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2017考研专业课复习:中国教育史复习提要(下)5篇

时间:2019-05-15 01:49: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学2017考研专业课复习:中国教育史复习提要(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学2017考研专业课复习:中国教育史复习提要(下)》。

第一篇:教育学2017考研专业课复习:中国教育史复习提要(下)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教育学2017考研专业课复习:中国教育

史复习提要(下)

1.朱熹关于小学与大学的教学内容有哪些论述?

答:朱熹根据人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把学校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大阶段。他认为八岁至十五岁是小学阶段,上至王公子弟,下至庶民子弟皆可入学。小学是打基础阶段,教学内容是“学其事”,即从洒扫应对进退开始,将伦常礼教,教给儿童,进而教他们诗、书、礼、乐之文;打好根基。他专门编著《小学》一书,作为这个阶段的教材。朱熹认为十五岁以后是大学阶段,入学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也有少数“凡民俊秀”。大学的教学内容是在小学的基础上“明其理”,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步骤,使其“明明德”,最后达到“止于至善”的目的。大学的教材主要是“四书”,“五经”.尤其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是其基本教材。2.简述明代八股取士的创立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答:明王朝为了进一步以程朱理学统制思想。明太祖与刘基首创八股取士,以八股制义为科举考试定式。“八股”特点有三:①八股文之试题取于“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②八股文章只能依据朱熹《四书集注》“代圣人立言”,不能丝毫阐发己意;③八股文章必须采用固定格式的排偶文体,否则不能入仕。明代科举这一变化,使得科举考试更加形式化,也使得各级学校以教习八股范文为主,教育内容更加空疏无用,教学方法更加僵化、教条,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

3.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有哪些积极的见解?

答:明代教育家王守仁高度重视儿童教育,对儿童教育问题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首先,他批评当时的儿童教育存在三大弊端:重机械记忆,不重启发思维;重消极防范,不重积极诱导;普遍采用体罚,摧残儿童的身心。其次,他从快乐是人心之本的观点出发,主张教育儿童要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应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兴趣,培养其“乐学”的情绪。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君主立宪。他把西学概括为西史、西艺、西政三部分。他所理解的西政,并非西方政治,只不过是一些具体的政治设施,如学校制度、武备制度等等。他在维新变法前夕再次强调“中学力体,西学为用”,目的在于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反对政治改革,因而这一主张具有明显的保守性、反动性。但是,这一教育主张在客观上也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①它从理论上论证了西学的有用,为近代西学名正言顺地进入中国创造了依据;③它将学校列为西政的首位,有利于牟页引时西方的学校制度和教育理论;④选择的向西方学习,有助于维护民族自尊心。

6.“百日维新”教育改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898年6月至9月的“百日维新”中,清政府颁布了大批维新变法诏令,其中有关教育改革的内容主要有:①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改革科学制度;②在北京设立京师大学堂,作为全国学堂的表率,还负起统辖各省学堂的职责;③把各地旧的大小书院一律改为新式学堂,筹办高等、中等、初等各级学堂;④创立铁路、农务、矿务等各种专门学堂:⑤派人出国游学,考察外国的学校制度;③建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编译外国教科书及其它书籍。百日维新的教育改革体现了维新派否定传统教育的资产阶级教育精神。7.评述康有为《大同书》中的教育思想。

答:康有为1884年写了《人类公理》,直到戊戌变法失败后,才修改为《大同书》发展。他在《大同书》中描述未来的大同社会,即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国家、没有家庭的人人平等,经济高度发达,政治极端民主的极乐世界。大同社会实行“公养”、“公教”制度。每个社会成员都享受“二十年齐同之教育”。在康有为设计的教育蓝图中:①儿童未出生,其母入人本院,接受胎教;②婴儿六个月后,进育婴院,三岁后进怀幼院,接受学前教育;③儿童六至十岁,进小学院。接受初等教育;④儿童十至十五岁,进中学院,接受中等教育;⑤儿童十六至二十岁,进大学院,接受高等教育。他对每个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都作了详细描述,主张男女教育平等,主张对儿童实行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提出了许多可贵的见解:但是,这仅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社会空想。8.梁启超关于教育目的有哪些论述?

答:梁启超特别重视确定教育目的,曾与《论教育当定宗旨》一文。他首先认为教育一定要有目的,否则将一事无成;其次,他认为教育目的正确与否,至关重大,封建教育之所以腐朽,洋务教育之所以收效甚微,主要在于教育目的上的错误;最后,他认为正确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养成一种特色之国民”,这种国民须具有公德、国家思想、自治、自尊、合群、尚武等品质,克服中国人在专制社会中形成的品格缺陷。他认为只有造就出这样的新民,才能拯救国家的危亡,振兴中华民族。

9.王子癸丑学制与癸卯学制相比有哪些进步?

答:1912年至1913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王子癸丑学制,是近代资产阶级对封建教育的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国封建社会长期文化专制主义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为各种新思想在大学讲坛上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北大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

第二篇: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的复习要点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的复习要点

1.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

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以店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①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②教育不是专内的社会活动。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③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2.春秋战国私学的兴起有何意义?

答: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兴起,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①它冲破了“正教合一”的枷锁,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完成了学校教育独立化的过程。②教师不再是官吏,而成为以教育人为谋生之道的专业化的教育工作者。③扩大了教育对象,使受教育的范围由少数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教育的社会基础更为广阔。④有利于教育经验的积累和教育理论的形成,出现了以(学记)为代表的一批教育专著。

3.简述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答:“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4.评析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主张。

答:“学而优则仕”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来的,但它在理论上集中地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学而优则仕”教育目的论的提出,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①反对不学而仕的世袭制,为平民开拓了从政的道路;②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有利于推行贤人治邦,改良社会政治。但是,这一教育目的论对中国古代教育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①过于突出教育的政治功能,忽视了教育的经济功能,强化了中国“官本位”的传统观念;②以名利为诱饵,使中国知识分子从一入学读书始,就产生严重的功名意识,形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二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观念。

5.孟子关于教育的作用有哪些论述?

答:盂子从“施仁政”的政治主张和“性善论”出发,高度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与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J他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得民心”是“仁政”的关键,而教育是“得民心”的最有效措施。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他指出每个人虽然先天具有四个善端,但在后天的环境里,由于外物的诱惑与自身努力的不够,可能会失掉或摒弃这些善端。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

6.颇之推关于旱期教育有哪些论述?

答:魏晋南北朝教育家颜之推极其重视早期教育,他认为家庭教育应从胎教开始,纵然做不到胎教,也要及早从幼儿教起。他之所以极力倡导早期教育,主要是认为:①幼儿时期是教育的最佳时期。他从幼儿期与成年期的教育效果比较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幼儿期心理单纯,精力旺盛,求知欲强。是学习的最佳时期;②幼儿期心理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大;是教育的关键时期。

7.评述隋唐科举制度的产生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答:隋代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制和选拔优秀人才补充官吏队伍,逐渐以分科举人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度。科举制度产生了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其主要特点是面向全社会公开考试,录取标准专凭试卷成绩,专重资才,而不是由地方察举。唐承隋制,进一步从考试程序、科目和方法等方面完善了科学制度,使之在人才选拔以至国家政治生活中占居越来越重要地位。隋唐科举制度的实行,对学校教育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一方面,由于选才与育才标准的统一;科举制度促进了当时学校教育的发展:①由于通过科举可以取得功名,而进学读书又是参加科举的前提,这就引起社会各阶层对学校教育的重视;②科举考试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这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统一和标准的一致,也具有积极意义;③科举科目中有明法、明算、童子、武举等,促进了当时专科教育、英才儿童教育及文武兼备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科举又使学校教育成为其附庸,对学校教育产生消极影响:①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几部儒家经典,造成学校教育内容脱离社会现实,空疏无用;②科举考试的方法僵化、呆板。又使得学校的教学重记诵不求义理,充满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恶习;③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来,使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声利之场,严重影响着一般知识分子的思想。

8.评析韩愈《师说》关于教师的论述。

答:唐代教育家韩愈以继承和保卫儒家道统为己任,十分重视教师问题。写下了著名的《师说》。《师说》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存师卫道”。它从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等各方面系统地论述了教师问题。提出了卓越的见解。其主要见解:①关于教师的作用与地位。韩愈从“存师卫道”的角度阐述了教师的独特功能,他认为师是“传道”的,儒家的道统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往。而道要靠教师来传递,传道须有师。卫道必须先尊师,师与道是密切结合、不可分离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②关于教师的基本任务,韩愈作了经典性地表述,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认为教师的三大任务为:传递儒家道统,传授古文六艺之业,解决学生在学习道与业过程中存在的困惑;③关于教师的资格。韩愈认为教师的选择,不应受年龄、地位、资格等限制,主要是用道与业来衡量。谁先有“道”,谁在术业上有专攻,谁就能成为教师;④关于师与生的关系。韩愈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命题,含有“能者为师”和“教学相长”的意思,确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总之,韩愈的(师说)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系统,有创见地阐述了教师问题,是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

9.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有哪些主要内容?

答:北宋仁宗以后,为了振兴官学,改革科举,曾有“三次兴学”之举。北宋第一次兴学,是范仲淹主持的庆历兴学。兴学内容主要有三:①令州县立学;②改革科举考试内容,罢帖经墨义,着重策论;③改革大学。北宋第二这兴学,是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元丰兴学,主要内容是:①改革大学,创立“三舍法”;②整顿地方学校;③颁定(三经新义);④设置专门学校;⑤改革科举制度。北宋第三次兴学,是蔡京主持的崇宁兴学,其主要内容为扩充地方官学,续增州县学生,添置算学、书学、画学,使学制更为完备。

11.朱熹关于小学与大学的被学内容有哪些论述?

答:朱熹根据人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把学校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大阶段。他认为八岁至十五岁是小学阶段,上至王公子弟,下至庶民子弟皆可入学。小学是打基础阶段,教学内容是“学其事”,即从洒扫应对进退开始,将伦常礼教,教给儿童,进而教他们诗、书、礼、乐之文;打好根基。他专门编著《小学》一书,作为这个阶段的教材。朱烹认为十五岁以后是大学阶段,入学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也有少数“凡民俊秀”。大学的教学内容是在小学的基础上“明其理”,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步骤,使其“明明德”,最后达到“止于至善”的目的。大学的教材主要是“四书”,“五经”.尤其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是其基本教材。

12.简述明代八股取士的创立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答:明王朝为了进一步以程朱理学统制思想。明太祖与刘基首创八股取士,以八股制义为科举考试定式。“八股l‘特点有三:①八股文之试题取于”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②八股文章只能依据朱熹《四书集注)”代圣人立言“.不能丝毫阐发己意;③八股文章必须采用固定格式的排偶文体,否则不能入仕。明代科举这一变化,使得科举考试更加形式化,也使得各级学校以教习八股范文为主,教育内容更加空疏无用,教学方法更加僵化、教条,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

13.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有哪些积极的见解?

答:明代教育家王守仁高度重视儿童教育,对儿童教育问题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首先,他批评当时的儿童教育存在三大弊端:重机械记忆,不重启发思维;重消极防范,不重积极诱导;普遍采用体罚,摧残儿童的身心。其次,他从快乐是人心之本的观点出发,主张教育儿童要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应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兴趣,培养其”乐学“的情绪。第三,他主张儿童教育要一导之以礼”.“讽之读书”。“开其知觉”.使儿童德、智、体、美均衡发展。第四,他强调科学安排教学计划,使儿童每天的活动有:定的次序,动静交错,学有余力。

14.明末清初进步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有哪些?

答: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启蒙思想家的进步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一些内容和特点:①批判理学教育理论。启蒙思想家批判了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教育哲学,主张理欲不可分离,天理寓于人欲之中,强调教育应顺应自然人的本能要求,促进人的个性发展;②主张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在教育目的上,启蒙思想家强调培养具有挽救民族危亡和治理社会能力的治术人才,反对空谈心性、侈谈伦理的所谓“学力圣人”;③提倡实学,重视自然科学和技艺的学习;④提倡“主动”、“习行”的教学方法,反对理学家“主静”、“读书穷理”的治学方法;⑤主张扩大学校的职权,把学校办成怦议国事、衡定是非的议政机关,充分发挥学校限制君权、发扬民主的作用。

15.评述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教育思潮和社会思潮。

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把它系统化、理论化,使它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纲领。其基本思想,是说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要放在率先的地位,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张之洞把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史、子、集,尤其强调”明纲“,认为三纲五常是中学之本原,以此反对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他把西学概括为西史、西艺、西政三部分。他所理解的西政,并非西方政治,只不过是一些具体的政治设施,如学校制度、武备制度等等。他在维新变法前夕再次强调”中学力体,西学为用“,目的在于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反对政治改革,因而这一主张具有明显的保守性、反动性。但是,这一教育主张在客观上也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①它从理论上论证了西学的有用,为近代西学名正言顺地进入中国创造了依据;③它将学校列为西政的首位,有利于牟页引时西方的学校制度和教育理论;④ 选择的向西方学习,有助于维护民族自尊心。

16.”百日维新“教育改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898年6月至9月的”百日维新“中,清政府颁布了大批维新变法诏令,其中有关教育改革的内容主要有:①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改革科学制度;②在北京设立京师大学堂,作为全国学堂的表率,还负起统辖各省学堂的职责;③把各地旧的大小书院一律改为新式学堂,筹办高等、中等、初等各级学堂;④创立铁路、农务、矿务等各种专门学堂:⑤派人出国游学,考察外国的学校制度;③建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编译外国教科书及其它书籍。百日维新的教育改革体现了维新派否定传统教育的资产阶级教育精神。

17.评述康有为《大同书》中的教育思想。

答:康有为1884年写了《人类公理》,直到戊戌变法失败后,才修改为《大同书》发展。他在《大同书》中描述未来的大同社会,即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国家、没有家庭的人人平等,经济高度发达,政治极端民主的极乐世界。大同社会实行”公养“、”公教“制度。每个社会成员都享受”二十年齐同之教育“。在康有为设计的教育蓝图中:①儿童未出生,其母入人本院,接受胎教;②婴儿六个月后,进育婴院,三岁后进怀幼院,接受学前教育;③儿童六至十岁,进小学院。接受初等教育;④儿童十至十五岁,进中学院,接受中等教育;⑤儿童十六至二十岁,进大学院,接受高等教育。他对每个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都作了详细描述,主张男女教育平等,主张对儿童实行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提出了许多可贵的见解:但是,这仅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社会空想。

18.梁启超关于教育目的有哪些论述?

答:梁启超特别重视确定教育目的,曾与《论教育当定宗旨》一文。他首先认为教育一定要有目的,否则将一事无成;其次,他认为教育目的正确与否,至关重大,封建教育之所以腐朽,洋务教育之所以收效甚微,主要在于教育目的上的错误;最后,他认为正确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养成一种特色之国民“, 这种国民须具有公德、国家思想、自治、自尊、合群、尚武等品质。克服中国人在专制社会中形成的品格缺陷。他认为只有造就出这样的新民,才能拯救国家的危亡,振兴中华民族。

19.王子癸丑学制与癸卯学制相比有哪些进步?

