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地方课程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时间:2019-05-15 01:22: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开发地方课程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开发地方课程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第一篇:开发地方课程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开发地方课程资源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马安镇中心学校 闵传杰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扎实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与教材在教育活动中的关系也开始发生变化。“教教材”和简单地“用教材教”的观念必将要改变,而开发课程资源将成为教师的重要职责。这一观念的转变,既给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通过参与课程的开发,会提高对教育的理解水平并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从理论上讲,无论是从教学专业化的需要来看,还是从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权力来看,参与课程开发都应该是教师专业生活的组成部分。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离不开教材,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通过一定的形式、采取一定的方法、运用一定的手段,或者把教材内容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接受并掌握,或者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发现教材中的内容,学生由此获得知识和能力,实现全面发展。所以说,教材是教师用以教育学生的一种载体,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依据。新课标中新编的教材资源非常科学,也通俗易懂,它紧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既配有图画,又附有彩色文字,集生活性、趣味性、人文性与艺术性于一炉,将知识点巧妙熔化在生活与艺术的交互中,有助于学生理解,便于学生消化,同时它还特别强调让学生自学、探讨、归纳与总结能力的提高,避免了传统的标准答案死板化、生硬化,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确实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新课标中的新编教材资源又有它严重的缺陷:一是它过于偏重城市,尽管这些资源图文并茂,但它却是片段式的图景截取,既不完整,又不真切,学生总有一种隔膜的陌生感;二是农村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较少,不容易让学生对教材的资源很快地理解与消化;三是由于农村学校教学与新课标相匹配的教具材料奇缺,尤其是远程教育资源,好多资源根本不适合农村地方教学,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面对这种情况,怎样利用教材资源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又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培养各种能力呢?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在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基础上把目光盯向了校外,做到大力开发乡土资源,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一、搜集整理耳熟能详的乡土资源

马安镇地处郧西县中心地带,北接秦岭南麓,南临汉水,山峰连绵,清河潺潺,岗岚巍峨,川廊雄阔,自然风光十分秀美,素有“两 河夹一川,最奇白家山”之说。人文资源十分丰富,如果把这些有价值的乡土人文资源嫁接到课堂教学中,就有助于学生对教材中的资源在比较对照中有个透彻的理解,从而使各学科新理念教学方法的顺利实施如虎添翼,如鱼得水。同时学生自幼生活在此,经年累月,感受其日精月华,自然会产生亲切感,采集起来自然会兴至所趋,得心应手。

1、将自然景观拍摄成照片,如灿烂壮观的晚霞、皎洁如银的月亮、璀璨闪耀的群星、光华无比的太阳、令人赏心悦目的花草树木、连绵逶迤的山峰、回旋奔腾的河流等等,可以备作帮助学生领悟课文内容、理解生物进化现象及作文写作题材。

2、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亲自眼见的动物,如温驯而又勇敢的猫、顽皮可爱的狗、贪吃贪睡的猪、盘绕葡行的蛇、攀腾跳跃的鼠、安闲勤劳的牛、善良纯朴的羊、善游喜戏的鱼、飞翔欢唱的鸟、善建筑、爱弹琴的蟋蟀等动物的外貌和生活习性的描写与叙述,同样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同样有助于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3、地名的神话传说(传记式),马安镇各处的地名很多,几乎是每一座山都是一部感人的故事,每一条河都记载着动人传说。这些地名的由来有的是以地貌命名的,如凤凰山(树撑岩村八组有一座山梁远望活像一只翩翩欲飞的凤凰)、石塔河(石塔河河边有一尊大石塔)、等等;有的是神话传说命名的,如马鞍白家山村的烈马洞(见搜集的传说),如香口乡树撑岩村三组的白龙洞。(有一条小河,河边有个碗口大的洞口。相传,远古时候,有一条白龙在这个洞里修炼,年长日久,终于修炼成神,要出洞飞天。一天,它托梦给一个好心人说:“请你在明天早晨把鸡子关好,再到后檐沟挖一条小沟,一直挖到堂屋中间,我会变成小蚯蚓从小沟里走出屋外,绝不会用大水冲坏你的房子。”到了第二天早晨,那位主人果然按着梦中龙的话做了,那条龙刚一出门,就发起咆天大水,声音震耳欲聋,那条龙飞身上天,卷云而去。)、树撑岩(地址在树撑岩村五组,那里有一座大山,山势雄奇,摇摇欲坠,山脚下有一棵三人合抱的参天大树把这座危山紧紧撑住。相传,远古有一个本领高强,无恶不作的巨人,经常做坏事,害得老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天宫上的玉皇大帝看在眼里,义愤填膺,决定派一天神下界镇压。那位天神找到那个巨人,大战八百回合,恶斗了三天三夜,那位巨人战疲乏了,变成一座大山倒下来准备砸死村庄所有人,天神一看急了,赶忙变成一棵大树把它撑住。一直到今天 这个模样。)疙瘩寺(白家山村四组,是郧西县最高山峰之一,海拔1200余米高。山顶有古寺遗址。相传,早在唐朝时期,山中建了百座大庙,庙中有许多神像,神卜占卦,甚是灵验。为此香客不断,终日香烟缭绕,远近闻名。其中有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流传至今。非常有趣。这里略去不谈。)有的是以植物命名的,如花栎岗(现今白家山村二组,山形如岗,地势较缓,远望甚是温柔而不盛气凌人,许多年前,岗上满是茂密的花栎树,故名为花栎岗。)等等,传说内容生动形象,为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大有裨益。

4、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如碾盘沟(疙瘩寺西北面)记载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曾率军在此处安营寨,造有十八碾盘,加工粮食。供养大军。)对帮助学生理解明朝历史有很大的借鉴价值。对搜集到的乡土资源,按照科目,我们进行了归类,整理成集,以备教学适时运用。

二、将地方资源与教材科学的整合 搜集这些有价值的课外资源,关键在于有机运用,如果应用得当,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新教材的内容,弥补新教材中资源的不足,而且还能提高学生想象、思维、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实践活动的习惯,做到举一反三,达到消化运用的效果。概言之,就是要把乡土资源与教学过程进行有机地整合。那么怎样发挥这些资源的作用,做到乡土资源与各学科教材内容的有机整合呢?我认为可以这样做比较恰当:

一是备课时预设乡土资源内容。怎样通过讲解使学生对教材内容的透彻理解,教师需要对每节课的各个环节都要设计好,做到心中有数,比如在讲解五年级语文上册《日出》一文时,让学生先弄清题目的意思,要预设:“说说你看到太阳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要预设:学生亲自观察山区的太阳到底是怎样出来的,与海上日出有什么出别。这样就把乡土资源与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达到水乳交融的妙境。

二是课前导入引用乡土资源内容。尽管教材内容很生动,但学生没经历过,没有感受过,所以在他们的头脑中,其概念是模糊的,陌生的。怎么办?譬如指导学生学习《蟋蟀的住宅》一文,上课前,教师可提问的方式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蟋蟀是什么东西吗?它又叫什么?”“你看见过它吗?它长得什么样的?它身体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特别是它的腿有什么特点?”开头让学生对蟋蟀有个整体印象,这样对蟋蟀怎样建造住宅就容易理解多了。三是课中讲课穿插乡土资源内容。有些学科理论性比较强,学生们不熟悉,往往对课本中的内容一知半解。这时候,可穿插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乡土资源进行补充说明,学生就容易明白。如在地理课中,气温的变化对农业生产有哪些影响?怎样辨别方向?等,我们可以穿插:雨水足,玉米、麦子等庄稼就长得好,反之,农业就欠收;冬冷,万物萧条,夏热,草木茂盛,但易发洪水;至于怎样辨别方向,我们既可以看太阳的东升西落,植物的北枯南茂等方面进行判断---四是以例讲解运用乡土资源内容。还有些学科知识时事性比较强,比如初中政治中引导学生理解上层建筑先进与否对国家发展的意义,我们可以从眼前的“三农政策”好,人民的衣食住行与过去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等等,这样学生的理解就透彻了。

五是课后实践体验乡土资源内容。虽然在课堂上运用乡土资源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本内容,但还不够深刻,同时也不够全面,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实践,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直接经验加以佐证。如教学地理课,可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搜集本地地理内容,或引导学生亲自下乡访问、观察,了解当地风物人情,了解当地的物产,了解某地名的由来与传说,这样,既让学生消化巩固了课堂知识,又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同时还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

三、积极抓好教学资源整合的教学研讨。

乡土资源的运用对于新理念课堂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辅助、补充作用,这是不容置疑的,但却不是短期所能奏效的,也不能靠某一个的力量办成。要靠大家的共同努力,要形成一种氛围,要形成一股合力,把这项工作做扎实,做好。使乡土资源真正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这就要求广泛开展“开发运用乡土资源”的教学研讨。怎样做到这一点?可以这样做:

1、教学观摩。搜集整理乡土资源,这一点似乎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使乡土资源与教材内容进行有机地整合,达到自然天成的地步,教学观摩就显得十分重要。这个环节的含义是什么?,就是到这项工作做得好的地方,学课,把人家好方法,好措施“借”过来,结合本地实际,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2、开展教研。这一活动就是集体实施上课、说课、评课的过程。上课时要把乡土资源巧妙地嵌入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教材内容学得通透,悟得明白;说课,通过自述,把自己的经验充分地展示出来,让听众及时地了解讲授者的方法与过程;评课,让听 众肯定讲授者的优点,指出或补充授课时的不足,然后取长补短,以利今后更好地组织教学。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3、常规落实。为了不让这一活动走过场,还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常规管理。教导处、教研组要经常检查教师乡土资源运用与整合的落实情况,及时通报,限期整改,真正使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4、好课推广。通过开展优质课教学比赛,激发教师开发运用乡土资源的兴趣,再通过评选、推荐,产生公认的优质课,进行循环讲授,把好课推而广之,使全体教师借鉴、学习,学得方法、学得技巧,然后甄选-,实行课堂教学最优化,这样才能把这项工作推向“功德圆满”。

5、认真做好资源运用后的反思与总结。在条件有限的农村学校,开发运用乡土资源,优化服务课堂教学的过程非常重要,它对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不可等闲视之。因此,作为教师每授完一课要时时检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到底有哪些得,有哪些失,找出不足,总结经验,以利今后在教学中时时闪出亮点。

农村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

阶 段 小 结

观音镇中心小学周代英

观音地处交通要道,有着复杂的地形地貌资源,素有“盆地”之称,这里盛产着各种农特产,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学校以“亲近乡土”为内容,通过纵向、横向的学习、实践、研究开发利用乡土资源,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目标中,首次提出了“过程与方法”这一纬度,同时还提出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并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开展综合性学习是一种高能学习活动的整合。学生是用属于自己的想法和拥有的资料去进行创新性学习活动,去发现,去探究,去交流,去体验,去整合。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一)、开发“亲近乡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资源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我们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该尽可能的满足学生需求,同时要有本地浓郁的乡土气息。我们课题组教师立足观音实际,立体开发身边所有利于语文教学和学生发展的资源。

1、活用学校资源:农村小学校园的自然环境就是天然的课程资源。我们学校种植的花草树木,运动场……这些围绕学校教育而精心设计的自然环境生成了很多的教育课程。如:“学校外操场的水杉树”“绿色草坪”“荚竹桃”学生都能把这些植物的外形特点写得像模像样。再如“学校内院的广玉兰”“小叶黄杨”“冬竹”这些植物学生写起来都是拿手好戏。特别是原来院内的那坛冬竹,学生能模仿《高大的皂荚树》一文,把冬竹春夏秋冬为同学们提供的方便描写的淋漓尽致,而且还能运用列数字的表达方式把冬竹的高、粗描写下来,这坛冬竹成了我们学校3—6年级学生作文的最好素材。

2、活用乡土资源(1)自然类乡土资源:自然界中的自然形态如日月星辰、风雨雪霜等天体气象类课程资源,观音地处有利环境,形似“盆地”,这里有复杂的地形地貌资源:如凤凰山,天宝山,娘娘山等,在我们学校附近,在学生的家门口,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找到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学生写成作文集,素材分别为《天宝山的传奇》《娘娘山的传说》《凤凰山的来历》等。

(2)、社会类乡土资源:观音小学地处集镇中心,超市,文化广场,菜市场,书店,这些人性化的交际氛围对学生进行健全的人格熏陶,口语交际表达等训练是极为有利的。双休日我们有意安排学生“到菜市场去讨价还价”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到书店帮售货员推销书籍”学会帮别人介绍书中的故事情节,体会售货员的艰辛。到学校后我们就专门设计这类“口语交际”先让学生演练,再写下来。

(3)人文类的乡土资源:学生身边发生的各种事件,出现的各式人物,都可以作为课程资源。如“自制豆芽机个体创业史”“向留守儿童献爱心”等。这些都是现成的鲜活的资源。利用这些资源,我们让学生写自己的小发明,小制作,如有的学生写《自制升降课桌》《自制门扣》《自制酒水壶》等。

3、活用民间传说资源:观音地处交通,历史悠久,具有传奇色彩。我们组织学生进行了“民间掌故”方面的挖掘。同学们有的查阅《观音史》,有的采访上了年纪的老人等,搜集了许多资料,如“观音地名的来历”“牛耳山的传说”等地名的来历。学生在此基础上,写了属于自己的《龙花会的由来》《观音菩萨的传奇故事》等。而且这些来自于学生生活的教育活动,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因为他们感到特别亲切,有兴趣。

4、活用风俗民情资源

我们观音有着许多有趣的习俗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节日,更是有浓郁的乡土味,清明扫墓,端午节包粽子、喝雄黄酒,插艾蒿,中秋吃月饼……我们结合庆祝节日,开发利用相关的“节日课程”,作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内容。如我们让学生阅读课外书籍,上网,看电视,查找为什么要纪念屈原,以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学生对此也特感兴趣,对屈原这个爱国诗人更加敬重。

(二)确定了“亲近乡土”农村小学语文综合学习的目标

1、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让他们感受和体悟生活,培养其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的兴趣和效果。让学生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家乡的整体认识,形成亲近自然、关爱家乡、关心社会以及自我发展的责任感。

