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教育学复习讲义2范文
中学教育学复习讲义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广义的教育: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在三个要素中: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制度化教育产生的标志:学校教育系统的建立,时间17世纪(近代)制度化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教育的形态依据实施机构划分为: 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
教育的形态依据历史存在方式划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
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功能占主导地位。
我国古代奴隶制时期教学内容主要“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雅典一向被看成“文雅教育”的源地。
我国“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西欧教会学校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世俗封建学校的“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我国最早的专科学校是东汉末年的“鸿都门学”。
近代教育的特点: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教育的世俗化;重视教育立法,以法制教。
现代教育的特点: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夸美纽斯在提出“把一切知识教验一切人”的教育目标的同时,找到了班级教学形式。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论语》一书汇集了他的思想: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他主张“有教无类”,大办私学。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
道家根据“道法自然”的哲学,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和儒家思想的高度概括,是第一本教育专著。“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不躐等”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以问答法来启迪他人——助产术。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散记在他的《理想国》。
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政治学》中,他第一次提出教育应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功能,①服务于社会②服务于个人闲暇生活。分阶段教育、和谐教育。
昆体良(古罗马)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卢梭(法国)的小说名著《爱弥尔》首先开拓了以个体心身发展与教育相互关系为专题的教育研究领域,康德(德国)第一次“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他的学生林克将其内容整理,编纂了《康德论教育》。
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和葛笃德》,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他第一个开始了教育理论在初等教育领域的运用,第一个建立了分科教学法,并开了师范教育的先河。3h
洛克(英国)的《教育漫话》提出了“白板论”,他认为绅士教育是最重要的,绅士教育应当把体育教育放在首位。
赫尔巴特(德国)在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誉为第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学,它标志着教育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明确指出“教育学作为一种学科,是以实践哲学与心理学为基础的„„”他提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规定了教学的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步骤,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教材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的教育“三个中心”的特点。(传统派)
杜威(美国)的实用主义理论代表著为1916年出版的《民本主义与教育》,他提出了一系列以实用主义为哲学为指导,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为基础,以活动为主要手段的教育观念,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是经验的改造和改组,“学校即社会”。他认为引导学生发现趔真理的方法包含两个因素:一个是智慧,一个是探究。
凯洛夫在19369年主编的《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对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和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的,证明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它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
现代科学技术极大的拓宽了教育的空间,影响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质量;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教育具有科学研究功能;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学校文化的特征: 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深层结构,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校风是学校精神文化最重要的内容,是一所学校风气的总称,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学生文化的成因: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同伴群体的影响;师生的交互作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社区的影响。
学生文化的特征: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个人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的整体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积极的变化过程。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内发论(孟子、柏拉图、弗洛伊德、格塞尔);外烁论(荀子、洛克、华生);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因素、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
遗传的意义: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成熟的标志:生理上具有生殖能力、心理上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成熟与教学的效果是契合的。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人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和各个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 教育对人的潜力的发掘; 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 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发展。
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在身体发展方面,初中阶段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青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和意义; 在认知方面,初中阶段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情感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在自我教育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
第四章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狭义):国家对教育培养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是教育活动和归宿,教育目的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它的作用有:导向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国家的教育目的:国家的总的教育目的,是关于整个国家教育体系,特别是各类各级教育体系要把教育对象培养成什么样的的人的设想和规定。它一般以成文的形式表现,通常是从哲学的高度提出的,因而很难测量。学校的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通常称为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教育者提出来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来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的培养目标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和要求。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不能相互取代。目的与目标不同,我们能够测量目标,但不能测量目的。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培养现代人的品质;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也是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相统一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如何理解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的特征、是一种人格的特征、也是一种精神的状态。为什么说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在于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教育是以教学内容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记忆和再现为基本学习目标,它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性,强调的是对过去知识的记忆,因此,传统教育把掌握知识作为学习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也不可能得到实现。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速度急剧加快,改变着以知识积累为目的的学习过程,知识的学习成为手段,成为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获得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应有的发展。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学生身心发展的可能性各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维护青少年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其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原则,无歧视原则。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专业工作,是区别于其它职业的根本标志。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了解所教学科相关的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特点: 民主平等;爱生尊师;教学相长。第六章 课程
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论侧重研究“教什么”、教学论侧重研究“如何教” 课程的表现形式: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业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他把课程解释为教育内容的系统组成。、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根据课程的组织核心,可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社会、知识、儿童。
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
义务教育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教学计划的构成: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安排、考试考察制度、实施要求
教学大纲: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教科书的作用:学生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确定本学科的主要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实验活动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对各教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做出统筹安排。课程实施: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实施的过程:安排课程表;分析教学任务;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规划教学单元和棵;组织教学活动;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CIPP评价模式
第七章 教学(上)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学的一般任务: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过程: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能动性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教学原则: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要求: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教学手段;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贯彻启发性性原则的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动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要求: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的教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要求: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和实验法。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讲演。
第八章 教学(下)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课的结构: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课的基本组成部分: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一堂好课的标准: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气氛热烈
教学组织形式: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不利于因材施教。
第九章:德育
德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教育者施加系统的教育影响,以培养和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过程的规律:
学生的知情行意统一发展的规律——作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注意知与行的统一和德育过程的多种开端性
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注意教育影响的一致性,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规律,这一规律特点,向学生提出适当的教育要求促进他们思想内部斗争,将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内在品德发展的需要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德育的途径:政治课与其它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
道德教育的方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情感陶冶法、表扬鼓励与批评处分
德育的模式:
认知模式——道德认知发展;体谅模式——道德情感培养;社会模仿模式——道德行为的形成。
第十章 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班集体的基本特征: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如何形成班集体:制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主任的领导方式: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 班主任如何管理班级: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第二篇:教育学讲义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考试重点考点讲义(1)
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 重点: 学校教育制度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与杜威
教育的概念:
广义:知识,技能,影响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学校教育:知识-----心
体力-----身 社会要求
教育者(期望)---------------受教育者(身心)目的 计划 组织
学校教育制度:
1.前制度化:孔子的教育
2.制度化教育:标志:近代学校系统(体系)的形成中国: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3.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应再限于学 校的围墙之内”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简答)(重点)学前教育加强并与小学教育衔接
强化义务教育,延长年限。义务教育的定义 两头扩展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 中间加强 高等教育的类型多样化 内外沟通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界限淡化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教育的发展过程: 古代教育
中国:夏----------校 商----------序 周----------痒
西周:礼,乐,射,御,书,数。隋唐:科举制度
印度:婆罗门教:森严的等级制 佛教:关心大众
埃及:宫廷学校:皇子皇孙与贵族 职官学校:贵族 文士学校:奴隶主
以吏为师,以僧为师,以法为教
雅典:文化修养,政治家,商人。重商主义 斯巴达:体育训练与政治道德灌输。培养军人。
西欧的中世纪:宗教占主要地位,培养僧侣,神学和七艺
古代教育的特点:阶级性,道德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近代教育
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加强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教育的世俗化
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 多元化,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学(定义)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孔子:性相近,习相远。有教无类-----所有的人都应该受教育 科目:诗,书,礼,易,乐,春秋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
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
墨子:兼爱,非功,亲知,闻知,说知。---------推理得到的才是真实的知识
老子:一切回归自然
学记
教育与政治: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藏息相辅-------课内外相结合
所教授的都有正常的科目,学生下课及放假的时候,也都有指定的研究 课业。藏:修。息:游。
君子之教,喻也。-----------------所以君子的教化是善于晓喻。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让人明白道理,只加以引导,而不去强迫别人服从;对待学生严格,但并不抑制其个性的发展;加以启发,而不将结论和盘托出-------启发。学不躐等:超越---------------------------循序渐进。西方古代
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柏拉图: 《理想国》 理性-------智慧--------哲学家 意志-------勇敢--------军人 情感-------节制--------劳动者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哲学家
亚里士多得德:教育最高目的,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政治学)
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萌芽: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的自然性。卢梭 《爱弥尔》 自然教育思想。
康德 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为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都得到自我完善。裴斯泰洛齐 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德智体全面发展。
洛克 白板说 教育漫话,培养绅士。
建立:(标志)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 以心理学和伦理学为基础;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
杜威:(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民本主义与教育》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从做中学 以儿童为中心。
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将社会劳动与教育有机结合。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考试重点考点讲义(2)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本章重点:教育相对于政治与经济的独立性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信息技术与教育(简答)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的领导权
受教育的权利(都与人有关)教育目的
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有自身的规律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人才,舆论力量,促进民主)教育与生产力
规模和速度,结构的变化,内容和手段(与人无关)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教育再生产知识:
人力资本理论:(土地,劳动,资本)舒尔茨,提出教育对经济的贡献
教育与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动力作用(教育者的观念,数量和质量,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作用:(科技知识再生产,科学的体制化,科学研究的功能,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信息技术与教育:(重点)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教育与文化
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学校文化:定义
核心: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最具决定作用的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学校文化的特性:组织文化,整合性较强的方化,传递文化传统的已任,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校园文化:定义,分类,核心: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 学生文化:成因(个人的身心特征,同伴群体的影响,师生的相互作用,家庭经济地位,社区的影响)
特征(过渡性,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考试重点考点讲义(3)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本章重点: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论述,简答)少年时期的年龄特征 个人身心发展 概念:
特殊性: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 具有能动性
发展动因:内发论:内在需要 外铄论:外在力量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个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重点)顺序性
阶段性:表现出的总体特征和主要矛盾 不平衡性:两个方面 互补性 个别差异性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概念: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意义:前提,提供可能性,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不能忽视。2.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提供了可能与限制 3.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分类:
影响: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人不是消极被动的。学校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作用:对个体的发展的方向和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不仅仅有即时价值而且有延时价值,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最近发展区:已达到:未达到 个人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 三个层次;生理,心理,社会实践 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对人的价值的发现 对人的潜力的发掘 对人的力量的发挥 对人个性的发展
中学教育的特殊任务
少年时代和初中教育:危险期和心理断乳期-----------帮助少年起飞 青年时代和高中教育:成熟-------------------------理想与未来 两种误区:过分欣赏自己和心理失衡 以自我为中心和只求生存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考试重点考点讲义(4)
第四章 教育目的 本章重点
我国教育目的的层次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
我国的教育目的和基本精神(简答)素质教育思想(简答)教育目的的定义
广义的教育目的:人们的期望;希望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国家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
意义:出发点,落脚点,指导意义 作用:导向,激励,评价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教育目的的层次和依据
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体现了教育思想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我国的教育目的和基本精神(重点)
《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者和接班人-----------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道德与知识)德智体全面发展,脑力和体力和谐发展(脑力和体力)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个性与创造)素质教育(重点)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五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考试重点考点讲义(5)
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 本章重点:
儿童权利公约等法律法规 教师的职业特点
教师的专业素养(简答,论述)第一节:学生
学生是人生阶段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有可能性和可塑性(转换的现实性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学生的社会地位:儿童权利公约,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节:教师 教师的概念:
教师职业角色特点:(多样化)
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 教师的职业专业化的条件(专业素养)(重点)一.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基础)(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横向)(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纵向)(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深度)
二.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1)具有选进的教育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第三节:教师与学生 教学内容--------授受关系
人格上-----------平等关系(重点)(师道尊严)社会道德---------相互促进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考试重点考点讲义(6)
第六章:课程 本章重点: 课程的分类
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三个基本特征 课程具体的三个表现 第一节:课程概述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课程的概念:广义: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 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课程分类:
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按课程任务分类(重点)
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从课程功能的角度:
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从教育阶段角度:
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社会中心课程 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
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 第二节:课程目标
教育目的:高度概括,不具体,要具体化,要明确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根据教育目的制定,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课程目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教学目标: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预期要达到的教学结果。课程目标的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第三节: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的概念:
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教学计划:我国义务教育的三个基本特征: 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教学计划的构成:(开设哪些科目是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教学大纲的构成)第四节: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的概念:
课程实施的结构:安排课程表;分析教学任务;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规划教学单元和课;组织教学活动;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第五节: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的概念: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
基础: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 上形成的。确定目标是最为关键的一步。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提出
评价重点由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考试重点考点讲义(7)
第七章:教学(上)本章重点:
教学的一般任务(简答)教学的过程的结构(简答)教学是一种特殊认识过程(简答)教学原则和方法(论述)第一节:教育工作的意义和工作 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的意义:
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的一般任务 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传授知识)2 发展学生能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发展能力)3 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培养品德)4 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关注个性)第二节: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认识的间接性 认识的交往性 认识的教育性 有领导的认识 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1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以间接经验为主,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掌握知识是基础,智力发展是重要条件 3 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教学过程的结构
教学过程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 1 引起学习动机 领会知识(教学的中心环节)3 巩固知识 4 运用知识 5 检查知识 教学原则
概念: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 直观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谈话法 讨论法
演示法 练习法 实验法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考试重点考点讲义(8)第八章:教学(下)本章重点: 备课
上课的基本要求
第一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一,备课
备课的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二,上课
课的类型:根据教学任务/根据完成任务的类型
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进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目标明确 内容正确 方法得当 表达清晰 气氛热烈 作业检查与批改 课外辅导
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试题类型:供答题与选答题 测验的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 第二节: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和结构。
个别教学法:古代的教学法 班级授课制:仍是基本组织形式 优点:有效,教师主导,集体教学作用 分组教学制:外部分组:按能力或成绩编班 内部分组:在年龄编班内再按能力和成绩分 第三节: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的概念
基本特征: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 主要类型:
内容型策略:结构化策略和问题化策略 形式化策略: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 方法型策略:以教学方法和技术为中心 综合型策略:直接从教学目标,任务出发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考试重点考点讲义(9)第九章:德育 德育过程规律 德育原则 德育模式
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义和道德品质的活动。德育的意义 德育目标 德育内容
第二节:德育过程 概念
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
结构: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
矛盾: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德育过程的规律 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 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 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第三节: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基本原则: 导向性原则 疏导性原则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德育途径 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2 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3 劳动 4 共青团活动 班主任工作(班主任的基本任务)德育的方法 说服法 榜样法 锻炼法 陶冶法
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第四节:德育模式 一,认知模式
由皮亚杰提出,由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德育的方法和策略 道德问题及其设计 认知模式的评论 二,体谅模式
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的创 特征
理论假设:教育即学会关心 围绕人际---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 三,社会模仿模式 由班杜拉创立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考试重点考点讲义(10)第十章:班级管理 本章重点: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简答)怎样建立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简答)设计一个班会(论述)第一节:班级管理的意义
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班级管理的功能 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3 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第二节: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一 常规管理
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二平行管理
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三 民主管理 四 目标管理
第三节: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二 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
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学生为核心,建立一套能够持久地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管理机制,确保学生的持久发展。第四节:班级集体的形成 班集体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明确的目标 一定的组织结构 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班集体的形成和培养 1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 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第五节: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一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1 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2 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班主任的领导影响力:职权影响力和个性影响力 3 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1 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 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如果你真的下决心做一件事,那全世界都会给予你帮助。失败只有一种,那就是半途而废。
第三篇:中学教育学试题2
2012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押题密卷及答案(2)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分)
1.师生关系的本质是()。
A.人—人关系
B.人—物关系
C.授—受关系
D.朋友关系
2.班级规章制度包括()。
A.教学方法
B.考勤制度
C.学生心理
D.学习成绩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态度的课程属于()。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知识型课程
4.一级课程属于()。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
D.基础型课程
5.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是()。
A.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
B.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科书
C.课程目标、教学大纲、教科书
D.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6.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方式是()。
A.教学目标
B.教学任务
C.教学大纲
D.教学模式
7.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其重要的改变是()。
A.教育形式
B.教育方法
C.教育手段
D.教育理念
8.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体现了教学原则的()。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系统性原则
9.“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体现了教学原则的()。
A.直观性原则
B.系统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巩固性原则
10.提出“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的是()。
A.孔子
B.孟子
C.朱熹
D.老子
11.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理论联系实际,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体现了()。
A.直观性原则
B.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C.循序渐进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是()。
A.实验法
B.谈论法
D.演示法
13.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
A.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学习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4.布置课外作业的目的是()。
A.复习学过的教材,对已学过的教材进行巩固和加深
B.使学生掌握新知识
C.使学生对所学教材当堂理解,当堂消化,当堂及时巩固
D.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15.按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成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属于()。
A.个别教学法
B.班级授课法
C.分组教学法
D.道尔顿制
16.我国古代的《学记》中说,“不陵节而施”,这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巩固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启发性原则
17.确定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是()。
A.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B.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C.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D.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
18.根据一节课所要完成的任务,课程可分为()。
A.新授课和复习课
B.单一课和综合课
C.讲授课和实验课
D.理论课和实践课
19.对某种教育活动作出价值判断的是()。
B.考试
C.考查
D.评价
20.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的发展。
A.教育规律
B.教育价值
C.教育现象
D.教育问题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21.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主要有:互访、家长会、__________。
22.谈话法又称__________。
23.__________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
24.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教育者、__________、领导者。
25.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__________。
26.古代学校教育中作为教育内容的“六艺”是指:__________、乐、射、御、书、数。
27.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__________。
28.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学校教育,称为__________。
29.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提出的教育模式是__________。
30.学校本身就是文化传统的产物,它以__________为己任。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31.学校教育
32.教育影响
33.拓展型课程
34.校园文化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35.简述遗传的意义。
36.简述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37.简述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本思想。
38.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哪几个方面?
