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应重视培养读图能力论文

时间:2019-05-15 12:32: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地理教学应重视培养读图能力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地理教学应重视培养读图能力论文》。

第一篇:地理教学应重视培养读图能力论文

初中地理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获得有关地球、地图的基本知识,以及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如何使学生准确扎实地掌握所学知识,我认为,除了运用某些教学方法之外,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通过几年的地理教学,我深深地感觉到,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地图在地理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地 图可以把似乎零散的地理事物归结到图中进行综合归纳,条理化,能够清晰地呈现出地理知识的规律性,易于 被学生接受掌握。这样,学生学起来感到轻松自如,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了学习信心。所以,学 生对地图掌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当然,智力因素也占一方面,但在智力相同的条件下,读图能力较强的学生,他的地理成绩就比读图能力差的学生好,而且读图能力强的学生对知识掌握得准确、扎 实、永久。

在我教过的几届学生当中,个别学生学习成绩较差,但唯有地理学科成绩突出。通过与他们谈话了解到,他们觉得地理好学,因为所学的地理事物,通过地图就可以掌握下来。地图直观性较强,易于接受,学起来比 较轻松,于是他们就对地理产生了兴趣。由此可见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这是一个关键问题。在几年的地理教学中,我初步地总结了一套不成熟的经验,并实施于教学中,收到很好的效果。

读图训练大体可分三步进行:

一展图。在教学过程中,将地理挂图展示在学生面前,或教师画黑板略图,让学生自己在挂图上或板图上 指出所学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二说图。利用挂图或板图,教师进行细致地讲解。比如在讲“大洲和大洋”这节时,教师利用“东西半球 图”让学生先指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然后教师再进一步讲清哪个是东半球,哪个是西半球;东西半球各 分布有哪几大洲,各大洋被哪几大洲包围;各大洲分别临近哪几大洋等。这样可使学生明确七大洲和四大洋的 分布,进一步加深印象。

三绘图。当图形在学生的大脑中有了初步的印象后,开始让学生在玻璃片上描绘出相应地图的轮廓,接着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填图,学生在玻璃片上独立填图,并用幻灯展示学生的玻璃片,进行相互比较,让学生自己 选出最佳“作品”,这样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达到熟练程度。

总之,地理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而读图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的训练才能 收到较好的效果。

第二篇:地理教学中学生读图能力分析论文

在初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有利的辅导和教学。地图在地理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充分发挥地图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全面学习,稳步提升地理课程的课堂学习效率。老师应该积极地去引导学生读解地图上的知识,让学生对读图这门技巧重视起来。运用好的学习方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一、地图在地理课程中占据的主导地位

地图在地理学科和地理的研究中被称作是“第二种语言”,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个重要的载体,很多信息都可以通过地图反映出来,学生通过地图来获取重要的地理信息,以便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侧面来说,地图更是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熟悉地图,分析地图上的标识,运用地图,能够提升学生的空间思维,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的方法、策略

1.熟悉地图、识别地图

学生拥有识别地图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通过地图来获取信息和知识。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首先基于学生对地图的识别和辨认,通过地图上所给的图标,获取地理信息。老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在识别地图时进行思考,比如说某种现象产生的原因等。这样才能进一步指导学生将课本上的知识和地图相结合,解决相关的问题。

2.培养分析地图的能力

仅仅只是会识别地图是远远不够的。分析地图的能力主要是指学生能够通过地图上的图画和标识,联系自己的思维,理解地图所蕴含的信息。每一幅地图上都有固定的坐标、经纬度、颜色、线条,都有它们各自的含义。比如,某个国家的海陆位置和经纬度的区域范围。在熟悉经纬度之后,可以通过经纬度和太阳的位置来判断当地的气候和温度资源。根据相关的地理环境和知识可以关联性地推导当地的气候条件,根据地形了解降水等。所以,在地理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地图分析能力,联系所学到的知识,扩展思维,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

