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qk古代陶瓷艺术案例
《珍爱国宝——古代的陶瓷艺术》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青花瓷)
马宏艳 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
教材分析
《珍爱国宝——古代的陶瓷艺术》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的第十六课。为遵循《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课在教材基础上合理地进行校本化处理,通过两课时完成教学。第一课时介绍陶器与瓷器的区别,欣赏古代陶器;第二课时以点带面,侧重学习瓷器中的主流代表——青花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习方法,提高审美能力,提升文化内涵,在拓展学习中鼓励学生自主欣赏和研究其它瓷器。
学生分析
基于五年级学生喜欢直观感受、厌倦抽象说教的特点,笔者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音乐、图像、视频、动画巧妙融合起来,运用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创设清新隽永的青花瓷欣赏氛围,穿梭千年的历史时空,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与学习热情;通过青花瓷实物的欣赏,使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有直观体验,进而从器形、纹饰、色彩等方面进行小组的自主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帮助学生了解青花瓷的烧造工艺与创造2005年单件工艺品拍卖价格世界纪录的原因,从而加深感悟,提高审美能力与美术素养。
教学目标
1.通过赏析,感受青花瓷的艺术美,掌握其制作方法、色彩、纹饰、器形等美术知识,探究青花瓷的艺术价值,简短说出自己的感受体会,逐渐掌握陶瓷欣赏的方法。
2.通过《青花瓷》的音乐视频来展现青花瓷的美感,以实物青花瓷来亲身体验青花之美,以多媒体课件来揭示青花瓷的缔造方法与文化价值。
3.通过学习,对祖国传统文化艺术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自豪情结,在青花瓷中体会“艺术品是历史的一面镜子”。
教学重点
观察青花瓷实物,小组交流研讨它的器形、色彩、纹饰等外观特征,并填写欣赏卡。
教学难点
了解青花瓷的制作方法,猜测元代青花瓷《鬼谷下山》创造2005年单件工艺品拍卖价格世界纪录的原因及其艺术价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十余件形状纹饰不同的青花瓷实物、欣赏卡。教学过程
一、参与瓷器之旅 探寻名称来源 1.板书:China
教师:你们认识这个单词吗?它是什么意思?(中国)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中国地图并介绍:我们的祖国就像一只雄鸡傲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长江与黄河孕育了五千年的历史,也滋养了灿烂的艺术文化。
教师把 “C”改成了小写,设问:这个china又是什么意思呢?它是瓷器。我们经常说陶瓷,其实陶器与瓷器是两种东西,瓷器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专利。你们知道中国的瓷都在哪里吗?江西景德镇。(画出地点)(图1)
(图1)
接下来,我们就走进景德镇感受国宝,欣赏古代的陶瓷艺术。(板书课题:珍爱国宝——古代的陶瓷艺术)
【设计意图】运用直观生动的板书绘画,探寻瓷器与中国名称的由来,标示瓷都的具体位置,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学生兴趣,进而对中国瓷器的欣赏充满期待。
二、欣赏《青花瓷》曲 初步感受青花
教师提问:有一件景德镇生产的元代青花瓷,在2005年创造了单件工艺品拍卖价格的世界纪录,你们知道是哪一件吗?你们想看看吗?(播放青花瓷世界纪录创造者“鬼谷下山”视频资料)(图2)
(图2)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看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虽然我们不能用金钱来衡量艺术品的价值,但是我们从中感受到,全世界人民对中国青花瓷文化的尊重与认可,用这么高的价格表示出他们的推崇与敬意。我们注重的是青花瓷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
那么想解答《鬼谷下山》价值连城的原因,我们还要先了解青花瓷。(板书:青花瓷)
关于青花瓷,你知道什么?……同学们知识渊博,见多识广。希望今天这节课能有更多收获。
教师拿出青花瓷大罐,请学生近处摸摸、看看,并介绍:老师这里有一件现代的青花瓷。青花瓷被称为“永不凋谢的青花”,它起源于唐宋,元代成熟,到明清鼎盛。在中国千年的瓷器历史中,青花瓷是主流瓷器,因此被誉为“国瓷”。你们想欣赏与了解更多青花瓷吗?让我们伴随着周杰伦的歌曲《青花瓷》,一起走近更多青花瓷的绝世珍品,体验青花之美。(播放歌曲MV)
(图3—图8)
【设计意图】通过观赏创造世界纪录的瓷器,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教师手执青花瓷实物进行历史介绍,并创作歌曲《青花瓷》MV,通过图像欣赏青花瓷,创设视听情境,贴近学生生活,拉近瓷器与学生的距离。
三、小组研讨质疑 追问缔造疑团 教师:欣赏之后,你有什么感受?青花瓷如此美仑美奂,很多同学还意犹未尽。大家心中也一定有很多疑问。关于青花瓷,你有哪些问题?