39.课外辅导有哪些要求?
五、论述题(本题13分)
40.结合我国学校教育实际分析学校制度文化及其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一、单项选择题
1.A2.B3.C4.A5.D6.D7.A8.B9.C10.C11.B12.A
13.A14.D15.C16.C17.B18.B19.D20.D
二、填空题
21.通讯联络22.问答法23.受教育权24.组织者25.榜样26.礼
27.培根28.义务教育29.范例教学模式30.传递文化传统
三、名词解释
31.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2.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33.拓展型课程是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
34.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四、简答题
35.【答案要点】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遗传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不能夸大。
36.【答案要点】
从认知方面看,高中生可能出现两类极端问题,一类是过分欣赏自我和苛求社会;另一类是心理失衡,在认识上把社会理想化,对自己缺乏信心。在价值观上,也存在两种极端表现,一种是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只想索取,不思奉献;另一种是看不到自己的独特价值,只求生存适应,不求发展创造。在这样一个重要时期,学校教育要使青年认清时代的要求、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确定远大而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找到实现个人抱负的现实道路。
37.【答案要点】
(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2)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38.【答案要点】
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管理者角色;朋友角色;研究者角色。
39.【答案要点】
课外辅导的要求是:(1)要充分了解学生,根据不同的对象,确定不同的辅导内容和手段。(2)要处理好上课与课外辅导的关系。上课是主要的,课外辅导是辅助手段。不能把课外辅导搞成变相的课堂教学,加班加点,加重学生负担。(3)与后进生的家长密切配合,做耐心细致的辅导工作,增强他们的信心,在发展智力上下功夫,使其逐步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五、论述题
40.【答案要点】
(1)学校制度文体的基本内容是:
①学校制度文化一般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它是学校组织对组织内部各类成员的一种行为规范规定。
②学校传统是一所学校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影响所有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定势,它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一般不是通过强制性的要求实现的。
③学校仪式是学校的某种固定化的活动程序和形式,它对学生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④学校规章是学校中的一种制度化了的行为规范,规范的对象不仅包括学生。也包括教职员工。
(2)学校制度文化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是:
独特的学校制度文化会对学生的认识、情感、行为习惯以至整个人格产生重要影响。
第四篇:幼儿教育学讲义
幼儿园教育方法:幼儿园英语儿歌教学
从事幼儿园英语教学已有好几个年头了,在这几年的幼儿英语教学实践中发现幼儿对英语儿歌的喜好程度和接受程度是惊人的。每当听到整段整段的英语儿歌象流水一样从幼儿口中流出,心里是喜悦的。以下是我在幼儿园英语儿歌教学中对教学方法的一些探索和思考。
1、为什么幼儿喜欢英语儿歌?
英语儿歌能受到幼儿的喜爱,一定有其本身的原因。英语儿歌的主要特点是:语言浅显易懂、句式多重复、音韵自然和谐、富于韵律性、富于节奏感、富于动作性。这些特点都与幼儿学习语言的特点相符,因此受到幼儿的喜欢也是自然而然的。
2、学习英语儿歌对幼儿学习英语有哪些好处?
(1)学习兴趣的提高。
英语儿歌中形象的摹声、丰富的色彩、有趣的情节等,使幼儿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幼儿去感受、模仿、表现,当然也提高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和情绪。
(2)语音语感语速能力的提高。
英语儿歌中蕴涵了一些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汇,而且又富于节奏感和韵律。儿歌童谣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幼儿易学易记。许多词汇简练押韵,本身就是语言的精华,极易脱口而出。幼儿在有节奏的朗读这些儿歌的同时也是在进行语音语调语速的训练,能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语音语调习惯,形成良好的语感。
(3)运用能力的提高。
英语儿歌中的句式较简单而且多重复,易于幼儿模仿运用。
3、如何指导幼儿学习英语儿歌?
(1)全身反应法。
幼儿期的儿童主要是以具体形象性思维为主,但大多数幼儿还是保留了直觉行动性思维的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英语儿歌动作性的要求。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形象夸张的肢体动作,能很好的带动幼儿学习模仿的兴趣,这种方法充分利用了幼儿活泼好动的特点。由于这种方法对幼儿的言语输出不作严格的要求并带有游戏的性质,因此可以减少幼儿的学习负担,培养他们愉快的学习情绪,提高学习的效率。另一方面,幼儿自身的动作语言也是最能直接反映儿歌中丰富多变的动作。
(2)情境表演法。
有一些英语儿歌是带有情节性的,象在讲述一个简短的故事。一方面,教师可以带幼儿到真实的自然界中感受儿歌。另一方面,老师和幼儿一起来创设一个模拟、有趣的情境,使幼儿处于一种宽松、自由且贴近幼儿生活的氛围中。在这样的情境中,幼儿扮演儿歌中的角色,通过表情、动作来理解和表达所学的内容。模拟、逼真的情境也能促进幼儿再创造和迁移所学的内容。如,在进行《Crossing the Road》Look to the left, look to the right.Waiting for the green light.Come on Mike, come on Jack.We can cross without fear.这一首儿歌的活动中,可创设一条有横道线、红绿灯的马路,幼儿可分别扮演司机、行人等,然后进行表演。
(3)直观形象法。
英语儿歌作品中有许多关于人物、动物、事物的形象形态描写,而且有很丰富的色彩。教师可利用这一特点设计一些直观、形象、生动、活动的动画、可操作教玩具等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儿歌内容,提高意义记忆的能力。较小年龄幼儿的特点就是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特别对于新鲜的事物,看到新奇的事物都会主动地接近,专注地看看、动动,探索其中的奥秘。
如,在《Four Bears》One bear, two bears , three bears ,four.Two can jump, and two can walk.Two look big , and two look small.All of them eat more and more.这一首儿歌的教学活动中,运用了一个立体的活动的操作教具,教师借助操作活动的四只小熊,使幼儿直观地理解Two can jump, and two can walk.活动的教具能很形象的帮助幼儿理解儿歌中的动词,而且能较长时间的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大班幼儿开始对文字、字母产生兴趣。因此可以设计一些图加文或图文对应的几幅的连环画,来帮助幼儿理解较长的儿歌,感知图文之间的联系。一些色彩感强、动态丰富、形象生动的儿歌都较使用于这个方法。
(4)创意运用法。
在朗读儿歌时,幼儿不知不觉地学习了句型。教师可以围绕主题内容或某一句型选择一些相关的儿歌让幼儿朗读。当幼儿已熟练掌握这些句型时,教师可以引导和鼓励幼儿改编部分儿歌内容,在原有句型的基础上替换某些内容和词汇。这对于发挥较大年龄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培养幼儿灵活运用句型的能力是很有好处的。创意的改编能使原本单一固定的儿歌内容变为丰富多变的,幼儿在改编时蹦出的思维火花会让人惊叹的。儿歌中由于加入了自己的东西,幼儿说的兴趣会更浓、更持久。
如,在“春天”主题中,我选择了《Little Kite》Little kite little kite.Fly in the sky.Say “Hi ” to the sun.Say “hi” to the cloud.Say “hi” to the tree.Say “hi” to the flower.这首儿歌,内容围绕春天天空中常见的风筝,Say “…” to the …这一句型贯穿整首儿歌重复出现。当幼儿在儿歌中掌握了这一句型后,他们开始大胆想象,Say “Hi” to the house.Say “Good morning” to the frog.Say “Hello” to the children.孩子们自如地把风筝可能看到的东西和已有的语言基础运用到创编中。这样既操练了句型,又使幼儿得到满足和享受到乐趣。
幼儿园英语儿歌的教学方法有很多,这些只是本人在实践教学中最有感触的一些想法和初步的探索。
幼儿园教育教学方法:生动与生硬的较量
一个下雨天的早上,两个小朋友刚入园到班,在教室外走廊上,趁爸爸妈妈为他们换鞋子的间隙,打开小伞玩起了伞下躲人的游戏。当我叫他们进教室时,只见一个在伞下蹲着,握着伞把转圈圈,另一个则兴奋地左跑跑、右找找。唉!真是两个又调皮又可爱的小家伙。突然,我的脑中火花一迸,多漂亮多可爱的小伞花呀!以前我总以为伞尖会对幼儿构成不安全因素,那能不能在安全的基础上让孩子们快乐地和小伞玩游戏呢?于是,花样玩伞的系列游戏在我班产生了。孩子们在游戏中想出了各种各样的玩法:有的用伞挡住流星球,有的俩人一对利用伞进行抛接球,有的用伞玩躲猫猫游戏,还有的高举小花伞从平衡木上跳下扮演小伞兵。于是,在一次正式游戏中,我将孩子们喜欢的玩伞方法设计成一个组合,让孩子们用钻、绕、跳等方式通过由伞搭建的通道。
在游戏的鱼贯练习中,小朋友们到达终点后,都习惯从自己方便的道路返回,这时,互相碰撞的事情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于是,我引导孩子们制订出一个游戏规则:到达终点后各队必须从右边返回。麒宇小朋友更是以身作则,跑到终点处,用手指着右边跑道的地面说:“从这边回来就不会撞到一起了。”可是在后面进行的几次游戏中,还是出现了部分小朋友左右通道乱跑的现象。我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怎么还有这么多小朋友不能遵守游戏规则呢!情急之下,我大声地叫:“小朋友们一定要从右边返回哟!”我甚至还站在终点,一个一个予以纠正。
可是,孩子们沉浸在跳、钻、投的快乐中,对我的要求充耳不闻。也难怪,这么生硬的语言说教,在游戏进行中孩子们怎能听得进去呢?在游戏后的研讨中,我提出了“如何利用评价语强化幼儿执行规则”这个问题。同伴们对我进行了热烈的思辩互助。张老师的方法是在每组返回的道路口放置一面小红旗做标志;王老师提议旗子在游戏一开始就放置好,出现问题时,教师灵活地运用评价语指导幼儿遵守这一规则;周老师则告诉我,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以用生动形象的故事、儿歌来带动,将朗朗上口的儿歌与游戏节奏配合起来,孩子们会印象深刻。
随着花伞游戏的深入开展,我们班孩子开始尝试竞赛的方式扮演福娃和伞游戏了。在这个竞赛游戏中,我和孩子们一起制订出两个规则,第一,爬山洞、绕高山、跳小河时不能碰伞,碰到一定要还原;第二,到达终点,要绕过标识小旗快速返回。有了上次游戏的经验,也有了同伴互助时自己对评价策略的内化,在“福娃戏伞”游戏中,我在强化幼儿执行规则时就采用了一些方法及策略。游戏过程中,当我强调绕过小旗返回时,多数孩子遵守了这一规则,但有少数孩子还是没有这一习惯,犯规了。这时,我没有马上进行即时评价,而是利用幼儿自评的方式予以强化。如,婉清小朋友说自己是绕过小旗返回时,我及时地予以了肯定的评价:“噢,婉清小朋友是绕过小旗回来的,这条路通畅,不会发生碰撞,所以你跑得很快。”有了这么好的榜样激励,其他孩子都会自发地去学习,去遵守这一规则。为了进一步强化这一规则,在接下来的比赛之前,我又采用了儿歌演示法,配合手部动作、肢体语言,边表演边念儿歌:“爬爬、绕绕、跳跳跳,拿起五环套一套,看见小旗绕一绕,高高兴兴快快跑。”
有了这两种评价方式的指导,对帮助孩子们执行绕旗返回这一游戏规则的效果是非常明显及有效的。而针对游戏中“不能碰伞,碰到后要还原”的另一规则,孩子们执行得不错,他们都有不小心碰到后扶起还原的主动行为。对此,我都予以了即时性的肯定评价及鼓励。
可见,许多生动的评价方式在游戏活动中必然是行之有效的。通过近期的园本培训、理论学习以及在本班进行的游戏实践,我的评价观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我在游戏中更多的是为了体现评价而去评价,刻意地在活动中尽可能多地运用各种评价方法,评价语言单调、生硬,使得评价变成了多种评价方式的简单堆砌。
经历了数次体育游戏,从这些游戏小故事中,我还深刻地感受到教育机智对一名优秀教师的重要性。当游戏中出现了预料之外的问题时,需要教师在仔细观察后进行冷静的分析、判断,以最快的时间对个体或某种现象做出正确的引导和评价,特别是教师的每句评价语都要具有针对性,能解决游戏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教师的评价语言就能对游戏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孩子们更喜欢这个游戏,更有规则地玩游戏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直至将游戏推向最高潮。
幼儿教育学讲义第一章现代幼儿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幼儿教育的概念和意义
(一)幼儿教育与幼儿教育学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过程,其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能增长人的知识、影响人的思想意识和品德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通过学校这种机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
幼儿教育是指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其涵义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幼儿教育指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心理各方面发展的活动。狭义的幼儿教育则指幼儿园或相关幼儿教育机构对幼儿进行的教育。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复杂社会活动中教育规律的科学。由于研究视角不同,教育学出现许多分支。幼儿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的一个分支,是专门研究3~6岁幼儿的教育,探索其特点和规律。
(二)幼儿教育的意义
④培育美感,促进想像力、创造性的发展。幼儿感知觉发展迅速,喜欢颜色、声音变化。幼儿教育以动手操作、歌唱等来满足幼儿创造与想像的需要,培养儿童的审美情感和情趣。
二、幼儿教育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一)幼儿教育的发展历程
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幼儿教育始终与人类社会一起产生和发展。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没有阶级性,幼儿教育融于生产生活中,其主要任务是保证幼儿的存活;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的子女才有机会接受教育,这时的幼儿教育主要是在家庭中分散进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极大发展,出现了独立的幼儿教育机构。
(二)幼儿教育机构的产生和发展
1.世界上第一个幼儿园的诞生
德国幼儿教育家福禄倍尔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幼儿教育机构,并在1840年正式命名为幼儿园。为此他被世界誉为“幼儿园之父”。
2.幼儿教育机构的发展
(1)国外幼儿教育机构的发展
随着新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幼儿教育。表现在:①幼儿教育机构数量增加迅速;②幼儿教育机构越来越多样化;③幼儿教育的质量在不断提高。
(2)我国幼教机构
1903年,我国创办了第一所幼儿教育机构——湖北武昌的湖北幼稚园。之后,在北京、上海相继成立了蒙养院。当时,这些幼儿教育机构完全抄袭日本模式,显示出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的特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尖锐地指出,这实际上害了三种大病:一是外国病;二是花钱病;三是富贵病。一些爱国人士开始创办为平民子女服务的幼儿园,如陶行知先生的“乡村儿童团”、张雪门先生的“北平香山慈幼院”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深人,幼儿教育虽然有起有伏,但总体是向前发展的。1978年以后,幼儿教育机构逐渐发展,办学形式也开始多元化。特别是1989年以后,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管理法律法规,使我国幼儿教育管理从此跨人了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3.主要的幼儿教育思想
(1)洛克(1632—1704)
洛克从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他认为,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心灵如同一块白板,没有任何标记和观念;人的一切知识都是后天得来的,都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这种观点,洛克认为,人的发展是由教育决定的,而不是由先天的遗传决定的。
洛克明确提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绅士。所谓绅士,就是一种有德性、有学问、有能力、有礼貌的人。为了实现绅士教育的目的,洛克设计了一整套具体的实施办法,为儿童安排了包括德育、智育、体育在内的教育内容,并且详细提出了各项教育的要求和方法。
(2)卢梭(1712—1778)
教育要顺应自然。卢梭反对那种不顾儿童的特点、干涉并限制儿童自由发展、违背儿童天性的传统的古典教育,提出了教育要顺应自然的思想。
教育要培养“自然人”。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具有以下特征:不受传统(等级、阶段、职业)的束缚,按本性发展;不依附于他人,能够自食其力,具有独立性;具有社会适应性,能够承当社会责任;体脑发达,身心健康,具有独立思考能力。
《爱弥尔》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代表作,集中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论”。
(3)福禄倍尔(1782—1852)
19世纪中叶,德国的福禄倍尔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幼儿园,而且创立了一整套幼儿教育理论和相应的教育方法、教材、玩具等。他的主要幼儿教育思想有:①幼儿自我发展的原理。幼儿的发展是在内在动力驱动下进行的,需要尊重幼儿的自主性。②游戏理论。游戏是幼儿内在精神活动表现的主要方式,对幼儿的智力、人格发展意义重大。他还认为游戏中工具非常重要,并且制作了叫作“恩物”的玩具。③协调原理。幼儿与周围环境、社会、自然是协调、融合的整体。④重视亲子教育。母亲的教育有利于幼儿的智力开发、情感培养和生活习惯的养成等。
(4)杜威(1859—1952)
杜威在自然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概念。他对教育与生活关系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教育即生活”。他主张,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二是“教育即生长”。所谓生长,就是指向未来的发展过程。教育的历史就是生长过程。三是“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种改造,不仅是对个人,而且也是对整个社会而言。它是一个连续不断地改造的过程。
杜威十分强调学生的直接知识的获得。主要表现:①倡导“从做中学”,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静听”的模式,引导学生从自身的活动中进行学习。②确立新的课程观。杜威认为学校的课程计划必须适应现在社会生活的需要,教材上的迫切问题是在儿童当前直接经验中寻找一些东西。课程教材必须以社会生活为基础,而且随知识的发展而发展。
在教师与学生问题上,杜威提出“儿童中心论”,其主要观点是:①必须站在儿童立场上,以儿童为教师教育的出发点,坚决克服传统学校来自教师的刺激和抑制过多的现象。②教师不应该采取对儿童予以放任的态度,“放弃他们的指导责任”。③教育过程是儿童和教师共同参与、真正合作和相互作用的过程。
(5)蒙台梭利(1870一1952)
意大利的蒙台梭利被誉为20世纪初的“幼儿园改革家”。她于1907年在罗马贫民区创办了一所“幼儿之家”。她的教育理论要点是:①幼儿自我学习的法则。幼儿的发展遵循内在自然法则,具有探索环境的本能。②重视教育环境的作用。适宜的环境,特别是自由发展、有秩序、愉快的环境非常重要。③教师是环境的创设者、观察者、指导者。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灌输者,需要转变角色。④幼儿的自由和作业的组织相结合的原则。在为幼儿提供条件的同时,需要必要的纪律进行约束。⑤重视感觉教育。幼儿时期处于感觉敏感期,需要进行系统的、多方面的感官训练,为智力、思维发展奠定基础。
(6)陶行知(1891—1946)
