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塔城地区托里县第三中学高中语文《第11课 廉颇蔺相如传》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时间:2019-05-15 01:48: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疆塔城地区托里县第三中学高中语文《第11课 廉颇蔺相如传》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疆塔城地区托里县第三中学高中语文《第11课 廉颇蔺相如传》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第一篇:新疆塔城地区托里县第三中学高中语文《第11课 廉颇蔺相如传》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新疆塔城地区托里县第三中学高中语文《第11课 廉颇蔺相如传》教

案 新人教版必修4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掌握课文中有关实词、虚词的用法。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协作方法。情感目标:学习蔺、廉二人顾全大局、以国事为重的优良品质。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 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教学课时:4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本文的学习目的。

二、导入新课。

指名朗读课文“预习提示”和注释①。

1、关于《史记》的补充介绍:

本纪(12 篇):专述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治活动(如《项羽本纪》)。

世家(30篇):主要记述贵族的史事。(如〈〈陈涉世家〉〉)

列传(70篇):记述官吏、士大夫和知名人物的事迹。分三种:①专传,即一人一传,(如〈〈淮阴侯列传〉〉)②合传,有二人合传,也有三五人合传,(〈〈廉蔺列传〉〉)③汇传,记同一类的若干人,篇名中并不举出人物姓名,如〈〈仲尼弟子列传〉〉、〈〈酷吏列传〉〉。

表(10篇):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

书(8篇):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的发展和现状。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是24 史的第一部。

《史记》的写法和所写人物对后世影响深远。

鲁迅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背景简介:

公元前三——四世纪,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后期。七雄并峙,战火频繁。七国之中秦最强大,它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各个击破,力图吞并六国。赵是北方还有点实力的国家,秦一时难以吞并,便用讹诈的手段掠夺它的土地和财务。赵依仗廉、蔺二人军事上严密戒备,外交上不卑不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障了国家的安全。本文着重记叙了二人团结合作,与强秦抗争的故事。

三、检查预习

提问:课文按什么顺序写了几件事? 明确:按时间顺序写了三件事:完璧归赵、渑池相会、廉蔺交欢。课文也就自然分成三部分。

提问:这三件事充满了矛盾冲突,能说说每件事各围绕什么矛盾展开的吗? 明确:“完璧归赵”写的是诈璧与存璧的斗争;“渑池相会”写的是辱赵与尊赵的斗争;“廉蔺交欢”写的是私怨与国事的矛盾。作者在矛盾中展开情节,刻画人物,而所有这些矛盾又都挂在对秦斗争这条主线上。学习这篇课文要始终抓住这个重点。

板书:

完璧归赵—————————诈璧与存璧的斗争 渑池相会—————————辱赵与尊赵的矛盾 廉蔺交欢—————————私怨与国事的矛盾

提问:文章是在矛盾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全文贯串了怎样的矛盾?

明确:全文贯串了互相交织的两种矛盾:一种是赵国与秦国的矛盾,一种是廉颇与蔺相如的矛盾。

一开始,秦恃强讹诈,赵国处境危急,矛盾十分尖锐。廉蔺二人一切为了自己的国家,彼此间并无私人恩怨。而后,随着赵秦间的矛盾几经缓和、紧张、缓和,蔺相如地位的不断上升,廉颇同他的矛盾便日益紧张。蔺的退让忍辱感动了廉颇,二人终于成了刎颈之交,矛盾消除,共同为国效劳,赵、秦间的矛盾也趋隐伏。

四、学习“完璧归赵”部分 提问:(检查预习)这部分可分几层?列出情节提纲。明确:可分三层:(板书)(1)1——2段:简介廉、蔺

(2)3段:秦王求璧(事情的起因)(3)4——11段:

决策入秦 缪贤荐贤(4)智斗秦王 决策入秦(5)

完璧归赵 毕礼而归 章台刺秦(6)(事情的经过)迫秦斋戒(7、8)从者归璧(9)廷斥秦王(9、10)

五、讲析“完璧归赵”之第一层(也可单独作为一部分)

1、疏通文句

2、讲析

提问:课文的前两段是简介本文的两个主人公。传记的一般写法,是在文章的一开头就介绍人物的出身之类。本文开头对二人的介绍与一般传记相同,但读完全文,却又感到其用意不仅如此。还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更重要的是突显两人地位的悬殊,影响的大小,为以后矛盾的引线。

六、讲析“秦王求璧”(事情的起因)和“缪贤荐贤”一节。

1、指名试讲,疏通文句。

2、讲析

提问:这段在情节的发展上有何作用?

