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实录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9页例6及练习。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观察比较,认识不规则物体,引导学生应用排水法,掌握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以及利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逐步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使学生乐学会学数学的同时,体验到数学作用之广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应用排水法,掌握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在理解“上升水的体积就是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的基础上,感悟转化、等积变形的数学思想。
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橡皮泥、土豆、量杯、水等。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还记得乌鸦喝水的故事吗?那我们再来重温一下(播放乌鸦喝水)。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呢?(把石子放进瓶子里)。
师:这真是一只聪明的乌鸦。老师希望同学们也能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毅力解决数学课的难题。那咱们就开始上课!(师生互相问好)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复习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规则物体)。
师:同学们,老师带来一个宝物箱,你们想知道里面有什么吗? 师:这是什么?什么形状?长方体的体积如何计算? 生: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师:这又是什么?什么形状?正方体的体积如何计算? 生: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师:像长方体、正方体这样能够通过公式直接求出体积的物体,我们称之为规则物体。(板书:规则物体)
2、认识不规则物体。
师:宝物箱里还有什么呢?(拿出橡皮泥)什么形状?像这样无法用语言准确说出具体形状的物体,我们称之为不规则物体。(板书:不)师:在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不规则的物体? 生:土豆、苹果、梨……
3、揭示课题。
师:看来不规则物体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们的体积又该如何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究这个问题。(板书:的体积)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计算橡皮泥的体积,体现转化的思想。
师:同学们,观察这个不规则物体橡皮泥,它有什么特点?(容易变形)那你打算如何求出它的体积?(播放课件)生: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然后量出长宽高。师:你们觉得这个方法好不好?
师:(播放课件)那我就把这个橡皮泥捏成长方体,观察这两个物体,什么改变了?(形状),怎样改变的?什么没变(体积)。为什么?也就是说求出长方体的体积,也就求出了橡皮泥的体积。那捏成长方体的长是(10cm),宽是(4cm),高是(5cm),(播放课件)长方体的体积是(10×4×5=200cm3),这块橡皮泥的体积也是(200cm3)。看来,把不规则的物体转化成规则的物体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方法。
2、借助量杯求出土豆的体积,验证上升水的体积和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关系。
师:看看宝物箱里还有什么?(土豆)你们估一估,它的体积是多少?谁估计的结果比较接近呢?我们还能通过变形的方法把它转化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吗?那我们就要借助一些工具。如何用量杯和水测量出土豆的体积呢?(播放课件)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测量出土豆的体积,并完成测量表。开始行动吧。
师:我看每个小组都完成了任务,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还有哪个小组想汇报?还有其它的方法吗?看来英雄所见略同。我也想到了这个方法,那我们现在就按这个步骤来测量一下这块土豆的体积到底是多少。师:第一步干什么(往量杯里倒水),倒水的多少有标准吗?(注意倒的水要能没过土豆)。这一点很重要。我们把现在水的体积作下标记。第二步干什么(把土豆放入量杯中),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水面上升)。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土豆放入水中,就会挤占水的空间,水被排开上升)。那么,上升这部分水体积就是什么的体积?(土豆)。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演示,(播放课件)在量杯中倒入体积是300ml的水,放入土豆,水面上升,所以上升水的体积也就是土豆的体积。看来把不规则物体土豆转化成上升水的体积也是一种很好的数学方法。那上升水的体积如何计算(100ml),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100cm3),为什么要进行单位的转换?刚才谁估得最准确?
