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传统礼仪主题活动教学设计
中国传统礼仪主题活动教学设计
七年级(1)班
班主任:李昌林
活动目的:
1、通过阅读材料、讨论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懂得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做人的美德,更是一个现代文明人必须具备的美德。
2、通过主题班会活动,使学生继承优良传统美德,增强爱国情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初步树立社会责任感。
3、让学生受到情趣的熏陶和思想品德的教育,懂得礼仪对于每个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活动准备:
1、开班会前,做好前期铺垫:搜集中华文明礼仪的故事等资料。
2、关于中学生礼仪的材料。
3、环境布置(黑板、场地等)。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班主任)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新一代的少年儿童,我们更不能忘记传统,应该力争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学生,让文明之花常开心中,把文明之美到处传播!现在我宣布:《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二、活动开始
(一)、家庭文明礼仪。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文化源远流长。作为礼仪之邦,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故事至今仍深深的教育着我们,下面请听历史故事: 《孔融让梨》(赵江)、《黄香诚心敬父母》(何恩会)。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过去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是江夏人。他九岁时,已经懂得了服侍父母的道理。每次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的蚊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吸人血的小虫和蚊子扇开,让父母好好睡;到了寒冷的冬天,就用自己的体温使他父母的被子暖和,让父母睡得暖和。于是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看到这两个小故事,同学们觉得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对待我们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小组讨论一下)学生自由发言。
(二)、校园文明礼仪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文化源远流长“礼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自古以来,讲究做人要懂得礼貌谦让,因此中国被称为“文章华国,诗礼传家”,被称为“文明礼仪之邦”。
中国古代的礼仪规范不断发展改革形成了我们的现代文明礼仪,在校园这个既庄严又活泼、既紧张又文明的环境中,我们不仅要学好文化知识,还要自觉加强道德修养,讲礼貌,懂礼仪,做一个文明少年。礼仪举止包含了许多内容,你知道那些校园礼仪吗?
学生发言。(吴秋燕、刘泽惠、张美兰)
校园文明礼仪歌谣
(一)进校门,守秩序,单人行,不拥挤。见师长,先问好,懂礼让,要热情。课堂上,要动脑,写作业,要仔细。课间操,认真做,眼保操,要做好。十分钟,备学具,不喧哗,不追跑。放学时,路队齐,出校门,守交规。新世纪,好少年,懂文明,有礼貌。
(二)讲文明,懂礼貌,从我做起最重要; 尊老师,敬家长,同学之间要友好; 不打架,不骂人,有了争执不要吵; 遵纪律,守秩序,各项守则要记牢; 爱树木,护花草,时时刻刻重环保; 要爱幼,要尊老,残弱病孕须帮忙; 有外宾,有客人,见到客人要问好; 要出行,乘公交,礼貌让座要做到; 讲卫生,保健康,早早起床早睡觉; 勤洗手,勤换衣,预防疾病身体好; 五千年,文明史,细细品味细细嚼; 好传统,要继承,发扬光大育新苗!
(三)学做人,讲礼貌,礼仪之邦人知晓。
有礼节,互尊重,礼貌待人好品行。“您好”“谢谢”“对不起”,文明语言通情理。坐立走,要端庄,举止文明有修养。常洗澡,勤换衣,仪表文明好风纪。同学间,邻里情,民族习惯要尊重。见外宾,要大方,彬彬有礼树形象。重礼节,讲礼仪,社会生活铺路基。
三、中国传统礼仪
学生阅读(杨韦林、张彩虹、马文举、武朋、张雕)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拜贺庆吊之礼——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诞生礼自然隆重热闹。婴儿满月时,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恭贺,并馈赠营养食品与幼儿鞋帽衣物。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传统社会称为冠笄之礼。男子20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现代成年礼的年龄在18周岁,学校举行集体的成年宣誓仪式,强调青年人的成年意识。婚嫁是人生的大事,传统社会十分看重。传统婚礼有六道程序,所谓“周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宋代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礼。大婚之日,亲友纷纷前来恭贺,主人要大宴宾客。寿诞礼,一般在四十岁以后开始举行。生日那天有庆生仪式,亲友送寿礼致贺。最后一道人生仪礼是丧礼,谁也逃脱不了。中国人重视送亡,丧礼发达。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亲戚朋友都来吊唁热闹。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们要奉上挽联、挽幛或礼品、礼金。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内入殓安葬。拜贺庆吊之礼显示了人们相互扶助的社会合作精神与社会团结的气象。
中国人的礼制精神是亲亲爱人,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结交比他地位低的人会得到很好的社会效果,“若要好,大敬小”。并且敬人不仅是礼貌的姿态,或仅为礼仪性的表示,而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礼节就成为了虚套,这就不符合传统的礼义标准。传统礼俗中诚敬谦让,和众修身的礼义原则在当代社会仍然值得提倡。当然现在我们对传统礼俗的继承是一个复杂问题,需认真辨析,择善而从。
四、活动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很多礼仪方面的知识,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要做到遇到师长、来宾,主动敬礼问好;上下楼梯,人多拥挤,注意谦让,靠右行走,保障畅通;讲究卫生,不乱扔果皮,见到纸屑随时捡;爱护公共财物,不乱写乱划,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相互监督,共同促进,争做一个讲文明、懂礼仪的好学生。
五、班主任讲话:
亲爱的同学们,文明礼貌是一粒最有生命力的种子,作为一名学生,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弘扬我们的礼仪传统,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只要心里播下这粒种子,它就会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生根、开花、结果,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更美好!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能让我们真正理解文明礼仪的重要性,让我们把文明的种子撒遍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文明之花越开越盛,开遍家庭、校园、社会!
六、活动结束。
文明礼仪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相待的人们喜悦。那么就让我们每个人都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让文明礼仪与我们同行!
