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10《通俗的浪潮》
湘版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模块
3.10《通俗的浪潮》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了解大众文化与美术之间的关系,对大众文化如何进入、影响美术有一定认识,对美术的“雅”、“俗”之分有自己的判断。※教学内容
大众文化中所涵盖的美术作品;中国传统社会几种比较重要的大众美术门类;大众文化对现代艺术的影响;如何看待艺术中的“雅”、“俗”。※课时安排
1课时。※课前准备
教师:教材,多媒体及相关图片资料。
学生:教材。※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前一课学了中国民间美术的一些知识,现在再看一幅年画:《闹龙舟》。虽然都是年画,但它跟《门神》有没有区别?(门神是传统的母题,其形式和风格基本上是固定的,很少变化;《闹龙舟》反映的是当时社会的时尚事物,可以看到一些衣着入时的人在岸边观看赛龙舟活动。)
点出本课主题。本课涉及的一些作品也带有年画的性质,因为流行很广;但不是那些完全传统的民间美术。也就是说,本课探讨的是美术如何吸收通俗艺术、民间艺术的成分,或者说后者对前者的影响。
二、图片欣赏及讲解
1.观赏讨论《金陵十二钗仕女图册·林黛玉》和《西厢记·窥柬》。两幅画上有哪些民间或大众文化的因素?
(教师提示:费丹旭和陈洪绶都是有名的画家,但都创作版画插图。大众 湘版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模块
文化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它们是流行很广的戏曲、小说的插图;印刷出版,广泛传播;采用比较工致的线条,这是文人画家不屑于用、认为“匠气”的手法;人物形象都是纤弱的女性,这是当时普遍流行的审美趣味,等等。)
2.《月份牌香烟广告女郎》。内容、形式、技法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示:这种月份牌不是“正经”的美术作品,而是随商品附送的,和现在商店附送的商品广告完全一样。这幅画用擦笔水彩法画成,完全是一种西方的技法;因此人物比例结构都很准确,肌肤和衣服也有逼真的质感;画的是一位从服饰到发型都很时髦的女郎,相当于现在的时装模特;它没有崇高的目的,仅仅是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虽然当时的文人认为这样的作品“俗气”,“格调不高”,但很受老百姓欢迎。)
三、分组讨论
第一组:《牧女游乐园酒吧》、《红磨坊街的舞会》、《女舞者持花谢幕》;
第二组:《招贴画》(劳特累克)、《莎乐美》插图;
第三组:《36幅艾塞尔·斯卡尔夫人》、《马尔奎特大学壁画》。
比较分析:它们跟普通人的生活或审美趣味有什么关系?可以列表说明。
小组形成意见,然后相互交流。
(教师提示:或者是主题和内容本来就是普通人的生活;或者采用一般人在生活中所接触的媒介,如书籍插图、街头海报;或者是置于公共场所等。)
四、引申思考
1.“雅”和“俗”之间是什么关系?
2.完成第88页“思考与交流”。
五、实践与交流
完成“活动建议”一和二。
六、总结
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简要总结。
第二篇:通俗的浪潮教案
第10课通俗的浪潮
说课人:郭璐萍 教学目标:
1、理解:“大众文化”的内涵、特点以及与美术创作的关系;
2、了解大众文化影响美术创作的一些主要途径和方式;
3、学生理解和分析美术作品中的大众文化因素,对美术的“雅”、“俗”有初步认识。教学重点:
正确并准确理解“大众文化”这一概念及其对美术的影响。
教学难点:
对美术作品的“雅”、“俗”有一个简单初步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观赏讨论《金陵十二钗仕女图册·林黛玉》和《西厢记·窥柬》。两幅画上有哪些民间或大众文化的因素?(教师提示:费丹旭和陈洪绶都是有名的画家,都创作版画插图。)
大众文化的因素主要表现在:
a、它们是流行很广的戏曲、小说的插图;
b、印刷出版,广泛传播;
c、采用比较工致的线条,这是文人画家不屑于用、认为“匠气”的手法;
d、人物形象都是纤弱的女性,这是当时普遍流行的审美趣味。
大众文化的特点:
