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地理教育学考试复习
一、名词解释
1、地理课程标准:是指导学校地理教育和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管理和评价地理课程的基础,也是地理教材编写、地理教学实施和地理考试命题的依据。
2、过程与方法:指为实现“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学目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培养的能力和掌握的方法。
3、地理课程设置:指地理课程的设立,及其在各年级的安排顺序和学时分配。变化有:设置学习模块、分设必修课、增加选修课。
4、地里感性基础知识:是指反映地理事物外部特征和联系的地理知识,在人们认识地理事物的过程中属于初级阶段,即地理事实材料。主要有地理名称、地理分布、地理数据、地理景观和地理演变等。
5、地理感性知识:是指反映地理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地理知识,在人们 认识地理事物的过程中属于高级阶段,即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达成是地理感性知识的升华和发展。主要有地理特征、地理概论、地理规律、地理成因等。
6、地理名称:这里专指地理空间实体的名称。
7、地理概念:指地理理性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地理规律、地理成因的“原件”,也是进行地理思维的基础,在地理教学中意义重大。
8、地理教学原则:指客观教学规律的主观反映,是有效进行地理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对地理教学中的各项活动起着指导和制约的作用。
9、地理教学模式:指依据一定教学思想和遵循地理教学规律而形成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系统组合。
10、地理情景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在教师精心设置的特定教学情景中,在轻松愉快、富有情趣的环境内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
11、地理研究性学习模式: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专题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12、地理教学方法:指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地理教学任务,教师所采用工作方式与学生所采用的学习方式。
13、地理课堂教学观摩评议:即观摩者深入教学第一线,直接观察课堂教学过程,进行现场调研,掌握教学动态的一种听课方式。
二、简答
1、地理课程标准包括:
(1)前言,有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
(2)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内容标准,由标准、活动建议、说明等部分组成,“标准”是学生学习地理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以行为目标方式陈述,“活动”是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的参考性建议。
(4)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建议。
2、地理课程标准的特点:
第一,课程理念:体现新的课程观、学生观、质量观。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学习对终生有用的地理
(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注重地理问题的探究
(4)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
(5)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注重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第二,课程内容设计:淡化学科体系,强化教学弹性
(1)课程内容顺序不作规定。初中地理课程“地球与地图”、“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乡土地理”四大部分相对完整独立的教学内容排列不分先后
(2)地理要素学习采用不同呈现方式
(3)对区域划分和选择留有自主空间
第三,课程目标确定:将“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程与方法”需培养的能力和掌握的方法:
地理能力:感知能力(观测、观察、调查、阅读地图和图表等)
地理思维能力:(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
“研究”能力: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收集整理、分析信息、解决问题等能力及实践能力
知识运用、表达交流等能力。
地理方法:地理观测法、实验法、调查法、地图阅读与分析法、地理空间分析与空间思维法、区域比较法和区域综合分析法
第四,内容标准陈述:以行为目标方式规定基本要求。
3、初中地理新课程内容体系呈现出以下特点:
(1)体系结构突出主干知识,减少层次性。
(2)内容选择强调重点,删减难、繁、杂内容。
(3)内容呈现注重开放性、时代性。
4、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改革:
必修模块,包括地理
1、地理
2、地理3
选修模块,选修1宇宙与地球、选修2海洋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4城乡规划、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6环境保护、选修7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1)整合内容,加强综合性
(2)精简内容,突出地理性
(3)增补内容,注重时代性
(4)精选内容,凸显实用性
5、地理基础知识的构成(1)按地理要素划分为自然地理基础知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
(2)按认知层次划分为地里感性基础知识和地理理性基础知识
地理感性基础知识主要有:地理名称、地理分布、地理数据、地理景观和地理演变等
地理理性知识主要有:地理特征、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地理成因。
6、地理基础知识教学:
(1)地理名称教学。一应注意读音准、书写准和空间指位准,地名最终要求准确地再现于地图上,地图也有助于地名的空间记忆。二是应注意揭示地名所包含的地理意义,进行有意义的教学。三应注意了解语源、利用语意、引导意义识记。
(2)地理分布知识的教学。有先阅读地图后文字概括、按照地理事物空间形态和分布趋势读图、充分利用地图。
(3)地理概念知识的教学。从地理特征中抽取地理概念内涵、比较容易混淆的地理概念、把握地理概念的相互关系、地理概念运用、同一概念的不同名称。
7、地理基本技能的构成:
第一,运用地图技能。
(1)认识地图(2)熟知地图(3)填绘地图(4)阅读地图(5)分析地图 第二,运用地理图表技能。
(1)认识图表(2)阅读图表(3)分析图表(4)绘制图表(5)图文转换 第三,地理观测、地理制作、地理考察技能
8、地理观察能力的培养
第一,养成良好观察习惯
(1)养成观察的自觉性。
(2)养成观察的目的性。
(3)养成观察的有序性。
第二,逐步提高观察质量
(1)学会全面观察。
(2)学会独立观察。
9、地理记忆能力的培养p64
(1)充分利用联想
(2)适当运用机械记忆
10、地理想象能力的培养p65
(1)丰富地理表象积累。
(2)提供广阔想象空间。
11、地理德育教育的内容p69重材料分析
第一,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1)国情教育(2)民族团结教育(3)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教育(4)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4)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5)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振兴中华的教育
第二,科学世界观教育。即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等教育。
(1)辩证唯物主义教育(2)科学地理价值观教育(3)无神论教育 第三,个性品德教育。P71至73
其特点有:广泛性、时代性及独特性。
12、地理教学原则的含义及作用
含义:即客观教学规律的主观反映,是有效进行地理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对地理教学中的各项活动起着指导和制约的作用。我们还需学习几组关系原理:
(1)地理教学原则与地理教学原理。(2)地理教学原则与地理教学规律
(3)地理教学原则与地理教学规则。
作用:(1)制定地理课程标准和编写地理教科书的理论依据。
(2)设计和完成地理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
(3)检测和评价地理教学的主要标准。
13、我国学校地理教育任务的一般教学原则:p85
(1)赞可夫的发展教育原则。主要包括: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使全班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2)布鲁纳发现教学原则。主要包括: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3)我国常用的教学原则。主要包括: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14、地理教学原则体系:p88至104重点
第一,正确阐明人地关系原则。
(1)内涵:人地关系即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
(2)该原则的贯彻:一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地阐述人地关系;二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地分析人地关系。
第二,地理事实与原理并重的原则。
(1)内涵:反映了地理教学中地理事实材料与地理原理知识、地理感性知识与地理理性知识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也是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2)贯彻:一是联系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二是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三是联系地理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四是联系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
第三,常用地图及其他媒体的原则。
(1)内涵:体现了地理教学活动中,必须充分利用地图系列以及电化教学、多媒体等手段,着力发挥地图及其他媒体的整体功能。
(2)贯彻:一是充分利用教学地图、模型等直观教具;二是积极利用投影、幻灯等电化教学手段;三是逐步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等现代信息技术。第四,综合分析与比较思维的原则。
(1)内涵:反映在地理教学中应以整体的、综合的思维方式看待地理事物,同时,要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比较分析。
(2)贯彻:一是突出地理事象本质特征;二是加强地理知识内在联系;三是促进地理思维发展。
第五,师生互动与启发思考的原则。
(1)内涵:强调课堂教学中要促进作为主导的教师和作为主体的学生之间的充分交流、广泛沟通、相互影响,成为师生学习的共同体。
(2)贯彻:一是创设问题情景;二是活动形式多样。
15、地理教学模式的概述:
第一,概念:
第二,组成:(1)教学理论(教学思想)(2)教学目标(预期结果)
(3)教学程序(操作程序)(4)师生组合(师生角色)
第三,特征:(1)完整性特征(2)中介性特征(3)操作性特征
(4)开放性特征。
第四,区别:(1)宏观方法与微观方法。
(2)方法论的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
16、地理教学模式的类型:p113
第一,讲解---接受地理教学模式
(1)程序:复习旧课、引入新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检查反馈。
(2)特点: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使较多的学生比较迅速地、有效地接受较完整系统的地理知识传授,掌握地理知识结构,教师的主导作用直接得到发挥,对传授知识来说,效率高,是最经济的教学模式之一。
第二,自学---辅导模式
(1)程序:提出要求、独立自学、讨论交流、启发指导、练习总结。
(2)特点:一是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启发指点、重点讲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二是能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贯彻因材施教原则,使教学更加具有弹性和针对性;三是经过学生独立自
学、独立思考、独立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
第三,引导---发展教学模式
