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美术主题单元式综合教学的探索和研究
小学美术主题单元式综合教学的探索和研究
作者:黄兴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58 更新时间:2011-6-27
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而小学美术主题单元式综合教学正是课程综合化的体现。美术综合教学融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为一体,能够使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既获得美术学科知识,同时涉猎其他学科,提高教学效率。
一、扎根“生活”土壤,提供美术学习的伊甸园
美术譬花朵,社会乃其根,土沃淑兰茂,源开江海深。美术教学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了生活的铺垫,美术课就上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学习就有兴趣、有动力。而《美术课程标准》也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而我们进行主题单元式教学的内容可以选择学生所爱好和熟悉的生活内容,将课题内容和地方自然风光、人文资源、传统文化、民风民俗等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
例如:第六册的教材中有《老房子》、《门、窗、墙》、《我造的小房子》、《漂亮的房间》四课整合成《我爱我家》的教学单元。就可以结合我们溧阳的本土文化资源和丰富的历史遗迹,添加拓展为:《溧阳的古建筑》——黑白画;《江南民居》——色彩画;《未来的新居》——创作画;《漂亮的房间》——室内设计;《我是房屋设计师》——手工制作。
二、挖掘学科资源,“补血养颜”。拓展美术学习的时空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能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要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如何使用好“新”课程,发掘教材中的综合教育因素,做好新文章?这也成了使用新教材的教师们经常考虑的问题。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对教材内容进行合并、增加,使同一主题内容下的各部分的内容相互支持,互为资源,形成合力。
1、同类归并
再各种版本的美术教材中,有些内容相似的课题分散在各册教材中,我们可以把这些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整合成为以主题单元化编排。而我们的教学活动围绕同个主题来开展。我们可以合理分配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重点和练习,让每节课之间既有联系有各不相同,使学生对有关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深入。
以苏教版的第五册的美术教材为例子,整册教材中有关表现动物的内容就有7课:《动物明星》、《水墨画动物》、《远古的动物》、《想像中的怪兽》、《动物面具》、《我和动物朋友》、《我做的动物明星》,我们可以把这些内容整合为一个主题的学习系列,分析这些课的教学内容,其总体的教学目标就是初步学习动物的表现手法,观察了解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现动物的造型,能够有创意地表现人物的形象。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要对每节课的单元目标设计中有所侧重,从而有序展开。
2、拓展延伸
(1)内容上的延伸
我们可以挖掘教材内涵,把教学的主题进行补充延伸,把一个课题衍化成为一个主题的学习单元,进行综合性探索,从而创造性地开发美术教学的内容,更能增加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我们在第三册《叶子片片》教学中可展开以美术活动为主线,生动有趣的“我们身边的叶子”的综合性美术教学活动:和孩子们一起收集叶子看叶子造型、摸叶子的叶脉(调动各种感官去了解叶子的特点)→展开“我知道叶子的种类”知道抢答比赛(探求、了解叶子的有关知识)→欣赏各种美丽的造型别致的叶子(点击网络选择各种叶子的图片)→欣赏各种有关叶子的艺术作品(了解相关的知识)→选择各种叶子画一画、树叶贴画(尝试了解各种材料的性能、特点)→将众多作品展览教室里,展览在学校的展板上→(展开环保教育),可以想象,孩子们处在满是绿色的教室里是何等兴奋!
