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鸿优化设计】2014年高中语文(人教版)拓展作业 必修四 第11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间:2019-05-15 01:09: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志鸿优化设计】2014年高中语文(人教版)拓展作业 必修四 第11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志鸿优化设计】2014年高中语文(人教版)拓展作业 必修四 第11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一篇:【志鸿优化设计】2014年高中语文(人教版)拓展作业 必修四 第11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语基落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缪贤(miào)燕王(yàn)..砧板(zhēn)傲倨(jù)..B.睥睨(nì)弄臣(lòng)..斋戒(zhāi)佯狂(yáng)..C.汤镬(huò)渑池(miǎn)..盆缶(fǒu)怒叱(chì)..D.披靡(mǐ)避匿(nì)..鄙贱(bēi)刎颈(wěn)..解析:A项,“燕”应读“yān”;B项,“弄”应读“nòng”;D项,“鄙”应读“bǐ”。答案:C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愿:同意。.B.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曲:理亏。.C.固请,召有司案图 .

案:审察、察看。遇:会见,见面。D.度道里会遇之礼毕

.解析:A项,“愿”的意思是“希望”。答案:A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A项,“廷”都是名词作状语。B项中的“因”①是介词,作“经由”或“通过”讲;②是副词,作“于是”讲。C项中的“之”①是助词,译为“的”;②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中的“上”①是名词,译为“上面”;②是方位名词作状语,译为“向上”。答案:A 4.下列语句从句式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 ②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③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④设九宾于廷 ⑤会于西河外渑池 ⑥而君幸于赵王 ⑦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⑧以勇气闻于诸侯 ⑨何以知之 ⑩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A.①/②⑦/③⑥⑩/④⑤⑧/⑨ B.①②⑦/③⑥⑩/④⑤⑧/⑨ C.①②⑦/③⑩/④⑤⑥⑧/⑨ D.①/②⑦/③⑩/④⑤⑥⑧/⑨

解析:①定语后臵句;②⑦判断句;③⑥⑩被动句;④⑤⑧介词结构后臵句;⑨宾语前臵句。答案:A

二、阅读理解

5.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9题。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徒:白白地。.B.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C.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D.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

伏:趴伏。许:赞许。

完:使……完好无缺。

解析:C项“许”,答应,许可。答案:C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②拜相如为上大夫 .B.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②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C.①夫赵强而燕弱 .②不如因而厚遇之 .D.①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②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解析:A项“为”,都是动词,担任。B项“者”,①定语后臵的标志;②表疑问语气。C项“而”,①表并列;②表顺承。D项“以”,①介词,用;②连词,用来。答案:A 7.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表现蔺相如“有智谋,宜可使”的一项是()

①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②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③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 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⑤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⑥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A.①④⑥

B.③④⑤ C.①②⑥ D.②③⑤

解析:①是宦官缪贤推荐蔺相如的话;②只就这句话看,不能体现蔺相如的智谋;⑥只能体现蔺相如的“勇气”。排除这三句话即可。答案:B 8.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赵国得到和氏璧时,秦昭王遗书欲以十五城换取和氏璧。给还是不给,这是摆在赵国面前的两难问题。

B.秦派使者送信,按照外交礼节,赵应派使者回复,但满朝文武,却找不到一个可以出使秦国的人,这是蔺相如出场的背景。

C.缪贤在赵国确实没有可出使秦国的合适人选时推荐了蔺相如,可见当时赵国并不注重人才,致使国力弱小。

D.蔺相如认为,秦强赵弱,国家实力间的差距决定了和氏璧不得不给。在决定给秦国和氏璧后,又许下诺言:完璧归赵。

解析:C项“当时赵国并不注重人才,致使国力弱小”在原文中没有依据。答案:C 9.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2)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3)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解析:这三句话的翻译重点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窃”,私下里;“以为”,认为;“奈何”,怎么办。

答案:(1)我曾经犯过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国去。

(2)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慧和谋略,应该是可以出使的。(3)赵王说:“得了我的璧,不给我城邑,怎么办?”

三、积累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A.缪贤/绸缪 赦免/显赫 瑕疵/遐迩 ......B.睥睨/脾气 城邑/翌日 ....C.汤镬/矍铄 渑池/分娩 ....

傲倨/裙裾 ..

盆缶/是否 ..D.避匿/拘泥 喝叱/排斥 庸人/雇佣 ......解析:A项,分别读miào/móu,shè/hè,xiá/xiá;B项,分别读pì/pí,yì/yì,jù/jū;C项,分别读huò/jué,miǎn/miǎn,fǒu/fǒu;D项,分别读nì/nì,chì/chì,yōng/yōng。答案:D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取阳晋,拜为上卿

拜:授予官职。.B.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C.燕王私握臣手曰 .

易:交换。私:暗地里。

D.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严:严格。.解析:D项,严: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尊重。答案:D 3.下列加点的“请”有不同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②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 ③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④璧有瑕,请指示王 ⑤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

A.①②③/④⑤

B.②④⑤/①③ C.①②⑤/③④

D.①③④/②⑤

解析:②④⑤为“请允许我”;①③为“请(您)”。答案:B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全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①舍相如广成传 ②卒廷见相如 ③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④大王必欲急臣 ⑤度道里会....见之礼毕 ⑥秦御史前书曰 ⑦左右欲刃相如 ⑧秦王恐其破璧 ⑨且庸人尚羞之 .....A.①④③⑦

B.②⑤⑥⑧ C.①②⑥⑨

D.④⑤⑦⑧

解析:其中③⑤两句中的加点字不是词类活用。答案:C

四、阅读鉴赏(18分)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9题。

张耳陈馀列传 司马迁

张耳者,大梁人也。其少时,及魏公子无忌为客。张耳尝亡命游外黄。外黄富人女甚美,嫁庸奴,亡其夫,去抵父客。父客素知张耳,乃谓女曰:“必欲求贤夫,从张耳。”女听,乃卒为请决,.嫁之张耳。张耳是时脱身游,女家厚奉给张耳,张耳以故致千里客。乃宦魏为外黄令。名由此.益贤。

陈馀者,亦大梁人也,好儒术,数游赵苦陉。富人公乘氏以其女妻之,亦知陈馀非庸人也。馀年少,父事张耳,两人相与为刎颈交。.秦之灭大梁也,张耳家外黄。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秦灭魏数岁,已闻此.两人魏之名士也,购求有得张耳千金,陈馀五百金。张耳、陈馀乃变名姓,俱之陈,为里监门以.自食。里吏尝有过笞陈馀,陈馀欲起,张耳蹑之,使受笞。吏去,张耳乃引陈馀之桑下而数之.曰:“始吾与公言何如?今见小辱而欲死一吏乎?”陈馀然之。秦诏书购求两人,两人亦反用门者以令里中。

陈涉起蕲,至入陈,兵数万。张耳、陈馀上谒陈涉。涉及左右生平数闻张耳、陈馀贤,未尝见,见即大喜。陈中豪杰父老乃说陈涉曰:“将军身被坚执锐,率士卒以诛暴秦,复立楚社稷,存亡继绝,功德宜为王。且夫监临天下诸将,不为王不可,愿将军立为楚王也。”陈涉问此两人,两人对曰:“夫秦为无道,破人国家,灭人社稷,绝人后世,罢百姓之力,尽百姓之财。将军瞋目张胆,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也。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如此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则帝业成矣。今独王陈,恐天下解也。”陈涉不听,遂立为王。

