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疆塔城地区托里县第三中学高中语文 菩萨蛮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新疆塔城地区托里县第三中学高中语文 菩萨蛮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把握韦庄疏朗秀美、明白晓畅(“显而疏”)的语言特点。
能力目标 体会由情到景,由景到情,景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情感目标 理解花间词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
教学重难点: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是白居易赞美江南的名句,今天我们来欣赏花间词派代表作家韦庄赞美江南的词作《菩萨蛮》,比较鉴赏两人词的不同风格特色。
二、关于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人。此前曾漫游各地。曾任校书郎,左补阙等职。后入蜀,为王建掌书记。王氏建立前蜀,他做过宰相。终于蜀。他的诗都很著名,诗极富画意,词尤工。与温庭筠同为“花间”重要词人。长安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影响极大,被称为“秦妇吟秀才”,著有《浣花集》
2、关于花间词派和婉约派的区别
后蜀赵崇祚收录了温庭筠、欧阳炯、韦庄等十八位词人的作品凡五百首编成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总集,取名《花间集》,后人将这十八位词人的作品称为花间词。词的题材,十之八九为花间月下,男女之情,其他尚有些咏史征戍、行旅写景之作。风格以辞意婉约,香软秾艳为主,史称花间词派。北宋词家,如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人,上承花间词,去其香软浮艳,以蕴藉雅正见长,语言秀丽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
婉约,是宛转含蓄之意。
3、背景介绍
《菩萨蛮》是韦庄避乱在南方写的一组词,《菩萨蛮》共五首。主要歌颂江南水乡的景色和人物的秀丽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4、阅读下面这首《菩萨蛮》,回答(1)—(2)两道小题。
菩萨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注①]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注②]似月,皓腕凝霜雪[注③]。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注]:①合:应当。②垆边人:酒家女。③霜雪:形容女子手腕白皙。
(1)简要概括:词中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江南好”?
(2)客居他乡的人总是为思乡之情所苦,这首《菩萨蛮》却写道:“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试分析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1)“春水碧于天”,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景色(风景)美。(或: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秀色)“画船听雨眠”描绘了江南人的生活(情趣)美。(或:描绘了悠然自得的情趣)“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写出了江南的人美。【答对每1 点得1分】(2)久居他 1 乡的人都会思念家乡,作者却说,不到老的时候就不要回乡,否则会因为过早离开江南而遗憾、惆怅,从侧面表达了对江南极度的赞美和留恋之情(此处答案有待商榷)。
三、诗句赏析
1、“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这两句意思:人人都说江南好,确实如此,到江南来作客的人应该在这儿住上一辈子。
小结:这两句抒情。韦庄是北方人,在中原一片战乱中来到了江南,而在江南韦庄只是一个游人客子,却想在江南终老,这里既沉郁委婉地表达了有家不能归的苦衷,也由衷地表达了词人对江南水乡的依恋之情。
2、“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这两句意思是:江南春水澄澈,比蓝天更蓝碧,在这碧于天的江水上,卧在画船之中听那潇潇雨声,这种生活比起中原的战乱,是何等的闲适自在啊。
小结:这两句写景。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风景和江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3、“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炉边卖酒的少女像像月亮一样美丽,手腕洁白得像凝满了霜雪。
小结:这两句写人,赞美了江南窈窕美丽的女子。
4、“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须:必定。断肠:形容非常伤心。
其意思是:年轻人未老时还是不要回乡,若是回乡一定会使你伤心断肠。
小结:这最后两句是抒情,抒发了想回故乡勒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苦衷。