(2)技法的延伸
在主题单元式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表现技法的难易程度来设置坡度,如从玩泥开始再到泥塑造型,从剪纸到立体纸工作品,从平面的浮雕到立体的圆雕制作,从简单的拼接到复杂的雕刻工艺等,使学生从易到难,让学生对于美术的表现技法的掌握呈螺旋式的上升趋势。
(3)作业的延伸
以往的作业表现形式比较单一,主要以课堂上完成绘画本上的作业为主。久而久之,这样千篇一律的作业形式对学生来说已经没有新鲜感了,激发不了他们的创作欲望。其实,我们可以突破以往对于完成美术作业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作业的表现形式可以突破作业本,画面可以设计为邮票、明星片、藏书票式。作业完成的方式也可以多样化,除了独立完成外,还可以选择小组合作、同桌合作、学生与家长合作等方式来完成作业。
三、打破学科壁垒,搭建美术学习的立交桥
学科的界限不应该是实线的、直线的,而应该是虚线的、曲线的。《美术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也指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综合性与探研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开发的美术课程应该以学生的美术生活经验和成长需要为依归,强调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注重拓宽美术学习的领域和空间。因为,美术素养不是靠教师“教”会的,必须让学生在真实、丰富的美术实践中去自悟、自得、别人无法替代,舍此也别无捷径。
语文教学中蕴含着大量的美术因素,教学中教师常让学生给一段文字配图,或看图写话作文练习,为日记、诗词配画等,教师可以借助“美术语言”帮助学生学习语文。而作为美术老师的我经常鼓励学生画美术日记,还引导他们用连环画的形式,再配以画龙点睛的文字,来表现事情的经过,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学生创作的美术作品也可以为语文教学服务,如学习了《做面具》一课后,我让学生从语文课本中选取适当的内容,制作面具,配上适合情节的音乐(课前准备好)进行课本剧表演。
美术教学中教师教学六面体透视知识时,把数学学科对六面体的块面结构要求整合到美术课上,进行强化认识。这对学生今后学习立体几何,培养空间概念大有裨益。
美术学科与科学学科在教学上也存在一些共通的途径。如果把科学学科学生对花叶的感性认识整合到美术课上,美术课学生在画叶和花,叶花图案制作设计时,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美术教学也可以与德育相结合。《贺卡设计》一课,学生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贺卡的设计,在学生完成贺卡制作、交流展示以后,教师只要适当的指导、根据各自设计的内容,加上贺词,套上信封,寄给自己尊敬的长辈朋友等,让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著名教育家笛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授人以渔”。而主题单元式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其学生的探究、自立学习,创造思维过程,同时综合各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学习,使学生在多元的情境中感受、探索、研究、感悟,真正学会获得知识,各种综合能力得到全方面的发展。
第二篇:关于小学美术教学的探索研究
摘 要:新课标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更注重培养人文素养与美术素养,因为在整个人类社会历史中,美术本来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是在情感、思想的表达、交流中产生发展的,而且小学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它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表现力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本文让小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美术知识、让小学生学会从比较中发现美术的“真谛”、让小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中“获取”美术知识、结合学生特点激发审美情趣、结合年级特点选好学生课堂欣赏内容、创新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等六个方面就小学美术教学进行了探索研究。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
新课标的理念强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互动学习,强调情感体验,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跨学科学习,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终身受益。这种教育要求美术教师在教学中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辅助者,以学习者的平等的心态参与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中去,协同合作,师生互动,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为此在美术课教学中教师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创新教学,让学生通过美术教学相关的活动体验到快乐,感受到了美的真谛。让小学美术课堂教与学的环节更清晰、更明了、更顺畅。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一堂好的美术课教学谈一下自己的观点,供参考。
一、让小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美术知识
传统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和“培训式”的一言堂教学。学生只能够死板的跟进学习,被动机械的再现教师的“教学”,基本上没有自由发挥的余地。这样的教学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激情是一个打击,就更不用说是“兴趣”学习了。我们知道“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教师如果仅靠“正经”的教学,是不能够适应新时期的教学的。为此教师要从多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及参与兴趣。小学生对“游戏”更是情有独钟,是学生喜欢的活动,能满足他们爱玩好动的需求。而且游戏还能激发学生大脑最积极最有创意性区域,把美术活动与创新能力有机结合在一起。新课程美术教材的大部分内容当中,多有一些潜在的游戏内容。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游戏成份,利用游戏教学来促使学生较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游戏的名称也要符合学生的心态。教师要针对游戏的具体内容起一个既吸引学生又具有美术课特色的名称。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让学生充分感受美术课堂教学的新鲜性和趣味性,让他们更加喜欢上美术课。