陶行知先生推行生活教育、大众教育,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和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他主要的贡献和观点如下:①强调幼儿教育的基础地位,重视人才的早期培养。陶行知十分重视幼儿教育,认为幼儿教育是人生的基础教育。他还从教育的社会功能出发,认为对幼儿施行早期教育,可以为国家和民族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②坚持教、学、做合一,倡导因材施教。其教、学、做合一的实质就是要根据生活的需要而教、而学,通过生活实践去教学,从而使儿童获得生活实践所需要的真正的生活力、创造力,成为真人。③主张解放儿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他认为,教育者应化作儿童,加入到儿童的生活中去,发现孩子的创造力,然后进一步将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把学习和创造的自由还给儿童。为此,他提出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思;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之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之能谈;解放儿童的时间,不逼迫他们赶考,使之能学习渴望的东西;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
(7)张雪门(1891—1973)
张雪门反对以培植士大夫和宗教信徒为目标的幼稚教育,主张以发展儿童个性和以改造中华民族为目标的幼稚教育。他研究幼稚教育是从幼稚园的课程人手的。他主张实施“幼稚园行为课程”,认为: “课程是经验,是人类的经验。” “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此外,他还一贯重视幼稚园师资的培训和师范教育。张雪门与南京的陈鹤琴有“南陈北张”之称。
(8)陈鹤琴(1892—1982)
陈鹤琴先生于1923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创立了“活教育”理论,一生致力于探索中国化、平民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道路。他的幼儿教育理论观点有:①提倡适合国情的中国化幼儿教育。他反对照搬外国教材、教法,全然不顾中国国情的做法,主张适合我国国情的幼儿教育。②反对死教育,提倡活教育。陈鹤琴说: “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③提出幼儿园课程理论。他强调要从做中学。“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活教育的课程是把大自然、大社会做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对它们去学习。”他还提倡综合的单元教学,实行“整个教学法”。④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陈鹤琴认为,儿童教育是幼稚园与家庭共同的责任,多方配合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9)皮亚杰(1896—1980)。
皮亚杰的学前教育观是以其儿童心理学理论作为基础的。皮亚杰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这种理论认为,儿童认识发展的过程和结构涉及四个基本概念,即图式、同化、调节、平衡。
皮亚杰认为,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种:成熟、物体经验、社会经验和平衡化。他认为,平衡化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儿童思维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儿童思维发展阶段可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4.我国幼儿教育制度的发展
1903年,我国建立了第一所幼儿园,但是,最初的幼儿园在学制系统中是没有地位的。幼儿园在我国学制系统中的地位是在经过了较长时期的演变后,才逐步确立的。目前,我国幼儿园已成为我国学制系统的一部分。在发展历程中,比较重要的影响幼儿园教育的法规主要有:1932年10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幼稚园课程标准》;1939年12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幼稚园规程》;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幼儿园暂行规程》(试行草案)、《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试行草案);198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幼儿园教育纲要》;1996年6月,正式施行《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教育学讲义第二章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原则
一、幼儿园教育的目标
(一)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内涵
幼儿园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幼儿园教育这一阶段的具体化,是国家对幼儿园提出的培养人的规格和要求,是全国各类型幼儿教育机构统一的指导思想。
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完成幼儿园教育任务,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的重要指导思想,国家通过这一目标对全国幼儿园教育进行领导和调控。
(二)制定幼儿园教育目标的依据
1.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幼儿教育具有社会属性。教育是要把人类历史积累的知识、经验、技能等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传播到下一代,培养为社会服务的人。同时,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级或社会集团,总是根据自身的利益和需要来规定培养新一代人的方向。这些阶层所制定的教育任务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制定幼儿园具体教育目标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育目标分解的方法要恰当
对于某个具体的幼儿园来说,又可以分为学年教育目标、学期教育目标、周或月的教育目标、单个教学活动的教育目标等。每一个层次的目标都是受上一层目标的制约,构成达到总目标的阶梯:
(2)教育目标的涵盖面要全面
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内容要覆盖幼儿全面发展的所有内容,即包括体、智、德、美各个方面,并且不能偏废;
(3)教育目标要有连续性和一致性
教育目标的实现是长期的、阶段性的过程,需要保持各个层级目标直接的相互衔接,协调一致。
在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幼儿教师是重要保证。教师必须清楚地理解教育目标的内涵与外延,掌握相应的实施技能,指导和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幼儿园的任务
(一)幼儿园的双重任务
我国幼儿园是学制教育的基础阶段,与其他各级各类学校一样,应该使受教育者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幼儿园又是一种社会公共育儿机构,具有福利性,担负着其他学校教育机构所没有的为家长服务的特殊任务。
1.幼儿园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
以幼儿园为代表的幼儿教育机构是我国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组织,因此,幼儿园通过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来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幼儿园为家长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
幼儿园不仅是一个教育机构,也是一个社会福利机构,负有为在园幼儿家长服务的任务。幼儿园保护和照顾幼儿有助于解决家长参加工作、学习而子女无人照顾的问题。
(二)新时期幼儿园双重任务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园在实现双重任务的过程中遇到了新的挑战。
1.对幼儿身心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代科技的飞跃发展使社会进入了以知识、信息为主要生产动力的时代。国家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这一切使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幼儿教育必须从素质教育人手,对教育思想、内容、形式、方法等全面地进行改革,否则,幼儿园是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使幼儿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的。
2.为家长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大
在新的经济社会形势下,幼儿教育机构类型单
一、服务范围狭窄、机制不灵活的现状就不可避免地和社会的需求不相适应。客观上要求各种幼儿教育机构在办园形式、管理制度、收托时间、保育范围、运作机制等各方面更灵活、更方便、更能适合家长工作、学习、牛活方面的特点和需要。
3.家长对幼儿教育认识不断提高,要求幼儿园具有更高的教育质量
幼儿家长通过耳闻目睹,对幼儿教育在人一生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的认识不断提高。他们不仅希望孩子在幼儿园吃得好、长得好,更希望孩子能接受好的教育,幼儿园质量的高低成为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提高保育和教育质量成了幼儿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幼儿园只有教育质量高,才会生源充足,家长满意,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幼儿园教育的原则
幼儿园教育的原则包括两部分:教育的一般原则和幼儿园教育的特殊原则。
(一)教育的一般原则
1.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的原则
(1)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
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人与人的关系。教师要将儿童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对待,尊重他们的思想感情、兴趣、爱好、要求和愿望等。如果教师的言行中处处体现对儿童的尊重,注意倾听儿童的想法,尊重他们的意愿,就会使儿童意识到他们是有价值、有能力、不可缺少的,从而建立起自信心,获得良好的自我概念,为自身的继续发展奠定基础。反之,教师如果随意呵斥、责备、惩罚儿童,让儿童常常感受到委屈、羞辱,他们便会认为自己是无能的,被人看不起的,从而丧失基本的自尊与自信。这种消极的自我概念一旦形成,将会影响儿童终身的发展。
(2)保障儿童的合法权利
儿童是不同于成人的正在发展中的社会成员,他们享有不同于成人的许多特殊的权利,如生存权、受教育权、受抚养权、发展权等,这反映了人类对儿童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利的认可与尊重。但是,儿童毕竟是稚嫩、弱小的个体,他们对自己权利的行使还必须通过成人的教育和保护才能实现。家庭、学校、社会应当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2.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原则
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原则指的是教师在制定教育计划、设计教育活动时,应当注意:
(1)儿童的发展是整体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
教育必须促进儿童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不能偏废任何一个方面。单项发展再突出也不能说明一个完整的人性。
(2)儿童的发展应是协调的发展
协调发展包括几个方面:①儿童身体的各个器官、各系统机能的协调发展;②儿童各种心理机能,包括认知、情感、性格、社会性、语言等协调发展;③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协调发展;④儿童个体需要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协调发展。
(3)儿童的发展是有个性的发展
教育除使每个儿童达到国家统一要求的标准之外,还允许根据每个儿童的特点和可能性,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潜能,让不同的儿童在不同的方面能够实现自己有特色的发展,而不是千人一面。
3.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在关注全体受教育对象的同时,还应重视儿童的个别差异,因人施教,有针对性地采取最有效、最合理的方式促进每个儿童的发展。
(1)教育要促进每个儿童的发展
教育必须面向每个儿童,使每个儿童都能达到教育目标的要求。教师不能只照顾优秀的学生,而是要保证每个儿童在学校里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必须平等地、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的儿童。
(2)教育要促进每个儿童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由于每个儿童的需要、兴趣、性格、能力、学习方式等各有不同的特点,因此,教师必须考虑每个儿童的特殊需要,因人而异地进行教育,使每个儿童都能发挥优点和特长,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3)多种组织形式促进儿童的发展
集体活动是我国教育机构目前进行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而小组活动、个别活动相对较少,这样不利于充分满足不同儿童的不同需要。教师应注意在教育中灵活地使用集体、小组、个别的教育组织形式。
4.充分利用儿童、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的原则
教育必须认识到儿童自身、儿童群体以及家庭、社会都是宝贵的教育资源,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教育作用。
(二)幼儿园教育的原则
1.保教结合的原则
教师应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在全面、有效地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同时,重视对幼儿生活上的照顾和保护,保教合一,确保幼儿真正能健康、全面地发展。把握这个原则应明确以下几点:
(3)保育和教育是在同一过程中实现的
保育和教育不是分别孤立地进行的,而是在统一的教育目标指引下,在同一教育过程中实现的。有的保育员在护理幼儿生活时,忽视随机地、有意识地实施教育,结果,无意识地影响了幼儿的发展。这可能助长了幼儿的依赖思想,也使他们失去了自信,失去了锻炼自己能力的实践机会,也可能在无形中剥夺了幼儿发展自己的权利。
2.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游戏最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最能满足幼儿的需要,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具有其他活动所不能替代的教育价值。
3.教育的活动性和活动的多样性原则
幼儿园教育应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水平出发,以活动为基础展开教育过程。同时,活动形式应多样化,让幼儿能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1)教育的活动性
活动是幼儿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像中、小学生那样,主要通过课堂书本知识的学习来获得发展,而必须通过活动去接触各种事物和现象,与人交往,实际操作物体,才能逐步积累经验,获得真知。离开了活动,就没有幼儿的发展。
(2)教育活动的多样性
幼儿园的活动不应当是单一的。因为活动的内容、形式不同,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教师要注意教育活动的多样性,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
4.发挥一日活动整体教育功能的原则
幼儿园应充分认识和利用一日生活中各种活动的教育价值,通过合理组织、科学安排,让一日活动发挥一致的、连贯的、整体的教育功能,寓教育于一日活动之中。
幼儿园一日活动是指幼儿园每天进行的所有保育、教育活动。它包括由教师组织的活动(如幼儿的生活活动、劳动活动、教学活动等)和幼儿的自主自由活动(如自由游戏、区角自由活动等)。
(1)一日活动中的各种活动不可偏废
无论是幼儿吃喝拉撒睡一类的生活活动,还是作业课、参观访问等教学活动;无论是有组织的活动还是幼儿自主自由的活动,都各具重要的教育作用,对幼儿的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因此不能顾此失彼,随意削弱或取消任何一种活动。
(2)各种活动必须有机统一为一个整体
每种活动不是分离地、孤立地对幼儿发挥影响力的。一日活动必须统一在共同的教育目标下,形成合力,才能发挥整体教育功能。因此,如何把教育目标渗透到各种活动中,每个活动怎样围绕目标来展开,就成为实践中应当特别关注的问题。来源:考试大-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教育学讲义第三章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
一、全面发展教育与幼儿的发展
(一)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的含义
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是指以幼儿身心发展的现实与可能为前提,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并以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方法、手段加以实施的、着眼于培养幼儿基本素质的教育。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我国幼儿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我国幼儿教育法规所规定的幼儿教育的任务。
(二)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的意义
1.体、智、德、美四育的意义
(3)德育
幼儿期是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对幼儿实施德育是幼儿个性发展的需要。良好的个性品质对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幼儿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代表未来社会的文明程度,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貌、民族精神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4)美育
美育通过艺术形象的魅力,潜移默化地感染和熏陶幼儿的心灵,使幼儿在感受美的同时,发展积极向上的精神和活泼开朗的性格,产生美好的情感和情绪体验。
2.体、智、德、美四育的关系
在幼儿的发展中,体、智、德、美四育具有各自独特的作用,具有各自不同的价值,不能相互取代。几个方面统一于幼儿个体的身心结构之中,体、智、德、美任何一方面的发展都与其他方面的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不可分割。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来说,不能偏废任何一方面,任何一方面的偏废都将影响其他方面的发展。
二、幼儿体育
(一)幼儿体育的概念
幼儿体育有着不同于中、小学的特点,这是由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的。在幼儿阶段,由于抵抗力差、骨骼和肌肉发育不成熟、动作不协调等,需要设计适合幼儿的体育活动,不宜进行爆发性肌肉活动;需要为幼儿提供合理的膳食营养;需要把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创设安全、卫生的生活环境和条件等。
(二)幼儿体育的目标与内容
1.幼儿体育的目标
幼儿体育的目标是: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是保证幼儿各方面健康发展的前提。身体机能的协调发展,包括机体组织、器官以及各生理系统的协调发展、生理机能和身体运动机能的协调发展等。幼儿适应环境和抗疾病的能力强弱是体质好坏的主要标志。增进健康是指增进幼儿身心两方面的健康,既身体强壮,又性格开朗、情绪乐观。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是增进幼儿健康的必要条件。
2.幼儿体育的内容
幼儿体育的内容包括几个方面:①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在锻炼幼儿身体的同时,做好卫生保健工作。②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包括走、跑、跳、攀登等基本技能。③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培养幼儿合理严格的保健制度。④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针对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差,进行相应的安全知识教育。
(三)幼儿体育的实施
1.实施幼儿体育的途径
(1)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科学护理幼儿的生活
良好的生活条件,对幼儿科学、精心的护理是幼儿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幼儿园应充分利用现有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物理和心理环境。
(2)精心组织各项体育活动,提高幼儿健康水平
体育活动是幼儿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活动形式多样,主要有广播体操、体育课、体育游戏、户内户外体育活动等。幼儿园要重视各种体育活动,特别是户外体育活动,每天应保证幼儿至少有2小时的户外体育活动时间。
2.实施幼儿体育应注意的问题
(1)注重幼儿身体素质的提高