“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班会到此结束。”
2011-11-01
第二篇:中国传统礼仪
中国传统礼仪
展羽 2009-02-26 19:55
丧礼
有关历代帝王的丧礼,历代文献有极丰富的记载,从秦朝至清朝,皇帝及皇室成员的丧葬情况,越来越复杂和排场,礼典备载,汗牛充栋。限于篇幅,只选择封建社会晚期的两个王朝——明、清时期的帝王丧葬之礼,作一典型进行说明和归纳,用以代表整个封建时期的帝王丧礼情况。
明代皇帝丧礼,又称为大丧礼。整个治丧过程,可分为遗诏、部议和仪注三大部分。
清朝的皇帝丧仪,基本上沿袭了明制,但又结合了满族的一些风俗习惯和古代典礼中的制度。皇帝驾崩的当天,将卤簿、大驾全部设齐。
大殓后,将大行皇帝的梓宫放在乾清官王、贝勒、贝子、公、公主、福晋等高级贵族人员各自回家进行斋戒,政府各部院大臣和官员要到本衙门宿舍中集体住宿斋戒,不许回家。至于散闲官员,则齐集于午门斋戒住宿。斋戒期满以后,王以下文武官员不准作乐,禁止丧服嫁娶活动。在京的军民百姓要在二十七天中摘冠缨、服素缟,一个月内不准嫁娶,一百天内不准作乐(即任何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主要是指文艺表演),四十九天内不准屠宰,二十七天不准搞祈祷和报祭。服未除前,文件票拟用蓝笔,文件一律用蓝色油墨印刷。京城自大丧之日始,各寺、观鸣钟三万次。第二天,要在天安门前举行颁遗诏仪式。
葬礼
远古时代,殡葬极为简易,陵无坟丘建制。随着岁月的流逝,一些先祖的葬地也就在人们的头脑中泯灭了。进入封建社会以后,人们为了纪念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上做出贡献的许多英雄人物,则根据传说附会建筑许多纪念性的陵墓和陵庙,如河南推田的大吴(伏羲)陵、陕西黄陵的黄帝陵、湖南{需阝}县的炎帝陵、山东曲阜的少昊陵、河北高阳的颛顼陵、山西临汾的尧陵湖南宁远的舜陵、浙江绍兴的禹陵等等,帝王陵墓的出现,大约在战国中期。但由于当时诸侯割据争雄,人力物力分散,陵墓都较狭小,未见有陵园建筑。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秦始皇陵在今陕西临潼,原名“丽山”或“骊山”,前后修建了四十年,这种不惜耗费大量人力财力,为帝王修筑宏伟陵墓,以体现封建皇权威严的做法,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只有元代皇帝死后深埋,然后纵使万马奔腾,消灭地面上的一切痕迹,使确切葬处成为永久的秘密,这是遵照蒙古习俗,当系例外。此外,唐代埋葬帝王多因山为陵,不另起大型坟堆,高大的封土堆原本是山的象征,在今天的中华大地上,还可考见或保存的帝王后妃陵墓尚多,比较著名的有秦始皇陵、汉高祖长陵、汉文帝霸陵、汉武帝茂陵、汉光武帝原陵、蜀先主刘备惠陵、北魏文明太后永固陵、文景帝修安陵、梁武帝修陵、陈宣帝显宁陵、隋炀帝陵、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则天乾陵、唐玄宗泰陵、杨贵妃墓、前蜀高祖永陵、南唐二陵、北宋八陵、南宋六陵、辽太祖祖陵、西夏王陵、金太祖陵、成吉思汗陵、明中都皇陵、明太祖孝陵、明成祖长陵、明神宗定陵明思宗思陵、清初三陵、清东陵、清西陵、乾隆容妃墓、光绪珍妃墓等。
觐见礼
1.诸侯朝觐仪。两汉时,同姓诸侯王来朝,天子往往以家人之礼相待,甚至宴饮言谈时都不太讲究君臣礼数。以后晋武帝泰始年间始规定,诸侯王每三岁一朝,朝礼皆执璧。2.百官朝见仪。
其一,臣下见君长之礼,为稽首,顿首五拜。意思是先拜手稽首,再四拜一叩头成礼。百官见东宫太子或亲王时,行稽首四拜礼。
其二,在京的文武百官如遇告假或出使,都要来皇宫辞行。
其三,国家重臣,特别是那些方面大员来京朝见,鸿胪寺应优先立即带其进见皇帝。其四,文官四品以上以及翰林院学士、尚宝司、六科部给事中、武官公侯伯都督以及附马、仪宾、锦衣卫指挥等官,患病超过三日者,都要身着公服到午门外行朝见礼。若大臣中有蒙皇上遣医调治、并赐物慰问以及大臣考满有赐者均在行礼后还得面谢皇帝。
其五,文武百官出入朝门时,各照品秩高低表示逊敬。凡一品以下的官员遇着公、侯、驸马等人,应加以敬礼,立要旁立,行则后从;凡三四品官见到一品官的时候,应行逊礼,走和站立都必须在一品官的身后;五品以下的官员仿此类推。除有宣召,一律不许出现僭越失礼的现象。
其六,百官入朝门时,必须拱手端行,威仪整肃,不许私下与人客套寒暄与行礼,不准喧哗、吐痰以及一切不敬行为。入朝后,皇帝升座以后,任何人不得出声、谈笑、指指点点、东张西望。
其七,百官入朝行礼和退朝下班时,一律按文官在东、武官在西的原则,不许径直穿越御道东西行走。如在奉天门或午门行朝礼,有正当理由必须东西横向行走者,也务必要退到金水桥以南,才能通过。
其八,大臣入朝,不管是立还是坐,不许面朝南方。违者以僭逆论罪。其九,臣下百官,任何人不淮在皇宫中道和五道上行走。
其十,所有正殿正门的中三道台阶,除皇帝一人外,任何人不得行走践踏。其十一,百官朝参时,遇有皇帝圣谕教训时,必须专心致志,拱听分明。其十二,与皇帝会面,有时也蒙赐坐。
其十三,被赐坐的官员们,如遇有另外的官员向皇帝奏事时,必须起立,等奏事完毕才能重新落座,不许倨坐失仪。
还有太子见皇帝,有皇帝见太上皇和太后,有皇后、妃嫔见皇帝,有宫中侍从婢朴见主子等各种见面礼仪不胜枚举。
婚礼 《五礼通考》曾说,自后齐以来,不管天子庶民,婚礼“一曰纳采,二曰向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
这就是古代婚礼所分的六个阶段,俗称“六礼”。分述如次:
一、纳采: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礼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为何用雁?雁为候鸟,取象征顺乎阴阳之意,后来又发展了新意,说雁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取其忠贞。
二、问名:是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三、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仪礼。又叫“订盟”。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礼。古俗,照例要用雁,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后发展到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香烛、甚至羊猪等,故又称送定或定聘。
四、纳征:是订盟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是成婚阶段的仪礼。这项成婚礼又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等。后来,这项仪式还采取了回礼的做法,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还;或受聘后,将女家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为回礼。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数目取双忌单。
五、请期: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备礼到女家,征得同意时的仪式。古俗照例用雁,礼品一般从简,请期礼往往和过聘礼结合起来,随过大礼同时决定婚期。
六、亲迎:就是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这项仪礼往往被看做婚礼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项则当成议婚、订婚等过渡性礼仪。这些形式中有一部分出于社交关系的需要,如女家的“添妆”,到男家时的“开揖”、“闹洞房”等,都是确立社会关系的仪礼。纯属亲迎部分的仪式,一般用花轿,分双顶或单顶,扶亲妇上轿的“送亲嫂”,陪新郎至女家接人的“迎亲客”,都各有要求,起轿、回车马、迎轿、下轿、祭拜天地、行合欢礼、入洞房„„每一过程又都有几种到十几种形式,大多表示祝吉驱邪。亲迎的季节,一般选在春天,州以农立,适逢农闲,丰收为是,正好婚配。
婚嫁“六礼”过后,进入过渡期,新妇回娘家的“归宁”,一直到新妇进入育产期,第二代再行诞生礼。从此,婚礼只作为一种家庆纪念日,按周年庆贺(满一个“花甲”举行隆重庆贺仪式,叫办重婚酒),年年值庆,直至终年。在国外,结婚二十五年做银婚礼。结婚五十年做金婚礼。这些都是婚礼的追忆仪式了.颁诏仪与上表仪
1)颁诏仪。颁布诏令,包括皇帝或太后等发布法令和文浩时的仪式。帝王诏令的种类很多,主要有传位诏、即位诏、改元诏、加冠诏、出阁诏、赐确诏、礼仪诏、巡幸诏、南郊诏、北郊诏、封掸诏、谒庙诏、附庙诏、附葬诏、赠诏、痊复诏、籍田诏、贬责诏、废黜诏、降黜诏、遗诏、上尊号诏、里太子纳妃诏、命皇太子监国语、皇长子降生诏、召皇太子临朋听政诏、出宫人诏、罪己诏、复辟诏、退位诏等等。各种诏令均有自己特定的内容,如传位诏是皇位继承性质的诏书,是指皇帝在生前将皇位传给新君时所颁布的诏书;即位诏则是皇王即位时向天下臣民颁布的文书,又叫“即位册文”。诏书的内容各不相同,此处不拟一一陈述,只是将颁布诏书的一些共同的仪式作一简单介绍。
明代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首次制定颁诏仪。在奉天殿设立御座,在殿东设一宝案,殿内有乐队,准备演奏中和韵乐,大乐则在午门和承天门外。承天门上设宣读案,面朝西南方向。清晨,校尉擎着云盖,站在殿内帘前,百官朝服在承天门外立班,公、侯则立于午门外,俱东西相向。皇帝身着皮弃服,升殿。其仪如朝仪。礼部官捧着诏书来到案前,加盖国望,将诏书置于云盖中。校尉举着云盖;由殿东门出去。门外大乐齐奏,举诏的校尉由奉天门到金水桥南的午门外,公侯作前导,迎至承天门上。礼官鸣赞,唱排班,文武官各就位,乐声再起,全体四拜,乐止。宣读官和展读官升案,称“有制”,众官闻声齐刷刷跪下。礼部官捧诏书交给宣读官,宣读完毕后,将诏书交礼部官放在云盖中。司仪官赞道:“俯伏。”众官俯伏行礼;叫“平身!”方起身复原位,四拜,乐止。文武百官又舞蹈,三呼万岁,又四拜。仪礼司宣布:“礼毕!皇帝乃起驾离殿,礼部官把诏书捧着,交给使者,百官乃告退。
明亮靖六年(1527年)对颁诏仪进行了若干修改。由鸿炉官设宝案,锦衣卫设云盖盘于奉天殿里的东侧,另在承天门上设一云盘,在午门外设一彩桥,宣读案也设在承天门上。百官人丹探侍立,皇帝冕服升坐,翰林院官员捧诏书在御座前东部立。百官入班,四拜,出至承天门外。颁诏仪式正式开始,翰林院官将诏书授予礼部官,礼部官将诏书捧置云盘案上,云盖由校尉举着,一行人从殿东门出,至午门外将诏书放在彩轿内。公、侯、伯三品以上官为前导。迎诏至承天门上,宣读赞拜,则与洪武年间的仪式一样了。宣读完毕,礼部官捧诏书授锦衣卫官,放在云匣中,用彩绳把云匣绑在龙竿,从承天门上降下。门下的礼部官接过降下的诏书,放在龙亭内,敲锣打鼓地护送到礼部,交给使者颁行。