这抒情体现了花间词特点,虽直抒胸臆,却又婉转含蓄,饶有韵致。说“莫还乡”实则正由于想到了还乡。他没有用“不”字,用的是有叮嘱口吻的“莫”字,表现出了一种极深婉而沉痛的情意,你想还乡,而现在没有老,不能还乡,表现了对故乡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苦衷。后面说“还乡须断肠”,这正是别人之所以敢跟你说“游人只合江南老”的理由,因为你回到那弥漫着战乱烽火的故乡,只会有断肠的悲哀。讲到这里再回头看“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就会明白陈廷焯为什么赞美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了。
四、全诗主旨意境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的风光美和人物美,既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的依恋之情,也抒发了诗人飘泊难归的愁苦之感。
五、艺术特点
在谋篇布局上,上片开首两句与下片结尾两句抒情,中间四句写景、写人。全词写得情真意切,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具体特点是:
1、语言疏朗秀美、明白晓畅。
2、抒情直抒胸臆,却又婉转含蓄(陈廷焯:“似直而纡,似达而郁”)
3、写景写人纯用白描,却又清新明丽。
六、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词。
教学反思:
第二篇:新疆塔城地区托里县第三中学高中语文 湘夫人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新疆塔城地区托里县第三中学高中语文 湘夫人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部分字词的读音,注意几个意思为第三段“水边”的字
能力目标: 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
理解楚辞中语言独特的“兮”式结构
情感目标
把握男女水神悲欢离合之情
教学重点
1、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情变化
2、把握文中浪漫主义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1、作者的情感与文中男女水神情感的耦合2、景物描写中反映水神的情绪
教学方法
男女分组诵读,师生问答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简介作品
《楚辞.湘夫人》同《诗经?蒹葭》一样,都是表现在水一方的意境。所不同的是:《诗经》产生于黄河流域,大都是民歌,表现着现实精神;《楚辞》产生于长江流域,多是屈原个人创作,散发着浪漫气息。
《湘夫人》通篇笼罩在凄美的氛围中。开头几句是秋水的绝唱,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诗薮》)通常认为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水的配偶神,他们彼此深深地眷恋,却不知什么原因,总是爱而无因,见而不得,只能互相幻想着对方,无望地追寻、失望。在他们之间,永恒地隔着迷惘的水域。这首诗就细腻地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由企盼,到幻觉,到失望的凄楚情感历程。而境界是非常唯美的,那些来自水中的香花香草满溢着纸卷,杜若、辛夷、荷、芷„„让读者环绕在香氛和灵异构成的神秘奇异的世界里。《湘夫人》就是这样浸透在满怀的香气里。湘君和湘夫人的形象,也因此显示出高洁优美来。这就是楚辞常用的香草美人以譬君子的笔法。《湘夫人》,和《九歌》中的其他作品一起,向读者展示一个神秘美丽的世界。
三、作家生平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7?),名平,原是他的字。出身于楚国的同姓贵族。屈原在楚怀王时曾担任左徒的官职,地位是相当高的。《史记•屈原列传》中记载:“博闻强志,勇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课文分析
四、整体感知
1、课文朗读(略)
2、内容述评
注释(略)
述评
(1)、神恋生活中期约难遇的悲剧情景;
读《湘夫人》首四句,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的情景:湘君迎候湘夫人于洞庭始波,木叶飘零之时,但“帝子降兮北渚”,可望而不可及。
这就像《诗经》云:“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写怀人不得之情,凄迷哀慕之感,令人嗟叹惆怅难已。《湘夫人》中写湘君待湘夫人而不至之怀恋怨慕之情,同样凄艳哀恻,令人感慨。爱而不见,怎一个“愁”字了得。
第二段十四句,写湘君在期约难遇后的追随行为和心理活动。湘君在恍惚中日夜奔驰于沅、湘之间,颇似《蒹葭》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的情景。
第三段十六句,铺叙湘君筑室水中以迎娶湘夫人的情景。
第四段六句,写湘君离开期约地点诗的行为和心境。
筑室水中,容与江滨,湘君之期望和失望,正与《湘君》中湘夫人之深情相互映衬。寸心难表,两情不通,会合无缘,生离死别,自是古来恨事,又岂止儿女旖旎之情!
(2)、佳句赏析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写景如画,仿佛一幅秋风图,湘湖洞庭秋景如在目前,作者妙在以可见之水波、木叶,写出不可见之袅袅秋风,写风而有画
五、艺术特色:
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和优美丰富的想象!