(图9—图10)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性,使他们成为设疑者与探究者。本课解决的核心问题写在左边,学生现场生成的其他问题写在右边。学生提问教师板书,体现问题的课堂生成性,打破欣赏课中教师一言堂或牵着学生思路走的既定模式,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
四、观察青花实物 体验外观特征
教师:你们想不想亲自观察真正的青花瓷,来解答这些问题呢?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些青花瓷仿品。(每个小组都有器形不同、纹饰各异、颜色浓淡有别的若干件青花瓷)
在欣赏之前,找一名同学大声朗读欣赏卡(图11),了解我们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观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与交流,看一看、摸一摸、敲一敲,然后填写欣赏卡。(温馨提示:因瓷器是易碎品,观察时注意轻拿轻放。)
学生欣赏讨论时教师进行指导,要求小组梳理观点,派主要代表发言,其他人可以补充。请学生来自由选择欣赏卡上的任意一项进行汇报。
(图11)
1.看一看:
教师提问:介绍你手中的青花瓷是什么器形?
学生回答后,教师鼓励学生针对于器形的问题继续思考:还有哪个小组想补充?„„还可以做成什么器形呢?(课件出示)
(图12-图17)
生活中很多东西都可以做成青花瓷,它不仅仅美观,还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每一件青花瓷都造型优美,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几何形体,而是讲究韵味与诗意,需要我们去静静地体味。
教师提问:青花瓷的色彩如何?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教师总结归纳并启发学生思考:关于色彩,还有哪个小组想谈一谈?„„蓝白相间的青花瓷,既艳丽又素雅,百看不厌,符合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人的审美,这正是它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甚至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我们不妨对比青花瓷与彩瓷,你们更喜欢哪一个?„„每个人的审美都是不同的,但两种瓷器都是中国的艺术瑰宝,我们都应该珍爱与保护。(图18)
(图18)
教师提问:观察你手中的青花瓷上有哪些纹饰?画得如何?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问并介绍:针对于纹饰的问题,还有哪个小组想补充?„„看看老师手中的这件青花瓷画工如何?谁来评价?(图19)
(图19)
青花瓷纹饰非常精美,画工细腻,注重浓淡变化与疏密构图。它将中国画移植到瓷器上,纹饰分类也与中国画相似,山水、花鸟、人物,还有文字。(图20、图21)(图20、图21)
青花瓷的纹饰画什么内容,画在瓷器上的什么位置,画几层,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由此把器形美与纹饰美完美融合在一起。
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光滑细腻。轻轻地敲一敲,声音比较轻脆。
这些现代的仿品尚且如此精美,那么可以想象,古代的青花瓷就更漂亮了!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重点。通过实物的观察接触,使学生对青花瓷有直接的感官认识,在视觉、触觉与听觉上都能得到体验与震撼。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参与意识与探究精神。通过填写欣赏卡,为学生搭建欣赏脚手架,使学生的欣赏分析从表层深入到实质。
五、交流青花工艺 探究核心问题 1.制作方法
教师:如此形态万千、工艺精湛的青花瓷是如何制作的呢?谁了解这方面的信息,与大家交流交流?