上面介绍的是颁诏仪式,那迎接诏书有什么仪式呢?洪武年间对这一环节也有礼文规定。凡遣使开读诏敕,接诏的部门要备好龙亭,仪仗、鼓乐,出墙郭迎接。送诏书的使者下马,奉诏书放在龙亭中,向南而立,接诏部门的官员穿好朝服行五拜礼。然后,众官员及乐队为前导,使者上马
随龙亭后,一起来到公廨衙门。众官先进门,按文东武西的原则在大厅排立好,候龙亭进门。龙亭一到,行四拜礼。使者进屋后,从龙亭中把诏书交给展读宫,展读宫跪着接过,走到开读案前宣读诏书。读罢,将诏书棒
还朝使,仍故人龙亭中。众官四拜,舞蹈山呼,又四拜而礼毕。该部门首 长走到龙亭前,跪问皇躬万福,朝廷使者鞠躬答道:“圣躬万福。”众官退 散,换下朝服,穿官服出来会见和招待使者,见面时双方行两拜礼。
凡是朝廷使者送达诏书的途中,无论是官员、士兵,还是百姓,遇见后应立即在路旁俯伏,等送诏队伍过后,方能起身。
以上是颁诏接诏仪式之大概。皇帝下达的命令,除诏书外,还有其他形式,如救符、丹符、制喻、手诏等,这些文件的传达,多数不公开进行,所以也就没有大张旗鼓的仪式了。清代,诏书先用满、蒙、汉三种文字写成,后改为满、汉两种文字。在太和殿内设黄盖、云盘、诏案、黄案;在午门外备龙亭、香亭;在天安门上的楼雉口中预制一个朵云金风,东部筑一座宣诏台。内阁学士捧诏加印国玺,铺于黄案。皇帝入太和殿,王公大臣行礼毕,由大学士捧诏书交给殿槽下的礼部尚书,尚书跪接,陈设在丹陛的诏案上。行礼后,将诏书放入云盘,盖上黄盖,礼部宫举着云盘从中路出太和门,百官从行到午门外,将云盘放入龙亭。龙亭来到天安门外的桥南,取出云盘放在高台的黄案上,文武官按品级排队向北站立,宣读宫走上宣诏台朝西立,众官跪听宣诏先宣读满文,后读汉文,读罢,众官行三跪九叩礼。奉诏官用朵云装上诏书,系以彩绳,从天安门楼上的金风口中吊降下来,礼部官在城楼下接过朵云诏书,仍放进龙亭。拱卫龙亭出大清门,去礼部。礼部尚书率属下望阙(宫廷)列拜香案,行迎接诏书礼。礼部迎到诏书后,用黄字誊抄付印,颁行各省。
2)上表仪。这里所谓上表,不仅包括表,还有笺、奏章、疏、封事、题本、书、牒等文种。关于各种文体的写法和体裁,属于文章学或文体学的探讨范围,此处只就王公大臣、文武百官向天子或太后进上言论时的一些礼仪,作一描述,至于上奏的不同文体格式,只是在涉及礼仪内容时附带说明。我们鉴于明朝的礼仪具有上承唐宋,下启满清的特点,它的典章制度富有极显著的汉民族封建王朝的典型意义,放下面仍以明朝上表仪式为例,加以概述。宋朝的群臣上表仪,大致情况是:守宫设次于朝堂,文官在东,武官在西,相对为首;设中书令位于群臣之北。礼部官举表案入,引中书令出列,就南面而立。礼部郎中将表交给中书令,中书令奉表上奏皇帝。凡遇大朝仪时,宰相率文武群臣和诸军将校、各国部落首领、道士和尚、民间耆老等到东上阁门去拜表,知表官将表跪交宰相,宰相再跪交给阁门使,阁门使交给通进司,通进司交给皇帝。宋代群臣上表时,必须有一名要臣作为“表首”,即上表的领头人,有的认为太子三师应为表首,有的则认为表首理当仆射充任,最后决定以仆射为表首,因为他是百僚师长,百官之本。
明朝上表,分多种形式,有进表笺仪,进玉牒仪,进书仪,上贺表仪,上谢恩表仪等等,十分详细具体。首先谈谈进表笺仪。
明初定制,凡王府遇正旦、冬至、圣诞等三大节,先期作好陈设准备,准备就绪后,藩王冕服就位四拜,到香案前跪下,进表后,复位,四拜,三舞蹈,三呼万岁,再四拜。其属官也穿朝服,随班行礼。如果是进皇后表,除不舞蹈、山呼卜仪式相同;如进皇太子表,王穿皮弁服,行人拜礼。
各衙门,百官上表笺,只有规定,无仪式,洪武间定,进表前一天,在衙门、公廨附近街道结彩,官员在本衙门内斋休宿歇。进表当日清晨,在庭中设一龙亭,在露台设仪仗和鼓乐,龙亭前放一张表笺案,案前设一香案,龙亭东为进表笺官之位。鼓初严,各官穿好朝服,次严,首长到香案前,盖官印于表上,把表置于表案,然后退立幕次。鼓三严,各官入班,四拜,首长到香案前,赞官叫“跪”,众官皆跪,一执事官将表笺跪交首长,首长跪交给进表官,进表官跪接过来,放入龙亭中。首长回位,各官四拜,三舞蹈,三呼,四拜。锣鼓前引,仪仗队其次,鼓乐再后,百官跟着,百官之后是进 表官和龙亭。来到郊外,把龙亭面朝南,仪仗鼓乐如前面所述的排列,文武官侍立,首长从龙亭中取出表笺,交给进表官,进表官在马上接过表,策 马奔京师皇宫而去,众官返回。
明朝规定了进表上表的数量、上达程序和日期等。如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定:皇帝生日,京城以外五品以上衙门,只进表文一道;正旦、冬至、上皇帝表文、中宫笺、东宫笺文各一道。地方省一级衙门,其表笺遣使
送交礼部。各州的表笺先交给府,各府再上交布政司,布政司最后再送礼 部,礼部将全国各地进的表笺,作一分类目录,向皇宫帝、后、太子们汇报,并呈上所有的表笺。
中国人使筷子的十二种使用忌讳----来学习一下使用筷子的礼仪
中国人使用筷子用餐是从远古流传下来的,古时又称其为“箸”,日常生活当中对筷子的运用是非常有讲究的。一般我们在使用筷子时,正确的使用方法讲究得是用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在使用过程当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码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则一定要整齐的竖向码放在饭碗的正中。但这要绝对禁忌以下十二种筷子的使用方法。三长两短:
这意思就是说在用餐前或用餐过程当中,将筷子长短不齐的放在桌子上。这种做法 www.xiexiebang.com