(1)程序: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提高总结。
(2)特点:在教师精心设计和组织下,强调学生是“发现者”,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学生独立的思维活动,进行创造性学习。第四,参与---活动地理教学模式
(1)程序:提出课题、设计活动、收集资料、研究课题、总结评论。
(2)特点:一是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二是能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发展学生特长;三是重视教学进程,尤其是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仅是结果;四是会导致教师教学水平不够,课时不足,外部条件不具备时不宜采用。
17、地理教学模式的应用p11818、地理教学方法的概述
第一,内涵: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地理教学任务,教师所采用的工作方式与学生所采用的学习方式。主要表现为一是是实现地理教学目的的活动方法;二是体现一定的地理教学思想;三是是由师生活动方式组成的系统。第二,特点:继承性、地理性、多样性、实践性、创造性。
第三,作用:促进地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促进地理能力的发展;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地理教学方法的组合选择依据p140:地理教学目的与任务;
第二篇:教育学考试复习重点 归纳
第一章 教育
教育三要素 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影响 教育的本质 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起源; 教育的神话起源论 2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3 教育的心里起源论 4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学校教育的出现 最早出现在奴隶社会
学校教育是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是一种主导性的现代教育形态。三 教育的发展历史
三大时期;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1 教育的非独立性2教育的无产阶级性,3 教育的原始性。
古代教育的特征;1出现了学校2教育有阶级性(六学二管)3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樊迟问嫁
现代社会的教育 1 教育的公共性2 教育的民主性3 教育的生产性 4 教育的未来性5教育的国际性6教育的终生性 教育的功能 28页
第二章 教育学
定义 :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解释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学习教育学有助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反思教育行为。2 学习教育学,可以提高教师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3 有助于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可以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学习教育学的方法 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2 坚持理论联系实践 要用系统的方法和观点学习和分析教育问题。4 注意扩展学习。教育学的生产和发展
一.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苏格拉底——助产术,美德及知识
学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英国哲学家 培根 最早提出教育学<教育学专制> 夸美纽斯 <大学教学论> 是近代第一部教学专著.英国教育学家 洛克 在 《教育漫画》中提出了“绅士教育”的理论体系。法国思想家 卢梭 在《爱弥儿》中 阐述 自然主义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 在《林哈德与葛笃德》中 提出全面和谐发展观和教育必须与生产力劳动相结合的思想。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概述被认为是第一部现代教育学著作。第一个运用心理学;理论研究和解释教育问题的教育家。“现代教育学之父”和“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之人”
三,教育学的多样性阶段
梅一曼 和拉伊 实验教育学 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刚要》拉伊《实验教育学》 实用主义教育学 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现代教育学派 ” 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 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教育家 瓦根舍因 提出“范例教学“理论。主张强调教材的基础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朗姆 出版 《教育目标分类学》把教育目标分为 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类。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 布鲁纳 《教育过程》 结构主义学派 提倡“发现法”的学习方法。苏联心里学家,教育家赞可夫,发表《教学与发展》 发展教学理论。
苏联教育理论家与实践家 苏霍姆林斯基 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其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他的著作被誉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巴班斯基 《教学过程最优化》保罗朗格朗 《终身教育引论》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再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
人的发展包括 身体发展和心里发展。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 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3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国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4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5 5 批判教育决定论的观点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生来就是善的。荀子主张恶性伦。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英国人类学家高尔顿,《遗传的天才》首次提出优生,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霍尔 主张 复演说 他说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二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对人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也做出了一定限制。环境对人的作用大小与环境本身的性质,变化相关,也与个体发展水平相关。3 3 环境对人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4环境作用的局限性 批判环境决定论者的错误。华生就是环境决定论的代表,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自由支配的特殊环境。。三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主导作用的意思,能调控青少年儿童的发展方向和内容,制约青少年发展的范围和程度,影响青少年未来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主导作用的原因; 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活动 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3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为什么纠正教育万能论的错误 ? 1 +受教育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2 教育的自身状况 3 家庭环境的效应 4 社会发展状况
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这还是有条件的,也是有限度的,不能片面夸大教育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2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3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规律 4 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5 身心发展的整体性规律 第四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探寻这些联系。是教育基本理论的重要范畴,是揭示教育发展规律的必要要求。一方面通过对人的培养,与科技文化的推进,成为社会发展重要的推动和力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之一。但同时也必须看到,社会是上位范畴,教育是下位范畴,教育收社会发展的制约。
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教育要促进并适应社会的发展。处于在社会系统的教育,有自身独有的运行特点和发展规律,相对于政治,经济等社会现象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保持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教育有效发挥育人与社会的前提。、教育对经济的发展作用
一 教育,劳动者与经济的发展 教育是人的劳动能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 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和形态。3 教育有助于规范规范劳动者的劳动行为。4 教育的发展有助于劳动力配置结构的改善。二 教育,科技与经济发展 教育是科技继承和传递的最基本,中重要的手段。2 教育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
3教育是科学从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二 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制约
11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 经济发展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3 经济发展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的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00政治发展对教育的制约 政治发展制约着教育权和受教育权 政治体制影响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3政治制约着教育管理体制。政治意识形态制约着教育思想的发展。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指的是 教育在一定的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现象的固有特征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1教育要完成要完成对人的培养,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2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不平衡性
坚持教育相对独立性的必要性 以育人为本,要求教育必须保持自身的独立品格 2 教育对社会的适应必须有所选择 在急剧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现代教育必须面向未来。
总之,教育一方面要与社会保持密切的联系,同时也必须与社会保持恰当的距离。第五章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关系到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和具有什么样的素质的问题,是教育理论最具根本性的问题。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