2、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性学习能力,锻炼人际交往能力,促进了学生对语文及其他学科的学习兴趣和效果,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3、培养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在综合学习活动中养成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

二、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

通过一年多的 “亲近乡土”农村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校已初步构建了“亲近乡土”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资源体系:四年级为《我爱我家》,高段为《我们的学校》《观音的由来》《龙花会的传说》《天宝山的传奇故事》,其中五、六年级的已装订成册。这不仅为学生带来了乡土气息浓厚的生活教材,身边教材,也使老师们具有了广阔的知识视野。实践证明,这样的课程开发符合我们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课题实践与研究过程中的困惑

现行的教育体制和家长、社会的人才观当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地位远没有提升到它应有的高度;对农村小学来说,经费、安全、师资是制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实施的主要因素;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综合性与实践性都很强,具体的评价很难把握,有些评价理念注重过程、强调体验等都难以落实。

《农村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阶段小结

又是一个学期结束了,本学期在教育教学中结合课题研究实际,我们小组做了如下工作: 一是继续利用人文景观、自然风光更好的为课题研究以及教学服务;二是试着新开发当地文物古迹、风俗民情,为学生学习语文辐射更广阔的天地;三是在口语交际上也下了一些功夫;另外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在研究试验阶段我们着重以这样几个方面来进行的: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

我校课题组成员常在一起研究、探讨、集体备课,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方面我们试着尝试了以下教学:

1、设置语文教学活动

书法课

利用写字课开设书法训练,充分调动学生写字的激情,同时写好了字也是更好的服务于语文学科

日记交流课

教师鼓励学生之间乃至师生之间互相交流日记,以激励他们取长补短、比学赶帮

歌词鉴赏会 这在学生心中是一个新鲜、有趣的话题,他们乐意讨论歌词的内容,并能通过其中的寓意来鼓励或鞭策自己

诗文朗诵

抑扬顿挫、仿古留今,这个活动能在潜意识中培养学生积累的能力与习惯

读书报告会 每周(天)一读,一月举行一次报告会的活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积累与运用的良好习惯与能力

口才课 课前一分钟说话或结合口语交际课,锻炼学生的口才能力

佳作欣赏课

通过学生选出公认的佳作供班级、年级、年级段评 价欣赏,使学生相互启发,思维相互碰撞,闪出智慧的火花。这样就可以形成有效的资源共享了。

实验班级的教室内,“图书角”“我会读”的阅读栏、“我真行”的评比栏、“看谁写得棒” 的习字栏„„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生机与活力

2、拓展阅读教学的空间(主要试用高年级)以教材的某一文章为基点,向同类文章扩展。以某一课文为基点,自组单元教材体系。

以某一作家作品为基点,向介绍这位作家的传记性文字或评述性文字扩展。

3、结合课题研究,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一是开展“开放性识字教学”在课题实验中,教师除了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外,还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使学生在广阔的语文实践天地中识字。基于低年级识字量较大较难这这方面,课题组老师研究试着把目光集中在孩子们生活中接触最多的食品袋、饮料瓶、广告、招牌、媒体等识字材料上,在翻开孩子们亲手制作的一本本的集字本,你会发现,越是他们自己亲手做的,记忆越是深。不妨大家也试试,这确实是激励小同学认字的一种新、好的方法。在课题实验中,学校和教师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了大量的课程资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是利用学生独特的生活经验,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例如,现在喊得较响“留守孩子”问题,学校每学期补给班主任电话费,建立起“亲情电话”链接留守孩子与他乡父母的心;学校还 启动了“关爱留守孩子”的活动仪式,为留守孩子建立了心于咨询室、谈心制度、成立爱心书屋、开设心理健康课等,以此来温暖

4、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拓展语文学习的时空

教师作为课程组织者和实施者,要善于发现、开掘语文课程资源的途径,要做开发与利用资源的有心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各种语文课程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

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无疑仍然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对于农村地区来说,尤为重要。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每篇讲读课前都有“预习”,课后都有“思考·练习”,阅读课前都有“阅读提示”,每个单元的“积累·运用”中都有“口语交际”或“实践活动”。其中,有很多内容就是引导我们对课外语文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如第九册第二课《夕照》的“预习”中写道:“当我们还沉醉在日出的伟大奇观的时候,如诗、如画的夕照又呈现在我们面前。你注意观察过夕照吗?请你留心观察一下夕阳西下的景象,再读读课文,想想作者写了夕照的哪些景色,你的观察和课文的描写有那些不同„„”这样的“预习”把学生引向了生活,让他们去观察,去体验,去比较。第三课《古诗两首》的“预习”又这样写道:“„„还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李白、苏轼和他们写的诗。”这样又把学生引向课外读物,图书馆甚至网络。《积累·运用一》的第三部分“口语交际·小小导游员”中要求“你的家乡一定有优美的风景、名胜,你能给前来参观的客人当一回导游吗?这次导游的任务就是向游 人介绍家乡的风景或名胜„„”可见,课本中的课文再也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课本成为了点燃生活体验的火苗。

二、开发利用乡土资源,服务语文教育教学

乡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社区”(村组)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地理、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等。农村学校乡土资源丰富,对乡土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爱自然、爱家乡的感情。如白云区南有风光旖旎的白云山,北有自然秀丽的帽峰山,中间有白练般的流溪河,占尽地理上的优势,而且白云区民风淳朴,有自己的传统风俗,如端午吃粽子,中秋赏月、吃月饼,春节醒狮等。更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如陕南周报社等。由于是农村地区,种养业发达,乡镇村各有特色,如棚栽反季节蔬菜,葛根粉,电孵小鸡,本地大冬瓜等等。根据以上资源,我们的语文课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溪流、小河环境调查,家乡特产新闻发布会,英雄故事会,采访家乡种养能手等等,使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学习语文。

三、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课是小学语文新教材的一种新课型,是根据现代社会对人的口语交际能力的高要求而设置的,目的是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使学生具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 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一精辟的阐述,是我们当前进行课改的行动准则。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之必需。为此,我们不仅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还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的能力。在解决“如何上好口语交际课”的问题上,我们认真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口语交际教学,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交际的欲望。宽松愉快的环境会使学生心情愉悦,乐于思维,敢于表达。利用各种方式巧妙地创设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的情境,会提高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在情境中练习,在情境中发展。

让学生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角色表演,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说话欲望的好办法。学生通过看表演或自主参与表演,对人和事有了直观的印象,说起来会更有兴趣,表达也会更清楚。另外,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得到角色体验,表达更有感情,可以在活动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创设交际的情境方法很多:语言的渲染、场景的设计、课件的展示„„要根据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而恰当地加以选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促进口语交际课的更有实效性。

(二)、教给方法,指导说话

口语交际的目的是让学生会说。这对于学生来说要通过不断地培养和训练,而方法的指导显得更为重要。我在口语交际课中,从如下 几方面去做,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指导课前的准备。

口语交际课前,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去查阅、吸收与交际内容有关的资料,使交际内容在某种程度上丰满起来,使学生在课上有话可说。

2、激发想象思维,丰富交际内容。

学生的想象力极强,在口语交际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放飞学生思维,可以使交际内容更为丰富。我们在集体备二年级下册《你该怎么办》一课时,首先让学生看每一幅图,弄懂每幅图的意思,再把四幅图连起来说一说,在此基础上交流:假如你是图中的小朋友,你会怎么办?学生逐渐地养成了好观察、好思考的好习惯。紧接着教师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当你独自一人在家时被突如其来的敲门声所惊动,而且发现门外并不是所熟悉的人时,有什么好的办法既能自我保护又使来人自愿离开?学生装的话匣子被打开了,“说爸爸的姓名”、“报电话号码”“说爸爸上班的路线”„„学生的奇思妙想,让人感受到学生的想象丰富,情感真挚。这是更好地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服务与教育教学。

四、运用主要方法和手段。

1、调查研究法。

通过走访民俗家、当地老者;翻看书籍;上网查阅等方式收集资料,并将资料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与语文课程有机整合。

2、实验研究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开发课程资源,整合语文课程、探索让本土人文精神走进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3、经验总结法。

学校、教师、学生根据自己角度,结合实践、分阶段总结,形成经验材料或在学习中体现出来。

通过实验,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现阶段总结到此结束,谢谢各位关注。

2007-6-12

浅谈农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县教研室的号召和督导下,我校在农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已经起步近两年了。农村课程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利用的途径也是非常广泛的,两年来,我校在农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已经渗透到语文、数学、体育、安全教育等学科中,教师、学生、学校都受益非浅,它既增强了师生的素质,又有利于学校的管理和校园文明建设,同时对“创满”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下面我就农村课程资 源在语文学科中的开发和利用向大家作简单的汇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鉴于此,我校要求语文教师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以丰富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是农村语文课改中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开发、利用好学校的课程资源

学校的课程资源非常多,它包括教师、学生、教科书、图片、实验室、图书室等,语文教师要有效的开利用,同时开发和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1.以教材为蓝本,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过去,人们常常把教材当作唯一的课程资源。认为学生只能通过教材学习语文,使语文与生活脱节。课改后,虽然还把教材作为语文课程资源,仍要利用,但不唯一,因此,我们以教材为蓝本,开发新的课程资源,使语文向课外拓展延伸。如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小语一年级下册是围绕专题组织内容。课文的第一组是围绕“美丽的春天”把各项内容完整地组合成一个有机体。学习了这组课文之后,学生的知识积累不能仅局限在课本里,而要作课外延伸。我校语文教师就让孩子们去寻找与春天有关的内容,如诗词、歌曲、图片、文章、自然现象等。当学生走进生活查找了许多有关春天的资料后,教师就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展示,举行了一系列以春天为主题的活动。如让学生讲春 天的故事、唱春天的歌、背春天的诗、跳春天的舞、画春天的画„„还让学生在课外寻找春天:“春天来了,看看农民伯伯是怎样春耕的?”“春天来了,我们周围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唱、跳、背、画、讲、看这些有趣的活动,不仅仅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是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观,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可以是多渠道、多角度、多方位。

2.以竞赛活动为载体,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是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又一有效途径。我校语文教师根据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以校为单位适时组织了竞赛活动。活动要求学生充分参与,给学生了足够的准备时间,在准备的过程中,学生的内驱力正体现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上。为了培养学生“积累”的习惯,我校举行了“成语积累挑战赛”选出了擂主;为了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我校举行了“讲故事比赛”选出了故事大王;为了渗透“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我校举行了“普通话朗诵比赛”。

还可开展讲故事比赛,选出故事大王。为了通过讲故事比赛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可采用讲课外故事加分的办法。

3.以教师的多角色为导向,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在农村,教师是最主要的课程资源。一个教师担任多科目教学,要么两个老师包一个班,要么一个老师包一个班,老师和学生相处的时间和机会非常多,教师这一课程资源不仅在课内,而且在课外,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的角色是多种角 色的组合,即多元角色,我校教师就利用自己的角色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了多元化教育,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各方面都得到了提升。

二、开发和利用家庭的课程资源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家庭,每个家庭里都有可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因小学生年龄、生活范围、认知水平都是有限的,开发家庭的课程资源显得尤为重要。要让学生感到:家庭有语文,语文在家庭。

1.在交谈中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小学生放学后回到家里,总会与家长有一些对话交流,如:“你今天学了什么?”“老师今天表扬你了吗?”“你能不能把今天学过的课文背一背?”等等。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实际上就是在进行着口语交际训练,在交际过程中,学生能否“完整讲述”,态度是否“自然大方”“有礼貌”,表达是否有“自信心”,这些我们在“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中对家长提出了要求,如有不当,家长要立即给孩子指出来,这样,我们就利用家庭教育的资源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在收集中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城里的孩子在家里可以看到电视、电脑、报刊等,而农村的孩子也可在家里看到各种各样的农具和农副产品等,我校教师就充分利用这一课程资源拓宽了学生的识字渠道。学生通过收集化肥袋,认识“氮、磷、钾”“碳酸氢铵”“尿素”等字;收集粮食,认识“面粉”“大米”等字;收集种子袋认识“种子”“小麦”“玉米”“高粱”等字。学生的识字欲望大大增加了,看到实物“水桶”就问“水桶”该怎么写?看到实物 “扁担”就要想“扁担”二字是怎样写的。

3.在关爱中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家庭教育还体现在案情教育上。如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2》是围绕“温暖的家庭”这一主题,用三字经形式让学生体会家庭的温暖。“尊长辈,懂礼貌。”“父母教,认真听。”“家爱我,我爱家。”教师就将传统的三字经“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等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尊敬长辈变成自己的实际行动,丰富了语文实践活动。

三、开发利用村镇的课程资源

社会是人类的大家庭,关心社会是人类关心的一大主题,语文教师要让学生从小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关注社会,维护社会,开发、利用社会的课程资源。

1.深入村镇文化环境,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在农村,孩子们除了学校之外,还可看到房屋墙壁上的广告,可以看到《村规民约》《计划生育公开栏》,还可以看到春节过后各农户的对联,这些都是课程资源,都可以增加语文知识。从《计划生育公开栏》认识了许多人的名字;从对联中不仅认识了许多字,而且积累了许多成语,“吉祥如意”“万象更新”“日新月异”„„

2.参加校外活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我们集镇每半年就能观看两次外地杂技团来卖艺表演,在街道居住的300多名学生都会去观看。在一场演出里学生既能看到杂技演员非常惊险、辛苦的一幕幕,也能看财源滚滚来的一幕,语文教师就要 求学生谈感想、写观后感,使学生明白杂技演员要想混口饭吃,真不容易,多么危险、艰辛啊,再联想到自己的未来,如果自己没有过硬的本领,怎么能挣钱,日子多难过呀,从而激励学生自己要好好学习,有了真才实学和一技之长,才能避免将来受苦。

3.参观自然风景,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节假日里,有好多学生在父母的陪伴下旅游、参观了本地的自然风景,老师就要求学生回家后把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写下来,整理、修改成文后再在语文课上交流学习,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总之,农村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要广大教师善于引导孩子们去开发和利用语文、学语文,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一定会全面提高。