a、商品性;b、通俗性:c、流行性;d、娱乐性;e、大众传媒的依赖性。简单介绍画中故事情节:西厢记·窥柬(明代)陈洪绶明代晚期,中国古代版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繁盛时期,这与大批文人画家参与到版画创作中来是不无关系的,陈洪绶就是其中之一。其中“窥柬”一幅尤为精彩。画莺莺立于屏风前,正偷偷地读着张生给她的情书,那种紧张而兴奋的神态被刻画得淋漓尽致。红娘从屏风后探出身来观看这一情景,她手指放在唇下,好奇地望着她的小姐,其调皮的表情活灵活现。背景中四扇豪华屏风的绘制也别具匠心。第一幅是秋景,画一鸟独栖,暗喻莺莺与张生相识前两人天各一方;第二幅是冬景,画雪里芭蕉,表现莺莺和张生相识后却不能相见的相思之苦;第三幅是春景,画梅树上二鸟对语,借喻二人恋爱幽会时喜上眉梢的心情;第四幅是夏景,画荷塘中双蝶飞舞,寓张生考中进士后和莺莺结婚。画面暗合《西厢记》中有情人终成眷属的题旨。
2、观赏影片和图片:观看两次相隔30年的春晚表演和两张不同时期的唱片封面,说说短短数十年怎么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你是怎么看待这一现象的。
原因有很多,我想到的有以下两点:
1、大众的审美观,随着社会的发展,时刻都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2、经济、科技的发展刺激了美术的发展,如:计算机的出现,照相机的进步,以及出图
软件的开发。
通过这问题引出今天的课题“通俗的浪潮”。
二、美术作品有“雅”、“俗 ”之分。
1、《烟草广告女郎》。内容、形式、技法有什么特点?美术作品有“雅”、“俗”之分,你怎么看待这件作品的?
(在《新华字典》中,对雅的解释是“正规标准”和“美好大方”。而俗呢,则为“大众习见”和“趣味不高”。)
这其实不是件“正经”的美术作品,而是随商品附送的,很现在商店卖唱片附送的明星海报是一个道理。这些画是水彩画,并使用西方的绘画技法完成的,画了个时髦的女性,形象画的很逼真;它没有崇高的目的,仅仅是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虽然当时的文人认为这样的作品“俗气”,但很受老百姓欢迎。但在当代这种海报已成为旧上海大众文化的重要标志,很有文化的特殊性,成了价值不菲的艺术品。所谓大俗即大雅。所以“雅”与“俗”在一定条件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2、电影海报(越接近大众文化,越被大多数人认同,就越容易显得“俗”气。)(电
影海报的作用,就是准确快速的传达给你电影的信息。)
老电影海报(松花江上、飘)。这组海报有什么特点?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当时的海报基本上以手绘的方式,采用西画颜料和西画造型方法完成的。)
美国商业大片海报(指环王、蝙蝠侠)。海报发展到现在,可以看出大众的审美趣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现代海报基本都属于电脑美术作品,电脑上的制作的普及代替了传统的手绘,其更具观
赏性。应大众的审美的需要,出现了有很强视觉效果的海报。)
文艺电影海报(霸王别姬、花样年华、红高粱)
(相对来说文艺片的海报更具艺术性一些。)
3、通过3组对比图片,让学生自由讨论对美术作品“雅”、“俗 ”的认识。
①《非主流》,曾经“风靡一时”的时装风格,夸张另类,但令人难以接受,甚至反感。
《小清新》,撞色搭配,而且是极具挑战的红绿搭配,却给人耳目一新,舒适清新的感觉。② 《月景》商品画,这样的画表现的很有大众讲的所谓“像”的因素。在色彩搭配上和
写实技巧上还有待提高。
《星夜》凡高,这幅画,展现了一个高度夸张变形与充满强烈震撼力的星空景象。在他的画上,那些象海浪及火焰一样翻腾起伏的图像,充满忧郁的精神和悲剧性幻觉,极具个人魅力。
③《六顺图》,商品画,技法比较糟糕,画面表现手段很平常无奇,其题材也很显俗气。《小鱼都来》齐白石,画面的题材很平俗,画家在表现这题材却一点也不俗气,直率自然,有不可言说的清旷意境,当然和他幼年的乡村生活经历分不开的。
小结:“雅”与“俗”本无固定的界定标准,且“雅”与“俗”在一定条件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所以认识“雅”、“俗 ”之分,要善于把握自己的立场做出自己的评价。
三、通俗文化带来的艺术创作灵感。
出示文革宣传画,并简单描述这段文化的特征。
(思考:假如以这段历史为背景,你可以做出怎样的美术作品?)