明确:这段交待了事情的起因,也揭示了秦、赵之间的矛盾。同时,也为引出蔺相如张本。2 秦国愿“以城求璧”;赵君臣紧急商议,一,“计未定”,二,“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气氛极为紧张。在赵犹豫不定、进退维谷的情势下,引出缪贤的荐蔺相如。从缪贤的引荐,见相如之机智。这是相如出场之前的侧面描写。缪贤的“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一句话,也可作为下文的纲。

七、布置作业:通读全文,疏通文句。

第 二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指名口译课文第四段。

二、讲析“决策入秦”一段。1.串讲 2.讲析

3.提问:这一段中哪几句是讲出使秦国的决策? 明确:(议后可集体朗读)“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秦以城„„负秦曲”;“城入赵„„归赵”。

归纳:相如决策,解决了赵君臣不能解决的问题,见其智;愿当重任,奉璧入切,见其勇。这是一见其智。

板书: 相如决策————智 一见其智(对话描写)愿意入秦————勇

三、析“章台斥秦”一段

1、表情朗读(亦可让普通话好的同学朗读),读出秦王傲慢、贪婪得意的神态,读出相如果断机智,凛然正气,不惜碎玉,以死报国的气势。

2、讲析:相如怒斥秦王有理有节,作者用语言描写表现蔺相如的智勇。“复取璧”见其智,怒斥见其勇。二见其智勇。板书: 复取璧————智 二见其智勇

怒斥秦王———勇

四、讲析“迫秦斋戒”一段

1、指名试译,然后视情况串讲。

2、在秦王朝廷上,面对如狼似虎的秦君臣,蔺相如不卑不亢,以诈对诈,迫秦斋戒,以争取时间。三见其智勇。

板书: 以诈对诈————智

三见其智勇(行动描写,语言描写)迫秦斋戒————勇

五、讲析“从者归璧”一段

1、串讲

2、讲析

提问:秦王第二次接见,场面与第一次有何不同? 明确: 第一次 第二次

地点: 章台 廷(议处国政的处所)

人员: 美人、侍从 九宾(礼待外宾的仪式)

场面如此隆重,烘托出相如的镇定自如,也表现出相如的胜利。

提问:“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暗示对方,璧已归赵,如杀掉相如,有害无利。提问:在相如的一番“廷斥”下,秦王和群臣反应如何? 明确:“相如而嘻”,发出惊呼,段无可奈何。秦王也只好自找台阶,说“赵王岂„„欺秦邪?”最终“廷见相如„„归之”。

板书: 相如既知秦国历史,又洞察秦王内心————智 四见其智勇

针锋相对,请就汤镬———————————勇

归纳:以上六个情节,步步展开,层层深入,置人物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刻画其主要性格特征——智勇,写待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这一部分的最后两段是交代结果:相如胜利归来,秦王阴谋破产。

提问:完璧归赵以赵胜秦败而告终,原因是什么? 明确:秦诈璧靠的是势,相如存璧靠的是理。秦王理屈——气馁,相如理直——气壮。

七、布置作业:课后练习

第 三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讲析第三部分

1、串讲

3、划分情节提纲 赵王赴会

渑池相会 会上斗争 “为好”结果

二、讲析“赵王赴会”一段(15)

1、“其后„„杀二万人”,这是“完璧归赵”的余波,“渑池相会”的先声,赵国失地,折兵,形势险恶。

2、齐读:秦王虽处劣势,段由于廉蔺之计,抗秦态度坚决,并做了周密部署,这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明确:

1、廉颇留守,赵国部署

2、相如相从

3、三十日不还,立太子为王(国不可一日无主)

这一段交代背景,制定对策,寥寥数笔,具见廉、蔺胆识。

三、讲析“会上斗争“

1、学生试译

2、讲析: 秦王: “酣”“令”——趾高气扬,盛气凌人 秦御史:“前书”(不召而书)——见其预谋 相如: “前(曰)”,“前(进缶)”,“跪”——显出机智 秦王: 不许——不肯——不怿——为一击缶(被迫无奈)

3、集体朗读:“秦之群臣曰„„为赵王寿”

提问:索十五城本来是秦“为嬉”的本意,作者为什么写待简略? 明确:(1)秦王受惊,余悸未消,战局已乱;

(2)“左右皆靡”,前车可鉴,群臣何敢妄为?也就不必多费笔墨。

归纳:渑池会上,相如面对群秦,以寡胜众,以宾夺主,由变动变为主动,处处见胆,句句见智,作者把人写活了。

4、串讲“为好结果”,分析从略。

四、讲析“廉蔺交欢”

1、串讲

2、划分情节:

矛盾发生(17、18段)廉蔺交欢 矛盾激化(19)矛盾解决(20)

3、(矛盾发生、激化分析略),讲析“矛盾解决”

提问:矛盾之所以解决,是因为双方有共同的思想基础,这个基础,课文中用了哪句话? 明确:“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五、归纳:全文三件酸,表现了两重矛盾(秦赵、廉蔺),前一个矛盾的发展结果,导致后一个矛盾的爆发;后一个矛盾的解决,又服从前一个矛盾斗争的需要。这样写,人物形象逐步饱满,主题思想逐层深化,从而在勇士效果上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发人深思。

六、布置作业

第 四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课时作业

二、讲析

提问:作品是用哪些表达手段,从哪些不同侧面来表现相如的思想性格的? 明确:(1)缪贤荐贤,从侧面显示相如的机智;