二、让小学生学会从比较中发现美术的“真谛”
美术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它是一门视觉艺术,我们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样具有很强的直观性、能从多角度地对不同作品做比较分析,便于学生认识掌握相关的知识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并能产生深刻印象,发现美术学习的真谛。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使这种方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还应注意精心选择作品,适时进行启发、引导,讲究科学性、典型性和艺术性。通过作品比较,加深了学生对美术作品基本艺术形式的认识。
三、让小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中“获取”美术知识
在美术教学中体验是多种多样的,对物体性能及特征的体验、对作品的塑造体验。按学习的类型可分为:触摸感觉体验,视听情景体验、活动参与体验、实践创造体验、情感审美体验、评价交流体验等等。教师可根据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气氛与活动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感悟和认知,获得学习的兴趣。小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建构”的过程,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应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情境和学习机会,让学生在情境中求知,在求知中体验,在体验中自然和谐地发展。
四、结合学生特点激发审美情趣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一是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阅历,注重调动学生的视觉,借助教科书上的图案颜色来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让他们欣慰和喜悦。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二是伴之以听觉,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三是可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渲染气氛,增加审美情趣。
五、结合年级特点选好学生课堂欣赏内容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的欣赏特点必须是内容富有情趣、符合小学生审美心理的内容。具体表现在五花八门,比例不再准确,表现无拘无束。为此教师重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等等。中年级的欣赏特点是要贴近生活,欣赏课内容对于教学有“参考资料”的作用,如第六册的欣赏内容是工艺作品刺绣、竹编,第八册是“挑花”、“竹编”手工课等,主要是通过欣赏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高年级欣赏特点是了解全貌,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的面貌,欣赏内容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六、创新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方式方法
小学美术欣赏课主要以专题欣赏课为主,所以必须进行创新教学。一是让学生明确学习课本内容的目的,也就是通过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例如美术教材中有关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欣赏的内容,通过教材中提供的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二是在美术专题欣赏教学中,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采取分析一幅或一组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教师再对同学们细微的观察、深刻的体会分别给予充分的肯定,能使欣赏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总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打造高效小学美术课堂,让学生学有所得,实现美术学科教育肩负的教学目标。
第三篇: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
建构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
山东省邹平县为桥实验学校牛继广
新课程提倡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用好教材,超出教材,开发课程资源”。即教学过程中把教材当作例子,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进行独立阅读。对于这些新的教学理念,许多中小学教师在理念上能够接受,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感到很困难:如果每一篇课文都要开发课程资源,一是课堂教学时间不够,二是教师很忙,没有那么多时间搜集资料。阅读、写作随意性强,很难形成系统,语文实践活动不知应该如何规划,往往流于形式。其实,新课标下的语文实验课本,不需要每一篇都开发课程资源,新课本不像以前那样按照体裁编排单元,而是按照主题的形式来编排单元的,每个单元是一个大的主题,每篇文章有一个侧重点,因此,教学时可以进行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以一个单元为单位把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写作和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在语文教学中某一单元的整体内容为。将单元教学按照某一专题划分为“课堂教学”、“课外阅读”、“作文及语文实践活动”等板快,使之形成有机的语文学习生态系统。
