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案人教版

时间:2019-05-15 01:48: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五年级下册数学《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案人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五年级下册数学《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案人教版》。

第一篇:五年级下册数学《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案人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

1、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算法。

2、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方法求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勤于思考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

利用“排水法”探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方法。

教学准备

梨、苹果,橡皮泥、石块、直尺,长方体透明容器,一小桶水,红水一瓶,量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老师: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什么是容积?2,计算体积与容积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计算体积和容积都可以用到计算公式:V长=adh

和V

正=3

a

V=sh但

计算容积时需要从里面量出长,宽,高。)

复习的意图:通过问答唤醒学生已有知识,知道容积和体积的测量方法

不同,为后续教学作铺垫。

3,引入;对规则物体如长方体或正方体,我们有办法求出它们的体积。但对这些不规则物体如橡皮泥,苹果,梨等能求出它们的体积吗?今天我们就来尝试一下吧。

板书: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1、求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老师:有什么办法求出橡皮泥的体积吗?

学生:同桌讨论交流(将橡皮泥摔成长方体;将橡皮泥丢进水里使水上

升;……)

老师:在这些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简单?

学生:可以将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再通过测量长,宽,高就可

以求它的体积。

操作;学生同桌合作探究橡皮泥的体积。可捏成长方体,量出长,宽,高,算出它的体积是()

可捏成正方体量出棱长,算出它的体积是()

小结:对于软不规则物体,我们可以通过捏成规则的如长方体(或正方

体,但难度要大)可求出它的体积。(变形法)。

那么对于硬的不易变形的不规则物体,有什么办法来求出它的体积呢?2,求硬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出示一块石头,问:你有什么办法求出它的体积吗?教师提示“乌鸦喝水”一

学生相互交流,汇报:

老师演示,将一块石头放进盛水的量杯里,注意使石头完全沉没于水中,水会上升。

然后引导学生计算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上升部分水的体积。水和石头的总体积—水的体积=石头的体积小结:像上面这种方法叫做“排水法”。

3、如果没有量杯,只有长方体玻璃容器,那我们又该怎样来测量不规则

物体的体积呢?

做实验,并完成下表填空。

4、观察并思考:上升那部分水的体积与芒果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

交流得出,芒果的体积=上升部分水的体积=上升后水的体积-上升前水的体积

即:芒果的体积=长×宽×(水升后的高-水升前的高);或芒果的体积=底面积×两次水位高的差、归纳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学生同桌互议,指名回答。

出示: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可以将不规则物体沉入有水的长方体容器中,量出长方体水的长,宽,高,算出上升那部分水的体积,就可以求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在测量时注意量出水上升前的高度和上升后的高度。利用“底面积×两次水位高的差”这个公式来计算。

三、巩固练习,练习九第7题,第13题

四、全总结,并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教育

第二篇:(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轴对称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轴对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

2.过程与方法: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上述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和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发展空间观念。结合本单元的学习, 还安排了数学游戏“设计镶嵌图案”。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探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

在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有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能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和它的另一半,这里是进一步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本单元教材先设计了画对称轴,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活动,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探索新知识。

2.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图形的旋转。

本单元联系具体情境,让学生观察钟表的表针和风车旋转的过程,分别认识这些实物怎样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图形的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再让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3.通过大量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对称和旋转变换,增强空间观念。本单元不仅设计了看一看、画一画、剪一剪等操作活动,而且注意设计需要学生进行想像、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例如,让学生判断几个图案分别是由哪种方法剪出来的。这就要求学生要根据图案的特征,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个图案进行“折叠”,并将最后的结果与下面的剪法对应起来。而且还让学生思考“还有什么剪法”,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教学建议

1.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探究。

由于本单元知识是在学生已有的关于对称和旋转的知识基础上,并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安排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观察、想像、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独立探究出来。因此,教师要切实组织好学生的课堂活动,为学生创造进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要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这样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2.本单元内容可以用4课时进行教学。

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2~4页)

1.主题图。

教科书第2页,呈现了现实生活中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设计出的许多美丽的事物和图案,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目的是从现实生活的事物引入,让学生在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好事物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说一说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学生可能会根据图形的变换把这些图形分成几类,教师可从此处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

