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两点间的最短航线方向的判读(教案)

时间:2019-05-15 01:56: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地球上两点间的最短航线方向的判读(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地球上两点间的最短航线方向的判读(教案)》。

第一篇:地球上两点间的最短航线方向的判读(教案)

地球上两点间的最短航线方向的判读(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数学中球面距离的定义,利用地利中地球的自转方向、纬度、经度的概念,来判断地球上两点间的最短航线的走向。

能力目标:建立空间立体感,真正理解两点间最短航线的走法。情感目标:在实际问题中探索新知识,成功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

培养空间立体感,迅速找到大圆的劣弧,再进行同纬度、同经度、赤道或相对经度、晨昏圈上的点的最短航线方向的判读。

三、教学难点

真正理解两点间最短航线的走法,遇到多种不同情况的有关习题时能够迅速正确的作答。

四、教学方法

读空间立体图形,建立空间立体感,讲练结合,理解大圆的劣弧与方向的判读。

五、教具: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内容

【导入】地球上两点间最短航线方向的判读,是高考的一个考点,与数学中的球面距离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在高二讲经纬网时曾经提到过,平时做题时也时常遇到,但是有很多同学经常出错误。就我分析,主要原因在于大家缺乏空间想象能力,机械地记一些结论,没有真正理解,所以,有必要把这个问题单提出来做一个系统地讲解。【具体内容】

1、最短航线的判读:

数学:球面上两点间的最短距离为两点所在大圆的劣弧。

大圆:球面上任意两点与球心所确定的平面与球面相交所得的圆。

2、方向的判读: 地理:①通常地图中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②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③根据经纬度确定南北方向

3、读图理解大圆圈

图示圆弧是否属于大圆?

判断图中各点之间是否为最短距离:AB、CD、EF

图中甲乙两点间的最短距离?

4、具有地理意义的几个大圆:经线圈、赤道、晨昏圈

5、结合地理知识进行两点间最短航线方向的判读

①经线圈上

 同一经线上:正南或正北  经度相对:过较近的极点

②赤道上:正东或正西

③晨昏圈上:a、在晨线上

b、在昏线上

c、分别在晨线和昏线上

④其他两点间最短航线方向的判断 a、同一纬线上:

南北方向的判读:北半球偏北,南半球偏南

东西方向的判读:

Ⅰ 根据地球的自转方向(结合图形)Ⅱ 根据经纬度:同为东经,度数大的在东边

同为西经,度数大的在西边

一个为东经一个为西经,看二者的度数合是否超过180,3

若小于180°东经度在东边,若大于180°西经度在东边。

b、其他任意点

根据地图上的方向判断方法,很少考查。

八、知识回顾(投影板书)

地球上两点间的最短航线方向的判读

1、最短航线的判读

2、方向的判读

3、读图理解大圆圈

4、具有地理意义的几个大圆:经线圈、赤道、晨昏圈

5、结合地理知识进行两点间最短航线方向的判读

①经线圈上

②赤道上

③晨昏圈上

④其他两点间最短航线方向的判断 a、同一纬线上:南北方向的判读

东西方向的判读 b、其他任意点

九、随堂练习(见投影)作业巩固:练习册相关习题

第二篇:两点间的距离教案二

两点间距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平面上任意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2.使学生初步了解解析法证明.

3.①教学中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思想. ②“数”和“形”结合转化思想. ③鉴赏公式蕴含的数学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猜测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难点

理解公式证明分成两种情况. 教学过程

师:上节我们学习了有向线段,现在有问题是:如果A、B是x轴上两点,C、D是y轴上两点,它们坐标分别是xA、xB、yC、yD,那么|AB|、|CD|又怎样求?

生:|AB|=|xB-XA|,|CD|=|yC-yD|. 师:现在再请同学们解如下两题.

①求B(3,4)到原点的距离. ②设A(x1,y1);B(x2,y2),求|AB|. 生:B到原点距离是5. 师:你是怎么得出来的?

生:我是通过观察图形,发现一个Rt△BMO,应用勾股定理得到的.(注:为②猜想打基础.)师:请同学们猜猜②题的结果?

丁:

师:哪个公式对呢?或问甲、乙、丙…怎么猜出来的. 生甲:利用①题求出A点到原点距离加上B点到原点距离.(其他学生讨论反向原点O在P1、P2直线上吗?引导讨论达到认同

师:我们来欣赏和考验它的正确性. ①

按距离要求它大于等于零,是这样吗? 生:是.

② |AB|=|BA|.公式满足吗? 生:满足.

师:用猜出公式检验①题.

师:当AB平行于x轴或平行于y轴,公式还适用吗?

师:这就增强了我们猜想公式的信心.那么我们应该对公式从理论上加以证明.应该怎么办?

生:证明时要构造Rt△. 师:总能构造Rt△吗?

生:当AB平行于x轴或AB平行于y轴时不行.

师:那么AB不平行于x轴或y轴任意两点总能构造Rt△吗? 生:可以.

师:好!要求我们证明时分两种情况:①两点连线平行x轴或y轴时;②两点连线不平行于x轴或y轴.下面,我们来求平面上任意两点间的距离.(教师在黑板上画图,学生完成证明过程.)生:在直角坐标系中,已知两点P1(x1,y2)、P2(x2,y2)如图:从P1、P2分别向x轴和y轴作垂线P1M1、P1N1和P2M2、P2N2,垂足分别为M1(x1,0)、N2(0,y1)、M2(x2,0)、N2(0,y2),其中直线P1N1和P2M2相交于点Q.