是大不吉利的,通常我们管它叫“三长两短”。其意思是代表“死亡”。因为中国人过去认为人死以后是要装进棺材的,在人装进去以后,还没有盖棺材盖的时候,棺材的组成部分是前后两块短木板,两旁加底部共三块长木板,五块木板合在一起做成的棺材正好是三长两短,所以说这是极为不吉利的事情。仙人指路:
这种做法也是极为不能被人接受的,这种拿筷子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这在北京人眼里叫“骂大街”。因为在吃饭时食指伸出,总在不停的指别人,北京人一般伸出食指去指对方时,大都带有指责的意思。所以说,吃饭用筷子时用手指人,无异于指责别人,这同骂人是一样的,是不能够允许的。还有一种情况也是这种意思,那就是吃饭时同别人交谈并用筷子指人.品箸留声:
这种做法也是不行的,其做法是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用嘴来回去嘬,并不时的
发出咝咝声响。这种行为被视为是一种下贱的做法。因为在吃饭时用嘴嘬筷子的本身就是一种无礼的行为,再加上配以声音,更是令人生厌。所以一般出现这种做法都会被认为是缺少家教,同样不能够允许。击盏敲盅:
这种行为被看作是乞丐要饭,其做法是在用餐时用筷子敲击盘碗。因为过去只有要饭的才用筷子击打要饭盆,其发出的声响配上嘴里的哀告,使行人注意并给与施舍。这种做法被视为极其下贱的事情,被他人所不齿。执箸巡城:
这种做法是手里拿着筷子,做旁若无人状,用筷子来回在桌子上的菜盘里巡找,知从哪里下筷为好。此种行为是典型的缺乏修养的表现,且目中无人极其令人反感。迷箸刨坟:
这是指手里拿着筷子在菜盘里不住的扒拉,以求寻找猎物,就像盗墓刨坟的一般。这种做法同“迷箸巡城”相近,都属于缺乏教养的做法,令人生厌
泪箸遗珠:
实际上这是用筷子往自己盘子里夹菜时,手里不利落,将菜汤流落到其它菜里或桌子上。这种做法被视为严重失礼,同样是不可取的。颠倒乾坤:
这就是说用餐时将筷子颠倒使用,这种做法是非常被人看不起的,正所谓饥不择食,以至于都不顾脸面了,将筷子使倒,这是绝对不可以的。定海神针:
在用餐时用一只筷子去插盘子里的菜品,这也是不行的,这是被认为对同桌用餐人
员的一种羞辱。在吃饭时作出这种举动,无异于在欧洲当众对人伸出中指的意思是一样的,这也是不行的。当众上香:
则往往是出于好心帮别人盛饭时,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饭中递给对方。被会人视为大不敬,因为北京的传统是为死人上香时才这样做,如果把一副筷子插入饭中,无异是被视同于给死人上香一样,所以说,把筷子插在碗里是决不被接受的。交叉十字:
这一点往往不被人们所注意,在用餐时将筷子随便交叉放在桌上。这是不对的,为北京人认为在饭桌上打叉子,是对同桌其他人的全部否定,就如同学生写错作业,被老师在本上打叉子的性质一样,不能被他人接受。除此以外,这种做法也是对自己的不尊敬,因为过去吃官司画供时才打叉子,这也就无疑是在否定自己,这也是不行的。落地惊神:
所谓“落地惊神”的意思是指失手将筷子掉落在地上,这是严重失礼的一种表现。因为北京人认为,祖先们全部长眠在地下,不应当受到打搅,筷子落地就等于惊动了地下的祖先,这是大不孝,所以这种行为也是不被允许的。但这有破法,一但筷子落地,就应当赶紧用落地的筷子根据自己所坐的方向,在地上画出十字。其方向为先东西后南北。意思是我不是东西,不该惊动祖先,然后再将起筷子,嘴里同时说自己该死。以上所说的十二种筷子的禁忌,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所应当注意的,作为一个礼仪之邦和古老的城市,通过对一双小小筷子的用法,就能够让人们看到他那深厚的文化积淀.常用的礼貌用词:
中国的语言复杂,表达内容丰富。比如:初次相见称“久仰”;久别相遇道“久违”;征询意见用“指教”;请求指点用“赐教”;借助帮忙说“劳驾”;表示欠意说“包涵”;伴朋随友称“奉陪”;等客会友称“恭候”;宾朋登门叫“光临”;看望客人叫“拜访”;聚友先离为“失陪”;劝止送行为“留步”,等等。
吉详语、吉详物、吉利数:
吉祥话有:“恭贺新喜”、“万事如意”、“一路顺风”、“健康长寿”等。吉详物有“苹果”,平平安安之意;“寿桃”,健康长寿之意;鱼,富裕、富富有余、年年有余之意等。有意将“福”字倒贴,即福“到”了,寓意著幸福即将到来。中国有句俗话“好事成双”,一般都以双数为吉利的数字,如“6”,表示“六六大顺”之意。这还因“6”与“禄”发音近似,有钱财、有福气的表示。对单数中的“9”数也很赞赏。这是因为“9”是个位数中的最高之数,人们称之为“天数”,其象征著极高、极广、极大、极深之意。又因“9”与“久”谐音,有长久、永久的预示,所以也被人们誉为吉祥之数。
传统礼节:
中国古老的传统礼节有作揖、鞠躬和跪拜等,在农村及少数民族地区仍在流传。古时人们相见,互相问好,平辈间拱手作揖,互道寒暄。晚辈见长辈,行鞠躬礼,长辈点头示意答礼。在一些隆重的场合,如祭祀、祝寿、拜年,双方地位或辈分悬殊时,有时都要行跪拜之礼。妇女与亲属、熟人见面,双手手指相扣,放于在左腰侧,弯腿屈身,互道“万福”。万福礼,作为传统的女性礼节,我国史书很早就有记载,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称呼,但动作基本相同。我国是礼仪之邦,在古人眼中,男女有别是礼的基础,男子阳刚之美,女子以阴柔为美。信奉佛教的人要施“双手合十”之礼。藏族同胞以敬献哈达为最高礼节。
几种基本的传统礼节动作: 抱拳:
其实并不属于正规礼仪,通常为江湖豪杰见面时打的招呼。在21世纪的今天,抱拳可以出现在武术的打招呼方式中。动作非常简单,两臂端起,双手握成拳状,身体不动,手也不用动。
拱手:
顾名思义,拱手就是摇动手的意思。基本手型与抱拳一样,抱手于胸前,上身直立或微俯,双手互握合于胸前,但小臂却在不断摇动。
作揖:
是标准的常礼,其要领是:左手微握,右手握在左手上,上臂和下臂成120~110度角,肩膀角度为45度,然后保持住,弯腰略低头,弯腰形成110度就是作揖。
鞠躬:
对人表示恭敬的礼俗。一定要行90度,稍微哈腰或不到90度感觉都很失礼。如果要礼拜的话,鞠躬完后便顺势下跪,然后跪在地上再弯腰行拜礼,但手臂的姿势一直保持不动。
我们这礼仪之邦的泱泱大国,人们见面时岂能没有礼节性的表示呢?当然,人们可以以目致意,以点头打招呼或握手问候。如果觉得这样似乎还不够热情,那么,中华民族传统式的抱拳、拱手与作揖,不妨一试。
第三篇:中国传统礼仪知识
中国传统礼仪知识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这里的“礼”包含了礼制的精神原则与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礼义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关系密切。这里只就日常生活中的礼仪择要介绍:
【行走之礼】
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
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 饮食礼仪在中国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拜贺庆吊之礼】
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
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诞生礼自然隆重热闹。婴儿满月时,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恭贺,并馈赠营养食品与幼儿鞋帽衣物。
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社会称为冠笄之礼。
男子20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
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现代成年礼的年龄在18周岁,学校举行集体的成年宣誓仪式,强调青年人的成年意识。
婚嫁是人生的大事,社会十分看重。婚礼有六道程序,所谓“周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宋代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礼。婚礼的高潮在亲迎,新郎要到女家亲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妇拜堂之后入洞房,行结发礼与合卺礼。大婚之日,亲友纷纷前来恭贺,主人要大宴宾客。
寿诞礼,一般在四十岁以后开始举行。生日那天有庆生仪式,亲友送寿礼致贺。
最后一道人生仪礼是丧礼。中国人重视送亡,丧礼发达。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亲戚朋友都来吊唁热闹。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们要奉上挽联、挽幛或礼品、礼金。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内入殓安葬。拜贺庆吊之礼显示了人们相互扶助的社会合作精神与社会团结的气象。
中国人的礼制精神是亲亲爱人,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结交比他地位低的人会得到很好的社会效果,“若要好,大敬小”。并且敬人不仅是礼貌的姿态,或仅为礼仪性的表示,而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礼节就成为了虚套,这就不符合的礼义标准。礼俗中诚敬谦让,和众修身的礼义原则在当代社会仍然值得提倡。当然现在我们对礼俗的继承是一个复杂问题,需认真辨析,择善而从。
第四篇:中国传统礼仪情景剧
人物: 主持人 情侣、老大爷老大娘,时髦女郎,军人,孕妇
场景一
舞台上中间二张长凳并排成一条长椅,旁边竖有一块牌子:候车室。如有条件可以制作一面窗户和墙作舞台表演区域的背景。[灯光启,女主持人身穿风衣,大方、自信地走上场。主持人:观众朋友们,文明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在接下来的系列片断中,我们每个人在公共场所中表现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折射出我们的文明意识和道德水平—— [面光切:主持人退场。(火车鸣笛声,隆隆地驶入站台,由远至近)
旁白:车站播音员的声音(画外)旅客们,由衢州开往北京520次列车进站进1道,请旅客们携带好自己的行李剪票进站……(重复一次)
旁白: [说话间,一对年青的情侣手挽着手,亲昵地有说有笑地上场,他们一边笑,一边旋转着舞步般轻盈地绕着长椅,最后开心地坐在长椅上。然后,从包里取出卤食,鸡爪,花生等,一边吃一边扔下方便面的袋子、剥果皮等,毫不顾忌。十分亲昵你一口我一口喂食,吃完后,将剩下倒地。随后,男士斜倚靠在女士身上,双脚放在椅上,把位挤占得满满的。这时,一对老年夫妇肩背包袱相互搀扶着上场,左右环顾却找不着座。老人走到这对年青人面前几次欲言又止,最后
大爷说:小同志—— 年青人:抬头看看,不屑。大爷:小同志——能让一让嘛?