(节选自《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必欲求贤夫,从张耳

从:听从。.B.尝数从张耳游

.D.为天下除残也

.游:交往。

蹑:踩住。残:残暴。C.陈馀欲起,张耳蹑之

.解析:A项,“从”应解释为“跟随”,引申为“嫁给”。

答案:A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B.C.D.解析:A项,“以”,①介词,因;②连词,用来。B项,“为”,都是动词,结为,成为。C项,“乃”,①副词,于是;②副词,才。D项,“而”,①连词,表顺承;②连词,表转折。答案:B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表现张耳、陈馀“智谋远见”的一项是()(3分)

①张耳是时脱身游,女家厚奉给张耳 ②富人公乘氏以其女妻之,亦知陈馀非庸人也 ③里吏尝有过笞陈馀,陈馀欲起,张耳蹑之 ④秦诏书购求两人,两人亦反用门者以令里中 ⑤且夫监临天下诸将,不为王不可 ⑥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则帝业成矣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①②句是写两人的婚事,不能表现“智谋远见”,⑤句是“陈中豪杰父老”的浅见。排除这三句即可。答案:D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耳的妻子长得非常漂亮,未嫁张耳之前跟了一个平庸的丈夫,丈夫死后才嫁给了张耳。B.陈馀年龄比张耳小,与张耳共事像侍奉父亲那样对待张耳,两人遂结为忘年生死之交。C.陈涉占领陈地后,拥兵数万,陈地的父老劝陈涉自立为王,认为不称王不足以镇服诸侯。D.陈涉就称王之事问张耳、陈馀,二人认为这样会使天下离心离德,可先立六国的后人为王。解析:A项理解错误,“亡其夫”是从她的丈夫家逃离。答案:A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秦诏书购求两人,两人亦反用门者以令里中。(3分)(2)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3分)

解析:这两句话的翻译重点是文言实词的用法。“购求”,悬赏捉拿;“令”下命令;“王”,称王;“私”,有私心。

答案:(1)秦二世下诏书悬赏捉拿他们两人,他俩也以看门人的身份下令里中百姓去查找。

(2)如今刚刚打到陈地就称王,在天下人面前显示出自己的私心。

参考译文:张耳,是魏国大梁人。他年轻的时候,(曾赶上)做过魏公子无忌的门客。张耳曾逃亡在外,来到外黄。外黄有一富豪人家的女儿,长得很美丽,却嫁了一个愚蠢平庸的丈夫,就逃离了她的丈夫,去投奔她父亲旧时的宾客。她父亲的宾客平素就了解张耳,于是对富人的女儿说:“你一定要嫁个有才能的丈夫,就嫁给张耳吧。”富人的女儿听从了他的意见,终于断绝了同她丈夫的关系,改嫁给张耳。张耳这时正单身逃亡在外,女家用大量钱财资助他,张耳因此招纳了许多远方来的宾客。于是在魏国外黄做了县令。他的名声从此更加大起来。

陈馀,也是魏国大梁人,爱好儒家学说,曾多次游历赵国的苦陉。一位很有钱的公乘氏把女儿嫁给了他,因为他知道陈馀不是一个平庸无为的人。陈馀年龄小,他就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张耳,两人建立了断头不悔的患难情谊。

秦国灭大梁时,张耳家住在外黄。汉高祖还是普通平民百姓的时候,曾多次追随张耳交游,在张耳家一住就是几个月。秦国灭魏国几年后,已经听说这两个人是魏国的知名人士,就悬赏拘捕,有捉住张耳的人赏给千金,捉住陈馀的人赏给五百金。张耳、陈馀就改名换姓,一块儿逃

到陈地,为一个里巷看门,借以为生。里中小吏曾因陈馀犯了小的过失鞭打他,陈馀打算起来反抗,张耳赶快用脚踩他,示意他接受鞭打。小吏走后,张耳就把陈馀带到桑树下,责备他说:“当初我跟你怎么说的?如今遭到小小的屈辱,就要死在里吏身上吗?”陈馀认为他说得对。秦二世下诏书悬赏捉拿他们二人,他俩也以看门人的身份下令里中百姓去查找。

陈涉在蕲县起义,打到陈地,军队已扩充到几万人。张耳、陈馀求见陈涉。陈涉和他的亲信们平时多次听说张耳、陈馀有才能,只是未曾见过面,这次相见非常高兴。陈地的豪杰父老就劝说陈涉道:“将军身穿坚固的铠甲,手拿锐利的武器,率领着士兵讨伐暴虐的秦国,重立楚国的政权,使灭亡的国家得以复存,这样的功德,应该称王,况且还要督察、率领天下各路的将领,不称王是不行的,希望将军立为楚王。”陈涉就征求陈馀、张耳的看法,他二人回答说:“秦国无道,占领了人家的国家,毁灭了人家的社稷,断绝了人家的后代,使百姓们人力疲惫,财力枯竭。将军怒目圆睁,放开胆量,不顾万死一生,是为了替天下人除恶去暴。如今刚刚打到陈地就称王,在天下人面前显示出自己的私心。希望将军不要称王,赶快率兵向西挺进,同时派人去拥立六国的后代为王,作为自己的党羽,给秦国增加敌对势力。给秦国树敌越多,它的力量就越分散,我们的党羽越多,兵力就越强大。如果这样,就用不着在辽阔的旷野荒原上互相厮杀,也不存在坚守强攻的县城,铲除暴虐的秦国,就可以占据咸阳向诸侯发号施令。各诸侯国在灭亡后又得以复立,施以恩德感召他们,如能这样,那么帝王大业就成功了。如今只在陈地称王,恐怕天下的诸侯就会懈怠不相从了。”陈涉没听从他们的意见,于是自立称王。

五、表达交流(10分)

10.(原创题)翻开中学语文教材,一位位作者、一个个人物如在眼前,请从中学语文教材中任选两位作者或文章中的人物,仿照例句写两个句子。要求与例句的句式一致。(4分)例句:没有坚定的信念,蔺相如就不会完璧归赵,不完璧归赵,史书何能赞勇士?

解析:从例句看,要紧扣“信念”,从教材中选取大智大勇之人,采用反问句的语气表述。

答案:没有坚贞的节操,陶潜就不会辞官归隐,不辞官归隐,文坛谁敢称靖节?没有过人的胆略,荆轲就不敢图穷匕见,不图穷匕见,华夏何人夸壮士?