王广义的“大批判”系列(画家想表达什么想法?)
面对“文革”大批判文化向新消费主义文化的转变,艺术家所作出的阐释,充满了智慧、幽默和强烈的视觉吸引力。他以观念主义的方式记录了一个时代残存的英雄主义幻觉及其没落。两种文化的的碰撞制造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他对波普艺术图像风格的个人化阐释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国风格和符号。
四、练习:欣赏下面的美术作品,谈谈作品中参考了哪些大众文化的元素。
1、《亚威农少女》毕加索
主要是参考非洲土著艺术,特别是非洲面具。
2、《玛丽莲·梦露 》安迪·沃霍尔
以梦露的照片为型,用丝网印刷技术制作。
画中,画家以那位不幸的好莱坞性感影星的头像,作为画面的基本元素,一排排地重复排
立。那色彩简单、整齐单调的一个个梦露头像,反映出现代商业化社会中人们无可奈何的空虚与迷惘。
3、《盘》 汪正虹
以中国传统的盘为原形,用玻璃钢制作,放大了数倍后做成雕塑。盘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展现给世人。且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
4、《赤色的威胁 》曾岳以中国古代地震仪为型,以当代 “中国威胁论”的言论为主题,作者通过一种非常巧妙、幽默的艺术语言,展现给大家。
5、《牧女游乐园酒吧》、《红磨坊街的舞会》、《女舞者持花谢幕》
印象派画家马奈、雷诺阿和德加则是受到大众文化影响的著名画家。《牧女游乐园酒吧》是马奈的最后一件杰作,画中的酒吧是画家、也是当时的中产阶级最常光顾的消费场所。《红磨坊街的舞会》描绘的也是一种大众化的流行娱乐活动。具有大众文化特征的酒吧和露天舞会成为艺术主题进入画面,说明了大众文化对这些敏感艺术家的影响。劳特雷克是后印象派画家,他也为舞会、表演节目等绘制招贴画,唯美主义画家比亚兹莱则投身于绘制文学著作的插图,虽然他们的作品都是艺术经典,但也是19世纪末欧洲大众文化的体现。以上几位法国、英国画家都是日本浮世绘的爱好者,而浮世绘也是为大众设计、描绘的。
五、总结
“雅”与“俗”是艺术品评中常用的标准。大众文化常被归入“俗”的一类。但大众文
化的诸多元素又频频出现在现代艺术经典之中,反过来被当作“高深”的精英艺术。因此我们在欣赏这些作品的时候要尝试去找出大众文化的因素,并去分析那些艺术家运用大众文化的方式,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我们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进而发现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
第三篇:《通俗的浪潮》教学设计
《通俗的浪潮》教学设计
浙江宁波奉化市江口中学 周鸿 ***
一、使用教材
湘版高中《美术鉴赏》
二、教学课题
第三单元第十课《通俗的浪潮》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学情分析
大众文化是每个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中学生也许比成年人更多的接触大众文化的产品。基于《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发展”,本课教学设计通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大众美术来考察美术与社会的关系。
高中学生比初中学生具有细致的观察能力和深刻的理性分析能力,他们已经不会满足于平面化的粗浅的视觉欣赏,更多的追求一种立体化的纵深探讨。根据学生的这种学习心理,本课教学采取“走进生活、逐层引导、步步加深”的策略,引导学生对大众文化中雅俗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从而帮助学生明辨雅俗,培养高雅的审美情操。
五、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
本课选自湘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十课《通俗的浪潮》。这一课是继《各异的风土人情》之后,对美术与社会关系的又一次深刻探讨。本课是有关大众美术作品的欣赏教学,使学生了解社会环境孕育下的各种大众美术,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与此同时,以“锻造学生审美、提升学生品味、净化学生心灵”为核心思想,引导学生认识高雅艺术才是社会主流时代呼唤。总之,在学生认识大众美术的同时,给学生一双慧眼,明辨雅俗,自觉增强学生文化审美的能力。
六、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大众文化,大众美术(通俗美术)。
2、经济、科技发展与美术作品之间的关系。
3、让学生对美术作品中的“雅”、“俗”、之分形成自己的判断,形成雅俗共赏的理念。
4、让学生加深对大众文化所催生的新的美术观念理解。
七、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大众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经济、科技发展与美术作品的关系。
难点:引导学生认识艺术作品的“雅”、“俗”;理解“大众美术”与“高雅美术”。
八、教学策略和手段
本节课的基本设计思路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自主探究知识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尝试欲,并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借助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使教学在一种更为平等、民主,合作的环境下进行,真正体现教学相长。
九、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材、多媒体辅助课件、颜料、画笔。T恤等。学生准备:教材。
十、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教师出示网页,解读网页内容。(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进入角色,把他们带进教学活动中来,为下面的教学活动做铺垫)
2、出示韩国美少女组合。设问:美不美?美,美在那里?请学生具体说说。
3、教师归纳:像这样符合大部分人审美情趣的现象叫大众审美
4、出示非洲美女。设问:美不美?
