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灵魂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熏陶
审美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价值取向活动或者说价值实现活动,其内涵是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它既不是感性认识,也不是理性认识。它是人类(主体)对世界(客体)的一种特殊体验,是主体与客体的沟通,是一种有意识的一体化。
人的审美是一种精神的需要,是对美的事物和现象的期望与追求。所谓审美是对美的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感知、联系、想象,乃至理解、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如果一个人没有追求美的欲望,也就无所谓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和评价美了。只有那些热爱生活、渴望美的人,才能以满腔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去追求美并创造美。因此,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绝不能离开审美素质的培养。
人们审美情趣之所以不同,既与每个人所处的生活状况和所进行的社会实践有关,也与其自身的审美素养、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有关。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说:“人具有一种欣赏和创造美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但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指望审美情感会自发地形成,必须进行目标明确的工作来培养学生情感。”所以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小学阶段,占时最多,最富于美感的就是语文课,因为语文教材浓缩了中国悠久的语言文化,文章中蕴含着美的情趣、美的意味、美的想象,所以让学生在美文中提高审美情趣,是非常有意义的。新课标中有个重要理念即是:“小学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中又说:“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就明确地肯定了语文教育的多重功用的综合性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它明确指出,语文课同时肩负着美育的使命。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呢?
一、在教材中体察美。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无处不在,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使用的教材蕴涵着美,充满了美,篇篇落笔为画,脱笔为诗。教师就要挖掘课文中美的内容,让学生感受自然美,鉴赏社会美,领路艺术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赏心悦目的自然美。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桂林山水》等,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赏心悦目、令人陶醉的自然美。教师可抓住课文中丰富多彩的自然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爱,激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爱,提高感受美、识别美的能力。
2、催人奋进的社会美。如《钓鱼的启示》、《落花生》、《掌声》、《一次成功的实验》、《巨人的花园》、《长城》等等。它们从不同的角度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教学时注意品词品句,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铸造美的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美不胜收的艺术美。如《火烧云》、《颐和园》、《清明上河图》、《林海》、《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不仅有丰富的内涵美,而且在语言、结构、意境、风格等方面各具特色,令人回味无穷。我们应深入钻研教材,要善于发掘教材的审美因素,或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使之具有美的特征,并在教学时通过自己的讲课艺术引导学生去发现、感知和欣赏,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在情境创设中欣赏美。
任何一种自然美,都是多种多样的形式、因素构成的。一朵花的美,就是由它原色彩、线条、姿容、芳香构成的。一只动物的美,就是由它的体态、毛色、动作、叫声构成的。它们都能给人以形态、声响等方面的丰富感。进行审美教育必须借助审美媒介施教,充分发挥审美,媒介的传导作用,我们在教学中,配合现行的多媒体来创设审美情境,可以把音、像、文字融为一体,使教学内容情境化,增加了教材的艺术感染力,营造美的情境和美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活动,让他们在美的熏陶中感受美、欣赏美。如《庐山云雾》图文并茂,文质兼美,是融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于一体的美育好教材。在教学时,可以首先运用课件,引导学生欣赏画面。通过欣赏,让学生初步感受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再引导学生熟读深思,深入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学生边感情朗读语句,边欣赏画面,进一步创设情境交融的意境,把学生带入美好的境界中。最后,播放音乐,引导学生美读课文,畅谈感受。这样,学生不仅多感官地感受了庐山云雾之美,还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培养了他们爱美的情趣和审美的能力,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和赞美。《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通过描写小兴安岭的美表现出作者对小兴安岭无限的热爱之情。在教学之初就把孩子带入到情境中。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去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去游玩好吗?请同学们,系好安全带小火车马上就要开动了。(师演示课件)转眼之间,我们就已经到了小兴安岭了,你觉得小兴安岭怎么样?(生纷纷发言:小兴安岭非常美!景色优美!„„)这样创设情境让孩子们更快的进入课文,与文章融为一体,为下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打好了基础。
三、在品读语言中体验美。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作为一种传情达意的工具,语言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如教学《燕子》第三自然段时,首先,我让学生细读课文,感知这一自然段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回到课文中去,找出有关的句子慢慢品读,看看能体会到什么?在学生的交流中我把“斜、掠、沾”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品词。“斜”字写出了燕子飞行时的什么?“掠过”在字典里是怎么解释的?轻声读读句子,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从“斜着”、“掠过”这两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经过老师的点拨和细读想象,学生领悟到了燕子斜着身子飞掠的优美姿态。)那么“沾”在这里应作什么讲?能换个词吗?(碰、撞)那作者为什么不用“碰”、“撞”而要用“沾”字呢?(通过比较、品味,学生感悟到了“沾”字十分准确地写出了燕子飞行之轻,体会到了作者用词之精确,同时学生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也深深地体会到了燕子飞行时姿态的优美。)学生领悟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增加领悟的效果。
咬文嚼字是品味课文内涵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咬文嚼字,反复诵读,使学生充分感悟到了燕子飞行时的动态之美,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感悟力。
美读是通向作者情感的一座桥梁。叶圣陶先生说得好:“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以意逆志,设身处境,激昂处还他那个激昂,委婉处还他那个委婉,诸如此类——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相通了,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在教学中,通过范读、配乐读、自由读、抽读、齐读、比较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验作者丰富优美的情感,从而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使他们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获得启迪和教益。
如在教学《庐山云雾》时进行配乐朗读,感受庐山云雾的景色美;在教学《开国大典》时,齐读“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呼起来。”感受雄壮美;在教学《慈母情深》时指名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感受句式美及情感美;在教学“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时,教师进行引读:“为了争分夺秒的工作——为了孩子——为了家——”让学生感受人性美„„课文中所蕴含的感情必须通过朗读传达出来。把学生带进文章意境中,让学生在读文中去体味、去感受、去琢磨,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要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感情色彩,学生在读中融真情,放飞情感,情中诵读,读中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在想象中感受美。
在审美欣赏中,想象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语言描绘,在脑中想象出各种人物、情节、环境,并且通过想象,设身处地的体验人物的处境和思想情感,内心活动。“如果没有这种再造想象,就不可能在欣赏者的脑中复活艺术形象,因而也就不可能有艺术欣赏活动(蔡仪)”
如《鸟的天堂》教学片段
师:课文中还有哪句话写出了榕树茂盛,富有生命力?