11.(2013·课标全国高考Ⅱ)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一提到根的作用,可能首先想到

①。这两项是绝大多数植物根系的本职工作。然而,进化史上最早出现的根,作用却并非吸收水分和吸取养料,而是

② ,这种早期类型的根被称为假根。

③ ,是因为在这些根内部没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通道,它仅有的作用就是固定植株。假根将植物固定在合适的生活环境中,会降低风吹和水流的影响,提高其生存几率。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寻找句子之间的前后联系,①处的内容应根据后面“作用却并非吸收水分和吸取养料”得出,②处的内容应根据后面“它仅有的作用就是固定植株”得出,③处的内容则是后面“是因为在……”与“被称为假根”的过渡句。答案:①吸收水分和吸取养料 ②固定植株的位置

③之所以称其为假根

第二篇:高中语文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学习信息网http://www.xiexiebang.com分享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常用词。

2、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常用词;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简介司马迁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简介《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临死的时侯,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竭尽终生精力最后完成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著作。《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我国史书的新体例——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本纪——给帝王作传的类别。

世家——给诸侯作传的类别。

列传——给名人作传的类别。

书——典章、书籍。

表——大事年表。

鲁迅先生曾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就是说,作为一部规模宏大、体制完备的中国通史的《史记》,同时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学习信息网,免费的高中学习网,分享海量高考资源、课件及视频。

学习信息网http://www.xiexiebang.com分享

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

或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导入。

3、历史背景

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二、展示字词

缪公(mù)避匿(nì)缪贤(miào)

汤镬(huò)虽驽(nú)肉袒(tǎn)

盆缶(fǒu)案图(àn)可予不(fǒu)

渑池(miǎn)诈佯(yáng)列观(guàn)

皆靡(mǐ)传舍(zhuàn)甚倨(jù)

不怿(yì)衣褐(yì hè)睨柱(nì)

三、学生听读理解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本文写了三个故事,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廉颇后又有传。

1—2 节:廉蔺简介

3—13 节:完璧归赵。

14—16 节:渑池相会。

17—21 节负荆请罪

四、集中学习1—13节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将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

2、师生共同疏通,明确重点词语。

3、落实文句翻译。

4、品读“完璧归赵”的故事,分析蔺相如如何“使不辱于诸侯”。

A、蔺相如出使前初显胆识:“宁许以负秦曲”。

B、蔺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秦国不合礼数有三: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左右皆呼万岁”,左右侍从的狂喜不是尊重外臣的礼节。

C、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城”后怎么办?

设计智取:璧有瑕,请指示王。

说理斗争: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誓死捍卫: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D、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策?

首先,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

其次,私下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E、归璧于赵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秦王交代的?

①义责秦王

学习信息网,免费的高中学习网,分享海量高考资源、课件及视频。

学习信息网http://www.xiexiebang.com分享

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②坚明约束

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

③表示自己知道有罪:“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④提出希望

提出希望:“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

F、出使结果如何?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两国僵持,进入对立状态。

G、概括:写“完璧归赵”,着重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表现方法:

①直接描写(如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②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5、学生诵读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完璧归赵

渑池相会

负荆请罪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下)【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史记》中的小说因素齐备。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常用词;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

【教学过程】

一、集中学习14—16节。

1、学生对照注释,试翻译。

2、师生共同疏通,落实文句翻译。

3、研读、讨论“渑池之会”。

(会前计议:相如主行并从,廉送至境与诀;会上斗争:迫使秦王击破缶,反请咸阳为寿;斗争结果:会上终不胜赵,会后秦不敢动。)

①秦军在打胜仗的情况下为什么主动与赵求和?

在军事上取得胜利的情况下,试图在外交上以势压倒对方,逼迫对方投降,免去或减少动用武力的代价。

②秦王怎样侮辱赵王?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蔺相如是怎样针锋相对的?

酣 “秦王饮酒酣”中的 “酣”字写出秦王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神态;学习信息网,免费的高中学习网,分享海量高考资源、课件及视频。

学习信息网http://www.xiexiebang.com分享

令 “令赵王鼓瑟”中的“令”写出秦王自命高赵王一等,且要写进史册。

寿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蔺相如:斗争

A逼秦击缶首先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其次“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再次“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B扬献秦都秦王一计未成,又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的无理要求,蔺相如针锋相对,以攻为守,提出同样要求:“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咸阳是秦的都城,其价值在赵十五城之上。

④“渑池之会”的结果如何?

一是“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二是“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二、集中学习17—21节。

1、学生朗读,翻译。

2、品读讨论:

①廉颇蔺相如之间的矛盾起因是什么?廉颇的心理状态有何变化?是由哪些语言体现出来的?

②蔺相如是怎样处理这一矛盾的?从而显示出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征?他们的和好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什么?

③作者写蔺相如舍人的谏言用意是什么?

④怎样看待廉颇的形象?你喜欢他吗?

3、诵读,增强语感,接受古文化的熏陶。

三、从小说鉴赏的角度分析写作技巧。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可供写作借鉴:

人物分析

蔺相如的性格特征

1有智谋

A相如从得害观点分析,指出繏缪贤不应逃亡燕国,应向赵王请罪,结果缪贤真的被免罪

B从决定要奉壁及秦和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看法,可见他有独特的见解

C当相如看顾出秦王无意偿城时,便以壁有瑕,为借口取回玉,并拖延时间,安排将玉送回赵国

D渑池之会上,相如凭急智胁秦王击缶地,又以秦献咸阳作为赵的献礼

2勇敢,机智

A他勇于向赵王自荐奉壁出使秦国,并保证能够完成任务

B在秦廷上,相如持壁倚柱而立,又怒斥秦王无礼也无意偿城,并表示与壁玉同归于尽.C璧玉送回赼国,相如一人独对秦王,以不卑不亢的言辞,视死如归

D渑池会上,相如以死胁近秦王击岳,当秦臣杀他时,相如张目叱之,吓退他们,表现出胆色过人

3爱国,忠心

A两次以死相胁,甘心为国牺牲性命

学习信息网,免费的高中学习网,分享海量高考资源、课件及视频。

学习信息网http://www.xiexiebang.com分享

B深明大义,以国家的前途为重,私人人恩怨为轻,爱国忘私

廉颇的性格

1鲁莽善妒,心胸狭窄

只知自已立下很多战功,看顾不到蔺相如在外交上的成就,因此不服蔺相如地位高于自扬言要侮辱相如,完全没考虑国家安危,狂妄自大胸襟狭窄。

2善于谋略,在渑池,之会,一事中,献良计以防秦国挟持赵王,并且,作出軍事部署,使秦国不敢轻举妄动

3勇于改过,当知道蔺相如以国为重的用意后,深为感动,立即耳负荆请罪,表现出勇天认错的精祌

秦昭王的性格

1贪婪狡诈,性喜侵略,他恃着自已国力强大,逼使赵国献璧,根本没有用城交换的诚意,两次攻打赵国,杀伤过万,都显示他的狡诈及侵略野心

2重利忘义,手段圆滑,他受相如愚弄,但考虑到杀相如亦终不能得璧,反将与赵交恶,所以完成礼节,送相如返国,凡事着重,利益

刻画人物方法

1、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三个故事,集中、凝练、鲜明)。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为和好,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

3、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

4、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

5、悬念、虚实映衬等技巧在本文体现突出。

细节描写语言

刻画人物动作

矛盾冲突廉——秦(璧会)

廉——蔺

四、归纳整理本文的语言现象,进一步进行考点知识梳理。

1、通假字

⑴可与不:不,通“否”。

⑵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⑶拜书送于庭: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⑷如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义之:孰,通“熟”,仔细。

2、一词多义

⑴负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学习信息网,免费的高中学习网,分享海量高考资源、课件及视频。