3.反复训练,巩固知识

在课堂的教学中,难免会有学生刚开始兴致勃勃,但时间一长就没有了学习的欲望。所以,老师不能对这样的学生失去耐心,要对这部分学生进行鼓励,调动其积极性,对学生进行读图的基础训练,让他们用一些自己喜欢的方式和方法来记住一些地理要素(比如,各个国家的轮廓、大洲大洋的形状)。教师自己利用简单的题目,蕴含重要而基础的知识,让学生进行练习,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作用,间接地提升学生的答题效率。但是,在教学中,老师不能急于求成,要遵循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身心发展的趋势,来进行有力的训练。总的来说,地图对于地理课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初中的教学中起到的作用不可估量。学生单纯地对书本上的文字知识进行死记硬背,以此来应付考试,这种做法非常不可取,既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更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老师必须看重图表的教学,提升每个学生对图表的认知能力,让孩子能够将解答技巧变为自己的东西,灵活运用,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地理成绩,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第三篇:培养高中生的地理读图能力

培养高中生的地理读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知识最有效地载体之一,被称为地理的“第二语言”。学生一旦掌握了读取地图信息的方法也就等于拿到了打开地理知识宝库的一把“金钥匙”。也正因为如此,如何读图、如何正确和高效读图已经成为了现代地理知识学习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我就在这里简单的谈谈以下两点。

第一点:看图

看图是读图的第一步。为了正确读图,首先要看清图名,观察图像。具体来讲,地理地图也可以简单的分为自然地理地图和人文地理地图。

自然地理要靠理解,细化自然因素又有地形,地理位置,气候,等等,其实它考察的重点和难点基本是不变的,它的题型也就那么几种,把围绕某个知识点的各种题型都做做,会有收获。在自然地理地图中,要关注阅读自然地理规律图,主要包括四幅图,这是在《必修1(人教版)》,每一个单元大家要关注一幅图,是什么呢?其中大气圈,大家比较关注气候类型分布图,水圈,就是陆地和海洋这一块,大家要关注洋流的分布图,当然陆地淡水,就是水循环的分布图也要给予理解。再有陆地环境中,大家还要关注自然带的分布图。最后是板块分布图。

人文地理,社会因素又有科技,经济等等,培养人文地图素养时,首先要读的就是世界大洲、大洋分布图,这是一个大的轮廓图。七大洲、四大洋,大家一定要熟悉他们的基本分布和轮廓,另外重要的运河、海峡的关键运口。我觉得这是读图的第一个层次,把整个世界最大的面貌先记住。而且这种记住,要作为一种常识。而让大家最头疼的就是区域图,大家觉得在读区域图时觉得复杂,而且担心考试中随便出了两条经线、纬线画一个小方块让你确定这个地方是什么,这并不是现在考试的方向,现在考试并不是要考查你对某一块地方是不是可以背下来它在什么位置。而是考试中它一定会把非常明确的位置给你框定好,是在什么纬度,什么经度,典型的城市、典型的地形区都标注出来,让你肯定认出这个区域,就像在考试当中你自己读地图一样,确定了位置之后,让你干什么呢?要让你在这个区域图上分析问题,分析什么?分析自然的规律、人类活动的规律。

第二点:析图

所谓析图,就是对图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包括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通过思维达到准确理解图的内涵的目的。如若说看图是为了解决“有什么”、“怎么样”的问题的活,那末析图是为了说明“为什么”的问题。

析图要深刻理解与运用基本原理,有些学生在复习时习惯于死记图中内容,不重视地理基本原理,结果“事过境迁”,一旦遇到一些源于课本插图又稍有变化的读图分析就不知所措。因此,应注意对图进行剖析,把其中蕴含的基本原理吃透,并研究可能出现的变式。这样就能以不变(基本原理)应万变(图型)。析图要注意前后知识的相互联系。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

总之,高中生对于读图是比较陌生的,也因此,读图应该是长抓不懈的,每天读图应15分钟,这是大家必备的一项工作。

第四篇: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一、本课题实施的意义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含有丰富的地理信息、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知识的基础,也是地理教学的基本工具。地图是学生汲取地理知识的一个源泉,又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的基本手段。新课程要求学习“对生活又用的、对终身有用”地理,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学会阅读地图、使用地图是我们每一个人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古人用“左书右图”来说明学习地理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也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地图中包藏了众多的知识点,许多地理特点、规律都可通过观察、分析地图得出。新课程理念的目标取向是“使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的知识”,对初中学生而言,教会他们读图、用图,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是本人确定的研究小课题,我计划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二、正确认识学生初步利用地图的困难性

地理对初一学生是一门新开设的课程,内容又是从整体开始,学生在学习时有很大的难度。地图对学生而言又是一个全新的事物,从认识、了解,到会看、会用需要师生付出艰辛的努力。

