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音乐教学有效引入流行音乐遮谈
初中音乐教学有效引入流行音乐遮谈
[摘要] 传统的音乐教学中,一般都是对传统音乐的学习,几乎不会涉及到流行音乐的内容,初中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没有激发出来。本文通过对当前初中音乐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进一步指出在当前的环境下如何有效的将流行音乐引入到初中音乐教学中来,为今后教学实践提供一点经验。
[关键词] 初中音乐教学流行音乐
随着新课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音乐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途径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可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多媒体课件播放着国外的古典音乐,一部分学生交头接耳,一部分学生趴在桌子上睡觉;老师,我们不喜欢课本上的歌曲,好难听,能不能教我们唱流行歌曲;而在平时教学生唱一些课外的流行歌曲时,学生的积极性却非常的高,连平常上课不认真的学生也表现出非常的热情。种种事实表明:流行音乐作为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其通俗易懂、曲风简单、唱起了也比较简单,容易被初中生接受。下面,笔者根据这几年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将初中音乐教学有效引入流行音乐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正确认识流行音乐
作为一名初中音乐教师首先自己要对流行音乐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流行音乐,不仅仅能够体现音乐艺术的观念,还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情感,深刻的精神文化内涵,更是普通大众的真实生活写照。流行音乐不止是爱情歌曲,也有很多反映了校园文化、友情、亲情、爱国、和平等等积极向上的内容,比如,周华健的《朋友》、汪正正的《超越梦想》、汪峰的《让世界充满爱》、张明敏《我的中国心》。而近几年中国风的流行音乐也是风靡起来,深受大家喜爱。如周杰伦的很多歌曲都是具有中国风的音乐元素,《青花瓷》《兰亭序》《菊花台》《东风破》等等,周杰伦的歌曲也有很多是带有积极一面的,如《听妈妈的话》《外婆》等,歌词中都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因此,我们应该消除去对流行音乐的误解,客观的看待流行音乐的存在,它也能成为初中音乐教学中一个非常好的教学资源。只要我们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合理的利用,选择一些有意义的又能跟我们的教材想关联的流行音乐进行教学,其教学效果一定会出人意料。
二、做好流行音乐素材的选择
让流行音乐进入音乐课堂,并不是放弃教材内容,也不是要求教师单纯的迁就学生的爱好而偏离教学主题,而是需要教师对入选的流行音乐进行分析和筛选。挑选的流行音乐是为我们的课堂服务的,是能促进课堂教学的,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1.选择学生喜欢的风格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引入流行音乐,其目的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辅助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更透彻,以此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因此在进行流行音乐选择的过程中,要挑选学生可能喜欢的音乐作品,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聆听的时候更投入,才能使学生对歌曲的印象更深刻。其次选择的流行音乐要能打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进行音乐的学习。笔者在教学前,都会做一个简单的调查,了解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喜好,从中挑选一些适合的音乐分享给学生。
2.选择内容向上的音乐
对于流行音乐的挑选,应积极地引入具有教育意义的、跟教材内容相契合的作品而内容不健康的、对教学没有帮助的作品,应该坚决放弃。为此,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鉴赏能力,能从众多的流行音乐作品中精挑细选出合适的。同时在挑选流行音乐的时候,要考虑到作品的风格性和音乐性,可以挑选一些音乐感比较强、和声、色彩、音响、旋律明确的流行音乐加入音乐课教学。而且挑选出来的流行音乐必须是内容健康积极向上,具有教育意义的,能够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的。比如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其歌词就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三、流行音乐进入音乐课堂的策略
1.将流行歌曲与民族音乐相融合
根据现实的状况,很多我国一些优秀的民族音乐,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比较难接受的。比如国粹――京剧,学生第一次听到的时候完全不敢兴趣,甚至很排斥。笔者在执教这一课的时候,选择了王力宏的《盖世英雄》和陶?吹摹?Susan说》这两首歌曲作为导入歌曲,让学生仔细聆听的时候,找出这两首歌曲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是否有共同点?学生对于流行歌曲非常的感兴趣,所以聆听的时候特别认真投入,很多学生都能说出音乐中带有浓郁的中国风韵味,融入了戏曲的元素,接着便很自然的引出中国国粹――京剧这一主题。王力宏的《盖世英雄》直接将京剧的唱段融入到整首歌曲中,而陶?吹摹?Susan说》则是运用了京剧的唱腔。之后的教学也是水到渠成,学生学习的也很用心。利用歌星的影响力,引起学生对传统音乐的关注,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最终达到了我们的教学目的。如今越来越多的流行歌曲与传统的民族音乐相结合,比如今年的春晚节目《山水中国美》,就是将江南的传统曲艺与现代的歌舞结合,三位女艺人的表演也是让人眼前一亮,而这样的节目也更能吸引学生的目光,让学生对于传统的民族艺术逐渐热爱。