学习信息网http://www.xiexiebang.com分享

⑤谦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⑵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⑶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掉转)

⑷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的)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⑸幸①而君幸赦臣(幸好,侥幸)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⑹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么仇也--因为

3、古今异义

⑴拜为上卿--拜,授予官职

⑵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患,忧虑,担心

⑶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⑷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去,离开;亲戚,近亲及姻亲.⑸请指示王--指示,指给……看

⑹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上前进献

⑺宣言曰:事见相职必辱之--宣言,扬言,到处说

⑻布衣之交--布衣,平民

4、词类活用

⑴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③乃使从者衣褐--衣,穿

⑵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庭斥之-廷,在朝廷上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从小路

⑶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完,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③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④毕礼而归之-归,使……回去

⑷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5、文言句式

⑴判断句

学习信息网,免费的高中学习网,分享海量高考资源、课件及视频。

学习信息网http://www.xiexiebang.com分享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③我为赵将 ⑵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⑶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何以知之.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介宾短语后置:拜送书于廷

五、布置作业。

学习信息网,免费的高中学习网,分享海量高考资源、课件及视频。

第三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第四单元 单元目标

1.了解传记写作的一般特点,了解传主的基本性格特征。

2.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基本用法,并作分类积累。

3.揣摩人物语言,体会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4.学习传主的高尚品德与可贵精神,陶冶情操,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5.评价传主的功过是非,形成科学的史学观。廉颇蔺相如列传

课文研习

一、要点解析

1.用参差交错的双线叙事之法记叙复杂的故事。

文章以双起法开篇,同时推出廉颇与蔺相如,而后又单写蔺相如,将廉颇的悬念留给了读者。写蔺相如,则先借缪贤之口,道出其平时为人的性格,推崇其临机处事的智谋,为下文张本。接着才开始写“完璧归赵”的故事。“渑池会”仍以蔺相如为主,虽只附带提及廉颇,但已露端倪,一人陪赵王会盟秦王,一人盛设兵善后,二人各司其职,合力为国。“廉蔺交欢”中,廉颇才正式登场,这个故事里,作者写法是两人并重。先写蔺相如度量宽宏、先公后私的襟怀,次写廉颇识大局、勇于改过的勇气。如此参差交错,即节省了笔墨,又表现了廉蔺二人之于赵国的重要。

2.用反衬之法,以客体衬托主体,从而突现主体形象。

运用反衬手法,可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显得更加鲜明突出。选文的主要人物是蔺相如,但还写了其他一些人。秦王就是一个重要角色。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这两个故事中,作者写了秦王的贪欲、欺诈、色厉内荏、窘态毕露,主要是为了反衬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褊狭,反衬出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蔺相如在与舍人的对话中则说:“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在这里,作者又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斗争,反衬出蔺相如的见识独胜廉颇一筹。这样的反衬,蔺相如智勇双全,顾全大局,忠于国家的形象跃然纸上。

3.用巧妙的言辞从容地应对,展现了人物擅长外交辞令的特点。

本文中蔺相如的语言充分体现出外交语言有理、有利、有节,不失使者身份的鲜明特色。表现了他 “能言善辩”“娴于辞令”的外交家的身份和“知死必勇”“血气刚盛”的策士风度。献璧之后,发现秦王“无意偿城”,他必须机智取璧,随口说 “璧有瑕,请指示王”,出语平和,意态从容,诚恳之意可见,机巧之心难明。因而得“王授璧”。下面一番话,则雄辩折人,“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先交代事情的缘起,指出是秦王首先求请,则逼使对方不得无礼违诺。“赵王悉召群臣议”,显示了赵对此的重视,是认真研讨过的,暗示对方不可轻率,且为下文开口决流。“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一针见血地指出秦王的欺诈行为,词锋犀利,刺戟有力。可是接着张而后弛,刚而后柔。“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明为奉承秦王,实为讽刺秦的言而无信。接着提出赵王斋戒五日,拜送书于庭,对比秦的“礼节甚倨”,且用以死相拼的誓言相胁,真是有理、有利、有节,不失使者身份,不致把事弄坏,擒纵自如,轻重得当,利害昭彰,缓急适度。再如蔺相如二上秦廷,渑池之会等处的讲话,也都显示了他巧舌如簧,思辨过人。

二、学法指导

1.学会整理、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

对一篇课文多次出现的词语,应当分辨它们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同时回忆以前所学课文中关于这个词的例句和义项,将他们整理、归类,以便形成知识网络。如“引”字本文多次出现,义项:①(拉);②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③(掉转)。《说文解字》),它有两条引申途径:其一,“牵、“引”的本义是“开弓也,从弓”(拉”(由开弓的动作引申),如,左右欲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延长、伸长”(开弓时,弦被拉长)如,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孟子•梁惠王上》)《廉颇蔺相如列传》)→“引导、诱导、疏导使流”,→“延请”,如,引赵使者蔺相如(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兰亭集序》)→“率领、带领”,如,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赤壁之战》)→“招致、邀请”,如,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李愬雪夜入蔡州》)→“引用”,如,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论盛孝章书》)→“自杀”,如,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报任安书》);其二,“退避、避开”(开弓时弦往后退移),如,操军不利,引次江北(《赤壁之战》)→“掉转”,如,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另外,“引”也是文体名(如,恭疏短引《滕王阁序》)。

2.从细节描写入手,感知人物,体会遣词的妙处和表达的效果。

鲁迅先生说:“传神的写意画,并不细画须眉,并不写上名字,不过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本文的细节描写传神达意,神情毕肖。如:

例1.如蔺相如于章台见秦王时,“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一个“视”字,活画出蔺相如察言观色的精明,从容应对的气度。

例2.“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冲冠”,先写其动作,“持”“却”“倚”,显示了他运筹于胸,表露于形,动作迅速,快而不慌,退而有意;怒发冲冠的表现,更是使其怒不可遏的神态跃然纸上。

例3.“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睨”不但说明了相如是“倚柱”而立的位置,而且透露出“头与璧俱碎于柱”的决心,显示了以死相拼的勇武之气。

3.从“人”与“事”的关系入手,学习分析和概括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史传文属于叙事类作品,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往往离不开事件。正所谓“人不离事,事不离人”。司马迁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则典型故事来显示蔺相如的智与勇。

蔺相如的智表现以下方面。第一、是审时度势之智,他从情况变化上,采取应变措施。他决定许璧于秦,确定与赵王赴会,忍让廉颇,都是首先从国势的强弱上考虑的,不囿于一事之象、一时之见,因而他的判断符合客观形势,从而作出取胜之策。他廷叱秦王和见廉颇而引车避匿,是因为情况变了,采取了相应的办法。第二、是知人论事之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他能完璧归赵,在渑池会上不受欺负,就在于他深知“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尽晓秦的现状,秦强赵弱,秦恃强凌弱;揣摩到秦王的心理,从秦王接待献璧时的状态,揣知秦王“无意偿赵城”的心理,而制服了对方。第三、是随机应变之智。在“完璧归赵”故事中,秦王以“书”骗璧,以“图”骗璧,以“礼”骗璧,蔺相如献璧、取璧、归璧,制胜了对方,不为假象迷惑,不因一时获胜麻痹,随迁而变。第四、是争取主动之智。在秦强赵弱的形势下,争取居于有理方面,从而获得斗争主动权。在秦以城易璧问题上,他主张“宁许以负秦曲”;在渑池会上,他对等地要秦王击缶,要以秦首都咸阳为赵王寿,言之有理,持之有故,使赵王由被动地位转为主动,迫使秦王理屈词穷,无法可施。