答:1912年至1913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王子癸丑学制,是近代资产阶级对封建教育的第一次系统的改革,它与癸卯学制相比。有很大进步:①它缩短了教育三至四年,使教育易于普及;②取消了奖励毕业生科举出身的制度,消除了科举制度的阴魂;③女子教育取得了一定地位,初等小学男女同学,中等以上学校专门设立女校;④在课程改革上,取消了忠君、尊孔的课程,增加了自然科学和生产技能的内容;⑤改进了教学方法。

20.简述菜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答:蔡元培在担任北大校长时。确定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作为改造;日大学的指导思想、他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应该提倡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各派主张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都可以让他们自由发展,兼容并包。依据这一方针,他聘请教师”以学诣为主“,允许不同学术观点的人同时在大学任教,使北大教师队伍人才济济,面貌一新。他的这一办学方针改变了旧北大一片死寂的景象,在突破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文化专制主义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为各种新思想在大学讲坛上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北大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

第三篇:教育学期末考复习提要

1、教育学的研究大致有哪四种类型?一是总结经验性的研究;二是调查分析性的研究;三是科学实验性的研究;

四是理论概括性的研究。

2、教育学的任务是什么?教育学的任务在于认识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解释教育理论,诠释教育问题,导引教

育实践,提升教育质量。

3、简述国外教育学发展的主要阶段。(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3)教育学的多样化

发展阶段;(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4、当代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批判和继承传统的教育理论,建构面向未来的教育学理论体

系;学习和借鉴西方教育学理论,建构中国特色的教育学理论体系;吸纳相邻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构建科学的教育学理论体系;总结和升华教育实践经验,建构应用型的教育理论体系。

5、未来教育学发展的趋势将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将更加重视教育学的原创性研究;将把理论研究的重心转向

人;更加重视对教育现实问题进行对策性研究;重视校本研究在教育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6、简述教师的作用。(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2)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引导和促进作用;(3)教

师在人格教育中的感召作用;(4)教师是办好学校的依靠力量。

7、简述教师的劳动特点。(1)劳动对象的主动性;(2)劳动手段的主体性;(3)劳动过程的持久性;(4)劳动成果的创造性;(5)劳动价值的潜在性;(6)劳动方式的群体性和个体性的统一。

8、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主要有哪些?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

教,为人师表。

9、教师的知识结构由哪些要素组成?系统的马列主义基础理论;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丰富的教育

科学理论知识。

10、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结构包括哪些方面?组织教学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

自我调控能力;教育研究能力。

11、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基本要求主要有哪些?逻辑性;情感性;规范性;科学性;启发性;教育性。

12、学生的基本属性是什么?(1)学生是社会的人,又是自然的人;(2)学生是未成熟的人,又是具有发展

潜能的人;(3)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人,又是自觉能动的人。

13、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不平衡

性;个别差异性。

14、简述师生关系的主要内容及其含义。(1)教育关系: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实现教育任务而建立的一种工作关

系;(2)人际关系:是建立在师生作为普通人基础之上的,目标是指向于满足教师和学生的交往需要;(3)社会关系:指教师作为成人社会的代表和学生作为未成年的社会成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代际关系、道德关系及组织角色关系等;(4)心理关系:教师和学生为了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而构成的内在联系,主要包括认知关系和情感关系。

15、影响师生关系建构的因素有哪些?①教师方面:教育观念;领导方式和智慧;个性特征;②学生方面;③

社会及学校环境方面

16、和谐师生关系的标准和特征有哪些?①教育关系:教学相长②人际关系:尊师爱生③社会关系:民主平等

④心理关系:宽容理解

17、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寓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之中;教育具有全民性;有性别差异。根源

在于分工;教育以传授劳动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内容,形式简单。

18、简述奴隶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学校教育从社会母体中分化出来;教育有了阶级性,学校教育开始于生产

劳动相脱离。

19、简述封建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①封建教育制度逐渐形成;②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③学

校教育依然同生产劳动相分离。

20、简述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①教育目的具有二重性;②学校教育制度日趋完善;③学校教育同生

产劳动从分离到逐步结合。

21、简述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①社会主义教育是为全体人民服务的;②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③教育同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22、简述生产力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①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制约着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制定③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课程设置④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23、简述教育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教育不仅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反过来,它对社会生产力具有积

极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教育是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的主要条件②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③教育通过转化和应用科学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总之,教育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既表现在生产的精神潜力方面,也表现在劳动力再生产方面,它间接或直接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24、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决定作用。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制定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总之,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直接的、持久的、稳定的制约性,这种制约性是本质的、客观的,是教育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因。

25、简述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一定性质的教育决定于其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但它并非消极

地反映政治、经济制度。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又具有积极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通过传播和灌输一定的社会意识,使受教育者在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中发挥积极作用②学校教育培养大量的统治人才,直接作用于政治经济制度③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来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26、简述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概括而言,不外先天的遗传素质和后天的生活环境两个方面,其中遗传、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①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物前提②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重要影响作用③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④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在发展中的作用。

27、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影响。①民族文化传统和特点对教育的影响②中国文化传统对我国教育的影响③文化素

质和水平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28、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①教育的文化传递与保存功能②教育的文化选择与整理功能③教育的文化交融与创

新功能

29、简述奥运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做

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①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②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30、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内蕴。①“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对我国教育目的社会性

质的规定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③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要求

3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关点:①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相一致②人的片面发展

与分工齐头并进③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④自由时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⑤人的全面是一个历史过程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32、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价值选择 ①突出个性培养②注重培养人的创新精神

33、我国教学工作的基本任务主要有:(1)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教学的中心任务)。(2)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教会学生学习。(3)发展学生的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形成科学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4、教学认识过程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1)认识对象具有特殊性(2)认识条件具有特殊性(3)认识人物具

有特殊性(4)认识主体具有特殊性。

35、教学认识过程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①认识对象具有特殊性(2②认识条件具有特殊性③认识人物具有特

殊性④认识主体具有特殊性。

36、教学过程的功能:①传递功能是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②发展功能③教育功能④审美功能

37、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教学双边交互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2)学生的发展依存于知识传授的规律(3)

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互作用的规律(4)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系统和谐优化的规律。

38、如何认识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互作用的规律:所谓间接经验是指他人认识的成果,他人通过时间获得理

性认识,大多表现为书本知识;间接经验是指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接触外界事物获得的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是相互作用的。①学生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即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这是有一条简约、直接、高效的认识捷径。②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③学生掌握间接经验的特点及教师传授间接经验的方法。

39、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种类趋向多样化;理论基础趋向多元化;形成途径趋向演绎化;师生地位趋向合作

化;目标指向趋向情意话;操作程序去想灵活化;教学手段趋向现代化;研究区向精细化

40、教学模式的特性:①操作性②简约性③针对性④整体性⑤开放性。

41、制定教学原则的主要依据:①依据教育目的和教学任务;②依据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③依据科技发展水

平和学生年龄特征

42、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教师要在统一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2)教师要深入调查研

究,全面了解学生,既要掌握全班学生的共同特点,也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3)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朱中集体教学,又要照顾“两头”抓好个别辅导

43、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教师要注意正确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2)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

生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开展适度紧张的智力活动,促使学生产生“愤”、“悱”的心理状态;循循善诱,进行启导性设问;层层递进,运用解释性讲析;环环紧扣,开展探索性研讨;步步深入,获取科学性结论,以切实抓好每个阶段和环节的启发性教学,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3)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任务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并掌握良好的思维方法。

44、学法指导的基本内容 指导学生学会制订学习计划;知道学生学会阅读;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指导学生学

会记忆;指导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程序;指导学生学会克服学习困难。

45、教学方法选用的基本依据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依据教学的目的与课型任务;二是依据学科的性

质与教材内容;三是依据学生水平与班级状况;四是依据教师素养与教学风格;五是依据教学设备与办学条件

46、我国常用的教学方法①语言性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②直观性教学方法,包括演

示法,参观法;③实践性教学方法,包括实验法,实习法,练习法;④研究型教学方法,包括讨论法,发现法等。

47、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讲授的内容要具体有科学性和思想性;讲授的过程要具有渐进性和简明扼要;

讲授的方式要具有多端性和灵活性;讲授的语言要具有精确性和凝练性;讲授的板书要具有条理性和合理性。

48、运用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谈话前要有充分准备;谈话时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应紧扣教材,难易适

当,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因人而异;谈话后要及时小结;谈话法要与讲述、讲解法互为补充。

49、运用读书指导法的基本要求:指导学生精心阅读教科书;指导学生善于阅读参考书;指导学生写好各种形

式的读书笔记

50、运用发现法的基本要求: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产生发现的愿望;明确发现的目标,提供发现的条件,做出发现的假设;拓展学生思路,分析有关资料,展开自由讨论,引出应有的结论,提炼原理和概念;引导学生展开争论,检验假设:对“发现”做出科学总结,使问题得到最终解决。

51、简述教材组织形式从历史上看,先后出现过三种主要的教材组织形式:第一种是逻辑式组织;第二种是心

理式组织;第三种是折衷式或教育式组织。

52、简述教材的编排方式:(1)直线式排列:对教材内容采取环环相扣、直线推进、不予重复的排列方式;(2)

螺旋式排列: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按照繁简、深浅、难易的程度,使一科教材内容的某些基本原理重复出现,逐步扩展,螺旋上升。

53、简述学科课程及其特点所谓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科学、道德、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和教育教学的需要,将所选出的只是组织为学科。学科课程有以下优点:①有助于系统传承人类文化遗产。②有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③有助于课程设计和组织教学,便于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其弱点也是很明显的:①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兴趣,容易脱离学生的实际。②过于强调学科课程也有可能导致割裂学生的理解力,肢解学生完整的生活。③容易导致忽略火热的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④学科课程也容易导致单调的教学组织和划一的讲解式教学方法。

54、简述活动课程及其特征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或生活课程,或学生中心课程,是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其基本的特征是:①活动课程以学习者活生生的直接经验为课程开发的核心,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是学习者的经验及其生长需要。②在活动课程中,学习者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存在。③在活动课程中,学习者是整体的存在。④活动课程重视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55、隐性课程的特点:①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弥散性和普遍性。②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潜在性和持久性。③隐

性课程的教育影响极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④隐性课程的内容既可能是学术性的,也可能是非学术性的。

56、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批改与讲评、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等。

57、教学备课内容的主要方面⑴ 钻研教材⑵了解学生⑶确定教法⑷设计教学方案,包括:学期(或学年)的教学进度计划,课题(或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58、备课的基本要求:①处理好入与出的关系②处理好博与约的关系③处理好实与活的关系④处理好述与作的关系⑤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59、衡量一堂课的情况和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目的性指标,科学性指标、教育性指标、双边性指标、质量性

指标、时效性指标、创造性指标、审美性指标。

60、布置和指导学生课外作业的基本要求:①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②作业的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③作业的形式要多样化④作业的要求应明确、具体⑤指导学生养成做作业的各种良好习惯。

61、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的基本要求:目的明确,内容全面,标准客观,方法灵活。

62、德育的意义是什么?对个体发展的意义,即对受教育者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即德育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教育意义,包括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德育作为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63、德育的任务是什么?德育的任务是指通过德育活动,是个体在思想品德发展的质量和规格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学校德育的任务具体可划分为以下四个方面: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64、德育过程的基本特点?德育过程是实现思想政治观念、伦理道德观念以及社会规范社会化的专门过程;德

育过程是带有主体性的专门过程;德育过程是协调、控制各种社会影响以保证个体的品德健康发展的过程。

65、德育过程的矛盾有哪些?教师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之

间的矛盾。这个矛盾推动着德育过程的发展,是德育过程中最普遍、最一般的矛盾。

66、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什么?德育的过内容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理想教育;社会公德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

67、如何贯彻实施整体性原则?(1)在德育过程中,要全面关心和培养受教育者思想品德中的知、情、意、行,对他们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使四者相辅相成,全面而和谐地得到发展。(2)要统一学校各方面的教育影响(3)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4)加强学校的主导作用,使教育者真正认识社会。

68、贯彻实践性原则的要求?贯彻实践性原则的要求:重视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在正确的的道德理论、道

德规范指导进行实践;受教育者的学习也是学校的德育活动,对思想品德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69、运用说理教育的基本要求:德育方法的选择和使用要围绕德育目的的实现;德育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要遵循

德育方法论的原则;重视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力求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重视实践性,使说理教育与品德践行相结合;重视暗示教育,使明示教育与暗示教育相结合,构建科学的德育方法体系;注重开放性,不断开拓新的方法体系。

70、应用说理教育法的要求?应用说理教育法要求;目的要明确,有针对性;内容要真实;态度要诚恳,有饱

满的热情,注意把握教育时机,各种方式配合使用。

71、应用榜样示范性的要求?应用榜样示范性的要求;选择和树立好榜样;注重激发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着重理解榜样人物的精神内涵。

72、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①教学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

②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③课程内容存在着”难,繁,偏,旧”的现状;④课程的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⑤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⑥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⑦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7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了6项具体目标:(1)”改变

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以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实现课程内容与时代的联系;(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5)”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建立与素质教育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第四篇:教育学考研外国教育史复习纲要

、外国教育史

一、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1.巴比伦的教育

(1)巴比伦的学校:宫廷学校,培养政府的高级官僚,寺庙学校,书吏学校(又称泥板书社),培养通晓文字的低级人才;

(2)巴比伦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①寺庙学校,一级是初等教育,主要教授读写;另一级是高等教育,除学习读写以外,还学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学等。教学方法比较重视师徒传授;

②书吏教育,第一阶段教授读写;第二阶段是将学生分派到相应的寺庙或国家较高一级的机构接受教育; 2.古代埃及的教育

1)古代埃及的学校: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埃及有了自己的学校; 古埃及的学校状况:

①宫廷学校。在古王国时期出现了宫廷学校。所谓的宫廷学校就是由国王在宫廷设立的学校,以供皇子皇孙和朝臣学习,学习完毕,接受适当的锻炼,即被委任为官吏。“高级官吏养成所”。②僧侣学校。出现在中王国的时期,一般设在寺庙,着重科学技术教育,亦为学术中心。③职官学校。专门训练一般能从事某种专项工作的官员,往往以吏为师。

④文士学校。培养能从事书写和计算的人。此类学校铰前两种级别低,招收人数多,修业年限有长有短。(2)古代埃及学校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①注重道德品德的培养;练习书写;练习辞令;重视数学和计算;

②以机械教学为主;教师多利用问答方法,但不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重视体罚;灌输和体罚。3.古代印度的教育

(1)婆罗门时期的教育:早在公元前2000年以后逐步形成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教育的目的是维护种姓制度和培养宗教意识,教学内容主要为《吠陀》;只有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三个等级的人才能接受教育,但三者接受的教育根据等级而不同;公元前8世纪以后出现了一种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称为“古儒学校”,教学内容主要为《吠陀》,常用的教学方法为体罚;

(2)佛教教育:印度的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在教育上进行了改革,主张教育应当面向平民。佛教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寺院,教育目的是培养僧侣。佛教的寺院除了进行教学外,还进行一定的学术研究;僧徒一般学习12年,经考验合格者,叫做“比丘”,女僧人叫做“比丘尼”。4.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

(1)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2)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3)教育内容丰富,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教育等,既反映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也反映了社会进步及人类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4)教育机构的种类繁多形态各殊,有助于满足不同统治阶层的需要,既有森严等级性也具有强大的适应性;

(5)教学方法简单,体罚盛行,实行个别施教,尚未形成正规的教学组织;(6)教育常常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教师的地位较高;

(7)古代东方文明及文化教育甚为古老,由于早衰或出现过断层期,巴比伦、埃及、印度等东方文明古国历史都曾中断,导致文化教育在根本上的失传和断层; 古希腊教育

一、古风时代的教育

1.斯巴达教育——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军人,专门以军事训练为其中心内容,很不重视发展人的智慧和才能;斯巴达教育完全由国家控制,实行严格的体格检查制度,以保证种族在体制上的优越性。(1)教育过程: ①7岁以前主要是家庭教育;

②从7岁至18岁,儿童进入军营式的国家的教育机构体操场接受“五项竞技”(赛跑、掷铁饼、标枪、跳跃和角力)、神话、传说等教育,军事训练和道德灌输;

③从18岁起,公民子弟进入高一级的教育机构—青年军事训练团埃佛比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 ④年满20岁的公民子弟开始接受实战训练,派往边境; ⑤到30岁时,正式获得公民资格;(2)教育的特征为:

①教育具有阶级性;

②教育是国家的事业,受统治阶级的控制;③片面重视道德和军事教育,忽视知识文化的教育; ④重视女子教育;

2.雅典教育——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成为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雅典的教育由国家和私人承当。(1)教育过程: ①7岁前,儿童在家中由父母养育;

②7岁以后,女孩留在家中由母亲负责教育,学习纺织、缝纫等技能。男孩7随后则开始进入弦琴和文法学校学习

③到十二、三岁左右,一方面继续在文法学校和音乐学校学习,同时公民子弟体操学校学习“五项竞技”,2 ④15-16岁,大多数青年不再上学,要从事其他职业,显贵弟子入国家体育馆学习; ⑤从18~20岁,青年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军事教育; ⑥到20岁,经过一定的仪式被授予公民称号;(2)教育特点: ①教育具有阶级性; ○2教育培养的是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③既有公共教育也有私人教育,重视国家和私立教育的发展; ④不重视女子教育;

(三)简述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的关系。相同之处:

①对于教育,统治者都在城邦法律中明确作出规定,都认为教育是国家一项重要的事业。②两国都重视儿童的体格检查。

③城邦公民都经历了家庭教育、中等学校的教育和军事训练。

④教育都具有阶级性,为奴隶阶级所控制,教育还没有和生产劳动发生关系 ⑤都把严格的军事体育训练放在重要的地位。不同之处:

①斯巴达教育完全由国家承办,而雅典允许私人办学。

②对儿童实行的体格检查制度,斯巴达是长老代表国家检查新生儿的健康情况,而雅典检查新生儿体质的是父亲。

③两国公民受到的教育内容也不同,斯巴达更多强调的是军事内容,而雅典更强调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因此,雅典的教育水平要高于斯巴达的教育水平。

④受教育权不同,斯巴达仅限于统治阶级内部,而雅典受教育权不受限制,一般商业子女也有受教育权。⑤对女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斯巴达重视女子教育而而雅典不重视。

