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疆塔城地区托里县第三中学高中语文《第10课 游褒禅山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定稿]
新疆塔城地区托里县第三中学高中语文《第10课 游褒禅山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了解借游记抒发议论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古文的字词句篇。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作者“尽吾志”的思想。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背诵全文。
2.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3.之以的用法。
教学方法:精读课。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知识精粹
1、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江西临川)人。他“少好读书”(《宋史•王安石传》),“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答曾子巩书》)。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嘉祐六年(1061)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积弱贫穷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加强。支持王韶取得熙和等州,改善对西夏的作战形势。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再为相。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现在江苏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
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背景资料
《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王安石游褒禅山和曾巩游玉山的经历一样,都因游者不想前行,而未能穷尽山洞。但这时的王安石比他的朋友曾巩大了十几岁(当时曾巩只有十八岁),思想也深刻的多,他并不是象曾巩那样只是遗憾于“遗泉石之胜”(曾巩《游倍州玉山小岩记》),而是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知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其立场和世界观虽然并不相同,但莫不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坚韧顽强的追求与奋斗精神。革命先驱李大钊有诗道:“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这里,闪耀着无产阶级思想的光辉,也熔铸着历史上优秀人物的思想精华。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提问注释中词语(回答时要合上课本)
2、找出文中的词类活用词:
①始舍于于其址
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②有泉侧出
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⑶找出文中的判断句: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音谬也。
④此余之所得也。
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整体感知
(一)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呢?
全文五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已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第二层(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三、四段),写游山的心得。这是文章的议论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三段),写游洞华山的心得。这一层是全文的重点。
第二层(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第三部分(第五段),是记游的结尾。
(二)思考问题:合作交流
1.教师指出: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讨论后应确定,“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2.追问: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
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尽吾志”是什么意思?(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
(三)品读课文
1、研读第一段。
学生齐读第一段,同时思考:介绍“褒禅山”的语句有哪些?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和仆碑上的文字?
明确:第一问比较简单,只是提示学生背诵的层次。第二问要提示学生寻找文中相照应的地方。
原因: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伏笔。
引领学生按层次背诵此段。
2、研读第二段。
先点名诵读第而2段(有基础的学生),然后齐读,再后教师领背。思考:此段中介绍了前后两洞,你认为着重介绍的哪一部分?为什么?
讨论,明确: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的特点以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因为本段着重写游洞而不着重写景,况且只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由此可看出,文章不重在记游,而只是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记游只是为后文的议论作准备的。那么,游洞后,作者有什么感受呢?
“后悔”,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
学生小声再诵读课文,争取当堂背诵。
3、研读第三、四段。
(1)齐读第三段,思考:本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主要写游山的心得。
心得是什么?在文中寻找关键语句回答。
明确:这一段承接第二段游山未尽兴的事件引发的议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就能成功吗?在文段中继续寻找答案。(略)
归纳起来,作者揭示了成功的条件就是 “志”、“力”、“物”,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
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下。
(2)诵第四段,学生自由朗读,思考:
“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其文漫灭”。)“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作者认为现实中像这样的情况多吗?(“何可胜道也哉”)
由此讨论:你认为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情况多吗?请举例证明。
学生畅所欲言,估计说的更多的使广告招牌、报章杂志上出现的。(略)
提问: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作者从仆碑发生联想,指出对待传闻应该采取“深思慎取”的态度。
3、两段都是由生活中具体的小事阐明了悟出人生哲理,表现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4、学生读最后一段,尽量慢一些,强调“父”字读作“ fû”学习游记写法的结尾,再如《醉翁亭记》的结尾也是这样。
5、学生再读课文,同方交换检查背诵,并检查默写。
五、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感情。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六、熟读成诵
讨论:这篇游记与我们读过的其他游记相比,有什么明显的特点呢?
明确:在记游的基础上说理,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前后照应。先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讨论:记游和议论是怎样结合,怎样照应的呢?
明确:第三段的第二段的记游生发而来,第四段议论由第一段的记游生发而来。
在大体把握了作者思路的基础上,让学生熟读、背诵课文。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课文
还不能熟练背诵的允许朗读。
二、理清思路,把握结构,深入理解
1.记游部分写了什么内容呢?
明确: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2.作者怎样生发议论的呢?
明确:第三段,写游洞华山的心得。
以“于是余有叹焉”一句承上启下。“叹”字承上文的“悔”字,领起全段,自然地转入议论。
作者先借托古人,说古人游览观赏“往往有得”,是因为他们“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以此表明作者在下面所要说的观察所得,不是随意的,而是以古人的“求思”精神为依据和标准,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以下以游洞为喻,以“有志”为中心,进行逐层沦述,阐明宏伟的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4 有穴窈然,人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两相对比之后,紧接着指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照应“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这里以景喻物,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某种最高成就的境界。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
最后,以“此余之所得也”,收束这一段议论,归结到作者思想上的收获,回应“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乌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段议论以古人“有得”始,以自己“所得”终,前后呼应。
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3.第五段写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这是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这种格式的好处在于:①古代游记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文章主体部分中不出现同游者姓名;即便在记游踪时不能不涉及同游者,也只用泛称,如本文中的“四人”“怠而欲出者”“或”等。②这样写可以节省许多笔墨,使行文简练。
5.布置作业
课文说:“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联系实际,谈谈对这几句话的体会。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齐背课文。
二、鉴赏
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文章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3.文笔简洁,语言凝练
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以致文字难以增删改换。
三、拓展 选一篇在记游的基础上说理的游记(文言文、现代文都行),进一步领会、学习叙议结合的手法。
四、作业
自学苏轼《石钟山记》,并与《游褒禅山记》比较。
板书设计:
游褒禅山记1、2段(记叙)游山的经过。
3、4段(议论)游山的心得:
成功的条件—— “志”、“力”、“物”关键是“志”
教学反思:
一、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6
第二篇:《游褒禅山记》教案(新人教必修1).