5、出示中国美女和非洲美女对比
。教师归纳:大众审美受到地区文化的影响。解读什么是大众文化。导出课题:通俗的浪潮
(二)、课堂新授: A:大众文化与美术表现形式
1、通过连环画引出像这种反映大众心理要求,为大众创作的美术形式我们称他为“大众美术”。
2、教师例举其他的几种大众美术的表现形式后请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那些也是大众美术。(设计意图:从连环画,海报,广告等身边常见的事物入手,使学生认识传统大众美术,并了解传统大众美术与社会的关系,从而使学生自觉加强对大众文化识。)
3、出示月份牌年画,让学生了解20世纪初典型的大众美术代表之一。(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中国20世纪初当时另一种重要的大众美术——月份牌。)
4、学生比较月份牌年画跟现代商业广告有何区别。
5、教师归纳:经济、科技的发展刺激了美术的发展。
B: 大众美术与高雅美术的区别
1、出示《西厢记》插画,学生欣赏。设问:画了些什么?人物的表情怎么样?教师归纳:以形传神,这是中国传统审美的最高境界。当时一些著名的人文画家广泛的参与大众美术的创作,促使在艺术形式上优雅化。通俗和高雅的交融,两者都得到了发展。
2、出示商代饮酒器皿“爵”。青铜器从商—春秋的逐渐普及。教师归纳:原本的喝酒实用功能退到了次要地位,审美功能得到了加强,“爵”不但成了高雅的艺术品,还是珍贵的文物。
3、得出雅和俗的观念和变化。(雅和俗的变化其实是都是人们观念的变化)C: 新的美术观念
1、出示安迪的作品。
2、生活中图片解释波普艺术的特点。
3、出示村上隆的作品。
(设计意图:引用的图片都我们身边的事物,学生更感兴趣,波普艺术和后波普艺术使艺术彻底生活化,大众化)
(三)、画龙点睛,提升内涵,知识拓展
1、学生在T恤上设计带有大众文化元素的图案,借鉴波普风格。
2、作品展示,并说说设计的目的和理由等。
3、教师小结:安迪说过这样一句画:给你10分钟,人人都是艺术家,课后你可以把你的想法转化为美术作品,上传到你的微博,或是QQ空间,说不定你就是下一个安迪.沃霍尔。
十一、教学课后反思
“面对学生的生活和发展”,寻找生活体验,使学生对大众美术产生共鸣。教学导入,利用网页的一个新闻,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欣赏连环画、热门电影海报、身边的事物等等,焕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在引导学生思考艺术作品中的雅俗问题时,又煞费苦心的引用了月份牌年画、现代商业广告,”爵”等更加充实了学生的视觉需要,再一次使课堂的学习气氛点燃。在这种沸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思维被教师无形的打开了。作为教师,我们要想方设法的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努力创设求知情境,让学生产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学生的学习才能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猎取知识。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让美术更生活化,也许可以更好的启发他们的学习。
十二、教学流程图
教学导入
大众文化与美术表现形式
大众美术与高雅美术的区别 新的美术观念 提升内涵、知识拓展
此课在2011年宁波市高中美术优质课中荣获一等奖,教学设计中插入的图片略有筛选。
第四篇:浪潮
本片改编自发生在美国的真实事件(1967年4月,加州帕洛阿尔托市库柏莱高中的历史老师罗恩?琼斯为了让学生们亲身体会到纳粹极权运动的恐怖,他大胆的设计了一个实验,让学生们模仿纳粹党徒,在班里发起了一个微型的极权运动,没想到几天之后,就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其中,大家逐渐陷入一种难以自拔的极权狂热中,琼斯的班级简直成了一个微型的纳粹“飞地”,直到最后琼斯给学生们播放记录纳粹暴行的图片,惊愕的学生们才戛然而止。)此片荣获2008年德国电影杰出剧情片和最佳男配角奖(Frederick Lau)编剧:Dennis Gansel/Peter Thorwarth/Todd Strasser导演:Dennis Gansel主演:Jürgen Vogel/Jennifer Ulrich/Max Riemelt/Jennifer Ulrich/Christiane Paul制片国家/地区:德国 情节简介:
赖纳.文格尔(Jürgen Vogel饰)是德国某所高中的老师,主讲“独裁统治”课程。
文格尔别出心裁提出假想“独裁”的实验。在为期一周的实验中,文格尔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学生们对他要绝对服从。从最初的玩乐心态,这些青年男女渐渐沉湎这个名为“浪潮”的组织中,他们体会到集体和纪律的重要性,却在不知不觉中滑向了“独裁”与“纳粹”的深渊„
二、关于企业文化的组建联想
一个中小企业的建立,都是由最早的几个创始人组成,以某个经营理念为主要前提发展起来,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以某个大股东的价值观为核心文化,形成企业文化的萌芽,早期的集权主义,决策“一言堂”是普遍的现象,如同电影中的文格尔老师,权威式的管理,通过问候手势、统一服装、标志等塑造凝聚班级,形成“浪潮”文化,通过“领导魅力--追随者--灌输理念--追随者传播理念--”发展下线“"的形式将企业文化传播、拓展,使得团队成员迅速强大(一般企业发展的前提是营运盈利,后面再讨论与传销的区别)。
企业发展,人员流动是正常的,正如电影里面某些同学一开始排斥,后来回归,或者一开始融入”浪潮“文化,成为核心,后来选择退出等行为,一个群体下的成员,文化统一性越高,凝聚力越强,正如电影所展示的种种群体活动。
如果你细心地观看电影,你会发现,其实文格尔在里面只是作为一个团队建立者,”浪潮“文化的标杆形象,但是他并没有参与”浪潮“文化建设过程的种种活动,更没有作引导,这就是为什么他对”浪潮“完全失控的原因,他自己所要建立的”浪潮“和”浪潮“成员所建立的团队文化完全不在同一个频道上。在整个”浪潮“文化形成的过程中,他所提供的是”服饰、标语、标志“这些外在的形态,”浪潮“文化的核心理念并没有形成,也没有很好的灌输”浪潮“理念,导致”浪潮“成员都不知道自己追随的是什么,传播的是什么,只是觉得团结、有安全感,各取所需,那些”下线“成员只知道酷,其他得不得而知。由此,我联系到为什么有些企业员工不知道自己公司的企业文化是什么,原因不外乎是:
1、管理层不知道自己的企业文化是什么;
2、对中层文化理念灌输不够;
3、中层未能很好传承企业文化;
4、管理层只参与形态建设,未能深入”文化“建设,有形无神;
5、管理层与员工对企业文化的理解是2个频道,南辕北辙;
6、管理层未参与指导发展中的企业文化建设,与员工距离甚远。以上原因都会导致公司凝聚力低、员工难管理、员工形成群文化、文化有形无神等现象。
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怎么做呢?其实个人并没有相关的经验,不过不难看出文化建设的几个关键点:寻找核心理念、管理层(老板)参与”神“建、文化传承工作。说得貌似简单,做起来非常难,最近也在头痛这个问题,扯远了,下一个话题。
三、文化建设与传销的区别
其实传销也是一种理念的灌输,但是是利用人短时间成为富翁,投机取巧的心理,无实际产品销售,以聚人敛财为目的。而文化建设则是让在企业工作的员工灌输以某种核心理念,以企业与员工的发展为前提,相互作用,以实际工作为基础,作为公司工作、相处的思想准则,增加企业凝聚力,提高工作效率为目的,两者的思路一样,但是平台、出发点、过程不同,不可等同看待。
四、关于群体效应的联想
这个涉及到社会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范畴,我记得阿什做过一个关于遵从效应的研究,据报告说,有30%左右的被试明知道群体的选择是错的,但是还是选择改变个人的态度和选择,减少群体对其的施压,从而得到群体的接受。这就不难解释”美兵对囚犯施虐“等类似的事件了。
话说最近有个新词”裸婚“,是指不买房、不买车、不办婚礼甚至没有婚戒直接领证结婚的人们,裸婚族却备受社会各界的施压,房子代表有”家",婚礼、婚戒等代表着面子、明媒正娶等等,即使很多不想铺张浪费、一切从简的80后也不得不延续着这样浪费、透支未来的做法,毕竟结婚是2个家庭的结合,而并简单2个人结合,还要考虑双方父母接受、社会接受、人际圈接受,否则鸭梨太大了„
发现自己思维太奔逸了,一部电影居然想得这么多题外话,就此收笔吧,欢迎拍砖。
12月1日,阅读了党员文摘的一篇浪潮电影的评论:纳粹速成,只需五日,浪潮观后感
。我非常好奇怎样通过五天的时间成就一个纳粹团体?