生: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出示以上句子。)师: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这个句子,想象划线部分描写的是怎样的景象?(指名读、范读、齐读,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句子描绘的景象。)师:(出示填空:椿树的叶子绿得——,绿得——,让人感觉到每一片叶子——。)请同学们根据朗读的体会填空。生:榕树的叶子绿得明亮,绿得可爱,让人感觉到每一片叶子都充满生机。
生:榕树的叶子绿得鲜亮,绿得耀眼,让人感觉到每一片叶子都蕴含着无限的活力。
生:榕树的叶子绿得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绿得可爱极了,让人感觉到每一 片叶子上似乎都有一个可爱的小精灵在跳跃着
师:可见,榕树苍翠欲滴的色彩让人感到榕树蕴含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请同学们再次齐读这句话,细细体会句子的意思。教学时,教师首先启发学生根据语言文字的描绘进行再造想象,丰富学生的内心视像,把握住句子内在的意蕴;然后,引导学生完成填空题(只要意思大致对就可以),让学生把对句子的内心体验倾吐出来,进行美的臆想。再如教学《天净沙 秋思》,教师可提问学生: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瘦
马,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提问,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体会到了荒凉古道上骑着瘦马漂泊异乡的诗人的惆怅之情,从而领悟到这首元曲的意境美。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让学生想象五壮士在顶峰时的神态,目光,感受壮士的坚强不屈、豪迈的英雄气概,使学生的审美情趣慢慢得到熏陶。
五、在说写中创造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不是将美融入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而是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激励学生创造美,既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也是审美教育的最高境界。在教学中,加强读与写的结合,是培养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有效手段之一。当学生理解了美的实质之后,往往会产生表达美的感受的欲望,这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如教学“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同人民的心—齐欢跃起来。”大家细细读读《开国大典》里的这段话,休会体会句子意思,想一想: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了哪些地方,在你面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生自读、体会、想象)
师:谁把这句话读—读,其他人一边听一边闭目想象,在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指名朗读句子,其他人闭目想象)
师:谁说说,这宣告、这声音传到了什么地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这声音传到城市,大街小巷彩旗飞扬,男女老少欢天喜地,大家敲着锣,打着鼓,欢呼新中国的诞生,欢庆人民的解放。
生:这声音传到农村,田间地头,村前村后,到处锣鼓喧天,人们都拥出家门,欢呼着,高喊着,一个个激动万分,不少人高兴得热泪盈眶。
生:这声音传到学校,大家拿着鲜花,挥着彩带,放着鞭炮,唱啊,跳啊,喊啊,好像要让这个消息传遍全世界。
生:这声音传到了刘胡兰的家乡,大家一下子拥到了刘胡兰的家里,把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告诉了她的爸爸、妈妈。她爸爸、妈妈来到了刘胡兰的遗像前,喃喃地说:“胡兰子啊,你听到了吗?你盼望的一天终于来到了,我们终于有了出头的日了啦!”
这一个个典型的画面,融语言的蕴涵、形象内涵、情感内涵于一起,是学生在语言的作用下调用自己库存的表象进行心灵重构的结果,是学生精神世界的新成果。它带学生走进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使他们在感悟语言丰富内涵的同时,开掘和提高了精神境界。可见,对一些蕴涵丰富形象的词句,可设法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语言文字有关的表象。使语言与活性的形象建立起联系,使语言在鲜活的形象嫁接中获得生命活力。这样,当学生凭着作品语言,跨越广袤空间去神游时,作品就成了学生心中美丽的画卷了。
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第四自然段,在充分品读鱼的多和美以后,教师再设计同样句式的写话练习:“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要求学生从鱼的颜色、形状、姿态等方面发挥想象进行练写。学生写得兴致盎然,也深化了对美的理解。
又如教学《巨人的花园》时让学生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写 1.读课文,要求:看在读什么地方时脑袋里会出现相应的画面。
读写结合的点:
(1)巨人推倒围墙前后的情景。(2)巨人生活在隆冬中的情景。(3)孩子们在花园中玩耍的情景。
(4)巨人和孩子们一起生活、玩耍的情景。
„„ 2.交流汇报
3.把刚才说的写下来。
通过这样的说写,不仅让学生感悟了文章内容,体会了文中的道理,训练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更让学生沉浸在美好的意境中„„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希望美——你就得忘我地劳动,直至你感觉到自己已经成为一名创造者、一名能手,成为自己理想事业的主人;直至你的眼睛,由于感受到人的最大幸福——创造的幸福,而放射出激情的光彩。”所以,我们要激励学生创造美的意识,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尝试创造美,就能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正如我国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领会什么是美,花木山川的美,城市的美,都可以从文学作品中得到深切的体会。”因此,美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灵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美感,发展了能力,提高了文化素养。祖国优秀的文化滋润我们新的一代,使我们的学生受益匪浅,让他们进入一个全新的美感领域只要坚持在教学时向学生渗透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的审美情趣就会得到提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进而去创造美。
美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灵魂