师:同学们来回顾解题过程,你们能总结出计算不规则物体也就是上升水的体积的方法吗?(总体积-水的体积)。请同学们读一读。像刚才这样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叫做“排水法”。
3、利用长方体容器计算土豆的体积。
师:那把量杯换成长方体容器,你们还能计算出这个土豆的体积吗?(播放课件)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课件),你们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在一个长10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体容器中,倒入4厘米深的水,)放入土豆,你们观察到什么?(水的高度由4厘米上升到6厘米),那你们找到求土豆体积的方法了吗?(上升水的体积就是土豆的体积)那这部分上升水的体积怎样求出来?试一试。(长×宽×高)那是因为水在长方体容器中,那水在正方体容器中呢?能不能用一个统一的公式表示出来。(容器底面积×上升水的高度)
师:同学们真是太伟大了,又发现了一个计算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让我们再次大声地的读一读我们的发现。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师:这节课上我们灵活地运用了转化的思想,并且得到了计算不规则物体体积的两个方法。下面老师就要考查你们的掌握情况,有信心迎接挑战吗?(播放课件)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师:同学们成功地完成了挑战,那快来谈谈你的秘诀吧。看来大家的收获都不少。那看看我最后的一件宝物能不能给你们带来不一样的挑战。(播放课件),像乒乓球和冰块这样的物体也能用排水法测量出体积吗?留到同学们课下思考。生活中处处都有挑战,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拨云见日,遇见最美的彩虹。
第二篇:六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圆柱的体积-人教新课标2014【小学学科网】
xiaoxue.xuekeedu.com
v“圆柱的体积”教学纪实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12册第2单元“圆柱的体积”。
教材简析:圆柱是一种含有曲面的几何体,给体积的认识和计算增加了难度。教材将本课学习安排在圆柱的认识和圆柱的表面积之后。让学生有序地经历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的变换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概念,培养形象思维,还可以为学习圓锥体积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基于以上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以下几点:
1.加强几何的实践操作,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身经历圆柱的体积转化过程,让学生的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活动。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学生思维。
2.加强几何习题的设计,设计一些实践性、开放性强的习题,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可以根据不同的条件求圆柱的体积。尽可能地满足不同思维水平学生的需要,并渗透优化解题策略。
3.加强空间观念的培养,提高学生形象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知识间的联系对比,在操作、推导、对比、运用中深化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高年级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逐步增强,这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几何知识,了解部分几何图形之间的转化方法。但学生的立体空间观念还不是完全成熟,形体之间的转化还有一定的困难。针对学生的实际,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观察、比较、操作等方法。组织学生探索规律,归纳总结,体验知识的生成和形成。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探究推理能力,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准点:掌握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设想:
1.课前互动,我们做一个吹气球的游戏,让学生来对比气球变大后所占用空间的变化。在热烈的气氛中让学生感受物体的体积就是物体所占用空间的大小。
2.教学伊始我创设学具槽做圆柱学具这一睛境,让学生感知圆柱体积的概念,再通过让学生给这4个圆柱学具排序这一问题设疑,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3.动手实践是学生体验的主要方式,合作交流是学生体验的有效途径。所以在教学中我为图形转化、猜想推理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三步曲:第一步:选择转化的方法。第二步:体验转化的过程、第三步:验证转化的结果。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交流、转化的活动,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经历数学、体验数学。
4.用字母表示公式已经是学生很熟知的几何知识,因此我为学生提供了与圆柱体积有关的字母,让他们写出相应的公式并在接下来的环节中引导学生发现公式与习题的联系,让他们对号入座。学生根据不同的公式进行计算,给4个圆柱学具排序。这样可以深入理解不同的条件、不同的方法,同样可以得到圆柱的体积,在对比算法中掌握新知。
5.体积和容积这两个概念在五年级已经学过,学生会说意义,但是通过了
xiaoxue.xuekeedu.com
解,学生并不是真正理解圆柱的体积和容积。所以我在第一次探究中安排了这样的环节,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区别圆柱的容积和体积。从形象到抽象建立圆柱的体积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二次探究则是加入表面积这一刚刚学过的内容,让学生在为3道选择问题的练习中达到区别体积、容积、表面积的目的,从而实现学习运用的最佳状态。
6.最后的思维训练是计算正方体中最大圆柱体的体积,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直观的认识,此题算法多样,富于启发地清晰揭示了知识的内在规律,使它和教学过程有机组合,把学习延伸到实际,让知识在体验中生成。
7.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情景、思维方式的不同,对知识的学习也有独特的理解和感受。所以我让他们用今天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写成数学日记,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探究学习过程。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质疑问难
师:老师这里有两个气球,(师从兜里掏出两个气球,将其中一个递给学生。)你试试把它们变大。(老师再把两个气球放回兜里。)为什么这个放不回去了?(因为其中一个的体积变大了。)看来它占据了很大的空间。教室中还有哪些物体占据空间?