到本单元内容学习结束后,还可以再让学生观察这幅主题图,用所学的图形变换的知识对这些图形的设计进行分析,体会所学知识的作用和价值。2.例1上面的内容及例1。(课本第三页)教材通过例1上面的内容,让学生画对称轴的活动,帮助学生复习已有的关于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学例1。在“例1”中,首先通过看一看、数一数的活动,使学生由观察“松树”这个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观察两个“小草”图形成轴对称,从而引出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并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接下来,再引导学生观察轴对称图形(松树)及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小草)的对应点与对称轴之间有什么关系,使学生探索、发现图形成轴对称的性质,并为例2教学“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做准备。

教学时,可以分三步进行。

(1)复习旧知。

让学生独立画出例1上面图形的对称轴,帮助学生回忆轴对称图形的知识,以便在此基础上教学例1。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

先让学生观察图中的“松树”和“小草”图案有什么特征。根据已有的知识,学生很容易判断出“松树”图案是轴对称图形,图中的虚线是它的对称轴(教师也可以先不出示这条虚线,让学生画出它的对称轴。)进一步学生会发现,如果沿虚线折叠,两个“小草”图案,也将完全重合。这时教师可以适时的引出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并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

(3)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基本性质。可以引导学生分别观察“小树”这个轴对称图形和成轴对称的两个“小草”图案的各对应点(A 与A′、B 与B′、C与C′)与对称轴之间有什么关系,使学生探索、发现图形成轴对称的基本性质。

这一部分内容教学需要特殊注意的是,我们不要求学生说出准确的数学语言,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他发现的特征和性质就可以了。

例如,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数学概念是“如果平面到其自身的一一变换的每对对应点A、A′,都垂直于同一直线l,且被直线l平分,则这种变换叫做关于直线l的轴对称。直线l 叫做对称轴,对应点A 和A′叫做关于轴l的对称点,在直线反射下的对应图形叫做关于轴l 的对称图形。”(马忠林,《几何学》,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第1版。)在初中数学中,概括成“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在小学阶段,我们不要求学生说得这么准确,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折叠”“重合”这些基本特征概括出来就可以。

再如,图形成轴对称的基本性质,在初中数学中概括成“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我们不要求学生概括出这样的结论,只要学生能像书上的学生那样直观描述就可以了,使学生知道“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3.例2及“做一做”。(课本第四页)

(1)例2。

教材通过让学生画小房子的另一半的活动,借助学生已经掌握的关于轴对称的知识,使学生在能够画出轴对称图形另一半(屋顶、房体及大门)的基础上,进一步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窗户)的轴对称图形。教材中的小精灵提问“怎样画得又好又快?”就是提示学生在动手之前,先思考好画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时,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只要找到左边图形的几个关键点的对称点,再连线就可以了;可以利用已经掌握的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方面的知识来找到关键点的对称点。

巩固并小结:做一做。

教材让学生判断把一张纸连续对折三次,画上一个图形,剪出的是什么图案。学生根据书上的折法,在头脑中将彩纸展开,对这个图形先做一次轴对称变换,再对得到的图形做一次轴对称变换,得出最后的结果。在这个活动中,要让学生进行空间想像,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变换的特点。如果学生想像对折四次后剪出的图案有困难,教师可以让学生按书上的方法实际折一折、剪一剪,帮助学生进行想像。

第三篇:(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体积和容积

体积和容积

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及实验,认识理解体积的意义,感知体积变化情况。

(2)通过生活实例及操作认识理解容积的意义。知道体积和容积之间的联系。

(3)在师生、生生的交流活动中,体验探究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难点: 理解体积和容积之间的联系区别。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

一、导入阶段。

你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演示)聪明的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呢? 师:聪明的乌鸦把石头放入瓶中喝到了水,这里面有我们今天要学习数学知识,你们想知道是什么知识吗?下面就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吧!【说明: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设下了一个悬念,挑逗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这样导入较有趣、自然。】

二、探索阶段

(一)认识体积

在生活中,感知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建立空间观念 演示集装箱装货物的场景。

(1)集装箱的里面能装货物。请看现在有几位搬运工正在往集装箱里装货物,一箱货物放进去了,又一些货物放进去了,它还有空间可以放吗?(2)装到这时,它还有空间可以放吗?

(3)师:因为集装箱里面剩下的空间很小了,所以不能装了,从这里让我们看到,这些货物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板书,空间)在比较中,初步认识理解体积的概念

------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163.com-----

--1--

1.比较:请看,这里有两只大象,如果让两只大象进入动物园的象室,哪只大象所占掉的空间大?(板书:大小)

2.揭示体积:由上面让我们知道,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小,所以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出示课题体积和概念),那个大象的体积大?为什么?读一读。讲台的体积指的是什么?粉笔的体积指的是什么?