在Rt△P1QP2中,|P1P2|2=|P1Q|2+|QP2|2.因为 |P1Q|=|M1M2|=|x2-x1|,|QP2|=|N1N2|=|y2-y1|,所以|P1P2|2=|x2-x1|2+|y2-y1|2.

由此得到两点P1(x1,y1)、P2(x2,y2)的距离公式:

师:同学们已知道两点的距离公式,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怎样知道的.(回忆过程)①我们先计算在x轴和y轴两点间的距离.②又问了B(3.4)到原点的距离,发现了Rt△.③猜想了任意两点距离公式.④最后求平面上任意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这种由特殊到一般,由特殊猜测任意的思维方式是数学发现公式或定理到推导公式、证明定理经常应用的方法.同学们在做数学题可以采用!下面对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应该进一步理解和鉴赏它.

对任何长度单位都适用吗?答案也是肯定的,说明公式应用的广泛性. ④当P1、P2点同时平移时,不论 P1P2落在什么位置,|P1P2|有变化吗?答案也是肯定的,又说明了公式的任意性.

⑤对于这个公式的重要性:公式是解析几何的基础知识,基本公式.它对以后继续学习研究解析几何问题有着广泛的用途,在以后学习任何曲线问题时都会用到它,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也会经常用到,在今后的学习中会体会到这一点.

现在我们再看一个例子:在一个圆上,有A、B、C、D4个点,你怎样证明:

|AO|=|BO|=|CO|=|DO|=R呢? 引导学生利用三角解决.

设A(x0,y0),∠AOM=θ.

今天我们学习了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教师在黑板上写上课题:两点间的距离.)练习:求下列坐标下的两点间的距离?

(3)有一线段的长度是13,它的一个端点是A(-4,8),另一个端点是B的纵坐标3,求这个端点的横坐标?并画出这个点.

练习方式:(1)(2)学生下面做,教师叫一个或二个学生板书后,再纠正错误.或叫学生口述,教师板演,规范书写格式.而对于(3)应让学生先画图,再解.

解:设B(x,3),根据|AB|=13,即:(x+4)2+(3-8)2=132,x2+8x-128=0,解之:x1=8或x2=-16.

学生先找点,有可能找不全,丢掉点,而用代数解比较全面.也可以引至到 A(-4,8)点距离等于 13的点的轨迹(或集合)是以 A点为圆心13为半径的圆上与y=3的交点,应交出两个点.

师: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能起到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作用吗?我们看下面一题. 例1 △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求证:|AB|2+|AC|2=2(|AD|2+|DC|2). 师:我们先作一个三角形ABC,AD是BC边上的中线。再想如何证明:|AB|2+|AC|2=2(|AD|2+|DC|2).

生:必须把△ADC放在直角坐标系内,利用距离公式. 师:如何放呢?下面可以画画坐标系.

生:在下面画,教师下面巡视,最后归纳成以下几种.

师:△ABC在坐标系中大致有以上4种,都能达到证明结论.请同学观察哪种放法比较简捷呢?

生:(1)(4)的放法比较好,其中(4)种最好. 师:好,哪种放法最不好? 生:(3)种放法最不好. 师:为什么?说说理由?(讨论)生:(3)A、B、C坐标均不一样,字母太多,且D点坐标不知如何求?(未学中点坐标公式.)

(2)种B、C两点纵坐标一样.(1)种B点与原点重合B(0,0),D、C坐标纵坐标为零,比较好,计算较简便.(4)种方法是B、D、C在x轴上,纵坐标均为零,且B、C对称,横坐标互为相反数.

师:好,我们就选(4)种方法证明.再问一下A点放在y轴上不更好吗? 生:把A点放在y轴上,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失去一般性. 证明:取线段所在的直线为x轴,点D为原点(O),建立直角坐标系,设点A的坐标为(b,c),点C的坐标为(a,0),则点 B的坐标为(-a,0),可得:|AB|2=(a+b)2+c2,|AC|2=(a-b)2+c2,|AD|2=b2+c2,|OC|2=a2.

所以|AB|2+|AC|2=2(a2+b2+c2),|AO|2+|OC|2=a2+b2+c2.

所以 |AB|2+|AC|2=2(|AD|2+|DC|2).

例2 对任意实数x1,x2,y1,y2下面的不等式成立:

师:这样的代数不等式通常怎样证?

生:从现在学习代数不等式的知识来看有比较法.

师:是这样,随着学习的深入,代数不等式还有综合法、分析法、放缩法、数学归纳法、反证法、判别式法、图象法等.

师:按距离公式,3个根式各像什么?

生:距离公式. 师:涉及到哪几个点?

生:涉及(x1,y1)、(x2,y2)、(0,0). 师:画图看看,怎样证?

生:设O(0,0)、A(x1,y1)、B(x2,y2),且O、A、B构成一个三角形.

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师:等式如何取得?

生:当O、A、B共线且O在AB之间时:则|AB|=|OA|+|OB|. 师:当O、A、B 3点共线,O在AB之外时,又怎么样? 生:这时|AB|<|OA|+|OB|.