旁白:抬头看看,抬头看看,然后,双脚高抬起。嘴角哼出: 年青人:哼!旁白: [大爷看看,无奈地——这时大娘发出咳嗽声。大爷于是上前,大爷:小同志,能让一下吗?她、她有…… 年青人:碰我干什么?你有毛病呀?…… 大爷:是、是有毛病,她有毛病——
年青人:有毛病?有毛病到这里来干什么?有毛病到医院去喽,我看你真当有毛病…… 旁白:说罢,俩人继续调笑!无助又无奈——只好佝偻着身子,相互依偎地站在一旁…… 主持人上场:见状十分生气地走到他们面前,大声道:喂,你们的东西丢了,刚才小偷把你们的东西拿跑了……
年青人:(站起)什么?小偷?他们跑哪去了? 主持人:往那去了,快去追呀
旁白: [俩人连忙追去。这时,主持人走到老年人身边,(给音乐)关切地说:大爷大娘,来,你们这里坐!然后扶着大娘坐下,取出水给他们喝,照顾,询问……
年青人上场看到主持人:喂,你骗我干什么?我什么东西都没丢……
主持人走向前:是啊,东西丢了不要紧,做人的良心和品德不能丢呀。敬老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个东西我们可千万不能丢,你们也会老,你们也会需要社会的关爱。
旁白:年青人(男士)还想争辩),女士拉了他一把,有些愧疚地对着他一扭头。小伙子看看这里望望那里,有点无措,鞠了一躬道:
年青人:对不起。然后对着女青年的方向:小丽小丽,——追去!
主持人:其实礼仪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在道德实践中我们每个人必须注意礼仪,使人们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
场景二 主持人:你看,天下雨了,我们的候车室里又会发生什么呢?
旁白:[切光,一个军人坐在长椅上 [现场传来闪电、下雨声……)[一时髦女郎急匆匆上前,跺脚,抖衣服上的水渍,然后对着军人摔雨伞,看书的军人抬头看到,并没说什么![时髦女郎:看看座位,再看看手中的雨伞,然后走到军人面前,把湿漉漉的雨伞放在椅子上,看看座位不够,道:
时髦女郎:兵哥哥?
旁白:军人抬头看看后,欠欠身子让出了一点座。时髦女郎马上坐下,随后理头发,水花溅到军人的身上,自己毫无歉意!然后打开包拿出零食,又吃香蕉又嗑瓜子。香蕉皮扔在地下,用脚下踢得远远的,瓜子壳乱吐—— [这时,一个孕妇扶着腰慢慢上场,到了椅子前看看有人,便走到放雨伞的位置前,道:
孕妇:大姐,这时有人吗? 时髦女郎:没人
孕妇:那——我可以坐下吗?
时髦女郎:(有些不快)让你坐?那我的雨伞放哪? 孕妇:这……可我的身子不方便呀。
时髦女郎:不方便?不方便还出来干什么? 孕妇:你——。
时髦女郎:干嘛?看看军人,然后哼唱道: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人民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旁白:一边唱一边看着军人,声调怪怪的,表情异样![军人有所悟,便拄起拐杖,站起对孕妇道:
军人:同志,来,你坐—— [时髦女郎和孕妇(看到这一幕表情不同): 孕妇:这!不行,还是你坐吧。时髦女郎:嗯—— 旁白:有些将信将疑。道:
时髦女郎:现在假的东西多着呢,没事,你就坐吧!
军人:你——(生气)
孕妇:你,这怎么可以这样说?
时髦女郎:我怎么啦?我是帮你要座位,你却说我,真是好心没好报——有本事,你不坐,哼!
旁白:(正在这时,传来火车进站的播音,女郎站起: 时髦女郎:不和你们一般见识。
旁白:欲走,正好踩在香蕉皮上,摔倒在地,军人没有扶她而是扶孕妇坐下。(主持人上,扶起时髦女郎)主持人:摔伤了吗? 时髦女郎:啊哟啊哟地哼,还好还好,要是摔成残废那才惨呢。
主持人:那到未必,其实生活中,有些人身体虽然残废了,但他的心灵却很健全;可有些人,身体虽然健全但心灵却不那么健康,你说那个更好一些呢?……
时髦女郎:……啊哟,啊哟地下场。
主持人:记得有一位哲人说过,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人身体是健全的,但却残疾了;有些人身体虽然残疾,但他却是健康的。希望我们在生活中既要拥有一副健康的躯体,又要拥有一颗美好的心灵。
文明礼仪看是一件小事,却是折射人文、社会、思想、素质、道德的大事,我们撷取的这小小候车室的几个片断,目的是想给我们带来一些启迪:小小候车室,社会大舞台;谁的素质高,就能演得好.
第五篇:《中国传统建筑》教学设计
《中国传统建筑》教学设计
平谷职业学校
马翠华
一、教材分析
《中国传统建筑》选自高教版《公共艺术》教材(美术篇)第三单元第三节第二课,按大纲要求为一课时。
本节内容是一节独立的内容,与前后节的内容没有多少联系,但因为中国传统建筑在中国美术史上占着很重要的地位,所以这节课也很重要。
二、学情分析
学生为机制专业一年级的学生,全班25人,全是男生,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课堂参与意识比较强,但是文化基础比较差,没有一点美术基础。根据学生的这种情况,在这节课的所有环节的设计中,我尽量考虑学生的现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分类
2、通过赏析,体会中国传统建筑的美感。
(二)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掌握中国传统建筑的分类和特点。
2、学会鉴赏建筑艺术美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四、教学重点:
掌握中国传统建筑的分类和特点。
五、教学难点;学会鉴赏建筑艺术美的方法
六、教学方法设计:
教法:欣赏法、讲授法、问答法 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提问引入,激发兴趣(3分钟)
课件展示图片和问题,教师提问
1、看这五张图片回答问题:故宫、少林寺、颐和园、天坛、长城都各有什么用途?
2、引入:这五种建筑都是我国传统建筑中优秀的建筑,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国的传统建筑。
3、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以最简单的答案回答问题,4、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入新授,板书课题。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
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通过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引出这节课研究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都来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互动问答,练习巩固(9分钟)
共分两个环节
一、了解中国传统建筑(5分钟)
教师提问:
(1)中国传统建筑从使用功能的角度分为几类?