2007年4月

“马鞍”的传说

地处郧西腹地的马鞍镇,版图面积约172平方公里,人口约2.3万人。东部与土门毗邻,东南部与观音交界,西部与六郎相连,北部与香口接壤,是郧西古老的乡镇之一。这里有山峻水秀、树茂石奇、花香鸟悦、果硕粮丰的自然资源,有民俗情暖、文古韵悠的人文资源。从地理角度分析,全镇由“两河(石塔河、惠家河)一川(马鞍川)一山(白家山)”构成。特别是马鞍川,风景秀美,土地肥沃,地域平坦开阔。青青的圣裕河水从川中缓缓流过,滋润着上川、下川和集镇数千人畜,灌溉着川内数千亩农田。

人杰地灵的马鞍,流传着许许多多的美丽传说,“马鞍”就是由古代传说而命名。

距马鞍川西北部20余公里处海拔1200余米高的白家山中,有一座怪石嶙峋的山峰,半山腰中有一溶洞,洞口狭小,而洞内却别有洞天,有天窗、石钟乳、清泉,洞内洞洞相通。相传很久以前,洞内有一匹烈马修仙得道数百年。一日,沉睡的烈马惊醒,想到洞外溜溜。于是烈马从洞中挤出,在温暖的阳光照耀下,经和煦的山风一吹,烈马抖了抖鬃毛,昂首长嘶一声,奋蹄腾空,一路从白家山中飞奔而出。当飞奔至马鞍川时,烈马身上的一匹金鞍滑落坠地。由于烈马飞奔速度太快,行至离马鞍川六七余公里处的马鞍关时,烈马才发现马鞍失落,于是,从马鞍关调头返回寻找。在马鞍川找到金鞍时,恰遇路过的二郎神,二郎神对风景秀丽,民风淳朴的马鞍川情有独钟,有意将金鞍留于此地,造福方圆数里百姓。经二郎神点化后,烈马弃鞍于川中,返回洞内继续修行。

数百年后,人们根据传说,把烈马修行的地方取名为烈马洞村,把金鞍坠落的开阔的地方取名为马鞍川,以当地政府所在地为界,以上为上川,以下为下川,把烈马调头的狭隘的山口取名为马鞍关。

(闵传杰搜集整理)

关于课题《农村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

阶段小结

2006年6月13日,《农村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课题组在羊尾小学举行课题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课题组成员有县教研室副主任张光印、小学高段语文教研员吴世定,春桥小学语文教师黄艳、土门镇小学教师张启银、柯晓红、观音镇小学教师韩久坤、费荣林、周代英、马鞍镇中心学校教研员闵传杰、羊尾镇中心学校教研员李永寿、羊尾小学教师陈世军、段维兰等。课题组负责人吴世定主持研讨会,会上,土门镇小学教师柯晓红汇报了参加全省首届阳光杯作文论坛的情况介绍,课题组成员分别汇报交流了近一阶段研究情况。现将汇报的课题研究情况小结如下:

1、农村课程资源开发,带动了教研活动的 健康有效的开展

随着课题《农村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各校课题组成员在教学工作中以课题为核心,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把课题研究推向深入。观音镇中心小学语文教研组开展专题研究农村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在教研组成员的带动下,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学校已初步构建了“亲近乡土”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资源体系:四年级为《我爱我家》,高段为《我们的学校》《观音的由来》《龙花会的传说》 《天宝山的传奇故事》,其中五、六年级的已装订成册。马鞍镇中心学校高度重视农村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组织编写《马安的传说》作为乡土教材之一。今年上半年,在全镇范围内广泛征集地方传说、民间故事等文章100余件。参入搜集创作的有教师、学生和社会人士。中心学校还和镇政府网站联合,开出“民俗风情”专栏,专门发表搜集整理的文章。土门镇中心小学课题组成员经常常在一起研究、探讨、集体备课,设置语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

2、农村课程资源开发,促进了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延伸与发展

教师作为课程组织者和实施者,要善于发现、开掘语文课程资源的途径,要做开发与利用资源的有心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各种语文课程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开发地方课程资源,对于农村地区来说更显得尤为重要。

土门镇中心小学结合课题研究,从三个方面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一是开展“开放性识字教学”。二是利用学生独特的生活经验,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三是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拓展语文学习的时空。

马鞍镇小学教研组把乡土资源与教学过程进行了有机地整合,一是备课时预设乡土资源内容;二是课前导入引用乡土资源内容;三是课中讲课穿插乡土资源内容;四是以例讲解运用乡土 资源内容;五是课后实践体验乡土资源内容。

观音镇小学教研组开发“亲近乡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资源。一是活用学校资源。二是活用乡土资源。包括自然类乡土资源、社会类乡土资源、人文类的乡土资源等。三是活用民间传说资源。组织学生进行了“民间掌故”方面的挖掘。四是活用风俗民情资源。

羊尾镇小学语文教师为让学生从小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关注社会,维护社会,一是深入村镇文化环境,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二是参加校外活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三是参观自然风景,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学期我们《农村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课题组成员充分发挥了地区优势,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丰富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了语文学习空间,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收到了良好效果。

3、农村课程资源开发,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知识,开阔了学生视野

农村课程资源开发,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感受和体悟到生活的丰富多彩。羊尾镇小学教师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现成的资源增长知识。如收集化肥袋,认识“氮、磷、钾”“碳酸氢铵”“尿素”等字;收集粮食袋,认识“面粉”“大米” 等字;收集种子袋认识“种子”“小麦”“玉米”“高粱”等字。这一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们不管看到什么,都要追根求源。观音镇小学教师利用双休日有意安排学生“到菜市场去讨价还价”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到书店帮售货员推销书籍”学会帮别人介绍书中的故事情节,体会售货员的艰辛等。到学校后专门设计这类“口语交际”先让学生演练,再写下来。马鞍镇小学教师让学生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亲眼所见的动物,如温驯而又勇敢的猫、顽皮可爱的狗、贪吃贪睡的猪、盘绕葡行的蛇、攀腾跳跃的鼠、安闲勤劳的牛、善良纯朴的羊、善游喜戏的鱼、飞翔欢唱的鸟、善建筑、爱弹琴的蟋蟀等动物的外貌和生活习性。土门镇小学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对溪流、小河环境调查,家乡特产新闻发布会,英雄故事会,采访家乡种养能手等等,使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学习语文。

各地课题组成员汇报后,课题组负责人吴世定对下一阶段课题研究作了具体安排,要求各地课题组成员对前一阶段的研究进行归纳分类整理,可按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风习俗、名胜特产、文化遗存、红色记忆、生活哲理、谚语俗语等收集归类成册,使已开发的农村课程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最后,县教研室副主任张光印对课题组成员提出了要求,希望课题组全体成员加强学术交流,通力合作,力争在2007年底完善资料,向市课题研究委员会申报结题。

第二篇:丰富、智慧的课堂—初中历史教学内容处理与课程资源的开发

本主题要探讨的是:教学内容处理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从教学研究走向课程与教学研究,是当前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我国教师能力建设的迫切需求。教师要教教材,但不仅限于教教材,还要学会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这是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去取、补充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成为教师能力发展的重要领域。

先对本主题做一个限定,这里所说的教学内容的处理是 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普遍存在问题的内容或者对于某一学科知识体系中特别重要内容的处理,所说的 课程资源开发,主要指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不包括校本课程资源。以上是从宏观方面对这一主题进行的解释。下面结合初中历史学科进行导读。

一、教学内容的处理

历史教科书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在历史教学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当历史教材内容呈现出跨度大、跳跃性强、难度高、内容多的变化时,需要我们反复思考:怎样依据课程标准和依托教材,怎样合理使用教材,也就是将教材教学化,一个单元、一节课如何进行整合教材和整体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恰当地对教材进行取、舍、增,以凸显历史发展的整体感„„这无疑是对历史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严峻挑战,要求教师需从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目的出发,对初中阶段所学习的历史内容(单元、课等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以引领学习者实现有效地学习。

在这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中,强调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是用教材去教历史而非教教材。用教材教历史就需要认真研读历史课程标准,准确理解学习要求,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关于对教材的整合,在教改实践中产生了六个方面的思考。第一,依据课程标准,将所学习内容(本着)按照系统性、层次性的特点重新“建构”,使其既有整体感,也就是能够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成知识网络,又能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概括地说,就是形成对其内在逻辑关系的梳理以及对原本零散知识的串接整合。

第二,落实三维目标,将史实、史论、史法进行有机的整合。史实知识的构建固然是历史教学的基本要素,但掌握思考历史问题的角度、学会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更是不可或缺的内容,教学中巧妙地渗透史论、史法,有助于运用更多的史实,以获取更为深刻的、全面的、理性的历史认识。

第三,理解教材中整个单元的基本内容和各课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系,大胆合理的对教材内容进行专题式整合,以一条主线进行一个全局和整体的设计,使学生对相关知识既有宏观的认识和把握,从而更好地理解具体历史现象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影响。

第四,注重 学科内的综合。将中国历史置于世界历史之中,进行中外历史的整合,既能时刻了解中国在世界的位置,又凸显“世界史”的真正含义,以弥补过去教材中国史和世界史相对分裂的不足,使学习历史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体现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发展历史的尊重和认同。

第五 , 在情境创设、重难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的不同层次、学生对所学问题的已有经验,多一些对教材处理方法的创新和整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增设必要的背景或图片、文字材料,以及学习过程中问题设计、探究主题等学习资源的整合,使之更加适合时代的需要和新课程的变革。

第六,注重学科内的综合和学科间的整合。历史学科不仅时空跨越大,而且包容其它学科的发展历史,特别需要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使教材内容跨越原“学科”间的道道鸿沟,最大限度地回归和体现知识的“整体”面目,实现跨学科领域的学习和综合 素质的培养。

许多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改变自己仅是教科书执行者的地位,日益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学科教学的建设者。总之,只有符合学习要求、适应学习需要的整合教材,才能真正实现学习目标的有效达成。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

在中学所开设的课程中,历史学科是拥有丰富课程资源的学科之一。按照课标要求,历史教学还应该运用大量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包括文字资源、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存等,这些资料不仅来自于学校或社会的图书馆、家庭藏书,在网络时代,还大量来自于互联网;甚至包括多样化的人力资源,比如:历史教师的引导,父母长辈的见闻,学生已有经验与知识等。资源的利用:①学生掌握 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② 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历史证据的意识和能力。在我们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中需要思考的是:

第一,要重视教师个体的智慧加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使用的资源并非不加思考照搬,即便是利用网络,收集和使用什么资料,并非是简单的资料搬家、影像播放,而是包含了历史教师的个人对历史的理解,对学生理解历史的了解,体现了教师的个人智慧和情感,是教师智慧加工的结果。不能只见资源,不见人。王希教授说:“我的观点就蕴含在我提供的材料之中。”

第二,资源是引导学生感受历史、认识历史的桥梁,并非目的,切莫本末倒置。

说到这儿,想起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法国年鉴学派历史学家雅克 • 勒高夫的话,他指出:历史学正在经历“资料革命”,并强调“一部电影”也属于史料的范畴。人类进入网络时代后,数字化和现代传媒技术对历史研究的革命性影响之一,就是进一步扩大了史料的边界,充实了传统史料的内涵。比如:影像作品已成为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这种情况同样巨大地影响到历史教学。这就是众多资源的开发。但是又带来了另一方面的问题,历史教学为眼花缭乱的资源所绑架,学生更喜欢图像资料而疏远文本资源,缺少历史思考,使得历史学科的本质受到伤害。

接下来,我们将以两个老师为课例,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上进行探讨。我们给大家展示的两节课例课,一节课的执教者是西安的张艳老师,另一节的执教者是北京年轻的费小建老师,他们的教学都各有特色。当我们走进他们课堂的时候,我们应当怎么去观察、评析这两节课呢?特提出以下问题,请带着问题思考:

1.他们在教学内容处理上是怎样做的?把握了哪些原则?

2.统计一下他们在课上使用了哪几种课程资源?您认为处理最为精当之处是哪?对您有什么启发?

3.根据您的教学经验或思考,您认为两节课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上还有哪些可以进行再设计?请提出您的想法。

教学设计

课例名称: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 8 课“辛亥革命” 讲课教师: 张艳(陕西省西安市爱知中学,中学高级教师)【学情分析】

1.学习需要分析: 学生希望历史学习能“有效性”和“有趣性”兼备。“有效性”帮助他们获得好成绩,“有趣性”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拓展视野,加深对人生和社会现象的理解。

2.学习特征分析: 初二学生能初步进行理性思考,但更喜欢直观形象的学习方式。

3.知识经验分析: 恰逢辛亥百年,《建党伟业》和《辛亥革命》等影视作品和新闻宣传,学生对辛亥革命有些认识。古代史所学的帝王专制和本单元前面知识为学生理解辛亥革命奠定知识基础。【课程标准】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材分析】

1.本课在中国史地位:辛亥革命是中华帝国到中华共和国的转折点。2.本课在中国近代史地位:辛亥革命为全面孕育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习俗)奠定基础。

3.本课的单元地位:本单元主题是“近代化的艰难起步”。辛亥革命上承戊戌变法,下启共和政治大门,此门一开革命洪流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4.本课各子目间的关系:第一子目“孙中山创立同盟会”是辛亥革命的原因,第二子目“武昌起义”是狭义辛亥革命的爆发,第三子目“中华民国的成立”是辛亥革命的结果。【教学重点】

学生知道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教学难点】

1.学生对三民主义内涵的理解。2.学生对辛亥革命历史影响的全面理解。【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史料对比、分析和老师点拨,知道孙中山的救国方式(民主共和国)、革命理论(三民主义)和革命实践(武装起义),感受孙中山“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爱国精神,以及革命党人坚强不屈的革命意志。

2.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分析《武昌起义后的形势图》,知道武昌起义的时间、主力、结果和影响。通过聆听老师讲解西安辛亥革命的乡土资料,感受武昌首义后革命浪潮的迅速发展,了解武昌首义的历史功绩,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3.学生在老师引导下通过阅读课文、分析史料、回答问题、课堂讨论以及师生对话,从“ 世界对比看辛亥”、“清朝对比看辛亥”、“王朝对比看辛亥”、“当今联系看辛亥”、“民国初年看辛亥”、“孙中山看辛亥”、“我来看辛亥”七个不同视角 全面地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会全面思考历史现象的方法。树立从专制到民主是人类历史进步的政治价值观,并感受到中国 民主政治道路的曲折性和艰难性。【 教学策略 】 一是为激发学生思考而教学,二是为触动学生灵魂而教学。教师紧扣“思维”和“价值观”目标,以史料为基础,以问题为牵引,以价值为导向,以思维发展为核心,通过师生分析史料、剖析问题、深度谈话、讲解引导的方法,举重若轻地让“辛亥革命”变得通俗易懂、直观形象,老师力求像武侠小说中的“高人”一样帮助学生打通历史知识、生活经验、现实社会之间纵横交错的历史筋脉。【 教学方法 】

史料分析法、问题情境、谈话法。【 学法指导 】

1.学生知道分析历史事件的有效信息是“七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影响)。

2.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来认识历史现象。3.学会用历史学科的语言来概括、准确回答问题。【 流程线索 】

一、救人梦——救死扶伤

二、救国梦——共和之梦 .色彩斑斓的救国梦——对比李鸿章、康有为和孙中山 2 .救国理论——三民主义 3 .革命实践——反清活动 4 .首义成功——武昌起义 5 .“共和之梦”实现了吗?