(2)秦王求璧,先写赵国君臣拿不出主意,是反衬下文相如一言以决的胆识;

(3)廷斥秦王,秦王设九宾礼仪的隆重召见,侧面烘托相如临危不惧,从容应对的机智和勇敢;

(4)渑池会上,相如置工人安危于不顾,为的是维护国家的尊严;

5(5)廉蔺交欢中,相如处处忍让,显示相如识大体,顾大局,忍让为国的高贵品质。

提问:课文以相如为主,是怎样写廉颇的?从中表现了廉颇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全文在写相如时,或明或暗地提到了廉颇,同样提出了他在赵国的地位,表现了他的性特征。

第一,开头就说他“以勇气闻于诸侯”。强调突出了他的勇。文章最后写他负荆请罪,固然是受蔺相如爱国精神的感动,也是他自己对祖国的一片忠心和勇于改过的精神。

第二,作者介绍廉颇是“赵之良将也”,一旦国家形势紧张,赵王立即“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突出表明了廉颇既举足轻重之势,又不同于常人。渑池相会一段,对廉颇的描写更为明显,正是他的“盛设兵以待”,秦才不敢动的。

第三,作品还写了他的智谋,如第二段,是“廉颇蔺相如计”、敦促才成行的。后来又是他建议“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也正是他给了相如以强大的后援。他的性格极为爽朗,开始居功自傲,后来又负荆请罪。

三、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

板书:

教学反思:

第二篇:新人教必修4 示范教案(13.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从容说课

本文课堂教学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史传文学,理解字词文句的意义用法,培养文言文阅读语感。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1.文言词汇和特殊句式。2.史家笔法和语言艺术。

教学难点 1.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2.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拓展阅读材料等。课时安排 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中出现的实词、虚词,积累文言常用词。熟练掌握文言句式。2.了解《史记》,感知司马迁史作的特点。过程与方法

1.体会紧张复杂的情节、戏剧性的场面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2.尝试分析人物形象,探究将相和的原因,挖掘人物的品质和美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展示: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师 同学们,能否概述上文的主要内容? 生 讲述了“和氏璧”的由来。

师 一块和氏美玉背后的血泪辛酸史。然而,一旦美玉现身后,一场美玉的争斗就此展开,我们很熟悉的一个成语就是讲述这样的故事,同学们知道吗?

生 知道,完璧归赵。

师 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看看司马迁为我们讲述的故事。推进新课

师 《廉颇蔺相如列传》选自《史记》,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有关《史记》的知识,好么?

生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述了中国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

生 《史记》的体例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生 《史记》是司马迁的著作。司马迁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曾经因为李陵事件而遭受宫刑,但他忍辱负重,坚持创作,留下了彪炳千秋的巨著《史记》。

生 鲁迅对《史记》的评价很高,“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师 好的,同学们相互补充,对《史记》的有关情况大致掌握了。下面我们来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师 课前同学们已经自读了课文,文中讲述了几个故事?请概括一下。生 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师 好,这堂课我们就先来了解“完璧归赵”的故事。多媒体课件展示:(检查预习情况)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作出解释。1.君不如肉袒伏斧质

2.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3.拜送书于庭 4.召有司案图 5.设九宾于廷

6.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7.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生 “质”通“锧”,承斧的砧板;“不”通“否”;“庭”通“廷”,朝廷、宫廷;“案”通“按”,查明、查找。

生 “宾”通“傧”,傧相;“缪”通“穆”;“孰”通“熟”,仔细。

师 好的,预习比较充分。阅读古文时,要注意文言通假现象,注意积累,以准确解释字词意义,疏通障碍,正确进行文言文句的翻译。

多媒体课件展示:

(二)分析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用法,并解释。1.宁许以负秦曲 .2.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3.间至赵矣 .4.卒廷见相如 .生 “负”,使动用法,让„„承担;“西”,名词作状语,向西;“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上。

生 “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

师 好的。我们在阅读中,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语法结构来分析,发现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对这些字词以准确的解释,从而恰切地理解文句。

多媒体课件展示:

(三)分析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古今异义现象。璧有暇,请指示王!

生 此处是“指出来给人看”的意思,今义多指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问题的原则、方法。

师 对,这样的古今异义现象要注意掌握积累,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理解,以准确翻译文言语句。

多媒体课件展示:

(四)分析判断下列文句的句式特点。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而君幸于赵王。

3.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4.何以知之?

5.乃设九宾礼于廷。

6.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生 第1句是判断句,用“„„者„„也”的形式表判断。生 第2句是被动句,用“见”“于”表示被动。

生 3、4、5句是倒装句,第3句是定语后置句,第4句是宾语前置句,第5句是状语后置句。

生 第6句是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并有了状语后置的特点。

师 文言句式有判断、被动、倒装、省略四种特殊句式,翻译文句时要注意这些特殊句式。

(阅读1~13段后思考有关问题)师 秦王“遗赵王书”,索要和氏璧给赵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生 赵国陷于两难境地。给秦国璧而拿不到城池,白白被欺负;不给,就怕秦国的进攻。师 蔺相如是何身份的人物?他怎么会在这一事件中出场?