师:这是一个制作学具的学具槽,想一想,它可以做出什么样的学具来?
生:圆柱学具。
师:是的。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生:圆柱学具占据了学具槽的空间。
师:这就是圆柱学具的体积。你真善于发现!能用你的话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
生:圆柱的体积就是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
师:谁来试着给这4个圆柱学具按体积从大到小排排序?你来试试。
生:体积大小接近,不能确定。
师:老师听懂了,无法判断的原因是不知道圆柱体积的大小,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圆柱的体积。(师板书。)
二、图形转化。猜想推理
师:想一想,你有办法得到这4个圆柱学具的体积吗?(圆柱课件再从槽中跳出。)
生:用公式计算。
生:用水或沙子转化计算。
师:你们是怎样转化的,具体说说。
生:用橡皮泥转化计算。
生:用圆形纸片叠加计算„„
师:嗯,这些方法都很好,就在今天的课堂你会选择哪种方法?
生:因为没有实验学具,所以只能用公式计算。
师:其他的方法可以在课后进行。
师:想用公式计算的同学,你想怎样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呢?结合你们以往学习几何图形的经验,举例说明。
生:大部分图形公式的推导都是把新学的转化为学过的。例如:圆形可以转化为长方形。
师:联系旧知识,采用转化法,确实不错。
师:那现在它是一个圆柱,你想怎么办?
生:像刚才一样进行平均分。
xiaoxue.xuekeedu.com
师:你能具体说说吗?
生:沿着圆柱的底面直径平均切分成16个小扇形。
师:都说实践出真知,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拿出学具,动手尝试着进行转化,并说说转化后的结果。
生:将圆柱沿底面直径平均分成16个小扇形,切分之后,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师:(刚才我们将圆柱沿底面直径平均分成16个小扇形,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如果想让它更近似于长方体,你想分成多少份?(32)更近似一点。(64)你呢?(128)„„
师:这是同学们刚才的转化过程。
师:打开书,自由读,用直线标记,找出关键词,依照关键词自由读读转化的过程。
师:现在再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来演示转化过程,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圆柱转化为长方体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7(圆柱转化为长方体时形状变了,但是它们底面积、高和体积都没变。)
总结文字公式: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体体积=底面积×高
师:恭喜大家,我们已经成功地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掌声鼓励一下)老师这有一些字母:d、s、r、C、h、v、π。它们与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息息相关,请你们用字母表示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生:V=Sh V=(d/2)2π×hV=π2×h V=(c÷π/2)2π×h
师:对比这四个公式你又有什么新发现?(彩色粉笔画线。)
生:相同之处都是底面积乘以高,不同是底面积求法不同。
师:谢谢你精彩的发现,你叫什么名字,认识一下,老师会记住你的。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圆柱的体积公式,快来解决刚才的实际问题吧!这是我们要由大到小排序的4个圆柱学具,请你们拿出题卡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并排序。
1号底面积50平方厘米,高2.1分米:
2号直径是10厘米,高20厘米;
3号半径是4厘米,高22厘米;
4号底面周长31.4厘米,高18厘米。
师:汇报一下你的计算和排序结果,并说说你应用了哪个公式?
师:与他答案相同的同学举手示意一下,你是怎样做的?现在你清楚了吗?
师:看来,灵活运用公式,并选择合理的算法。会使我们的学习更高效。
四、巧用公式,多重探究
师:同学们到现在为止,你都学到了哪些关于圆柱的知识?