二、古典时代的教育

1.“智者派”的教育活动——智者又称诡辩家,在前5世纪后期主要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作为智者派共同的思想特征是: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和怀疑主义,一切知识、真理、道德都是相对的,都有赖于具体的感知者,没有客观真理,只有主观意见。智者派不能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统一的学派,他们只是有共同的思想倾向和价值观。代表人物为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高尔吉亚(“无物存在”和“一切意见都是假的”)、普罗狄克斯、安提丰、希比阿斯、克里底亚等; 2.“智者派”的教育贡献(1)早期的人文主义;

(2)有教无类,学术自由,扩大了教育对象,推动了文化知识的传播,促进了社会的流动;

(3)以培养政治家为教育目标,智者们最为关心的是道德问题和政治问题,并把系统道德的知识和政治知识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

(4)确定了教育内容和方式,最早确立了“七艺”中的前三艺,即修辞、文法和辩证法,为主要的教育科目,同时认为知识的形式比内容更重要,也引发了西方教育界长期的关于教育形式论和实质论之间的争论;

(5)智者的出现标志着教育工作的职业化;

(6)智者对希腊教育思想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尤为突出,在智者教育思想中已经包含希腊全部教育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方向,由于智者的出现,希腊的教育思想真正成理;

三、希腊化时代的教育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①希腊,特别是雅典的学校教育制度,广泛地传播到小亚细亚、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埃及等广大地区,从而对这些地区的教育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②文化和教育中心的转移:从雅典转移到亚历山大利亚城;

③希腊的初等学校发生蜕变,小学教育的内容由注重施以德育、智育、美育、体育为基础内容的多方面教育到局限于读、写、算等知识性科目;

④中等教育也面临衰微,偏于知识教学,忽视体育和美育;

⑤高等教育得到明显的发展,除了柏拉图的阿加德米、亚里士多德的吕克昂和伊索克拉底的修辞学校外又出现了许多新学校; ⑥教育机会逐渐扩大。

四、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1.教育目的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治国人才必须要有德有才,深明事理,具有各种实际知识; 2.德育论: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道德,德育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培养人具有正义、勇敢、节制和智慧四种美德,并且由此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认为知识教育是培养道德的主要途径;3.智育论:强调治国者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将天文、几何和算术等实用课程纳入教学体系。主要观点: ①培养人的道德,即教人学会做人。②美德即知识,智慧即德行。③自制是德行的基础。④守法就是正义。⑤身教重于言教。

4.“苏格拉底方法”:又被称为“问答法”或者“产婆术”,是一种对话式教学方法,它并不是把学生所应知道的原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从学生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开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提问和讨论等方式来4 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刺激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寻找正确答案,使其得出正确的原理,包括步骤为 ①讽刺:采用对话或者提问的方式,使对方陷入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②助产术,帮助对方使其得到答案 ③归纳 ④定义; 局限:①受教育者必须要有探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②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问题积累一定知识。

③对象是已有一定知识基础和推理能力的成人,这种方法不能机械化地搬用于儿童。

五、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1.“学习即回忆”:学习并不是从外界得到什么东西而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

2.《理想国》中的教育观:柏拉图较早提出了理智、情感、心灵、意志等心理的概念范畴,确立了后人的思考范围,同时他重视身心和谐发展。构建了一个培养哲学王的教育体系

①公民身份的男女儿童的教育从音乐和讲故事开始,内容要健康。然后经过2-3年得体育训练,锻炼吃苦耐劳勇敢的精神。

②10岁以后的男孩女孩都被送到向下接受教育,学习内容以初步的阅读、书写、计算、唱歌、音乐。14岁进入体操学校,学习的内容有五项竞技、体操、野营、射箭等。到了16、17岁以勇敢为标准进行第一次考核,好的继续升学,不好的就做农工。

③17-20岁,进入国立高等教育军事学校“埃弗比“团,接受专业的军事教育。这个阶段是军人教育阶段,主要学习音乐、体操、算术、天文。在这个阶段要进行第二次考核,标准是理智。少数的优秀者继续学习,其余的进入军营当军人。

④20-30岁,这一阶段的目的不再于实用主要是发展思维能力,为哲学家做准备。学习高一级的算术、几何、天文、乐理和哲学。到了30岁,第三次考核,以理性为标准,优秀者继续深造,其余的充当一般的国家官员,帮助哲学家治理国家。

⑤30-35岁,学习高级哲学,研究辩证法。辩证法是哲学的最高阶段,是知道人类认识最高点善德观念的科学。这一段学习结束,即可以执政了,但是要边执政边学习。50岁成为哲学王。

(4)特点为①以英才教育为中心,以培养国家领袖为最终目的,是一种领袖教育;②实行严格考核,层层淘汰制度,以保证少数德、智、体各方面都极优秀的人成为最高统治者。3.柏拉图的历史地位: 积极的一面:

①他重视早期教育,提出了公共学前教育思想,具体论述了幼儿教育的有关问题,如儿童游戏,选择童话教材的重要性等,也是第一个提出优生主张的人;

②他最早从理论上论证了女子受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为近代女子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借鉴依据; ③他提出了广泛的教学科目,确定了后“四艺”,和智者“三艺”合为“七艺”,“七艺”作为教学内容支配了欧洲中、高等教育达1500年之久,他还具体提出了各门学科的作用;

④他所创办的学院阿加德米开创了西方高等教育的传统,对后世的高等教育有不可磨灭的启示作用; ⑤国家对教育重视,教育与政治结合。

⑥高度评价教育在人的塑造中的作用。重视体育锻炼。⑦第一次提出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手段之一。

⑧强调身心和谐发展。主张课程学习与实际锻炼相结合,净化教育内容。反对强迫学习。以理性指导欲望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任务。消极的一面:

①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过于强调教育的一致性,用一个刻板的模子铸造人,忽视了个性的发展。②他拒绝变革,不让体育和音乐翻新。柏拉图认为,体育音乐的轻易变动,会在儿童心理上造成喜新厌旧,进而追求奇异的生活方式,以致对其他政治和法律也有不同的要求,这将危及奴隶主国家的政体,给国家带来危害。

六、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1.灵魂论与教育:

①认为人的灵魂由三部分构成,即营养的灵魂(植物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动物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以其灵魂说为基础,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关于和谐教育的思想,与灵魂三个组成部分相对应的教育分别是体育、德育和智育;

②亚里士多德把这种和谐教育的思想与他提出的儿童年龄分期相结合,强调教育应当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顺序,认为儿童的成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0-7岁为第一个阶段,7-14岁为第二个阶段,14-21岁为第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中,儿童成长的中心不同,因而教育的重点也有所区别;

③在西方教育史上,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儿童年龄分期,并强调教育应遵循儿童自然发展顺序的教育家,他首次提出教育应“遵循自然”的原理;

2.教育作用论:亚里士多德提到了人形成为人的三个因素即天性、习惯和理性。重视天性、养成良好的习惯,并通过教育发展人的理性,使天性和习惯受理性的领导,人就能成为有良好德行的人; 3.论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

①在儿童教育中,必须首先训练其身体; ②必须注意公民的道德教育; ③认为智育的目的是为了实际生活的需要;

④体育在最前面,其次是道德教育,最后才是智育和美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发展人的理智。⑤和谐发展教育的核心是音乐教育(雅典和谐发展教育的核心则是体育); 古罗马教育

一、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

1.共和前期:主要是家庭教育,以培养农民、军人为宗旨的教育;

2.共和后期:主要特点是培养优秀公民和杰出的演说家为目的,存在几乎平行的两种学校系统:一种是以希腊语、希腊文为主的希腊式学校,另一种是拉丁语学校。学校主要包括:(1)初级学校(7-12岁),为平民而设;(2)文法学校,主要学习拉丁文、希腊文、修辞等;

(3)修辞学校,主要进行演说、雄辩的训练,以培养未来的政治家;

二、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

①培养目的是帝国的官吏和顺民,共和时期培养演说家; ②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力增强,对初等教育实行国家监督; ③教师地位提高,由国家委派; ④承袭了希腊文化时期的高等学府。

三、古罗马的教育思想

1.西塞罗的教育思想(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家,第一位教育理论家和方法家)(1)论教育目的:培养雄辩家,不仅擅长演说还需要有较高的才能,最重要的是要有德行;(2)雄辩家的素质,著作《论雄辩家》:

①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 ②具有修辞学方面的特殊训练; ③具有优雅的举止风度;

(3)雄辩家的培养方法:模拟演说、多诵文学精品、写作练习、法庭的实际观摩等; 2.昆体良的教育思想——《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部教育专门著作;

(1)论教育作用和目的:培养具有最高德行的雄辩家;昆体良充分肯定教育的巨大作用,认为大多数人都具有基本相同的天赋,都能敏捷地、灵敏地学习;昆体良虽然强调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但他也认为教育的基本作用并不是绝对的;

(2)论演说家的培养:认为培养演说家应经过家庭教育、初级学校、文法学校和雄辩术学校四个阶段;(3)论学前教育:重视学前教育,主张尽量早教,要进行快乐地学习,反对体罚,使儿童热爱学习,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双语教学;

(4)论学校教育的优势:认为学校教育比家庭教育更适合孩子的健康成长:

①学校教育不会使孩子产生自命不凡、唯我独尊的状态,也不会使孩子感觉到孤独和隔离; ②在学校里可以培养孩子互助友爱的品性,养成适应和参加社会公共生活的习惯; ③学校能教给学生趋善避恶; ④学校能提供给孩子多方面的知识;(5)教学理论:

○1最早提出了班级授课制集体教育的构想; ②提倡因材施教; ③提出了教学应当适度的原则,学习与休息交替; ④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判断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⑤专业教育应建立在广博的普通知识基础之上;

⑥改进教学方法,采取赞扬的方法激励学生进步,反对体罚,强调使用启发式,提问解答等方法; ⑦重视教师的作用,要求教师具有崇高的品德和渊博的知识,关怀热爱学生,懂得教学艺术;

3.奥古斯丁的教育思想——基督教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主要著作《忏悔录》;他把自己的教父哲学思想用在基督教教育上从而创造了基督教宗教哲学体系,是中世纪基督教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是经院哲学所依据的权威之一。

(1)宗教哲学和教育:上帝即真理,《圣经》是一切知识的来源。(2)原罪论和禁欲主义,认为人生而有罪;(3)学习内容:“七艺”和《圣经》,轻视自然科学;(4)宗教教育: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教会和神学服务;

(5)平等教育思想;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子女,人与人是平等的。

西欧中世纪教育(主要特点是神学、宗教色彩)

一、基督教教育

1.基督教的教育形式、机构和教育内容:在中世纪,西欧的教会学校(基督教教育的主要形式)主要包括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和堂区学校,在这三类学校中修道院学校是最重要的教会学校;

(1)修道院学校,以神学和“七艺”构成了主要学习内容,修道院学校的教师多由修道士和其他神职人员担任,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口授和学生背诵、抄写相结合,实行个别教学,纪律严明,盛行体罚;(2)主教学校,又称大教堂学校,一般设在主教的所在地,其性质和水平同修道院学校相近,学校设备和条件比较好,学科内容也比较完备;

(3)堂区学校,一般设在牧师所在的村落,十分简陋,是对一般居民子弟进行初步教育的一种形式,招收7-20岁的男青年入学;

2、“七艺”教育:“七艺”教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

智者派创造了文法、修辞、辩证法等科目,柏拉图增加了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前者为高级课程,后8 者为基础课程。“七艺”成为中世纪最主要的教学科目。①文法,是一门科学,使人学会理解诗人和历史学家的作品。②修辞,是日常生活中谈话的艺术。

③辩证法,是理解科学,使我们很好的思考、下定义。④算术,是计算,关于数的科学。

⑤几何学,解释我们观察到的各种形式,也是哲学家常用的论证方式。⑥天文学,关于天穹星体的科学。

⑦音乐,是关于音调中呗感觉的音程的科学。

“七艺”课程加入了着神学内容,学习七艺是为了日后的学习神学打基础。3.基督教的教育思想:具体体现为神学世界观、人生观、知识观、目的论等;

二、封建主贵族的世俗教育

1.宫廷学校:教育内容以“七艺”为主要内容,教学方法采用问答法进行教学;教育机构是一种设在国王或者贵族宫廷中,教育目的主要培养王公贵族后代教育的教育机构。主要培养 封建教育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由于中世纪早期欧洲社会政教合一的特点,宫廷教育自然也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2.骑士教育:

(1)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主要目标是培养勇猛、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2)分为:①家庭教育(出生到7、8岁)

②侍童教育,学习骑士“七艺”(7至14、15岁)③侍从教育,侍奉领主,三个阶段(14、15岁至21岁);

(3)骑士教育以军事教育、封建教育和宗教教育为主,重在灌输服从与效忠统治阶级的思想,轻视知识的学习,是一种典型的武夫教育。

三、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 1.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原因:

(1)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兴起的需要;(2)疾病防治等的需要;(3)东方文化的影响。2.中世纪大学的组织形式:中世纪大学最初产生于12世纪的意大利、法国和英国;根据管理体制的不同,中世纪大学通常被分为两大类:

①一类是以波伦亚为代表的“南方型”大学,又称为“学生大学”。②另一类是以巴黎大学为典型的“北方型”大学,又称为“先生大学”;

3.中世纪大学的课程及培养目标:中世纪大学的基本目标是进行职业培训,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因此在中世纪大学中,按学科划分一般有四个学院,即文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神学院。其中: ①文学院是一种预备性质的机构,为进入其他三个学院作准备。

②神学院则是地位最高的学院;大学学习一般分为两个主要阶段,这与学位制度具有直接联系,获得文学硕士学位之后可选择其他三科,之后获得“博士”的学位; 4.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解和辩论;

5.中世纪大学的特点:行会性、制度化、国际性、独立性、流动性、宗教性。

①国际性,从组织形式上看,中世纪大学起初是进行知识交易的人自行组织而成的团体,后来,大学的师生来自各地,超越了特定的国家和民族,具有一定的国际性。

②独立性,中世纪大学最初形成时就表现出自制的特点,教学内部事务基本由学校管理。

③从领导体制看,中世纪大学可分为两种:“学生大学”和“先生大学”。前者由学生主管校务,南欧大学等大都是如此,后者有教师主管校务,北欧大学大都如此。

④从课程上来说,大学的课程并不固定,13世纪后课程趋于统一,文科学制一般为6年属大学预科性质。⑤中世纪大学已经有学位制度,学生修满学分,可以得到“硕士”“博士”学位。

四、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城市学校的发展

1.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市民阶级主要由商人、手工业者组成,他们组织起行会,组织办理城市学校; 2.城市学校的特点:不是一所学校的总称,而是新兴市民阶层子弟开办的学校的总称。它是适合新兴市民阶层需要的世俗性学校。

(1)在领导权上,最初的城市学校大多由行会和商会开办,以后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管理的加强,这些学校逐渐由市政当局接管;从城市学校的归属来看,尽管它与教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它基本上属于世俗的性质。这就打破了教会对学校的垄断。

(2)从内容上看,城市学校强调世俗知识,特别是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与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的学习,这扩大了学校的教育内容,使学校教育为人们的现实生活服务。城市学校,尤其是程度较低的学校,一般都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教学,这完全用拉丁语讲授的教会学校形成鲜明的对比。(3)从培养目标来看,城市学校主要满足新兴城市对从事手工业、商业等职业人才的需要,因此城市学校虽然是初等学校,但也具有一定的职业训练的性质。

总之,城市学校是适应生产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利益需要而出现的新型学校。尽管它曾经遇到教会的多方面反对和阻挠,但仍具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到了15世纪,西欧几乎所有的大城市都办起了城市学校,城市学校的兴起和发展对于萌芽阶段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起了促进作用。拜占廷与阿拉伯的教育

一、拜占廷的教育

1.教育概况:分为世俗教育和教会教育。世俗教育:世俗教育比较发达,因为存在着统一的中央世俗政权。

(1)初等教育以私定初等学校为主,招收6-12岁儿童;(2)中等教育主要是文法学校,学习内容为古典文学;

(3)高等教育中最著名的是425年建立的君士坦丁堡大学;(4)宫廷教育和府邸教育

(5)教会比较重视教育,教会学校有隐修院和座堂学校两种; 2.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

(1)世俗文化与基督教教会的文化教育体系长期并存、相互影响和对立斗争;

(2)直接继承了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教育遗产,起到了传播和保存古希腊和罗马文化的作用;(3)世俗教育体系得到发展;

(4)除教主外,所有的教士均可结婚,这一点对教会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有影响。

(5)对于文艺复兴也起着积极的作用,起了保存和传播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作用,对欧洲教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二、阿拉伯的教育