高考资源网——提供高考试题、高考模拟题,发布高考信息题
本站投稿专用信箱:ks5u@163.com,来信请注明投稿,一经采纳,待遇从优
《游褒禅山记》教案
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一、三维目标
1、继续积累文言语汇,特别掌握词类活用的现象。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整体思路
教师应当将示范背诵作为一种直观的教学手段加以运用,必要时应逐句地带领学生诵读,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三、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
《西湖游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
这类文章有何特点?
明确:叙事写景,抒情感怀。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看它在写法上有何区别?(板书课题:《游褒禅山记》)
(二)整体感知
12((2)指导学生像上一课一样作好文言语言的积累。板书随机。
3、掌握大意(多媒体板书)
讨论、明确:本文先写未尽兴的游山经历(1、2段),然后由此引发议论(3、4段),第五段是游记的结尾。
(三)品读课文
1、研读第一段。
学生齐读第一段,然后教师范背第一段,学生如果还有读不准的字音要记好笔记。同时思考:介绍“褒禅山”的语句有哪些?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和仆碑上的文字?明确:第一问比较简单,只是提示学生背诵的层次。第二问要提示学生寻找文中相照应的地方。
原因: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伏笔。
引领学生按层次背诵此段。
2、研读第二段。
先点名诵读第而2段(有基础的学生),然后齐读,再后教师领背。思考:此段中介绍了前后两洞,你认为着重介绍的哪一部分?为什么?
讨论,明确: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的特点以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因为本段着重写游洞而不着重写景,况且只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由此可看出,文章不重在记游,而只是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记游只是为后文的议论作准备的。那么,游洞后,作者有什么感受呢?
“后悔”,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意
共3页 第1页
高考资源网——提供高考试题、高考模拟题,发布高考信息题
本站投稿专用信箱:ks5u@163.com,来信请注明投稿,一经采纳,待遇从优
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
学生小声再诵读课文,争取当堂背诵。
3、研读第三、四段。
(1)齐读第三段,强调“而无物以相之”中的“相”读作xiàng,思考:本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主要写游山的心得。具体内容分五层意思:①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②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③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④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⑤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
心得是什么?在文中寻找关键语句回答。
明确:这一段承接第二段游山未尽兴的事件引发的议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就能成功吗?在文段中继续寻找答案。(略)
归纳起来,作者揭示了成功的条件就是 “志”、“力”、“物”,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下。
(2)教师背诵第四段,由于句子较长,强调句读,便于理解。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
。)。)
由此讨论:你认为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情况多吗?请举例证明。
学生畅所欲言,估计说的更多的使广告招牌、报章杂志上出现的。(略)提问: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作者从仆碑发生联想,指出对待传闻应该采取“深思慎取”的态度。
3、4两段都是由生活中具体的小事阐明了悟出人生哲理,表现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4、教师背、学生读最后一段,尽量慢一些,强调“父”字读作“ fû”学习游记写法的结尾,再如《醉翁亭记》的结尾也是这样。
5、学生再读课文,同方交换检查背诵,并检查默写。
6、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编写结构提纲。
(四)相关资料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现江西省临川县)人。仁宗庆历进士。嘉祐三年(公元1085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强化统治力量,以防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新法迭遭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
高考资源网——提供高考试题、高考模拟题,发布高考信息题
本站投稿专用信箱:ks5u@163.com,来信请注明投稿,一经采纳,待遇从优
散文雄健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时代背景资料: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板书:
《游褒禅山记》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强调词类活用。(学生完成)
1、2段(记叙)游山的经过。
3、4段(议论)游山的心得:
成功的条件—— “志”、“力”、“物”,关键是“志”
一、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二、解读大纲:诵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的名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
三、(一)导语“温故而知新”。
(二)重视语言的积淀。
第三篇: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0课《游褒禅山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游褒禅山记》
教学目的:
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教学重点: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教学难点: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文言教学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学法点拨 整体感知、诵读、点拨、自学、讨论、批注等。教学准备:
1、自学
2、自制多媒体课
一、导入: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晚号半山。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我执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
二、简介作者并解题
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题目中有“记”不见的就是游记。)以前我们写游记主要写哪些内容?