3.说说下面各个物体的体积是指什么?(媒体上实物)书、沙子等。4.在不计算损耗的情况下。下列各种情况中,体积会不会变化。(1)同一块橡皮泥,捏成各种样子,体积没有变化。为什么?(2)把一个西瓜切成几块,它的体积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3)三块积木叠放在一起。然后分散放,体积会变化吗?为什么?(4)硬币它们的体积一样吗?为什么?

(5)把一杯水倒入有盖的盒子中,水的高度发生变化了,体积变化吗?为什么? 小结: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当物体形状改变时,如果所占空间不变,那么物体的体积就不变。

【说明:从生活中感知、建立空间观念,通过比较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构建体积的概念,最后让学生说一说、辨别体积的变化情况,来深入对体积概念的理解。学生容易理解,掌握清楚。】

(二)认识容积

在生活中,理解认识容积的意义

1.揭示容积概念。

师:像刚才的这个盒子能装水,酒瓶能装酒、水桶能装水、油桶能装油、集装箱能装货物,它们都能容纳一定的物体的体积,所以都是容器,那么生活中还有什么容器?举一下例子

师:刚才我们将一杯水倒入盒子这个容器中,还能继续装水吗?(能)好!用水把盒子装满,这时盒子里最多能容纳的水的体积,叫做盒子的什么?(板书课题容积)

师:什么是容积?说说你的理解?

------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163.com-------2--

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容器的容积。(板书)2.辨别容积

师设疑演示:刚才没倒满水时,盒子所容纳的水的体积是不是盒子的容积? 生:不是。师:为什么? 生:因为没装满。

师:对,再倒满,此时盒子最多能能容纳的水的体积才是盒子的容积。所以我们说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叫做容器的容积。所能容纳的,就是指最多能容纳的。3.运用容积操作:

师:你们小组都有一个盒子,请你们为它们选择一块或几块泡沫塑料,它们的体积要正好是该盒子的容积,行不行?让我们试一试吧!(反馈)

小结:总之一句话,无论是一块还是几块泡沫塑料的体积要正好是这个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那么它们的体积就是这个容器的容积。

【说明:通过生活大量的生活实践,了解什么是容器,知道什么叫容积,然后让学生积极地辨识、操作等活动加强对容积的理解。】

(三)辨析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区别。

1.(出示:有盖的盒子)

师:(1)这个盒子的体积和容积一样吗?(2)这个盒子(盖子盖住)的体积是指什么? 2.这个盒子(盖子打开)的容积是指什么?

生1:盒子的体积是盒子所占空间的大小,盒子的容积是它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辨别容积

师:盒子的容积是它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那么往盒子里装黄沙,这时黄沙的体积是盒子的容积吗?为什么不是?(少了没装满)师:那么继续装,装满装到堆起来了,盖子盖不住,这时黄沙的体积是盒子的容积吗?为什么又不是?

师:那么,什么时候的黄沙体积是盒子的容积?

------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163.com-------3--

师:在这种情况下,这盒子所能容纳(演示用板刮一下)黄沙的体积才是盒子的容积。你看这些黄沙的体积才是盒子的容积,这些黄沙的体积和盒子的体积一样吗?(不一样)所以这个盒子的体积和容积不一样。因为盒子的体积包括什么?(盒子的容积和制作盒子的材料的体积。)

【说明:让学生自主地说一说、辨别一下容积,感受一点体积和容积的区别,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综合运用 1.判断

(1)把一块长方体的钢材锻造成正方体的钢材,形状改变了,但体积不变。()(2)牛奶瓶里面装满的牛奶的体积就是牛奶瓶的容积。()(3)电冰箱的容积就是电冰箱的体积。()(4)把500ML水放入杯子内,正好放满说明杯子的体积是500ML。()2.争论题

一个有盖的油箱,里面装满了油。

这时小丁丁说:“这时油的体积就是油箱的体积。”小胖说:“这时油的体积就是油箱的容积。”他们各执己见,同学们,你们认为怎样?小组讨论一下。3.实验

(1)小亚用两个形状相同、大小相同的量杯玩了一个实验,量杯里盛有同样多的水(请看水的高度一样)。然后把不同的两块石块分别完全浸没到两个量杯的水中,想一下这时量杯里的水面都会发生什么现象?(上升了)。为什么都会上升?(2)那么哪个量杯里的水面上升的多?为什么?