2.将流行音乐与民族器乐相融合
第一次接触初一新生的时候,笔者都会询问他们喜欢的偶像是谁,喜欢听什么歌。看似随意的交流,却能从中得到很多对教学有帮助的信息。比如很多学生喜欢周杰伦,喜欢他中国风的歌曲,然后笔者在一次欣赏器乐曲《姑苏行》的时候,将周杰伦的《东风破》这首歌曲作为了导入的歌曲,然后介绍了歌曲中运用到的二胡、笛子等我国的古典乐器,学生在了解了这些之后非常的惊讶,这些枯燥的乐器居然也能让音乐达到如此美妙的效果。然后,在对《姑苏行》做歌曲分析时,学生表现的兴趣盎然、意犹未尽,而一些学过乐器笛子的学生,也更能引起共鸣。
3.将流行音乐与歌曲演唱想融合
现在的初中生对流行音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教师在挑选流行音乐进行辅助教学的时候,可以将流行音乐的一些元素融入到演唱中去,让学生在歌唱的时候加入一些个性的东西进行表达,并让学生自己体验其中不同的感觉。在长时间的教学过程中观察可以发现,学生对于喜欢的音乐就会充满了学习的兴趣,学习热情非常的高,而对于不喜欢的音乐则提不起兴趣,因此在歌曲演唱之前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状态挑选好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流行音乐作品。
4.将流行音乐与音乐欣赏相融合
对音乐进行鉴赏是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加强学生对流行音乐的鉴赏能力也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流行音乐的鉴赏,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流行音乐,而不是盲目的崇拜、追求明星效应。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流行音乐作品,让学生进行分析鉴赏,从而提高鉴赏能力。例如笔者给学生欣赏《青花瓷》这首歌曲的时候,除了从音乐要素这些方面入手,还会让学生认真地分析歌词营造的意境,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手段来表达歌曲的情感的。
5.将流行音乐与创作教学相融合
初中生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但是创作能力并不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加强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在旋律创作的过程中,可以借鉴流行音乐的创作手法,让学生在对流行音乐的欣赏学习中,掌握其中情感表达的方式,了解音乐要素的变化规律,逐步提高音乐创作能力。另外,节奏教学同样也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能促进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掌握。例如,一般的教学都是采用节奏模仿、打击训练等,而流行于欧美的说唱音乐,具有鲜明的节奏感,非常受学生的欢迎,将两者结合,让学生按照节奏念歌词,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可见,流行音乐进入初中音乐课堂,既可以提高初中生对传统民族音乐学习的兴趣,提高中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同时又可以弥补教材不足,拓宽中学生的视野。为此,让我们不再错过那些优秀的流行音乐,让它们走进中学音乐的课堂。
参考文献:
[1]王晖.浅谈流行音乐能否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J].艺术教育.2008(07)
[2]张培.流行音乐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文理导航(下旬).2011(10)
[3]晏敏.流行音乐:让音乐课堂更加丰富美丽[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5)
第二篇:如何将流行音乐与音乐教学有效结合
如何将流行音乐与音乐教学有效结合
流行音乐具有歌词通俗易懂、曲调朗朗上口等优势。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流行音乐受众迅速低龄化。现在的中小学生可以说没有不喜欢流行音乐的,有的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学生们受社会、家庭的影响,对流行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同时受其生活、心理、思维等发展规律的影响,他们对流行音乐又缺乏鉴别性,所有的东西一概接收,造成校园中经常会听到与学生年龄极不相称的歌曲大行其道,会对他们的人生观产生消极的影响 面对这样的状况,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合理地将流行音乐带进音乐课堂,是音乐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是音乐教学的必然趋势。我们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目的正是在于加强对流行音乐的正确引导,帮助学生们仔细分析流行歌曲,引导他们在音乐教师的正确指导下有选择地欣赏和学唱流行歌曲。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正因为流行歌曲无时无处不在,才“刺激”学生感官,并且对其发生了兴趣。所以,教师不如因势利导,让学生在兴趣中接触音乐、认识音乐,让学生在学习中鉴别流行歌曲的良莠,让流行歌曲有目的、有效地为音乐教育服务。那么,如何将“流行”有机渗透到我们的音乐教学,帮助学生全面、快速、有效地提高其音乐基本素质?我认为:
一、流行音乐导入,以旧带新,活跃音乐课堂