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教育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总要求,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和标准。
教育目的包含四个层次 1 最高教育目的2 培养目标3 课程目标4 教学目标 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上位概念,教育目的是培养目标的上位概念 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 社会依据 教育目的的确立首先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 教育目的的确立还要反映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人的依据 即教育目的的确立还要符合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教育目的 的确立要符合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具体表现如下:1 教育目的的确立要符合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程度。要符合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变化。要符合不同类别的教育对象的不同需要。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认得本性需要来确定。个人本位
论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人的本性需要来确定,代表人物有卢梭,佩斯泰洛奇。福禄培尔。个人本位论从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出发 2 内在目的论和外在目的论 3教育准备生活说与教育适应说 00 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 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要求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教育质量标准 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 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劳动者 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素质教育的含义和特性
含义: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里素质,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的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的特性 基础性和基本性、2 全体性和全面性3本体性和主体性4持续性和终身性 第六章 学校教育制度
00 学制的概念 指 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依据 1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根本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2.学校教育制度又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3.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考虑到人口状况
4.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
5.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要吸取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2.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和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是什么?(未实行)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1902年颁布的“壬寅学制” 中国首次颁布并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1903年颁布的“ 癸卯学制” 1992年“新学制系统”即壬戌学制 类似2美国的六三三学制 我国现行学制
我国现行教育的形式构成 教育领域构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的特点: 启蒙性,个别性,终身性 教育阶段的构成:学前教育,学龄教育,继续教育。3 教育形式结构,全日制教育。半日制学校和业余制学校。受教育方式的结构 面授教育,函授教育,远距离教育,自学考试等 00 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重视学前教育,注意早期智力开发 2 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4 高等教育结构多层化,类型多样化 5 接受终身教育思想,发展继续教育
书上 1 初级教育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2 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综合化 3 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构建了终身教育体系。第七章 5分 教师与学生
教师职业的特点 1 示范性2 创造性3复杂性4长效性 教师角色 :1学生发展的促使者2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 学生的心里调节者5终身学习的实践者 教师的专业素养: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道德,和专业意境。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2 校本培训3自我反思4教师的行动研究
第八章 课程
课程的类型 学科过程与活动过程(根据课程内容的属性 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按照课程的组织方式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根据课程管理。开发主体的不同。4 必修和选修课程(根据学习要求)
5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根据课程影响人的方式)
课程编制的四个阶段
1课程目标2课程内容3课程实施4课程评价
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规定了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期望达到的程度。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他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第九章 教学上
教学是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共同组成的一种顺便教育活动。00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3理解教材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6检查效果 00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规律 2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3 掌握知识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规律 4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
教学的任务 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 2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技能技巧 3 发展学生的体力 智力 与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教学在教育工作中处于中心地位
第十章 教学中
00教学原则的概念 指根据教育目的的要求对教育规律的认识,用过对教学实践经验的提炼和总结,提出在组织教学所应遵循的基本要求和一般原理。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与因材施教原则
教学方法 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取的的方式,策略,途径,程序和总和。现代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为依据,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实行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不断激发求知欲。2 教师要善于激疑,培养学生善疑善问,多思惯思的习惯。
3教学内容坚持少而精,精讲重点,难点,关键,为实行启发式教学创造条件。4 培养自学能力,让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5 发挥教学民主,尊师爱生。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 以语音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最广泛使用)
谈话法,讨论法以及读书指导法。
二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方法。演示法 参观法
三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练习法 实验法 实习作业法 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织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一 个别教学 班级教学 道尔顿制 文纳特卡制 现代教学基本组织形式 : 班级授课制 课的类型与结构 课的结构是指 一节课包含哪些组成部分以及组成部分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综合课的结构包括:1 组织教学2 检查与复习导入新课4 讲授新课{中心环节}5巩固新课6布置课外作业
十一章 教学下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教学效果的检查与评定。备课就是老师为上课或组织具体的教学活动而做的准备于计划安排工作。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学目标得以完成的根本所系。课外辅导是在上课时间之外,老师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习的活动。一节好课具有的特点 目标明确(是上好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内容正确(指教师讲授的内容,呈现的材料必须是正确的,科学的)3方法得当(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要符合教材的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及学法特点)4 积极性高(学生主体得到充分发挥)5教学组织严密。
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自主性,问题性。独立性。合作性,体验性。
德育理论
德育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阶段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用过教育者积极地认识体验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活动,包括 政治德育,思想德育,道德德育。
德育目标是指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的人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德育的内容 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 2爱国主义教育
3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 4集体主义教育 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 6道德教育 基本规律 学生的知情意行 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 学生在活动中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 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第三篇:教育学考试知识点复习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代表性人物、著作 中国:《论语》《学记》 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英国:洛克《教育漫话》 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美国: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教育的概念广义:教育是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指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的对象所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教育本质: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形态:
1、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 正规教育:是学生在有组织的教育机构中所受到的教育。非正规教育:在有组织的教育机构以外从事的教育活动。
2、依据实施教育的机构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教育起源的观点: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
教育对经济的作用: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教育对政治的作用:1教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政治人才、社会公民)2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促进政治民主化)
人的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变化过程。
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环境、教育
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哪些基本规律:统一性、顺序性和阶段性、不平衡性、稳定性和可变性、差异性
.教育目的的概念: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设想或规定。教育目的的构成:对受教育者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对受教育者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斯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分工
(2)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同时大工业生产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3)资本主义的绝对矛盾限制了个人的全面发展(4)个人全面发展的现实条件【a、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b、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给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共产主义条件下将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现实】
义务教育是指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我国学制的构成:学前教育(或启蒙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近代历史几个有名的学制癸卯学制(清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颁布,并在全国付诸实施,又称癸卯学制。标志着中国近代学制正式建立。)壬寅学制(清光绪二十八年七月十二日(1902.8.15)颁布,又称壬寅学制,是中国第一个由政府颁布的学制。)
教师的劳动特点1复杂性(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体现在教师劳动任务目的的全面上;劳动对象的复杂性上;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上)2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在对学生的因材施教上;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和整理上;教师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教育机智上)(3)示范性(4)长期性和劳动成果的滞后性(5)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6)劳动量的隐含性
课程的概念广义: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各门学科及环境影响的总和。(课程指除了学校课程表中所规定的课程外,还有配合课内教学所组织的全部课外活动,以及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教师和学生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等校园文化因素对学生的影响)。狭义:课程,仅指某一门教学科目。
学科课程是根据各种不同的学科分门别类加以设计的学校课程。学科课程由一系列的学科组成,每门学科都同一门科学相对应。学科是将该门科学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按照一定的顺序编排起来,供学生学习。
教学的基本任务: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
教学规律:教与学辨证统一规律(教学相长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辨证统一规律、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培养个性辨证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教书育人规律)
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1)根据教学任务来选择教学方法(2)根据教学原则来选择教学方法(3)根据教学目标来选择教学方法(4)根据学科性质来选择教学方法(5)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教学方法(6)依据教师自身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我国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1)教学目的明确2)教学内容正确3)教学方法恰当4)教学结构紧凑5)教学基本功坚实全面6)教学效果好
德育规律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过程,具有知行的统一性2)德育过程是激发和促进学生思想矛盾发展的过程,具有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性3)德育过程是组织引导学生多方面活动与交往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4)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渐进性和长期反复性
德育原则:1)现实性和方向性相结合的原则2)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3)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4)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7)知行统一原则8)因材施教的原则
德育方法:1)说服教育2)榜样示范3)实践锻炼4)陶冶5)指导自我教育法6)品德评价(表扬奖励和批评惩罚)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代表性人物、著作 中国:《论语》《学记》 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英国:洛克《教育漫话》 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美国: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教育的概念广义:教育是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指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的对象所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教育本质: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形态:
1、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 正规教育:是学生在有组织的教育机构中所受到的教育。非正规教育:在有组织的教育机构以外从事的教育活动。
2、依据实施教育的机构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教育起源的观点: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
教育对经济的作用: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教育对政治的作用:1教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政治人才、社会公民)2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促进政治民主化)
人的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变化过程。
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环境、教育
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哪些基本规律:统一性、顺序性和阶段性、不平衡性、稳定性和可变性、差异性
.教育目的的概念: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设想或规定。教育目的的构成:对受教育者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对受教育者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斯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分工
(2)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同时大工业生产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3)资本主义的绝对矛盾限制了个人的全面发展(4)个人全面发展的现实条件【a、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b、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给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共产主义条件下将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现实】
义务教育是指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我国学制的构成:学前教育(或启蒙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近代历史几个有名的学制癸卯学制(清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颁布,并在全国付诸实施,又称癸卯学制。标志着中国近代学制正式建立。)壬寅学制(清光绪二十八年七月十二日(1902.8.15)颁布,又称壬寅学制,是中国第一个由政府颁布的学制。)
教师的劳动特点1复杂性(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体现在教师劳动任务目的的全面上;劳动对象的复杂性上;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上)2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在对学生的因材施教上;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和整理上;教师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教育机智上)(3)示范性(4)长期性和劳动成果的滞后性(5)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6)劳动量的隐含性
课程的概念广义: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各门学科及环境影响的总和。(课程指除了学校课程表中所规定的课程外,还有配合课内教学所组织的全部课外活动,以及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教师和学生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等校园文化因素对学生的影响)。狭义:课程,仅指某一门教学科目。
学科课程是根据各种不同的学科分门别类加以设计的学校课程。学科课程由一系列的学科组成,每门学科都同一门科学相对应。学科是将该门科学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按照一定的顺序编排起来,供学生学习。
教学的基本任务: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