师:请看实验,和同学们想的完全一样。你们真棒!两块石头不仅占了一部分空间,而且所占的空间有大小,水面上升越多的量杯里的石块占的空间就大,说明这块石块的体积大。4.回到情景

师:学到现在,你知道《乌鸦喝水》中有什么数学知识了吧!但老师还想问你们几个问题,好吗?

------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163.com-------4--

(1)聪明的乌鸦把石头放入瓶中,水面会上升,谁来解释一下为什么?(2)乌鸦喝到水时,什么物体的体积就是这个瓶子的容积?

【说明: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运用所学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让学生讲一讲、议一议等形式,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具体的生活题目中领略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课堂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说明:让学生自主交流,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等作全面的回顾与总结。达到梳理知识的目的。进一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进取心和创新精神。】

------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163.com-------5--

第四篇:(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体积与重量

体积与重量

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到体积与重量的关系。

2.知道单位体积的重量,体积与物体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3.会计算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体的重量。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重量,体积与物体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这是两块同样的木料,你估计哪块更重一些呢?

(生猜测,会出现不同的猜测结果。)师:怎样来验证我们的猜测呢?

(生可能出现的回答:称重量,比大小)

师:其实这里的大小也就是我们已经学习过的体积。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有关重量与体积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长方体木料

(1)问:如何能知道1立方厘米这样木块的重量吗?

你觉得需要哪些条件才能求出答案? 小组讨论

------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163.com-----

--1--

(2)交流

小结:需要知道木块的重量和体积。

可以先称出这块木料的重量,再量出它的长、宽、高,算出体积。最后,用木料的重量÷木料的体积=1立方厘米木料的重量。(3)出示测量数据

木料重42g,体积为60cm3

生计算汇报:42÷60=0.7(g)——1立方厘米重0.7g。2.1立方分米、1立方米这种木料重多少克?是多少千克?

生独立解答,交流。0.7×1000=700g=0.7kg 700×1000=700000g=700kg 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呢? 3.小结:

①同样的物体体积越大重量越大。

②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物体的重量统称为单位体积的重量。4.练习

------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163.com-------2--

①1立方米这种木料重700千克,仓库里堆放了39立方米这种木料,这些木料重多少千克?

②1立方米这种木料重700千克,一辆卡车一共装了3.5t这种木料,这些木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这两道题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要能够熟练解答关键要知道单位体积的重量,体积与物体重量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木料的重量÷木料的体积=1立方厘米木料的重量 1立方厘米木料的重量×木料的体积=木料的重量 木料的重量÷1立方厘米木料的重量=木料的体积 5.解决情境中的问题

只要比较两个木块的体积就能比较他们谁更重。给出数据:长方体长4分米、宽3分米、高5分米,正方体棱长4分米。生独立解答。

三、巩固练习

1.一块钢板长3.2米,宽1.4米,厚0.02米,每立方分米钢重7.8千克,这块钢板的重量是多少千克?

2.一块正方体花岗岩,棱长是2分米,如果这块花岗岩重20千克,那么每立方分米石料重多少千克?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想吗?

------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163.com-------3--

第五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无生模拟课堂试讲稿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5号考生,我要展示的是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下面开始我的无生模拟课堂展示。

一、导入: 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师:同学们,老师今天带了好多个小物品,来考考你们,猜猜它们都是什么?看,这是什么呀?对了,正方体。你可以求出它的体积吗?你来说说。

生:哦,量出它的长宽高,用长乘宽乘高,或者是底面积乘高。师:恭喜你答对了,请坐。咦,这个又是什么?

对,橡皮泥。橡皮泥的体积是多少?会求吗?你能求出来,老师就把它送给你,同学们动动脑筋,该怎么办,学贵有思。

师:你想到了,你来说吧。可以捏成长方体和正方体,也能求出它的体积。恭喜你答对了,这个橡皮泥就送给你吧。

师:这是什么,对了,梨。那这个形状可以捏吗,不行,它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形状吗?也不是?那该怎么办呢?像这种跟我们以前学过的不一样,没有固定形状的物体,我们就把它叫做,对,不规则物体。

师:那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不规则物体呢?请你来说说吧。生:苹果,梨,西红柿等等。

师:看来不规则物体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那它们的体积怎么求?让我们一起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二、新授:

1、求橡皮泥的体积

师:怎么求形状不规则的橡皮泥的体积呢?