学生答:旅游的时间地点和谁一起去,然后写所见,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或者抒发对古代文明遗迹的赞美,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颂以及由此引发的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可这篇游记却不是如此,它通过作者的亲身游历探险,发幽微之思,阐发深邃的哲理,那么作者为我们阐发了那些哲理呢?他的观点给我们那些思考呢?好,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然后通读全文)
三、研读第一、二段
(一)1、指名朗读、口译。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由教师点拨。
重点掌握以下词、句: 一词多义:
A.“卒”:①死。“卒葬之”。②终于。“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③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
B“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②文字。“独其为文”。、③华美、有彩饰。“舍其文轩”。(《公输》)C.“道”:①道路。“有碑仆道”。②说、讲。“何可胜道也哉”。③道理。“传道受业”(《师说》)④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D.“极”:①尽,-尽情享受。“极夫游之乐”。②至多,最多。“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
词性活用:
A.“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
B.“名”:①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②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
C.“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
①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家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②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些词语的掌握揉进翻译通课文时。
2、然后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根据文中的方位,画出虚拟示意图。
(提示: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
3、作者游褒禅山,介绍褒禅山的由来引出慧空禅院,又引出要游华山洞,可写那些仆碑以及仆碑上的文字好似可有可无,好象作者的闲笔,是不是因该删去呢?
(如果学生答不出,先留下来到后面解疑)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而尚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讨论)
引领学生背诵这一段。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来由→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
(二)研读第二段
1、二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提示: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这一段中有那些对比: 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其下平旷”——“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2、作者游洞后出来后的心情怎样?“后悔”为什么后悔?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抒发议论作铺垫。
(三)指导背诵:
师生共同讨论本段层次划分: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
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前洞(平旷、记游甚众)——后洞(窈然、寒、深)——进入(深、难、奇)怠——俱——追记洞中所见(盖余所至……又加少矣”)——追记自身,伏“悔”字(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以“悔”结束记游(既其出……游之乐也”)
四、研读第三四段
(一)指名朗读、口译第3段: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意思就是“古人观察天地”。“之”,助词,无义,有舒缓语气作用。“于”,这里表示观察的对象,译成现代语时可省略。
②“险”,这里用的是本义,即“高山”,因为后洞在山上。“夷”,指平地,说的是前洞地势。③“至于幽暗昏惑”中的“至于”是实词性词组,意思是“到了……的地方”。
④“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中的“也”,在一般情况下可省,但此处不能省,它表示肯定的语气,意思是确实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⑤“此余之所得也”:这是特殊形式的判断句,读时“此”后应作一顿。
要提示学生注意“焉”“也”“夫”“则”“而”“故”“矣”“然”“其”“乎”等虚词在表达语气上的作用
1、“于是余有叹焉”承上启下,进一步具体阐述作者后悔心情背后的思索。
2、作者先说古人“古人之于……而无不在也” 作者为什么先说古之人?答曰:以古人为标准,另外可以使作者的立论更有说服力
3、然后作者写一般人惧险远“夫夷以近……则至者少”(照应前洞),所以他们就不能见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让我想到毛泽东的七绝诗——《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从文中“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就为“无限风光在险峰”这句话做了注脚。
4、欲得非常之观,就必须有志(而世之……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5、然后说到有志无力(有志者…亦不能至也);有志有力,还要有外物(有志与力……亦不能至也);
6、最后两个分句再次说明只要有志,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因为已经“尽吾志”了。)“尽吾志”是什么意思?(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总结: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下。
(二)研读第四节这一段有写到仆碑上的文字,和第一段中的有关仆碑的描述相应。(前面的描写为后面的议论埋下伏笔。)
写这些仆碑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治学必须“深思慎取”)
思路: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
五、讲析第五段这一段是补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思考: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
六、问题讨论。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
(试从①过渡衔接;②两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应;③游山与治学处世两者的内在联系这三方面思考)提示:
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②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起照应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和“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来而记之者已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和“其见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随以止”和“遂与之俱出”;“可讥”和“人咎”;“在己为有悔和“悔其随之”;“仆碑”和“有碑仆道”;“古书之不存”和“其文漫灭”;“谬其传”和“音谬”。前文的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③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指定一人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编订的“前后两部分对照表”,其他同学补充订正。
第四篇:高中语文必修一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相关文言常识;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解课文主旨,借鉴古人智慧。【学习重点】目标1、2 【教学时数】2课时
课前学案 【预习检测】
一、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晚号半山。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我执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
二、记
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题目中有“记”不见得就是游记。)
三、相关背景:《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
四、相关资料(1)褒禅山与慧空禅院
褒禅山旧名华山,今称褒山,位于含山城北十五里的褒山境内,海拔二百零四米,相对高度一百八十米左右,山顶东面稍高,其余处则平而长。现在除罗汉洞外皆湮没无闻,大小塔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炸掉了。当地农民在清理塔基时,发现一盒藏于中空的大石中,内有不少“开元通宝”铜钱,可见这座塔确是唐代的建筑。
大石塔的西南坡下为褒山寺旧址,即王安石所谓“慧空禅院”。褒山寺在一九五二年前仍香火不绝。前殿匾额题有“褒山禅寺”四个镏金大字。当时的褒山禅寺亦是文人墨客所喜爱的游憩处。今天这些碑刻已荡然无存。(2)华阳山与前洞
从褒山寺向东行三里即达华阳山,旧名兰陵山,海拔二百三十米,相对高度一百九十米左右,山坡平缓,两侧几乎等高,山顶平而长。华阳山下有一洞,当地人叫华阳洞,亦称碑洞,即文中的前洞。由于“其下平旷”,因而引起一些争论:有人认为“其下”是指山下,有人则认为“其下”是指洞下,其实洞口与山脚齐,洞前就是稻田,洞下平旷就是山下平旷。(3)马山与后洞
华阳山上有三个洞,下面为前洞,前洞的右上方为天洞,左上方为后洞。后洞距前洞约五十米,状似石罅,浅而窄,人缩身以入,匍伏约二米即达尽头,与王安石所记的后洞毫无共同之处。景色稍胜的是天洞,洞口为一陡坡,有巨石当洞口,口径极小,洞内高约三米,西上方为一大裂缝,从顶端透进亮光,当地人称一线天。进洞约五米,又有石壁挡道,中有一孔,径约一尺许,钻进后另是一番洞天,洞高十余丈,白色的钟乳石倒垂而下,道前溪水湍急、寒气
逼人、阴森恐怖。马山北洞在前洞的东北五里处,与王安石所说的“后洞”距离、方位皆相同;马山是含山北境最高的一座山,地处偏僻,人迹罕至;北洞的形状、景色与王安石所记的后洞相吻合。这洞也非常深邃。现在只能前进到洞内的二百多米处。洞内石壁有多处石刻,因长年腐蚀,多不可辨。所以我们认为马山的北洞就是王安石所云的后洞。
课堂学案
【学生展示】【教师精讲】
一、朗读正音: 庐冢()
褒()禅
仆()道
谬()懈怠().....窈()然
咎()
何可胜()道
王回深父()....
