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与智慧(2004浙江湖州中考语文课内阅读)

时间:2019-05-15 01:50: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问与智慧(2004浙江湖州中考语文课内阅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问与智慧(2004浙江湖州中考语文课内阅读)》。

第一篇:学问与智慧(2004浙江湖州中考语文课内阅读)

学问与智慧

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而智慧却是陶冶原料的熔炉。学问好比是铁,而智慧是炼钢的电火。

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有许多人从事研究工作,搜集了很多材料,但往往石乞石乞(ku)穷年,找不到问题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的结果,纵有结果,亦无关宏旨,这便是由于没有智慧。而有智慧的人则不然,他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也能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其问题虽小,但映射的范围却往往很大。譬如孟德尔研究豌豆的杂交,居然悟出遗传的定律,奠定了遗传学和优生学的基础。

学问固然离不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有学问的人,虽然不一定就有智慧,正如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有很深的学问一样,但是智慧却必须以学问为基础,才靠得住。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它好象肥皂泡一样,尽管可以五光十色,但是一触就破。惟有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才不是浮光掠影,而是像探照灯一样,可以透过云层,照射寥廓天空。惟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它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样,一串串不断地从水底往上涌。也惟有这种有根底的智慧,才是靠得住,最为精深,最可宝贵。

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13.结合全文来看,作者论述的观点是什么?(2分)

14.仔细阅读第二段,说说该段运用了那些论证方法?(2分)

15.第三段中划线的词语“肥皂泡”“探照灯”在文中所表达的意思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3.(2分)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意思对即可)14.(2分)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讲道理和摆事实)

15.(4分)肥皂泡:形容没有学问的智慧肤浅,瞬起瞬灭,一触即破。(2分 意思对即可)探照灯:形容从学问中产生的智慧有深度,有广度。(2分 意思对即可)(2004年浙江湖州中考试题)

第二篇:学问与智慧(2003江苏连云港中考语文课内阅读)

学问与智慧

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书。我们可以把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智慧的,一类是无智慧的。有智慧的书,是每字每句,都如珠玉似的晶莹,斧凿般的犀锐,可以启发人的心灵,开辟人的思想,有时可以引申成一篇论文,或成一本专书。这就是英文中所谓“灿烂的书”(brilliant book)。无智慧的书,往往材料堆积得和蚁邱一样,议论虽多,见解毫无。纵然可以从他得报导,却不可以从他得启示,在著者是“博而寡约”,在读者是“劳而无功”。这就是英文中所谓“晦涩的书”(dull book)。然而这类的书多极其了,读者要不浪费时间,就不能不精为选择。须知著书固要智慧,读书也要智慧。“读书得间”,就是智慧的表现。“鞭辟入里”、“豁然开朗”,都不是容易的事。若是像讽高头讲章的读法,则虽“读破五车”,有何用处?

13.语段中作者认为“须知著书固要智慧,读书也要智慧。”请结合上下文简要概括什么是“著书的智慧”,什么是“读书的智慧”。(2分)

著书的智慧是指:

读书的智慧是指:

14.简要阐述这段文字中作者的观点。(2分)

15.作者认为读书“若是像讽高头讲章的读法,则虽‘读破五车’”也是没有用处的,这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观点是否矛盾?为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3、著书的智慧是指要使所著的书不但有知识,而且思想敏锐,能启发人的心灵,开辟人的思想;读书的智慧是指善于选择,能融会贯通,不但获得新知识,更能有所发现。

14、著书、读书要有智慧。

15、只要观点清楚,言之有理、有据就得分。(2003年江苏连云港中考试题)

第三篇:2014浙江湖州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试题与答案

2014浙江湖州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试题与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8题。(8分)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节选自九年级上册《隆中对》)

16.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谓先主曰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B.将军宜枉驾顾之元芳入门不顾 ..

D.将军岂愿见之乎辍耕之垄上 ..

【答案】C评分标准:3分。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答案】(诸葛亮)经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对此当时没有人认同。

评分标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8.为什么徐庶的推荐能引发刘备三顾茅庐之举?细读上面三段文字,用自己的话作答。(答出两点即可)(3分)

【答案】.①刘备处境危急,急需贤人相助;②诸葛亮是“卧龙”(可与管仲、乐毅比肩的贤人);③刘备器重、信任徐庶。

评分标准:共3分。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C.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第四篇:学问与智慧

学问与智慧(全文)

学问(learning)与智慧(wisadom),有显然的区别。学问是知识的聚集(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而智慧却是陶冶原料的熔炉。学问好比是铁,而智慧是炼钢的电火。学问是寸积铢累而来的,常是各有疆域独自为政的。它可吸收人生的兴趣,但是它本身却是人生的工具。智慧是一种透视,一种反想,一种远瞻;它是人生含蕴的一种放射性;它是从人生深处发出来的,同时它可以烛照人生的前途。

有人以为学问就是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世界上有不少学问渊博的人,可是食古不化,食今亦不化,不知融会贯通,举一不能反三,终身都跳不出书本的圈子,实在说不上智慧二字。这种人西洋便叫做“有学问的笨伯”(a learned-fool),在中国便可称为“两脚书橱”或“冬烘先生”。反过来说,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有一种人,读书虽然不多,但他对于人情事理,都很通达,凭借经验,运用心得,这样的人,你能说他没有智慧吗?