语文集纳古今中外名篇美文,融自然美、艺术美、语言美于一身,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好材料,是学生培养美感的良师益友,深受学生欢迎和喜爱。因此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艺术、思想方法、朗读和感悟,时刻都要体现出美感,使学生在寻求美、发现美、体会美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会与会学的乐趣,受到美的熏陶。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美感的教学。一.音乐渲染,营造美的氛围。
音乐能冶精养性,它是沟通语文课堂教学和审美教育的桥梁。课堂上适当地运用乐曲,能渲染课堂气氛,触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选择古筝曲配乐吟诵,教师随着明快的乐曲声吟诵,学生从中感受有山、有水、有彩云、有猿声、有小船的美的景象,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以美的氛围,为学习这首诗作好情感铺垫。接着,老师介绍李白写这首诗的背景,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深入学习这首诗,有利于学生对诗的理解。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配乐让学生练习吟诵这首诗,更能激发起学生吟诵诗的积极性,收到很好的效果。另外,受配音朗读的启发,我在课堂教学中,还根据课文的特点,经常运用配音朗读,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进入美的意境,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这样,学生也加以模仿,有时回家后,挑选一些精美的散文,配以优美的音乐加以朗读,声情并茂,效果甚佳。二.图文并茂,再现美的情景。
在阅读教学中,出现的事物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有,如果任由学生自己阅读所知,或由教师草草介绍了事,对学生而言没有直观印象,更谈不上感受事物美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孩子都喜欢图画和动画。教师要善于投其所好,适当地出示课文挂图或运用多媒体播放录像来创切教学情景,有利于让学生感受事物美。
例如教学《火烧云》一文,学生一般都没有仔细观察过或没有真正见过火烧云的景象,那么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精心创设教学情景。先通过动画演示课文中描写的几种不同形、色的火烧云,用逼真的画面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美丽和作者观察的仔细、描绘的细腻。后来又出示大量的火烧云图片,让学生欣赏、观察,模仿课文说话,从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三.品词析句,鉴赏美的语言。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要培养学生美的情感,就要引导他们在品味好词语,分析句式、句意中去发现美、品体美,鉴赏美,从而达到语文教学中以美育人的效果。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写景文章,围绕“美丽”这个中心,分别对春、夏、秋、冬四季的景物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以反映出小兴安岭的美丽。学生要真正体悟到小兴安岭的美,需要依赖对字词句的理解。这篇课文用词方面,主要表现在动词的生动,形容词的准确。如动词:抽、封、刮等,形容词:葱葱茏茏、密密层层、严严实实等。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用词的生动、形象,可让学生换词比较,引导他们从速度、程度、力度三方面体悟出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还充分利用幻灯、句意比较、圈圈画画等方法、手段,紧靠中心,了解作者如何通过对景物生动、形象的描写,反映小兴安岭美丽而富有生机的美景。四.感情朗读,激发美的情感。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应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挥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通过朗读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具体地说,就是通过朗读不仅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让学生与作者、与文章产生共鸣,情感得到美的感召和升华。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如《小珊迪》一课,作者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从白天到晚上所发生的事情。小珊迪为了要“我”买他的火柴,从请求到乞求再到苦苦哀求,而“我”的心情也随着变化,从不在意到同情再到感动。教学时,可让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一边听老师的感情朗读,一边闭上眼睛想象不同的人物形象,并随着老师感情朗读时的感情变化联系类似的电影、电视中的有关镜头,将人物的具体情景浮现于眼前,引发学生敏锐的语感。然后,让学生通过轮流读、分角色读等方式,再次形成内心视像。小珊迪那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不但深深打动了“我”,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小珊迪悲惨遭遇的同情。五.剖析形象,领悟美的意境。
美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体现的。所以剖析是实施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基本途径。我们
应该把握文学作品中的美,深加挖掘,细细品味,在教学中启发学生领会作品中美的韵味,从而陶冶他们的情操。自然美,它侧重于对美的形式进行欣赏,而社会美的内容则更加丰富复杂。文学作品中包含了作家的社会理想、人生价值观等,在语文教学中,抓住这一点,就有助于学生增强识别真假、美丑、善恶、是非的能力,从而达到净化心灵,塑造品格的目的。
而且一个感人的形象,可以激发起千百万人向善向上的崇高信念;一个丑恶的形象,能让千百万人痛斥丑恶,憎恨虚假。形象越鲜明,对学生思想影响就越强烈、越深刻。学生受到了美好的形象的感染,必然能诱发情感的产生,从而萌生一种学习人物内心美好的激情与行为。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抓住对人物性格的讲读,用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体味到人物的心灵美和社会美。
如:《董存瑞舍身炸岸堡》中,在危急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舍身炸暗堡时的刚毅的神态、果断的动作、坚毅的目光、激昂的话语无不体现了一位杰出的战斗英雄,誓死卫国的光辉形象。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剖析,唤起学生爱国报国的美好愿望,也使学生感到真正的英雄形象的力量。
又如:《苦柚》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卖柚子的小姑娘向要买她柚子的老华侨如实介绍自己的柚子质量不好,并拒绝接受老华侨100元馈赠的事,赞扬了卖柚姑娘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一般来说,买卖人总是“卖瓜赞瓜甜,卖花赞花香”,可这位小姑娘的表现却出人意料,老华侨也被她感动了,由衷地感叹到:“孩子,凭着你这颗善良的心,苦柚子也会变甜的”,金钱“就是买不到高尚的灵魂”,细细品味其深刻哲理,让小姑娘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深深植根于每一位学生的心中。