课堂教学中注重整体性与综合性。明确每篇课文从不同角度表现主题,对单篇课文深入探究,多篇课文比较探究,讲读课中双主体对话互动,与自读课的自主探究相结合。课外延伸根据实际情况推荐学生课外阅读篇目。
通过阅读、观察、搜集资料等途径积累与主题相关的材料,认识该主题反映的的社会生活,进行专题式写作。
进行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交流、对话、合作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学会以不同方式呈现学习、探究成果。
具体操作方法:
首先阅读整个单元文章,让学生把握单元的专题、每篇课文侧重点。设计本单元教学思路和活动安排,在第一课时中让学生明确,并做好准备。
在讲读课文中注重通过对话与互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主题,通过整体阅读理,理解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培养阅读能力。自读课文的学习,强化自主探究能力。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提倡同学们围绕本单元主题阅读积累信息,实现教师指导下的专题性阅读与自主式阅读相结合,使课程资源的开发落到实处。
结合单元教学主题,让学生搞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写日记随笔,在此基础上通过读评交流,加工提炼,形成相应的主题文章。
单元教学之初就让学生结合本单元主题准备综合性实践活动课。学生可以通过调查和搜集文章、图片、歌曲等材料,他们会感受到生活处处有语文。
邮政:256212
第四篇:小学主题式综合课程学习心得
小学主题式综合课程学习心得
8月23日至26日,我们实验学校参加了滨州市教研室组织的“小学主题式综合课程”培训。对于课程的整合,尽管早有耳闻。不过今天作为实验学校的老师参与进来,真的感到很茫然。经过四天的培训学习,尽管身心疲倦,但是我对“主题式综合课程”的概念从最初的懵懂到后来有些许自己的认识。因此感觉又很充实。下面我从以下方面谈一下自己的收获。
一、我对“主题式综合课程”的认识
培训的几天,听到词汇最多的就是“课程”。那么何为课程呢?听起来感觉很大,我上网查阅了许多资料,答案不一,我暂且是这么理解的:课程就是师生在一起研习并在一定时限内研习完毕的预先确定的知识。简单的说课程就是学习知识。
理解了课程再来理解主题式综合课程就比较容易了。综合课程是以围绕特定主题的教学形式展开,追求学生均衡而全面的发展。这种主题式课程采取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展开教学。
我市的课程优化整合的设计基调确定为:基于国家课程的主题式综合课程。首先根据各类课程对于学生发展的功能、地位、意义,分为核心性课程、发展性课程和拓展类课程;其次,根据国家课程改革目标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划分为七大主题式综合课程;再次根据不同主题课程中主要目标和内容的功能、学习方式、学习主题等又将各主题课程分为国家必修、校本必修、校本选修三大主题模块。学校的大型主题活动均以课程形式进行规划设计。这样就构建起了一个逻辑体系较为完善的主题式综合性课程模块群。
二、自己的工作打算
学然后知不足。听了专家的报告,更加感觉自己非常的无知,内心感到恐慌。听了实验教师的做法,才发现自己平时工作中付出的太少。滨州逸夫小学的一位实验教师的话对我很有激励:没有年轻的血液,不代表我们就此落寞。尽管我已不再年轻,但是我忠爱我的工作,下一步我还要再努力,在语文学科拓展开发,勇于创新,研发课程。
三、对学校开展这项工作的建议
1.记得有句话说:校长就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每一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校长的思想。有了校长的支持,我觉得我们学校“主题式综合课程”的研究会更加深入。
2.理念能改变人的行为。要想让老师们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就首先提升老师的理念。因此,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让老师们从内心接受。
第五篇:主题式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实践和研究
主题式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实践和研究》课题
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教育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教育中的难题,长期以来困扰着小学语文教师,并制约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纵观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得不令人忧虑,诸如“假”,说假话,写假事;“大”,小孩儿说大人话,毫无童心童趣;“空”,内容空洞,不实在,不具体;“抄”,一段一段甚至整篇整篇地抄写别人的作文;‘“套”,千人一面,没有个性和特点,几乎是从一个模式里走出来的。究其原因,主要在:作文与学生生活、学习严重脱离,学生无内容可写,形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作文时学生多半是无病呻吟;作文教学存在着“文学化”、“成人化”的倾向,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逐渐失去对作文的兴趣;作文教学存在着随意性及无目的、大操练的倾向,缺乏一定的训练序列。由此可见,作文教学少了对学生主体精神的关注,写作没有成为孩子生活的真实需要。因此,我们认为应该让作文回归其本体功能——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写作。那么以何种形式进行生活化作文的教学呢?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以及对相关理论书籍的研究得出:不为表达而表达出来的语言不是根据教材或教师的要求硬生出来的,而是在一定因素的诱发下自然生成的,它如汩汩甘泉清纯鲜活,充满生命力。让言语自然生成才是真正的作文。为此,改变根据教师或教材的要求来生成语言的作文教学模式“主题式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实践和研究”就在这样的思考土壤里萌芽了。
二、概念的界定:
1、什么是“主题式作文教学”?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围绕一个与其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主题连续完成一系列习作的过程,它有如下几个特点:(1)“主题”来自学生的生活。(2)一个主题,学生能完成三篇或三篇以上的习作。(3)习作教学的时间具有连续性,一个主题可连续用三天以上的时间来完成。