三、梦想留言 【 板书设计 】

【 教学流程 】

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梦想,100 多年前有个叫孙中山的人,他的梦想是什么呢?我们一起走进孙中山的梦想世界。

(设计意图:从孙中山梦想导入,直接简洁,拉近辛亥革命与学生的距离。)新课教学:

一、救人梦——救死扶伤

老师讲解:孙中山出生于近代革命浪潮的中心广东省香山县的普通农家,家境贫寒。12 岁时在兄长资助下,到美国檀香山就学达 5 年之久。回国后,见村里病者求神服食香灰,他和朋友遂分头将神像捣坏,因而出走香港读书。不久转学到中国第一家西医院——广州博济医学院。毕业后,孙中山曾在澳门、广州设馆行医,医术高明。穷苦人求医,他免收诊费,赠送药品。在行医过程中,孙中山接触广阔的中国社会,他看到了什么呢?吸着鸦片的男子、裹着小脚的女子,畸形的脚背后是畸形的人生;贪污腐化、封建保守的官员们、备受压迫麻木不仁的穷苦民众。

设问 1 :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孙中山认识到“中国现状之危,我人当起自救„„必须先从改革政府入手,否则休谈其他。”28 岁时,孙中山的梦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个别回答)

(设计意图:梳理孙中山的早期人生经历,整合出从“医人梦”到“医国梦”的主线,拉近伟人与学生的距离,突出孙中山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二、救国梦——共和之梦

1.色彩斑斓的救国梦 设问 2 :近代史上中国人的救国梦可谓色彩斑斓。李鸿章的救国梦是什么?康有为的救国梦是什么?孙中山的救国梦又是什么?服饰差异从某种程度上体现着他们救国梦的不同,对比三人服饰,想一想他们的救国梦有什么不同?(学生个别回答)

(设计意图:把第二单元前两课的内容整合近来,一是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二是引导学生知道救国是近代中国的主题,各阶层都尝试过不同的救国方法。通过对服饰的辨别,引导学生知道通过观察人物服饰来分析历史现象的方法,认识到孙中山彻底的反清革命态度。)2.革命理论 —— 三民主义

设问 3 :怎样才能实现共和之梦呢?孙中山认为当时的中国存在三大弊病。为此,孙中山又开出了哪三个药方?(学生个别回答)

(设计意图:此材料是课本上的原文,课本材料是课程资源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本课难点所在。学生通过阅读史料,寻找史料中的关键词,师生共同分析,能够把同盟会 16 字方针和“三民主义”对应,并理解“三民主义”的含义,老师重点讲解民生主义。)3.革命实践 —— 反清活动

设问 4 :心动更要行动,孙中山和革命党人进行了哪些反清活动?(学生个别回答)

老师讲解:反清起义中,孙中山领导革命党人“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正如他说:“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像孙中山这样坚强的革命党人还有很多,比如:这位辛亥烈士是谁?(展示秋瑾照片)跨马携枪 的鉴湖女侠——秋瑾,她本是大户人家的少奶奶,后来去日本留学加入革命党,回国后在浙江准备起义过程中被抓捕,在刑场上,当时清廷监斩官面对着这么一个年轻的女子,两个孩子的母亲,都很不忍心而秋瑾从容就义,死时年仅 32 岁,当时她的大女儿仅 6 岁。

(设计意图:用“反清大事年表”引导学生熟悉课本基本内容,勾画重点,感受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愈挫愈奋的革命精神和坚强意志,补充课外资料秋瑾,引导学生从女性、母亲角度来更深刻感受辛亥志士的革命精神。)4.起义成功——武昌起义

设问 5 :经过 16 年不懈的努力,终于在 1911 年武昌起义枪声打响了!大家在书上找一找武昌起义的时间、主力、结果和影响?(学生集体回答)老师讲解:武昌首义后一个月,18 省中 14 省都宣布独立,清政府统治实际上已经土崩瓦解了。看《武昌起义后的形势图》,南方独立第一省是湖北省,北方独立第一省在哪儿?(学生齐答)陕西省在武昌起义后第 12 天宣布独立,走在了时代前列。补充西安辛亥革命的史料(如后宰门、端履门、西华门、新城广场的来历),说明“辛亥革命”的概念。(广义辛亥革命和狭义辛亥革命)(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看教材,迅速提炼有效信息。补充乡土历史的课程资源,有利于学生了解武昌起义后的革命浪潮,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对家乡的热爱。)5.“共和之梦”实现了吗?

设问 6 : 1911 年 12 月,宣布独立的 17 省代表云集南京开会,1912 年南京临时政府宣布新政权诞生了,这个新政权创建的时间、国都、国名、国家元首名称、国家领导产生方式是什么?(学生集体回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阅读课本,找到中华民国的基本知识点。)视点一:世界对比看辛亥 材料 1 :

一个新的中国诞生了!不管她的未来走向何处,不管她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过渡期有多长,我们都不能忽视一个共和制的中国诞生了!

——美国远东问题专家布朗(1912 年 3 月 30 日)《辛亥革命》 材料 2 :中华民国是亚洲第一共和国。

设问 7 :布朗用了一个重要词“新中国”,与以往封建王朝相比,中华民国“新”在何处呢?(学生回答)

老师讲解:从世界范围看,全球那么多国家,选择共和制的国家屈指可数,美洲有美国和海地,欧洲有法国,而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就是中华民国,日出东方,在封建统治最深厚的亚洲独树一帜。视点二:清朝对比看辛亥

材料 1 : 国旗:清朝龙旗图 pk 民国五族共和旗图 国徽:清朝龙徽 pk 民国青天白日国徽

权利中枢:紫禁城金銮宝殿 pk 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 权利结构:皇帝集权图 pk 五权分立 视点三:王朝对比看辛亥

材料 1 :“天下受命于天子”,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材料 2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居住、出版、言论、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弹劾总统的权力。——《中华民国约法》 材料 3 :

设问 8(师生问答谈话):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这个“中国”也很“新”。比如:与清朝对比,清朝国旗是龙旗,国徽是龙徽,龙象征谁呀(学生答)?清朝的权力中枢是紫禁城金銮宝殿,这个位置上能坐几个人(学生答)?他手握天下所有的权利。民国的国旗是五族共和旗,国徽是青天白日徽,权利中枢是临时参议院,国民通过选举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参与国家管理,国家实行“五权分立”。放在几千年的封建王朝来看,原来是“天下受命于天子,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现在大家观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哪些词比较抢眼(学生答)?过去是一见圣旨到,第一个动作是下跪,几千年王朝是家天下,是中华帝国。现在发生什么变化了呢(学生答)?最终是民众地位也发生变化,过去一提到“民”,几乎没有好词和它搭配,动不动就是“小民”、“草民”、“贱民”、“刁民”等,现在变成了什么“民”呢(学生答)?与中华帝国相比,共和国在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个体回答)

设问 9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是什么呢?大家看书上怎样说的?(学生齐读课本 , 老师投影展示)谁能用最少的字数归纳出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学生个体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用最简练语言归纳辛亥革命历史功绩”环节,帮助学生不断提炼、修正思维和语言表述,提高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帮助认识到辛亥革命最重要的历史作用,学会用提炼关键词的方式来记忆历史。)视点四:当今联系看辛亥 材料 1 :官方对于孙中山的纪念图片:台湾国父纪念馆、大陆南京中山陵、新加坡晚晴园孙中山像、北京天安门广场孙中山像。

材料 2 :民间对于孙中山的纪念:南极中山陵、国服中山装、西安中山门,广州、青岛、武汉、上海、南昌、湛江等地都有“中山路”;以孙中山“民生思想”起名的企业名称图片(如民生银行、民生百货、民生药业)。

(设计意图:补充现代有关辛亥革命的历史遗迹史料,现实生活中三民主义的痕迹,让学生感受辛亥革命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视点五:我看辛亥革命之一

设问 10 :那孙中山“共和之梦”实现了吗?我们来看民国建立初期的中国社会,现在请大家举手表决?(老师统计表决结果,学生阐述观点)视点六:民国初年看辛亥

设问 11 :孙中山的“共和梦”实现了没有?大家观点不一,没关系,我们历史学科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让我们回到民国初年的中国去看一看!看完这些新闻,大家想一想,“共和梦”实现了吗?为什么?(学生同桌讨论后,个别回答)设问 12 :根据这些新闻,谁能概括民国初年的社会特点?(学生个别回答)(设计意图: 1.通过补充多角度的典型史料,帮助学生从古、今、中、外的纵横对比中全面地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会全面思考历史现象。并树立从专制到民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进步潮流的政治价值观。2.当学生感到辛亥革命影响非常巨大,情感张力很强的时候,话锋直转,通过典型的冲突史料的补充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帮助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现状,感受中国民主政治道路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同时感受到辛亥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三、梦想留言

视点七:孙中山看辛亥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

老师讲解: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开启中国社会进步潮流的闸门。但另一方面,用十几年辛亥革命来解决中国 2000 多年封建帝制积累下来的社会问题,现实吗?孙中山毕生都为之奋斗,1925 年 59 岁的中山先生在生命弥留之际留下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的遗言。视点八:我看辛亥之二

设问 13 :今年是辛亥革命 100 周年,假如有人问你“什么是辛亥革命”,就好像别人问你“什么是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你心目中的辛亥革命,咱班男女生 PK 一下,看看多少种对辛亥革命的理解版本!(设计意图: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激发学生思维,利用学生在本课的学习认识和体验,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看法,形成学生之间的观点汇聚,感受到多角度的魅力,最终把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老师总结:同学们答案角度很多,以后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见识的增长,答案会更多,因为历史没有句号,只有不断的问号!

教学反思

课例名称: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 8 课“辛亥革命” 本课教学的优点:

一、有效开发课程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历史教科书只是给学生提供了历史知识的框架,并非历史本身。而且课程资源以其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给予了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加之许多内容贴近学生,丰富的历史课内容和情趣,激发学习兴趣。历史老师要善于广泛搜集利用课程资源。

(一)利用核心课程资源——历史书

上课既要“仰望星空”有高远的教育价值立意,也要“脚踏实地”以教材为基础,充分发挥教科书的核心资源作用。本课利用了教材上孙中山的头像、三民主义材料、《武昌起义后形势图》、《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开幕式典礼图片》、每课一得补充、自我测评中孙中山反清革命主要事迹年表等课本的材料,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特别是在“三民主义”和“辛亥革命历史意义”这一教学重难点处理上,通过老师讲解,让学生阅读史料和课本原文,并善于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和总结。

(二)利用贴近生活的课程资源——乡土历史、国旗国徽、历史遗迹等

历史就是生活,当学生觉得历史越近,就越有学习兴趣。本课教学中老师选择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和情感的课程资源。

(1)补充乡土历史资源,讲述辛亥革命中的西安时,补充新城广场、后宰门、端履门等地名来源。

(2)补充秋瑾资料,从学生熟悉的女性、母亲角度,突出辛亥志士革命精神。(3)补充民国与中华帝国时期国旗、国徽、国家权力中枢、跪拜图、握手等图片,对比突出辛亥革命与中华帝国时期的差异。

(4)补充中山装、中山站、孙中山纪念堂、天安门广场、民生百货宣传画等生活中常见图片,突出辛亥革命在今天生活中的影响。

(5)补充辛亥革命后社会生活图片和诗歌材料,突出辛亥革命对女性思想的影响。

(三)利用课堂临时形成的课程资源——学习中的生成性问题

学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生成性资源,反馈出学生真实的认识情感和想法,是非常宝贵的生成性资源。在本课教学中,老师利用对话法,层层深入,如:对辛亥革命意义的浓缩和概括、对共和梦是否实现的讨论、对用自己语言表达辛亥革命历史意义。尽量捕捉和挖掘学生生成性资源,不浪费师生课堂交流中磨砺出的珍珠。

二、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教学主线的整合

本课课程资源丰富,古今中外、课内、课外资源比较驳杂,老师以“梦想”为主线,以人物为主线。教学时改变单纯按照课文子目的“原因—过程—结果—影响”顺序完成教学内容的老套路,按照救人梦——救国梦——梦想留言的顺序,以贴近学生认知和兴趣的方式重新整合教学内容。通过孙中山的人生选择、人生追求、人生遗憾来贯穿辛亥革命这段历史。2 .核心问题的整合

全面看待“辛亥革命历史意义”是本课的重点,相关图片史料比较驳杂。教学时设计核心问题来统领材料。问题一“古今中外看辛亥”突出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的意义,问题二“共和梦实现了吗?”突出辛亥革命进步性以及遗留的历史任务,这样线索清晰,重点突出。

三、引导学生形成“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历史学习要避免在知识记忆层面打转,要让亲身体验、感知学习与认知的过程。本课教学老师没有讲解浮于表面的记忆性知识,而是给出方法,让学生自己去了解,例如:“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和影响”。重点的历史结论如“辛亥革命的意义”等不是老师直接给学生的,而是学生通过史料分析、图片对比独立思考或讨论探究后得出结论。