教学规律:教与学辨证统一规律(教学相长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辨证统一规律、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培养个性辨证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教书育人规律)
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1)根据教学任务来选择教学方法(2)根据教学原则来选择教学方法(3)根据教学目标来选择教学方法(4)根据学科性质来选择教学方法(5)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教学方法(6)依据教师自身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我国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1)教学目的明确2)教学内容正确3)教学方法恰当4)教学结构紧凑5)教学基本功坚实全面6)教学效果好
德育规律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过程,具有知行的统一性2)德育过程是激发和促进学生思想矛盾发展的过程,具有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性3)德育过程是组织引导学生多方面活动与交往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4)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渐进性和长期反复性
德育原则:1)现实性和方向性相结合的原则2)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3)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4)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7)知行统一原则8)因材施教的原则
德育方法:1)说服教育2)榜样示范3)实践锻炼4)陶冶5)指导自我教育法6)品德评价(表扬奖励和批评惩罚)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代表性人物、著作 中国:《论语》《学记》 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英国:洛克《教育漫话》 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美国: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教育的概念广义:教育是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指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的对象所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教育本质: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形态:
1、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 正规教育:是学生在有组织的教育机构中所受到的教育。非正规教育:在有组织的教育机构以外从事的教育活动。
2、依据实施教育的机构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教育起源的观点: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
教育对经济的作用: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教育对政治的作用:1教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政治人才、社会公民)2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促进政治民主化)
人的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变化过程。
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环境、教育
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哪些基本规律:统一性、顺序性和阶段性、不平衡性、稳定性和可变性、差异性
.教育目的的概念: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设想或规定。教育目的的构成:对受教育者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对受教育者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斯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分工
(2)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同时大工业生产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3)资本主义的绝对矛盾限制了个人的全面发展(4)个人全面发展的现实条件【a、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b、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给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共产主义条件下将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现实】
义务教育是指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我国学制的构成:学前教育(或启蒙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近代历史几个有名的学制癸卯学制(清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颁布,并在全国付诸实施,又称癸卯学制。标志着中国近代学制正式建立。)壬寅学制(清光绪二十八年七月十二日(1902.8.15)颁布,又称壬寅学制,是中国第一个由政府颁布的学制。)
教师的劳动特点1复杂性(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体现在教师劳动任务目的的全面上;劳动对象的复杂性上;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上)2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在对学生的因材施教上;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和整理上;教师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教育机智上)(3)示范性(4)长期性和劳动成果的滞后性(5)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6)劳动量的隐含性
课程的概念广义: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各门学科及环境影响的总和。(课程指除了学校课程表中所规定的课程外,还有配合课内教学所组织的全部课外活动,以及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教师和学生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等校园文化因素对学生的影响)。狭义:课程,仅指某一门教学科目。
学科课程是根据各种不同的学科分门别类加以设计的学校课程。学科课程由一系列的学科组成,每门学科都同一门科学相对应。学科是将该门科学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按照一定的顺序编排起来,供学生学习。
教学的基本任务: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
教学规律:教与学辨证统一规律(教学相长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辨证统一规律、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培养个性辨证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教书育人规律)
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1)根据教学任务来选择教学方法(2)根据教学原则来选择教学方法(3)根据教学目标来选择教学方法(4)根据学科性质来选择教学方法(5)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教学方法(6)依据教师自身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我国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1)教学目的明确2)教学内容正确3)教学方法恰当4)教学结构紧凑5)教学基本功坚实全面6)教学效果好
德育规律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过程,具有知行的统一性2)德育过程是激发和促进学生思想矛盾发展的过程,具有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性3)德育过程是组织引导学生多方面活动与交往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4)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渐进性和长期反复性
德育原则:1)现实性和方向性相结合的原则2)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3)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4)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7)知行统一原则8)因材施教的原则
德育方法:1)说服教育2)榜样示范3)实践锻炼4)陶冶5)指导自我教育法6)品德评价(表扬奖励和批评惩罚)
第四篇: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之中学教育学简答题
中学教育学简答题:
1、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萌芽阶段;形成阶段;科学教育学阶段
2、古代学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1)阶级性,等级性(2)非生产性(3)专门化(4)教育内容具有明显的分化趋向和知识化趋向
3、近代学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生产性;普及性;系统性;双轨制
4、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了哪些基本特征?(1)与社会联系的普遍性和直接性,(2)学制的开放性,梯形化和弹性化(3)教育的现代化(4)教育的民主化(5)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性
5、生产力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类型和结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制着教育目的和部分教育内容;还制约着教育方法、手段、设施及形式等;(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条件;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社会化和使现代科技由可能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关键;教育还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和生产技术更新的重要手段。
6、政治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政治与教育的制约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2)影响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变化(3)影响教育财政状况(4)影响受教育权利。教育具有政治功能,对政治会有一定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影响社会政治延续和推动社会政治生活两个方面。
7、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的制定和实现(2)人口结构及其分布状况影响教育结构及学校布局状况。(3)学龄人口数量影响教育规模及经费使用。
8、教育对人口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教育具有控制人口增长的作用;教育具有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教育具有使人口结构合理化的作用。
9、童年期教育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重视培养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呵护儿童健康;着力增强动手能力;特别关注学习态度
10、少年期的教育应该注意些什么?