总之,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培养学生崇高的思想感情,坚强的性格和形成积极的人生观方面,更有巨大的教育作用。因此,只要教师引导得当,从审美教育的角度进行课堂教学,经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六.大胆想象,训练美的表达。
大胆想象,体会表达美。语文课堂不仅要求我们引导学生感受美、品味美、鉴赏美,同时还要训练学生去表达美、创造美,以达到发展语言的目的。
例如学习《火烧云》一课时,学生通过品词析句和感情朗读,了解了火烧云颜色美,样子多,变化快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还看到了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火烧云?它是怎么变化的?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在理解书中描写火烧云颜色的词语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词汇:苹果绿,柠檬黄,草莓红„„半红半黄、半粉半紫、半桔半青„„有的受到启发这样描述变化中的火烧云:“天边出现一头大象,四肢粗壮,身高体大,象鼻高高卷起,象牙闪闪发光,象耳朵好像还在呼扇呢。可是转眼间,象牙不见了,象鼻子也变小了,一会工夫,大象消失了„„”学生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结合自己生活中所了解的事物从模仿到创造,更丰富了课文的内容。使他们内心中美的情感得以自然地流落和表达。
又如教学《荷花》一文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想“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是什么样子的?想象一下“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资势”是什么样子的?除了文中讲到的,还有别的什么不同的姿势?想象一池荷花就是“一大幅活的画”是什么样子的?这样通过想象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的画面,更加丰满、鲜明起来。
美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灵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美感,发展了能力,提高了文化素养。祖国优秀的文化滋润我们新的一代,使我们的学生受益匪浅,让他们进入一个全新的美感领域。
为阅读教学打开一扇窗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在这个过程中,请教师们不要忘记为阅读教学打开一扇窗,让新鲜的、丰富的、充裕的空气得以流入课堂,让轻松的、活跃的、和谐的气氛永驻教室。这扇窗就是语文课外阅读,打开了这扇窗,学生就能领略与观赏到窗外那更多更美的风景,外面的世界无限精彩。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强调:“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由此可见,为阅读教学打开一扇窗,大力展开课外阅读,增强感悟,培养语感,积累知识,提高素质已成为当务之急。课外阅读的这扇窗该如何打开?怎样使学生养成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良好习惯?在实际工作中,我采取以下的四点做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激发阅读的兴趣,让学生想读
兴趣是人们探索事物的一种积极的知识倾向,它能使人产生一种强烈向往的心情,从而积极主动地去认识事物。那么,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呢?例如在教完《草船借箭》这一课后,同学们深深地被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所折服,这时,我拿出了《三国演义》,对同学们说:“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这本书中还有许许多多,请一睹为快吧!”此时,学生们的阅读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下课之后,争先恐后去阅读这本古典名著。这就是我们常用的“一篇带多篇”、“片段带整篇”的方法,旨在为学生指引阅读方向,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选择合适的书籍,让学生可读
英国诗人柯勒律告诉我们,阅读者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这样才能“像挖宝矿的矿工,把矿渣甩在一边,只捡纯净的宝石”。本着“有益、有趣、有物”的原则,我排列出阅读课外书的参考书目和先后次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不同种类的书籍,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其中,低年级着重阅读《安徒生童话》《阿凡提的故事》《格林童话》《鞠萍故事系列》和科幻小说等,侧重培养想象能力;中年级着重阅读《成语故事》《儿童小百科》《爱的教育》《歇后语故事》等少儿故事和科技常识等,侧重培养感知理解能力;高年级着重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中国上下五千年》等比较通俗的古今中外历史故事、名人传记等,侧重培养鉴赏评价能力。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点到面,既有阶段性,又保持连贯性,使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知识的同时,又能逐渐锻炼和养成自学的能力。
三、指导阅读的方法,让学生会读
从严格意义上讲,课外阅读应该是一种独立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需要,独立自由地确立目标、选择读物、指定计划、控制进度、检查效果。但由于小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有限,所以我加强了宏观调控和方法指导。从时间上来说,每周设立一节阅读指导课,一节课外阅读课,每天中午保证有半小时以上阅读的时间。从指导内容上来说,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和讲故事训练,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并帮助学生选择材料;指导中年级学生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能感情朗读文章,并尝试写好片段赏析式的读书笔记,不少于30篇;指导高年级学生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发表独特的见解,进行感情朗读和复述,写好读后感,不少于40篇。
四、开展丰富的活动,让学生爱读