面对课本上的经典音乐和严肃音乐,大多数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背景知识和欣赏能力,往往望而却步,敬而远之,因此,我常常将学生喜欢的通俗音乐家如:郭峰、刘欢、韦唯等和流行音乐如:《好汉歌》、《让世界充满爱》等引入课堂,简介、点评音乐家,推介、教唱流行歌曲,作为导入新课的切入点,将流行音乐与书本上的音乐精品联系起来,并在欣赏中加以比对。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利用同学们熟知的流行歌曲(内容要健康向上),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新知的信心,同时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如在教唱《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时,为帮助学生体会进行曲风格的歌曲特点,我让学生欣赏了家喻户晓的《咱当兵的人》、《运动员进行曲》等歌曲,学生在步伐节奏乐曲中感受了歌曲的行进风格;在学习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时候,我就把歌手周彦宏演唱的通俗版的《茉莉花》以及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民族器乐曲《茉莉花》也让学生进行了学习和欣赏,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民歌在发展过程中的变异性,同时学生会惊喜地发现,原来古老的民歌也可以用这种方式来表现,也是非常具有时代感的,古老的民歌又散发出青春和时尚的气息。对于这样一些优秀的流行音乐,老师在音乐课上引导他们正确地去对待,无疑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手段。通过分析流行音乐与其他音乐的不同特色和风格,更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让他们懂得如何去正确地欣赏音乐。久而久之,学生就能获得音乐鉴赏的基本能力。
二、发掘流行音乐中的元素,丰富音乐课堂教学
目前,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现象:学生喜欢音乐,但是不喜欢音乐教材上面的音乐,而是特别钟爱那些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其实现在很多的流行音乐都运用了古典音乐中的音乐主题,因此我们在给学生上课时,可以抓住这个特点,适当的引出与之相关的古典音乐供大家学习、鉴赏、提高。这样的教学形式应该比单纯的学习古典音乐效果要好。例如:在一次音乐课中,我向学生教授“音乐作品的个人风格”,教材列出的内容是莫扎特和他的《第四十交响曲》。笔者刚介绍完作曲家,准备让同学们先完整试听音乐时,教室里面立刻传来一阵阵“唉•••唉•••”、“真没劲•••” 的声音。于是笔者灵机一动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音乐里面的音乐主题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因为在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流行音乐里面运用了这首作品的音乐主题。这首流行音乐到底是什么呢?为了让大家更清楚这首音乐的出处,请你们跟随老师的思路。首先听老师试唱音乐主题一。”当我还没有唱完音乐主题一时,底下已叽叽喳喳地讨论开来。学生们有说是SHE的《不想长大》的音乐,有说是韩剧《My girl》的插曲,气氛十分热烈。我充分把握住学生们情绪热烈、精神兴奋的有利时机,趁势引入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让学生们用对比的方法分析、比较了作品与流行音乐的异同。同学们积极思考、讨论热烈,得出“莫扎特的作品与那两首流行音乐虽然旋律相同,但在情绪上有很明显的差别”的结论并具体分析。一节课就这样在很愉悦很融洽的气氛中结束了,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目的,更重要的是拉近了学生和音乐老师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们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进一步调动了学生们上音乐课的积极性。我巧用学生感兴趣的流行歌曲元素进行渗透教学,使其与课本歌曲和欣赏曲产生“美感共鸣”,从而获得了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率。例如:在教学电影音乐《送别》时,我让学生欣赏了电影音乐《泰坦尼克号》、《红河谷》、《从头再来》,让学生从音乐中体验情感找出共同的情感元素,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对人生与生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努力学习,树立为祖国发展奉献自己青春和热血的远大理想。在教授歌曲《唱脸谱》时,为了让学生对戏曲音乐产生兴趣,掌握其演唱方法和特点,我让学生欣赏了现在比较流行的新京剧《北京人都在忙》、《对花歌》、《霸王别姬》等等,找出京剧的音乐元素,通过现代京剧的音乐特点引出《唱脸谱》,生动直观、形象鲜明的视听效果,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并总结京剧的旋律特点,很快感悟出戏曲所蕴含的情感。对京剧产生学习的兴趣。
三、有选择性地让学生欣赏并学唱流行歌曲
当前,我们的音乐教科书特别是初中的教材里已经开始出现一些流行音乐。但教材里的音乐经过编写、定稿、出版再发到学生的手中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教材不可能年年都在重新改编,因此教材里的流行音乐有些滞后甚至是落后,学生们普遍觉得书中的音乐不太符合现在的时代特点,于是便出现了学生喜欢唱歌而不喜欢音乐课中的歌曲的尴尬场面。但必须认清一点,流行的不一定都是好的。流行音乐的发展良莠不齐,并不是所有的流行音乐和歌曲都适合学生、适合音乐教学。我所在学校每年的文艺汇演、卡拉OK或生命教育展示周的节目筛选时,很多学生首选都是像《死了都要爱》、《爱情买卖》这样的情爱歌曲。可见,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引入流行音乐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要选择一些和时代相结合的音乐并配合音乐教材中的音乐供学生欣赏或学唱,如北京奥运会前群星演唱的《北京欢迎你》,5•12汶川大地震后成龙演唱的《生死不离》等等。还有一些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歌曲,比如臧天朔的《朋友》,孙楠的《红旗飘飘》,陈红的《常回家看看》,欧阳菲菲的《感恩的心》等等,不断增加音乐教学的“流行元素”、“健康元素”。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积极引入流行音乐是适应教学相长的有效措施,同时要注意对流行音乐、歌曲的“健康选择”,避免让学生不辨善恶的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流行音乐和歌曲,就可以让学生接触、了解和学习。学生们在音乐教师的引导下有选择的去欣赏、去学唱流行音乐和流行歌曲,要比回避或强行制止的效果好的多。