本课以史料为基础,以问题为牵引,以价值为导向,以思维发展为核心,突出探究式学习方式。本课教学中不足之处:

1.对“过程与方法”中学生学习方法的归纳总结不够突出。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虽然教学过程中有学法指导,但比较散乱,老师应在下课前进行方法总结,以加深学生印象。2.对学生课堂生成性问题引导不够及时到位。

例如:某学生在回答“共和梦是否实现?”时说:“不光从以前的事件上可以看出来共和制没有真正实现,就是现在社会上的贫富差异也很大,而且也是没有彻底实现民主自由的一个社会,所有呢,他那个共和梦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实现。”,对于学生提出“今天都不是彻底民主的自由社会”这个尖锐的观点,老师引导不到位。

3.教学内容设计地有些多。

有些班级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内容要更简洁一些。

教学设计

课例名称: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 9 课“新文化运动” 讲课教师: 费小建(北京市清华附中,中学二级教师)

一、教学背景分析

本节课定位于第二单元近代化探索。近代中国内忧外患,“既要挽救民族危亡,又要奋起追赶世界先进文明,使命复杂而艰难”。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历经器物变革、制度变革后勇于掀起思想解放旗帜,承担历史使命,积极回应了“救亡”与“启蒙”的两大主题。新文化运动不仅传播了“民主”与“科学”的精神,更加专注于“人的独立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革命后继续推动中国历史的前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反观社会现实,力争使学生在培养独立自由精神与责任意识等方面形成共鸣。

数年来,学界对以《新青年》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之历史叙述,材涌新出。与此同时,对《新青年》的诠释不绝如缕,更有历久弥新的趋向。依据存留下来的七卷《新青年》文本解读其思想内涵仍是根本出发点。然就历史课本身而言,要对这段历史以“同情之了解”的态度出发,试图解读一本杂志如何成为影响时代的凯歌,甚至成为了一场“运动”。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思想演变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参看以往课例,笔者认为还有诸问题没有弄清楚: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因素有哪些?陈独秀等人所提倡的思想主张之间的逻辑关系何在?“民主”和“科学”的历史语境如何解读?《新青年》的受众群体如何等等。初中历史新课标对《新文化运动》的学习要求是: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样一来,教师要在弄清楚历史轮廓的基础上形成知识认知。这实际上是对教师专业素养的一种挑战。基于以上认识,我将教学目标设定于: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现实)、兴起(兴起标志、活动基地、代表人物、指导思想、运动的性质);②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四个提倡四个反对”的彼此关联以及核心问题);④明确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定位。

2.过程与方法: ①学生通过运用史料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进行分析,提高阅读理解史料、提炼要点的能力,以及深入分析历史事件本质的能力。②学生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内容的脉络关系进行理解和推导,并结合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思考,渗透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③学生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局限性的扩展分析、讨论,思考关于传统文化对国家现代化进程的作用,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事件、以史为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学生通过学习新文化运动,认识民主与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②学生通过了解新文化代表人物的经历,体会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无畏探求真理的精神,值得今天的青年人学习;③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讨论,认识珍视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的时代意义。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以及历史影响。

教学难点: ①新文化运动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②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激烈反传统。

教学方法: 讲授法、史料教学法、图片教学法。

二、教学流程设计 展示思维导图:

教师讲解: 1840 年成为近代中国的转折点,从此国人开始对民族命运思考和探索。面对西方的船坚利炮,林则徐、魏源等人开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火炮、轮船、养兵练兵之法。此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了近代军事企业。然而,甲午海战宣告了这次尝试的惨败。此后国人开始反思仅仅停留在器物层面是不够的,还需要制度的完善。于是相继出现康梁维新变法,直至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可谓给予民众巨大希望。但这是否就能挽救中国的命运了呢 ?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段历史。

设计意图: 中国近代史即新陈代谢之过程,本部分以近代化历史进程为线索,既回顾已有知识,又梳理宏观框架,给学生一个宽阔的视野,明确本课主题的时间与空间定位,有助于在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来评价近代化历史进程。

展示图片及材料:

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 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 旧心理 运用 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 全人格 的觉醒。——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论》

1914 年 9 月,袁世凯率领百官,在孔庙“祭孔”。

结合史料,教师讲解: 辛亥革命结束了帝制,但并未因此换来民主制度在中国的实现,反而出现了政治失序、乱象跌出的局面。民国初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思想上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社会上还有许多人在无望之际烧香拜佛,使许多腐朽之物沉渣泛起,到 1915 年复古逆流弥漫整个中国。人们所希望的民主共和成为招牌,甚至连招牌都挂不住,造成巨大的心理落差。正如梁启超对辛亥革命的反思,社会文化应该是整套的,仅有制度是不够的。暮色沉沉的中国亟需一场思想的洗礼。既要有新制度也要有新国民,以达到全人格的觉醒,即国民性的改造。

设计意图: 课堂导入讲究“凝神、起兴、简练、点题”。材料以梁启超口吻讲述了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状况:一方面,作为共和国的总统、总理和各级管理者们,大都刚刚摘去清王朝的顶戴,很难迅速由皇帝的臣子转变成为现代国家的管理者。因此,共和国很难迅速走上国家管理的现代化轨道,而是不自觉地就会按照专制王朝的旧例行事。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是国家的主人,因而既不清楚公民的权利,也不清楚公民的义务,更不知道应该如何对待自己花钱雇佣的国家事务管理者——官员。他们仍然以草民自居,习惯于自居奴隶的地位。总之,当时的中国已经建立起现代的政治体制,而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却与之相去甚远。结合图片与材料引导学生直接提取信息,概括材料,探究新文化运动出现的背景。

教师设问,学生思考:作为知识分子改造国民性最好的途径在哪里呢? 预设答案:创办杂志,办报办刊!

过渡:其中有一个刊物在近代影响较大,那就是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

一、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展示图片:

结合史料,教师讲解: 陈独秀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早年留学日本,曾参加反抗清政府和反对袁世凯的斗争。1915 年 6 月陈独秀从日本回到上海,深得同乡好友上海亚东图书馆经理王孟邹帮助。9 月 15 日《青年杂志》正式创刊。

教师设问,学生思考:请看中间这幅图片,大家能想到上面的“ LA JEUNESSC ”字母是什么意思吗?

预设答案:青年。可见《青年杂志》关注的社会主体就是青年。

教师讲解:1916 年起,《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寓意很明显,“赋予青年新的思想”。陈独秀创办这份杂志的目的是什么呢? 展示史料:

学生齐读,设计问题: 结合材料分析陈独秀为什么把社会的新陈代谢寄希望于青年人?

预设答案: 青年群体的特点是新鲜活泼。青年和社会的关系,犹如细胞和身体的关系。身体的新陈代谢是用好的细胞替代坏的细胞。社会的新陈代谢是用青年驱逐陈朽腐旧的败亡分子。明确创办杂志的目的在于鼓励青年为国家新陈代谢自觉奋斗!

二、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形成1.蔡元培再造北大 展示图片:

教师讲解:1917 年陈独秀被北大聘为文科学长。杂志社也随即前往北京大学。展示图片:

结合图片,教师讲解:这里我们提到的“北大”,并非今天络绎不绝参观的北大校区,而是座落于五四大街的“老北大”。老北大主要有三个校区。最早的校区可追溯到京师大学堂,也就是图上的“北大二院”,主要供理科使用,之后成为北大理学院。下方的北大一院,也就是五四大街的“红楼”,文、法两科在这上课。今天已经成了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再往南约 500 米是北大三院,主要用作男生宿舍。五四运动时期学生就是在这儿的礼堂集会。展示图片及史料:

结合材料,教师导读: 当时主掌北大的是蔡元培。旧时北大可谓官僚养成所。他不满足于这一现状,认为大学不是培养官老爷的地方,而是求高深学问的地方。为了改变北大浓厚守旧的氛围。他主张,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

教师设问,学生思考: 结合材料用简炼的语言概括蔡元培的思想主张。预设答案: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过渡: 在这种思想主张下,北大教坛中既有旧式学者,也有新思想的代表。2.新文化运动阵营 展示史料:

结合图片,教师讲解: 上面这幅图原名《宽容》。从画中可以看出当时北大的教员分为两类:一边是海归教授西装革履侃侃而谈,一边是长袍马褂瓜皮帽拖着大长辫子照样大摇大摆。

教师设问,学生思考: 蔡元培引进不同学术背景的人来北大讲学,目的何在? 预设答案: 鼓励各学科观点自由发展,新旧思想互相激荡。

结合史料,教师讲解: 蔡元培认为在思想自由、学术平等的方针下老师有自由研究的空间,学生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特点兴趣分别选课,接触到不同的学术观点、主张。通过比较对照,思考贯通,以启迪个人独立的思考。后来新思想的代表纷纷加盟《新青年》。于是以《新青年》杂志社编辑为代表的文化阵营在北大形成了。

过渡: 这些知识分子都宣传什么主张呢?我们来看下一个问题。

三、新文化运动的思想主张

展示史料:

要拥护那德先生 Democracy,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忠、孝、节)、旧政治(特权人治);要拥护那赛先生 Science,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中国戏)和旧宗教(鬼神);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 旧文学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结合史料,教师设问,学生思考: 结合材料指出陈独秀认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法宝是什么?

预设答案: 民主、科学(或德先生、赛先生)。

结合史料,教师设问,学生思考: 与民主、科学相违背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预设答案: 旧伦理、旧政治、旧宗教、旧文学。

设计意图: 几乎所有教材和研究论著中,凡谈“五四”新文化运动,必谈《新青年》;谈《新青年》,必提“民主”与“科学”;提“民主”与“科学”,必引用陈独秀一篇文章中的一段话。这篇文章是陈独秀发表在《新青年》 1919 年 1 月第 6 卷第 1 号上的《罪案答辩书》。对于这段文字的解读可谓五花八门,断章取义,很多细节问题没有考虑到,导致其内在逻辑的混乱与混淆。其一,陈独秀所谓的旧政治是什么?旧艺术和旧宗教是什么?国粹和旧文学又是什么?其二,陈独秀提出的“民主”、“科学”有何含义?笔者借鉴王奇生的研究,“民主”与“科学”在五四前早已流行,这里更多地充当陈独秀的挡箭牌,而不是《新青年》具体提倡的思想主张。

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展示图片及材料:

结合图片,教师讲解:陈独秀等人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尊孔复古的倒行逆施的黑暗现实进行了深刻反思,认为要改变旧制度、旧思想,彻底铲除专制和愚昧,只改变制度形式远远不够,因此,要特别强调民主精神的内核。

教师设问,学生思考: 结合材料分析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民主精神主要有哪些? 预设答案:平等、自由、宪章、人权。

过渡:只有具备了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启蒙思想以及理性实证等精神内核,才能实现所谓的“人权”。那么,专制得以存在的土壤有哪些呢? 2.专制土壤一: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结合图片,教师讲解: 在 1918 年 4 月 10 日,上海《时报》第 4 版刊登的是全版广告。这一版广告,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民国初年,在五四运动前夕,上海城市生活中特有的一种文化氛围。在这一版之上,除了大家所熟知的化妆品、药品广告之外,有一则广告看似无关。上海灵学会招募会员,研究“人鬼生死之问题”,上述内容凸显了民初上海市民模糊的宗教观念。迷信观念的存在使民众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遇事求神拜佛。破除迷信观念的武器是科学。科学本意指的是自然科学,陈独秀将自然科学之方法引进到一切自然的、社会的和人生的问题上,用于实现科学最大的效用。这时陈独秀所倡导的科学不仅有科学方法,还有科学的态度,科学精神。展示史料:

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尚尊严的地位,无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那个名词就是“科学”。这样几乎全国一致的崇信,究竟有无价值,那是另一问题。我们至少可以说,自从中国讲变法维新以来,没有一个自命维新人物的人敢公然毁谤“科学”的。

——胡适《科学与人生观序》

教师设问,学生思考:结合材料分析破除迷信后科学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呢? 预设答案:没有一个人敢公然诽谤科学。

结合材料,教师讲解: 自晚清以来,民主(民权、立宪、共和等概念)与科学经国人反复倡导,到五四新文化时期已成为知识界的主流话语。胡适《科学与人生观》一书的序言中肯定“科学”的地位。但对于“有无价值”的思考甚至缺乏。反观社会现实,中科院公民素养调查报告(仅为 3.27%)显示百年来中国人对科学奉为神灵,是既陌生又崇拜的敬而远之的态度所造成的负面影响。3.专制土壤二: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社会新闻:

教师导读,设计问题,学生思考: 结合材料,请同学们分析一下赵五贞的悲剧命运。

预设答案: 从外在的环境来看提倡包办婚姻,讲求媒妁之言,不允许有独立选择权。内在的家庭因素也是家长制,子女要对父母言听计从,否则违背忠孝伦理。赵五贞所嫁夫君年过 30,又为再婚,体现了男女之间的不平等。加之赵氏没有人格独立见解,最终只能选择向命运屈服。在其悲剧命运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儒家纲常伦理。

结合图片,教师讲解: 右边这幅图展示了这对夫妇似乎是新婚不久,从二人彼此显得陌生的关系里,能够品出“男尊女卑”四个字的含义。男的两脚朝外撇着,站立的姿势很放松,至少在他妻子的面前他是世界的中心。女的却很拘谨,两脚并得紧紧的,且微微向里。从两人脚的站法,可以看出他们二人关系的尊卑。对于这桩包办婚姻,女人不得不顺从,她的脖子稍稍扭向了一边,说明她并没有从心里百分之百地顺从。展示史料:

儒者三纲之说,为吾伦理政治之大原,共贯同条,莫可偏废。三纲之根本义,阶级制度是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 别尊卑、明贵贱之制度者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与阶级制度极端相反,此东西文明之一大分水岭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教师导读,设计问题: 结合材料分析新道德与旧道德的区别是什么? 预设答案: 新道德强调自由、平等、独立之说,旧道德是维护尊卑、贵贱的制度,即不平等之制度。设计问题,学生思考: 历史上谁提倡这样的文化?代表人物是谁? 预设答案: 孔子。