影片中奈那老师为了使同学们深刻了解独裁主义,开始了体验游戏,五天内他们提出铿锵有力的口号,“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和“行动铸造力量”,向学生灌输集体主义,要求绝对服从,遵守纪律。游戏期间学生们尊称奈那为文尔格先生,他们精神抖擞,穿上制服,印发标志,很快凝聚成一个新的团体。这个团体被命名为“浪潮”,甚至拥有了一个标志性的问候动作:手臂从右往左,划出一个波浪状的曲线。学生们越来越投入其中,以团体为核心活动,享受团体成员高人一等的心态,他们发传单,印贴纸,拉拢新的成员,排斥异己,观后感
《浪潮观后感》(http://www.xiexiebang.com)。◆分享好文◆
只用五天时间,这个班就由20人变成了200人,所有成员都狂热的投入到了这场运动,形势越发不可控制。最后,奈那在学校大礼堂召开了一次大会,发表了极具煽动性的演讲,学生们兴奋欢呼,甚至叫嚣着严惩叛徒。冷静下来后,学生们面面相觑,羞愧不已,没想到自己这么轻易就被操纵了。
影片给我震撼最深的有两个场面,一是这个团体仅用五天的时间就席卷全校,甚至向全城蔓延;二是这个团体在水球比赛时显现出巨大的力量。
对此,我有几点感想:
1、学生的思想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易受外部环境影响。
2、集团归属感、社会需要感、自身成就感是保持心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3、国家控制非法集会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手段。
12月1日,阅读了党员文摘的一篇浪潮电影的评论:纳粹速成,只需五日,浪潮观后感
。我非常好奇怎样通过五天的时间成就一个纳粹团体?
影片中奈那老师为了使同学们深刻了解独裁主义,开始了体验游戏,五天内他们提出铿锵有力的口号,“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和“行动铸造力量”,向学生灌输集体主义,要求绝对服从,遵守纪律。游戏期间学生们尊称奈那为文尔格先生,他们精神抖擞,穿上制服,印发标志,很快凝聚成一个新的团体。这个团体被命名为“浪潮”,甚至拥有了一个标志性的问候动作:手臂从右往左,划出一个波浪状的曲线。学生们越来越投入其中,以团体为核心活动,享受团体成员高人一等的心态,他们发传单,印贴纸,拉拢新的成员,排斥异己,观后感
《浪潮观后感》(http://www.xiexiebang.com)。◆分享好文◆
只用五天时间,这个班就由20人变成了200人,所有成员都狂热的投入到了这场运动,形势越发不可控制。最后,奈那在学校大礼堂召开了一次大会,发表了极具煽动性的演讲,学生们兴奋欢呼,甚至叫嚣着严惩叛徒。冷静下来后,学生们面面相觑,羞愧不已,没想到自己这么轻易就被操纵了。
影片给我震撼最深的有两个场面,一是这个团体仅用五天的时间就席卷全校,甚至向全城蔓延;二是这个团体在水球比赛时显现出巨大的力量。
对此,我有几点感想:
1、学生的思想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易受外部环境影响。
2、集团归属感、社会需要感、自身成就感是保持心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3、国家控制非法集会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手段。
第五篇:浪潮论文
管理学课程论文
浅谈教师应如何树立必要的教育理想,避免危险的教育理想
——以电影《浪潮》事件为例
作者
班级
学号 徐国鹏 科教101 100207100
3摘要:作为人文学的教育学必须深切地关注人的现实,关注人的命运与未来,关注儿童的心灵世界,关注