这是一组从瓷都景德镇发出的宝贵资料。青花瓷的诞生需要大大小小70多道工序。简要地概括主要步骤:它选用景德镇特有的洁白细腻的高岭土,首先是揉泥,然后做坯,接下来修坯与晒坯,使用钴料画瓷,然后施釉,最重要的是在13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下一次烧成,经过千锤百炼,一件美丽的青花瓷终于诞生了!有机会希望大家可以亲手制作一件青花瓷作品。(图22—图23)
(图22—图23)
2.《鬼谷下山》
教师:在众多青花瓷中,为什么《鬼谷下山》能够价值连城呢?它到底描绘了什么内容?(播放视频:这一元青花瓷罐描绘的故事,源于中国古代典籍《战国策》,战国时候燕国与齐国交战,齐国军师孙膑不幸被俘,他的师父——著名的谋略家鬼谷子乘坐由虎豹所拉的二轮车下山前去营救。)
猜猜为什么创造当时的单件工艺品世界纪录?小组讨论,共同商讨分析后来汇报。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⑴工艺精湛:器形硕大,造型优美,纹饰画法可算是登峰造极,细腻传神,栩栩如生。
⑵题材新颖:描绘中国古代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谋略家——鬼谷子,传说他的徒弟中有孙膑、庞涓,等等。徒弟在历史上都是赫赫有名的军事家,师傅则更高深莫测了。元青花中表现人物故事的作品很少,尤其是这种军事谋略题材的,更是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
⑶数量稀缺:元代青花瓷存世较少,像这样体积硕大、保存完好的青花大罐,全世界不足十件。
若想欣赏更多古代青花瓷,我们可以走进博物馆去学习。在青花瓷上,我们可以读出历史,读出文化,更能读出我们中国人的智慧。而鬼谷下山等一批批古代青花瓷在世界艺术中独树一帜熠熠生辉,你们感觉骄傲吗?
经过我们共同的讨论分析,目前已经解答了制作方法、器形、色彩、纹饰、鬼谷下山等几个问题,还有一些其他问题留作以后研究。【设计意图】此环节是难点。通过图像资料,直观真实再现景德镇青花瓷烧造工艺的奥妙,使学生深刻领悟到中国古代瓷器艺术的魅力与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也使学生认识到:通过瓷器艺术折射出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五年级上册
16、珍爱国宝——古代的陶瓷艺术
教学意图:
举世闻名的陶瓷,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年,中国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如今陶瓷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但学生对于陶瓷的发展历史和怎么鉴赏瓷器确实知之甚少,作为中国人必然要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可能也是编书者的意图所在,所以我结合学生对陶瓷了解的已知知识和陶瓷发展的历史进程进行了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感知、触动、表达、思考、参与中浸润中国瓷器之美!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陶器与瓷器的区别,感受陶瓷艺术在中国大地上的成长与涅槃,并探寻欣赏瓷器的基本方法;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的瓷器是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它代表了中国在世界制瓷领域中高超的工艺制造水平,是中国伟大的发明之一。
技能目标:通过动手绘制青花图案感知蓝白青花的梦幻迷离素雅之美。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和探究中国瓷器的情感,从而形成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习惯!。教学重点:
1. 中国瓷器的产生和发展,瓷器与陶器的区别。
2. 了解瓷器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三个阶段
① 青瓷的出现
② 青花瓷的出现
③彩瓷的出现
3. 欣赏瓷器基本的方法。教学难点:
1.了解瓷器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三个阶段
① 青瓷的出现
② 青花瓷的出现
③彩瓷的出现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手绘瓷器发展年历表。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歌曲《青花瓷》导入(4分)
师: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首歌让我们一起来听好吗? Ppt:播放周杰伦演唱的《青花瓷》,看完视频后: 师:真美啊!什么美啊? 生:
教师:周杰伦歌唱得美,青花瓷更美!2008年春晚的这首歌将青花瓷的美浸透到每个中国人的心!而中国瓷器的美早已震撼了世界!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的一件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以1568.8万英镑(约合2.3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拍出,这是一件制作于14世纪早期的元代青花故事纹瓷罐,创造了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价格。
Ppt:播放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 师:为什么看似这么普通的一件瓷器会卖出2.3亿的天价呢? 生1: 生2:
Ppt:埃斯凯纳齐图片。
师:埃斯凯纳齐一位72岁的老人,他就是2005年以约合人民币2.3亿元买下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的那位震惊全球的顶级古董商。他认为中国艺术品是全球最好的,中国艺术品是独一无二的,是世界最好的。因为全世界只有中国文化是一个完整的文化,他从来没有间断过。它一直在演变,在发展。中国艺术涉及到广泛的门类和领域,他说比如你们有瓷器,也有文房四宝,有绘画也有漆画,每一种艺术都能做到如此精湛。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推开来探寻古代陶瓷艺术这扇大门,去看一看青花鬼谷子下山为什么值2.3亿。
板书:
国宝——古代陶瓷艺术
设计理念:之所以没写珍爱俩字,原因是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瓷器发展历史的了解,最好让孩子们由衷的感叹中国不愧是瓷器的故乡,国宝一定要珍爱!
二、新知识学习阶段 Ppt:
环节1: 提问:
1.什么是陶器?什么是彩陶?
2.中国古代陶器的造型特征是什么? 放映幻灯(贯耳瓶)
提问:这是陶器吗?应是什么器物? 三.讲授新课:(出示课题)我国是瓷器的故乡和原生地,瓷器是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其工艺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誉。1.瓷器与陶器的关系
陶瓷工艺是陶器工艺和瓷器工艺的总称。陶器和瓷器有下列区别。(1)烧制的原材料不同;(2)烧制的温度不同;
(3)陶器质地疏松有一定吸水性,瓷器质地密实不透水。2.瓷器的发展
商代出现原始瓷,东汉至三国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三国以后到南北朝,瓷器进入了一个辉煌的发展时期,南方有青釉瓷,北方有青瓷。隋唐时期是我国瓷器的一个重要的成长时期,这时瓷器普遍用较高的火候烧成,胎质较硬。瓷器在社会生活中日渐受到重视。唐代开始有了“窑”的专称,它象征着瓷器产量的增长。宋代瓷器产量高且质量好,为明清瓷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元代,我国瓷器大批量行销海外。明清是我国制瓷业的鼎盛时期,造瓷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胎釉细腻,色泽鲜明移植珐琅彩和创造粉彩是当时杰出的成就。3. 我国瓷器在造型和装饰艺术上的特色 从东汉到南北朝,我国青瓷逐步成熟起来,但这一时期的瓷器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都与青铜器有联系,这时瓷器的造型特征是清秀挺拔,与当时人们的审美爱好相一致。隋代瓷器造型有以下特征:
第三篇:珍爱国宝古代的陶瓷艺术
珍爱国宝——古代的陶瓷艺术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特点。
2、学会从器皿的外形、纹饰、以及釉色等方面来欣赏陶瓷艺术的方法。
3、在欣赏陶瓷艺术的过程中,认识中国陶瓷艺术在人类文化史上所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从器皿的外形、纹饰、以及釉色等方面来欣赏陶器、瓷器艺术。
教学难点:
学生了解青花瓷的制作方法,猜测元青花“鬼谷下山”、“四爱图梅瓶”创造世界纪录的原因。
教材分析:
这节课我进行了校本化的处理,第一课时介绍陶瓷与瓷器的区别,欣赏陶器。第二课时以点带面,侧重学习瓷器(青花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音乐、图像、视频、动画巧妙地融合起来,使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有直观体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准备几件陶瓷艺术品,学生准备陶瓷艺术品。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陶、瓷,了解陶与瓷的不同
1、师:教师出示陶、瓷不同的实物
有那位同学想来谈一谈,你对这两件作品的认识。生:陶的特点、瓷器的特点、外表、声音、材质等地不同。师总结屏幕出示瓷器与陶器的区别表。
2、“说道瓷器,在本节课中我们不得不谈到的是大家比较熟悉的“青花瓷””。
二、初步感受青花,欣赏青花瓷
1、欣赏视频,“鬼谷下山”、“四爱图梅瓶”的相关资料。目的让学生了解到青花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珍藏价值。这两件作品为什么能拍卖出这么高地价格“天价之宝”。通过感短片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或问题。生:为什么这么贵啊?贵在什么地方?
