥子》、齐白石对鱼虾草的观察等事例强调观察能力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也是写作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评析】课堂进入环节引用各领域实例说明观察能力对工作、生活、艺术创作和科技创新都有现实意义,这就拓宽了学生对观察活动意义的理解,引导他们学做生活的有心人。自觉培养在生活中主动观察的意识和习惯。
板块二:质疑结果,分析观察特点
1.出示图片《小鸟看后视镜》
请学生观察后回答:它在干什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学生会出现争议的回答,充分讨论后教师再揭晓事实。结果与猜想存在较大的差异。
2.由此引出思考——看和观察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引福尔摩斯经典语录:“你是在看,而我是在观察,这之间有很明显的差别。”
3. 明确看和观察的根本区别在于观察需要思考和追问,观察的结果有发现。
【评析】通常在以“观察”为主题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就是让学生看,看什么,怎样看的问题似乎不须多讲,学生自然会做好。那么教学前后的落差在哪里呢?这一环节设计着重在确立课堂支点,即“观察”高于“看”的关键在于获得“发现”。这就意味着将无意识的看变成有意图的观察,将随意扫描的过程变成定向追问的过程,进而获得新的认知。这是整节课核心的教学理据。从学生课堂反应看,在认识上是有较大的提升的。这个教学环节为后面教学活动的扎实展开奠定了基础。
板块三:体验过程,学会全面观察
1.出示图片《小狗陪孩子做作业》,请学生观察后回答:观察到了哪些事物?
2.将观察所获得的细节综合起来,分析并准确地描述一下孩子的生活状况。图中远近大小每一个细节都有助于解读孩子的生活状况,如长条破台板是写字的桌子,身后的小树丛说明是在街边上,铅笔短到须用力才能写出笔画来,小狗前爪搭在板子边缘,专注地看着女孩写字,仿佛善解人意,桌上的小樱桃„„综合这些细节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热爱学习又独立能干的小姑娘,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不乏生活乐趣。
注意观察时细致全面,学会将观察主体与周围的人(貌、态、行)、物(特征)、境(远近、主次)之间形成联系,用语言准确描述所见事物及自己的分析判断。
【评析】选取的画面场景非常生活化,非常普通,应该是很容易描述的。但是学生回答有问题,首先他们的观察常常有遗漏,其次对女孩生活状况的理解和描述出现不少偏差,说明生活经验很有限。这一环节门槛是低的,要求却不低。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呈现自然的思维状态,互相补充、互动校正,逐渐完整到位地完成目标。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在这一活动中得到示范。
板块四:聚焦提炼,形成发现感悟
1.出示图片《孩子与明珠塔》请学生观察后回答:看到了什么?
2.想一下拍摄者怀着怎样的心情拍摄的?
3.你有怎样的感受?
这幅图片的焦点在于背景中东方明珠塔一角和前景中废墟堆上独自玩耍的小姑娘之间形成的强烈反差。可以唤起的感悟是多方面的。“童心无处不在”——赞叹,“玩的是寂寞”——心疼,“农民工是现代城市的建设者,却不是现代幸福的分享者”——质疑和愧疚„„
引导学生聚焦画面,将观察结果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及情感记忆相结合,形成自己的观察感受。这一环节注意观察的细致、分析的扎实、感受的合理和独特。
【评析】通过观察活动聚焦生成出自己独特的感悟,这是观察之于写作的意义,也是学生心智成长自然的积累过程。有了上一节观察对象及方法的基本训练,学生由此展开的感悟就不是悬空和偏移的了。
画面中唤醒他们感情的点是不同的,他们在前景与背景的对比中,在小女孩的表情动作中,在环境的细节中看到或陌生或熟悉的生活场景,浮想联翩、百感交集,最终凝成格言式的感悟,既有思想的力度,也有语言的美。写作是对话,与世界、与他人、与自己。写作教学要教给写作的方法,更要创设场景引导学生体验他们不曾体验过的人生新滋味,达到他们自己所不曾到达的心灵新境界。感性的观察升华成理性的思想,感动才是持久的。
板块五:写作实践,检验观察效果
1.展示一组图片,请学生仔细观察,选择其中一幅图片进行片段写作,师生共同点评。
2.要求一段话描写,一句话作结。如果充分的描写已经能把你的情思都包含在里面,更好。
【评析】
展示的图片选择很用心,主体都是儿童,虽然背景及人物活动差异很大,丰富的画面信息还是很容易唤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从他们脸上那怜爱、向往、开怀、沉思的表情,可以看出每个人的内心都不平静,都想说点什么。由于前面的训练,学生深刻意识到画面细节别有韵味,因而一落笔,首先将重点放在描写叙述上,让有意味的细节自己说话,而不是急于说出一个评判或结论。有些孩子的感受走得很远,已经走出了画面之外,他们用有颜色有温度有气味的文字,甚至用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感悟或感动。文字里的那种敏感,那种美是太宝贵了。
这个训练的意义不是把话往多里说,而是知道哪些事物是有意味的,可以说什么,说到什么程度,这就是观察的密度和感受的深度的问题。材料和思想在这样的前提下像肉和骨一样,贴合得密实自然。
三、课例综述
从观察能力训练开始,砌好写作能力教学的每一块砖
上城区初中语文教研员、浙江省著名特级教师吴丹青老师说过:“教育以立人为本,写作以立人为本,人文合一是教学的理想目标,为做人而作文的写作教学追求人格和谐健康成长。” 她提倡“心灵化、生命化的写作”。将写作教学定位在“对写作主体能力提升、素质培养”上,其中写作主体能力的培养的核心内容
就是“优化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其中观察是基础,思维是核心。”
以写作能力培养为目标来设计拼接写作能力各教学板块,是上城区初中写作教学的总体思路,这节课是在这一思路下的一次实践。
本课教学设计的成功在于,对学情的准确分析决定教学定位的恰当有效。学生写作能力的欠缺反映的是日常生活学习能力及思维的欠缺,教学主题定位于能力训练而非传统的以文体训练或内容系列训练设计教学环节。应该说从更本质、更宽广的角度解决了写作能力条件问题。而教学目标集中在对注意力、鉴别力、联想力培养上,抓住了观察能力教学的要害。
内容选择上筛繁就简,有效引导,各环节形成了逻辑性、递进性的关系。对学理的钻研渗透了教师的心血,观察什么对象,怎样观察,要获得怎样的结果„„许多问题在研究中获得解答,继而又引出新的问题。当我们和学生一样作为观察者看世界,我们获得的经验是比教科书更简洁、准确、直接的。课堂中我们与学生分享的经验就是容易产生共鸣,因而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环节设计一旦顺应学生认知规律就能非常流畅地推进教学环节,问题指向浅入而深出,画面情境有生活的质感,问题的设计和环节的递进上贯彻由体验感受到理性思考的原则,学生有充分的观察体验的过程。如果教师的这些用心能做到没有痕迹,仿佛是学生自己走到了终点,那么规则就像是他们自己找到的,且有普适性,这就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写作能力训练是一项综合工程,它牵涉到很多的方面,在教学原理、教学方式及诸能力间相互关系等诸多关键点上还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探索。结合多年写作教学实践看,从写作能力训练的角度切入写作教学序列的建构,方向是正确的,因为它深切地关注学生写作需求、写作内在能力条件、写作心理变化和控制写作流程的能力。观察能力训练只是其中非常小的一块,做法不一定很理想,但是从眼前开始行动,努力砌好写作能力教学的每一块砖则是我们可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