蔺相如的勇:第一、是敢挑重担之勇,当秦求璧而赵无人可使时,蔺相如不怕任务艰巨,主动承担了重任;第二、有不畏强暴之勇,面对威武的秦王和如虎似狼的秦臣,蔺相如临场不慌,临危不惧,从容应对,且廷叱秦王,辱其群臣;第三、有不怕牺牲之勇,为了维护赵国尊严,他敢于头与璧俱碎于柱,敢于以颈血溅秦王;第四、有隐忍退让之勇,蔺相如退避廉颇,忍辱抱屈,尽力克制自己。

总之,由于他的智,采取了勇斗之法;因为他的勇,使他的智得以胜利。智与勇互为表里,互为因果,互为作用。

三.延伸拓展

1.课文时代背景简介

战国(前403-前221)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公元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

2.班固称赞《史记》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

3.历代名家评《廉颇蔺相如列传》

茅坤:两人为一传,中复附赵奢,已而复缀李牧,合为四人传,须详太史公次四人线索,才知赵之兴亡矣。(选自《史记钞》卷四九)

凌稚隆:相如渑池之会,如请秦王击缶,如召赵御史书,如请咸阳为寿,一一与之相匹,无纤毫挫于秦,一时勇敢之气,真足以褫秦人之魄者,太史公每于此等处,更著精神。(选自《史记评林》卷八一)

基础测评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贪,负其强

负:依恃,凭仗

B.肉袒负荆

负:用背载物,背着

C.宁许以负秦曲

负:承担,使……承担

D.负约不偿城

负:辜负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语:告诉

B.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谁,哪个

C.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

使:令,让

D.请以十五城为秦王寿

寿:祝寿

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勇气闻于诸侯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B.而君幸于赵王

使不辱于诸侯

C.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吾羞,不忍为之下

D.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

4.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于是相如前进缶

B.璧有瑕,请指示王

C.不如因而厚遇之

D.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5.下列句子中均有词类活用的现象,其中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是()

A.左右欲刃相如

B.使其从者衣褐

C.驴不胜怒,蹄之

D.臣请完璧归赵

6.下列句子有省略现象,补充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

B.请(允许我)奉盆缶(于)秦王

C.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秦王)不若(廉将军)也。” D.相如闻,不肯与(之)会

7.下列对各句的句式特点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

A.秦,虎狼之国

(判断句)

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被动句)

C.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判断句)

D.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省略句)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译文:

(2)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译文:

(3)

译文: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9、下列加点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间:间接

B.大王必欲急臣

急:着急

C.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谢:谢罪

D.固请,召有司案图

案:案牍

10.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B.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C.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乃使其从者衣褐

1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选段叙事一波三折,秦王得璧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相如持璧怒斥秦王,为一折;秦王诈许斋戒、割城,相如使从者怀璧归赵,为二折;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相如毕礼而归。

B.归璧于赵后,蔺相如首先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接着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再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然后表示自己知道有罪,最后提出希望,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

C.选段运用了直接描写的手段,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来表现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的性格特征;写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主要是用来表现秦王的威仪和强横。

D.蔺相如运用“诈术”,以诈还诈,痛击秦王,这充分表明蔺相如镇定自如,智勇双全的性格及非凡的外交才能。

12.将上述文言选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

译文:

(2)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译文:

(3)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译文:

13.结合文段分析蔺相如得以完璧归赵的原因。

答:。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明 王世贞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宝也;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巿,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14.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

称:谈论

B.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

绐:欺骗

C.而归直于秦

直:通“值”,价值

D.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巿

僇:侮辱

15.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得其情而畏之则予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

之二虫,又何知

C.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D.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6.将上述文言选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

译文:

(2)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译文:

17.下列不能表现“未敢以为信”的一项是()

A.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B.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

C.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D.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 18.对于蔺相如完璧归赵一事,王世贞认为是天意,而司马迁认为是。

四、片段写作

19.阅读课文,展开想象,将“秦王坐章台见相如”一段改编成剧本。

第四篇:【志鸿优化设计】2014年高中语文(人教版)拓展作业 必修四 第5课 苏轼词两首]

苏轼词两首

一、语基落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A.故垒/累赘 公瑾/谨慎 惊涛拍岸/文韬武略 ......B.豪杰/借助 樯橹/蔷薇 吟啸徐行/风雨萧瑟 ......C.狼狈/疲惫 料峭/俊俏 羽扇纶巾/至关重要 ......D.蓑衣/绳索 斜照/写照 竹杖芒鞋/仗义执言 ......解析:A项,分别读: lěi/léi,jǐn/jǐn,tāo/tāo;B项,分别读:jié/jiè,qiáng/qiáng,xiào/xiāo;C项,分别读:bèi/bèi,qiào/qiào,guān/guān;D项,分别读:suō/suǒ,xié/xiě,zhàng/zhàng。答案:C 2.下列词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穿:直指。.B.一尊还酹江月 酹:祭奠。.C.何妨吟啸且徐行 徐:缓慢。.D.一蓑烟雨任平生 任:担负。.解析:D项“任”的意思是“听任”“任凭”的意思。答案:D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A项“去”:①动词,离去;②动词,距离。B项“还”:①副词,还是;②动词,环绕。C项“且”,都是表并列的连词,不用翻译。D项“胜”:①动词,胜过,超过;②形容词,景色优美,景色美好。答案:C 4.将下列诗词名句补写完整。

(1)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苏轼《定**》)

(2)欲把西湖比西子,。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3)不识庐山真面目,。

(苏轼《题西林壁》)

(4)

,熟读深思子自知。

(苏轼《送安惊落第诗》)

(5)我欲乘风归去, ,高处不胜寒。

(苏轼《水调歌头》)

(6)

,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7)

,最是橙黄橘绿时。

(苏轼《赠刘景文》)

(8)竹外桃花三两枝,。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答案:(1)也无风雨也无晴(2)淡妆浓抹总相宜(3)只缘身在此山中(4)故书不厌百回读(5)又恐琼楼玉宇

(6)但愿人长久(7)一年好景君须记(8)春江水暖鸭先知

二、阅读理解

5.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8题。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 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首词的上阕写景怀人,在众多的风流人物中,作者为什么把怀念的对象锁定为周瑜?

解析:此题考查对词的内容和主旨的理解能力。可以结合所写景物的地点和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来思考。

答案:作者在千古风流人物中,把追怀的对象锁定在周瑜身上,不仅因为此地是三国赤壁之战的遗址,更因为作者怀有年老而无为、壮志不得施展的惆怅。这样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年少而功成名就、意气风发的周瑜,使作者与周瑜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作者英雄无奈的情感。6.词作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结束全词,表现了怎样的人生格调?