四、注意把握流行音乐与传统经典音乐的比重
将流行音乐引入音乐教学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从事音乐教学时,除了用流行音乐来带古典音乐和有选择性的加入流行音乐在课堂中进行欣赏和学唱外,每节音乐课还会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听听教师为他们选择、准备的流行音乐,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也有效地规范了音乐课堂的纪律。但是要注意的是,在留时间给学生欣赏流行音乐和歌曲时,一定要注意时间的把握。不要让学生听流行音乐的时间多过了我们上音乐课的时间,这样的教学就没有任何意义了。要清楚,我们将流行音乐带进音乐课堂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多的学习和了解传统的、经典的音乐,而不是喧宾夺主,把整节课或者是大部分的时间都用于听流行音乐和歌曲。如果本末倒置,这样的音乐课随便叫什么人都能上下来,哪里还需要专业的音乐老师?学生们哪里还需要接受什么专业的审美教育?因此,一定要把握好播放流行音乐和歌曲的时间。笔者在音乐课堂上一般都只留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听听适合他们听的流行音乐,效果很好。
流行音乐中的一些顺应时代、思想进步、通俗易唱、旋律优美的精品,教师将其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进课堂教学中,从而拓展了学生视野、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美感体验和音乐素质。如:在刚刚结束的第九届“步步高”杯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有一些通俗易懂、思想积极向上、琅琅上口的新歌,可根据教材需要,有机渗透于课堂,推荐给大家来欣赏。学生对这种时代性较强的歌曲十分感兴趣,有效的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总而言之,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而情感体验,是音乐教育的目标和旨归。任何有悖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都是非人的教育。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只有从学生主体出发,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出发点,将优秀的流行音乐有机渗透到音乐课堂中,让音乐贴近他们的心灵,让学生受到音乐艺术美的陶冶,触动他们的心灵,激发学生学习、表演的热情,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如此日积月累,才能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才能让学生的感情丰富起来、人格完善起来,从而使音乐教育成为真正美育意义上的一种教育。
第三篇:例谈初中数学教学之课堂引入
例谈初中数学教学之课堂引入
“万事开头难”,作为一堂课的“头”――课堂引入是至关重要的。适当的课堂引入设计能够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实际背景和形成过程,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使他们经历合作交流的过程,丰富数学活动经验,最终完成自身知识水平的一次新的构建。
和众多的同行一样,在工作之初的日常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刚开始上课时,学生兴致勃勃,可时间一长,真正进入课程学习时,学生们却打不起精神了。我按照课本认真备课,可在课堂教学当中,学生的反应却很冷淡,兴趣索然。在备课的时候面对教材中安排的课程导入,有时候感觉没有这个必要,尤其是概念课的教学,往往是直接给出这个概念。当然,如此课堂引入之后的课堂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随着教学实践经验的丰富,慢慢认识到,是在课堂引入中出现了问题。
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1.创设的情境过长,而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由此造成了学生的认知疲劳,影响了新知的建构。2.创设了无用的情境,情境创设得再精彩,如果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也是不利于课堂教学开展的。作为教师要学会对教学素材进行合理取舍。3.创设脱离学生生活的情境或创设的情境难度过大,学生无法理解,难以融入情境中。
因此,若想做好初中数学教学的课堂引入,教师则应为学生创设恰当的思维情境,以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主体”的角色当中。那么,如何创设适当的思维情境呢?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和尝试。
一、情境的设计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情境的设计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例如,《一元二次方程(1)》这堂课的课堂引入就可从学生了解的“求长方形的长宽”等生活实例谈起。
【案例与分析一】“一元二次方程(1)”课堂引入片段
情境创设:
问题1:绿苑小区住宅设计,准备在每两幢楼房之间,开辟面积为900平方米的一块长方形绿地,并且长比宽多10米,那么绿地的长和宽各为多少?