重视青春期教育;丰富精神生活;鼓励独立判断独立思考
11、青年期教育主要应该注意哪三个方面?
(1)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自我秘社会的关系(2)树立事业心、责任心、提高从事社会职业的素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意识和能力(3)正确处理友谊、爱情和婚姻
12、学校教育发挥主导作用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符合社会发展方向、反映社会发展要求;有效地协调其它教育影响;符合教育对象身心发展规律;创设适宜的动物园文化环境,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有益有趣的教育活动;注重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
13、教育目的的重要作用的具体表现
(1)控制教育对象发展方向和预期结果(2)指导和支配整个教育活动过程(3)评价、检测教育质量
14、我国的现行教育方针是什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5、“个人全面发展”包含哪三个层次的目标?
(1)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弥补旧式分工对工人所造成的缺陷,减轻资本对工人,尤其是对童工有体力智力方面的摧残(2)在处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之间的作为过渡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里,逐步消除私有制,消灭旧的分工,推动社会发展,向“个人全面发展”这一理想目标日益逼近,(3)到共产主义社会,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矛盾的最终解决,观念中的“个人全面发展”和现实中的“个人全面发展”真正取得完全的一致性。
16、全面发展教育与“个人全面发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1)角度不同,全面发展教育界是从教育学的角度,“个人全面发展”是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角度,(2)二者分属不同范畴,“个人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一个与共产主义理想联系在一起的最终目的,全面发展教育则是仅就受教育者抽受教育抽共有的基本组成部分而言的(3)实现条件不同,实现“个人全面发展”,与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一样,必须同时具备各方面的相宜条件才行,全面发展教育仅借助学校教育就可能得以实现。联系:(1)都是以研究人的发展问题为为基本任务,(2)教育毕竟是人的发展重要影响因素,(3)“个人全面发展”学说是指导全面发展教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器,这一学说对我们制定教育目的、教育政策法规和进行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17、素质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主体性、全体性、全面性、长期性、开放性、时代性、实效性。
18、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1)注重思想先导,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动力机制(2)改革检测评价,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导向机制(3)抓好常规管理,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机制(4)依法增加教育投入,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19、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1)狠抓薄弱环节,努力争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2)建立新型课堂人际关系,增强心理相融度(3)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4)充分发掘潜能,注重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20、课堂素质教育应该遵循哪些教学原则?
(1)全面施教,整合优化(2)注重个性,鼓励创新(3)目标导向,情境熏陶(4)动手动脑,和谐发展(5)师生互动心向一致(6)关注学法,改进教法
21、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策略
(1)精讲精练加强针对性(2)分层递进,符合规律性(3)学会做人,寻准教育点(4)指导学法,教人会学(5)自主发展,训练自控力
22、在社会发展中教师承上启下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社会的代表者和社会道德的实践者
23、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纪律的管理者;班集体的领导者;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父母的代理人
24、教师劳动的特点有哪些?
劳动对象的复杂性;劳动手段的主体性;劳动过程的创造性;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劳动成果的长效性
25、教师的职业道德有什么特殊要求?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
26、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五对矛盾是什么?
主观的成熟体验与客观的相对不成熟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强烈的活动需要与能力发展的同步的矛盾;旺盛的求知欲与识别能力较低的矛盾;性意识的萌芽,成熟和道德法制观念薄弱的矛盾。
27、学校教育制度有什么重要意义?
学校教育系统作为国家对年轻一代进行教育的最严密、最有效的组织,它集中体现了整个教育制度的精神实质,学校教育制度制定得是否正确和完善,它直接关系到教育目的的实现,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进行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而也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巩固,生产力的提高,青少年儿童身心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8、我国1951年学制主要有什么特点?
(1)明确和充分地保障了全国人民特别是工农干部受教育的机会,突出了“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向工农开放”的方针,(2)新学制确立了各类技术学校和专门学校的地位,保证了各种人才的培养,体现了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3)保证了一切知识分子和老年知识分子接受革命政治教育的机会,(4)体现了方针、任务的统一性和方法方式的灵活性,(5)充分体现民族平等、男女平等的原则。
29、我国中小学德育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3)逐步形成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4)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5)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0、我国学校德育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方向性和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知行统一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理解相结合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教育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31、老师指导学生自我教育应进行哪几方面的工作?
(1)指导学生掌握修养的标准(2)自我评价(3)道德情感体验(4)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品德。
32、中小学教学的任务有哪些?
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获得基本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教会学生学习,培养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33、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34、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实验法。
35、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讲授的内容要有科学性;讲授要有系统性连贯性和逻辑性,层次清楚,突出重点、难点;讲授的语言要有条理性、简练性、启发性、生动性、语音、语调要有和谐性;恰当运用板书和体态语言,强化讲授效果。
36、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有哪些? 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来选择;根据学科和教材特点来选择;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来选择;根据学校的客观条件来选择;根据教师的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和个性特点来选择。
37、班级授课制有哪些特点?