在开学初,我将在教室后面悬挂了《世界地形图》和《世界政区图》,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识了地图。在讲解《地图》一章时,意识到学生接受地图的难度,我会放慢讲课的速度,每一个知识点都落实到地图上,先指导学生看不同版本、不同图幅的《世界地形图》和《世界政区图》,再看各大洲图、地区图,城市图,通过反复地翻阅,比例尺、方向和图例这三大要素,逐渐在同学们的脑海里清晰起来,同学们对地图也就有进一步的认识。我还将并结合《敦化旅游图》,引导学生找寻各个旅游景点的位置及周围的乘车路线,并找出最近的路线。把地图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无形中会拉近书本与生活的距离。

三、努力培养学生观察地图的兴趣性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老师要引导学生,促使他们喜爱地图,对地图产生兴趣。为此,我会适时提出一些能激发同学阅读地图兴趣的问题,如在绪言课上让同学看地图册找出,亚洲在东西半球中的哪个半球,中国在亚洲的哪一部分,中国的形状象什么,是否能够找出我们的家乡——敦化。这些简单的查阅,拉近了地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意在引起同学们阅读地图的兴趣。在学完“等高线地形图”一节后,我将出示一张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在图中标出爬山的路线、攀岩的路线、野炊的地点和可能形成瀑布的地方,学生兴致会很高涨。

此外,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郊游,观察山川地貌取得感性认识,促使学生把地理事物和地图描述联系起来。使同学们感到地图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很有用的,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有利工具,也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得力助手。把地理知识和地图结合起来,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之一。兴趣的源泉在于知识的运用,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感。把所学知识成功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兴趣十足。

四、注重训练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综合认知能力

“光看不练,功夫不硬”。地图能力的培养必须“善用地图”,进行恰当、适度的填图训练,“一图多填”是不错的方法。比如,学习(复习)俄罗斯时,我将先在黑板上勾画出俄罗斯的空白图,从位置入手,在黑板上填注周围的洋、海和邻国,然后填写亚欧两洲的分界线,再填写地形区、河流、矿产地、工业区、城市、交通线、港口等。填注地图时也要注意方法,有规律地按照一定顺序填写,效果会最好。

这样,只一张地图可以反复填写,一图多填,一方面提高了地图本身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增加了填图的乐趣,增强了记忆的效果;同时,因为各知识点之间所具有的关联性,还有利于我们培养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养成广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处理地理信息的习惯,提高综合记忆、综合理解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做到“既见树木,也见森林”。

五、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地图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它表达了丰富的地理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各种信息的相互关系,以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世界人口分布特点”时可先观察《世界人口分布图》,同学们很易看出:亚洲东部、南部,欧洲,北美洲东部地区人口稠密。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呢?这时先提出人的生活工作受哪些环境因素影响大?同学们各抒己见,但总结起来不外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这时可让学生回顾五带分布图,得出人口稠密区大部分位于北温带,一部分位于热带。回顾地形图观察出大部分位于平原广阔的近海地区。也可与耕地分布图比较,得出人口稠密区也是耕地的主要分布区。各要素明了后再综合总结不难得出:人口稠密区是自然条件较好的温暖湿润的平原地区。

适时引导学生得出,这些地区农业发达,工业、交通、城市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人口稠密区。同时可利用魏格纳通过观察地图,发现各大洲形状特点从而得到启发,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例子,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地图,深入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为解决问题而努力学习。

教会学生读图、用图,学会分析地图中隐含的地理要素,是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最直接反映,它贯穿于整个初中地理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是每个地理教师都应重点研发的课题。

六、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研究的探索性和操作性,坚持边实践、边探索、边研究、边总结,做到总结成果和推广运用相结合。

七、实验策略或方法

(一)主要措施

1.加强认识地图重要性的思想教育

初一学生刚接触地理这门新的课程,这时候对学生进行地图教育,认识地图的重要性是非常必要的。

2.平常地理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和使用地图

地图读图的方法需要融入每一堂课、每一幅图,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很好的使用。

3.多使用身边的地图,从身边熟悉的地图读起,循序渐进,最终使学生学会阅读和使用地图,帮助地理知识的记忆和巩固,为学习、生活服务。

第五篇:物理教学应重视能力的培养

物理教学应重视能力的培养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既要重视传授知识,更要重视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加强能力的培养,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那么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哪些能力呢?