教师讲解: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新文化阵营看来是为专制服务的旧思想的核心,因而提出打倒“孔家店”。展示史料:

他们虽然对孔教批评多于肯定,但殊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对孔子本人和孔教的价值评判实际上大都能够采 取一种一分为二的评判态度和立场,而并非如一般人印象中误解的那样,是不加区别分析地一概全盘予以否定或简单地予以蔑弃。“反孔”斗士们坚决反对膜拜孔子的偶像,而对作为一代哲人或伟人的孔子本人又是崇敬的。

——林存光《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孔子观念的根本改变》

教师导读,设计问题:结合材料说明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孔子的态度。预设答案:反对把孔子作为偶像崇拜和儒家伦理,尊重和崇敬孔子。4.破除旧思想载体: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展示图片:

胡适(1891-1962),哲学博士,一生获有 35 个荣誉博士学位。26 岁任北大教授。安徽绩溪人。

结合图片,教师讲解: 为了向大众宣传普及新思想和新主张,留美博士胡适小心翼翼地提出用口头白话改良书面文言的主张,并得到陈独秀等人支持,新青年也率先改用白话刊文。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下胡适的白话诗。学生齐读,设计问题: 大家认为这首诗写得怎么样啊? 预设答案: 打油诗。

教师讲解: 胡适尝试白话新诗,创作了《蝴蝶》等大量新诗,并收入《尝试集》。他的但开风气不为师的大胆尝试,为后来新文学的发展壮大探出了一条新路。此后新文学的成就出现在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展示图片:

结合史料,教师讲解: 陈独秀看到胡适的文章,立即在《新青年》上写文回应,提出《文学革命论》。从受众群体来看,主张贵族文学变国民文学。从语言撰写上看,主张陈腐、拗口的古典文学变新鲜、质朴的写实文学;从题材方面由山林文学变社会写实文学。展示图片:

结合史料,教师讲解: 不过新文学形式与新思想结合的典范要数鲁迅,他创作了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借狂人之口控诉了吃人的旧礼教和旧道德,大声呐喊救救孩子,在社会上影响很大。展示图片:

结合图片,教师讲解: 后来商务印书馆推出白话教科书,图文结合,生动活泼,比四书五经更受孩子们的欢迎,白话文也得到更广泛的普及,以至于时至今日我们读文言比外语更费劲。

学生回顾所学,教师归纳其内容的逻辑关系:

展示材料:

《新青年》从 1915 年创刊到 1922 年休刊,其间有 7 个年头。这 7 年,是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思想大解放的年代,是新旧思潮大激战的年代。《新青年》适应了时代的要求,指引着这个时代前进的步伐,培育了整整的一代青年。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袖人物,如毛泽东、周恩来、恽代英、蔡和森等都受过它的深刻和重要影响。

——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

结合材料,教师讲解: 新青年创刊七年,成为现代中国影响最大的杂志之一。新青年也教育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如五四时期青年学生毛泽东、周恩来都深受其影响。

展示图片及史料:

结合材料,教师讲解: 《新青年》影响和教育毛泽东、周恩来、恽代英等中共早期领袖人物。毛泽东的自述很直白地道出中国近代两次思想解放潮流,即维新运动与新文化运动前后相继关系,亦即新陈代谢关系。周恩来留学期间对从前所想的、所行的、所学者的一一否定,决定另辟“新思想”,求新学问,做新事情,实在是同“重生”、“更生”一样子了。

照应单元主题,引导学生完成表格,以明确本课在近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教师总结,学生思考: 以《新青年》为主阵地的新文化运动成为近代继维新运动后又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潮流,冲破了专制统治的思想牢笼,为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打下了基础。当然,诚如胡适日后回忆无不遗憾地说新文化运动虽然可以看作中国的文艺复兴,但成就远未及西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这场运动的成就和局限也一直影响至今。最后引用《大国崛起》总结这节课。展示材料: 一个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才会诞生伟大思想 ;

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才能拥有不断前行力量。

——《大国崛起》

布置作业: 制作一份以“新文化运动领袖人物”为主题的历史小报。内容要求:①每人制作 1 张 A3 小报(纸质、电子版均可)。②每组将小报精彩内容进行课堂展示。

设计意图: 大家共享交流彼此的学习成果,在近似的知识储备中产生思维的共鸣。通过课堂讲解,学生以已有知识为载体,自主搭建学习的平台,积极探究新文化运动中的其他领袖人物。他们关注的范围涉及到钱玄同、鲁迅、胡适等人物。这样一来,学生涵盖内容的层次已经远远超越课本,他们所了解的新文化运动也越逼近真实与丰富,他们的思想成果在小报中都有所展示。

三、板书设计

一、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1.背景

2.1915 年《青年杂志》 1916 年《新青年》

二、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形成 1.蔡元培再造北大 2.新文化运动阵营

三、新文化运动的思想主张 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课例品析

(一)品析教师: 张静(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中学高级教师)

张威(北京海淀教师进修学校,中学高级教师)

本主题的标题是教学内容的处理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从教学研究走向课程与教学研究,是当前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我国教师能力建设的迫切需求。教师不仅要教教材,而且要学会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这是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去取、补充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成为教师能力发展的重要领域。首先解释两个概念,一是教学内容的处理,首先看什么是教学内容?此处所说的教学内容的处理是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普遍存在问题的内容或者对于某一学科知识体系中特别重要的内容的处理。第二个概念是课程资源开发,主要指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不包括校本课程资源。

这两者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认为,第一,教学内容的处理是基础,只要搞清楚了什么是学生和教师普遍存在问题的教学内容或者重要内容,才能搞清楚这节课的“本”。其次,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要解决桥的问题。这是体现教学内容处理的桥,或者说是途径,是“末”。下面从这两个方面,结合张老师的课进行探索。

一、教学内容的处理

1.依据课标和学情,确定重难点

课标(2011 年版)要求: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将教学重点设定为 “知道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而将教学难点设定为“对三民主义内涵的理解,对辛亥革命历史影响的全面理解”,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用 16 分钟左右完成了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等史实的教学,其他时间都用于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的地位。2.教师对教材内容结构有清晰认识,史实逻辑清晰

教师将本课各子目间的关系定义如下:第一子目“孙中山创立同盟会”是辛亥革命的背景,第二子目“武昌起义”是狭义辛亥革命的爆发,第三子目“中华民国的成立”是辛亥革命的结果。3.通过历史细节的补充,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学生从中感受到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性以及革命志士愈挫愈奋,为国家人民牺牲的精神。

用“反清大事年表”引导学生熟悉课本基本内容,勾画重点,感受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愈挫愈奋的革命精神和坚强意志。

补充课外资料秋瑾,引导学生从女性、母亲角度来更深刻感受辛亥志士的革命精神。

4.本课难点之一: 对三民主义内涵的理解

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部分没有列入三民主义,对初二年级学生而言,三民主义也比较枯燥,难以理解,但教科书中有这一知识点。教师在这里的处理是学生通过中国同盟会 16 字誓词与三民主义相互印证来加深理解,教师重点讲解最艰涩的民生主义。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进行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学生是否理解三民主义与是否能突破本课另一难点,全面理解辛亥革命历史影响有很大关系,所以,将三民主义这一知识点纳入教学过程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民生主义与本课主线的关系不是特别密切,初二学生理解也比较困难,所以,在这里可以更为强调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尤其是民权主义。

5.本课难点之二: 对辛亥革命历史影响的全面理解

本环节占据了本课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学生在老师引导下通过阅读课文、分析史料、回答问题、课堂讨论以及师生对话,从“世界对比看辛亥”、“清朝对比看辛亥”、“王朝对比看辛亥”、“当今联系看辛亥”、“民国初年看辛亥”、“孙中山看辛亥”、“我来看辛亥”七个不同的视角全面地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对初中学生而言,无法一蹴而就地达到全面认识辛亥革命历史的目标,教师将这一任务分解,有效地降低了难度。

七个视角中,“清朝对比看辛亥”、“王朝对比看辛亥”、“ 民国初年看辛亥”是重点,前二者有重合之处,可以合并;“我来看辛亥”是对以上诸视角的综合概括。

课例品析

(二)品析教师: 张静(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中学高级教师)

张威(北京海淀教师进修学校,中学高级教师)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

1.充分开发历史课程的各种资源

形式多样,从来源上看,包括教科书、乡土史材料、教师资源、学生资源等;从形式上看,包括文本、图片、地图等。2.亮点之一:乡土史资源运用

教师展示《武昌起义后的形势图》,提问:南方独立第一省是湖北省,北方独立第一省在哪儿?学生齐答:陕西省。教师补充:陕西在武昌起义后第12天宣布独立,走在了时代前列。并补充西安辛亥革命的史料,如:后宰门、端履门、西华门、新城广场的来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知识经验及认知基础,将历史教学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此环节学生非常感兴趣,可以再加强一些。例如:不能光说国民党人的“破坏”活动,还要说贡献。

3.亮点之二:在重点教学环节运用课程资源

“民国初年看辛亥”采用文字、图片等形式资源,引导学生形象地认识中华民国建立之初中国的政治、社会生活状况。4.精选针对性、典型性强的资源

材料 1 : “天下受命于天子”,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材料 2 :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居住、出版、言论、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弹劾总统的权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 2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材料 1 的随意性较强,二者对比性不强,建议材料 1 修改。可以修改如下:

康熙皇帝曾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之。” ——摘自《东华录》

“民国初年看辛亥”采用文字、图片等形式资源,引导学生形象地认识中华民国建立之初中国的政治、社会生活状况。其中袁世凯称帝,最终失败,既可以说明辛亥革命后,封建思想仍有残余,也可以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而富商纳妾问题与本课主题关系不大。建议这一环节,运用以下故事:

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乎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恍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这有利于说明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及失败原因。

运用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的照片,引导学生通过辨别其服饰,得出他们不同的救国方法,认识到孙中山彻底的反清革命态度。这一教学环节设计符合初中学生从具象到抽象的思维习惯。尤其是从孙中山剪辫一事说明他彻底的反清革命态度非常形象,但对康有为行为的定义有所片面,因为为实现变法康有为还是进入了清政府。

5.可以更全面地开发学生资源

“我来看辛亥”环节是由学生说出自己对辛亥革命历史地位的认识。此前各项活动均为学生语言表述,此处如果能让学生设计辛亥革命 100 周年纪念海报等,是否有更大发挥空间,也有利于学生各项能力的提升。

课例品析

(三)品析教师: 张静(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中学高级教师)

张威(北京海淀教师进修学校,中学高级教师)

本主题的标题是教学内容的处理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从教学研究走向课程与教学研究,是当前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我国教师能力建设的迫切需求。教师不仅要教教材,而且要学会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这是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去取、补充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成为教师能力发展的重要领域。首先解释两个概念,一是教学内容的处理,首先看什么是教学内容?此处所说的教学内容的处理是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普遍存在问题的内容或者对于某一学科知识体系中特别重要的内容的处理。第二个概念是课程资源开发,主要指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不包括校本课程资源。这两者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认为,第一,教学内容的处理是基础,只要搞清楚了什么是学生和教师普遍存在问题的教学内容或者重要内容,才能搞清楚这节课的“本”。其次,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要解决桥的问题。这是体现教学内容处理的桥,或者说是途径,是“末”。下面从这两个方面,结合费老师的课进行探索。本课的课标要求: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执教者是北京清华附中 费小建 老师,费 老师使用的教材是北师大版,8 年级上册,第 2 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其中第1课是近代工业的兴起,讲洋务运动和民资企业诞生,第 2 课是维新变法运动,第 3 课是辛亥革命,第 4 课便是本课内容。本课共有三个子目,即陈独秀创办《新青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新文学的巨匠——鲁迅。

我们先来了解本课内容在这一历史阶段中的地位和作用。19 世纪下半叶到 20 世纪初,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在中国国门洞开和急剧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和社会风尚,开始了一场深刻的变革。洋务派开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甲午战争后,康有为、梁启超等掀起维新变法浪潮,之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清王朝的统治虽然被推翻了,但民主共和制度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人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开启了思想启蒙的闸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一、教学内容的处理

那么,依据本课的课标,哪些会是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呢,哪些是对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必须要解决的内容呢?我们可以先看一看费小建老师自己设计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以及历史影响。

教学难点: ①新文化运动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②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激烈反传统。

应该说费老师抓住了本课的核心关键内容,一是理解,二是认识,如果再把问题细化,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问题,我们把它们定为特定学习内容,即本课必须要引导学生共同解决的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形成历史认识。特定学习内容:

1.如何认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2.如何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以及新文化运动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3.如何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孔子的态度? 4.如何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5.如何认识本课在近代化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一)我们来看一看老师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首先以新文化运动内容的第一个方面:提出德先生为例。

我们先思考:学生在理解“提倡民主、反对专制”上有什么困难?教师是怎样解决学生理解的困难的?旧制度指的是什么?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民主精神是什么?老师是怎样引出赛先生的?这中间的逻辑是怎样的? 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展示图片及材料:

结合图片,教师讲解: 陈独秀等人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尊孔复古、倒行逆施的黑暗现实进行了深刻反思,认为要改变旧制度、旧思想,彻底铲除专制和愚昧,只改变制度形式远远不够,因此要特别强调民主精神的内核。

教师设问,学生思考: 结合材料分析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民主精神主要有哪些? 预设答案:平等、自由、宪章、人权。

过渡: 只有具备了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启蒙思想以及理性实证等精神内核,才能实现所谓的“人权”。那么,专制得以存在的土壤有哪些呢? 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二)新文化运动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思考:学生的困难是什么?老师是怎样解决的?这种方法有效吗?