提高幼儿身体素质是幼儿体育的重中之重。幼儿身体素质的提高主要是体质的增强。影响幼儿体质强弱的因素很多,如遗传、疾病、营养状况、生活环境、体育锻炼等。其中,科学的、适于幼儿的体育活动是增强幼儿体质最积极、最有效的因素之一。幼儿体育应以增强幼儿体质为核心。全面、综合地为幼儿有一个强壮、健康的身体创造条件。
在幼儿体育中,不能把目光放在技能技巧的训练上;更不能允许为比赛、表演、为幼儿园争名次、争荣誉等目的而进行有伤幼儿身体的任何活动;要充分考虑幼儿身体的特点,避免小学化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用丰富多彩、轻松活泼的身体活动来促进幼儿体质的增强。
(2)重视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态度
体育活动的功能必须通过幼儿自身的积极参加才可能实现,体育活动成败的关键在于幼儿对体育活动是否喜欢、是否投入。因此,实施体育必须重视培养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态度,不能为了达到计划的目标,生硬地强迫幼儿训练或完成某项运动,或因为幼儿不能达到教师的要求而进行惩罚、责备。另外,体育活动的难度、趣味性以及活动的设备、条件等也是教师要特别关注的。
(3)专门的体育活动与日常活动相结合
专门组织的体育活动是增强幼儿体质的有效途径,但并不是唯一的途径。因为幼儿体育的某些目标,如培养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目标,仅仅靠体育锻炼是不能完成的,还必须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培养和训练。因此,要实现体育的目标,必须通过多种途径,重视日常生活中的体育。
(4)注意体育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方式
幼儿体育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同的体育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的方式不同,因此,教师在组织幼儿体育活动时,应采用不同的指导方式。例如,在早操活动中,教师的示范很重要;组织体育课,教师作为活动的指导者,要充分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来实现活动目标;体育游戏中则要充分保证幼儿的自主性,户外体育活动中要保证幼儿自由、安全地活动。
三、幼儿智育
(一)幼儿智育的概念
幼儿智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幼儿获得粗浅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增进对周围事物的求知兴趣,学习“如何学习”,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过程。幼儿智育应当根据幼儿发展的特点来进行。
(二)幼儿智育的目标与内容
1.幼儿智育的目标
幼儿智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多种感官、运用语言基本技能的能力以及初步的动手能力。
幼儿学习兴趣主要包括探究的兴趣、求知的兴趣、创造的兴趣以及动手的兴趣;发展幼儿正确运用感官的能力,也就是发展幼儿正确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来感知外部世界的能力;语言能力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幼儿的语言理解、表达能力对其智力活动的水平影响很大;动手能力与人的智力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2.幼儿智育的内容
发展幼儿的智力。发展幼儿智力包括:促进幼儿认识能力的发展,如发展幼儿的感知觉、观察能力、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想像和创造能力等;培养幼儿良好的智力品质,如思维活动的速度、灵活性观察事物的准确性、敏锐性等;帮助幼儿尝试使用智力活动的方法和技能,如观察事物或现象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操作的方法和技能等。
引导幼儿获得粗浅的知识。幼儿学习的知识包括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常识、社会常识、自然常识以及幼儿能够理解的科学技术知识、与国家政治生活有关的初步知识等。
培养幼儿求知的兴趣和欲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好奇心是幼儿求知兴趣和欲望的最初表现,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将之进一步发展为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是幼儿智育的重要内容。学习习惯是幼儿获得知识、发展智力以及今后继续学习的重要条件,它包括幼儿学习时能否集中注意力、能否积极克服困难、能否爱护文具、能否认真完成学习任务等。
(三)幼儿智育的实施
1.实施幼儿智育的途径
(1)组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发展幼儿智力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发展幼儿智力的有效途径。幼儿亲自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是进行智育的主要途径。作业课的教授方式虽然能给幼儿不少知识,但是,由于幼儿对言语的理解有限,又是间接知识,所以较难为幼儿把握。因此,上课应当与幼儿动手操作的活动相结合,尽量游戏化,防止教师满堂灌,以提高效益。幼儿园不宜以上课作为智育的主要手段。此外,日常生活活动也是对幼儿实施智育的重要途径。
(2)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让幼儿自主活动
幼儿智力的发展与环境关系密切。只有在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里,幼儿才能够自由思考、自由活动、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要求,自由地想像和创造,才能自己选择、自己探索,智力才能得到发展。在一个压抑的环境里,幼儿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被动地活动,他们将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丧失自信心,懒于思考,变得唯唯诺诺,不可能发展自己的能力。
2.实施幼儿智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1)处理好智力与知识技能之间的关系
知识与智力有着密切的关系。知识、技能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智力发展又是获得知识与技能必备的条件。知识的贫乏与浅薄不利于智力的发展,而智力的高低决定掌握知识的深度和运用知识的灵活程度。
(2)重视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是指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的心理因素,它包括情感、意志、性格、兴趣等方面。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是智力活动的两个方面。它们虽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只有二者都处在最佳状态时,幼儿的智力活动才能取得成功。
(3)注意幼儿知识的结构化
如果幼儿的知识是零散的、杂乱的、琐碎的,那么,幼儿很难凭借这些知识去解决问题,这些知识对幼儿思维的发展也没有多大意义。也就是说,幼儿智力发展的重大进展不是取决于个别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是看这些个别知识能否结合成一个反映事物或现象之间的规律或联系的“结构”。
来源:考试大_教师资格证考试
四、幼儿德育
(一)幼儿德育的概念
德育即道德教育。道德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人们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的总和,也是评价人们行为的标准。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再现为道德品质,德育实质上就是社会道德个体化的过程。
幼儿德育是道德教育的起始阶段,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对幼儿实施的品德教育。
发展幼儿的社会性。社会化过程是个体了解社会对他有哪些需要与期望、规定了哪些行为规范,并使自己逐步实现这些期待的过程,是个体适应社会的漫长的发展过程。幼儿社会性发展是通过自身的社会化过程实现的。
发展幼儿的个性。幼儿德育要培养幼儿的良好个性品质。例如,良好的性格,有自信心、主动性、独立性,诚实、勇敢、意志坚强等。
(三)幼儿德育的实施
1.实施幼儿德育的途径
(1)日常生活是实施幼儿德育最基本的途径
日常生活对幼儿品德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影响,并且为幼儿提供了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机会。幼儿德育应贯穿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之中。在一日生活中,在与同伴、成人交往的过程中,幼儿不断了解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了解一定的行为准则,并且进行各种行为练习,日积月累,循序渐进,逐步形成某些良好的行为品质。
(2)专门的德育活动是实施幼儿德育的有效手段
专门的德育活动是指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与年龄班德育的内容和要求,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行为表现,有目的、有计划组织的德育活动,也就是为实现某项德育内容而组织的教育活动。专门性的德育活动可以集体进行,也可以分组、个别进行;活动内容应以幼儿周围熟悉的现象或他们生活中的事例为主;多采用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活动时间长短依内容而定,可以在一日生活的任何时间内进行;活动应当尽可能利用游戏的形式进行。
(3)利用游戏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也是德育的基本形式。由于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游戏中反映了幼儿的现实生活,反映了人们道德、行为准则、人际关系、情感等,所以教师利用游戏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很容易被幼儿接受。在游戏过程中,幼儿自发地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实践一定的社会行为,体验一定的社会情感,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有其他任何形式难以替代的效果。
2.实施幼儿德育应注意的问题
(1)热爱与尊重幼儿
对幼儿进行德育,首先要热爱与尊重幼儿。爱幼儿是向幼儿进行德育的前提。幼儿对成人的信赖和热爱,是他们接受教育的重要条件。爱是使幼儿身心健全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必要的环境因素。
教师对幼儿的热爱不仅基于感情,也基于一种社会责任。教师只有爱每一个幼儿,了解、关心、体贴幼儿,对所有的幼儿一视同仁,特别是不歧视那些有缺点或接受能力较差的幼儿,才能使幼儿获得一个道德成长的良好环境。尊重幼儿,首先要尊重幼儿的人格和自尊心;其次,必须尊重幼儿的主体性。
(2)遵从德育的规律实施德育
人的每一种品德都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要素构成。在幼儿的品德形成过程中,四要素的发展不是同步的,幼儿的道德认识、道德意志等发展较慢。因此,幼儿德育必须从情感人手,重点放在道德行为的形成上。具体应注意:
①由近到远,由具体到抽象。必须从培养幼儿对周围的人和事物、对周围生活的爱人手.由近及远,逐步扩大范围。
②直观、形象,切忌说教,切忌空谈。由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局限,德育必须直观、形象、具体,才容易为幼儿所理解和接受。德育中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空洞的说教除了让幼儿鹦鹉学舌似的学会一些道德词语之外,是不可能有真正的效果的。
③注意个别差异。幼儿在个性品质的发展上存在着个别差异,因此,德育应当有针对性地进行,以保证每个幼儿的个性健康发展。
(3)重视指导幼儿行为的技巧
有目的地改变幼儿的行为是幼儿德育的重要任务。它不仅需要教师的热情,而且需要一定的技巧。常用的技巧主要有:
①强化行为的技巧。强化有利于形成、巩固幼儿正确的行为。教师对幼儿正确行为的表扬、肯定、赞许、鼓励和对消极行为的批评、惩罚等都是强化。
②预估行为的技巧。预先估计到幼儿行为的发生而提前干预,有利于激发幼儿的积极行为、避免消极行为。
③转移行为的技巧。转移是指把幼儿的注意力从当前的活动转到另一项活动上去,以引导幼儿行为向积极方向发展。
④让幼儿理解行为后果的技巧。幼儿的一些错误行为是因为不能预见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不理解规则而造成的。因此,要让幼儿改变行为,巧妙地让他们看到自己行为造成了什么影响,是一个很有效的办法。
五、幼儿美育
(一)幼儿美育的概念
幼儿美育是美育的一部分,它是根据幼儿身心特点,利用美的事物和丰富的审美活动来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的教育。由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特别是思维的直觉行动性和具体形象性及认识过程中的情绪性等,决定了幼儿美育的特点是:通过活动,用具体鲜明的形象去引导幼儿直接感受美,而不要求对美的形象从逻辑上进行过多的理解和分析;以培养幼儿审美的情感、兴趣为主,而不以培养审美观念、概念为主;以培养表现美的想像力、创造力为主,而不以训练技能技巧为主。
(二)幼儿美育的目标与内容
1.幼儿美育的目标
幼儿美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初步能力。在幼儿自身主动投入审美活动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相应的表现能力,特别是想像力、创造力。
2.幼儿美育的内容
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给幼儿提供美的事物,让他们能够理解美的形式所包含的意义,就能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让他们从直觉开始,产生最初的审美情感,并将此情感一直贯穿于整个审美活动过程中。
培养幼儿的审美感知。培育幼儿的审美感知,就是积极引导幼儿去亲身感受和体验现实生活和周围自然环境中的美,使其感知活动对美变得敏感起来,能在平常的事物中、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
培养幼儿的审美想像力和创造力。幼儿在感受美的基础上,在情感的驱动下,会产生表现美的欲望和行动,幼儿表现美的核心是幼儿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即幼儿以自己的方式、带着自己的特点,表现自己对美的独特体验和理解,创造出新的形象、新的想法。
(三)幼儿美育的实施
1.实施幼儿美育的途径
(1)艺术教育是幼儿美育的主要途径
幼儿园的艺术教育主要通过音乐活动、绘画活动、手工制作、文学作品欣赏、表演活动等来实施。在这些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听觉、视觉、触觉、身体感觉等的综合审美感知,让幼儿被歌曲、旋律、舞蹈、绘画、工艺品、诗歌、童话、故事等感染、产生情感体验,并激起幼儿用节奏、色彩、线条、形体等来表达美、创造美的欲望和行动。
(2)幼儿的日常生活是美育的重要途径
美育的实施不应仅仅局限在艺术活动方面,日常生活是向幼儿进行美育的极好机会。幼儿最初的美感是从日常生活开始的,因为日常生活中的美是幼儿最接近、最熟悉、最容易感知的。因此,幼儿审美教育应当贯穿在幼儿的整个生活中,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结合在一起,应注意引导幼儿发现、认识周围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物的美。
(3)大自然、大社会是幼儿美育的广阔天地
自然界是幼儿美育内容的天然宝库。它为幼儿提供的审美对象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自然界的美是真实的美,它具体、直观、生动、形象,很容易为幼儿所感知。引导幼儿观察和感受大自然的美是幼儿美育的重要途径。
2.实施幼儿美育应注意的问题
(1)幼儿美育是面向全体幼儿的
幼儿美育的目的是培养每一个幼儿美的情感、美的心灵,促进每一个幼儿人格的健全发展,而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不是为了培养极少数艺术小天才。当然,由于幼儿在艺术天赋上的个别差异,有些幼儿的某些艺术潜能需要早期培养,但不应以牺牲其他幼儿应有的发展为代价。在美育中,必须贯彻面向全体、注意个别差异的原则。
(2)重视通过美育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
幼儿美育应当着眼于引导幼儿人格向积极方面发展,特别是幼儿情感的发展,这本来也是美育最重要的一种价值。但是,长期以来,美育受重理智、轻情感的倾向影响,出现了许多值得注意的错误偏向。
(3)重视培养幼儿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在美育中,幼儿表现美的灵魂是幼儿的自由想像和创造,而绝不仅仅是依样画葫芦似的模仿。培养幼儿艺术创造的主动性是美育的重要目标。为此,在幼儿园艺术活动中,必须克服过分强调表现技能、技巧的偏向;在教师的指导方法上,必须注意启发式而非命令式,克服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
幼儿教育学讲义第四章教师和幼儿
一、幼儿教师
(一)幼儿教师的地位、权利和义务
1993年10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1995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指出,幼儿教师是在幼儿园履行教育职责、对幼儿身心施行特定影响的专业教育工作者,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传播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历史使命。
我国幼儿教师的权利有:①进行保育教育活动,开展保育教育改革和实验的权利;②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③指导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幼儿成长发展的权利;④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带薪休假的权利;⑤参与幼儿园民主管理的权利;⑥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的权利。
我国幼儿教师的义务有:①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幼儿园保教计划,履行聘约,完成工作任务;③按国家规定的保教目标,组织、带领幼儿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④关心、爱护全体幼儿,尊重幼儿人格,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⑤制止有害于幼儿的行为或其他侵犯幼儿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幼儿健康成长的现象;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二)幼儿教师的素质
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教师应当“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爱护幼儿,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文化和专业水平,品德良好,为人师表,忠于职责,身体健康”。这是国家对幼儿教师素质的要求。
3.幼儿教师的能力素质
作为幼儿教师,最基本、最重要的任务是促进幼儿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因此,有效、高质量的与幼儿相互作用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就成为教师必备的素质。
(三)幼儿教师必备的能力
幼儿教师需要一个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宽广的能力结构。
1.观察力
幼儿教师的观察力主要指对幼儿直觉的、原样的、不加任何操作的自然观察能力,表现在随机的观察和有计划的观察中。随机观察可在一日生活的任何时候、任何环节发生。凭借这种能力,教师达到与幼儿的沟通,从而进行有效的指导。有计划的观察要求预先有拟定的观察项目,教师根据观察内容选择最有代表性的场景,列出最能反映问题本质的观察要点,然后按计划进行观察。
2.沟通的能力
教师的沟通能力主要包括教师与幼儿、教师与家长的沟通能力和促进幼儿之间相互沟通的能力。
(1)教师与幼儿的沟通
教师通过微笑、点头等非言语的沟通,表达出对幼儿的关心和爱护。也可以通过掌握一定的沟通技能,用准确的言语沟通,平等地与幼儿交流。
(2)教师与家长的沟通
家长作为教师的合作者加入到教育者一方,共同对受教育者——幼儿施教,极有利于提高教育的质量。但是,这一合作能否取得成功受到许多条件的制约,其中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是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不仅需要教师掌握与家长沟通的技能,比如,根据家长的职业、文化水平等选择沟通策略,还需要掌握传达信息的技巧。
(3)促进幼儿之间的沟通
幼儿之间的沟通受到他们社会性发展、语言发展等方面的制约,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帮助。如果教师缺乏相应的技能和能力,就难以达到目的。
①幼儿之间的口语沟通。幼儿之间的交谈可以极大地促进幼儿社会性、智力、语言的发展。促进幼儿之间的交谈,需要发展他们自我表达和理解他人的能力、听和说的能力,这是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
②幼儿间冲突的解决。幼儿的冲突是其沟通不畅的最激烈的表现形式,多发生在物的分配或活动机会的选择时。正确认识和对待幼儿的冲突,是教师的基本技能之一。帮助幼儿正确对待冲突、习得解决冲突的策略,通过冲突理解人际交往的规则,认识自己和别人的权利,克服自我中心,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
3.组织分组活动的能力