题实际上是距离公式的逆用.我们在解数学问题时经常强调“形”到“数”转化,而这道题以形解数.从例1来看是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起名叫做解析法,而例2是形解数.这些都是“数”和“形”相互转化.今后我们由它在方程中的应用、在函数最值中应用、在证明恒等式中应用、在三角方面的应用,可以看出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广 的数或形进行几何解释,利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借助于图形的有关性质得出问题的解或结论.

练习:试证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等于斜边一半.(学生自己完成)小结:1.学习了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2.解析法证明几何问题,建立坐标系的原则又是什么呢?在不失一般性的前提下:(1)设点尽可能出现对称点.(2)尽可能的把点放在坐标轴上,这样,点的坐标会出现有的坐标为零,优化计算.

3.学习中运用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思想.还有“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补充作业:

1.若B、C、D在数轴上的坐标是a,2a,3a(a>0),那么求

2.在x轴上求一点P,使P点到A(-4,3)和B(2,6)两点的距离

3.判断三点A(3,1)、B(-2,9)、C(8,11)是否共线?(答案不共线)4.已知三点A(3,2)、B(0,5)、C(4,6),则△ABC的形状是什么?(答案B)A.直角三角形.

B.等边三角形.

C.等腰三角形.

D.等腰直角三角形.

5.试证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设计说明

距离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时刻遇到,学生在初中平面几何中已经学习了两点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概念.到高一立体几何中又学习了异面直线距离、点到平面的距离、两个平面间的距离等.其基础是两点间的距离,许多距离的计算都转化为两点间的距离.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意两点间的距离是解析几何重要的基本概念和公式.到复平面内又出现两点间距离,它为以后学习圆锥曲线,动点到定点的距离,动点到定直线的距离打下基础,为探求圆锥曲线方程打下基础.例如:圆的概念是动点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椭圆的概念是动点到两个定点距离和等于常数的点的集合.双曲线的概念以及抛物线的概念都涉及到距离的概念.另外,可以看出两点间距离公式为解决代数、三角和几何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学习掌握运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解析几何是通过代数运算来研究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的,因此,在学习解析几何时应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1.关于本节课的宏观想法

从本节课的内容,即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及应用公式解题,来了解解析法证明.初步会用解析法证明简单的几何题.因而确定的教学目标是从教材的性质确定本节课是概念及公式的推导课.而重点是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所以采用了“归纳—演译”,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方法.同时充分利用了数形转化,以形促数、以数找形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确定导入课是在上节有向线段的长度基础上提出一个问题,即A、B是x轴上两点,C、D是y轴上两点,求|AB|及|CD|?再引出一个特殊点B(3,4)到原点距离,让学生观察图形发现Rt△,利用勾股定理解决,为猜想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推导打下基础.再提出任意两点A(x1,y1)、B(x2,y2),如何求|AB|.让学生猜想,引导到正确公式中来.应该在猜想的教学环节上下功夫.在猜出公式后及时引导学生欣赏和考验它的正确性.由此说明公式普遍性及特殊性都适用,才称其为公式.在经过严格的理论推导出公式才能成为真理.更深一层引导同学理解和鉴赏公式.让学生在学数学时更重要的是学会数学思维方法,在得到公式时不要到此而止,还要进一步理解它,鉴赏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美.解析法证明为几何证明又开辟了新的途径是本节的难点,特别是如何建立坐标系,比较它优劣,在小结中总结出建立坐标系的一般原则,使学生初步了解解析法证明.对于例2代数不等式的证明,其目的是以形解数,如果利用代数中的比较法、综合法、逆证法等都是不能很快解决的,但这个题要根据所授学生的实际决定取舍.

2.教学微观想法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导出以及它的应用解题,从问题的提出开始,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及形成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全方位、分层次参与任何问题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只起到点拨作用.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可以用电脑提高动画效果.例:A、B平行移动,解析几何证明坐标系的选择、代数不等式中三角形的变化等.这样,学生真正参与概念的建立、公式推导探索过程,从而体会获取知识的乐趣,成为“生产”知识的主人.

3.教学情境设计的想法

以提出问题导入新课,每个问题又尽可能地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去发现、去猜想、去在理论上推导,所有的机会都给学生,同时又及时小结数学思想和方法,思维策略,以及相互转化,都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又因为每个学生实际情况有差异,学生参与要分层次进行.

对课内练习及课外作业要求来讲,教学任务要保底但不封顶,所以要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去练习,以达到掌握本节课内容的主要目标.本节课主要掌握两点间距离公式及应用.在应用涉及到其他知识,例如三角知识,或数字带根号的等,首先要保底,不要理它,但基础好的学生也可以增加涉及其他知识范围.例如在例2代数不等式中,教案教师问了这样的代数不等式怎样证?是从代数角度考虑如何证它.但学生没有学习到代数不等式这章,则可以改变问法.