分析:若设长方形绿地的宽为x米,可列出方程:
x()=900,整理可得(1)
问题2:学校图书馆去年年底有图书5万册,预计到明年年底增加到7.2万册。求这两年的年平均增长率。
分析:设这两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x,我们知道,去年年底的图书数是5万册,则今年年底的图书数是5 万册;同样,明年年底的图书数又是今年年底的()倍,即5(1+x)(1+x)=5()2万册,可列得方程:5()2=,整理可得(2)
评析:本节课的重点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和一般形式。通过提供两个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通过对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模型,使学生认识到一元二次方程源于实际,从而体会到学习方程的意义和作用。
二、情境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
情境的设计要适合学生的认知程度并能够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在新旧认知冲突过程中,体会新知识的实质。例如,分解因式这堂课的课堂引入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因数分解入手,进而引导学生探究因式的分解。
【案例与分析二】“因式分解(1)”课堂引入片段
情境创设:
1.用简便方法计算:
(1)375×2.8+375×4.9+375×2.3
(2)12×0.125-63×0.125+61×0.125
2.整式的乘法,计算下列各式:
(1)x(x+1)= ;(2)(x+1)(x-1)=.
3.讨论:630能被哪些数整除?
我们知道,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把630分解成质数乘积的形式:63=
4.既然有些数能分解因数,那么类似地一个多项式可以分解成几个整式的积吗?把下列多项式写成两个整式的乘积的形式:
(1)x2+x= ;(2)x2-1=
评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学会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因式分解的意义虽然不是本节课的重点,但是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以及它与整式乘法的关系是能够正确进行因式分解的基础。通过乘法分配率的逆向运用的计算题和因数分解,使学生经历将多项式写成整式积的形式的探索过程,进而认识到何为因式分解。
三、情境的设计要融入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分式的运算的教学引入,就可以从学生已掌握的分数的运算入手,通过类比,得到分式的运算法则,渗透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案例与分析三】“分式的运算(1)”课堂引入片段
情境创设:
1.计算下列各式:
(1)■×■=
(2)(-■)×(-■)=
2.类比分数乘除法,你认为:
■×■=?■÷■=?
评析:本节课的重点是分式的乘除法法则及其运用。学生通过观察、计算、小组交流,并与分数的乘除法的法则类比,明白字母可代表数、代表式,从而顺利得出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则。
四、情境的设计要有多样化的活动形式
根据情境可以设计问题串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式目标探究活动等。
【案例与分析四】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一次不等式(2)
情境创设:兄弟俩赛跑,哥哥先让弟弟跑9米,然后自己开始跑。已知弟弟每秒跑3米,哥哥每秒跑4米,观察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
(1)何时弟弟跑在哥哥前?
(2)何时哥哥跑在弟弟前?
(3)哥哥跑出多远后追上弟弟?
(4)谁先跑过20米?谁先跑过50米?
评析:本节课的重点是利用函数图像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选择”的问题,其根本就是要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和策略。因此,本节课以问题串的形式结合一次函数的图像引入,符合学生的认知,层层递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步将图像上的点的坐标与实际问题相联系,做到“数形对应”,为接下来的“数形转化”“数形分工”做好准备。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设使学生积极参与、乐此不疲的问题情境,尽力营造出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也只有当学生处于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才能更加喜爱数学,数学学习的能力和水平才能稳步提高。
(责编 闫祥)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第四篇: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问题遮谈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问题遮谈
河南大学附属中学 冉明远
许多初中时语文学得不错的同学,一进入高中后,尤其是高一上期期中考试后对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反映出不同程度的不适应现象。学生、家长和老师都感到不可理解:初中会考那么高的分数到了高中怎么就一落千丈了呢?个别学生甚至对语文逐渐失去信心,将精力转向攻读数理化去了。
我曾教过初中语文,也教过高中语文,在教学过程中切实感到搞好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对于高中阶段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全面增强学生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认真分析高一学生语文学习困难的原因并及时采取恰当的措施对高中教师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一、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问题的成因
首先,由于初中属九年制义务教育,也受学生年龄特征等限制,在能力方面要求较低。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