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以激励学生更好地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我孜孜探求语文教育“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开展了朗诵会、名著导读、故事会、开心词典、读书笔记展评等实践活动。每个活动我都实施三个步骤:阅读准备、进行活动和评讲。如在朗诵会之前,我要求学生认真选择适合自己口味的好文章,然后好好自行练习。活动时,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筛选,每组两名优胜者参加全班朗诵。同学们表现出很浓的参与意识,热情很高,也发挥了较好的水平。在这一系列的讲述、竞答、品评、交流等活动中,实现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发现不足,寻找差距,从而促进内需,变“要我读”为“我爱读”,切实感受到阅读是人生一大乐事。
实践表明,为阅读教学打开课外阅读的这扇窗,能丰富学生的词汇,提高他们的读写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当然,课外阅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开好这扇窗,管好这扇窗,力求充分体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篇: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
语文课的美感教育
合江县大桥初级中学校
陈输彩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是把语文当作美学载体,既有文化知识之美,也有情感品德之美;既可实现教师教学之美,也可实现学生学习之美;既是各种潜在的美学形态体现,也是即时的教学美学形态的表现。语文教学过程几乎可以传达世界上美学家们所研究的一切美。因此,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审美感知获取文化知识,同时获取美的感染与熏陶,特别是获得艺术美和人格美的熏陶。塑造美的人性,发展语文能力,把每一篇课文,每一个单元,每一册课本,全套教材,教师所有的文化和生活积累,以及学生所有的文化生活体验作为审美对象,引导学生感知美点,探寻美线,审视美的形态,激励学生去发现和赞赏自然之美,生活之美,进而学会创造美、贡献美。〖关键词〗:美感教育
配乐朗读
即兴演唱
1、配乐范读配乐朗读让学生获得音乐与文学艺术美感
配乐朗读又分为析前朗读和析后朗读。课文分析前配乐范读,学生会同时受到音乐和文学语言的感应,把精力集中到音乐与语言上,并产生相应的情绪,对课文内容和情感也有了初步的体会。课文分析后的配乐朗读,可使学生受到的美感教育得到很好的巩固,同时会感到心情十分愉悦。感情、音乐与文章内容融为一体,既体现了教学中使用音乐的神奇魅力,还可以让学生驰骋美好广阔的想像空间,使文学艺术美感得以扩展。
由于审美品格又分为优美、壮美等。优美的主要特征是和谐,优美对象的尺度必须是小于或等于主体的把握尺度——优美是对象相对于主体的尺度处于和谐统一关系中的一种审美品格。相当于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阴柔之美。而壮美在量上与优美有显著区别,壮美的对象往往具有较大的体积,巨大的力度和强烈的气势。当然,壮美在其形态结构上也表现为和谐,它主要与我国古典美学的阳刚之美相同。
那么,文章配乐也应有优美壮美之别,具有优美审美品格的文章作品,就应配以具有优美品格的乐曲。如:初一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三段描写百草园的自然风物:“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唐朝张志和的词《渔歌子》、郭沫若的诗《天上的街市》;初二鲁迅的小说《社戏》,陶渊明的散文《桃花源记》,艾青的诗〈〈给乌兰诺娃〉〉;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叶圣陶的〈〈苏州园林〉〉、魏学洢的〈〈核舟记〉〉、散文〈〈醉人的春夜〉〉、〈〈到五月花烈士公墓去〉〉;四册杜甫的〈〈春夜喜雨〉〉、李清照的〈〈如梦令〉〉;五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马致远的曲中小令《天净沙。秋思》;六册袁宏道的散文《满井游记》等。侧重于优美审美品格的熏陶,如果配以一些轻柔、舒缓、恬美的中国民乐外国古典,像中国古典民乐古筝曲《高山流水》、《梁祝》、《平湖秋月》、《渔舟唱晚》、二胡《二泉映月》、管子的《江河水》、二胡《听松》、笛子《鹧鸪飞》、宋琴《平沙落雁》;现当代乐曲像古筝《小河淌水》、《牧羊曲》、《湾湾的月亮》、《风中有朵雨做的云》、《月亮代表我的心》、葫芦丝《月光下的凤尾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琵琶《明月千里寄相思》、《绿岛小夜曲》、《红河谷》......外国乐曲像贝多芬的钢琴曲《月光曲》、《献给爱丽丝》,莫扎特的《小夜曲》,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睡美人》,马格林的《西班牙斗牛士》,俄罗斯民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海顿的《小夜曲》、约翰.施特劳施的《蓝色多瑙河》,小约翰.施特劳施的《春之声圆舞曲》......就是绝妙的配合,使学生仿佛听到了鸟儿的欢歌、虫儿的低唱、田野的蛙鸣;看到了桃花的艳丽、草坪上的踏青、月光的朦胧、阳光的明媚;触到了春风的和煦、春雨的清凉、泥土的松软;嗅到了花儿的芬芳、鲈鱼的鲜美、花蜜的甜香;想到了姑娘的笑脸、小伙的健壮......而像毛泽东《沁园春.雪》、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李白的《望天门山》、王愿坚的《七根火柴》、论说文《理想的楼梯》、矛盾托物抒情的《白杨礼赞》、鲁彦的《听潮》、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贺敬之的《回延安》、田间的《假使我们不去打仗》、北朝民歌《木兰词》、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命的意义》等,则着重培养壮美的审美品格,应配以相应的具有壮美审美品格的乐曲,如中国民乐:琵琶《十里埋伏》、《大浪淘沙》、《金蛇狂舞》、《王昭君》、《霸王卸甲》、古筝《关山月》、管子《胡笳十八拍》、《阳关三叠》......现当代歌曲《黄河在大合唱》、洛王生演唱的音韵大鼓《重整河山待后生》、《中国功夫》、徒洪刚唱的《霸王别姬》......外国名曲:贝多芬的《命运》、《伏尔加河上的船夫曲》、《军队进行曲》、《军刀舞曲》......给人阳刚之美,给人气势,给人力量,让人振作奋发!
另外,配乐时还应注意课文与音乐的情绪,色调、声调、节奏等的配合也应为天作之合;高亢、低沉、明快、灰暗、激烈、宁静、舒缓、轻快、是喜悦、忧伤,都要选择恰当,否则,就显得附庸风雅、沐猴而冠。要让音乐与散文、诗歌间那么自然,那么协调,给人无限美感,给人无限遐想,让师生心神共同融入无比美好的氛围中,赋予我们美文、美乐、美人、美境的真实情感。
2、分析解读中即兴演唱