生:表面积、体积、容积。
师:老师这里有一组习题。请你们选择合适的问题。
师:读完之后,你认为求什么就可以大声地说出来。
(生:体积、容积、表面积。)
学具厂有一个制作学具的圆柱形铁皮桶。它的底面直径是22厘米,高是25厘米,_________?从里面量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25厘米______________9底面积是
xiaoxue.xuekeedu.com
380平方厘米。侧面积是1727平方厘米_________________?
师:说说你选择问题的根据是什么?
生:体积是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容积是圆柱能容纳物体的大小,表面积是圆柱所有面积的总和。
五、开放训练,拓展提升
师:学习很愉快,我们来庆祝一下:在一个棱长为a分米正方体盒中,放一个最大的圆柱体蛋糕,系上b分米长的丝带,(打结部分忽略不计)挖去1根直径为c厘米,高是d厘米的圆柱蜡烛空隙,这个蛋糕体积到底是多少呢?这次我们男女生比赛,列式不计算,看谁解法多并说明解题思路。
第三篇:五年级数学下册《通分》教学实录
通分实录案例
一、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叫通分,掌握通分的方法,会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后再比较大小。
2.通过寻找比较分数大小来体验通分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3.结合教学内容渗透转化的思想,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学习重难点:
重点: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通分的意义和方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今年我市正在深入开展创建全国环保城市活动,我们学校积极响应号召,也开展了环保活动。环境教育对同学们来说已经不陌生了。还记得我们去年参观过我市垃圾处理厂吗?你还记得垃圾的处理方式有哪些? 出示信息窗一:请看,这是某个城市一天来的垃圾处理情况。师: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根据题中所给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说出数学信息。
师:看到这些数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填埋处理的与堆放处理的垃圾谁多? 生:填埋处理的与堆放处理的垃圾谁少? 生:如何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3/7和2/5谁多? 谁少?)(二)独立思考,探究问题
1.师:同学们根据提出的数学问题,与小组内交流一下。2.你知道谁大谁小吗? 3.师:同学们,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你动脑筋自己解决,大家试着比较以下谁大谁小。看谁解决的好。
4.总结:
师:请同学们把你的想法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小组长做好记录,看哪个组想出的办法最多? 师:说一说比较填埋处理的与堆放处理的垃圾,哪类多?你的做法是什么。
(三)集体进行交流。
1、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将三种情况板书
生1:化成小数比大小 3/7≈(0.429)2/5=(0.4)因为(2.429)>(0.4),所以 3/7>2/5 师:你是把分数化成小数进行比较的。
生2:化成同分子分数比大小 2/5=(6/15)3/7=(6/14)因为(6/15)>(6/14),所以 3/7>2/5 师:你是分子相同,分母谁小那个分数就大的方法做的。生3:化成同分母分数比大小 3/7=(15/35)2/5=(14/35)因为(15/35)>(14/35),所以 3/7>2/5 师:你是分母相同分子谁大那个分数就大的方法做的。师:这样做的优点是什么?
生:分母相同,只比较分子的大小就可以了。
通分异分母分数33×515==77×535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22×714==55×735同分母分数 2.总结:
师: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有的化成小数比大小,有的化成同分子分数比大小,也有的化成同分母分数比
大小,这三种方法都对。其实都是将新知识转化成了已有的知识来解决。
3.优化方法
师:用三种方法中你喜欢的方法比较这两个的大小? 师:通常情况我们习惯用化成同分母分数比大小,这样分母相同了,便于比较。
4.总结学习情况
师:观察两组化成同分母方法比较的过程,你能不能自己尝试着总结一下什么叫做通分? 出示:像这样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与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的过程,叫做通分。
师:公分母是什么意思?