第三篇:2017两点间的距离教案.doc

§3.3.2 两点间的距离

一、教材分析

距离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学生在初中平面几何中已经学习了两点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的概念,到高一立体几何中又学习了异面直线距离、点到平面的距离、两个平面间的距离等.其基础是两点间的距离,许多距离的计算都转化为两点间的距离.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意两点间的距离是解析几何重要的基本概念和公式.到复平面内又出现两点间距离,它为以后学习圆锥曲线、动点到定点的距离、动点到定直线的距离打下基础,为探求圆锥曲线方程打下基础.解析几何是通过代数运算来研究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的,因此,在学习解析几何时应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直线的方程、两直线的交点坐标,学习本节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平面坐标系内任意两点距离的求法公式,以及用坐标法证明平面几何问题的知识,让学生体会到建立适当坐标系对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课堂教学应有利于学生的数学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即在课堂教学

过程中,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个性思维品质,这是本节课的教学原则.根据这样的原则及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下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引导发现法、探索讨论法、讲练结合法.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直角坐标系两点间的距离,用坐标证明简单的几何问题。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推导,能更充分体会数形结合的优越性。;3.情态和价值:

体会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能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①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②如何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教学难点:如何根据具体情况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来解决问题.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思路1.已知平面上的两点P1(x1,y1),P2(x2,y2),如何求P1(x1,y1),P2(x2,y2)的距离|P1P2|? 思路2.(1)如果A、B是x轴上两点,C、D是y轴上两点,它们 的坐标分别是xA、xB、yC、yD,那么|AB|、|CD|怎样求?(2)求B(3,4)到原点的距离.(3)设A(x1,y1),B(x2,y2),求|AB|.(二)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

①如果A、B是x轴上两点,C、D是y轴上两点,它们坐标分别是xA、xB、yC、yD,那么|AB|、|CD|怎样求? ②求点B(3,4)到原点的距离.③已知平面上的两点P1(x1,y1),P2(x2,y2),如何求P1(x1,y1),P2(x2,y2)的距离|P1P2|.④同学们已知道两点的距离公式,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怎样知道的(回忆过程).讨论结果:①|AB|=|xB-xA|,|CD|=|yC-yD|.②通过画简图,发现一个Rt△BMO,应用勾股定理得到点B到原点的距离是5.③

图1

在直角坐标系中,已知两点P1(x1,y1)、P2(x2,y2),如图1,从P1、P2分别向x轴和y轴作垂线P1M1、P1N1和P2M2、P2N2,垂足分别为M1(x1,0)、N1(0,y1)、M2(x2,0)、N2(0,y2),其中直线P1N1和P2M2

相交于点Q.在Rt△P1QP2中,|P1P2|2=|P1Q|2+|QP2|2.因为|P1Q|=|M1M2|=|x2-x1|,|QP2|=|N1N2|=|y2-y1|,所以|P1P2|2=|x2-x1|2+|y2-y1|2.由此得到两点

P1(x1,y1)、P2(x2,y2)的距离公式:|P1P2|=(x2x1)2(y2y1)2.④(a)我们先计算在x轴和y轴两点间的距离.(b)又问了B(3,4)到原点的距离,发现了直角三角形.(c)猜想了任意两点间距离公式.(d)最后求平面上任意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这种由特殊到一般,由特殊猜测任意的思维方式是数学发现公式或定理到推导公式、证明定理经常应用的方法.同学们在做数学题时可以采用!

(三)应用示例

例1 如图2,有一线段的长度是13,它的一个端点是A(-4,8),另一个端点B的纵坐标是3,求这个端点的横坐标.图2 解:设B(x,3),根据|AB|=13,即(x+4)2+(3-8)2=132,解得x=8或x=-16.点评:学生先找点,有可能找不全,丢掉点,而用代数解比较全面.也可以引至到A(-4,8)点距离等于13的点的轨迹(或集合)是以A点为圆心、13为半径的圆上与y=3的交点,应交出两个点.例2 已知点A(-1,2),B(2,7),在x轴上求一点,使|PA|=|PB|,并求|PA|的值.解:设所求点P(x,0),于是有(x1)2(02)2(x2)2(07)2.由|PA|=|PB|,得x2+2x+5=x2-4x+11,解得x=1.即所求点为P(1,0),且|PA|=(11)2(02)2=22.(四)知能训练

课本本节练习.(五)拓展提升 已知0<x<1,0<y<1,求使不等式x2y2x2(1y)2(1x)2y2

(1x)2(1y)2≥22中的等号成立的条件.答案:x=y=.(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大家: ①掌握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及其推导过程;

②能灵活运用此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③掌握如何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来解决相应问题.(七)作业

课本习题3.3 A组6、7、8;B组6.

第四篇:7上4.7《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4.2直线、射线、线段(第二课时)

曲中附中卢小霞 七年级学生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思维水平以及学习方式等方面有一个逐步适应和提高的过程.本节课是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多姿多彩的图形》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时时考虑到新初一学生的学习实际,既不能盲目拔高,也不能搞简单化的结论式教学.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教学设计应立足于学生实际,从大处着眼,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的素质教育功能.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性质是度量的基础,在生产实际中经常要用到.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体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性质,经历从具体事例抽象出性质,再根据性质应用到具体事例的活动过程,体会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辩证关系.

教科书分层次的安排了这些内容,本节课学生只要能根据具体事例判断能否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性质,以及利用这性质进行规划设计即可.通过学习,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逐渐形成对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认识与区别,体会现实生活中处处有图形,处处有数学.

在这一课教与学的过程中,我力图体现新《新课标》倡导自主学习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学习理念,通过对内容的挖掘与整理,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让学生经历“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在教室里学习数学──到生活中运用数学” 这样一个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进一步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学生通过本节从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的学习活动,进一步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在互动交流活动中,学习从不同角度理解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有效地解决问题.体会在解决问题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体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本节课亮点:

(1)探索、应用是数学的灵魂.本节课跨越学科界限,通过罗赛蒂的一首诗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探究的勇气.

(2)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主体参与,探索新知,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

(3)通过具体事例的操作,让学生感受到丰富的现实生活与抽象的数学知识密不可分,感受到数学确实就在我们身边.