2、什么是“生活化作文教学”?即在作文教学中,要把过去以教师命题为主、教师评改作文为主改为以学生自主命题为主、学生自评为主的方式。以此充分激发写作兴趣,发挥学生在作文中的主体作用,真正提高作文能力。
三、预期达到的研究目标
(一)让作文成了学生的乐事
“主题式作文教学”内容来自学生的生活,每次写作追求“语言的自然生成”。学生无须去考虑教师和教材的要求,他在一定的情景中想表达什么,就表达什么,想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表达的目的是为了交流思想,而不是为了给教师评分,接受老师的圈圈点点。学生们享受到酣畅淋漓的属于自己的快乐,努力使学生再也不害怕作文,不少学生不用老师布置就能自觉地写起主题作文,让作文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
(二)真正实现个性化的表达
“主题式作文教学”,没有内容上的限制,没有形式上的约束,只为学生激活图像,产生表达欲望、生成语言提供一个自然情景,在这样的情景下,真正实现“自然生成”“自然表达”。学生由此能悟到作文真谛,尽情表达自己。一次“主题式作文教学”同学们都能写三篇以上的习作,从个人来看,前后作文能没有一篇相同。就全班来说,每一次几十篇作文找不到雷同的痕迹。每篇习作是一个鲜活的思想,每篇习作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每篇习作能跃动着个性的灵光。
(三)使教师不再为教作文发愁
以前教师“怕教作文,怕改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通病,在主题式作文教学中,教师深知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是违背学生书面言语生成的自然规律的。因此,作前教师无须进行写作指导,作后无须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精批细改。他和同学们一样,是参与者,是听众,是读者。只须认真倾听,平等对话,于不经意中点拨写作技法,把评改的和时间还给学生。于是教师就不会感觉教作文觉得累。相反,学生们充满个性和真情实感的表达能使教师们更了解学生,走近学生的心灵。使教作文成为一种享受。
四、课题的实施方法与策略:
(一)内容来自学生的生活:
语言研究专家周建设教授认为,言语生成是一个由客体到意象,由意象到词语,由词语到句子的过程,即客观世界或虚拟世界反映到人脑中形成意像(意念和图像),再由指称意像和传递意像的词语组成句子。小学生的书面言语生成也是符合人类言语生成的一般规律的。只是在小学阶段,尤其在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客观世界或虚拟世界反映到小学生脑中更多是一种图像。小学生书面言语生成是一个从客体到图像(也有可能是意念),从图像到词语,从词语到句子的过程。小学生的言语生成越容易,生成的语言也就越丰富。而图像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因此,选择主题时就必须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头脑中存在大量图像的内容。一方面,教师应细心观察学生生活,从中发现主题。另一方面,可把选题的权利交给学生,由学生来提供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
(二)形式连续作文
学生感觉不到是在作文,为的只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是作文的自然状态,也是作文的最高境界,“主题式作文教学”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为此,“主题式作文教学”特别注重自然写作氛围的营造。每一次主题作文,要从某一真实情景创设一个能激发学生情感,学生脑中图像的自然情景。“前一次习作交流成为诱发下一次写作欲望的源泉”,“让言语自然生成”是主题式作文教学的最大特点。一次“主题式作文教学”一般要连续进行三四天甚至更长的时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程度连续完成3?4篇以上的习作,基础较好的学生要完成5-6篇。一个主题结束后,同学们还把所有的习作装订起来,编好目录,配上漂亮的封面,在全班进行展示,和家长交流。
(三)评改在生生互动中进行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儿童的认识,是先行后知的规律,他们对人类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活动来获得。学生学习作文也是如此。在“主题式作文教学”中,教师无须专门进行写作技能技巧的传授,无须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精批细改。只有在习作交流时,生生、师生之间就没有听(读)明白的地方互相提问。“听(读)不明白就问”是习作交流时对听者的要求,“让别人听明白”是对每篇习作的要求。要让人听(读)明白就必须写明白,学生在不断写明白的实践中不知不觉地感悟到习作的技能技巧,这是学生自悟自得的,其效果自然非常好。
五、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本课题在校晓庄中心校(晓庄、上辇、花园头学校)三、四、五、六年级班开展研究,钟家庄、回军、茶元、苇匠中心校同级段其他班级为参照班,以学年为单位,在实验基础上进行专题研究。研究的方法主要有文献法,调查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行为检测与情境法,行动研究法。
六、研究的阶级任务及人员安排。
1、本研究周期为一年(2008年2月-2009年2月),拟定为四个阶段进行:(1)研究准备阶段(2008年2月-3月)学习掌握相关理论,做好研究建档工作。
(2)初步探索阶段(2008年4月-2008年7月)全面展开研究,分别从理论与实验两个方面入手进行研究,收集研究的数据和各种材料。
(3)创新升华阶段(2008年9月-2008年12月)总结主题式作文教学的基本运作规律和模式。(4)总结验收阶段(2009年1月-2009年2月)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总结,汇总研究成果,进行结题鉴定,为下一轮研究提供指导和借鉴。
2、人员分工
组 长:刘 青 具体负责课题的实施工作。
小组成员:王麦婵 兰云岗 李晚贵 郝国民 毕永顿 兰云岗 张永平 各校负责教师以上领导、教研组长、教研员。参考文献:
1、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8年11月
2、吉春亚:“人”“文”合璧,作文教学的要义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 2001年12期
3、梅里尔?哈明:教学的**** 宇宙出版社 2002年3月
4、王建辉:“主题式作文教学”初探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 2003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