通分时,相同的分母叫做这几个分数的公分母。
5.比较3/4和5/6的大小,引导学生理解通常情况下通分时我们用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
比较3/4和5/6 的大小:
师:用24做公分母对呢,还是用12做公分母对? 师生:都对。
师:你觉得用哪一个数做公分母好? 学生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来做的? 生:用24做公分母,数字太大了。生:12正好是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师:刚才有的同学用24作为3/4和5/6的公分母。有的同学是用12作为3/4和5/6的公分母。还可以用那个数作为3/4和5/6的公分母? 生:分母的公倍数都行。
师:那你们觉得用哪个数做3/4和5/6的公分母简单? 师:通常情况下通分时我们用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最简便。(四)利用新知解决问题 1.把3/5和4/15通分。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如果较大的分母是较小分母的倍数,较大的分母就是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练一练3你会把533×3=55×3415=4154和通分吗?159=15如果较大的分母是较小分母的倍数,较大的分母就是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2.看你的眼睛亮不亮(找公分母): 3.实战演练
通分:1/3和1/4 2/3和5/6 8/9和5/8 3/4和9/10 4.比较大小
3/5○5/8 7/12○14/25 9/10/○4/5 4/7○2/3 5一个普通的鸡蛋,蛋黄的质量约占2/5,蛋清的质量约占1/2,其余的是蛋壳,蛋黄和蛋清哪部分重一些?(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新知识? 你能用这节课学的知识解决哪些问题? 生:知道了什么是通分。生:学会了通分的方法。
师: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真正把通分的知识掌握起来,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第四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第27、28页和练习七的第3、4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观察,感知物体的体积,并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借助与体积单位相近的正方体实物,从而使学生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表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交流探究等学习活动,经历物体体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和感悟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应用意识,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感知物体的体积概念,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体积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表象。教法与学法:
教法:观察实物,引导感知。学法:观察理解,实践感知。
学具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入:同学们,大家还记得《乌鸦喝水》这个故事吗?今天我们通过一段短片,来重温一下这个经典的故事。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引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的学习作准备。】
二、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体积的概念。
⑴课件播放《乌鸦喝水》的故事。⑵让学生说说从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2、深入感知体积的概念。
师:从《乌鸦喝水》的故事里,我们知道了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那是不是每个物体占有的空间都一样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共同完成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个猜想。⑴教师演示实验。
两个完全一样装有同样多水的透明玻璃杯,在第一个杯子中放入小石头,大家仔细观察,出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再在第二个杯子中放入大一点的小石头,比较水面的高度,出现了什么结果?这说明了什么? ⑵学生体验。
师:同学们,请大家把书包从抽屉里拿出来,用手在抽屉里摸一摸,左右活动,说说有什么感觉。
师:请把书包放进抽屉,再用手摸一摸,现在又有什么感觉?这是为什么?
【设计意图:用喜闻乐见的故事和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自实践去感知空间,体验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
3、揭示体积的概念。
⑴讲解体积的概念。
师:生活中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有的物体占有的空间大,有的物体占有的空间小。在数学上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⑵判别物体体积的大小。
课件出示:洗衣机、影碟机、手机实物图。
师:上面三个物体,哪个体积最大,哪个体积最小?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直接使用“体积”一词来回答,由刚才的“占有空间”直接过渡到“体积”,学生就接受了“体积”,了解了“体积”。】
4、认识体积单位。⑴引出体积单位。
课件出示:两个体积差不多的长方体。
师:刚才三个物体的体积都相差很多,比较起来很容易,现在请大家看看这两个长方体,你们能猜出它们谁的体积大吗?(让学生猜测并反馈)
师:到底如何确定哪个长方体的体积大?我们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
a.请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在测量长度或面积时,是怎样测量的? b.你能想一种测量体积的办法吗?
学生经过讨论、交流知道测量体积时,也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来测量。(板书课题)
课件演示:将两个长方体分割成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让学生通过数小正方体的个数来比较出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
⑵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过渡:要比较物体体积的大小,我们需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来测量。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常见的体积单位。
讲解: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可以分别写成cm3、dm3和m3。(板书)那么大家知道1cm3、1dm3、1m3是多大吗?我们将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认识它们。
①认识1立方厘米。
a、看一看:出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师直接说明1立方厘米的意义。b、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
C、议一议:计量哪些物体的体积用立方厘米作单位比较合适? ②认识1立方分米。(方法同①)③认识1立方米。
a、看一看:出示1立方米的直角架子,将它靠着墙角摆好。告诉学生它就形成了一个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所占的空间就是1立方米。
b、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米?