生 蔺相如,宦者令缪贤的舍人。宦官地位已经低下,他又是其食客,更见卑微。生 因为当时赵国陷于两难之中,赵王与群臣一筹莫展,找不到可以出使秦国的人。这时,经缪贤的推荐,蔺相如出场了。

师 缪贤的推荐可不可以简略成“臣舍人蔺相如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生 这样好像太简单了。

生 这样,赵王和群臣应该不放心派他去吧。师 此处正可见史家笔法。叙事的详略是紧扣人物塑造的。借缪贤亲历之事突出蔺相如的勇谋,尤其是智谋,虑事的周全长远,计策的可行有效,为下文作好了铺垫。

师 除此以外,还有何处可见蔺相如的才能呢? 生 赵王召见的情况。

生 对,赵王召见蔺相如,他分析得头头是道,又很自信地表明了“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的决心,与前文诸大臣谋而未定形成对照,衬托出相如胸有成竹的果断和勇气。

师 看来,蔺相如的确是个有才能的人。那么他到了秦国之后,秦王的态度如何呢? 生 秦王当然不肯以城易璧。

师 蔺相如是从哪些方面看出来的呢?

生 章台见相如,在一般的宫殿里召见蔺相如,礼节甚倨。生 得璧传美人,戏弄蔺相如。

生 左右皆呼万岁,骗璧到手后君臣狂喜。

师 说得很好,这些细节相如看在眼里,了然在心里,说明相如很细心,富有洞察力。那么,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城”后怎么办?

生 设计智取:璧有瑕,请指示王。生 说理斗争:布衣之交尚不相欺。生 誓死捍卫: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师 那么,蔺相如是如何从虎狼之国中将和氏璧运回家的呢? 生 他瞒天过海,派随从偷偷从小路上将和氏璧送回赵国。

生 他一面向秦王提出要求,一面暗中将和氏璧送还,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师 那么,蔺相如如此安排,秦国君臣作何反应啊?

生 秦国君臣相视而嘻,很是愤怒,但因为蔺相如的智谋过人,最终还是无奈地让蔺相

如完成外交大礼后回去了。

课堂小结

作者细致地介绍了历史故事“完璧归赵”的来龙去脉,通过对具体形象的刻画,塑造了一个极具爱国心、责任感,有勇有谋的历史英雄的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前一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13段,了解了“完璧归赵”的故事,为蔺相如的精彩出场和表现而喝彩。今天这堂课我们来阅读另外两则故事——“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推进新课

师 我们先一起来看看“渑池之会”的故事。先请一位同学朗读“其后,秦伐赵„„位在廉颇之右”。(学生朗读)

师 哪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来讲述一下“渑池之会”的故事?(学生讲述故事)

师 “渑池之会”的故事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生 秦国两次攻伐赵国,攻城杀人,大获全胜,意图在外交上不战而胜。师 赵王的态度如何呢?廉颇、蔺相如是如何谋划安排的?

生 赵王畏惧,不敢去。廉颇、蔺相如认为不去,则显示了赵国的弱小并且胆怯,建议赵王去,并且作了周密的部署。廉颇率军驻扎于秦赵边境作好防备,并与赵王约定时日,以绝秦望。

师 作者在“渑池之会”中,是如何突出蔺相如形象的?

生 主要是通过对比来突出表现的。有秦王和赵王的对比:秦王酒酣,请赵王鼓瑟,盛气凌人;赵王鼓瑟,唯唯诺诺,胆怯顺从。

生 还有秦御史和赵御史的对比:秦御史,前书,主动,记录令赵王鼓瑟,示秦强,录入史册公然侮辱赵国;赵御史,顾召书,被动,胆怯退缩。

生 秦之群臣和蔺相如的对比:秦人多势众,有预谋在先,提无礼要求;赵人,就蔺相如一人而已,仓促应战,随机应变,针锋相对,而力挽狂澜,保全了赵国的尊严。

生 蔺相如与赵王、赵御史的对比:前者勇敢而有机智,后两人很胆怯。尤其是在逼迫秦王击缶时,相如的勇气与胆识,表现得特别突出。他针对秦王的无礼要求,要秦王击缶,“前曰”“前进缶”“跪请”,其动作很有礼节却又咄咄逼人,并在保持了最近距离时以死逼迫秦王就范。面对秦王左右拔刃的危急时刻,相如“张目叱之”,则“左右皆靡”,足见其壮士之气骇人,勇气可畏。

师 阅读分析得很好。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在对比衬托中非常醒目。所以“渑池之会”后,秦终不能加胜于赵,秦也不敢动兵。当然这里也有廉颇的作用。可以说,渑池之会是赵的胜利、秦的失败,也是廉、蔺合作的一次胜利。

师 廉、蔺合作的胜利让赵国扬眉吐气,但因为功劳大小差异,利益分配调整,也就引发了新的矛盾。

生 蔺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功大,说明廉颇也是有功的,不过没有相如突出罢了,所以蔺相如地位超过了廉颇。这就产生了矛盾。

师 于是便演绎了史传佳话——“将相和”。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一幕。多媒体课件展示:(检查预习情况)

(一)分析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用法,并解释。1.我见相如,必辱之。.