“大纲”中指出:教学中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要重在理解。学好物理,要重在理解,要切实提高理解能力,这是基础的一环。这个基础薄弱,其它方面的能力,诸如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等也就失去了依据。对中学物理教学来说,理解能力主要是指: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对用来表示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各个物理量的确切意义,是否已经都弄明白了;对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是否理解,能否在简单情况下应用它们;是否能够清楚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述),对同一概念和规律的各种表达形式是否已有清楚的认识,能否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和似非而是等各种不正确的说法;能否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学生在平时学习物理学时,应十分重视这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深思熟虑其含义,使之变成自己的观点。要花力量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素质。否则,若在学过物理学后,只是死记住一些定义和公式,则碰到具体问题时,就难以用科学的物理眼光去分析问题,不能把普遍公式与具体情景联系起来,或者不管条件乱套公式,看不清问题的实质。

“大纲”中指出:要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运用等,培养学生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综合、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其实,上面所说的理解能力,也包括在思维能力中,下面着重说一说推理判断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推理判断的能力,主要是指:根据已知的知识和所给出的物理事实与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或根据已知的规律或理论经过推导论证,得出新形式的定理或推论;或应用必要的数学对问题进行推导,得到新的结论或公式,作出判断。推理和判断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应该努力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物理学中的推理要以物理理论和事实为依据,思维过程一定要合乎逻辑,绝不能凭空臆造或不合逻辑的推理。因此,透彻了解和熟悉物理学的各个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认真分析具体问题所给出的事实,想清楚其中的道理,这是进行推理的前提和基础。同时还要训练自己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只有周密的思考,才能进行正确的推理。

分析综合能力是思维能力的一部分,主要是指:能独立地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弄清所给问题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景,弄清产生的原因与条件,这是解决物理问题的钥匙,不但复杂问题要这样做,简单问题也应这样做。要通过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独立地、灵活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平时教学中,老师应该要求学生独立地运用所学的概念、规律和模型等知识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弄清所给问题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景,找出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或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并能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所学物理知识综合解决物理问题。

处理物理问题时,有时可从不同的角度,或用不同的方法来处理。这就要求有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基础是要把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理解透彻,并力求融会贯通与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样,处理物理问题时才会有较大的“自由度”,否则就会思维狭窄,缺乏从不同角度看清其中道理的眼光和能力。

分析综合能力也表现在要求学生会独立地处理不熟悉或者未见过的问题。处理这类问题所需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都是学生已学过的,要求学生能独立地、灵活地、创造性地处理这类问题。这种能力对于优秀人才是十分重要的。这类问题并不一定复杂,有的看起来可能很简单,涉及的知识内容亦不一定多。它不仅要求学生对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具有比较准确和深刻的理解,还要求学生能独立地把它们应用到所涉及的问题中去。

物理学是一门精确科学,与数学有密切的关系。物理学又是一门基础科学,是整个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发展的基础,在现代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中有广泛的应用。但在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一般或多或少总要进行数学运算进行推理的,而且处理的问题愈高深,应用的数学也愈多。所以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表达和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能根据具体物理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作出物理结论。要学会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象进行表述、分析和处理问题。这里的所说数学运算,既包括数字运算,也包括符号运算。既要重视定量计算,也要重视定性和半定量的分析和推理。

在中学学生实验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起学生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和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对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来说,实验能力主要是指: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独立完成“教学大纲”中所列的学生实验,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并会控制实验条件,会用在这些实验中学过的实验方法,会正确使用在这些实验中用过的仪器进行观察和测量,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了解误差和有效数字的概念,会独立地写出简要的实验报告。应该要求学生对每一个学生实验,都要理解其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熟悉实验器材,掌握实验方法与步骤。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能处理实验中出现的非预期的现象。能准确记录数据,并能正确处理实验数据以得出正确结论。在物理实验中是离不开观察的。一个观察能力不强的考生,其实验能力也绝不会强。要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与物理有关的现象非常多,如果能培养起学生随时观察物理现象的习惯和兴趣,尽管观察到的物理现象有些他们还可能不完全了解,但仍能激起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如果学生能带着问题学物理,那将极大地提高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中学物理教学来说,观察能力主要是指:能有目的地观察,能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认识观察对象所发生的变化过程以及变化的条件。要引导学生结合学到的物理知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中学阶段应该着重培养的能力还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以及自学能力等等。当然培养这些能力,应该是中学阶段各学科的共同任务。但应该指出,对于物理学科,这几方面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生在这几方面的能力较弱,那么他们也是不可能学好物理的。所以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该注意与其它学科配合,努力提高学生这几方面的能力。 返回页首