①浪漫主义是一种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个风格,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史上的两大主要思潮。
②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现实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于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升到创作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
古今文艺创作中都有这样的特色,屈原,李白,吴承恩,雨果,拜伦,雪莱!(让学生自己举例)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题册
教学反思:
第三篇: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_菩萨蛮(其二)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
菩萨蛮(其二)教案
设计者:陈少玲 教学目标:
品读意象、鉴赏词句,把握诗歌情感,解读中国文人梦的清美与苍凉。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朗读法、鉴赏法、分享法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江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醉人的地方,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是一个让文人灵感大发的地方。这里有烟雨楼台,柳絮飞花;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有小桥流水,美女如花。江南它就是一朵美丽的花,在诗人的笔下,它成了一朵永不凋谢的传奇,今天,就让我们借着韦庄的《菩萨蛮》,来看看它是如何惊艳世人!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过渡:都说最好交情见面初,就如纳兰若容所说的:人生初见时最美,读诗亦若如此,它有时像是一场惊天动地的邂逅,又像一个温柔无语的低头,就让我们首先有感情地朗读全词,见证这场美丽的邂逅!】
二、初逢
1、学生读完全文后,谈谈这首词中的江南给你的第一感觉。
2、请同学们再一次朗读全词,并找出写景、写人的词句,并仔细品读这些词句。
明确: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三、相识
【过渡:诗歌给我们最直观的感受便是诗中出现的景物,这些景物安放在韦庄的词中,便有了韦庄所赋予它们的生命气息。这也就是 “意象”的美,解读意象,关键在于,结合诗句欣赏意象的特点,所以我们常常要在意象的前面,利用相关的联想,添补上准确的定语,来充实和扩展意象,让它们穿过时光的河流,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读:请同学们朗读词中那个写景和写人的词句,读的同时仔细感知这些词句中的意象。
重点赏析(我们首先先看第一句)
1、春水碧于天
【师问:这句词具体写了什么意象?(明确:春水)】(全班齐答)
什么样的春水?(明确:碧于天)
如何解读这里的“碧”字? 【生1答】
【生2答】 【师补充:有哪位同学可以用诗一般的语言为我们描摹一下此时江南的春水,及其它带给你的感触?】
【生3答】
【师小结:一江春水,原来不仅要有芳草的绿,更要让碧空甘心为它陪衬,更或许还要融合玉石纯美的色泽,这江春水,清澈澄明,圆润通透,原来这就是滋养江南生命情趣的源
头呀。】
【过渡:那江南之美,除了悠悠的春水,碧蓝的晴空,还有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2、画船听雨眠
【师问:是什么样的船,让人如临梦境?是什么样的雨,让人悠然入睡?我们结合诗句来尝试去还原当时的画面。】
【生1答】
【生2答】
【师补充:我们同学中有谁有过“听雨眠”的经历?来分享一下你的心理感受。】 【生3答】
【师小结:看来这位同学和韦庄有过相似的体验呀。人枕在江南小船上,任凭水流载着船游荡,船外滴答的雨声敲打在船篷上,清新动听,雨点吻在江面上,温柔轻绵,这悦耳的雨声仿佛能让时光静止,叫灵魂静谧,不由得让人安然入睡,不由得让人生惬意之情。其实,这就是中国式的文人梦,清美宁静,优雅诗意,是一个融身体与精神共同栖息的家园,一个叫千秋万代共同为之倾倒的桃花源!】
【过渡:这么美的景,已经足以让我们沉醉。那是否还会有比景更美的意象呢?原来这里不仅景美,还有比景更美的人呢!我们齐读一下词中关于写美人的词句。(明确: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3、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师问:这两句词如何体现江南女子的美?】 【生1答】
【生2答】
【师小结:白的是肌肤,清的是眉目,似月似雪,温柔如水。昔有曹植之诗云“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这江南美女攘袖投足之间,斟酒酌杯之际,其风姿撩人之状可以想见。江南女子,美成了一道风景,美成了一出传奇!就让我们再次齐声朗读这两句词,把江南的美紧紧铭刻在我们的心田。】
四、相知
【引入:其实,每一幅美景的背后都站着一幅动人的生活画面,每一首诗词的背后也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体验。这幅美景的背后,可以让我们可以感受到江南水乡的风情万种、悠闲惬意、清新雅致的生活小情调。那么这么美的江南,是否能留得住韦庄?】
1、这么美的江南是否能留得住韦庄?你从哪里看出来?(问题的回答落实到具体的学生身上)
【生1答】
【生2答】 【生3答】
【生4答】 【预设】
能:从“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中看出。(尝试让学生具类似的诗句)
意为“年轻时千万不要回家,回家一定会让人悲痛不已。因为回家后看不到江南的美景,词人会伤心难过。我们学过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有一句词是这么写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断肠”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极致的悲、痛,不能自己,不可自拔。这么美的江南,这么如梦如幻的江南,对于尚且还年轻的诗人来说,岂能辜负?他的心,愿意为江南而存在!