1.教育概况:强烈的世俗性。

学校种类:(1)昆它布。简陋的初等教育,教师在家中收取少量学生,教学内容主要为《古兰经》;(2)宫廷学校和府邸学校。培养未来的封建帝国的统治者;

(3)学馆。学者在家讲学的地方,但比宫廷学校程度要低,相当于中等教育,是私人讲学的的一种形式;(4)清真寺。既是宗教的场所,又是重要的教育场所。清真寺除了附设昆它布对儿童进行教育外,还传授高深知识;

(5)图书馆,即藏书又培养学生,特殊形式的高等教育;

(6)尼采米亚大学。塞尔柱帝国时期,尼采姆在巴格达创建的高等专科学校;

2.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白手起家,对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和教育采取宽容的态度,并鼓励学术研究,其特点在于:

①尊师重教,主张教育机会均等;

②教学组织形式多样,神学与实用科学并存; ③多方筹集资金,以保证教育发展的物质条件; ④开明的文化教育政策。影响:

①由于开明和文化教育政策和尊师重教,鼓励学术研究的政策,使得阿拉伯的教育发展迅速,在文化科学 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例如,阿拉伯人在数学、天文学、医学、哲学和文学的学术研究与教育方面对西方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②其保存下来的希腊典籍对西欧重新认识古希腊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西欧文艺复兴也起了一定的催化作用。

③阿拉伯在教育上实行文明开化的政策,广泛地吸收被占领地区民族的文化教育遗产,在融合东西方文明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伊斯兰文化教育体系。他们在文化教育上的成就对西欧中世纪教育的发展和文艺复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一、人文主义教育 1.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

(1)特点为强调世俗性和人性的解放,注重人的自由和天性,代表人物为维多利诺(孟都亚宫廷学校“快乐之家”)、弗吉里奥(最推崇三门科目:历史、伦理学,雄辩术)、格里诺等,弗吉里奥是最早提出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学者;

(2)维多利诺把学校变为“快乐之家”的教育实践包括如下特点:主张通才教育,以古典学科作为课程中心,强调对学生道德的培养和宗教信仰的养成。①学校注意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性差异; ②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传授广泛的教学内容; ③要求学校具有优美的环境; ④强调师生之间的和谐气氛; ⑤注重启发诱导,讲求兴趣; ⑥反对体罚、压制;

2.北欧人文主义教育:特点为强调宗教和道德,教育目的具有强烈的政治性; 代表人物:①维夫斯《知识论》被誉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彻底的教育书籍,②莫尔《乌托邦》,A倡导公共、平等、普遍的教育;B实行多方面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C重视直观的教学,重视发展理性。

北欧人文主义教育和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的共同特征和差异:(1)共同点:①古典科目构成人文主义课程的基础和整体。

②强调教育与社会的练习,重视治人治世之学,力图通过教育改造社会,至于自然的改造、自然科学的研究尚未受到重视。

③重视古典语言,漠视本族语言教学,本族语言在教育中地位甚低。④早期人文主义教育后来走向了形式主义,意大利表现得非常明显。

(二)差异:①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具有较强的世俗性,而北欧人文主义教育十分强调虔诚与道德的价值。②教育的政治功能迥异。意大利在文艺复兴前期实行城市共和制,共和政体要求培养富于自由、平等精神的公民,而北欧人文主义教育家崇尚君主制,把治理国家的希望寄托在君主和朝臣身上。因此,他们关注的是如何对那些将来有希望成为君主和朝臣的人施以什么样的教育。

3.法国人文主义教育:代表人物是拉伯雷(《巨人传》);蒙田《论学究气》、《论儿童教育》,比代要求培养“完全的绅士”。

4.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①人本主义。人文主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重视个性发展,在教育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天性,坚信通过教育可以重塑个人、改造社会和自然。

②古典主义。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吸收了很多古人的见解,人文主义教育实践尤其是课程设置具有古典性质。③世俗性。不论从教育目的还是从课程设置等方面看,人文主义教育都充溢着浓厚的世俗精神,教育更要关注人的今生而非来世。

④宗教性。几乎所有的人文主义教育家都信仰上帝,他们虽然抨击天主教的弊端,但不反对宗教更不打算消灭宗教。他们希望以世俗和人文精神改造中世纪陈腐专横的宗教性,以造就一种更有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

⑤贵族性。人文主义教育脱胎于文艺复兴运动,而后者并非大众运动,这就造成: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对象是上层子弟;教育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君主等上层人物。

二、新教教育

1.路德派新教的教育主张与教育实践:宗教改革起源于德国,发起者是马丁·路德。

路德派教育的特点是把教会置于国家权力之下办教育,代表人物是马丁·路德、梅兰克顿(拉丁文法中学的改革,被誉为“无与伦比的德意志人的伟大导师”)、斯图谟(斯特拉斯堡文科古典中学的实践)、布根哈根(初等学校的建立);

路德主张:(1)国家应重视教育,掌握教育权,重视对学校教育和教学的管理;(2)国家应推行普及、义务的教育;

(3)建立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内的国家教育体系;

(4)梅兰克顿的《萨克森学习计划》。在此体系中,国家对教育行使控制权,教育的宗教性目的和世俗性母的兼顾,神学和人文学科并重。他被誉为“无与伦比的德意志的伟大导师”。

(5)斯图谟的古典文科中学实践。斯图谟江将三所旧的拉丁中学改造为一所新教性质的古典文科中学,即斯特拉斯堡文科中学。在教育中强调教育的宗教性目的,教学内容以拉丁文、希腊文为主。采用比较严 格的分级教学制度。

(6)布根哈根与初等学校的创建。1528年,布根哈根制定了一个学校章程,提出为所有儿童开办良好的初级学校,进行宗教教育,并用德语教儿童读写。

2.加尔文派新教的教育主张:加尔文教派的活动中心是在瑞士的日内瓦,加尔文认为所有人民的教育应由教会负责,教育本质上是宗教性的,加尔文被誉为“普及教育之父”。其改革特点有(1)强调教育对个人、社会和宗教的意义;

(2)提倡普及免费教育并进行了实践,创办了免费学校,要求国家开办公立学校,实行免费教育;(3)重视人文科学的价值,将宗教科目与人文科目结合起来;

(4)学习古典文科中学的管理方式,创办了完整的教育体系和日内瓦学院,以培养传教士、神学家和教师为目的;

3.英国国教派的教育主张:

英国的宗教改革又不同于前两者,它形成了国家和教会联合起来的特点,国家和教会两者在最高权力上是平等一致的关系,主要改革有

①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对教师的言行、宗教信仰予以严格的监督;

②教育目标开始转向培养绅士,现实主义精神加强,但还是以古典课程为主要教学内容; ③民族意识加强,加强英语教学,显著特点;

④学校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人文主义的,实行人文主义的教育方式。

三、天主教教育

耶稣会反对宗教改革而兴起,代表人物西班牙的罗耀拉;

1.耶稣会学校:统称学院,分初、高两级,初级相当于中等教育和大学预科,高级部之上还有神学部,最高一级的教育,不重视初等教育;

2.耶稣会学校的组织管理与教学方式:和中世纪没很大区别。①以《耶稣会章程》和《教学大全》两文件为纲领。

②采用寄宿制和全日制,以班级授课制为主,建立亲密师生关系,很少使用体罚。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制度

一、英国近代教育制度 1.教育概况(1)初等教育:

①17-18世纪英国教育发展十分缓慢,主要阻力来源于教育自由的积习,如国家采取放任政策、教会渗透学校、通行初等慈善教育等。

②初等学校由教会掌握,非教会的个人和团体也办一些慈善学校,如:免费学校、乞儿学校、流动学校等。③教学条件差,教学内容简单,教师多由手工业者、伤残军人、老年人等充任,没有专职教师。④教学的对象主要是贫民儿童,富人通过家庭教师对子女进行启蒙和中学预备阶段的教育。

⑤星期日学校,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为贫民儿童举办的一种初等教育机构,主要是利用星期日为贫民儿童传授简单的读写算和宗教知识。

(2)中等教育:主要是富家子弟的升学预备教育,形式有文法学校、公学和学园等形式。

①文法学校和公学。两者都是私立教学机构。公学区别于家庭教师的教学,其教学质量较高,目标是培养一般的公职人员,其教学设备、条件和教学质量均高于文法学校,是“英国绅士的摇篮”;文法学校和公学修业一般为五年,注重古典语言的学习和上层社会礼仪的培养,同时还进行体育和军事训练。二者都以升学教育为宗旨。

②学园。是由资产阶级革命后由非国教派创办的具有实科性质的学校。注重自然科学、现代外语等实用学科的教学。它是英国在办学指导思想和内容方面的新探索,提供了英国教育制度发展的新模式,也为工业革命的开始准备了条件。(3)“导生制”学校:

①又称贝尔-兰卡斯特制学校,1798年,为了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教师兰卡斯特在伦敦开办一所采用这种教学法的学校,同时牧师贝尔也在殖民地开办了类似的学校;

②基本方法是先由教师在学习中选择一些年龄比较大、学业成绩较好的学生担任导生,教师先对导生进行教学,然后由他们去教其他学生。

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奇缺的压力,但是不可避免地造成教育质量的下降。

(4)高等教育的发展:19世纪产业革命带来的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大学研究和教授这些学科。英国高等教育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其中,主要体现为新大学运动和大学推广运动。“新大学运动”:

①开明人士提倡建立新型的教授世俗知识的大学以代替古典大学的思潮推动了“新大学运动”,1828 年,“伦敦大学学院”成立,打开此运动序幕。②学院以自然科学学科为主,不进行宗教教学。在其带领下出现许多新的大学。

③这些学院的共同特点是:A私立;B不问教派,男女均可入校;C注重工业和科学领域;D教育面向中产阶级;

大学推广运动:

①出现在19世纪40年代,主要是指全日制大学以校内校外讲座的形式将教育推广到非全日制学生。②大学生推广运动加强了大学与社会的联系,使社会中下层阶级的子女有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③推动了课程改革和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

(5)1870年《初等教育法》(又称《福斯特法案》):

①该法案的宗旨在于在完善已有的宗教和慈善团体兴办初等教育的基础之上,建立公立的初等教育制度,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②其主要内容有:

A国家对教育有补助权和监督权。

B将全国划分为数千个学区,设立学校委员会管理地方教育。C对 5~12 儿童实施强迫的初等教育; D在缺少学校的地方设立公立学校。E学校中世俗科目和宗教科目脱离。

③其意义在于:是英国第一个关于初等教育的法案,最有意义的是强迫初等教育,标志着英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之后初等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在1900年,基本上普及了初等教育。

2.洛克论教育——代表作《教育漫话》,其次还有《工作学校计划》、《人类理解论》。近代史上第一个较为明确地提出了包含德智体三育教育体系的人;(1)教育的认识论基础:

“白板说”:认为人出生之后心灵是一块白板,一切知识是建立在由外部而来的感官经验上的。是其主要教育思想理论。此外还有“感觉说”,“经验说”;(2)教育的作用、目的和途径:

①洛克高度评价教育在人的形成中的巨大作用,认为人之好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

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绅士,绅士不仅要有健壮的身体,还必须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 ③教育的途径,绅士教育不能靠学校教育,而是需要通过家庭教育;(3)绅士教育的内容:

①健康教育或体育。他把健康教育看成绅士教育的基本要素,并把它放在全部教育的第一位。②德育。认为道德和道德教育是绅士教育的灵魂;

③智育。洛克尤其强调两点:德行重于学问;学问的内容必须是实际有用的广泛知识;

3.斯宾塞论教育——代表作是《教育论》,首次鲜明而正确地表达了德智体三个教育学的基本范畴; 他是反对当时英国学校的古典主义教育,提倡科学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提出“教育预备说”和“科学知识最有价值”。他的教育主张主要体现在:

(1)教育预备说(教育目的论):为“完满生活做准备”,教育应该从古典主义的传统中解放出来,适应生产、生活的需要;

(2)知识价值论:提出了“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命题,强调科学知识应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批判以绅士教育为代表的古典主义教育;(3)关于德育、智育和体育的论述

在西方教育史上,斯宾塞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智育、德育和体育的概念。① 在德育方面,提倡“自然后果”的德育方法。

② 在智育方面,他提出以人类生活为基础、以科学为主的学科体系。③ 在体育方面,强调身体训练是智力发展的基础。(4)课程论:

他把人类生活的几种主要活动加以分类并以此来划分课程: ①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生理学和解剖学;

②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逻辑学、力学、数学、光学等; ③目的在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活动--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 ④与维持正常的社会和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历史;

⑤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可用于满足爱好和各种感情的活动--文学、艺术等;(5)教学原则与方法:

① 教学应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

② 儿童所接受的教育必须在方式和安排上同历史上人类的教育一致; ③ 教学的每个部分都应该从实验到推理; ④ 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和推论; ⑤ 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 ⑥ 重视实物教学。

二、法国近代教育制度

1.教育概况——19世纪的法国,政局动荡不安,先后经历了七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每个时期的教育呈现 出阶段性的特点,又隐现着内在的连续性与规律性。既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又建立了完整的学制,各级各类教育都有所发展。

(1)拿破仑的教育改革和中央集权教育领导体制的建立。

①确立于拿破仑执政的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1801年得《教务专约》,同意恢复天主教会在法国的合法地位,但要求教会遵守中央政府的各项制度,这标志着法国资产阶级利用宗教来为其政治利益服务的开始。②建立的基础是《帝国大学令》,根据此令实行大学区制。

③主要内容:1808年,拿破仑下令建立帝国大学使之成为全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大学首脑称“大学总监”,由拿破仑亲自任免,全法被划分为29个大学区,大学区总长、帝国大学和学区的督学及各学区大、中学教师均为国家官员;

④主要特点是:A教育管理权力高度集中。B全国教育实施学区制管理。

C学校机构设立必须要有国家的批准。D一切公立学校的教师都是国家的官吏(2)初等教育

①《基佐法案》的颁布为初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证,其主旨是大力发展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但这一法案没有提出普及义务教育的思想。②《费里法案》。主要内容是:

A.6-13岁为义务教育阶段,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实行免费。B.重申教师在任教必须获得国家颁布的证书。C.要求学校不得饰有宗教标志,不得开设宗教课程。

D.该法案体现了法国义务、免费和世俗性的三原则,为法国国民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中等教育

大体上维持了双轨制。这一时期颁布了《法卢法案》。国立中学和市立中学是19世纪法国中等教育机构的主要类型。(4)高等教育

在第一帝国时期,主要是创办一批专科学校,组建几所军事学校,开办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文科发展为独立的专业,神学科地位下降。

2.爱尔维修论教育:是法国启蒙运动中法国唯物主义派别的代表人物之一。

①抨击了“天赋不平等”,主张教育民主化,把人的成长归因于教育与环境,提出“教育万能”的口号,否定遗传因素的影响;

②鉴于教育对个人和国家的重大影响,他要求彻底改革旧学校,主张由国家创办世俗教育,倡导人们关心现实的利益; ③论述了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指出人的终生都应在学习和受教育中,主张爱护身体,重视体育; ④提出了国民教育思想,也强调了科学知识的传授。

3.狄德罗论教育——是爱尔维修同时代的法国唯物主义者,启蒙运动和百科全书派的领袖人物。①否定了爱尔维修的“教育万能论”,但肯定教育在个性发展和社会变革中有巨大作用。②主张剥夺教会的教育管理权,把教育交由新的国家政府管理。③主张推行免费的强迫义务教育。

④强调科学知识的学习,反对过量学习古典语言;

⑤在教学方法上,提倡观察、思考、实验,他认为既应该获得感性材料,又要深入思考,得到理性的结论。4.拉夏洛泰论教育——是18世纪中期法国驱逐耶稣会运动的主要倡导人、著名的法官。①其代表作为《论国民教育》,认为教育应由国家而不是教会控制,主张教育世俗化; ②国民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良好的法国公民;

③强调良好的教师必须是懂得如何教学的,认为儿童也要重视自然科学的学习,还强调优秀课本的重要性。④其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对法国乃至西欧各国近代国民教育的建立产生巨大影响;

5.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主要教育改革方案和教育主张——主要有1792年康多塞方案,1793年雷佩尔提方案(建立国民教育之家)等,均表达了资产阶级对教育改革的共同主张。

①主张建立国家教育制度。剥夺教会对教育的领导权,为建立国家教育制度,许多教育改革方案提出了课程及年限互相连接的学校系统的设想。如:康多塞提出了五个阶段的公共教育体制分别是小学、初级学校、高级学校、中学、专门学校、国家科学与艺术研究(既是领导机关也是学术研究中心)。

②主张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国家应该予以保护,实行普及义务教育。康多塞论述了教育和知识对个人和国家发展的意义,雷佩尔提出了“国民教育之家”。