2.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3.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4.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生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之受辱。生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之为羞。

生 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辱,使动用法,使其群臣受辱。生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之为先,以之为后。

师 好,词类活用是阅读中的难点,我们要注意好好掌握。多媒体课件展示:

(二)分析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古今异义现象。1.吾羞,不忍为之下!..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3.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生 古义为“不能容忍”,今义为“不忍心”。生 古义为“内亲外戚,包括父母兄弟”,今义为“外戚”。生 古义为“公开扬言”,今义为“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宣传号召的文告”。师 好,古今异义现象相当重要,对我们准确理解文意有重要的作用,要注意积累掌握。多媒体课件展示:

(三)分析判断下列文句的句式特点。1.相如闻,不肯与会。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3.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4.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5.不若也。

生 第1句为省略句,“不肯与会”应为“不肯与(之)会”。生 第2、3两句应为判断句。

生 第4、5两句为省略句。第4句应为“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厉害)”。第5句应为“不若(之)也”。

师 分析得很正确,这样,翻译文句就能根据句式特点准确翻译了。同学们,下面我们来阅读欣赏最后一段。

师 廉颇、蔺相如作为赵国的功臣,成为赵王的左膀右臂,可是他们却发生了激烈的矛盾,那么他们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小组讨论)

生 相如出身低微,开始只是“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而现在却“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师 秦汉以前位次以右为尊,廉、蔺地位的变化应该说是产生矛盾的客观原因。生 廉颇的心态有问题,请看“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师 那么,蔺相如是如何面对这样的矛盾的?尤其是廉颇扬言见到相如“必辱之”,相如是如何对待的?

生 相如有意退让,“不肯与会”“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即使见到廉颇,相如也“引车避匿”。从这里可以看到相如的大度与气量。

师 文中还写到舍人们的“相与谏”,有什么作用?

生 写舍人们的劝谏既表现出相如对廉颇忍让的不易,也正好引出了相如对避让的解释,突出了人物形象,推动了情节。

师 相如避让廉颇的原因是什么?

生 相如用比较法,把廉颇和秦王相比较,强调自己避让隐忍的原因是“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显示出相如视国家利益至上的大局观念。

师 那么,廉颇听到相如的话后如何表现? 生 “肉袒负荆”,登门谢罪:“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师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其中两个“之”的用法:前一个“之”,助词,相当于“的”;后一个“之”,代词,代“我”。由此看出廉颇知错能改、坦白直率的性格特征。由此,将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师 “廉蔺交欢”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生 爱国,爱赵国,仇恨秦国。

师 紧接本文,原作还有这样一段话: “是岁,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廉颇复伐齐畿,拔之。后三年,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后四年,蔺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而罢。其明年,赵奢破秦军阏与下。”(学生阅读后讨论)

师 这是对上文的补笔,略写“廉蔺交欢”后五年间赵国的大事,从侧面赞扬廉蔺二人精诚团结,在军事上产生了积极的结果。其实,两人合作的力量在“渑池之会”中已经表现出来了。

师 司马迁用他神奇的笔形象地刻画了廉颇、蔺相如两个英雄人物形象,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生 我喜欢蔺相如。他有智谋,有勇气,善于言辩,爱国,待人宽厚,有大局观念。生 我喜欢廉颇。他有勇力,善战,爱国,为人坦率,知错能改,也有眼光和决断。课堂小结

本文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选取三个典型事件,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集中、凝练、鲜明地刻画人物形象,人物形象丰满突出,让我们叹为观止,对我们的写作也有着极大的启发作用。

布置作业

完成“文本研习”1~3题,并将其涉及到的知识分类整理成文言知识卡片保存。

板书设计

廉蔺简介(身份介绍)铺垫

活动与探究

探究课文,选择下面问题中的一个,以小论文的形式完成思考题:

1.司马迁对蔺相如“完璧归赵”予以高度赞美,王世贞对此有所质疑,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2.文本中除了廉颇、蔺相如两个光彩照人的形象之外,你认为文中还有哪个人物也是极有个性,对情节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的?为什么?