【预设】
不能:从“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中看出。(尝试让学生读)这里的“人人”指的是别人,“游人”指的是词人自己,江南的一切美好都是属于别人的,跟词人无关,词人在江南只是一名游子,从“只”字也可以看出作者留在江南是无奈之举,说明他本身并不像留在江南这个地方,然而家乡的战乱使他不得不在江南避难。他虽然迷恋江南的美,但他的心是忠实于他的故乡的。
【板书】(边听学生答案时边下笔)
江南(早写)故乡(晚写)
悠悠碧水 能
画船听雨
如月佳人
过客之身
迂回、隐忍(提升时写)
不能
现实之殇
思乡之切
3、提升:这么美的江南对韦庄来说有几重意义? 【生1答】
【生2答】 【生3答】
江南的美,让韦庄忘记了哀伤,但现实又叫他清醒,这里不过是一个暂时的避难所。在这如画的美景中,韦庄只是个过客,过客是消受不起这样的美景!但是处于乱世中的他又渴望安宁,江南是他寄托的旅舍,江南是他对平和安详生活的梦中倒影。当白居易在《忆江南》中极尽享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时,韦庄却要和这场美做个永远的诀别!他的梦起于江南,也碎于江南,这原来是一个美丽而错误的相逢,就像近代诗人郑愁予的诗句里写的那样:我打江南走过,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这首诗印给学生)
【师小结:江南对韦庄来说,只不过是一个暂时的避难所,是为求得内心平静的心灵园地,也是他对平和安详的生活的梦中倒影。】
4、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现在可以判定,词人最后会不会还乡? 【全班答】
会,但是条件是“老”了以后,说明词人内心还是眷恋着故乡,内心的故乡情结永远牢固,即使是死,也要死在故乡的怀抱里,老时似乎是在对故乡喃喃低语:“我去了,化作萤火虫,以我的一生为你点盏灯。”
那这么美的江南和诗人哀伤的感情,是通过什么技巧来表现呢?
【生1答】
原来异乡的景越美,就越刺痛词人的双眼和内心,在这风景如画的江南,词人除了是一名流浪之人,什么都不是。这种极尽江南的乐景来写词人心中极致的悲情的手法叫——反衬,这里以乐景写哀情,更突出其哀,这就是韦庄在本词中体现出的一种诗歌美学,迂回的美,隐忍的美。(板书)
五、回首
每一首诗词的背后都站着一个人,这个人身上散发着一份浓情。在这首词背后的韦庄——遍体鳞伤、泪流满面,因为江南的景再美,也与他无关,就像是朱自清先生所说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
对于美得无法言说的江南,韦庄只是一个寂寞清醒的过客。陶渊明可以活在他的桃花源里,白居易可以活在他的江南梦中,但是韦庄终究是要醒来。他在异乡的美景面前,为故乡落下了千行泪。他在江南杏花烟雨中,更是亲手埋葬了沉醉不归的梦!原来,再恬美宁静的心灵家园,都抵不过一场失落的现实!从此,他一无所有,他两手空空,他比烟花更寂寞!
六、课堂任务
就是这样一个韦庄,为我们的诗歌美学带来了崭新的体验,就让我们将江南的美景、美人、以及他对故乡念念不忘的深情,一并打包,让这首《菩萨蛮》根植在你人生感悟的长河,给你滋养,给你怀念。2分钟时间,我们尝试把它背诵下来。(给出点时间)同学们可以根据老师打在幻灯片上的提示来帮助你记忆。
提示背诵:
______尽________,________只________。______碧_____,________听________。__________月,______凝______。_______莫________,_________须_________。反思
这次教学比较成功,能够把学生带入情境,并在课堂中与他们达到共鸣,不管是对诗词本身,还是对词人,甚至是对人生,学生们都有自己的看法,这意境超出了预期的目的。席慕容说:“诗是与生命的狭路相逢。”在这条诗歌的生命之路上,我们跟诗歌较量,更是在跟自己较量,我们超越它,便是超越了自己。读诗就像是一场旅行,无处不存在美,我们需要跟学生一起去发现这些难能可贵的美!这堂课的不足之处是教师自己没有完全投入诗歌当中,这也是教师本身的一个硬伤,日后会在这方面下功夫,使自己超越!