教育者的欢乐与痛苦。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学,就应该倡扬一种社会的理想、人生的理想、教育的理想,应该始终飘扬着一面大写着“人”字的旗帜;任何教育无论它处于什么层次,以哪一方面为侧重点,致力于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都应是其安身立命之所,都是其根系所在,人的解放、自由、超越、完善都应是其根本性内涵。舍此,教育就不成其为教育。
关键词:浪潮教育理想价值引导
一、电影《浪潮》剧情简介
电影《浪潮》讲述了一个经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内容引人深醒。影片刚开始为我们展现了许多富有自我想法的学生,比如马尔科改话剧台词而导致大家不欢而散,又在水球比赛中为了展现自己而不顾及团队大局,错失传球机会导致失分等等。而在他们的活动周,文格尔教授无奈被安排要上一周的独裁政治的课程。文格尔决定采取课堂实践的方式,用符合独裁政治的因素来要求学生,让学生切身体验独裁政治,以此改变课堂沉闷气氛。
文格尔老师要求上课必须起立回答问题,经过允许才讲话,严格遵守组织纪律开始了。接下来的几天,文格尔带领大家做统一踏步来体验集体的力量,更多的人感到有趣而加入,有人提议穿统一制服,白衬衣加牛仔裤,以便更好体现集体精神。大家为集体起名为“浪潮”,设计标志,“浪潮”开始行动,到处贴发图标,在汽车,橱窗,建筑物上漆喷图标。后来又有人发明浪潮人员问候手势。随着“浪潮”增大,“浪潮”成员开始阻止其他非成员进入校园,并强迫他人作统一手势。在在第五天下午的水球比赛中,“浪潮”成员让每个进入赛场的人必须身穿白衬衣,否则禁止入场。在比赛时,“浪潮”成员为集体荣誉与对手发生暴力冲突。文格尔也与妻子因“浪潮”事件争吵,文格尔太太愤而出走。文格尔与马尔科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决定第二天在礼堂结束“浪潮”,但陷入太深的蒂姆用手枪逼迫文格尔不要结束,而开枪误杀同学,继而自杀,文格尔被警方逮捕。而“浪潮”成员用两条生命换来血的教训,深刻体会到什么是独裁。影片以同学们痛苦深思,文格尔在警车里深思结束。
二、文格尔的教育理想
从文格尔的教育方式浅析他的教育理想。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文格尔只不过是想通过
第1页
独裁形式的课堂让学生亲身体会什么是独裁,引起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最终让学生们对独裁政治有一个更深的了解。最终却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其实,文格尔的这种教育方式是非常新颖而又能让学生有参与感的,但是他忽略了很多不能不考虑的因素。他忽略了人们对集体的依赖性,也忽略了集体当中有些人的心灵的脆弱。在“浪潮”这样的集体当中,人人追求平等,没有贫贱,没有优劣,结果却导致了独裁。当我看到蒂姆对解散浪潮组织,对同学开枪后绝望地自尽,我似乎在他的眼睛里得到了这样的一个结论:绝对的平等只能导致独裁。
文格尔的这个独裁政治的课让我反思很多。作为一个教师,很显然他具有很大的教育理想。刚开始,为了使课程生动,使学生能更深刻的理解独裁政治,他开始模拟独裁上课,一切都是那样的井然有序,似乎一切都在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这似乎显示着他的教育方式及理想是正确的,然而最终不和谐因素却屡屡出现,说明他的方式存在危险性。这不得不让人警醒:到底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正确的教育?为什么文格尔的教育理想最终会导致惨案的发生?