在幼儿园中,全班统一的大集体活动比重很大,难以顾及每个幼儿的兴趣、能力、个性等的个别差异。不少幼儿园除集体活动之外,还采用小组和个别活动方式。小组活动有助于幼儿更好地满足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有助于幼儿之间更多地相互了解、相互交流、相互作用;有助于幼儿更多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倾听别人的看法;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民主态度和发展自律。在小组活动中,教师的角色由纯粹的教授者变为幼儿活动的观察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育的方式方法也随之发生改变。组织小组活动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
(1)分组能力
分组是小组活动的第一步,分组的质量对活动的进行影响很大。合理的分组表现出三个特点:有层次、有特色、有变化。
有层次,指教师分组时纵向地考虑幼儿的水平差异。例如,根据幼儿的经验、动作、思维、语言等方面发展水平上的差异,结合活动内容的难易,按水平由低到高分组,让每个幼儿能进行适合自己水平的学习。
有特色,指小组各有特点。因为幼儿有不同的兴趣、性格倾向、学习方式上的特点等,因此,每个小组的幼儿既可以使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式方法来学习同样的内容,也可以通过学习不同的内容来达到同一个教育目标。
有变化,指分组是动态的,不是一劳永逸的。这可以根据幼儿的能力、经验等来划分。
(2)指导小组活动的能力
指导小组活动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促进幼儿小组活动的开展,帮助每个幼儿得到真正的发展上。它要求教师:
①指导必须具备正确的教育观念。正确的教育观念是分组活动指导的根本。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分组活动必然失去促进幼儿主动学习这一精髓而流于形式,不过是从集体灌输变为分组灌输,从大一统变成“放羊”而已。
②指导必须了解幼儿,遵循其身心发展的规律。分组活动虽然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交往机会,如果指导不符合幼儿发展的规律,仍然不能达到目的。
③灵活地改变教师的角色,灵活地改变指导方法。分组活动不像作业课那样以“教”为主,而是以幼儿的自主活动为主。因此,指导分组活动的教师不能像作业课上那样一直是教授者的角色,使用比较单一的方法。分组活动的指导必须是灵活多样的,教师的角色也要根据情况随时变化。这种指导难度很大,需要多种技能、能力的结合,除观察、沟通、有针对性的指导之外,随机教育的能力也是不可缺少的。
关于幼儿教师的能力素质,除以上提出的观察、沟通、组织小组活动等能力之外,还有许多其他能力,如指导游戏、指导幼儿行为、评价教育活动等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幼儿和教师的相互关系
幼儿是幼儿园教育的对象。幼儿园教育主要是在教师与幼儿间展开的。教师与幼儿的相互关系如何,直接关系着幼儿园教育的质量。教师和幼儿是否能建立良好关系,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正确地看待幼儿,即是否树立了正确的儿童观。
(一)儿童观
儿童观是指对儿童的认识、看法以及与此有关的一系列观念之总和。简言之,就是社会或成人怎么看儿童,把他们看成是什么样的存在。对儿童的看法不同,对儿童的态度、教育的方法也随之不同。儿童观对幼儿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没有正确的儿童观就不可能产生优质的幼儿教育。
(三)幼儿与教师的相互关系
教师与幼儿的相互关系是影响教育效果的最重要的因素。基于上述的儿童观,可以从两个侧面来理解这一相互关系的特点。
一个侧面是从社会大范围来看,幼儿和教师都是社会的基本成员,其相互关系是平等的社会成员关系。尽管幼儿年幼弱小,但丝毫不影响这一平等关系。这种平等的社会成员关系是幼儿园所有人际关系中首要而基本的关系,是幼儿和教师相互关系的基础。
另一个侧面是从幼儿园小范围来看,幼儿和教师的关系是“师生关系”。社会保障幼儿地位和权利的责任具体化为教师的义务和职责,教师成为幼儿生存、发展、学习等权利最主要的维护者,幼儿则是被保护者;教师作为成熟的社会成员,是代表国家意志的教育者,幼儿是身心均不成熟的、正在发展中的社会成员,是受教育者。在这个意义上,教师和幼儿又不可能是完全平等的。不认识到这一点会导致教师的失职,导致教育上的放任自流。
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始终要尊重幼儿,以民主、平等、充满爱心的态度,对每个幼儿认真地进行教育和指导。不管什么活动,无论其形式多么新颖、内容多么丰富、教师的教法多么艺术,只要没有以教师与幼儿之间正确、良好的关系为基础,就不能算是好的活动。
三、幼儿和教师的相互作用
(一)幼儿的发展
1.幼儿的发展要靠个体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
幼儿发展的个体因素,包括个体自身条件中的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先天因素主要指遗传素质。遗传素质的差异可能带来幼儿发展上的差异,但一般来说,正常幼儿的遗传素质差异并不是很大的,对幼儿的发展也不起决定作用。
后天因素是幼儿自身的全部先天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与遗传素质相比,后天因素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比如,幼儿的身体强健程度、智力水平、个性等。
环境因素是影响幼儿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外部因素。它包括幼儿所在的环境中一切影响其发展的外部条件,如家庭条件、幼儿园教育质量、幼儿的生活环境状况等。
环境因素与幼儿个体因素作为影响幼儿发展的两大要素,二者作用不同,但密不可分,缺一不可。
2.幼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在活动中实现的(1)活动是幼儿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幼儿是在与环境积极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自身发展的,这一相互作用过程就是“活动”。幼儿园里每天进行的各种活动,如体育活动、生活活动、游戏等,都是幼儿与环境中的不同对象(如玩具、老师、同伴等),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没有这些活动,幼儿是不可能发展的。
(2)幼儿的活动
幼儿的活动可大致分为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两类。内部活动是指不可见的幼儿的生理、心理活动,外部活动指可见的幼儿的实践活动。内部和外部的活动实际上是不可分割、交融在一起进行的。无论哪种活动,幼儿都是活动的主体。
①幼儿的生理活动。幼儿生理活动是满足身体发展需要的最基本的活动,它每时每刻都在幼儿的身体内部进行着。幼儿期是身体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生长发育的“内部工作”特别艰巨。家长、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需要。
②幼儿的心理活动。幼儿的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一样,也是必须由幼儿自己进行的、极其艰巨的“内部工作”。幼儿作为自己心理活动的主体,在作用环境的同时,他必须自己去观察、理解、记忆、思考、作出判断,靠艰苦的练习和长时间的经验去学习语言等。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适应任务。幼儿的心理活动带着鲜明的个体特征,如幼儿性格多种多样、兴趣各不相同。幼儿心理活动虽然是内部活动,但常常有可见的外显行为,如幼儿情绪愉快时就会又唱又跳、计算时常用手的动作来帮助思维等。、③幼儿的实践活动。幼儿的实践活动主要指幼儿与周围环境中的人或物直接相互作用的外部活动,它是与幼儿的生理、心理活动交融为一体、统合进行的最富有发展价值的综合性活动。
幼儿实践活动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操作实际物体的活动;二是人际交往活动。前者是幼儿摆弄和操作实际物体如玩具、工具、日常用品等,与物体相互作用的活动;后者是指幼儿与成人(主要是教师和家长)和幼儿同伴之间相互作用,建立起某种关系与联系的社会性活动。
(二)现代社会儿童发展上出现的一些特点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儿童的物质生活环境和精神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儿童生理发展的加速现象
儿童生理发展的加速现象是指儿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更新,其身体的生长、发育速度加快,逐渐早期化的现象。生理的发展加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长加速,如儿童的身高、体重比过去有明显的增长;二是儿童的成熟加速,如性机能的发展。这些现象在我国已经越来越明显,这不能不引起高度的注意。
2.儿童心理方面的变化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儿童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由此引起儿童心理的种种变化是幼儿园教育需要认真面对的。
儿童的生态环境首先是家庭环境,这是儿童生存发展的最重要的基地。家庭变化中对儿童发展影响较大的主要有: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居住条件和环境的变化、家庭生活水平的变化等。近年来,市场经济使得家庭的变化加剧,直接影响到幼儿的教育生活。
此外,社会上对高学历、高薪酬的过分追求,也对幼儿园教育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使幼儿成长的压力加大,身心健全发展受到的负面影响越来越不可忽视。
(三)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
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包含着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这两类活动。教师在教,幼儿在学,两种活动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
1.教师“教”的活动
教师的“教”,就是教师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教”的活动主要通过两个途径进行:一是直接“教”;二是间接“教”。
(1)直接“教”的方式
直接“教”的方式是指教师按照教育目的,直接把教育的内容传递给幼儿。例如,幼儿园作业课上使用的主要就是这一方式。一般来说,在以下几种情况下采用这一方式是比较适宜的:对幼儿进行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规定必要的行为规范、行动规则;教给幼儿必需的知识或概念;某些技能、技巧等。
直接“教”的优点是:教师直接“教”的时候,教育内容、方法、步骤等都按照教育目标进行了精心准备。因此,这种方式清楚明确、系统有序、省时经济,而且教师操作起来有一定的模式可循,即使是新教师,也能较快地掌握操作方法。其缺点是:由于幼儿缺乏知识和经验,对言语的理解能力又有限,因此对“教”的内容不容易真正掌握;教师与幼儿之间难以双向交流;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少,其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得到发挥。
(2)间接“教”的方式
所谓间接的“教”,指教师不是把教育要求直接讲给幼儿听,而是通过环境中适当的中介,如利用环境中的玩具、榜样、幼儿关心的现象或事件的作用等,迂回地达到教育目的。
间接“教”的优点在于:能较充分地发挥幼儿的自主性;适合幼儿好奇、好动、好创造的特点;教师与幼儿的交往机会大大增加;接近幼儿的生活。缺点是:获得的知识、经验容易陷入零乱、琐碎、表面、缺乏系统;间接指导比直接指导困难得多,对教师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3)教师是“教”的主体
教师是“教”的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在备课或活动准备阶段,教师以幼儿为调查研究的对象,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兴趣、需要、经验等来计划活动,制定教案,创设环境;在上课或活动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并根据幼儿的反馈主动调整“教”的内容、方式,调整环境,控制活动的进程,控制整个教育过程的走向,引导幼儿向着目标的方向发展。因此,在“教”的活动中,教师是“教”的主体,而幼儿则是教师“教”的对象,是教育的客体。
2.幼儿“学”的活动
教师的“教”是为了幼儿的“学”,如果幼儿不学,或者学了没有效果,那么,教育就失败了。因此,要有效地“教”,必须了解幼儿学习的规律和特点。
(1)幼儿是自身学习的主体
无论教师直接地“教”还是间接地“教”,幼儿都是自身学习的主体。对教师所教的内容,幼儿是否接受、接受到什么程度,主要依赖于幼儿的兴趣、经验、认知能力、情感等,而不是取决于教师的意志。
(2)幼儿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①接受学习。所谓“接受学习”,是指学习者主要通过教师的言语讲授获得知识、技能、概念等的学习方式。如果教师能按照幼儿的身心特点来讲课,能让幼儿发挥主体性,学得有兴趣,能将教师传授的东西积极地消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而不是死记硬背,幼儿这样的学习是主动的、有意义的学习。把“教师讲、幼儿听”笼统地斥为机械灌输的说法是不对的。
②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指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亲自实践、与人交往等去发现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从而获得各种直接经验、体验以及思维方法的学习方式。在幼儿期,这是比“接受学习”更适合幼儿的一种学习方式,特别有利于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如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发展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主动参与的积极态度等。
因此,幼儿的学习是否有意义,关键是教师能否激发幼儿的主动性,而不在于用哪种学习方式。
(3)影响幼儿学习的内外因素
影响幼儿学习的外部因素主要有家庭条件、幼儿园教育水平、幼儿园的环境条件、物质条件的好坏等。影响幼儿学习的内部因素主要有两方面,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四)促进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的策略
促进教师和幼儿在教育活动中更好地相互作用的策略,就是让教师和幼儿有更多的、有效的相互影响和沟通的办法,就是让教师“教”得更有效、让幼儿“学”得更好的办法。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应当是在教育过程中一直起主导作用的一方。这一主导作用表现在,无论是直接“教”还是间接“教”,教师都始终控制着教育过程的方向,引导幼儿向着教育目标要求的方向发展。这不仅仅体现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过程的控制上,还体现在教师的仪表、言谈举止、行为习惯、个性等对幼儿的影响作用方面。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幼儿是学习主体并不矛盾,教师的主导作用正是通过激发幼儿主动学习,引发和促进幼儿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体现出来的。
2.直接“教”时要注意的问题
(1)变单向的“教”为双向的交流
为改变教师单方面讲、幼儿只用耳朵听的单一模式,应使用启发式,多给幼儿发表意见、提问、师生讨论的时间;注意根据幼儿的反馈灵活地调整教育方法和自己的教育行为。由于集体上课的形式不容易创造足够的幼儿参与、师生沟通交流的机会,因此,必须多利用小组、个别活动,多利用一日生活环节中的大量机会,与幼儿相互接触、一对一交往。
(2)变单一的言语传授为多样化的教育手段
为改变偏重言语讲授,教师应当重视使用非言语的身体动作、表情等,如对幼儿点点头肯定、拍拍肩鼓励、微笑以示赞赏等;多使用简单有趣的直观教具和材料,教师具体形象地演示要和幼儿的动手操作相互配合,而不是教师做、幼儿看;导人多样化的教育活动,特别是多种游戏活动,让幼儿除听之外,能有操作、练习、模仿、实践的机会,通过看看、说说、做做、玩玩,消化、理解所学的间接知识,并转化为自己的直接经验。仅仅靠作业课上的讲授是远远不够的。
(3)重视情感效应
幼儿是否听教师的话、是否专心上课,教师对幼儿的情感态度是重要的因素。幼儿不喜欢某个老师,是决不会好好听这位老师讲什么的。幼儿如果受到教师的批评、指责远远多于鼓励、表扬,其学习情绪、自尊和自信都会受到损害。
(4)重视幼儿的个别差异,因人施教
直接上课的方式往往集体进行,幼儿人数多,使教师顾及不到幼儿的个别差异,只能大一统地“教”。但是,幼儿极大的个别差异要求教师与每个个体有特殊的、不同于他人的作用方式,年龄越小越是如此。因此,必须改变过多地使用集体活动的形式,如让能力不同的幼儿分组或个别学习,允许他们用不同的时间完成同一学习,或给他们安排不同难度的任务;针对幼儿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设计多种活动,让幼儿能按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适合的活动。
(5)重视随机的“教”
直接“教”的方式决不是只限于在正规的场合、在作业课上,灵活地利用一日生活中的各种机会进行自然的、有针对性的“教”,往往更切合幼儿的实际,更容易个别教育。
(6)直接“教”和间接“教”相结合
直接“教”和间接“教”都各有利弊,而两者的优缺点恰恰可以互补,因此,两种方式应当结合起来使用。另外,在教育活动中,幼儿的学习方式是在不断变化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不断地交替出现,有时甚至交织在一起。由于这两种学习的性质不同,教师只有把直接“教”与间接“教”两种方式结合使用,才能有效地帮助幼儿学习。
3.间接“教”要注意的问题
(1)与直接“教”的方式相结合 鉴于间接控制方式的弱点,如果教师恰当地结合直接的言语传授。在提高幼儿知识的准确性、明确性、概括性等方面具有明显效果。
(2)正确的角色定位
在使用间接“教”的方式时,教师主要是幼儿活动的观察者、支持者、合作者,只在必要时才直接给幼儿一些解决问题的提示,提供一些帮助等。在间接指导中,正确的教育观念和专业修养是教师正确把握自己角色的关键。另外,教师不能对幼儿放任自流,或者忽视全局,忘记应担负的面向全体的任务,这是缺乏角色意识的表现。
(3)环境适应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
间接控制方式是通过环境来实现教育功能的,如果环境不适合幼儿的需要,教育效果也就无从谈起。从幼儿园现状来看,环境创设的年龄特征尚注意得不够。活动中满足幼儿个别差异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活动的形式、内容、材料的多样化,教师指导的个别化、个性化。对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幼儿,更要求教师精心地、有针对性地提供材料和玩具,帮助他们建立与他人的良好关系。
幼儿教育学讲义第五章幼儿园环境
一、幼儿园环境概述
(一)幼儿园环境的含义
1.幼儿园环境的概念
广义的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园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既包括幼儿园内部小环境,又包括幼儿园外的家庭、社会、自然、文化等大环境。狭义的幼儿园环境是指在幼儿园中,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物质与精神要素的总和。
2.幼儿园环境的分类
幼儿园环境按其性质可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大类。
广义的物质环境是指对幼儿园教育产生影响的一切天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中物质要素的总和,包括自然风光、城市建筑、社区绿化,家庭物质条件、居室空间安排、室内装潢设计等。狭义的物质环境是指幼儿园内对幼儿发展有影响作用的各种物质要素的总和,包括园舍建筑、园内装饰、场所布置、设备条件、物理空间的设计与利用、各种材料的选择与搭配等。
广义的精神环境泛指对幼儿园教育产生影响的整个社会精神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道德、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狭义的精神环境指幼儿园内对幼儿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精神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幼儿园人际关系、幼儿园文化氛围等。
(二)幼儿园环境的特点
1.环境的教育性
幼儿园环境的教育性与可控性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环境的教育性决定了环境的可控性,使可控性有了明确的标准和方向,而可控性又保证了教育性的实现,二者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三)影响幼儿园内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
1.物质因素
物质环境是幼儿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幼儿园教育的关系十分密切,并对幼儿园环境质量产生重要影响。教师应结合幼儿园的各级教育目标,科学合理地选择材料与安排空间,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
2.精神要素
精神环境是幼儿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幼儿园教育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影响幼儿园环境质量的各种精神因素中,人的要素、幼儿园文化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1)人的要素