第四篇: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2单元第5课 《菩萨蛮》(教案)新人教版选修系列
菩萨蛮
教学目标:
1.把握韦庄疏朗秀美、明白晓畅(“显而疏”)的语言特点。2.体会由情到景,由景到情,景情并茂的艺术效果。3.理解花间词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教学重难点: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是白居易赞美江南的名句,今天我们来欣赏花间词派代表作家韦庄赞美江南的词作《菩萨蛮》,比较鉴赏两人词的不同风格特色。
二、关于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人。此前曾漫游各地。曾任校书郎,左补阙等职。后入蜀,为王建掌书记。王氏建立前蜀,他做过宰相。终于蜀。他的诗都很著名,诗极富画意,词尤工。与温庭筠同为“花间”重要词人。长安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影响极大,被称为“秦妇吟秀才”,著有《浣花集》 2.关于花间词派和婉约派的区别
后蜀赵崇祚收录了温庭筠、欧阳炯、韦庄等十八位词人的作品凡五百首编成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总集,取名《花间集》,后人将这十八位词人的作品称为花间词。词的题材,十之八九为花间月下,男女之情,其他尚有些咏史征戍、行旅写景之作。风格以辞意婉约,香软秾艳为主,史称花间词派。北宋词家,如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人,上承花间词,去其香软浮艳,以蕴藉雅正见长,语言秀丽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婉约,是宛转含蓄之意。3.背景介绍
《菩萨蛮》是韦庄避乱在南方写的一组词,《菩萨蛮》共五首。主要歌颂江南水乡的景色和人物的秀丽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三、阅读下面这首《菩萨蛮》,回答(1)—(2)两道小题。
菩萨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注①]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注②]似月,皓腕凝霜雪[注③]。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注]:①合:应当。②垆边人:酒家女。③霜雪:形容女子手腕白皙。(1)简要概括:词中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江南好”?
(2)客居他乡的人总是为思乡之情所苦,这首《菩萨蛮》却写道:“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试分析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1)“春水碧于天”,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景色(风景)美。(或: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秀色)“画船听雨眠”描绘了江南人的生活(情趣)美。(或:描绘了悠然自得的情趣)“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写出了江南的人美。
(2)久居他乡的人都会思念家乡,作者却说,不到老的时候就不要回乡,否则会因为过早离开江南而遗憾、惆怅,从侧面表达了对江南极度的赞美和留恋之情。
四、诗句赏析 1.“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这两句意思:人人都说江南好,确实如此,到江南来作客的人应该在这儿住上一辈子。
“人人尽说”,这其间所隐藏的意思是自己并未曾认为江南好,只是大家都说江南好而已。以前王粲《登楼赋》曾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江山信美,而不是我的故土,我也不愿久留,中国还有句老话:“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而韦庄这两句词,似直而纡,把怀念故乡欲归不得的感情都委婉地蕴藏在这表面看来非常真率的话中了。下面的“游人只合江南老”,也是别人的劝说之辞,远游的人就应该在江南终老,“只合”,合者,该也,什么人敢这样大胆地对韦庄说你就该留在江南终老,在江南你是一个游人客子,而却劝你在江南终老,那一定是你的故乡有什么让你不能回去的苦衷,所以才敢劝你在江南终老。因为韦庄是在中原一片战乱中去江南的,当时的中原如同他在《秦妇吟》中所描写的是“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在这种情况下,江南人才敢这样劲直的劝他留下来。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的特色,就正在这表面率直而内里千回百转的文字中得到充分体现了。
小结:这两句抒情。韦庄是北方人,在中原一片战乱中来到了江南,而在江南韦庄只是一个游人客子,却想在江南终老,这里既沉郁委婉地表达了有家不能归的苦衷,也由衷地表达了词人对江南水乡的依恋之情。2.“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这两句意思是:江南春水澄澈,比蓝天更蓝碧,在这碧于天的江水上,卧在画船之中听那潇潇雨声,这种生活比起中原的战乱,是何等的闲适自在啊。小结:这两句写景。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风景和江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3.“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炉边卖酒的少女像像月亮一样美丽,手腕洁白得像凝满了霜雪。
小结:这两句写人,赞美了江南窈窕美丽的女子。4.“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须:必定。断肠:形容非常伤心。