二、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1、二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
2、作者游洞后出来后的心情怎样?“后悔”为什么后悔?
3、研读第四节这一段有写到仆碑上的文字,和第一段中的有关仆碑的描述相应。(前面的描写为后面的议论埋下伏笔。)写这些仆碑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4、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又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5、最后一段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三、梳理积累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长乐王回深父。
(二)词类活用
1.始舍于其址。舍:
2.名之曰褒禅。
名: 3.有泉侧出。
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
6.而其见愈奇。
见: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
8.火尚足以明也。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
传:
名:
(三)文言固定句式
其孰能讥之乎? 何可胜道也哉!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六)重点翻译句
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七)多义词 1.乃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 ③良乃人,具告沛公
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2.道
①有碑仆道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④何可胜道也哉 ⑤策之不以其道 3.盖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4.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 ④文过饰非 5.然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②吴广以为然 ③有穴窈然
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6.其 始舍于其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问其深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则或咎其欲出者。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其孰能讥之乎?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十)异义词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
今义: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
今义: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
今义:
4、于是余有叹焉。古义:
今义: 【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下。
【课外阅读】苏东坡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在他被贬谪之前,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苏东坡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么,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黄色、黑色象芝麻大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又问小孩说这是什么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苏东坡离开花丛,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一阵清脆的鸟叫声,问旁人,这是什么鸟叫?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
【训练达标】《高效导学》p19
【预习作业】预习《张衡传》
《游褒禅山记》教案
研读第一、二段
(一)1、文言知识梳理(略)
“„„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
①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家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②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然后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根据文中的方位,画出虚拟示意图。
(提示: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
3、作者游褒禅山,介绍褒禅山的由来引出慧空禅院,又引出要游华山洞,可写那些仆碑以及仆碑上的文字好似可有可无,好象作者的闲笔,是不是因该删去呢?
(如果学生答不出,先留下来到后面解疑)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而尚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讨论)
引领学生背诵这一段。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来由→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
(二)研读第二段
1、二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提示: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这一段中有那些对比:
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其下平旷”——“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2、作者游洞后出来后的心情怎样?为什么?“后悔”,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抒发议论作铺垫。
(三)指导背诵:
师生共同讨论本段层次划分: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
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前洞(平旷、记游甚众)——后洞(窈然、寒、深)——进入(深、难、奇)怠——俱——追
记洞中所见(盖余所至„„又加少矣”)——追记自身,伏“悔”字(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以“悔”结束记游(既其出„„游之乐也”)
四、研读第三四段
(一)指名朗读、口译第3段:
要提示学生注意“焉”“也”“夫”“则”“而”“故”“矣”“然”“其”“乎”等虚词在表达语气上的作用
1、“于是余有叹焉”承上启下,进一步具体阐述作者后悔心情背后的思索。
2、作者先说古人“古人之于„„而无不在也” 作者为什么先说古之人?答曰:以古人为标准,另外可以使作者的立论更有说服力
3、然后作者写一般人惧险远“夫夷以近„„则至者少”(照应前洞),所以他们就不能见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让我想到毛泽东的七绝诗——《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从文中“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就为“无限风光在险峰”这句话做了注脚。
4、欲得非常之观,就必须有志(而世之„„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5、然后说到有志无力(有志者„亦不能至也);有志有力,还要有外物(有志与力„„亦不能至也);
6、最后两个分句再次说明只要有志,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
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尽吾志”是什么意思?(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总结: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下。
(二)研读第四节这一段有写到仆碑上的文字,和第一段中的有关仆碑的描述相应。(前面的描写为后面的议论埋下伏笔。)
写这些仆碑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治学必须“深思慎取”)
思路: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
五、讲析第五段这一段是补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思考: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
六、问题讨论。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
(试从①过渡衔接;②两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应;③游山与治学处世两者的内在联系这三方面思考)
提示:
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②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起照应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和“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来而记之者已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和“其见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随以止”和“遂与之俱出”;“可讥”和“人咎”;“在己为有悔和“悔其随之”;“仆碑”和“有碑仆道”;“古书之不存”和“其文漫灭”;“谬其传”和“音谬”。前文的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③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指定一人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编订的“前后两部分对照表”,其他同学补充订正。
讨论:在第三段里,作者一开始就指出古人浏览观赏,"往往有得",其"有得"的原因是什么呢?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作者引出古人观赏有得的目的是什么呢?