在人的要素中,幼儿教师是幼儿园中对幼儿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具备后,教师的观念和行为是影响幼儿园环境质量的决定因素。首先,教师的思想、态度、情感和行为本身就是构成幼儿园环境的要素之一。其次,由于幼儿园的各种环境都是教师根据教育的要求及幼儿的特点精心创设与控制的,因此,如果教师具有正确的观念与行为,就可以敏锐地发现幼儿的各种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因素,创设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如果教师不具有正确的观念与行为,则会对幼儿的需要视而不见,对环境中各种有利的因素不能加以充分利用,对不利因素不能进行有效控制,就不能保证环境的整体质量。
(2)幼儿园文化
相对于人与物等可见的因素而言,幼儿园文化比较抽象,但对幼儿园环境质量的影响却是巨大的。我国社会的改革开放、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j惯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变化也影响到幼儿园的教育生活。幼儿园文化对于幼儿园整体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它影响着幼儿园的精神风貌,对全园的成人和幼儿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围绕教育目标选择教育内容时,教师需要考虑正确的价值观导向,确保幼儿园的教育质量。
二、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
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是教师在创设幼儿园环境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只有认真贯彻这些原则,才能更好地发挥环境的教育价值。
(一)环境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原则
环境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原则是指环境的创设要体现环境的教育性,即环境设计的目标要符合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与幼儿园教育目标相一致。
幼儿园环境必须强调目标意识,要有利于幼儿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而决不能允许与教育目标相悖的因素存在。因此,创设环境时,目标是依据,应把教育目标落实到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及其每一项具体的活动中。
(二)发展适宜性原则
发展适宜性原则是指幼儿园环境创设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及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促进每个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
从一般年龄特征来看,小班、中班、大班幼儿在身心发展特点上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其身心发展所需要的环境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征为其提供适宜的发展环境。同时,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兴趣、能力、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
(三)幼儿参与性原则
幼儿参与性原则是指环境的创设过程是幼儿与教师共同合作、共同参与的过程。环境的创设过程应该是一个积极的教育过程。
环境创设过程本身的教育意义主要体现在:培养幼儿的主体精神,发展幼儿的主体意识;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
总之,在参与创设环境的过程中,幼儿发展、学习、创造、合作,这是对幼儿最好的教育,其效果决不亚于教师创设的现成环境。
树立正确的观念是贯彻这一原则的根本保证。首先,幼儿的参与是权利,不是“帮忙” ;其次,幼儿在参与中发展,克服“幼儿无能的思想”。
(四)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是指创设幼儿园环境时应把大、小环境有机结合,形成开放的幼儿教育系统。
随着社会科技与文化的日益发展,社会环境对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不管教师、家长是否愿意,社会环境都以它特有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强有力地作用于幼儿。通过大小环境的配合,主要是与家庭、社区的合作,互相取长补短,同心协力,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去培养适合新时代要求的幼儿。
(五)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是指创设幼儿园环境应考虑不同地区、不同条件园所的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因陋就简。
首先,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国家经济状况还不富裕;其次,我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贯彻经济性原则具体要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应当注意把钱花在刀刃上,花在有利于幼儿的发展上,而不能不顾本地区、本国的实际情况,盲目攀比,追求形式。来源:考试大-教师资格证考试
三、教师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作用
教师是幼儿园环境创设中重要的人的要素。
(一)准备环境
准备一个与教育相适宜的环境是教师的职责。教师在准备环境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环境毕竟是用来供幼儿活动的,因此,贯彻前述的幼儿参与原则是教师准备环境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教师发挥作用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很多幼儿园的实践还证明,幼儿积极参与准备和创设的环境,最受幼儿喜欢,最能引起幼儿的关注和投入,而那些完全由教师包办创设的环境,却并不一定吸引幼儿。
(二)控制环境
教师控制环境的作用是指教师能利用环境来激发和保持幼儿的活动积极性,能帮助幼儿利用环境的条件来发展自己。教师控制环境的作用,大致有几个环节:诱导幼儿进入活动;帮助幼儿展开活动;指导幼儿解决纷争、困难或情绪问题;帮助幼儿结束活动。在每个环节中,教师都使用“直接”和“间接”的教育方式,通过灵活地变换角色,促进幼儿与环境中的人际因素和物质材料有效地相互作用。
(三)调整环境
环境不是凝固的、僵化的、一成不变的,它必须随着幼儿的兴趣、需要、能力的变化以及教育目标、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经常调整环境,使环境保持适合幼儿发展的最佳状态,是教师的重要作用。教师要对环境与幼儿的相互作用保持高度的敏感,最好每一天甚至每次活动后都重新审视一下环境,及时地通过调整来保持环境的发展性、教育性。这样,环境才不会静止在一个水平上,才能与幼儿的发展保持动态的平衡。一个一劳永逸的环境是不应存在的。
准备环境、控制环境、调整环境,这就是教师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重要作用。教师是环境的命脉,环境中的物质材料、人际因素以及与幼儿的关系和相互作用都是由教师来调控的,幼儿在环境中的活动也是由教师直接或间接引导的,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幼儿在环境中的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
幼儿教育学讲义第六章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台作
一、幼儿园为什么要与家庭、社区合作
(一)幼儿的教育离不开家庭
1.家庭是幼儿成长最自然的生态环境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元,也是幼儿成长最自然的生态环境,担负着养育幼儿的重大责任。对于幼儿来说,与父母共同生活是最重要的需要。家庭这个以血缘关系组成的、人一出生就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群体是幼儿最重要的安全基地,幼儿的成长不能缺少家庭天伦之乐的生活气氛。被过滤广告
2.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给幼儿以后对社会的态度奠定了基础。在个性、社会性、智力发展和文化特征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和最重要的环境影响因素。每个幼儿都从自己家庭的生活中获得不同于他人的经验、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发展待人处事的能力以及语言等。这一切在幼儿入园后,仍然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幼儿园教育,幼儿园教育只能在幼儿原有的基础上展开,否则教育效果不佳。
3.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力量
家长与幼儿天然的联系使家长具有别人难以替代的优势,一旦家长与教师为着一个共同的目的携起手来,教育效果就将倍增。家长作为重要的教育力量表现在:家长的参与极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家长是教师最好的合作者;家长的配合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家长本身是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
(二)幼儿园教育需要社区的配合
社区是指比较完善的社会生活小区。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意思是,幼儿园与其所处的社区、与幼儿家庭所处的社区密切结合,共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社区是社会大环境中与幼儿园关系最密切、对幼儿影响最大的那一部分。
(1)社区环境的教育性
幼儿园周围的社区是幼儿十分熟悉的地方。社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在幼儿的成长,特别是精神的成长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幼儿园教育扩展到社区的大背景下进行,充分利用社会环境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革命历史文物、遗迹等,不仅是扩大教育的空间,更是教育内容的丰富和深化。
(2)社区资源对幼儿园教育的意义
社区作为一个生产功能、生活功能、文化功能兼备的社会小区,能为幼儿园提供教育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教育场所等多方面的支持。不仅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幼儿园教育本身的发展也离不开社会力量的支持。社区的积极参与将使幼儿园教育变得更生动、更富有时代气息。
(3)社区文化对幼儿园教育的意义
社区文化无形地影响着幼儿园的教育,优秀的社区文化更是幼儿园教育的宝贵资源。一般来说,文化和文明程度较高的社区,幼儿园的园风相对较好,教育质量也相对较高,其中,社区的影响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
总之,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是社会发展对幼儿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又是幼儿教育自身发展的内部需要。
二、幼儿园怎样家庭、社区合作
(一)幼儿园怎样与家庭合作
1.家园形成教育合力
家长与幼儿园教育之间合力的大小取决于二者之间的关系,二者完全一致时合力最大。幼儿园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按《幼儿园工作规程》的规定,负有“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建立幼儿园与家长联系的制度”的责任。
2.家园合作的主要内容
家园合作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鼓励和引导家长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幼儿园教育,同心协力培养幼儿
家长直接参与指家长参与到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如共同商议教育计划、参与课程设置、加入幼儿活动、深入具体教育环节与教师联手配合(共同组织或分工合作)、被邀请主持一些教育活动等。家长间接参与指家长为幼儿园提供人力、物力支持,或将有关意见反映给幼儿园和教师,如家长会、家长联系簿等,而自己不直接参与幼儿园教育各层次的决策和活动。一般的家园联系大多属于这一类。
(2)幼儿园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
调查表明,我国城乡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还存在不少错误观念,如偏重智力、技能的培养,轻视社会性发展,把幼儿的自我表达、与同伴交往、自我评价等都列为最不重要的项目。家庭教育的方法一般比较简单、盲目,过分溺爱、娇惯孩子的现象十分普遍。
在家园合作中,上述两方面的内容是相互促进、相互结合、可同时进行的。
3.家园合作的方法
我国幼儿园在与家庭合作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通过开放日、亲子游戏等让家长直接参与;通过家访、家园联系簿、家长学校等让家长间接参与。
4.家园合作的问题
(二)幼儿园怎么样与社区合作
1.与社区资源共享,发展以幼儿园为核心的社区幼儿教育
幼儿园在社区中发挥自身作为专门教育机构的优势,向社区辐射教育功能,如节假日向社区开放幼儿园,供社区的儿童利用园内的设施等。
2.为社区精神文明的发展服务,共创幼儿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幼儿园作为社区的组成部分,应提高自身的文明程度,为优化社区的文明质量做贡献,如美化幼儿园环境、提高幼儿园教师与工作人员的素质、培养幼儿良好的文明习惯等。幼儿园通过社区活动和园内教育活动的结合,可以同时促进幼儿素质的提高和社区精神文明的发展。
3.幼儿园与社区结合的问题
幼儿园与社区的结合是一个新的课题,如何结合还缺乏经验。在结合过程中主要的问题是:较多流于形式,实质性的教育效果不大;打乱了幼儿园的生活常规,加重了教师和幼儿的负担;将与社区结合的活动和幼儿园教育活动分离开来,不能有效地利用社区环境来深化幼儿园教育。另外,对与社区的结合还存在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如认为幼儿园周围的社区环境不好,所以不能合作等。
4.幼儿园与社区合作注意事项
(1)幼儿园与社区结合并不是要求幼儿园在本职工作之外去搞什么大型活动,参与社区的活动也不是增加教师与幼儿负担的额外工作,幼儿园完全能将与社区结合的活动纳入到自己的教育内容中去,二者应当、也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相得益彰。
(2)与社区结合的活动一旦深入到幼儿园教育过程之中,将大大扩展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3)与社区结合的活动,不仅对幼儿在德育、社会性发展等方面有重大意义,而且对幼儿在智力、科学素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方面也有独特的作用。
(4)是否能开展与社区结合的活动,社区环境条件不是主要的,关键是教师能否敏锐地抓住问题,发现有教育价值的事情或现象,并有效地加以利用。同时,与社区结合可以贯穿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
总之,加强幼儿园、家庭、社区三方共同合作,促进幼儿教育发展的道路,是摆在我国幼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而必须完成的任务。
幼儿教育学讲义第七章幼儿园课程
一、幼儿园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概念
1.课程的定义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以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幼儿在园的一切活动都属于幼儿园课程的范畴。
2.课程的要素
课程组织是依据目标的要求,对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或课程实施的各种因素,加以编排、组合、平衡的方式。它包括教育教学计划、学习材料及活动设计、环境创设与布置、教育组织形式、时间与空间的安排等。
(4)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以目标为标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或某阶段终结时,对课程各要素的适宜性以及效果进行测量和评估,为教育行政部门鉴定课程方案提供决策的依据,同时也为课程实践者完善课程、提高课程的适宜性提供调整的信息。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教程评价这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它们相互作用、互相制约、互相调节,从而使课程处于良性循环的动态发展过程之中。
(二)幼儿园课程的特点
幼儿园课程与中、小学课程相比较,从内容到形式都有着较大的区别,这是由不同教育阶段的教育任务与目标,以及不同年龄段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决定的。
1.幼儿园课程融合于一日生活之中
幼儿在园所进行的各种活动都包含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幼儿园课程融合在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与环节之中,包括集体活动、小组活动、自选活动、转换过渡与收拾整理、进餐、盥洗、午睡以及人(离)园等。
另外,从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来看,由于幼儿教育不是单纯地传授系统的知识技能,而是注重幼儿全面和谐的整体培养。因此,在内容上就不仅仅限于几门学科,还必须能够满足幼儿身体的、认知的、情感的、社会性的以及沟通与创造等各方面的发展需要。而如此多的内容只通过作业课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综合利用幼儿园的各种教育途径,特别是通过科学地、合理地、有效地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使教育渗透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落实幼儿园课程。
2.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形式
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因此,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形式,幼儿园通过游戏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而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形式是上课,课堂教学是对学生实施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这是幼儿园课程不同于中、小学的又一特点。
3.以幼儿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幼儿园课程以幼儿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幼儿以获得直接经验为主。这是因为,幼儿主要是通过感官来认识环境中的事物,即用眼睛看到物体的外形、耳朵听到声音、舌头尝到味道、鼻子嗅到气味、皮肤感到温度和质地等,而且他们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因此,幼儿只有通过感官确切地接触到事物,并操作它们,才会比较容易地真正达到理解。
二、幼儿园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与教育目标
从目标的角度来比较。课程目标与教育目标在具体化过程中都可以分解成相应的不同层次的目标,彼此之间存在着一致性,特别是最具体的那一级目标。教育目标分为具体教学活动目标、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等。
从内容的角度进行比较,课程目标可能比教育目标划分得更细致,如幼儿园课程内容可划分为五个领域,即健康、语言、自然科学、社会、艺术。再具体一些可以划分为若干学习范畴,如日常生活、体能锻炼、语言、数学、科学、社会、音乐、美术等。依据教育目的和课程长远目标,每一个领域或学习范畴都可以制定出反映其教育价值的目标。我国幼儿园教育目标就是幼儿园课程目标。
(二)幼儿园课程目标的作用
课程目标决定课程的方向、内容,以及实施过程的状态。它是整体课程的轴心,具有以下作用:
1.制定教育教学计划的依据
课程在实施的时候,有不同层次的教育教学计划,如年龄班(全年)教育计划、学期教育计划、月(周)教育计划、一日生活安排和具体教育教学活动计划等。制定这些计划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课程目标。教师在制定教育教学计划时,一般都是依据目标的要求,结合幼儿的实际能力来确定计划中的教育要点,再具体地设计每一个教学活动。
2.引导教育教学过程的方向
课程目标对教育教学过程的导向作用具有两个意义:一是具体的活动过程要符合全面发展的整体目标,不能只注意发展幼儿某一方面的能力,而忽视活动过程中各种因素对幼儿其他方面能力的影响;二是活动过程所选用的内容及组织形式、方法、手段、途径,应与目标保持一致,才能较好地达到教育效果。
3.评价教育教学效果的标准
幼儿园教育的评价就是检验目标是否达成。课程目标是建立幼儿教育评价体系的标准,如果没有目标,就很难编制出符合教育目的的评价指标,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
三、幼儿园课程内容
(一)幼儿园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是由目标决定的,而目标的达成又离不开内容,没有课程内容,目标也无法实现。
1.课程目标规定了内容的范围与要求
幼儿园课程目标旨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它包括幼儿身体、认知、语言、情感以及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只有遵照目标所包含的几方面发展要求来确定内容的范围,选择对幼儿发展具有永恒价值的内容,既能让他们终身受用,同时又能满足当前的发展需要和实际生活需要。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可包括健康、语言、认知、社会、艺术等领域内容。课程目标不仅规定内容的范围,而且还规定内容的深度。