生:哦,橡皮泥容易变形,你是把橡皮泥压制成规则的长方体,在测量出它的长宽高,从而计算出橡皮泥的体积。

师:不错,这也是一种方法。师:你有不同的意见,生:我是把橡皮泥压制成规则的正方体,再量出它的棱长,同样计算出它的体积。

师:你真善于思考。

师:大家在测量棱长和长宽高的时候要有准确性。

师:同学们,像这样形状变了,体积不变,这种方法就叫做“等积变形法”。

2、求梨的体积

师:要求梨的体积,它也能带变成我们熟悉的规则物体吗? 不能

那该怎么办呢?

生:我是受到乌鸦喝水的故事的启发,我们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算出梨的体积呢?

你真善于联想。

师:同学们,那么,这种方法就叫什么呢,对,排水法。

(1)师:那我们现在量杯和水帮忙吧。小组内分工,组长组织做实验,记录员做好记录,待会请善于表达的同学上台展示吧。

师:大家好了吗?刚刚巡视的时候发现智慧组讨论的最激烈,请你们组派代表展示你们的探究成果。

生:大家好,我是用量杯装了200ml的水,再把梨放入量杯中,这时量杯的从200ml的水上升到450ml,所以梨的体积就是总体积450ml减去水的体积200ml。250ml转化成体积单位是250立方厘米。大家还有什么疑惑吗?

师:这个小组真棒!老师为你点个赞。

(2)师:还有不同的想法,请你们小组派代表来吧?请你来说。生:老师,我是先把梨放在空的量杯中,然后在量杯中倒入水,水要淹没梨,然后把梨拿出来,这个时候水就下降了,那这下降水的体积就是梨的体积了。

师:回答的真不错,掌声送给他。

(3)师:还有哪个小组和这两个小组的方法不一样的,好,请你来说。生:老师,我先把量杯的水中装满,然后再放入梨,这个时候水就溢出来了,溢出来的水的体积就是梨的体积了。请看大屏幕,你们也像老师这样操作的吗?

好的,你还有疑问,请你说

生:老师,如果没有量杯,只有一个长方体玻璃缸和一些水,我们还能测出梨的体积吗?

谁有妙招? 师:就你吧。

生:我先算出长方体容器的体积,再把水放入长方体的玻璃缸,然后把梨放入玻璃缸中,水就会上升,那么水上升的高度乘底面积就是升高部分水的体积,也就是梨的体积。我的汇报完毕。

师:同学们,用长方体玻璃缸测量。

师:请同学们看到书本39页回顾与练习的第一问。

师:我们是怎么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呢?坐在角落里的那个小女孩,你来说。

生:老师,我是用量杯和水,量杯上升、下降的水位的体积或溢出来水的体积。

师:恭喜你,回答正确,请坐!

三、巩固练习: 师:伟大的教育学家荀子说过,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请同学们看到书本40页第7题,请同学们认真审题,圈出有用的数学信息,独立思考后列式计算。

生:请你上台来板演吧。你先别走,说说你怎么做的? 我是先算出水位上升的高度,再底面积乘上升水的高度,就是珊瑚石的体积。师:你你还有不同做法?哦,你是用总体积减去水原来的体积,算出的结果和他一样。同学们能用不同的办法,去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还满意吗?和同桌说一说。

嗯,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和思考,就能有许多收获。

五、布置作业: 师:今天的课掌握了吗?同学们排水法万能的吗?不是,那你能举例说说看吗?就比如兵乓球和冰块,乒乓球,放在水里会浮起来,不好测,而冰块放到水里会融化,测的也不是很准确。

应该怎么办呢?其实啊乒乓球可以用排沙法的方法去求,冰块的体积可以用测质量的方法去求,这个在初中物理就会学到测质量法,同学们课后可以在网上了解,与同伴分享你的收获。

下课,谢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聆听!

板书设计:

下载五年级下册数学《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案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五年级下册数学《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案人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正方体体积》教案分析

    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正方体体积》教案分析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抽......

    体积单位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体积单位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2、能够根据生活中的常识和已有的经验,建立体积单位的实际的能力,具有解决物......

    人教精通五年级下册教案最新

    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小学英语教学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初步具备用因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掌握基本的英语交际礼貌策略,......

    五年级数学下册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 冀教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目标: 1. 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 能运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欣赏设计3

    欣赏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7——1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旋转等现象,会利用图形的变换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 2.通过学习让学生体......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操作,观察活动中,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察......

    人教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打印)

    人教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上下、前后 教学内容:《义教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第2、3页。 教学目标: 1. 能辨认上、下、前、后这些方位,并用这些方位来描述物体的相......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体积与容积》教案

    体积与容积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体积与容积》的学习。这节课的学习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内容是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