借托古人引出自己的观点.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象古人那样探究思考的广泛而深入呢?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发挥的?
讨论归纳:
从五方面阐述:
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嘏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突出"志"的重要性;
⑵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吃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说明"力
"的重要性;
⑶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
能至也--说明"物"的重要性;
⑷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在己为有悔--物、力都足以至
而未至,肢有"悔";只有"尽吾志也,可以无悔也"--强调"尽
吾志"的重要性.
通过以上议论,说明要"求思之深而无不在",要有--志、力、物;但一切事物都可能存在其不足之处,当力和物难求时,只有"
尽吾志",才能做到"无悔"、无"可讥".
4.第四段,作者从仆碑发生联想,指出对待传闻应该采取深思
慎取的态度.
四.总结全文
1.请生根据课文内容概括本文主题思想.
作者记叙游览褒禅山,抒发秘书的感想:
无论治学处事,都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才能无讥无悔,也应该
有深思慎取的态度.从今天来看,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
五.讨论完成书后练习二,掌握"其'的用法及特点.
关于"其"的几种用法:
"其"的用法主要有两种:作代词和语气助词.具体用法如下:
1.用作代词:
(1)代第三人称: 可译作 “他的” “他” “他们” “它” .例:
安求其能千也?<马说>
(2)作物主代词, 表领属关系,可译作 “他(它)的” “他(它)们的” .例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又作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作"这""这些";远指,可
译作"那""那些".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4)用在数词之前,表示"其中的"意思.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2.用作副词.
(1)表示推测、估计,可译作"大概""或许".例:圣人之
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表示诘问,可译为"难道""怎么".
(3)表示祈使,可译作"一定".例: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
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4)表示未来,可译作"将""将要".例:以残年余力,曾
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3.用作助词,表示加强语气.
第五篇: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
园丁网数学第一站成套数学资料免费下载 www.xiexiebang.com 【成才之路】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0课 游褒禅山
记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
一、课内双基
1.加点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火尚足以明(明亮)也 .非常(不寻常)之观(景象)...B.以其求思(探求问题)之深而无不在也 ..其好游者不能穷(走到尽头)也 .C.其下平旷(平坦空旷),有泉侧(从旁边)出 ...不得极(尽情享受)夫游之乐也 .D.以其乃华山之阳(山的北面)名(命名)之也 ..谬(弄错)其传而莫能名(说清楚)者,何可胜道(说)也哉 ...【答案】 C(A.明:照明;B.求思:探求思考;D.阳:山的南面。)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胜”字的意义,与“何可胜道也哉”中的“胜”相同的一项是()A.而与之竞火器,其何能胜 .B.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C.驴不胜怒,蹄之 .D.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答案】 B(A.胜利;B.和题干中的“胜”都是“尽”;C.承受;D.优美。)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于其址唐浮图慧褒始舍.A.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葬之而卒.B.可以卒千年.
也盖音谬.C.其传而莫能名者后世之谬.
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盖.D.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盖.
【答案】 D(A.舍:①筑舍定居,②停止。B.卒:①死,②终,一直到。C.谬:①错误,②弄错。D.盖:都是发语词,大概。)
园丁网数学第一站成套数学资料免费下载 www.xiexiebang.com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③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 .④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⑤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⑥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⑧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⑨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⑩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A.①②⑦⑨/③④⑧/⑤/⑥/⑩ B.①②⑨/③⑧/⑤/⑩ C.①②⑨/③/⑤/⑥⑧/⑩ D.①②⑨⑩/③⑤/⑧