师:青花瓷被称为“永不凋谢的青花”,“国瓷”。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一起伴随着周杰伦的青花瓷,走进更多的青花瓷绝世珍品,体验青花之美。(播放视频)。
三、小组讨论质疑
关于青花瓷,你想知道什么?可以提出你的问题。
生:怎么烧制的、图案怎么画上去的、问什么这么贵、问什么用不掉色?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很好,这些问题老师也不知道,需要大家自己去探索。通过实物观察、触摸,观看视频资料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屏幕出示鉴赏的表格,给学生以提示作用。
1、器形(什么形状的,还可以做什么用)
2、色彩(蓝白相间的色彩带给你什么感觉)
3、纹饰(什么样的图案,有什么用的作用)
4、声音
5、质感(摸一摸,有什么样的感受)
四、青花瓷的制作方法
1、观看视频,让学生了解青花瓷的制作过程,教师做简单的解说。
2、师介绍“鬼谷下山”、“四爱图梅瓶”的传奇故事。
五、升华青花的体验,拓展学习瓷器
谈谈青花瓷带给你的感受与收获。
中国的瓷器,除了青花瓷还有宋代的五大名窑,明清的粉彩、斗彩、珐琅彩等,大家可以根据青花瓷的欣赏方法,参看书籍与网络,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在备课的时候把内容进行了缩减,以点带面,以青花瓷作为焦点,通过学习鉴赏青花瓷交给学生们一种欣赏瓷器的方法。这节课我设计的完全以学生为主,自己提出问题并且通过学习自己在解决问题。
这节课知识性内容也很多,把所有的内容都交给了学生也存在着很多的弊端。因为有些内容就是的靠老师的讲解学生们才能知道,这一点做得不是很好。
知道骄傲的是,在这节课中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太好了,真是这节课的一个亮点,但是由于我对陶瓷质疑方面的知识了解的实在是太少,没能很好的给孩子们解释,这又是一大缺憾。以后要大学生的问题作为课题的一大亮点,学会利用学生提出的问题来安排自己的课堂。
总体来说,学生们对待这种欣赏课还是很感兴趣的,他们自己能感觉出自己学到了知识,对待中国传统的这种历史文化艺术有很高的兴趣,不过就是我的知识面太狭窄了,没能给学生们很好的解决问题。
第四篇:珍爱国宝——古代的陶瓷艺术--教案
五年级上册
《珍爱国宝——古代的陶瓷艺术》
课程类型:欣赏·评述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从器皿的外形、纹饰以及釉色等方面来欣赏陶器、瓷器艺术。选择一件自己喜欢的陶器、瓷器,谈谈你的看法。3 能正确的区别陶器和瓷器。
教学重点:从器皿的外形、纹饰以及釉色等方面来欣赏陶器、瓷器艺术。教学准备:一个陶器和一个瓷器(农村常见的喜字瓶)实物、一杯水、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题:在欧洲,外国人把陶瓷也叫china,二.在他们眼里,陶瓷象征中国,中国就是陶瓷的故乡。中国古代的陶瓷艺术是我国传统艺术中的瑰宝,今天老师将带大家一起走进古代陶瓷艺术(板书)。
一
了解陶器和瓷器
1、教师出示一个普通的陶器和一个瓷器瓶。请学生说一说这是干什么的?有什么作用? 教师总结归纳:“这些都是用来盛放东西的器皿”。
2、比一比陶器和瓷器有什么区别?(学生讨论区别方法)
a、摸一摸:让学生从手感上区别陶器与瓷器的质感不一样。陶器摸起来手感比较粗糙,瓷器摸起来手感很光滑。
b、敲一敲:用笔敲陶器,声音不清脆,用笔敲敲瓷器有清楚的金属声。
教师:“陶器与瓷器不仅质感、敲击的声音、胎质不一样,它们的制作原料、和烧成的温度都有区别。接下来我们欣赏一段视频,来看看陶器与瓷器的区别在哪里? 陶器用黏土(陶土),烧制是的温度不超过1000度。瓷器用瓷土(高岭土为主的原料),烧制温度要达到1200度以上。二
欣赏陶瓷的外形美。
1、课件出示:新石器时代的《白陶鬹》、《青瓷莲花尊》
学生说一说这几件陶器的外形有什么特点?是干什么的?