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有许多人从事研究工作,搜集了很多材料,但往往穷年,找不到问题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的结果,纵有结果,亦复无关宏旨——这便是由于没有智慧。而有智慧的人则不然,他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也能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其问题虽小,而其映射的范围,却往往甚大。譬如孟德尔(Mendel)研究豆子的交配,居然悟出遗传的定律,奠下了遗传学和优生学的基础,就是一个例子。再说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在达尔文以前,何曾没有富于学问的生物学家,看见过海边的蚌壳、山中的化石、类人的猩猿、初民的种族?何以不能发现物竞天择、最适者存的天演公例?等达尔文发现以后,赫胥黎慨然叹曰:“这个道理,傻子都应该知道,为什么我以前不知道?”当代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人称他为牛顿后第一人,他的相对论是科学上一个稀有的创获,但是他自己却对人说:“我的发明其实很简单,只是你们看不见罢了!”他能看见别人所看不见的,便是他的智慧过人之处。

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书。我们可以把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智慧的,一类是无智慧的。有智慧的书,是每字每句,都如珠玉似的晶莹,斧凿般的犀锐,可以启发人的心灵,开辟人的思想,有时可以引申成一篇论文,或成一本专书。这就是英文中所谓“灿烂的书”(brilliant book)。无智慧的书,往往材料堆积得和蚁丘一样,议论虽多,见解毫无。纵然可以从他得报导,却不可以从他得启示,在著者是“博而寡约”,在读者是“劳而无功”。这就是英文中所谓“晦塞的书”(dull book)。然而这类的书多极了,读者要不浪费时间,就不能不精为选择。须知著书固要智慧,读书也要智慧。

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有学问的人,虽然不一定就有智慧,正和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有很深的学问一样,但是智慧却必须以学问做基础,才靠得住。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他好像肥皂泡一样,尽管可以五光十色,但是一触即破。惟有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才不是浮光,而是探照灯,可以透过云层,照射到青空的境地。惟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地从水底上涌。也惟有这种有根底的智慧,才最靠得住,最为精澈,最可宝贵。

若把学问譬做建筑材料,那智慧便是建筑师的匠心。有木、有石,甚至有水泥钢骨,决不能成为房子;就是懂得材料力学、结构原理,也只可以造成普通的房子,而决不能造成庄严壮丽的罗马圣彼得(St.Peter’s)或巴黎圣母(Notre Dame)教堂。这种绝代的美术作品,是要靠艺术家的匠心的。但是材料愈能应手,匠心愈能发挥;构造的原理愈进步,艺术家愈能推陈出新。材料与技术对于作风的影响,整个美术史,尤其建筑史,都可以证明。所以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第五篇:学问与智慧

学问与智慧 罗家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

2、学习对比论证与举例论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中体会隽美的语言并注意语言积累;

2、在交流讨论中明确本文主旨、论证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教学重点;

1、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

2、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

3、优美语言的积累。教学难点:

1、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

2、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来论证中心论点。

3、品评优美的语言,并注意语言积累。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 纸上谈兵(只有学问,没有智慧) 庖丁解牛(只有智慧,没有学问)

 周总理答美国记者“派克”钢笔的故事(既有学问,又有智慧)

(请你探究上述故事中三个主人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学习目标:

1、初步感知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

2、理清学问与智慧两者之间的关系;

3、学习文章中运用的多种论证方法;

4、语言积累。

三、作者简介:

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浙江绍兴人。著名教育家,历史学家。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后赴欧美留学。1919年成为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五四运动宣言是他所写。1920年被派赴美,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接着又到伦敦大学、柏林大学、巴黎大学的研究院,在四国五校研读7年,专治历史与哲学。1926年回国以一介书生投笔从戎参加北伐军。1928年8月,清华学校改为国立清华大学,31岁的罗家伦出任首任校长。1932—1941年担任中央大学校长。1969年12月25日他病逝台北,享年73岁。

四、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画出每段的中心句,找出表明学问和智慧之间关系的句子。

(1)讨论并归纳:

第1段: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

第2段:有人认为学问就是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何问曾都来有智慧。第3段: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第4段: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书。第5段: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第6段: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2)表明学问和智慧之间关系的句子: 学问和智慧有显然的区别

有人认为学问就是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

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学问和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

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2、检查自学情况: 读准字音,看清笔画:

陶冶 寸积铢累 大窾 矻矻穷年 探骊得珠 犀锐

3、学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明确:全文共六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区别; 第二部分(4-6):论述学问与智慧的联系。

五、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文章的标题是“学问与智慧”,是个并列短语,是全文的中心论题。中心论点在文末:“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同时也是文章的结论。

六、深入分析:

1、研读文章的第一部分。

(1)读文章的第一节,理解文章是怎样来阐明学问与智慧的。

明确:作者作了一系列的精彩的比喻。这些比喻贴切,是因为对学问与智慧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准确。