第三篇:新疆塔城地区托里县第三中学高中语文《第13课 张衡传》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新疆塔城地区托里县第三中学高中语文《第13课 张衡传》教案 新

人教版必修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范晔的生平和《后汉书》的情况;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知识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使学生对张衡有深入全面的认识。

能力目标:

1、了解人物传记的写法和技巧。

2、在学生对课文获得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开展思维活动,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学习张衡刻苦钻研和注重社会实践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张衡在文学、科学、政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从而了解传记文学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凝炼简洁的语言。

教学课时: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张衡发明地动仪的相关情况导入。

地动仪比西方早1700多年,是测量地震的仪器。张衡开创地震学之先河。1956年10月,郭沫若:“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

二、作者与作品简介

(可先让学生介绍,后教师补充)

1、范晔,南朝宋代史学家、文学家。字蔚宗,顺阳人。少勤奋好学,善写文章,精通音律。做过宣城太守。

2、《后汉书》,以《东观汉记》为基础编写而成的历史名著。“前四史”之一。

三、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1、听录音朗读。

注意注音、断句等。

2、学生集体朗读。

3、提示读音。

属文(zhu)

璇机(xuan)

算罔论(wang)

蟾蜍(chanchu)

4、疏通字句。

要求:依据下文注解,学生同伴互译,教师给予提示。

四、整体感知课文:

1、张衡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表现在什么地方?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谦虚谨慎)

“从容淡静”“举孝谦不行”

(淡泊名利)

善机巧,作浑天仪、地动仪。

善术学,著《灵宪》《算罔论》。

善政事,为政机智果断,不畏权贵。

2、除此之外,你对他还有哪些了解?

有《归田赋》《四愁诗》等。地动仪比西方要早1700多年。《数星星的孩子》一文可见其对天文的兴趣。

3、全文共六段,介绍了张衡的哪些事迹?

文学成就(第一段)

科技成就(第二、三、四段)

治国才能(第五、六段)

(学生归纳,教师板书)

4、明确:

第一部分(1)记述张衡的学业、品德和文学的成就。

第二部分(2~3)介绍张衡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

第三部分(5~6)介绍张衡在政治上的成就。

五、引导学生精读课文

1、张衡为什么有如此高的文学才华?(重点看第一段)

天资聪明,勤奋好学。

谦逊持重,鄙视名利。

执著专一,治学严谨。

2、引导学生自读第四段。

要求学生逐字逐句翻译。1)集体朗读。

2)作者是如何介绍候风地动仪的?

依据事物内在联系,简明而具体的介绍候风地动仪的制造和使用:制造时间和仪器名称,材料、尺寸、形状、装饰,机件、内部构造,功能和作用,精确程度和效果,实践证明灵敏度和准确性,交代仪器的正式使用。

3)张衡为什么要造地动仪?

不计名利,为民造福。

3、引导学生学习5、6段。

1)学生自读,疏通字句。

2)这两段写了哪儿几件事情?突出人物怎样的性格?

一件是交代《思玄赋》的来历,突出张衡的心思细密,小心谨慎。一件为出任河间相时和奸党的斗争,表现了他的政治智慧。

六、知识提升——归纳字词

1)通假字

员径八尺

通“圆”

形似酒尊

通“樽”

2)古今异义

寻其方面

“方向”

现指相近的几个人物事情之一。

衡下车

“初到任” 现为从车上下来。

3)词类活用

大将军奇其才

(意动用法)

4)文言句式

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

连辟公府不就

(被动句)

果地震陇西

(状语后置)

讽议(于)左右

(状语后置、省略句)

视事三年

(省略主语)

七、课堂小结

这篇传记仅以七百余字就概及张衡六十二年中善属文、善机巧,善理政等方面的成就,写出一个真实的人,伟大的人。

八、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二。

第 二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回顾上节课内容导入。

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作者是如何将一位博学多才、从容淡泊的文人学者形象展示给读者的。

二、总结要领,引导思维:

1、从传记中可以看出张衡一生中经历了几位皇帝?

四位皇帝:东汉章帝

和帝

安帝

顺帝。

不难看出,写人物传记多按时间顺序组材,本文也是以时间为经线来写的,时间虽长,但叙事清晰。

2、对于张衡的博学多才,传记中是如何反映出来的?

突出科技成就,详写候风地动仪,文学成就较略。

3、小结人物传记的写法:

1)以时间为顺序组材,概括人物的一生。

2)突出人物重要活动,详略安排得当。

4、语言凝练平实是本文突出特点,请同学找出这样的句子或段落细细品味,然后与大家“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重点看第四段,主要由学生完成)

5、学习本文,你得到哪些启示?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

如:

1)品德和人格是在学业上成功的基础。

2)要跻身世界科技先进行列,必须要有民族自信心。

3)学习要注重社会实践。

4)一个人的潜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三、拓展延伸:

为了巩固大家对人物传记写作技巧的认识,并且帮助大家将课内的文言知识有效迁移,我们一起完成一道文言阅读题。

《曹植失宠》(参见发的资料)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结合课文的特点,总结了人物传记的写法,希望同学们仔细体会,以便今后在传记的写作中借鉴。

五、布置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张 衡 传

写作特点:

1、善属文

1、按时间顺序介绍人物。

2、善机巧

2、剪裁得当。

3、善政事

3、语言凝练平实而又不乏情致。

教学反思:

第四篇:高中语文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学习信息网http://www.xiexiebang.com分享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常用词。

2、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常用词;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简介司马迁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简介《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临死的时侯,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竭尽终生精力最后完成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著作。《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我国史书的新体例——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本纪——给帝王作传的类别。