(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
师:《白陶鬹》新时期时代的一件饮煮器。整个器皿似一昂首扬尾的动物,富有特色。器皿底部突出的三足,便于下面放柴火燃烧。《青瓷莲花尊》整个器形像两朵仰、覆的莲花。
2、课件出示:北宋《汝窑粉青莲花式碗》、新石器时代《黑陶蛋壳高柄杯》
师:说说这两件陶瓷的外形有什么特点?
这件《黑陶蛋壳高柄杯》因胎壁薄如卵衣,故名“蛋壳陶”。它以其高超的制作工艺和优美的造型,被誉为“中国古代陶器的巅峰之作”。
3、课件出示:新石器时代《彩陶船形壶》
陶壶为盛水器。整个器皿呈一艘船的形状,非常别致。肩上左右半环耳用来系绳的,在腹部绘画网,使人不由得与当时的渔猎生活产生联想。三
陶瓷艺术的美,还体现在纹饰上。
1、课件出示:新石器时代《舞蹈纹彩陶盆》
内壁绘有三组舞蹈纹饰带,每组五人,并肩携手,欢快起舞。
2,课件出示:元《鬼谷子下山》
说到瓷器,就不能不说元青花。说到元青花,就不能不提元青花中的传奇——人物故事纹青花大罐“鬼谷子下山”。它以其雄浑矫健的造型、张力十足的纹饰、浓艳深透的青花发色、通体弥漫的雄霸之气,强烈地震撼着每个喜爱元青花的人。此件元青花珍品在2005年7月的英国佳士得公司拍卖会上以2.3亿元人民币的高价成交,创下了佳士得公司当时亚洲艺术品拍卖的最高成交纪录。“鬼谷子下山”高27.5厘米,直径33厘米,产自七百年前的中国景德镇。此罐人物刻画流畅自然、神韵十足、栩栩如生,各种辅助纹饰也是笔笔精到、十分完美,显然是出自大画家之手,这使得此罐非普通的青花瓷可比,堪称中国古代瓷器之瑰宝。
3、课件依次出示:清《五彩花鸟纹瓶》、金《白釉黑牡丹纹瓶》和《青花釉里红开光镂花罐》,让学生欣赏瓷器纹饰美。
师:这件《白釉黑牡丹纹瓶》,洁白的底色和漆黑的牡丹形成强烈的对比,具有中国水墨画的艺术效果。
《青花釉里红开光镂花罐》,罐上纹样运用镂空、雕塑、堆帖、釉下彩绘为一体的手法,达到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
《青花鸳鸯莲纹盘》盘心绘有莲池,两只鸳鸯在水中追逐,画面静中有动,极为传神。
三
陶瓷艺术的美,还体现在釉色上。课件出示:明《孔雀绿釉碗》、《黄釉碗》和清《祭红梅瓶》
让学生比一比,这几个瓷器和刚才的瓷器有什么不一样?(没有纹饰,颜色单
一、艳丽)
教师:“瓷器除了外形美和纹饰美,各种颜色釉,使瓷器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景象。
三
陶器、瓷器大擂台
陶器和瓷器,你最喜欢哪个?问什么?