其意思是:年轻人未老时还是不要回乡,若是回乡一定会使你伤心断肠。说“莫还乡”实则正由于想到了还乡,他没有用“不”字,用的是有叮嘱口吻的“莫”字,细细地品味,就应该联想到陆放翁的《钗头凤》“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那一连三个“莫”字所道出的一片无可奈何之情是极为深婉而且沉痛的,韦庄词此处的“莫”字,也表现出了一种极深婉而沉痛的情意,说“莫还乡”是叮咛嘱咐的话,是你想还乡,而现在却有不能还乡的苦衷,“还乡”是一层意思,“莫”是第二层意思,又加上“未老”二字,是第三层意思,因为人没有老,在外漂泊几年也没有关系,王粲《登楼赋》说:“情眷眷而怀归。”人到年老会特别思念故土。韦庄词似达而郁,五个字有三层意义的转折,表面上写得很旷达,说是我没有老所以不要还乡,而其中却是对故乡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感情。后面他说“还乡须断肠”,这正是别人之所以敢跟你说“游人只合江南老”的理由,因为你回到那弥漫着战乱烽火的故乡,只会有断肠的悲哀。小结:这最后两句是抒情,抒发了想回故乡勒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苦衷。
五、全诗主旨意境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的风光美和人物美,既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的依恋之情,也抒发了诗人飘泊难归的愁苦之感。
六、艺术特点
在谋篇布局上,上片开首两句与下片结尾两句抒情,中间四句写景、写人。全词写得情真意切,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具体特点是: 1.语言疏朗秀美、明白晓畅。
2.抒情直抒胸臆,却又婉转含蓄(陈廷焯:“似直而纡,似达而郁”)3.写景写人纯用白描,却又清新明丽。
七、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词。
补充文学常识:
唐五代是词萌芽、成熟而发展的重要阶段。温庭筠以其大力创作和卓越成就,奠定了文人词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类型和美学厩采。一般说来,温庭筠词意象绵密,富艳精工;韦庄词疏朗秀美,明白晓畅;冯延已词善于以阔大境界、层进手法写柔情,从而营造出一种浩浩莽莽的意境。李璟和李煜以文雅的词风来表现深广的忧患意识,为词体注入个人和家国之感,拓展了词的艺术境界,开掘了词的抒情深度;朴素的语言和杰出的白描功夫,形成了他们“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的艺术风格。唐五代词的美学理想和表现特征,直接启迪了北宋词。
词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从隋唐到初、盛唐,传世作品有限。到了五代十国,在西蜀和南唐形成了“花间派”和“南唐派”两个词的中心。
花间词派是以晚唐词人温庭筠、五代前蜀词人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的词派,词编为《花间集》,故名。
温词浓艳华美,韦词疏淡明丽,代表该派的两种风格,其他人的词作多蹈袭温韦余风。南唐词以宫廷为中心,以君臣为主体,以“二主一相”(中主李璟、后主李煜父子和中主朝宰相冯延巳)为代表,他们凭借共同的高雅而全面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情趣,以及独特的个性禀赋和情感体验,赋予南唐词独特的感伤情调和开阔的词境,确立了他们结束“花间”开启北宋的承上启下的词史地位。
和诗歌一样,词的语言也是凝练的、跳跃的、省略的、错位的,理解时需要借助注解外加自己大胆、合理的想像。
第五篇:语文:3.1《将进酒》教案(新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将进酒》教案
李白
教学目的:
1.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2.理解李白豪放飘逸的诗人气质
教学重点难点:(同上)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然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且多半是因为“愁”了才喝酒,为何愁?多得很,仕途失意、功业未成、思妻念子,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生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
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有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为“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直至现在。
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说: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嗜酒)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狂放不羁)
1.插入李白与酒的小故事:
A.李白供奉翰林时,经常醉卧在酒店里,天子爱其才,找他进宫做诗,李白醉醺醺的来到宫中,叫杨国中磨墨,高力士脱靴,大胆的将权贵玩于鼓掌之间。
B.李白因酒而豪放、狂傲,因酒而成就了他的传世诗篇,就连他的死,也有人给它带上了传奇的色彩,传说她死的时候,坐在川上饮酒,看到天上的月亮在水中的倒影,便伸手去捞水中的月亮,不幸落水身亡。
这些都展现了李白特殊的气质,那是一种豪放、洒脱、狂傲的诗人气质。它们都与李白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2.李白的生平、经历 :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后世称他为“诗仙”,又自称“酒中仙”。
少年时,受到道教的深刻影响,崇尚自然、清净无忧,企慕达到不受约束的人生境界。早年多在隐居、漫游中度过,养成了他狂放不羁、豪放洒脱的气度、狂傲的人格和自由创作的浪漫情怀。他希冀凭借自己的文章才华,得到推荐,受到重用。