解析:此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和对作者流露出的观点态度的理解能力。在词的结尾,作者用祭奠江月来收束全词,表现了自己的忧谗畏讥和无可奈何,这在内容上是消极的。不过,这样的结尾却具有很高的艺术性,特别是“江月”一词,又让人感到作者的豁达与豪放。

答案:作者在对大好河山的赞美和对英雄人物的追怀后,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结束全词,既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感喟和功业无成的无奈,又表现了作者襟怀旷达、自解自慰的超脱和豁达。7.定**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古人评苏轼这首词时说,“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且“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任天而动”的。

解析:解答这个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任天而动”的含义,“天”指自然,“动”指诗人的主观情感。结合词前面的小序和词结尾处的“写胸臆”语分析即可。

答案:所谓“任天而动”即自然景物引发、牵动人的主观情感。这首词表面写道中遇雨,雨过天晴遂又感春风,又见阳光;实指人生亦会遭遇突如其来的“风雨”,而这一切终会过去,不要把它们放在心上。这便是作者的“以曲笔直写胸臆”。

8.古今不同读者对这首词的理解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谈谈你对此词的理解。

解析:这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题目,只要能结合作品自圆其说即可。无论是“旷达人语”,还是“归隐人语”,其核心是对“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任平生”“归去”的解读。

答案:(1)风雨不定,依然“吟啸”与“徐行”;暂失鞍马,内心依然轻松;纵然是“一蓑烟雨”,也可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春风、朝阳终会有,风雨阴晴以及一切的如意不如意总会“归去”,由此可见这首词确实是“旷达人语”。(2)隐居山林,“吟啸”“徐行”,视竹杖草鞋胜过鞍马,情愿蓑衣独钓,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归去”的生活中无所谓风雨阴晴,由此可见这首词确实是“归隐人语”。

三、积累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协作/提携

歼灭/忏悔

畜牧/牲畜 ......B.豁免/庆贺 膝盖/油漆 ....C.胆怯/商榷 扮演/搅拌 ....

载重/载体 ..

反省/节省 ..D.储存/贮藏 阻挠/妖娆 传记/传奇 ......解析:A项分别读:xié/xié,jiān/chàn,xù/chù;B项分别读:huò/hè,xī/qī,zài/zài;C项分别读:qiè/què,bàn/bàn,xǐng/shěng;D项分别读:chǔ/zhù,náo/ráo,zhuàn/chuán。答案:D 2.下列词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千古风流人物

千古:永垂不朽的。..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C.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D.回首向来萧瑟处 ..

惊涛:令人吃惊的波浪。故国:旧地,指古战场。

向来:朝向来处。

解析:A项“千古”,自古而来;B项“惊涛”,狂浪巨涛,指像骡马等因为害怕而狂奔起来不受控制的波涛;D项“向来”,先前,原来。答案:C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从修辞手法看,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B.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C.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D.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解析:此题考查借代修辞手法的使用,从所给的四个语句看,只有A项加点的词是比喻,其余都是借代。答案:A 4.下面均是摘自宋代词人的词句,按词人的风格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③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⑤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A.①③⑤⑥/②④

B.①②③⑤/④⑥ C.①③④/②⑤⑥

D.①③⑥/②④⑤

解析:①③⑥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写的感情婉转缠绵,属婉约派。②④⑤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属豪放派。答案:D

四、阅读鉴赏(18分)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满江红 赤壁怀古

戴复古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1167—?),南宋诗人,该词作于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左右。②貔(pí)虎:本指猛兽,比喻勇猛的军队。③曹瞒,即曹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开头“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相比,显得起势平淡,不如苏词气势雄伟。

B.苏词中的周瑜形象,着墨较多,因而形象较鲜明;这首词写周郎,仅写到他的年轻和“气吞区宇”的英雄气概,别是一种写法。

C.对于赤壁之战,苏轼仅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句;这首词则用浓墨重彩,极力渲染气氛,再现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

D.“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相比,虽然都写到了赤壁之战的结果,但前者的表达效果明显优于后者。

解析:这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难分高下,都传神地描绘出了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答案:D 6.同样是对三国古战场的凭吊,也同样写到周瑜这一英雄人物,两首词抒发的情感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6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能力,要结合词中的关键语句和写作背景理解。这首词中有“形胜地,兴亡处”“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可知作者身处多灾多难的南宋,是对国家命运的感慨。特别是“今如许”一问,更是对眼前国事的悲伤。而苏轼处在北宋早期,抒发的是对个人遭遇的感慨。

答案:①两首词抒发的情感不同。②这首词借凭吊古战场、缅怀英雄人物,抒发的是对眼前国势衰败的伤感;苏轼虽然也有对古战场和英雄人物的凭吊,感慨的是人生短暂和功业无成。7.①

临江仙 送钱穆父

苏 轼

②③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②改火:指的更替。③筠:竹。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三改火”,即“三年”。

B.友人分别虽久,可情谊弥坚,相见欢笑,犹如春日之和煦。C.词的下片写月夜送别友人,营造出一种轻松散淡的氛围。D.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扣人心弦。

解析:C项理解错误,词的下片写月夜送别友人,营造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从“惆怅”一词可以看出。答案:C 8.对于“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两句,有人认为豪放达观,有人认为失意惆怅,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对这句话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是苏轼豪放性格和达观态度的体现,然而在这些旷达之语的背后,仍能体察出词人对仕宦浮沉的淡淡惆怅,以及对身世飘零的深沉慨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1)是豪放达观,意在劝慰他人。诗人认为人生如行旅,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自当随遇而安。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恬淡自安的洒脱情怀。(2)是失意惆怅,意在感伤自身。诗人认为自己和友人一样不幸,表达了诗人对仕宦浮沉的惆怅、对身世飘零的慨叹。(如说既有豪放达观,又有失意惆怅,心境复杂,言之成理亦可)

五、表达交流(10分)

9.调整下面画线语句的语序,使前后句格式一致、字数相等。(可以增删字词)(4分)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苏轼不断被贬流放,这也许是东坡的不幸,地方人民却从中得到了大幸。苏堤无言,默默铭记着苏轼的功绩;赤壁有字,惊涛拍击着东坡的诗篇。

解析:画线语句表述的角度不一致,第一个分句陈述的对象是“这”,指苏轼不断被贬流放;而第二个分句表述的对象是“地方人民”,调整一致即可。答案:这也许是东坡的不幸,却是地方人民的大幸。10.《念奴娇·赤壁怀古》不同版本,文字略有不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句有另一版本“乱石崩云,惊涛裂岸”;“樯橹灰飞烟灭”句有另一版本“强虏灰飞烟灭”。你更喜欢哪一版本的语句?请结合词的意境,谈谈你的理解。(6分)

解析:对这两处文字的理解,可以有自己的观点,要注意紧扣不同处分析其优劣。答案:我更喜欢课文选的版本。“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穿”和“拍”是一组动词,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和力度感,极富冲击力;而“乱石崩云,惊涛裂岸”的“崩”和“裂”,则强调了这种力量所带来的效果。“樯橹”和“强虏”,前者字面意义为“舟楫船桨”,后者为“强劲的敌人”。在前一句中,词作者使用了借代的手法,即不直接说出某物,更富有诗意。(其他说法能言之成理亦可)