请几个同学站到墙角这个1立方米的空间来,看看可以站几个同学? C、议一议:计量哪些物体的体积用立方米作单位比较合适?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看一看、说一说、议一议等活动,运用多个感官
来体验体积单位的空间观念,从而建立深刻的体积的表象。】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28页“做一做”的第1题。
2、填空。
①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其中最大的是(),最小的是()。
②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棱长是()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
③物体所占()叫做物体的体积。
3、下图是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的,说出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做一做的2、练习七3)
4、填出适当的计量单位。(练习七4)橡皮体积约是10()一台影碟机的体积约是22()集装箱的体积约是40()。
5、判断。
①我们平常说的哪个物体比较大或比较小,就是指它们的体积比较大或比较小。()
②体积是1立方分米的物体一定是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③用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块拼成一个比它大的正方体,最少需要8 个这样的小正方块。()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加深对体积概念和体积单位的理解,对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能说说自己的收获吗?
[设计意图:体积和体积单位是概念课教学,全课小结时我采用总结式,在回顾所学知识的同时,也使学生对这节课有完整的认识。]
五、作业
A:练习七的第3题,大小练习册相关题。B:练习七的第4题,大小练习册相关题。
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cm3)、立方分米(dm3)和立方米(m3)。
课后反思:
第五篇:五年级下册数学《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案人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
1、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算法。
2、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方法求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勤于思考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
利用“排水法”探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方法。
教学准备
梨、苹果,橡皮泥、石块、直尺,长方体透明容器,一小桶水,红水一瓶,量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老师: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什么是容积?2,计算体积与容积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计算体积和容积都可以用到计算公式:V长=adh
和V
正=3
a
V=sh但
计算容积时需要从里面量出长,宽,高。)
复习的意图:通过问答唤醒学生已有知识,知道容积和体积的测量方法
不同,为后续教学作铺垫。
3,引入;对规则物体如长方体或正方体,我们有办法求出它们的体积。但对这些不规则物体如橡皮泥,苹果,梨等能求出它们的体积吗?今天我们就来尝试一下吧。
板书: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1、求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老师:有什么办法求出橡皮泥的体积吗?
学生:同桌讨论交流(将橡皮泥摔成长方体;将橡皮泥丢进水里使水上
升;……)
老师:在这些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简单?
学生:可以将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再通过测量长,宽,高就可
以求它的体积。
操作;学生同桌合作探究橡皮泥的体积。可捏成长方体,量出长,宽,高,算出它的体积是()
可捏成正方体量出棱长,算出它的体积是()
小结:对于软不规则物体,我们可以通过捏成规则的如长方体(或正方
体,但难度要大)可求出它的体积。(变形法)。
那么对于硬的不易变形的不规则物体,有什么办法来求出它的体积呢?2,求硬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出示一块石头,问:你有什么办法求出它的体积吗?教师提示“乌鸦喝水”一
学生相互交流,汇报:
老师演示,将一块石头放进盛水的量杯里,注意使石头完全沉没于水中,水会上升。
然后引导学生计算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上升部分水的体积。水和石头的总体积—水的体积=石头的体积小结:像上面这种方法叫做“排水法”。
3、如果没有量杯,只有长方体玻璃容器,那我们又该怎样来测量不规则
物体的体积呢?
做实验,并完成下表填空。
4、观察并思考:上升那部分水的体积与芒果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
交流得出,芒果的体积=上升部分水的体积=上升后水的体积-上升前水的体积
即:芒果的体积=长×宽×(水升后的高-水升前的高);或芒果的体积=底面积×两次水位高的差、归纳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学生同桌互议,指名回答。
出示: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可以将不规则物体沉入有水的长方体容器中,量出长方体水的长,宽,高,算出上升那部分水的体积,就可以求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在测量时注意量出水上升前的高度和上升后的高度。利用“底面积×两次水位高的差”这个公式来计算。
三、巩固练习,练习九第7题,第13题
四、全总结,并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