四
课堂小结
陶瓷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象征。瓷器是中国发明的,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孕育着勤劳、勇敢、正直的中国人。希望同学们将我们祖国的灿烂文化,在你们的手中能得以延续和传承,使其更加的发扬光大。
第五篇:古代陶瓷鉴定
古代陶瓷鉴定
咬(也叫吃土):
土咬是出土古瓷带来的特征,熟坑(传世品)的陶瓷不存在土咬,只有生坑(出土)的必然有土咬,古代陶瓷鉴定。
仿制者、小古玩商常常人工做作出土的假象,做假的方法有二,一为人工开片后将器物放入泥浆锅内煮,一为用粘胶水调泥浆抹在瓷器上。前一种泥浆只进入裂缝里,后一种泥浆强粘在表层,洗也洗不了。但是这人工做的很容易识别,而真正吃土的陶瓷器其土咬很深,它是通过釉面沁人胎骨的,在表面上看不到土,通过微观镜下可见清晰的土斑嵌在胎骨里,而是在釉下,在开片的地方有,不开片的地方也有,一般的在不开的釉下有土咬,反而开了片的地方没有土咬。这是为什么?因为瓷器在土中不论开片与否时间长了就会沁入泥土,故开片与否都会有土咬。由于在土中恒温,瓷器不一定开片,出土之后有冷热变化则开始开片,此时开片的裂缝中并没有吃土,就是这个原因很好解释它。所以鉴定真出与假出土瓷一看土咬痕迹便可知道。
结晶斑:
结晶斑是与气泡互抗的,凡是唐、宋瓷都看不到气泡。但一般都有浅色的结晶斑点,也许这是因为那个时期的胎土不纯,不洁白的原因,而明、清瓷主要瓷泥是高岭土,烧制出来的瓷纯白色不存在结晶斑块。所以对高古瓷(元早期及唐宋时期)可以看到结晶斑,如果胎质不是这样即可怀疑它是否仿制?这不是主要条件,仅可参考。
三、色彩比较法
1、色彩(即釉色)是陶瓷艺术中重要的一项。由于不同色彩则产生不同效果和美感。但由于人工操作,人工配方各有各的秘决又由于烧制温度的控制很难划一,所以产生的色彩效果各不相同。如青花的颜色,虽说都是青花,都是钴料(都是由“无名子”原料调制)都由高温烧成,实际上青花的色调无一相似。元青花分前期后期,还分国产与进口料之别。永乐青花色深,宣德青花色正,成化青花淡雅,万历青花泛紫……康熙、雍正、乾颅…各朝各代互不相同,很难用文字说得准确,所以在鉴定中常常会发生争议,有人说色调对,有人则认为不对,因为缺少标准很难统一认识。这就是当前鉴定工作的难度。实际上任何一种颜色都可以用数字化标量出来的,这就是笔者所研究的“色彩比较法”。
2、比较的标准,按三基色原理任何一种颜色都是由三基色任意两种或三种色标组成,即基本色为红、黄、兰(也有红、黄、绿)每一种基本色又可分为10个色阶,即0至10,10至20,20至30……以此类推任何一种基色可按从深到淡排列为10个方格,在坐标轴上用某一色作竖坐标,另一色作横坐标,两色合成后可得到100个色标,三个色互相由二色组合后便可作出300个色标,再还可由合成色标再与第三种色标掺合就可得到更多的色标,目前可买到色彩掺合后的标准为400个色标的标准色板(实际使用上来看,应该要更多的色标的才够细微分辨)。
比色法就可以利用这400个标准色来找到相对应的色块位置,可以用文字表达。
3、色彩的明确量化,从色标的分划可以对比各个时代的瓷釉是一个什么标准,只有比较才能区别,不然一个“青”字包罗太多无法定性,而“青色”一词本身就很抽象,古董鉴定《古代陶瓷鉴定》。