天宝元年,他被招入长安,供奉翰林,但此时的唐玄宗已经不再励精图治,他宠爱杨贵妃,整日荒淫享乐,不理朝政。他只需李白歌功颂德,装点太平。这并不是李白的初衷,他没有半点奴颜媚态,受到排挤,最终提出离开长安。
之后的他,仍保持着对人生自由的向往,大力宣扬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思想,这首诗歌就是一个很好地体现。
二、背景、解题:
本文选自《李太白全集》,作于天宝十一年(725年),李白和友人岑夫子在蒿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以抒发满腔不平之气。
《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意为“劝酒歌”,朵颐因酒放歌为内容,将(qiāng),清、愿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愿、请你不要生气。
三、讲解课文:
(一)熟悉课文: 1.听录音朗读(1)正音正字
朝(zhāo)樽(zūn)还(huán)岑(cãn)烹(pēng)馔(zhuàn)恣欢谑(zì)(xuâ)径(jìng)裘(qiú)(2)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豪放(千、百、万„„等数词的运用)(学生讨论)2.全班齐读(注意抑扬顿挫)
3.学生评点示范朗诵的精彩和不足,初步把握诗人情感的大起大落,领会诗人的豪放飘逸。(必要时教师范读)
4.学生找出诗中表是诗人情绪的字、词 悲 乐 愤 狂 愁(教师板书)
(二)解析诗句:
1.(1)先从黄河起“兴”(学生回顾“兴”的用法)
“君不见”——从容、亲切(黄河离诗人开怀畅饮的颍阳不远)“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似从天降,东入大海,势不可回。(上句写大河之来,下句写大河之去)插入:描写黄河的诗句还有:
A 黄河如丝天上来,洪波东流射大海。(壮)
B 黄河西来绝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本诗句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但又有“不复回”之叹。(悲)是以水来比喻时间的流逝。这样的诗句不是李白的独创: A《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 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入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2)、“高堂”——高大的厅堂 由时间来言及人生,“高堂明镜悲白发” 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异曲同工)
一个“悲”字,叹意极浓 光阴易逝,人生易老(板书)这两句,既是比喻——以黄河一去不复返比喻青春难在; 又是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人生的渺小、短暂。(教师提示,学生分析)
前一句在空间上放大,后一句在时间上压缩。不仅为下面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也为李白的开怀畅饮提供了充足的借口。
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人生短暂,应及时行乐。(板书)“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大气、豪放)插入:《行路难》作于公元744年(赐金还山)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中暗喻了仕途的坎坷曲折,但作者并没有心灰意冷,行路虽难,但终究有长风破浪之时,那时即可扬名。
8年之后,公元752年作《将进酒》 “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梦想已成泡影,“天生我才必有用”——却未受重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也并未见来。
表面豪爽,暗藏忧愁,其实是诗人仕途失意的自慰之辞。3.“钟鼓 馔玉 不足贵”
(一种乐器)(精美的饭食,山珍海味)
讲解:在封建社会,只有以实物有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趣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
而李白却不羡慕这种生活,实际是对权贵们的蔑视(不随波逐流,叛逆性情)(板书)
“且放白鹿青崖间,需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但愿长醉不愿醒”与“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异曲同工,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惆怅。
古来圣贤——寂寞 饮者——留其名
(陈王)曹植,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最终没有得到其父曹操的重用。作者此时自比陈王,抒发满腔壮志未酬之愤。
(板书)
4.“主人何为言少钱?”(酒酣之辞)
反客为主,抒发狂放之辞,诗人要将一切昂贵的东西都拿来“换美酒”狂放到了极点。这是悲之重,欢之浓,愤之深的最终发泄口。
(三)整体理解诗中作者情感的流向: 悲 乐 愤 狂
但所有的情感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酒而狂放失态,怎一个“愁”字了得?!
(四)学生齐读全诗,体味作者的这种情感流程。
(五)教师指导朗诵,学生当堂背诵。
(六)小结
本首诗歌写得好不好呢?好在哪里? 1.气势豪壮——“千金散尽”、“三百杯”、“斗酒十千”、“万古愁”; 2.结构繁复——情感大起大落;
3.语言活泼——以七言为主,三、五、十言句“破”之。
板书设计:
将进酒(情、愿)李白
时光易逝 人生如梦 蔑视权贵 反客为主
悲 乐 愤 狂
人生易老 及时行乐 自比陈王 酒酣意浓
愁(情感的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