(2)在同一个人的身上,如果只有学问而没有智慧,会怎么样?相反如果没有智慧只有学问又是怎么样?如果同时具备学问与智慧呢? 明确:第一种则是“有学问的笨伯”或“两脚书橱”“冬烘先生”;第二种情况则可能不见得有很好的学问或者是对于人情事理,都很通达,凭借经验,运用心得。第三种则是既有学问又有智慧的人,他们对人情和事理都有独特的见解,对于学问有自己的独见。只有同时兼备了这两种的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智者或学问家。

(3)在论述第二个方面的问题时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明确:既采用了对比论证,又引用了《庄子·苞丁解牛》的例子来进行论证。可见比喻是生动而又贴切的,例证是形象而又典型的。

2、研读第二部分:

(1)学生快速地阅读第二部分的内容,明确每段文字所讲述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论述学问不能离开智慧。

第四节:论述世间不仅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有缺乏智慧的书。第五节:论述智慧也离不开学问。

第六节:论述学问和智慧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关系。

(2)阅读第三节与第五节,比较这两段的论证方法有何不同之处?

明确:第三节论述学问离不开智慧,运用了对比和举例论证的方法。先将没有智慧的人研究学问和有智慧的人研究学问,取得的效果大不一样,做对比论证;然后列举了孟德尔、达尔文等因有智慧研究取得巨大成就的例证。对比鲜明,例证典型,有很强的说服力量。

第五节论述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将无学问的智慧比喻成“肥皂泡”,尽管外表五光十色,但瞬起瞬灭。将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比喻成“探照灯”,有很强的穿透力;比喻成“珍珠泉的泉水”,因为这是“有根底的智慧,才是最靠得住的,最为清澈,最为宝贵。”这些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贴切,因为它揭示了智慧与学问之间本质的联系。(3)第四节重在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明确: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来说明著书、读书要有智慧。(4)第六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在篇末指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同时也作为这篇文章的结论。结束语用“不但„„而且„„”句式对全文进行了归纳总结,使全文脉络更加清楚,结构更加紧凑,形成一气呵成、不可辩驳的雄辩气势。

七、请从文章中找出运用比喻论证的句子,品读这些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论证目的.

• 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而智慧却是陶冶原料的熔炉。

学问好比是铁,而智慧是炼钢的电火。

惟有从学问中产生的智慧,才不是浮光,而是探照灯,可以透过云层,照射到青空的境地。

他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从水底上涌。•

若把学问譬作建筑材料,那智慧便是建筑师的匠心。

八、总结归纳全文。

这篇文章分析了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指出学问固然离不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学问与智慧相辅为用,缺一不可,进而提出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量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九、当堂训练:(见课件)

十、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

2、同学们,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说过:“掌握知识对一个人来说是不够的,应当善于使知识灵活运用,而在我们的身边存在这样一种人:平时考试独占鳌头,碰到实际问题却一筹莫展,束手无策。请结合你学的这篇文章,用你的论述让他转变观念,努力成为一个“高分高能”的人。要求:观点要有针对性,说理要有条理性,恰当运用文中的语句。

十一、板书设计:

学问与智慧

罗家伦 板书(区别)[来源:学|科|网] 学问 智慧

原料 熔炉

工具 透视、反想、远瞻

(有)(无)——有学问的笨伯

(无)(有)——不见得有很好的学问;能通达事理人情

下载学问与智慧(2004浙江湖州中考语文课内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问与智慧(2004浙江湖州中考语文课内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九年级语文 学问与智慧习题

    《学问和智慧》导学案 【学习目的】 1. 准确读写生字生词,理解并运用本课的重要词语。2. 理解作者阐述的学习观。 【学习过程】 一. 简介 1. 课文 《学问和智慧》针对把“知......

    学问与智慧教案

    《学问与智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了解作者观点,把握学问与智慧的关系,学会在学习中以智慧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2、反复诵读,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

    2014浙江湖州中考课外文言文译文

    2014浙江湖州中考课外文言文译文 【甲】晋魏郡亢阳,农夫祷于龙洞,得雨,将祭谢之。孙登见曰:“此病龙,雨安能苏禾稼乎?如弗信,请嗅之。”水果腥秽。龙时背生大痘,闻登言,变为一翁,求治,......

    《学问与智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了解作者观点,把握学问与智慧的关系,学会在学习中以智慧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 学问。 3、品味作者智慧典雅、丰富多彩的语言,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智慧与学问[推荐5篇]

    《智慧与学问》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初步感知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 2.理清学问与智慧两者之间的关系; 3.学习文章中运用的多种论证方法; 4.语言积累;总结归纳全文。 课前预习: 相关......

    学问与智慧导学案

    NO.《学问与智慧》导学案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课标要求】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学问与智慧》阅读答案

    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学问与智慧》阅读答案,快来看看吧!学问与智慧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而智慧......

    学问与智慧 教学反思★

    《学问与智慧》教学反思 上完《学问与智慧》,我小结如下: 第一,学生接受了议论文学习,起码没那么反感了,从第二遍读书后能提出一系列问题可以看出他们认真读书了。 第二,学生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