世家——给诸侯作传的类别。

列传——给名人作传的类别。

书——典章、书籍。

表——大事年表。

鲁迅先生曾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就是说,作为一部规模宏大、体制完备的中国通史的《史记》,同时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学习信息网,免费的高中学习网,分享海量高考资源、课件及视频。

学习信息网http://www.xiexiebang.com分享

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

或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导入。

3、历史背景

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二、展示字词

缪公(mù)避匿(nì)缪贤(miào)

汤镬(huò)虽驽(nú)肉袒(tǎn)

盆缶(fǒu)案图(àn)可予不(fǒu)

渑池(miǎn)诈佯(yáng)列观(guàn)

皆靡(mǐ)传舍(zhuàn)甚倨(jù)

不怿(yì)衣褐(yì hè)睨柱(nì)

三、学生听读理解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本文写了三个故事,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廉颇后又有传。

1—2 节:廉蔺简介

3—13 节:完璧归赵。

14—16 节:渑池相会。

17—21 节负荆请罪

四、集中学习1—13节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将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

2、师生共同疏通,明确重点词语。

3、落实文句翻译。

4、品读“完璧归赵”的故事,分析蔺相如如何“使不辱于诸侯”。

A、蔺相如出使前初显胆识:“宁许以负秦曲”。

B、蔺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秦国不合礼数有三: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左右皆呼万岁”,左右侍从的狂喜不是尊重外臣的礼节。

C、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城”后怎么办?

设计智取:璧有瑕,请指示王。

说理斗争: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誓死捍卫: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D、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策?

首先,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

其次,私下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E、归璧于赵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秦王交代的?

①义责秦王

学习信息网,免费的高中学习网,分享海量高考资源、课件及视频。

学习信息网http://www.xiexiebang.com分享

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②坚明约束

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

③表示自己知道有罪:“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④提出希望

提出希望:“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

F、出使结果如何?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两国僵持,进入对立状态。

G、概括:写“完璧归赵”,着重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表现方法:

①直接描写(如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②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5、学生诵读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完璧归赵

渑池相会

负荆请罪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下)【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史记》中的小说因素齐备。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常用词;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

【教学过程】

一、集中学习14—16节。

1、学生对照注释,试翻译。

2、师生共同疏通,落实文句翻译。

3、研读、讨论“渑池之会”。

(会前计议:相如主行并从,廉送至境与诀;会上斗争:迫使秦王击破缶,反请咸阳为寿;斗争结果:会上终不胜赵,会后秦不敢动。)

①秦军在打胜仗的情况下为什么主动与赵求和?

在军事上取得胜利的情况下,试图在外交上以势压倒对方,逼迫对方投降,免去或减少动用武力的代价。

②秦王怎样侮辱赵王?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蔺相如是怎样针锋相对的?

酣 “秦王饮酒酣”中的 “酣”字写出秦王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神态;学习信息网,免费的高中学习网,分享海量高考资源、课件及视频。

学习信息网http://www.xiexiebang.com分享

令 “令赵王鼓瑟”中的“令”写出秦王自命高赵王一等,且要写进史册。

寿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蔺相如:斗争

A逼秦击缶首先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其次“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再次“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B扬献秦都秦王一计未成,又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的无理要求,蔺相如针锋相对,以攻为守,提出同样要求:“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咸阳是秦的都城,其价值在赵十五城之上。

④“渑池之会”的结果如何?

一是“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二是“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二、集中学习17—21节。

1、学生朗读,翻译。

2、品读讨论:

①廉颇蔺相如之间的矛盾起因是什么?廉颇的心理状态有何变化?是由哪些语言体现出来的?

②蔺相如是怎样处理这一矛盾的?从而显示出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征?他们的和好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什么?

③作者写蔺相如舍人的谏言用意是什么?

④怎样看待廉颇的形象?你喜欢他吗?

3、诵读,增强语感,接受古文化的熏陶。

三、从小说鉴赏的角度分析写作技巧。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可供写作借鉴:

人物分析

蔺相如的性格特征

1有智谋

A相如从得害观点分析,指出繏缪贤不应逃亡燕国,应向赵王请罪,结果缪贤真的被免罪

B从决定要奉壁及秦和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看法,可见他有独特的见解

C当相如看顾出秦王无意偿城时,便以壁有瑕,为借口取回玉,并拖延时间,安排将玉送回赵国

D渑池之会上,相如凭急智胁秦王击缶地,又以秦献咸阳作为赵的献礼

2勇敢,机智

A他勇于向赵王自荐奉壁出使秦国,并保证能够完成任务

B在秦廷上,相如持壁倚柱而立,又怒斥秦王无礼也无意偿城,并表示与壁玉同归于尽.C璧玉送回赼国,相如一人独对秦王,以不卑不亢的言辞,视死如归

D渑池会上,相如以死胁近秦王击岳,当秦臣杀他时,相如张目叱之,吓退他们,表现出胆色过人

3爱国,忠心

A两次以死相胁,甘心为国牺牲性命

学习信息网,免费的高中学习网,分享海量高考资源、课件及视频。

学习信息网http://www.xiexiebang.com分享

B深明大义,以国家的前途为重,私人人恩怨为轻,爱国忘私

廉颇的性格

1鲁莽善妒,心胸狭窄

只知自已立下很多战功,看顾不到蔺相如在外交上的成就,因此不服蔺相如地位高于自扬言要侮辱相如,完全没考虑国家安危,狂妄自大胸襟狭窄。

2善于谋略,在渑池,之会,一事中,献良计以防秦国挟持赵王,并且,作出軍事部署,使秦国不敢轻举妄动

3勇于改过,当知道蔺相如以国为重的用意后,深为感动,立即耳负荆请罪,表现出勇天认错的精祌

秦昭王的性格

1贪婪狡诈,性喜侵略,他恃着自已国力强大,逼使赵国献璧,根本没有用城交换的诚意,两次攻打赵国,杀伤过万,都显示他的狡诈及侵略野心

2重利忘义,手段圆滑,他受相如愚弄,但考虑到杀相如亦终不能得璧,反将与赵交恶,所以完成礼节,送相如返国,凡事着重,利益

刻画人物方法

1、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三个故事,集中、凝练、鲜明)。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为和好,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

3、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

4、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

5、悬念、虚实映衬等技巧在本文体现突出。

细节描写语言

刻画人物动作

矛盾冲突廉——秦(璧会)

廉——蔺

四、归纳整理本文的语言现象,进一步进行考点知识梳理。

1、通假字

⑴可与不:不,通“否”。

⑵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⑶拜书送于庭: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⑷如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义之:孰,通“熟”,仔细。

2、一词多义

⑴负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学习信息网,免费的高中学习网,分享海量高考资源、课件及视频。

学习信息网http://www.xiexiebang.com分享

⑤谦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⑵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⑶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掉转)

⑷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的)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⑸幸①而君幸赦臣(幸好,侥幸)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⑹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么仇也--因为

3、古今异义

⑴拜为上卿--拜,授予官职

⑵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患,忧虑,担心

⑶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⑷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去,离开;亲戚,近亲及姻亲.⑸请指示王--指示,指给……看

⑹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上前进献

⑺宣言曰:事见相职必辱之--宣言,扬言,到处说

⑻布衣之交--布衣,平民

4、词类活用

⑴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③乃使从者衣褐--衣,穿

⑵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庭斥之-廷,在朝廷上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从小路

⑶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完,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③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④毕礼而归之-归,使……回去

⑷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5、文言句式

⑴判断句

学习信息网,免费的高中学习网,分享海量高考资源、课件及视频。

学习信息网http://www.xiexiebang.com分享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③我为赵将 ⑵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⑶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何以知之.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介宾短语后置:拜送书于廷

五、布置作业。

学习信息网,免费的高中学习网,分享海量高考资源、课件及视频。

第五篇:新疆塔城地区托里县第三中学高中语文《第6课 水龙吟》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新疆塔城地区托里县第三中学高中语文《第6课 水龙吟》教案 新人

教版必修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能力目标: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情感目标: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的悲苦心情。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品味词人形象。

2、深入感受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掌握本词的抒情方法。教学难点:

1、深入感受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

2、理解本词用典的深刻内涵及用典抒情的表达效果。教学方法:

1、本课通过自读,初步感受词人独特形象;

2、通过品读,结合时代背景及词人经历深入把握词人形象,品味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

3、通过赏读,欣赏佳句,感受技巧;通过比读,感受苏辛词风的不同。教学课时: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听老师读、抽读、译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2、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下面就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 1 理解词的内容。并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你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讨。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 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

(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师: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 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学生讨论完成)

——(1)看、拍、会、登(板书)

(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5、全体女生朗读

师:女生读的如此有气势,男同学想不想和她们比比?那就请男同学激情饱满的朗读下片。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下练习题。

第 二 课 时

教学过程:

分析词的下片:

1、全体男生朗读 师: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板书)

2、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

既不愿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愿学求田问舍的许汜。而赞赏刘备的包裹才气,表明自己志在为国为民。

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

(1分钟后),大家不妨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1)用“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 ——用典

师: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 3 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5、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五、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师: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也不例外,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见倾心?并说说你的理由。(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下面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语言:大气豪放。

师: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七、小结

这首词立意辽远、意境开阔,它仿佛令我们拔地凌空、极目游骋。仰则天高,俯则水远。天高水远,无边无垠。它是辛词名作之一,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八、布置作业 完成课下练习册。

板书设计:

6、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 登健康赏心亭 上片:

江月 山景落日 断鸿

动作:看、拍、会、登

下片: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壮志未酬的愤慨

教学反思:

下载新疆塔城地区托里县第三中学高中语文《第11课 廉颇蔺相如传》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疆塔城地区托里县第三中学高中语文《第11课 廉颇蔺相如传》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