以“班”作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能扩大教育对象,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教学;便于学生之间互相观摩,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互相促进;能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有利于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能保证正常的教学常规,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由于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因此,自产生以来,班级授课制便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38、怎样备课?
做好三项工作: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写好三个计划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39、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教学目标明确,完成任务好;教学内容正确、充实。抓住重点、难点、关键;教学方法适当,教师善“启”善“导”;语言规范、板书整洁;教学进程组织严密、结构紧凑;师生双方积极性高。
40、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模式有哪些?
传递——接受式、引导——发现式、辅导——自学式、情境——陶冶式
41、运用练习法有什么要求?
练习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精选练习材料,使之具有典型性;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适当分配练习的份量、次数和时间;在练习过程中要加强指导,经常检查练习的结果。
42、良好班集体形成的标志?
(1)全班同学有共同的奋斗目标(2)有团结一致的领导核心(3)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集体舆论。
43、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
(1)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2)引导学生学好功课(3)组织好课外活动,指导课余生活(4)组织学生劳动(5)指导团队会工作,协调班内外教育力量(6)处理班级日常工作(7)抓好学生的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8)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44、班集体形成过程
初建松散阶段;基本形成阶段;巩固发展阶段
45、建设班集体的主要方法
(1)调查了解学生,研究班级情况(2)提出奋斗目标,组织共同活动(3)培养集体论,形成优良班风(4)培养和发现班级骨干,形成集体核心(5)建立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
46、班集体管理的几种类型
常规性班集体管理;阶段性班集体管理;毕业班集体的管理。
47、毕业班集体管理的内容
掌握学生的志愿和思想动态,进行理想教育和毕业指导;指导学生复习功课,迎接考试,关心学生身体健康;做好毕业生鉴定和优秀生评选
48、阶段性管理工作的内容
开学前的准备工作;开学初报道注册工作;期中对前一阶段进行检查和小结;期末组织学生进行复习和考试。
49、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 组织上的自愿性;内容上的广泛性;活动上的自主性;形式上的多样性
50、课外校外教育的基本要求
明确的目的性与周密的计划性;知识性与趣味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面向全体;充分利用当地条件。
51、课外校外教育的三种组织形式
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
52、课外活动的指导原则
自愿原则:(1)充分考虑学生意愿,让学生自愿选择、自愿参加(2)教师要积极鼓励正确引导;自主原则:(1)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独立自主参加活动(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
53、校长负责制的含义
校长是学校行政总负责人,他拥有人权、财权、行政决策权,负责领导教育、教学和行政工作,对上级党政领导部门负责,对外代表学校,是法人代表,党支部是学校的政治工作中心,对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起监督保证作用;教职工代表大会和校务委员会对学校实行民主管理与监督
54、学校管理的主要方法
思想教育的方法、行政的方法、经济的方法、法律的方法、现代技术的方法。
55、教师的职责
是教师职权范围内应负的责任。教师的基本职责有如下几个方面:(1)教好功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2)做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3)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4)组织好学生的课外活动协调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关系(6)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参与学校的管理。
56、当前教育思想转变中,要树立哪些现代教育观?
素质教育观;现代人才观;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科学的学生观;现代课程观;教育民主化思想;教育本质观;终身教育观;大教育观;全民教育观;现代教育方法观;教育信息化等
57、基础教育改革的任务
(1)转变教育观念,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2)探索全面实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运行机制;(3)改革学制,渗透或引进职业技术教育,全面实现“双重任务”(4)改革课程,建立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中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5)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58、学校管理改革的趋势
1)学校管理自主化(2)学校管理开放化(3)学校管理民主化(4)学校管理技术手段现代化(5)学校管理的精致化。
59、教育科研具有哪些特点?
除了具有创造性和艰巨性等科学研究的共同特点之外,还有以下主要特点:(1)研究目的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服务性(2)研究参与者的广泛性、群众性(3)研究成果的迟效性和长效性
60、教育科研的任务是什么?
教育科研的基本任务是探索、认识、发现教育规律,并运用这率真客观规律来指导教育实践。具体任务包括:(1)研究当代教育发展,指导当前教育实践(2)总结教育经验,推动教育学科建设(3)进行中外教育比较研究(4)预测教育未来发展趋势。61、坚持科学态度,遵守科学道德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热爱真理、客观诚实;勇于创新、严肃认真;不畏艰辛、合作竞争 62、教育科研过程中应做好哪些工作?
(1)选择科研课题(2)提出理论假设(3)确定科研对象(4)制定科研计划(5)选用科研方法(6)搜集科研资料(7)进行整理研究工作 63、教育测量的功能有哪些?
是改进教学的良好工具;是教育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教育科研的重要方法 64、教育评价的功能是什么?
测定功能、诊断激励功能、指导功能、导向功能
65、教育评价的原则
方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整体性原则
66、教育评价一般从哪些方面来进行
学校办学的水平评价、德育工作的评价、教学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评价 67、教育现代化模式的选择必须遵循哪些原则?
(1)目标导向性原则(2)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原则(3)坚持相对平衡、协调发展的原则(4)坚持扬长补短、发挥优势,创建特色的优化原则(5)坚持可行性原则。68、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
(1)教育优先发展(2)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3)服务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4)坚持改革开放,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5)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6)依*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7)坚持以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8)多形式办学,多规格培养人才。69、如何开展课堂研究?