现代文阅读方面:(1)在阅读方法上,由初中“熟练运用略读、浏览”,到高中“能根据不同目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法”。(2)理解方面,由初中“理解主要内容”到高中“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3)分析评价方面,由初中的“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到高中的“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质疑”。(4)鉴赏方面,高中更强调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文言文阅读方面:由初中“理解基本内容”到高中的“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课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
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阅读能力要求明显增强。这就决定了初中会考语文试题大部分是知识型的,能力型的较少。虽然考试分数较高,但科学的学习习惯未充分养成,应有的能力没有完全培养出来。升入高中后,部分学生仍然延续原有的学习方法和思维定势,过多地依赖老师,掌握知识以机械记忆为主。如:考前才背书,看课文,记解释等。而高中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考题围着高考转,更加注重考查能力,加上学生缺乏灵活的思维迁移能力,考出来的分数当然不会很理想。
其次,高一节假日多,还有军训,往往时间紧,任务重。教师大多是刚送过高三毕业班下来的,未处理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就开快车,抓进度;或者故意出高难度的题给学生一个下马威。这样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挫伤其积极性,必然会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不同程度的困难。
第三,其他学科也存在着初升高之后“坡度较陡”的问题,学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理科学科上。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似乎人人都懂,但人人都不可能精通的特点。学生分数往往相对稳定,不像数理化那样一经努力就能扶摇直上。因此,学生往往对语文学习重视不够,甚至随便应付。
二、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以两条教育原则为依据:一是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二是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大都十分重视认知结构的重要性,在他们看来,认知结构的形成是产生广泛迁移的根本。根据现代心理学奠基人桑代克的有关理论,两种学习之间要产生迁移,关键在于发现它们之间的一致性或相似性。新的学习总是以原来的学习为基础的,先前的学习对以后的学习总有这样那样的影响。
同时,系统论也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在研究和处理事物时,把对象放在系统形式中加以考察,始终着重从要素与要素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从系统的结构以及动态的角度,综合考察和处理对象,以求得到整体功能的最优化。这些无不告诉我们的确应该重视教学各个环节中的“衔接”。
三、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具体措施
第一,摸清情况,明确现状。入学后,进行学习基本能力的摸底测验。进行成绩分析,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进行客观的量化与评价,初步掌握学生的基本状况,为教师客观地制定教育教学计划提供相对的依据。
第二,明确要求,有的放矢。学生刚进高一,好奇心强,学习热情高。教师就要趁此给学生讲明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具体要求,让学生明白在阅读、写作、说话及基础知识方面的具体目标。如高一年级在阅读方面要理解字词句的含义,要培养自学能力,能阅读分析比较复杂的记叙文、说明文,要熟悉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写作方面要养成练笔习惯,能写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说话方面要能用普通话有条理地叙述事件,说明事物,阐述观点;基础知识方面要了解并掌握基本课文涉及的著名作家作品等。明确了具体要求,学生才会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点滴知识的积累,注重听说读写思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第三,培养习惯,打好基础。叶圣陶说:语文学习首先是一种习惯。良好的习惯既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同时也是语文素养的一种体现。因为良好的习惯包括:课要集中精力地听,字要规规矩矩地写,文章要仔仔细细地读,作业要认认真真地做。而这些习惯的养成,决非一日之功效。学生必须有严肃认真的态度,孜孜不倦的精神,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持之以恒的毅力才行。所以,我们高一的语文教学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以课本为依托,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为学生学会学习打好基础。
第四,激发兴趣,调动激情。学习要求高不可怕,怕的是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中我们可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如新颖活泼的开场白,提问激疑,小组间竞赛,课文比较欣赏,模仿课文片段即兴写作,围绕某一题目迅速想象或联想等等,力争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之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在学习语文的实践中,自觉地提高认识,增强能力,发展智力。
第五,教给方法,提升能力。教师对学生进行具体的,细致的学法指导,明确作业要求及其他方面的规范与要求。培养学生上课主动参与,积极思维,主动发言的意识。引导教育学生“学会听,学会想,学会做”,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鼓励学生们进行学习心得体会的交流,取长补短,改进提高,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引导教育学生要学会不断地总结自我,分析自我,找出问题与差距,进而不断趋于完善,提高自我。请高年级的同学与本年级的学生进行座谈与交流,传授学习方面的心得与经验。引导帮助学生学会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地安排时间,并教育学生自觉的去遵守,去实施,去落实。