③在教育内容和教师问题上实现世俗化、科学化,也是革命中各种方案的共同要求。

④在男女平等受教育问题,以及成人教育方面也提出了要求。但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许多规定还是大大限制了劳动者子女获得初等教育以上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由于各派执政时间较短,他们各自的教育方案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但对于以后法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来了重要的影响。

三、德国近代教育制度 1.教育概况——

(1)17-18世纪的德国教育

①初等教育。18世纪大部分邦国都颁布了强迫义务教育的法令。最著名的是1763年的《普通学校规章》,德国成为世界上最早提出实施义务教育的国家,也是最早从教会手中夺得教育权的国家。②泛爱学校教育运动。

A.在夸美纽斯和法国启蒙学者教育观的影响下出现的,创办人是巴西多。B.采用“适应自然”的教学方式,入学的儿童一律简装上学。C.教学注重直观,学生常在游戏、表演、诵读等活动中学习。D.学习内容较为广泛,有些科目还达到初等以上的水平。

③中等教育的发展。文科中学、实科教育和骑士教育是中等教育的三个主要类型。A. 文科中学是17、18世纪德国中等学校的主要类型,相当于英国的文法学校和公学。B. 实科学校是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而兴起的。

C. 骑士学院面向的是上层贵族子弟,为了培养文武高官,巩固统治,这是德国不同于其他欧美国家的一个特点,它是一种培养新贵族的特殊学校。

④高等教育的发展。这一时期具有现代理念的大学在德国出现。1694年建立的哈勒大学,就是第一所新式大学。新大学积极吸收最新哲学和科学的研究成果,排除宗教教条,倡导“教自由”和“学自由”。

18世纪后期,德国开始改变过去教会控制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局面,加强国家对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控制,最早完成普及初等教育的国家是普鲁士;(2)19世纪的德国教育

①德国的学前教育起步较早,发展迅速。19世纪40年代以前出现了一大批幼儿教育机构。②初等教育发展迅速,内容逐渐扩展,师范教育也随之得到较大发展。

③中等教育主要有文科中学和实科中学两种,在数量和规模上发展速度都很快。

④高等教育,1810年创办柏林大学,突出大学中学术自由、教授治学、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理念。这一时期洪堡教育改革最为突出。(3)洪堡时期:

①在初等教育方面,特别重视提供师资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努力改进培养工作; ②在中等教育方面,十分重视文科中学的改革;

③在高等教育方面,1810年建立起了柏林大学,以费希特为首的教育家倡导高等教育“教学与科研统一”、“教与学的自由”,重视科学研究,并将选课制引入柏林大学;

(4)德意志帝国建立之后实行中央集权的教育行政体制,一度出现教育的倒退;1872年颁布《普通学校法》规定6-14岁的强迫义务教育;

2.第斯多惠等论教育——“德国师范教育之父”,代表作《德国教师培养指南》;

(1)论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天资、教育和自由自主,天资是一个人本身能力和活动可能性的基础,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教育使这种可能性成为现实。教育中自由自主也很重要,必须主动学习才能掌握20 知识。(2)教学论:

①认为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形式教育应该在教学中占有首要地位,是最后目的。②论教育原则:A遵循自然原则,B遵循文化原则;C自然和文化相统一原则;D连续性和彻底性原则;E直观性原则;F循序渐进原则;G启发式原则);(3)论教师:对教师提出三个要求: ①自我教育、自我培养、自我完善。②有崇高的责任感; ③有良好的教育素养和教学技能;

四、俄国近代教育制度 1.教育概况

(1)俄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是从彼得一世改革开始的,主要措施有①创办实业学校;②改善初等教育;③创办科学院(1725年);

(2)1755年,由罗蒙诺索夫等科学家创办了莫斯科大学;

(3)1782年成立国民学校委员会;1786年,该委员会颁布《国民教育章程》;(4)十月革命前俄国教育的发展:

俄国教育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初具规模,但是旧俄国的教育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而它作为落后的农业经济发展国家落后于其他先进的国家,他的教育相对水平低下,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①十月革命前,俄国的多数小学还是三年制,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只有20%,成人中70%是文盲。②中等、高等教育基本为地主,资产阶级垄断,还为贵族子女设立专门的学院,教学内容落后,教学方法机械,盛行强迫纪律和死记硬背。

③另外还有一些为教会控制的教会学校和神学院,而神学是一般中学的必修科目。

2.乌申斯基论教育——“俄国教师的教师”、“俄国科学教育的创始人”,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1)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①把教育分成有意的教育和无意的教育两种;无意的教育是指大自然、家庭、社会、人民及宗教和语言,他们对人的发展有强大的效力。有意的教育是指学校和教育者,他们对人的发展有很大的直接影响。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种人除了德智体全面发展以外,应该有劳动的习惯和爱好,并把祖国命运与个人结合起来;教育应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教育不能决定历史的发展。(2)论教学:其教学理论是建立在心理学思想上的。

①在教学目的上,认为知识和能力是相联系的,批判了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片面性。②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实科课程的作用,主张吧古典课程和实科课程结合起来。③教学应该包括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两个方面;要求较遥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④应该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遵循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直观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等;(3)论道德教育:认为道德教育是培养人形成道德品质最佳的途径,教师要善于运用说服、强制、表扬、鼓励、警告、惩罚等方法;

(4)论教育学及教育者的培养:认为教育学不是科学而是学艺。把教育学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教育学是教育者所必须或有用的一切知识汇集,这类知识重最重要的就是生理学和心理学;狭义的教育学是教育活动规则的汇集;

五、美国近代教育制度 1.教育概况

(1)殖民地时期的教育:

①在初等教育上主要有主妇学校和市镇学校;

②在中等教育上主要有拉丁文法学校和文实学校(美国文实学校之父是富兰克林);富兰克林创办了一所文实中学,这种中学私立收费,是美国中等教育进入新阶段的标志。③在高等教育上,这一时期主要有美国第一所高等学校——哈佛学院;

总之,美国独立前的教育基本上还是宗主国英国教育的移植,没有形成自己的教育体系; 从地区而言,三大殖民地的教育:

①北部英格兰居民是清教徒,《圣经》是主要的教学内容,宗教是教育的灵魂。1636创办了哈佛学院。②南部是英国国教教会,初等教育或中等教育多数由家庭教师完成的,后送往欧洲中学或大学深造,1639年成立了威廉玛丽学院。

③中部殖民地移民主要是来自欧洲各地,教育各自为政,堂区学校是这一地区的主要教育机构,面向平民子弟,既注重宗教教育也注重读写和计算。中等学校较少,无大学与学院。(2)美国独立后至南北战争以前的教育: ①独立之后形成了地方分权的教育管理制度;

②1834年贺拉斯·曼建议州政府建立公立中学之后,全美兴起了公立教育运动,特别是1874年卡拉马祖案判决之后,各州公立学校数量大增;

③公立学校的建立,不仅奠定了美国教育制度的基础(免费的公立教育体系),而且也成为美国普及教育运动的开始;

(3)19世纪的美国教育: ①教育管理体制的变迁

A.学区制的兴衰。其前身是殖民地时期的“学会学校”,那时只是个民间机构。到了19世纪中期,学区22 制在美国被普遍采用。主要措施:一所削弱学区的职权,二是合并学区。

B.州教育领导体制的建立。贺拉斯·曼是首创者。推动了美国教育制度的发展,并在弥补学区制带来的各自为政、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的缺陷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C.联邦教育机构。南北战争前,联邦政府没有设立教育管理机构,无权干涉各州事务。1867年,国会议员加菲尔德在国会提议设立教育署,负责收集各州和各地区发展的统计资料,交流教育教学的各方面情报。②初等教育的发展。公立教育运动是美国19世纪三十年代掀起的一次普及义务教育的运动。贺拉斯·曼是这一运动的开拓者,被誉为“美国公立学校之父”。公立教育通常指由公共税收维持、公共教育机关管理、所有的公民均应享受的免费教育。主要特点是:

A建立地方税收制度,兴办公立小学。B颁布义务教育法,实行强迫入学。C采用免费教育的手段促进普及义务教育运动的发展。③中等教育的发展。

A.1749年富兰克林建立的文实中学,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所将古典课程与现代实用学科相结合,并兼顾升学和就业双重培养目标的中等学校。文实中学有三种类型:兼有升学和就业两种职能的、专科性质的、职业性质的。它扩大了中等教育机会,促进了由古典向现代的发展,但其收费制度使贫困家庭子女无法入学。B.19世纪下半页叶,公立中学逐步取代了文实中学。公立中学的公立和免费原则为更多的人提供了入学机会。

④高等教育的发展:

①州立大学、专门大学的建立和赠地学院的出现,1818年弗吉尼亚州立大学建立,它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所州立大学,办学形式上,以私立为主,公私兼有。

②1862年摩雷尔法案的颁布使得各州建立起工农学院(赠地大学),确立了农业与工艺教育与之相关的应用科学研究在美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打破了政府从来不过问高等学校办学的传统,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民主化进程和大众化,高等院校数量增加,但规模较小;

③吸取德国的大学经验,研究性大学的出现,1872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建立,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所现代化的大学;

④女子进入高等院校。

2.贺拉斯·曼论教育——“美国公立教育之父”;

(1)论教育目的: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工作者;(2)论普及教育的作用有: ①是培养理想的国家公民的途径; ②是维持现存社会安定的重要工具; ③教育是使人民摆脱贫困的重要手段;

(2)论教育内容:完整的教育应包括体育、智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宗教教育,在宗教教育方面,反对公立学校进行教派教育;

(3)论师范教育:十分重视对教师的培养,认为这是提高公立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在其倡导下,马萨诸塞州于1839年建立了第一批公立师范学校;

贺拉斯·曼的普及教育、师范教育思想深刻地影响了美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在国际教育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六、日本近代教育制度 1.教育概况

(1)江户时代:在日本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对日本教育产生较大影响的思想文化主要有中国的儒学、日本的国学(和学)和西方的兰学; 江户时期,主要有3种类型教育机构:

①幕府直辖的学校机构 ②藩学 ③民众的教育机构,包括乡学、私塾、寺子屋等学校;

(2)明治维新时期:1871年建立文部省,1872年8月,颁布了日本近代第一个教育改革法令《学制令》,主要的改革措施有:

①废除封建教育体制,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新体制(效法法国建立大学院和大学区); 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③聘请西方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教师来日工作,并且派遣大量的留学生出国深造;

④大力发展师范教育,培养师资(1872年建立日本第一所师范学校,1874年在东京建立了女子师范学校;1875年又在地方建立师范养成所培养小学教师),1886年的《师范学校令》的颁布规范和引导了师范教育的发展;

⑤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⑥大力发展高等教育,1877年建成东京大学,成为新大学运动的开端;

(3)近代日本教育发展的特点:在学习西方学学文化与技术的同时,坚持以儒家道德为教育的中心任务,教育具有强烈的国家主义、军国主义色彩;

2.福泽谕吉论教育——代表作《劝学篇》、《文明论之概略》、《文明教育论。主张发展工商业,进行社会改革;

①论教育的作用。大力主张普及学校教育,以最终实现教育立国;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念,提高民族自尊心; ②论智育。反对空洞无物脱离实际的说教,通过道德教育培养民众,强调修习学问,唯尚实学;主张通过24 知识教育开发人的智力,培养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

③论德育。反对向学生灌输封建伦理道德和思想观念,认为道德观的形成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来共同实施。

④论体育。通过体育提高国民素质。同时强调,遗传、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同时发生作用;

西欧近代教育思想

1.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17世纪捷克伟大的教育改革家。代表作《大教学论》,是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开端。著作还有《母育学校》、《世界图解》。

(1)教育的目的:教育要使人认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以便享受现世的幸福,并为永生做准备,即宗教性和现实性的相结合,是他的民主主义思想的反映;(2)教育的作用:

①教育是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手段。

②高度评价教育对人的作用,在他看来,人都是有一定天赋的,而这些天赋发展得如何,关键在于教育; ③不同等级的人接受教育的目的不同。

④教育对宗教有很大的作用。教育可以培养人的学问、道德、虔信得种子,从而步入天堂。(3)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这是他教育体系的指导性原则,主要内容是: ①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②要根据人的自然本性和年龄特征进行教育,教育必须适应儿童本身心的特点; ③教育适应自然的中心思想是教育应当服从“普遍的秩序”,即客观规律。

(4)论普及教育和统一学制:“泛智”思想,就是使所有人都获得“百科全书式的教育”。

是夸美纽斯教育体系又一指导原则,也是其教育理论的核心,是他从事教育实践和研究教育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①主张教育对象普及化;

A.意义:掌握对于人类来说必需的一切知识。

B.普及教育的可能性:从儿童的身心出发,认为所有儿童都具备接受普及教育的心理素质。

C.普及教育的内容;一切人都要受到教育,主张在基督教王国的一切教区、城镇和村落建立学习,使男女青年都接受普及教育,人人都应该受到一种百科全书式的教育。

②主张全国统一学制,对后世影响很大,各国的普及教育和公立学校制度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将教育分为四阶段:

A母育学校(1-6岁),培养婴儿的外感官,即身体和四肢。B国语学校(6-12岁),培养儿童的内感官、想象力、记忆力。C拉丁文学校(12-18岁),培养少年的理解力、判断力。D大学(18-24岁),培养青年的协调力和意志力。(5)论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

①学年制,就是所有公立学校在一年之中只招一次学生,秋季始业,同时开学,同时放假。一学年分四个学季,四次节假日;学校工作应按年、按月、按日、按时安排妥切;学年终了时,通过考试同时升级; ②班级授课制,就是把不同年龄、不同知识水平的儿童,分成不同年级,通过班组进行教学。

③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在于它扩大了教育对象有利于普及教育;教师面对众多的学生,工作兴趣大增,工作热情高涨,从而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方面,大群的伴侣在一起,可以互相激励,互相帮助;(6)论教学原则:

①直观性原则。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都应该放在感官的眼前,片面夸大了直观教学的意义。②自觉、主动性原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儿童积极性有重要的影响,教师只有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③巩固性原则。首先,要理解知识。其次,要注重联系和复习。再次,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别人也是巩固知识的好办法。

④量力性原则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教育适应自然提出,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量力性原则的人,主张教学不能让学生负担过重,要照顾学生的承受能力。此外,应该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针对性的进行教学。⑤系统性和循序渐进原则;主张教学科目的安排要遵循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同时要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主要遵循:基本的先于其他的、重要的先于不重要的、有关联的同时学。(7)论道德教育:

①重视道德教育,认为德育比智育更重要; ②把世俗道德的培养从宗教中分离出来;

③把智慧、勇敢、节制、公正作为道德教育的内容,还在德育中纳入一个崭新的概念即劳动教育; ④对于德育的方法,A提出尽早开始正面教育;B从行动中养成道德行为的习惯;C榜样的力量;E教诲与规则;F择友;

(8)教育管理思想:主张应由国家来管理教育而不是教会,主张建立统一的学校制度和学年制度。夸美纽斯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国家设置督学的人;(9)对夸美纽斯的评价:

①《大教学论》是西方近代史上第一本独立性态的教育学著作,《母育学校》是西方历史上第一本学前教26 育学著作;

②夸美纽斯以具自然适应性原则,详细地论述了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规则,在总结前人基础上第一个提出较为完整的教学原则体细,为改革教学做出的重大的贡献在世界教育史上建立了功绩; ③但其思想仍是经院哲学和机械唯物论相结合的产物,带有宗教神秘主义的色彩;

2、卢梭的教育思想——“教育史上的哥白尼”,西方教育思想的三大里程碑为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和杜威的《民主主义和教育》。

(1)自然教育理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把所受的教育分为自然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教育;“自然教育”就是服从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天性发展进程,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教育(“消极教育”);以自然的教育为基准,才能有良好的教育效果。

(2)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他认为自然人和公民是两个对立的概念:

①自然人是能独立自主的人,他能够体现自身的价值。而公民的一切依赖于社会,没有自己独特的价值。②在自然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而在社会秩序中,公民是没有等级的。③自然人是自由人,公民因从事某种职业而失去失去自由。

④自然人还是自食其力的人。事实上,卢梭要培养的资产阶级的新人。(3)自然教育的方法原则:

①正确看待儿童。

②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遵循自然天性的教育。成人不干预、不灌输、不压制和让儿童遵循自然率性发展)③自然后果法;

(4)自然教育的教育阶段:教育要符合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根据年龄阶段的分期,在不同时期所进行的教育是不同的;

①在婴儿期(0-2岁),主要是进行体育,以身体养护为主;

②在儿童期(2-12岁),主要是进行感觉教育,反对儿童在这一时期读书; ③在少年期(12-15岁),主要是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 ④在青年期(15-18岁),主要是进行道德教育;