(宫殿建筑、寺庙建筑、园林建筑、民居建筑、礼制建筑、防御建筑、桥塔建筑)(2)中国传统建筑大多什么结构?(木质结构)
(3)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建筑大多是什么朝代建的?(明清以后)学生默读课文1、2自然段,由一、二、三组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
问答法 设计意图:
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通过学生默读课文、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等方法来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认真分析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本节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小试牛刀:连线练习:(课件展示)(4分钟)长城 宫殿建筑 故宫 园林建筑 承德避暑山庄 防御建筑 少林寺 礼制建筑 雷峰塔 民居建筑 天坛 桥塔建筑 北京四合院 寺庙建筑
由第四组的一个学生到前面讲台完成连线练习,本组可以派一名代表前去协商共同完成
教学方法:练习法 设计意图
运用练习法,学习和巩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内容,从而加强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任务驱动,学会赏析(各类著名建筑赏析)
1、教师引领,学会赏析(9分钟)共分两个环节
环节一:视频辅助,共同学习赏析
(一)宫殿建筑(6分钟)
宫和殿原来都是指老百姓可以居住的建筑和大房屋,秦汉以后成为帝王居所中重要建筑的专用名词
播放视频,归纳故宫的建筑特色: ① 建筑布局:中轴对称 ②建筑结构:木结构为主
② 建筑色彩:红色、金色,油漆彩画装饰 学生默读课文,观看视频,了解故宫
由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讲解建筑特色(课件展示图片和重点内容)设计意图:
这一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采用播放视频、归纳总结的方法,目的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环节二:教师引领,学习赏析
(二)庙宇建筑(教师简单讲授)(3分钟)
传统的庙宇以道教和佛教为主。分楼阁和塔式建筑。如山西恒山的悬空寺、洛阳的白马寺、山西的关帝庙、晋祠、山东曲阜孔庙、河南嵩山少林寺等。
课件展示庙宇建筑代表:(1)、《少林寺山门》
(2)、《大雁塔》:用来埋葬佛骨藏置佛经、供奉佛像。
学生看课文和课件展示的范例图片,听教师讲解《少林寺山门》和《大雁塔》 设计意图
按照启发性教学原则,这个环节采用讲授法,由教师讲解,目的是提示学生该如何做一名小导游,从而为下一个环节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2、任务驱动,团结协作,共同分享(15分钟)本环节以我是小导游的身份由学生分组介绍。
(课件展示)
(三)园林建筑
特点:天人合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按性质分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宗教园林。
问题: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有什么区别?
(四)民居建筑:北京的四合院、徽州古民居、福建土楼、陕北窑洞、傣族竹楼、侗族鼓楼、藏族碉楼等
问题:土楼外墙为什么要1-2米厚?
(五)礼制建筑:用来祭祀天地和祖先,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建筑。包括牌坊、墓碑和陵墓
问题:家族祭祀祖先的宗庙叫什么?
(六)防御建筑: 用于阻挡外敌入侵的建筑。著名的防御建筑:长城、角楼、护城河、箭楼、门楼、吊桥等
问题:长城上的烽火台做什么用的?
(七)桥塔建筑:中国古桥有梁桥、拱桥、索桥、浮桥四大基本类型 中国的塔有楼阁塔、密檐式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等 问题:平谷的大峡谷里面的桥是什么桥?
五个组每组一个题,抽签选题,由组长组织组员讨论,通过学习课文然后选一个代表来作为导游给大家讲解,一个组员协助。教师和其它学生做为游客可以随意提问,由导游负责解答。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体验探究式学习法 设计意图:
按照启发性教学原则在介绍、提问、思考、回答的过程中本组合作共同完成本环节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方面还可以锻炼学生归纳组织语言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三)、练习检测(7分钟)
完成练习题:(发练习题,当堂完成)
(练习题见附件)教学方法:作业讲评法
设计意图:对课堂内容重点知识掌握情况检测。
(四)总结(2分钟)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不仅要学会从感观上欣赏建筑艺术的方法,还要根据其不同的文化背景去进行欣赏,这样才能更好的体会这些建筑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
教学方法:总结法
设计意图:安排这样的课堂总结,目的是再次提示学习本节课的目的。
(五)课后作业(六)反思与提高
通过这次课,我总结了几点体会:
1、职业学校的学生不仅文化基础差,美术基础也很薄弱,但他们学习的兴趣还是很浓厚的,只要方法得当。
2、教师上这门课的主要目的是教他们如何学会发现美、欣赏美的方法。通过教师言传身教的教学生怎么去欣赏,如何观察细节、比较分析和联系时代背景去欣赏作品,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被极大的调动了起来。通过我是小导游环节的练习,学生们进步很大。
3、全课很好的体现了新大纲、新教材的教学要求,实现了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中国传统建筑
一、分类:七类
二、结构:大多为木质结构
三、建筑朝代:明清以后 本节课结束。
中国传统建筑课堂练习题
一、填空:
1、中国传统建筑根据功能可以分为、、、、、、七种类型。
2、中国传统建筑大多为 质结构
3、现存绝大部分传统建筑都是(朝代)以后建造的。
4、故宫采用 的布局方式。
5、中国园林建筑按照 的思想,虽由人作。
二、单项选择题
1、赵州桥是。南京长江大桥是。A 梁桥 B 拱桥 C 浮桥 D索桥
2、大雁塔是,妙应寺是
A 楼阁塔 B 喇嘛塔 C 密檐式塔 D 金刚宝座塔
3、颐和园是,苏州园林是,大明寺是。A 私家园林 B 皇家园林 C 宗教园林
4、下列 是礼制建筑 A 牌楼 B 孔庙 C 佛塔
5、天坛是,长城是,赵州桥是。A 桥塔建筑 B 防御建筑 C礼制建筑
三、列举四个典型的民居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