第五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司马迁第3节教学目标:1.读解课文,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2.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使用课型:探究交流课(课件)教学重点:读解课文内容,探究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难点突破: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的理解理解教学步骤:一.课前小论坛失礼,没有借口查尔斯小时候,长在父亲开的杂货铺里帮忙。杂货铺里有一个不怎么受欢迎的人,伙计们常在背后里称他为“堕落的老家伙”。查尔斯对这个人的人品也有所耳闻,所以与其他孩子一样,对他很不尊重。孩子们对其他男性都称“某某先生”,而对这个“老恶棍”,他们却只愿意称他为“乔”。查尔斯的父亲有一次听到了儿子和“乔”的一次对话,便把儿子叫到了办公室里。“儿子,”父亲说:“我曾经告诉过你,跟长辈说话一定要谦恭。但是,刚才我听到你大声地叫‘乔’。”儿子向父亲解释说,“先生”一词是留给值得尊敬的人的,而那个家伙他不配。“他配不配是他的事,而你这样对待他是你的问题。现在失礼的是你,年轻人!”父亲说,“对另一个人有看法不是你失礼的借口!”生活中总有一些野蛮无礼的人或有些事会刺痛了我们,但这事不要急于回击,应该先想想什么是才是你应该做的。因为失礼时展示的是我们自己,而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人,同样,无礼地对待那些该轻蔑的人,也会降低我们在善良人眼中的地位。二.读解与赏析故事二:湎池会难点讨论■湎池会(14-17)【第14段】⑴王行,度道里会遇礼毕,还,不过三十日。译为:大王这次出行,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直到回国,不会超过三十天。译文参考:后来,秦军攻打赵国,攻下石城。第二年秦军又攻打赵国,杀了赵国两万人。秦王派使臣告诉赵王,打算与赵王和好,在西河外渑池相会。赵王害怕秦国,想不去。廉颇、蔺相如商量说:“大王不去,显得赵国既软弱又怯懦。”赵王于是动身赴会,蔺相如随行。廉颇送到边境,跟赵王辞别时说:“大王这次出行,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直到回国,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大王三十天没有回来,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以便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念头。”赵王同意廉颇的建议,就和秦王在渑池会见。【第15段】⑴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译为:字面译:请允许我能够用颈血来溅大王了。通顺译:在五步之内,我能够把自己颈项的血溅在大王身上!直白译:如果你不敲瓦罐,近距离内,我就要与大王拼命了。⑵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fǒu)。刃,作动词用;靡,倒下,例词:所向披靡。怿(yì),高兴,喜悦。译为:秦王身边的人侍从要用刀杀相如,蔺相如瞪着眼呵斥他们,他们都被吓退了。于是,秦王很不高兴,(但)还是敲了一下瓦罐。⑶为大王寿。为,èi寿,向人敬酒或献礼。译文参考:秦王喝酒喝得高兴时说:“我私下听说赵王喜好音乐,请赵王弹弹瑟吧!”赵王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盟饮酒,命令赵王弹瑟。”蔺相如走向前去说:“赵王私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地的乐曲,请允许我献盆缶给秦王,借此互相娱乐吧!”秦王发怒,不肯敲缶。在这时蔺相如走上前去献上一个瓦缶,趁势跪下请求秦王敲击。秦王不肯敲击瓦缶。蔺相如说:“,在五步距离内,我能够把自己颈项里的血溅在大王身上!”秦王身边的侍从要用刀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眼睛呵斥他们,他们都被吓退了。于是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缶。蔺相如回头召唤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的众大臣说:“请赵王用赵国的十五座城为秦王祝寿。”蔺相如也说:“请把秦国的都城咸阳送给赵王祝寿。”

【第16段】译文参考:直到酒宴结束,秦王始终未能占赵国的上风。赵国又大量陈兵边境以防秦军入侵,秦军也(就)不敢轻举妄动。【第17段】⑴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右,上,亲汉以前,位次以右为译为:湎池会结束后,回到赵国,因为蔺相如功劳大,赵王任命他做上卿,位在廉颇之上。■负荆请罪(18-完)【第18段】⑴已而相如出。已而,过了写时候。译文参考:廉颇说:“我做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劳,而蔺相如只不过凭着几句言辞立了些功劳,他的职位却在我之上。再说蔺相如本来是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位居他之下!”扬言说:“我碰见蔺相如,一定要侮辱他。”蔺相如听到这些话后,不肯和他会面,每逢上朝时常常托辞有病,不愿跟廉颇争位次的高下。过了些时候,蔺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就掉转车子避开他。【第19段】⑴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侍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a.于是,两个单音词:于,在;是,这。B.相与,一齐,共同。C.“臣所以去亲戚而侍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是一判断句,亲戚,父母和亲属。D.争列,列,位次。译文参考:在这种情况下,门客一齐规劝他说:“我们离开父母兄弟来侍奉您,那是仰慕您的高尚品德。现在您和廉颇职位相同,廉将军却散布一些恶言恶语,您却怕他,躲着他。怕得太过分了。⑵且庸人尚羞之。羞之,以(之为)羞。译为:平庸的人对这种情况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⑶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孰,谁,哪一个;孰与,何如、比……怎么样。译为: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一个利害?⑷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二人在也。译文参考:尚且平庸的人对这种情况也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我们实在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门客回答说:“(廉将军)不如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凭秦王那样的威风,我蔺相如敢在秦的朝廷上呵斥他,侮辱他的臣子们。相如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偏偏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都活下来。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第20/21段】⑴因宾客因,通过,经由。⑵刎颈之交,誓同生死的朋友。译文参考:廉颇听了这话,解衣赤背,背着荆条,通过门客引导到蔺相如家门请罪,说:“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两人终于和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三.小结:后两个故事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可以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性格更加鲜明突出。以上,我们抓住三个故事,各有侧重地解读了司马迁的写人艺术。完璧归赵注重在矛盾冲突的发展变化中刻绘人物。“渑池之会”注重简洁平实,凝练传神的语言来描绘人物,“廉蔺合欢”注重在对比、反衬中凸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其实,三个故事中,这些表现手法的运用不是绝然分开,相反,司马迁非常注重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对比反衬,贯穿始终,语言出彩,比比皆是;矛盾冲突,起伏跌宕,我们在欣赏作品时,既要相对集中,突出重点,又要整体着眼,前后勾勒,以求对人物形象有一个充实、完整的理解。四.作业:朗读课文,发现和探究欣赏点第4节教学目标:1.发现和探究欣赏点: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和运用反衬的手法。2.自查要点交流。使用课型:探究交流课(课件)教学重点:运用层的要点讨论难点突破: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的理解和段落模仿写作教学步骤:一.课前小论坛A在合资公司做白领,觉得自己满腔抱负没有得到上级的赏识,经常想:如果有一天能见到老总,有机会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干就好了!A的同事B,也有同样的想法,他更进一步,去打听老总上下班的时间,算好他大概会在何时进电梯,他也在这个时候去坐电梯,希望能遇到老总,有机会可以打个招呼。