在分析解读诗词、散文中,为了学生能对一些美文的意境获得形象的感受,产生美感体验,教师可即兴演唱歌曲,辅之以肢体语言,或眉飞色舞,或手舞足蹈,把其中的滋味淋漓渲染;又如赏析杜甫的《春夜喜雨》,为了把春雨默默滋润,万物萌发的意境表达出来,就可以唱当代歌曲《江南春好》:“江南春好,江南春早,春天呀春天呀,唱起歌儿来了,风摇山花,雨润水稻,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竹林里歌声高,茶山上人欢笑。江南春早,江南春好......”特别是那四个排比句,匀称的节奏,喜悦的情怀,中速舒缓的演唱,唱出了春雨润物,万.物萌发生长的勃勃生机,一切欣欣向荣,人们心情喜悦。再让学生齐唱,老师指挥小学时教过的一首歌曲《春雨蒙蒙下》:“春雨蒙蒙地下啊,啊春雨蒙蒙地下,唰唰唰唰 唰唰唰唰 唰唰唰唰 唰唰唰唰......”(轻声哼唱,唱出润物无声的意境意趣);绿了河边的杨柳,红了村边的杏花,村边的杏花,啊(激动喜悦的情绪,放声歌唱),歌声模拟春雨轻盈的唰唰声,唱出春雨的润物之功,物因春雨滋润而勃发生长,把杜甫《春夜喜雨》的意境韵味形象描绘出来,师生共享诗歌的意境美,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还让学生在老师多才多艺的教学中受到启发和熏陶。又如刘禹锡的七绝《秋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表现了豪迈高旷的意境,喜悦振奋的感情,老师可唱电影《海外赤子》插曲《高飞的海燕》第二段歌词“海燕啊,高飞的海燕,你箭一般地直上云端,在彩云里翻飞,在阳光下舒展,你向往未来,你最有理想,你是大自然的骄子啊,海燕,翱翔在祖国的万里海天。”通过音乐的咏唱,通过歌词的朗诵,通过足之蹈之歌之舞之,把高旷豪迈意境尽情渲染,把喜悦振奋的情感充分表达。当代好多美妙的歌都可运用在课堂教学美文意境韵味的欣赏中,像《洪湖水,浪打浪》、《我的祖国》中“一条大河波浪宽......”《我们的田野》中“碧绿的湖水,流过无边的稻田......好像起伏的海面。”《阿里山的姑娘》中“春风吹醒这凤凰山哟,山间的流水映蓝了天......”《长湖水》、《松花江水波连波》、《月光下的凤尾竹》(傣族),滕格尔的《天堂》(蒙古族),《大理三月好风光》(云南白族),江南民歌《茉莉花》,陕甘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新疆《大板域的姑娘》、《掀起你的盖头来》,王洛宾的作品《前门情思大碗茶》(北京),《神奇的九寨》四川,《弯弯的月亮》、《风会情水会笑》、《月牙泉》、《边疆的泉水清又清》、《我爱你塞北的雪》、《我爱你,中国》、《今天是你的生日》、《重整河山待后生》洛玉生演唱的音韵大鼓高亢悲壮,《中国功夫》阳刚美,还有屠洪刚唱的《霸王别姬》,豫剧歌曲常香玉的《谁说女子不如男》,京剧《红灯记》、《沙家滨》,歌舞剧《红色娘子军》、《东方红》、《白毛女》的插曲......都可以拿出来恰到好处地点染课堂。
3、语文教师得有深厚的文学功底
教学语言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能熟练运用古诗词点染,能恰到好处地成语表达意思,并用优美的文学词汇渲染,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把学生带入具有文学情趣的教学中,可以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学习的效率也会随之提高。如在赏析毛主席的词《沁园春.雪》中的“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时,可引诗句“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成语“钟灵毓秀”、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来表达壮丽的江山孕育英雄人物,而英雄人物为江山美人折腰,可讲后稷的母亲姜嫄踩了神的脚印怀孕生下后稷,唐玄宗为美人杨贵妃折腰的爱情故事,春秋吴越争霸西施美人计,可忆古装武侠电视剧《雪山飞狐》胡一刀、胡匪超绝的武功,悲怆的人生,凄美的爱情,可朗诵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展现的雪山、晴空和傍晚美境:“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一个风流倜傥、才华横溢、指挥若定的政治家、军事家毛泽东为壮丽的江山美人倾倒折腰,要领导人民打江山、坐江山之意表达得充分透彻。
4、录成形象直观的材料制成多媒体课件或把学生带到大自然的怀抱
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配合教材进行教学,学生的美感体验不再是抽象的。如可实地录制或剪切视频:“黄山风光、长江三峡、黄果树瀑布、峨眉山秀色、泰山日出、卢沟晓月、椰岛风光、傣族风情、九寨胜景、北京八达岭长城、渔舟唱晚、苗岭拂晓、虎啸山谷、驼走大漠、群鹤翔空、大雁南飞......”大自然中一条弯弯的小河,一只水上青蛙,一群荷塘惊起的白鹭,一行悠然翔过头顶的大雁,几尾溪边闲游翕忽的小鱼;池塘田田的荷叶、婷婷的荷花;长江层层波浪与远去的白帆,一簇簇鱼鳅船花,一丛丛田壁上嫩生生的野苦马儿菜,一朵朵糠头花儿,牵牵连连的圆叶儿猪鼻孔草草,躺在水面一张挨一张圆叶间有一朵小黄花的睡莲;农家屋前屋后的芭蕉,挂着红果的柑橘树、点点胭脂红的樱桃树....;还有黄昏时分的炊烟,咩咩归家的羊儿;春田里燕子点起的圈圈涟漪,驻足电线上映到清淩淩的小河里“五线谱”,翠鸟敏捷扎进水里叼起一条小鱼......将这么多丰富多彩的景致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学生定会美在眼里,乐到心中,更能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强烈情感。
5、语文的美学教育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体现学生主体的课改精神 从初一册起,我就开始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摘抄记忆训练,定期开展背诵比赛活动。第一次比赛冠军赵云霞背诵了68首诗词,第二次比赛是何梅燕得冠军,她背了三节多自习课,每节45分钟,让我也感到惊喜。有了学生课外阅读积累,课内教学才更能显示学生主体性。在我教学余光中的《乡愁》后,为拓展学生知识面,问学生是否还记得哪些是写“乡愁”的诗词曲,全班同学几乎都能背诵。以后对李白的《靜夜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张继的《枫桥夜泊》、郭沫若的《静夜》、彭邦珍的《月之故乡》;在教学朱自清的《春》中,春风图“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我让学生联想春风中景物,然后叫他们用嘴模仿鸟叫“儿久睡起”,有的还吹出农家耕地时唱的的歌儿,我也用口哨吹起来“春风悄悄地吹来,蓓蕾何时开,春风悄悄地吹来,蓓蕾何时开......”整个课堂弥漫着春的气息,呈现出春的画卷,师生都沉醉于春风孕育万物的意境中,妙不可言,美不胜收。当我讲到席慕蓉《乡愁》“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时,唐利文同学就用笛吹出了《新鸳鸯蝴蝶梦》,全体同学闭上眼想像那悠扬清远的笛曲,是在有月亮的晚上从凉风习习中送来。是学生创造了这种低回婉转又起凄凉清的氛围,也享受着带一点淡淡忧伤的情绪。
6、语文教学讲究课堂整体结构之美
语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应有科学的系列,有效有序进行美的教育教学过程。教师应遵循文道统一的原则,从整体上去理解把握课文,使学生不仅知道写什么,怎样写,而且要理解到为什么这样写。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不仅体味知识之美、技巧之美、意境之美,而且会感悟到作者的思想美。因此,教师也要讲究课堂教学艺术的整体之美。比如一堂课或一课文用什么方式引入,什么方式结束,选择什么作为突破口激活学生学习热情,怎样展开教学进程,怎样拓展知识面或运用知识于实践,都应该有独创性设计,让学生积极互动参与到教学中来,达到教与学环环相扣、节奏鲜明、抑扬顿挫、起承转合、有张有弛、波澜壮阔、引人入胜的效果。
7、创设课堂气氛之美
一堂成功的语文美感教育课,教师的语言要无比美,课堂结构美仑美奂,板书精彩漂亮,学生积极互动参与、奋发向上,陶醉于知识美、文学美、诗文探索的奥妙、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美之中。教师的语言如缕缕春风拂过,如丝丝春雨滋润,使学生感到无比甜美。师生相亲相爱,共同陶醉于文学艺术美的欣赏之中。如果此时课堂偶有学生不守纪律,嘻嘻玩笑,老师切不可面有愠色、口不择言,因为这是欠美伤美的败笔。在此时或者可以嗔怪一眼、或者相视一笑,开个玩笑,也许还能成为完整课堂美的点缀呢。
通过语文课艺术美与人格每美的综合教学与教育,学生们从不同领域的审美观点的积累、延伸、交汇,就会获得一个立体的、有机的统一的美的世界,最终能使学生形成一个具有综合审美欣赏及审美表现能力、有创造力的眼光与心灵,我们的语文课的美感教学,定会塑造出具有艺术美与人格美的学生,他们定会创造出唯美的未来世界!