缺憾:

(1)由于学生差异原因,小组合作效果不理想.怎样解决小组合作的有效性问题,期待中„„

(2)课堂检测需要重新设计,力求检测最基础的内容,并适当分层次检测.

创建高效课堂,从每一节课做起.努力进行中„„

第五篇:地球上的人们教案

8.《地球上的人们》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地球上的人们》。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来看,他们生活在一个开放的时代,接触世界的机会比较多。尤其是今年在上海召开的世博会,更为学生提供了了解世界的机会。为他们成为一个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学生的认知程度和心理特点来看,他们毕竟只有十一、二岁,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对于他们而言是不熟悉的,尤其是后两个话题,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是陌生的。但他们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有一定的学习能力,统计结果也表明现在电脑在每个家庭基本普及。

因此,根据上述学情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了解人的种类,语言的种类,知道我国的邻国,初步了解这些国家的特色。教学难点定为:明确世界上的人都是平等的,学会理解和尊重,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学习抓住特色了解和介绍一个国家的方法。

在突破重难点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收集、处理资料,来突破教学重点,借助补充资料,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来突破难点。设计思路

1.联系学生的生活,从他们最熟悉的话题入手,以英语这个熟悉的语种为代表,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究学习,了解人种多样,语言多样。

2.适当调整教材顺序,让教材为学生服务。书中第三课话题“生活在不同的国度”涵盖了第四个话题“我们的邻居”中的一部分,所以我想应该先让学生先了解“我们的邻居”,通过了解我们周边的国家,学习抓住特点了解国家的方法,也为学生了解“生活在不同的国度”打下基础。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主动探究知识。特别是 “生活在不同的国度”和“我们的邻居”这两个话题的教学。

4.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活动——谈话交流、观察比较、填写表格、小组讨论、交流名人资料、小组竞赛、猜一猜、做一做等等,尽可能的让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明确世界上的人都是平等的,学会理解和尊重,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能力目标:养成收集、处理信息的习惯,学会与同学合作交流。学习抓住特色了解和介绍一个国家的方法,并能运用。

知识目标:了解人类的三种基本人种,初步了解语言的种类和作用,知道世界上的国家、我国的邻国,初步了解这些国家的特色。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

了解人的种类,语言的种类,知道我国的邻国,初步了解这些国家的特色。教学难点

明确世界上的人都是平等的,学会理解和尊重,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学习抓住特色了解和介绍一个国家的方法。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不同国家场馆的图片、有关种族歧视的资料、世界语的资料、视频资料(埃及、印度)、世界地图、答题卡。

学生准备:不同肤色人种的优秀代表、联合国规定的六种语言、收集自己感兴趣的邻国和其它国家资料、与邻国友好往来的信息。课时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教材P52—P55页内容,话题为“不同的肤色,人人平等”。

第二课时完成教材P56—P57页内容,话题为“多样的语言,交流沟通”。

第三课时完成教材P60—P63页内容,话题为“我们的邻居”。第四课时完成教材P58—P59页内容,话题为“生活在不同的国度”。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 世博场馆大竞猜

1.师:听说暑假有不少同学去上海游世博,即使没有去的也在网上了解了一番,那我们今天上课前就先来猜猜看,屏幕上的是哪些国家的场馆?(PPT:中国馆、非洲馆、英国馆、韩国馆、意大利馆)2.师:看来这些都难不倒你们,那老师就请你们仔细瞧瞧,这些场馆的人都一样吗?

3.小结:他们都拥有灿烂的笑容,但他们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他们的外表、肤色、长相都不一样。(板书:不同的肤色)这节课,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不同的人种,各有什么特征,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

【设计意图:从学生最热的话题——世博游入手,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导入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初步感知地球上有不同肤色的人。】 活动二 眼力大比拼

1.(CAI:不同场馆不同人的图片)师:根据不同的肤色,你觉得可以把这些人分为几类呢?

2.师:科学家根据人们不同的特征,将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主要分为了三个人种,即黄色人种、黑色人种和白色人种。

3.(CAI:出示表格):小组合作完成表格,比比哪个小组的眼力最好?表格填写最完整?(表格内容填写:黑种人、黄种人、白种人在皮肤颜色、头发、眼睛方面的特点)4.师:大家知道我们属于什么人种吗?(师介绍:黄色人种是世界上人口数居第二位的人种,约占世界总人口的37%左右。)【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学习,既能较快的完成表格,又能让每个孩子参与其中:小组竞赛,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自主的去了解人类的三种基本人种。】 活动三 脑力大比拼

1.师:在远古时期,人们长期在一个地区生活,为了适应自然界的环境,逐步形成了一些具有地域性的特征。随着人类的发展,这些特征也世代相传。请大家看图片(CAI:非洲人、中国人、英国人)为什么在同一地球上会形成不同的人种呢?引导学生猜想: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2.师:让我们来到他们生活的地方,你肯定会找到答案。(CAI出示地球上的五带。)教师简介地球上的五带、五带的气候特征以及生活在那里人的特点以帮助学生理解生活在热带与寒冷地带的人们的特征,使学生知道人种的特征与自然界的环境有关。

3.师:猜一猜:生活在温暖地带的人们应该有怎样的特征呢? 4.师:同是黄种人,为什么靠近热带地区的人们皮肤的颜色要深一些,你知道原因吗? 5.小组代表交流。

6.小结:可见由于地域的区别造成了人种的不同,肤色的不同,与其他原因无关。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并发现和解决问题,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对不同肤色人种的形成原因有所了解。】 活动四 我眼中的外国人

1.师:不同人种在原来居住地是相对固定的,不同人种他们的肤色、宗教信仰、文化背景各不相同,随着美洲大陆的发现,社会的发展,交通的发达,人们的相互交流交融越来越多,接触也越来越密切。随比如在我们武汉也有很多外国人,你们在哪里见到过啊?