上面我们归纳了“教学大纲”中提出的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的几方面能力,并简单地对其含义加以阐述。下面着重谈一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能力。

1.贯彻因才施教原则,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老师要认真贯彻因才施教的原则,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实际水平、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设法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够积极地、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学生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那么无论老师如何努力,都无法使学生取得好成绩。在教学中,老师要注意启发学生积极开动思维,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讲解不宜过细,老师不要把自己所有的心得体会都一股脑儿地灌给学生,要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独立钻研的空间。要鼓励学生独立地钻研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教育学生自己归纳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经过独立思考,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并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自学能力。总之老师的责任是教会学生学习,而不是代替学生学习。

学生之间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能消灭的。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去消灭这种差距,拉平学生的实际水平。通过教学,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地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预定的最基本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要求。另一方面则应创造条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开动思维,通过自我开拓,举一反三,加深对学到的知识内容的理解。并在这种自我开拓的过程中,使自己的独立工作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如果老师把本应属于学生自我开拓的内容,即心得体会,经老师开拓后灌输给学生,尽管这些老师是想使学生学得更深入一些,完全出于好心,也非常辛苦,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基础差的学生反而会感到物理内容高深莫测,分不清主次,而处于被教师牵着走的被动状态。久而久之就会逐渐丧失了学习物理的兴趣与信心,觉得自己不是学习物理的料,处于一种“痛苦的学习”之中。而基础好的学生则由于失去了自我开拓、举一反三的机会,独立工作能力也得不到锻炼和提高。所以这种教学方法不管对学习较好的或学习较差的学生都是不可取的。

教学的要求不是封顶的,高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物理课会也应该会启发他们对各种物理问题的兴趣。如果因为学生所提的问题超出教学大纲的要求范围,或者因为高考不考,便一次又一次要求学生这也不要去想,那也不要去问,其结果就会使学生探求的欲望和创新的意识受到抑制,久而久之便会使学生陷入一种墨守成规,一切为了应付考试的“痛苦的学习”之中。这对培养人才特别是优秀人才是十分有害的。所以“揠苗助长”和“抑制生长”都是教学中的大忌,应努力防止。

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必须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对重点的概念和规律要力求理解得更深一些,并充分发挥这些重点的概念和规律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方面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物理”课的教学一定要突出一个“理”字,决不能把“物理”教成“无理”。大家都知道要想学好物理,必须重在理解。所以在教学中要重视对物理现象的分析,因为它是物理概念和规律形成的基础。老师在讲解物理概念时,一定要重视得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过程。要通过对实例、演示或实验的分析,或者理论的推导引出新的概念、定理和结论,使学生清楚地了解物理知识形成的过程。老师要注意通过对物理现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讲解过程,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注意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知识要逐步积累、扩展和加深,独立工作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要逐步提高,不能要求过急过高。否则就可能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课堂教学的重点必须放在对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讲解上。绝对不应该用讲解大量例题,来代替对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讲述。应该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首先放在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上,而不应该急于做大量的习题。学习物理的目的不是为了解题,决不能把老师讲例题,学生做习题作为物理教学的核心或重点。当然,在老师已对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做了充分讲解的基础上,讲解适当数量的例题是必要的,但不是愈多愈好。同样在学生对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等基本内容已有充分复习、理解的基础上,做一定数量的习题是必须的,但也不是愈多愈好。有人说,老师多讲一些例题,学生多做一些习题,可以使学生熟悉更多的题目类型及其解法。这样在参加考试时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老师讲例题,学生做习题,其目的决不能是为了使学生熟悉更多的题目类型,以便应付考试。老师讲例题,是为了给学生做示范,教给学生如何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综合运用学过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来处理、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学生做习题的目的,一是检查自己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否真的理解了,是否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地运用它们。二是通过做习题,锻炼并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逻辑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等等。所以学生每做完一道习题,都应总结一下,看看通过做这道习题,自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上有那些新的体会。检查自己是否能独立地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对习题中所给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景产生的原因和有关的条件等等是否能独立地弄明白,能否独立地进行逻辑推理。所以每做一道习题,都要力求在能力上有所提高。总之,学生做习题贵在独立完成,贵在精而不在多。应当要求学生做习题时,一定要经过独立思考,不能机械地套用老师讲过的例题或者自己以前做过的题目类型。只有这样才能期望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工作能力,以应付各种有关的考验,当然也包括考试的考验。