第六,讲授语法,扫除障碍。语文学习离不开语法知识。虽然最基本的语法知识已在初中语文教材附录中正式出现,但由于近几年我们中考语文不涉及语法知识,致使初中语文教学淡化语法,因而学生进入高一遇到语法问题时就感到困难重重。特别是当学习文言文遇到词的活用现象、特殊句式的问题时,学生更是没有办法。语法知识的残缺成了高一语文教学的一大障碍。针对语法知识残缺的问题,我们应在第一学期给学生适当补充相关知识内容。现代汉语中词的构成、词类划分、短语分类、句子成分、单句与复句,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语法知识必须补充。让学生在高一第一学期就全面地接触语法知识,第二学期就可以巩固并系统化了,学生进入高二高三碰到语法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第七,巧用初中课本,铺路搭桥。高中语文课本的有些知识,看似难点,但只要教师巧
妙运用初中语文课本,铺路搭桥,学生就会轻松掌握。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预习时有不少学生不知道“何厌之有?”如何翻译,我们就可以举出初中时学习的两个例子“学而不厌”“何陋之有?”让学生进行思考,学生顿时就为之释然了。
第八,讲究教法,循序渐进。进入高一,语文教材的内容增多,篇幅加长。仅必修课本第一册,与初中相比,篇幅就明显加长。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和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文言文《荆轲刺秦王》等。同时,还有一本厚厚的《语文读本》。此外,高中阶段作业、考试容量加大,向课外延伸多。教师可抓住重点篇目仔细讲,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授之以渔。
第九,课外延伸,综合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单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指导学生向课外延伸。如推荐有益读物,提示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写日记、周记、笔记或办黑板报,提高写作能力;举办朗诵会,培养说话能力;特别是整理语文笔记,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坚持收集成语俗语、名言警句、精美片段、文学常识等,让他们写写读读,反复品味,一段时间后他们自会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第十,深入学生,热情关怀。学生进入高中,在平时的学习中会出现许多新的心理障碍。如竞争的激烈,学习压力的加大,考试成绩的失败等都会影响他们的自信心。语文学习中很多学生努力了,但没有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于是片面认为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背与不背一个样,反正考试时课内知识少,课外知识多,加上课程多任务重,他们对语文学习中的阅读与赏析、预习与复习这些必要环节常常从简从略,对背诵、作文等必须完成的作业也是敷衍了事。所有这些,都直接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针对学生的这些不良心理因素,教师要将个别交谈与整体教育相结合,耐心疏导,促其矫正。如有的学生成绩不佳,灰心丧气,教师可找出其语文学习中的闪光点,肯定鼓励,给他们以信心。
在实际教学中只要教师重视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多了解钻研学生、教材以及《课程标准》等,在前引后连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抓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学生就一定会尽快地适应高中的语文学习,顺利地实现从初中到高中语文学习的过渡,这对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来说,是不可忽视的。
第五篇:小学美术教学中因材施教遮谈
长
沙
怡
海
小
学
小学美术教学中因材施教遮谈
(赵帅溥 湖南长沙 长沙市怡雅小学 410001)
摘要:在美术常规课堂中,学生的美术水平基本呈现为正态分布,中间多、两头少的情况,美术课不仅仅是拿水彩笔画完一张画,它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创造美和欣赏美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美术课程包含了剪贴、布艺、陶艺、纸艺、国画、水彩、素描等内容,在这种注重综合能力发展的大前提下,如何帮助更多更好的孩子提升美术能力,并提升整体美术水平,这些都是我们值得思考。本论文将从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对美术的认知出发,对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如何更有效的进行因材施教方面遮谈。
关键词:因材施教;渗透;激励
引言
对孩子进行美术教育,是我们教师常规教育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在美术课中培养学生创造美和欣赏美的能力,值得我们美术教师深思和研究。
1、积极利用和放大个体兴趣激励学生健康成长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每个小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都会有一定的差异性,所以想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了和审美力,就要充分利用美术课程内容的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以下我将举例一个个 1
长
沙
怡
海
小
学
案进行说明。
2015年本人任三年级美术教师,有一位女学生A,他在美术方面的造诣一般,有一次在美术课主题为《布艺温馨》的课时(课前准备里会让同学们带上针线和废弃不用的布料、棉花等),只见A同学抱着一个又大又可爱的布偶来上课,当时我还打趣的和她开玩笑:“A同学你难道想把这么可爱的布偶剪了重新制作,舍得吗?”她淡淡的回答到:“老师,我平时很喜欢缝缝补补,这是我上周花了一周的空余时间,先通过自己翻阅课本,然后在家里自己制作的。”当时我就震惊了,想不到平时各方面表现很普通的小A,居然能做出这么棒的作品,身为美术老师的我,在第一时间居然还误以为是精品店购买的布偶,真是惭愧。转眼看看其他同学,大多同学因为没有尝试过使用针和线,所以看着自己带的这堆材料都无从下手,我突发奇想,何不让A同学亲自来当小老师,给大家讲讲她的制作心得呢。说干就干,我请她到讲台上,为台下的同学进行知识传授,一开始她还不太习惯,但是当她拿起喜爱的针和线的时候,仿佛变了一个人一样,开始神采奕奕的教起其他同学来,把自己做布偶时遇到的难处及收货和大家分享,看着平时这么普通的一位学生仿佛变了一个人似的,其他同学也来了兴致,都跟着互动探讨布偶的制作方法。从那堂美术课之后,小A同学自己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就是每堂美术课之前都会主动预习要上的内容,课余之际,即便没有美术家庭作业,她也会运用学过的材料,进行美术创作,在课堂中举手的次数也逐渐增多了,一个学期的美术课下来,我发现她的绘画、手工、欣赏水平完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甚至连平时和她一起玩得小伙伴,也因为她热爱美术的缘故,更多的参与到绘画、剪贴 2