2.课程内容是目标的体现与依托
幼儿园课程内容是依据课程目标选择和确定的,它体现目标的方向和要求。幼儿园课程目标重视的是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重视幼儿身体、能力、情感态度的培养。因此,我们所选择的内容必须体现目标的这些实质要求。内容是为目标服务的,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在内容的选择上就会偏离目标的方向和要求,出现重知识轻能力、重智力轻全面发展等现象。
(二)选择与确定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原则
遵循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与确定的原则,是为了保证内容符合课程目标的方向与要求,使幼儿能够有意义地、有效地进行学习,满足并促进幼儿的发展。
1.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整体需要,有效地发挥各领域的教育作用
3.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与兴趣,内容具有时代性、丰富性
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只要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就可以达到内容的时代性与丰富性,而且有助于幼儿的学习、理解和应用。在提供幼儿学习的内容时,应尽可能地使幼儿看得见、摸得着,要让他们能够亲身感受与体验。如果让幼儿学习生活中接触不到的事物,会使他们感到难以理解。如果勉强教给他们,不仅浪费其精力和时间,而且会减低他们学习的兴趣。
4.适合幼儿的能力与发展需要,对幼儿的进一步学习具有挑战性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应既能满足幼儿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能促进幼儿能力的提高,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过难或过易的内容都不利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对幼儿具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才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才具有促进幼儿发展的价值。在选择内容时要注意,既要联系幼儿已有的经验,又不要简单地重复其经验,应该让幼儿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通过努力去学会新的经验。
四、幼儿园课程的实施
幼儿园课程的实施要通过拟定各层次的教育教学计划,并通过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以及一系列具体的教育活动来进行。
(一)幼儿园课程的教育教学计划
幼儿园教育教学计划的制定是幼儿园依据幼儿教育目标和课程标准,有计划地、系统地设计、组织和安排各类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计划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师按课程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和组织的教育活动、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安排与组织、幼儿自选活动的提供与指导、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创设与利用、家长工作和与社区的联系等。
1.教育教学计划的类型
教育教学计划可依据课程目标或教育目标的层次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年龄班计划、学期计划、月(周)计划、具体教育教学活动计划(这层计划包括一日活动的安排和活动设计即教案)。这些计划之间的相互关系与课程目标的层次关系是一致的,上位计划对下位计划具有指导和约束作用,下位计划是执行上位计划的措施。
2.教师拟定教育教学计划
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计划是由各个层次的计划组合而成的一个整体。拟定计划的过程是把具有指向性的计划框架转化为可操作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同阶段的计划由教师或由园领导与教师组成的小组来制定。
3.制定计划的过程
制定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计划有三个环节,即确定目标、设计活动、观察或评价,三者之间彼此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计划过程。
教师制定具体活动计划时,并不一定非得套用确定目标——设计活动——观察或评价这个单一思路。教师在确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念的基础上,凭借自己对幼儿教育目的和课程目标的精熟与把握,从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开始计划的制定,如从对幼儿的观察或评价、系统的课程目标、幼儿已有的活动人手。
4.教案的设计
教案是一个教学活动的具体计划,它阐明在预定的教学时间内要做什么、怎么做、达到什么目标等。一般来说,设计教案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目标:阐明期望幼儿通过这一活动能学习到的知识、态度或技能。
教学方法:描述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学步骤:计划好怎样开始、怎样进行、怎样结束。
教学内容和教具的选择:怎样配合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内容和教具,以有效地达到目标。
(二)选择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方法、手段和途径
一个活动的目标和内容确定以后,接下来就是选择组织形式、方法、手段和途径。如果选择得不恰当,就不能很好地达成目标,甚至会事与愿违。
1.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
(1)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一般是在教师直接指导下进行的活动。它的特点是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内做相同的事情,活动过程以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为主。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采用集体活动的形式,应当根据目标、内容以及幼儿学习该内容的特点、水平、经验等来定,不是所有的教育活动都适合用集体形式,也不是所有的教育活动都不可用集体形式,关键在于能否“让幼儿有效地进行学习”和“有利于幼儿主动参与”。
(2)小组活动
幼儿园的小组活动可以是教师有计划安排的活动,可以是教师组织引导的活动,也可以是幼儿自发的活动。小组活动的特点是更容易让幼儿主动积极地操作材料,和同伴、教师谈论或交流,并可以按自己的速度和方式去做所要求做的事。在小组活动中,以幼儿的主动学习为主,教师的责任更多是观察了解幼儿,并给予适当和必要的引导及帮助。如果只是采用了小组或分组的形式,而活动过程仍然是统一要求、统一步骤、统一方法的话,除参加活动的人数减少了之外,并不能做到照顾差异、因人施教。
(3)个别活动
个别活动可以是由一个教师面对一两个幼儿进行指导,也可以是幼儿的自发、自由活动。教师的指导一般在幼儿自选活动时间进行,教师作为同伴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去,与个别幼儿互动,或是针对个别幼儿的特殊情况,进行专门辅导。(1)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方法
①观察。这种方法可辅导幼儿学会运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感官去认识所选定的观察对象,是幼儿获得感性经验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运用观察方法,让幼儿直接与客体相互作用,可以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扩大幼儿的眼界,有效地刺激幼儿的各种感官,锻炼幼儿感知觉的敏锐性和大脑机能,发展幼儿的智力,尤其是观察力,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关注和积极的态度。
②实验。幼儿园的科学实验主要是利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或材料,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进行尝试和探索。在使用实验方法时,应重视实验的过程,而不在乎是否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或有个什么了不起的发现。只有在操作的过程中才能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认真、专注等科学态度,才能让幼儿学会观察、提问、实验、分析、推理等科学方法。
③游戏操作。游戏操作是以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参与活动,进行操作学习。要避免把幼儿园的操作活动变成“骑兵式”的操练,让幼儿听着教师的指令,一步一步地摆弄学具或材料,全班齐步走,没有一点自己探索的空间,像这样的操作仍然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游戏操作是一种在玩中的学习,一要给幼儿自己探索的空间;二要让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有愉悦感。
④参观。参观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组织幼儿到园外,如自然界、生产现场、社会生活场所等去学习的活动。参观能使幼儿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探究而获得较丰富的直接知识和经验。参观要有明确的目标;参观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特别注意幼儿的安全。同时,注意指导幼儿围绕参观的主要内容收集、整理信息。
⑤谈话、讨论。谈话与讨论是教师和幼儿双方围绕一个问题或主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想法、意见,表达自己的感受、体验,进行相互交流的过程。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充分尊重幼儿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学到的是在集体面前表达和交流的方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并与别人沟通,而不仅仅是获得一个正确的结论。
⑥讲解、讲述。讲解是运用口头语言向幼儿说明、解释事物或事情。在教学中,很少单独使用讲解的方法,因为幼儿注意力难以持久,不可能长时间聚精会神地听讲解,而且他们对言语的理解能力也有限。如果讲解与其他方法结合起来运用,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讲述是运用语言向幼儿叙述事实材料或描绘所讲的对象。教师讲述时要善于运用语言表达技巧,注意语速的快慢停顿、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强弱等。教师活跃愉快的神态也能使语言更具有感染力,这样不仅有助于幼儿吸收学习内容,而且有助于幼儿从教师那里学到语言表达的方式。
(2)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手段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特别是多媒体电脑与现代视听设备结合的电化教学设备,极大地丰富了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手段。目前,在幼儿园普遍使用的视听媒体(教具)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实物。实物是最能让幼儿有真实感受的教具,对幼儿发展来说,这是最有价值的与环境互动的媒体。幼儿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嗅、用舌头尝、用皮肤来感觉物质的冷热、软硬、光滑与粗糙等,获得对真实世界的认识与感受。
②图书。幼儿图书包括故事书、科普图书以及其他各种反映幼儿生活或供幼儿学习的画册等。
③挂图、图片、照片。在实在没有实物或是实物无法带到教室的情况下,可以用挂图、图片、照片来代替,但要注意恰当的使用。
④幻灯片、录像带。幻灯片是较多使用的电化教具。它的特点是制作简单,价钱也不算贵,使用时可以依据实际情况自由控制画面。另外,可以通过放映录像带给幼儿提供真实的画面,但时间不宜过长。
⑤自制教具。教师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自己设计和制作一些教具。
(3)幼儿园教育教学的途径
①专门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这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设计和安排的系统活动,并且主要由教师组织和指导活动的过程。它需要在活动前做好比较周密的计划,目标明确,内容精选,步骤紧凑,属于高结构性的教育活动,幼儿园的作业课就属于这一类。
②日常活动与生活。除了专门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外,幼儿在园的所有活动都包含在日常活动与生活之中,这是幼儿园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③学习环境。在幼儿园里,学习环境不仅仅是在活动室里,可以说,凡是幼儿能接触到的地方,都会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产生影响。因此,在考虑幼儿学习环境时,不能只想到活动室内的环境,同时也必须考虑活动室以外的可供幼儿体能锻炼和户外自由活动的场地,更重要的是幼儿园整体的文化环境。
④家园合作。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对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共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这两者之间对幼儿的影响不协调一致,就会产生对抗作用,从而影响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只有两者互相沟通、加深理解、合作支持、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使幼儿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因此,家园合作是幼儿园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
(4)适当地选择教育教学的形式、方法、手段及途径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用什么样的形式、方法,通过什么样手段、途径,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应该根据所要达到的目标、教育的内容以及幼儿学习的特点,合理地、灵活地应用多种形式、手段和途径。
总之,教育教学形式、方法、手段及途径应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运用,绝不可将其形式化。不应认为形式多、方法新、手段奇就一定是好的活动。
五、幼儿园课程的评价
(一)课程评价概述
课程评价在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课程需要通过评价不断地调整与完善,以达到不断接近教育目的的最佳教育效果。
②诊断作用。通过评价,可以及时发现现行课程与预定目标之间的差距和问题,明确努力方向,提高教育效果,改善今后的教育教学质量。
③改进作用。评价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促进教育教学的改进。在评价过程中会发现不足和问题,可以及时地通过信息反馈引起注意,促进保教工作的改进,提高教育质量。
④导向作用。评价所依据的标准是按《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确立的,具有鲜明的方向性。评什么和怎样评,对教育的实践产生直接的导向作用。
(二)课程评价的内容
课程评价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不仅评价幼儿发展结果,还要对课程目标合适与否,对教师、教学以及师生互动的质量等做出评估。
1.课程评价的范围
课程评价的范围应当包括以下四个部分:①对照教育目标,检查和评估课程教育教学计划在目标、内容、实施方法等方面是否合适;②在课程实施中及时记录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行为反应,并以此定期对照教育教学计划中的预定目标,检查和评估该目标本身以及所实施的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等是否合适;③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定期对照《幼儿园工作规程》及各项要求,检查评估教师的行为、态度、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和互动方式是否有利于课程教育目标的实现;④对照课程教育目标,测查评估幼儿身心诸方面发展的整体性与均衡性,包括身体、认知、语言、情感与社会性等几个方面。
2.教育活动的评价
教育效果的评价是改进教育,提高质量不可或缺的,每一个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这一技7∞{|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辅导(幼儿园部分)能。教育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对幼儿、教育活动、教师这三个方面做出评价。
(三)课程评价的原则
评价应有利于发挥教师、园长及课程决策人员改进课程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研究精神,这是课程评价的总原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评价应有利于改进与发展课程
幼儿园对教育教学计划执行情况以及教育效果进行测量与评估,要侧重于诊断与改进课程与教学的作用,不适合把评价只作为对教师工作或幼儿发展的鉴定手段。
2.评价中发挥教师的主体性
针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情况,教师会被当作主要的被评价者。因为教师是课程的执行者和教学活动的设计与执行者,评价是检核教师所采取的教育措施是否有效地实现了预定的目标。教师并不是被动的被检查者,也是课程的主要评价者。评价过程中要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因为任何评价所提出的改进措施或建议,都要通过教师的活动才能得到落实。
3.评价要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教师在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进行评价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①评价目标要符合幼儿身心整体发展原则,避免偏重某方面而忽略身心其他方面的发展。
②评价内容及方法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应是幼儿可以理解的事物及能够接受的方法,尽量在日常活动中进行,使幼儿感到舒适自然,毫无压力。
③评价是要找出幼儿的优点,发现和发挥幼儿的潜能,以提供适宜的教育方案,而不是在幼儿中搞“排行榜”。
④评价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最好以幼儿自己的早期表现与现在的情况作比较,不要轻率地对幼儿进行相互比较。
⑤评价时要给予幼儿足够的参与机会,要接纳幼儿的看法,发展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让幼儿看到自己的优点和进步,增强自信心。
⑥评价要搜集不同方面的资料,包括对幼儿连续的定期观察和记录、家长提供的资料、幼儿的学习作品等,客观地加以整理和分析,不存偏见。
⑦评价的结果要清楚、有系统,并正面地告诉家长,使他们了解幼儿的发展进度,增强对幼儿成长的认识,以利于家园合作。
4.评价应客观与真实
评价还应做到客观和真实,这是对课程评价应持的一种科学态度,也是达到课程评价目的的保证。
幼儿教育学讲义第八章幼儿游戏
一、单项选择题
1.1996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幼儿园教育要以()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中。
A.跳舞 B.游戏 C.唱歌 D.识字
2.《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寄宿制幼儿园每日户外活动时间不得少于()。
A.1小时 B.2小时 C.3小时D.3.5小时
3.幼儿在结构游戏中,由独自搭建发展为能与同伴联合搭建,主要反映了游戏中幼儿()。
A.运用材料的水平B.确定游戏主题的水平
C.社会性发展的水平D.建构形式发展的水平
7.智力游戏、体育游戏和音乐游戏是()。
A.创造性游戏 B.有规则游戏 C.表演游戏 D.个人游戏
8.幼儿园的“娃娃家”游戏属于()。
A.结构游戏 B.表演游戏 C.角色游戏 D.智力游戏
二、名词解释
1.创造性游戏
2.有规则的游戏
3.结构游戏
4.假装游戏
5.自主性游戏
6.间接指导
7.亲子游戏
8.体育游戏
三、判断题
1.在幼儿进行游戏活动时,教师千万不要干扰其活动,否则会限制幼儿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2.幼儿是独立的人,因此教师要尊重幼儿游戏的意愿和兴趣。
3.幼儿自发的游戏会打乱教师的正常教学计划,应该加以限制。
4.游戏中可以融入知识教学,也可以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
5.某个游戏中往往只能体现出游戏的一个方面功能,教师只要抓住这一个点就可以了。
6.幼儿进行游戏活动的意义往往不在于游戏本身,而是背后潜在的能力发展。
7.游戏是一种独特的活动,与幼儿生活、学习等没什么联系。
四、简答题
1.说说幼儿游戏的主要特点。
2.在创设幼儿活动区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3.教师在组织指导开展角色游戏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4.如何创设户外游戏环境?