三、浅析教育及教育理想
(一)教育的概念
首先,我们要谈谈教育,明确其内涵和概念。“教育即解放,意味着教育是探索,是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1]所以教育就是通过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引导学生丰富自己的认识,并且让学生学会尊重和信任等良好的品质。这从两个方面论述了教育的职能,一个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另一个就是让学生建立更健全的人格,从心理层次教会学生怎样做人。由此可以看出,教育应使人全面发展。电影浪潮中文格尔教授的模拟独裁课堂原本可以很好的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独裁,然而,他却未能全面估计每个人的心理认识的差异,而且当自己成为浪潮组织的引导人而被所有浪潮成员崇拜时,他自己也未能从这个浪潮深渊中跳出来,这点从他因为浪潮事件和他太太闹不和很容易看出来,结果导致“浪潮”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认识到错误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二)教育理想的概念
认识了什么是教育的概念后,谈谈教育的理想就很有必要。
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中,笔者发表了关于教育的理想与使命的看法,即“把人从相互敌视、相互防范中解放出来,从心灵之间永无宁日的战争中解放出来,从狭隘的功利和世俗的羁绊中解放出来,把人从依附、盲从和定势中解放出来,把人从习俗、传统、群体压力以及本能欲望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就是教育的使命。”[2]他还补充道“任何教育无论它处于什么层次,以哪一方面为侧重点,致力于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都应是其安身立命之所,都是其根系所在,人的解放、自由、超越、完善都应是其根本性内涵。舍此,教育就不成其为教育。”[3]由此可以认为,正确的教育理想应当是使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所以身为教师,不仅要把使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作为一种职责,更要把引领学生树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作为自己的理想与使命。这点上,电影《浪潮》中文格尔老师就未能把握好自己的正确的教育理想。虽然他注重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独裁这个知识,却不能顾忌学生的心理发展,从而偏离了教育正确的理想路线,走上了危险的教育理想道路。当学生蒂姆硬以保镖为借口登门拜访时,他就应该及时发现并好好清理学生心中的垃圾,而不应该搪塞学生出门。文格尔对“浪潮”的组织,反而使学生陷入了狂热的集体主义崇拜,脱离了社会正常发展的轨道。
有这样一段文字:“作为人文学的教育学必须深切地关注人的现实,关注人的命运与未来,关注儿童的心灵世界,关注教育者的欢乐与痛苦。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学,就应该倡扬一种社会的理想、人生的理想、教育的理想,应该始终飘扬着一面大写着‘人’字的旗帜。”
[4]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非常严重的不足就是,我们的教师很少从学生的需要、兴趣组织学习内容,很少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很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现实处境。对待学生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折射出教师的人格修养,正如一个社会怎样对待处境最为不利的群体,能够反映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高校招生制度,相对来说是最为公平的。可是,我们为了公平所付出的代价也是非常巨大的,那就是牺牲了整整一代人的自由和谐的发展。为了在高考中尽可能地得高分,不得不压抑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花成倍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自己不喜欢、不擅长的学科。结果是“全面的丰收”,导致全面的平庸。更有甚者,学习成了苦不堪言的差事;大考小考的排队分等,使学校成为造就失败者的场所,进而导致厌学和恐学,导致内心的畸变和人格的扭曲。
(三)教育理想的树立
那身为教育工作者,应当如何树立正确的必要的教育理想教育学生呢?
有学者说“说教育是一种价值引导,即是指教育是投射着、蕴含着教育者的主观意趣的引导活动;价值引导只有建立在对人类历史发展轨迹深切的了悟上,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高屋建瓴的洞察上,对‘一般的人性’和‘变化了的人性’精致细密的体认上,对学生成长的潜能和对他们充满期待的内心世界的关注和激赏上,才能真正引导人生走向光明与真实的境界。” [5]这里,笔者给了我们思考的方向。那就是要求我们自己首先要不断学习,观察和认识这个历史与社会发展的轨迹与规律,而且要从心理学方面着手,不断认识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和心理认知发展的历程和变化。其次,自己对这些因素的认识提高了,那对于教书育人无不是一种便利。我们只要根据客观规律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进行点拨式引导即
可,教师教得放心,学生学得舒心。孩子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是未来国家建设的栋梁,老师的每一个举措都应该要有身为教师的责任意识。《浪潮》就给了我们这个警醒。忽略学生的心理发展将会导致大祸,后果不堪设想。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把自己的知识水平提高到更高层次。正如一句名言,你要想倒出一杯水,那你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
树立正确的教育理想,还要避免危险的教育理想。浪潮的故事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危险的教育理想存在时很可怕的。作为老师,不能像文格尔那样,有新颖的教育想法就去实施。很多举措是要负重惨重的代价的,浪潮就是最好的警醒。又如一节历史教育课,当我们老师讲到例如文革、例如世界大战等等的历史事件时,更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而模仿浪潮这样的实验模拟上述事件就太过危险。在这里,要再次警醒我们自己危险的教育理想必须避免,避免危险的教育理想必须要有社会责任心。要对人民负责,要对国家的未来负责。然而,如果例如物理方面的小实验如果能亲身经历则会更加的印象深刻,当然,前提都是在保证人员安全及不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前提下。
参考文献:
[1] 肖川著,《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书社,2002年6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P27
[2] 肖川著,《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书社,2002年6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P29
[3] 肖川著,《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书社,2002年6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P29
[4] 肖川著,《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书社,2002年6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P10
[5] 肖川著,《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书社,2002年6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