【答案】 B(①②⑨名词活用为动词。③⑧形容词活用为动词。⑤不能带宾语的动词带宾语,活用为使动。⑩意动。)5.对下面文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A.“庐陵”“长乐”“临川”都是籍贯。B.“君圭”“君玉”前者为名,后者为字。C.“父”通“甫”,多用于男子名字。D.作者自称为“某”,表自谦。【答案】 D(“某”不是自谦。)6.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符合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古人对于天地、山川、鸟兽、虫鱼等的观察,往往都有心得体会,而今人没有,于是抒发“今不如古”的感慨。
B.作者认为,如果有志、有力,再加上外物相助,就一定能达到险远之地。C.作者说古人观天地、山川常常有得,作者自己也有所得,古人之得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作者之得是“尽吾志”。
D.作者以游山作比展开议论,为的是说明怎样才能做到像古人那样探究、思考得广泛而深入。
【答案】 D(A项作者并非抒发“今不如古”的感慨;B项缺少“而又不随以怠”的条
园丁网数学第一站成套数学资料免费下载 www.xiexiebang.com 件;C项作者之得是“尽吾志”错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是古人有得的原因。)7.对第3自然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指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重视客观条件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B.“其孰能讥之乎?”是一个设问句,与前面的内容联系看,还是说明“尽吾志”的重要性。
C.用对比和层层深入的方法说理,所阐述的道理具有普遍意义。
D.“此余之所得也”中的“此”,指代上文中对“不能至”的种种原因的分析及“尽吾志”的无悔。
【答案】 B(“其孰能讥之乎”是反问句。)8.填空。
(1)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________,号________。封号为荆国公,故也称“________”,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________。其诗文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被推为“______________”之一。他的作品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课文第二段主要记述了游览过程,作者略写了______________;详写了______________。其中还有多处对比:_______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游褒禅山记》最能体现主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在文中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答案】(1)介甫 半山 王荆公 改革家 唐宋八大家(2)游前洞 游后洞及所见所感 前洞平旷 后洞幽深;前洞游者甚众 后洞游者已少、又少;余所至浅 好游者所至深;还有见到奇景的欣喜与出洞的后悔相比。(填上一组即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志 力 物
二、语段精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9~12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
园丁网数学第一站成套数学资料免费下载 www.xiexiebang.com 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于是余有叹焉
叹:叹惜 .B.夫夷以近夷:平安 .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 .D.其孰能讥之乎 孰:怎么 .【答案】 C(A感叹;B平坦;D.谁。)10.“叹”字的作用是()A.总结上文 C.引出议论
B.总领下文 D.承上启下
【答案】 B(本段下面的内容都是“叹”的内容。“总结上文”应在段末或独立一段;上段末的“悔”字句已是议论,因此也不是引出议论;“承上启下”的应是短语或句子,不可能是一个字,故选B。)11.对这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作者认为只要尽“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可惋惜。D.平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答案】 C(作者没有对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而惋惜。)
三、延伸提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微道人生圹记 [明]陈继儒
修微姓王,广陵人,自幼有洁癖、书癖、山水癖。七岁父见背,致飘落无所依,眉间常有恨色。已奉佛教,刺血写小品经,间读班马、孙吴书,人莫得而狎视也。
尝行灵隐寺门,见白猱坐树端,迫之,展翅疾飞去。包园夜半,有两炬炷射窗缝上,谛视之,虎也,修微挑灯吟自若。
其诗词娟秀幽妍,与李清照、朱淑真相上下。至于排调品题,颇能压倒一座客。慕翰墨者辐辏案前,如农诉水旱,修微攒眉应之,掷笔出避西子湖,避邓尉山,避广陵。寻获兄,指其父埋骨处,仆地哭失声,延僧作水陆道场凡十五日,以荐父灵。笥中绮纟需环珍,随手
①园丁网数学第一站成套数学资料免费下载 www.xiexiebang.com 立尽矣。
修微饭蔬衣布,绰约类藐姑仙,笔床茶灶,短棹逍遥,类天随子。谒玉枢于太和,参憨公于庐阜,登高临深,飘忽数千里,智能卫足,胆可包身,独往独来,布帆无恙。既归,出《楚游稿》示余,冰雪净其矫饰,云霞汰其粉泽,抑名山大川之助乎!