(5)公民教育理论:在《关于波兰政治的筹议》中提出此论。

主张建立国家教育制度和培养良好的国家公民;理想国家中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忠诚的爱国者。(6)对自然主义的教育评价:

①高度尊重儿童的善良天性,批判当时流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措施的荒谬,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②他系统地论述了自然主义的思想,提倡行善论,反对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具有进步意义。③教育目的上主张培养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自然人”,反映了对人的发展的合理要求。④论证了自然主义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站在前人的基础上也反映了近代教育的发展方向。

⑤但对儿童的天性过分影响化、过分强调儿童在活动中的自然成长、忽视社会的影响和人类文化传统教育的作用,过高估计儿童的直接经验,忽视学习系统的书本知识;

⑥其教育思想中存在诸多矛盾,理论缺少实践基础,存在空想成分,所以对卢梭的教育理论,只能从精神实质领会和把握,不能在具体方法上盲目照搬。

3.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其代表著作为《林哈德和葛笃德》,瑞士著名民主主义教育实践家和教育思想家。

(1)教育实践活动:

①1768年,他在苏黎士附近的“新庄”,建立了一个试验农场; ②1774年,又在“新庄”办起了一所孤儿院; ③1781年,写了《林哈德与葛笃德》;

④1789年,受瑞士政府的委托,裴在斯坦茨建立了一所孤儿院;

⑤1799年,在布格多夫的幼儿学校任教,继续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第二年写了《葛笃德怎样教育子女》一书;

⑥1805年将学校迁往伊弗东,建立了伊弗东学校,使其成为欧洲的教育圣地; 1825年,他写成总结自己一生教育工作经验的最后一本著作——《天鹅之歌》。

(2)论教育目的:培养“完人”或“真正的人性”,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的一切天赋能力和力量全面和谐发展;基于此,裴赋予德育、智育、体育以及劳动教育以重要的意义;

(3)论教育心理学化: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1800年发表《方法》一文中,首次明确提出这个思想。内容有;

①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心理发展。将教育的目的和理论指导置于儿童本性发展的自然法则的基础上; ②教学内容的心理学化,使得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规律,即教学内容心理学化; ③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教育要遵循自然的规律,首要就是使教学过程和学生的认知过程相一致。

④调动儿童的主动性,让他们进行自我教育;

其教育思想对19世纪欧洲教育心理学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4)论要素教育:按照他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是由最基本的要素构成的,儿童掌握了这些要素就能够很到地学习。教育也应从最基本、最简单的要素开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适合儿童的接受能力; ①其出发点是:

A儿童身心发展有其自然的顺序,就是从简单到复杂。

B简化初等教育方法,使每个普通家庭的母亲不需要别人帮助就能教自己的孩子。②他总结德、智、体方面的要素为;

A智育最基本的要素是数目、形状、语言,培养这三种能力的学科是算数、几何与语文; B体育的最基本的要素是关节活动; C德育最基本的要素是对母亲的爱;

(5)建立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裴斯泰洛齐从要素教育观点出发,分析了小学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 ①首先培养人最基本的计算能力、测量能力、说话能力。②然后学习曲线、圆形和椭圆形等。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裴斯泰洛齐不是第一个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人,但却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将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并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推动和发展这一思想。

①新庄“贫儿之家”时期,初步实验,只是一种单纯的、机械的外部结合,教学与劳动间无内在意义的联系;

②斯坦兹孤儿院时期,以安排学习为主,参加手工劳动为辅,但又强调二者的联系与结合,深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时培养人的重大教育意义,并认为这是基于教育心理学化的教育途径;(7)对裴的评价:

①根据要素主义和教育心理化的要求,研究了小学学科教学法的方法,奠定了各科教学法的基础,被誉为是“小学学科教学法奠基人”;

②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和手工业时代对教育和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的新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人的和谐发展和社会改造的重要意义,但由于时代性质未能找到真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在联系;

4.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其著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诞生,标志着教育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德国著名的教育家,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和“科学教育的创始人”。(1)教育实践活动:

①在瑞士期间,与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相识,参观了他的布格多夫学校,受到了他的教育思想尤其是“教育心理学化”观点的影响;

②1809年,他赴哥尼斯堡大学继康德后担任哲学和教育学讲座教授; ③于1810年创办了教育研究所、师范研究所和附属实验学校;(2)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①伦理学,五种道德观念,即:

A内心自由,只能使人决定行为的方向,还不能使人成为有道德的人。B完善,指人调节意志、做出判断的一种尺度。

C仁慈,指“绝对的善”,使自己的意志和他人的意志相一致。D正义,即“守法”,避免冲突,自愿达成协议或通过法律解决冲突。E公平或报偿,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前两种是调节个人道德行为的,后三种是调节社会道德行为的。②心理学,西方历史上第一位把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研究。

①主要研究统觉、兴趣、注意;统觉就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统觉的条件是兴趣。

②把人全部的心理活动看作是各种观念的活动,认为观念的联合或斗争是心理学的基础。他提出观念是人的大脑和外界事物相互作用的结果。观念体系是新旧观念联合或斗争的产物。

③把这种观念及其统觉论应用于教育中,就是要说明教育是通过感觉经验的作用使学生不断的掌握新知识。

(3)管理论:包括“训育”和“儿童管理”两方面:

①训育是要形成美德,儿童管理是要防止恶行;训育可分道德判断、道德热情、道德决定和道德自制四阶段;训育方法有限制、赞许(奖励)、责备、惩罚、建立有益健康的生活制度等;

②儿童管理的方法有惩罚性威胁、监督、惩罚、安排紧凑而内容丰富的活动,使儿童无空闲做不好的事;(4)教学论:

①教育性教学原则。明确了教学是实现教育的重要手段,但是视知识增长和品德提高的同步运动,未意识到德育和智育的相对独立性;

②教学四阶段(明了或清晰、联想或联合、系统、方法);

③德育论-将教育目的分为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即道德教育的目的);(5)道德教育理论

①教育的目的。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教育目的分为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A可能的目的是指与儿童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目的,这也可以称为“多方面的兴趣”,即教师必须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B必要的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最高目的,即道德。②教育性教学原则。是指通过教学开进行教育的原则。

A他认为知识与道德之间有直接的内在联系。教学是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B其局限性是把教学完全等同于教育,具有严重的机械化倾向。③儿童管理和训育。管理的目的在于创造秩序,使教学更好地进行。认为教育过程应有一定的顺序,包括管理、教学和训育。

A管理的目的在于在儿童心中“创造一种秩序”,为以后的教学和训育创造必要的条件,因此,管理处于最前。

B训育主要是关于道德教育的主张。其目的在于形成性格的道德力量。他把训育分为四个阶段:道德判断、道德热情、道德决定和道德自制。道德判断是基础,其必须转化为热情,才能把道德化为性格。道德决定是指用道德的眼睛对事物等进行观察和理解,并以此行动。道德自制是对自我的认识。(6)课程理论:

①经验、兴趣与课程-兴趣分为经验和同情两类,经验课程有经验的、思辨的、审美的课程,同情课程有社会的、同情的、宗教的课程;

②统觉与课程-提出了“相关”与“集中”的课程设计原则,相关就是学校不同课程的安排应当相互影响,相互联系;集中就是在学校的所有课程中,选择一门科目作为学习的中心,使其他科目都作为学习和理解它的手段(历史和数学);

③儿童发展与课程-儿童个性和认识的发展重复了种族发展的过程,故在儿童的学习过程中要按人类认识发展史上的相应阶段取得的文化成果来安排课程(婴儿期要加强身体养护,幼儿期要学习《荷马史诗》以发展想象力,童年期和青年期要学习历史和数学发展理性);(6)赫尔巴特的思想的传播:

①近代教育科学的开拓者,也是教育心理学化的重要代表。②作为传统教育的拥护者,强调教师、课堂、书本三中心。

③其理论的不足性在于充满思辨和哲学色彩,带有一定的机械性和片面性; 5.福禄培尔的教育思想——“幼儿教育之父”。代表作有《人的教育》。(1)论教育的基本原理:

①统一的原则。即世界事物都统一于上帝的精神之中,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认识自然,认识人性而逐渐认识上帝。

②顺应自然的原则。人性是善德,上帝是人性的本原,按上帝的精神作用和人的完美性来说,教育和训练的最初标志必然是顺应自然的,这里的自然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大自然,一是指儿童的天性。

③发展的原则,人的成长与万物生长一样必须服从两条互补的原则即对立与调和,具有阶段性和延续性。④创造的原则,从统一的原则出发,人应该像上帝进行创造。(2)幼儿园教育理论:

①幼儿园工作意义与任务,幼儿园教育应当作为家庭教育的补充而非代替;其任务是,通过各种有游戏和

活动,培养儿童社会性、道德,使之认识自然和人类,发展智力、体力以及做事或生产的技能,为下一阶段的发展作准备;

②幼儿园教育方法:自我活动或自动性和社会参与;自我活动帮助个体认识自然,认识人类,最终认识上帝的统一;社会参与要求儿童充分适应小组生活,重视家庭和邻里生活;(3)幼儿园课程:

以活动和游戏为主的幼儿园课程体系,包括:游戏与歌谣;恩物;作业(将恩物知识运用于实践);运动游戏;自然研究; 恩物应满足三个条件:

① 能使儿童理解周围世界,又能表达他对于这个客观世界的认识。② 每种恩物应包含一切前面的恩物,并应预示后继的恩物。

③ 每种恩物本身应表现为完整的有序的统一的观念——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可形成有秩序的整体。恩物和作业是相互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①恩物是福禄培尔创造的一套供儿童使用的教学用品,是自然的象征,其教育教育价值在于帮助儿童逐步认识自然及其内在规律

;②恩物的条件是能使儿童理解周围的世界;每种恩物包含前面的恩物并预示后续的恩物;每种恩物本身表现为完整、有趣、透明的观念;

③作业与恩物的关系在于作业将恩物知识运用于实践,恩物是活动的材料;恩物是确定的,而作业是变化的;恩物在前,作业在后;恩物主要用于发现和模仿,作业主要用于接受和创造; 6.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1)对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

①关于对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批判,马克思主义批判空想社会主义仅仅从人性论出发,认为只有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才能更深刻、科学地解释资本主义教育的弊端;

②关于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肯定了他们对于教育和环境的作用的高度重视,批判了空想社会主义将人视为环境的消极产物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欧文的“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 ③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摒弃了空想社会主义基于人性论的空想成分,而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给予了科学的论述;

④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批判空想社会主义未揭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质,他们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科学地论证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和重大意义;(2)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①社会或社会关系决定教育,教育受社会关系制约,并为社会服务,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历史性,32 在阶级社会里,教育具有阶级性;

②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其社会性,同时还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以及相对独立性和继承性;

(3)论教育与社会生产:教育的发展归根结底受生产力发展的制约,社会对教育的影响不断地发生着变化。①教育是生产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②教育是科学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手段,③学校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重要手段;(4)论人的本质和个性形成: 本质观:

①人的本质是劳动。

②人的本质在现实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关于人性形成问题,在上述本质观为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①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的遗传因素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②对人的生存和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环境和教育,但批判“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片面夸大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作用;

③将时间的观点纳入了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将人作为认识活动的主体加入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进程,这为科学地解决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问题点灯了理论基础。

(5)论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的关系:是其教育思想最核心的部分。指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6)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大意义: 现代生产和现代教育的联系:

① 机器大工业时代客观上要求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培养多方面发展的劳动者。② 科学很好地将教育和生产劳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③ 综合结束教育使儿童或少年不但获得了生产的基本原理,而且也掌握了各种技能,这样的现代教育内容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提供了纽带。

④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9世纪末至20 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1.新教育运动的形成和发展——(1)概况:“新教育运动”亦称“新学校运动”,是指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在教育目的、内容、方法上建立与旧式的传统学校完全不同的新学校;①1889 年,英国人 C.雷迪在英格兰创办了欧洲第一所新学校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始;1898 年,法国德莫林开办了法国第一所新学校罗歇斯学校;教育家利茨也在同

年开办了德国第一所新学校,称为“乡村教育之家”;②1912 年在瑞士教育家费里埃尔倡议下于瑞士成立国际新教育联盟;1922 年正式颁布协会章程,提出新教育的 7 项原则(尊重儿童的个性;各种学习和为了生活的训练都应给予儿童的天赋兴趣以自由的施展;每一个年龄都有其特殊性质;用合作来教儿童为社会献身、服务;要进行共同的教育与教学;使儿童不仅能成为对自己的邻里、本民族和一般人类的公民尊重,而且还能意识到自己个人尊严的人),提出“生活教育”、“尊重个性”、“自发学习”等为主的教育纲领;推行儿童中心的教育目标;③1966年,新教育联谊会改名“世界教育联谊会”,标志着新教育运动作为一场运动的终结;(2)新教育运动中的著名实验:英国雷迪的阿博茨霍尔姆学校(推行自由教育,但是“自由服从于法律”)、尼尔的夏山学校(自我约束下的民主和民主制度下的自由);法国德莫林的罗什学校;德国利茨的乡村教育之家;瑞士克拉裴雷德的日内瓦卢梭学院;意大利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俄罗斯列夫·托尔斯泰的亚斯纳亚·波良纳学校; 2.梅伊曼、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3.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 ——(1)公民教育理论:关于国家职能思想的思想是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理论的政治基础;教育有用的国家公民是国家公立学校的目的,也是一切教育的目的。公民教育的中心内容是通过个人的完善来实现为国家服务的目的;在他看来,所谓“有用的公民”具备三样品质①具有关于国家任务的知识;②具有为国家服务的能力;③具有热爱祖国、愿意效力于祖国的品质;关于公民教育的对象是所有阶级,特别强调对农民和女子的公民教育,认为忽视对这两者的教育是现代教育制度的两大缺点;(2)劳作学校理论:将德国的国民学校由“书本学校”改造成“劳作学校”,并强调公民教育、职业教育和劳作学校的关系是目的、手段、和机构的关系,它们是“三位一体”的;任务为①“职业陶冶的准备”,这是劳作学校的基本任务②“职业陶冶的伦理化” ③“团体的伦理化”要完成以上任务,要对人进行性格陶冶,具体措施是:①把“劳作教学”列为独立科目;②改革传统科目教学,摒除灌输,重逻辑思维的训练;③以团体工作为原则,发展利他主义,关注社会利益;

4.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1)关于幼儿发展:认为幼儿心理发展具有节律性、规律性和阶段性,幼儿发展的原动力就是其内在生命力的冲动;在遗传(天性)为中心的前提下将遗传和环境、教育等因素结合起来;蒙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研究,把儿童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①创造期(从出生到 6 岁,可细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出生到 3 岁,称为胚胎期;3~6 岁为第二个时期,称为个性形成期);②增长学识和艺术才能阶段(6 岁到 12 岁);③青春期(从 12 岁到 18 岁);(2)关于自由、纪律和工作: 儿童生命潜力的自发冲动表现为自由活动,自由是蒙台梭利方法的最基本原则;真正的纪律只能建立在自由活动的基础上,但并非任何自由活动都能导致良好的纪律,只有身心协调的活动才能导致纪律。蒙台梭利把这种活动称作工作。自由、工作和纪律,它们通过工作有机地联系起来;①工作有助于肌肉的协调和控制,因而能促进纪律的形成;②工作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独立性,有助于儿童进行自我教育;③工作有助于培养34 意志力;(3)幼儿教育的内容:①感觉教育(分成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的训练;每种感觉又可按其性质和形式分别进行练习;最注重的是触觉);②读写算的练习;③实际生活练习(日常生活技能的练习;园艺活动;手工作业;体操;节奏动作);

5.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始末——(1)兴起(19 世纪末至1918 年):昆西教学法(帕克,“进步教育之父”);(2)成型(1918至1929 年):这一时期杜威所在的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成为进步教育运动中心;1919 年,建立进步教育发展协会,提出了进步教育的七原则(有自由发展的自由;兴趣是全部活动的动机;教师是指导者,而不是布置作业的监工;注重学生发展的科学研究;对于儿童身体发展给予更大关注;适应儿童生活的需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合作;进步学校在教育运动中的领导作用);1924 年,协会创办《进步教育》杂志;(3)转折(1929至1943年):这一时期,进步教育本身日益专业化。然而由于运动专业化失去了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进步教育运动内部出现分化,以拉格为代表强调“儿童中心”,以康茨为代表强调 “社会中心”;(4)衰落(1944至1957年):1944 年进步教育协会更名“美国教育联谊会”成为欧洲新教育联谊会的一个分会;1955年协会解散;1957 年《进步教育》杂志停办,标志着美国教育史上一个时代结束;(5)失败原因:①其理论本身固有的缺陷②理论和时间的自相矛盾③内部出现了分化,受到改造主义的攻击;④理论不能与进步中的美国社会保持同步更新;