有人说为了使学生日后能较顺利地应付高考,在平时教学中就要“瞄准高考”,使学生适应高考的要求。这也是某些老师虽明知“应试教育”不正确的,但在教学中又自觉不自觉按它办的理由。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参加的大规模考试,是在学完了全部高中物理课程之后进行的考试,其难度、所考查的能力要求以及试题的综合程度等等方面,与学生初学物理时的考试是不同的,要求要高得多。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是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如果在初学物理时,就瞄准高考,按高考的要求来考查学生,做大量类似于高考试题的题目,反而会使学生处于被牵着鼻子走的被动状态。结果不但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反而会削弱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使学生失去对学习物理的信心和兴趣。无数事实都说明,过早地在教学过程中瞄准高考,越是瞄得准,偏差反而可能越大。瞄准高考进行教学的结果是,由于基本概念不清,基本规律不懂,基本的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学生只能照葫芦画瓢。一旦高考的试题有所变化,这样教出来的学生便处于无力对待的状态。所以“瞄准高考,一步到位”教学方法是要不得的,因为它违反了循序渐进的原则,是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

目前在中学中普遍存在着所谓“题海”战术,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尽量多熟悉一些题型和解法,以便日后在参加高考时能适应高考,取得好成绩。但是,就是从提高学生高考成绩来说,“题海”战术也不是有效的。从近些年来的全国高考物理试卷来看,历年高考物理试卷中都有相当数量的试题,是着重考查考生知识面的。还有相当数量的试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并不高,是容易的或中等偏易的试题。这两类试题加起来,按占分比例统计大约占整个试卷的35%左右。此外中等难度和中等偏难的试题大约占整个试卷的45%左右,难的试题只占20%左右。前两类容易或中等偏易的试题,只要考生知道有关的知识内容,并能在有关的问题识别和运用它们,就不难做出正确的答案。对中等难度和中等偏难的试题,如果考生平时学习比较扎实,对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理解得比较深入,又曾经认认真真独立自主地做过一些习题,具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做对一半或三分之二应当不成问题。从这个分析中可以看出,即使这些考生对占20%左右的难题全部没有做,他的物理成绩也完全可能得到70来分。从历年高考物理的答卷中看,非常遗憾,不少考生连一些原本比较容易的考查知识面的试题都没有做对,以致影响整卷成绩。这可能是由于这些考生平时在学习时,没有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对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上,相反地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做习题上了。所以就从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这一角度来看,采用符合教学规律的教与学的方法,其效果也应该比“题海”战术好。历年高考物理试卷中确有少量很难的试题。这类难题即所谓“生题”,一般难就难在比较新颖,对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的要求特别高。企图用“题海”战术让学生多熟悉一些题型和解法来对付“生题”是不起作用的。

3.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

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关键是要使学生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踏实的学习作风。老师在讲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时,要思路清晰,使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领会研究问题的方法。要重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应用,使学生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物理现象、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准确理解并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只有真正地打好基础才能谈上全面提高能力。不能认为只有通过学习较深的内容,做较多较难的习题,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相反学好最基本的内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适合学生程度的习题,是提高学生能力的第一步。学生能力的提高,首先依靠学生平时对课程内容独立的、刻苦的钻研,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的运用。不能只靠教师的灌输,也不能靠复习阶段的突击。

学生能力的培养是相当复杂的。有些人总希望能总结出一些很具体的几条内容,以为只要教了这几条很具体内容后,学生的能力就提高了。这种看法实际上是把能力“知识化”了,把能力的培养简化成知识的背诵。这样做,学生能力当然是得不到提高的。还有些人认为,在高

一、高二阶段应着重掌握知识,待到了高三后,再着重花力气去提高能力。这是把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分离的教学思想,也是行不通的。其实,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逐步锻炼和提高的。当然,不注意能力的培养,也可能掌握一些知识,但所掌握的知识是死的知识,不会运用的知识。而且在这种不注意能力培养的学习过程中,还可能养成某些不利于提高能力的不良学习习惯和方法。如果学生在高