按色标的分法是由红、黄、兰三个基色互相掺和而成的各种颜色,它表示方法是C代表红色,K代表黄色,M代表兰色,表示二色或三色掺和成的另一颜色如:元代后期青花是C100-K60,到宣德时的青花可能是C100-K40或C100-K20,雍、乾时期的绿色应为Y100-C20,兰色则是C100-M0,黑色则用C0-K100……诸如此类表示方法则可将色差用文字表示出很具体的一个“量”,无论红、黄、绿、兰、紫的深浅都可从表达为数字化,只有这样做才是科学的方法鉴别。
四、容重测试法
1、原理:任何物体都有它自己的固有容重。容重是物质结构所特有的一个特征,但是人工制作的实物,也有它自身的容重,这个容重则可以有变化,随着时间的迁移、环境的变化,所有的物质皆会与原来形成的状况不同。如岩石在千万年后会变成松散的砂粒。钢铁在恶劣环境下可变成铁屑;红砖只需一百年时间则成为“桃稣”一样的易碎物。这是为什么?是因为日夜的温差,冬夏的气候变化,冷缩热胀的物理性能,再加上风化水沁等原因,一切物体都会“膨化”,这就是松疏的表现。虽然物质膨胀系数很小,但时间长了影响它自身的体积积累起来就会有明显的差别。体积变大,容重就变小,容重测试法就利用了这个原理,可以发现古的与今的有何不同?
2、方法:容重与比重很相似,数值上一样,但计算单位不同,比重是一个无“量纲”的纯数,而容重是用单位体积中的重量(克/立方厘米)来表示。一般人把容重和比重混为一谈,严格讲还是区分一下好。
容重用公式表达是E=G/V,G是物体的重量(克),V是物体的体积。E就是容重。
只要知道G和V就可知道E,所以这个方法很方便可行,求G只用秤一量便知道,而V的求法要用水静力学原理也容易知道。求到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即为该物体的体积大校
所以求容重是日常条件下便可得出答案。
3、发现的规律:高岭土(即瓷土)本身的容重就在2.52-2.60之间,烧制成瓷器后经过烧结,再结晶的过程容重要小一点,但仍然在2.37-2。40之间。
对现代瓷进行过大批量测试发现容重值都很高,大多数为 2。40,只有高仿品则为2.37。
而对古瓷进行测试则容重大不一样,测试数量已超过200件发现其规律为:
宋汝窑瓷 E=2.04-2.1
4宋均窑瓷 E=2.16-2.25(因为深色脱之故)
宋定(白定)E=2.20-2.2
5宋哥窑瓷 E=2.14-2.27
宋建窑瓷 E=2.21宋青釉小壶 E=2.28
元青花瓷 E=2.00-2.10
元釉里红瓷 E=2.10-2.2
3明代青花瓷(前期)E=1.82-2.20(宣德为2.04)
永乐青花 E=2.28
万历青花 E=2.04
康熙青花 E=2.10-2.20
雍正青花 E=2.10-2.23(2.10为脱胎瓷)
乾隆青花、粉彩瓷 E=2.15-2.21凡是清代以前的老货其E的临界值暂定为2.30以内为妥。
下面有关仿品结果(有的原以为是真品结果经测试应该是仿品)
仿官窑瓷 E=2.3-2.4高仿汝瓷小洗 E=2.4
仿官粉青长颈瓶 E=2.3
5仿郊坛下官窑瓷 E=2.44
仿元青花瓷 E=2.31
仿宣德青花 E=2.44
仿洪武瓷 E=2.34
仿清代青花 E=2.30-2.40
民-国初期仿宋汝瓷 E=2.24(说明已有百年之久)
由以上归纳出的结果能说明凡是现代、近代所仿制的瓷品因为膨化程度还不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