(1)确定班组抽样的具体方法(2)提出相应的课堂研究假设;(3)弄请该课堂研究中的三类变量;(4)搞好课堂研究设计
第五篇:中学教育学复习讲义2范文
中学教育学复习讲义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广义的教育: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在三个要素中: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制度化教育产生的标志:学校教育系统的建立,时间17世纪(近代)制度化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教育的形态依据实施机构划分为: 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
教育的形态依据历史存在方式划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
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功能占主导地位。
我国古代奴隶制时期教学内容主要“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雅典一向被看成“文雅教育”的源地。
我国“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西欧教会学校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世俗封建学校的“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我国最早的专科学校是东汉末年的“鸿都门学”。
近代教育的特点: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教育的世俗化;重视教育立法,以法制教。
现代教育的特点: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夸美纽斯在提出“把一切知识教验一切人”的教育目标的同时,找到了班级教学形式。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论语》一书汇集了他的思想: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他主张“有教无类”,大办私学。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
道家根据“道法自然”的哲学,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和儒家思想的高度概括,是第一本教育专著。“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不躐等”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以问答法来启迪他人——助产术。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散记在他的《理想国》。
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政治学》中,他第一次提出教育应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功能,①服务于社会②服务于个人闲暇生活。分阶段教育、和谐教育。
昆体良(古罗马)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卢梭(法国)的小说名著《爱弥尔》首先开拓了以个体心身发展与教育相互关系为专题的教育研究领域,康德(德国)第一次“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他的学生林克将其内容整理,编纂了《康德论教育》。
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和葛笃德》,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他第一个开始了教育理论在初等教育领域的运用,第一个建立了分科教学法,并开了师范教育的先河。3h
洛克(英国)的《教育漫话》提出了“白板论”,他认为绅士教育是最重要的,绅士教育应当把体育教育放在首位。
赫尔巴特(德国)在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誉为第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学,它标志着教育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明确指出“教育学作为一种学科,是以实践哲学与心理学为基础的„„”他提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规定了教学的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步骤,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教材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的教育“三个中心”的特点。(传统派)
杜威(美国)的实用主义理论代表著为1916年出版的《民本主义与教育》,他提出了一系列以实用主义为哲学为指导,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为基础,以活动为主要手段的教育观念,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是经验的改造和改组,“学校即社会”。他认为引导学生发现趔真理的方法包含两个因素:一个是智慧,一个是探究。
凯洛夫在19369年主编的《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对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和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的,证明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它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
现代科学技术极大的拓宽了教育的空间,影响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质量;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教育具有科学研究功能;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学校文化的特征: 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深层结构,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校风是学校精神文化最重要的内容,是一所学校风气的总称,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学生文化的成因: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同伴群体的影响;师生的交互作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社区的影响。
学生文化的特征: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个人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的整体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积极的变化过程。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内发论(孟子、柏拉图、弗洛伊德、格塞尔);外烁论(荀子、洛克、华生);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因素、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
遗传的意义: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成熟的标志:生理上具有生殖能力、心理上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成熟与教学的效果是契合的。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人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和各个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 教育对人的潜力的发掘; 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 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发展。
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在身体发展方面,初中阶段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青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和意义; 在认知方面,初中阶段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情感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在自我教育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
第四章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狭义):国家对教育培养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是教育活动和归宿,教育目的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它的作用有:导向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国家的教育目的:国家的总的教育目的,是关于整个国家教育体系,特别是各类各级教育体系要把教育对象培养成什么样的的人的设想和规定。它一般以成文的形式表现,通常是从哲学的高度提出的,因而很难测量。学校的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通常称为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教育者提出来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来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的培养目标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和要求。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不能相互取代。目的与目标不同,我们能够测量目标,但不能测量目的。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培养现代人的品质;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也是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相统一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如何理解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的特征、是一种人格的特征、也是一种精神的状态。为什么说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在于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教育是以教学内容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记忆和再现为基本学习目标,它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性,强调的是对过去知识的记忆,因此,传统教育把掌握知识作为学习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也不可能得到实现。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速度急剧加快,改变着以知识积累为目的的学习过程,知识的学习成为手段,成为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获得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应有的发展。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学生身心发展的可能性各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维护青少年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其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原则,无歧视原则。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专业工作,是区别于其它职业的根本标志。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了解所教学科相关的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特点: 民主平等;爱生尊师;教学相长。第六章 课程
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论侧重研究“教什么”、教学论侧重研究“如何教” 课程的表现形式: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业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他把课程解释为教育内容的系统组成。、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根据课程的组织核心,可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社会、知识、儿童。
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
义务教育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教学计划的构成: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安排、考试考察制度、实施要求
教学大纲: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教科书的作用:学生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确定本学科的主要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实验活动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对各教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做出统筹安排。课程实施: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实施的过程:安排课程表;分析教学任务;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规划教学单元和棵;组织教学活动;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CIPP评价模式
第七章 教学(上)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学的一般任务: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过程: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能动性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教学原则: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要求: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教学手段;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贯彻启发性性原则的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动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要求: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的教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要求: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和实验法。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讲演。
第八章 教学(下)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课的结构: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课的基本组成部分: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一堂好课的标准: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气氛热烈
教学组织形式: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不利于因材施教。
第九章:德育
德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教育者施加系统的教育影响,以培养和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过程的规律:
学生的知情行意统一发展的规律——作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注意知与行的统一和德育过程的多种开端性
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注意教育影响的一致性,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规律,这一规律特点,向学生提出适当的教育要求促进他们思想内部斗争,将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内在品德发展的需要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德育的途径:政治课与其它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
道德教育的方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情感陶冶法、表扬鼓励与批评处分
德育的模式:
认知模式——道德认知发展;体谅模式——道德情感培养;社会模仿模式——道德行为的形成。
第十章 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班集体的基本特征: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如何形成班集体:制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主任的领导方式: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 班主任如何管理班级: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