学生回顾所学,教师归纳其内容的逻辑关系:

从以上的分析和展示可看出在教学内容处理上: 第一,先要了解本课在历史发展中的位置和作用。第二,了解学生学习上的困难。第三,确立教学目标。第四,引用必要的材料。

第五,提出思考的问题,启发学生解决难点。第六,要形成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建构历史的意义。

第三篇:地方课程开发计划实施方案

继续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工作,围绕市、区教研工作思路,开拓创新,扎实教研,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深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在品质; 增强服务意识,坚持为深化北仑课改服务,为推进高中课改服务,为基层学校服务,为师生共同发展服务;全面落实《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精神和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关于推进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意见,促进学校和教师进一步形成课程意识,大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以校本教研为基础,以教师成长为根本,着力研究课程实施的有效性,课程开发的多样化,综合实践活动的个性化和多元化;着眼学生的发展与需求,优化课程结构,规范课程开发,充分发挥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

第四篇:旅游资源丰富的贫困山区县旅游开发初探

旅游资源丰富的贫困山区县旅游开发初探

摘要:本文以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为例,通过对该县的文化资源、生态资源、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实地考察,从而探讨了类似于新宾县这样旅游资源丰富的贫困山区县发展旅游业的现实意义、有利条件,并为该类地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旅游资源;旅游开发;贫困山区

新宾县地处辽宁东部龙岗山区,占地4200多平方公里,人口31.5万。新宾是满族的祖居地、清王朝的发祥地,是满族文化的摇篮,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我国第一个满族自治县,境内拥有多处古文化遗址。素有“辽宁东部绿色屏障”的美称,生态资源极其丰富,是辽宁省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之一。但是,多年来,由于高度重视保护生态环境,新宾一直没有发展起像样的工业;加之地处山区,人均耕地面积少,所以新宾不仅是辽宁省15个贫困县之一,而且是国家级贫困县。笔者认为,像新宾这样旅游资源丰富而经济落后的山区县发展旅游业是其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之一。

一、新宾发展旅游业的优势1.文化资源丰富,清前史景观举世无双

1587年,努尔哈赤在新宾永陵赫图阿拉城建立女真国,从此奠定了清王朝三百多年的基业。新宾也因此由一个普通的山区县变成了历史名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女真人为新宾留下了众多的人文景观和历史古迹,其中最负盛名的是世界文化遗产之

一、清第一陵——清永陵,此外还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王朝的奠基之城——赫图阿拉城;有四位清帝东巡谒陵祭祖的御路;有建洲三关和夏园行宫。据不完全统计,新宾全县现共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古城池和其他古遗址67处。具备发展文化旅游的独一无二的资源优势。2.自然环境优美,物产丰富

新宾位于长白山余脉的延伸部分,森林覆盖率达到71.3%。境内四季分明、空气清新、山清水秀、风景怡人,自然风光十分优美。这里有林茂、水奇的省级猴石森林公园,有着富于神话色彩的启运山,还有号称“辽宁屋脊”的钢山。这些自然景观各具特色,风物宜人,开发潜力巨大。此外,新宾的山,除前述诸山较大外,大多不高,但物产丰富。春天,万物萌生之时,很多村落周围的山上开始长出各种山野菜,蕨菜、猴腿、青毛管、猫爪子、香椿、四叶菜等,品种极其繁多;秋天,山货更是丰富,榛子、核桃、松籽、山梨、山葡萄、糖李子、山里红、圆枣子(野生猕猴桃)、各种蘑菇等应有尽有。具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3.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新宾地处辽宁省东北部,和吉林接壤,距离铁岭、开原、通化、抚顺、沈阳等城市均较近,但由于地处山区,境内只有南杂木有火车通过,所以一度比较闭塞,但最近随着抚顺至新宾、新宾至通化等高速公路的修建以及新宾境内各主要公路的相继拓宽,新宾的可进入性越来越强。现在,新宾每天都有开往沈阳、抚顺、通化、铁岭等城市的客车。特别是近两年,私家车的猛增,这对于交通以公路为主的新宾发展旅游业是个极好的契机。4.人工种植和养殖业发达,特产丰富

近年来,新宾县政府依托自然优势,大力发展中草药种植业和动物养殖业。由于水质优良,生态环境好,新宾养殖的林蛙鲜美可口,营养价值极其丰富,远销国外。新宾因此成为全国唯一的“林蛙之乡”。新宾的人参栽培面积达10000多亩,产量居于全国第四位。此外,新宾的实用菌、药材、肉牛、绒山羊也因质量优良而先后被国家和省命名为“中国食用菌生产基地县”,“辽宁省林业、人参、生产基地县”。还有,新宾根雕、林蛙、山参、珍贵药材、陆地香菇、梅花鹿及珍贵的天女木兰和细鳞鱼等产品远负盛名。这些富于地方特色产品,有利于吸引科研人员和相关爱好者前去考察,如果宣传得力,开发潜力很大。

二、新宾发展旅游业的几点建议1.做大做强清前史景观游

清前史景观是新宾最具特色也是最重要的旅游资源,是新宾旅游的招牌。特别是永陵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后,新宾更是名声大振,慕名前来的游客越来越多。因此,做大做强清前史景观游是新宾发展旅游的首要环节。目前,新宾已基本建成了清永陵和赫图阿拉城景区,在此基础上,还应增设新的景点及游乐项目,比如在陵内修建清帝及妃子的塑像、介绍各景点的神奇传说等等。2.深入挖掘旅游资源,丰富旅游类型

在做大清前史旅游的基础上,新宾还应适应时代的要求,深入发掘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民俗资源,发展内容丰富的乡村旅游。因为同为世界遗产的三个前清寝陵中的两个——昭陵、福陵均在沈阳,而且沈阳的满族风情游也做得有声有色,大多数的游客在沈阳已经能够领略到满族的建筑风格和浓郁的满族风情,因此,很多人不再选择去较偏僻的新宾,只有少数的研究者和爱好者才会追溯源头,前往新宾。所以,新宾的旅游部门应细分目标市场,面对广大的普通游客,特别是省内游客,新宾旅游应另寻卖点。事实上,如前所述,新宾山多水多,景色秀丽,自然环境优美,而这对于缺山少水的城市人是很有吸引力的。因此,面对省内游客,新宾旅游应以自然山水为招牌。同时,有别于沈阳满族贵族、皇族风情游的、富于乡村特色的纯朴的满族百姓生活风俗游、民间表演也应作为新宾旅游的一个特色,以丰富新宾旅游的内容。

3.突出特色,树立品牌

在文化旅游方面,新宾由于拥有独一无二的清前史旅游资源,因此,很容易形成自己的特色。在自然生态旅游方面,新宾旅游也要突出特色。据笔者调查,辽宁省的乡村生态旅游,近

一、两年来发展得最为火暴的是一些大城市周边农家乐旅游,目标市场主要是城市中25岁—45岁的上班族,这些人大多工作繁忙,经济条件较好,其中很多人拥有私家车。他们大多工作压力大,渴望到大自然中彻底放松紧张的心情和心理压力。但因工作繁忙,他们大多数情况只能选择短期游。而城市周边的农家乐由于距离城市近,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因而成为这类人群的首选。而城市中的其他人群,如50岁以上的老年人和渴望玩耍的孩童却很少有适宜的地方可游。事实上,这些中老年人中有很多来自农村或在农村居住过一段时间,退休以

后,他们希望回到农村看看,而且有时间,经济上也比较宽裕;而以玩耍为天性的孩童,在城里由于缺少真山真水的相伴,或多或少地少了一些快乐,父母更是希望在黄金周或暑假带他们到大自然中游玩,因此,这两类人群的旅游需求很大。新宾应把握市场特点,瞄准市场缝隙,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针对儿童、青少年学生喜山喜水及老年人喜静喜忆旧的特点,开发一些适合青少年及老年的特色旅游项目。4.进一步加强发展旅游的软硬环境建设

发展多种形式的旅游,当地政府要起主导作用,要有明确的思路和具体措施,要加强利于旅游发展的软硬环境建设。加强软环境建设主要是指政府要制定促进各种旅游发展的优惠政策,创造一个具有激励性和较强吸引力的投资环境。比如鼓励社会团体、个人投资开发,鼓励村民自主兴办农家游等。在税收上,要给予适当的减免;负责对外宣传;并且要保证旅游地的治安状况。

硬环境建设是指建设发展旅游所必需的配套设施。比如加强道路、农舍等的建设。如前所述,新宾的交通主要以公路为主,境内只有南杂木镇有火车经停,所以,加强公路建设是新宾发展旅游业的重要环节。此外,由于地处山区,通讯设施比较落后,为加快移动通讯建设,新宾计划建设四座移动通讯站,以保证实现通讯数字化,立体化。5.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不断提高新宾的知名度

首先要通过省一级的各种媒体,向广大省内游客宣传新宾自然生态游的特色;其次是印发一些关于新宾概况以及清前史重要人物的传说、满族风情等内容的书籍或宣传资料,面向海内外发行,以扩大新宾在海内外的知名度。第三是通过邀请旅居海内外的满族知名人士回乡省亲观光,让他们了解家乡的变化,借助居住在天南海北,生活在四面八方的满族同胞来宣传新宾。此外,还可以通过和省内各个城市的旅行社合作,设立旅游线路,请旅行社代为介绍和推广。

总之,发展旅游业,是像新宾县这样兼具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但却经济落后的山区县区提升经济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这些地区应在充分挖掘本地的文化、生态、民俗等资源的基础上,发展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点、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独树一帜的特色旅游,以此带动、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参考文献:

[1]侯雪峰.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旅游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N].中国旅游报,2002—8—18.[2]新宾县政府.新宾满族自治县概况[EB/OL].辽宁民族科技信息网.2005-5-8.[3]辽宁省假日旅游办公室.辽宁省2005年“五一”黄金周旅游情况综述[EB/OL].辽宁省旅游信息网,2005-5-8.乡村旅游是以各种类型的乡村为背景,以乡村文化、乡村生活和乡村田园风光为旅游吸引物而进行的,兼带观光、度假、休闲、体验性质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不仅可以有效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村的产业升级和优化,引发乘数效应,扩大就业和拓展农民增收渠道;而且有助于保护乡村文化和历史遗产,提高乡村综合环境质量,促进乡村社区多元化发展和人口素质提高,对重构经济社会系统具有特殊意义。乡村旅游的发展为第一与第三产业的结合找到了一个重要切入点,成为平衡城乡发展和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渠道。我国的乡村旅游,以其参与形式的多样性、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旅游效益的综合性,尤其是能促进城乡文化交流和统筹城乡发展而受到各级政府和老百姓的普遍欢迎。

旅游资源,包罗万象,不仅仅是指名山、大川等上天赋予的自然资源。相对无独特天然资源的旅游资源贫乏地区来说,应该抢抓发展乡村旅游的机遇,充分激活内部客源市场,逐步拓展外地客源市场。笔者结合平昌县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现状、市场背景等,浅谈旅游资源贫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

一、平昌县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1缺乏规划意识。许多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没有制定总体规划,指导全县乡村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迄今也仍没有编制。现在,全县的乡村旅游总体上还处于自发性发展阶段,个别地方甚至处于无序发展的状态,旅游开发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导致产品雷同,简单复制,缺乏自身特色,软硬设施不配套,档次低,使旅游资源潜力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2管理相对滞后。乡村旅游的管理机制不完善,由谁主管,由谁协管尚无定位,有关部门缺乏应有的刚性依据。政府对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和引导上隶属于多个部门,多头齐管,造成无部门管,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乡村旅游的内部经营管理,由于经营者基本上是由农民自主经营管理,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

3文化含量不够。多数乡村旅游产品往往只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依托环境吸引客人,而忽视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缺乏实质性吸引力;推出的乡村旅游服务项目,也往往只停留在提供餐饮、娱乐的低层次服务上,而对于那些有很强参与性、知识性、娱乐性的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挖掘还显得十分不够,致使乡村旅游的游览方式主要还是观光旅游,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的旅游产品缺乏。

4服务水平较低。虽然平昌人具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旅游服务质量一定有保障。面对大量的旅游者,仅有热情好客之心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较高水平的接待服务技能。但由于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未能跟上,服务人员素质较低,可谓土没土味,洋没洋相。

5开发意识不强。绝大村民有市场经济意识,但参与市场能力较低,旅游自主开发意识不强,表现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的“等、靠、要”思想,即等政府来发动,靠政府拿钱来,要政府解决旅游开发中出现的所有问题。

6基地建设乏力。由于菜篮子工程建设乏力,农业大县没有较大规模的蔬菜基地,有一定规模的“农家乐”均是进城买菜做餐饮,便出现了把餐饮搬到农村办的格局,导致原材料采购成本偏高而菜品售价较低,且无乡土特色。最终无法形成以“农家乐”为龙头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产业链。

二、平昌县乡村旅游的市场前景

旅游看市场,市场促旅游。平昌县乡村旅游市场需求看好,前景广阔。

1从出行线路看,由城内逐渐向城郊延伸。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内商业、工业气息大增,城郊因发展滞后,环境纯自然,食品纯天然,乡村气息浓,反倒成了诱人之亮点。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不再是担心路程的“偏和远”,而是担心乡村气息浓不浓,能否推出真正拴心留人的特色“套餐”。

2从游人需求看,由单一逐渐向多样扩展。以往市民郊游受条件限制,大都出游单一,打打牌、喝喝茶、聊聊天,早出晚归,现在则呈现出多样化、差异化。对此,乡村旅游产品必须丰富,山有风景,水有灵气,食有佳肴,住有条件,购有土产,玩有体验,游人不虚此行,来时兴致勃勃,返时满载而归,大有美不胜收之感。

3从地理位置看,由劣势逐渐向优势转化。平昌有相对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省道达(州)巴(中)路纵贯南北,为大巴山的进出通道。周边景点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平昌县乡村旅游产品的一部分,游在周边,吃住玩在平昌的格局正在逐渐形成。

4从经营主体看,由被动逐渐向主动转变。乡村旅游仅有客源市场需求,而缺乏主体市场渴求,发展不易,壮大更难。随着乡村旅游发展,部分人逐渐意识到,放着金娃娃却羡慕别人的泥娃娃。资源认知的眼界开阔了,由过去被牵着认路逐渐转为自己主动找路。平(昌)达(州)、平(昌)驷(马)公路沿线、佛头山山腰、江口镇光辉村、金宝、汉王庙等地首先自发地搞起了“农家乐”,并迅速产生扩散效应。

三、平昌县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

透过我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和市场前景,不难得出:当前乡村旅游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思维前瞻,着眼问题寻找策略,这样才能有效进入规范、重组、变化和提升阶段。