修微曰:“自今伊始,请忏从前绮语障,买山湖上,穿容棺之墟,茆屋藤床,长伴老母,岂复问王孙草,刘郎桃,苏小小同心松柏哉?”予曰:“今君才貌两艳,人间所慕,出世之盟,将无太早?”修微曰:“嘻!是何言?孔雀金翠,始春而生,四月而凋,与花萼相衰荣。每欲山栖,必先择葬身之地然后止焉。然禁中缀之以为帚,蛮中采之以为翣,甚有烹而为脯为腊者,色可常保乎?鹦鹉驯扰慧利,洞晓言辞,官家奇爱之。或教诗文,或授佛号,而未免闭于金笼,则韵语又可常恃乎?”予叹曰:“常情仕讳归,年讳老,而修微少不讳死,死不讳墓。昔者渊明自祭,乐天自铭,司空图引平时故交,痛饮生圹中。三君子以后,鲜有嗣.续高风者,修微达视死生,如昼夜寒暑之序,女史乎?女侠乎?一变至道矣。”
生圹成,诸名士为弹《孔雀经》一卷,供鹦鹉舍利十馀粒,并穴置其诗稿百馀言,眉道人为之记。
【注】 ①微道人:王修微,扬州妓,后为道士,自号草衣。②天随子:唐代诗人陆龟蒙,自号天随子。③卫足:自卫。语出《左传》成公十七年:“仲尼曰:‘鲍庄子之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
1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间读班马、孙吴书 间:有时 .B.见白猱坐树端,迫之 迫:靠近.C.抑名山大川之助乎
抑:或许 .D.司空图引平时故交
引:率领 .【答案】 D(应解释为:邀请。如:公子引侯生坐上坐。)13.下列各组语句全都表明王修微才华出众的一组是()①刺血写小品经,间读班马、孙吴书 ②其诗词娟秀幽妍,与李清照、朱淑真相上下 ③慕翰墨者辐辏案前 ④才貌两艳,人间所慕 ⑤修微达视死生,如昼夜寒暑之序 ⑥或教诗文,或授佛号
A.①②⑥ C.②④⑥
B.②③④ D. ①②③
③
②【答案】 B(①只能说明王修微醉心佛学、涉猎广泛,不能说明其才华过人;②直接说明其才华过人;③通过众人的反应侧面说明王修微文章出众、才华过人; ④是作者对王修微出众才华及容貌的评论;⑤是说王修微对待生死的态度;⑥是他人对待鹦鹉的做法。)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修微虽然曾经为妓,但是胆识才华胜于众人,又笃信佛教、读史书知兵法,众人
园丁网数学第一站成套数学资料免费下载 www.xiexiebang.com 都不敢轻慢地看待她。
B.王修微登高临深、飘忽千里后,看淡了生死,决定隐居于山水之间。作者认为她是受了名山大川的启发。
C.对于王修微给自己营建生圹这一行为,作者给予高度评价,认为王修微与陶渊明、白居易、司空图一样都是达视死生的君子。
D.在刻画人物时,作者笔墨繁简有别:详写王修微过人的胆识才华、对待生死的超脱,略写其尽孝之心、蔑视钱财之意。
【答案】 B(“抑名山大川之助乎!”这是作者对王修微创作《楚游稿》的评述,而不是对修微出世之盟的评述。此处犯了移花接木的错误。)15.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七岁父见背,致飘落无所依,眉间常有恨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仆地哭失声,延僧作水陆道场凡十五日,以荐父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而未免闭于金笼,则韵语又可常恃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修微)七岁时父亲弃她离世/死去,以至于飘零人间没有可以依靠的人,眉宇间常有遗憾的神情。
(2)倒在地上痛哭失声,请佛僧为自己的父亲做水陆道场一共十五日,用来祭拜超度父亲的亡灵。
(3)却不能免于被关闭在华丽的鸟笼中,那么又怎能长久地依仗/依赖动听的语言呢? 参考译文:
王修微,广陵人,自幼有洁癖、书癖、山水癖。七岁时父亲背弃她离世,以至于自己飘零人间没有可以依靠的人,眉宇间常有遗憾的神情。后来信奉佛教,刺血写经,间或读史书读兵书,没有人能够轻视她。
王修微曾经到灵隐寺门,看见一只白猱坐在树颠,修微靠近它,白猱张开双臂象飞鸟展翅一样迅疾地离开。包园夜半之时,发现有两盏火光射到窗缝上,仔细一看,竟然是只老虎,而修微镇定自若地读书。
修微的诗词娟秀含蓄,可以与李清照、朱淑真的作品相比较。至于戏弄调笑、点评人物书画,都能压倒在座的客人。倾慕她文章的人如同辐条伸向车轴一样聚集在她的书桌前,如同农人诉说水灾旱灾一样,修微皱着眉头应酬他们,丢下笔避到西子湖、邓尉山、广陵。
园丁网数学第一站成套数学资料免费下载 www.xiexiebang.com 不久,修微找到了自己的哥哥,哥哥把父亲埋骨的地方指给她看。王修微倒在地上痛哭失声,请佛僧为自己的父亲做水陆道场一共十五日,用来祭拜超度父亲的亡灵。箱子中的锦衣珍宝,随手送人毫不在意。
修微粗衣陋食,风姿绰约如同神仙;又过着归隐生活,驾船四处游玩,类似于天随子陆龟蒙先生。到太和去拜谒玉枢真人,到庐山去拜谒高僧憨公,登上高山面对深渊,飘忽数千里,智慧足以用来自卫,胆略足够用来防身,独往独来,旅途平安。回来后,拿出《楚游稿》给我看,自然的冰雪洗净了文字的浮华,天上的云霞涤净了文字中的脂粉气。或许这是名山大川的帮助吧!
修微说:“从现在开始,请允许我为从前浮华之语忏悔,买山湖上,为自己凿一个小小的墓穴,置办一处简陋的住处,长伴老母,哪里还有心思留恋世俗中如王孙芳草、刘郎种桃、苏小小栽下同心松柏这些事呢?”我对她说:“如今您才貌两艳,是人们所向往的,隐居出世的盟誓,恐怕太早了吧?”修微说:“唉呀,怎么能这样说!孔雀华美的尾羽,春天到的时候长出,到了四月就凋落,与花朵同荣同衰。孔雀每每要居于山中时,都会提前给自己物色葬身之地,在这之后才会停下来。但是宫廷会采集它的尾羽做除尘,蛮夷之人会采用它的尾羽做扇子,甚至有人把孔雀烹熟做成肉干,那么孔雀艳丽的毛色会常保吗?鹦鹉驯顺聪明,洞晓人的语言,做官之人特别喜欢,有的鹦鹉被教以诗文,有的鹦鹉被授以佛家名号,却不能免于被关闭在华丽的鸟笼中,那么动听的语言又怎可长久地依仗呢?”我感叹道:“人之常情是做官之人忌讳罢归,上年纪的人忌讳衰老,而修微年少不避讳死亡,面对死亡不避讳墓穴。以往陶渊明为自己做祭文,白居易为自己写墓志铭,司空图邀请平时故交在自己的墓穴中痛饮。这三个君子之后,很少有人能延续他们的高风亮节,修微能够很旷达地看待生死,就如同对待日夜寒暑的交替,是饱读诗书的女史呢,还是侠风义骨的女侠呢?一变又成为道人了。”
修微的生圹建成后,诸名士为她弹了一卷《孔雀经》,供奉十余颗鹦鹉舍利,并在墓穴中放置了百多篇修微的诗稿,眉道人为这件事做了记。
四、高考热点
16.把下列的一个长句变为短句,注意不要改变原意。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与资源丰富,但交通不够便利的西亚各国之间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的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经济合作区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与西亚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区域;它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这个地区资源丰富,但交通不够便利。