2.师:不同的人种,不同的文化,有冲突、有交融,就给种族之间的地位带来新的问题,老师想问问你们,你们见到黑种人是什么感觉?见到白种人呢?

3.教师补充种族歧视的视频资料。(美国x档案片断)4.师:看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5.师:刚才视频中,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认为黑种人低人一等,任意欺辱,这种现象就是种族歧视,在生活中它也是真实存在的。比如原来我们学到的战争时期,公园门口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等。虽然种族歧视现象是存在的,但是人们追求平等的梦想一刻也们有停止。(补充资料简介:“国际消除种族歧视日”的意义;1960年3月21日,南非德兰士瓦省沙佩维尔镇发生反对《通行证法》惨案。)6.师:但是时至今日,种族歧视的现象依旧还是存在的。(CAI:补充资料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3日发表的《2004年美国的人权纪录》指出,种族歧视在美国根深蒂固,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出示:白人与黑人在年净资产在贫困线以下的人数、失业率、在押人员的对比数据)

7.师:既然种族歧视已经根深蒂固,想改变是件很难的事,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为了“人人平等”这个理想而不懈追求呢?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介绍和学生生活中观察到的,让学生了解到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种族的人,已经开始融合,不再只是生活在那块固定的区域。通过补充资料,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种族歧视,了解这种现象的存在,思考“人人平等”的意义。】 活动五 世界名人知多少

1.师:我们说过人的种类仅仅是由于地域原因引起的,不能因为任何原因歧视他人,每个种族都有非常优秀的人才。下面就进入世界名人知多少这一环节,请你们来为大家介绍介绍吧!

2.师:其实每个种族都有非常优秀的人才,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不同肤色的人们呢?(创设情景,指导学生从具体的行为来说,不要说空话。)

3.小结:人种只是外表不同,每个人种中都有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都同样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在作出自己的努力。并且人人都是平等的。现在地球上虽然仍然存在着种族歧视的现象,但我们要为追求人人平等的理想而奋斗,为世界真正的和平而努力。4.欣赏奥运会主题歌曲《手拉手》。

【设计意图:通过个人收集资料的交流,感知任何人种都是平等的,每个人种都有杰出的的人才,从而学会理解和尊重。】 板书设计

黑种人

不同的肤色 黄种人 人人平等 白种人 第二课时

活动一 猜一猜,语言的种类

1.师:今天上课,我们先来玩个游戏,猜一猜,这些片子分别出自哪个国家?(一小段视频,包括日本动画、英语电影、韩剧、印度电影)

2.师:你们是怎么猜到的呢?你能学着说说吗?

3.师:老师刚才的视频中只涉及到了四个国家的语言,你们还知道世界上有哪些语言吗?

4.猜一猜,全世界共有多少种语言?(播放CAI)

5.小结:看来语言的种类还真不少,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多样的语言,交流沟通”个话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知的韩剧、日本动画,引入到今天所学的内容——多样的语言,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平时的喜好来进行教学,相信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活动二 辨一辨,语言的作用

1.师:语言有那么多种,你们觉得好不好?

2.师:联合国为了世界人民能更好的沟通交流,规定了六种语言,你们课前查了资料,找到了吗? 3.师:你们的课前工作做得还真的很充分。那考考你们,知道世界上哪种语言的使用人口数是最多的吗?

4.师:既然如此,那我们还有必要去学习其它的语言吗? 5.师:世界上使用最广的语言是什么,你们知道吗?

6.师:英语是我们除了母语以外最熟悉的语种了,老师想考考你们,看看你们平时英语学得怎么样?(CAI:中国()咖啡()gongfu())

7.师:不知道细心的同学发现没有,这三个词语各有特点,你们发现了吗?

8.师:这些词语,都是随着交流的增多,而新增加的词汇。你还能举个例子吗?

9.小结:不仅英语有这样新增的词汇,每种语言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这样的词汇,这也证明了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文化也开始融合,而语言,就是世界各国的人们沟通交流的桥梁!

10.师:虽然各国语言各不相同,但有一个词语却惊人的相似,想听听吗?(播放“妈妈”一词的不同读音。)

【设计意图:由英语为例子,通过学生收集的资料和教材资料的补充,学生对多样的语言有了初步认识,知道人口使用最多的语言,知道联合国规定的六种语言,知道学习语言的作用是为了交流、沟通。】 活动三 做一做,沟通无限制

1.师:现在我们休息一下,来做个手语操吧!师生齐做《感恩的心》。2.师:你们知道什么时候会用到手语吗? 3.师:手语是聋哑人用来交流的一种语言,与我们刚才了解的语言不同,这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可见,多样的语言,并不仅仅只是指世界上的语言有很多种,还指有很多种形式。那我们与人交流沟通,除了能用嘴说,用手做,还有没有其它的方式呢?