5.简述角色游戏的教育价值。
6.教师在指导儿童结构游戏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7.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具有哪些特点?
8.简述游戏的功能。
9.如何使游戏成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
10.成人应该树立怎样的幼儿游戏观?
五、论述题
1.如何树立正确的游戏教育观?
2.如何确保充足的游戏时间和良好的户外环境?
3.为什么说游戏是幼儿最自然、最有效的学习?
4.试论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作用。
5.教师可以通过哪些方面实现对幼儿游戏的指导?
六、案例分析
萱萱今天是公共汽车的小司机,她见自己车上没有乘客,于是就大声嚷道: “快来乘车,我要开到动物园去了。”此时,娃娃家的妈妈推着娃娃来乘车,刚想上车,砚砚走来对娃娃家妈妈说:“这辆车不能乘,没有消过毒。”小司机听到了,连忙从座位上站起来,跑到积木箱前拿出一块绿色圆形积木,告诉他们: “我这辆车已经消过毒了,这是消过毒的标记。”经她这么一说,砚砚和娃娃家的妈妈都乘上了这辆公共汽车,小司机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结合上面的案例说明游戏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五篇:学前教育学复习试题 2
学前教育学复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儿童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样品,如绘画、纸工、泥工样品,供儿童观察,模仿学习,该教师运用了(B)A.示范法 B.范例法 C.观察法 D.参观法
2.幼儿园在某一阶段内要达到的教育目标是幼儿园的(B)A.中期目标 B.近期目标 C.远期目标 D.活动目标
3.在幼儿园实践中某些教师认为幼儿进餐、睡眠、午点等是保育,只有上课才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唯一途径,不注意利用各环节的教育价值,这种做法违反了(A)A.发挥一日生活的整体功能原则 B.重视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原则 C.尊重儿童原则 D.实践性原则
4.为托儿所婴儿选择玩具和游戏材料的注意事项,正确的描述是(C)A.婴儿玩具应高档化
B.废旧材料如空纸盒、碎花布等不适合作为托儿所婴儿游戏材料 C.应根据婴儿年龄特点选择玩具 D.给婴儿选择的玩具越小越好
5.目前,我国幼儿园办园形式更加灵活,提供节假日临时收托孩子服务,早晚接送孩子服务,根据家长需要安排教师上下班时间等,主要是为了(D)A.幼儿园创收 B.补偿教育 C.增加幼儿园知名度 D.服务社会 6.儿童身高和体重增长最为迅速的时期是(A)A.出生的第一年 B.3-4岁 C.5-6岁 D.6-10岁
7.“玉不琢,不成器”说的是(C)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A.遗传因素 B.自然环境 C.社会环境和教育 D.生理成熟 8.卢梭教育理论体系中一个最基本的思想是(A)A.把儿童当作儿童来看待,把儿童看作教育中的一个积极因素 B.提出了“社会本位论”的儿童观
C.提出了“白板说” D.为儿童拟定了百科全书式的启蒙教育大纲
9.皮亚杰把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按顺序依次是(C)A.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思维阶段、形式运算思维阶段、具体运算思维阶段 B.感知运动阶段、具体运算思维阶段、前运算思维阶段、形式运算思维阶段 C.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思维阶段、具体运算思维阶段、形式运算思维阶段 D.感知运动阶段、具体运算思维阶段、形式运算思维阶段、前运算思维阶段 10.“儿童中心论”的倡导者是(B)A.蒙台梭利 B.杜威 C.维果斯基 D.加德纳
11.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被世人誉为“幼儿教育之父”的人是(B)A.裴斯泰洛齐 B.福禄培尔 C.卢梭 D.洛克
12.认为清末民初中国幼教机构存在三大弊病:“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提出幼儿教育应面向大众的教育家是(A)A.陶行知 B.陈鹤琴 C.张雪门 D.张宗麟 13.关于社区教育的特点,错误的说法是(D)A.是地方与民众办教育的一种新的教育管理制度 B.适应社区需要,服务社区
C.社区教育形式多样 D.社区教育面向该社区内的青少年及儿童
1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把学前教育的根本目标定位于(B)A.儿童平均发展 B.儿童全面和谐发展 C.创造力的培养 D.儿童智力的开发 15.幼儿的完整学习的概念是建立在(D)基础上的。
A.蒙台梭利教学法 B.皮亚杰认知结构主义 C.戈尔曼的情感智力理论 D.加德纳的多元智力观 16.个体社会化是(C)A.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而然就形成的 B.由遗传素质决定的
C.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 D.在社会而不是家庭中进行的 17.学前阶段美的启蒙重在培养儿童(B)A.美学的知识 B.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C.表现美的技能 D.审美动机
18.《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寄宿制幼儿园每日户外活动时间不得少于(C)A.1小时 B.2小时C.3小时 D.3.5小时 19.人的社会化的过程是从(A)A.出生后开始的 B.2岁开始的 C.3岁开始的 D.入小学以后开始的 20.关于我国托儿所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A.以集体教育为主 B.具有社会福利性 C.具有保教性 D.是3岁前儿童的保教机构 21.婴儿的认识过程以(A)为主。A.感知觉 B.记忆 C.想像 D.思维
22.目前我国幼儿园家长工作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是(B)A.咨询活动 B.家长开放日活动 C.家长委员会 D.书面联系 23.社区教育起源于(C)A.美国 B.瑞典 C.丹麦 D.澳大利亚
24.某中班一次美术活动“画熊猫”,教师制定的目标之一是:让幼儿掌握画圆和椭圆的技能。这一目标属于幼儿园的(C)A.中期目标 B.近期目标 C.活动目标 D.远期目标 25.我国幼儿园的年龄对象是(A)A.3~6岁 B.2~6岁 C.4~6岁 D.3~7岁 26.幼儿园教育的基本任务是(A)A.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 B.开发智力 C.培养创造力 D.发展幼儿情商
27.教师引导儿童有目的地感知客观事物,丰富感性知识,扩大眼界,锻炼感知觉,该教师运用了(B)A.观察法 B.演示法 C.示范法 D.范例法
28.某独生子女家庭在教育孩子时,经常出现:爸爸打,妈妈护,爷爷奶奶打掩护现象。这种做法主要违反了(A)育儿守则。
A.做好榜样 B.理智的爱 C.步调一致 D.规矩明确 29.学前教育目标即(C)A.教育目的 B.学前教育方针 C.学前教育政策 D.教育目的在学前儿童阶段的具体化 30.维果斯基提出了(D)A.情感智力理论 B.认知结构主义理论 C.儿童中心说 D.“最近发展区”理论 31.不属于草原流动幼儿园特色的是(D)A.流动性 B.集中性 C.开放性 D.封闭性
32.在教育史上,提倡爱的教育和实施爱的教育典范的人是(B)
A.福禄培尔 B.裴斯泰洛齐 C.洛克 D.皮亚杰 33.关于卢梭教育思想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A.提出了行动教育研究 B.强调幼儿教育应当遵循自然的原则
C.认为教育要适合儿童天性的发展,保持儿童的天性 D.提倡“自然后果法” 34.关于学前儿童的教育,夸美纽斯(B)A.第一个承认游戏的教育价值 B.拟定了百科全书式的启蒙教育大纲 C.强调母亲的教育作用 D.认为教学即生活
35.“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地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这种片面的观点突出强调的是(C)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A.遗传因素 B.生理成熟 C.环境和教育 D.先天因素 36.3岁以后,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是(B)A.直觉行动性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形式运算思维 37.世界上第一个承认游戏的教育价值,有系统地把游戏列入教
育过程的教育家是(D)A.裴斯泰洛齐 B.卢梭 C.夸美纽斯 D.福禄倍尔 38.学前教育目标的核心应是(B)
A.社会发展 B.儿童发展 C.学科发展 D.经济发展 39.最益于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方法是(B)A.角色扮演法 B.行动操练法 C.发泄法 D.表扬鼓励法 40.由父母和子女构成的家庭结构属于(A)A.核心家庭 B.联合家庭 C.扩大的家庭 D.不完整的核心家庭 41.3岁前婴儿一般不能进行哪种游戏?(B)A.独自游戏 B.合作游戏 C.平行游戏 D.动作游戏 42.幼儿园教育的任务是(D)
A.为儿童将来的职业做准备 B.培养儿童成为专家 C.培养特长儿童 D.培养完整儿童 43.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家长把幼儿送入学前班的最主要目的是(D)A.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 B.为了孩子能学到知识 C.为了孩子能更守规矩 D.为了孩子能更好地上一年级 44.与托幼园所相比,家庭教育的特点是(C)A.目的性 B.组织性 C.随意性 D.计划性
45.在学前教育学初创阶段的主要特点有针对性、系统性和()A.专门化 B.完备化 C.丰富性 D.理论性
46.陈鹤琴创建的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是(A)A.南京鼓楼幼稚园 B.劳工幼稚园 C.香山慈幼院 D.江西实验幼师
47.关于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原则,正确的描述是()A.儿童的发展是整体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 B.儿童的发展应是有个性的发展 C.儿童的发展应是平均的发展
D.儿童的发展应是面面俱到的无差别的发展 48.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分为()
A.溺爱 开放 专制 放任 B.溺爱 民主 专制 放任 C.溺爱 民主 强权 放任 D.溺爱 开放 强权 放任
49.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正式机构与社区联合,以有目的、有系统地向学前儿童家长传播科学教育学前儿童的知识,交流优秀的学前教育经验,树立正确的学前教育观念,并掌握一定的学前教育方法的学校的是()
A.家长学校 B.亲子学校 C.家长班 D.亲子班 50.关于幼小衔接,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在小班进行 B.在中班进行
C.在大班进行 D.贯穿于整个幼儿园教育
二、填空题
1.学前教育是指从出生到六岁前儿童的教育。2.学前教育分婴儿和幼儿两个教育阶段。.1816年,欧文在他的模范区新拉纳克建立了性格形成新学员,这是历史上为工人阶级创办的第一所学前教育机构。4.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被世界誉为学前教育之父,1840年,他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还设计了恩物。5.裴斯泰洛奇提倡爱的教育,要素教育理论是他的教学理论的核心。.陈鹤琴于1929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学前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
7.陶行知在南京郊区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乡村幼儿园---------南京燕子矶幼稚园,张雪门创办了香山慈幼院,8.主张儿童公育的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主张教育要遵循自然,夸美纽斯写了《母育学校》和《世界图解》,洛克写了《教育漫话》,卢梭写了《 爱弥儿》。
9.在学前教育学的发展史上,我们将16世纪之前称为学前教育学的----孕育阶段。10.福禄培尔把儿童的教育场所称之为“Kindergarten”,意为______儿童的花园。11.标志着学前公共教育思想的诞生的是____柏拉图____的学前教育观点。12.幼儿园是保教并重的机构,以___游戏 ____为主要活动形式。
13.幼儿园内学前儿童身心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切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称为---------环境。
14.学前教育实践中,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各育的特点及相互关系,正确实施各育,防止重此轻彼,坚持___全面发展___教育质量观。
15.标志学前公共教育思想诞生的理论著作是柏拉图的《理想国》。
16.世界上第一部学前教育的大纲和参考本是《母育学校》,其作者是捷克教育家学前教育理论第一次尝试。17.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和劳工幼稚园的创办者是陶行知,其办园思想是“中国化”、“平民化”。18.儿童心理发展的四阶段是指:感知远动阶段、前运算思维阶段、具体远动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19.学前教育是面向0-6岁儿童实施的教育。
20.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形式可以分为生活活动、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
21.幼儿园教学活动根据组织形式的不同,分为集体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 22.在我国幼儿园中,一般将游戏按教育的作用分为创造性游戏和有规则游戏两类。23.从幼儿园特点的维度进行划分,幼儿园环境包括 广义的环境 和 狭义的环境。
三、判断改错
1、集体活动是“面向全体”,小组和个别活动是“照顾个别差异”。
2、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教育要求个体在体、智、德、美诸方面齐头并进、平均地发展。
3、保育工作是保育员的事,与教师无关。
4、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没有区别。
5、托儿所和幼儿园的教育任务不同,各有侧重点。
6、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
7、游戏与学习、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