他们的同事C更进一步。他详细了解老总的奋斗历程,弄清老总毕业的学校,人际风格,关心的问题,精心设计了几句简单却有份量的开场白,在算好的时间去乘坐电梯,跟老总打过几次招呼后,终于有一天跟老总长谈了一次,不久就争取到了更好的职位。评:我们并不是想让大家学会怎样讨好谁、拍马屁,而是想让同学们懂得一个道理:愚者错失机会,智者善抓机会,成功者创造机会。我们中间相当多人经常都在设计着未来,但有许多人却疏于对这种设计的准备,或者说做的多是憧憬,而少的是准备。其实,机会只给准备得好的人。而这准备二字,并非想想或说说而已。二.课堂练习课后练习三译文蔺相如的完璧归赵,人们都称道他,我却不敢认同。那强秦用十五座城的空名欺骗胁迫赵国而得到和氏璧。这时秦声言要拿到和氏璧是实情,并不想借此打赵国的主意。如果你赵国了解这实情,就不要给他,不了解这实情,你就给他;知道实情却害怕他,那就给他璧算了,知道实情但不怕他,就不要给。这是两句话就决定的事情,你怎么能既害怕他而又挑起他的愤怒呢?再说,秦国想得到和氏璧,赵国不想给他和氏璧,(这本来)是两者都无所谓谁是谁非。秦国拿到璧但不给赵国城,理亏的是秦国,秦国拿出城而赵国却把璧送回去,那理亏的就是你赵国了。想使亲承担起理亏的罪名,那赵就不如放弃和氏璧;害怕失去璧,就(干脆)不如不给。秦王既然已经看着地图划给赵国城池,又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斋戒(五天)后要接受和氏璧,那情势就不能不给城。(假如)赵国把璧给了秦国而城池却没有得到,(这时)蔺相如就可以前去秦国说:“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会给赵国城的。(其实,)那和氏璧也并不是赵国的,但十五座城却是秦国的宝地啊。现在,大王因一块璧的缘故,却丢掉了十五座城,那十五座城的子弟都会埋怨大王把我(他)们像草芥一样的抛掉了。但大王(如果)不给赵国城池,而(要)欺骗赵国,以一块璧的缘故而失信于天下,那我就要为国而死(死在这里),来显露大王的失去信用。”那么,秦王未必不返回赵国和氏璧。现在,你怎么能派手下的人怀揣璧而逃回去,结果使秦国而得了理!这时就秦国的愿望来说,还不想和赵国断绝交往。(但)假如秦王一怒之下把蔺相如斩首于市,让武安君白起率十万大兵压境邯郸,索要和氏璧和责令赵国守信,那第一仗的胜利就可能让蔺相如灭族,第二仗的胜利就可能让和氏璧终究送回秦国了。所以我认为,蔺相如能(使赵国)获得一个完整的和氏璧,那是天意啊。如果他(那时)能拿出自己湎池会表现的刚劲和对待廉颇的柔韧,那么就会使这件事处理得更加巧妙了。看来,(在当时)赵之所以没有灭国,那实在是老天让一个理亏的保全了啊!三.欣赏点交流〔可参考上节末总结说明〕四.讨论自查要点知识层⒈认字⑴缪多音字①miào作姓氏读。课文义。②móu未雨绸缪,预先做好准备。绸缪,修缮。③miù纰缪(pīmiù)错误⑵倨jù慢例词:先前态度傲慢,后来恭敬有礼。形容前后态度截然不同。多用于讽刺。⑶缶(fǒu),大肚子小口的瓦器。⑷睨(nì),斜着眼睛看。2.词语⑴基本词:拜以(a.凭b.以为)遗èi见幸不均必示指示因倨度引间就唯既寿顾⑵古今异义词①于是:于,在;是,这。现代汉语:连词。②宣言:扬言。宣恶言,说坏话。③亲戚:父母和亲属。现代汉语:直系亲属以外的亲属。⑶成语:①完璧归赵比喻将原物完好无缺地送还本人。②怒发冲冠形容极其愤怒的样子。③刎颈之交指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④负荆请罪比喻向人赔礼道歉或向人谢罪。2.精要句⑴求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译为:寻找可派去答复秦国的人。⑵臣窃以为其人勇士。窃,谦辞,表示自己想的或做的不一定是对的,可译为“私下”等。现代汉语已没有这一种用法。以为,认为。比较:a.赵王以为贤大夫。以为,以(之)为,认为(他)是有才能的大夫。B以相如功大。以,因为。⑶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必,假如。⑷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表被动。⑸唯大王与臣孰计议之。唯,放在句首,表希望语气。⑹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前进。走上前进献缶。请,他请,请求。⑺臣所以去亲戚而侍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⑻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因,以……为导引。⑼君不如肉袒赴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⑽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经典句⑴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有一伤)⑵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⑶布衣之交尚不可欺。⑷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表示提示原因,译为“之所以”。以,以……为先,把……放在先。)鉴赏层1.激烈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三件事,哪一件都有一个紧张而尖锐的背景,然后在这样的背景下让人物作淋漓尽致的表演。2.运用反衬的手法,使主要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例如:完璧归赵秦王贪欲,欺诈,反衬出蔺相如的机智,应变自如;渑池之会写秦王的骄横,反衬蔺相如的胆识;负荆请罪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狭窄,反衬出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的品质。运用层1.阐发引申观点⑴从“完璧归赵”前“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的论述看到了蔺相如的做事一策:意欲取之,必先与之,就是想要得到,应先给与;或者说不想让它这么样,必先让它怎么样。当然,这往往是个阴谋。但是,假若懂得了这一点,就便于防着它,识破它,从而粉碎它。⑵无“度”不丈夫。无论是蔺相如的“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还是廉颇的“负荆请罪”,都表现了一种大丈夫的豁达大度的品质。这种品质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一付“妙药”,是一个人要干成大事的先决条件。相反,缺乏这样的品质,凡事总顾全个人的“面子”,而不从大局长远考虑的人,是很难成就大事业的。2.运用文中材料写话①礼貌待人,平等待人,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到知道人家是有身分的人才去套近乎,如此“前倨后恭”,那是让人瞧不起的。②昨天有点儿冲动,话没说好,今天向您赔礼道歉,算是负荆请罪,请您一定谅解。③一听说昨晚又上了一夜的网,爸爸当即怒发冲冠,把我臭骂了一顿。④一看他那怒发冲冠的样子,我就害怕了。3.模仿文中句段形式写话模仿文后练习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批评蔺相如的话: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模仿例文一个同学告诉你,她前多时刚买了一只钢笔,高年级的一个同学看到后就说借去用用,没还;昨天她又新买了一个饭盒,他又说要借,她不知道该怎么办。你可以这样去说:我想他是想以借的名义欺诈你,要把饭盒据为己有。假如你不了解实情,你还可以给他;或者当你知道明了他是“刘备借荆州一去不还”,你又怕他,你也就给他算了;但如果你了解他的为人,知道他是想诈你、骗你、威吓你,而你又不怕他的话,你就不要给他。就这么简单,你还犹豫什么?作者:浏阳第九中学李淑辉

下载【志鸿优化设计】2014年高中语文(人教版)拓展作业 必修四 第11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志鸿优化设计】2014年高中语文(人教版)拓展作业 必修四 第11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