第三篇:学生是教学的灵魂
学生是教学的灵魂
学生是教学工作的主要研究对象,只有学生真正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以及思想,教学才实现其价值,教师才可称之为师,所以说学生是教学的灵魂。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这一理念?通过远程培训使我认识了许多关于现今学生的特点和新课程的教学观念,教学并用于自己的教学中实践中。具体做法如下:
1、认真备课、特别是分析学生在应对这些知识的方式方法,尽量多从学生着想,再结合教材和新课程标准,努力做到学生优先服务的原则。
2、及时批改学生作业、在作业批改中注意其每个细则,对于优等生不仅要求做对更注重其作业质量,即整洁、精简和创新。对于中等生作业必须是自己完成,同时要注意解题的完整和洁净。而下等生则要求不能抄袭作业,可以在他人指导下完成作业。通过作业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分别对个别与全班性问题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全班性问题在下次新课前全班讲解;个别问题则进行个别辅导。
3、上好每一节课、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确定每一堂课的教学方法,以便更大程度的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率。例如,在水平测试复习中首先让学生先复习教材,在师生参与下形成章节知识体系,再去实践应用,这里同样以学生为中心,即等学生做好后师生共同探讨实现学习效率的最大化。
4、组织课后辅导、针对学生情况通过平时上课和课后练习等方式了解学生,利用中午和晚自习前对部分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使他们认识到学习必须不断的进取和探讨,方可得到升华,才能有所收获。通过努力在学校组织的校高二理科数学竞赛中分获一、二、三等奖共五人。
5、努力转化双差生、本期是湖南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头一年,差生的成绩将直接影响到我班乃致我校的合格率,最重要的是关系到该生的毕业问题。因此,我首先通过模底把成绩差的同学集中,讲清他们是水平测试的落后户,要求他们利用这段时间复习好考纲和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力争在考试中每个大题都得分,这样及格就不成问题了,同时在复习过程中跟踪服务,及时督促,这样能使每个学生顺利完成水平考试。
6、全面沟通、师生关系的好与坏是关系到整个教学工作成败的关键,注意同学生沟通和联络是每合格教师的首要任务,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的教学工作才能得到胜利的开展。因此,我特别注重和学生和沟通,多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心理和学习需要,通过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加强对问题学生的关注,启发引导使他们走入健康的人生轨道上。
总之,教学工作只有把学生放在教学的重点去研究,始终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来把握教学,才能真正体现教学的实质,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工作才有意义。
第四篇:美感经验是自由的经验
电影美丽心灵观后感
美感经验是自由的经验
【摘 要】 审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美在审美主体身上所引起的愉悦感受和欣赏、评价等心理活动与心理过程就是审美感受,简称美感。美感具有个体差异性,对于同一个审美对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空间对同一对象也有不同的感受。本文笔者从辨证的角度来解释美感是自由感受这个观点,认为美感既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不仅具有个体差异性,而且具有共同性。
【关键词】 美感 自由 个体差异性 共同性
本文叙述了对美感经验的解释和美感经验的意义以及自己通过对美感经验的自由性的描述和从中获得的感悟。
一,美感经验是审美活动的唯一标志,是审美活动和美的现象的唯一见证
人们在观赏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时,直接感受到的一种特殊的愉快经验它原则上包括对一切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的经验,如对美、丑、崇高、滑稽等各种审美对象的经验。
第一,美感经验不是外部刺激的结果,而是内在身心和情感活动熔铸为一个整体所形成的结果,有时候它会与某个外部对象相关联,有时候它也不需要外部对象;
第二,美感经验不是被动的,不是只有在外部刺激下才形成的,而是表现性的、形成性的。表现性主要是指美感经验是人的内在身心的外在显现,这种由内向外的呈现,即“表现”;形成性就是它是自主形成的、自主创造的,即使在没有外部刺激的条件下,它也会自主形成。同样,即使有外部的作用,这种作用也不是刺激的,美感经验的达成也是人的内在心境、情感自主创造才能诞生。
第三,美感经验不是纯粹的生理感官层次上的,而是心、身、情感等人的整个生命活动所突然凝结的状态。也就是说,在美感经验中,有整个的人、一个完整的人熔铸其中。没有整个完整的人熔铸其中,是不可能有美感经验的。美感经验是一个完整的、活生生的人所熔铸的经验状态,因此,它是人的活生生的生命的体现。
二,自由的美感经验
当人们接触到美的事物时,往往无需经过认真的思考、逻辑的推理或理论的论证,就能直接感受到事物的美,这就是美感。狭义的美感是指审美主体对当时当地客观存在的某一审美对象所产生的具体感受。广义的美感又指审美意识,即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的能动反映,它包括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审美意识活动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美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人们在欣赏美的时候,面对同一审美对象,所产生的审美感受往往是不完全一样。即使同一个人对同一个审美对象,时间、空间不同,也会产生出不同的审美感受。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引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对这句来自西方的名言,人们的理解并不一致。其中有一种理解,认为美感是绝对自由的,不受任何限制。这真是对这句名言的莫大的误解。