4.小结:语言的多种多样,让我们可以用多种方式更好的与人交流沟通。

【设计意图:手语操《感恩的心》是学生课间经常做的,很自然的将话题转移到了语言的另一种形式——手语,使学生对“多样”有了更深的理解。】

活动四 当一当,小小翻译官

1.师:班上有的同学英语水平比老师还高一些,老师想请你们能帮忙翻译个句子行吗?(“你多大了?”用英语怎么说呢?请学生翻译。Hao old are you ?)

2.师:英语中的“你”怎么跑到后面去了?你们翻译错了吧? 3.师:看来各国的文化导致了各国语言的使用习惯也有所不同,可是这使用起来还真麻烦啊!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4.师:你们知道“世界语”吗?(补充资料:世界语。)

5.小结:相信以后使用世界语的人会越来越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会变得更简单,更便捷。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上网查查资料,相信会对世界语有更深刻的理解。

【设计意图:设计一个学生能独立翻译的句子,既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功,又能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感受到文化的差异导致语言的书写、使用习惯的不同。】 板书设计

语种多

多样的语言 交流沟通

形式多 第三课时 活动一 印度之旅

1.师:西游记大家都看过吗?讲的是什么?

2.你们对印度有什么了解?生自由交流,交流完之后,师补充资料。(视频介绍印度,主要是佛教的起源和印度的软件业。)

3.小结:印度是个古老而神奇的国度,也是我国的邻居!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我们的邻国吧!板书课题“我们的邻居”。

【设计意图:由印度这个神奇而有代表性的国度导入今天的话题,相信能很快的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顺利的进行今天的话题。】 活动二 找寻邻国

1.师:我国的疆界很长,和14个国家陆地相邻,与6个国家隔海相望,(CAI出示世界地图及问题:与我国陆地相邻的国家有哪些?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哪些?)请大家根据屏幕上的要求,小组合作完成。请把我们的邻居找出来吧!

(提示①:什么是陆地相邻?例如:蒙古。什么是隔海相望?例如:日本)(提示②:按顺时针方向或者逆时针方向找。)

2.小组派代表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注重评价学生的思考方法,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如:有序、细心、有创意。)3.学生订正刚才没有找对的地方

4.师:老师现在想考考你们,在我国邻国中,面积最大的是哪个国家?人口最多的是哪个国家?经济最发达的是哪个国家?(俄罗斯、印度、日本)

5.小结:为了帮助有兴趣的同学记住与我国陆地相邻的14个国家,我特意在网上找到了一个用这些国家名字编成的小故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故事:朝阳升起(朝鲜意为光鲜之国),一位俄罗斯小伙还在蒙古包中酣睡,被西北方向传来的美妙歌声唤醒,原来是哈、吉、塔三位姑娘载歌载舞欢庆丰收,他擦擦阿富汗,整理好巴基斯坦,继续沿着中国国境线游览了文明古国印度、山国尼泊尔、不丹。离家已久,怎能不缅怀惦念(缅甸)老家(老挝)的人们,相信他们靠着勤劳和智慧,日子一定不会越过越难(越南)。)

【设计意图:小组竞赛,能激励学生又快又完整的找出我国的邻居。在交流的过程中,注重学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养成有序、有条理的思考,解决问题,逐步学会与人合作。网上找到的故事资料,一定会激起很多同学的兴趣,帮助他们去记住这些知识,使得地理知识不再枯燥无味!】 活动三 走进邻国

1.师:我国的邻居们都找到了,课前让你们收集自己最感兴趣的国家的资料。现在拿出来看看,有没有我们刚才找到的20个国家中的一个。如果有请拿出来,如果收集的是其他国家的资料,就留到下节课学习再用!现在就请找到邻国资料的同学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邻国吧!要求:模仿教师开课时介绍印度的方法,运用抓住国家特色的方法来进行介绍。

2.学生先在小组交流,小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提示学生介绍的方式可以有很多,如:文字讲解、借助画图、借助图片等)

3.教师指导学生抓重点、有条理的介绍,以及抓住其他学生的注意力。

预设问题:刚才他的介绍中,你对这个国家有了什么了解?你觉得这个国家最了不起的是哪一点呢?他的介绍最有特点的是什么呢? 4.我们一起来看看书中为我们介绍了哪些你们刚才没有谈到的呢?生自由阅读P61---P63页内容。

5.师:从古至今,我国与这些邻国都有交往。(大屏幕显示 古:鉴真远渡日本、郑和下西洋等等。唐王朝在对外交往中,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政策,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再加对外交通发达,周边各国的使臣和商人,纷纷前来中国,与中国通商往来的国家发展到七十多个,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唐文化对许多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今:中越青年大联欢活动、蒙古国对外关系部长接见中国青海地震灾区学生、中俄友谊“从娃娃抓起”等)

6.师:除了老师介绍的,你们还知道哪些与邻国友好相处,友好交往的例子? 7.我们为什么要与邻国友好交往?(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和平)8.小结: 我们了解我国同各邻国之间的交往情况,是因为我国与其他国家也有着密切关系。目的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合作,促进国与国的共同发展。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抓住国家特色的方法,来介绍课前了解到的邻国。运用评价手段,将这一环节落到实处。至于与邻国的交往的意义,只需要学生能有所思考,有简单的了解就可以了!】 板书设计