一、高二甚至初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养成了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到高三时再想考虑培养能力,则首先必须花大力气去改变学生的不良的学习习惯。但是高三的气氛已经不适合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了。结果,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就落空了。所以培养学生的能力,首先应从学习最基本的、比较简单的内容抓起。在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时就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以利于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而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正是培养学生能力所必须的好环境。所以说初中、高

一、高二正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好时机。

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差的原因是难的习题做得少了。于是便花很大力气去攻难题,解一道难题,记住一种解法。这些学生脑子中虽有许多解难题和复杂题的方法,但一旦遇到自己没有见过的情景,脑子里的记住的各种题型和解法与不熟悉的物理情景对不上号,仍毫无办法,于是更加认为自己做过的难题还不够多。其实这些学生可能根本没有找到自己独立处理问题能力差的症结所在。如果学生对一些基本的问题和比较简单的习题,都是自己经过仔细分析后独立解答的,如果学生对求解过程中的依据,每一步涉及的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基本的物理规律都有深刻的理解,那么他就具备了独立解决较难的问题的基础,再经过解答一定数量复杂问题的锻炼,一般他就可能具有较强的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但很多学生由于平时缺乏独立思考、独立处理问题的素质与习惯,因而在碰到陌生的或者复杂的情景时,首先从心理上就感到畏惧,缺乏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与独立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这也可算是一种非智力因素,但它却是与智力因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要通过教育和教学来加以培养的。

物理学是实验学科,通过观察自然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知识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这是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必要基础。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必须要大力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要注意克服目前在某些中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对要求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学生实验不够重视的倾向。如何真正将实验教学落到实处,而不是“纸上谈兵”,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到实验室中去做一做。所以每个学生实验都必须要由每个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决不能用黑板上讲实验或电视里看实验来代替学生做实验。演示实验也要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对演示实验首先应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现象,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认真的分析,并理解得出的结论。只有这样,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才能真正提高。总之实验教学要落实到学生动脑动手上。

“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学生实验的要求只是最低要求,各地各校都应该切实达到,力求做好。有条件的学校应适当增加学生实验的数目,特别是增加一些设计性、研究性的实验课题。这种设计性、研究性的实验课题虽然不能多,但做一些确实能使学生极大地提高做物理实验的兴趣,发挥学生做好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老师要加强对学生实验的指导。教育学生在做实验时要认真思考,独立操作,手脑并用,团结协作,遵守实验室规则,培养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和素质。对每一个学生实验,应要求学生理解其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熟悉实验器材,掌握实验方法与步骤。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能处理实验中出现的非预期的现象。能准确记录数据,并能正确处理实验数据以得出正确结论。

下载地理教学应重视培养读图能力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地理教学应重视培养读图能力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各类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等等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图像系统”。这些图像系统作为地理......

    高中地理教学读图能力的培养

    高中地理教学读图能力培养 石嘴山市第三中学:马 丽 地图是基于特定数学法则的对一定 时空尺度内客观世界的具体而微的直观表达,其承载和传递着丰富的空间信息,是地理学科的第二......

    培养读图能力 提高有效教学

    培养读图能力 提高教学效果 ----地理课读图能力培养之探索 长武县教研室 李建兴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地理课教学如何实现高效课堂?我认为只有重视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才是......

    中学生地理读图能力培养的研究总结报告

    《中学生地理读图能力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地图是地理科的第二语言。地图是地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将知识化繁为简,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理......

    中学生地理读图能力培养研究课题的实施方案

    《中学生地理读图能力培养研究》课题的实施方案一、 问题的提出 地理活动是根据学生的兴趣构建的课堂活动形式,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创造性、自主性的特点。通过活动实现课程......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论文[合集]

    【摘要】:地图不仅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而且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地图是语言、文字无法替代表达的。培养学生读图习惯,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引发学生的地理知识联想,开拓思路......

    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5篇

    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王春丽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指导学生读(识、用、记)图是地理教学的特色和地理常规训练的重要任务之一。学习地理离不开地图,要通过地图......

    朱春霞论文-语文教学应重视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应重视能力的培养 [内容摘要]:读写能力是学习语文的最基本能力。驾驭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现在提出这老掉牙的问题好像是不顺应时代潮流,但事实上,学生的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