诚然,美感是主体对个体的审美评价,是自由的,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包含的审美理念,也就是个性化的审美理念。这种理念认为,审美是感性个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对话,它强调审美时感性个体必须带着自己的生活背景、审美经验,带着自己的认识、好恶,带着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进入审美对象,与审美对象真诚对晤。换句话说,这种审美理念强调审美活动中必须把审美者摆放进去。既然把审美者摆放进去了,审美必然会带上审美者鲜明的个性色彩,审美者自然会有他自己的独特的理解和感受,亦即他自己的哈姆雷特。我们不妨就以哈姆雷特为例,很多人认为,延宕是哈姆雷特性格最典型的外在特征。关于这种性格产生的原因,“歌德认为延宕是因为哈姆雷特性格软弱,意志力不强,难以承担如此重大的复仇任务;柯尔律治认为哈姆雷特过分耽于思考;叔本华认为延宕与哈姆雷特的厌世主义有关;弗洛伊德等认为恋母情结是延宕的原因。还有人认为是哈姆雷特所面对的邪恶势力过于强大,他不能胜任‘重整乾坤’的重任,故有延宕。亦有人找到文本外原因,即莎士比亚有意用哈姆雷特的行为,影射伊丽莎白女王的宠臣埃塞克斯在图谋推翻女王时犹豫不决的长期延宕。”这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者对哈姆雷特的解读,有如此大异其趣,这不能不承认当人们接触到美的事物时,往往无需经过认真的思考、逻辑的推理或理论的论证,就能直接感受到事物的美,这就是美感。狭义的美感是指审美主体对当时当地客观存在的某一审美对象所产生的具体感受。广义的美感又指审美意识,即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的能动反映,它包括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审美意识活动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美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人们在欣赏美的时候,面对同一审美对象,所产生的审美感受往往是不完全一样。即使同一个人对同一个审美对象,时间、空间不同,也会产生出不同的审美感受。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引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对这句来自西方的名言,人们的理解并不一致。其中有一种理解,认为美感是绝对自由的,不受任何限制。这真是对这句名言的莫大的误解。
但是,美感又不是绝对自由的,而是相对自由的,也即这种个性化审美不是怎么理解都行。因为审美活动除了是一种个人行为,它还是一种文化行为。人是文化的动物,人的一切活动包括审美活动在内都受文化的规约和限制,所以相同的文化、生活背景,往往使人在阅读时形成某种共识、获得某种相同或相似的感受、体验。审美者诚然要带着个人的生活背景去审美,但审美又决非在真空里进行,而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生活背景下进行,所以审美又必然受审美者所处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乃至生活背景的影响。审美活动中尽管存在着个体的、时代的、民族的、阶级的差异,但我们不能把这种差异绝对化。事实上,即使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的审美主体,对同一审美对象往往仍能找到一些相近或相似的审美感受,这便是审美活动中的共同性。产生这种共同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审美对象来看,有些审美对象本身没有或较少阶级、民族或时代的差异如自然美、形式美以及一些思想政治倾向比较淡薄或隐晦的艺术作品等;就审美主体来看,即使分属于不同的阶级,但因为生活在同一时代或民族,仍然可以有某些共同的审美趣味、习惯与理想。不同时代的人们固然具有不同的审美意识,但审美意识作为人类一种历史发展的产物,它仍有历史继承性的一面。同时,同一民族成员受到这些相同条件的影响,必然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某些共同的因素来,而这些因素对于其他民族来说,就构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即使是民族与民族之间也是既有差异也存在着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因素。
综上所述,美感是自由的,同是又是不自由的,是自由和不自由的辨证统一体。我们不能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无视美感的共同性,而应该在共性的基础上有差异。只有这样,才符合审美感受和审美意识的要求,才能达到审美的目的,也才是真正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三,自己的感悟
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学会培养自己的美感。无论是在设计中色彩的感受和平面设计中的克服只是单纯的平面化,学会去体会其中的美感,然后运用在自己的设计中,同时能把这个思想表达出来和别人一起分享。
参考文献 谭好哲.美学民族化与本土性问题的叩问.论文网 王元骧.评文艺理论研究中的“文化主义”与“审美主义”
扬辛等.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朱光潜.谈美.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第五篇:语文多媒体教学中的美感熏陶
语文多媒体教学中的美感熏陶
夏邑实验中学袁玉侠
美感是人对客观物体美的体验,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美的事物的主观感知、欣赏和评价。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上世纪之初就提出不同凡响的“以美育完美人格”的主张。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学习课文中人物的崇高品质,让他们在情感和思想上都得以熏陶以养成良好审美和言行习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的数字化已成为现实。多媒体辅助教学集图片、声音、动画、视频于一体,其信息资源的丰富和教学的直观性强等特点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而语文课中集各种美之大成,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美学体系,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的侧面、角度反映了不同的时代、民族、国度的审美情趣、要求和观念。它有美伦美奂,令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的自然美:有至真至纯的,让人崇尚向往,竭力追慕的人格美;有尽善尽美,催人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社会美„„运用多媒体电脑进行语文辅助教学,可将这些美的因素更为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抽象的语言具体化,让他们迅速而准确地把握,从而受到美的陶冶,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
一、运用多媒体领略自然风光美。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写景状物的优美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对祖国美丽的自然风光、古朴的民族建筑、悠久的历史文化等方面作了深刻的描述:阿房宫的雄伟壮丽:北京胡同悠久厚重的文化积淀:湘西茶峒纯朴美丽的乡土风情;拜伦潭奇异瑰丽的自然风光等等。无一不显现 出大自然的迷人姿容和人类文明所造就的奇伟景象,无不动人心弦。1