各有特点 我们的邻居 取长补短 共同发展 第四课时 活动一 世界之旅

1.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的邻居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趟世界之旅,去不同的国度去看看!板书课题《生活在不同的国度》 2.师:首先老师当导游,带你们进入世界之旅的第一站——埃及。(视频播放埃及的简介,视频的选择一定要有埃及的特色,少而精。)(随机板书埃及的特色:金字塔 尼罗河 撒哈拉沙漠)3.师:刚才老师带你们游览了神秘而富有智慧的国度——埃及,现在轮到你们带着大家旅游了。相信课前你们都做了充分的准备,那就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呆会在全班交流。记住要简洁,抓住国家的特点。最好能有不同于其他小组的表现形式。

4.全班交流,评选最佳小导游。交流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的全员参与,引导学生学会倾听。

预设问题:听了小导游们的介绍,你最向往哪个国家?听了他的介绍,你对这个国家有什么了解?他的介绍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5.填写P59收藏夹的内容。(提示:选取最有代表的特点来写。)6.教师请两个学生将自己写在黑板上。(注意选取不同洲的国家,为活动三做铺垫)

7.小结: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各具特色,哪怕是我们今天课上没有提到的国家。由于你们课前精心的准备,我觉得这趟世界之旅不虚此行!

【设计意图:教师的示范,意在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国家的特色进行介绍,让学生对世界上不同的国度有一定的了解。这一环节的到评价极为重要,有效的评价,才能让学生逐步掌握通过处理收集资料,抓住特色介绍国家的方法。】 活动二 “雅号”宝库

1.师:其实有时了解一个国家的特色、来历,不查资料也能找到答案。想试试吗?(仙人掌之国——墨西哥 万塔之国——缅甸 啤酒城——慕尼黑)知道他们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吗?我们来看看谁的分析推理能力最强。

2.师:你们自己还知道哪些国家也有这样的“雅号”?

3.师:书上也出了几个题目想考考大家,试着填填吧!(完成P59页下的题目)

4.小结:其实每个国家的“雅号”都有着一段来历,也代表着一个国家最典型的特色!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哪些国家有着怎样的别称,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了解一个国家的特色,有时从别称上也能发现,小小的一个推理问题,意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三 旧知考验

1.师:你们刚才说了那么多有特色的国家,现在我们来复习一下原来学过的有关地理方面的知识。(CAI世界地图)

2.师:首先找找看,世界被分为了几大洲几大洋?分别是哪些? 3.小组合作完成:哪个洲的国家最多?哪个洲没有国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哪个?(CAI显示这些问题)

4.全班交流答案。(教师要求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评价。)

5.小结:看来学过的知识,同学们还是掌握得不错的,再加上掌握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就会事半功倍!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回顾洲和洋的知识,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后面的学习埋下铺垫。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合理的运用这些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四 脑力冲关

1.师:老师现在想考考你们,看能不能用刚才学到的方法、复习到的知识,去解决一些难题!请看大屏幕:屏幕上有六个国家,请你们在P58页的地图上把他们找出来,并标明他们分别在哪个洲?首都在哪里?要求:小组合作完成,将你们思考的答案写在老师发的题卡上,不会填的允许空着!看看哪个小组的方法运用最合理,知识面最广!(CAI: 中国 德国 英国 美国 巴西 埃及)2.全班交流完成情况,及正确结果。

3.师:刚才课上我们了解了很多有特色的国家,细心的同学可能发现了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文化不同,国家的特点也就各不相同。大家看看黑板上两个还有两个国家,你们能找到他们来自哪个洲吗? 4.小结:同学们,课上我们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去了解更多的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学会与他人的交流合作。采用小学竞赛的形式进行教学,能激发孩子的求胜欲望,使这些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有趣起来。教师的小结,意在告诉学生,学好地理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了解其他的知识,知道地理知识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生活在不同的国度

埃及 金字塔 尼罗河 撒哈拉沙漠(非洲)

()()()()

()()()()

下载地球上两点间的最短航线方向的判读(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地球上两点间的最短航线方向的判读(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球上的水教案

    《地球上的水》教学设计 高坪七小 姜小平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有限。 2、知道大部分的水污染是人类造成的,污染的水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都......

    地球上的水 教案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用图示等方法表达陆地水的组成及相互关系,说明陆地水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产与生活的重要作用。 2.结合实例说......

    地球上的灾难——教案

    地球上的灾难 ——爱发脾气的火山 设计意图:本次活动是从孩子们的课间谈话活动中生成的,他们从电视、广播等各种媒体看到、听到了关于世界各地发生自然灾难的消息,小小的他......

    8.《地球上的人们》教案

    《地球上的人们》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的三种基本人种,初步了解语言的种类和作用,知道世界上的国家、我国的邻国,初步了解这些国家的特色。 2.知道社会生活中......

    《地球上的陆地》参考教案

    《地球上的陆地》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简单了解陆地的划分,简单认识地球上的地形的五种基本形 态,初步了解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地壳运动以及人为的地形变化,初步认识......

    《地球上的陆地》教案(5篇)

    泰山版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 《13.地球上的陆地》教案 曹县常乐集镇中心小学 施保安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收集材料,展开主题活动,使学生能从中发现并体会人类对地......

    地球上的水教案范文合集

    地球上的水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缺乏。 2、知道什么是“水污染”,了解污染水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造成的灾害。 3、学生意识到节水......

    五上5《地球“变脸”带来的》教案

    地球“变脸”带来的„„ 教学目的: 知道地球表面变化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了解常见的矿产资源。 教学重点: 地球表面变化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准备: 铁架台、线、一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