长
沙
怡
海
小
学
等美术创作中,绘画能力或多或少的也有了一定的提高。通过这个案例,我发现各个学生不同的闪光点,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从学生中发现他们具有哪些闪光点,并将其进行合适的引导及,使其光芒越放越大,而不是置之不理,放任自流。
2、充分利用美术课程内容的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
兴趣是是最好的老师。在没有接触四·(1)班的时候,早已从其他老师们的耳中了解到S同学的“光荣事迹”了,S同学性别男,10岁,在课堂中常常有一些怪异的举动,如:大声咆哮、吃书、吃墨、吃纸、乱扔东西、爱趴在地上翻滚大闹,令人诧异。S的班主任跟我一样是刚刚接手这个班,对小S的情况也不是特别的清楚,我专程找到曾经教授过S同学的科任老师及前班主任,了解情况。最终发现他对美术课程中的绘画尤为喜欢,所以我打算从他的兴趣---绘画作为切入点,通过激励的方式来进行心理干预教育。在通过接触和辅导S同学后,我从他的绘画内容中发现:主要建筑、物体的形状画得很完整,色彩的填涂分外均匀,在画人物的时候会将画画得很小,双手张开,仿佛要拥抱一样。由此推断S同学不仅认知能力没有问题,而且还是一个内心细腻和富有爱心的人。通过深层次分析发现S同学其实很胆小,缺乏大家的关注和爱护,所以才会做出老师口中异常行为,这些行为可以理解成是想要被了解、被认可的举动,但是人在冲昏头脑的时候往往就会将事情放大,做出过激的动作,小S同学喜欢画画,而我刚好又是他的美术老师,所以于是我们慢慢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先通过谈论小S有兴趣的绘画作品入手,当看到他画的人物都画的很小的时候,就让他多欣赏其他同学的作品,了解到人物画大一些会更加 3
长
沙
怡
海
小
学 的美观,同时加入近大远小的绘画关系,在画面中画出更多的人物,让其潜意识里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大家都是他的好朋友,小S的画面有的是张开双手的姿势,我会从绘画的角度上说画面太空旷了,是否可以进行一些添加,引导他添加一些其他的物件。例如抱着大树、老师、亦或者手上拿着学习用具、做跳绳等动作,帮助他疏通不良的心理障碍。
通过一段时间的绘画引导,我发现小S同学在课堂上充满了乐趣,甚至于在下课、课间、回家的时候也会主动画一些绘画作品,然后拿来给我欣赏,在生活中会主动帮助其他同学,在班上也渐渐有了几个好朋友,这个时候我以班级为单位,适当让小S担任美术课代表的职务,在举办班会的时候,会由美术课代表来绘制草图,班上其他同学共同参与绘制,挖掘他的优点并进行放大,发现小问题的时候及时进行纠正,耐心的进行心理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在经过一年的一系列跟着辅导,科任老师和同学都陆续反映,该同学近期进步很大,不再在课堂上随意大声哭闹,有时候能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性格也逐渐朝着乐观开朗的一面发展,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之下第一次参加美术绘画比赛,并获得了长沙市一等奖的好成绩,身心都逐渐走向健康成熟。
3、充分发掘和利用网络资源吸引学生
教师要根据美术课程内容的迥异来利用网络资源吸引学生,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在上水彩课程《五彩的烟花》的时候,教师要根据课程的主题内容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短暂的视频,视频中是各种烟花绽放的美丽景象,然要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讲述放烟花的感受。同时,将一些关于烟花的美术作 4
长
沙
怡
海
小
学
品展示给学生,要学生将内心中的美丽烟花景象用水彩画出来。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油画棒和水彩相结合进行美术创作,教师在课堂上要以教参为基准,学生为主题,将大量的课堂时间用于学生美术创作,教师进行技术指导,从而提升课堂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4、针对学生的差异性确定教学方法
教师要对学生的接受能力、知识水平所有了解,根据学生之间的差距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工作,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例如,某一节美术课的教学内容为神气的大公鸡,有的学生因为生活环境,对于大公鸡的形象并不是十分了解,教师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他们内心中神气的大公鸡形象绘画出来,要求学生一定要自己独立完成创作。对于美术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在检验学生完成情况的过程中要多做停留,手把手地教学生进行绘画,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老师所教的绘画技巧重新进行绘画,从而保证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多动手。
小结
在日常常规教学中我常常发现,学生们做错事了,只是单纯的禁止,这样的教学只会让学生觉得教育的生硬和呆板,如果老师能够更的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发现问题的根源出自哪儿,从绘画的画面中发现问题,结合自己成年人的经验教给他们,根据不同性格特征的同学,因材施教的进行美术教学,这样更能挖掘出孩子的天赋,看着自己带的孩子们每天都在不断的进步,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因材施教教学的魅力。
长
沙
怡
海
小
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新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1.[2].杜进亚.探究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J].青春岁月,2013(08).[3].穆飞.小学美术课堂因材施教的研究[J].新课程,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