6.进步主义教育实验 ——(1)昆西教学法(帕克):主要特征①强调儿童应处于学校教育的中心;②重视学校的社会功能;③学校课程应与实际相联系;④强调培养儿童自我探索精神;(2)有机教育学校(约翰逊,1907年):“有机教育”即教育遵循人的自然生长;目的在于发展人的整个机体,培养感觉、体力、智力和社会生活能力,以改善生活和文化;课程以活动为主;(3)葛雷制(沃特,1907年):亦称“双校制”、“二部制”或分团学制。以“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社会”和“做中学”为依据,把学校分为四个部分(体育运动场、教室、工厂和商店、礼堂),在教学中采用二重编法即将全校学生一分为二;是进步教育运动中最卓越的例子;(4)道尔顿制(赫克帕斯特,1920年):是一种个别教学制度;①学校废除课堂教学、课程表和年级制,代之“公约”或“合同式”的学习;②教室改为作业室或实验室,按学科性质陈列参考书和实验仪器,作业室中配有该科教师负责指导学生;③用“表格法”来了解学生进度;该制度原则是自由和合作;(5)文纳特卡计划(华虚朋,1919年):在道尔顿制的基础上提出,同样重视学校的功课适应儿童的个别差异,将个别学习和小组学习结合起来;课程分为共同知识和创造性作业,前者按学科进行,后者分小组开展;(6)设计教学法(克伯屈,“设计教学法之父”):有目的的活动是教学法的核心,儿童自动、自发的学习是设计教学法的本质。取消课程制、分科教学和教科书,把学生有目的的活动作为设计的学习单元;优点在于①充分发挥了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②遵循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③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④注意学习内容与儿童的经验和实际生活相联系; 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现代教育制度

一、英国教育的发展——1.《巴尔福教育法》(1902 年):其颁布促成了英国政府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委员会的结合,形成了以议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局三级结合的英国教育管理体制;2.《费舍教育法》(1918年):规定5-14 岁为义务教育阶段;在建立完整的国家教育制度和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3.《哈多报告》(1926年):首次从国家的角度阐述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儿童的思想,提出了初等教育终点、和初等教育后的分流(双轨,中等学校有文法学校、选择性现代中学、非选择性现代中学和公立小学高级班);4.《斯宾斯报告》(1938年):把《哈多报告》的双轨改变成三轨,即文法中学、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并提出建立综合性中学的设想;5.《1944年教育法》(也称《巴特勒教育法》):主要内容①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领导,设立教育部统一领导全国的教育;②加强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权限,设立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组成的公共教育系统;③实施 5-15 岁的义务教育,同时地方教育当局应向义务教育超龄者提供全日制教育和业余教育;④提出了宗教教育、师范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等要求;《巴特勒教育法》是英国教育制度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法令,形成了初、中等和继续教育衔接的教育制度,扩大国民受教育机会,对英国战后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6.“罗宾斯原则”(1963年):应为所有在能力和成绩方面合格的,并愿意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高等教育课程;7.《雷沃休姆报告》(1981-1983 年):高等教育改革;8.《1988年教育改革法》:主要内容①实施全国统一课程,确定在 5-16岁的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三类课程(核心课程、基础课程和附加课程);②建立与课程相联系的考试制度,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参加四次(7、11、14、16岁)考试;③改革学校管理体制,实施“摆脱选择”政策,原地方教育当局管理的所有中学,及规模较大的小学,直接接受中央教育机构的指导;④还赋予家长为子女自由选择学校的权利,规定建立一种新型的城市技术学校,对高等教育的管理和经费预算做出了新的规定;《1988》被看做是自《巴特勒教育法》以来英国教育史上又一次里程碑式的教育改革法案,强化了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制;

二、法国教育的发展——1.《费里教育法》(1881-1882年):规定儿童 6-13 岁为义务教育阶段,不得开设宗教课;2.“统一学校运动”:1919 年,法国“新大学同志会”在批判双轨制教育的斗争中提出了建立统一学校的主张,以实现教育的民主化。统一学校主要民主教育和择优录取解决两个问题,主张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相衔接,高等教育向一切中学毕业生开放,反映了欧洲新教育运动对法国教育的影响,法国很快掀起了“统一学校运动”;1937 年,法国教育部长让.泽提出了在中学的初级阶段实行统一学校制度的方案,实现初级中学教育的统一,有力冲击了双轨制;3.中学课程改革(1902年):强调古典学科与现代学科的传统和实用价值,以及二者的并行和互补,反映现代社会对法国教育的影响,确立了法国中学的基本模式;4.《阿斯蒂埃法》(1919 年,“职业技术教育的宪章”):使法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第一次获得了有组织的形式,成为一种由国家管理的事业;5.《郎之万一瓦隆教育改革方案》(1947年,未实施):主要内容(1)提出了战后法国教育改革的 6 项基本原则;(2)实施 6-18 岁的免费义务教育;(3)对义务教36 育后的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设想;(4)对教育中注意学生的特点、采取小组教学、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和责任感等提出了要求;6.《教育改革法》(1959年,未实施):规定义务教育的年限为 6—16 岁;7.《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富尔法案》,1968年):确立法国高等教育“自主自治、民主参与、多科性结构”的三条办学原则;8.《法国学校体制现代化建议》(《哈比改革》,1975年):加强职业教育;9.《课程宪章》(1992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法国今后仍坚持中央集权制的课程管理体制,课程编制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科体系进行各科知识融会贯通的综合改革;

三、德国教育的发展——1.德意志帝国与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教育:魏玛共和国废除了双轨学制,实行四年制的统一初等教育。以后又实施八年制的初等义务教育;在高等教育上,一方面坚持大学自治、教学与科研结合的原则,一方面提出高等教育面向大众的思想;这一时期的教育有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的倾向;2.《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1959 年,简称《总纲计划》):《总》主要探讨如何改进普通初等和中等教育问题,没有涉及高等教育;中等教育上,建议设置主要学校、实科学校和高级中学三种中学,分别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总》既保留了德国传统的等级性,又适应了战后德国社会劳动分工对学校培养人才规格和档次的不同要求;3.《高等学校总纲法》(1976 年):战后第一个有权威的高等教育方面的法案,其实质是保留了传统大学民主自治的特色,又注重发掘大学的潜力,以适应新的国际竞争的需要;

四、美国教育的发展——1.《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1918 年,美国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提出了《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的报告,(1)指出美国教育的指导原则是民主观念的原则;(2)中等教育的目标可概括为①健康②掌握基本的方法③高尚的家庭成员④职业⑤公民资格⑥适宜地使用闲暇⑦道德品格;(3)改组学制,建立一个中等教育与初等教育相衔接的学校系统;肯定了六三三学制和综合中学的地位,且提出了中学是面向所有学生并为社会服务的机构的构想;2.“八年研究”计划:1930 年,美国进步教育协会成立了“大学与中学关系委员会”,研究大学与中学的关系问题,委员会制订了一项为期 8 年的大规模的高中教育改革实验研究计划,即“八年研究”计划;该实验的主要特点有①参与实验的学校面广,有代表性;②实验研究以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③实验学校具有较大的自主权;实验主要围绕教育目的、教育管理、课程和方法等问题展开,揭示了中等教育的许多问题,对美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3.初级学院运动:有力地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普及,这种学院学制段收费低,学生毕业后既可以就业也可以进入专门性质的大学中继续学习;4.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1906 年,美国成立“全国职业教育促进会”;1917 年,美国通过了《史密斯-休斯法》,该法案的颁布,对美国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5.《国防教育法》:1958 年,美国国会颁布《国防教育法》,其主要内容有①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的教学;②加强职业技术教育;③强调“天才教育”;④增拨大量教育经费,作为对各级学校的财政援助;《国防教育法》旨在改变美国教育水平的落后状况,使美国教育能够适应现代科学技术

的发展和满足国际竞争的需要,它的颁布有利于美国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培养科技人才;6.20世纪 60年代的教育改革:60 年代的教育改革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一是中小学的课程改革;二是继续解决教育机会不平等的问题;三是发展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7.20世纪70年代的教育改革:(1)生计教育,有马兰提出,主张实施一种以职业和劳动为中心的教育;(2)“返回基础”,针对进步教育的弊端提出,主要内容有①小学阶段强调读写算等基本技能的训练;②中学阶段要集中精力教授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和历史等③教师要在学校教育一切阶段起主导作用;④取消选修课,增加必修课;⑤严明纪律等; 8.《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建议加强中学五门“新基础课”的教学,中学必须开设数学、英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计算机课程;提高教育标准和要求;改进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专业训练标准、地位和待遇;各级政府加强对教育改革的领导和实施;此报告对美国教育的影响在于①恢复和确定了学术学科在中学课程中的主体地位;②加强了课程的统一性,对所有学生进行了严格的统一要求;③增强了公众对教育的关注和信心以及资助;9.《普及科学---美国 2061 计划》:1985 年,美国促进科学协会提出,总的指导思想是教育改革应以学科课程改革为重点,培养学生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综合思维能力,以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80年代后期,布什总统推行了新的教育政策,其主要内容是提高学术水平,奖励学生努力学习,鼓励教师热心工作;兴办新型学校,促进学校体系更新;关注困难儿童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

五、日本教育的发展——1.《教育敕语》(1890年);2.《大学令》(1918年);3.军国主义教育体制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体现在①加强日本师生的民主进步运动的镇压和控制;②军国主义泛滥于学校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③军事训练的学校化、社会化;4.《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教育基本法》的主要内容有①确定教育必须以陶冶人格为目标,培养和平的公民及社会的建设者;②全体国民接受 9 年义务教育;③尊重学术自由,培养国民的理智;④公立学校禁止宗教教育;⑤教育机会均等,男女同校;⑥尊重教师,提高教师的地位等;《学校教育法》是对《教育基本法》的具体化,其主要内容①废除中央集权制,实行地方分权;②采取 6—3—3—4 单轨学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6年延长至9年);③高中以实施普通教育和专门教育为目的;④将原来的多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统一成为单—类型的大学等;4.20世纪 70-80年代的教育改革:《关于今后学校教育综合扩充、整顿的基本措施》的咨询报告,主要涉及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的改革;70 年代,日本还颁布了《关于改善中小学教学计划的标准》、《小学初中教学大纲》、《高中教学大纲》等法规;1984 年,日本成立了“临时教育审议会”,1987 年,日本文部省成立了“教育改革推进本部”,二者成为推进日本 80 年代教育改革的领导机构;“临时教育审议会”1987 年的咨询报告最有权威性,提出教育改革应重视个性的原则、国际化的原则、信息化的原则和向终身教育体制过渡的原则;

六、苏联教育的发展——1.建国初期的教育改革: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1917-1930)的教育改革,是在“把38 学校从资产阶级的阶级统治工具变为彻底消灭阶级划分的工具”,“变为社会的共产主义改造的工具”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当时,广大教育工作者在苏维埃政权领导下,打破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确立无产阶级教育制度。大力提倡“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大体上采取了如下几项重大措施:①建立无产阶级的教育领导机构,实行民主、非宗教化的教育;②建立新的“统一劳动学校”制度;③团结改造教师,建立新型师资队伍;④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编写新教材⑤大力扫除文盲;⑥高等学校向工农开门;2.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及成效:建立国家教育委员会,实行民主、非宗教化的教育;3.《统一劳动学校规程》:1918 年,制订《统一劳动学校规程》和《统一劳动学校宣言》,建立统一劳动学校;“统一”原则表现为学校类型是统一的,没有等级性;“劳动”原则表现为学校是进行综合技术劳动教育的,劳动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途径;4.20世20 年代的学制调整和教学改革实验:(1)“综合教学大纲”,取消学科界限,将指定要学生学习的全部知识按自然、劳动和社会三个方面的综合形式加以排列,并以劳动为中心;(2)“劳动教学法”,在实施新大纲的同时,相应地改变了教学方法,采取了劳动的教学法;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主张取消班级授课制而代之以分组实验室制和设计教学等;5.20世纪 30 年代教育的调整、巩固和发展:1931 年,苏联通过了《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成为 30 年代苏联教育改革与发展国民教育的纲领性文件;苏联在第二次战争前基本上完成了扫除文盲的任务,各级教育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教育改革:(1)1958年的教育改革,将普及教育的年限由 7 年延长为 8 年;将原来的10年制延长为 11 年;中等教育主要通过青年工人学校、农村青年学校实施;在职业学校和技术学校中,改组原有体制,设立城市和农村职业术学校,并改进中等专业学校;(2)1966年的教育改革,强调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牢固的科学基础知识,具有高度的觉悟,培养青年面向生活并能自觉地选择职业;7.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1)论集体主义教育。其核心是“通过集体,在集体中,为了集体”;其基本思想是教师对集体和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的影响是同时的、平行的;教育过程的目的就在于把整个集体教育好,把集体中的每个成员教育好;集体主义教育的原则有①尊重与要求相结合原则;②平行教育影响原则;③前景教育原则;马卡连柯还很重视优良的作风和传统对于美化集体和巩固集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论纪律教育。马认为纪律、纪律教育和集体、集体教育密不可分,纪律是达到集体目的的最好方式,也是良好集体的外部表现形势;认为良好的纪律是通过正确合理的教育产生的,纪律教育的方法是诱导、督促、威胁等;(3)论劳动教育:认为劳动不仅是劳动教育必不可少的措施,而且是全部教育总体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学校中应该重视劳动及劳动教育。应将教育和劳动结合起来;8.凯洛夫的《教育学》:(1)凯洛夫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基础上论述了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教育担负着以科学原理和共产主义世界观武装学生与有计划的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任务;(2)教学过程特点是获得前人已有知识;获得对现实的认识,巩固知识;发展儿童德、智、体;(3)教学过程六环节①感知具体事务形成表象②认清事物关系③形成概念④掌握知识⑤养成技能技巧⑥在实践

中检验知识;(4)教学原则①直观性原则②学生自觉性与积极性的原则③巩固性教学原则④系统性和连贯性的教学原则⑤教学的通俗性与可接受性原则;(5)论教养和教学内容,强调普通学校授予学生的应该是从整个科学知识中选择出来的基本知识;(6)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应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和班级授课制度;9.赞科夫的教学理论:认为 “教学要在学生的一般发展上取得尽可能大的效果”,目的是促进学生“理想的一般发展”,这就是发展性教学的思想,所谓一般发展包括智力的发展、道德情感的发展、意志的发展、身体的发育等各个方面;其教学原则①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②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③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原则④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⑤使班上全体学生(包括最差的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10.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教育学泰斗”,提出全面和谐教育思想,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由体育、德育、智育、劳动教育和美育组成;主要途径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一、杜威的教育思想——1.教育实践活动:见进步教育运动;2.论教育的本质:(1)教育即生长。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生长,以此为基础,杜威提出了著名的“儿童中心主义”教育原则;他认为儿童的生长不仅要靠内在条件(兴趣、本能、依赖性和可塑性以及习惯等),也需要外部条件(社会环境);(2)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包含两层含义①学校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②学校要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根据“教育即生活”,杜威又提出了一个基本的教育原则及“学校即社会”,也就是说学校不仅要教人成才,也要教人成人,使学校成为社会的雏形的同时也让学校变成改造社会的有效工具;(3)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经验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和实用主义教育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他把教育视为从已知经验到未知经验的连续过程,这种过程不是教给儿童既有的科学知识,而是让他们在活动中不断增加经验,经验的获得离不开儿童的亲身活动,由此杜威又提出了另一个教育基本原则——“从做中学”,他认为这是教学的中心原则;3.论教育的目的:教育无目的,教育除其本身的目的之外别无其他目的;4.论课程与教材:强烈反对传统教育所使用的以既有知识为中心的课程和教材,他提出“教材心理化”,在课程中占中心地位的应是各种形式的活动作业,让儿童从做中学;5.论思维与教学方法:提出从做中学,在思维方法上他提倡反省思维,意思是对某个经验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思考,其功能在于求得一个新情境,把困难解决、疑虑排除;思维五步法的五个步骤是①疑难的情境②确定疑难所在③对解决疑难做出种种假设④确定哪个假设何以解决疑难⑤验证这个假设;6.论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作用是协调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落实到教育上,杜威则特别强调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关于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杜威认为应在社会中进行,要求学校、教材、教法皆渗透社会精神,把学校的现实生活、教材和方法称为学校德育的三位一体;7.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二、改造主义教育——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拉茨、康格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应该以改造社会为目标②教育要重视培养社会一致的精神③ 强调行为科学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④教学上应该以社会问题为40 中心⑤教师应进行民主的、劝说的教育;