园丁网数学第一站成套数学资料免费下载 www.xiexiebang.com 17.仿照示例,从“橡皮人”“考碗族”“奈特尔家庭”三种职场现象中选择一个,作劝勉或警醒式的点评。(不超过40个字)【示例】
软实力:软实力,是相对于知识、文凭等“硬实力”而言的,是指一个人在职场中会唱歌、字漂亮、有气质等各种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因素。
点评:软实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全面提升软、硬实力才能在职场立于不败之地。【职场现象】
①橡皮人:在职场上我行我素,不接受新生事物,对表扬、批评无所谓,荣辱观淡薄的人。
②考碗族:到处参加公务员考试,不捧到“金饭碗”决不罢休的一群人。③奈特尔家庭:专心事业,收入丰厚,却很少有时间享受生活的职场人家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点评①(橡皮人):多与同事交流,增强团队意识,保持对生活的热情。点评②(考碗族):对自己职场的规划可以多种多样,各行各业都有“金饭碗”。点评③(奈特尔家庭):事业不是生活的唯一,感受生活,享受亲情,人生会更美好。18.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词语,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人生是一个容器,可它的容量实在是非常有限。担忧和恐惧多了,无畏和勇气就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一些不需要的东西随风而去吧,你就会秋波无痕,素心如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局促和紧张多了,潇洒与轻松就少了;傲慢和矜持多了,恭谨与谦虚就少了。
五、写作创新
19.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大山,我想对你说:我崇拜你的伟岸、沉稳;高考,我想对你说:想跟你亲密接触真不容易;鲁迅,我想对你说:能不能不让阿Q死啊?„„
对许多人事,我们可以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没有机会倾诉。现在,请你选择一个对象,表达你对所选对象的独特看法。
请以“________,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必须将题目补充完整;②必须用第一人称;③字数在800字左右;④内容健康向上。
【写作指向】 一篇作文就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就本题而言,要使自己的作文“独特”起来,首先要有独特的视角,因为它决定了你的切入角度和写作方向。如果倾诉的对象定格
园丁网数学第一站成套数学资料免费下载 www.xiexiebang.com 在老师、父母等人物身上,就很难跳出俗套的圈子,难以出新。其次这是一个非常便于抒情的作文题目,要写出真情实感,以情动人。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敞开心扉,敢于说出想说的话,敢于展示独特的内心世界,让自己的作文流淌出富有个性的真情。再次要全面考虑问题,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依据充分的事实或理论作出全面的评价,阐述独到的见解,使行文充满思辩性。
【佳作赏读】
宝姐姐,我想对你说
水滨、小径,蜿蜒向美人的门扉。帘卷西风,谁来掀动孤寂的帷帐?缺月疏桐,凝望他已走远的身影,“蘅芜苑”千百遍读出的竟是“恨无缘”!
宝姐姐,今夜,我来拜访你,因为有太多的话想对你说。
客观地说,你并不是一个幸运者。你不会争强斗胜,更不是赖在贾府,一心想当宝二奶奶。对岫烟的救济,对黛玉的关心,对湘云的爱护,对探春的帮助,令人不禁佩服你这位“山中高士”超凡的度量与气质。然而,即便你“任是无情也动人”,宝玉所爱的却不是你;如果说林黛玉最终是得到了宝玉的心可以幸福地离去了,那么你的结局竟是一无所有。
宝姐姐,我为你而悲。别人眼里的你圆滑老练,我眼里的你却是太痴太傻,你从不主动追求,而且从来就怯于内心的表达。作诗,多为应景之作;处事,也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你太少流露自己的感情,把本来一颗属于少女的心打磨得失去了血色。“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你笃信着迂腐的礼教,期待着破败的封建秩序给自己的好运增加砝码——其实是自欺欺人!当一切尘埃落定,你才发现残风与落叶在数点着自己的归期。
宝姐姐,我不明白,你分明有一腔热情,为什么却要服“冷香丸”来压抑,变得淡然如冰?你分明有青春的萌动,为什么要戴上金锁来束缚,加快自己的枯萎憔悴?你的蘅芜苑前有一块巨石屹立,我不知道那是不是象征着你心灵的闭塞,外人难以走进。
宝姐姐,你爱宝玉吗?爱一个人,不是应该让他知道吗?宝玉挨打,你只说了一句“心疼”便自悔失言,羞红了脸一言不发;而林妹妹可是哭肿了眼睛,更作出了辗转柔肠的《题帕三绝》。“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宝姐姐,你输给黛玉的,是一份果敢与真诚呀!
至于缘分,你从不积极争取;关于爱情,你早就付与水月镜花。你一片好心却给“木石前盟”编织了噩梦,而你自己的梦想也注定会支离破碎。
于是我对你的命运不再抱有怀疑,我了解宝玉离开时的坚定。心与心的距离决定了你们人生的轨迹一任平行、没有交点。
水滨、小径,望断这一脉秋水,望不到那人的音讯。你叹息着换上一炷香,独坐在漫漫长夜中,等着天明。
【名师点评】 本文词汇丰富,语言优美,叙述到位,表达有力度,感情充沛,一气呵
园丁网数学第一站成套数学资料免费下载 www.xiexiebang.com 成;“你”“我”相称,好似与“宝姐姐”在月下的蘅芜苑贴心交谈,读来也亲切自然,好像读者自己也参与了这次交谈;以原著精神实质为依托,以“恨无缘”为总纲,切入角度新颖,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恰当引用,对比阐述,有理有据,令人信服。这是一篇有深度、有感染力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