1消除瓶颈,政府主导。突出表现在农民素质与现代化旅游服务要求的断裂;落后的基础设施和交通环境与旅游发展要求的差距;分散的村镇与市场的断裂,农民很难直接走向市场等,对此政府应起主导作用,建立长效管理体制和便捷协调的旅游机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或条例,对乡村旅游的规划审批、经营管理、安全管理、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规范和监督,引导其逐步走向行业协会自律管理。政府主导,要着重强化旅游管理部门地位,赋予其更大职权,如重要景点和重大旅游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审查权;乡村旅游饭店(旅舍)的审批权;乡村旅游景点(线路)的审批权;旅游服务价格的初核建议权;牵头组织开展旅游市场监查权等等,切实改变以往旅游管理部门职能的模糊性,真正做到不该管的不管,该管的一定管好。2完善思路,科学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乡村旅游产业的整体集群优势和竞争力为目标,按照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的原则,通过吸引内外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宣传现代休闲理念,加大宏观管理力度,扶持重点乡村旅游企业,培育知名乡村旅游品牌,通过5—10年的努力,形成统一开放、主体多元、竞争有序的产业运行机制,建立起功能定位准确、产业布局合理、知识与技术含量高、对相关产业带动作用明显的平昌乡村旅游产业体系。要按照统一规划、有序开发、合理布局、持续利用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全县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在平昌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平昌县城市总体规划和平昌县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制定和修编中,充实和突出乡村旅游的内容。根据中心辐射、轴线拓展、优化组合、特色互补的原则,以县城为中心,主要交通干道为纽带,把全县的乡村旅游点“串珠成链”,形成全县大乡村旅游发展格局。3文化灌注,挖掘内涵。新西兰的旅游人类学专家科林·比姆在一篇论文中指出:“一个地方的独特之处就是这个地方的主要财富……如果你们有独特的建筑,那么就保护它们,并让它依旧是古雅的模样。如果你们有独特的音乐、歌谣或舞蹈,那么就保护它们,让它古香古色。如果你们有独特的耕作方法,那么就保护它们,并教给他人。如果你们有传统的文化信仰,那么就保护它们,并熏陶他人。千万不要破坏这些资源!”利用乡村旅游主体行为参与性特点,在乡村农耕文化气息突出的地方,开辟生态型农业观光园,让游客参与农作劳动,体验农事之趣,如杭州龙井村在采茶季节推出的“作一天茶农”,深受游客欢迎。针对乡村旅游文化品位高特点,挖掘乡村民俗文化气息,开展系列民俗文化活动,如“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展示”“翻山铰子舞”“酿甜酒”“做豆瓣”,当属此类。4注重宣传,扩大影响。相对于目前旅游风景区大规模的宣传促销,乡村旅游还是“羞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仅仅靠“回头客”及口碑传播,影响小,见效慢。首先,要突出乡村意象。乡村意象在乡村旅游中所起的作用,如同城市中的标志性建筑所起作用一样,具有导向性。如江南“水乡之冠”的周庄、“小桥流水人家”的同里,以及平昌县的“白衣水乡古镇”,便属

此类。其次,要敢于揭开“羞羞答答的面纱”走出去。根据景区发育的不同阶段,在对市场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广泛采取和记者交友、和新闻媒体联谊、和旅行社联合、和周边景区联手策划组织活动等手段提高产品知名度,进一步扩大客源。5示范带动,带状推进。先从资源、交通、市场、旅游基础四个方面综合选择好示范点,建成“农村景观—吸引游客观光—观光收入;绿色农产品—吸引游客餐饮—餐饮收入—农居转变为生产资料;乡村田园环境—吸引游客住宿—住宿收入—农居转变为生产资料;经济作物—吸引游客—购物收入—高附加值销售农产品”等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然后考虑示范点的带动模式,以带状结构为目标,推进 “沿山、沿水、沿路、环城”的立体交叉乡村旅游网络的建设。6加强培养,集聚人才。乡村旅游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其中的关键,要处理好借助“外脑”与培养自身人才的关系。乡村旅游在发展之初,特别是在进行乡村旅游规划的时候,非常需要旅游专业人才的“外脑”,以引导乡村旅游走上正轨。对于日常的经营管理人才,有条件的可以自己培养,也可以从外面引进。但是一般的服务人员和导游人员最好立足自己培养,这样有助于增强服务的特色,同时还能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农民办旅游的能力。一是对农民从业人员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二是对农民进行旅游相关基础知识的培训;三是对农民进行服务技能培训;四是对农民开展本地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方面的教育和培训。7建设基地,成立协会。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经营业主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蔬菜基,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加强“菜篮子”工程建设力度和进度,逐步解决原材料采购“本地化”问题。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积极组建专门的乡村旅游协会,实行协会对行业的自主管理,适度地让行业协会参与行业管理,发挥协会在政策宣传和建议,协调关系、行业培训、行业自律、宣传促销、经验交流和推广方面的作用。8广开渠道,加大投入。目前,平昌县乡村旅游景点建设小打小闹,开发缺乏大手笔,以至于丰富的资源优势还不能完全转化为产业优势。要使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势得到完全的释放,必须要探索建立旅游开发的新机制,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投资体制网络渠道、多形式地增加对乡村旅游的投入。一是加强政府的导向性投入。整合现有的各种资金渠道,保障乡村旅游建设需要。以我县目前的财力来看,开辟新的专门资金渠道很困难,但各种渠道的扶贫资金、农业开发资金、生态建设资金、新农村建设资金等很多,整合起来可以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投资。二是进一步开放市场,加大利用内外资力度。积极吸引知名商家、实力商人投资开发经营乡村旅游景点,开办乡村旅游服务项目,推动乡村旅游开发上规模、上档次。三是充分调动和鼓励当地社会力量兴办乡村旅游。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和吸引当地民间资本投资开发乡村旅游项目,鼓励、准许当地农民以土地、房屋、资金或劳务等方式入股,多渠道、多形式地增加对乡村旅游的投入

试论楚雄彝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摘要: 楚雄彝族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少数民族文化宝库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呈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民族情调。通过资料采用定性的方法对彝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研究,对开发现状、存在问题进行探讨。深层次挖掘彝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经济价值,推荐特色饮食文化旅游,才能更好地弘扬彝族饮食文化,提高旅游地的综合吸引力,促进餐饮业和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2.2 楚雄旅游业的发展环境

楚雄是云贵高原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地处滇中,是云南省最大的彝族聚集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彝族风情,“一彝三古”对楚雄旅游资源作了最精辟的概括。一彝三古旅游资源在云南省旅游资源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彝族风情旅游资源最具有少数民族代表性,是云南少数民族风情旅游重点开发对象。楚雄的旅游业发展和楚雄旅游资源状况极不相称,拥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反而旅游业发展相对云南省旅游业发展水平较落后。通过对楚雄州和云南省(2002—2007)年的旅游业统计数据进行比较。

指标 全州旅云南旅全州旅云南省云南旅全州旅游总收入与游总收游总收游总收旅游总游总收云南旅游总收入的入 入(亿入比上收入比入的平平均水平(亿元)年份(亿元)元)年增长% 上年增均水平

长(%)(亿元)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3.31 3.55 8.55 13.6 10.7 12.3 257 289.9 306.64 369.27 430.1 559.211.4 15.0 59.4-21.3 15.012.8 5.7 12.4 16.5 30.0 16.06 18.12 19.17 23.08 26.88 36.25 12.75 14.57 11.00 9.48 16.18 23.9

5资料来源:云南统计年鉴(2002—2006年), 楚雄彝族自治州(2002—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云南省旅游总收入来自云南省旅游局局长工作报告

表中数据表明,楚雄近几年来旅游业的发展总体上稳步增长,其中2006年增长率下降,而云南省旅游发展总体上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特别是2007年增长速度达到30%,创下了云南旅游业发展的最高水平,楚雄的旅游发展速度低于云南的旅游发展速度,也就是楚雄旅游业发展与云南省的旅游发展差距在进一步扩大,楚雄旅游业发展相对云南省而言较落后。从云南省旅游总收入在16个地州的平均分配来看,楚雄的旅游总收入一直处于云南省平均水平之下,这个差距从2002年12.75亿元扩大到2007年23.95亿元。

云南旅游业的繁荣必将带动楚雄旅游业的振兴,楚雄旅游业发展前景更为广阔,进一步说明楚雄旅游业发展隐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为楚雄彝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机遇。楚雄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开发楚雄彝族饮食文化旅游,进一步增强楚雄旅游业的竞争力,弘扬楚雄饮食文化,提升楚雄彝族文化经济价值,促进楚雄旅游业和餐饮业的发展。开发楚雄彝族饮食文旅游,将会大大丰富游客的旅游内容,增加旅游的情趣,旅游离不开美食,它们互为花叶,相得益彰。挖掘饮食文化,发展特色旅游项目,弘扬楚雄彝族传统民族文化, 无疑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楚雄彝族饮食旅游资源开发建议 4.1应立足于彝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彝族饮食文化旅游最终目的是要弘扬彝族文化,增加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在发展中必须做到“彝可以不像汉,而彝必须像彝”这里一个长期的任务。对彝族苦荞系列产品的开发,如用苦荞点心代替其它点心;对彝族名酒的培育,在宴席上用彝族酒取代其它酒;打造彝族名茶产品,在宴席上取代其它名茶;收集楚雄彝族餐具,仿造彝族古餐具,取代彝族现在“彝不像彝”的餐具;对彝族肉食文化美食产品的开发,让彝族美食具有特色。对彝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初步的开发,为开展彝族饮食文化旅游提供了条件。

4.2建立彝族饮食文化旅游走廊

建立“彝族饮食文化旅游走廊”,提高楚雄饮食文化旅游的规模、档次,“彝族饮食文化旅游走廊”覆盖楚雄重点旅游景区,饮食文化旅游产品与其它旅游产品相互配合,增强楚雄旅游产品的整体竞争力。建立彝族饮食文化旅游走廊的立足点在于“返璞归真”,以原汁原味彝家和自然山水风光融为一体的旅游产品。4.3以市场为导向—突出重点

开发彝族饮食文化旅游,以市场为导向,突出重点,带动彝族饮食文化旅游的发展。在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环境下,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过高,甚至溺爱下,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了他们的购买能力,以此为契机,对彝族酒煮鸡进行开发、炒作,提高彝族酒煮鸡的知名度。如以彝族酒煮鸡为开发点,建立“产妇饮食休憩区”,以产妇为中心客源市场的彝族饮食文化旅游的推出,必将推动楚雄彝族饮食文化旅游的发展。4.4加大对文化氛围的塑造—增加游客的审美情趣彝族文化氛围的塑造,可以增加游客的审美情趣。从餐厅建筑、装修、装饰上烘托文化气氛;以文字、音乐、图画等形式展现文化特色;以表演形式提升文化气氛。在文化氛围的塑造上,采用彝族的建筑样式、字画、工艺品等烘托文化环境,让旅游者身临其中;用彝族独特的音乐从思想陶制彝族情结;最具有特色的文化氛围的塑造是彝族服饰,最能让旅游者感受得到的,让旅游者往来的,不同民族的不同服饰带表不同的美,增加旅游者对彝族的情趣。

4.5增加游客的参与活动—刺激游客消费能力增强

增加游客的参与活动,可以刺激游客消费能力增强。参与性在今后的旅游发展中越来越重要,能够满足旅游者多层次、多角度的旅游需求。彝族饮食文化必须摆脱以前的模式,引入游客参与的环节,扩大参与程度,增强饮食文化的趣味性,加深游客对彝族饮食文化的理解。4.6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

一个好的旅游产品,如果不扩大宣传,就只能是“像大家闺秀,养在深闺人未识”。同时采用先进管理手段,以科学理念进行管理,分析旅游发展趋势与旅游者需求,在开发旅游市场的同时不放松本地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增强竞争力。这样一个旅游产品才会被旅游者认同,被市场接受,才会扩大产品的知名度,最终形成名牌产品。

参考资料

[1]徐文苑编著.中国饮食文化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01.[2]肖星.中国旅游资源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8.[3]杨丽.试析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j].学术探索.2001(6).[4]吴元芳.山东省运河区域民俗旅游开发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8(2):109-114.[5]龚锐.断裂与重建[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7(5):5-7.

[6]沙润.旅游景观审美[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14.

第五篇:七彩课堂教学内容

《七彩课堂》经典诵读教学内容

1、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2、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⑷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七步诗 曹植 煮豆持作羹, 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5、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6、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7、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8、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下载开发地方课程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开发地方课程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乡土地理到地方课程开发

    从乡土教育到地方课程的开发 ——兼谈《上海市乡土地理》教材的改革 华东师大二附中陈胜庆 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要建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

    “地方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地方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通过对本校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办学思想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

    地方课程

    地方课程补充 1、 而低等的生物一般进行无性繁殖。无论经哪种方式繁殖,从物种意义上说是对生命的延续。无性繁殖是简单的繁殖方式,包括孢子生殖、出芽生殖、分裂生殖。有性生......

    德育课程的地方资源开发与研究

    江苏省教学研究课题 《德育课程的地方资源开发研究》研究报告 南京市玄武区教研室 陈立春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其意义 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尤其是传媒手段等的突飞猛进,早已......

    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

    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简介 课程资源的有关理论告诉我们,课程资源“绝不仅仅限于学校内部,课程资源涉及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中所有有利于课程实施,有利于达到课程标......

    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心得体会 08思政 石燕飞40号 通过这一次的学习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不仅学到了平日里很少涉及的东西,还感受到了班级的融洽与温暖。从这次活动中,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一下两个方......

    《外国文学》课程具体教学内容

    《外国文学》课程具体教学内容 第一章 古代希腊罗马文学(5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一般性地了解古代希腊罗马文学概况,重点掌握荷马史诗和希腊戏剧。 第一节 概述 古代......

    鼓乐校本课程教学内容

    鼓乐校本课程教学内容 鼓乐包含大鼓、小鼓、三音鼓、大镲、小号和长号等乐器。根据班级40人左右,可以分配大鼓3~4人,小鼓14人,大镲3人,小号12~14人,长号4人,指挥1人。乐器的演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