三、要素主义教育——代表人物柯南特、巴格莱、里科弗和贝斯特,1938 年“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委员会”的成立是要素主义教育形成的标志;主张①把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②教学过程是一个训练智慧的过程③强调学生在学习上必须努力和专心④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四、永恒主义教育——代表人物有美国的赫钦斯、阿德勒、英国的利文斯通和法国的阿兰;主张①教育的性质永恒不变②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出我们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③永恒的古典学科应该在学校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④提倡通过教师的教学进行学习;

五、新托马斯主义教育——提倡宗教教育的一种理论,代表人物是法国的马利旦;

六、存在主义教育——代表人物是奈勒和博尔诺夫;主张①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在于使学生实现自我生成②强调品格教育的重要性③提倡学生自由选择道德标准④主张个别教育的方法⑤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信任的关系;

七、新行为主义教育——代表人物是美国斯金纳和加涅,主张:①教育就是塑造行为②程序教学③教育研究应该以教和学的行为作为研究的对象,有助于学识理论的发展并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开辟了道路;

八、结构主义教育——代表人物布鲁纳;主张①强调教育和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智能发展②注重教授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③主张学科基础的早期学习④提倡发现学习法⑤教师是结构教学中的主要辅助者;

九、分析教育哲学——代表人物谢弗勒、奥康纳、彼得斯和索尔蒂斯,强调逻辑方法和语言分析方法;

十、终身教育思潮——代表人物保尔·朗格郎(《终身教育导论》),终身教育包括教育的各个方面、各项内容从一个出生时刻一直到生命终止为止不间断地发展,也强调教育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之间紧密内在联系;1972 年《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将终身教育确定为“学习化社会的基石”,并且补充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概念;

十一、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潮——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和弗洛姆、奥尔波特等,主张①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②主张课程人本化③学校应该创造自由的心理气氛;

第五篇:统考类考研专业课—教育学基础班—中国教育史讲义

考拉拉考研论坛http://www.kaolala.net

统考类专业课教育学基础班

中国教育史讲义

主讲:北京师范大学 孙老师

欢迎使用新东方在线电子教材

中国教育史

(新东方网络课程考研辅导课基础班)

课程提纲:

一、中国教育史在教育学统考科目中的分量与复习参考书

二、中国教育史的知识结构与学习重点

三、复习规划建议

一、中国教育史在教育学统考科目中的分量与复习参考书

(一)中国教育史在教育学统考科目中的分量

中国教育史为教育学统考5门科目(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之一,在总分300分中,中外教育史约为100分,约占1/3的份量,中国教育史与外国教育史大约各占一半,约为50分,因此,中国教育史约占总分值的1/6的比例。

中国教育史在教育学统考科目中的分值尽管不太高,但是,它在教育学理论体系中与教育学原理的关系十分密切。

首先,中国教育史与教育学原理都是属于基础理论课,在教育学理论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是学习和研究教育学其它课程或科目的前提与基础;

其次,学好中国教育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二)中国教育史的考试题型与分值

教育学统考题型为单项选择题、辨析题、简答题、分析论述题等四大类,根据过去四年的考试出题情况,中国教育史的考试内容一般分布在单项选择题、简答题、分析论述题等三大类中,也就是说中国教育史还没有考过辨析题,但是,我们在应考时还是需

考拉拉考研论坛http://www.kaolala.net

要做好中国教育史出辨析题的思想准备。

目前中国教育史在各题型中的分值如下: 单项选择题,10道,每道2分,共计20分;

简答题与分析论述题两种题型联系在一起,共60分,如果分析论述题为中国教育史,分值30分,那么简答题就没有中国教育史的题型(两题都是外国教育史);如果分析论述题为外国教育史(30分),那么简答题两题都是中国教育史的题型(没有外国教育史),两题各15分,共计30分;如果分析论述题为中外教育史某一内容的比较(30分),那么简答题就会是中外教育史各一道题,分别15分。

(三)复习参考书

目前中国教育史使用最广的教材主要是以下两部书:

1、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修订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中的中国教育史部分就是主要依据这本教材拟定的,这本书的特点是内容全面、系统、深入,缺点是不够简明,不易抓住重点,对跨学科考生来说尤其不易入门。

2、王炳照主编:《简明中国教育史》(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这本教材的特点是内容既详实丰富,又简明易懂,对应考者来说较容易抓住要点,跨学生考生较易入门。

二、中国教育史的知识结构与学习重点

(一)中国教育史的知识结构

时段划分:古代教育、近现代教育

1、古代教育——独立形成与发展

①教育制度及实施:

学校教育体制:官学(自奴隶制社会学校的诞生至清末,西周时期的国学与乡学体制,自汉代建立的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体制)、私学(春秋战国至清末)、书院(宋元明清时期)

考试制度(选士制度与学校考试):察举制与科举制度

②教育思想与实践:

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儒学教育思想(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道家教育思想(以老子、庄子为代表)、墨家教育思想、法家教育思想; 汉代儒学教育家董仲舒、唐代儒学教育家韩愈等教育思想; 宋明时期朱熹、王守仁等为代表的理学教育思想;

明清之际以颜元、黄宗羲、王夫之等代表的反理学教育思想等。

2、近现代教育——中西教育的结合体 ①教育制度与实施

新式教育的萌芽:洋务教育、留学教育、教会教育

现代学制: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壬戌学制、戊辰学制

考拉拉考研论坛http://www.kaolala.net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教育方针、教育发展与管理措施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与以干部教育为主的教育体制

②教育思想与实践:

洋务派的教育思想(张之洞为代表)维新派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思潮与运动(平民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国家主义教育思潮、科学教育思潮、勤工俭学运动)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

晏阳初与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与实验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实践

陈鹤琴的“活教育”(幼儿教育)思想与实验

杨贤江的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与全人生指导

(二)复习重点:

第一,先秦诸子百家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儒、墨、道、法为主)以及《大学》、《中庸》、《学记》等基本文献中的教育思想(必考)

①孔孟荀等儒家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论语》

教育的社会作用(“庶、富、教”,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之间的关系)

教育的个体作用(“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教育目的(学为圣贤、“学而优则仕”)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并重

道德教育(内容与原则)论教师

历史影响

孟轲的教育思想 思孟学派,《孟子》 “性善论”与教育作用 “明人伦”与教育目的 “大丈夫”的人格理想 “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

荀况的教育思想 “性恶论”与教育作用

“闻见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与方法

考拉拉考研论坛http://www.kaolala.net

论教师(老师的地位、条件、师生关系)

② 墨家的教育思想

代表“农与工肆之人”的思想主张 “素丝说”与环境、教育对人的作用 以“兼士”为培养目标

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 积极、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

③道家的教育思想 老子与庄子,《老子》(《道德经》)、《庄子》等著作 “道法自然”与教育作用 “逍遥”的人格理想 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

④ 法家的教育思想

韩非、商鞅、李斯等为代表 “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 禁诗书与“以法为教” 禁私学与“以吏为师”

⑤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大学》:“三纲领”、“八条目” 《中庸》:什么是教育?教育的五个步骤 《学记》:教育的目的与作用、五个教育原则(启发诱导、豫时孙摩、藏息相辅、教学相长、长善救失)

第二,宋明清时期教育思想与实践 ①北宋三次兴学运动的原因、主要措施

庆历兴学:主持人范仲淹,改革太学,胡瑗与“苏湖教法”; 熙宁、元丰兴学:主持人为王安石,太学改革实行“三舍法”; 崇宁兴学:主持人为蔡京

②书院的发展 宋代书院的兴衰

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 明代东林书院

清代初年颜元创办的漳南书院

清代中叶阮元建立的诂经精舍、学海堂 书院教育的特点(管理与教学特点)

③朱熹的教育实践与理学教育思想 程朱理学

朱熹与《四书章句集注》

考拉拉考研论坛http://www.kaolala.net

“明天理,灭人欲”与教育作用 论“大学”和“小学”教育 “朱子读书法”

④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陆王心学

“致良知”与教育作用 论儿童教育

⑤颜元的教育思想 颜元与漳南书院

从批判理学教育出发主张“实德实才” “六斋”与“实学”的教育内容 “习行”的教学方法

第三,洋务教育思想、维新派教育思想与实践(可能考)

1、洋务教育活动

创办洋务学堂、派遣留学生

2、“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

“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张之洞与《劝学篇》

“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

3、维新派的教育活动与思想 ①维新派的教育活动

创办广州万木草堂、湖南时务学堂 兴办强学会、南学会等学会 创办《时务派》、《湘学报》、《湘学新报》等报纸 “百日维新”期间的教育改革措施

②康有为的教育改革思想 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 《大同书》中的教育理想 ③梁启超的教育改革思想

“开民智”、“兴民权”与教育作用 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

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儿童教育等 论学制

④严复的教育改革思想

“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育论” “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第四,借鉴西方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几个学制的颁布

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壬戌学制、戊辰学制

1、清末“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颁布时间、主要内容、基本特点)

考拉拉考研论坛http://www.kaolala.net

建立教育行政体制(学部——提举学事司——劝学所)

2、颁布壬子癸丑学制(时间、主要内容、基本特点)

3、“新学制”(“壬戌学制”)(时间、主要内容与特点)

4、戊辰学制(时间、主要内容)

第五,现代教育思潮与运动

1、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年代的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运动 ①平民教育思潮 ②职业教育思潮 ③科学教育思潮 ④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⑤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⑥工读主义教育思潮 ⑦勤工俭学运动

⑧学校教学改革与实验(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等)

2、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 教育独立思想

3、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 职业教育的探索

职业教育思想体系(职业教育的作用和地位;职业教育的目的;职业教育的方针;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职业道德教育)

4、陈鹤琴的“活教育”探索 儿童教育和“活教育”实验

“活教育”思想体系(“活教育”的目的论;“活教育”的课程论;“活教育”的方法论)

5、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实践

“生活教育”实践(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小先生制”(即知即传);育才学校)“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6、晏阳初的平民教育试验与思想 定县平民教育试验区平民教育思想

“四大问题”与“四大教育” 三大方式

“化农民”与“农民化”

7、梁漱溟的乡村教育试验与思想 山东邹平乡村教育试验区 乡村教育思想

考拉拉考研论坛http://www.kaolala.net

从文化入手解决中国社会问题 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的关系 乡村教育的方式与内容

8、杨贤江的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教育史ABC》、《新教育大纲》 论教育本质

“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

第六,汉代教育制度与思想

1、汉代三大文教政策(独尊儒术、兴办官学、选官制度)

2、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设幔讲学、次相授业

天人三策

性三品书与教育的作用

道德观和义理观

3、王充的教育思想

《论衡》

培养鸿儒类教育目的论的思想

论学习

第七,魏晋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教育实践和思想

1、西晋时期创立的国子学

2、专科教育制度的起源与确立

3、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学是六学二馆

4、隋唐时期确立的中央教育管理机构和官员

5、南北朝时期颜之推家庭教育思想 《颜氏家训》

6、韩愈的教育思想

学习论的思想

师道观

第八,近代留学教育和教会教育

1、留学教育

官派留学开始于洋务运动时期

幼童留美

派遣留学生到英国、法国、德国,学习轮船驾驶制造等方面的技术

留日热潮

留学美国 庚款兴学

留学欧洲(法国、德国)

勤工俭学运动

2、教会教育

外国传教士(基督教、基督新教、天主教)在中国创办的学校

收回教育权运动(目的、方法途径、影响)

(三)、复习方法指导

考拉拉考研论坛http://www.kaolala.net

1、通过教材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文献等;

《中国教育史》和《简明中国教育史》至少应看一本,最好两本结合起来看。中国教育史学习必须立足教材,重视对教材的学习

2、吃透大纲,了解考试所要求的内容;

考试大纲是出题的依据,明确告诉我们三个方面的考察目标。

3、读点有关中国文化、中国历史方面的书籍;

4、前后左右贯通、中外比较;

中国儒家教育思想,先秦以孔孟荀为代表,汉代的董仲舒、王充,唐代的韩愈,他们都有所继承和发展。宋明时期的朱熹、王守仁的教学思想以儒学教学思想为主,结合道家思想和佛教的思想形成了理学教育思想。要学好老庄的道家教育思想必须和儒家的思想相结合,把它和墨家的思想结合起来,因为道家的思想很多是直接批判儒家和墨家而形成的。同样我们在学习儒家和墨家思想的时候,也是需要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现代的一些教育家,像陶行知、黄炎培,他们的教育思想很多受美国杜威学派教学思想的影响。

贯通、比较,这是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的。

5、参加一些辅导班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对中国教育史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进行系统、深入的学习,尤其是跨专业的考生或数理化生文史体育等专业的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考生,是非常必要的。

新东方在线网络课程考研辅导课就是一种比较好的考研辅导班,它方便、自由、灵活,等于是把考研辅导班搬到了自己的家里或者办公室,自己想什么时候听课就什么时候听、想怎么听就怎么听。

三、复习规划建议

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应考者一定要作好复习规划,由于每一个人的情况各不相同(专业不同、专业基础不同、知识基础不同、学习习惯不同、对新知识和新理论的接受能力不同等),我们很难制定一个千篇一律的复习计划,只能提供一个仅供应考者参考的复习规划建议,每一个可以根据我们所提供的复习规划建议再结合自身的情况制定自己的复习计划。

每年的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将在寒假放假后那个周末举行,一般是在每年大约1月份,专业课的复习应该提前至少一年着手进行,因此,我们的复习规划以一年为计划制定复习的时间表。

1-3月,入门学习阶段。仔细阅读中国教育史的教材,做到通读1至2遍,达到对中国教育史的知识体系、基本理论有一个初步的整体印象的目的;

4-6月,基础训练阶段。可以跟随新东方在线网络课程考研辅导基础班进行复习,做到初步理解、掌握中国教育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把握中国教育史的发展规律,理解各个阶段教育制度、教育理论、教育实施等的知识结构与逻辑关系;

7-11月,强化训练阶段。对中国教育史的重点知识、重点理论进行两至三轮强化训练,加深对需要掌握的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其中7-9月可以跟随新东方在线网络课题的强化班进行学习,帮助应考者加强对中国教育史的重点知识、重点理论的认识与理解,10-11月,自我进行两轮强化学习,加深对有关知识、理论的理解与记忆;

12月,冲刺阶段。跟随新东方在线网络课题的冲刺班的学习,对中国教育史的考试内容进行查漏补缺,加强对中国教育史知识结构的整体把握,并且进行模拟考试的实战训练,提

考拉拉考研论坛http://www.kaolala.net

高应考者回答问题的技巧。

最后,简要介绍关于强化班授课内容。

新东方在线网络课题强化班所要达到的目的:对中国教育史的内容进行既有系统又有重点的讲解,让听讲者对中国教育史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并且有助于对重点和难点内容有较好地掌握。

新东方在线网络课题强化班课程将按照考试大纲,分章节讲解中国教育史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内容:

第一,各章节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详解; 第二,各章穿插对真题的讲解;

建议在听强化班课程之前,应该把中国教育史的教材系统阅读过两遍,对中国教育史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整体认识与了解,这样才有助理解和掌握强化班所讲授的内容。

下载教育学2017考研专业课复习:中国教育史复习提要(下)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学2017考研专业课复习:中国教育史复习提要(下)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8年考研专业课复习攻略

    2018年考研专业课复习攻略 考研专业课说起来容易也容易,说难也很难。容易是相对于考本专业的考生来说,难是对于跨专业的同学来说。在报考一些好的院校的时候,最困难的往往就是......

    考研专业课826复习经验

    一.总体上对专业课的把握在着手复习之前,我认为很重要的,也是很容易被大家忽视的就是要对专业课有个总体的把握。根据我一年的复习以及和以前的学长的咨询,感觉要从以下几点进......

    吉林大学专业课考研复习经验

    2013年考研专业课整体复习指导的经验谈 现在大多数学生把复习的重点都放到英语和政治之类的公共课上了,很少有人重视专业课,尤其对于考本校的研究生的同学们来说,好像专业课的......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试题

    一、填空 1.西周的学校大概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 2.“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3.“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 4.孔子道德教育的内容......

    2011年考研教育学《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的知识点)[大全5篇]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的知识点) 一、有关常识: 1、四书、五经:四书为儒家主要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为儒家经书《诗》、《书》、《礼》......

    高等数学复习提要

    高等数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 函数与极限 复习重点: 1、求极限 1)四则运算法则注意:四则运算法则适用的函数个数是有限个; 四则运算法则的条件是充分条件 有理分式函数求极限公式: a0......

    大学语文复习提要

    一、填空 1.《一个偏见》选自钱锺书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2、《家书二则》选自《傅雷家书》,是作者写给儿子傅聪的书信选集。 3、《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是著......

    儿童文学复习提要

    儿童文学复习提要 【填空】 1、儿童文学的分类:从读者对象上看,儿童文学包括了幼儿文学、儿童文学、少年文学等组成部分;从体裁种类上看,它又拥有诗歌、童话、寓言、故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